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日语怎么表达理由和理由

用日语怎么表达理由和理由

一、关于日语中的原因、理由的表达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雅婷[1](2021)在《功能对等前提下的日语幽默表达汉译策略分析 ——一项基于学习者语料库的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幽默象征着一种不惧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幽默表达都随处可见。例如日本的传统艺术“落语”和“漫才”,通过使用一系列的“包袱”等来营造幽默的氛围,使人会心一笑。此外,时下流行的日本综艺节目中也含有不少幽默表达,吸引了不少的中国观众。本文使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构建中的日汉汉日口笔译语料库(2008-2021),从中选取三篇含有较多幽默表达的日语文章以及相对应的学习者语料库中的75篇译文,针对日语幽默表达的汉译策略展开了研究。笔者依据陈丽珍(2015)的幽默表达分类标准,将文章中出现的幽默表现分为“大众类幽默”、“文化类幽默”、“文字游戏类幽默”三类,且以功能对等理论为前提,针对学生译者在翻译各类型幽默表现时所使用的汉译策略展开了案例研究分析。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得出,对于大众类幽默,由于该类幽默对文化的依附性不强,是基于人类共通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感受而制造的幽默,所以翻译时常使用直译的翻译策略;对于文化类幽默,由于该类幽默往往涉及到源语国家所特有的文化、历史、风俗人情等,因而翻译时常使用重构替代、文内明示、译文加注等翻译策略;对于文字游戏类幽默,由于该类幽默往往是基于源语的语音文字等特点而设计出来的幽默,又常常以谐音、双关等形式出现,因而在翻译时常常使用沿用原文中的汉字、重构替代、译文加注等策略。本论文通过对不同的幽默表达可以使用何种翻译策略进行分析,期望对幽默表达的翻译研究和跨文化交流产生积极的影响。

王艳梅[2](2021)在《汉日谦辞对比及课堂教学研究 ——以《汉语水平等级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为基点》文中研究指明谦辞是礼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体现一个民族的心理、文化、思维等。汉日谦辞有同有异,对比分析其异同,探讨教学策略,有助于帮助日本留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把握汉语谦辞,提高交际运用能力。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点明本论文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梳理研究现状,结合相关文献对汉日谦辞进行界定。第二章,从人际称谓、语言交际和习惯语中的谦辞等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汉日谦辞的异同。汉日都有“愚弟”等谦称形式,日语中「自分(じぶん)」(自己)等是其独有。日常语言交际中的谦辞一部分与汉语相同,还存在表示自己动作和行为的自谦特定动词。汉日都有趋于口语化的“哪里哪里”之类的习惯用语。第三章,统计谦辞在《汉语水平等级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几种对外汉语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和分布情况,发现所占比例不高,分布较为零散,还存在教材没有按词汇等级来编写、超纲谦辞过多等情况。《大纲》所收谦辞在日语中基本能找到相同或相对应的表达。第四章,通过对日本留学生做谦辞的问卷调查,同时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查找相关例句,对问卷和语料库中的例句统计分析,发现有望文生义、不知其义、谦虚过度等偏误,并简单分析其原因。第五章,谦辞课堂教学应加强情景教学、文化教学,学生复习落实在课后练习上,强化教师的能动作用,《大纲》应适当增加谦辞量,教材中谦辞的分布应与《大纲》匹配,且注意梯度。

耿芳[3](2021)在《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学界对语气的研究存在概念界定模糊、功能取向不明显、研究不系统等问题,从而语气对比领域也缺乏较为完善的研究。有鉴于此,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以功能为出发点,明确语气概念,在此基础上,对汉日语气系统进行对比,旨在达到以下三个研究目的:揭示汉日语气类别及其体现形式的异同;揭示汉日语气语势及其体现形式的异同;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异同。本研究的语气系统包含语气类别系统与语气语势系统,关注人际社会沟通与个人意志、情感在语言层面的体现,人际社会沟通由语气类别系统体现,个人意志与情感由语气语势系统体现。研究依托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汉日语气类别一致式、语气类别隐喻式、语气语势的精密度,句法、词汇等语言体现形式,语场、语旨、语式等语境特点进行描述、例证、对比,且由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维度出发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异同。研究发现如下:汉日语气一致式精密度基本一致,功能类别均包含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陈述语气中内含五类感叹语气,分别是对事物的感叹、对事物性质的感叹、对事物数量的感叹、对情形性质的感叹、对情形数量的感叹。汉日疑问语气均包含寻求正反及寻求新信息两类;日语中寻求正反选择类语气仅在级阶小句中出现。汉日祈使语气均包含命令、要求、支配、希愿、建议、提供、祝愿七类。语言体现形式方面,汉日语气一致式呈现出在语序调整、程式化表达、疑问词、语气词使用等方面的共性;包含基本语序、成分重叠、结构顺序、疑问词提示特征、语气词性别特征、词法变化等方面的差异性。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的精密度较为一致,均有陈述语气疑问型隐喻、陈述语气反义型隐喻、疑问语气陈述型隐喻、疑问语气祈使型隐喻、祈使语气陈述型隐喻、祈使语气疑问型隐喻六类。语言体现形式方面,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具有程式化表达、“否定”成分非常规使用、语气词高频使用、句法与词汇共现关联等共性;呈现出句式结构、程式化表达适用性、语气副词、词法变位、句法与词汇共现特点等差异。语境特点方面,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在话轮潜势、口语特征、隐喻义与上下文依赖关联、体现形式与上下文依赖关联、权势关系与句法特征互动等方面表现出共性;具备会话双方权势关系多样性、权势关系与体现形式关联、上下文依赖程度、语体倾向性、隐喻义与语式关联、隐喻义多功能性等差异。汉日语气语势在功能系统精密度上程度一致,内在语势均包含确实、料悟、能力、必然、或然、允许、意愿、义务八类;外在语势均含程度、速度两类,其中程度语势包括高、中、低三个水平,速度语势包含急、平、缓三个水平。体现形式手段方面,汉日语气语势呈现出对成分重复、隐喻式表达、不完整表达、投射结构、骂詈语、填充词等手段使用的共性。此外,由于外在语势关注语言的物理特征,本文对其语音手段进行简要分析并发现,汉日外在语势语音手段在音量与情绪对应、元音发声变化等方面存在共性;日语还可使用卷舌、促音、非常规浊化等手段体现外在语势,其中促音、非常规浊化也可在文字书写系统中体现。从语序类型与形态类型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汉日语气系统的语气构成均不依赖语序,呈现出相似的问答模式;在前置语语言典型性、词汇性与词法性、句法成分与形式对应关系、句法顺序与规则侧重等方面展现出差异。从思维维度关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汉日民族对人际关系呈现出相似的理解模式,展现出务实性与情感性、整体性与群体性、直觉性与规约性三组对照思维差异。从社会文化观察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及差异,发现中日社会在社会交往中均强调互动协商,中日社会宗族性架构与集团性架构的差异影响汉日民族思维,从而使其在语言类型、语气系统上呈现出差异。总的来说,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汉日语气系统进行描述、例证,基于理论框架对语气的语言体现形式及语境特点进行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通过语言体现形式对比发掘汉日语言在语气表达上的异同,通过语境特点描写明确语气的互动属性,并最终从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维度探讨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丰富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气的研究,回应了学界语气研究存在的问题。

