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抵押贷款风险批评

住宅抵押贷款风险批评

一、住房抵押贷款风险众评(论文文献综述)

魏娜[1](2021)在《绿地控股高负债经营的财务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张睿[2](2020)在《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减贫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已成为我国维护社会和谐、消除贫困的、促进民生发展的必要举措。2016年数字普惠金融这一概念第一次被提出,同时也代表着数字普惠金融成为了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为全球的金融扶贫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渠道。可以预见,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是对金融扶贫内涵以及外延的又一次扩充。我国的电子商务领域以及移动支付领域的发展在全球遥遥领先。因此,借此优势着重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以促进贫困减缓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通过对数字普惠金融和多维贫困的研究,全面探讨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有利于为数字普惠金融减贫理论提供一定的扩充。研究主要有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对本研究的研究背景进行详细描述,表明意义和价值,总结归纳了本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和结构框架,并简要说明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对普惠金融、数字普惠金融、多维贫困和金融减贫等进行相关概念界定,回顾与梳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贫困与贫困减缓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理分析。第三章,中国的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具体包括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模式、困难。第四章,多维贫困发生率的测度与分析。具体包括中国农村贫困现状,以及构建了多维贫困测度的指标体系,并对多维贫困的发生率进行分析。第五章,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对贫困减缓作用的实证分析。采用北大互联网金融中心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多维贫困指数进行实证分析,分析了其对贫困减缓的影响,并且分别测算了数字普惠金融三个维度对农村多维贫困发展的影响。第六章,结论与建议。通过分析实证所得出的结果,提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贫困减缓的优化政策建议。最后,本研究认为,有效扶贫的前提条件是要识别需要数字普惠金融参与主要扶贫的对象,将金融扶贫与财政扶贫进行充分融合,才能在减缓贫困的过程中展现最优的效用。对促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进行健康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其在贫困减缓中的作用,同时要注意提高数字普惠金融的金融服务性,体现其贫困减缓的直接作用;并且也要实现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可持续性,创造良性循环模式,借由收入分配、经济增长等间接因素发挥贫困减缓功效。也要巩固发展农村金融环境的基础设施以及在农村普及金融业、互联网行业基础知识,以建设信息对等、信息及时、信息可靠的信用评估机制,进一步巩固数字技术的安全措施,增强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关监管系统建成,在保护农村金融使用方的权益的基础上,为数字普惠金融减贫的作用提供保障。

梁栋[3](2020)在《G项目投资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房地产投资建设也处于蓬勃发展时期。我国城市房地产发展起步相对较晚,缺乏成熟的投资开发经验,盲目投资会给开发商带来巨大风险,可能给企业和社会造成较大的损失。因而迫切需要对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G项目为例,对该项目各阶段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旨在保证实现投资预期收益目标。本文以G项目为研究对象,在项目风险致因理论、风险管理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等理论基础的支撑下,首先利用文献资料法,对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的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概述了生命周期理论、风险管理理论、风险致因理论等理论基础,为全文研究内容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然后利用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对项目投资风险进行了识别;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对项目投资风险进行了评估;利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对项目投资风险进行了控制。通过对G项目的实地调研,对开发状况、开发环境进行了介绍,并利用头脑风暴+德尔菲法结合模型对该项目存在的风险进行了识别,共获取十二个风险因素。并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将G项目风险因素划分为投资决策、前期、建设、租售管理四个阶段。接着,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方式,对所识别出的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该项目整体风险属于中等风险,需要提高风险防控意识,制定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和解决办法。