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

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

一、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中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娜[1](2021)在《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 ——以C园大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民间游戏是由劳动人民自发创编并流传于民间的嬉戏活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折射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娱乐模式,体现着中华儿女深层的精神追求。民间游戏自身具有的趣味性、娱乐性、益智性等特征吸引着幼儿,给予幼儿源源不断的快乐源泉。幼儿在进行民间游戏的过程中不仅能体验传统文化,还能促进其身心协调发展。区域活动是以幼儿兴趣、需求为核心的低结构教育活动。幼儿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相应的区角、材料、同伴、玩法等内容,开展相应的活动,是切实保障幼儿自主选择权和个性化发展的有效路径。所以将民间游戏这一宝贵资源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有意义的。在传承中发展民间游戏,完善民间游戏机制,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让民间游戏焕发独特的智慧魅力,幼儿教育充满游戏精神。在本研究中,选取了民间游戏融入区域活动这一角度,以C园大班为研究对象,以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和行动研究法为研究方法。在实践研究中,对民间游戏融入区域活动进行活动方案设计和实施,得出研究总结和反思,并为促进民间游戏科学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提出建议。旨在让民间游戏和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融合,为民间游戏在幼儿园的发展提供新的借鉴。本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基本结构为: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理论基础和价值。首先对游戏、民间游戏和区域活动三个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其次阐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游戏教学理论的观点以及对本研究的启示。最后论述民间游戏融入区域活动的社会和个体价值,为接下来的实践研究奠定基础。第三部分:民间游戏融入区域活动的实践探索。首先运用访谈法和观察法调查C园民间游戏融入区域活动的现状,着重分析现状的问题,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四点,分别是:民间游戏目标单一,开展形式化;民间游戏内容匮乏,活动创意弱;民间游戏实施困难,开发难度大;民间游戏材料不足,使用价值小。其次针对以上问题,研究小组根据已有经验制定了行动研究设计,介绍行动研究的过程。最后进行行动研究的实施,筛选适宜的民间游戏在益智区、体育运动区、美工区和阅读区实施和发思。第四部分:由于本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为主,将民间游戏融入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的总结和反思做一个长线进行论述。以活动方案的选择和实施、幼儿和教师在实践活动的表现进行总结。以民间文化适切性、家园合作的平台和笔者的成长进行反思。第五部分:为民间游戏科学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提出建议。分别幼儿园、教师和社会三个层面阐明,第一,幼儿园应增强民间游戏融入的重视程度,第二,教师应提高民间游戏融入的意识和能力,第三,形成开展民间游戏区域活动的教育合力。

周芳[2](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村落体育表演是在独特村落地缘空间下产生,以身体动作、身体运动和身体表演为主要展现形式的民间体育活动,是中国式村落风土人情、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和生活情趣在民族传统体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本论文运用逻辑分析、田野调查、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在对村落体育表演实践案例进行充分挖掘、整理基础上,深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村落体育表演的实践价值、生存困境和发展路径,为完善村落体育表演理论,指导村落体育表演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和美好生活实现,加快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益参考。研究结论如下:1.村落体育表演是人类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载体,也是宗教仪式人神对话的媒介和节庆活动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村落体育表演体现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具有健身健体、教育教化、娱乐健心、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等价值;表现出表演动作模仿性、表演特色差异性和表演形式朴素性等三大特征;并按参与人员数量分为竞技对抗类、休闲娱乐类和信仰图腾类表演;按表演人数分为单人类、双人类和群体类表演;按照项目来源分为生产生活类、宗教祭祀类和军事训练类表演。2.村落体育表演呈现出表演目的由悦神祈禳转向娱人娱心、表演地点由朴素空间转向专业舞台、表演性质由全民表演转向专业表演、表演结构由完整呈现转向多元展示、表演功能由自娱自乐转向他者娱乐等变化指征,充分彰显了村落体育表演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价值。村落体育表演与乡村振兴具有互融互通关系,村落体育表演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基础和行动支持,以集体行动和个体行动两种方式推动乡村振兴实践;乡村振兴在村落体育表演中的现象表达主要体现在促进村落产业振兴、提升村落社会治理和加速村落文化共同体构建等层面。3.依据助力村落体育表演发展的主体差异,将村落体育表演分为精英引领型、政府推动型和自组织型。(1)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依靠村落精英的积极引领,袁窦村遵循“古村旅游+秧歌表演”的发展思路,将秧歌古村打造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带动袁窦村由省级贫困村发展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袁窦村鼓子秧歌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经费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经营用地难以扩大;演员年龄老化,人才断档,高层次发展受制约等困境。(2)尚寨竹马表演依靠各级政府推动,尚寨村遵循“文化景观旅游+竹马表演”的发展思路,依托遗址文物、竹马文化残存复现,重构形成省级非遗民俗村,并带动了村落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尚寨竹马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经费来源渠道少,村民功利性较强;文化自觉性弱,权益集中化严重,日常化发展受阻等困境。(3)大梭庄舞龙表演依靠村落自组织、借助村民文化惯习、自觉意识和项目魅力,大梭庄舞龙表演实现了自我传承、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但项目带动产业振兴和文化反哺作用尚需提高。大梭庄舞龙表演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申报非遗评选意识弱;地方政府参与度不高,政策及经费支.持不足;管理组织不稳定;与教育、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等困境。4.精英引领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寻求政府支持,对接社会需求,稳定精英团体,优化村落体育表演的品牌化、特色化和创新化发展。