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蛮汉山北坡不同景观下SPACs比较研究

内蒙古蛮汉山北坡不同景观下SPACs比较研究

一、内蒙古蛮汉山北坡不同景观下的SPAC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阿荣吉日嘎拉[1](2014)在《呼和浩特市东郊农田鸟类群落结构及活动节律》文中研究说明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固定半径样点法对呼和浩特市东部郊区农田鸟类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结合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密度等,分析了呼和浩特市农田鸟类群落组成及季节差异、鸟类日活动节律和季节活动节律。共记录到鸟类31种,隶属于8目19科。其中留鸟16种、夏候鸟11种、旅鸟1种、冬候鸟3种。春季记录到鸟类19种1636只,夏季18种1560只、秋季18种6406只、冬季13种4265只。共记录到鸟类13867只。不同季节,鸟类活动节律高峰期也不同。这主要和日照长短、气温等环境因素的变化有关。农田鸟类群落组成具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数量变化:秋季>冬季>春季>夏季,密度变化:秋季>冬季>春季>夏季,多样性及均匀度变化:春季>夏季>秋季>冬季,优势度变化:冬季>秋季>夏季>春季。其中,春-夏、春-秋季的鸟类种类比较相似,而夏-秋季的鸟类群落组成上差异较大。农田鸟类的春季活动高峰为08:00--10:00;夏季活动呈双高峰,即06:00--10:00和18:00--20:00;秋季活动呈双高峰,即06:00--08:00和14:00-16:00;冬季活动呈双高峰,即10:00--12:00和16:00--18:00;全年夜间到凌晨20:00--06:00均未见鸟类活动。2011年1月份的高峰期为10:00--12:00;2月至3月,鸟类的活动较为稳定,活动高峰集中在08:00--10:00;4月、6月、7月、8月和11月鸟类活动也基本稳定呈双高峰,即06:00--08:00和18:00--20:00,5月份的活动高峰时段均在08:00--10:00和18:00--20:00,9月份的均为14:00--16:00,10月份开始波动较大,10月至12月鸟类活动呈双高峰出现在10:00--12:00和16:00--18:00。鸟类日活动节律与春、夏季的气温不相关,而在秋、冬季与气温的相关性很大(r=0.84,p=0.0005)。秋冬季白天气温较高时,鸟类数量也较多,说明在秋、冬季气温是鸟类数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在春、夏、秋三个季节,鸟类日活动节律与风速不相关,而在冬季相关性很大(r=-0.82,p=0.0009)。随着风速加大而鸟类日活动节律减少。在春、夏、秋季三个季节,鸟类日活动节律与湿度不相关,而在冬季呈较明显的反比关系(r=-0.67,p=0.01)。即随湿度增加鸟类日活动节律将减少,这是与季节不同有关。在春、夏季,鸟类日活动节律与光照度无关,但在秋冬季与光照度的关系成正比(r=0.63,p=0.02;r=0.70,p=0.01),随着光照度的增加鸟类数目会增加。

闫晓云[2](2010)在《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借鉴了国内外有关城市绿地结构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城市绿地结构的发展现状,在深入阐述城市绿地结构研究的背景和理论基础上,以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其布局结构和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分析,从城市绿地布局结构、绿化树种、植物群落结构3个方面建立了由33项评价指标组成呼和浩特市绿地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对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结构(包括绿地布局结构、绿化树种、植物群落景观美学和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优化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总体绿量指标偏低,附属绿地平均绿地率约为15%,城市中心区道路绿地率不足,道路绿化普及率不高,防护绿地面积严重不足,防灾绿地体系没有建立,公园绿地分布不匀。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布局结构综合评价结果为一般,等级为Ⅲ级。(2)研究范围内共有绿化木本植物78种,总体上乔灌比为1:0.8,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的比为1:1,乡土树种共有34种,占木本乡土植物种类的28%,自然度为62%;树木重要值乔木和灌木各前10个树种由高到低的排序为:乔木为油松(25.7%)>白杆(21.8%)>国槐(12.1%)>山桃(1].5%)>榆树(11.4%)>刺槐(10.4%)>丝棉木、加扬(10.2%)>旱柳(9.9%)>侧柏(9.7%);灌木为紫丁香(65.6%)>榆叶梅(35.2%)>珍珠梅(33.9%)>水栒子(26.8%)>玫瑰(20.5%)>叶底珠(14.7%)>连翘(14.5%)>水蜡(11.1%)>红瑞木(10.3%)>黄刺玫(8.8%);乔木树种的平均高度为6.5m,平均胸径为14cm;灌木平均高度为2.0m。(3)植物群落调查样方内平均绿化树种数为6-8种,混交度平均为0.58;林层比平均0.44;平均乔木密度为4.3株/100m2,灌木密度平均为3.4株/100m2;平均郁闭度0.45;叶面积综合指数平均为3.2m2/m2;Gleason丰富度指数平均为1.14,Margalet丰富度指数平均为1.8,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55,Simpson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72,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82。(4)植物群落景观美学评价值分别为:居住绿地平均为0.77,游园平均为0.72,公园平均为0.60,单位附属绿地平均为0.74。总体上,植物群落景观美学评价值平均为0.71。(5)植物群落综合评价值分别为:居住绿地平均为0.61,游园平均为0.60,单位附属绿地平均为0.57,公园平均为为0.53。总体上,呼和浩特市植物群落结构综合评价值不高,平均为0.58。

