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进与踌躇:张杰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评价

激进与踌躇:张杰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评价

一、激进与犹疑──张洁小说女性意识评估(论文文献综述)

田琦[1](2021)在《论张洁小说风格的嬗变》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张洁从发表《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到《四只等着喂食的狗》以来,其小说风格不断转型。作为不断突破自己前一阶段创作风格的作家,张洁在文学史中无法被归入任何单一的文学流派。张洁小说风格转型的探索无论是对于张洁创作研究还是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演变的研究都有积极意义。本文以张洁小说的风格转型为研究对象,探索时代是如何影响张洁小说不同风格的形成。本文的研究目标分为五章来完成,依据张洁小说不同风格划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每一章第一部分梳理张洁小说的不同风格。其次,每一章第二部分探索张洁小说风格转型的成因,夹杂着外界环境的分析。再次,在对张洁小说风格特色的研究中加入学界对张洁有争议的作品的讨论。最后,尽量做到对张洁小说风格总体客观地评价。本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这一部分对张洁小说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在总结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学界对张洁的研究存在哪些不足,还存在可继续展开的空间,并且阐释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创新点。第二章论述张洁第一阶段(1978-1979年)的小说创作。此阶段张洁小说创作与时代、政治结合紧密,怀抱热情歌颂理想与爱情,呈现出抒情风格。同时,在抒情风格中又表现出矛盾性,一方面张洁小说具有建国十七年小说的政治性抒情;另一方面,张洁受“人道主义”思潮影响,她呼唤人性和真情的回归,小说又表现出一种个人化抒情风格。第三章论述张洁第二阶段(1980-1986年)的小说创作。较上一阶段,张洁小说写作视野下移,关注到女性和社会底层弱势群体。同时,她写作的题材也有所拓宽。小说对恋爱婚姻、现实改革等问题进行书写,形成了不同于上一阶段的写实风格。张洁怀抱热情步入文坛,苏俄与红色文化对张洁第一阶段写作影响较深使张洁小说形成了抒情风格。逐渐地,张洁的理想被现实打破,她看见了社会现实问题。与此同时,文艺政策的松动使呼唤人性与暴露问题的小说成为可能,她的文风就转为写实风格了。第四章论述张洁小说第三个阶段(1986-1993年)的小说创作。1985年,文坛正经历转向,各种西方思潮涌入国内,文坛兴起寻根、先锋和新写实小说热,张洁借鉴西方现代派手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荒诞风格。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张洁除了看见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发展机会外,她还关注到人性在金钱扭曲下的变异。此时期张洁小说的荒诞风格主要体现在以荒诞为主的表现技巧上,更重要的是张洁小说展现了现实生活中被金钱扭曲形成的荒诞消费观、荒诞伦理观和道德观。第五章讨论张洁第四个阶段(1994-2020年)的小说创作。张洁在经历丧母之痛后,她接受了这一现实并逐渐回归平静。她的写作思想上升到哲学高度,参禅悟道审视内心,在历史中找寻生命的意义,张洁结合自身情感经历与体验创作了家族历史小说《无字》。她还将写作目光聚焦人类文明和历史兴衰,解构历史的崇高性。此阶段张洁小说主要呈现出宗教与历史杂糅的风格。结语部分主要对张洁小说进行整体评价。张洁在不断改变和突破小说写作风格的同时,始终秉持着传统文人“文以载道”的文学理想不变。她的写作始终有关照对象,书写人类面临的各种课题,如爱情难题、生老病死、命运与人生、人类文明与历史演变等。张洁正是秉承一颗赤子之心不断书写她对生命的思考,她的小说不应该被新一代读者遗忘。

李萌[2](2019)在《倾斜的世界:张洁小说女性意识的蜕变》文中认为张洁是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创作贯穿整个新时期,她的小说一直持续地关注中国女性在爱情和婚姻中成长变化的心路历程。本论文旨在研究张洁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蜕变过程,探讨作家的女性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单薄走向成熟的艰难成长之路,剖析张洁笔下女性的爱情婚姻观,考察不同时期女性意识变化的深层动因和深远影响;研究张洁小说,我们首先从她的生命历程及情感经历出发,考察女性作家的人生经历与小说创作的深层关系,研究她在不同时期塑造的女性形象,以及人物背后女性意识的萌发和深化。