NOMACHI AYAKO[4](2021)在《日本留学生汉语拒绝表达的语用水平调查 ——以“请求”场景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拒绝是最容易引起交际失败的言语行为之一。因此在本文结合了在中国留学的经历,对日本留学生使用汉语中,以“请求”场面为中心的拒绝表达,展开了研究。本文首先以英国学者Brown and Levinson(1987)的礼貌原则理论为基础分别对汉语、日语、汉日拒绝表达的句式、拒绝策略及语用的对比进行了研究。本论文以亲疏,上下关系来分析不同场合时采用的拒绝方式。在进行拒绝表达的研究对比后,从亲疏及上下关系的不同拒绝策略对上海外国语大学HSK高级水平的本科三、四年级的日本留学生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二年级的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的发放。问卷调查做成了2个版本,分别为日本同学版和中国同学版。另外回答问卷调查的日本留学生中选出10名有在中国打工经验并HSK6级以上(HSK200分-263分不等)的日本留学生进行了电话访谈,将访谈内容以6种亲疏、上下关系进行了题目的设计,每种关系设置了2题,共为12题(6道主观原因题、6道客观原因题)。主要以亲疏、上下关系的社会距离关系来考察这些有着在中国打工经历并且HSK6级以上的日本留学生在访谈中是否能良好的表达汉语拒绝表达,并分析出不足之处提出建议。根据调查发现,中国研究生和日本留学生在汉语拒绝表达上,中国同学拒绝亲下关系的妹妹更善于用延期型拒绝,而日本同学对于妹妹更善于用直接拒绝型。对于拒绝疏上关系的顾客,日本同学善用于延期型拒绝,而中国同学更善于回避型拒绝。对于拒绝疏同关系的同学,日本同学善用于直接拒绝型,中国同学善用于回避型拒绝。文章的最后分析日本留学生使用汉语拒绝表达的语用水平的不足之处,根据得出的结论在礼貌原则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习得拒绝表达的语用建议和对教师提出汉语拒绝表达上的教学建议,以期用于提高汉语拒绝表达的语用水平,帮助日本留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金梦茹[5](2021)在《日本留学生“都”字句的习得研究及教学启示》文中提出现代汉语中,副词不但使用频率高,而且用法多样复杂,所以副词在汉语语法中的地位既特殊又重要,同时也具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而汉语副词“都”无论是在口语中还是书面语中出现的频率都非常高,向来都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同时,“都”及其句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属于教学的重点、难点。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笔者发现,现阶段学者们对“都”的研究大多停留本体研究上,对本体的研究十分充分。但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发展,单纯的本体研究很难满足在教学实践上的需求。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对“都”字句的习得情况都不相同,所以分别对不同国家的留学生进行“都”字句习得情况的调查是有必要的。为了探究日本留学生“都”字句的习得情况,笔者通过中日对应语句比较、语料库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日本留学生习得“都”字句的情况作了详细的调查。本文依照吕叔湘先生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于“都”的义项分类依据,将“都”字句分为三类,选取常用九种句式,并将该九种句式分别与相对应的日语语句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将语料库的语料和调查问卷收集来的语料进行偏误分析,探究日本留学生“都”字句的习得情况。从而提出教学建议,旨在今后的教学中,不同的句式能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李金凤[6](2021)在《战后日本女性的主妇化模式变迁研究》文中认为战后日本女性突出的就业模式是M型就业模式,其中M型曲线的中间山谷部分在高度经济成长期内逐渐加深,很多日本研究者都认为这是战后日本女性主妇化了。高度经济成长期以后,M型就业曲线的中间山谷部分虽然逐渐上升右移,但是到2020年依然是中间凹陷的M型曲线。对于日本女性一直维持M型就业模式的原因,以及M型就业曲线所代表的女性主妇化的变迁情况,中日学界目前尚无研究能够回答。本论文尝试基于压缩现代化、顺序颠倒现代化和社会结构变动论等相关理论,通过国际比较,梳理战后日本女性的主妇化、主妇化模式变迁,分析其一直未能脱离M型就业曲线的原因,进而剖析主妇化模式变迁的相关社会结构,以及战后日本女性主妇化模式中的离职时机变化和个人影响因素。本论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把主妇化定义作了进一步的明晰。主妇化具体是指女性在结婚、生育、育儿期等生活事件的前1年就职,到这些生活事件发生后的1年之间离职,之后或终身不再就职,或保持一段时期内无职后再就职的生命历程成为趋势,并且该生命历程模式在经历过结婚、生育、育儿期的女性中占一半及以上的社会现象即为主妇化。根据结婚后保持无职时间的长短,又细分为生涯性主妇化和阶段性主妇化两种类型,其中阶段性主妇化又根据不同的离职时机分为结婚离职模式主妇化、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和育儿期离职模式主妇化。基于以上主妇化的分类,本论文对于战后日本女性的主妇化、主妇化模式变迁,具体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全面分析。首先,在国际比较视野的宏观层面,基于压缩现代化理论、顺序颠倒的现代化理论和福利体制论,通过分析美、法、英、德四国的主妇化过程,对比日本女性的主妇化变迁,解释日本迟迟未能脱离M型就业曲线的原因,进而论述战后日本女性主妇化的时空特征。其次,在日本国内的中观层面,将战后日本女性的阶段性主妇化分为四个阶段,并基于富永健一的社会结构变动论和社会性别分工意识的变迁,分析战后日本女性的主妇化模式变化和相应的社会结构。最后,在个人因素的微观层面上,运用人力资本论、统计性歧视论、道格拉斯-有泽法则等相关理论,通过对《SSM调查》和《消费生活面板调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战后日本女性在结婚、生育、育儿期离职成为家庭主妇的离职时机变化及相关的个人影响因素。通过分析研究,本论文有以下主要观点:1.美、法、英、德四个国家的主妇化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大致分为生涯性主妇化和阶段性主妇化两个阶段。生涯性主妇化时期大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阶段性主妇化时期从1950年代一直延续至1980、1990年代。对比分析欧美四个国家的主妇化变迁,因日本女性就业模式自日本主妇在大正时代诞生以来,直接形成的是阶段性主妇化的标志-M型就业曲线,并且到1955年都一直保持着平缓的M型就业曲线,未有大的变化,所以日本压缩了生涯性主妇化时期。另外,欧美四个国家在20世纪中期以前的女性劳动率是50%以下,已婚女性劳动率也大多是在30%以下,而日本因压缩式的工业革命、产业结构转换时间晚且速度快,女性劳动率自1900年到1970年左右一直保持在50%以上,即便在1970年以后女性劳动率出现了下降,已婚女性就业率也保持在50%前后不变,因此与欧美四个国家的生涯性主妇化时期相比,日本女性劳动率和已婚女性劳动率都非常高,生涯性家庭主妇比例较小,没有形成生涯性主妇化时期。日本女性1955-1975年的M型就业曲线,中间山谷部分加深,右山峰更加突出。分析这种曲线变化的原因,山谷部分的不断加深是因为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转换太快,女性雇用率的上升速度没有超过家庭从业者、自营者等就业率的下降速度,两者效果抵消,结果就是女性的就业率逐渐下降;右山峰更加突出是因为育儿期结束后的已婚女性短期被雇用者比例上升。因此1955-1975年这个时期,女性在结婚、生育、育儿期阶段离职成为家庭主妇的趋势没有大变化,只是离职后再就职比例上升显着,使阶段性主妇化更为凸显.1975年至2010年,M型就业曲线的中间山谷部分逐渐上升右移,这主要是因为女性未婚化、晚婚化、晚育化等造成的,已婚女性在这个时期的就业率变化不大,所以日本依旧处于阶段性主妇化时期。2010年以后,M型就业曲线的中间山谷部分上升,主要是已婚女性就业率升高引起的,日本女性的阶段性主妇化逐渐弱化。总体而看,与欧美四个国家相比,日本女性的主妇化在时间上压缩了生涯性主妇化时期,又延长了阶段性主妇化时期。这种时间上的特征与日本独特的压缩现代化模式、顺序颠倒的现代化模式、产业结构转换、1970年代以后的福利体制改革以及男女性别平等政策迟缓有很大的关系。此外,日本女性的主妇化在空间上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不同时代的元素压缩杂糅在一个空间内,如主妇现象评价的多元化、性别角色分工意识与社会现状的扭曲错位、战后日本女性政策的复杂矛盾等。2.战后日本女性整体上维持着阶段性主妇化,但内部的主妇化模式并非是一成不变。根据战后日本女性的主妇化模式变迁,从家庭、企业、国家政策、劳动市场、保育所、公共教育以及社会性别意识形态方面等多方面探究了相对应的社会结构变动。战后日本女性具体的主妇化模式变迁是:1950年代之前是结婚离职模式主妇化;1960年代-1970年代是结婚离职模式主妇化为主,怀孕、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为辅;1980年代-2000年代是结婚离职模式主妇化弱化,怀孕、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变强;2010年以后是怀孕、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弱化,“小学入学”离职模式家庭主妇比例增加。因此,战后日本女性的阶段性主妇化整体上逐渐弱化,但也出现了新模式的阶段性家庭主妇。伴随着主妇化模式的变化,家庭、企业、国家政策、劳动市场、保育所、公共教育及性别角色分工意识等各方面相对应的社会结构也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3.