政府推动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引导村落精英积极作为,合理开发村落体育表演文化;鼓励村落力量参与,借力村落旅游发展村落体育表演;拓展衍生产业,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等优化路径。自组织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加强自组织建设,提高村落体育表演核心竞争力;动员全员参与,筑牢村落体育表演的群众基础;获取政府帮助,提升村落体育表演的影响力等优化路径。研究提出了多元主体协同型村落体育表演类型,探讨了深化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村落体育表演的理念认同、强化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部门协同、明晰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责任分担等机制,并提出了拓展村落体育表演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空间,加大村落体育表演组织化、日常生活化融入,延续村落体育表演制度化、谱系化非遗传承,开展村落体育表演信息化、科学化创新发展和扩大村落体育表演竞赛化、标准化项目开发等路径选择。5.研究提出了(1)政府部门联动协作,促进村落体育表演发展;(2)村落精英主动参与,加快村落体育表演文化向村落文化产业转化;(3)积极引导村落体育表演自组织内生性发展,提高自我造血、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4)提升村落村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塑造良好的村落文化氛围;(5)借助商业化、产业化发展机遇,将村落体育表演与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相结合,促进村落文化和村落体育表演的良性发展;(6)专家学者科研助力,挖掘村落体育表演的文化价值,提高村落体育表演的文化影响力等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六大发展保障体系。

陈伊尔[3](2020)在《融合视野下的和田赛乃姆舞蹈形态研究》文中提出和田古称“和阗”“于阗”,是西域三十六国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大国,也是古老的乐舞之乡。汉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实行对西域最高军、政管辖,加深了与中原文化的交流。随着西域文化的东传,于阗乐舞西风东渐至中原宫廷,被吸收应用、颇具影响,唐代尤盛。当代和田维吾尔传统音乐舞蹈与于阗乐一脉相承,“和田赛乃姆”作为和田维吾尔传统音乐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该地区因其在历史的轴线中受于阗乐影响以及多种文化的融合而呈现出现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舞蹈语言以及独特的融合性乐舞风格。赛乃姆是维吾尔民间较为普遍的一种歌舞形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一种集歌、舞、乐、诗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和田赛乃姆”便是广泛流传于新疆和田地区的民间传统乐舞,也是和田众多民间舞之一种,它能够直观反映和田人民的生产生活、艺术技巧、审美创造,也能代表和田传统文化范式,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由于历史的变迁以及自然生态等各种原因,和田赛乃姆便作为融合下的产物,在和田地区的沙漠绿洲中闪闪发光。因为一些舞台演绎,使得和田赛乃姆走出和田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却仅有一篇期刊论文介绍和田赛乃姆。无论舞台表现还是文字记载,都诠释了和田赛乃姆在现时人群中的文化记忆。当我以好奇、向往之心前往和田当地,却发现对和田赛乃姆的认知形象、文字,与和田原生的和田赛乃姆还有待扩充与深入。于此,本文以“融合视野下的和田赛乃姆”为题,有以下四个目的:1、溯源和田赛乃姆发生、发展、衍变的文化土壤,从而利用生态特点诠释和田赛乃姆融合性文化特点;2、寻找和田赛乃姆原生形态,并厘清对和田赛乃姆原生形态的多样认知并进行梳理整合;3、解构和田赛乃姆在作品编创对舞蹈元素的运用与审美价值,从而对和田赛乃姆现代编创意义与舞蹈特点进行剖析与重构;4、思考现时对融合性视野下和田赛乃姆文化清源的意义,从而对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发展、研究、转型提供一个新的可能视角。于融合视野下分析和田赛乃姆,不但“知新”与“明真”,并且“思考”与“发展”。本文以前人对维吾尔赛乃姆等研究成果结合本人实地调查为基础,以和田维吾尔人生产、生活方式和民俗活动等文化背景为依托,运用艺术学、舞蹈学、生态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艺术本体生发起源角度、社会生活融入角度、区域文化相互影响与比较角度对和田赛乃姆的融合性发展样态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和分析,从而进行初步的“和田赛乃姆”的探究,以及通过本人田野调查提出一些新的观点,最后在分析下认为,和田赛乃姆是一舞多表、动态流动、汇聚融合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之珠”。

巩森森[4](2020)在《大连市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背景下,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度被专家、学者所关注。辽宁省大连市,不仅是一座现代化的副省级城市,而且还是东北文化和齐鲁文化的交汇地,是辽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拥有着较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社会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个案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对大连市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问题进行研究,具体有,在梳理大连市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基础上,对大连市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同时,选取大连五行通背拳和金州龙舞为个案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保护策略,为大连市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研究结论:1.大连市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以武术类项目居多,主要集中在大连市金州区范围内,其他区对所辖范围内的传统体育文化挖掘不够深入。2.大连市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情况良好,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但也存在非遗保护部门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有待加强,项目存在“传承错位”现象、基础设施存在“两极化”等问题。3.大连五行通背拳的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保护工作落实缓慢、传承梯队面临危机、项目内部问题突出:一是项目传承人内部存在矛盾,二是伪项目传人过度吹捧自己,三是技术体系发展存在分歧。4.金州龙舞的保护状况较好,政府发挥重要作用、组建幼儿龙舞队伍、设为园本特色课程;但项目发展资金不足、缺乏专业的发展团队、表演伴乐老旧等问题,制约着项目的发展空间。5.大连市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名录评选机制;保护和培养传承人,注重传承梯队建设;融入教育传承理念,尝试开设非遗课程;积极开展学术研究,理论实践相互结合;探索正确开发模式,增强项目造血功能。建议:1.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应主动公开非遗相关保护政策文件、打造大连市非遗网站、开展项目口述史、推进项目场馆建设等基础性保护工作;结合各传统体育非遗项目保护状况,制定扶持性政策,吸引企业、社会团体的加入,将传统体育非遗项目与当地景观进行结合,打造传统体育非遗旅游专线,建立传统体育非遗健身养生基地,形成城市特色名片等长期性保护工作计划。2.大连市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应秉持在传承中发展、继承中创新的传承理念,具备与时俱进发展的眼光和格局,及时对项目进行“革新”,充分借助“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各中小学及高校尝试开设传统体育非遗课程;通过政府为媒介,主动联系商界和学界,对项目适当开发及科学研究,及时为媒体提供非遗活动的资料信息,扩大项目影响力。

