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的道德底线

中国作家的道德底线

一、中国作家的道德底线(论文文献综述)

何平,张博实[1](2021)在《“人的文学”与人性叙事的维度——以苏童、余华、阎连科等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苏童、余华、阎连科、残雪等作家,是探讨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人的文学""人性的隐秘"和"人性叙事"等命题的重要参考坐标。考察作家在作品中揭示人不同层次的"本性"、性格以及人性的丰富性、复杂性过程,分析他们在文本中深入挖掘人性在特定境遇下的嬗变以及人性的"隐秘角落"和多重向度,能够探测作家在具体文本结构和故事中展现的人性真实形态,绘制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图谱"。在了解他们书写前人未表现、未尝试过的叙事和主题的基础上,发掘、拓展、丰富"人的文学"的内涵。这一维度或视域,考量着当代作家的写作深度和美学价值,是对"人的文学"在审美领域的延展,也是对前辈作家、学者们理念的继承与再思考。

陈佩[2](2021)在《论胡学文小说的意象群及其隐喻功能》文中认为胡学文是中国中青年作家中的领军人物之一,是秉持现实主义风格的中青年作家中的代表人物,是河北当代重要的作家,是河北文学“河北四侠”中的领军人物,在文坛的影响力日益扩大。近年来,学界对胡学文的评论和研究的数量也逐年攀升,在期刊、报纸、会议记录和电子文献中可以找到大量有关他的访谈和创作谈。和以往关注的研究方向不同,本文从作品意象现象入手,对胡学文小说中的意象群进行分析,对意象群的隐喻功能进行挖掘。论文以胡学文的意象群及其隐喻功能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此为切入点,在探究其呈现方式、深层意涵和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对作家笔下别具特色的坝上意象群、“飞翔”意象群、“红色”意象群进行整体关照,探究胡学文意象群书写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和价值。引言首先介绍胡学文小说创作概况以及该选题的研究价值;其次,对胡学文的个人访谈、创作主题和叙事特征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简单梳理;接着,指出当下对胡学文小说相关研究中对意象研究关注的空缺点;最后,从意象角度切入,说明意象研究的方法,发现胡学文小说意象群背后的文化关联。第一章以坝上意象群为中心进行了分析,主要从“坝上歌声”、“坝上之风”、“坝上守望者”、“坝上意象群隐喻”四部分进行阐述。坝上意象群书写化生活故乡为文学故乡,歌声是听觉意象,“坝上歌声”唱出小人物的酸甜苦辣,展现了胡学文文学故乡的艺术性;风是触觉意象,“坝上之风”建构了冷硬肆虐的坝上之风与性侵之间的微妙联系,体现了作家的女性关怀和书写小人物的疼痛和苦难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坝上守望者”展现了竭力向上生长的百态人生图,用一批坚守者凸显了坝上草原文化的刚劲和韧性,也突出了中华民族坚守的精神和意志的主题;“坝上意象群隐喻”是胡学文精神故乡的再现,用文学故乡的生命体验建构了独特的精神世界。第二章分析胡学文的“飞翔”意象群,主要从“人的‘飞翔’”、“物的‘飞翔’”和“‘飞翔’意象群隐喻”三部分入手。飞翔意象是向上的生命哲学诉求,“人的‘飞翔’”是超越苦难的抗争,是精神层面的飞升;“物的‘飞翔’”是自由和力量的彰示,寓意着一种梦想崇拜,是生命意识的自我超越,是胡学文展示底层小人物生存困惑主题的艺术符号;“‘飞翔’意象群隐喻”是对抗生存焦虑的姿态,包含着一种有意味的哲学色彩,展现了底层的人性演变。第三章分析“红色”意象所具有的意涵,以作品中出现的核心“红色”意象群:“红灯笼”、“红月亮”、“红房子”、“血梅花”以及“‘红色’意象群隐喻”五个小节展开。“红色”是一种色彩意象,具有多种指向的生命内涵;“红灯笼”是照亮灵魂的物质载体,彰显了理想与人自然天性中美好的矛盾撕扯;“红月亮”是城市异己者自我狂欢式的生命体验,胡学文使月亮这一文学意象在文学观念的变化中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涵,体现了更多的现代性意蕴;“红房子”是施害者和受害者同体的阴暗性的空间见证,是一种限制和禁锢,亦是囚禁的代名词,囚禁人本身,也囚禁灵魂;“血梅花”是民族大义下的红色理想和血色灵魂,打通了胡学文个人想象与历史时空之间的秘密通道;“‘红色’意象群隐喻”展现了多样的夹缝下的生存者。第四章从意象群功能到主题着手,从前三章的意象总体特征中找出意象群深层意蕴的共性,指向胡学文的精神世界。首先分析物质和精神双重困境的生存困惑,揭示生活的真相,展示城乡的精神困顿是胡学文努力探寻的重点;其次探讨执拗的生存意志体现的生命张力,丰富的生命力内涵使这些生存困境下的弱者反而显得无比强大;最后揭示胡学文的人文关怀彰显的生命诗学,胡学文照亮底层人生存状况的同时,也给现代人的精神困顿予以慰藉,试图唤醒读者心中的正义感和底层关怀,指出胡学文意象群独特的精神文化意蕴。本文从研究客体,即胡学文的小说文本出发,对胡学文小说中的出现的典型意象进行分类整理;探究以坝上意象、飞翔意象、“红色”意象为线串连起的意象与胡学文作品主题精神的关系,将意象群书写进行由表及里的拆分阐释,分析每个意象群的深层意涵和审美体现;利用社会学的方法对人物的生存状态进行剖析;利用心理学的方法对人物的心理进行阐释,多角度、全方位地对胡学文的意象书写进行探讨,归纳意象的隐喻功能对小说主题的呈现。胡学文小说的意象群及其文化隐喻功能构建了垂直的话语关系,体会他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思,构建了小说世界的理想,提供了独特的审视作品的角度。胡学文作为秉持现实主义风格的中青年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中体现的价值深度和视野广度一直不逊于同代作家。作家的特色意象在文本中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意味,深深地嵌入到了小说主人公的生命体验与精神世界中,探究其作品意象的深刻内涵和作家的创作价值有助于把握胡学文文学创作的现状与局限,对于了解中国当代青年作家有一定的帮助;除此之外,探究胡学文作品中意象群的独特性及其隐喻功能有助于彰显经典化作品的文学史意义。