在对待男性的态度上出发,从对理想男性的幻想和迷恋,到对男人的失望但还有所期待,发展为痛恨男人批判丑陋自私的男人,最后作家回归平和,开始找寻女性真正的自我。张洁的婚恋观也随着女性意识的强化而改变。从早期对纯洁爱情的苦苦追求到中期对爱情婚姻的失望从而拒绝爱情,到后期她的婚恋观在绝望中逃离婚姻。张洁的女性意识呈现出从顺应男权为主导社会秩序,到反叛男性话语中心的蜕变历程。她创作早期追求乌托邦式理想的爱情,中期表现真爱理想的崩塌与解构,晚期回归到女性的自我救赎和女性意识的找寻。本文从童年缺失性体验、宿命论以及她自身无意识的柏拉图式性别困境等方面,探寻作家女性意识转变的内在动因。从张洁的小说中我们发现,张洁的女性书写中潜藏着刻薄与偏激的一面。她的小说创作过分强调精神之爱,将精神与身体对立,这显然是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表现,表明了她的女性意识不够成熟的一面。张洁是当代女性文学重要的代表之一,通过对张洁小说中不断成长深化的女性意识和女性观的考察,分析张洁女性话语及女性立场书写的复杂性和局限性,从而带领我们探索出一条真正属于女性解放的道路,反思中国女性文学的成就与局限。通过论述张洁自叙性话语世界、张洁女性意识下的人物形象、张洁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转变及根源、张洁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失衡这四个部分,旨在对不同时期张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的发展变化进行整体的剖析,深入挖掘她的女性意识的表现形式以及形成的深层动因,从而揭示出中国文学女性意识发展道路上的曲折与艰难,最终促进人类“双性和谐”的文化建构。

任雨菲[3](2018)在《女性意识与小说观念的突围 ——张洁中短篇小说研究》文中指出张洁从“新时期”开始初涉文坛,起步便振聋发聩,发表了《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谁生活得更美好》等呼唤美好人性的作品,她的作品独树一帜,与当时主流的“伤痕”、“反思”文学形成了鲜明对比。1979年,张洁发表了《爱,是不能忘记的》,将写作从宏大叙事转向文学自身,从对社会集体记忆的书写转向个人生命体验的表达。1982年,张洁发表了《方舟》,标志着二十世纪女性写作史上女性意识的第二次觉醒。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绪论、主体三章和结语。绪论分为研究现状、研究价值、研究脉络三个部分,主要目的是理清研究思路,分析张洁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了解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女性意识进行辨析。主体部分以张洁创作的发生、发展、影响为主线。第一章从张洁自身的创伤经历、外部文学资源的影响和知识女性的身份三个角度分析张洁女性意识与文学观念的形成。第一节写张洁童年时由父亲遗弃所形成的伤痛记忆,以及成年后由爱情、婚姻的挫折所造成的张洁的性别成见;第二节分析外部文学资源对张洁女性意识与小说观念的影响;第三节探讨张洁的知识女性身份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第二章选取张洁中短篇小说代表作品,采取文本细读的方式研究张洁作品中男女形象的流变以及其作品中性别二元对立结构图式的特点。第一节勾勒出张洁对理想男性从追寻到幻灭的过程;第二节从女性形象的演变中摸索出张洁对女性自身价值的探索旅程;第三节分析其作品中男女性别二元对立结构图式的特点,从而进一步探索张洁作品中女性个体的精神之旅。第三章探讨张洁的文学史意义。采用历史对比与横向比较的方式探讨其女性意识与小说观念在文学史中的影响与意义。第一节探讨张洁的创作在“新时期文学”以及二十世纪下半叶女性写作中的重要意义;第二节分析张洁对女性内心经验的关注,并与“五四”时期以及同时期的男女作家进行比较,从而挖掘出她的独到之处;第三节讨论张洁作品中的二元对立结构对之后女性写作产生的影响。第三章从文学史、艺术创作、创作影响三个角度来讨论张洁的文学史意义。本文以张洁女性意识对女性写作的影响为切入点,系统地总结、梳理张洁中短篇小说的审美特征,并把其放置在中国文学史的视阈中考量,指出张洁在新时期女性文学写作中具有一种先导的地位,并分析其创作对后来女性写作的影响,讨论其文学史意义。结语部分在总结张洁创作成就的同时,也指出她创作上的不足与缺憾。

张立群,杨洋[4](2017)在《新世纪张洁小说研究综述(2000-201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洁作为跨越中国女性写作两个阶段的作家,恰好浓缩地反映出民族国家话语对女性话语的制约,到女性话语从民族国家话语中独立出来的过程。笔者认为,张洁无论是在新时期文学中的旗手地位,还是在女性文学中具有的承前启后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