利用《SSM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其一,从出生队列来看,1930-1934年出生队列开始,日本女性初次离职与结婚有关,到1950-1954年出生队列,初次离职与结婚的关系最强,说明1950-1954年出生队列结婚离职成为家庭主妇的比例达到峰值;从1955-1959年出生队列开始,结婚后离职增加,初次离职与第1子生育关联变强,也就是说,1955-1959年出生队列的第1子生育离职成为家庭主妇的比例升高。其二,从结婚队列和第1子生育队列来看,从1960年代以前开始结婚离职模式主妇化增强,持续上升至1986年后达到顶峰;第1子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在1981-1985年开始上升,1986年以后增强幅度明显.由此看来,日本女性的主妇化并没有走向去主妇化,尤其是经历过结婚、生育、育儿期的女性主妇化,在1975年之后只是主妇化模式发生了变化,具体从结婚离职模式主妇化转换到第1子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其三,从初次离职成为家庭主妇后,再就职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可以得出出生年龄、结婚队列、第1子生育队列、本人学历、丈夫学历、性别角色分工意识等都对再就职有显着影响,从侧面证明战后日本女性的主妇化不是一结婚就离职,之后终身不再就职的生涯性主妇化,是阶段性主妇化.进一步利用《消费生活面板调查》数据对战后日本女性的离职模式变化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战后日本女性的主妇化模式有以下一些特征:其一,结婚离职模式主妇化越来越少,同时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也有弱化倾向,而“小学入学”离职模式家庭主妇已经出现,并有进一步强化的倾向;其二,分析女性在第1子生育前后、第1子小学入学前后离职成为家庭主妇的影响因素,结果得出性别角色分工、丈夫收入、与父母同居·准同居·近居、高学历等都有显着影响。只是这些影响因素在第1子生育、第1子小学各个阶段的影响力有所不同,说明女性的个人因素在面临选择是否离职成为家庭主妇时有重要影响.本论文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综合分析,认为日本女性的主妇化与欧美四个国家不同,压缩了生涯性主妇化时期,1920年代以后出现的是欧美四个国家二战后才出现的阶段性主妇化,并一直持续到2020年。目前日本女性的主妇化依旧存在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也出现第1子“小学入学”离职模式的家庭主妇,更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因此,有必要继续完善育儿休业制度、保育所、儿童俱乐部和家庭育儿支援等更加综合性的支援政策和措施,以有效应对这种现象。以上政策措施只是促进女性在结婚、生育、育儿期的继续就业,并不等于充分有效地发挥了女性的作用。日本要实现经济的长期发展,需要在以上支援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女性相关政策、企业雇用、劳动市场等方面实施彻底的社会性别平等政策,尤其是大力改革企业的长时间劳动等雇用习惯和劳动市场的多维度二元结构,为女性提供更为自由的选择环境。从中国的角度看,中国也是与日本相同的压缩现代化模式,加上当前“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和相关配套政策的不完善,将来很可能会出现生育、育儿期离职的家庭主妇。了解战后日本女性主妇化的相关情况,可以为我国应对生育、育儿期的家庭主妇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施建军[7](2021)在《从汉字词汇的使用看汉字在东亚国家的前途——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日本、韩国、越南等东亚国家的汉字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由于日韩越三国分别实行不同的语言政策,其结果是日本书面语中仍大量使用汉字,而韩国汉字消失殆尽,越南彻底废除汉字。但是近年来韩国、越南出现了恢复使用汉字的呼声。根据对日本、韩国、越南的现代语言的大规模数据调查,虽然韩国、越南基本不使用汉字,但是,这些语言中的汉字词汇并没有受到这些国家限制或者废除汉字的语言政策的影响,仍然大量存在,日本汉字词汇的使用量较明治时期也所增长,汉字词汇就像汉字的种子埋藏在这些国家的语言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原先废除汉字的原因正在逐步消失,只要条件成熟,汉字在这些国家的前途是光明的。

薛悦[8](2020)在《关联理论视阈下习近平着作复句日译对比研究 ——兼论对日话语体系构建》文中认为习近平着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集中体现,其外译是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相关文本进行日译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指导,以习近平相关着作的原文及两个日译本为语料,探讨复句日译问题。通过考量译者与受众双方思维过程,厘清翻译-接受过程中双方思维异同,为习近平相关着作及中央文献日译提供翻译策略,助力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本文所指习近平相关着作的译本是由中央编译局组织翻译的『中华民族の伟大な复兴を目指す中国の梦』『改革の全面的深化について』『全面的な法に基づく国家统治』『党风·廉洁政治建设と反腐败闘争』以及由中国外文局组织翻译的『习近平国政运営を语る』(第一巻)、『习近平国政运営を语る』(第二巻)。由于译者不同,双方译文处理也存在诸多不同,为对比研究提供了现实保障。本文研究对象为复句。汉日复句无论是定义还是分类均有一定相通之处,为日译提供了语言学基础。同时,二者也存在诸多不同,需译者跨越语言与文化障碍,实现跨文化交际。习近平相关着作善用复句,语言气势磅礴、振奋人心。内容中既出现了不少并列铺排结构,也存在有标、无标复句混杂的复杂结构。日译中,由于汉日语法及逻辑思维的不同,这些复杂结构往往容易成为日译的难点,需译者对原文各分句信息进行重新整合,以实现达意,如完全保留原文结构进行日译,则容易影响交际效果。因此,本文详细探讨复句日译问题,现阶段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关联理论认为翻译即“交际”,在该理论视阈下,原文与受众不是难以平衡的天平两端,需要各自作为交际中一环,发挥自身作用,为实现交际,译者与受众需共同合作。因此,本文将译者与受众共同纳入考量,借鉴该理论中“推理-明示”“心力-效果”“认知语境”“最佳关联”等几个重要概念,归纳总结了习近平相关着作中有标、无标复句类型及各自日译方法,详细梳理了译本异同,探讨了复句日译及接受情况。译本对比结果显示,习近平相关着作复句日译译本处理同中有异。有标复句译本处理一致性较高,无标复句译本间体现了更强的差异性。在详细归纳总结了各句式日译方法基础上,本文将译文未采用顺译,而采用变序、转译等手法进行日译的例句视为体现了译者“额外心力”,通过译者访谈,明确了翻译中译者思维过程,更为真实的还原了译文背后译者诸多考量。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中央文献日译译者“推理-明示”的“心力”主要面向原文,但是并非单纯忠实于原文,译者“额外心力”中,综合考虑了文意、语境、句长、逻辑等多方因素,且兼顾受众理解。以译本对比结果为基础,本文将译本处理一致的例句视为双方译文均已具备足够的关联,未详细进行受众调查。同时,聚焦译本处理差异性较大的例句,通过对受众进行问卷及访谈,探讨了译文接受效果。首先,问卷结果群体差异性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及是否接触过中国政治,与个别题目接受度选择构成关联,职业及日译文期待则与各题目均未构成关联。其次,通过进一步分析问卷及访谈结果可知,受众“推理”过程中“心力”主要面向交际,受众希望复句结构体现日本政治文献文体特点,且主题突出、前后结构呼应、逻辑通畅、句长适中。因此,相关译文整体接受良好,同时由于受众与译者对日译文关注焦点有所差异,也存在一些译者心力与接受效果不相匹配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有标复句中多重复句及无标并列关系,个别内容存在逻辑不清、主题不明、难以理解等问题。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基础在于译者与受众间实现“互明”,这一观点正体现了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所强调的“融通中外”逻辑内涵。因此,本文将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重点置于缩小译者与受众认知语境差距方面,从译者、受众、中央文献文本传播模式等几个方面,分别探讨了以翻译贡献于对日、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具体策略。以译者为中心,提出现阶段复句日译应进一步回应受众期待,实现“最佳关联”,明确了各句式日译策略,为习近平相关着作等中央文献复句日译提供了可参考意见。以受众为中心,明确了现阶段受众对我国政治文本整体认知情况,并探讨了进一步提升日本受众认知语境的策略、方法,强调需社会形成合力,在提升其对我国文化感知力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对中央文献等政治文本整体接受水平。以中央文献传播模式为中心,指出线性传播模式已不能满足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需要,应实现“传播-反馈”双向循环,既让受众听到我们的声音,也让我们听到受众的声音。只有通过不断明确受众心理,促进译者与受众间形成互明,中央文献翻译才能更好的实现“融通中日”“融通中外”,发挥其在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温晓亮[9](2020)在《日语信息结构研究》文中提出自从捷克语言学家马泰修斯将信息结构概念引进语言分析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语言观、不同的角度对日语信息结构特别是主题进行了研究,得出很多有价值的结论。