杜鹏飞[3](2006)在《凉城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文中提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利用发展框架下的永续利用,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分析一个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可以从多角度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在不同方面更深入地了解其变化,从而预测未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平,以便为生产生活服务。本论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在总结借鉴前人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对内蒙古凉城县水资源供需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凉城县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着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田间工程配套不完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低下、岱海水位下降显着等一系列问题。依据凉城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远规划,对未来凉城县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等方面的需水量进行了预测。通过预测发现,在凉城县未来10年的发展中,需水量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到2015年,凉城县农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生活和牲畜用水量、生态用水量将分别达到7813.6万m3、4400万m3、2595.2万m3和300万m3,总需水量将达到15108.8万m3,超过凉城县75%的保证率下的供水量。根据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凉城县的现实状况,构建了凉城县水资源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后,计算得出凉城县1992-2003年12年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由1992年的0.391提高到了2003年的0.499,期间,在2001年达到最高值0.57,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运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未来凉城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从2004年-2015年凉城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呈上升趋势,评价值由2004年的0.555上升到2015年的0.713,在2008

杨柳[4](2005)在《风水思想与古代山水城市营建研究》文中认为山水城市是为了解决现代城市发展中日益严重的人地危机而提出的城市新概念,它充溢着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化精神和天人合一的哲学理想,这一内涵曾经在中国古代城市营建中得到充分体现,创造了千百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古代山水城市,在这些成功实践的背后,风水学说的具体指导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本文对风水理论进行了多学科、全方位的系统解读,详细剖析了它的思想源流、技术手段、精神力量以及它们对古代山水城市营建的具体影响,揭开了风水学说的神秘面纱,并对更新观念后的风水理论应用于现代山水城市建设,去解决生态伦理塑造、山水文化重振以及城市生态化、山水文化的技术方法等方面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探讨。全文共包括绪论及七大章节。 绪论阐述了“山水城市”的研究背景,界定了相关概念。从古代文人“居城市须有山林之乐”这一理想引出了山水城市思想古已有之的判断,通过风水人物活动对古代城市山水特性产生影响的史实列举,阐明了风水与古代山水城市间的深刻渊源,从而引出论文选题,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评析,对相关古代文献进行了简要的梳理。最后,对选题的意义、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构建了实施研究的框架图。 第一章,从风水概念入手,对风水理论进行了剖析,提出风水是术艺结合的古代山水之术,具有技术与艺术的双重特征,与山水诗画、山水文学及园林艺术上的相通和关照。同时,从哲学思辩的高度,剖析了风水理论中蕴含着的万物有灵的生命意识、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和天道好还的持续发展观,提出风水学说是古代可持续发展环境观的论断,证实了风水理想与古代山水城市在思想上的原型关系。 第二章,以时间为线索,对风水学说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历程进行了一次正本清源的勾勒,理清了风水从择居本能到由经验科学、民俗艺术、方术迷信杂合成理论体系的历史脉络,通过对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及审美发展的背景分析,揭示了风水流变的内外动因,并对比研究了风水学说影响下的空间观念与营建活动所体现出来的空间形式特征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历史的角度揭示了风水理想对古代营建实践的内在影响。 第三章,以类型学的方法对风水评价景观要素和格局的方法手段进行分类研究,归纳为经验性的技术评判、感性的美学评价和神秘的喝形选择三大类型,三者间以形象审美为主导、理性评价为辅助、喝形顿悟为参考,充分调动了身体感官和直觉功能,具有灵活变通、以和为贵的特点,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

