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气井封堵技术探讨

高压气井封堵技术探讨

一、高压气井密封技术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勇,胡海涛,王延斌,韩文龙,吴翔,吴鹏,刘度[1](2022)在《煤层气井低产原因及二次改造技术应用分析》文中提出我国多数煤层气储层低孔低渗、构造煤发育,储层改造效果难以保障,单井产气量和采收率低。选择高效的储层改造和增产技术,提高低效井产量,是当前煤层气产业发展的关键任务。本文系统剖析"地质储层条件、工程施工改造和排采管理控制"影响的低产原因,分析煤层气井二次改造相关技术及应用效果,为不同类型低效井针对性改造提供建议。煤层气井可二次改造的低产原因主要包括压裂裂缝扩展不足、裂缝/管柱煤粉堵塞和压降面积受限等,改造中需考虑煤体结构分布、初次裂缝形态、储层渗透性、产气产水量变化、排采及控制设备适用性等因素。二次改造技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微生物法和其他方法,物理法中二次水力压裂、间接压裂和无水压裂技术以及化学法中酸化增透和泡沫酸洗技术运用较广泛。二次改造应根据地质条件、初次改造效果、工程排采情况选择针对性技术,避免储层再次伤害,以实现有效改造,提高煤层气单井和井网产气量。

苏义脑,路保平,刘岩生,周英操,刘修善,刘伟,臧艳彬[2](2020)在《中国陆上深井超深井钻完井技术现状及攻关建议》文中研究表明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人类社会的主体能源,影响国计民生和国防安全。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深井超深井乃至深地钻探的需求与日俱增。随着井深越来越大,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钻完井技术难度也越来越高。结合近年来深井超深井钻完井技术进展,对中国陆上深井超深井钻完井的重要意义、总体现状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阐述,从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支撑油气勘探开发等视角,展望了深井超深井钻完井技术发展方向,提出了技术攻关及部署建议,以期对中国深井超深井钻完井技术的发展起到加速推动作用。

郭晰元[3](2020)在《耦合工况下橡胶—管柱接触界面干摩擦力学行为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现代工业逐步发展,能源问题日益严重。防喷器作为油、气井防喷、防溢流关键部件,其中的密封胶筒与管柱接触摩擦磨损成为造成胶筒密封失效的主要因素。而胶筒密封失效会导致井口泄漏等严重事故。因此油井、气井井口密封胶筒摩擦磨损性能受到更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胶筒与管柱接触状态的分析,得出在干摩擦状态下不同载荷加载过程中,接触界面面积及微观界面接触状态发生变化,由此产生的接触界面摩擦磨损变化对胶筒性能均有较大影响。对胶筒材料超弹性模型进行非线性特征分析,根据胶筒自身的超弹性特征及材料性能与切变应力定律进行分析。根据本文所涉材料本构方程,提出合理的计算方法。通过黏性接触模型得出影响胶筒接触面干摩擦影响因素,并将表面干摩擦变化归结于接触界面剪切应力变化。在干摩擦状态下,对胶筒与管柱接触界面施加速度、温度等单一工况及耦合工况,通过ABAQUS对胶筒与管柱接触界面干摩擦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得出在不同工况下接触界面剪切应力受表面载荷影响变化规律及应力应变分布。对接触界面剪切应力变化曲线进行分析,探究在不同载荷作用下外部载荷对接触界面干摩擦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随着速度、温度载荷不断增大,剪切应力先减小后增大,最后趋于平稳状态,而随压力不断增大,剪切应力也随之逐渐增大。速度与温度、压力两两耦合条件下,剪切应力随速度逐加增大之后逐渐趋于平稳,而随温度、压力逐渐增大,剪切应力增量也逐渐增大,表面干摩擦磨损影响也随之逐渐加剧。本文对防喷器胶筒与管柱间接触界面干摩擦受载荷影响下变化规律及表面摩擦磨损形式、应力分布等进行仿真分析。为改善防喷器胶筒密封性能,减小干摩擦对接触面摩擦磨损具有一定意义。