但是,由于学者不同的理论以及不同的思维模式使其对日语信息结构认识尚有较大分歧。本论文站在系统论的立场,首先将日语信息结构看作是一个具有开放性、自组织性、关联性等特性的有机整体。在分析日语信息结构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探讨了日语信息结构系统与其要素、语境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转化的规律,并且初步勾勒出日语信息结构系统中单句、复句、语篇三个层次的基本架构以及互相之间的作用、转化机理,使我们对日语信息结构系统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其次,目前的日语信息结构研究成果中,单句层面的研究所占的比例较大,但对于信息结构中主题化和焦点化的动因研究较少。本论文在对日语主题化和焦点化研究的基础上,从“移位”角度论述日语主题句和焦点句的形成动因,提出无论主题还是焦点的形成都是“向前”移位的解释。再者,日语语言事实向我们展示了复句和语篇的信息结构,不是单句层面信息结构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全新的结构和组成原理。本论文使用较大篇幅阐释了日语复句以及语篇信息结构的基本构成,引入焦点测试构建了分析日语复句信息结构的程序。根据日语特点划分了日语语篇的四种信息类型,从信息传递的角度讨论了日语语篇信息分类与疑问句之间的关系,指出日语语篇信息结构中说话人视点问题是研究的中心问题。这种问题是在单句研究、复句研究等层面没有涉及的问题,为今后的日语语篇信息结构研究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本论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是相关研究文献综述部分,分析梳理了日语信息结构研究的现状。第二章对信息结构以及信息结构研究中的主题、焦点、主题化、焦点化等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三章论述了日语单句层面语言信息结构的主题与主题化、焦点与焦点化问题,并且深入分析了日语单句信息结构的形成动因。第四章是日语复句信息结构研究部分。在明确复句研究范围的基础上,主要分析顺接关系复句、逆接关系复句和并列关系复句的信息结构。第五章是针对日语语篇层面的信息结构研究。确定了日语语篇的四种信息类型,站在信息传递的角度讨论了信息分类与疑问句之间的关系。同时,探讨了“冒头文(开头句)”和叙事语篇内的“は”与“が”的可替换性等问题。

关永皓[10](2020)在《基于语篇连贯视角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日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翻译研究的方法、路径、范式在不断翻新,翻译理论也越来越丰富,翻译不应被看作是一个简单的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行为,而应同时兼顾语言、跨文化交际、语篇特征等属性,以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待。本论文认为,翻译的直接对象应该是原文语篇,而翻译的最后成果则是译文语篇。因此,本论文从语言学的视角,借助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语言学、句法学、语用学等的相关理论,宏观上从语法连贯、语义连贯、语用连贯三个大的角度,微观上则是从该三大角度的下位分类出发,以中文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及其日译本《习近平国政运営を语る》两个语料为研究对象,在对照分析两个文本各自的语篇连贯的基础上,对语篇连贯在日译本中的重构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探讨语篇连贯在汉译日翻译过程中发挥的指导性作用及应用的可能性,并以此检测译文的准确性。在语法连贯视角下,首先从照应、替代和省略、连接等多个具体的角度对日译本中的语篇连贯的重构展开了研究。在“照应”这一小节,主要探讨了第一、二、三人称及其复数的日译。在“替代和省略”小节,着重探讨了指示词“如此”、“这么”、“这样”的日译。“连接”小节里,对连词“以及”进行了研究,发现译文语篇要达到连贯重构的目的,不可过多受原文语篇的掣肘,而是应根据日语的语言特质、译文的语篇连贯特性等,作适度的增减及调整,不能简单地移植原文的结构。其次,从修辞连贯的角度对译文语篇的连贯进行了研究。具体是择取了有代表性的“排比”修辞格,从句子的排比和句子成分的排比两个角度分别展开了研究。原文语篇中的排比对译文语篇中排比的使用与否,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多数情况下按照原文中顺序翻译为日语,即可重构连贯。另外还发现,语篇中存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日译词不同的情况。为了使语篇在连贯方面更紧密,有必要对译词进行统一化处理,以提高受众的接受程度。再次从句法连贯的角度,以“被”字句为探讨研究对象展开了研究。发现原文中的“被”字句与日语被动句在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多数的“被”字句可以译为日语的被动句,但也有例外,有的“被”字句翻译成日语被动态反而不自然,进行汉译日翻译时,需要同时兼顾译文的连贯性。然后是从语序的角度,包括主谓殊位、定语、状语等角度,考察了译文语篇中的连贯是如何重构的。通过对原文语篇的整体分析,发现主谓殊位主要发生在汉语的“是”字句中,数量也很少,且并未发现“是”字句以外的主谓殊位的情形。“定语”小节中,主要探讨了双重定语和多重定语的日译。整体而言,译文中多重定语的排序受到的制约因素很多,需要在译前准备阶段,译者对原文语篇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分析清楚多重定语之间的关系。最后从主位推进模式的角度探讨了一个较长篇幅语篇中连贯的重构,发现原文中的主位推进模式,在译文中往往会发生变化。主位推进模式是否要调整,不仅取决于译者,还要观察译文语篇连贯性是否得以保证,以及连贯是否顺畅。语法连贯是研究《治国理政》及其他中央文献日译的根本出发点和基础,同时也是首要层次,因为翻译说到底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译者要处理的首先是语言,尤其在书面形式的语篇中,这一特征更为显着。在由低到高的、划分为词、句、超句体、段落、语篇的各个层级上,中央文献的汉译日都要遵守译语的语法规则和使用习惯,译语语篇中的前后句子、前后段落的连接上,要流畅自然、不带逻辑矛盾,同时体现应有的、恰当的逻辑关系,以使译文语篇的连贯得以恰当重构。在语义连贯视角下,首先从小句经验功能角度对语篇连贯在《国政运営》的语篇重构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及物性系统的六个“过程”(process)在翻译中发挥的作用,通过具体例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本论文认为,在《治国理政》的汉译日过程中,译文语篇的小句的“过程”类型的择取,要兼顾语篇的意义;其次,译文语篇的小句间逻辑依赖关系和逻辑语义关系,服从于译文语篇的整体意义,并同时受原文语篇中小句的“过程”类型的影响和制约;再次,由于原文语篇中的一个小句,在译文语篇中可以用两种或多种形式表达,同时为使译文语篇的语义连贯重新构建起来,小句也有可能进行分译、合译、不译,甚至有可能降至次一级的单位(词组、短语等)进行表达。其次从重复和同义性衔接两个角度,对《国政运営》中的句际语义连贯进行了探讨。通过对两个语料的对比分析,发现有的原文的衔接在译文语篇中保留下来,从而使译文语篇的连贯性比较明显;而有的例子中,衔接在译文语篇中没有完全保留下来,有衔接中断的现象,对语篇的连贯也产生了不良影响。为了使译文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也能清晰可见,保证语篇的连贯性,应当参照原文语篇中的语义上的连贯,使其在汉译日的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再次从同现关系的角度,对语义连贯进行了探讨。在《治国理政》的汉译日翻译中,要注意具体语义的表达,消除歧义,以确立该词的具体语义指向,消除模糊语义,重新构建译文语篇的连贯。然后从段际语义连贯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发现通常需要让译文语篇在语义连贯方面与原文语篇保持一致,一般不做改动。为了保持语义连贯、保证原文意义的准确传达,有时需要对句子进行适当的处理,如分译、合译等。最后从深层逻辑语义的角度对两个实例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研究发现在《国政运営》语料中,有的深层逻辑语义没有翻译出来,造成译文读者难以把握原文语篇的意义,主旨不鲜明,导致翻译出现了失误,连贯发生了断裂。因此本论文认为,译者需要全面分析原文语篇的深层逻辑语义,并在译文语篇中以恰当的形式呈现。在语用连贯视角下,首先,对关联翻译理论进行了梳理,阐明了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对语篇连贯重构进行研究的可行性;并从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两个不同的视角,对连贯在《国政运営》中的重构进行了研究。直接和间接翻译方法使《治国理政》的日译能够顺利达到翻译目的,在译文语篇的连贯方面也发挥了指导性作用。其次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对其在《国政运営》的语篇连贯重构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原文语篇和译文语篇在语域的三要素方面,对应清楚,所表述的主题基本一致。语场方面,原文语篇的连贯,在译文语篇中以相同的语言结构保留;语式方面,原文和译语之间对应性强,各自也都达到了语式的要求;语旨方面也符合讲话人与听话者之间的关系。