陈林[5](2017)在《思想文化视域下的知识分子叙事研究(1978-1993)》文中指出1978年开始,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80年代提前登场”;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以后,“90年代的真正性格”才呈现出来,90年代“滞后展开”。在此意义上,1978年至1993年这一历史时段,我称其为“长80年代”。80年代是中国社会文化结构发生深刻转型的时期,这种转型对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的关系、知识分子与大众的关系、知识分子与社会的关系、知识分子的精英结构,以及知识分子的文化意识和身份意识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导致了一系列相应的变化,包括文学叙事的变化。80年代文学正是在转型期的社会文化结构中产生,因此,80年代知识分子叙事是80年代文学史的组成部分,也是80年代文化与80年代问题的组成部分。这决定了80年代文学在当代文学史中的特殊位置。如何理解和评价80年代文学,显然关涉到如何理解之前的50—70年代文学,以及之后的90年代文学与新世纪文学。80年代问题其来有自,其中的一部分延续至今。对80年代文学的理解和评价,迄今仍是一个能够激发思想活力的问题。80年代是一个“未完成的年代”,可以说,80年代文学的研究,同样是一项未完成的工作。在思想文化视野下考察80年代的知识分子叙事,恰恰不是将80年代文学及思想文化孤立开来,而是在80年代的前后关联中,以整个20世纪为背景的探讨。这对断裂论的当代文学史论述,以及80年代的纯文学概念及与之相关的线性的文学史写作是一种矫正和补充。因此,本文选择以思想文化为视角,以知识社会学、知识考古学等方法为主,多种理论方法综合运用,致力于分析转型期社会文化结构、总体的意识形态与知识分子的社会身份、文化意识和文学叙事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揭示80年代文学史与80年代知识分子精神史变迁中的制度性结构性的力量,以此展开一种知识性的批判。该论文主体由五部分组成。首先是对知识分子这个概念做知识学的、历史的考察和梳理。知识分子是一个现代概念,这一概念没有一个不言自明的本质主义的定义。因此,只有通过对不同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使真正的知识分子问题呈现出来。此外,就中国的知识分子问题而言,还必须要将其置于士大夫传统与现代社会历史之中做历史性的考察和分析。在对知识分子有了总的论述之后,本文依次对知识分子与政治;知识分子与革命;知识分子与启蒙;知识分子与现代化等四个主题分别展开论述。对其中每一个主题的理论探讨,都是将其置于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语境之中,结合重要的文学作品及相关论争,重点考察和分析这些主题在80年代文学中的演变。随着80年代政治环境、政治目标的变化,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与之相应,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同样发生新的调整和变化,包括文艺制度、文艺政策,以及文艺与政治的互动方式等诸多方面。这些关系的调整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妥协的历史过程。对知识分子及知识分子叙事背后的这些制度性、结构性力量的揭示,是深入理解80年代知识分子与80年代文学的关键。80年代是一个后革命时代,对革命的重新认识,使知识分子的革命叙事呈现出新的面貌。本文不但考察、梳理80年代革命叙事的转移、嬗变过程,引入现代革命理念与中国传统的革命政治话语,革命理念与革命实践之关系等问题,而且深入剖析知识分子与革命家这两类人构成要素的内在一致性。关于知识分子与启蒙的问题,本文从知识分子的自我意识;知识分子与启蒙对象的关系;一位特殊的女性知识分子娜拉的形象变迁三个方面分而论之,对知识界80年代重建启蒙到“启蒙的自我瓦解”过程做了历史性的考察与分析。对知识分子与现代化这一主题,本文在改革开放的政治话语与知识分子的现代文化意识、“现代社会想象”的关系中讨论文学叙事,并重点对历史主义与道德主义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

夏豫宁[6](2016)在《新世纪小说创作中的性别书写研究》文中指出处于驳杂多元的文化语境中的新世纪小说创作中的性别书写,折射了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涵,彰显了新世纪中国作家的内在精神镜像,体现了新世纪作家跳脱了单一类别的性别认同的拘囿,以一种高邈的、宏阔的生命意识与人类情怀关注现代文明统摄下的现代人的生存境况与生命形态,凸显了新世纪作家的生命美学思想与人文精神。总的来说,新世纪作家的性别书写由对性别个体的具象层面的人文关怀,拓展到对人类整体的抽象层面的终极关切,映现了新世纪作家潜在的性别观念内涵的嬗变。新世纪小说创作中的性别书写呈现了独特的、深远的思想意蕴与现代性的审美特征。论文由绪论、正文四章、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阐述了新世纪小说创作中性别书写的整体概貌,厘清了一些重要的概念,梳理与分析了关于性别书写研究的现状,对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做了论述。正文四章的安排基于这样的逻辑路径:前两章从不同的文化空间视角讨论新世纪小说中的性别书写。