水热合成刚玉及其应用

水热合成刚玉及其应用

一、热液合成刚玉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井雄[1](2018)在《碳化硅陶瓷膜显微结构调控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碳化硅(SiC)陶瓷膜具有由支撑体和分离层组成的非对称梯度结构,因其高温稳定性好、热膨胀系数低、热导率高、化学稳定性好以及力学性能优良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如高温金属熔体过滤、高温烟气处理、化工生产过程分离等高温和强腐蚀苛刻环境中。本文从SiC原料粉体的预处理研究出发,开展了SiC多孔支撑体的低温活化烧结及其烧结机制研究,SiC陶瓷膜显微结构调控以及SiC陶瓷膜的支撑体和分离层的一次共烧及其过滤性能研究。本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工业生产的4000#和600#SiC粉体为原料,采用高温球形化工艺,分别在1750℃和2050℃处理后成功得到了球形度为0.78和0.94的近球形粉体,粉体球形化主要通过表面扩散进行。球形化后,粉体的堆积方式发生改变,由此制备的SiC多孔陶瓷具有更窄的孔径分布和更高的力学性能。4000#和600#SiC粉体球形化前后分别经1800℃和2200℃烧结所得样品的抗弯强度从31 MPa和23MPa提高到67 MPa和35 MPa。(2)以600#和10000#SiC微粉为主要原料,Al2O3-Y2O3为烧结助剂,研究了Al2O3-Y2O3含量和烧成温度对SiC多孔陶瓷显微结构、物相组成、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2O3-Y2O3体系烧结助剂通过在烧结过程中形成液相,促进细颗粒向粗颗粒颈部迁移形成烧结颈,进而促进SiC多孔陶瓷的烧结。SiC多孔陶瓷在2000℃以上能形成连通的大孔结构,其抗弯强度随着烧成温度和助剂含量的提高而增大。此时,样品中Al2Y4O9相转变为Y2O3相且发生明显失重,表明助剂中Al2O3能与SiC反应形成气相SiO、Al2O和CO,有利于减少残余烧结助剂和晶界相,提高SiC多孔陶瓷的耐腐蚀性能。由此制备的SiC多孔陶瓷在90℃热酸溶液和热碱溶液腐蚀150h后的强度保持率分别为74%和94%。(3)以600#SiC粉为骨架,10000#SiC粉为结合相,B4C为烧结助剂,研究了烧成温度和B4C含量对SiC多孔陶瓷性能和微观形貌的影响,探讨了6H-SiC向板状4H-SiC晶体转变的形核和生长机制。其密度和抗弯强度均随烧结温度和B4C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板状4H-SiC晶体形成的条件为温度高于2200°C且B4C添加量大于0.5%。B4C以固溶体的形式掺杂进入SiC晶体,降低了Si和C的扩散活化能,从而使其传质方式从纯SiC的表面扩散转变为由B4C促成的晶格扩散。B4C的掺杂改变了6H-SiC的能态结构,并使其处于不稳定状态,促使4H-SiC形核。Si和C原子从6H-SiC扩散到富B的4H-SiC晶核处,从而促进4H-SiC晶体的生长。固相烧结SiC多孔陶瓷在90°C热酸和热碱溶液中分别腐蚀200h后,强度保持率在92.5%以上,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能。(4)以600#和10000#SiC微粉为原料,B4C为烧结助剂,研究了粗细粉比例和晶型转变对SiC多孔陶瓷显微结构的影响。通过调节粗细颗粒的比例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调控SiC多孔陶瓷的孔径及其分布。粗颗粒含量从50%增加到80%时,SiC多孔陶瓷的密度首先从2.03 g/cm3提高到2.06 g/cm3,然后逐步下降到1.96 g/cm3。而SiC多孔陶瓷的平均孔径从7.9μm增大到9.1μm,且孔径分布逐渐变窄。B4C的添加对SiC多孔陶瓷的气孔率影响较小。通过B4C诱导SiC晶型转变而引起颗粒形貌改变,能更有效地调节SiC多孔陶瓷的孔径及分布。(5)以SiC微粉为原料,硅溶胶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造孔剂,研究了造孔剂对SiC多孔陶瓷孔隙率、力学性能和显微结构的影响,探讨了硅溶胶添加量对脱粘结剂后SiC多孔陶瓷素坯强度的影响。以PMMA为造孔剂,可实现气孔率在3849%范围内可调。采用凝胶注模法初步制备了孔隙率接近70%的SiC多孔陶瓷。(6)以120#SiC粗粉和10000#SiC微粉为陶瓷膜支撑体的主要原料,B4C为烧结助剂,压制为支撑体生坯,然后以自制的600#球形粉体为SiC陶瓷膜的分离层原料,采用浸渍涂膜工艺在支撑体生坯表面浸涂膜层,干燥后经2200℃高温一次共烧,成功制得具有高强度高孔隙率的SiC多孔陶瓷膜。添加1.5 wt%的B4C能将支撑体的烧成温度从2350℃降低至2200℃,从而实现了分离层和支撑体烧成温度的统一。一次共烧获得的SiC陶瓷膜的氮气通量达到19406m3/m2·h·bar。