陈俊玲[5](2020)在《南音教育的价值研究(1990-2018)》文中提出南音,全球泉州(闽南)人的乡音。自1990年以来,南音进入泉州地区的学校教育已近三十年。这一期间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深度合作有了显着的成果。如何建构完善的南音教育体系,追求新时代南音教育的价值目标,推进南音教育的进程,打造南音教育的升级版,进而有可能实现南音从被保护走向自强的可持续传承,这是当前南音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本文以南音的学校教育(时效性)价值体现、社会(有用性)价值体现与蕴藏着“以乐化人”的情怀(陶冶人的心灵世界)价值体现(精神性)为根据,进而达到“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等目的。全文通过五个章节及余论展开讨论。第一章通过回溯南音教育的原初方式,阐述南音教育与全球化之间的观照与应对,揭示南音教育不仅是一种内在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方面的精神力量,更是一种包括文化反思、文化创新在内的文化自觉。第二章通过对学校的南音教育与社会的南音教育的多维度、多层次的探索,明晰了本土文化(南音)精神的传承、南音应用型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南音爱好者和南音弦友的培养必须要与社会文化相联结,并从理论层面高度肯定了泉州地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南音人才培养的独特路径。第三章通过探究南音教育学校价值体现的四个关键之处,即理论研究的先导作用、南音教育的内在自生能力、南音教育专家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南音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阐扬时代赋予南音学校教育的使命担当,揭示其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构建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独特价值。第四章通过审视南音教育社会价值体现的三个关键之处,即艺术实践之于世界闽南文化区的普遍意义与特殊意义、文化保值与增值重在建构自己精神家园及彰显其价值的主体时效性、多重认同的社会性话语建构,剖析其对于加深南音教育的性质、特点与作用的理解,揭示南音教育关系着南音能否从被保护走向自强的可持续传承的社会意义。第五章通过形而上层面讨论南音教育鲜明的教化寓意和功效,阐释南音教育对陶冶人的情操、立德树人、人文底蕴的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塑造等完整人格培养的独到价值,揭示南音教育在“化人以雅”、“化人以礼”、“化人以德”等“以乐化人”的情怀意向。余论通过探讨与南音教育相关的南音传承异化问题及发展现状,评释保护南音传统与开拓南音传承空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并揭示南音教育显露的清晰性之特征,即南音从被保护走向自强的可持续传承成为可能。本文对泉州地区南音教育的价值研究,对于助推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开展,提供一种可循的思路。

黄捷[6](2020)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是传承和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力度,为有效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情况的田野调查为切入点,深入实践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困境。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制度立法的局限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制度不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传承发展中身份和财产保障的权利缺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创新利用中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备等方面凸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法律制度的局限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保护的正当性进行梳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二分法为基础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体系,论证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理论的合理性。通过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立法设计、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措施提出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法律制度的建议。除去绪论和结论,研究框架具体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界定和类型。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界定明确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范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类型界定,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主体的范围。第二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实证分析。通过对广西防城港市、百色市、崇左市、桂林市、河池市等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情况进行田野调查,在梳理问题的基础之上总结经验。第三部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法律制度的局限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制度立法的局限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制度不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传承发展中身份和财产保障的权利缺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创新利用中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备等方面梳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法律制度的局限性。第四部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的正当性。基于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和平衡利益关系的需要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法律保护的现实依据。从人格论、正义论、财产劳动论、文化多样性论的学理层面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保护的必要性,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二分法为基础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体系。第五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理论的提出。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行使的需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平衡的需要等方面论述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的必要性。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的界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的私权属性两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进行法律分析。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身份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财产权两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内容进行梳理。第六部分,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议。通过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立法设计、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方面提出建议。

