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儿茶素中的儿茶素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儿茶素中的儿茶素

一、儿茶中儿茶素的反相HPLC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刘楚[1](2020)在《山竹果皮中原花青素经体外消化后抗氧化性及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们对抗氧化活性物质越来越关注,特别是原花青素,已有研究表明含有强抗氧化性。山竹果皮作为产量高的废弃物,研究表明它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原花青素是其中一种。然而山竹果皮原花青素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提取方法及化学层面的抗氧化评价,且对原花青素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缺少生物利用度的考虑,在原花青素等多酚化合物在发挥任何生理作用之前,都必须通过胃肠道存留下来。因此,本课题初步研究了消化后的山竹果皮原花青素的化学变化和细胞水平抗氧化剂活性分析,最后研究了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这些研究结果为山竹果皮中原花青素的功能性产品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结果表明消化后山竹果皮原花青素在280 nm处有特征吸收峰,且在OH、苯环上C=C和六元环上C-C伸缩振动区有吸收峰,可以初步征实有原花青素的结构,进一步UPLC-MS/MS鉴定出其主要单体成分为儿茶素和表儿茶素,还含有原花青素二聚体、三聚体、四聚体的同分异构体,且得出消化后的山竹果皮原花青素中有儿茶素产生,同时有三种B型原花青素二聚体和原非瑟酮定二聚体增加。说明山竹果皮在经过体外消化后结构和组成发生了变化。(2)通过定量测得体外消化后的山竹果皮原花青素提取物中总多酚含量、总黄酮含量以及原花青素含量显着降低(P<0.05),分别降低了84.5%±0.12%,90.63%±0.33%和78.05%±0.1%,这可能是多酚化合物在胃酸环境下一部分被降解的结果。但是相对抗氧化能力提高了2倍,同时液相结果显示儿茶素增加了27.68±0.19μg/mL,三种B型原花青素二聚体的同分异构体分别增加了17.29倍,14.04倍,3.29倍,还含有原非瑟酮定类二聚体,增加了2.03倍,这证实了山竹果皮原花青素在体外消化过程中可能降解聚合物较高的化合物,同时生成小分子活性物质,这些物质的增加可能和抗氧化性的提高有关。(3)细胞水平的抗氧化结果表明,与ZEN诱导组相比,MPP+ZEN组的细胞生存活力增加了32.01%±0.03%,且ZO-1基因上调了2.3倍,减轻ZO-1蛋白的脱位,缓解细胞间紧密屏障被破坏,且下调了炎性因子,降低促炎因子TNF-α和IL-6的释放,降低NLRP炎性小体的表达,从而减少IL-18的分泌。通过高内涵筛选技术得出线粒体膜电位提高,其相对荧光强度上升了353.15%±0.18%,进而降低细胞内ROS水平。进一步测得,与ZEN诱导组相比,MPP-GID+ZEN组中SOD酶活力提高了39.26±0.43 U/mg protein(P<0.05),CAT酶活力提高了0.48倍,恢复了抗氧化酶活力。研究表明消化后山竹果皮原花青素对玉米赤霉烯酮诱导的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这可能与MPP-GID中增加的儿茶素、表儿茶素、原花青素B2、原花青素二聚体和原非瑟酮定类二聚体等这类小分子活性物质的发挥有关。(4)消化后山竹果皮原花青素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结果表明,消化后的山竹果皮原花青素发酵产物中气体成分与空白组存在差异性,说明原花青素有被微生物发酵。与对照组相比,短链脂肪酸含量显着性上升(P<0.05),这可能促进了某些微生物种数和数量而产生代谢物短链脂肪酸。16S高通量测序结果得出,与对照组相比MPP-GIDH中Bacteroides的相对丰度增加,Firmicutes减少,导致Bacteroides与Firmicutes比率上升,上升了2.71倍,这可能对减轻肥胖等代谢疾病有帮助。消化后原花青素低聚物和高聚物中产酸菌属(考拉杆菌属、罗氏菌属、柔嫩梭菌、粪球菌属和梭状芽孢菌属)的相对丰度都显着性增加(P<0.05),分别增加了1.83、2.73倍,使得短链脂肪酸增加,能避免肠道产生炎症反应。消化后的原花青素高聚物促进Bifidobacterium的生长繁殖,这有利于保护肠道健康。消化后的原花青素高聚物可能从一个大分子被微生物分解成若干个小分子活性物质,比低聚物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更加显着。因此,消化后山竹果皮原花青素能在大肠和结肠中被降解,可以改善肠道微生物代谢和主要菌群群落的丰度,从而起到保护肠道疾病的作用。