劳德平[2](2019)在《粉煤灰与氧化铁皮制备复合型混凝剂及混凝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粉煤灰是典型的工业固体废弃物,长久以来巨大的堆存量不仅严重威胁着生态平衡,且极大浪费了这类可再生资源。目前,粉煤灰利用大多集中于建材和回填等领域,在精细利用方向利用率偏低。氧化铁皮由高温轧钢过程脱落产生,铁含量较高,一般返回冶金流程再利用。利用准格尔高铝粉煤灰和莱钢氧化铁皮为原料提取其中铝铁硅,分别制备了聚硅氯化铝(PASC)和聚硅酸铝铁(PSAF)混凝剂,并对其微观结构和混凝性能进行了研究。粉煤灰-碳酸钠焙烧酸溶优化实验条件为:焙烧温度900℃、时间3h、n(Na2CO3):n(Si02)为 0.8,盐酸浓度 3mol/L、酸浸时间 0.5h、温度 40℃,铝铁硅溶出率分别达96.4%、97.64%和98%,残留渣率仅为2.6%。700 ℃~900 ℃温度下焙烧酸浸渣表征测试:XRD分析得粉煤灰中难溶相先后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了霞石和铝酸钠;SEM图显示粉煤灰中球状玻璃体表面形成较多孔洞结构;FT-IR图显示出峰位置所对应化学成键结构与物相分析结果一致。动力学研究表明铝铁酸浸速率均受边界层扩散和化学反应混合控制。以共聚法分别制备了 PASC和PSAF混凝剂,PASC优化合成条件为:n(Si):n(A1)为6、碱化度为1、聚合温度45℃、时间2.5h,响应面优化PSAF合成条件为:n(Al):n(Fe)为1.38、碱化度为0.5、聚合温度39.2℃、时间1.36h。产品XRD分析表明聚硅酸与金属离子及其水解产物形成了新的无定形聚合物;FT-IR图在1037cm-1和950cn-1处显示为Si-O-Al、Si-O-Fe特征吸收峰;SEM-EDS图表明合适的铝铁硅摩尔配比和碱化度下产品的聚集度及枝化度较强;TEM-EDS图显示产品具有丰富的空间网状结构;TG图显示各失重区域分别对应DSC图中相应吸热峰,750℃(PASC)/700℃(PSAF)附近化学键断裂,产品残重近50%,稳定性较好。Me-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研究得出:最佳条件下,PASC中Alb含量为54.57%;PSAF 中 Alb含量为 53.58%、Feb 含量为 44.82%,Alb+Feb 达 98.4%,Fe的引入降低了 Alb含量,但总混凝有效组分含量大幅增加,处理效果增强。混凝实验表明:浊度和有机物去除率均随混凝剂投加量增加先增大后趋于稳定,随废水pH增大、混凝时间延长均先增加后减小,且三种混凝剂处理顺序为PSAF>PASC>PAC,混凝过程受多重混凝作用共同控制。絮体粒度和分形维数的变化均与混凝指标成正比,澄清区高度与分形维数成反比;混凝絮体zeta电位|ζ|均先不断减小,超过零电点后,|ζ|呈增大趋势。

武艳强[3](2010)在《水热法制备高结晶性半导体纳米材料》文中提出近年来,纳米半导体材料由于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而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TiO2、WO3是两种重要的纳米半导体材料,进而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TiO2有三种不同的晶型,锐钛矿,金红石,板钛矿。不同晶型的TiO2有着不同的应用前景,其中锐钛矿相在光催化分解有机物、染料、工业催化、锂离子二次电池材料、光敏化电池等领域展现出了广泛地应用前景,而金红石相由于其稳定性高,在高级涂料、化妆品、高分子材料、文物保护等诸多方面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WO3是一种重要的直接带隙半导体材料,在光信息储存、电子传感、发光显示及单电子传输等方面具有潜在应用前景,因此高结晶性的TiO2、WO3的合成成了研究的热点,本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项工作:1.本文采用CTAB/TiO2的复合结构作为反应的前驱体,用不同浓度的HCl、H2SO4、HNO3溶液作为反应溶剂,合成出了不同形貌及结晶相的TiO2,并研究了不同反应时间、不同反应温度对产物结晶相以及形貌的影响,并通过TEM、SEM、XRD、SPS、UV-VIS及催化活性等对其形貌、结构及性能进行表征。2.仍以CTAB/TiO2的复合结构作为反应的前驱体,用乙醇、PEG-200、PEG-400、丙三醇以及与水的不同比例的混合溶液作为反应溶剂,合成出了不同形貌的TiO2,并研究了不同反应时间、不同反应温度对产物形貌的影响,并通过TEM、SEM、XRD、等对其形貌、结构进行表征。3.以CTAB/WO3的复合结构作为反应的前驱体,用不同浓度的HCl溶液作为反应溶剂,合成出了不同晶系结构的高结晶性的WO3,并研究了不同反应时间、不同反应温度对产物的影响,并通过TEM、SEM、XRD、等对其形貌、结构进行表征。

