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春节,上海礼品市场决战

2003年春节,上海礼品市场决战

一、2003年春节,决战上海礼品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龚滔[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如跃[2](2020)在《黔东南州苗侗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族地区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中国政府关于消除贫困的目标是坚定的,一贯的。当前我国扶贫工作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大面积的贫困状况已经基本得到消除,这就要求今后的扶贫工作必须进一步下沉到村、精确到户。传统的以区域性经济增长来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宏观扶贫思路,暴露出不少问题,对贫困社会复杂性的认识还不足够全面,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村寨旅游扶贫的基层细节和具体落实轨迹,科学分析其中的减贫路径,探索实现旅游扶贫中精准对焦村寨中的目标主体的有效途径。贵州民族地区村寨旅游扶贫已经发展了30多年,在探索减贫效果、培育地方产业、保护传统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有益经验。本文选取了贵州黔东南州郎德上寨、西江苗寨和肇兴侗寨三个民族村寨为案例地,分析了他们进行旅游扶贫开发的历程、经验及问题,对于探索在新时期更好地发挥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扶贫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综合运用经济学、政治学、民族学和旅游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在通过文献梳理,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本次研究的思路。首先,提出研究问题,分析研究背景和意义,针对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和研究方法,对案例地进行选择和调研计划。第二,厘清相关概念和分析理论,掌握贫困、旅游扶贫的内容和特点,并确定反贫困理论、分配正义理论、社区参与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精准扶贫理论等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的理论基础,为之后的研究开展提供理论指引。第三,对贵州省的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状况,从贫困现状、资源禀赋到民族村寨特点都进行了系统梳理,归纳了贵州民族村寨进行旅游扶贫开发的条件,并梳理了其旅游扶贫开发的主要历程。第四,调查了黔东南州郎德上寨、西江苗寨和肇兴侗寨三个案例地的社区概况、旅游资源分布状况、社区旅游扶贫的发展情况,以及贫困人口的经济受益情况;调查了村寨居民在旅游扶贫的多方面感知,发现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整体上持支持态度,但对旅游扶贫政策满意度不高,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量化分析。第五,对黔东南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发展中存在的经验以及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根据三个村寨的实际调查情况归纳并发现在旅游扶贫过程中存在着贫困人口在村寨旅游扶贫活动中受益不足、社区参与不足且贫困人口发展机会被剥夺、利益分配机制存在不合理、村寨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缺乏保障等现实问题,并梳理了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第六,在理论研究、数据分析及案例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未来减贫的任务及特点,构建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实现长效发展的机制,重点明确了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中的核心主体地位,并构建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长效机制。为了实现贫困人口为主体的多元合作,须对六大主体的角色和功能在旅游扶贫中进行清晰的定位,提出了必须遵循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提出了构建我国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长效发展机制:打造合适的旅游扶贫动力机制,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旅游收益分配机制要向贫困人口倾斜;建立方便贫困人口表达观点、融入旅游扶贫发展的参与机制;从金融、产权等制度角度保障贫困人口的利益所得等。通过系统分析,研究获得以下结论:第一,村寨旅游扶贫是贵州黔东南州的重要选择,是民族地区减贫的重要经验;第二,虽然目前在民族村寨开发旅游之后,当地获得了客观上的经济效益,但由于真正的贫困居民往往无法有效从旅游开发中得到更多发展机会,实际上他们没有成为旅游扶贫的重点对象,这就使得旅游扶贫的靶向性不足。第三,作为当地公共利益的重要代言人,基层政府的积极参与是推动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第四,贫困人口是旅游扶贫的核心主体,要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和人力资本,使其具备起码的参与旅游接待或相关产业链的专业技能和服务常识;并增加各类扶贫贷款或专项资金投入,强化民族地区社区和贫困居民的旅游经营能力。第五,围绕着民族地区村寨旅游发展中贫困人口如何获得公平的参与机会,激发其自身发展动力,完成自身能力提升,最终获得长期发展的可能性,要构建起来一套完整的旅游扶贫长效机制,从而实现在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活动在未来较长时期中的健康、稳定发展。

江爱华[3](2020)在《从传统到现代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剧目建设研究(1953-2019)》文中指出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前身是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于1953年建立,1987年3月剧团正式更名为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剧院的建立是戏曲艺术体制现代化的目标和结果,其剧目建设承接着黄梅戏剧种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脉络,关乎黄梅戏剧种的盛衰。本文在前辈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为个案,结合相关戏曲政策,对其成立66年以来创作排演的近460出剧目进行系统地梳理和研究,考察剧目创作与剧种发展的相互关系,并以此为主线来结构整篇博士论文的框架。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近七十年的剧目创作按其成就而言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建团伊始至千禧年为第一阶段,千禧年至2019年为第二阶段。按题材可分为四大类型,即黄梅戏传统剧的改编,移植剧目的创作,新编、改编历史剧的创作,现代戏创作。第一阶段的建团初期,黄梅戏传统剧的改编催生了经典的诞生,促使黄梅戏一度振兴,黄梅戏生、旦两行表演取得长足的发展,建立了一支艺术人才队伍,黄梅戏新皖剧的地位得以确立。八十年代初至本世纪末,历史剧和现代戏的创作催生了黄梅戏新经典剧目的诞生,黄梅戏出现了二度振兴,黄梅戏生、旦两行的表演继续发展。比之传统剧的改编,历史剧和现代戏的创排出现了新的变化,即剧化和雅化倾向。剧目创作与剧种发展良性互动,互相促进,相互成就。黄梅戏剧种以开放的姿态积极与新媒体技术结合,黄梅戏电影、黄梅戏电视剧风靡一时,戏曲艺术人才代际更迭,群星闪耀,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在同侪中处于领军位置,可谓辉煌。进入两千年以后,第二阶段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剧目创作整体态势趋向滞后和单一,三度振兴的呼声雷声大雨点小,始终没有推出代表性剧目作品,黄梅戏的舞台表演艺术没有更上层楼,艺术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因此失去领跑资格和行业老大的位置,同一时期安庆市和湖北省的黄梅戏院团佳作频出、人才济济,与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三驾马车齐驾并驱、平分秋色。虽然失去领军地位,但第二阶段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创作排演了二十多部新编剧目,为新世纪剧目建设提供了多元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使得黄梅戏的高峰艺术作品成为可能、值得期待,三度振兴成为可能。考察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近七十年的剧目创作,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也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成为剧目创作的顽疾,三度振兴的道路依旧道阻且跻。