王艳秋[3](2021)在《工业意识烛照下当代天津“泛工业题材”文学研究》文中指出当代工业题材文学创作一时间曾陷入瓶颈,几乎成为学界诸多学者的共识,并纷纷对此展开多方面的回顾与反思。作为对工业题材文学创作贫弱现状的回应,蒋子龙提出了“泛工业题材”的概念,为工业题材文学研究开辟了新路径。本论文即在此基础上,对实行工业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表现天津现代工业生产的文学作品展开探究,从产生机制、文本内容及其叙事艺术等方面追寻天津“泛工业题材”文学中展露的工业意识。工业题材文学最显着的特点即时代性,作为“社会思潮晴雨表”,它与工业社会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以及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天津现代化工业进程稳步推进,并以背景性存在进入文学世界,成为天津作家们在“泛工业题材”写作中培育工业意识的“温床”。笔者以历史的整体视野回顾天津工业题材文学的流变及作家们对现代化内涵逐步清醒的认知,探寻其中萌动的工业意识内核。无论是社会语境的宏观变动,还是文学发展的内在诉求,都对天津作家提出了具有时代内涵的创作要求,彻底转变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审美情感,关注现代工业体制下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转变与进化等成为天津作家思考的要义。于是“泛工业题材”文学呈现了对现代工业体制的认可与接纳、对积极的入世精神和竞争意识的肯定与鼓励,同时也表露出现代工业文明对传统乡土文化的冲击所带来的焦虑和隐忧。这些复杂交织的要素构成了工业意识的深层意涵。天津作家们以理性的工业化情感批判地审视现代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管理方式对天津工人群体人格个性的异化,以及由此产生的道德信仰、精神思想危机,因而其话语方式、创作观念的转变无疑带有了工业意识的烛照。首先,在作家笔下出现了形象各异的工人百态,光辉的“工人阶级”被拉下政治神坛,成为芸芸众生中沉沦于欲望主义之下的都市男女。在现代工业逻辑的侵袭和多元的价值取向之下,出现了以交换为本质的“非正常男女关系”,本应和谐交融的夫妻关系在现代工业伦理支配下走向破裂。残酷的现代工业逻辑和工业管理体制,与天津工人群体内在的“机器崇拜”的文化心理产生了全面冲突,他们在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折磨下甚至产生了人格个性的变异。但同时我们也见识到了商品经济社会下继“分享艰难”之后真正具有现代意识的女工形象,她大胆抛却传统伦理价值观对女性的要求,追逐自我的情感欲望。除此之外,作为“时代过渡者”的退休老工人群体获得了作家们的关注,他们在已被城市化遮蔽了的三条石大街苦苦寻觅着天津传统工业文化的足迹,更能凸显现代工业文明的急遽发展对老工人传统思想观念、情感精神的冲击。其次,文学是有意味的形式,天津作家们在“泛工业题材”写作中显露的工业意识决定其独特的文学叙事方式。在时间维度上凸显了鲜明的“史诗性”创作倾向,天津“泛工业题材”文学以工人家族的传承与变迁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直观展示不可逆转的现代化工业进程对老一代工人及其后辈所产生的生活形态、工业观念的颠覆与转变。“空间性”的叙事转向则体现在作家们自觉地从工人生活居住空间、近代工人生产劳作空间等维度书写天津工业生活,因此本节从工人新村、工业博物馆等建筑与工人的关系建构角度剖析作家在“泛工业”写作中彰显的工业意识。除此以外,限制性叙述的运用如工厂学徒视角、设置悬念和留白等策略,无疑提升了工业题材文学的叙事水平,具有文学性与可读性。最后,我们应该看到,在工业意识烛照之下的天津“泛工业题材”文学在中国工业文学史上开辟蹊径,一方面它延续了津门作家的底层情结,在这座独具平民性格的城市中建构工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底层工人世界,不仅发掘了注入现代工业特质的文学素材,也在社会学层面上留下了可借鉴的宝贵资料。另一方面,伴随全球化、城市化的推进以及天津工业东移战略的实施,现代工业的聚集地——滨海新区逐渐赢得世人青睐,而标识着天津传统工业的海河成为昨日往事,传统工业文化被年轻人群体置于危险的边缘。天津作家在小说文本中以自觉的地缘文化意识思索天津传统工业历史文化的归处,即在现代工业文明的覆盖下葆有天津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但同时由于写作者自身的创作水平、受众群体的审美趣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主题、叙事等层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导致家庭、情感等通俗流行元素的泛滥,为接下来的“泛工业题材”文学创作敲响警钟。

李胜男[4](2020)在《欲海沉沦中的救赎 ——论李贯通创作》文中认为李贯通是转型时期具有影响力的鲁军作家之一,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地位,他的作品在文学界被学者们认可和熟知。道德感和责任感一直是山东作家的创作特色,李贯通也不例外。本文从道德主题这一特定视角,通过对作家创作时期的整体性关照分析作品中具有道德价值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以及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文化价值。学术界对李贯通及其作品给予高度赞扬,但是至今尚未有硕士学位论文宏观论述李贯通的创作历程、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这为本选题留下了较大的研究空间。绪论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梳理学术界关于李贯通及其作品的研究综述,第二部分阐释选题理由及意义。第一章从整体上把握李贯通前期和后期文学创作脉络,前期李贯通以“大地歌吟者”形象问世,他的作品反映古老悠久的齐鲁大地文化,同时思考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问题。后期李贯通以“文化寻梦人”形象出现,一方面表达对现代化建设寄寓厚望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则担忧传统人文精神是否丧失的问题并且从创作风格、艺术特色等方面探讨由前期创作向后期创作的转变。第二章依据道德评价标准选取权力、金钱、两性三方面典型人物形象进行道德批判并阐释李贯通如何塑造人物形象以及李贯通通过批判此类人物的无德行为劝诫当代人如何做有道德的好公民。第三章从个人——家庭——社会这一维度阐释作家认可的道德理想抱负。李贯通高举道德大旗,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弘扬儒家文化中的义利观,告诫现代人要心存正气、坚持道义,学会担当和践行社会责任。对全面构建人文秩序,加强个体自身的修养和家风家规的道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第四章探讨李贯通如何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重塑传统文人品格及其对当下现实社会的指导意义,德治的重要性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辩证看待德治和法治如何在当今社会保持相辅相成的发展关系。基于此,李贯通的风格带有厚重道德感且朴实真诚是当下文坛难能可贵的精神追求,他是新时期中国文坛具有重要价值意义的作家。本文将系统地呈现对于李贯通及其作品的相关论述。