原文的语篇连贯在译文语篇中得以重构,达到了翻译的目的。最后从语域的角度,对其在《国政运営》的语篇连贯重构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语域包含语场、语式及语旨,三者之间关系紧密、缺一不可,任何一项的改变都会影响语言使用,从而导致不同的语域产生。语式方面,结构上存在对应,句式既有变化又有规整,如长句与短句的结合严密。语旨方面,译文语篇也没有改变原文语篇的讲话特色,也存在着对应关系。因此可以说,语场、语式、语旨对日译及《国政运営》的语用连贯重构有指导性的作用。通过以上三个视角的探讨和研究,本论文认为三者在《国政运営》中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缺一不可;三者所构建的译文语篇《国政运営》的连贯在整体上不是线性的或单向的,而是一个互相交织的立体网络。语法连贯处于最基础维度,是汉译日翻译和译文语篇实现连贯重构的根本出发点,也是首要视角和必须正确处理的首要问题。语义连贯与语法连贯紧密相联,且处于语法连贯的上一层次。语法连贯与语义连贯之间并非泾渭分明、互不相关,而是同时发挥指导作用、并行不悖的关系。语用连贯是高于语法连贯和语义连贯的一个维度,处于二者之上,《治国理政》和其他中央文献的日译,在使译文语篇的语法连贯和语义连贯的同时,也要兼顾语用连贯。通过研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语篇连贯在中央文献汉译日的翻译中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对译文语篇中的连贯重构具有指导性作用。语篇连贯在译文语篇中的重构,可使译文语篇更具有连贯性,同时也使语篇特征更为清晰。基于语篇连贯角度的本次研究,不再局限于“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而是将中央文献的汉译日翻译看作是超越字对字、句对句逐一翻译、机械翻译的翻译,将研究视野拓展至语篇层次,探讨语篇层次上的译文语篇的连贯重构。本论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有如下几种:文本对比分析法、文献综述分析、跨学科研究方法、问卷调查等。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下三点:(1)视角独特。本次研究是从一个崭新的语篇连贯的视角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展开的汉译日翻译研究。从调查、分析的结果来看,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相同或相似视角的研究,是一次有益的尝试。(2)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紧密结合。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日译本的相关数据,并以获取的数据为依据,对日译本的受众接受度进行分析,同时也是对本论文的客观性的支持;(3)紧密联系中央文献研究实际。本次的研究结果,可以为语篇连贯视角下的中央文献的汉译日实践和研究,提供一定的有价值的参考。本论文所采取的视角和方法,是为了能更好地翻译和研究《治国理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也期待能为其他中央文献的外译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提高外宣翻译质量、助力中国声音的海外有效传播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关于日语中的原因、理由的表达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日语中的原因、理由的表达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功能对等前提下的日语幽默表达汉译策略分析 ——一项基于学习者语料库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谢辞
内容摘要
要旨
1 はじめに
    1.1 问题提起
    1.2 研究対象
    1.3 研究目的
2 先行研究
3 机能等価理论下におけるユーモア表现中訳ストラテジー探求
    3.1 ユーモア表现の分类と定义
        3.1.1 大衆类ユーモア
        3.1.2 文化类ユーモア
        3.1.3 言叶游び类ユーモア
    3.2 ユーモア表现の中訳ストラテジー
        3.2.1 大衆类ユーモアの场合
        3.2.2 文化类ユーモアの场合
        3.2.3 言叶游び类ユーモアの场合
4 おわりに
参考文献
付録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件

(2)汉日谦辞对比及课堂教学研究 ——以《汉语水平等级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为基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汉日谦辞工具书
        1.3.2 汉日谦辞本体研究
        1.3.3 汉日谦辞对比研究
        1.3.4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谦辞研究
    1.4 汉日谦辞的界定
        1.4.1 汉语谦辞的界定
        1.4.2 日语谦辞的界定
    1.5 研究方法
2 汉日谦辞对比
    2.1 人际称谓中的谦辞对比
    2.2 语言交际中的谦辞对比
    2.3 习惯用语中的谦辞对比
3 谦辞在《大纲》的体现和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分布
    3.1 谦辞在《大纲》的体现
    3.2 对外汉语教材中谦辞的分布
4 日本留学生汉语谦辞学习中的偏误统计及分析
    4.1 日本留学生谦辞问卷基本情况及偏误统计
        4.1.1 谦辞问卷相关图表及分析
        4.1.2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谦辞偏误统计
    4.2 日本留学生谦辞学习的偏误分析
        4.2.1 望文生义
        4.2.2 不知其义
        4.2.3 对象错误
        4.2.4 谦虚过度
        4.2.5 书写不规范
    4.3 日本留学生谦辞学习偏误原因分析
        4.3.1 母语负迁移
        4.3.2 目的语知识的干扰
        4.3.3 文化差异
        4.3.4 学习态度的影响
5 对日课堂谦辞教学对策及建议
    5.1 加强情景教学
    5.2 复习落实到课后练习上
    5.3 加强文化教学
    5.4 强化教师能动作用
        5.4.1 对日汉语教师尽量掌握一点日语
        5.4.2 汉语教师重视汉语谦辞教学
        5.4.3 汉语教师要加强学生对汉语谦辞的练习
    5.5 对《大纲》和教材的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问卷调查
致谢

(3)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视角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1.4 研究对象与语料选取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意义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汉语语气研究
        2.2.1 汉语语气研究历史溯源
        2.2.2 汉语语气类别一致式研究回顾
        2.2.3 汉语语气类别隐喻式研究回顾
    2.3 日语语气研究
        2.3.1 日语语气研究历史溯源
        2.3.2 日语语气类别一致式研究回顾
        2.3.3 日语语气类别隐喻式研究回顾
    2.4 汉日语气对比研究
    2.5 系统功能视角下的语气研究
        2.5.1 人际功能研究
        2.5.2 人际隐喻研究
        2.5.3 汉语语气研究
        2.5.4 日语语气研究
        2.5.5 语气对比研究
    2.6 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引言
    3.2 系统功能语言学核心概念
        3.2.1 系统
        3.2.2 功能
        3.2.3 精密度
        3.2.4 盖然率
        3.2.5 体现
        3.2.6 例示
        3.2.7 语境
    3.3 语气系统
        3.3.1 语气类别系统
        3.3.2 语气语势系统
    3.4 小结
第四章 汉日语气类别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1 引言
    4.2 陈述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2.1 精密度对比
        4.2.2 句法手段对比
        4.2.3 词汇手段对比
    4.3 感叹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3.1 精密度对比
        4.3.2 句法手段对比
        4.3.3 词汇手段对比
    4.4 疑问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4.1 精密度对比
        4.4.2 句法手段对比
        4.4.3 词汇手段对比
    4.5 祈使语气一致式及体现形式对比
        4.5.1 精密度对比
        4.5.2 句法手段对比