李辉[2](2018)在《贺兰山东麓赤霞珠干红葡萄酒陈酿特性的研究》文中认为葡萄酒的陈酿特性包括葡萄酒的陈酿潜力及在陈酿过程中对颜色、香气、口感的修饰,使之具有陈年葡萄酒的特征同时感官品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是干红葡萄酒品质的重要评价指标。本文对宁夏贺兰山东麓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在陈酿过程中理化及感官品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以总结归纳其陈酿特性。本文选取了宁夏贺兰山东麓同一酒庄,相同酿造工艺和储存环境的10个不同年份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系统的研究了其颜色、香气、口感的感官指标及理化特性的变化,结果如下:1、随着陈酿时间的增加,贺兰山东麓赤霞珠干红葡萄酒的颜色由紫色、宝石红色向砖红色转变,黄色色调、明度和色调角增加,红色色调降低。在陈酿过程中总花色苷含量在不断减少最终趋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陈酿6年以后总花色苷含量介于15.249~22.595 mg/L之间。基本花色苷的含量大幅降低,最高为158.156mg/L,最低为0.182mg/L。陈酿年份与总花色苷含量及色调角的回归模型拟合度好,R2分别为0.9214和0.7372,可以用于判别葡萄酒的陈酿年份。2、随着陈酿年份的增加,葡萄酒的香气由果香味、烘烤味向香料味、脂味和动物味转变,10个年份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陈酿5~7年整体香气最好。香气成分的总含量整体上呈现随陈酿年份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在7~9年后略有降低。随着陈酿时间的增加葡萄酒表现为酯类物质比例先增高后降低,醇类物质比例降低,酸类物质比例增高。癸酸、庚酸乙酯、辛酸乙酯、己醇的气味活性值在陈酿时间短的葡萄酒中均小于1,但随着陈酿时间的增加它们在葡萄酒中的气味活性值逐渐增加并大于1。3、随着陈酿时间的增加,在口感涩度上干涩降低,绒涩增加,其中2011年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即陈酿6年)绒涩、口感协调性及口感总体评分最高。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格儿茶素(EGC)、原花青素B1、B2、(表)儿茶素三聚体的含量总体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干涩受儿茶素、表儿茶素、表格儿茶素及原花青素B1、B2及(表)儿茶素三聚体含量的影响显着(p<0.05)而受总酚和总单宁含量的影响并不显着(p>0.05)。4、感官评价分析表明,贺兰山东麓赤霞珠干红葡萄酒陈酿2~7年总体评分均在85分以上,具有较高的品质。陈酿5~8年的葡萄酒仍具有较深的颜色,并且香气浓郁度和复杂度得到了提升,口感柔顺度增加。

卢鹤[3](2016)在《茶叶籽油酚类化合物鉴定分析及存在形态研究》文中提出部分酚类化合物因与油脂结合,无法采用有机溶剂直接提取出来,需采用碱解等预处理才能将其释放出来,在传统研究方法中通常被忽略。本文对茶叶籽油不同存在形态酚类化合物进行鉴定分析,并探索了提油工艺对茶叶籽油酚类化合物存在形态的影响,另外跟踪分析了自然氧化过程中不同存在形态酚类化合物动态变化,最后系统研究了茶叶籽油酚类化合物与脂肪酸间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首先对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进行优化,采用传统有机溶剂提取法测得茶叶籽、茶叶籽油游离型酚类化合物含量为8609.47 mg GAE/kg、86.58mg GAE/kg,采用氢氧化钠碱解法提取茶叶籽、茶叶籽油结合型酚类化合物,测得含量为5127.9 mg GAE/kg、28.13 mg GAE/kg。2、采用HPLC-QTOF-MS技术和HPLC-QQQ-MS技术对茶叶籽和茶叶籽油酚类化合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茶叶籽游离酚中包含23种酚类化合物,其中香草酸、儿茶素和肉桂酸含量较高,分别为1643.38 mg/kg、1124.81 mg/kg、1108.96 mg/kg;结合酚含22种酚类化合物,肉桂酸含量最高为1287.25 mg/kg。