最后,针对G项目开发存在的风险,本文从投资决策、前期、建设及租售管理四个阶段提出了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施宇,许祥云[4](2020)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分类、选择及效果评估》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宏观审慎政策已成为各国宏观管理和金融监管工具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全球范围初步形成了可操作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体系。本文以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为中心,从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具体分类、实施特点、效果评估、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并对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实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期望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宏观审慎政策、选择政策工具提供有用的参考。

鲁莹[5](2018)在《基于Stacking框架的互联网金融个人信用评分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与金融结合的产物,最近几年在我国得到极大发展,但同时也隐藏着许多风险。针对最为关键的个人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的评估方式相比于传统商业银行具有更多互联网的特征,不仅仅是使用了更为复杂的机器学习模型,而且在信用数据形式方面也更加多样化。基于这样的特征,结合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逻辑,借助有关客户信用的各维度互联网信息大数据,构建了适用于互金行业的个人信用评分模式——新StackingC,它包括好坏客户的标准确定方法、数据预处理、变量选择、建模以及效果评价整个流程。这一方法从提高集成效果的角度出发,在结合不同类型的五个基分类器结果的基础上使用随机森林方法进行二次学习,对目前的评分技术有一定参考意义。实证分析表明新的方法在KS值和AUC指标上的表现优于逻辑回归、决策树、最近邻、朴素贝叶斯和支持向量机这五种单一模型,也优于常见的集成方式随机森林。在单一模型中,逻辑回归的性能最佳,朴素贝叶斯方法次优,最近邻和支持向量机模型存在过拟合风险,决策树模型的效果最差。从单一模型到集成模型,随机森林的效果优于决策树的结果也验证了集成方式能够提升单一模型的效果。此外模型变量重要性结果表明,多头借贷信息中的信用额度查询次数、运营商报告中手机夜间联系无标签电话情况以及手机号通讯录间接命中黑名单数目对客户违约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风控审核时需要重点关注和防范多头借贷和欺诈风险类指标。目前互金行业的相关监管也在逐步出台,企业和政府需要共同努力给互金行业营造健康发展的环境,让风险合理可控。而个人也需要加强自身的金融风险意识,不断提升个人金融素养。

甘雪婷[6](2018)在《文化产业众筹融资风险的法律规制研究》文中提出资金是文化资源和各种生产要素得以有机结合并创造价值的粘合剂,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投入的保障。为了解决资金瓶颈的难题,众筹逐渐成为文化产业新兴的融资渠道。但是,文化产业众筹融资渠道作为文化产业和众筹行业相融合的新生事物,它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伴有高风险的问题。因此,为了使这一问题得以更好地研究并解决,本文首先对文化产业众筹进行概述,通过对“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众筹”、“文化产业众筹融资风险”的法律概念上的界定,以文化产业众筹融资的法律主体和法治环境为切入点,对文化产业众筹融资的现状展开分析和总结,发现文化产业众筹融资中存在的特殊性问题,而其中一个重要的诱导因素就是风险。其次,按照风险产生源头进行剖析,将文化产业众筹融资中的风险划分为内源性风险和外源性风险。内源性风险以文化产业众筹融资中的法律关系主体为框架,细化研究文化产业项目发起人、投资群体、众筹平台、资产评估机构所产生的风险,强调构建常态化文化产业众筹融资风险应对措施的必要性。外源性风险以文化产业众筹融资中的立法缺位和监管滞后为内容,强调营造文化产业众筹融资法治环境的重要性。最后,以文化产业众筹融资风险的法律规制为角度,构建常态化的文化产业众筹融资内源性风险的法律规制机制,细化有关文化产业项目筹资者、投资群体、众筹平台、资产评估机构的风险应对措施;强化对文化产业众筹融资外源性风险的法律规制,以完善上位法相关规定、健全文化产业众筹融资风险监管制度、建立文化产业众筹融资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为重点,使文化产业众筹融资渠道得以规范化发展,以此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深化国家和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力点。

陈岑[7](2017)在《众筹模式下的房地产企业项目融资研究 ——以BC项目为例》文中提出房地产市场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其特点是从投入到建设再到销售这一过程较为慢长,且要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开发建设。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地产行业在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从房地产进入市场化到房地产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再到《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的正式实施,房地产行业迅速成长。但在此时,市场出现的资金紧缺、融资困难也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传统房地产融资渠道缺乏多样化,在银行和金融机构信用贷款的筹资方式下,仍然要负担高额的成本以及不可预测的风险。国家也随之出台调控政策来稳定房价,抑制投机性购房,控制房地产市场的过热现象,一系列的控制手段也造成房地产企业短期资金链出现严重问题。企业想要改善当前的融资难题,就不应再拘泥于传统,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创新探索。如今,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众筹融资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已成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并逐步引入到房地产市场中。但目前对于房企项目融资方式的革新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且众筹融资作为一种新事物又是近几年才在金融领域产生的。所以,关于众筹与房地产结合运用的研究还是相对较少的。旨在研究如何将房地产项目融资与众筹融资模式相结合,依据众筹的相关理论及理论基础,沿着众筹融资的发展路线,根据当前房地产企业融资模式的现状阐述了房地产企业资金短缺、融资方式单一等研究背景,进一步分析实现房企融资模式的创新,深层次探讨众筹融资的理论研究意义,并且结合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阐述众筹融资的产生、运作模式以及构建,进而与房地产项目相结合,通过D房地产公司的BC项目为实例,深入研究该项目的融资流程、融资中涉及的参与者、最终各方的收益情况。同时,分析了BC项目众筹融资案例中可能存在的融资风险,并从宏观方面、发展环境方面、微观层面三个角度出发对行业现有的风险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推进国内房地产市场上的众筹融资模式运用提供一种新思路。

