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连锁店大行动——运营体系的规范化取决于整个企业的分工协作

拯救连锁店大行动——运营体系的规范化取决于整个企业的分工协作

一、拯救连锁店大行动——营运系统标准化有赖企业整体的分工与合作(论文文献综述)

谷伟[1](2019)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政治的重塑 ——乔纳森·弗兰岑悲剧现实主义小说的文化政治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代美国文坛,乔纳森·弗兰岑是堪与唐·德里罗、E.L.多克特罗等前辈文坛巨匠相比肩的年轻一代小说家。作为悲剧现实主义文学的倡导者,弗兰岑在创作中借助人物动荡的生存体验来折射宏观社会文化危机,培植穿透虚幻表象洞悉复杂现实的认知潜能。中后期代表作《纠正》《自由》与《纯洁》引爆了读者的抢购狂潮,获得批评界的高度关注。然而,三部小说在捕捉公众集体想象的同时,也遭到一些学者的批评,认为弗兰岑政治意识的锐度在减弱。这些批评声音所固守的是后现代主义立场,默认小说的能动性在于激进的形式实验,认为复归描摹家庭生活的现实主义就是向霸权投诚。而且,多数批评局限于单一小说文本,既无法立体呈现弗兰岑的创作全貌,亦使小说值得挖掘的文化政治维度无法获得充分讨论。据此,论文聚焦《纠正》《自由》与《纯洁》三部作品,细致分析弗兰岑对当代公共政治危机不同侧面的表征,挖掘其对重振公共领域的反思,勾勒弗兰岑中后期创作的主旨脉络,揭示其强烈的文化焦虑和时代关注,全面呈现其深层的文化政治意识,展现悲剧现实主义的核心理念。论文从文化研究的跨学科视野入手,在对小说进行贴合文本语境的具体阐释中,借鉴诸多当代理论家的思想锋芒,包括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认知图绘理论、大卫·哈维的空间正义理论、劳伦·勃朗特的情感依恋思想、贝尔纳·斯蒂格勒的技术哲思、哈特与奈格里的诸众理论等,透过理论洞见来赋予论文更为深入的剖析视角。论文全篇共分五个部分,包括绪论、主体三章与结语。第一章(绪论)勾勒了弗兰岑的创作生涯,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探究了各时期的学界评论重心,归纳了对悲剧现实主义小说文化政治维度的理解缺憾。在对悲剧现实主义进行认知图绘的基础上,绪论指出论文旨在捕捉弗兰岑文学创作的总体脉络,聚焦其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政治的反思,随后概述了论文的结构框架。第二章从《纠正》对技术消费主义的批判入手,分析了晚期资本主义超空间中公共政治的衰微困境与重振策略。本章重点讨论了生物精神病学诊疗机制的物质主义逻辑,指出其摧毁了主体的内在世界,进而破坏了认知定位能力与共同体视野。《纠正》中的兰伯特夫妇及其三个子女的生命都以不同方式被吸纳到技术消费主义的霸权宰制中。弗兰岑通过再现兰伯特一家摆脱技术消费幻象的挣扎历程,指出抵抗霸权需要重拾历史意识,恢复生命存在的故事时间深度;重塑认知定位,洞悉个体动荡苦难与集体福祉保障的瓦解密切相关;重构社群意识,构筑他者关爱的“情感空间”,形塑扞卫集体福祉的至善共同体。第三章从《自由》对美国政治势力的全谱分析入手,探究了新自由主义霸权下的公共政治危机。《自由》以帕蒂与沃尔特夫妇、好友理查德、儿子乔伊等人物的爱恨离合为主轴展开叙述。小说中诸多人物受到新自由主义霸权的深刻影响:或如沃尔特等自由主义者投身“士绅化”等基于身份政治的文化抗争,却因白人精英身份,落入多重结构困境;或如理查德等文化左派诉诸朋克亚文化的对抗实践,却囿于激进颠覆的边缘立场,日益孤立大众;或如帕蒂与儿子乔伊受到右翼势力的情感操控,执着依恋物欲自由观,无视日常生活的苦难。藉由再现人物的霸权抗争,弗兰岑指出重振公共政治需要重塑认知图绘,洞悉新自由主义摧毁集体福祉的扩张逻辑,把握多元资本权力关系的聚合点;重拾历史意识,回溯美国自由共识中的非理性威胁,顺势把握自由信仰的另类策略;重整扞卫共同性的诸众联盟,摒弃无效的激进边缘立场,藉由爱来构筑共同体意识,进而统合奇异多元的诸众力量。第四章从《纯洁》对生命权力的反思入手,探究了数字资本霸权的公共政治危机。小说藉由女孩碧普找寻生父的历程,逐步揭开碧普父母与以阿桑奇为原型的网络揭秘英雄安德烈亚斯·沃夫的复杂纠葛,再现了资本主义藉由数字技术重构意识感知与精细调控人口的生命宰制。此外,小说分别从伦理与心理机制溯源,揭示出数字网络生命宰制与资本权力扩张的伴生关系,探究了数字网络对公共领域的巨大破坏力:一方面透过建构虚拟安全幻象,数字网络摧毁了个体基于他者认同的社会人格身份,消解了复杂现实和深度交流;另一方面透过操控物性持存工业体系,数字网络宰制了传承世代经验象征符码的前个体储备,破坏了“个性化”进程,在摧毁主体独一心理结构的同时,消弭了多元包容的至善共同体。通过对碧普走出虚拟安全幻象的曲折探索,弗兰岑指出重振公共政治需要重塑历史意识,洞悉技术理性架空人类的启蒙辩证法逻辑,把握数字资本瓦解国家政治架构的趋势;重构认知定位,建立认知数字资本权力的微缩模型,揭示权力运作的对立框架来悬置权力机制;重建社群意识,推动大众透过思辨来洞悉数字资本宰制生命的危机,进而直面社会现实和人际交往,敞开创造新世界的行动潜能。第五章(结语)探究了悲剧现实主义小说的能动性,指出弗兰岑意图重塑卢卡奇论及的“总体性”意识。在《纠正》《自由》与《纯洁》中,弗兰岑从多维度把脉诊断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复杂症候,在不同时期聚焦了公共政治危机的不同重心,持续调整和完善认知图绘、历史意识与社群连接的行动策略,旨在总体把握资本系统的错综现实,寻求重振公共政治的良方。

高攀[2](2014)在《肯德基在中国市场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自1987年,第一家肯德基餐厅进入中国以来,国外连锁快餐业就打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上世纪80年代正直中国经济改革期间,百姓生活水平自那时起开始逐步提升,到如今人们对于饮食的需求已经不仅止于温饱,而是在口味、种类选择甚至营养的健康搭配等方面,都对餐饮业的经营者们提出了更高品质的需求。而中国肯德基恰好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抓住机遇,抢先占领了中国快餐连锁市场。经过了27年对中国市场的不断探索,如今肯德基在中国大地上已经拥有超过4700家连锁餐厅,餐厅覆盖范围遍及全国800多个城市和乡镇,这与肯德基对中国市场的准确定位是分不开的。不仅如此,肯德基在中国所实施的新店开发战略、因地制宜的产品策略、行销策略和员工文化宣导等等,都是促成肯德基在中国成功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将从肯德基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商业模式、经营策略、本土化战略以及和竞争对手之间的对比,结合管理学理论,来研究肯德基在中国成功发展的原因。