李丹丹[4](2010)在《镁、锌钛酸盐的制备与表征研究》文中指出钛酸镁(MgTiO3)和钛酸锌(ZnTiO3)都是非常重要的微波陶瓷材料。MgTiO3因为具有很高的品质因数(Q值)、较低的介电损耗和适中的介电常数倍受关注。同时ZnTiO3在微波频段内具有较低的介电损耗,而且烧结温度较低,可以用作制备银、铜电极共烧中温低介电损耗微波材料,但是烧结温度高会分解。目前,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提高MgTiO3和ZnTiO3陶瓷粉体的纯度和降低其烧结温度。为了进一步提高MgTiO3粉体的纯度和降低其烧结温度,对MgTiO3晶体的相演化过程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采用热重、X射线衍射、傅立叶红外变换和透射电镜等测试手段,通过硬脂酸凝胶法研究了MgTiO3纳米颗粒的相演化过程。在硬脂酸凝胶制备过程中,硬脂酸和硬脂酸镁和钛酸丁酯结合形成了镁钛氧网络聚合物结构,同时还有正丁醇的产生;在硬脂酸凝胶煅烧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氧化和燃烧过程,同时有明显的热量放出;在450℃的时候出现了一个亚稳中间相Mg2Ti04,在550℃的时候消失,同时MgTiO3相产生。MgTiO3和ZnTiO3薄膜作为特殊形态的材料,已经广泛渗透到当前科技的各个领域,并且在微电子集成元器件方面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因此,MgTiO3和ZnTiO3的制备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探讨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MgTiO3和ZnTiO3薄膜。实验以硝酸镁、硝酸锌、钛酸丁酯、醋酸、乙醇、乙二醇甲醚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原料,先制备出稳定溶胶然后在基体(硅片)上涂膜并经退火处理。实验中考察了不同因素对溶胶凝胶过程和薄膜形成过程的影响,在适宜的条件下制备出了均匀无裂纹的薄膜。分别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热重分析(TGA-DTA)、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测试手段对实验样品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了表面均匀平整的MgTiO3和ZnTiO3薄膜。

海书杰[5](2010)在《油页岩渣制备石油支撑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力压裂技术是油田增产的一种有效技术。其工艺过程是利用地面上的高压泵组,将高粘度的压裂液以大大超过地层吸收能力的排量注入到井内,在井底憋出高压;当此压力大于井壁附近的地层应力和地层岩石抗张强度时,在井底附近的地层会产生裂缝;继续注入带有支撑剂的含砂液,裂缝向前延伸并被压裂支撑剂填充,关井后裂缝闭合在填充的支撑剂上,最后在井底附近地层内产生具有一定几何尺寸和导流能力的裂缝,便于周围原油更快流入油井底部,达到增产的目的。支撑剂作为水力压裂中的重要填充介质,其性能直接影响了整个油井的增产能力。所以,研究高性能石油支撑剂对于油田增产是非常必要的。石油压裂支撑剂*主要分天然石英砂、人造陶粒支撑剂、树脂包覆支撑剂(即覆膜支撑剂)三大类,其中覆膜支撑剂又分覆膜砂和覆膜陶粒两种。天然石英砂因其圆球度不好,强度低,但成本最低,所以一般在浅井中大量使用;人造陶粒支撑剂由于其圆球度好,强度高,耐腐蚀性能强,导流能力好等优点,般被大量用于中、深井的压裂。覆膜砂由于经过树脂包覆后强度好,密度变小,可以代替陶粒支撑剂在中等深度的油井使用,而覆膜陶粒支撑剂的研究较少,成本较高,暂时未能用于实际生产用。传统的人造陶粒支撑剂制备的方法主要是铝矾土和助熔相(如锰矿粉)按一定比例配合,经过粉碎研磨(粒度为300目),经圆盘造粒机按一步造粒法制备生料球,经过高温烧结制备出中密度或高密度陶粒支撑剂。本文通过油页岩渣、铝矾土和助熔剂按比例配合,经粉碎,利用圆盘造粒机按引子造粒法制备生料球,再经过高温烧结制备出低密度陶粒支撑剂。油页岩渣是油页岩提炼页岩油之后的废弃物。油页岩渣的累积堆积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而且会危害周围居民身体健康;其污染过程是油页岩渣中含有的大量重金属元素,经过雨水淋溶或扩散后严重污染周围的水源、土地,使土地毒化、酸化,破坏土壤生产能力,破坏农业生产,从而危害居民健康。但是油页岩渣中含有大量的矿物成分,如石英,长石,粘土成分等,经过蒸馏煅烧之后,其结构非常的疏松,具有非常轻的密度,较大的烧失量。利用油页岩渣来制备人造陶粒支撑剂和覆膜陶粒支撑剂,不但可以减少油页岩渣堆积对大量土地的占用,消除对环境、生态以及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还可以提高油页岩渣的利用价值。所以对油页岩渣资源化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理论上来讲,传统的陶粒支撑剂是以纯刚玉相为支撑骨架,玻璃相起粘结作用,使整个陶粒支撑剂具有了很好的强度和优良的耐腐蚀能力。