茶叶籽油游离酚含23种酚类化合物,香草酸、苯甲酸含量较高,分别为11.16 mg/kg、17.07 mg/kg;结合酚含20种酚类化合物,香草酸、苯甲酸和肉桂酸含量较高,分别为1.63 mg/kg、2.09 mg/kg、1.55mg/kg。3、不同提取工艺所得茶叶籽油游离型酚类化合物含量顺序为压榨法(86.58 mg GAE/kg)>水酶法(71.24 mg GAE/kg)>浸出法(58.61 mg GAE/kg)>水代法(45.23 mg GAE/kg);叶籽油结合型酚类化合物含量排序为浸出法(43.10 mg GAE/kg)>水酶法(39.86 mg GAE/kg)>水代法(33.71mg GAE/kg)>压榨法(28.13 mg GAE/kg)。4、对茶叶籽油自然氧化过程中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动态变化进行考察,6个月后茶叶籽油游离型酚类化合物损失53.23%,结合型酚类化合物损失25.45%,游离型酚类化合物抗氧化能力下降53.79%。游离型酚类化合物中4-羟基苯乙酸、木犀草素、苯甲酸、香草酸、邻苯二甲酸、阿魏酸、咖啡酸、肉桂酸、对香豆酸、柚皮素、没食子酸、原儿茶酸、4-羟基苯甲酸、芥子酸与抗氧化作用呈显着相关;结合型酚类化合物中肉桂酸、苯甲酸、黄杉素和香草酸与抗氧化作用呈显着相关。5、对茶叶籽油中酚类化合物与脂肪酸间关系进行考察,结果表明酚类化合物主要与甘油一酯结合;酚类化合物可与亚油酸、α-亚麻酸、异油酸形成共轭物结合,也可与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二十碳烯酸、山嵛酸结合。

黄文烨[4](2016)在《山竹壳中果胶和酚类物质的提取纯化及理化性质研究》文中认为为研究山竹壳中果胶、酚类(原花青素和酚酸)的提取分离和理化特性,以山竹壳冻干粉为原料,采用热酸法提取山竹壳果胶,以红外光谱法、滴定法、比色法、HPLC、流变分析等方法测定果胶的官能团、酯化度、糖醛酸含量、中性糖的组成与含量、分子量、果胶溶液和凝胶的流变学特性等理化特征。另外,采用溶剂提取、色谱柱分离酚类,利用HPLC、ESI-MS分析了原花青素、酚酸的含量与组成,以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试验来评估酚类的抗氧化能力。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经热酸法提取、乙醇沉淀纯化获得了浅白色的山竹壳果胶,提取率为4.488.49%。提取率在pH≤3时随酸度增强而增大,pH 36时变化不大;提取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提取时间为1.52 h间最佳。适宜的提取条件为:pH 2,80℃,1.5 h。2.山竹壳果胶的化学特性:酯化度为75.97±3.49%,属高酯果胶;糖醛酸含量为626.52±24.15 mg/g;中性糖的种类和含量别为:阿拉伯糖(17.91±1.33 mg/g)、甘露糖(13.08±2.94 mg/g)、葡萄糖(9.83±1.67 mg/g)、木糖(8.50±1.08 mg/g)、半乳糖(7.88±0.88mg/g)、鼠李糖(4.32±0.83 mg/g);重均分子量Mw=(7.69±0.50)×105。3.山竹壳果胶溶液粘度随剪切速度的增大而下降,属于假塑性流体,流动规律可采用Ostwald-de Wale幂律方程拟合:y=0.3349x0.6363(R2=0.9771)。山竹壳果胶凝胶相较于苹果果胶的弹性形变范围要小,网络结构连接强度也稍弱。4.山竹各部分的原花青素粗提物含量是:壳>花萼>果肉。纯化后的山竹壳可提原花青素(EP)含量为:113.71±4.43 mg/g(以没食子酸计,福林酚法)、19.20±0.73 mg/g(以儿茶酚计,DMAC法)、131.69±11.24 mg/g(以原花青素B2计,硫解衍生),平均聚合度(mDP)为:4.27±0.08;不可提原花青素(NEP)含量为:36.92±2.38 mg/g(以原花青素B2计),mDP值为:5.41±0.04。检测出三种EP聚合物:B型原矢车菊素的二聚体、三聚体和四聚体。5.山竹壳中三种未经NaHCO3纯化(PA-A)和经NaHCO3纯化(PA-B)的酚酸提取物中含量分别为:原儿茶酸(0.99±0.04,1.35±0.08 mg/g)、绿原酸(29.16±1.02,9.76±0.8 mg/g)、香草酸(59.32±1.01,17.89±1.01 mg/g)。6.山竹壳中EP对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相当于:59.522,101.396 mmol TE/100g;酚酸提取物PA-A、PA-B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分别相当于为:2.487,3.094 mmol TE/100g(DPPH试验)和28.211,6.364 mmol TE/100g(ABTS试验)。