申雯清[4](2020)在《湘黔桂三省坡侗族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省际交界区的协同发展正是题中之义。湘黔桂三省坡地区地处湖南、贵州和广西三省(区)交界之地,是中西部过渡的关键节点,是中国南部方言侗族的主要聚居地。区域内传承着和谐共生的侗族传统文化,却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县域间竞争激烈、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资金短缺、环境刚性约束明显等制约。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背景下,实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势在必行。三省坡地区有协同发展的历史渊源,有自然禀赋、人文环境和旅游资源等相似性,也存在行政壁垒、地区GDP锦标赛、缺乏统一组织和参与主体、地方优惠政策差异、劳动力外流等协同障碍。论文认为湘黔桂三省坡侗族地区的经济协同发展应建立以产业发展为主体、以文化为土壤、以城镇为载体、以交通为条件的跨行政区经济开发系统。特色产业是经济协同的主体内容,应合理规划和布局特色产业以实现产业集群式发展。文化的经济效益是大多区域协同问题研究中被遗忘却重要的内容。侗族文化是经济协同的文化土壤,可充分利用区域内共通的侗族文化认同与社会关系,实现民族文化的资本化转换,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民族文化的经济效益。中心城镇是经济协同的延伸载体。经济协同中应发挥经济增长中的“点”即中心城镇和次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多层级的小城镇网络体系,建立山地生态型的特色小镇。交通是经济协同的基础条件,通过将区域内交通干线连为一体以实现整体协同。最后,论文论述了“软硬结合、四联三支”的协同发展框架,需实现政策、文化、利益、组织的“四联合”,建立产业、城镇和交通的“三支撑”。通过组建区域链接组织、市场和利益共享机制、健全法制环境等多方配合的协作机制以保障协同的顺利实施。论文还提出设立湘黔桂三省坡侗族经济开发实验区、发展差异化的产业协同、形成人才培养机制等政策建议。

贾俊娟[5](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政治生态优化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随后,中央又相继出台多个文件以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农村基层政治生态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村基层政治生态优化对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以及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可为其它地区农村基层政治生态优化提供借鉴。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政治生态建设持续向农村基层延伸,并积累了重要经验,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不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农村基层政治生态应该如何更好地适应乡村振兴提出的新要求?回答这一问题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综合利用实地调研、查阅资料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对河南农村诸多案例和实地调研数据进行梳理和分析,力求得出科学合理的研究结论。首先,对乡村振兴、农村基层、政治生态、农村基层政治生态的概念进行界定,梳理农村基层政治生态相关理论,从而厘清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基层政治生态优化的关系。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基层政治生态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有利于农村基层政治生态优化;另一方面,农村基层政治生态优化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政治保障、营造社会环境。其次,对实地走访调研、收集新闻资料得来的数据进行归类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明确当前农村基层政治生态优化的成果以及现存的不满足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问题。当前河南农村基层政治生态总体向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所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逐步发展完善、农村基层反腐败斗争有力推进、农村基层干部工作作风持续改善,但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农村基层党组织涣散、干部腐败等不适应乡村振兴的情况。再次,对不适应乡村振兴的案例材料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挖掘造成这一不适应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研究应对策略,力图为农村基层政治生态优化提供借鉴,这也是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乡村振兴战略拉开帷幕,对农村基层政治生态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本研究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试图从具体操作层面研究优化路径,认为应从坚定基层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确保农村基层组织的主体地位、强化农村基层组织的制度保障、加强农村基层政治文化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经济社会建设五个方面进行优化,确保农村基层政治生态更好地适应乡村振兴。

张帅[6](2020)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节日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节日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记忆,是当今世界普遍开展的文化形式。它既有承载文化的文化功能,又有改造人民思想的教育功能,还有整合社会的社会功能,对于个人、民族、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就充分利用节日,发挥节日的作用,利用节日的欢娱和温情拉近了党和人民之间的距离。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节日在以民间推动为主流的节日体系构建下逐渐式微,节日出现异化、泛化和虚化等现象。在新时代这个历史方位当中,中国共产党应时代之变、答时代之问,自觉扛起了节日改造、创新和发展的大旗,党和国家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节日,众多节日被中国共产党积极改造利用,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形成了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日体系。在中国共产党运用并发挥节日作用的过程中,创新运用了多种方式,其中会议庆祝和纪念、官方媒体的广泛报道、党员的节日实践、艺术表达、符号运用等形式最为明显,这些方式拓展了国家运用节日的方式和渠道,从而形成了党和人民、国家与民间、道德与法律之间的良性互动。这些具体实践在党和国家的重点关注下,在对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和特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上升为国家相关政策,构建起了以法律保护、具体政策部署以及设立国家新节日的节日制度保障体系,为中国共产党推动节日发展形成合法性架构,也为节日保护产生规约性力量。以创新形式发挥节日的作用,在新时代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时代借助节日的载体作用实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节日的时代发展中推陈出新,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在历史和现实中坚定了文化自信。以节日构建起共同的时空观,促进了中华儿女对国家、对中国共产党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让全体人民在节日的连接下成为一个整体。随着经济水平的大幅提升,节日成为四风现象多发的时间节点,节日党风廉政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应时代和人民要求发挥节日作用的一大创举,节日期间党风廉政的高压态势及所形成的制度体系与节日文化感染、熏陶相结合,共同构成了党风廉政的防治网,保障了节日期间的风清气正和党内作风的持续好转。新时代的时间轴还在不断延长,节日体系的构建和作用的发挥还要依据时代特征和要求持续推进,这就要求处理好历史和现实、国家和人民、世界和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多方平衡推动节日更好的发展利用。还要依据时代特色,保证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鲜明底色,充分发挥时代优势和时代需求,将节日融入其中,从而能够使节日发挥长效性作用。