佘丽珍[5](2020)在《李敬泽散文中的历史叙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李敬泽是我国近年乃至目前活跃于文坛的人物,身具批评家、作家、行政领导等多重身份。文学创作方面尤以散文见长。近三十年来,他自觉承继孔子那“辞达而已矣”的优良传统,创作了一系列散文作品。他深邃的历史思想、独特的行文方式、圆润优美的语言,尤为吸睛,赢得了不少读者和学术专家的高度认可。其系列散文集呈现出独树一帜的历史叙述。李敬泽是从文学评论走向散文历史叙述的,他在承继余秋雨、卞毓方、王充闾等历史散文家创作精髓的基础上寻找到了一条独具李敬泽特色的散文创作道路。他大量地引用典故,自由地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同时又以敏锐的历史判断力建构出一幕幕别有韵味的历史画面,将自己对历史细节的“回望”、“修补”与“反思”通过文本叙述一一呈现出来。另外,李敬泽散文中的叙述还带有历史审美化效果,他在历史叙述中注入了历史意识、人文关怀、审美评判,构建了自己的审美视域与人格理想,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新时代历史散文提供了一些新的启示。

周商[6](2020)在《论阿成作品的哈尔滨城市书写》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试图从城市书写角度出发,对阿成作品中的哈尔滨城市书写进行探究和解读,意在呈现出阿成笔下的哈尔滨形象、哈尔滨人物性格特征以及哈尔滨城市书写的价值与意义。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论述阿成的哈尔滨城市书写。首先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作者概况、选题缘由及选题目的和意义,最后梳理阿成小说的研究现状。第一章:主要分析哈尔滨人物谱系。从城市人物出发探寻城市的精神内核。本章以都市人物性格将阿成笔下的小人物群像分类,以探求他们不同生存境遇和精神状态。第一部分是精神乐观的小人物形象,他们有着直面苦难的人生的勇气,遇事乐观向上的态度。他们分别是从商业者和底层贫民。从商业者面对全新的环境有开拓的勇气,有吃苦耐劳和不服输的精神,他们恪守信义、善良、宽厚赢得了人们的认同;底层贫民有着苦难的人生,但他们从未放弃对向善向上生活的追求。他们对他人给予理解与同情并施以援手。第二部分是精神漂泊者,他们身心皆游走于城市,找不到自我归宿,得不到都市认同。他们分别是异乡人和知识分子。异乡人在异乡生存面临着无法寻得自我认同的生存困境;知识分子则是在经受了各种打击之后意志消沉,过着一种得过且过的、精神出走的生活。第三部分是精神异化者,他们是迷失自我的都市女性和孤独的失语者,他们表现为精神上的异化和行为上的堕落。迷失自我的女性通过出卖自我来换取物质。他们在利益的追逐中异化了自我。失语者则是不与人交流。他们多是自私冷漠,不需要他人认同,孤立的生活在都市中。第二章:主要分析阿成笔下哈尔滨都市空间的文化特征。分为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公共空间选取代表性的城市意象有哈尔滨火车站、涅克拉索夫大街等。它们凝结了东北爱国抗日救亡、三年自然灾害、中西文化杂糅的历史文化记忆,也揭示出现代化进程中精神文化的失落;私人空间有外国流亡者的家和中国人的家透视出西方文化的渗透。又通过底层贫民的家透视哈尔滨的灾难历史记忆和贫民穷困的生存体验。第三章:主要分析阿成的哈尔滨城市书写价值意义。选取文化价值、文学审美、现实意义三个角度。首先,阿成对哈尔滨城市景观的书写使哈尔滨特色的历史文化留存到文学文本中,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其次,阿成擅长从底层小人物的视角去书写人性中的真善美并且表达了对小人物的人文关怀。最后,现实意义是阿成的哈尔滨城市书写在人们阅读时产生了潜移默化地影响,使人们开始关注底层小人物群体,关注他们的生存境遇。对底层人的关注与照顾是社会进步的必要前提;还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哈尔滨规划具有指导性意义。结语:通过对阿成作品中的人物谱系、都市空间意象、城市书写的价值与意义的角度出发对阿成的哈尔滨城市书写进行分析,指出阿成的哈尔滨城市书写的特色所在。