        4.5.3 词汇手段对比
    4.6 小结
第五章 汉日语气类别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1 引言
    5.2 陈述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2.1 精密度对比
        5.2.2 句法手段对比
        5.2.3 词汇手段对比
        5.2.4 语言形式共现手段对比
        5.2.5 语场特点对比
        5.2.6 语旨特点对比
        5.2.7 语式特点对比
        5.2.8 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2.9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3 疑问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3.1 精密度对比
        5.3.2 句法手段对比
        5.3.3 词汇手段对比
        5.3.4 语场特点对比
        5.3.5 语旨特点对比
        5.3.6 语式特点对比
        5.3.7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4 祈使语气隐喻式及体现形式与语境特点对比
        5.4.1 精密度对比
        5.4.2 句法手段对比
        5.4.3 词汇手段对比
        5.4.4 语言形式共现手段对比
        5.4.5 语场特点对比
        5.4.6 语旨特点对比
        5.4.7 语式特点对比
        5.4.8 语言-语境共现特点对比
    5.5 小结
第六章 汉日语气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6.1 引言
    6.2 内在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6.2.1 精密度对比
        6.2.2 句法手段对比
        6.2.3 词汇手段对比
    6.3 外在语势及体现形式对比
        6.3.1 精密度对比
        6.3.2 句法手段对比
        6.3.3 词汇手段对比
        6.3.4 语音手段对比
    6.4 结语
第七章 从语言、思维、社会文化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和差异
    7.1 引言
    7.2 汉日语气系统共性与差异总结
        7.2.1 汉日语气系统共性
        7.2.2 汉日语气系统差异
    7.3 从语言类型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7.3.1 从语序类型看共性
        7.3.2 从语序类型看差异
        7.3.3 从形态类型看差异
    7.4 从思维维度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7.4.1 从思维维度看共性
        7.4.2 从思维维度看差异
    7.5 从社会文化看汉日语气系统的共性与差异
        7.5.1 从社会文化看共性
        7.5.2 从社会文化看差异
    7.6 小结
第八章 总结
    8.1 研究发现及创新
    8.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英汉、日汉对照人名术语表
    附录2 莱比锡标注符号说明
    附录3 文中语料

(4)日本留学生汉语拒绝表达的语用水平调查 ——以“请求”场景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综述
        1.2.1 汉语本体研究现状
        1.2.2 日语本体研究现状
        1.2.3 汉日对比研究现状
        1.2.4 小结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理论基础
        1.4.1 礼貌原则
        1.4.2 面子理论
        1.4.3 关联理论
    1.5 研究价值
第二章 “请求”场面的拒绝表达的汉日对比研究
    2.1 汉语“请求”场面的拒绝表达
        2.1.1 汉语拒绝句式
        2.1.2 汉语拒绝策略
        2.1.3 汉语不同环境下的拒绝语用分析
    2.2 日语“请求”场面的拒绝表达
        2.2.1 日语拒绝句式
        2.2.2 日语拒绝策略
        2.2.3 日语不同环境下的拒绝语用分析
    2.3 汉日“请求”场面的拒绝表达对比
        2.3.1 汉日拒绝句式的对比
        2.3.2 汉日拒绝策略的对比
        2.3.3 汉语不同环境下的拒绝语用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日本留学生汉语拒绝表达语用水平调查
    3.1 调查对象与设计
    3.2 问卷调查的实施
    3.3 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
        3.3.1 日本留学生个人信息统计
        3.3.2 日本留学生个人信息分析
    3.4 访谈调查
        3.4.1 日本留学生个人信息分析
        3.4.2 日本留学生个人信息分析
第四章 日本留学生汉语拒绝表达语用水平的差异分析及语用能力培养的建议
    4.1 语用水平的分析
        4.1.1 问卷调查的分析
        4.1.2 访谈调查的结果分析
    4.2 语用能力的培养
        4.2.1 培养语用意识
        4.2.2 提高语用能力
第五章 结语
    5.1 本研究的总结
    5.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日本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中国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三:调查对象背景信息汇总
附录四:访谈调查回答内容汇总

(5)日本留学生“都”字句的习得研究及教学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动机和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都”字句的本体研究现状
        1.2.2 “都”字句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对比分析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3.4 偏误分析法
    1.4 本文的语料来源
第二章 汉语“都”与“都”字句研究
    2.1 范围副词“都”及其相关句式研究
        2.1.1 句式一
        2.1.2 句式二
        2.1.3 句式三
        2.1.4 句式四
        2.1.5 句式五
    2.2 语气副词“都”和时间副词“都”及其相关句式研究
        2.2.1 句式六
        2.2.2 句式七
        2.2.3 句式八
        2.2.4 句式九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语“都”字句与日语对应句的比较研究
    3.1 范围副词“都”的句式与日语对应句的对比研究
        3.1.1 句式一与对应日语的对比研究
        3.1.2 句式二与对应日语的对比研究
        3.1.3 句式三与对应日语的对比研究
        3.1.4 句式四与对应日语的对比研究
        3.1.5 句式五与对应日语的对比研究
    3.2 语气副词“都”和时间副词“都”与日语对应词的对比研究
        3.2.1 句式六与对应日语的对比研究
        3.2.2 句式七与对应日语的对比研究
        3.2.3 句式八与对应日语的对比研究
        3.2.4 句式九与对应日语的对比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都”字句习得研究和偏误分析
    4.1 范围副词“都”的句式偏误分析
        4.1.1 句式一偏误分析
        4.1.2 句式二偏误分析
        4.1.3 句式三偏误分析
        4.1.4 句式五偏误分析
    4.2 语气副词“都”和时间副词“都”句式的偏误分析
        4.2.1 句式六偏误分析
        4.2.2 句式八偏误分析
        4.2.3 句式九偏误分析
    4.3 偏误原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问卷调查留学生“都”字句的习得研究和偏误分析
    5.1 调查的目的和对象
        5.1.1 调查的目的
        5.1.2 调查的对象
    5.2 调查问卷的设计
        5.2.1 语料来源
        5.2.2 题型设置
    5.3 问卷的实施情况和结果分析
        5.3.1 问卷的实施情况
        5.3.2 问卷的结果分析
    5.4 范围副词“都”及其句式的偏误分析
        5.4.1 句式一偏误分析
        5.4.2 句式二偏误分析
        5.4.3 句式三偏误分析
        5.4.4 句式四偏误分析
        5.4.5 句式五偏误分析
    5.5 语气副词“都”和时间副词“都”及其句式的偏误分析
        5.5.1 句式六偏误分析
        5.5.2 句式七偏误分析
        5.5.3 句式八偏误分析
        5.5.4 句式九偏误分析