刘素娟[3](2011)在《大学商务孵化器价值创造项目的全过程集成管理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化,在21世纪下,很多企业已从资本驱动进入创新驱动,新创事业蓬勃发展。新创企业在发展初期容易失败,因此商务孵化器出现,在经验、资金、资源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支持。商务孵化器协助孵化的新创事业将创新能力转换为价值的辅导与提高。商务孵化器从1960年代发展至今超过半世纪,世界各国均有孵化器的推广用以辅导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而大部分的孵化器与大学或研究机构结合,以利用大学及研究机构既有的丰富研发能力。大学商务孵化器不仅能扶持创业项目、促进产业升级,更重要的是它还能结合区域内的经济资源协助产业发展与多元化经营,有效地将技术扎根与延伸,并创造就业机会,让科技人才有更多发展与成长的空间。从本质上而言,孵化一个新创企业本身就是一个项目管理,因为它从起始、规划、孵化(执行)、监控到毕业(收尾),具备独特性、一次性以及临时性的项目特性。1960年代开始萌芽的现代项目管理理论,随着科技的发展,到了21世纪初,现代项目管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最受瞩目的管理学之一。虽然商务孵化器具备了项目的特性,但是大部分的大学商务孵化器对对于创业项目的孵化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与营运模式,这使得大学商务孵化器的效率受到很大制约。随着产业环境、创业条件、经营方式等竞争差异化以及多元化的发展,各大学商务孵化器也开始面临更激烈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从业人员专业素养的提高、创新网络的集成、大学商务孵化器的整体综效发挥与价值创造、对进驻企业管理与审核机制的强化、以及大学商务孵化器本身知名度的提高、以及“品牌化”发展等等。如果能够结合日渐成熟的项目管理理论,应用在具备项目特性的大学商务孵化器,并建构一套价值创造项目集成管理模式,从而协助孵化器的运作,提高孵化器的管理能力,为受孵化的创新企业创造或增加更多的价值,将会是一件在管理上很有意义的事。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一、研究大学商务孵化器如何集成资源为所孵化的项目创造价值面对新创的孵化企业,大学商务孵化器究竟要如何集成其所拥有的内外部网络与企业资源、构建出一套能够为创业项目创造价值的孵化流程,为受孵化企业进行创新与创造价值,以创新的服务帮助企业起步,并且寻求自身在市场上的立足点,而不是一味的依附在政策的保护之下,此为本研究的重点之一。二、研究大学商务孵化器如何进行知识创新与知识应用并转化为受孵化企业创新的能力知识经济强调“价值创造”,而作为“智慧服务的产业”的大学商务孵化器是知识经济的提供者,到底这个知识的提供者本身是如何进行知识创新与知识应用并转化为受孵化企业的创新能力,为本研究探讨的第二个重点。三、研究大学商务孵化器如何进行“价值创造”和如何对所孵化的新创企业产生贡献在大学商务孵化器为新创企业提供创造价值的孵化流程后,这个流程所创造的价值又是如何对新创企业作出贡献?此为本研究探讨的第三个重点。四、研究大学商务孵化器如何通过孵化项目的全过程集成管理方法对孵化项目进行孵化管理与价值创造项目管理方法是一套科学的、系统的方法。而大学商务孵化器对于新创企业的孵化便具备了项目的根本属性。项目管理的方法成为大学商务孵化器的孵化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具。如果让大学商务孵化器能够更有效地掌握现代项目管理方法,对于其孵化流程的效率与成果将有莫大帮助。研究如何让大学商务孵化器通过孵化项目的全过程集成管理方法掌握价值创造模型,为本研究的第四个重点。本研究的目的,希望运用资源与动态能力理论以及创业网络理论观点来提高大学商务孵化器为了提高孵化项目创造价值的能力,融合生命周期理论与项目集成管理理论的观点,研究资源集成、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与项目管理之间的关系,探讨大学商务孵化器“如何”运作资源集成、运用知识创新能力来孵化新企业,以及“如何”集成项目要素集成管理与价值创造的方法,创造与延续新创企业的动态核心能力与永续价值,进而构建“大学商务孵化器价值创造项目(亦即“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全过程集成管理模型”。本研究的结论为:运用资源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价值创造理论以及项目集成管理理论等,提出了一套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全过程集成管理模型,并以实际案例进行论证。这些模型包括:(M1)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组织集成管理模型(M2)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资源集成管理模型(M3)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知识集成管理模型(M4)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全面集成管理模型(M5)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机会确认与价值定位集成管理模型(M6)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与决策集成管理模型(M7)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价值集成管理模型(M8)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价值实现过程集成管理模型(M9)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全过程集成管理模型

马静[4](2011)在《台湾《醒报》词汇考察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台湾与大陆同用汉语,但是由于历史和政治上的影响,两岸的一部分词语出现了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岸人民的交流。本文以台湾《醒报》新闻网“今日必读”栏目的新闻稿作为语料进行词汇考察与研究,对这部分语料进行分析梳理和观察,形成了《醒报》词表,并与大陆《现代汉语常用词表》作对比。根据所选语料和词表,从词形的角度进行考察。在两岸用词有差别的部分中,大陆和台湾的词汇在词形上存在四个方面的不同,即,词形完全相同所指不同、所指相同而词形有异、台湾特有词、台湾保存下来的旧词。本文从这三个方面,结合具体词,分析产生差异的类别,并结合具体例子,得出了结论,产生差异的词主要存在于外来词和新兴事物造词方面;在两岸用词相同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历史传承词和行业词,以及部分词形一致的外来词上。根据所选语料,并对照词表,在对比台湾与大陆词汇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后,结合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知识,探究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历史的影响和台湾与大陆社会生活的不同。再结合语言的发展规律,认为一部分词汇会在两岸交流密切的领域得到融合,消除两岸交流的障碍。