弓佩茹[7](2020)在《民族传统舞蹈教学实践研究 ——以《沉香》系列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1946年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戴爱莲、彭松等人带领舞蹈家们深入民间,对民间舞蹈进行挖掘采集、整理搬上都市舞台,到1954年,随着北京舞蹈学校成立,民间舞被纳入专业舞蹈教育,再到20世纪80年代,以许淑媖为首的舞蹈教育家们在深入采风的基础上,总结出“元素教学法”并引入课堂,中国民族民间舞一直在坚守传统的道路上发展。采用“走下去,请进来”的方式,发掘整理民族传统舞蹈,并通过各类教学实践传承发展民间舞。如今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是“继承和创新——两条腿走路”。民族传统舞蹈的教学不仅决定着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根本,也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丰富的养料。2014年—2019年期间北京舞蹈学院推出了民族传统乐舞集《沉香》系列,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在参与国内外的各项演出中,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民族传统乐舞集《沉香》系列,以民族传统乐舞行动研究为宗旨,采用“请进来,走下去”的方式,学习采集了十八个省份、十九个少数民族的五十余支舞蹈(除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是民间舞人在新时代对民族舞蹈文化的“追根溯源”行动。本文以民族传统乐舞集《沉香》系列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探索和分析。结合参与教师、学生和艺人的访谈和笔者本人的跟踪观演体验,试图分析研究这种教学实践活动的经验和特点,为民族传统舞蹈的教学实践提供学理反思和建议。文章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由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综述和研究方法组成。第二部分对《沉香》系列进行样本分析。第三部分是以学院派风格课为参照,结合教师、学生访谈对《沉香》的教学实践模式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对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以及收集艺人、媒体、学者、观众对《沉香》系列的反馈与评价,从他者的视角看其实践效果。第五部分是对《沉香》系列的教学实践的反思,笔者认为这是基于文化“整体观”理念,以人类学、民俗学为导向的舞蹈文化教学实践,是民族传统舞蹈的一种有效教育的模式,值得深化研究和应用推广。

王京[8](2020)在《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作为专题数据研究对象,分析了信息技术日趋普及大背景下对以多民族人文始祖神话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数据研究的意义,并通过数据学方法、文献分析方法、模型分析法及多重证据等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对该神话专题数据的建设、开发与应用进行全面研究。积极尝试大数据方法在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乃至社科领域中研究方法的创新。本论文分为绪论和五章。首先,在绪论中,本文重点阐释了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的选题依据、对其进行数据研究的可行性以及国内外对该专题的研究现状等一系列问题。认为伏羲女娲神话是中国多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包括当下人文社会科学许多学科学术研究中都对伏羲女娲神话体现出很高的关注度,并且大数据技术在人文社会学科的全面推进,也为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研究提供了学术需求与技术支持,无论是在该专题数据的采集与呈现方面,还是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方面,都具有相应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第一章阐释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几个基本问题。重点梳理了从人类早期记忆到信息背景下人文数据建设的发展历程,分析论证了将各民族伏羲女娲神话作为专题数据进行系统研究的客观性和必要性。以此为前提,对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中的有关概念、基本内容等进行规范和厘定,并对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丰富性、客观性、主观性和独立性等一系列特征做出阐释。第二章论述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选择与生成。在伏羲女娲神话数据选择对象方面提出以叙事主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以语言类型为参照的数据选择和以不同载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等几大类型,重点对古文献文本、现当代民间口头文本、图像中的伏羲女娲和民俗中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选择的原则和具体方法进行了阐释。在神话数据生成方式探讨方面,重点对都柏林数据结构核心元素集进行了必要的扩充和细分,并制定出基于神话文本元素属性、结构信息和相关数据信息的基本标准,同时,对后期数据的鉴别和验证、增值和清洗问题也做出相应的说明。第三章阐释了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数据结构。利用神话理论对伏羲女娲神话的叙事结构作出不同分类,并重点从母题角度、民族角度和地理空间角度对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进行阐释。本文在论述母题视角下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时,以1000余篇女娲神话文本为对象,提取出2160条母题,划分出10大类型和6个层级,并对母题结构层级关系及结构作出系统描述,搭建起一个逻辑清晰、关联明确、体系开放的女娲神话母题结构体系,实现神话文本资源与大数据处理之间的有效沟通,突出了母题数据结构应具有的完整性、开放性和关联性等特点。在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地理结构分析中,论述了伏羲女娲神话地理分布的特征以及地理结构设置的方法,阐释了以民族聚居情况为参照的地理区域类型划分、以国家现行行政区划为背景的地理划分和以通行片区划分为背景的地理划分等情况,并以特定区域为例对此作出分析与验证。第四章重点阐述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关联性。本文认为数据的关联性是数据建设的核心内容,首先提出了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时间关联、空间关联、作品与研究成果关联等基本关联模式。在阐释伏羲女娲神话在民族间的关联时,重点强调了神话与民族历史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及关联中的民族认同问题,特别以广泛流传于苗、瑶、羌、仫佬、毛南、布依等民族中的“洪水后伏羲女娲兄妹婚再生人类”神话文本为案例,论证了这种民族间的关联性。同时,重点阐释了伏羲女娲神话的母题关联问题,认为母题关联兼具神话叙事结构关联与语义关联两个维度,通过母题类型与层级的设置可以考察多类型神话数据的关联与结构,并以壮族伏羲女娲神话为例,多角度验证了通过母题的关联实现从专题数据到综合数据、从小数据到大数据的关联性建构。第五章重点探讨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当今实践与应用问题。本章首先分析了伏羲女娲专题数据研究在知识服务、知识图谱、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及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及发展前景,并重点分析了该类数据研究在神话学学科发展中的应用,提出了数据分析在中国神话创作与叙事特征研究、传承现状及规律研究等方面的学术实践。