牛自委[8](2017)在《我国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金融是金融行业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创新和发展的新兴金融模式。相对于传统的金融产品和模式来看,互联网金融有着传统金融不可比拟的优势。互联网金融以互联网作为运营载体,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便捷性、高效性、无边界性、无地域性以及低成本等特点快速发展。但是也正是因为互联网金融具备的这些特点,使得互联网金融不但具备传统金融所具有的某些信用风险,同时也产生了新的信用风险问题,由此给整个金融行业带来了新的冲击点。本文在研究我国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方面,首先对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进行了简要叙述。然后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种类、发展现状、信用风险来源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以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为例进行信用风险实证研究。关于我国P2P网络借贷信用风险的来源于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来源于P2P网络借贷平台,另一部分来源于借款者。在P2P网络借贷平台信用风险部分本文借鉴了专家系统方法中的"5C"法、"5P"法以及"CAMELS"评估指标,并根据我国P2P网络借贷自身的特点,选取相关评估指标建立指标体系。然后综合专家对各指标权重赋值的建议建立平台信用风险评估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最终得出各指标对平台信用风险的影响程度。在借款者信用风险部分本文则选用了Logit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在对借款人的信用风险研究时,本文从"人人贷"网站上收集了若干条实验数据,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类、处理和量化,同时参考商业银行对个人风险评估时所选用的指标体系,对Logit模型运算所用指标进行了适当的筛选、替代,以此形成P2P借款者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对Logit模型运算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各指标对借款者信用风险的影响情况。本文最后立足于论文研究结果,对如何完善降低我国互联网金融所存在的信用提出相关建议,以实现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目标。

王京[9](2016)在《众筹融资方式正负功能研究》文中提出众筹融资方式产生于2003年,在金融危机发生后的2009年随着互联网众筹平台Kickstarter和Indiegogo的崛起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我国的众筹融资方式最早出现在2011年,2014年开始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众筹融资方式是互联网金融时代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金融创新,它的重要地位在于它是整个互联网金融族类中真正体现金融主体功能——投资和融资功能——的互联网金融表现形式,也正因为如此,众筹融资方式被不少学者认为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提及互联网金融,不免会论到其具有的普惠特征和金融大众化特征,互联网金融被认为是网络时代发挥民众主体性以帮助小微企业有效融资的一种重要的途径,而众筹融资方式则将上述两个特性和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众筹融资方式并不一定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现有的金融格局,传统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仍然会在未来发挥巨大的作用,但其给了小微(初创)企业一种融资的选择,而这种选择,恰恰对于创业初期(种子期和初创期)的企业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实惠和巨大的扶持。众筹融资方式对于投资者而言,除了投资获利,还存在一种情怀,一种参与产品生产设计的情怀,一种帮助小微(初创)企业成长的情怀,一种回馈社会的情怀,而这种情怀在经济学上被称为“社区福利”,从而促使一种特殊合作形式的达成。通过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的社会重构效应,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和投资者的情怀能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这种融资方式天生带有一种温情,一种人文情怀,更体现了一种人文金融和人本金融。众筹融资方式代表了一种新金融,它所体现出来的金融大众化特征,是未来金融的发展方向,它所倡导的风险全社会分散,体现了罗伯特·席勒所倡导的新金融秩序,因而,对它的研究不可谓不重要。互联网从深层次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从技术层面、精神层面、经济层面以及社会层面,信息技术正在推动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基于此,金融也在创新,并且这种新的创新会进一步影响经济,影响社会。但是,技术所带来的双刃剑以及人性的复杂彼此交织,互联网金融以及众筹融资方式也具有两面性,它既能在新的时代促进金融和经济的发展,成为普惠金融重要的实现形式,也能成为新时代下金融及经济危机的种子。也就是说,众筹融资方式既能发挥降低融资成本,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分享企业发展带来的红利,从而促进金融资源合理有效配置,提升整体金融效率以促进经济发展等诸多正功能,也有累积平台风险,损害投资者利益,甚至会造成系统性风险,降低金融效率等诸多负功能。