王红霞[5](2010)在《经济法视域下的罗斯福新政研究》文中认为经济法的产生是现代社会法律变迁中最显着的变革,但基于其自身的复杂性,许多基本问题尚未回答完毕。已有成果往往将经济法考虑为一个相当紧密的静态系统,运用演绎逻辑加以分析,成就与破绽共现。作为因应社会变迁的制度性成果,经济法适宜通过历史研究和现象分析解读其产生线索和逻辑动因,而美国经济法是上述方法运用的理想研究样本。美国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大体经历了市场培育——市场放任——市场调节的演变过程。这种历史轨迹的形成,与经济发展阶段及其间的主要矛盾相一致。早期美国贯彻“重商主义”理念,采取各种措施培育国内市场。二十世纪三十年起美国经济政策逐渐向“自由放任”转变。内战结束后,全国统一大市场逐步形成,美国经济飞速增长。同时,垄断、贫富分化等经济社会问题随之显露恶化。应对日益激化的矛盾,联邦政府对铁路、垄断、银行等领域进行了立法管制但成效有限。一战期间建立起经济统制,但战后迅速“恢复常态”,致使联合兼并再起,贫富差距剧增。种种矛盾最终以大萧条的形式集中爆发出来。胡佛政府固守自由放任理念,致使经济危机日益深重,自由放任彻底破产。为救济民众、复兴经济、改革制度,罗斯福执政后对金融、农业、工商业、救济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税收等各领域全面进行调节,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制和干预,使美国经济制度发生了迄今为止最深刻的变革。新政为复兴经济、特别是改革原有分配体制,缩小贫富差距发挥了巨大作用。新政在不触动私有制基本经济体制和民主制政治体制前提下缓和进而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产生了深刻影响。通过对照过去、分析实效和展望后续影响的历时考察,发现新政时期的国家调节与前新政时代存在质的区别:国家调节呈现出必然性和必要性;国家调节的广度和深度空前;调节态度转为主动;调节方式走向多元。与此同时,新政时期的七百多部经济法律也较传统法表现出形式、内容以及实施机制等方面的特异性。这些表明,国家调节机制和一个新法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全面确立。这一新兴法域的核心特征符合大陆法对经济法的指称。新政国家调节与经济法在最高法院的一系列判决中明确了宪法依据,并对美国宪政体制产生了深刻影响。其后,美国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干预与经济法的立法实施走向全面化和经常化,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及其社会性的本性的释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借助于现象学分析和实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能够发现经济法的本质在于为特定目的之达成而保障和规范国家的经济调节;目的回应性是经济法的重要特性;再分配功能是经济法基本功能。生产社会化是经济法产生的根本原因,而经济危机则是经济法生成的动力或说契机。“国家调节说”作为国内经济法学主流学说,对经济法的本质给与了直观的界定,建构了科学的研究路径,并对经济法系统的内部构成进行了周延划分。其中,研究路径的科学性是“国家调节说”最重要的理论价值所在,也是迄今仍被忽视之处。但“国家调节说”在理论构建上虽以目的回应性一以贯之,却没有对其本身展开详细讨论,在内部描述上也没有彻底摆脱“调整对象论”的阴影。此外,“国家调节说”也有进一步丰富的空间。如在市场、调节机制与法的同步演变过程中,后两者具有相对滞后性;市场缺陷的暴露有先后顺序;市场唯利性有更丰富的表现形态等。

沈瑞英[6](2008)在《西方中产阶级与社会稳定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对中产阶级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学术领域日趋高度重视的问题,引起政治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等方面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本论文研究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变迁的现代化过程中,西方中产阶级与社会秩序稳定的关系。本论文研究采用了政治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为背景,以社会分层理论为分析框架。研究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性方法论的基础上展开,具体研究方法为比较研究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制度分析法以及案例研究方法等。西方中产阶级研究的理论预设为:中产阶级是历经西方工商业和市民社会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相近的自我评价、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心理特征以及有市场能力的社会阶层和群体,因此在市场取向和社会秩序稳定与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主要理论取向则不同于西方中产阶级理论研究中的“稳定器”、“平衡轮”、“缓冲器”等理论观点,论文理论起点和支撑的基本假设是:自近代社会转型以来,中产阶级的分化、组合和发展变化,使其自身充满着矛盾性、异质性和复杂性,其并非是一个自为的阶级。从社会系统变量视角辨证分析,在市场经济多元化促发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中产阶级不仅在现实社会中的群体意识与行为取向是一个复杂的变数,而且其对社会秩序稳定和发展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变量。此外,在不同政治与文化背景的国家,各自还有着不同的内涵与特征。因此中产阶级与社会秩序稳定关系,不仅仅在于其市场能力,还取决于他们是否有赢得其他社会阶层广泛合作与支持的能力,取决于其是否有参与和推动政治民主的能力以及国家与社会互构、互动的关系的制度背景。