张栋[7](2020)在《新时期以来小说神话叙事研究》文中提出小说神话叙事,指作家借用神话的思维观念或叙述话语特征进行故事讲述的独特叙事形式。在小说神话叙事中,神话原型、神话结构、神话主题、神话模式等神话元素都被纳入到小说的情节设置与组织结构之中,且往往形成日常生活理性与神话逻辑的并置。“故事”与“话语”的融合,是小说神话叙事的重要特征,作家们以打破现实与虚构之间隔的话语方式,使其营造的故事不再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描摹,而是打破了客观现实与人类主观体验的界限,从而再造了一个糅合着人类神话想象与感性经验的审美世界。在神话思维的影响下,作家们在小说叙事主题的选择上更倾向于把某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神话母题作为表现的中心,而且神话式情节也往往构成叙事的主要元素,并成为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核心中介。另外,对主要人物的神性塑造、对神话时空观的叙事借鉴等等,使小说神话叙事被赋予了独特的叙事外观,且产生了一定的叙事价值与审美价值。本文以叙事理论与小说创作实践相结合、叙事现象的整体纵览与叙事的个案分析相结合的论述逻辑,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理论层面说明小说神话叙事的概念与理论形态,在对新时期以来小说创作的历史概览中,也能发现作家们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神话叙事要素的创造性发挥,这是神话叙事传统在当下延续的证明;第二部分是新时期以来小说创作的个案分析,本文结合当代文学的创作语境与作家不同的创作个性,充分阐释小说神话叙事在主题表达、内容更新、形式拓展等方面的特征;第三部分是总结部分,点明小说神话叙事作为一种独特的叙事手法与一般叙事的区别,以及其对于当下批评方法更新与批评范式转换的深刻启示。基于以上论述,本文主要形成了几种主要结论:第一,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作家对小说神话叙事的独特运用,是历史与现实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历史地来看,神话是叙事文学的源头,先秦时期庄子的寓言化书写与屈原的《离骚》提供了神话叙事表现的初期形式,经过魏晋南北朝时的志怪小说、唐朝传奇,乃至明清的古典小说、以鲁迅《故事新编》为代表的现代小说神话叙事,中国的小说创作在故事的完整性、情节的戏剧性、叙事的系统性层面,与神话实现了更具深度的契合,因此神话叙事的诸多特质都能够完整地映现在小说创作中。从现实来看,在新时期以来的社会语境中,当代作家试图寻找到一种能够超越社会历史阈限与时空制约的新型表达方式,而神话作为一种能够反映人类行为永恒模式与世界本质性规律的话语,因此可作为当代作家现代理念表达的重要凭借。小说神话叙事不仅有独立的理论形态,而且能够适应不同语境中作家的表达需要,因此是一种具有可行性与灵活性的叙事方法。第二,贾平凹、张炜、莫言、韩少功等四位作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神话主题表达。贾平凹的《秦腔》《山本》等创作,以秦岭为叙事对象,着重发掘其中的神话意象;张炜则以《古船》《九月寓言》等开启了对于胶东大地的自然神话发现,并借此表现其对工业社会中自然命运的观照与人文思考;莫言对高密地区神话资源的发掘,则通过《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等小说呈现出来,具有现代意味的英雄书写与东方美学塑造,成为其创作的重要特征;韩少功则在《爸爸爸》《马桥词典》中着重探索南方神话中的神秘气质,他既借此还原自己的知青记忆,同时亦展开对人类社会中语言神话、集体神话等多种神话类型的理性思考。几位经典作家的神话叙事阐释,为小说神话叙事作为一种叙事方法的充分性、科学性、灵活性做了注解,同时也为其他作家的神话叙事提供了借鉴。第三,小说神话叙事的内容呈现与形式创新,是该叙事方法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内容的表现方面,当代作家选择将叙事在历史、现实、未来等多重维度展开:迟子建、范稳等选择从历史的视角观照少数民族地区的神话嬗变;阿城、李杭育等寻根作家对中国边地的文化寻根开拓了神话叙事表现的现实情境;刘慈欣、王晋康等作家则开辟了神话叙事的未来书写形式,神话与科幻实现了精神与叙事层面的衔接,上述创作推动了人类的精神与心灵向一种自然、纯粹境界的回归。小说神话叙事的方法创新,则是通过对神话内蕴的思维方式的艺术再现,帮助读者从观念更新的层面重新认识神话。在这一方面,鲁敏、赵本夫等作家通过《奔月》《天漏邑》等创作对神话之象征、隐喻特质加以运用,以苏童、叶兆言等为代表的作家以原型重构的方式重新讲述传统神话,以及朱大可、王小波等作家通过《长生弈》、“时代三部曲”等创作实现神话作为知识分子思考中介的功能,皆突出了神话内涵多元、表现方式多样等多重特征。本文探究小说神话叙事的理论与创作实践问题,是试图描摹具有中国特色的神话叙事话语体系的一个部分,并以此为原点深入到更为系统的神话叙事批评话语构建之中。中国语境中的小说神话叙事,可总结出其作为启蒙的推动力、作为经验解构与建构的力量,以及作为时代价值言说主体的多重内涵,而这正是一种叙事话语能够与其他话语实现交流的重要前提。这是小说神话叙事话语探究的最终目标,它不仅能够推动叙事文学批评范式的转换,而且能够导向与人类经验相关的共同体话语建构。

张博实[8](2019)在《审美的延展 ——中国当代小说的审美变革与“反本质主义”反思》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主要试图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为研究和讨论的对象,来阐释文学审美、文学创作及其作家写作主体之间的内在关系、写作状态或精神品质。批判地、辩证地分析、反思“反本质主义”这一理论问题,并将其作为一个学理上的参考、审视的视角。更要通过探讨上述诸多理论与创作之间复杂的纠结关系,考察中国当代语境下文学审美的历史演变和所指范围,以及为何要选择小说这一文学类型作为论述的对象等问题,并且做出自己的理解、分析和诠释。在此为全文界定、确立概念的所指范围,以之作为论述的理论和逻辑起点。我们还对“反本质主义”的相关理论做出综述性梳理,并结合中外学者对“反本质主义”的研究,讨论其如何获得自己的理论视点及其缺失和不足。论述“本质化”“固化”思维对中国小说创作的深度影响,以及作家如何通过其文本自身的审美属性对僵化思维所带来的束缚进行反思和整饬。重点论述自一九八五年前后叙事变革与文学审美回归之间的互动,小说叙事发生变革的历史过程及叙事形态与审美新维度、新思维的辩证关系。考量多样化、多元化的历史、现实表象背后,作家在历史观念、美学原则方面发生的根本性和结构性转变。按照这种思维向度进行拓展性思考,分析作家如何以审美的角度,兼及对“反本质主义”精神的认真思辨,重新审视、质疑“本质主义”、固化的历史观,对以往历史叙事的文学观、叙事法则、话语系统重新进行反思、拓展,对历史和现实的文学叙事,做出新的理解和认识。在诸多讨论中,重申“文学是人学”的基本原则,继续在审美、反固化思维为核心的讨论中,深入地思考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当代小说创作,探讨作家如何在历史和人性维度上展开对人的心理、精神、灵魂的探索和表达,解析、发掘社会生活、时代及人的内心隐秘。