张慧文[5](2014)在《花生红衣原花青素化学成分、衍生物和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生(Arachis hypogaea L.,Fabaceae)的种皮(中药名为红衣)含有大量的A型原花青素,该类成分由一个碳键C4→C8或C4→C6和一个C2→O→C7氧醚键连接而成,结构复杂,分离纯化和结构测定较困难,其单体成分研究还不透彻,有必要深入研究红衣中原花青素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为红衣的药用价值提供佐证,同时为红衣变废为宝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从红衣中的原花青素类化学成分研究入手,得到了A型原花青素类寡聚体单体和多聚体,并应用光谱法、化学降解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结构鉴定,同时对红衣中的原花青素做了生物活性研究,考察其抗氧化活性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包括对小肠二糖酶的抑制活性,制备了原花青素衍生物,测定了花生红衣中化学成分的含量,并考察不同烹饪方法对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本实验研究内容涵盖了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衍生物制备、定量分析和活性检测多个方面,实验结果如下:1.对红衣的有效成分进行较全面的分离鉴定,得到1个酚酸成分-原儿茶酸(1),10个聚合度不同的A型原花青素低聚体单体,包括2个单倍体,儿茶素(2)和表儿茶素(3),4个二聚体,原花青素A1(4)、原花青素A2(5)、表儿茶素-(2fl→O→7,4β→8)-对映-表儿茶素(6)、表儿茶素-(2β→O→7,4β→6)-儿茶素(7)及3个三聚体,肉桂鞣质D-1(8)、表儿茶素-(2β→O→7,4β→8)-[儿茶素-(6→4β)]-表儿茶素(9)、表儿茶素-(4β→8)-表儿茶素-(2β→O→7,4β→6)-儿茶素(10)和1个四聚体、表儿茶素-(2β-→O→7,4β→8)-表儿茶素-(4β→6)-表儿茶素-(2β→O→7,4β→6)-儿茶素(11)。化合物结构采用化学方法和光谱方法确定。化合物10为首次从花生红衣中分离得到,9为新的A型原花青素三聚体,具有新的连接方式,11为新的A型原花青素四聚体。2.首次采用葡聚糖凝胶色谱法对红衣中原花青素进行分级纯化,超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Sephadex LH-20能按照聚合度有效分离寡聚体。并通过LC-MS对原花青素的质谱裂解规律做了总结,发现其主要通过RDA裂解和黄烷单元间的共价键断裂。3.采用温和的反应试剂半胱氨酸(L-cysteine)进行化合物的降解反应也是本实验的一个创新点。半胱氨酸与传统的降解反应试剂苄硫醇相比,毒性低、刺激气味小。通过LC-MS分析检测半胱氨酸降解反应溶液,可以得知原花青素聚合体的结构单元和连接方式。从多聚物的半胱氨酸降解物中纯化出一个新化合物原花青素A2-半胱氨酸(14)。4.首次对花生红衣中原花青素多聚体的化学结构进行了研究,分别以乙醇和甲醇作为Sephadex LH-20洗脱剂制备多聚体E8和M,以半胱氨酸降解反应结合UPLC-MS分析的方法,研究两者化学结构。发现两种多聚体的延伸单元均主要由表儿茶素和原花青素A2构成;末端单元均主要为原花青素Al。M比E8的分子量更大且含有更多的原花青素A2作为延伸单元。5.所有的原花青素单体、多聚体流份和单体衍生物均具有强抗氧化活性,有些化合物还显示了较强的a-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制备得到的A型原花青素丙酮缩合物16,为新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活性并显着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丙酮缩合物亲脂性增加,有望更好地穿透生物膜发挥体内活性,因此如果作为新药开发的模板化合物将在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方面遇到较少的问题。6.建立了UPLC-MS同时测定红衣中10个主要成分的定量方法。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PLC-MS定量分析和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考察发现带皮花生不同烹饪品的总原花青素含量与其自由基清除能力顺序一致,对α-葡萄糖苷酶有活性的化合物9和10的含量在生拌花生中最高,因此推荐肥胖症和II型糖尿病患者在食用花生时尽量采用生拌。