本文由六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导论,对本论文研究的缘起和研究意义进行阐述,并对西方中产阶级相关的文献加以综述。同时介绍了本文的理论架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之处。第一章是有关社会稳定理论构建与结均特征的论述。本论文从政治社会学的视野审度,认为社会稳定是一个多维度的复杂系统工程,其子系统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互为因果的辨证统一关系,社会稳定就是各子系统动态发展的综合作用结果。而中产阶级仅是这一系统工程中的一个要素和变量;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社会稳定与发展,应该是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互构的结果;是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相互竞争和合作、妥协和均衡的结果,中产阶级只能是这种充分博弈中的共同赢家之一。故具有理论预设的“稳定器”说存在不足之处,相对而论只是一种单向思维的静态理论观念。第二章主要是从历史考察西方中产阶级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为思想指导,认为“稳定”并非是中产阶级固有特征或必然属性,“平衡轮”、“安全阀”也不是其先天的社会功能,中庸、温和、保守更不是其先赋的社会性格,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中产阶级没有固定模式。从一方面而言,在各种对政治秩序可能形成压力的阶层力量中,利益主体多元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中产阶级往往可能是一种不稳定的因素;从另一方面而论,任何一个社会中的各阶级(包括中产阶级)如不能获得应有的社会资源和制度安排,那么它就可能构成社会秩序失稳、失范之原因。因此,如何引导、把握和发挥中产阶级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仍是每一个选择不同发展路径的资本主义国家所面临的重要社会课题。第三章主要对阶级理论视野中的西方中产阶级进行论述,这是本论文立论的主体部分。本文在对具有动态变化概念的中产阶级进行分析基础上,从社会系统变量角度分析,中产阶级虽在社会博弈中具有矛盾性格,但却始终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动态变量。他们无论选择何种角色形象出现在社会政治舞台上,都是由当时中产阶级的期望张力与阶层力量对比,以及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形势所决定的;他们在与各阶层的对立与妥协、斗争与合作的周旋中,在社会政治的进退取舍中,都是坚持以功利权益为准则,以功利权益的转移来调整目标,来“理性”选择朋友或对手,中产阶级难以成为主导性阶级。不论是“管理革命”理论,还是“科技革命”理论,其意义都只能是私有制领域内的一种调节,其限度以无损于资产阶级对企业有效控制为分水岭,这也是中产阶级与上层阶级之间的一条不可逾越的权力边界。第四章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现状思考中产阶级与社会秩序的关系。本文对当代西方社会中产阶级的经济地位、文化生活和社会政治态度进行了考察研究,认为其充满了多重性、矛盾性和复杂性。同时从比较研究中阐论西方文化语境中的中产阶级模式是不能“克隆”(只能借鉴,不能照搬套用)的观点。因为中产阶级本身经济、政治地位并不稳固,自身处于一种不断分化、重构的过程中。故其不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中有着不同的内涵,而且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和形势下也有着不同的社会态度。所以中产阶级应是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相应动态变化的概念,是一个文化和社会时空差异性的概念。因此,对中产阶级的研究不能是静态的,尤其对“后发型”国家的发展研究不能简单的“理论消费”,否则将不可能真正了解和认识其自身的社会发展特征。第五章从制度分析的视角,论述了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政治稳定的制度、组织与机制,强调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关键;而推动、调节与维护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则是以政治制度为核心的各项制度安排与导向。本文同时还力图结合当代西方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论述了当代西方社会政治运作形式,已不是阶级或阶层的模式,而主要是以利益集团、社会团体的组织形式出现的。这是因为阶级从事政治行动的能力已经被社会多元化所削弱,阶级内部的利益聚合已很难达成,相关利益更加紧密的行业、职业和社会生活背景关系的发展逐渐取代了阶级的组织作用。中产阶级中的不同群体往往就是在行业、职业为背景的利益集团中,发挥其社会政治作用。而在社会秩序和制度的约束与整合下,利益集团或社会团体以政治参与者的身份作为利益表达和均衡的有效机制,使社会张力保持在可控限度内,这是有助于社会稳定的。最后本文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政制虽也存在着弊病,并面临问题与挑战,但是从一方面考量,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并没有经历一次政变和革命,公众对体制、制度与政策持有一定的政治认同感,反映了政权的合法性和政府的权威性;从另一方面审视,资本主义决不是一个封闭、僵化的体系,它是一种在社会主义批判和冲击下,不断调整、变革和演进的文明。当代资本主义仍在持续发展,这说明其体制与制度安排具有一定合理性,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础与发展。尽管西方社会运动此起彼伏,但都能采取各种手段将其控制在公共秩序允许的范围之内,各种突发事件也能够在体制架构和法律制度的范围内化解。公众的宣泄渠道、利益表达渠道、政治参与渠道都比较畅通,这使单方面的社会问题不致集聚与扭结成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局部性的社会冲突或动荡、骚乱不会酝酿与演变成全局性的社会危机。因此,从政治社会学视野审度,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政治稳定是与合理的制度设计与安排紧密联系的,而不仅仅由中产阶级与市场力量所决定!

