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层住宅人性化防火设计探讨

现代高层住宅人性化防火设计探讨

一、现代高层住宅人性化消防设计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雅[1](2021)在《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建筑大环境进入转型性发展阶段,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发祥地,其所继承下来的建筑本土原生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临建筑系统的重新构成。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建筑思潮不断冲击影响着陕西省本土建筑风格,建筑市场一度呈现“西方化”与“国际化”。但对于陕西省本土文脉的建筑思想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盲目接受国外建筑理论,使得建筑实践脱离建筑理论,建筑实践的繁荣景象与建筑理论的极度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陕西省现有的建筑理论系统性的总结、提炼和研究,导致建筑理论远远落后于建筑实践。本课题研究以论题的方式展开,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能够体现陕西省当代建筑思想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基础资料包括:陕西省建筑师在建筑领域进行的探索、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专业着作、陕西省高等院校建筑类硕博士论文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等。在本课题组,已有人进行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陕西省建筑思想的建筑师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的研究。本论文则透过陕西省高校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来看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统计分析的时间段均控制在1949年至今,其中因所收集到的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的发表是在1980年之后,所以本篇文章主要研究发表硕博士论文之后的时间。首先,本文以时间为纵轴,运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了1984-1989年段、1990-1999年段、2000-2009年段和2010-2020年段四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学硕博士论文;其次,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出发,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并从数据特征、理论特征和关键词特征三个方面对硕博士论文进行分析。随后,提出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由原创思想与引进思想两部分组成,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终,笔者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在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探讨。

马瑞丽[2](2020)在《云南坡地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设计研究 ——以博欣时代商业综合体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出现了一批从单一商业模式转变为多模式的商业综合体,其功能多样、人员密集,消防救援困难,尤其建设在坡地之中时,接地方式、规划选址、消防设计等方面也都不同于一般的平原建筑,所带来的消防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国家现行防火规范对此类建筑已不能进行全面的指导。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收集了国内外关于坡地建筑与大型商业综合体的相关文献资料,在此类建筑的相关基础性研究之上,对比国家消防规范和其他地方性法规,首先对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在坡地与平原环境中消防设计存在的差异性一一阐述与分析,其次对典型案例进行调研,通过现行国家规范条文对坡地建筑设计局限性的思考,就坡地建筑消防设计的建筑定性、消防扑救场地设计、人员安全疏散等问题进行研究,最后以云南坡地建筑中的大型商业综合体为研究对象,总结该类建筑多种使用功能组合下的消防设计策略,包括坡地商业综合体总平面消防车道与扑救场地布局、防火设计高度及建筑类别划分、安全疏散通道及安全避难场所设置等,最后结合“博欣时代商业综合体”项目的消防问题进行由浅入深的剖析,分析场地地形、利用高差变害为利,通过总结出来的策略进行实际分析和运用。

罗梦婕[3](2020)在《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早期的科技产业园多将产业聚集作为为主要功能,忽视了自身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发展,产城分离的发展方式导致了诸多问题。产城融合理念为产业与城市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国内科技产业园纷纷在此理念导向下进行转型升级。科技产业园开始承担起除了产业活动以外的多项职能与使命,呈现出复合化发展的趋势。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对产城融合的理解不够深入以及科技产业园自身的复杂性,很多园区存在着孤立封闭、功能配置失衡及空间形态单一等问题,针对性研究亟待展开。本文此为切入点,回应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本文从产城融合与复合化设计两个关键点出发,通过调研访谈、比较分析、理论与实践结合等方法,总结了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的现状问题,引入理论构建了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的原则和目标,从城市、园区规划两个层面展开复合化设计研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对研究对象的规模、建设时间进行限定,并确定研究框架。第二部分为现状问题分析与理论平台构建,分析国内外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历程与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的特征,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出科技产业园存在的主要问题,引入理论构建复合化设计的原则和目标。第三部分旨在解决问题,根据设计原则与目标,分别从城市和园区规划两个层面对复合化设计进行分层构建。第四部分为设计总结与实践运用,将前文的设计研究进行总结,并将研究结论运用到实践项目中,说明研究结论在具体设计中的可行性。最后总结研究成果并进行研究展望。本文在基础研究方面,构建了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的原则和目标。在设计研究方面,通过从城市、园区规划两个层面对科技产业园的复合化设计展开研究:指出科技产业园需要结合城市的规划布局来进行复合设计,形成联动发展的产城关系;指出园区内部需要通过多功能的合理配置、多流线的合理组织、多空间的复合设计,形成多样、开放、交流、弹性的园区。希望本文所提出的研究成果对今后科技产业园的转型发展有所助益。

李子轩[4](2020)在《高层居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滁州珑悦台小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增多与居住用地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高层居住区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高层居住区作为构成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对提升一个城市的整体环境景观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许多高层居住区的绿地环境建设仅仅是停留在绿地率的控制上,对于营造良好的绿地空间并没有过多要求。居住区的绿地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其环境景观应该创造出一个符合城市居民需求的空间,提高居民的归属感以及幸福指数。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高层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梳理了高层居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整理和分析现有国内外高层居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成果。确定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意义,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地调研、主题归纳、空间分析和总结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高层居住区的环境景观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选取新加坡、南京和合肥的高层居住区环境景观进行分析,作为实践案例的前期调研。结合实践案例滁州珑悦台小区,将前期理论研究运用到实际项目中,营造符合居民需求的高层居住区环境景观,希望为高层居住区的环境景观提高新的设计思路及方法,为今后其它高层居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借鉴及参考。