杜鹏飞[5](2004)在《内蒙古蛮汉山北坡不同景观下的SPAC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在了解前人对SPAC系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蛮汉山地区的自然状 况,在野外进行了调查和取样,通过对海拔高度、温度、空气湿度、土壤和植物水分的综合分析, 对蛮汉山北坡不同景观下的SPAC系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得出了一些结论。

张国盛[6](2004)在《毛乌素沙地臭柏生态生理特性及其群落稳定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乌素沙地是一个多层次的生态过渡带,也是土地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天然分布于毛乌素沙地的灌木树种臭柏、油蒿、沙柳等,对维持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防治荒漠化土地的扩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论文应用野外实验生态学方法,对天然臭柏群落结构特征;光合和蒸腾作用;根系分布、根量及不定根的发生;天然更新及更新微生境;克隆生长格局以及臭柏灌丛地土壤特性等进行研究,探讨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群落的稳定性。 天然臭柏群落高度为30~100cm,覆盖度为40%~85%。分为灌木层和草本层,早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较高,后期下降形成纯灌丛林。臭柏灌丛边缘的光合生物量高,生长量约为灌丛中心的3~4倍。臭柏群落依靠其匍匐茎的无限克隆生长来拓展灌丛范围,依靠种子传播实现异地迁移。臭柏为针叶克隆植物,在灌丛边缘3m的范围内,从边缘向灌丛中心,间隔物长度和分枝角度逐渐变大;分枝强度则逐渐变小,并且呈现出指数函数的变化规律。臭柏克隆生长和资源共享特性在维持群落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来源于同一上级枝的匍匐茎,有不定根的和无不定根的日平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没有差异,但无不定根匍匐茎的叶水势比有不定根的高。生长在沙丘顶部的臭柏,蒸腾速率比滩地的臭柏低,表明臭柏具有强的蒸腾控制能力。切断与上级匍匐茎的联系后,依靠不定根吸收的地下资源,虽然能够维持匍匐茎的生命,但其生理特性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切断1周后,蒸腾速率仅能达到对照的45%,叶绿素荧光特性差异显着(p<0.05)。切断后受损程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地上生物量与不定根生物量的比值。臭柏灌丛地土壤养分资源分布具有空间异质性,存在明显的“沃岛”现象。0~5cm土层内的中细粒子(0.25~0.02 cm)臭柏灌丛地比油蒿覆盖区高9%。除速效磷以外,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速效钾、碱解氮等在臭柏灌丛下0~20 cm的土层内相对富集。 分布在滩地的乌柳灌丛地是臭柏天然更新幼苗的保护者,也是臭柏更新最适宜的微生境,乌柳灌丛地拥有臭柏更新幼苗数高达30~50株/m2。臭柏灌丛的覆盖度虽与乌柳灌丛地相似,表层土壤种子密度达770粒/m2,但因表层土壤含水量低,种子不能萌发形成幼苗,丧失了种子更新微生境。毛乌素沙地臭柏群落的演替开始于滩地,终止于固定沙丘,演替模式为:乌柳(或其它保护植物)→乌柳+臭柏→臭柏+乌柳→臭柏→油蒿。 臭柏通过其高的水分利用效率、旱生化的叶片构造和水分特征、高细根含量、克隆生长等特性,构成高覆盖度,集中成片分布的景观格局,增强抗干扰能力,维持群落稳定。

刘海东[7](2003)在《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克隆特性对沙地环境的生态适应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用野外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灌丛地土壤资源的分布格局及天然臭柏克隆特性对沙地环境的生态适应性。研究结果如下: 天然臭柏灌丛地土壤水分,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和碱解氮(速效氮)等养分含量的分布具有空间异质性。灌丛地表层(0~5cm)土壤的中细粒子(0.25~0.02mm)含量高,并且土壤水分、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和碱解氮含量相对优越,“沃岛”现象明显,而且,由灌丛内向外,含量逐渐降低。灌丛地下层(20cm以下)土壤含水量从灌丛中心向边缘逐渐增加。植被盖度、植物种类及其生长特性对该区局部土壤异质性有重要影响。 天然臭柏匍匐茎的间隔物长度、分枝强度和分枝角度具有可塑性。分株长度、间隔物长度和分枝强度随匍匐茎延伸呈指数模型变化,其克隆构型兼有“游击”型和“密集”型的特点,能比较“灵活”的适应环境。臭柏不定根所获取的资源在匍匐茎中能实现向顶性的和向基性的共享。在匍匐茎受到切断干扰后,臭柏能通过提高非光化学猝灭(NPQ)、降低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ΔF/Fm’)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等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可塑性反应来保护小枝光合机构不被破坏,并且可以降低气孔导度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克隆整合作用对维持遭受干扰后分株的存活有重要作用。 臭柏通过光合分枝和不定根的“趋富特化”克隆分工行为,提高对异质性资源的利用能力。臭柏的克隆可塑性、资源共享和克隆分工行为是其适应毛乌素沙地环境的重要生态对策。