朱美娣[7](2017)在《文化视域下的美国对越心理战研究(1954-1972)》文中研究说明二战结束之后,社会主义阵营迅速扩大,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更加引发美国对共产主义在远东扩展的忧虑。在“多米诺效应”理论影响下,美国开始重新审视紧邻新中国并且在越南北部己经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的越南在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大阵营间的战略意义,从而将越南视为亚洲反共产主义的桥头堡,试图将南越建构成遏制社会主义阵营扩展的前沿阵地。在1954年至1973年美越“巴黎和平协定”签署的近20年里,美国政府在越南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了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心理战。其中越南文化、美国文化在美对越心理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无论是对越南文化的理论认知,还是心理战产品利用越南文化的具体实践,美方都给予了极大重视。本论文基于国内外前辈时贤的研究,充分利用最近解密的档案文献资料,对1954-1972年间美国在越南的心理战从文化的视角进行系统探究。第一章考察越战前美国心理战的演进历程与其文化因素的运用。美国的心理战从独立战争起步,历经美西战争、一战、二战,至冷战早期(1946-1954),不断发展、成熟。它从最初无意识、无组织的实施,到心理战意识逐渐明确、机构初具规模,再到心理战理论认识进一步提升、建立常规指挥机构、培训专门从业人员,理论与配置都逐渐完备。在这个漫长的心理战演进过程中,文化因素逐渐为美方所重视。无论是宣传册、演讲稿、漫画、电影、广播等外在符号的运用,还是鬼神崇拜等内在价值观念的挖掘,都有了较为深入、熟练地运用。特别是将心理战攻势与娱乐文化巧妙结合的做法,充分发挥了心理战“润物细无声”的特效,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第二章探讨美国介入越南事务及其心理战开展的历史进程与动因,并对美对越心理战中越南文化的利用进行总体概述。美苏两大阵营的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不断扩大使美国十分担忧其远东利益受损。在“多米诺效应”理论指导下,美国开始重视越南反共、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继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决定在越南开展心理战以达到其政治目的。自1954年开始,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历届政府都在越南实施了广泛的心理战,参与心理战的机构包括美国新闻署、中央情报局、美国军方、美驻越大使馆、越南信息部、越南总政治战部等,且它们都有各自的工作机制。美国十分注重利用越南文化来开展心理战,根据越南文化特点,美方运用越南的语言、文学艺术、民族文化等文化样式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心理战。第三章探究美国心理战对越南儒学思想的利用。越南儒学深受中国儒学影响,虽在理论上并无新的建树,但具有浓重的越南本土色彩,可以说是越南化的儒学。越南儒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家庭伦理思想。它以孝顺父母、感恩父母及传承家族美德为三个重要维度,从而构成越南人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美方心理战产品多以翘首期盼的母亲、柔弱孤独的妻儿形象来极力宣扬男性缺席所造成的家庭、人生悲剧,希望激起男性越共对家庭的责任感、义务感,从而回归家庭,归顺南越的“正义”政府。此外,还以陈兴道、黎利、阮廌这些越南历史上忠君爱国的“民族英雄”来唤起越南民众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感,呼吁越南人反抗越共“奴役”,保卫国家与民族。另外,美方还借用孟子“制其恒产”主张及共产党“土地改革”的成功范例积极支持南越政府开展“土地改革”以实现儒家“耕者有其田”的理想,使越南农民大力支持南越政府。第四章是对美国在心理战中利用越南民间信仰情况进行探究。根据越南民间占星术流行的特点,兰斯代尔在1955年开展了“历书计划”,美方心理战机构也到处散播“程状元预言”,引诱民众南下,逃离北越专制统治。除此之外,还利用越南人丧葬、禁忌方面的传统习俗,实施“游荡的鬼魂”计划和“死亡牌黑桃A”计划。前者重在强调潜入南越的越共“客死他乡”及死后随意埋在“无名的墓地”导致鬼魂四处游荡永远得不到安息所带来的恐惧感、羞耻感,促使他们早日投降;后者意在通过散发“黑桃A”于被杀越共尸体及越共出没之处来制造死亡恐惧,瓦解敌人心理防线。第五章以春节和雄王节为例探讨美国在心理战中对越南节日文化的利用。美国利用越南春节合家团聚、辞旧迎新的传统发起“春节运动”来唤起越共和北越士兵的思乡、恋家之情以攻破他们的心理防线;并且在呼吁越共高层归正的“大团结运动”中借用越南人的“雄王”崇拜来唤醒越南人的民族自豪感及民族团结精神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感,从而使他们能够支持南越政府反对北越、统一全国。第六章则探讨美国在对越心理战中对美国文化的运用。为了消解越南人视美国为“入侵者”、“殖民者”的观念,美方一再通过强调自身“和平使者”、“救世主”的使命来建构自己的“越南友邦”形象。他们通过“自由之路行动”来宣扬美国救世主的“慈善”及南越是“自由乐土”的观念;通过渲染南越在美国帮助下逐渐思想自由、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来彰显资本主义“自由世界”发展的理念;通过培养越南民众公民意识、推动南越制定宪法及举行民主选举来推扬资本主义“优越的”民主政治体制。除此之外,美方还以展现自己军事实力的强大、物质的富裕、文明的发达来使越南人相信美越联合是不可战胜的,只要追随美国,反对共产主义,就会享受资本主义的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生活。为此,美国不遗余力资助南越发展医疗、改善卫生条件,发展农业、畜牧业,改革基础教育、技术教育等方面,努力改善越南的民生来赢得越南民众的好感。第七章综合分析美国在越南运用文化开展心理战的效果。虽然心理战的精确效果难以衡量,但是从心理战的主要对象:“敌人”(主要是越共和北越士兵)、非“敌人”(主要是南越普通民众)的反应来看,这些心理战既有成效显着之处,也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美国在越心理战效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美、越文化传统的差异、具体实施中诸如专业人员不足、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心理战机构互相的不协调、越共的反美心理战的开展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效果的发挥。总之,美国在越心理战对文化的利用为心理战策略的改进提供了必要的经验及教训。它在思想上、理论上对越南文化的认真研究为心理战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因而在实施过程中,尽量融进更多的越南民族文化元素,增强了亲和力、感染力。但存在的问题也很多,特别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美方自身固有的文化优越感、南越政府的腐败、美越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根深蒂固的冲突与抵制,都在不同程度上消解了心理战的威力。只有从理论到实践,都切实融合无间,文化才会成为心理战的杀手锏而不是绊脚石。

杨文学[8](2016)在《信仰无价——一个共产党员的生死财富》文中认为未来的中国是一群正知、正念、正能量人的天下。真正的危机,不是金融危机而是道德与信仰的危机。谁的福报越多,谁的能量越大。与智者为伍,与良善者同行,心怀苍生,大爱无疆。——习近平开篇九问1在"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陈旧话题,不断被刷新纪录的贪官激活的当下,一个共产党员,一个拥有百亿资产的民营企业的创始人,却填写了一份感动国人的答卷。一个用27年的心血,创造了一个年销售额60多亿元、为国家一年就纳税近10亿元的财