在此基础上,添加油页岩渣,可以增加陶粒支撑剂中的莫来石含量,利用莫来石相交织在一起产生的韧性,使陶粒的整体结构的强度更好,破碎率更低。另外,添加油页岩渣,当两种原料充分混匀以后,油页岩渣存在的有机质以及氧化铁成分,可以更快的将碳质成分氧化,更容易形成均匀的闭合气孔,使陶粒的体积密度和视密度更小利用油页岩渣的以上特点,制备低密度的石油压裂支撑剂和覆膜支撑剂,其创新之处有:1)首次在铝矾土中添加30%的固体废弃物——油页岩渣,制备出满足国家标准的低密度陶粒支撑剂。2)以添加50%的油页岩渣制备陶粒支撑剂作为骨料,制备出了满足国家标准的疏水亲油的覆膜支撑剂,同时,可以提高支撑剂的强度以及提高导流能力。3)首次使用ρ-Al2O3作为陶粒支撑剂的粘结剂,提高了支撑剂的性能。本论文中,首先通过对采集于黑龙江牡丹江的油页岩*进行了煅烧、磨细处理,对油页岩及油页岩渣的烧失、密度、矿物成分以及微区形貌等性质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经过处理的油页岩渣粉料和铝矾土粉料以及助熔相(如锰矿粉)按一定的比例配合,通过造粒,高温烧结,制备出低密度的陶粒支撑剂,系统地研究了油页岩渣的添加量,助熔相添加量,以及烧结温度和烧结时间对陶粒支撑剂抗压性能的影响,并对陶粒支撑剂的圆球度、体积密度、视密度、破碎率、导流能力、耐腐蚀能力、矿物物相与微区形貌等都进行了检测分析。针对陶粒支撑剂存在的问题,对其性能进行了改善,主要有:使用氧化铁粉来代替锰矿粉来进行烧结助熔;通过将油页岩渣进行酸洗处理,减少油页岩渣中的有害成分,如氧化钙等;通过添加各种粘结剂来提高陶粒支撑剂的性能。通过上述实验,对陶粒的原料化学成分的配比,各成分对陶粒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就造粒的原理、烧结的原理以及陶粒晶体长大的过程也进行了研究。最后将添加了50%油页岩渣制备的陶粒支撑剂作为骨料,利用酚醛树脂和环氧树脂的混合树脂配合增塑剂、偶联剂和固化剂进行包覆,制备出性能优异的低密度高强度覆膜陶粒支撑剂。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利用油页岩渣制备石油压裂支撑剂的新配方,该方法国内外尚未见报道,也为低铝铝矾土的应用探索了一条新途径。具体配方如下:将10-30%的油页岩渣、70%~90%的铝矾土,2%~6%的锰矿粉,1%~3.5%的粘结剂ρ-Al2O3混合,制备出了满足国家标准要求的陶粒支撑剂;该陶粒支撑剂还有另一大优点:低密度,即体积密度为1.52g/cm3,视密度为2.90g/cm3,52MPa破碎率为7.56%,明显优于普通陶粒(体积密度>1.7 g/cm3,视密度>3.15g/cm3).2.论文首次将7-Al2O3用于陶粒的生产,并对其机理做了合理的解释。这种高温粘结剂,将松散的刚玉、莫来石和玻璃相紧密联系起来;其在低温时水解,生成三水铝石和勃姆石胶体,产生粘性,增大陶粒生料球的结合强度,在高温下,其活性很强,既可与刚玉相结合,又可与二氧化硅生成莫来石,最终形成致密块体。3.首次利用酚醛树脂和环氧树脂的混合树脂(添加比例为2:1),制备出了一种低密度高强度且亲油疏水的覆膜陶粒支撑剂,其体积密度为1.38 g/cm3,视密度为2.35 g/cm3,52MPa压力下破碎率为2.16%,酸溶解度1.05%,符合国家标准。与陶粒支撑剂相比,覆膜支撑剂的强度大大增加,其破碎率降低10%-20%,支撑剂的体积密度和视密度也非常低,酸溶解度降低至1%左右。在包覆树脂之前,水透过支撑剂的时间只需要9s,色拉油透过支撑剂的时间则需要80s,;覆膜之后,水透过覆膜支撑剂的速度明显降低,透过时间达到了90s,而油通过支撑剂的时间也增长到了120s,水透过时间增长了10倍,而油透过时间增长了1.5倍左右。4.确定了支撑剂覆膜效果的最佳条件和最大影响因素。最佳实验条件是A3D2B2C1,即在100g陶粒中应添加酚醛树脂和环氧树脂比例为2:1的混合树脂添加量6g,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0.5ml,偶联剂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0.1ml,固化剂三乙烯四胺0.4ml,润滑剂聚酯酸钙0.25g,反应温度190℃,反应总时间1h。通过方差分析得知陶粒支撑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树脂,次要因素为固化剂、增塑剂和偶联剂的添加量。5.氧化铁粉作为助熔剂助熔效果低于锰矿粉,但可以促进莫来石相的生成。6.油页岩渣制备陶粒支撑的原料和助熔相得要求如下:铝矾土的铝含量为70%左右,最佳助熔相比例:MnO2、Fe2O3、FeO、TiP2之和为5%;Na2P. K2O、CaO、MgO之和为1-3%。7.酸洗可以减少油页岩渣中的氧化钙的含量,降低了陶粒中长石相的存在,进而提高了陶粒的性能。其中酸洗所用酸的最佳体积浓度是20%。

肖冰[6](2007)在《磨料磨具工艺的热力学分析与应用探讨》文中指出就热力学在磨料磨具工艺应用较为系统的2个方向:化学反应的热力学计算和相图的分析与应用进行探讨,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关于热力学在磨料后处理、材料缺陷的热力学应用,高温高压合成刚玉的热力学及动力学等研究方向.