在此论述基础上,后两章从全局角度出发,分别在叙述策略与审美的层面,进一步深化对新世纪小说中性别书写的考察,整体四章在考察新世纪性别书写的深层思想蕴意上达成内在的契合。第一章,对新世纪乡村叙事中的性别书写进行了分析。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了新世纪乡村叙事中的性别书写:一是新世纪乡村叙事性别书写的外部生成语境;二是不同性别视阈中的现代乡村女性主体的构建;三是对向城求生的乡村性别个体在城市文化空间中的突围与陷落的书写。新世纪作家深切地关注着乡村性别个体在乡村现代化转型中的生存境况、精神状态与命运沉浮,呈现了当代乡村性别个体在追求现代性过程中的艰难与困厄、挣扎与迷失。通过构建现代乡村女性人物形象、展示乡村性别个体在城与乡两种异质文化冲突下的城市文化空间中的奋斗、与最终的难逃主体性的沦丧,创作主体表达了对乡村城市化转型中乡村性别个体的生存与命运的关切,以及对现代性与乡村现代化的思考.第二章,主要在驳杂丰富的当代都市文化语境中,讨论新世纪都市小说创作中的性别书写。丰富多彩的当代都市文化语境与文化景观,既是新世纪都市小说性别书写的外部生成背景,同时,又为性别书写提供了丰富的话语资源。新世纪都市小说中的性别书写透视了由于金钱、权力、欲望等对现代都市男女的生活的介入,造成了都市男女间关系的异化,以及个体人性的异化与现代主体性的丧失;呈现了都市文化语境中现代男女的生存焦虑与精神困惑。新世纪都市小说中的性别书写呼唤两性间美好的、和谐的情感关系的构建,希冀通过此途径,实现对现代都市中异化的两性关系的精神救赎,体现了创作主体超越了单一类别的性别认同的局限,体现了对当代都市人的生存困境的关怀。新世纪都市小说性别书写的独特性得以显示。第三章,着重论述了新世纪小说创作中性别书写的叙述策略。一切形式都是有意味、有温度的形式,形式即内容。新世纪小说创作中性别书写呈现的显在的叙述策略,体现了创作主体潜在的价值诉求、情感取向与性别观念的内涵等。新世纪小说性别书写的策略、文本的深层意蕴以及作家的思想内涵达成一种契合。新世纪小说性别书写中的地母人物群像的展现、美杜莎式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古典才子佳人模式的当代置换变形以及复调叙述模式的呈现,彰显了创作主体对现代人的生命关怀与对两性关系的理性思考。第四章,主要对新世纪小说创作中性别书写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分析。新世纪小说创作中性别书写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反精英主义的凡俗化倾向;二是悲剧意蕴的凸显;三是性别叙事的弱化。这三种特征存在着内在的思想意蕴的一致性,与新世纪作家的审美关怀息息相通,体现了创作主体跳出了个体单一的性别身份认同的藩篱,将对普通人的世俗关怀与对人类的终极关切融合于一,传达了一种高远的人类情怀。结语,从宏观上俯瞰新世纪小说创作中性别书写的图景,进一步分析新世纪小说中的性别书写与作家内在审美关切的关系。

查婵娟[7](2014)在《痛苦的理想主义:张洁小说的父性形象研究》文中指出儿童时期是一个人性格的塑造期,对于作家来说,幼年时期的生活记忆对于后来的创作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张洁幼年时期的记忆是痛苦的,父亲的缺席不仅影响了作家个体成长,而且也成为张洁一生挥之不去的情结。作家本身“无父”的身世创伤,中年时期遭遇的婚姻失败,长期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生活现实,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灵创伤,迫切期待着“父亲”式理想爱人的出现能够将她带出这种“无力”和“无奈”的状态。现实生活不能提供给张洁的,文本恰好给她提供了一个文学想象的空间。本文通过分析作品中由这种“女儿”对“父亲”的文化想象衍生出的三类男性形象,将这三类形象分别概括为“真善美的化身”、“在场的缺席者”以及“复杂的多面体”。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她的很多作品当中作者一方面满怀温情地塑造出以父亲为原型的“理想男性”形象,一方面又毫不犹豫地贬抑整个男性群体。无论作者采取什么态度对待她笔下的众多男性,褒扬也好,贬抑也罢,这种表面看来的悖论式书写,投射的正是作家女性立场的逐渐成熟和稳定。或者说,一系列可赞可叹的父亲式人物,胆怯、丑陋、虚伪的白复山一类,既是作者从恋父、憎父到审父复杂心理的文学表述,也是张洁对传统父权的深刻反思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恋父情结的书写,既是作家精神领域的自我救赎,也是理想主义的回归。