易图强[9](2011)在《新中国畅销书历史嬗变及其与时代变迁关系研究(1949.10-1989.5)》文中研究指明“畅销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畅销书”,是指在图书市场中通过读者的购买行为而产生的畅销书;广义的“畅销书”,既可以是在图书市场中通过读者的购买行为而产生,也可以是通过行政手段发放或摊派而产生。畅销书的本质是,在一定的时间里迅速形成了对某类或某种图书的群体性追捧、阅读的社会行为。只要具备这一特点,任何图书都可以视为畅销书。图书的畅销,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是政治现象、文化现象,在素来重视政治、文化的中国更是如此。拙文以广义畅销书为视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40年间(有时酌情延伸至1989年以后)畅销书的出版传播活动进行纵向研究。新中国40年间畅销书的出版传播可以划分为五个历史时期:1949.10—1957.5,1957.6—1966.4,1966.5—1976.10,1976.11—1982.9,1982.10—1989.5。每个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历史特征与历史主题。受此制约,每个历史时期畅销书出版传播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各不相同,每个历史时期出版的畅销书所产生的历史作用、影响也各不相同。1949.10—1957.5,是中国社会制度发生转变的时期——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畅销书出版传播具有以下特点:文学畅销书的出版传播丰富多彩,俄苏译着的大量出版与畅销成为时代标签,爱情与性知识图书的出版传播热成了奇特风景。废旧立新、蓬勃向上、“多元并举”、“百花齐放”的时代精神,使这一时期的畅销书出版传播整体上呈现生动活泼的气象。例如,20世纪50年代尤其50年代的早期、中期,文学畅销书的出版传播丰富多彩。革命文学图书成为文学畅销书出版传播的主干,中国古典文学图书、以新中国建立前进步作家的作品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图书乃至西方资本主义文学图书的出版传播也都枝繁叶茂,这是20世纪60年代前期难得一见,更是“文革”时期根本见不到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意识形态对文艺的控制比较宽松。革命文学图书的空前畅销产生了巨大影响:培植了广大民众的革命英雄崇拜情结,传播了爱国、爱共产党、爱人民,反侵略、反压迫、反剥削的主流价值观。1957.6—1966.4,是中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时期。这一时期的畅销书出版传播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革命文学图书继续大量出版发行但遭受挫折,苏联译着的出版传播暗淡下来;和平年代英模事迹畅销书骤然增多,影响巨大;阶级教育畅销书的出版传播热前所未有;科学技术尤其是中医药畅销书成为图书市场一道亮丽风景。“斗志昂扬”、“火药弥散”的时代特征,使这一时期的畅销书出版传播呈现曲折发展的态势。例如,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中国引进出版的俄苏译着急剧减少,1960年之后几乎绝迹。这是1956年后中苏关系日益恶化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翻译界、出版界有意识地破除对苏联的迷信之反映;1963.4—1964.11,专门的阶级教育读物纷纷出版并广为流传,这是当时阶级斗争迅速扩大化的直接表现,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对图书出版业提出的必然要求。专门的阶级教育读物使青少年儿童增强了阶级观念,提高了革命警惕性,但历史尘埃落定之后,就会发现,这种畅销书为“左”倾错误的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让仇恨的种子种植于稚嫩、纯洁的少年儿童的心灵。1966.5—1976.10(“文革”时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罕见的疯狂年代,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噩梦岁月。这一时期畅销书出版传播的特点是:毛泽东着作泛滥成“灾”,“大批判”文集铺天盖地,“样板戏”图书独一无二,浩然作品的畅销成为奇迹,“赤脚医生”图书成为时代标志。迷信盛行、万马齐喑的时代特点,使这一时期的畅销书出版传播呈现畸形、扭曲的局面——品种极其单一,极不平衡。例如,这一时期,毛泽东着作的出版发行发展到疯狂的地步,这是因为:“文革”开始后出版发行毛泽东着作成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林彪对毛泽东着作别有用心的鼓吹与奉承,人们盲目崇拜毛泽东。“文革”时期疯狂出版发行毛泽东着作,加剧了个人崇拜,强化了现代迷信,为林彪捞取了政治资本,客观上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传播知识的作用。科学技术图书是“文革”时期的一大畅销板块,最具个性的科学技术图书是“赤脚医生”图书。“赤脚医生”图书大量出版发行的基本原因是:贯彻毛泽东“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响应毛泽东“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赤脚医生”图书是“赤脚医生”获得医药知识的重要途径,甚至成了他们现学现用、现查现医的救急书。1976.11—1982.9,是拨乱反正时期,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时代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畅销书出版传播具有以下特点:严重“书荒”之后国民“大补”文学名着,文化教育图书猛然增多并形成销售热潮,以拨乱反正为主题的一批畅销书应运而生,出现了工具书、通俗文学作品、日常生活图书、经济图书和少儿读物的出版传播热。拔乱反正、初步改革的历史主题,解放思想、渴望知识的时代精神,使这一时期的畅销书出版传播呈现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景象。例如,文化教育图书空前畅销,这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全社会重视教育、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体现。这一时期出版的中小学教辅、大中专教材和工具书等方面的畅销书,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恢复与发展,广泛地传播了文化科技知识。这一时期出版的最具轰动效应的文学畅销书是《第二次握手》,它突破了“文革”时期强加于文艺创作的清规戒律,解放了思想,解放了人性,推动了拨乱反正,促进了科技发展。1982.10—1989.5,是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向纵深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畅销书出版传播具有以下特点:邓小平着作发行量巨大;经济学着作、教材继续热销;法律图书的出版传播开始掀起了高潮;金庸的武侠小说与琼瑶的言情小说如火山般爆发;严肃文学作品与通俗文学作品分庭抗礼;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着作大行其道。改革开放、思想启蒙的历史主题,使这一时期的畅销书出版传播呈现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景象。这是国民阅读的沸腾岁月,是图书出版传播的黄金时代。例如,1979—1989,经济学着作、教材纷纷出版并畅销起来,原因在于:高等院校的恢复与高等教育的发展,为经济学教材提供了稳定的读者群;经济的调整、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推进,为经济学着作、教材的出版传播提供了直接的推动力;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时代主题,为经济学着作、教材的面世与流行创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行政力量的参与和媒体的宣传,让经济学着作、教材的流传如虎添翼。经济学畅销教材、着作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学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增加了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金庸与琼瑶的小说为代表的港台通俗文学作品的出版传播如火山般爆发,这是由于: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以城市为中心的改革全面铺开,形成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和市民阶层;从1985年开始,以市场为取向的出版经营体制改革有了实质性突破,迫使出版社不得不重视经济效益;版权保护意识的缺乏,民营书业的兴起,客观上促进了琼瑶与金庸小说出版传播的繁荣;金庸与琼瑶的小说契合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的审美需要和阅读心理。以金庸和琼瑶的小说为代表的港台通俗文学畅销书,解放了国人的人性,为大众提供了文化营养,促使编辑出版人员开始转变观念,推动了中国大陆本土通俗文学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晦涩难懂的西方人文社会科学译着也大行其道,这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启蒙的需要,是协作出版结下的硕果。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畅销书对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大学生)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而且泽惠于后世,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精神资源。“文革”结束以前和改革开放以后,畅销书在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传播效果五个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就传播内容而言,“文革”结束前,主要流行政治理论读物和革命文学作品,而改革开放后,主要流传文化教育读物、经济读物和娱乐休闲读物。就文学畅销书而言,“文革”结束前,革命文学经典、俄苏文学作品洛阳纸贵,而改革开放后,港台文学作品、西方文学作品风行中国。在新中国40年间,最稳定的两类畅销书是政治理论类和科学技术类,起伏最大的两类畅销书是文学类和文化教育类。新中国畅销书的出版传播与时代变迁之间具有密切关系。一方面,时代制约着、决定着畅销书,另一方面,畅销书反映着时代、影响着时代。前者是指,畅销书是时代的产物。时代的迫切需要催生了体现这种时代要求的畅销书,时代创造了某种图书得以畅销的条件。时代的特点与需要,决定着畅销书的选题结构,决定着畅销书的主题与功能,决定着畅销书的文本。畅销书的出版传播依托于时代、依赖于时代;后者是指,一定时代的畅销书体现该时代的历史特征、历史主题,映射该时代的社会心理、大众心态,体现该时代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要求,体现该时代经济发展的特点,体现该时代国民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准与精神高度。图书的畅销又影响着时代的发展,或是推动社会发展,或是阻碍历史前进。总之,时代作用于畅销书,畅销书又反作用于时代,即畅销书离不开时代,时代又呼唤畅销书。畅销书是时代的符号、标志,是反映历史特征、历史主题的载体,是记录时代精神、大众心态的媒介。畅销书是社会变化的睛雨表,是时代变迁的映射,是观察历史发展的窗口。因而,畅销书嬗变的过程,折射出时代变迁、社会演变的轨迹;畅销书的文本,浓缩了所在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的面貌与国民的阅读水准。新中国畅销书的出版传播史,是新中国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缩影。勾勒新中国畅销书的历史嬗变,剖析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分析其产生的历史作用、影响,解读其文本(包括内容与形式),是考察新中国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的非常有效的途径。