在论述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创造性转化中,强调了神话数据转化的多样性,并对新媒体中及文化旅游产业中的神话数据开发与运用提出了一些方法论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陈琳[9](2019)在《音乐传承与身份变迁 ——漫瀚调国家级传承人奇附林的口述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漫瀚调国家级传承人奇附林为研究对象,将他放置在漫瀚调发展以及当今社会文化变迁的语境下,通过对他人生史的描述,进一步分析在社会变迁中,他是如何从农民成长为一名农民歌手,又从农民歌手变成舞台歌手,进而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等一系列身份的转换,以此探讨他身份转换的内在原因及其身上承载的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变迁。本文由绪论、四个章节及结语构成。绪论部分包括论文缘起、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研究现状及述评、研究方法与思路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章阐述了漫瀚调产生的历史语境以及在漫瀚调发展过程中漫瀚调艺人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章阐述出生在文革前、成长于文革中受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影响下的奇附林,如何将自己从农民塑造成一名农民歌手。第三章主要从身份的角度出发,阐述奇附林从农民歌手到舞台歌手、从舞台歌手到国家级传承人身份的转换,进一步剖析在身份转换的过程中,他一直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其身上承载的漫瀚调艺术在不同语境下也随之发生着变化。第四章以口传性作为研究视角,探讨分析在民俗社会与现代社会中漫瀚调这一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和奇附林的身份认知及身份变迁等问题。结语部分对奇附林的人生历程以及身份的转换加以归纳,并揭示出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方式与口传性特点。

徐望[10](2019)在《以文化消费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路径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文化消费能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民族文化要在传承中发展,要促进传统民族文化的消费;民族文化要在发展中传承,要促进新型民族文化的消费。文化消费是民族文化资本积淀与活化的有效途径,民族文化资本必须通过文化消费体现其时代价值;民族地区的文旅融合是拉动文化消费的主要手段。民族地区文化消费的提升路径主要有四条:创意为王,推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平台为基,加强民族文旅线上产品和智能平台的开发力度;需求为准,注重民族文旅产品精准对接并激发市场需求;服务为辅,提升民族地区文旅产业服务的效能和满意度。

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中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 ——以C园大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在需要
        (二)民间游戏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
        (三)区域活动是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教育的最佳途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有关民间游戏的研究
        (二)有关区域活动的研究
        (三)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访谈法
        (三)观察法
        (四)行动研究法
第一章 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理论基础和价值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游戏
        (二)民间游戏
        (三)区域活动
    二、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理论基础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三)游戏教学理论
    三、民间游戏融入区域活动的价值
        (一)社会价值
        (二)个体价值
第二章 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探索
    一、C园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问题发现
        (一)民间游戏目标单一,开展形式化
        (二)民间游戏内容匮乏,活动创意弱
        (三)民间游戏实施困难,开发难度大
        (四)民间游戏材料不足,实用价值小
    二、行动研究设计
        (一)行动研究场域和对象
        (二)合作研究教师
        (三)研究过程
    三、行动研究设计的实施
        (一)益智区活动的实施及反思
        (二)体育运动区活动的实施和反思
        (三)美工区活动的实施及反思
        (四)童谣故事区活动的实施及反思
第三章 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研究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总结
        (一)活动方案的选择与实施
        (二)幼儿在实践研究中的表现
        (三)教师在实践研究中的表现
    二、研究反思
        (一)民间文化的适切性
        (二)家园合作的平台
        (三)笔者的省思与成长
第四章 促进民间游戏科学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建议
    一、幼儿园增强民间游戏融入的重视程度
        (一)建立民间游戏资源库
        (二)营造创设良好的环境
        (三)建立健全活动机制
    二、教师提高民间游戏融入的意识和能力
        (一)激发教师开展活动的动力
        (二)给与幼儿有益指导
        (三)提升教师创设活动的能力
    三、形成开展民间游戏区域活动的教育合力
        (一)利用家长资源
        (二)利用社区资源
        (三)营造全民参与的社会风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2)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依据和意义
        一、研究依据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创新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表演理论
        二、社区理论
        三、社会变迁理论
        四、文化资本理论
第二章 村落体育表演论略
    第一节 村落体育表演本体论
        一、村落体育表演概念
        二、村落体育表演源流
        三、村落体育表演本质
    第二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演进
        一、古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二、近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三、当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第三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分类
        一、按照表演目的分类
        二、按照表演人员数量分类
        三、按照表演项目来源分类
    第四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特征
        一、表演动作的模仿性
        二、表演特色的差异性
        三、表演形式的朴素性
    第五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价值
        一、健身健体价值
        二、教育教化价值
        三、娱乐健心价值
        四、社会治理价值
        五、经济发展价值