曹文静[6](2014)在《茶鲜叶主要茶用物质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茶鲜叶的化学物质组成及其含量是形成茶叶品质的基础。糖类、蛋白质、多酚类含量的总和,占茶叶干重的70%以上。茶多酚、咖啡因和茶氨酸分别占茶叶干重的15~35%、2~5%和1~3%,不仅是茶叶的重要组成成分,而且是决定茶鲜叶茶用品质的主要物质。本研究以春秋季节10个茶树品种茶鲜叶和同一品种不同设施下茶鲜叶为研究对象,利用超声波震荡提取法联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茶鲜叶中的茶多酚、咖啡因和茶氨酸等主要茶用物质进行了定量分析;比较春秋季节10个茶树品种茶鲜叶主要茶用物质含量的差异以及防霜扇、遮阳网和大棚等设施栽培对茶鲜叶主要茶用物质含量的影响,旨在为茶叶品种选择以及设施栽培推广和优化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春秋季品种间茶鲜叶中茶多酚的含量差异较大,且其中六种儿茶素的含量和组成比例均不同,含量基本遵循规律:EGCG>ECG>EGC>EC>C>GC。‘安吉白茶’茶多酚和咖啡因含量最低,而茶氨酸含量最高;同一品种不同季节下,秋季茶鲜叶的茶多酚、咖啡因含量多,春季少;春季茶鲜叶茶氨酸含量多、秋茶少;春茶酚氨比多数低于8,秋茶酚氨比多数大于8;秋季儿茶素苦涩味指数高于春季。据此认为,秋季绿茶口味与品质不如春茶。(2)‘乌牛早’在防霜扇影响下,茶多酚含量比对照(露地)降低了8.38%,遮阳网下‘龙井长叶’茶多酚含量比对照增加了8.49%;‘龙井长叶’大棚提前采摘茶多酚含量比对照下降了14.13%,而大棚下与露地同一批采摘的‘龙井长叶’茶多酚含量增加了13.90%;在三种设施栽培中的茶鲜叶茶碱含量均下降,防霜扇和大棚(提前采摘)茶鲜叶咖啡因含量相对露地分别下降了4.00%和3.46%,遮阳网和大棚下(与露地同批采摘)茶鲜叶咖啡因含量分别增加了13.20%和9.46%,防霜扇、遮阳网以及大棚(提前采摘)茶鲜叶茶氨酸含量分别显着增加了37.37%、13.21%和31.55%,三种设施条件下酚氨比均降低,有利于改善茶叶的鲜爽品质。因此,茶树设施栽培不仅对早春防霜冻具有有益作用,而且有利于提高茶鲜叶茶用品质。(3)与露地相比,‘龙井长叶’在遮阳网覆盖条件下的茶多酚含量降低了20.58%,大棚条件下的茶多酚含量增加了9.67%;两种遮阴设施下的茶碱含量分别增加了65.96%和115.77%,咖啡因含量则分别降低了1.67%和6.37%1在75%遮阳网条件下茶氨酸含量增加了7.02%1而在大棚条件下降低了3.19%。防霜扇下的秋季茶鲜叶中茶多酚含量基本呈下降趋势,除位于防霜扇正下方的茶鲜叶茶碱含量减少,位于防霜扇作用中心位置的茶鲜叶茶碱含量均有所增加,防霜扇下各点咖啡因含量均下降了1.74~11.34%;茶氨酸含量增加了6.48~18.41%。茶树夏季遮阳网覆盖有利于秋季鲜叶中茶氨酸含量的明显提高,茶多酚和酚氨比明显降低,改善茶用品质,大棚则相反;春季防霜扇的使用对秋茶也存在后续有利影响。

李蓉,刘海青,杨春涛,江志勇,郭俊明,骆桂法,黄相中[7](2014)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东方草莓中儿茶素的含量》文中研究说明建立东方草莓中(+)-儿茶素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4.6mm×150mm,5μm)分离;以乙腈-0.1%磷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mL/min,检测波长为280nm,对10批东方草莓中的(+)-儿茶素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儿茶素的保留时间为14.543min,其线性范围为0.05120.6400μg(R2=0.9999);加样回收率为99.70%(RSD 2.67%)。所建方法操作简单,稳定可靠,可用于东方草莓的质量评价。