苏梦薇[10](2011)在《蔚县剪纸商业化生存发展经验研究》文中认为剪纸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的民间美术形式之一。蔚县剪纸是全国唯一的一种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点彩剪纸,其制作以“阴刻”和“色彩点染”为主,素以刀工精细,色彩浓艳而驰名。蔚县剪纸技艺自产生以来在近200年的历史中,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不断改进完善,至今保持着良好的发展、传承状况,虽然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它的经验对其他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仍具有借鉴意义。笔者对蔚县剪纸产品的生产、销售等情况以及剪纸技艺的发展、传承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运用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中的深入访谈法,对蔚县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剪纸艺人、普通民众进行访问,收集了第一手文字、实物及影像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资料进行整理,从中选取具有可靠性、科学性、代表性的部分进行深度分析,并以民俗学、民艺学、文化遗产学、市场营销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指导,进行综合研究。本文对蔚县剪纸特殊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进行了总结、介绍,认为蔚县剪纸自产生起就具有商品属性,这一现象与当地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历史文化状况紧密相关,并且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笔者从现行的生产方式、销售情况和采取的宣传手段三个方面概括了蔚县剪纸的商业化现状,总结了商业化在蔚县剪纸技艺发展、传承中所起的积极和消极作用。说明了商业化为蔚县剪纸技艺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动力,拓展了蔚县剪纸的文化传播,并带动了当地社会的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过分追逐利润对产品质量产生了不良影响,过分迎合市场也导致了产品审美价值的变化。本文最后对蔚县剪纸在未来发展传承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如何发扬蔚县剪纸的优势和完善存在的缺憾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希望对蔚县剪纸今后的发展有一定助益。人们还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蔚县剪纸不是一般的商品,它还是艺术品,因此在按市场规律办事的同时也要遵循艺术规律。蔚县剪纸技艺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商业结合的同时要谨记它的特殊性,商业运作只是一种手段,应该以其得到保护、传承、振兴为宗旨。

二、2003年春节,决战上海礼品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春节,决战上海礼品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2)黔东南州苗侗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旅游扶贫问题的相关研究
        1.2.2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田野调查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田野调查地点的选择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和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贫困
        2.1.2 贫困的类型
        2.1.3 贫困线
        2.1.4 绝对贫困的衡量方法
        2.1.5 旅游扶贫
    2.2 理论基础
        2.2.1 反贫困理论
        2.2.2 分配正义理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2.4 社区参与理论
        2.2.5 旅游利益相关者理论
        2.2.6 精准扶贫理论
    本章小结
第3章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发展概况
    3.1 贵州民族地区贫困概况
        3.1.1 贵州贫困状况较严峻
        3.1.2 扶贫工作难度大
    3.2 贵州民族村寨实施旅游扶贫开发的条件
        3.2.1 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
        3.2.2 可开发旅游资源丰富
        3.2.3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开发的基础广泛
        3.2.4 国内外旅游市场需求旺盛
    3.3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发展历程
        3.3.1 探索起步阶段
        3.3.2 初步发展阶段
        3.3.3 快速发展阶段
        3.3.4 攻坚阶段
    本章小结
第4章 黔东南州苗侗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案例调查
    4.1 西江苗寨旅游扶贫发展调查
        4.1.1 西江苗寨概况
        4.1.2 西江苗寨旅游资源概况
        4.1.3 西江苗寨旅游扶贫历程
        4.1.4 西江苗寨旅游扶贫对居民的经济受益状况
    4.2 郎德上寨旅游扶贫发展调查
        4.2.1 郎德上寨概况
        4.2.2 郎德上寨旅游资源概况
        4.2.3 郎德上寨旅游扶贫历程
        4.2.4 郎德上寨旅游扶贫对居民的经济受益状况
    4.3 肇兴侗寨旅游扶贫发展调查
        4.3.1 肇兴侗寨概况
        4.3.2 肇兴侗寨旅游资源概况
        4.3.3 肇兴侗寨旅游扶贫历程
        4.3.4 肇兴侗寨旅游扶贫对居民的经济受益状况
    4.4 西江苗寨、郎德上寨和肇兴侗寨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感知调查研究
        4.4.1 研究设计
        4.4.2 被调查居民的基本情况
        4.4.3 量表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黔东南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贫中的经验和问题分析
    5.1 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经验
        5.1.1 探索不同的旅游发展模式
        5.1.2 旅游扶贫效果显着,产业带动能力强
        5.1.3 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
        5.1.4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增强。
        5.1.5 社区居民维权意识和自治能力不断提高。
    5.2 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5.2.1 贫困人口在村寨旅游扶贫中受益不足
        5.2.2 贫困人口社区参与不足
        5.2.3 旅游扶贫开发利益分配不合理
        5.2.4 村寨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缺乏保障
    本章小结
第6章 民族地区村寨旅游扶贫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施
    6.1 对旅游扶贫长效机制的认识
        6.1.1 旅游扶贫动力机制应该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
        6.1.2 旅游扶贫参与机制应有利于贫困居民发展
        6.1.3 旅游扶贫利益分配机制应适度向贫困居民倾斜
        6.1.4 旅游扶贫保障机制应持续有力
    6.2 旅游扶贫长效机制构建的原则
        6.2.1 政府主导原则
        6.2.2 协同发展的原则
        6.2.3 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
        6.2.4 居民主体的原则
        6.2.5 因地制宜的原则
    6.3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长效机制的内容
        6.3.1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动力机制
        6.3.2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参与机制
        6.3.3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利益分配机制
        6.3.4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保障机制
    6.4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长效机制的实施
        6.4.1 政府要发挥关键性作用
        6.4.2 贫困居民的积极参与是根本
        6.4.3 利益分配是核心
        6.4.4 制度建设是保障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调查问卷
    2.访谈纪要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3)从传统到现代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剧目建设研究(1953-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和选题依据
    二、论文研究范围的界定和研究方法
        1.论文研究范围的界定
        2.研究方法
    三、论文的章节设置与创新之处
        1.本文的章节设置
        2.本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改人、改戏和改制: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建立
    第一节 辛亥革命前后黄梅戏剧种的现状综述
        一、人才济济的艺人群体
        二、“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之常演剧目
        三、“唱念做舞”的舞台表演概况
    第二节 改人和改戏: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筹建
        一、改人:安徽省暑期艺人训练班的成立
        二、改戏:《打猪草》、《蓝桥汲水》赴沪演出
    第三节 改制: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
        一、旧的戏曲班社制的解散和分流
        二、新的现代化戏曲体制的确立
第二章 黄梅戏剧目的改编、移植和创作
    第一节 甄选与自觉:传统黄梅戏剧目的改编
        一、瑕瑜并存:黄梅戏传统剧目综述
        二、甄选:黄梅戏传统剧目的改编和整理
        三、自觉:《罗帕记》的改编
    第二节 移植与黄梅戏化:移植剧目的创作排演
        一、跨剧种的交流和融合
        二、黄梅戏化:移植剧《春香传》的创作排演
    第三节 填补、突围与创新:新编、改编历史剧的创作排演
        一、填补:新编历史剧的创作缘起
        二、突围:新编历史剧《宝英传》的创排
        三、跨越:改编莎剧《无事生非》的创排
    第四节 危机、迷茫和自由:现代戏剧目的创作排演
        一、危机:社会主义新人的《王金凤》的创排
        二、迷茫:文革现代戏的创排
        三、自由:《风尘女画家》、《风雨丽人行》的创排
第三章 传统剧的改编与黄梅戏的发展
    第一节 传统经典剧的形成与剧目一度振兴
        一、主流社会的悲喜:经典大戏《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的改编和排演
        二、市井细民的日常:经典小戏的《打猪草》、《打豆腐》、《夫妻观灯》的改编和排演
        三、电影与舞台的互映:电影《天仙配》与舞台版《天仙配》之比较
    第二节 黄梅戏艺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一、知识阶层与剧目创作的离合
        二、艺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三、艺术人才队伍的专任、转型和多元化
    第三节 黄梅戏旦行、生行表演的发展
        一、开山立派:严凤英与旦行表演的发展
        二、舍京入黄:王少舫与生行表演的发展
        三、贡献与障碍:王少舫与黄梅戏生行唱腔的发展
    第四节 黄梅戏新“皖剧”地位的确立
        一、旧“皖剧”的式微
        二、新“皖剧”的确立
第四章 历史剧、现代戏的创作与黄梅戏的发展
    第一节 新经典剧目的形成与剧目的二度振兴
        一、女性题材的丰富和拓展:《龙女》、《风尘女画家》、《红楼梦》的创作
        二、戏曲舞台的延伸:黄梅戏电视剧的流行和勃兴
        三、黄梅戏音乐剧的尝试:《秋千架》创作排演
    第二节 黄梅戏生行、旦行表演的继续发展
        一、守正循矩:马兰旦行表演特色
        二、由京入黄:黄新德生行表演特色
        三、固定的生旦搭档对黄梅戏行当表演的促进
    第三节 黄梅戏剧目剧化、雅化倾向
        一、文革结束后现代戏剧目创作现状
        二、改革开放与剧目创作的二度振兴
        三、打造精品意识与黄梅戏剧目的剧化、雅化倾向
    第四节 《柯老二入党》的剧化与《红楼梦》雅化之比较
        一、剧目创作横向与纵向的处理不同
        二、文人趣味与文化话语权的上移
        三、剧化与雅化的精致与疏离
第五章 新世纪剧目创作现状与探索
    第一节 滞后与平庸:剧目创排的现状
        一、新世纪戏曲小剧场化的热潮
        二、滞后与平庸:剧目创作现状
        三、单一和重复:《遍地月光》、《孔雀西北飞》、《我的离骚》创排
    第二节 创作的多元化探索
        一、本土题材:小戏《六尺巷》的创作
        二、生行担纲:《雷雨》的创排
        三、歌舞演故事:《小乔初嫁》的创作
    第三节 剧目三度振兴的期待
        一、成就:剧目创作的高原
        二、期待:剧目创作的高峰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教研科研成果、戏曲获奖
附件1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上演剧目故事梗概
    一、传统戏剧目
    二、移植剧目
    三、改编历史剧
    四、新编历史剧剧目
    五、现代戏剧目
    六、电影、电视剧、广播剧、音乐剧
附件2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上演剧目剧评、报道、谈艺录(1953—2006)
附件3 传统黄梅戏剧目整理
附件4 2018年暑期田野调查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上演剧目
致谢