张蒙[5](2020)在《基于BIM的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仿真研究》文中认为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的空间载体,高层建筑在近年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消防安全事故也层出不穷。频发的高层建筑火灾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产生了消极的社会影响,亟待需要开展消防应急疏散管理研究。传统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研究具有不直观、难定量、可重复性差等缺点,模拟效率难以适应需求。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以下简称“BIM”)作为集成工程所有参数化信息的新技术,能够为火灾发展和人群疏散仿真研究提供精细化程度更高的模拟环境,有助于直观深入地分析火灾发展情况和人员疏散过程。因此,基于BIM技术开展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仿真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为目标,在分析高层建筑火灾发展规律、高层建筑人群疏散特性和BIM模型应用的基础上,将BIM模型与Pyrosim和Pathfinder仿真模拟软件相结合,以某19层高层建筑工程为依托,在假设第5楼层起火的情景下进行高层建筑人群疏散仿真模拟,分析不同建筑因素对疏散效率的影响,根据结果提出建筑结构优化方案,最后综合提出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管理对策。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BIM模型和Pyrosim软件进行高层建筑火灾情景假设。利用Revit核心建模软件构建高层建筑的BIM模型,根据对国内典型高层建筑火灾事故的统计分析,假设第5楼层发生火灾事件的情景,通过Pyrosim软件提取BIM模型信息,设置模拟分析基本参数,构建出相应的高层建筑火灾仿真模型。(2)基于BIM模型和Pathfinder软件进行高层建筑人群疏散仿真模拟。通过对人员疏散危险状态临界值进行界定,高温临界值为65℃、CO浓度临界值为1600ppm、能见度临界值为4m,以此为依据计算得高层建筑的可用安全时间为368.7s。在假设的火灾情景下,基于BIM模型和Pathfinder软件对高层建筑人群疏散情况进行仿真模拟,得常规状态下疏散总用时为406.5s,难以实现全体人员安全撤离,整体疏散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3)分析了不同建筑因素对高层建筑人群疏散的影响。在分析高层建筑人群疏散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消防电梯、消防楼梯、楼梯间堆积物和安全出口四种不同建筑因素下的人群疏散过程进行模拟,比选出最优的疏散参数。参考建筑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从应急安全疏散的角度对高层建筑结构进行优化,优化方案显示在50%的人员使用消防电梯进行疏散、消防电梯开关门时间3.0s、安全出口宽度为3.0m、消防楼梯为平行双跑类型和建筑内无堆积物情况下疏散效率最高,能够实现全体人员的安全疏散。(4)提出了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对策。从高层建筑管理单位、建筑设计及疏散人员的角度分别提出对策及措施,完善高层建筑消防预警管理体系,优化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案,强化人员的应急疏散自救能力,以提升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效率。

任燕[6](2019)在《山地住宅小区建筑设计适宜性策略研究 ——以天地源重庆项目为例》文中提出我国的山地地貌丰富,山地面积超过了全国陆地面积的69%,山地城镇在全国达到了50%。山地城市的建设,因为地形地貌起伏复杂、自然环境丰富多样,其在功能布局、交通组织、环境塑造等方面应考虑的因素也较平地城市更为复杂,从山地适宜性角度出发进行的建筑创作,因特殊地理符号而使设计结果区别于其它地区,也造就了山地城市建筑的丰富性、趣味性和多样性。城市居住用地的建设已然成为决定城市形象、人居环境空间品质的重要组成。而山地城市的居住区建设在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的同时,通过与地域环境的融合、通过对历史文脉的传承,通过建筑与地形地貌的对话,通过融入全寿命周期的自然环境保护意识,全方位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统一,营造了舒适绿色的人居环境,塑造了山地城市富有个性的风貌。本文以作者负责设计管理的重庆项目为例,从适宜性的角度出发,探讨山地城市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住宅建筑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打造人居环境空间品质的设计活动中,如何实现对当地山地地形改造的适宜性设计。重庆是我国典型的山地城市,地形地貌丰富多样,气候特征鲜明,文化历史悠久,当地建筑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逐渐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山地建筑文化。本文以天地源公司开发建设的重庆水墨江山项目为例,从建筑设计及设计管理角度,阐述了山地城市住宅小区类项目的概况和设计背景,详细分析了项目的场地条件、周边环境、地形地貌、市政公用设施配套以及区域气候特征等,挖掘重庆当地的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建立当地人文环境与建筑的关联。论文特别分析当地传统建筑,研读传统建筑在处理建筑与地形融合关系上的策略和设计手法,总结相关经验并指导水墨江山项目的建筑设计。在天地源水墨江山住宅小区项目设计实践中,笔者以建筑学专业相关理论为基准,以建筑设计管理方的身份全面参与项目的策划、规划及建筑设计全过程。本论文从天地源水墨江山住宅小区建筑设计的总体布局、建筑形态、竖向设计、交通组织、气候适应性、以及地域文化等方面出发,探讨结合当地典型地域自然环境和人文文化特点的适宜性山地城市住宅设计策略,从城市环境、建筑场地和建筑设计的协调性角度出发,探讨因地制宜、保护自然资源,契合自然环境的设计手法,从对山地城市住宅建筑的经济合理性分析,探讨山地城市场地特征和建筑个性的和谐统一。

韩珂[7](2019)在《高铁商务区内超高层办公建筑底部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以成都东站商务区XS-07地块超高层写字楼底部公共空间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高铁运输业的大力发展及大城市规模的结构性扩张,以位于中心城区外围的高铁站为依托建立起高铁城市副中心已城市许多大城市所采用的发展模式,为了快速建立高铁新城的聚集效应、拉动人气增长、促进经济发展,许多城市在高铁商务区规划建设了一批超高层办公建筑。超高层办公建筑以其巨大的体量和现代化的造型成为了高铁商务区的城市门户新地标,承载着大量的使用者及社会经济活动,其中,超高层办公建筑的底部公共空间是高铁站区域的城市环境与超塔楼部分的过渡区,是办公塔楼使用者首先进入并充分感知的空间。本文聚焦于高铁商务区内超高层办公建筑的底部公共空间,着重探究了能适应高铁商务区城市环境的超高层办公建筑底部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首先,本文对高铁商务区内对底部公共空间设计会产生影响的城市环境要素进行汇总分析,从城市、区域和地块三维度来进行全面解析,并总结出高铁商务区的城市环境内容和特征。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底部公共空间的属性,从与高铁商务区城市环境的结合及内部设计两个方面生成底部公共空间设计策略,具体内容涵盖了空间形态结构、空间尺度、空间功能、交通、空间界面等方面。最后,以笔者所参与的成都东客站商务区XR-07地块的实际项目为实践案例来对设计策略进行一一说明。