张华伟[7](2004)在《水热法合成ZnO晶体和蓝宝石晶体》文中研究说明利用水热反应,在430℃,40Mpa,24小时内无温差自生晶合成了毫米级ZnO晶体,研究了温度、矿化剂浓度、矿化剂种类对ZnO结晶形貌和生长质量的影响,发现以KOH、NaOH作为矿化剂时,在低矿化剂浓度条件下(<1M),只能合成出线度为几微米的晶体。提高矿化剂浓度,可以合成出几百微米至毫米级的大的单晶,且有发育完整的晶面。合成产物中一般还存在大量的微米级晶粒,呈现多晶体形态分布。分析了ZnO晶体的结晶习性,阐述了双锥状ZnO晶体的形成机理,用微波吸收法研究了水热法合成不同粒度的ZnO的光电子寿命,发现纳米晶和微米级的晶体有不同的光电子寿命。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纯的α-Al2O3晶体,系统分析了不同生长条件下的晶体形态。在前驱物中掺入适量的Ti化合物时,合成出Al2O3:Ti宝石晶体;前驱物中掺入适量的Mn化合物时,合成出橙色蓝宝石晶体。该论文的完成对进一步开展ZnO、α-Al2O3单晶和蓝宝石的生产性工艺研究和探索水热合成动力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韦志仁,王立明,刘清波,董国义,张华伟,李志强,韩理[8](2002)在《Ti,Fe离子掺杂对水热法合成蓝宝石晶体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了掺杂Fe、Ti离子对水热条件下合成α Al2 O3 晶体的颜色和晶体形态的影响。在较低温度 (430℃ )和较低压力 (40MPa)下合成出了蓝色刚玉晶体。在未掺入其他的离子时 ,水热反应生成透明α Al2 O3 六棱柱形晶体。当在反应介质中加入FeSO4·7H2 O时 ,水热反应生成黑色α Al2 O3 晶体 ,晶体呈六棱柱体。加入FeSO4·7H2 O和TiCl3 时 ,生成的蓝色宝石晶体显露高指数晶面 ,晶体长度 30 0 μm ,另外还生成大量的薄水铝石晶片。加入FeSO4·7H2 O和TiCl4时 ,蓝宝石晶体显露底面 { 0 0 0 1} ,柱面 { 112 0 } ,和菱面 { 112 3} ,最大的孪晶长度为 2 0 0 μm ,最小的晶粒只有 2 μm ;同样有大量的薄水铝石晶片生成 ,还伴生有少量针状TiO2 金红石晶体

蒋蒙宁,陈玉娟,王文学[9](2001)在《热液合成刚玉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采用热液合成技术制造的刚玉材料 ,结晶完整、纯度高、韧性大、切削力强 ,是具有特殊性能及用途的新型磨料和陶瓷材料 ,具有广泛的使用性。

亓利剑,裴景成[10](1999)在《中国宝石和宝石学研究现状与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热液合成刚玉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液合成刚玉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碳化硅陶瓷膜显微结构调控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陶瓷膜概述
        1.2.1 陶瓷膜的发展历程
        1.2.2 陶瓷膜的分类
        1.2.3 陶瓷膜制备技术简介
        1.2.4 陶瓷膜的应用
    1.3 SiC的基本特性
        1.3.1 SiC的结构和晶型
        1.3.2 SiC的性能
        1.3.3 SiC的应用
        1.3.4 SiC球形粉体的制备方法
        1.3.5 SiC陶瓷膜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2章 实验和表征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过程
        2.2.1 SiC微粉的球形化预处理
        2.2.2 SiC多孔陶瓷的低温制备及显微结构调控
        2.2.3 SiC多孔陶瓷孔隙率的调控
        2.2.4 SiC陶瓷膜的一次共烧技术探讨
        2.2.5 主要仪器设备和表征方法
第3章 SiC粉体球形化及其对SiC多孔陶瓷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SiC微粉球形化工艺及机理探讨
        3.2.1 10000#SiC微粉的球形化
        3.2.2 4000#SiC微粉的球形化
        3.2.3 600#SiC微粉的球形化
        3.2.4 SiC微粉球形化的机理探讨
    3.3 粉体球形化对SiC多孔陶瓷性能的影响
        3.3.1 对密度和孔隙率的影响
        3.3.2 对抗弯强度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3.3.3 对颗粒堆积方式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SiC多孔陶瓷的制备及显微结构调控
    4.1 引言
    4.2 烧结助剂对SiC多孔陶瓷烧成及性能的影响
        4.2.1 Al2O3-Y2O3对烧结行为及性能影响
        4.2.2 B_4C对烧结过程及性能的影响及晶型转变机理分析
    4.3 SiC多孔陶瓷的显微结构调控
        4.3.1 原料粒径分布对显微结构的影响
        4.3.2 晶型转变对显微结构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孔隙率SiC多孔陶瓷的制备
    5.1 引言
    5.2 硅溶胶对SiC多孔陶瓷生坯强度的影响
    5.3 造孔剂对SiC多孔陶瓷性能的影响
        5.3.1 PMMA对孔隙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5.3.2 PMMA对微观形貌的影响
        5.3.3 烧成温度对性能的影响
    5.4 凝胶注模对孔隙率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一次共烧SiC陶瓷膜技术的研究
    6.1 引言
    6.2 SiC陶瓷膜分离层的制备和表征
    6.3 SiC陶瓷膜支撑体的低温制备
        6.3.1 粗细粉比例对支撑体性能的影响
        6.3.2 炭黑添加量对支撑体烧结行为的影响
        6.3.3 SiC添加量对支撑体性能的影响及烧结机理探讨
    6.4 SiC陶瓷膜的一次共烧探索
        6.4.1 涂膜工艺参数对分离层厚度的影响
        6.4.2 一次共烧SiC陶瓷膜的形貌和性能
    6.5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结论
    论文主要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粉煤灰与氧化铁皮制备复合型混凝剂及混凝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混凝剂的分类和作用机理