(4)湘黔桂三省坡侗族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省际交界区与省级中心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大
        二、省际交界区的发展事关民族团结稳定大业
        三、实现区域协调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省际交界民族地区的典型——湘黔桂三省坡侗族地区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经济协同的理论基础与延伸探讨
        一、理论基础
        二、多元互动的经济文化协同发展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外省际交界区协同发展的研究动态
        二、国内省际交界区协同发展的研究进展
        三、现有研究的述评
        四、研究展望
    第五节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内容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六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论文的创新点
        二、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经济协同的现实要求:湘黔桂三省坡经济协同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一节 三省坡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一、三省坡地区概况
        二、三省坡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第二节 三省坡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协同效益
        一、经济整体总量偏小,发展基础较为薄弱
        二、县域间低水平且同质化的产业竞争激烈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招商引资存在困难
        四、经济发展资金短缺,城镇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五、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明显,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六、协同发展意识不强,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
    第三节 三省坡经济协同发展的政策背景
        一、脱贫攻坚战略为三省坡经济协同奠定基础
        二、乡村振兴战略为三省坡经济协同指明方向
    第四节 三省坡地区协同发展的条件与障碍
        一、三省坡地区协同发展的历史素材
        二、三省坡地区协同发展的基础条件
        三、三省坡地区协同发展的现实障碍
第二章 经济协同的主体内容:湘黔桂三省坡侗族地区产业协同
    第一节 三省坡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
        一、三省坡地区一二三产业现状与发展历程
        二、历史悠久的第一产业
        三、相对薄弱的第二产业
        四、生机勃勃的第三产业
    第二节 三省坡地区的产业结构差距与变迁分析
        一、利用区位基尼系数评价三省坡核心区的产业差距与变迁
        二、运用离差分析三省坡经济与三次产业的差距
        三、三省坡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三节 三省坡产业集群发展探讨
        一、产业集群的基本理论
        二、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容、布局及可行性分析
        三、特色生态农业集群发展
        四、特色手工业集群发展
        五、特色民族旅游产业集群
第三章 经济协同的文化土壤:湘黔桂三省坡侗族地区文化协同
    第一节 三省坡地区的侗族文化与历史渊源
        一、民族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
        二、侗族族源与社会发展历史
        三、三省坡地区的文化认同
        四、三省坡地区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三省坡地区侗族文化发展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一、特色民族文化的传承现状及存在问题
        二、文化协同发展意愿调查与分析
    第三节 文化与经济互动下的三省坡地区文化协同策略
        一、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合作开发
        二、实现民族文化向资本化的有效转换
        三、民间组织参与协作发展,建立互信互惠的发展关系
    第四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三省坡地区的民族融合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第四章 经济协同的延伸载体:湘黔桂三省坡侗族地区城镇协同
    第一节 三省坡地区的城镇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三省坡核心区城镇发展现状
        二、三省坡地区城镇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第二节 三省坡地区城市中心职能强度与引力测算
        一、城市中心职能指数和强度测算
        二、三省坡核心区引力值及引力集聚度测算
    第三节 推进三省坡城镇一体化的思考
        一、统一规划布局以实现三省坡城镇的协同发展
        二、合理有序地开发生态型山地城镇
        三、形成以特色产业、民族文化与生态保护为支撑的特色小镇
        四、提升各县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水平
第五章 经济协同的交通条件:湘黔桂三省坡侗族地区交通协同
    第一节 三省坡地区交通基础的发展与不足
        一、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
        二、交通基础发展的受限因素
    第二节 三省坡地区交通基础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测算
        一、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构建与计算过程
        二、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建立湘黔桂三省坡交通经济带的发展路径
        一、打破行政壁垒,协同合作开发
        二、建立反馈机制,形成互动循环
        三、增强交通衔接,拓宽融资渠道
        四、保护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发展
第六章 经济协同的优化建议:湘黔桂三省坡侗族地区协同的战略布局
    第一节 湘黔桂三省坡协同的发展框架:软硬结合,四联三支
        一、软机制:实现政策、文化、利益、组织“四联合”
        二、硬基础:建立产业、城镇和交通“三支撑”
    第二节 湘黔桂三省坡协同发展的制度安排
        一、协同发展的参与主体
        二、协同发展的协作机制
    第三节 湘黔桂三省坡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设立湘黔桂三省坡侗族经济开发实验区
        二、发展差异化产业协同,实现因地制宜
        三、加强文化交流交融,形成互信机制
        四、打造生态型山地特色小镇,扩大城镇辐射
        五、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打通发展通道
        六、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拓宽销售渠道
        七、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持续助推发展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经历与成果
附录 B:湘黔桂三省坡侗族地区经济协同发展调查问卷
致谢