    5.6 偏误原因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汉语副词“都”及其句式的教学建议
    6.1 对范围副词“都”的句式的教学建议
        6.1.1 对句式一的教学建议
        6.1.2 对句式二的教学建议
        6.1.3 对句式三的教学建议
        6.1.4 对句式四的教学建议
        6.1.5 对句式五的教学建议
    6.2 对范围副词“都”和时间副词“都”的句式的教学建议
        6.2.1 对句式六的教学建议
        6.2.2 对句式七的教学建议
        6.2.3 对句式八的教学建议
        6.2.4 对句式九的教学建议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调查问卷答案
致谢

(6)战后日本女性的主妇化模式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谢辞
摘要
要旨
序章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日本国内对战后女性的主妇化研究
        1.1.1 战后日本女性主妇化形成的社会结构研究和主妇化走向研究
        1.1.2 日本1980年代以后的女性相关政策对女性离职成为家庭主妇的影响研究
        1.1.3 战后日本女性个人因素对离职成为家庭主妇的影响研究
    1.2 中国对日本战后女性的主妇化研究
    1.3 遗留问题
第2章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2.1 本论文的理论框架
        2.1.1 宏观理论框架
        2.1.2 中观理论框架
        2.1.3 微观理论框架
    2.2 主妇化概念界定
    2.3 研究方法和研究数据
        2.3.1 研究方法
        2.3.2 研究数据
    2.4 研究内容、框架结构及创新之处
        2.4.1 研究内容
        2.4.2 框架结构
        2.4.3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3章 战后日本女性的主妇化变迁和时空特征
    3.1 欧美国家的主妇化变迁
        3.1.1 美国和法国的主妇化变迁
        3.1.2 英国和德国的主妇化变迁
    3.2 日本女性的主妇化变迁及持续时间特征
        3.2.1 日本女性的主妇化变迁
        3.2.2 战后日本女性主妇化的持续时间特征及相关原因
    3.3 战后日本女性主妇化的空间压缩特征
        3.3.1 主妇现象评价的多元化
        3.3.2 男女性别角色分工意识和社会现状的扭曲错位
        3.3.3 战后日本政府女性政策间的相互矛盾
第4章 战后日本女性主妇化模式的阶段性变迁及相应的社会结构
    4.1 战前至1950年代的女性结婚离职模式主妇化
        4.1.1 战前的女性劳动及女性结婚离职模式主妇化
        4.1.2 战后至1950年代的女性结婚离职模式主妇化
    4.2 1960年代至1970年代女性结婚离职模式主妇化及相应的社会结构
        4.2.1 1960年代至1970年代的女性结婚离职模式主妇化
        4.2.2 1960年代至1970年代女性结婚离职模式主妇化的社会结构
    4.3 1980年代至2000年代的女性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及相应的社会结构
        4.3.1 1980年代至2000年代的女性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
        4.3.2 1980年代至2000年代女性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的社会结构
    4.4 2010年至2019女性年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弱化及相应的社会结构
        4.4.1 2010年至2019年女性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弱化
        4.4.2 2010年至2019年女性生育离职模式主妇化弱化的社会结构
第5章 战后日本女性的离职时机及相关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SSM调查》中女性结婚、生育离职模式家庭主妇的实证分析
        5.1.1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
        5.1.2 女性结婚、生育离职模式家庭主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1.3 女性结婚、生育离职后再就职的影响因素分析
    5.2 《消费生活面板调查》中女性结婚、生育、育儿期离职模式家庭主妇的实证分析
        5.2.1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
        5.2.2 女性结婚、第1子生育、第1子小学入学离职模式家庭主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2.3 女性第1子生育、第1子小学入学离职的影响因素分析
终章
    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2.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与今后的课题
    3. 本论文研究对中国的启示
参考文献
    一 中文文献(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二 日文文献(按姓氏五十音图排序)
    三 英文文献
    四 政府统计数据
    五 网站资料
附录
    附录1《SSM调查》数据的调查问卷
    附录2《消费生活面板调查》数据的调查问卷

(7)从汉字词汇的使用看汉字在东亚国家的前途——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近代以来汉字在东亚国家的遭遇
2 东亚国家现代语言汉字词汇的使用
    2.1 现代日语汉字词汇使用状况
    2.2 现代韩语汉字词汇使用现状
    2.3 现代越语汉字词汇使用现状
3 汉字在东亚国家的前途
    3.1 废除汉字的理由已经不复存在
        3.11“汉字是落后的文字”是个伪命题
        3.12 妨碍国民教育普及的原因不是汉字
        3.13汉字和汉字词汇促进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3.2 大量的汉字词汇是东亚国家恢复使用汉字的动力
4 结束语
数据资源

(8)关联理论视阈下习近平着作复句日译对比研究 ——兼论对日话语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及价值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价值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习近平着作翻译研究综述
        2.1.1 文本分析视角下习近平着作翻译研究
        2.1.2 传播视角下习近平着作翻译研究
    2.2 复句研究综述
        2.2.1 汉语复句定义及分类
        2.2.2 日语复句定义及分类
        2.2.3 汉日复句相关研究
        2.2.4 复句翻译研究
    2.3 对外话语体系研究综述
        2.3.1 政治理论视角下对外话语体系研究
        2.3.2 传播理论视角下对外话语体系研究
        2.3.3 话语理论视角下对外话语体系研究
第三章 理论综述
    3.1 关联理论
        3.1.1 理论缘起
        3.1.2 关联理论概述
    3.2 关联翻译理论
        3.2.1 Gutt的关联翻译理论
        3.2.2 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综述
    3.3 本文理论框架
第四章 译者“心力”:习近平着作译本对比研究
    4.1 有标复句特点及日译情况概述
        4.1.1 因果类分句特点及日译处理
        4.1.2 并列类分句特点及日译处理
        4.1.3 转折类分句特点及日译处理
    4.2 无标复句特点及日译情况概述
        4.2.1 关联词省略式无标复句
        4.2.2 并列关系
        4.2.3 连贯关系
    4.3 小结
        4.3.1 译者心力概述
        4.3.2 意与形间的关联
第五章 接受“效果”:习近平着作日译交际效度研究
    5.1 问卷及访谈概况
        5.1.1 问卷及访谈设计
        5.1.2 问卷及访谈实施概要
        5.1.3 受访者基本情况
        5.1.4 问卷调查群体差异分析
    5.2 问卷及访谈结果分析
        5.2.1 复句结构与交际
        5.2.2 文化与交际
    5.3 小结
        5.3.1 受众心力概述
        5.3.2 交际过程:译者与受众心力对比分析
第六章 关联原则与对日话语体系构建
    6.1 日本受众的认知语境
    6.2 译者:习近平着作复句日译关联原则
        6.2.1 复句结构之最佳关联
        6.2.2 文化信息之足够的关联
    6.3 受众:认知语境的发展路径
    6.4 关联理论交际观与中央文献外译传播模式
第七章 终章
    7.1 内容与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局限与前瞻