因此对它的正负功能进行研究,不可谓不必要。众筹融资方式的类别不同,同种类别的运营模式也有差异;不同的众筹平台,在融资项目数量、融资金额和融资成功率以及项目整体完成率等方面都有所差异,甚至差异明显。众筹融资方式以及互联网金融整体都在不停地创新和进化当中。本文通过研究众筹融资方式的产生过程、内涵、特征、功能,研究它的类别以及运营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并研究它的正负功能,研究它的创新趋势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其正功能并减少其负功能,总结各国对众筹融资方式的监管办法,从而实现为众筹融资方式定性定位,以促进我国金融和经济更好地发展。本文分析的重点和目的是众筹融资方式的正负功能。就整个互联网金融及相关融资方式而言,众筹融资方式的分析是一个小题,而对于众筹融资方式的种种正的、负的、单个具体的、全局整体的功能而言,全面的正负功能分析又是一个大题。因为目前学术界缺乏对众筹融资方式全面综合的分析,在对待众筹融资方式甚至互联网金融上缺乏全局意识,所以在对众筹融资方式甚至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上有所偏差、有所缺失,因而笔者认为有必要并且亟需构建一个对于众筹融资方式的正负功能的完整的分析框架,从而可以对众筹融资方式如何发展及监管进行胸有成竹地把握,也为未来进一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本文共九章,实际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众筹融资方式正负功能研究的准备,第二部分是对众筹融资方式正、负功能的分析,第三部分是在此基础上对完善众筹融资方式的建议。具体而言,第1章绪论、第2章对众筹融资方式的内涵分析和第3章众筹融资方式产生的理论基础是第一部分对众筹融资方式正负功能研究的理论准备,第4章对众筹融资方式具体运营模式的研究奠定了对其正负功能研究的实践准备。前四章分别进行文献梳理,确定研究对象,对内涵、本质特征、功能进行分析,对众筹概念的滥用进行辨析,从互联网金融视角、制度经济学视角和发展金融学视角对其产生理论进行分析,以及对众筹融资方式运营模式的研究,这些细致分析对众筹融资方式正负功能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是进行接下来正、负功能分析的基础,并且实质构成了接下来分析的很多部分。第5、6、7、8章则是本文的核心部分,篇幅最多,从单个具体和全局整体、正功能和负功能两个维度对其功能进行分析。单个具体指的是单个小微(初创)企业和单个投资者。全局整体分析的视角将从融资者(小微初创企业)、投资者的视角转移到对金融、经济整体的视角。在这四个章节的分析中,笔者运用了模型和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对单个具体的正、负功能和全局整体的正、负功能进行了分析。最后一部分是第9章对完善众筹融资方式的建议。第1章的1.3节部分,对每一章的研究内容进行了介绍,并附上全文的技术路线图。本文的创新点有:(1)深入研究众筹融资方式的内涵、运营模式,揭示众筹的本质含义,对于众筹概念的滥用予以反驳;(2)提出以正负功能视角分析众筹融资方式,并构建数理模型及采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证众筹融资方式的单个具体正、负功能和全局整体正、负功能;(3)以金融创新、金融发展和金融大众化的角度,以风险分析为基础来分析互联网金融或众筹融资方式的金融中介定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监管建议。本文的不足有:(1)因为众筹融资方式出现及真正发展的时间较短,缺乏相关数据或相关数据难以获得,使得本文对某些问题的分析进行模型分析时只能采用了数理模型分析和制度经济学分析;(2)由于目前众筹融资方式的全局整体负功能还未显着,并且缺乏数据,所以对其分析还有待加强和深入,对众筹融资间和众筹融资与其他融资方式间的违约相关性分析将是下一步努力的工作。

俞梦华[10](2016)在《X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作为近几十年来国际金融领域中最令人曙目的金融创新之一,资产证券化蔓延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使其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资产证券化打破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间的界限,能够有效地将资产未来收益转化为可用资金,在提高银行盈利性和资产效率,盘活存量资金、提高金融市场活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以及财政部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资产证券化的暂行规定、监督管理办法等,奠定了未来我国资产证券化深入发展的体制基础。在相关政策环境逐步建立的同时,资产证券化的实践工作也拉开序幕,2005年,中国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被批为资产证券化业务首批试点单位,于同年年末发行了第一期资产证券化产品,标志着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进入实质性阶段。然而正当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进入正轨时,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这轮经济危机在全球的范围内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谨慎起见,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进一步试点工作暂停。从“次贷危机”暴露的问题来看,银行在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同时,其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对风险的控制也越来越难。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是一把“双刃剑”,对其风险的控制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已有文献的阅读以及相关统计数据的分析,系统性梳理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X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法定量分析制约X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关键性风险,并结合相关实践案例,总结X银行在资产证券业务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与不足之处,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一是从X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现状来看,信贷资产证券化已经成为X银行不可或缺的重要业务,并