李忠辉[4](2020)在《气波引射前向流道波转子设计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波转子作为气波引射核心部件,其结构形式对设备性能具有显着影响,因此本文针对传统直通道波转子运行过程中流动损失问题,创新性提出一种前向流道结构。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波转子内部气体流动规律进行深入分析,确定其倾角结构参数设计方法。搭建性能实验平台,验证结构的合理性,并研究不同工况及结构参数对气波引射性能影响规律,相应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气波引射理论分析,确定各阶段流道内气体运动状态,以减小波转子与气流相互作用力、降低流动损失为目标,依据进、排气侧流道倾角正切值应等于相应位置气体射流速度与流道转动线速度比值设计方法,确定前向流道主要结构参数。(2)建立前向流道波转子数值模型,研究气波引射过程中压力波及气体流动规律,发现基于理论设计的前向流道波转子可有效减小因旋涡以及流动分离带来的能量损失,从而提升设备引射性能。针对不同倾角组合前向流道波转子,分析各操作参数对倾角设计及引射性能影响,得到随压比和转速改变,除引射性能发生明显变化外,相应流道倾角结构与气流运动以及转子转动间匹配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且理论设计倾角结构的性能提升幅度最大点均处于设计工况附近。(3)搭建前向流道波转子气波引射实验测试平台,研究不同操作参数和结构参数下引射性能变化规律。得到转速恒定条件下,当压缩比不变,随膨胀比升高,设备引射率、等熵效率均先升高后下降;反之,当膨胀比不变,随压缩比升高,设备引射率逐渐降低,等熵效率先升高后下降。各端口压比恒定条件下,随转速升高,引射性能起初因流道倾角匹配关系改变而降低,之后受转速影响而略有提高,但随之继续增加,倾角匹配关系严重恶化,流动损失增加,引射性能下降。对比同工况下直通道波转子实验数据,前向流道波转子引射性能明显较高,且在倾角设计工况下,其提升比例可达到43%。随高中压端口偏距偏离设计值,设备引射性能明显下降,证明依据理想波图端口设计方法的合理性;随进出口间隙尺寸增加,泄露量增大将导致引射性能下降,且与排气侧间隙尺寸相比,进气侧间隙因致使高低压气体掺混而对性能影响程度更为显着。(4)针对前向流道波转子进行三维数值计算,并与直通道结构相比,发现新结构可有效避免流道内前缘低压区的产生,且使得气体分界面扭曲程度减小,满足理论设计目标。随倾角结构参数、进气压比以及流道转速改变,均会一定程度上导致上述理想倾角匹配关系发生改变,进而造成流动状态偏离最优设计工况。

田宇[5](2019)在《国外复杂气藏增产技术新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天然气需求的不断增加,常规天然气已不能满足发展需求,非常规气、深层气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提高非常规气藏及深层气藏的开发水平,实现高效、工业化开发,是实现我国天然气业务持续有效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非常规气藏,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尽管在四川盆地及鄂尔多斯盆地取得了显着进展,但现有理论及工程技术仍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对于深层气藏,现有耐高温、高压增产改造技术和采气技术及配套工具仍需进一步完善和创新。针对上述问题,通过相关的技术调研,重点介绍近年来国外天然气开采新技术、新工具,包括国外气田排水采气工艺技术、气井完井新工艺新技术、酸化压裂新工艺新技术等。为解决我国天然气开发生产中遇到的类似技术难题提供参考。

王峰[6](2019)在《芯轴式套管悬挂器密封结构及其力学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套管悬挂器作为各层套管之间以及井口设备的重要连接装置,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井口安全,而现有套管悬挂器由于无法避免采用橡胶密封结构,使得其在遇到强腐蚀性环境时极易发生老化腐蚀失效现象,给油田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因此,研究设计一种芯轴式套管悬挂器全金属密封结构对于提高井筒完整性,防止井口安全事故的发生,大幅降低生产后期成本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现有的卡瓦式和芯轴式套管悬挂器为研究对象,结合金属密封机理和密封结构,设计了一种芯轴式套管悬挂器全金属密封系统,并对其进行仿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成果如下:(1)本文对国内外套管悬挂器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并详细分析了现有卡瓦式和芯轴式套管悬挂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总结了套管悬挂器在使用过程密封失效的原因。(2)基于现有的卡瓦式和芯轴式套管悬挂器存在的问题,结合金属密封机理及密封结构,提出了芯轴式套管悬挂器全金属密封的设计概念。密封系统采用全金属装置,避免了因橡胶件老化腐蚀导致的密封失效问题,完成了芯轴式套管悬挂器密封系统的概念设计。(3)基于芯轴式套管悬挂器全金属密封的概念设计,确定了芯轴式套管悬挂器的装置组成,芯轴式套管悬挂器主要包括四通本体、芯轴、上部锥形金属密封组件和下部楔形金属密封组件,基于SolidWorks软件,完成了芯轴式套管悬挂器全金属密封结构的全部零件的三维实体模型建模。(4)建立了芯轴式套管悬挂器全金属密封系统的力学模型,基于有限元理论和ANSYS软件,在实际工况下,开展了芯轴式套管悬挂器全金属密封结构的强度分析以及不同顶丝推力作用下全金属密封结构线性、正弦、椭圆以及抛物线锥面的密封性能研究,得出线性锥面和椭圆锥面的密封性能更稳定。(5)基于全金属线性和椭圆密封锥面结构,开展了不同内外锥度、不同锥面间距下密封锥的密封性能研究,并提出结构改进意见和建议。