        2.1.1 无机混凝剂
        2.1.2 有机混凝剂
        2.1.3 复合混凝剂
        2.1.4 微生物混凝剂
        2.1.5 混凝作用机理分类
    2.2 粉煤灰和氧化铁皮组成性质及其国内外利用现状
        2.2.1 粉煤灰和氧化铁皮的形成
        2.2.2 粉煤灰的组成及性质
        2.2.3 粉煤灰和氧化铁皮的综合利用现状
    2.3 粉煤灰和氧化铁皮制备混凝剂及混凝性能研究现状
        2.3.1 粉煤灰制备混凝剂工艺进展
        2.3.2 粉煤灰制备混凝剂及混凝性能研究现状
        2.3.3 粉煤灰和氧化铁皮制备混凝剂存在的问题
        2.3.4 粉煤灰和氧化铁皮制备混凝剂的发展趋势
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2.1 研究主要内容
        3.2.2 研究技术路线图
    3.3 实验原料和设备
        3.3.1 实验原料和试剂
        3.3.2 实验仪器和设备
    3.4 实验方法
        3.4.1 粉煤灰中铝铁硅浸出过程研究
        3.4.2 粉煤灰浸出液制备聚硅氯化铝
        3.4.3 粉煤灰和氧化铁皮浸出液制备聚硅酸铝铁
        3.4.4 混凝剂形态与混凝废水性能研究
    3.5 表征测试
4 粉煤灰中铝铁硅浸出过程研究
    4.1 粉煤灰中铝铁硅溶出工艺确定
    4.2 粉煤灰碳酸钠体系焙烧过程
    4.3 焙烧过程热分析和物料表征
        4.3.1 粉煤灰-碳酸钠混合物TG分析
        4.3.2 焙烧-酸浸渣XRD分析
        4.3.3 酸浸渣XRF分析
        4.3.4 焙烧-酸浸渣SEM-EDS分析
        4.3.5 焙烧-酸浸渣FT-IR分析
    4.4 焙烧熟料酸浸条件优化
        4.4.1 盐酸浓度对铝铁硅浸出率影响
        4.4.2 反应时间对铝铁硅浸出率影响
        4.4.3 反应温度对铝铁硅浸出率影响
    4.5 浸出过程动力学
        4.5.1 浸出动力学模型
        4.5.2 盐酸浓度的影响
        4.5.3 反应温度的影响
    4.6 小结
5 浸出液聚合制备聚硅氯化铝
    5.1 聚硅酸配置过程稳定性研究
        5.1.1 pH对硅酸脱水缩聚的影响
        5.1.2 SiO_2质量分数对硅酸聚合过程的影响
        5.1.3 温度对硅酸聚合过程的影响
        5.1.4 聚硅酸的表征分析
    5.2 浸出液聚合制备PASC
        5.2.1 n(Si):n(Al)对PASC性能的影响
        5.2.2 碱化度B对PASC性能的影响
        5.2.3 聚合温度对PASC性能的影响
        5.2.4 反应时间对PASC性能的影响
    5.3 聚硅氯化铝产品表征
        5.3.1 聚硅氯化铝XRD分析
        5.3.2 聚硅氯化铝FT-IR分析
        5.3.3 聚硅氯化铝SEM-EDS分析
        5.3.4 聚硅氯化铝TEM-EDS分析
        5.3.5 聚硅氯化铝TG-DSC分析
    5.4 小结
6 浸出液聚合制备聚硅酸铝铁
    6.1 氧化铁皮酸浸提铁实验
        6.1.1 反应时间对铁溶出率的影响
        6.1.2 盐酸浓度对铁溶出率的影响
        6.1.3 反应温度对铁溶出率的影响
    6.2 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实验设计
        6.2.1 响应面优化实验方法
        6.2.2 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制备PSAF
    6.3 响应面实验结果分析
        6.3.1 方差分析及显着性检验
        6.3.2 响应曲面图绘制与分析
        6.3.3 优化预测及验证实验
    6.4 聚合硅酸铝铁产品表征
        6.4.1 聚硅酸铝铁XRD分析
        6.4.2 聚硅酸铝铁FT-IR分析
        6.4.3 聚硅酸铝铁SEM-EDS分析
        6.4.4 聚硅酸铝铁TEM-EDS分析
        6.4.5 聚硅酸铝铁TG-DSC分析
    6.5 小结
7 混凝剂形态与混凝废水性能研究
    7.1 混凝剂铝铁形态分布研究
        7.1.1 聚硅氯化铝形态分布研究
        7.1.2 聚硅酸铝铁形态分布研究
        7.1.3 混凝废水效果和残留离子量
    7.2 混凝剂处理模拟废水性能
        7.2.1 投加量对废水浊度和有机物去除率
        7.2.2 pH值对废水浊度和有机物去除率
        7.2.3 混凝动力学条件的确定
    7.3 混凝絮体沉降性能与分形结构的相关性
        7.3.1 投加量与絮体沉降性能和分形维数的关系
        7.3.2 pH值与絮体沉降性能和分形维数的关系
        7.3.3 慢搅时间与絮体沉降性能和分形维数的关系
    7.4 混凝实验过程机理研究
        7.4.1 投加量对絮体粒度和zeta电位的影响
        7.4.2 pH值对絮体粒度和zeta电位的影响
        7.4.3 慢搅时间对絮体粒度和zeta电位的影响
        7.4.4 最佳混凝条件下絮体粒度分布
    7.5 小结
8 结论
    8.1 论文结论
    8.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水热法制备高结晶性半导体纳米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材料简介
        1.1.1 纳米材料的特点
    1.2 纳米T1O_2,WO_3 半导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纳米TiO_2,WO_3 半导体材料简介
        1.2.2 纳米TiO_2,WO_3 半导体材料的合成方法
        1.2.3 水热合成纳米TiO_2,WO_3 半导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1.4 目前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T1O_2在酸体系中的水热合成及其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高结晶性T1O_2 的水热合成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部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TAB/TiO_2 有序复合结构的表征
        2.3.2 CTAB/TiO_2 有序复合结构的水热产物表征