        7.3.1 局限与不足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要旨
附录
博士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9)日语信息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论文的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三、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四、本论文结构
第一章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节 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信息结构研究
        一、布拉格学派的功能句子观
        二、韩礼德的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
    第二节 日语的信息结构研究
        一、日语的主题研究
        二、日语的焦点研究
        三、日语的复句研究
        四、其他关于信息结构的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语言信息与语言信息结构
    第一节 从本体论信息到认识论信息
    第二节 语言信息结构
        一、信息结构概念的界定
        二、主题与焦点概念的界定
        三、主题化与焦点化概念的界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日语单句信息结构研究
    第一节 信息结构的起点——主题与主题化
        一、格成分与主题
        二、格成分的主题化
        三、非格成分的主题化
    第二节 信息结构的研究核心——焦点与焦点化
        一、焦点与焦点化手段
        二、格成分的焦点化
        三、格成分以外成分的焦点化
    第三节 信息结构形成动因研究
        一、移位与成分移位分析
        二、主题化的移位
        三、焦点化的移位
        四、焦点操作驱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语复句信息结构研究
    第一节 顺接关系复句的信息结构
        一、条件复句
        二、因果关系复句
    第二节 逆接关系复句的信息结构
        一、让步关系复句
        二、转折关系复句
    第三节 并列关系复句的信息结构
        一、平列关系复句
        二、对比关系复句
        三、对照关系复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日语语篇信息结构研究
    第一节 日语语篇的信息类型
        一、事实信息
        二、理念信息
        三、联想信息
        四、人际信息
    第二节 问答句群的信息结构
        一、获取信息的出发点——问句
        二、三种问答句群的焦点
    第三节 日语语篇信息结构视域下的“は”与“が”
        一、叙事语篇中的“は”与“が”
        二、叙事语篇“冒头文”中“は”与“が”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电信柱と妙な男』
附录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基于语篇连贯视角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日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3.1 调查问卷概要
        1.3.2 问卷问题说明
        1.3.3 问卷调查结果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创新点与意义
    1.6 论文结构与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语篇溯源及界定
    2.2 衔接与连贯
        2.2.1 衔接
        2.2.2 连贯
        2.2.3 衔接与连贯的关系
    2.3 语篇连贯与翻译及外宣翻译
        2.3.1 语篇连贯
        2.3.2 语篇连贯与翻译
        2.3.3 语篇连贯与外宣翻译
    2.4 语境及翻译语境
    2.5 国内外中央文献翻译及翻译研究的概况
        2.5.1 《治国理政》以外的中央文献日译及研究概况
        2.5.2 《治国理政》的日译及研究概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语法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3.1 衔接与《治国理政》日译
        3.1.1 照应视角
        3.1.2 替代和省略的视角
        3.1.3 连接视角
    3.2 修辞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3.3 句法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3.3.1 “被”字句的范围
        3.3.2 “被”字句的日译
    3.4 语序与《治国理政》日译
        3.4.1 语序变化
        3.4.2 常位与殊位
        3.4.2.1 主谓殊位
        3.4.2.2 定语
        3.4.2.3 状语
    3.5 主位推进模式与《治国理政》日译
        3.5.1 主位与主位结构
        3.5.2 主位推进模式
        3.5.3 主位推进模式在《国政运営》中的重构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语义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4.1 小句经验功能
    4.2 句际语义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4.2.1 重复
        4.2.2 同义性衔接
    4.3 同现关系与《治国理政》日译
    4.4 段际语义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4.5 深层逻辑语义与《治国理政》日译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语用连贯与《治国理政》日译
    5.1 关联翻译理论
        5.1.1 直接翻译与《治国理政》日译
        5.1.2 间接翻译与《治国理政》日译
    5.2 语境
    5.3 文化语境与《治国理政》日译
    5.4 语域与《治国理政》日译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2 中央文献日译方略
        6.2.1 语法连贯视角下的方略
        6.2.2 语义连贯视角下的方略
        6.2.3 语用连贯视角下的方略
    6.3 研究展望
图目
表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目录
附录二 调查问卷原文
日本语要约
在学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四、关于日语中的原因、理由的表达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功能对等前提下的日语幽默表达汉译策略分析 ——一项基于学习者语料库的案例研究[D]. 王雅婷.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21(09)
  • [2]汉日谦辞对比及课堂教学研究 ——以《汉语水平等级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为基点[D]. 王艳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汉日语气系统之功能视角对比研究[D]. 耿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4]日本留学生汉语拒绝表达的语用水平调查 ——以“请求”场景为中心[D]. NOMACHI AYAKO.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2)
  • [5]日本留学生“都”字句的习得研究及教学启示[D]. 金梦茹.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战后日本女性的主妇化模式变迁研究[D]. 李金凤.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7]从汉字词汇的使用看汉字在东亚国家的前途——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考察[J]. 施建军. 外语学刊, 2021(01)
  • [8]关联理论视阈下习近平着作复句日译对比研究 ——兼论对日话语体系构建[D]. 薛悦.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0(08)
  • [9]日语信息结构研究[D]. 温晓亮. 黑龙江大学, 2020(03)
  • [10]基于语篇连贯视角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日译研究[D]. 关永皓.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用日语怎么表达理由和理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