高鲜花[9](2019)在《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1963-2018)》文中指出田纳西·威廉斯是20世纪美国继尤金·奥尼尔之后与阿瑟·米勒、爱德华·阿尔比齐名的三大戏剧家之一,在世界戏剧文学和戏剧舞台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等剧更是世界舞台长演不衰的经典剧目。1963年英若诚翻译的威廉斯独幕剧《没有讲出来的话》拉开了中国接受、演出、改编威廉斯戏剧的大幕。威廉斯剧作数量庞大,本论文主要以他几部长剧——《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等为基础研究文本,对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舞台搬演/改编、影响等接受和影响状况进行系统考察。威廉斯戏剧创作极具自传性。在剧作中,他为自己同性恋身份而焦虑、为不断患病而厌烦、为创作力下滑而担忧。当他对青春易逝感到恐慌、对死亡倍加恐惧时,他选择了逃离和漂泊,并且为自己构建了一个美好的停留地——中国,希冀能够缓解他的各种焦虑,而此种种都成为他“本色”创作的基本内容。为了完整地体现他的本色,他在创作过程中设置了潜台人物、借鉴了古希腊戏剧结构、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并辅之以中国戏曲的写意性元素,营造出一个个颇具象征性的艺术世界。20世纪80年代,中国戏剧界集中译介了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玻璃动物园》《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三部作品。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国翻译界对威廉斯剧作的译介离不开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等的合力“监管”。从文本内部来看,由于戏剧具有二重性——文学性和表演性,所以中国译家们在译介这三大代表作时主要采用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并偏重文学性,为中国读者呈现出全新的“中国化”译本。在中国戏剧舞台上,威廉斯剧作的搬演与改编演出异彩纷呈,尤其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的《玻璃动物园》和《欲望号街车》成为近几年来经典的翻译剧演出。而由《欲望号街车》改编的形体剧《纸牌夜布鲁斯》可以说是集合中西戏剧表演特性的一次有益尝试,该剧已经走出国门赢得了世界观众的赞誉。如果说在中国的译介和演出是对威廉斯剧作接受的话,那么,在接受之后威廉斯剧作对中国戏剧与小说创作也产生了有力的影响。中国剧作家秉承他的新现实主义精神和悲剧精神,协同调动灯光、舞美、音乐/音响等多种手段、设置叙述人、运用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手法,形成了独特的心理回忆剧,出现了像赵耀民《良辰美景》这样颇具《玻璃动物园》风骨的佳作。而在海峡对岸,将门之子白先勇不仅在人生历程方面与威廉斯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他的小说创作也深得威廉斯“真传”:运用象征和心理回忆等手法关注同性恋者的喜怒哀乐、对人性暴力进行赤裸裸地揭露和严厉批判、感慨青春易逝、凭吊美人迟暮,这些共同点显示出白先勇是国内受威廉斯影响最深的文学家。

匡华[10](2019)在《曹文轩小说创作中的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曹文轩作为第四代儿童文学作家的代表人物,其少年成长小说和磨难主题,在创作思想和表达艺术方面都独具特色,其小说中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等方法,通过对曹文轩小说文本资料的研读,从他小说创作的审美追求、美学理想的建构和审美价值三个方面入手,系统、全面地把握曹文轩小说创作中的美学思想。曹文轩小说创作的审美追求主要体现在永恒的成长美、独特的人性美和淳朴的风情美。永恒的成长美体现为作者自身难忘的童年经历以及成长的磨难主题;独特的人性美体现为他对至善的悲悯美和纯洁的童真美的追求;淳朴的风情美主要体现为他对乡土风景美、人情美和风俗美的追求。曹文轩从情节的设计、人物的塑造、语言的使用和意境的营造四个方面来实现他对美学理想的建构。作者通过情节的曲折性和完整性来展现情节设计的曲折精严;从人物塑造的典型性和悲剧美来展现人物塑造的典型生动;小说语言的形象雅致主要体现在小说语言具有形象美、节奏美的同时还具有色彩美和诗性美;作者通过自然意象、人文意象和梦境意象的塑造营造了优美深远的意境。曹文轩小说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为他在小说创作中坚定文化自信,立足本土文化,弘扬苦难书写,拓展了儿童文学创作的主题;同时,作者在小说创作中弘扬真善美的东西,为儿童树立了正当的道义观,提升了他们的审美境界,让儿童怀有悲悯情怀,从而构筑了儿童人性的良好基础;再者,作者在进行小说创作时寓生态美于风景描写,寓生态思想于写作精神,为生态审美教育提供了途径,呼唤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中国作家的道德底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作家的道德底线(论文提纲范文)

(1)“人的文学”与人性叙事的维度——以苏童、余华、阎连科等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2)论胡学文小说的意象群及其隐喻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坝上意象群:化生活故乡为文学故乡
    第一节 坝上歌声:唱出小人物的酸甜苦辣
    第二节 坝上之风:建构“风”与性侵的微妙联系
    第三节 坝上守望者:展现竭力生长的百态人生图
    第四节 坝上意象群隐喻:精神故乡的再现
第二章 “飞翔”意象群:向上的生命哲学诉求
    第一节 人的“飞翔”:超越苦难的抗争
    第二节 物的“飞翔”:生命意识的艺术符号
    第三节 “飞翔”意象群隐喻:对抗生存焦虑的姿态
第三章 “红色”意象群:多重指向的生命内涵
    第一节 红灯笼:照亮灵魂的物质载体
    第二节 红月亮:自我狂欢式的生命体验
    第三节 红房子:施害与受害同体的囚禁空间
    第四节 血梅花:民族大义下的血色灵魂
    第五节 “红色”意象群隐喻:夹缝下的生存者
第四章 精神指向:意象群的深层意蕴
    第一节 生存困惑: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困境
    第二节 生命张力:执拗的生存意志
    第三节 生命诗学:胡学文的人文关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胡学文作品集目录
附录二:胡学文小说创作年表
附录三:胡学文研究汇编
后记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工业意识烛照下当代天津“泛工业题材”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工业题材文学创作困境与“泛工业题材”
    二、天津——中国北方近代工业先锋
    三、天津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的研究现状
    四、论文选题的研究价值、主要内容、创新点
第一章 当代天津“泛工业题材”文学中工业意识的产生语境
    第一节 时代温床:天津工业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第二节 文学摇篮:天津“工业题材”文学的发展诉求
    第三节 突破“禁区”:以人为本与天津作家的创作观
第二章 工业意识下当代天津“泛工业题材”文学的众生百相
    第一节 “机器崇拜”与“人遭物役”:天津青工的生存悖论
    第二节 现代化都市的“三条石大街”:退休工人的工厂怀旧
    第三节 现代工业文明的价值重构:新时代天津女工的幸福观
    第四节 工业科层管理制下现代工人的畸形爱恋
        一、情妇与男性力量的消逝
        二、双职工夫妻的婚姻危机
第三章 工业意识下当代天津“泛工业题材”文学的叙事艺术
    第一节 “史诗性”:天津“泛工业题材”文学的史诗品格
    第二节 “空间性”:工业叙事新转向
        一、“铁山工人新村”:天津市井工人性格的生活空间表征
        二、“三条石历史博物馆”:作为天津近代工业历史标识物
    第三节 “探索与发现”:限制性叙述
第四章 当代天津“泛工业题材”文学的价值功效与创作思考
    第一节 “津门”作家的底层情结与普通工人世界
    第二节 “津味”的淡化与天津地域文化的发掘
    第三节 作家的成长基地与纯文学审美探求的局限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4)欲海沉沦中的救赎 ——论李贯通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李贯通创作分期
    第一节 前期创作——“大地歌吟者”
    第二节 后期创作——“文化寻梦人”
    第三节 由前期创作向后期创作的转变
第二章 李贯通作品中的道德现实观照
    第一节 权力欲望导致道德沦丧
    第二节 物欲膨胀导致道德滑坡
    第三节 两性失衡导致道德堕落
第三章 李贯通作品中的道德理想诉求
    第一节 从个人角度分析作品中真善美
    第二节 从家庭角度分析作品中的真善美
    第三节 从社会角度分析作品中的真善美
第四章 李贯通的文化坚守及其作品的价值意义
    第一节 李贯通的文化坚守
    第二节 德治与法治两者相辅相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作品发表情况
附录一 创作年谱