张书[8](2019)在《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的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文中研究指明装配式低层建筑作为一种结构简单、施工期短、成本低廉、轻巧灵活的居住空间,在新农村建设、高端住宅及游牧式商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西南山地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建设需求也不断增加。推广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因劳动力不足给建筑业带来的冲击,提升区域内建筑品质,改善居住环境,而且符合国家发展建筑产业化的相关政策,是装配式建筑细分市场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市场具有典型的利基属性,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个性化的建设需求,离散型的项目分布,突发性的建设需求,与东部及沿海平原地区的市场有较大差异。由于区域内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体系还不完备、装配式建筑技术评价标准区域适用性不足、装配式建筑发展理念存在误区、缺乏完善的质量验收体系等因素,给推广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带来许多阻碍。本文关于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的研究,属于一个跨学科、综合性、交叉科学的范畴,涉及领域较多,需要根据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利基市场的特性,构建一套综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目标是促进区域性细分市场的标准化;为装配式建筑产业技术发展指明方向;为装配式低层建筑项目提供决策咨询;为评价决策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基于利基理论、技术评价理论,应用文献研究法、语义聚类法、多准则妥协解排序法、层次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对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展开了系统性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对装配式建筑的内涵进行了论述,包括装配式建筑与建筑产业化、绿色建筑之间的关系,介绍西南山地区域常见的四类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体系,梳理与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引入利基理论和技术选择理论,论证了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市场的利基属性,规划了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利基市场的技术选择方法。(2)对影响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利基市场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应用语义聚类法构建了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的指标体系,再应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准则妥协解排序法设计了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的基本流程。将企业战略、产业共性、区域特性纳入到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的多维量化指标,对指标要素进行构建,同步完成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3)在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本文尝试建立了一套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决策支持系统,对重庆市巴南区涂家坝项目开展了实证研究,通过多维度的技术评价,有效减小了决策风险,方便了专家工作,缩短了评价周期,提高了评价效率,弥补了现有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滞后性和灵活性的不足。本文的研究成果,有效平衡了技术评价各方面的利益述求,既能够在宏观层面引领产业技术的发展,又能够在微观层面帮助实际项目进行决策咨询。拓展了利基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促进了装配式建筑区域性细分市场的标准化,建立了一套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弥补了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滞后性、适用性方面的不足,该研究成果不仅能够为装配式低层建筑在西南山地区域的推广发展起到技术支撑,还能够广泛应用在与装配式建筑咨询决策相关的领域,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郑玉红[9](2019)在《岭南禅宗寺院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文在研究禅宗寺院及其建筑产生、发展的基础上,以南派禅宗的产生、发展为逻辑主线,研究当代岭南禅宗寺院的布局及其建筑的形制、功能布局、空间、景观、环境、流线分析,结合现代禅宗建筑的实际功能、建筑消防设计要点等,着重论述岭南禅宗寺院的建筑设计,并探讨当代岭南禅宗寺院的发展趋势。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及目标,阐释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并提出全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以时间序列为依据,分析中国禅宗寺院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对岭南禅宗寺院的形成及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并以广州“四大丛林”为例分析研究岭南寺院建筑的特性。第三章论述岭南禅寺的形制与布局,并将岭南禅宗寺院制度以及形制的不同时期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归纳统一。第四章阐述岭南禅宗寺院建筑设计应遵循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接着通过对周边环境以及景观配置做分析推理,论述空间氛围对于禅寺建筑的重要性。对禅宗发展初期及岭南代表性寺院的分布演变及其重要寺院的建筑设计、功能流线、空间组织等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规律。第五章将岭南禅宗寺院建筑设计结合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等,对岭南禅宗寺院建筑消防防火设计进行探讨,并指出现行设计规范与岭南禅宗寺院建筑消防防火设计局部有不相容的观点。第六章例举岭南地区的莲花古寺、雪峰寺、仁寿寺、海云寺等对其平面功能变化进行分析总结与其他禅寺的变化相对比,接着对当今岭南禅宗寺院建筑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石英波[10](2017)在《沈阳高层住宅人性化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40年以来,沈阳房地产业呈加速度增长,住宅规模越来越大,层数也越来越多,高层住宅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需求,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弊端,居住环境及单体设计缺乏人性化。体现在绿化单调,远离自然,邻里关系淡漠,缺乏安全感及归属感,老年人寂寞孤独。另一方面,随着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高层住宅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理需求,而是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强调环保节能,健康长寿,提升生活品位,对高层住宅人性化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外尤其是沈阳高层住宅的发展、变化及其研究成果,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结合具体典型实例细致剖析了沈阳高层住宅在人性化设计方面存在的各种缺失及原因,提出了基于人性化的高层住宅设计的思想内涵和基本原则。针对沈阳高层住宅人性化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运用建筑学、社会学、行为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原理,从总体规划、单体平面、无障碍等方面,通过列举相关实例,对人性化设计的具体内容、方法及步骤进行了探讨,涉及规划、建筑、结构及设备等诸多专业,对如何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更加便捷、舒适,促进邻里交流,健康环保等需求,在具体细节上如何设计均作了详细的分析,并绘制了图例。尤其论述了在当前老龄化加剧的形势下,高层住宅如何普及无障碍设计,为老龄人、残疾人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同时,根据国外的经验结合沈阳的实际,对如何让居住者参与设计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多种具体参与方式,以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的需求。由于历史原因,大量现有空置房及老旧高层住宅在人性化方面存在多种问题,本文根据这些问题分门别类总结出了人性化改善原则,同时结合具体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一系列改善策略。

二、现代高层住宅人性化消防设计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高层住宅人性化消防设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中国当代建筑理论研究