缪丽萍[7](2006)在《香港中小企业融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中小企业在香港经济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无论在香港的生产总值和提供就业人数都占有相当比重,但却普遍被人轻视。中小企业由于先天条件的限制,再加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外界对中小企业的能力存在着偏见。在融资方面明显比大企业来得困难。本研究重点分析香港的中小企业具备有哪些融资的能力以及其融资困难的原因,并研究有哪些策略可助企业取得发展资金。 在众多融资渠道中,中小企业实际只有从个人资金、商业信贷和金融机构贷款较易取得资金,造成中小企业倾侧于债务融资,其中尤其依重金融机构贷款作为资金的主要来源。企业必先要显示出企业在盈利和管治两方面的能力,取得银行的信心和信任,才有机会得到它们的支持。所以,增强它们对企业的信心和信任,便成为中小企业最佳的融资策略。企业首先可利用策略联盟来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其次是,奠定一个优良的文化配以有效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推动企业发展;再藉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以减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最后,善用机会为企业建立名声。这样银行对企业的信心和信任程度自然大大提升,企业的融资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李孟熹[8](2000)在《拯救连锁店大行动——营运系统标准化有赖企业整体的分工与合作》文中研究指明当麦当劳、肯德基这些外国知名连锁店敲开中国大门后,在中国国内迅速刮起了“连锁”旋风,各种中小型的连锁店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但都未造成大的声势,如何使我国的连锁机构强大起来,已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

二、拯救连锁店大行动——营运系统标准化有赖企业整体的分工与合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拯救连锁店大行动——营运系统标准化有赖企业整体的分工与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1)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政治的重塑 ——乔纳森·弗兰岑悲剧现实主义小说的文化政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创作生涯与作品简介
    1.2 国内外弗兰岑研究综述
    1.3 弗兰岑的悲剧现实主义文学观
    1.4 研究思路
    1.5 结构框架
第二章 《纠正》:技术消费主义霸权的救赎
    2.1 深度模式消亡与认知定位困境
        2.1.1 生物精神病学的物质主义逻辑
        2.1.2 心理时间的外在空间化:精神分裂感
        2.1.3 生物精神病学诊疗的技术消费资本逻辑
        2.1.4 晚期资本主义超空间的认知困境
    2.2 主体死亡与共同体意识崩解
        2.2.1 主体之死的原因:心灵维度的抹杀
        2.2.2 临床抑郁症的羞耻感机制溯源
        2.2.3 技术消费主义的霸权宰制
    2.3 对技术消费主义霸权的抵抗
        2.3.1 恢复生命存在的故事时间
        2.3.2 重塑认知图绘
        2.3.3 铸就共同体的“情感空间”
    2.4 小结
第三章 《自由》:左翼自由派公共政治的重塑
    3.1 自由主义共识的溃败
        3.1.1 自由主义与身份政治的联盟历程
        3.1.2 士绅化进程:自由派多元文化抗争的伦理与现实冲突
        3.1.3 边缘与底层的夹击:自由派多元文化抗争的龃龉困境
    3.2 文化左派边缘抵抗策略的溃败
        3.2.1 颠覆性与真实性的文化实践
        3.2.2 颠覆性与真实性的内爆崩解
        3.2.3 后现代主义文化左派的现实危机
    3.3 右翼新自由主义社会霸权的宰制
        3.3.1 情感结构与自由观的文化变迁
        3.3.2 新自由主义对个人主义的吸纳
        3.3.3 新自由主义对消极自由观的吸纳
        3.3.4 情感依恋:情感结构宰制的深层运作
    3.4 左翼自由派的公共政治重塑
        3.4.1 形塑多元资本权力的伦理认知图绘
        3.4.2 重构自由共识的历史维度
        3.4.3 激活扞卫共同性的诸众联盟
    3.5 小结
第四章 《纯洁》:数字时代生命权力的抵抗
    4.1 数字时代生命权力的新趋势
        4.1.1 生命权力在身体规训界面的拓张
        4.1.2 生命权力在群体调节界面的拓张
    4.2 公共领域衰微的溯源
        4.2.1 公共领域衰微的外在伦理溯源
        4.2.2 公共领域衰微的深层心理机制
    4.3 数字网络霸权的救赎
        4.3.1 开启对数字网络技术的历时反思
        4.3.2 建构对数字资本权力的认知模型
        4.3.3 再创爱的平等共同体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总体性”意识的重构
    5.2 文化政治策略的能动探索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2)肯德基在中国市场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肯德基商业模式研究
    2.1 肯德基中国市场现状
    2.2 中国市场竞争现状
        2.2.1 肯德基和麦当劳在中国的竞争状况简述
        2.2.2 竞争理论在肯德基的应用
    2.3 肯德基的商业模式
        2.3.1 品牌及企业文化
        2.3.2 肯德基的经营架构
        2.3.3 肯德基的新店开发及设立
        2.3.4 肯德基的营运体系和人才培养
        2.3.5 物流和供应链
第三章 肯德基经营策略分析
    3.1 产品开发及营销策略
        3.1.1 产品定位
        3.1.2 价格定位
        3.1.3 营销策略
    3.2 公共关系支持与保障
    3.3 肯德基的市场发展战略定位——本土化
        3.3.1 本土化的含义
        3.3.2 肯德基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第四章 肯德基在中国的市场优势
    4.1 肯德基“软实力”优势
    4.2 肯德基“硬实力”优势
        4.2.1 物流配送体系:
        4.2.2 供应链系统:
        4.2.3 本土化的产品设计:
        4.2.4 餐厅管理系统:
    4.3 肯德基与同业竞争的优势分析——以麦当劳为例
        4.3.1 核心竞争力分析
        4.3.2 市场经营策略分析
        4.3.3 产品设计策略
        4.3.4 人才战略
        4.3.5 麦当劳与肯德基对比综述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大学商务孵化器价值创造项目的全过程集成管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设计和方法
        1.2.1 研究的设计
        1.2.2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生命周期理论综述
        2.1.1 组织的生命周期
        2.1.2 产业的生命周期
        2.1.3 能力生命周期
        2.1.4 大学商务孵化器的发展历程
        2.1.5 小结
    第二节 资源基础理论的综述
        2.2.1 资源观点与组织的成长
        2.2.2 价值定位与能力发展
        2.2.3 动态核心能力
        2.2.4 创业资源与大学商务孵化器孵化能力
    第三节 社会网络与创新网络的综述
        2.3.1 网络的内涵
        2.3.2 团队网络型态的相关研究
        2.3.3 创业网络观点
        2.3.4 网络下的知识转移与价值创造
        2.3.5 小结
    第四节 项目管理知识与应用的综述
        2.4.1 项目管理的涵义
        2.4.2 创业项目集成管理涵义
        2.4.3 大学商务孵化器项目管理的界定
        2.4.4 知识经济与项目管理
        2.4.5 项目管理研究发展回顾
        2.4.6 现代项目管理