二、内蒙古蛮汉山北坡不同景观下的SPAC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蛮汉山北坡不同景观下的SPAC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呼和浩特市东郊农田鸟类群落结构及活动节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1. 自然环境概况
    1.1 研究区域的地理位置
    1.2 地质地貌
    1.3 气象
    1.4 植被
2.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2.1 样点设置
    2.2 调查方法
    2.3 统计方法
    2.4 研究内容
3 研究结果
    3.1 鸟类种类和数量组成
        3.1.1 鸟类种类组成
        3.1.2 鸟类种类组成特征
        3.1.3 鸟类的数量
    3.2 呼和浩特农田鸟类群落结构
        3.2.1 鸟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3.2.2 鸟类群落相似性
        3.2.3 鸟类群落季节性差异
    3.3 呼和浩特农田鸟类日活动节律
    3.4 呼和浩特农田鸟类不同季节日活动节律
        3.4.1 呼和浩特农田春季鸟类日活动节律
        3.4.2 呼和浩特农田夏季鸟类日活动节律
        3.4.3 呼和浩特农田秋季鸟类日活动节律
        3.4.4 呼和浩特农田冬季鸟类日活动节律
    3.5 呼和浩特农田鸟类群落日活动节律与气象因子关系
        3.5.1 各月份鸟类群落与气象因子关系
    3.6 呼和浩特农田鸟类群落季节日活动节律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3.6.1 不同季节鸟类群落与气象因子关系
4 分析与讨论
    4.1 鸟类种类和数量组成
    4.2 呼和浩特农田鸟类群落结构
    4.3 呼和浩特农田鸟类日活动节律特征
    4.4 呼和浩特农田鸟类不同季节日活动节律
        4.4.1 春季鸟类日活动节律
        4.4.2 夏季鸟类日活动节律
        4.4.3 秋季鸟类日活动节律
        4.4.4 冬季鸟类日活动节律
    4.5 呼和浩特农田鸟类群落季节活动节律与气象的关系
        4.5.1 鸟类日活动节律与气温的相关性
        4.5.2 鸟类日活动节律与风速的相关性
        4.5.3 鸟类日活动节律与湿度的相关
        4.5.4 鸟类日活动节律与光照度的相关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2)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城市高速发展需要加强城市绿地建设
        1.1.2 城市绿地发展新时期急需城市绿地结构研究
        1.1.3 各学科大融合为城市绿地结构研究提供了条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城市绿地布局研究概况
        1.2.2 城市绿地绿化植物研究概况
        1.2.3 城市绿地群落结构与植物配置研究
        1.2.4 城市绿地评价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2 城市绿地结构研究的认识论
    2.1 城市绿地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生态学与城市绿地建设
        2.1.2 生物多样性原理与城市绿地建设
        2.1.3 园林学与城市绿地建设
        2.1.4 城市森林学与城市绿地建设
        2.1.5 景观生态学与城市绿地建设
        2.1.6 城市规划理论与城市绿地布局
        2.1.7 森林经理学与城市绿地建设
    2.2 我国城市绿地建设和发展的认识
        2.2.1 我国城市绿地建设的发展阶段
        2.2.2 城市绿地分类
        2.2.3 我国城市绿地建设的关键问题
3 呼和浩特市城市环境及城市发展特征分析
    3.1 呼和浩特市城市环境分析
        3.1.1 研究地区自然环境特点
        3.1.2 城市发展特点及分析
    3.2 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
        3.2.1 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3.2.2 城市发展方向
    3.3 呼和浩特市地区自然植被分析
4 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布局结构现状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研究范围和数据来源
        4.1.2 分析方法
    4.2 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布局现状分析
        4.2.1 城市绿地绿量结构分析
        4.2.2 城市游憩绿地分析
    4.3 小结
5 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取样方法
        5.1.2 调查及分析方法
    5.2 呼和浩特市居住绿地植物群落调查结果与分析
        5.2.1 居住绿地植物群落树种组成结构分析
        5.2.2 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5.2.3 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
    5.3 呼和浩特市游园植物群落调查结果与分析
        5.3.1 树种组成结构分析
        5.3.2 群落结构分析
        5.3.3 游园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5.4 呼和浩特市公园植物群落调查结果与分析
        5.4.1 公园树种组成结构分析
        5.4.2 公园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5.4.3 公园群落多样性分析
    5.5 呼和浩特市单位附属绿地植物群落调查结果与分析