        1.3.2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发展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论文创新点
2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与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限定
        2.1.1 当代
        2.1.2 建筑学
        2.1.3 建筑理论
        2.1.4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
    2.2 硕博士论文的收集
        2.2.1 确定高校研究范围
        2.2.2 论文收集的网上整理
        2.2.3 论文收集的实地调查
    2.3 硕博士论文的层次分析
        2.3.1 四所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2.3.2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
        2.3.3 国外建筑思想的冲击
    2.4 本章小结
3 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3.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和建筑理论框架
        3.1.1 基本范围
        3.1.2 建筑理论框架
        3.1.3 纵向时间段划分
    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梳理
        3.2.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2.4 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5 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6 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3 长安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3.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3.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3.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4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4.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4.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4.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5 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5.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5.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5.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解析
    4.1 陕西省四所高校建筑理论硕士论文分类汇总
        4.1.1 硕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4.1.2 硕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4.1.3 硕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4.1.4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4.1.5 硕博士论文特征总结
    4.2 陕西省四所高校硕士论文选题的共同点
        4.2.1 建筑创作论
        4.2.2 居住建筑
        4.2.3 生态建筑学
        4.2.4 建筑评价理论
    4.3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的硕博士论文分析
        4.3.1 建筑方针
        4.3.2 民族性的现代化演绎
        4.3.3 地域性建筑的新作为
        4.3.4 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城市环境意识)
    4.4 本章小结
5 国外建筑思想的引进
    5.1 引进建筑思想的硕博士论文统计
        5.1.1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1.2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2 国外建筑思潮的发展
        5.2.1 经典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5.2.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5.3 国外建筑理论引进的热点问题
        5.3.1 经典现代与先锋流派引进的统计分析
        5.3.2 国外建筑师及其设计理念引进的统计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致谢

(2)云南坡地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设计研究 ——以博欣时代商业综合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范围
        1.3.1 研究的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的范围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接地方式解析
    2.1 坡地大型商业综合体概述
        2.1.1 山地与坡地的定义
        2.1.2 商业综合体
        2.1.3 坡地大型商业综合体
    2.2 云南坡地形态特征
        2.2.1 云南山地的分布
        2.2.2 云南地形地貌
        2.2.3 云南地貌的五个特征
    2.3 坡地建筑的接地方式
        2.3.1 地下式
        2.3.2 地表式
        2.3.3 架空式
第三章 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设计在坡地中存在的问题
    3.1 消防设计相关内容阐释
        3.1.1 防火规范的历史与现状
        3.1.2 坡地商业综合体消防设计内容
        3.1.3 大型商业综合体独有特点分析
    3.2 层数和高度与现有消防规范的冲突
        3.2.1 平原地区中不同规范对建筑高度的计算方法研究
        3.2.2 坡地建筑中设计高度的难定性
        3.2.3 高度计算衍生出来的层数问题
    3.3 地下室和半地下室在坡地综合体中规范难以界定清楚
        3.3.1 平原地区地下室、半地下室如何界定
        3.3.2 坡地建筑中的半地下室、地下室界定出现的问题
        3.3.3 地上、地下建筑界定模糊所涉及的其他消防问题
    3.4 灭火救援设施的设置与现行国家规范的矛盾所在
        3.4.1 平原地区消防车道设计
        3.4.2 坡地建筑中消防车道设计问题
        3.4.3 平原地区消防救援场地和救援窗口设计
        3.4.4 坡地建筑中消防登高扑救场地的设置问题
    3.5 矛盾总结
第四章 实际案例分析
    4.1 大型商业综合体——重庆巴渝世家
        4.1.1 消防车道与扑救场地
        4.1.2 建筑设计高度
    4.2 高层建筑群——重庆望龙门建筑群
        4.2.1 设置高架环形消防车道
        4.2.2 设置空中通道层
        4.2.3 设置多个疏散出口
    4.3 中小型坡地建筑组群——文山世外桃源
        4.3.1 场地竖向分析
        4.3.2 总平面消防布局研究
        4.3.3 消防道路设置
        4.3.4 消防扑救场地设置
    4.4 小台地建筑群——六盘水汇龙家园
        4.4.1 消防车道及扑救场地设置
        4.4.2 疏散出入口设置
    4.5 大型商业综合体——重庆巴南龙洲湾项目
        4.5.1 地上与地下建筑的界定
        4.5.2 防火分区划分及疏散出口设置
    4.6 案例分析总结
第五章 坡地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设计策略
    5.1 建筑设计高度相关技术策略
        5.1.1 变高层为多层
        5.1.2 变超高层为高层
        5.1.3 变商住楼为住宅楼
    5.2 灭火救援设施设置策略
        5.2.1 消防车道的设置
        5.2.2 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设置策略
        5.2.3 变地面扑救为空中扑救
    5.3 地下、半地下建筑消防相关设计策略
        5.3.1 根据不同临空面设置地上建筑与地下建筑