        2.4.7 项目集成管理
        2.4.8 小结
    第五节 现有相关理论的不足
第三章 大学商务孵化器价值创造项目及其集成管理的特性分析
    第一节 大学商务孵化器特性分析
        3.1.1 大学商务孵化器的发展
        3.1.2 大学商务孵化项目孵化流程与其成功的关键要素分析
        3.1.3 大学商务孵化器的价值创造
    第二节 大学商务孵化器与价值创造项目
        3.2.1 商务孵化项目动态发展过程
        3.2.2 价值创造项目与大学商务孵化器的资源集成
第四章 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全面集成管理原理与模型
    第一节 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组织集成管理
        4.1.1 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相关组织
        4.1.2 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组织集成管理模型
    第二节 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资源集成管理
        4.2.1 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相关资源
        4.2.2 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资源集成管理模型
    第三节 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知识集成管理
        4.3.1 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知识
        4.3.2 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知识集成管理模型
    第四节 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全面集成管理
        4.4.1 现有大学商务孵化相关理论研究的不足及其启示
        4.4.2 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全面集成管理模型
第五章 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价值创造管理模型与方法研究
    第一节 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机会确认与价值定位研究
        5.1.1 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项目机会确认
        5.1.2 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价值定位
        5.1.3 这种价值创造项目机会确认与价值定位集成管理模型
    第二节 大学商务孵化器创业项目的价值分析与价值集成研究
        5.2.1 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价值分析
        5.2.2 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价值集成
        5.2.3 这种商务孵化项目的价值分析与价值集成管理模型
    第三节 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与决策研究
        5.3.1 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5.3.2 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项目决策
        5.3.3 这种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与决策集成管理模型
第六章 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全过程集成管理方法研究
    第一节 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价值实现过程集成模型和方法
        6.1.1 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价值实现过程集成内涵
        6.1.2 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价值实现过程集成模型
    第二节 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价值实现组织集成模型和方法
        6.2.1 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价值实现组织集成内涵
        6.2.2 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价值实现组织集成模型
    第三节 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全过程集成模型和方法
        6.3.1 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价值实现全过程集成
        6.3.2 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全过程集成模型
第七章 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集成管理案例研究
    第一节 大学商务孵化项目的案例简介
        7.1.1 价值创业项目所在大学商务孵化器的简介
        7.1.2 该孵化器所孵化的价值创造项目简介
    第二节 案例孵化器创业项目集成管理的特性分析
        7.2.1 案例孵化器的独特性分析
        7.2.2 案例受孵化项目的独特性分析
    第三节 案例的集成管理研究
        7.3.1 案例的组织集成管理研究
        7.3.2 案例的资源集成管理研究
        7.3.3 案例知识集成管理研究
        7.3.4 案例的全面集成管理研究
    第四节 案例价值实现项目全过程集成管理研究
        7.4.1 案例孵化项目机会确认与价值定位集成管理研究
        7.4.2 案例孵化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与决策集成管理研究
        7.4.3 案例的价值集成管理研究
        7.4.4 案例价值实现过程集成管理研究
        7.4.5 案例的全过程集成管理研究
        7.4.6 案例具体的孵化执行(全)过程描述如下
        7.4.7 案例项目集成管理研究的总体结论
第八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与创新
        8.1.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1.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建议
        8.2.1 研究的主要不足
        8.2.2 后续研究的建议
        8.2.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台湾《醒报》词汇考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序言
    1.1 研究对象、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语料来源、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语料来源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第2章 《醒报》词汇统计与分析
    2.1 《醒报》词表
        2.1.1 《醒报》词表的获取
        2.1.2 《醒报》词表分析
    2.2 《醒报》词表与大陆《现代汉语常用词表》对比分析
        2.2.1 《醒报》词表与《现代汉语常用词表》存在差异的部分
        2.2.2 《醒报》词表与《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相同的部分
第3章 《醒报》与大陆存有差异的词汇的分析
    3.1 词形完全相同所指不同
        3.1.1 使用范围有大小之别
        3.1.2 所指对象有别