且在将来可能会得以进一步发展,在X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其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环境风险也在不断加剧;二是本文结合X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管理实际,通过层次分析法对X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细化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利率风险、法律风险、债务人违约风险以及债务人提前偿还风险的重要性处于前四位;三是选取典型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兴银2016年第一期绿色金融信贷资产支持证券”,通过梳理该证券化产品交易结构、基础资产概况、主要参与主体财务状况、产品发行流程、内外部信用提升方式等内容,总结发现X银行在基础资产风险控制、第三方服务机构方面控制、法律风险控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是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信贷资产集中度控制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为进一步有效控制X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提升资产资产证券化业务水平。本文认为X银行应严格控制贷款质量,利用贷款合同约束债务人行为以有效控制信用风险;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有效防范市场风险;加强对基础资产池的以及资产证券化流程的监控以控制操作风险。而政府应从完善相关法规、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完善信息披露、加强金融监管这些方面入手,进一步优化我国资产证券化环境,提供制度保证。

二、住房抵押贷款风险众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住房抵押贷款风险众评(论文提纲范文)

(2)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减贫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标
    1.2 研究方法和结构框架
        1.2.1 研究方法
        1.2.2 技术路线图
    1.3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普惠金融
        2.1.2 数字普惠金融
        2.1.3 贫困及多维贫困
        2.1.4 金融减贫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普惠金融研究
        2.2.2 数字普惠金融研究
        2.2.3 贫困及多维贫困研究
        2.2.4 金融减贫研究
        2.2.5 文献评述
    2.3 理论基础
        2.3.1 金融排斥及包容性金融理论
        2.3.2 普惠金融体系构架及发展历程
        2.3.3 贫困与反贫困
    2.4 数字普惠金融减贫机理分析
        2.4.1 数字普惠金融对减贫的直接渠道
        2.4.2 数字普惠金融对减贫的间接渠道
第三章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状况
    3.1 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3.2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模式与发展现状
        3.2.1 传统金融机构的参与
        3.2.2 新型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参与
        3.2.3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困难
第四章 中国农村减贫概况
    4.1 中国农村贫困现状
    4.2 多维贫困指标体系构建
        4.2.1 变量设定
        4.2.2 指标体系
    4.3 多维贫困发生率及变化
第五章 数字普惠金融影响贫困减缓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5.1.1 模型构建
        5.1.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5.2 数字普惠金融减缓贫困的实证分析
    5.3 数字普惠金融各维度对农村多维贫困减缓作用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水平
        6.2.2 建立信用评估机制,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稳定发展
        6.2.3 发展农村经济,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6.2.4 完善监管体系,保障数字普惠金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G项目投资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2 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管理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房地产投资风险的概念及其特点
    2.2 相关理论基础
3 G项目概况及其投资风险识别
    3.1 项目概况
    3.2 项目投资风险识别
    3.3 项目投资风险说明
4 G项目投资风险评价
    4.1 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方法概述
    4.2 基于FAHP的项目投资风险综合评价
    4.3 投资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5 G项目投资风险应对及其保障措施
    5.1 项目投资风险应对原则
    5.2 项目风险管理规划
    5.3 项目风险管理措施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分类、选择及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分类及实施特点
    (一)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一般性分类
        1. 银行业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2. 房地产领域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3. 资本管制与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三)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实施特点