        六、文化传承价值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乡村振兴与村落体育表演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阐释
        一、乡村振兴发展历程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维度
    第二节 乡村振兴中的村落体育表演
        一、乡村振兴为村落体育表演提供发展环境
        二、乡村振兴为村落体育表演提供发展契机
    第三节 村落体育表演中的乡村振兴
        一、村落体育表演促进乡村振兴的理论依据
        二、村落体育表演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形式
        三、村落体育表演中的乡村振兴现象表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个案
    第一节 个案选择原则与方法
        一、个案选取原则
        二、个案选取方法
    第二节 个案一: 山东商河袁窦村鼓子秧歌
        一、田野概况
        二、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
        三、袁窦村鼓子秧歌源起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袁窦村鼓子秧歌发展历程
        五、袁窦村鼓子秧歌的文化内涵
        六、精英引领: 乡村振兴中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 个案二: 山东邹城尚寨竹马
        一、田野概况
        二、尚寨竹马表演
        三、尚寨竹马源起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尚寨竹马发展历程
        五、尚寨竹马的文化内涵
        六、政府推动: 乡村振兴中尚寨竹马表演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个案三: 山东祝阳大梭庄舞龙
        一、田野概况
        二、大梭庄舞龙表演
        三、大梭庄舞龙源起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大梭庄舞龙发展历程
        五、大梭庄舞龙的文化内涵
        六、自组织: 乡村振兴中大梭庄舞龙表演的路径选择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优化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的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基本原则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一、精英引领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二、政府推动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三、自组织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四、多元主体协同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创设
    第三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运行保障
        一、政府部门联动协作
        二、村落精英主动参与
        三、村落自组织积极发展
        四、村落文化认同增强
        五、村落文化产业发力
        六、专家学者科研助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3)融合视野下的和田赛乃姆舞蹈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依据
    1.2 研究背景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条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应用价值
    1.4 研究述评
        1.4.1 赛乃姆与各地赛乃姆
        1.4.2 和田乐舞
    1.5 研究难点
        1.5.1 研究重难点
        1.5.2 拟采取措施与方法及可行性
    1.6 研究方法及视角
        1.6.1 研究方法
        1.6.2 实验手段
2 关于和田赛乃姆的生存背景阐释
    2.1 关于和田赛乃姆
    2.2 关于和田赛乃姆的自然生态环境
    2.3 关于和田赛乃姆的人文生态环境
    本章小结
3 和田赛乃姆田野调查个案
    3.1 个案一:和田赛乃姆之和田说
    3.2 个案二:和田赛乃姆之米提孜说
    3.3 个案三:和田赛乃姆之于田说
    3.4 个案四:和田赛乃姆之墨玉说
    本章小结
4 和田赛乃姆舞蹈舞台呈现分析
    4.1 个案一:“无言中的妙境”《远古灯舞》
    4.2 个案二:“相同下的碰撞”《于阗女》
    4.3 个案三:“欢庆中的继承”《和田赛乃姆》
    本章小结
5 融合视野下的和田赛乃姆文化阐释
    5.1 作为民间的和田赛乃姆
    5.2 作为舞台的和田赛乃姆
    5.3 作为非遗的和田赛乃姆
    5.4 作为研究的和田赛乃姆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4)大连市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综述
        1.2.3 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
        1.2.4 大连市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非物质文化遗产
        1.3.2 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1.3.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5.3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的理论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个案研究法
        2.2.3 访谈法
        2.2.4 实地调查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连市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3.1.1 大连市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类依据
        3.1.2 大连市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级名录梳理
        3.1.3 大连市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区域分布
    3.2 大连市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3.2.1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3.2.2 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高
        3.2.3 项目存在“传承错位”现象
    3.3 大连五行通背拳的个案研究
        3.3.1 项目概述
        3.3.2 大连五行通背拳的现实境遇
        3.3.3 大连五行通背拳的困境突破
    3.4 金州龙舞的个案研究
        3.4.1 项目概述
        3.4.2 金州龙舞的现实境遇
        3.4.3 金州龙舞的存续之道
    3.5 大连市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3.5.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名录评选机制
        3.5.2 保护和培养传承人,注重传承梯队建设
        3.5.3 融入教育传承理念,尝试开设非遗课程
        3.5.4 积极开展学术研究,理论实践相互结合
        3.5.5 探索正确开发模式,增强项目造血功能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5)南音教育的价值研究(1990-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1.倡导、认识南音进入学校教育的意义
        2.南音教育的办学范式研究
        3.与南音教育相关的学术基础研究
    三、本文的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1.地点、时间与范围
        2.何谓“南音教育的价值”?