王达[7](2019)在《整体式采油树平板闸阀密封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油树是油气生产的重要井口设备,其性能的优劣关系到油气井能否安全、高效地生产。平板闸阀是整体式采油树的关键部件,闸阀性能的好坏关键在于其密封性能,密封元件的优劣直接影响闸阀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平板闸阀的密封主要有阀座处密封、阀体与阀盖处密封和阀杆处密封,平板闸阀在高压等恶劣的井口环境中发生泄漏最多的为阀杆处密封。本文针对阀杆处密封进行了研究,设计了新型柔性密封圈,并采用有限元仿真分析方法,结合单因素分析、基于曲面响应法的多因素分析和正交试验设计展开柔性密封圈密封性能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国内外相关技术调研通过对文献检索、专利查询和行业标准、企业产品信息收集等方法,调研和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对平板闸阀密封的研究成果。(2)平板闸阀结构特点及故障分析分析平板闸阀的结构特点和工作特点,对平板闸阀密封结构进行了研究,对采油树平板闸阀进行了故障分析。(3)新型柔性密封圈结构设计及密封性能分析设计了新型柔性密封圈结构,建立了平板闸阀各部件和常用密封圈的简化模型,通过ABAQUS仿真分析,对比几种密封圈密封性能优劣,获得密封性能最优的平板闸阀密封圈。(4)新型柔性密封圈结构参数影响分析针对新型柔性密封圈,对唇边锯齿数量、唇边夹角、唇谷夹角这三个不同结构参数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其接触应力、接触长度和最大Mises应力的变化趋势,找出结构参数对密封圈性能的影响规律。(5)新型柔性密封圈结构参数优化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并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密封性能的结构参数主次顺序;确定设计变量、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建立曲面响应模型并对模型评估,运用曲面响应法分析双因素交互作用对柔性密封圈密封性能的影响;应用优化方法优选出最优的密封圈结构参数的组合方案。

杨龙[8](2019)在《克拉2低渗区气藏水侵机理特征研究》文中指出克拉2气藏地处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东段,是目前国内勘探已知最大的陆相天然气气藏,属于异常高压底水气藏,存在欠压实特征。在衰竭式开采过程中,地层压力逐渐下降,但上覆岩层压力却并未改变,作用在岩石颗粒上的有效应力逐渐增加。这种效应有可能使岩石变形,导致岩石孔渗等物性参数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气藏水侵以及气藏开发。在常规衰竭水侵物理模拟实验中并未考虑应力敏感对气藏水侵和气藏开发的影响,对于异常高压气藏衰竭水侵机理认识不太准确。因此,开展“克拉2低渗区气藏水侵机理特征研究”能更准确认识考虑应力敏感情况下的气藏水侵机理以及影响气藏累计采出程度的因素,对气藏后续方案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将常规全直径衰竭水侵实验与模拟上覆岩层压力全直径衰竭水侵实验进行对比,结合应力敏感实验、考虑应力敏感数学模型以及水侵数值模拟,系统研究了克拉2低渗区气藏在考虑应力敏感情况时,不同速度和不同岩石构造对累计采出程度的影响。本文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克拉2岩心速度敏感性是随着衰竭速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同种岩心下,衰竭速度越快,见水时间越早,累计采出程度越低,且累计采出程度变化率先增加后减小。(2)裂缝岩心由于存在裂缝高渗带,底水流动速度远比孔隙岩心中流动快。同衰竭速度下,裂缝岩心的累计采出程度要更低,见水时间也更早;(3)随有效应力的增大会导致岩石骨架变形,从而岩心的孔隙度与渗透率发生改变,减缓流体的流动速度,延长见水时间并提高气藏累计采出程度。克拉2气藏应力敏感性偏弱,渗透率损失幅度不到30%,对气藏开发影响不大。(4)推导了含应力敏感、气体非达西等因素的裂缝气藏见水时间公式。气体非达西效应与裂缝发育会增大气体流速,增快水体突破时间。应力敏感效应会减缓水体流速,延长底水突破时间。