        5.5.1 树种组成结构分析
        5.5.2 单位附属绿地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5.5.3 单位附属绿地群落多样性特征分析
    5.6 呼和浩特市植物群落综合分析
        5.6.1 植物群落树种结构综合分析
        5.6.2 植物群落结构综合分析
    5.7 小结
6 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结构综合评价
    6.1 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结构评价方法
        6.1.1 城市绿地评价的依据
        6.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6.1.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1.4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6.2 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布局结构评价
        6.2.1 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布局结构评价方法及步骤
        6.2.2 评价结果与分析
    6.3 呼和浩特市绿化树种综合评价
        6.3.1 评价方法和步骤
        6.3.2 评价结果
        6.3.3 评价结果分析
    6.4 呼和浩特市植物群落结构综合评价
        6.4.1 评价指标及数据处理
        6.4.2 评价方法及评价步骤
        6.4.3 植物群落景观美学评价结果与分析
        6.4.4 植物群落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6.5 小结
7 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植物结构的构建对策
    7.1 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布局结构的构建对策
        7.1.1 呼和浩特市城市生态防护绿地体系的构建
        7.1.2 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游憩体系的构建
    7.2 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构建对策
        7.2.1 树种选择对策
        7.2.2 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的构建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1.1 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布局结构特点及评价
        8.1.2 呼和浩特市绿化树种组成特点及评价
        8.1.3 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特点及评价
    8.2 讨论及创新点
        8.2.1 讨论
        8.2.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3)凉城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1.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特点
        2.1.4 水文状况
        2.1.5 植被土壤
    2.2 社会经济概况
3 凉城县水资源供需现状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凉城县需水量
        3.1.1 凉城县需水总量及其变化
        3.1.2 凉城县各用水部门用水量的变化
    3.2 凉城县供水量
    3.3 凉城县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4 凉城县未来水资源供需分析
    4.1 凉城县未来需水量预测
        4.1.1 凉城县未来农业灌溉用水量预测
        4.1.2 凉城县未来工业用水量预测
        4.1.3 凉城县未来生活、牲畜用水量的预测
        4.1.4 凉城县未来生态、景观用水量的预测
    4.2 凉城县未来水资源供需分析
5 凉城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5.1 凉城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2 凉城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3 凉城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3.1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5.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5.4 近十年凉城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的计算及分析
        5.4.1 近十年凉城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的计算
        5.4.2 对凉城县1992-2003 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变化的分析
    5.5 对凉城县未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的预测
        5.5.1 数列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预测结果
        5.5.2 预测结果分析
6 实现凉城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7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 记