三、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选择与实践
    (一)相机抉择或确定规则
    (二)与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合
四、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效果评估
    (一)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有效性的评判标准
    (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效果评估
        1. 银行业领域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2. 房地产领域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3. 资本管制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五、结论与研究展望

(5)基于Stacking框架的互联网金融个人信用评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技术路线
2 互联网金融和个人信用评分概述
    2.1 互联网金融概述
    2.2 个人信用评分概述
3 个人信用评分相关模型与技术
    3.1 单一模型
    3.2 集成方法
    3.3 模型性能度量方法
4 互联网金融个人信用评分实证研究
    4.1 数据来源与客户标签处理
    4.2 数据预处理与变量选择
    4.3 STACKING建模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文化产业众筹融资风险的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文化产业众筹融资的产生及其模式
        1.2.2 文化产业众筹融资的发展及其风险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2 文化产业众筹融资概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文化产业
        2.1.2 文化产业众筹
        2.1.3 文化产业众筹融资风险
    2.2 文化产业众筹融资的现状及问题
        2.2.1 文化产业众筹融资的现状
        2.2.2 文化产业众筹融资存在的问题
        2.2.3 制约文化产业众筹融资的重要因素之一:风险
3 文化产业众筹融资的内源性风险分析
    3.1 文化产业项目筹资者及项目本身存在的风险
        3.1.1 筹资者非法集资的风险
        3.1.2 项目泡沫化的风险
    3.2 文化产业众筹平台的违规经营风险
        3.2.1 知识产权保障不到位导致的风险
        3.2.2 资金链运作不规范导致的风险
        3.2.3 退出机制不完善导致的风险
    3.3 文化产业投资群体的领投欺诈风险
    3.4 文化产业资产评估机构的价值评估风险
4 文化产业众筹融资的外源性风险分析
    4.1 文化产业众筹融资的相关立法不足
        4.1.1 基础立法缺位
        4.1.2 配套措施不细化
    4.2 文化产业众筹融资的监管体系落后
        4.2.1 监管法律依据不足
        4.2.2 监管主体职责模糊
        4.2.3 监管边界不清
5 文化产业众筹融资风险的法律规制
    5.1 法律规制文化产业众筹融资风险的价值和依据
        5.1.1 法律规制文化产业众筹融资风险的价值
        5.1.2 法律规制文化产业众筹融资风险的依据
    5.2 完善文化产业众筹融资内源性风险的法律规制
        5.2.1 文化产业项目筹资者的风险应对措施
        5.2.2 文化产业众筹平台的风险应对措施
        5.2.3 文化产业投资群体的风险应对措施
        5.2.4 文化产业资产评估机构的风险应对措施
    5.3 强化文化产业众筹融资外源性风险的法律规制
        5.3.1 完善文化产业众筹融资的相关立法规定
        5.3.2 健全文化产业众筹融资的风险监管制度
        5.3.3 建立文化产业众筹融资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6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众筹模式下的房地产企业项目融资研究 ——以BC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1.3 国内外文献评述
    2.2 众筹融资的涵义
        2.2.1 众筹融资概念
        2.2.2 众筹融资模式
    2.3 众筹融资的基础理论
        2.3.1 交易成本理论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3 平台经济理论
3 房地产企业项目众筹融资分析
    3.1 房地产企业项目众筹融资的产生与发展
        3.1.1 房地产企业项目众筹融资的产生
        3.1.2 房地产企业项目众筹融资的发展
        3.1.3 房地产企业项目众筹融资投资与退出流程
        3.1.4 房地产企业项目众筹主要平台简介
    3.2 房地产企业项目众筹融资现状
        3.2.1 房地产企业项目的众筹类型不同
        3.2.2 房地产企业项目众筹融资规模稳步增长
        3.2.3 房地产企业项目众筹融资成本较低
        3.2.4 房地产行业成立众筹联盟
    3.3 房地产企业项目众筹融资的优势
        3.3.1 产生滚雪球效应
        3.3.2 随时了解平台动向
        3.3.3 降低成本锁定客户
        3.3.4 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3.4 房地产企业项目众筹融资存在的风险
        3.4.1 项目众筹存在信用风险
        3.4.2 项目众筹存在非法集资风险
        3.4.3 项目众筹存在法律缺失风险
4 D公司的BC项目众筹融资案例
    4.1 D公司及BC项目
        4.1.1 D公司简介
        4.1.2 D公司资本结构分析
        4.1.3 BC项目众筹融资规模
    4.2 BC项目的众筹融资
        4.2.1 项目众筹融资的过程
        4.2.2 项目众筹融资的结果
    4.3 众筹融资结果分析
        4.3.1 财务指标分析
        4.3.2 融资各方收益情况
    4.4 BC项目众筹融资存在的风险
        4.4.1 项目的信用风险
        4.4.2 监管缺失风险
        4.4.3 容易沦为营销推广工具
5 房地产企业项目众筹融资优化建议
    5.1 加强政府以及社会的监管力度
        5.1.1 制定融资项目信息披露制度