        5.3.2 利用竖向设置多层次疏散口
        5.3.3 不同功能防火分区的划分策略
    5.4 安全疏散区域和避难场所设置策略
        5.4.1 安全疏散通道及安全空间的设置策略
        5.4.2 疏散楼梯的设置策略
    5.5 消防设计各项技术的整合策略
        5.5.1 小型消防车与固定水源结合
        5.5.2 设置微型消防站
        5.5.3 增加场所内消防设施的设置比例
        5.5.4 装饰材料的选用
    5.6 策略总结
第六章 设计实践——博欣时代商业综合体项目
    6.1 基础资料
        6.1.1 项目背景
        6.1.2 区位分析
        6.1.3 场地现状条件分析
        6.1.4 竖向分析
    6.2 总平面消防设施设置
        6.2.1 总平面功能分区
        6.2.2 总平面消防车道设置
        6.2.3 消防登高操作场地设置
    6.3 消防疏散相关设计
        6.3.1 根据不同临空面设置地上建筑与地下建筑
        6.3.2 设置多个不同标高层疏散口
        6.3.3 设置内院(下沉广场)
        6.3.4 设置架空人行天桥
        6.3.5 设置有效的防火分隔措施
    6.4 实践项目总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图片索引
附录 B:表格索引

(3)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解析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相关概念解析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关于产城融合的研究
        1.3.2 关于科技产业园的研究
        1.3.3 现有研究总结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历程与相关理论
    2.1 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历程
        2.1.1 国外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历程
        2.1.2 国内科技产业园的发展历程
    2.2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特征分析
        2.2.1 产城融合理念的特征解读
        2.2.2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的特征
    2.3 相关理论分析
        2.3.1 共生理论
        2.3.2 紧凑城市理论
        2.3.3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的现状问题与设计目标
    3.1 国内科技产业园的现状问题
        3.1.1 调研对象选取与框架确立
        3.1.2 园区孤立封闭,与城市融合度较低
        3.1.3 功能配置失衡,难以满足产业发展
        3.1.4 街道形象单一,缺乏活力与特色
        3.1.5 空间形态单一,忽视人文关怀
    3.2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复合化的必要性
        3.2.1 城市土地复合利用的要求
        3.2.2 园区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
        3.2.3 中小企业群体发展的要求
        3.2.4 人群多样化多层次的要求
    3.3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的复合化设计原则
        3.3.1 整体协同原则
        3.3.2 多样混合原则
        3.3.3 高效可达原则
        3.3.4 弹性适应原则
    3.4 基于现状问题的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目标
        3.4.1 园区与城市的融合互动:促进资源共享
        3.4.2 功能配置的复合化:满足多样需求
        3.4.3 交通组织的复合化:增加街道活力
        3.4.4 空间组织的复合化:关注人性体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与城市的融合互动设计
    4.1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与城市互动的构建基础
        4.1.1 从产城分离转向产城融合的园城关系
        4.1.2 科技产业园作为城市产业空间更新的组成部分
        4.1.3 科技产业园作为城市交通空间体系的组成部分
        4.1.4 科技产业园作为城市社区生活的综合服务配套
    4.2 科技产业园回归城市的选址互动
        4.2.1 科技产业园的选址分析
        4.2.2 科技产业园回归城市的方式
        4.2.3 科技产业园的选址策略
    4.3 科技产业园与城市交通的整合衔接
        4.3.1 使用人群的交通行为特征分析
        4.3.2 与城市交通站点的衔接分析
        4.3.3 与城市道路网络的整合设计
        4.3.4 与未来地铁站点的预接设计
    4.4 科技产业园与周边地块的融合共享
        4.4.1 科技产业园周边用地类型分析
        4.4.2 沿园区边界布置共享设施
        4.4.3 园区的适度开放与分区管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内部规划的复合化设计
    5.1 科技产业园内部规划要素分析
        5.1.1 由单一产业园区转向综合型园区的规划布局
        5.1.2 科技产业园的功能要素分析
        5.1.3 科技产业园的内部交通要素分析
        5.1.4 科技产业园的空间要素分析
    5.2 科技产业园功能配置的复合化设计
        5.2.1 适应多种产业活动的产业功能配置
        5.2.2 构建宜业宜居园区的生活服务功能配置
        5.2.3 形成创新软环境的产业服务功能配置
        5.2.4 促进各类功能有机融合的多维复合
    5.3 科技产业园内部交通组织的复合化设计
        5.3.1 高效分流的动态交通组织
        5.3.2 高效复合的静态交通布局
        5.3.3 整合多种功能的交通空间
    5.4 科技产业园空间组织的复合化设计
        5.4.1 适应不同规模企业的复合型产业空间
        5.4.2 适应人群多样使用的复合型服务空间
        5.4.3 适应人群交往行为的复合型开放空间
        5.4.4 复合未来发展需求的分期开发模式
        5.4.5 复合文化要素的整体空间环境营造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实践
    6.1 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复合化策略总结
        6.1.1 科技产业园与城市的融合互动策略总结
        6.1.2 科技产业园内部规划的复合化策略总结
    6.2 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项目设计实践
        6.2.1 项目概况及场地环境
        6.2.2 园区与城市融合互动的设计策略应用
        6.2.3 园区内部规划的复合化设计策略应用
    6.3 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实践应用的反思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科技产业园访谈录
附录三 案例汇总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高层居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滁州珑悦台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基本概念阐述
        1.1.1 高层居住区
        1.1.2 景观规划设计
        1.1.3 高层居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
    1.2 相关理论基础
        1.2.1 环境心理学
        1.2.2 景观生态学
        1.2.3 景观美学
        1.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评述
2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3.1 研究内容
        2.3.2 研究方法
    2.4 技术路线
3 高层居住区环境景观特点分析
    3.1 景观功能
        3.1.1 交往娱乐
        3.1.2 安全健康
        3.1.3 心理需求
    3.2 景观空间
        3.2.1 空间结构
        3.2.2 空间形态
        3.2.3 空间尺度
    3.3 环境营造
        3.3.1 竖向
        3.3.2 视觉
        3.3.3 小气候
    3.4 植物配置
        3.4.1 植物选择
        3.4.2 群落构建
    3.5 消防同质空间
4 案例分析
    4.1 新加坡Blossom Residences住宅
        4.1.1 环境景观分析