(4)风水思想与古代山水城市营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当代山水城市研究的兴起
        1.1.1 紧迫而严峻的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
        1.1.2 “山水城市”概念的提出与研究的兴起
        1.1.3 山水城市概念的界定
    1.2 山水城市——中国古代的理想人居环境
        1.2.1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国人的山水深情
        1.2.2 居城市须有山林之乐——古代文人的主张
    1.3 风水学说深刻地影响了古代城市的山水特性
        1.3.1 风水师直接参与了古代城市的选址、营建
        1.3.2 古代文人、官吏大多兼通风水,风水学说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城市的经营
    1.4 论文选题意义
        1.4.1 重大的理论价值
        1.4.2 积极的现实意义
    1.5 相关领域研究情况
        1.5.1 “山水城市”的研究
        1.5.2 风水研究
        1.5.3 交叉研究的情况
    1.6 古代相关文献的简要梳理
        1.6.1 风水相关典籍
        1.6.2 古代山水城市相关图书
        1.6.3 城市风水相关图书情况
    1.7 研究方法与框架
        1.7.1 研究思路
        1.7.2 研究方法
        1.7.3 论文框架
2 风水——中国古代山水城市的思想基础与原型
    2.1 风水说背景
        2.1.1 风水释义
        2.1.2 风水隐喻
    2.2 风水——术艺结合的古代山水之术
        2.2.1 风水术数
        2.2.2 风水艺术
        2.2.3 风水与山水诗画、园林艺术的相互关照
    2.3 风水——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2.3.1 万物有灵的风水生命意识
        2.3.2 天人合一的风水生态伦理
        2.3.3 天道好还——风水的持续发展观
3 风水流变与古代营建观念的互动
    3.1 风水起源
        3.1.1 择居本能与旧石器时代人类环境偏好
        3.1.2 主动择居与新石器时代聚落选址营建观念的成形
    3.2 风水的雏形:相宅与卜宅
        3.2.1 相宅
        3.2.2 卜宅
        3.2.3 营宅
    3.3 风水的理论化:堪舆与形法
        3.3.1 春秋战国时期:自然主义与神秘主义的结合
        3.3.2 秦汉时期:天人合一宇宙框架的创立
        3.3.3 堪舆与形法
        3.3.4 象征主义的盛行与自然审美的萌生
    3.4 风水的成型——魏晋南北朝
        3.4.1 自然元气论的发展
        3.4.2 魏晋玄学的兴起与山水审美情绪的发达
        3.4.3 风水的成型与《葬经》
        3.4.4 礼制的复兴与自然怡情的交流
    3.5 唐宋·风水的发展与分流
        3.5.1 隋唐·图宅术的式微与形势派的兴起
        3.5.2 宋代·理气派的分流
    3.6 唐宋:风水与营造的互动
        3.6.1 唐·礼制与风水的交融
        3.6.2 宋·城市的平民化与风水的世俗化
    3.7 明清风水的鼎盛与滑落
        3.7.1 明清风水的鼎盛
        3.7.2 风水的进一步世俗化——民俗化
        3.7.3 明清皇室对风水的倚重
        3.7.4 清末风水的滑落
4 风水评价体系解析
    4.1 风水相地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4.1.1 寻龙
        4.1.2 察砂
        4.1.3 观水
        4.1.4 点穴
        4.1.5 立向
    4.2 经验性的技术评判
        4.2.1 望气
        4.2.2 相土
        4.2.3 尝水
        4.2.4 验石
        4.2.5 观木
        4.2.6 定盘
    4.3 感性的美学评判
        4.3.1 生命之美
        4.3.2 人伦之美
        4.3.3 灵活变通的谐和之美
        4.3.4 意境之美
    4.4 神秘的物语直觉——喝形选择
        4.4.1 何谓“喝形”
        4.4.2 喝形的争议
        4.4.3 喝形的方法
    4.5 评价成果——风水图
5 风水格局解析
    5.1 风水格局的空间范式
        5.1.1 风水格局的空间构成与层次
        5.1.2 居中、占边、扼关的空间控制特征
        5.1.3 四象空间范式的推演
        5.1.4 风水格局的空间分形与同构特征
    5.2 以人为中心的安全格局
        5.2.1 风水范式的原型——气的安全格局
        5.2.2 风水范式——以人为表征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5.2.3 从空间认知到心理安全格局
        5.2.4 脑内吗啡与心理空间图示的生物学解释
        5.2.5 中国人独特的心理图示
6 风水理论在古代山水城市营建中的应用
    6.1 城市风水的特点
        6.1.1 阳宅风水与阴宅风水的异同
        6.1.2 城市风水与阳宅风水
    6.2 城市选址与风水的区域观念
        6.2.1 择中观与体国经野
        6.2.2 风水区域选址的边缘偏好
        6.2.3 城市风水的区域梳理——寻龙问祖
        6.2.4 城市具体定址的格局考量
    6.3 风水格局控制下的城市空间布局
        6.3.1 城市风水的典型格局分类
        6.3.2 山地城市与平洋城市风水格局的差异
        6.3.3 风水格局的控制
        6.3.4 风水评价下城市土地利用的特点
        6.3.5 城市内部风水要素的附会推演
    6.4 城市风水的培护与补缺
        6.4.1 “土有余当辟则辟,山不足当培则培”——风水格局的剪裁