        3.1.3 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3.1.4 由缩略语产生的词形相同的词
    3.2 所指相同而词形有异的词语
        3.2.1 外来词的差异
        3.2.2 词序相反
        3.2.3 语素相近
        3.2.4 新兴事物命名不同造成词形不同
        3.2.5 由于缩略造成的词形略有不同
    3.3 台湾特有词
        3.3.1 社会制度的不同产生的特有词
        3.3.2 具有特色的社会生活产生的特有词
    3.4 台湾保留下来的旧词语
第4章 《醒报》新闻用词中与大陆普通话用词的相同部分
    4.1 历史传承词
    4.2 使用一致的外来词
        4.2.1 来源于英语的外来词
        4.2.2 来源于日语的词
    4.3 行业词采用一致的用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经济法视域下的罗斯福新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1.1 问题提出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相关成果统计
        1.2.2 研究内容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结构
        1.3.2 研究方法及运用
第二章 新政溯源——"前新政时代"国家与市场关系演进图谱
    2.1 早期美国国家经济职能的基本线索
        2.1.1 扩张经济资源
        2.1.2 联通国内市场
        2.1.3 保护本国经济
    2.2 自由放任与社会化的挑战
        2.2.1 经济增长与自由放任
        2.2.2 社会化引发经济社会问题
        2.2.3 国内矛盾日益激化
    2.3 国家经济调节初现
        2.3.1 管制铁路与《州际贸易法》
        2.3.2 规制垄断与反托拉斯法
        2.3.3 联邦储备系统的构建
    2.4 战时危机与暂时统制
        2.4.1 战时经济统制
        2.4.2 战后"恢复常态"
    2.5 "大萧条"与"干预中的放任"
        2.5.1 经济危机及其成因——基本经济结构失衡
        2.5.2 萧条何以持续深重——国家经济职能缺位
        2.5.3 自由放任的破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政透视——国家调节与法的因应
    3.1 金融市场的国家调节与法
        3.1.1 银行业重整
        3.1.2 实施通货膨胀
        3.1.3 规范证券市场
    3.2 农业市场的国家调节与法
        3.2.1 支持农产品价格
        3.2.2 保障抵押品赎回权
    3.3 工业领域的国家调节与法
        3.3.1 《全国工业复兴法》
        3.3.2 商业市场规制
        3.3.3 公用事业管制
        3.3.4 劳资关系调整
    3.4 救济、公共工程、社会保障与法
        3.4.1 社会救济
        3.4.2 公共工程
        3.4.3 城乡安居
        3.4.4 《社会保障法》
    3.5 财税政策与法
        3.5.1 税收政策的演进
        3.5.2 财政政策的变革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政定位——国家调节机制和经济法的全面确立
    4.1 国家调节机制的全面确立
        4.1.1 经济调节呈现出必然性和必要性
        4.1.2 经济调节的态度从被动转向主动
        4.1.3 经济调节的广度和深度空前
        4.1.4 经济调节的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
    4.2 新法域的勃兴
        4.2.1 新政经济法律形式的特异性
        4.2.2 新政经济法律内容的特异性
        4.2.3 新政经济法律实施的特异性
        4.2.4 经济法的全面确立
    4.3 新政国家调节与经济法的合宪性
        4.3.1 新政经济法的宪政地位的确立
        4.3.2 新政经济法对宪政体制的影响
    4.4 新政国家调节与经济法的持续影响
        4.4.1 持续与扩张:1945-1968
        4.4.2 反思与调整:1969-1991
        4.4.3 回归与深化:1992-2010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政‘反思’——美国经济法诞生历程的理论启示
    5.1 经济法基本属性之分析
        5.1.1 经济法的本质——现象学的进路
        5.1.2 经济法的功能——实证社会学视角
        5.1.3 经济法的特性:回应性
    5.2 经济法生成动力之研究
        5.2.1 制度变迁理论概述
        5.2.2 "大萧条"对于变革成本的影响
        5.2.3 "大萧条"对于意识形态的作用
        5.2.4 经济危机是经济法产生的契机
    5.3 经济法学主流学说之检验——以"国家调节说"为例
        5.3.1 "国家调节说"的简要回顾
        5.3.2 反思新政对"国家调节说"的支持
        5.3.3 反思新政对"国家调节说"的发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1.1 基本结论
        6.1.2 重新发现经济法
    6.2 创新与展望
        6.2.1 创新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本文涉及的罗斯福新政时期主要经济法
    附录2:本文涉及的罗斯福新政主要法律实施机关
    附录3:本文涉及的罗斯福新政期间重要判例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6)西方中产阶级与社会稳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阶级阶层理论图式
        (二) 西方学者对中产阶级的界定与论述
        (三) 西方学者对中产阶级与社会稳定关系阐论
    三、理论背景与分析框架
        (一) 理论背景
        (二) 分析框架
        (三) 基本概念
    四、假设与方法
        (一) 研究假设
        (二) 研究方法
    五、尝试与不足
        (一) 主要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社会稳定理论构建与结构特征
    一、多元与开放:社会学中的社会稳定理论
    二、社会稳定:多维度系统工程
        (一) 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的核心
        (二) 经济稳定:社会稳定的基础
        (三) 思想意识形态稳定:社会稳定的精神支柱
        (四) 国际环境因素:社会稳定的外部条件
    三、动态与发展:社会稳定类型和特征
    四、社会转型、社会分层与社会稳定
        (一) 调控与整合:转型社会与社会稳定
        (二) 社会分层、中产阶级与社会稳定
    五、结语:审思与启迪
第二章 历史考察:西方中产阶级与社会变迁
    一、解读与思辨:亚里士多德的理想“中产阶级”
        (一) 亚里士多德对城邦“中产阶级”特性的阐述
        (二) 亚里士多德“中产阶级”政体辨析
    二、革命与保守:转型时期的中产阶级
        (一) 中世纪城市运动与中产阶级发展
        (二)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与中产阶级
        (三)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过程的启示
    三、暖昧与摇摆:经典理论对中产阶级特性剖析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产阶级不稳定特性分析
        (二) 列宁对小资产阶级不稳定特性研究
    四、20世纪中产阶级与社会运动和思潮——以美国社会为例
        (一) 美国中产阶级与社会运动
        (二) 美国知识分子与社会运动和思潮
        (三) 美国工会运动与中产阶级
    五、结语:矛盾与变量
第三章 理论视野中的西方中产阶级
    一、概念与边界:对中产阶级界定的理论问题
        (一) 模糊与异质:中产阶级概念及其特征
        (二) 中产阶级:一个具有动态变化的概念
    二、“自在”或“自为”:中产阶级与阶级意识
        (一) 从阶级意识到阶级责任——一种阶级的解析视角
        (二) 中产阶级能构成政治成熟的阶级吗?