        4.1.2 优、缺点分析
    4.2 南京市万达茂·御湖仕家
        4.2.1 环境景观分析
        4.2.2 优、缺点分析
    4.3 合肥万科森林公园·朗庭
        4.3.1 环境景观分析
        4.3.2 优、缺点分析
5 实践案例—滁州珑悦台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
    5.1 项目概况
        5.1.1 滁州概况
        5.1.2 本项目概况
    5.2 设计依据与原则
        5.2.1 设计依据
        5.2.2 设计原则
    5.3 设计目标与理念
        5.3.1 设计目标
        5.3.2 设计理念
    5.4 环境景观总体布局
        5.4.1 环境景观结构
        5.4.2 功能分区
        5.4.3 环境景观序列
        5.4.4 交通流线组织
        5.4.5 竖向设计
    5.5 专项设计
        5.5.1 种植设计
        5.5.2 铺装设计
        5.5.3 亮化设计
        5.5.4 附属设施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BIM的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高层建筑火灾发展规律
        2.1.1 高层建筑起火原因
        2.1.2 高层建筑火灾特点
        2.1.3 高层建筑火灾危害性
    2.2 高层建筑人群疏散特性
        2.2.1 人群疏散行为特征
        2.2.2 人群疏散难点分析
        2.2.3 人群疏散时间计算
        2.2.4 仿真模拟常用技术方法
    2.3 BIM技术概述
        2.3.1 BIM技术发展历程
        2.3.2 BIM技术应用特征
        2.3.3 BIM技术与消防安全管理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BIM+Pyrosim的高层建筑火灾情景假设
    3.1 某高层建筑BIM模型构建
        3.1.1 依托工程概况
        3.1.2 BIM模型精细度要求
        3.1.3 BIM协同建模方法
        3.1.4 BIM模型构建过程
    3.2 高层建筑BIM模型准确度管控
        3.2.1 准确度管控原则
        3.2.2 准确度管控内容
        3.2.3 准确度自检结果
    3.3 高层建筑火灾仿真模型构建
        3.3.1 火灾仿真模型构建
        3.3.2 火灾仿真情景假设
        3.3.3 基础指标参数选取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BIM+Pathfinder的高层建筑人群疏散仿真模拟
    4.1 高层建筑可用安全疏散时间确定
        4.1.1 人员疏散危险状态临界值
        4.1.2 高层建筑火灾发展分析
        4.1.3 可用安全疏散时间计算
    4.2 高层建筑人群疏散模拟基础
        4.2.1 疏散模拟基本原理
        4.2.2 人员行为模式选择
        4.2.3 基础指标参数选取
    4.3 高层建筑人群疏散仿真模拟
        4.3.1 疏散仿真模型构建
        4.3.2 人群疏散基本假设
        4.3.3 人群疏散仿真模拟
        4.3.4 模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不同建筑因素对高层建筑人群疏散的影响分析
    5.1 高层建筑人群疏散影响因素
        5.1.1 消防疏散通道的通畅性
        5.1.2 安全疏散时间的充足性
        5.1.3 消防疏散设施的完备性
        5.1.4 人员疏散环境的安全性
    5.2 不同建筑因素下的疏散情况分析
        5.2.1 消防电梯的疏散影响分析
        5.2.2 消防楼梯的疏散影响分析
        5.2.3 堆积物的疏散影响分析
        5.2.4 安全出口的疏散影响分析
    5.3 高层建筑结构优化方案验证
        5.3.1 高层建筑设计防火标准
        5.3.2 高层建筑结构参数优化
        5.3.3 优化前后疏散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管理对策
    6.1 高层建筑消防疏散安全管理
        6.1.1 消防安全预警管理体系
        6.1.2 消防应急疏散安全检查
        6.1.3 消防应急疏散管理系统
        6.1.4 应急疏散长效培训机制
    6.2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优化
        6.2.1 建筑结构优化原则
        6.2.2 建筑结构优化策略
    6.3 高层建筑人员应急疏散培训
        6.3.2 消防灭火器材使用
        6.3.3 疏散人员自救常识
        6.3.4 疏散人员路径选择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山地住宅小区建筑设计适宜性策略研究 ——以天地源重庆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山地与山地城市
        1.1.2 我国山地建筑现状
        1.1.3 山地城市住宅建筑的特点
        1.1.4 研究项目背景
    1.2 研究的范围、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相关概念
        1.3.1 山地、山地城市及山地城市设计
        1.3.2 山地建筑典型特征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调研法
        1.5.2 专业交流
        1.5.3 案例剖析
2 山地城市住宅设计概述
    2.1 山地建筑的特点
        2.1.1 山地地形影响下的土地开发
        2.1.2 交通出行特点
        2.1.3 建筑处理手法特点
        2.1.4 景观环境特点
    2.2 山地城市住宅设计特点
        2.2.1 设计理念基础:对原有环境的融合和文化的传承
        2.2.2 设计思路要点:尊重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
        2.2.3 设计方案落实:分析价值排序确定具体排布
    2.3 山地城市住宅设计原则
        2.3.1 因地制宜原则
        2.3.2 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原则
        2.3.3 规划设计应与区域整体相协调的原则
    2.4 重庆传统建筑设计策略及启示
    2.5 小结
3 天地源重庆水墨江山住宅小区设计概述
    3.1 重庆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特色
        3.1.1 自然生态
        3.1.2 人文特征
    3.2 重庆山地城市环境与建筑设计
        3.2.1 山地环境影响下的规划布局特点
        3.2.2 山地环境影响下的建筑形态特点
        3.2.3 文化环境影响下的建筑特点
        3.2.4 山地环境影响下的住宅设计特点
    3.3 水墨江山住宅小区项目概况
        3.3.1 区位及交通
        3.3.2 用地及上位规划
        3.3.3 场地地形地貌及现状
        3.3.4 市政公用设施配套
        3.3.5 场地微气候特征
        3.3.6 场地文化表现特征
    3.4 设计目标与理念
        3.4.1 设计目标
        3.4.2 设计理念
    3.5 小结
4 适应山地地形的建筑设计策略
    4.1 地形适应性设计策略
    4.2 基于地形适应性的规划设计研究
        4.2.1 规划总平面推演
        4.2.2 功能分区
        4.2.3 建筑布局
    4.3 基于地形适应性的竖向设计研究
        4.3.1 竖向设计原则
        4.3.2 竖向设计策略
        4.3.3 竖向设计方案
    4.4 建筑设计分析
        4.4.1 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
        4.4.2 设计理念及风格定位
        4.4.3 建筑单体竖向交通设计
    4.5 景观设计分析
        4.5.1 环境景观设计理念
        4.5.2 环境景观设计思路
    4.6 交通组织分析
        4.6.1 交通组织规划设计原则与策略
        4.6.2 交通组织中的无障碍设计
        4.6.3 交通组织中的消防车道及扑救场地设计
    4.7 小结
5 适宜当地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
    5.1 重庆当地气候特征及建筑设计应对气候的要点
    5.2 重庆传统建筑的被动式气候策略及启示
        5.2.1 被动适应气候的典型建筑表现
        5.2.2 被动适应气候的典型构造形态
    5.3 改善风环境的设计策略
        5.3.1 顺应山地微气候的规划布局
        5.3.2 利于通风隔热的建筑形态
    5.4 改善光环境的设计策略
        5.4.1 利于户内光环境的总体规划
        5.4.2 利于户内光环境的建筑单体设计
        5.4.3 有效改善光环境的建筑构造措施