        6.4.2 城市风水关键格局的培护与点染
        6.4.3 城市风水格局的修整与补救
    6.5 从得水到治水——风水立意下的古代城市防洪
        6.5.1 得水与防洪在风水生气理论中的辩证统一
        6.5.2 防洪于未然的风水选址考量
        6.5.3 培补风水的治水策略
        6.5.4 永保平安的镇水希冀——风水巫术
7 从巫术到艺术——风水方术对古代山水城市营建的人文影响与艺术价值
    7.1 风水的巫术背景
        7.1.1 何为巫术
        7.1.2 巫术类型与原始思维
        7.1.3 巫术意识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
        7.1.4 巫术对风水的影响
        7.1.5 具有典型巫术色彩的几种风水方术
    7.2 喝形与古代城市的取象筑城
        7.2.1 喝形原真
        7.2.2 城市喝形的类型与古代城市的象征特征
        7.2.3 古代城市取象的巫术意义
    7.3 风水格局的巫术修补与点化
        7.3.1 神佛“镇煞”在城市风水修补中的应用
        7.3.2 神佛之物在山水点化中的运用
    7.4 巫术的艺术功能与古代城市人文特色的融凝
        7.4.1 巫术的艺术价值
        7.4.2 风水中的巫术现象与人文精神的灌注
        7.4.3 文脉的承续
8 风水研究对当代山水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启示与应用
    8.1 风水理论在山水景观认知与人地秩序组织中的作用
        8.1.1 城市规划的新趋势——以自然生态评价为基础的规划设计新途径
        8.1.2 山水体悟——风水评价在山水(生态)要素评价中的应用
        8.1.3 山水格局辨析——风水在城市景观格局控制中的应用
        8.1.4 风水的变通——历史的解读与现代的适应
    8.2 风水思想与山水文化、生态文化的塑造
        8.2.1 山水圣性对塑造生态伦理价值观的意义
        8.2.2 风水美学与山水审美、生态审美情绪的培育
        8.2.3 喝形的现代启示
    8.3 结语:论文创新及风水理论与山水城市研究展望
        8.3.1 论文创新及价值自评
        8.3.2 风水理论与山水城市研究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5)内蒙古蛮汉山北坡不同景观下的SPAC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区域概况
3 研究方法与过程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研究结果
    4.2 分析
    4.3 结论

(6)毛乌素沙地臭柏生态生理特性及其群落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臭柏的研究现况
        1.2.1 臭柏的生物学特性
        1.2.2 臭柏的生境和分布
        1.2.3 臭柏的生长规律
        1.2.4 生理生态特性
        1.2.5 臭柏的繁殖与更新
        1.2.6 臭柏的人工造林
        1.2.7 臭柏的抗旱性和变异类型
        1.2.8 臭柏的用途
    1.3 臭柏研究的目标
第二章 天然臭柏群落结构特征和生物多样性组成
    2.1 引言
    2.2 研究区自然条件概况
    2.3 研究方法
        2.3.1 群落结构调查
        2.3.2 小枝生物量分布调查
        2.3.3 物种多样性测定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臭柏群落分布及植物种
        2.4.2 群落多样性组成
        2.4.3 群落动态
    2.5 讨论
第三章 切断干扰对天然臭柏群落光合作用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材料选择及准备
        3.2.2 荧光参数的测定
        3.2.3 荧光参数的意义及计算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切断匍匐茎对叶绿素荧光参数日进程的影响
        3.3.2 切断匍匐茎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3.3 切断匍匐茎对气孔导度(gs)的日进程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臭柏群落的蒸腾作用
    4.1 引言
    4.2 研究地概况
    4.3 研究方法
        4.3.1 样地选择
        4.3.2 测定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的日变化
        4.4.2 叶水势的日变化
        4.4.3 切断干扰
        4.4.4 环境因子的影响
    4.5 讨论
第五章 臭柏根系分布、根量及不定根的发生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地概况
        5.2.2 根系调查方法
        5.2.3 土壤调查方法
        5.2.4 不定根发生调查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根系垂直分布的剖面特征
        5.3.2 根量分布
        5.3.3 土壤物理特性对根量的影响
        5.3.4 不定根的发生
    5.4 讨论
第六章 天然臭柏克隆生长格局
    6.1 引言
    6.2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6.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6.2.2 研究方法
        6.2.3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臭柏匍匐茎克隆生长构型
        6.3.2 臭柏克隆构型的变化特征
        6.3.3 匍匐茎上不定根与小枝比
    6.4 讨论
第七章 臭柏种群种子产量及种子库
    7.1 引言
    7.2 研究地概况及研究方法