(5)李敬泽散文中的历史叙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一)对李敬泽散文“历史”的探讨
        (二)关于李敬泽散文文体的研究
    三、研究价值与方法
        (一)研究价值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从文学评论向散文历史叙述的转化
    第一节 历史叙述前的文学评论写作
    第二节 李敬泽的历史意识渊源问题
        一、家学影响
        二、布罗代尔历史观对李敬泽的影响
第二章 李敬泽散文中的历史呈现
    第一节 故事新编
        一、以文观史:对历史的理性思辨
        二、明史鉴今: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第二节 形象谱系
        一、物:情理辉映,以物纂史
        二、人:文人情结与人民主体地位的体现
        (一)文人情结
        (二)人民取向
    第三节 诗意回叙
        一、“效果历史”界说
        二、史与诗的交融
第三章 李敬泽散文中的历史审美化效果
    第一节 历史意蕴
        一、李敬泽散文中的典故引用
        (一)中国典故引用状况统计
        (二)外国典故引用状况统计
        二、纠史之偏,补史之阙
        三、深刻的历史反思
    第二节 审美体验
        一、典雅美
        二、理性美
第四章 李敬泽散文历史叙述的多元价值
    第一节 文学价值
    第二节 历史价值
    第三节 社会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6)论阿成作品的哈尔滨城市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框架
第一章 阿成笔下哈尔滨人物谱系
    一、精神乐观的小人物
        (一)拼搏仁义的从商业者
        (二)互帮互助的底层贫民
    二、精神苦闷的小人物
        (一)异乡人的认同困境
        (二)知识分子的苦闷境遇
    三、精神异化的小人物
        (一)迷失自我的都市女性
        (二)封闭自我的失语者
第二章 阿成笔下哈尔滨都市空间的文化特征
    一、公共空间意象
        (一)火车站:转机与机遇
        (二)街巷:沟通与交流
        (三)教堂:指引与接纳
    二、私人空间意象
        (一)欧式风格的私人住宅
        (二)底层贫民的居所
第三章 阿成哈尔滨城市书写的价值意义
    一、文化价值
    二、文学审美
        (一)小人物的真善美
        (二)对小人物的人文关怀
        (三)城市建筑美
    三、现实意义
        (一)对哈尔滨底层小人物的关注
        (二)哈尔滨城市规划的现实需要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新时期以来小说神话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小说神话叙事现象与概念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选题缘由、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小说神话叙事的理论形态与文学史呈现
    第一节 小说神话叙事理论研究
        一、作为理论形态的小说神话叙事
        二、小说神话叙事的历史传统
        三、小说神话叙事结构、类型与功能
    第二节 中国神话叙事传统的当代延续
        一、原始神话资源的当代再利用
        二、文人神话叙事传统的当代拓展
        三、民间神话叙事的小说转化
    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的文艺思潮与小说神话叙事
        一、新时期以来小说神话叙事现象概览
        二、寻根思潮与神话再发现
        三、大众化思潮与神话叙事的多元走向
        四、新世纪以来的神话观念变迁与小说神话叙事更新
第二章 小说神话叙事的多维主题表达与典型化表现
    第一节 神话意象的发掘——贾平凹的神话叙事
        一、秦岭书写中的神话意象
        二、神话意象的结构性意义
        三、神话意象的现实底色
    第二节 神话视阈下的自然观照——张炜的神话叙事
        一、胶东自然环境的神话塑造
        二、自然女神:神话视阈下的女性塑造
        三、神话视阈下的生态伦理呈现
    第三节 民间神话资源的化用——莫言的神话叙事
        一、作为民间神话地域的高密
        二、民间神话英雄的当代呈现
        三、民间神话叙事的东方美学品格
    第四节 文化之根的神话探求——韩少功的神话叙事
        一、楚地巫风:作为神话起源的南方
        二、语言的魔力:语言神话的起源与异变
        三、记忆的迷失:集体神话的消解与重塑
第三章 走向多元:小说神话叙事内容的新型表现
    第一节 民族精神根柢的神话发现
        一、寻回被遗忘的精神世界:寻根小说神话叙事
        二、神圣的精神领地:红柯边疆书写的神话韵味
    第二节 少数民族神话的当代呈现
        一、原始信仰的现代遭遇:以《额尔古纳河右岸》等为例
        二、范稳“藏地三部曲”中多元民族的神话原型融合
    第三节 再造神话:科幻叙事的神话品格
        一、回归神话:刘慈欣“三体”世界的逻辑起点
        二、神灵再造:王晋康小说中的人神辩证
第四章 作为“方法”的神话:小说神话叙事形式新变
    第一节 象征与隐喻:神话叙事的话语形式
        一、人类生存的寓言化书写:《天漏邑》与《朱雀》
        二、女性命运的神话隐喻:《女娲》与《奔月》
    第二节 重述神话:传统神话叙事的当下再现
        一、“重述神话”国际项目与中国作家的叙事选择
        二、方法革新:神话叙事原型的置换变形
        三、重述的中西视野与叙事缺失
    第三节 神话作为一种思考方式:学者神话叙事倾向
        一、朱大可的“古事记”:神话视阈下的历史观照
        二、精神的自足:王小波的个体性神话建构
第五章 小说神话叙事的当代启示
    第一节 用神话“启蒙”:情感维系与精神救赎
        一、小说神话叙事作为“启蒙”的方法
        二、小说神话叙事的情感疗治功用
        三、精神救赎:小说神话叙事的精神指向
    第二节 解构与重建:小说神话叙事的两条路径
        一、历史的解构:小说神话叙事对既往经验的打破
        二、感性经验的重建:小说神话叙事的升华之路
    第三节 小说神话叙事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一、神性书写与现实旨归:神话叙事的现实底色
        二、讲好中国故事:小说神话叙事的时代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审美的延展 ——中国当代小说的审美变革与“反本质主义”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一章