李子良,王红杰,黄可文[9](2019)在《高压采气井口装置的研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天然气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相关技术和装备升级换代速度非常快,产业升级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在实际钻井开采的过程中,井口的压力往往很大,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造成井口装备被冲蚀情况的出现,给周围环境造成非常大的危害。为此,对高压采气井口装置进行探析,希望对促进我国采气事业的发展,可以起到有利的作用。

池明,薛承文,高涵,刘涛,郭玲,徐小辉,张国红,辛晓知[10](2018)在《克拉美丽火山岩气藏排水采气技术进展及展望》文中提出克拉美丽气田是典型的低渗透火山岩气藏,目前国内投入开发的火山岩气藏极少,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鉴于克拉美丽气田岩性岩相复杂、气藏单井产量低、递减快,气井携液能力不足,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井底积液越来越多,严重制约了气田的有效开发,通过对火山岩气藏积液气井综合分析,应用了旋流雾化、涡流、优选管柱+气举复合、速度管柱、电潜泵等排水采气工艺技术,从技术原理、适应性分析、实施效果、下步改进方向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明确了不同井况下的排采措施,解决了克拉美丽复杂火山岩气田在开采中存在的诸多难题,保障了该气藏安全有效开发。形成适用于新疆油田凝析气藏开发的排水采气配套工艺技术,提高低产气井采收率,为气田老区稳产提供技术支持。但目前天然气缺口大给天然气开发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进一步改进排水采气的技术水平,提高气井的最终采收率,是未来主攻的方向。

二、高压气井密封技术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压气井密封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煤层气井低产原因及二次改造技术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煤层气井低产原因
    1.1 地质储层条件
    1.2 工程施工改造
    1.3 井网设计和排采控制
2 二次改造技术进展
    2.1 二次水力压裂
        2.1.1 关键参数指标
        2.1.2 二次压裂前后评价
    2.2 二次无水压裂技术
    2.3 间接压裂技术
    2.4 微生物增透技术
    2.5 酸化增透和泡沫酸洗
    2.6 洗井、动压调节、负压抽采和井网改造
    2.7 其他改造增产技术
3 二次改造技术综合应用分析
    3.1 郑庄区块
    3.2 柿庄区块
    3.3 筠连地区
4 结 论