叶丽萍[8](2013)在《清开灵注射液中鞣质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中药注射剂作为我国独创的一类剂型,但诸多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应用和发展,其中鞣质被认定为引发不良反应的成分之一。目前关于中药注射剂中鞣质的检测主要限于鸡蛋清法和氯化钠明胶法,不仅检测限和灵敏度达不到理想要求,可能还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问题,因此建立检测限和灵敏度优于目前中药注射剂中鞣质检测的方法,并且减少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发生,成为亟待解决的一项任务。本论文以清开灵注射液为对象,通过采用理化反应、薄层检识及以HPLC和LC-MS为主的仪器分析方法对其组方药金银花、栀子和板蓝根进行鞣质检测,其中重点以金银花为研究对象,目的是建立灵敏度高和检测限低的鞣质检测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清开灵注射液中,明确鞣质的存在情况,对清开灵注射液质量进行评价。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理化反应和薄层检识初步分析清开灵注射液原药材中鞣质的存在情况,结果表明金银花和栀子存在鞣质,板蓝根可能存在鞣质。(2)仪器分析结果:①经HPLC检测,金银花酸水解液中含有没食子酸,证明金银花中含可水解鞣质。②经HPLC-ESI-MS/MS检测,金银花酸水解液中含有没食子酸,金银花硫解液中含有儿茶素、表儿茶素以及苄硫化合物,比较水解和硫解前后产物的变化情况,快速识别金银花中含有可水解鞣质和缩合鞣质,本研究首次明确金银花中鞣质类型。但清开灵注射液的酸水解液中并未检测到可水解鞣质的水解产物,硫解液中未检测到缩合鞣质的硫解产物,表明清开灵注射液含及其微量鞣质或是不存在鞣质。③经HPLC-ESI-MS/MS检测,金银花50%甲醇水溶液中存在缩合鞣质的二聚体。④考虑采用柱层析前处理方式以达到纯化富集目标痕量成分。实验考察了AB-8大孔吸附树脂填料,但吸附效果并不理想;进一步考察固相萃取小柱的纯化富集效果,结果表明Waters Oasis HLB固相萃取小柱对金银花水解液中没食子酸痕量成分有较好的纯化效果,初步测定金银花水解液中没食子酸含量为1.667ug.g-1,由于金银花酸水解过程较复杂,较难建立金银花水解液中没食子酸含量测定方法,但SPE-HPLC为中药复杂体系中痕量成分的含量测定提供一种借鉴。(3)可水解鞣质检测方法建立:通过选定含可水解鞣质老鹳草作为阳性药材,对其进行提取方法和酸水解方法考察,建立可水解鞣质检测方法,该法检测限低、灵敏度高、专属性强,能够用于判断中药复杂体系是否存在可水解鞣质。将建立的方法应用到清开灵注射液,未检测可水解鞣质酸水解产物,表明清开灵注射液存在及其微量鞣质或是未存在鞣质。

冯永辉,李鹏,汪兴军,张博,郭耀武[9](2011)在《盘龙七中儿茶素的含量测定》文中指出[目的]建立HPLC测定盘龙七中儿茶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HPLC法测定,色谱条件为:色谱柱为Kroma-sil-C18(4.6 mm×150 mm,5 μm),流动相为无水甲醇-水-冰醋酸(15:84:1,V/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76 nm。[结果]儿茶素的线性范围为0.624~3.12 μg/ml(r=0.9993),平均回收率为100.05%,RSD为1.73%(n=6)。[结论]该测定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盘龙七中儿茶素的含量测定。

唐娜[10](2010)在《茶叶中甲基化EGCG的分析方法建立与资源化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甲基化EGCG是儿茶素类的一种,它主要包括EGCG3 " Me、EGCG4 " Me。EGCG3 " Me、EGCG4 " Me为白色粉末状物质,易溶于水和有机溶剂,它们是EGCG的两种甲基化衍生产物,分子结构分别为(-)-表没食子儿茶素3-O(3-O-甲基)没食子酸醋(C-1)和(-)表没食子儿茶素3-O(4-O-甲基)没食子酸醋(C-2),它们具有高效的抗过敏功效,尤其是抗花粉过敏。本研究旨在建立一套准确、高效的茶叶中甲基化EGCG的HPLC检测方法,并利用此方法对种植在湖南地区的部分茶树品种资源进行含量分析,以期筛选出高含量甲基化儿茶素的特异茶树品种资源。本文还对影响甲基化EGCG含量的一些内外因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甲基化EGCG的研究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茶叶中甲基化EGCG的HPLC分析方法,色谱分析条件为:流动相:0.02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乙腈,梯度洗脱,色谱柱:C18 5μm ID4.6*250mm;,流速:1.0ml/min,柱温:30℃,用磷酸调pH=2.5,检测波长278nm。该方法可以清晰分离EGCG3"Me和EGCG4"Me,且准确度、精确度好。