        3.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目的与意义
        1.研究方法
        2.研究目的与意义
        3.本文主要理论创新
第一章 南音教育:历史回溯与现实关怀
    一、南音教育(传承)的原初方式
        1.授课方式--“口传心授”
        2.交流方式--“以曲会友”
    二、当代全球化趋势中的南音教育
        1.全球化并不排斥具有民族特性的南音教育
        2.南音教育也需要全球化视野
    三、南音教育与文化自觉
        1.南音教育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2.南音人对其南音文化有“自知之明”
第二章 南音教育:人才培养的独特路径
    一、泉州南音人才培养的闽南民俗文化背景
        1.闽南文化特性
        2.闽南乡族观念
        3.闽南民间信仰与节庆风俗
    二、内涵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以泉州师院音乐学南音本科专业为例)
        2.有一支专业合格的南音师资队伍
        3.南音乐人:“非遗”传承的向导与支撑
    三、外延发展:规模与空间
        1.规模的扩大
        2.空间的拓展
第三章 南音教育的学校价值体现
    一、理论研究-南音教育的先导作用
        1.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原则
        2.南音学术研究的成就
    二、南音教育中的内生扩展
        1.专业设置的理念与根据
        2.良好的办学条件
    三、高校教育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教育专家
        1.南音学科建设的引领者
        2.南音教育发展的推动者
        3.突出成就的南音表演者
    四、学校人才的培养:南音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1.可以承担中小学学生“精神家园”的教育义务
        2.本硕毕业生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
第四章 南音教育的社会价值体现
    一、艺术实践-从中国泉州走向世界闽南文化区
        1.南音教育-艺术实践之普遍意义
        2.南音教育-艺术实践之特殊意义
    二、南音教育中的文化保值与增值
        1.南音教育-重在建构孩子自己的精神家园
        2.泉州师范学院与泉州南音乐团共同谱写剧作《凤求凰》
        3.南音专业艺术硕士与文化产业共同设计南音文化衍生品
    三、南音教育与多重认同
        1.在个人层面上获得认同
        2.在地方文化层面上获得认同
        3.在政府层面上获得认同
        4.在世界闽南文化区层面上获得认同
第五章 南音教育:蕴藏着“以乐化人”的情怀意向
    一、南音曲调中蕴含着“化人以雅”的情怀意向
        1.培养尚雅情怀
        2.陶冶雅正情操
    二、南音文化底蕴中蕴含着“化人以礼”的情怀意向
        1.寓礼于乐中
        2.完善人性发展
    三、南音泥土精神中蕴含着“化人以德”的情怀意向
        1.增强凝聚人心
        2.强化价值感化
余论
    一、对南音教育相关问题的思考
        1.南音传承中的变异认识
        2.南音传承中的发展评析
    二、南音从被保护走向自强的可持续传承成为可能
        1.南音进入中小学课堂成为制度化
        2.南音人才培养规范化
        3.南音社团演出常态化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界定与类型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的法律界定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界定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界定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类型
        一、个体传承人、团体传承人和国家传承人
        二、代表性传承人和普通传承人
        三、外源性传承人和本源性传承人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田野调查基本情况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情况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继人才的培养情况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资助情况
    第二节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困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继无人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难以获得发展利益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获得资助扶持相对有限
    第三节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实践经验
        一、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培养”模式
        二、创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发展”模式
        三、探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创新利用”模式
第三章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法律制度的局限性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制度立法的局限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统一立法的原则与保护现状不适应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统一立法体系的欠缺
        三、现行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完善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制度不完善
        一、个体传承人认定制度不科学
        二、团体传承人认定体系不统一
        三、国家传承人认定制度缺位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传承发展中身份和财产保障的权利缺位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身份维护缺乏权利支撑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传承发展中缺乏权利支撑
    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创新利用中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备
        一、商标权利用不足
        二、专利权保护难以实现
        三、着作权保护不完善
第四章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的正当性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法律保护的现实依据
        一、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
        二、平衡利益关系的需要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法律保护的学理检视
        一、人格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获得利益分享的基础
        二、正义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获得利益分配的保障性
        三、财产劳动论: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财产利益的充分性
        四、文化多样性论: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化发展的适当性
    第三节 基于正当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二分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二分法的特征
        二、以二分法为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体系
第五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理论的提出
    第一节 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的必要性
        一、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行使的需要
        三、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平衡的需要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的法律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的界定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的私权属性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内容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身份权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财产权
第六章 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议
    第一节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立法设计
        一、调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立法原则
        二、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法
        三、建立单一法律保护与多重法律保护无缝衔接制度
    第二节 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
        一、个体传承人认定制度的科学化
        二、团体传承人认定制度的一体化
        三、国家传承人认定制度的构建
    第三节 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的确立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的内容设定
    第四节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一、现行商标权利用制度的优化
        二、现行专利权授权条件的科学化
        三、现行着作权制度的扩张适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民族传统舞蹈教学实践研究 ——以《沉香》系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对《沉香》系列的持续关注
        2.调研中目睹民间传统歌舞
        3.《沉香》系列对传统民族舞蹈教学具有借鉴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1.在民族传统舞蹈教学的研究方面
        2.关于《沉香》系列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案例研究法
        3.访谈法
一.《沉香》系列的样本分析
    (一)民族及地区分类
    (二)按节目类型及性质分类
二.《沉香》教学实践模式
    (一)《沉香》的培养目标与教学理念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沉香》的教学内容
        1.教学目的
        2.教学方法
        3.教学内容
        4.教学主体
三.《沉香》的教学效果
    (一)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1.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文化自信
        2.为传统提供参照,为创新提供素材
        3.从形到核的转变