(3)耦合工况下橡胶—管柱接触界面干摩擦力学行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干摩擦研究模型进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本文研究对象
        1.4.2 本文研究方向
第二章 胶筒性能及界面接触状态分析
    2.1 界面接触理论
    2.2 胶筒力学性能分析
        2.2.1 超弹性应变能
        2.2.2 胶筒材料本构模型
    2.3 接触干摩擦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接触界面干摩擦影响因素分析
    3.1 接触界面切变应力定律
    3.2 接触对有限元分析方法
        3.2.1 胶筒有限元离散分析
        3.2.2 接触界面有限元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接触界面干摩擦力学行为分析
    4.1 显式动力学求解法
    4.2 几何模型建立
        4.2.1 环形胶筒结构参数
        4.2.2 三维几何模型建立
    4.3 干摩擦单一影响因素分析
        4.3.1 速度影响分析
        4.3.2 温度场影响分析
        4.3.3 压力影响分析
    4.4 干摩擦耦合工况影响分析
        4.4.1 速度、压力耦合工况
        4.4.2 速度、温度耦合工况
        4.4.3 压力、温度耦合工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橡胶-管柱接触干摩擦磨损影响
    5.1 载荷摩擦磨损影响
    5.2 润滑条件下摩擦界面影响
        5.2.1 润滑介质对温度场影响
        5.2.2 润滑介质对摩擦系数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4)气波引射前向流道波转子设计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天然气工业现状
    1.2 压力能传递技术
        1.2.1 间接式压力能传递技术
        1.2.2 直接式压力能传递技术
    1.3 气波压力交换技术研究现状
        1.3.1 燃气轮机气波增压技术
        1.3.2 车用气波增压技术
        1.3.3 内燃波转子技术
        1.3.4 气波制冷技术
        1.3.5 气波引射增压技术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气波引射理论及流道倾角设计
    2.1 三端口波转子气波引射原理
        2.1.1 压力波的产生及特性分析
        2.1.2 气波引射器工作过程
        2.1.3 前向流道波转子气波引射器结构介绍
    2.2 波转子内部流场理论计算
    2.3 前向流道波转子倾角理论设计
        2.3.1 流道倾角理论设计方法
        2.3.2 典型工况下流道倾角设计结果
    2.4 气波引射性能评价指标
    2.5 本章小结
3 前向流道波转子数值研究
    3.1 数值计算理论基础
        3.1.1 基本控制方程
        3.1.2 湍流数值模型
        3.1.3 方程离散格式及求解器选择
    3.2 气波引射数值模型构建
        3.2.1 二维气波引射数值模型
        3.2.2 三维气波引射模型
        3.2.3 数值模拟验证
    3.3 前向流道波转子内部流动分析
        3.3.1 前向流道波转子端口匹配
        3.3.2 前向流道内分界面运动规律研究
        3.3.3 引射过程前向流道内速度分析
    3.4 前向流道倾角性能影响数值研究
    3.5 操作参数对性能及倾角设计影响研究
        3.5.1 端口压力对前向流道性能影响
        3.5.2 转速对前向流道性能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前向流道波转子实验研究
    4.1 实验平台搭建
        4.1.1 实验流程和配套设备及仪器
        4.1.2 操作工况及结构参数调节方法
        4.1.3 重复性实验及误差分析
    4.2 前向流道波转子引射性能分析
    4.3 压比对引射性能影响
        4.3.1 膨胀比对引射性能影响
        4.3.2 压缩比对引射性能影响
    4.4 转速对引射性能影响
        4.4.1 转速对前向流道引射性能影响
        4.4.2 转速对流量影响
    4.5 结构参数对引射性能影响
        4.5.1 端口偏距对引射性能影响
        4.5.2 端口间隙对引射性能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前向流道内气体动力学分析
    5.1 三维前向流道波转子数值计算
    5.2 前向流道渐开过程分析
        5.2.1 不同倾角对渐开过程影响
        5.2.2 不同压比对渐开过程影响
        5.2.3 不同转速对渐开过程影响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国外复杂气藏增产技术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柱塞气井排水采气工艺新发展
    1.1 威德福RapidFlo柱塞举升系统
        1.1.1 工作原理
        1.1.2 应用效果
    1.2 PCS Ferguson公司柱塞举升装置
        1.2.1 工作原理
        1.2.2 应用效果
    1.3 Flowco公司
        1.3.1 技术优势
2 气井完井新工艺及工具
    2.1 贝克休斯ZXHDTM型尾管封隔器
        2.1.1 技术优势
        2.1.2 应用效果
    2.2 Tendeka公司智能完井技术
        2.2.1 功能特点
        2.2.2 产品优点
        2.2.3 适用范围
    2.3 PackersPlus公司TREX QuickPORT IV滑套技术
    2.4 贝克休斯超高温高压专用封隔器
        2.4.1 作业原理
        2.4.2 技术优势
3 气藏压裂新工艺及新工具
    3.1 斯伦贝谢Falcon多级压裂系统
        3.1.1 技术特点
        3.1.2 技术优势
        3.1.3 适用条件
    3.2 哈里伯顿的Prodigi智能压裂技术
        3.2.1 技术特点及优势
        3.2.2 现场应用
    3.3 形状记忆合金岩石压裂系统
        3.3.1 工作原理
        3.3.2 技术优势
    3.4 MicroScout技术
        3.4.1 技术特点
        3.4.2 应用效果
    3.5 机械槽钻气藏增产技术
        3.5.1 技术原理
        3.5.2 技术优势
4 气藏开采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6)芯轴式套管悬挂器密封结构及其力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套管悬挂器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密封结构及材料研究现状
        1.3.2 国内套管悬挂器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路线
第2章 金属密封机理及其接触问题基本理论
    2.1 密封的类型及材料
        2.1.1 密封的类型
        2.1.2 密封件的材料
    2.2 金属密封机理分析
        2.2.1 金属密封机理
        2.2.2 金属密封性能的影响因素
    2.3 接触应力理论模型
        2.3.1 锥面对锥面接触应力
        2.3.2 球面对球面接触应力
        2.3.3 曲面对曲面接触应力
        2.3.4 二维平面接触应力
    2.4 有限元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芯轴式套管悬挂器全金属密封概念设计
    3.1 卡瓦悬挂器密封失效分析
    3.2 现有密封结构
        3.2.1 悬挂器橡胶+金属密封
        3.2.2 锥形金属密封
        3.2.3 特殊螺纹密封
    3.3 芯轴式套管悬挂器全金属密封概念设计
        3.3.1 设计方案1
        3.3.2 设计方案2
        3.3.3 设计方案3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金属密封结构详细设计与密封力学行为研究
    4.1 芯轴式套管悬挂器结构设计
        4.1.1 设计基础和设计参数
        4.1.2 芯轴式套管悬挂器密封锥结构参数设计
    4.2 有限元模型建立
        4.2.1 von Mises屈服理论
        4.2.2 芯轴式套管悬挂器有限元模型
        4.2.3 网格无关性检验
    4.3 全金属密封结构力学行为研究
        4.3.1 全金属密封系统强度及其密封接触压力
        4.3.2 顶丝推力与密封锥密封性能的关系
        4.3.3 全金属密封系统密封接触压力与路径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金属线性及椭圆密封结构优化研究
    5.1 全金属线性及椭圆密封结构有限元模型
    5.2 全金属线性密封结构密封性能分析
        5.2.1 外锥度一定,内锥度改变对密封锥密封性能的影响
        5.2.2 其它参数一定,密封锥面间距改变对密封锥密封性能的影响
        5.2.3 其它参数一定,锥度改变对密封锥密封性能的影响
    5.3 全金属椭圆密封结构密封性能分析
        5.3.1 外锥度一定,内锥度改变对密封锥密封性能的影响
        5.3.2 其它参数一定,锥度改变对密封锥密封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整体式采油树平板闸阀密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平板闸阀结构特点及故障分析
    2.1 平板闸阀结构特点及工作特性
    2.2 平板闸阀密封结构分析
        2.2.1 阀座处密封
        2.2.2 阀体与阀盖处密封
        2.2.3 阀杆处密封
    2.3 平板闸阀故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柔性密封圈设计及密封圈密封性能分析
    3.1 新型柔性密封圈结构设计及密封失效准则
    3.2 零压下不同结构密封圈密封性能分析
        3.2.1 O型密封圈零压下密封性能分析
        3.2.2 Y型密封圈零压下密封性能分析
        3.2.3 新型柔性密封圈零压下密封性能分析
    3.3 压力作用下不同结构密封圈密封性能分析
        3.3.1 O型密封圈压力作用下密封性能仿真分析
        3.3.2 Y型密封圈压力作用下密封性能仿真分析
        3.3.3 新型柔性密封圈压力作用下密封性能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柔性密封圈结构参数影响分析
    4.1 新型柔性密封圈的结构参数
    4.2 唇边锯齿数量对柔性密封圈性能影响
        4.2.1 不同唇边锯齿数量对接触应力的影响
        4.2.2 不同唇边锯齿数量对最大Mises应力的影响
    4.3 唇边夹角对柔性密封圈性能影响
        4.3.1 不同唇边夹角对接触应力的影响
        4.3.2 不同唇边夹角对最大Mises应力的影响
    4.4 唇谷夹角对柔性密封圈性能影响
        4.4.1 不同唇谷夹角对接触应力的影响
        4.4.2 不同唇谷夹角对最大Mises应力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柔性密封圈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5.1 设计变量的影响程度
        5.1.1 正交试验设计
        5.1.2 正交试验设计结果分析
    5.2 确定状态变量和目标函数
    5.3 建立响应曲面模型与模型评估
        5.3.1 中心组合试验设计
        5.3.2 回归模型方程的建立
        5.3.3 模型评估
        5.3.4 因素间相互作用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5.4 优化结果对比分析
        5.4.1 优化前后密封圈最大接触应力对比
        5.4.2 优化前后密封圈最大Mises应力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克拉2低渗区气藏水侵机理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气藏见水时间
        1.2.2 气藏水侵
        1.2.3 岩石应力敏感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全直径岩心衰竭水侵实验研究
    2.1 超高压气藏岩心的研制
    2.2 变围压全直径岩心衰竭水侵规律实验研究
        2.2.1 变围压衰竭水侵实验条件、装置及流程
        2.2.2 变围压衰竭水侵实验步骤
        2.2.3 变围压衰竭水侵实验结果
        2.2.4 变围压衰竭水侵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2.3 模拟上覆岩层压力(定围压)衰竭水侵实验研究
        2.3.1 定围压衰竭水侵实验步骤
        2.3.2 实验难点及解决方法
        2.3.3 定围压衰竭水侵实验结果
        2.3.4 定围压衰竭水侵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应力敏感测试
    3.1 应力敏感测试样品及测试条件
    3.2 应力敏感测试流程与步骤
        3.2.1 实验流程
        3.2.2 实验步骤
    3.3 应力敏感测试结果及分析
        3.3.1 测试数据处理
        3.3.2 应力敏感测试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裂缝型底水气藏见水时间预测
    4.1 模型建立与推导
    4.2 公式验证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侵数值模拟
    5.1 网格模型
    5.2 模型基本参数
    5.3 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5.3.1 模拟结果
        5.3.2 不同配产对底水气藏开发的影响
        5.3.3 不同岩心构造对底水气藏开发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9)高压采气井口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高压采气井口装置的应用
3 高压采气井井口装置的研制
4 结束语