(2)本研究对117个不同来源的茶样进行了甲基化EGCG分析,其中只有16个的EGCG3"Me含量在检测限(0.01%)之下,占总数的13.7%,而高于0.1%的为40个,占总数的34.2%,含量在0.3%以上的有18个,占总数的15.4%,其中含量最高的为C48,达到了1.7%;含有EGCG4"Me的品种只有10个,只占总数的8.5%,其中含量最高的是C45,含量为0.55%,最低的是C69,只有0.036%。(3)同一茶样,蒸青固样的茶叶EGCG3"Me的平均含量为0.120%,冷冻干燥固样的茶叶EGCG3"Me的平均含量为0.127%。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对茶叶中EGCG3"Me的含量影响不显着。(4)不同季节采摘的茶叶中甲基化EGCG的HPLC分析发现,同一品种、不同季节的茶叶中EGCG3"Me含量,夏季叶含量相对最高,秋季叶次之,春季叶最低,且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5)茶树不同叶位EGCG3"Me含量变化显着,表现为在第三叶、第四叶含量最高,其次是第五叶,而在茶梗中含量极低。(6)绿茶加工过程中EGCG3"Me含量变化研究表明,不同加工工序对茶叶中EGCG3"Me的含量影响极显着,表现为摊放叶时含量最高,杀青叶时有所下降,揉捻叶时基本不变,最后到干燥叶时再度下降,但下降幅度很小。

二、儿茶中儿茶素的反相HPLC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茶中儿茶素的反相HPLC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山竹果皮中原花青素经体外消化后抗氧化性及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山竹果皮简介和研究现状
        1.1.1 山竹果皮简介
        1.1.2 山竹果皮研究现状
    1.2 原花青素概述和研究现状
        1.2.1 山竹果皮中原花青素
        1.2.2 原花青素生物活性
        1.2.3 原花青素的分析方法
    1.3 体外消化的研究现状
    1.4 体外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课题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主要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体外模拟消化对山竹果皮中原花青素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及仪器
        2.2.1 主要实验材料和试剂
        2.2.2 试剂配制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山竹果皮原花青素的粗提取及纯化
        2.3.2 山竹果皮原花青素的体外消化
        2.3.3 定性的测定
        2.3.4 定量的测定
    2.4 统计处理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山竹果皮中原花青素的紫外光谱分析
        2.5.2 山竹果皮中原花青素的红外光谱分析性
        2.5.3 UPLC-MS定性分析
        2.5.4 山竹果皮原花青素冻干粉中总酚的含量变化
        2.5.5 山竹果皮原花青素冻干粉中总黄酮的含量变化
        2.5.6 山竹果皮原花青素冻干粉中原花青素的含量变化
        2.5.7 消化前后样品中相对抗氧化性的测定
        2.5.8 HPLC定量分析
    2.6 小结
第3章 消化后的山竹果皮中原花青素的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试剂配制
        3.2.3 实验仪器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CCK8法测定细胞生存活力
        3.3.2 细胞凋亡测定
        3.3.3 IPEC-J2细胞紧密连接测定
        3.3.4 炎性因子的测定
        3.3.5 消化后山竹果皮中原花青素的抗氧化性的研究
    3.4 统计处理
    3.5 结果与讨论
        3.5.1 消化后样品对ZEN诱导IPEC-J2细胞毒性的影响
        3.5.2 消化后样品对ZEN诱导的细胞紧密连接的影响
        3.5.3 消化后样品抑制炎症反应的影响
        3.5.4 消化后样品对ZEN诱导的线粒体电位的影响