        2.3.2.1 CTAB/TiO_2 有序复合结构与HCl 体系的水热产物表征
        2.3.2.2 CTAB/TiO_2 有序复合结构与HNO_3,H2504 体系的水热产物表征
        2.3.2.3 反应时间对CTAB/TiO_2 有序复合结构水热的影响
        2.3.2.4 反应温度对CTAB/TiO_2 有序复合结构水热的影响
    2.4 结论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T1O_2在醇体系中的水热合成
    3.1 背景
    3.2 醇体系T1O_2 的水热合成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部分
    3.3 醇体系的水热结果表征
        3.3.1 CTAB/TiO_2 有序复合结构与醇水体系的水热产物表征
        3.3.2 反应温度对CTAB/TiO_2 有序复合结构水热的影响
        3.3.3 反应时间对CTAB/TiO_2 有序复合结构水热的影响
    3.4 结论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高结晶性WO_3的水热合成
    4.1 引言
    4.2 高结晶性WO_3 的水热合成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实验部分
        4.2.2.1 CTAB/WO_3 有序复合结构的制备
        4.2.2.2 水热制备高结晶性WO_3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TAB/WO_3 有序复合结构的表征
        4.3.2 CTAB/WO_3 有序复合结构的水热产物表征
        4.3.2.1 CTAB/WO_3 有序复合结构与HCl 体系的水热产物表征
        4.3.2.2 反应时间对CTAB/WO_3 有序复合结构水热的影响
        4.3.2.3 反应温度对CTAB/WO_3 有序复合结构水热的影响
    4.4 结论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问题和展望
硕士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
致谢

(4)镁、锌钛酸盐的制备与表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微波介质陶瓷
        1.1.1 微波介质陶瓷的概念及用途
        1.1.2 微波介质陶瓷的介电性能
        1.1.3 微波介质陶瓷的发展趋势
    1.2 钛酸盐功能陶瓷材料的概述
        1.2.1 钛酸盐陶瓷材料
        1.2.2 钛酸盐陶瓷粉体的制备方法
    1.3 钛酸盐陶瓷薄膜材料
        1.3.1 钛酸盐薄膜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1.3.2 铁电薄膜基本性能及应用
        1.3.3 钛酸盐陶瓷薄膜制备方法
    1.4 本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2 实验试剂、仪器及表征手段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测试与表征方法
3 硬脂酸凝胶法研究钛酸镁纳米颗粒的相演化过程
    3.1 实验方法
    3.2 Mg-Ti凝胶热重分析
    3.3 不同煅烧温度的Mg-Ti凝胶的XRD分析
    3.4 红外分析
        3.4.1 Mg-Ti凝胶和蒸馏物的红外分析
        3.4.2 煅烧样品的红外谱图
    3.5 中间相的检测
    3.6 样品形貌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溶胶-凝胶法制备钛酸镁薄膜
    4.1 实验方法
    4.2 溶胶合成条件的探索研究
        4.2.1 硝酸镁乙醇溶液中无水乙醇浓度的影响
        4.2.2 冰醋酸浓度的影响
        4.2.3 乙二醇甲醚浓度的影响
        4.2.4 反应中温度的影响
        4.2.5 浓度对薄膜的影响
    4.3 钛酸镁薄膜的表征
        4.3.1 TGA-DTA分析
        4.3.2 XRD分析
        4.3.3 红外光谱分析
        4.3.4 钛酸镁薄膜的表面形貌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溶胶-凝胶法制备钛酸锌薄膜
    5.1 实验方法
    5.2 钛酸锌粉体的表征
        5.2.1 TGA-DTA分析
        5.2.2 XRD分析
        5.2.3 红外光谱分析
    5.3 钛酸锌薄膜的表面形貌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油页岩渣制备石油支撑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油页岩概述
        1.1.1 油页岩的定义
        1.1.2 分类
        1.1.3 油页岩的结构与性质
        1.1.4 油页岩的成因
        1.1.5 油页岩的储量和分布
        1.1.6 油页岩渣概述
        1.1.7 油页岩渣环境污染
    1.2 油页岩渣的综合利用现状
        1.2.1 油页岩渣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2.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3 支撑剂的研究现状
        1.3.1 支撑剂的概述
        1.3.2 支撑剂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油页岩(渣)的品质分析
    2.1 油页岩的取样与前处理过程
        2.1.1 牡丹江油页岩概述
        2.1.2 油页岩的处理过程
    2.2 油页岩(渣)的主要性质
        2.2.1 油页岩的烧失量
        2.2.2 油页岩渣化学成分分析
        2.2.3 矿物组成
        2.2.4 密度
        2.2.5 形貌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油页岩渣制备陶粒支撑剂
    3.1 油页岩渣陶粒支撑剂的制备工艺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工艺流程
        3.1.3 实验配方设计
    3.2 实验结果分析
        3.2.1 实验的检测方法
        3.2.2 样品颜色以及烧失率的研究
        3.2.3 样品的圆度和球度的测试
        3.2.4 体积密度和视密度以及破碎率测试
        3.2.5 样品的导流能力的测试