    5.5 利于节能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
    5.6 小结
6 尊重和传承地域文化的建筑设计策略
    6.1 地域文化对建筑创作的影响
        6.1.1 地域心理
        6.1.2 建筑色彩
        6.1.3 建筑材料与技术构造
    6.2 重庆当代建筑文化表现
        6.2.1 影射山水环境
        6.2.2 隐喻自然元素
        6.2.3 当地的记忆色彩
        6.2.4 对民俗特征的外在表达
    6.3 文化适宜性策略
    6.4 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6.5 小结
7 基于适宜性策略研究的设计成果
    7.1 规划设计方案
    7.2 景观设计成果
    7.3 建筑单体平面设计
    7.4 建筑单体立面设计
        7.4.1 新中式建筑立面风格表达
        7.4.2 地域文化的演绎与创新
    7.5 防火设计
        7.5.1 总体规划防火设计
        7.5.2 建筑单体防火设计
    7.6 无障碍设计
    7.7 气候适宜性设计——绿色建筑设计节选
        7.7.1 总平面绿色建筑设计
        7.7.2 绿色建筑技术应用
        7.7.3 室内通风模拟
        7.7.4 室内光环境设计
    7.8 小结
8 结论
    8.1 结论
    8.2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附录 A:室内自然通风模拟分析报告
    1.室内风环境评价标准
    2.模拟计算参数
    3.模拟结果
        3.1 夏季模拟结果及分析
        3.2 冬季模拟结果及分析
    4.结论
附录 B:绿色建筑室内光环境与视野综合计算分析报告
    1.规范标准参考依据:
    2.建筑概况
        2.1 基本信息
        2.2 层高汇总表
        2.3 全楼外窗(包括透明幕墙)、外墙面积汇总表
        2.4 建筑轴测图
    3.指标要求
    4.模拟概述
        4.1 分析软件
        4.2 参数设置
    5.模拟分析
        5.1 模拟条件
        5.2 模拟结果
        5.2.1 窗地面积比
        5.2.2 采光系数统计
    6.结论
致谢

(7)高铁商务区内超高层办公建筑底部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以成都东站商务区XS-07地块超高层写字楼底部公共空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概念的定义
        1.3.2 概念之间的关系
    1.4 相关理论与实践
        1.4.1 相关理论概况
        1.4.2 国内外相关实践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高铁商务区影响底部公共空间设计的城市环境要素分析
    2.1 高铁商务区城市建设现状
        2.1.1 我国高铁及高铁站的发展概况
        2.1.2 我国高铁商务区建设现状
    2.2 高铁商务区影响底部公共空间设计的城市环境要素分析
        2.2.1 城市层级
        2.2.2 区域层级
        2.2.3 地块层级
    2.3 高铁商务区城市环境特征
        2.3.1 与一般城市中央商务区比较
        2.3.2 高铁商务区的建设原则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底部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3.1 底部公共空间与高铁商务区城市环境的结合
        3.1.1 总体结构形态
        3.1.2 空间尺度
        3.1.3 室外交通组织
        3.1.4 空间界面
    3.2 底部公共空间内部空间设计
        3.2.1 建筑空间结构形态
        3.2.2 空间功能
        3.2.3 室内流线组织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成都东站商务区XS-07 地块超高层写字楼底部公共空间设计
    4.1 项目概况
        4.1.1 项目简介
        4.1.2 城市环境分析
        4.1.3 设计重点
    4.2 底部空间与城市的结合
        4.2.1 总体结构形态
        4.2.2 室外交通组织
        4.2.3 空间界面
    4.3 内部空间设计
        4.3.1 建筑空间结构形态
        4.3.2 空间功能
        4.3.3 室内流线组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及局限性
        5.2.1 创新点
        5.2.2 局限性
    5.3 发展趋势预测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汇总
作者简介

(8)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的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对象
        1.4.1 装配式建筑与建筑工业化、建筑产业化、绿色建筑的关系
        1.4.2 我国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的发展历程
        1.4.3 西南山地区域常见的四类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体系
    1.5 研究框架及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1.7 重难点与创新点
        1.7.1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1.7.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基于利基理论的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市场研究
    2.1 利基理论
        2.1.1 利基理论基本概念
        2.1.2 装配式建筑中的利基市场
    2.2 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利基市场的影响因素
        2.2.1 影响因素提取过程
        2.2.2 政策因素
        2.2.3 经济因素
        2.2.4 技术因素
        2.2.5 社会因素
    2.3 西南山地区域利基市场技术选择分析
        2.3.1 利基市场的选择依据
        2.3.2 利基市场中的技术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1 技术指标建立原则
    3.2 指标构建过程
    3.3 指标分析
        3.3.1 企业战略的评价指标g_1
        3.3.2 产业共性评价指标g_2
        3.3.3 区域特性评价指标g_3
    3.4 赋权专家遴选及权重
    3.5 层次分析法的指标赋权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及选择
    4.1 技术评价要素
        4.1.1 技术评价目标
        4.1.2 技术评价中的博弈
        4.1.3 技术评价流程
    4.2 评价专家遴选及权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实现
    5.1 系统总体构架
    5.2 表单及页框结构的创建
    5.3 界面设计与功能开发
        5.3.1 主界面
        5.3.2 指标体系界面
        5.3.3 技术方案界面
        5.3.4 专家赋权界面
        5.3.5 指标赋权计算界面
        5.3.6 评价方法界面
        5.3.7 结果分析界面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装配式低层建筑项目决策系统的实证分析及结果
    6.1 重庆市巴南区南泉街道光国村涂家坝项目背景介绍
        6.2.1 技术选型
        6.2.2 运营模式
        6.2.3 经济效益
        6.2.4 社会效益
        6.2.5 新技术应用
    6.2 指标权重确定及分析
    6.3 技术评价结果分析
        6.3.1 企业战略的分析及评价
        6.3.2 产业共性的分析及评价
        6.3.3 区域特性的分析及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技术选择实施建议与研究结论
    7.1 技术选择实施建议
        7.1.1 完善装配式建筑利基创新战略
        7.1.2 建立一套PDCA装配式建筑内部质量监管体系
        7.1.3 建立与利基产品相适应的企业竞争策略
        7.1.4 完善装配式建筑工程计价定额
    7.2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7.2.1 主要研究结论
        7.2.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
    附录 B:与装配式低层建筑评价相关的主要规范和标准
    附录 C:西南山地区域常见的四类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体系