        7.2.1 研究地概况
        7.2.2 研究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3.1 臭柏种实产量
        7.3.2 臭柏种子质量
        7.3.3 臭柏种子更新及更新环境
    7.4 讨论
第八章 臭柏种群天然种子更新微生境
    8.1 引言
    8.2 研究地概况
    8.3 研究方法
    8.4 结果与分析
        8.4.1 物种组成
        8.4.2 乌柳与臭柏的空间分布
        8.4.3 浅层地下水位、表层土壤含水量、种子密度
        8.4.4 更新微环境
        8.4.5 乌柳灌丛地、乌柳采伐地臭柏幼苗更新动态
    8.5 讨论
第九章 天然臭柏灌丛地的土壤特性
    9.1 引言
    9.2 究材料与方法
        9.2.1 研究材料及研究区概况
        9.2.2 研究方法
    9.3 结果
        9.3.1 臭柏灌丛地土壤水分特性
        9.3.2 臭柏灌丛地土壤养分特性
        9.3.3 臭柏灌丛内外土壤机械组成变化
    9.4 讨论
第十章 臭柏群落稳定性
    10.1 臭柏群落维持高覆盖率的假说
        10.1.1 增强群落的整体抗干拢能力
        10.1.2 维持高覆盖度的生理生态学基础
    10.2 臭柏群落演替假说
第十一章 结论
    11.1 群落结构
    11.2 叶绿素荧光特性
    11.3 克隆生长
    11.4 土壤特性
    11.5 蒸腾特性
    11.6 天然更新
    11.7 根系特征
    11.8 群落演替及稳定性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介简
致谢

(7)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克隆特性对沙地环境的生态适应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1.1 臭柏研究现状
    1.2 克隆植物生态学研究现状
        1.2.1 克隆生长和克隆植物
        1.2.2 克隆植物的结构单位
        1.2.3 克隆植物生长构型及其可塑性
        1.2.4 克隆植物的资源共享
        1.2.5 克隆植物的觅食行为
    1.3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2 天然臭柏灌丛地土壤资源分布格局
    2.1 引言
    2.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地概况
        2.2.2 研究材料
        2.2.3 研究方法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
        2.3.1 臭柏灌丛地土壤水分资源分布格局
        2.3.2 臭柏灌丛地土壤养分资源分布格局
        2.3.3 臭柏灌丛内外土壤机械组成变化
    2.4 讨论
    2.5 小结
3 天然臭柏克隆生长构型及其可塑性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3.2.2 研究材料
        3.2.3 研究方法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臭柏匍匐茎克隆生长构型
        3.3.2 臭柏匍匐茎上小枝长度
        3.3.3 臭柏克隆构型的变化特征
        3.3.4 匍匐茎上不定根与小枝比
    3.4 讨论
    3.5 小结
4 天然臭柏资源共享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4.2.2 研究材料
        4.2.3 研究方法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荧光参数的意义及计算
        4.3.2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进程
        4.3.3 气孔导度(gs)的日进程
        4.3.4 切断匍匐茎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3.5 分株存活调查
    4.4 讨论
    4.5 小结
5 天然臭柏克隆特性对沙地环境的生态适应性
    5.1 克隆可塑性
        5.1.1 表型可塑性
        5.1.2 生理特性可塑性
    5.2 克隆整合
    5.3 克隆分工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内蒙古蛮汉山北坡不同景观下的SPAC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呼和浩特市东郊农田鸟类群落结构及活动节律[D]. 阿荣吉日嘎拉. 内蒙古大学, 2014(01)
  • [2]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结构研究[D]. 闫晓云.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08)
  • [3]凉城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 杜鹏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6(03)
  • [4]风水思想与古代山水城市营建研究[D]. 杨柳. 重庆大学, 2005(02)
  • [5]内蒙古蛮汉山北坡不同景观下的SPAC比较研究[J]. 杜鹏飞.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S3)
  • [6]毛乌素沙地臭柏生态生理特性及其群落稳定性[D]. 张国盛. 北京林业大学, 2004(04)
  • [7]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克隆特性对沙地环境的生态适应性[D]. 刘海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3(03)

标签:;  ;  ;  ;  ;  

内蒙古蛮汉山北坡不同景观下SPACs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