(10)克拉美丽火山岩气藏排水采气技术进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应用背景
2 工艺优化评价
    2.1 旋流雾化器排采工艺技术
        2.1.1 旋流雾化器排采选井及适用条件
        2.1.2 旋流雾化器安装悬挂及作业方式
        2.1.3 旋流雾化器排采工艺现场应用
        2.1.4 旋流雾化器排采工艺改进方向
    2.2 涡流排采工艺技术
        2.2.1 涡流排采工艺技术选井及适用条件
        2.2.2 涡流工具结构优化设计及安装悬挂作业方式
        2.2.3 涡流排采工艺技术现场应用
    2.3 优选管柱+气举复合排液采气工艺技术
        2.3.1 优选管柱+气举复合排采理论研究
        2.3.2 优选管柱+气举复合排采工艺配套工具研发
        2.3.3 优选管柱+气举复合排采工艺作业方式
        2.3.4 优选管柱+气举复合排采工艺现场应用
        2.3.5 优选管柱+气举复合排采工艺评价及改进方向
    2.4 连续油管作为速度管柱排采工艺技术
        2.4.1 可取式连续油管悬挂、密封技术及带压取油管技术
        2.4.2连续油管作为速度管柱排采技术现场应用
        2.4.3连续油管作为速度管柱排采工艺评价及改进方向
        2.4.2 电潜泵排液采气工艺技术作业方式和注意事项
        2.4.3 电潜泵排液采气工艺技术现场应用
    2.4电潜泵排液采气工艺技术
        2.4.1电潜泵排液采气工艺技术选井及适用条件
3. 认识及结论