    三、管理、科技、革命:中产阶级能成为统治阶级吗?
        (一) “管理革命”与中产阶级
        1、西方公司企业结构中的管理阶层
        2、西方劳资关系中的管理阶层
        (二) “科技革命”与中产阶级
        1、资本、科技和专业知识分子
        2、双刃剑:资本主义世界科技的负面影响
    四、结语:私有制领域的中产阶级边界
第四章 现状及思考: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产阶级与社会秩序
    一、祛魅与阴霾:西方社会中产阶级现状与特征
        (一) 西方社会两极分化、垄断资本与中产阶级
        1、西方两极分化社会与中产阶级
        2、美英等国中产阶级萎缩的原因
        3、垄断资本与中产阶级
        (二) 西方社会中产阶级经济地位、文化生活与政治态度
        1、脆弱与敏感:西方中产阶级的经济地位
        2、“中间性”和多重性:西方中产阶级文化生活特征
        3、矛盾性和复杂性:西方中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态度
        (三) 西方中产前景:挑战与希望并存
    二、另一种模式:东亚中产阶级与社会政治转型
        (一) 东亚中产阶级发展状况
        (二) 东亚中产阶级对威权政府的依附性
        (三) 东亚中产阶级与社会政治转型
        1、新加坡:“托管式民主”
        2、香港:从冷漠走向政党政治
        3、台湾:族群政治与变数
        4、韩国:以财阀和领袖为中心
        (四) 后发展国家视角:中产阶级模式不能“克隆”
    三、结语: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制度、组织、机制:西方国家社会政治稳定分析
    一、制约与均衡:政府性政治体制架构原则
        (一) 主权在民的原则
        (二) 代议民主制原则
        (三) 分权与制衡原则
        (四) 宪政与法治原则
    二、以社会制约权力:非政府性政治体制功能
        (一) 政党与政党政治——“安全阀门”
        (二) 利益集团:“第二圈政策制定者”
        1、两种互动模式:多元主义与合作主义
        2、利益集团的功能与作用
        (三) 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
        1、社会“治理”与“善治”理念
        2、非营利组织的功能与作用
        (四) 大众传媒——“第四种权力”
    三、制度导向:西方国家缓解社会矛盾机制
    四、“新政治”:多元社会的中产阶级角色
        (一) 利益共同体与中产阶级
        (二) 新社会运动与中产阶级
    五、结束语:制度安排——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枢纽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致谢

(7)香港中小企业融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言
    1.1.导言
    1.2.研究目的
    1.3.研究定位与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回顾
        2.1.1.关于中小企业的优势
        2.1.2.关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
        2.1.3.关于面对融资困难的对策
    2.2 文献述评
        2.2.1.开拓直接融资管道的难度
        2.2.2.共生融资的可行性
        2.2.3.集群融资的成效
第三章 香港中小企业融资能力与融资渠道分析
    3.1.香港的主要产业
    3.2.香港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
        3.2.1.个人资金
        3.2.2.私营股份制融资
        3.2.3.合伙制融资
        3.2.4.职工持股
        3.2.5.创业板市场
        3.2.6.风险资本
        3.2.7.商业信贷
        3.2.8.政府资助计划
        3.2.9.金融机构贷款
        3.3.10.私人贷款
    3.3.香港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分析
        3.3.1.不同产业的融资能力分析
        3.3.2.不同规模的融资能力分析
        3.3.3.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能力分析
    3.4.本章小结
第四章 香港中小企业融资策略
    4.1.香港中小企业的融资现况
        4.1.1.创业板上市的门槛日渐提高
        4.1.2.金融机构贷款呈两极分化现象
    4.2.香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
        4.2.1.对中小企业的能力存着偏见
        4.2.2.股权融资渠道狭小
        4.2.3.政府资助力度不足
    4.3.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对策
        4.3.1.以企业增值能力吸引投资者
        4.3.2.自强寻找资本,莫依靠政府扶持
        4.3.3.增强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任和信心
    4.4.提升融资能力的策略
        4.4.1.坚守核心竞争力,借助策略联盟赢取竞争优势
        4.4.2.提升人力资本,赢得竞争优势
        4.4.3.提升企业名声,建立可靠形象
        4.4.4.改变资本结构,减低信贷风险
第五章 案例研究
    5.1 债务融资案例
        5.1.1 成功案例-金X公司
        5.1.2 失败案例-明XX公司
    5.2 案例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局限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拯救连锁店大行动——营运系统标准化有赖企业整体的分工与合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政治的重塑 ——乔纳森·弗兰岑悲剧现实主义小说的文化政治策略研究[D]. 谷伟.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19(02)
  • [2]肯德基在中国市场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分析[D]. 高攀. 天津大学, 2014(05)
  • [3]大学商务孵化器价值创造项目的全过程集成管理方法研究[D]. 刘素娟. 南开大学, 2011(08)
  • [4]台湾《醒报》词汇考察与分析[D]. 马静. 河北大学, 2011(11)
  • [5]经济法视域下的罗斯福新政研究[D]. 王红霞. 中南大学, 2010(11)
  • [6]西方中产阶级与社会稳定研究[D]. 沈瑞英. 上海大学, 2008(02)
  • [7]香港中小企业融资策略研究[D]. 缪丽萍. 暨南大学, 2006(07)
  • [8]拯救连锁店大行动——营运系统标准化有赖企业整体的分工与合作[J]. 李孟熹. 管理与财富, 2000(01)

标签:;  ;  ;  ;  ;  

拯救连锁店大行动——运营体系的规范化取决于整个企业的分工协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