        5.1.2 建立项目评级评价机制
        5.1.3 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确立其合法性
    5.2 营造良好的众筹融资发展环境
        5.2.1 引导公众正确理解众筹模式
        5.2.2 重视交易结构的创新
        5.2.3 建立第三方资金托管交易平台
    5.3 完善企业融资过程
        5.3.1 制定有效的融资流程
        5.3.2 加强企业融资的自我约束
        5.3.3 明确企业的发行责任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我国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传统金融信用风险研究
        1.2.2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互联网金融概念
    2.2 互联网金融分类
    2.3 信用风险相关概念
        2.3.1 金融风险概念
        2.3.2 信用风险概念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信用风险分析
    3.1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3.1.1 P2P行业发展现状
        3.1.2 众筹行业发展现状
        3.1.3 互联网金融理财行业发展现状
        3.1.4 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现状
    3.2 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来源分析
        3.2.1 P2P借贷信用风险
        3.2.2 众筹信用风险
        3.2.3 互联网理财信用风险
        3.2.4 第三方支付信用风险
第四章 实证研究——基于我国P2P互联网借贷研究
    4.1 实证研究方法
    4.2 关于借款平台信用风险的实证研究
        4.2.1 评估指标的确定
        4.2.2 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4.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3 关于借款者信用风险的实证研究
        4.3.1 Logit回归模型介绍
        4.3.2 极大似然估计
        4.3.3 模型指标的选取
        4.3.4 实证步骤
        4.3.5 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平台信用风险的研究结论
        5.1.2 借款者信用风险的研究结论
    5.2 建议
        5.2.1 降低平台信用风险方面的建议
        5.2.2 降低借款者信用风险方面的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9)众筹融资方式正负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2.1 众筹融资方式的内涵相关
        1.2.2 众筹融资运营模式相关
        1.2.3 对众筹融资方式实践及风险的分析
        1.2.4 众筹融资方式的监管研究
        1.2.5 联网金融的相关理论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和不足
第2章 众筹融资方式的内涵研究
    2.1 众筹融资方式的内涵
        2.1.1 众筹融资方式的定义
        2.1.2 众筹融资方式的本质特征
        2.1.3 众筹融资方式的功能
    2.2 对众筹概念的本质探究
        2.2.1 国内对众筹概念辨析的代表性梳理
        2.2.2 商品类众筹的概念滥用及辨析
        2.2.3 股权类众筹的概念滥用及辨析
    2.3 众筹融资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第3章 众筹融资方式产生的理论基础
    3.1 互联网金融视角下众筹融资方式的产生
        3.1.1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特点和功能
        3.1.2 互联网金融视角下的众筹的产生条件分析
    3.2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众筹融资方式的产生
        3.2.1 众筹融资方式产生的交易费用分析
        3.2.2 众筹融资方式的契约交易流程分析
    3.3 发展金融学视角下众筹融资方式的产生
        3.3.1 众筹融资方式产生的条件:金融发展、金融创新与金融大众化
        3.3.2 众筹融资方式在风险管理上的创新对比研究
第4章 众筹融资方式的运营模式研究
    4.1 商品类众筹融资方式的运营模式分析
        4.1.1 商品类众筹融资方式的一般运营模式分析
        4.1.2 商品类众筹融资方式的运营模式创新分析
    4.2 商品类众筹融资的定价分析
        4.2.1 三级价格歧视:区分投资者和普通消费者
        4.2.2 二级和一级价格歧视:区分不同的投资者
    4.3 股权类众筹融资方式的运营模式分析
        4.3.1 股权类众筹融资方式的一般运营模式分析
        4.3.2 股权类众筹融资方式的分类运营模式分析
        4.3.3 股权类众筹融资方式的运营模式发展、比较和创新分析
    4.4 股权类众筹融资的定价研究
        4.4.1 股权类众筹融资的估值方法分类
        4.4.2 不同运营模式下的股权类众筹融资定价的区别
第5章 众筹融资方式的单个具体正功能研究
    5.1 基于交易费用降低的双向正功能分析
        5.1.1 在搜寻和信息费用方面的费用产生分析
        5.1.2 在讨价还价和决策方面的费用产生分析
        5.1.3 监督费用和合约义务履行费用的产生分析
    5.2 基于融资者和投资者的其他正功能分析
        5.2.1 基于融资者的其他正功能分析
        5.2.2 基于投资者的其他正功能分析
    5.3 众筹融资方式的单个具体正功能模型分析
        5.3.1 商品类众筹融资方式的正功能模型
        5.3.2 股权类众筹融资方式的正功能模型
第6章 众筹融资方式的单个具体负功能研究
    6.1 对众筹融资方式风险的分类分析
    6.2 基于对融资者的负功能分析
        6.2.1 股权类众筹面临的法律风险
        6.2.2 众筹时间过长导致产品错过最佳推广期
        6.2.3 知识产权缺乏保护以致创意被窃取
        6.2.4 众筹融资者自身行为不当造成的风险
        6.2.5 投资者的“玩票心态”及投后“搭便车”行为带来的风险
        6.2.6 融资者选择众筹融资平台的风险
    6.3 基于对投资者的负功能分析
        6.3.1 由于融资者行为不当造成项目不能正常完成
        6.3.2 众筹投资者自身行为不当造成的风险