(5)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政治生态优化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创新之处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政治生态的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乡村振兴战略
        2.1.2 农村基层
        2.1.3 政治生态
        2.1.4 农村基层政治生态
    2.2 农村基层政治生态的相关理论
        2.2.1 政治生态理论的思想渊源
        2.2.2 农村基层政治生态构成要素
        2.2.3 农村基层政治生态相关理论
3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基层政治生态的关系
    3.1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力促农村基层政治生态优化
        3.1.1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基层政治生态提出更高要求
        3.1.2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利于农村基层政治生态优化
    3.2 农村基层政治生态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创造条件
        3.2.1 农村基层政治生态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政治保障
        3.2.2 农村基层政治生态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营造社会环境
4 河南农村基层政治生态现状的二重分析
    4.1 河南农村基层政治生态优化的主要成就
        4.1.1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所加强
        4.1.2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逐步发展完善
        4.1.3 农村基层反微腐败斗争有力推进
        4.1.4 农村基层干部工作作风持续改善
    4.2 河南农村基层政治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涣散
        4.2.2 部分农村基层干部贪污腐化
        4.2.3 部分村干部责任意识不强
        4.2.4 部分农村干部队伍有待优化
        4.2.5 宗族黑恶势力干涉村民自治
5 河南农村基层政治生态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5.1 部分农村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
        5.1.1 一些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较低
        5.1.2 党员队伍工作生活中实际考验较少
    5.2 不良传统观念意识造成的影响
        5.2.1 传统官本位观念和意识的影响
        5.2.2 传统宗法观念遗留造成的影响
    5.3 现实中和网络上不良文化的影响
        5.3.1 现实腐败文化的侵袭
        5.3.2 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
    5.4 部分农村基层监督和反腐工作不足
        5.4.1 一些村支书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监督
        5.4.2 部分农村基层反腐倡廉还存在薄弱之处
    5.5 部分农村基层政治组织能力不强
        5.5.1 部分村级党支部党的建设弱化
        5.5.2 部分村民自治组织治理能力不足
6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政治生态优化的路径选择
    6.1 坚定基层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
        6.1.1 提升基层党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6.1.2 增强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
    6.2 确保农村基层组织的主体地位
        6.2.1 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号召力和组织力
        6.2.2 增强村民自治组织的管理和服务能力
    6.3 强化农村基层组织的制度保障
        6.3.1 建立长效机制严格选人用人制度
        6.3.2 完善农村自治加大监督问责力度
    6.4 加强农村基层政治文化建设
        6.4.1 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
        6.4.2 大力发展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
    6.5 加强农村基层经济社会建设
        6.5.1 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6.5.2 大力促进农村社会发展
7.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1 访谈提纲
附件2 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节日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文选题缘由和意义
        1.选题缘由
        2.理论意义
        3.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重点难点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五)概念界定
        1.新时代
        2.节日
        3.节日作用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节日作用的依据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节日作用的理论依据
        1.节日的基本特征
        2.节日的独特作用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节日作用的历史赓续
        1.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节日的运用
        2.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对节日的运用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节日作用的现实动因
        1.节日体系发展的当代式微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节日的高度重视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节日作用的创新实践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节日作用的行为实践
        1.以党和国家名义召开会议
        2.利用官方媒介表达
        3.开展党员的温情实践
        4.融入内涵的艺术表达
        5.符号象征的广泛使用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节日作用的制度实践
        1.节日立法形式
        2.节日政策部署
        3.设立国家新节日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节日作用的实践特点
        1.党与人民实现礼俗互动
        2.官方与民间节日的升降平衡
        3.文化与制度的德法并举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节日作用的成效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2.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二)塑造政治认同
        1.培育国家意识
        2.构建政党认同
        3.提升民族凝聚力
    (三)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1.以反腐实践形成党风廉政建设的刚性运行
        2.以文化涵养形成党风廉政建设的柔性运行
        3.以节点总结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进程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节日作用的经验启示
    (一)形成多方协调的节日发展最大公约数
        1.找到历史与现实的最大公约数
        2.找到国家与人民的最大公约数
        3.找到世界与民族的最大公约数
    (二)以时代特色促进节日作用的持续发挥
        1.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中推进节日发展
        2.在发挥时代优势中实现节日发展
        3.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中实现节日发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原着类文献
    着作类文献
    报纸期刊类
    学术论文类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文化视域下的美国对越心理战研究(1954-197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由来、意义及相关界定
        (一) 选题由来
        (二) 选题意义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
        (二) 国内研究
    三、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创新
        (一) 主要问题
        (二) 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越战前美国的心理战
    第一节 越战前美国心理战的演进
        一、发轫期:独立战争至美西战争
        二、发展期:第一、二次世界大战间
        三、提升期:冷战期间(1946-1954)
    第二节 越战前美国心理战中文化因素的运用
        一、外在符号层:文学艺术与宣传
        二、内在价值层:民间信仰与禁忌
    小结
第二章 冷战与美国在越心理战
    第一节 越南与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
        一、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展与越南战略地位的提升
        二、冷战形势下美国对心理战的强化
        三、越南的内部形势
    第二节 美国在越心理战的演进及机构变迁
        一、以“爱民行动”为中心的初创期(1954-1959)
        二、以“反叛乱”为重心的发展期(1960-1963)
        三、以“绥靖”为首务的整合提升期(1964-1969)
        四、尾声(1969-1972):谋求和平
    第三节 越南文化与美国的心理战战略
        一、美国对越南文化的体认
        二、美国对越心理战运用越南文化概观
    小结
第三章 越南儒学思想与心理战
    第一节 “归正运动”与越南人的家庭伦理观念
        一、“归正运动”的设计及实施
        二、“归正运动”中的“家庭伦理”
    第二节 “民族英雄”宣传中的忠君爱国思想
        一、“陈兴道”
        二、“黎利”
        三、“阮廌”
    第三节 “土地改革运动”与儒家“制民恒产”思想
        一、“土地改革运动”的出台及实施
        二、“土地改革运动”与“制民恒产”
    小结
第四章 越南的民间信仰与心理战
    第一节 “预言”与占卜
        一、“1955历书”计划
        二、“程状元预言”
    第二节 “游荡的鬼魂”计划与丧葬禁忌
        一、“客死他乡”
        二、“无名墓地”
    第三节 死亡牌“黑桃A计划”
        一、“黑桃A”的由来
        二、“黑桃A计划”的实施
    小结
第五章 越南节日文化与心理战
    第一节 “春节运动”
        一、“春节运动”的开展
        二、“春节运动”中的文化符号
    第二节 “雄王节”与“大团结运动”
        一、“大团结运动”
        二、越南的“雄王”崇拜
    小结
第六章 “美国文化”与心理战
    第一节 “友邦”形象的树立
        一、“和平使者”
        二、“救世主”
        三、强大可靠的“友邦”
    第二节 “自由世界”的建构
        一、“自由之路行动”
        二、“南越”:“自由的乐土”
    第三节 选举与民主制度
        一、公民意识的树立及宪法的颁布
        二、选举制度的推广
    小结
第七章 文化利用与冲突:美国在越心理战评估
    第一节 文化利用:美国在越心理战的成效
        一、“敌人”的反应
        二、南越普通民众的反应
    第二节 文化冲突:美国在越心理战的诸多问题
        一、文化观念的轩轾
        二、具体实施中的诸多问题
        三、越共的反美心理战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8)信仰无价——一个共产党员的生死财富(论文提纲范文)