    “审美维度”下的文学研究 第一节
    世纪初对审美维度的新思考与溯源 第二节
    文学审美之维的期待与反思 第二章
    “本质化”思维与审美伦理重建 第一节
    “本质化”思维及其祛魅 第二节
    “固化”的思想与审美伦理 第三节
    “新时期”文学的审美“重建” 第三章
    叙事变革与文学审美“回归” 第一节
    小说叙事变革的发生 第二节
    叙事形态与审美新维度 第四章
    历史想象与审美视域的拓展 第一节
    “本质化”历史及其悖论 第二节
    话语真相和历史的“迷踪” 第三节
    历史“起源”的审美考量 第五章
    “人的文学”与人性的维度 第一节
    “大写的人”和“小写的人” 第二节
    人性的“隐秘”与“禁忌”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1963-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国外研究动态
        (二) 国内研究动态
    三、研究目的
    四、选题意义
    五、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涉及的主要理论
第一章 励志与颓废的传奇—田纳西·威廉斯及其戏剧创作
    第一节 田纳西·威廉斯的生平与创作历程
        一、田纳西·威廉斯的家世渊源
        二、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创作与生活轨迹
        (一) 蹒跚登台(1930—1944)
        (二) 炫目表演(1944—1962)
        (三) 暗淡落幕(1963—1969)
        (四) 孤寂谢幕(1970—1983)
    第二节 田纳西·威廉斯的本色书写
        一、威廉斯剧作之逐性
        (一) 同性恋与文学
        (二) 威廉斯剧作之同性恋书写
        (三) 威廉斯同性恋书写之渊源
        二、威廉斯剧作之疾病
        (一) 疾病与文学
        (二) 威廉斯剧作之疾病书写
        (三) 威廉斯疾病书写之渊源
        三、威廉斯剧作之孤独
        (一) 孤独与文学
        (二) 威廉斯剧作之孤独书写
        (三) 威廉斯孤独书写之渊源
        四、威廉斯剧作之漂泊
        (一) 漂泊与文学
        (二) 威廉斯剧作之漂泊书写
        (三) 威廉斯漂泊书写之渊源
    第三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的中国形象
        一、欧、美文学及泛文学文本中的中国形象
        (一) 欧洲的中国形象
        (二) 美国的中国形象
        二、威廉斯剧作之中国形象
        (一) 中国形象的书写
        (二) 中国形象书写之溯源
        (三) 中国形象书写之目的
    第四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的艺术贡献
        一、借鉴古希腊戏剧的经典结构
        (一) 高度集中的封闭式结构
        (二) 跌宕有致的开放式结构
        二、借鉴中国戏曲的写意性表现手法
        (一) 高度神似的虚拟动作设定
        (二) 虚拟时空的设置
        三、化用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故事/历史典故
        (一) 神话故事的有机嵌入
        (二) 历史典故的生动融入
        四、设置“隐而不露”的潜台人物
        (一) 潜台人物掌控出场人物的“现时”命运
        (二) 潜台人物暗示出场人物的将来命运
        五、运用物象丰富的象征手法
        (一) 一花一世界
        (二) 一林一社会
        (三) 一虫一人生
        (四) 一物一世间
        (五) 一色一身份
        (六) 一音一情绪
第二章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
    第一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语境
        一、美国文学的译介之旅
        (一) 美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
        (二) 美国戏剧在中国的译介
        二、丰富多元的翻译与译介理论语境
        (一) 中国本土翻译与译介理论
        (二) 西方翻译与译介理论
        三、归化、异化翻译策略
    第二节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
        一、大陆译介:“一枝独秀”到“百家争鸣”
        (一) 第一阶段(“十七年”时期) :政治挂帅、一枝独秀
        (二) 第二阶段(1978— ) :聚焦三剧、各抒译见
        二、港、台译介:共谋中抵抗
        (一) 译介背景:不同政治力量在文学中的角逐竞技
        (二) 港、台地区译介概况
        (三) 译介特点:数量少,重视艺术性
    第三节 各具特色的中文译本—威廉斯剧作中译版本比较
        一、“译彩纷呈”的《欲望号街车》四大译本
        (一) 四大译本各自基本特点
        (二) 四大译本呈现的情感倾向性
        (三) 四大译本中各具特色的创造性叛逆翻译
        (四) 四大译本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方法
        二、译味悠长的《玻璃动物园》四大译本
        (一) 四大译本各自基本特点
        (二) 四大译本呈现的雅俗之别与情感倾向
        (三) 四大译本各具特色的创造性叛逆翻译
        (四) 四大译本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方法
        三、译见不一的《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两大译本
        (一) 两大译本各自基本特点
        (二) 两大译本呈现的情感倾向性
        (三) 两大译本各具特色的创造性叛逆翻译
        (四) 两大译本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方法
第三章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演出
    第一节 永不停歇的“欲望号街车”—《欲望号街车》在中国的搬演与改编演出
        一、《欲望号街车》在中国的演出历程
        (一) 多姿多彩的大陆演出
        (二) 异彩纷呈的港台演出
        二、“野蛮战胜优雅”—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欲望号街车》
        (一) 演出概况
        (二) 导演构思
        (三) 生动唯美的舞台呈现