高珊[8](2014)在《张洁小说的女性意识研究》文中提出张洁是20世纪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她富有才情,内心细腻,是爱的书写者,从《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一直到《无字》,爱是张洁不变的主题,除了男女之间爱情的探索,张洁也不忘描绘对亲人,对国家的爱,只是,张洁笔下的爱,都显得深沉,这源于她爱的深沉。张洁对女性的关注,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除了展示出新时期以来女性在社会中所遭遇的问题,更通过对现象的描写深入到问题的本质,揭示构成这种境遇的深层历史原因。从初期的充满理想的探索到之后在痛苦和犹疑中的挣扎,再到最后显示出来的超脱和平静,展示了张洁不同时期写作风格和女性意识的的转变。本文从张洁小说女性形象的塑造、张洁小说女性意识的流变以及张洁小说女性意识的价值三个方面进行剖析,把握作者的创作轨迹,梳理出张洁小说女性意识的流变。张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充分体现了新时期以来妇女对自身解放的探索,以及她们对仍旧具有强大效力的传统价值观念的妥协,具有启蒙的性质和较高的文学价值。

谷金[9](2013)在《无穷思爱 ——论张洁作品中的生命之爱》文中研究说明张洁是当代中国文坛一位风格独特且别具风情的女作家。她多次获奖,在国内外备受瞩目,同时,她的作品又以尖锐的思想探索和丰饶的艺术个性在文坛颇受争议。然而,这位一直与主流文坛有所贴近又时时疏离的作家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精神的高蹈姿态,将“爱”贯穿了她一生的写作。这爱倾注了作家独特的生命体验,她不遗余力所要展现的是对于国家社会的强烈责任感,是对于人的普遍关怀以及对于生命和灵魂的执着探究。爱是生命的本质属性之一,同时这种生命之爱又必然包含了情爱,母爱,友爱,人类之爱以及灵魂之爱等等,在这些层面上,张洁关于“爱”的书写无疑是独具探索性的。本论文主要分为四章来论述张洁作品中的生命之爱。第一章是爱——是不能忘记的。张洁在新时期以《爱,是不能忘记的》首次将“爱”的问题置于广大民众的视野之中,自此拉开了书写“爱”探讨“爱”的帷幕。而首先呈现出来的是作家对于爱情的探讨,爱情是亘古不变的文学母题,然而伴随着时代语境的变换以及个人的深刻体悟,张洁对于爱情的书写也呈现出了多种样貌,爱情不仅具有强大的意志力和超越情怀,同时还有现实人间的种种不堪和丑态,那么由爱的理想式的咏叹和神圣情怀到面向现实之后无岸之态的尴尬,张洁是试图将真实的爱情面目剥离出来,以让世间人有清醒的辨识。然而,对张洁来讲,爱是最有价值的记忆,尽管有时爱情真相展露得如此不堪,她始终持守着爱的信念,以灵动变通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该如何去爱”的初步路径,尽管并不清晰,却是内心的那种“信”让人敬仰。第二章是爱——深广的人文情怀。张洁的爱是有大格局的,她不仅限于情爱书写,同时还因强烈的责任心扩展到广阔的人类之爱。这种深广的人文情怀又分为几个向度,包括时代背景的人性关照,道德守望下的人伦呈现和历史沉疴下的性别关怀。她笔下有对美好人性的真诚呼唤,又因为“爱之深,恨之切”而对人性之恶有着毫不留情的深刻揭露。同时,张洁主张用道德来滋润心灵,去除心灵的愚昧和污垢,以此来呈现完善的人伦物理。另外,张洁还特别关注女性这一性别群体,她以其自身经验融入社会经验,又以一颗沉敏细腻的女性之心书写了独特的人文关怀。第三章是爱——深入灵魂的思辨。在张洁笔下,爱不仅仅停留在情感层面,它还上升到精神层面,进入灵魂的思辨。由爱的途径进入灵魂从而呈现出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这种灵魂的思考是从两大向度来呈现的,一是对于“路途”的价值思考,二是对于“归宿”的意义探寻。在路途层面,张洁意欲通过精神的奔突和选择呈现出爱的过程的价值,灵魂之爱的价值以及在苦难中爱的救赎的价值。人不仅要在现世存在中寻找价值,同时还有对于归属感的追求,在这个向度上,张洁试图通过可知和未知两个层面书写对于归宿的探寻,包括对于母爱的回归和对于命运的探寻和认同,从而呈现出震撼人心的母爱和对于灵魂的敬畏。第四章是爱——信念与生命的铸就。无论是对爱情的探讨,对人类之爱的关注还是爱在灵魂里的价值呈现和意义追寻,都旨在对于爱的信念的持守。张洁一生含辛茹苦,有着复杂的个人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张洁对于自身,爱情和人性都是经历了撕碎以后的再拼接,她依靠生命中强大的爱的力量,在写作中安放自我,同时这种深刻的生命写作不仅是对于自身的修复,还表现为对于其他生命的倾听和关照。张洁让我们看到的是她在诸多苦难中以爱来呈现出的优美和坚韧的人生姿态,这爱是永恒的生之力量。

杜昆[10](2013)在《身份认同与后新时期知识分子小说》文中指出1990年代以降,随着社会、文化的深刻转型,知识分子的地位和角色问题日益突显出来,作为其表征,一方面,“知识分子是什么”、“知识分子何为”等问题一直是思想理论界的论争对象;另一方面,知识分子小说叙事呈现出非常繁盛的状态,并产生了较大的文学和社会影响。认同理论对这些问题和现象具有很强的阐释能力。本文围绕后新时期作家身份认同与知识分子小说叙事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个中心论题,分析作家的身份认同对小说叙事的主题、策略、文体、伦理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然后分析小说叙事对作家认同建构的作用和意义。导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缘起和意义、主要研究成果和现状、相关核心概念、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以及研究思路。