一、采撷信息
二、泪光里的见闻
三、哭声里的故事
四、泪眼里的肖像
五、第三只泪眼
    1、你在一线实习了一周了,你认为自己该怎么开拓业务渠道?
    2、你觉得自己能吃得下推销工作中的苦吗?
六、异样的泪光
七、强者的孤独

(9)新中国畅销书历史嬗变及其与时代变迁关系研究(1949.10-1989.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畅销书"概说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主旨与内容
    四、研究的意义、创新点与方法
    五、研究的难点与步骤
第一章 "改天换地"、"多元并举"时代的畅销书(1949.10—1957.5)
    一、时代的历史特征与图书出版业概况(1949.10—1957.5)
    二、畅销书出版传播概述
    三、文学畅销书的出版传播丰富多彩
    四、俄苏译着的大量出版与畅销成为时代标签
    五、爱情与性知识图书的出版传播热成了奇特风景
    六、畅销书的历史作用
第二章 "斗志昂扬"、"火药弥散"时代的畅销书(1957.6—1966.4)
    一、时代的历史特征与图书出版业概况(1957.6—1966.4)
    二、畅销书出版传播概述
    三、革命文学图书出版传播遭受曲折,苏联译着出版传播暗淡下来
    四、和平年代英模事迹畅销书骤然增多
    五、阶级教育畅销书的出版传播热前所未有
    六、科学技术尤其是中医药畅销书成为亮丽风景
    七、畅销书的历史作用
第三章 迷信盛行、万马齐喑时代的畅销书(1966.5—1976.10)
    一、时代的历史特征与图书出版业概况(1966.5—1976.10)
    二、畅销书出版传播概述
    三、毛泽东着作泛滥成"灾"
    四、"样板戏"图书独一无二
    五、浩然作品的畅销成为奇迹
    六、"赤脚医生"图书成为时代标志
    七、畅销书的历史作用
第四章 拨乱反正、初步改革时代的畅销书(1976.11—1982.9)
    一、时代的历史主题与图书出版业概况(1976.11—1982.9)
    二、畅销书出版传播概述
    三、国民"大补"文学名着
    四、文化教育图书猛然增多并形成销售热潮
    五、以拨乱反正为主题的一批畅销书应运而生
    六、《第二次握手》个案剖析
    七、畅销书的历史作用
第五章 改革开放、思想启蒙时代的畅销书(1982.10—1989.5)
    一、时代的历史主题与图书出版业概况(1982.10—1989.5)
    二、畅销书出版传播概述
    三、邓小平着作发行量巨大
    四、经济学教材、着作继续畅销
    五、法律图书的出版传播开始掀起了高潮
    六、金庸与琼瑶小说的出版传播如火山般爆发
    七、严肃文学作品与通俗文学作品分庭抗礼
    八、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着作大行其道
    九、畅销书的历史作用
第六章 "文革"结束前与改革开放后畅销书的比较
    一、传播者比较
    二、传播内容比较
    三、传播渠道比较
    四、受众比较
    五、传播效果比较
第七章 新中国畅销书与时代变迁之关系的整体评析
    一、时代制约着畅销书
    二、畅销书反映着时代
    三、畅销书影响着时代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蔚县剪纸商业化生存发展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蔚县剪纸的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及目的
第一章 蔚县剪纸及商业化的形成原因
    第一节 蔚县剪纸
        一 蔚县剪纸的内容和题材
        二 蔚县剪纸的制作工艺流程
        三 蔚县剪纸的艺术特色
    第二节 蔚县剪纸商业化的形成原因与特征
        一 自然地理因素
        二 历史文化因素
        三 蔚县剪纸的商业化特征
第二章 蔚县剪纸商业化的现状
    第一节 蔚县剪纸的主要生产方式
        一 家庭作坊式生产
        二 公司规模化生产
    第二节 蔚县剪纸的现行销售状况
        一 销售方式
        二 销售范国
    第三节 蔚县剪纸的有效宣传手段
        一 全面的宣传主体
        二 采用多种宣传形式
第三章 商业化在蔚县剪纸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促进蔚县剪纸技艺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 为蔚县剪纸提供发展的经济动力
        (一)蔚县剪纸产生、发展的商业动力
        (二) 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促进剪纸技艺的发展
        二 拓展蔚县剪纸的文化传播
        (一) 提升蔚县剪纸技艺文化的知名度
        (二) 扩大蔚县剪纸在生活中的应用范围
        三 蔚县剪纸商业化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 蔚县剪纸业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 蔚县剪纸业增加了就业机会
        (三) 蔚县剪纸业支撑蔚县经济转型
    第二节 对蔚县剪纸技艺发展的消极影响
        一 过分追逐利润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一) 产品同质化严重
        (二) 产品质量粗劣
        (三) 贴牌出售的现象
        二 过分迎合市场对产品审美价值的影响
        (一) 点染技艺的变化
        (二) 剪纸种类的变化
        (三) 剪纸传统图样的改变
第四章 蔚县剪纸商业化模式未来发展状况分析
    第一节 未来的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第二节 针对具体情况采纳适宜的预防措施
        一 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
        二 注重对经营理念的培养
        三 强化对产品质量的监督
        四 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人才
        五 积极利用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事业机构
        六 主动利用知识产权进行保护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2003年春节,决战上海礼品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研究[D]. 龚滔.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黔东南州苗侗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D]. 李如跃.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2)
  • [3]从传统到现代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剧目建设研究(1953-2019)[D]. 江爱华.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4]湘黔桂三省坡侗族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研究[D]. 申雯清. 中南民族大学, 2020
  • [5]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政治生态优化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D]. 贾俊娟. 河南理工大学, 2020
  • [6]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节日作用研究[D]. 张帅.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7]文化视域下的美国对越心理战研究(1954-1972)[D]. 朱美娣. 武汉大学, 2017(06)
  • [8]信仰无价——一个共产党员的生死财富[J]. 杨文学. 时代文学, 2016(04)
  • [9]新中国畅销书历史嬗变及其与时代变迁关系研究(1949.10-1989.5)[D]. 易图强. 湖南师范大学, 2011(07)
  • [10]蔚县剪纸商业化生存发展经验研究[D]. 苏梦薇.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2003年春节,上海礼品市场决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