        三、中西合璧的剧坛明珠—北京铁皮屋版《纸牌夜布鲁斯》
        (一) 演出概况
        (二) 导演构思
        (三) 中西合璧的舞台呈现
    第二节 脆弱的玻璃动物之旅—《玻璃动物园》在中国的演出
        一、《玻璃动物园》在中国的演出历程
        (一) 沉寂—爆发的大陆演出
        (二) 持续—稳步的港、澳、台的演出
        二、“生活总是要继续”—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版《玻璃动物园》
        (一) 演出概况
        (二) 导演构思
        (三) 忠实原剧的舞台呈现
    第三节 田纳西·威廉斯其他剧作在中国的搬演
        一、《热铁皮屋顶上的猫》演出概况
        二、《夏与烟》《请爱我一小时》的演出
第四章 田纳西·威廉斯及其戏剧对中国作家的影响
    第一节 同宗异支—田纳西·威廉斯及其他剧作家对中国新时期戏剧的整体影响
        一、新现实主义与精神悲剧的内在影响
        (一) 聚焦社会底层生活
        (二) 高扬人道主义大旗
        (三) 挖掘复杂的人性
        (四) 再现残酷、惨烈的现实
        (五) 凸显小人物的精神悲剧
        二、多姿多彩的戏剧表现手法的影响
        (一) 以外化的方式展现内心
        (二) 借鉴象征手法
        (三) 哀婉浓郁的诗意营造
        (四) “造型戏剧”的中国化实践
    第二节 独怆然而涕下—田纳西·威廉斯对白先勇创作的影响
        一、跨越时空的“相遇”
        (一) 身世境遇的暗合
        (二) 姐弟情深的追思
        (三) 爱荷华大学的杰出校友
        (四) 同性恋的性态取向
        (五) 浓厚的明星崇拜情结
        二、追怀幽思—威廉斯及其剧作对白先勇创作的影响
        (一) 西比尔之哀—对美人迟暮的哀悼
        (二) 阿都尼斯之魅—对同性之爱的赞赏
        (三) 阿瑞斯之怒—对残酷暴力的展示
        (四) 美杜莎之惑—对恶与美的女性的书写
        三、多元归一—威廉斯剧作表现手法对白先勇的影响
        (一) 以心理回忆手法展现百态人生
        (二) 以象征手法展现世态万象
    第三节 哀婉、感伤的记忆—《玻璃动物园》对赵耀民《良辰美景》的影响.
        一、一江春水向东流—时代变迁对美好事物的碾压
        (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美好事物渐趋消逝
        (二) 东风无力百花残—奋力挽留美好事物
        (三) 此情可待成追忆—对美的怀念与希冀
        (四) 四顾茫茫已惘然—两剧弥漫的悲剧性
        二、乱花渐入迷人眼—《玻璃动物园》表现形式和技巧、手法对《良辰美景》的影响
        (一) 两剧“演出说明”之间存在明显的影响—借鉴关系
        (二) 两剧均设置叙述者
        (三) 心理外化手法的借鉴
        (四) 人物设置方面的影响
        (五) 象征运用的类同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10)曹文轩小说创作中的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依据和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曹文轩小说创作中的审美追求
    1.1 永恒的成长美
        1.1.1 难忘的童年记忆
        1.1.2 成长的磨难主题
    1.2 独特的人性美
        1.2.1 至善的悲悯美
        1.2.2 纯洁的童真美
    1.3 淳朴的风情美
        1.3.1 乡土风景美
        1.3.2 乡土人情美
        1.3.3 乡土民俗美
第二章 曹文轩小说创作中美学理想的建构
    2.1 情节设计曲折精严
        2.1.1 情节的完整性
        2.1.2 情节的曲折性
    2.2 人物塑造典型生动
        2.2.1 人物塑造的典型性
        2.2.2 人物塑造的悲剧感
    2.3 小说语言形象雅致
        2.3.1 小说语言的形象美
        2.3.2 小说语言的节奏美
        2.3.3 小说语言的色彩美
        2.3.4 小说语言的诗性美
    2.4 意境营造优美深远
        2.4.1 自然意象
        2.4.2 人文意象
        2.4.3 梦境意象
第三章 曹文轩小说的审美价值
    3.1 弘扬小说创作的苦难主题
        3.1.1 追随永恒的苦难
        3.1.2 唤醒心中的“感动”
    3.2 构筑儿童人性的良好基础
        3.2.1 树立正当的道义观
        3.2.2 提升审美境界
        3.2.3 培养悲悯情怀
    3.3 提供生态教育的精神食粮
        3.3.1 为生态审美教育提供途径
        3.3.2 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结语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四、中国作家的道德底线(论文参考文献)

  • [1]“人的文学”与人性叙事的维度——以苏童、余华、阎连科等为中心[J]. 何平,张博实.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06)
  • [2]论胡学文小说的意象群及其隐喻功能[D]. 陈佩.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工业意识烛照下当代天津“泛工业题材”文学研究[D]. 王艳秋.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欲海沉沦中的救赎 ——论李贯通创作[D]. 李胜男.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李敬泽散文中的历史叙述研究[D]. 佘丽珍.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论阿成作品的哈尔滨城市书写[D]. 周商.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7]新时期以来小说神话叙事研究[D]. 张栋. 兰州大学, 2020(01)
  • [8]审美的延展 ——中国当代小说的审美变革与“反本质主义”反思[D]. 张博实. 吉林大学, 2019(02)
  • [9]田纳西·威廉斯戏剧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1963-2018)[D]. 高鲜花.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10]曹文轩小说创作中的美学思想研究[D]. 匡华.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中国作家的道德底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