第一章,根据后新时期作家的生存语境、思想资源、自我陈述及小说内容,把他们的身份认同划分为边缘认同、启蒙认同、文学认同和宗教认同,并且阐述这四种身份认同的基本内涵。第二章,分析后新时期知识分子小说的身份主题即中心话语。知识分子小说作家依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和身份认同,主要讲述了知识分子的启蒙身份的坚守与隐退、世俗身份的突显与迷障、审美身份的溃败与守持、宗教身份的诉求与偏执这四种身份话语。在书写知识分子主人公的各种身份抉择、身份困境的过程中,作家表达了对知识分子及其自身的审视和反思。第三章,分析后新时期知识分子小说的叙事策略、叙事伦理和文体风格。疾病叙事是知识分子小说的一种重要却被轻视的叙事策略,疾病隐喻存在着“性别分工”,即男性知识分子的身心疾病常起因于政治和经济问题,而女性知识分子的疾病则往往与性别政治有关。小说的结尾失去了“希望原理”,这表明作家对于乌托邦精神的溃败和式微已经达成了一致,创作主体自身也普遍缺乏乌托邦精神。小说的文体总体上趋向于通俗化和娱乐化,新时期之初创造出来的“精英文体”至此已经衰败,但通过文人化、哲理化、跨文体等特征得以变异和发展。第四章,文学话语实践作为知识分子小说作家的存在方式与认同建构的重要方式,让创作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寻找到了意义感和归属感;同时,小说叙事也限定了作家话语实践的形式、方向和成效,使其文学认同与其它身份认同之间构成了悖论关系。小说家既需要向知识分子身份归位,又要坚守文学身份,以实现其现实诉求和审美诉求。结语,概述后新时期知识分子小说的意义和共有的叙事盲点,并指出本课题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激进与犹疑──张洁小说女性意识评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激进与犹疑──张洁小说女性意识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论张洁小说风格的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张洁小说国内研究现状
        1.1.1 从研究角度看
        1.1.2 从研究内容看
    1.2 张洁小说转型研究
    1.3 研究意义及论文创新
        1.3.1 研究意义
        1.3.2 论文创新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2.表现理想情怀——抒情风格(1978-1979)
    2.1 以抒情为主的表现手法
    2.2 十七年政治抒情风格的延续
    2.3 掺杂“人情味”的个人化抒情
        2.3.1 个人化抒情的体现
        2.3.2 个人化抒情引发的争议
3.直面改革问题——写实风格(1980-1986)
    3.1 以写实为主的叙述方式
    3.2 写实题材:社会问题的一面镜子
        3.1.1 社会改革问题:暴露与歌颂
        3.1.2 男女矛盾:由和谐到男女两性冲突
    3.3 转型原因
4.暴露扭曲的人性——荒诞风格(1986-1993)
    4.1 以荒诞为主的表现技巧
    4.2 金钱扭曲的畸形人际关系——精神困境
        4.2.1 金钱至上的荒诞消费观念
        4.2.2 荒诞的伦理观念与道德观念
    4.3 转型原因
        4.3.1 1985 年文坛的转向
        4.3.2 外国思潮与国内外经历影响
        4.3.3 改革开放导致商业物欲横流
5.超脱自我与历史——宗教与历史杂糅的风格(1994-2020)
    5.1 宗教色彩书写
        5.1.1 宿命论思想
        5.1.2 小说的禅味
    5.2 历史性叙事
        5.2.1 追求宏大的历史画卷
        5.2.2 个人命运融入历史
    5.3 转型成因
        5.3.1 自身情感经历与体验
        5.3.2 文坛动向:家族小说与新历史小说的兴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倾斜的世界:张洁小说女性意识的蜕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对张洁小说不同时期的研究
    二、对张洁小说研究视角分析
    三、对张洁小说审美风格的研究
第一章 张洁自叙性话语世界
    一、张洁自叙式的精神世界
    二、自叙传式创作及成因
第二章 张洁女性意识下的人物形象
    一、张洁小说的女性形象
        (一)理想主义色彩的女性形象
        (二)被迫“异化”的女性形象
        (三)在焦虑中走向疯癫的女性形象
    二、张洁小说男性形象
        (一)理想型男性
        (二)极端自私的男性形象
    三、男权影响下畸形的婚恋观
        (一)偶像崇拜的婚恋观
        (二)反偶像化的婚恋观
第三章 张洁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转变及根源
    一、女性意识的转变
        (一)乌托邦式真爱理想的自建
        (二)真爱理想的崩塌与解构