        3.2.6 样品浊度测试
        3.2.7 酸溶解度
        3.2.8 样品烧结后的矿物结构研究(X射线研究)
        3.2.9 样品的显微结构的研究(SEM研究)
    3.3 实验小结
第四章 油页岩渣陶粒支撑剂性能改善研究
    4.1 实验原料介绍
        4.1.1 铁矿石粉
        4.1.2 粘结剂
    4.2 添加氧化铁进行助熔研究
        4.2.1 实验方案设定
        4.2.2 实验结果分析
    4.3 酸浸处理油页岩渣
        4.3.1 长石相的验证与消除
        4.3.2 最佳酸洗条件
        4.3.3 酸洗样品造粒实验
    4.4 添加粘结剂改善陶粒支撑剂性能
        4.4.1 添加不同粘结剂对陶粒支撑剂性能的影响
        4.4.2 ρ-Al_2O_3添加量
        4.4.3 利用粘结剂改善高油页岩渣添加量陶粒支撑剂的性能
    4.5 小结
第五章 陶粒支撑剂制备的机理
    5.1 油页岩渣陶粒支撑剂的制备基础
        5.1.1 原料基础分析
        5.1.2 油页岩渣中各成分对支撑剂性能的影响
    5.2 支撑剂造粒机理
        5.2.1 粉料的表面特性
        5.2.2 水分在造球过程中的形态与作用
        5.2.3 粉料的成球过程
        5.2.4 影响矿物粉料成球的团聚
    5.3 油页岩渣陶粒支撑剂的烧结机理
        5.3.1 烧结过程的推动力
        5.3.2 固相烧结机理
    5.4 油页岩渣陶粒支撑剂的晶粒生长
        5.4.1 烧结过程中的晶粒形成
        5.4.2 样品不同温度下烧结后的X-射线衍射分析
        5.4.3 烧结后陶粒的微观形貌
    5.5 小结
第六章 树脂包覆陶粒支撑剂
    6.1 覆膜支撑剂的概述
    6.2 树脂包覆陶粒支撑剂实验过程
        6.2.1 树脂包覆陶粒支撑剂的工艺流程
        6.2.2 使用样品介绍
        6.2.3 树脂选用实验设计
        6.2.4 正交实验设计寻找最佳实验配方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7)水热法合成ZnO晶体和蓝宝石晶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前言
    1.1 晶体学科的发展
        1.1.1 晶体学的出现和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1.1.2 人工晶体的发展
        1.1.3 晶体生长理论的发展
        1.1.4 我国晶体研究现状
    1.2 人工晶体的合成
        1.2.1 人工晶体的合成方法
        1.2.2 水热法合成晶体的发展趋势
    1.3 论文的工作及现实意义
第2章 氧化锌的结构性能与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2.1 氧化锌的结构特征和性能
        2.1.1 结构
        2.1.2 光学性质
        2.1.3 电学性质
        2.1.4 氧化锌的微观电子结构
        2.1.5 ZnO中的缺陷对其导电性的影响
    2.2 氧化锌的应用前景
    2.3 氧化锌晶体生长的研究进展
        2.3.1 助溶剂法
        2.3.2 水热法生长
        2.3.3 气相法
        2.3.4 国内研究现状
第3章 本实验设备及实验过程
    3.1 本实验设备
        3.1.1 水热反应釜
        3.1.2 本实验设备
    3.2 水热结晶热力学
第4章 水热法合成ZnO单晶体及其结晶习性
    4.1 实验
        4.1.2 前驱物的选择与反应介质
        4.1.3 微晶体的表征
    4.2 水热法合成ZnO晶体的结晶形态
        4.2.1 KOH为矿化剂合成ZnO晶体
        4.2.2 NaOH为矿化剂合成ZnO晶体
        4.2.3 LiOH为矿化剂合成ZnO晶体
        4.2.4 结论
    4.3 讨论
        4.3.1 晶体粒度受环境相的影响
        4.3.2 晶体形态受环境相的影响
        4.3.3 ZnO晶体合成工艺探索
        4.3.4 双晶和双锥状ZnO晶体的形成机理
    4.4 ZnO晶体尺度对其性质的影响
第5章 水热法合成蓝宝石微晶体及α-Al_2O_3结晶形态
    5.1 水热法合成掺钛蓝宝石微晶
        5.1.1 实验结果和分析
        5.1.2 结论
    5.2 水热法合成锰离子掺杂蓝宝石晶体
    5.3 水热合成α-Al_2O_3晶体的形态特征
        5.3.1 α-Al_2O_3的晶体形态
        5.3.2 结晶习性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8)Ti,Fe离子掺杂对水热法合成蓝宝石晶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实 验
3 结果和讨论
4 结 论

四、热液合成刚玉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碳化硅陶瓷膜显微结构调控及性能研究[D]. 刘井雄. 湖南大学, 2018(06)
  • [2]粉煤灰与氧化铁皮制备复合型混凝剂及混凝性能研究[D]. 劳德平.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2)
  • [3]水热法制备高结晶性半导体纳米材料[D]. 武艳强. 河南大学, 2010(12)
  • [4]镁、锌钛酸盐的制备与表征研究[D]. 李丹丹.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9)
  • [5]油页岩渣制备石油支撑剂的研究[D]. 海书杰. 中国地质大学, 2010(12)
  • [6]磨料磨具工艺的热力学分析与应用探讨[J]. 肖冰. 中原工学院学报, 2007(05)
  • [7]水热法合成ZnO晶体和蓝宝石晶体[D]. 张华伟. 河北大学, 2004(04)
  • [8]Ti,Fe离子掺杂对水热法合成蓝宝石晶体的影响[J]. 韦志仁,王立明,刘清波,董国义,张华伟,李志强,韩理. 人工晶体学报, 2002(04)
  • [9]热液合成刚玉及其应用[J]. 蒋蒙宁,陈玉娟,王文学.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2001(06)
  • [10]中国宝石和宝石学研究现状与进展[J]. 亓利剑,裴景成.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1999(01)

标签:;  ;  ;  ;  ;  

水热合成刚玉及其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