        6.3.3 投资者选择众筹融资平台的风险
    6.4 基于对众筹融资平台的负功能分析
        6.4.1 造成项目成功率和完成率不高导致竞争弱势
        6.4.2 众筹融资平台面临的法律法规改变被迫转型的风险
第7章 众筹融资方式的全局整体正功能研究
    7.1 众筹融资方式促进金融资源流向小微(初创)企业
    7.2 众筹融资方式促进双创和经济结构调整
    7.3 众筹融资方式代表了金融大众化并促进金融结构转型
    7.4 股权众筹融资促进资本市场的完善
    7.5 众筹融资方式支持企业家“创新活动”的模型分析
第8章 众筹融资方式的全局整体负功能研究
    8.1 平台间的竞争可能造成平台监管的放松而造成系统性风险
        8.1.1 众筹融资方式的兴起导致众筹融资规模和平台数量的增加
        8.1.2 众筹平台的盈利模式和竞争状况
        8.1.3 众筹平台方式项目审核易造成系统性风险
    8.2 众筹平台的垄断可能造成众筹融资效率的下降
        8.2.1 联网众筹平台的垄断趋势研究
        8.2.2 联网众筹平台垄断地位的原因分析
        8.2.3 互联网众筹平台垄断的负面影响分析
    8.3 众筹融资方式涉及虚拟经济的风险
        8.3.1 众筹融资方式涉及虚拟经济的途径分析
        8.3.2 众筹融资方式涉及虚拟经济的危害
    8.4 众筹融资方式的危机及传导
        8.4.1 众筹融资方式的危机表现形式
        8.4.2 众筹融资方式的危机的分析
        8.4.3 众筹融资方式的危机的扩散
第9章 关于完善众筹融资方式的建议
    9.1 完善众筹融资方式的措施研究
    9.2 对于完善众筹融资方式的分析
        9.2.1 基于众筹融资方式概念框架的研究
        9.2.2 基于投资者和融资者保护框架的研究
        9.2.3 基于众筹融资方式效率框架的研究
    9.3 对众筹融资方式监管相关问题的研究
        9.3.1 对众筹融资平台定位不清的解决建议
        9.3.2 对众筹融资监管尺度把握不准的解决建议
        9.3.3 对各类型众筹融资方式监管缺乏协调的解决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10)X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可能的不足
第二章 X银行资产证券化现状及风险分析
    2.1 X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现状
    2.2 X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
        2.2.1 信用风险
        2.2.2 市场风险
        2.2.3 操作风险
        2.2.4 环境风险
    2.3 X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3.1 风险管理意识欠缺
        2.3.2 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
        2.3.3 第三方服务不完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资产证券化风险评价
    3.1 层次分析法简介
    3.2 实证模型构建
        3.2.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3.2.2 构造判断矩阵
    3.3 相对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3.4 风险因素重要度排序以及整体一致性检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X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4.1 案例背景介绍
    4.2 “兴银2016-1”交易结构
    4.3 “兴银2016-1”风险管理措施
        4.3.1 基础资产风险控制
        4.3.2 第三方服务机构风险控制
        4.3.3 内外部信用增级分析
        4.3.4 法律风险控制
    4.4 “兴银2016-1”潜在风险分析
        4.4.1 信用风险
        4.4.2 市场风险
        4.4.3 信贷资产过度集中风险
        4.4.4 其他风险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策建议
    5.1 加强风险控制,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5.1.1 加强对信用风险的控制
        5.1.2 加强对市场风险的控制
        5.1.3 加强对操作风险的控制
    5.2 改善资产证券化环境,完善相关法律政策
        5.2.1 完善相关法规,提供制度保障
        5.2.2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规范的信用评级机构
        5.2.3 完善信息披露,加强金融监管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住房抵押贷款风险众评(论文参考文献)

  • [1]绿地控股高负债经营的财务风险控制研究[D]. 魏娜. 兰州财经大学, 2021
  • [2]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减贫效应研究[D]. 张睿.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3]G项目投资风险管理研究[D]. 梁栋.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4)
  • [4]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分类、选择及效果评估[J]. 施宇,许祥云. 上海金融, 2020(09)
  • [5]基于Stacking框架的互联网金融个人信用评分研究[D]. 鲁莹. 暨南大学, 2018(01)
  • [6]文化产业众筹融资风险的法律规制研究[D]. 甘雪婷. 兰州财经大学, 2018(01)
  • [7]众筹模式下的房地产企业项目融资研究 ——以BC项目为例[D]. 陈岑.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7(01)
  • [8]我国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研究[D]. 牛自委. 天津工业大学, 2017(10)
  • [9]众筹融资方式正负功能研究[D]. 王京. 辽宁大学, 2016(03)
  • [10]X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 俞梦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住宅抵押贷款风险批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