        (三)女性的觉醒与自救的回归
    二、张洁小说女性意识转变的根源
        (一)童年缺失性体验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二)宿命论对女性悲剧结局的影响
        (三)二元对立的性别困境
第四章 张洁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失衡
    一、女性书写中的极端倾向
        (一)从守望到逃离:不断弱化的男性形象
        (二)女性的彻底反叛:被迫雄化的“女子汉”
    二、对两性文化的心理反思
        (一)男权文化人格的审视
        (二)女权文化心理的探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女性意识与小说观念的突围 ——张洁中短篇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价值
    三、研究脉络
第一章 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文学观念的形成
    第一节 创伤经历与性别成见
    第二节 外部文学资源的影响
    第三节 知识女性的“罗曼司”
第二章 樊篱与突围:女性个体的精神之旅
    第一节 他有什么“病”:理想男性的追寻与幻灭
    第二节 “方舟”内外:女性自我的深层追问
    第三节 形象世界:性别二元对立的结构图式
第三章 殊异与转向:张洁的文学史意义
    第一节 “新时期”文学序幕的开启
    第二节 回到女性的内心经验
    第三节 女性小说写作与激进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新世纪张洁小说研究综述(2000-2015)(论文提纲范文)

一、张洁小说研究现状概述
二、张洁小说研究视角分析
    (一) 研究张洁小说的思想主题
        1. 研究张洁小说爱情观及其流变
        2. 运用多种理论深入研究张洁小说思想内涵
    (二) 运用女性主义批判理论研究张洁小说
        1. 研究张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及女性观
        2. 研究张洁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三) 研究张洁小说的艺术特色
        1. 运用叙事学理论研究其小说的叙事艺术
        2. 研究其小说审美风格阶段性的嬗变
三、张洁小说研究现状评析
四、余论

(5)思想文化视域下的知识分子叙事研究(1978-1993)(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现状
    二、研究视角与方法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
第一章 作为问题的知识分子
    第一节 知识分子界说
    第二节 知识分子的一个历史描述
第二章 知识分子叙事与政治
    第一节 知识分子与政治
    第二节 转型期的文学与政治
第三章 后革命时代的革命叙事
    第一节 在革命者与知识分子之间
    第二节 革命叙事的转移
第四章 启蒙的重建与瓦解
    第一节“我”是谁:知识分子的自我意识
    第二节 谁教育谁,谁拯救谁
    第三节 娜拉的新时期变形记
第五章 知识分子与现代化
    第一节 知识分子的现代想象
    第二节 呼唤“模拉尔小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新世纪小说创作中的性别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世纪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叙事中的性别书写
    第一节 新世纪乡村叙事的生成语境
    第二节 乡村现代女性主体的建构
    第三节 向城求生中的性别观照
第二章 新世纪都市文化语境下的都市小说中的性别书写
    第一节 新世纪都市小说生成的都市文化语境
    第二节 新世纪都市小说对异化的两性关系的透视
    第三节 新世纪都市小说对和谐的两性关系的呼唤
第三章 新世纪小说创作中性别书写的叙述策略
    第一节 性别角色的设定
    第二节 古典才子佳人模式的当代置换变形
    第三节 复调叙述的呈现
第四章 新世纪小说创作中性别书写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 反精英主义的凡俗化倾向
    第二节 悲剧意蕴的凸显
    第三节 性别叙事的弱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7)痛苦的理想主义:张洁小说的父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恋父情结”与父性形象概念梳理
    1.3 张洁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方法及框架
2 父性形象类型及其特征
    2.1 真善美精神的化身
    2.2 在场的缺席者