        4.民族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待持续加强
    (二)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1.以情感为依托,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内核
        2.注重全面发展,提升核心素养
        3.关注舞蹈教育的迟效性、延续性
        4.浸润式教学程度有待提高
    (三)他者的视角
        1.艺人
        2.媒体
        3.学者
        4.观众
四.对《沉香》系列实践教学的反思
    (一)以人类学、民俗学为导向
        1.寻找民间舞定位
        2.观念的转变
        3.当代审美范式的建立
    (二)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沉香》系列传承与再创造的关系:在传承中再创造
        2.素材的选择与教学意义
        3.观众审美取向反映出的审美错位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选题的依据
    二、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研究的可行性
    三、伏羲女娲神话专题研究及数据研究的状况
    四、本文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信息背景下的人文数据建设与研究
        一、从人类早期记忆到数据研究发展历程回顾
        二、人文数据研究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三、选择伏羲女娲神话作为数据研究的设想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界定
        一、神话的界定与特征
        二、伏羲女娲神话的界定与基本内容
        三、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研究的客观基础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特征
        一、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丰富性
        二、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客观性
        三、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主观性
        四、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独立性
第二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选择与生成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选择的基本问题
        一、神话文本数据选择的目的
        二、伏羲女娲神话资料选择的原则
        三、伏羲女娲神话文本数据选择的方法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来源的几种类型
        一、以叙事主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
        二、以不同载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
        三、以语言类型为参照的数据选择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文本数据的生成
        一、神话文本数据提取与呈现的理论依据与标准
        二、神话文本数据的基本构成与分解
        三、神话文本数据的清洗与增值
第三章 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数据结构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的理论与定位
        一、关于叙事结构的相关理论探讨
        二、伏羲女娲神话结构分析中的几种常见定位
    第二节 母题视角下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
        一、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的界定、特征与类型
        二、伏羲女娲神话母题体系的基本结构
        三、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结构的层级与描述
        四、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结构体系的特点
    第三节 民族与地理视角下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
        一、民族与地理概念在伏羲女娲神话结构分析中的意义
        二、伏羲女娲神话的地理分布与地理结构设置
        三、以中原地区为例考察伏羲女娲神话的地理分布
第四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关联性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的几种基本关联模式
        一、国内外关于人文学科知识关联的研究与实践
        二、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时间关联
        三、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空间关联
        四、伏羲女娲神话文本与研究成果的关联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在民族间的关联
        一、伏羲女娲神话形象在各民族的传播符合史实
        二、伏羲女娲神话关联中的民族认同
        三、伏羲女娲神话民族间关联的案例分析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的母题关联
        一、伏羲女娲神话母题关联性质的确定
        二、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的类型与层级
        三、以壮族伏羲女娲神话为例看母题关联的实现
第五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应用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应用价值
        一、专题数据建设与研究的应用价值
        二、专题数据知识图谱的应用与前景
        三、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中的运用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助力神话学学科发展
        一、通过数据分析服务中国神话学学科发展
        二、通过神话数据分析中国神话的创作与叙事特征
        三、通过神话数据分析中国神话的传承现状及规律
        四、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学科发展中的其他应用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创造性转化
        一、通过神话数据研究探讨神话转化的多样性
        二、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新媒体中的开发与应用
        三、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文化旅游产业中的案例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9)音乐传承与身份变迁 ——漫瀚调国家级传承人奇附林的口述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
    (三)研究现状及述评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近代历史语境中的漫瀚调及其艺人
    1.1 漫瀚调产生的历史语境
    1.2 漫瀚调艺人及近代漫瀚调的兴起
第二章 一位农民歌手的成长
    2.1 童年时光——初闻山曲儿
        2.1.1 家族的基本情况
        2.1.2 奶奶教唱的蒙古曲儿
        2.1.3 父母的熏陶
        2.1.4 短暂的校园时光
    2.2 文革时期——劳动与唱山曲儿
        2.2.1 政治夜校时的文艺活动
        2.2.2 遇到老艺人
        2.2.3 劳动的日子
    2.3 走出小滩子村、唱响黄河两岸
        2.3.1 与二人台班子唱山曲儿
        2.3.2 卖冰棍儿与戏班跟唱
第三章 从农民歌手到民歌传人的身份转换
    3.1 从农民歌手到舞台歌手
        3.1.1 初次比赛
        3.1.2 生命中的贵人
        3.1.3 第一次进京
        3.1.4 比赛中的创新
        3.1.5 走进央视
        3.1.6 成为电视名人
        3.1.7 走向全国
    3.2 从舞台歌手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3.2.1 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3.2.2 成为漫瀚调的符号
第四章 音乐传承人与文化变迁
    4.1 漫瀚调的传承
        4.1.1 漫瀚调的传承方式
        4.1.2 漫瀚调的传承特点
    4.2 音乐传承与身份认知
        4.2.1 自我认知
        4.2.2 社会对传承人身份的认知
        4.2.3 音乐传承中的身份变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以文化消费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路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一)民族文化要在传承中发展,要促进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消费
    (二)民族文化要在发展中传承,要促进对新型民族文化的消费
二、文化消费是民族文化资本积淀与活化的有效途径
    (一)民族文化资本必须通过文化消费体现其时代价值
    (二)民族地区文旅融合是拉动文化消费的主要手段
三、民族地区文化消费提升的路径
    (一)创意为王,推进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二)平台为基,加强民族文旅线上产品和智能平台的开发力度
    (三)需求为准,注重民族文旅产品精准对接,并激发市场需求
    (四)服务为辅,提升民族地区文旅产业服务效能和满意度

四、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中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 ——以C园大班为例[D]. 刘娜. 喀什大学, 2021(07)
  • [2]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D]. 周芳.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3]融合视野下的和田赛乃姆舞蹈形态研究[D]. 陈伊尔.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4]大连市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 巩森森. 沈阳体育学院, 2020(12)
  • [5]南音教育的价值研究(1990-2018)[D]. 陈俊玲.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6]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 黄捷.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1)
  • [7]民族传统舞蹈教学实践研究 ——以《沉香》系列为例[D]. 弓佩茹. 北京舞蹈学院, 2020(08)
  • [8]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D]. 王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9]音乐传承与身份变迁 ——漫瀚调国家级传承人奇附林的口述史研究[D]. 陈琳. 内蒙古大学, 2019(05)
  • [10]以文化消费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路径探索[J]. 徐望. 民族艺术研究, 2019(04)

标签:;  ;  ;  ;  ;  

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