四、高压气井密封技术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煤层气井低产原因及二次改造技术应用分析[J]. 李勇,胡海涛,王延斌,韩文龙,吴翔,吴鹏,刘度. 矿业科学学报, 2022(01)
  • [2]中国陆上深井超深井钻完井技术现状及攻关建议[J]. 苏义脑,路保平,刘岩生,周英操,刘修善,刘伟,臧艳彬. 石油钻采工艺, 2020(05)
  • [3]耦合工况下橡胶—管柱接触界面干摩擦力学行为分析[D]. 郭晰元.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4]气波引射前向流道波转子设计及性能研究[D]. 李忠辉.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5]国外复杂气藏增产技术新进展[J]. 田宇. 世界石油工业, 2019(03)
  • [6]芯轴式套管悬挂器密封结构及其力学行为研究[D]. 王峰.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7]整体式采油树平板闸阀密封性能研究[D]. 王达.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8]克拉2低渗区气藏水侵机理特征研究[D]. 杨龙.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9]高压采气井口装置的研制[J]. 李子良,王红杰,黄可文. 化工设计通讯, 2019(04)
  • [10]克拉美丽火山岩气藏排水采气技术进展及展望[A]. 池明,薛承文,高涵,刘涛,郭玲,徐小辉,张国红,辛晓知. 2018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论文集(04工程技术), 2018

标签:;  ;  ;  ;  ;  

高压气井封堵技术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