    2.3 复杂的多面体
3 父性形象塑造的内在形态
    3.1 想的幻化:“恋父情结”之投射
    3.2 失望的困境:“阿尼玛斯”之破裂
    3.3 冷静的声音:“理想主义”之觉醒
4 父性形象文化内涵
    4.1 父爱缺失及心灵拯救
    4.2 传统父权与女性觉醒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8)张洁小说的女性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张洁小说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张洁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一节 1978 至 1986:不能忘记的爱
    第二节 1986 至 90 年代初:艰难等待的爱
    第三节 1990 年代至今:何处归依的爱
第二章 张洁小说女性意识的流变
    第一节 理想的探索者
    第二节 痛苦的守望者
    第三节 回归的超脱者
第三章 张洁小说女性意识的价值
    第一节 文学及文化启蒙价值
    第二节 关于女性主义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无穷思爱 ——论张洁作品中的生命之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爱——是不能忘记的
    第一节 爱的神圣情怀与超越之力
    第二节 爱的人间遭际与无岸之态
    第三节 爱的亘古持守与灵动变通
第二章 爱——深广的人文情怀
    第一节 时代波澜中的人性关照
        一、 因爱写善
        二、 因爱写恶
    第二节 道德守望下的人伦叙写
    第三节 历史沉疴中的性别关怀
第三章 爱——深入灵魂的思辨
    第一节 路途之价值呈现
        一、 过程与结果的辨识
        二、 灵与肉的两难
        三、 于苦难中爱的救赎
    第二节 归宿之意义探寻
        一、 母爱的回归
        二、 彼岸的追寻
第四章 爱——信念与生命的铸就
    第一节 撕碎之后再拼接
    第二节 生命与写作相依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身份认同与后新时期知识分子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二、主要概念辨析
    三、研究现状与本文写作理路
第一章 后新时期作家身份认同的起源和类型
    第一节 后新时期作家的生存语境和思想资源
    第二节 边缘认同:市场时代的自我定位
    第三节 启蒙认同:知识分子身份的延续与新变
    第四节 文学认同:安身立命的精神归宿
    第五节 宗教认同:信徒身份与作家身份的悖论
第二章 后新时期知识分子小说的身份话语
    第一节 启蒙身份的坚守与隐退
    第二节 世俗身份的突显与迷障
    第三节 审美身份的溃败与守持
    第四节 宗教身份的诉求与偏执
第三章 后新时期知识分子小说的叙事分析
    第一节 后新时期知识分子小说的疾病叙事
    第二节 乌托邦精神的式微和嬗变:结尾的意义
    第三节 “精英文体”的式微和变异
第四章 后新时期知识分子小说作家的叙事认同
    第一节 记忆、话语与叙事主体的认同建构
    第二节 叙事伦理与叙事主体的认同悖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激进与犹疑──张洁小说女性意识评估(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张洁小说风格的嬗变[D]. 田琦.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倾斜的世界:张洁小说女性意识的蜕变[D]. 李萌.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3]女性意识与小说观念的突围 ——张洁中短篇小说研究[D]. 任雨菲. 沈阳师范大学, 2018(12)
  • [4]新世纪张洁小说研究综述(2000-2015)[J]. 张立群,杨洋. 职大学报, 2017(05)
  • [5]思想文化视域下的知识分子叙事研究(1978-1993)[D]. 陈林. 苏州大学, 2017(04)
  • [6]新世纪小说创作中的性别书写研究[D]. 夏豫宁.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 [7]痛苦的理想主义:张洁小说的父性形象研究[D]. 查婵娟. 浙江大学, 2014(08)
  • [8]张洁小说的女性意识研究[D]. 高珊. 西北师范大学, 2014(06)
  • [9]无穷思爱 ——论张洁作品中的生命之爱[D]. 谷金.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8)
  • [10]身份认同与后新时期知识分子小说[D]. 杜昆.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激进与踌躇:张杰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