    附录 D:西南山地区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
    附录 E:预制率构件权重和修正系数
    附录 F:山地区域城镇建筑设计评价依据
    附录 G: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附录 H:专家权重的确定过程
    附录 I:基于VIKOR的装配式低层建筑评价流程
    附录 J: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 K: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岭南禅宗寺院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禅宗寺院在中国的地位
        1.1.2 禅宗文化在岭南的发展
    1.2 研究对象
        1.2.1 南派禅宗
        1.2.2 岭南禅宗寺院
    1.3 研究意义及目标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标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论
        1.5.2 具体研究方法
        1.5.3 主要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岭南禅宗寺院的形成和发展
    2.1 中国禅宗寺院的形成与发展
    2.2 中国禅宗文化与日本禅寺建筑
    2.3 岭南禅宗寺院的形成与发展
    2.4 岭南禅宗寺院建筑
    2.5 岭南禅宗寺院建筑的功能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岭南禅宗寺院的形制与布局
    3.1 岭南禅宗寺院的形制
        3.1.1 岭南禅宗寺院的制度
        3.1.2 岭南禅宗寺院的形制
    3.2 岭南禅宗寺院的布局
        3.2.1 中国禅寺建筑的布局
        3.2.2 岭南禅寺建筑的布局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岭南禅宗寺院建筑设计
    4.1 禅宗寺院建筑设计应遵循的法律法规
    4.2 寺庙建筑的选址
    4.3 岭南禅宗寺院的景观
        4.3.1 岭南地区环境分析
        4.3.2 岭南禅宗寺院的景观
    4.4 岭南禅宗寺院功能流线
        4.4.1 岭南禅寺的流线设计思想
        4.4.2 礼拜流线设计分析
        4.4.3 游览流线设计分析
    4.5 岭南禅宗寺院的空间组织与氛围
        4.5.1 岭南禅宗寺院的空间组织
        4.5.2 岭南禅宗寺院的氛围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岭南禅宗寺院建筑消防设计探讨
    5.1 建筑类别和耐火等级
    5.2 建筑总平面设计和平面布置
    5.3 建筑防火分区、层数和合理使用人数的规定
    5.4 建筑构造防火及建筑内部装修要求
        5.4.1 岭南禅宗寺院建筑内部装修设计
    5.5 建筑安全疏散设计
    5.6 灭火救援设施和消防设施
        5.6.1 灭火救援设施
    5.7 通风和空气调节防火设计
    5.8 建筑电气消防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岭南禅宗寺院建筑功能变化及发展趋势
    6.1 岭南禅宗寺院的建筑功能发展趋势
        6.1.1 东莞长安莲花古寺
        6.1.2 江门雪峰寺
        6.1.3 佛山仁寿寺
        6.1.4 广州海云寺
    6.2 岭南禅宗寺院的运营方式和管理制度
        6.2.1 传统禅宗寺院的管理制度
        6.2.2 岭南禅宗寺院的运营方式和管理制度
    6.3 岭南禅宗寺院的发展趋势
        6.3.1 其他禅宗寺院现状例举
    6.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沈阳高层住宅人性化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居民对高层住宅人性化的需求
        1.1.2 关爱老年人
        1.1.3 消化存量房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高层住宅
        1.4.2 人性化设计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论文框架
第2章 高层住宅的发展与人性化设计的相关理论
    2.1 我国高层住宅的产生与发展
        2.1.1 高层住宅的产生
        2.1.2 高层住宅的发展
    2.2 沈阳高层住宅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2.2.1 沈阳高层住宅的发展历程
        2.2.2 沈阳高层住宅的现状
    2.3 我国人性化设计与日本、美国的比较
        2.3.1 日本、美国人性化设计概况
        2.3.2 我国人性化设计概况
        2.3.3 我国人性化设计与日本、美国的比较
    2.4 高层住宅人性化设计法规及基本准则
        2.4.1 相关法规、设计规范及其他规定
        2.4.2 高层住宅人性化设计基本准则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沈阳高层住宅在人性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3.1 居民对人性化方面的需求
        3.1.1 居民对高层住宅的的需求
        3.1.2 居民对人性化方面的需求
    3.2 居住环境缺少人性化
        3.2.1 总体空间布局
        3.2.2 道路交通及停车场
        3.2.3 绿化、景观
    3.3 建筑单体设计缺乏人性化
        3.3.1 户内外空间设计简陋、落后
        3.3.2 垂直交通设计缺乏人性化
        3.3.3 建筑形象、设备及防火疏散安全等问题
    3.4 无障碍设计、用户参与及现有高层住宅存在的问题
        3.4.1 无障碍设计
        3.4.2 住宅设计缺乏用户参与
        3.4.3 老旧高层住宅亟待人性化改善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层住宅人性化设计策略
    4.1 高层住宅人性化的规划设计
        4.1.1 高层住宅住户对环境的需求
        4.1.2 高层住宅群体空间布局
        4.1.3 人性化的道路交通及停车场设计
    4.2 高层住宅人性化的单体设计
        4.2.1 公共部分平面空间设计
        4.2.2 户内平面空间设计
        4.2.3 竖向交通设计
        4.2.4 人性化建筑形象设计
        4.2.5 建筑设备设计
        4.2.6 消防、疏散及健康安全设计
    4.3 无障碍设计
        4.3.1 无障碍设计的内涵及意义
        4.3.2 无障碍设计的原则
        4.3.3 无障碍设计要点
    4.4 用户参与设计及选择
        4.4.1 用户参与设计及选择与意义
        4.4.2 用户参与设计及选择的方式
    4.5 现有建筑人性化改善
        4.5.1 人性化改善的原则
        4.5.2 改善措施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现代高层住宅人性化消防设计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张静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云南坡地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设计研究 ——以博欣时代商业综合体为例[D]. 马瑞丽.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产城融合背景下科技产业园复合化设计研究[D]. 罗梦婕.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4]高层居住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滁州珑悦台小区为例[D]. 李子轩.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5]基于BIM的高层建筑消防应急疏散仿真研究[D]. 张蒙. 西安理工大学, 2020
  • [6]山地住宅小区建筑设计适宜性策略研究 ——以天地源重庆项目为例[D]. 任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7]高铁商务区内超高层办公建筑底部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以成都东站商务区XS-07地块超高层写字楼底部公共空间为例[D]. 韩珂. 东南大学, 2019(06)
  • [8]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的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D]. 张书. 天津大学, 2019(06)
  • [9]岭南禅宗寺院建筑设计研究[D]. 郑玉红.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沈阳高层住宅人性化设计策略研究[D]. 石英波.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现代高层住宅人性化防火设计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