        3.5.5 消化后样品对ZEN诱导的ROS水平的影响
        3.5.6 消化后样品对SOD和CAT抗氧化酶的影响
    3.6 小结
第4章 山竹果皮中原花青素消化后对体外肠道菌群的影响
    4.1 引言
    4.2 试剂和仪器
        4.2.1 主要实验材料和试剂
        4.2.2 试剂配制
        4.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粪便样品的采集及前处理
        4.3.2 模拟体外肠道发酵
        4.3.3 电子鼻测定气体信号
        4.3.4 短链脂肪酸测定
        4.3.5 DNA的提取、PCR和 16s r DNA测序
    4.4 统计处理
    4.5 结果与讨论
        4.5.1 聚合度鉴定
        4.5.2 电子鼻测定发酵气体成分
        4.5.3 消化后产物对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4.5.4 体外消化后产物对肠道菌群的丰度与多样性的影响
        4.5.5 体外消化后产物对肠道微生物菌群 β 多样性的影响
        4.5.6 体外消化后产物对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组成的影响
    4.6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2)贺兰山东麓赤霞珠干红葡萄酒陈酿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贺兰山东麓葡萄产区及赤霞珠品种
    1.2 颜色
    1.3 香气
    1.4 口感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本课题的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赤霞珠干红葡萄酒陈酿过程中颜色变化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3 试验方法
    2.4 数据分析
    2.5 结果与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赤霞珠干红葡萄酒陈酿过程中香气变化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3 试验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赤霞珠干红葡萄酒陈酿过程中口感变化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3 试验方法
    4.4 数据分析
    4.5 结果与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感官分析
    5.1 材料与仪器
    5.2 试验方法
    5.3 香气感官分析
    5.4 口感感官分析
    5.5 总体感官分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茶叶籽油酚类化合物鉴定分析及存在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茶叶籽油概况
    1.2 茶叶籽油的研究现状
        1.2.1 茶叶籽油脂肪酸组成研究
        1.2.2 茶叶籽油中的活性成分
        1.2.3 茶叶籽油抗氧化能力测定
    1.3 酚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1.3.1 酚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1.3.2 酚类化合物的存在形态
        1.3.3 茶叶籽油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研究概况
    1.4 酚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
        1.4.1 分光光度法
        1.4.2 气相色谱法(GC)
        1.4.3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1.4.4 高效液相串联质谱(HPLC-MS)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
        1.6.1 茶叶籽及茶叶籽油不同存在形态酚类化合物组成
        1.6.2 茶叶籽及茶叶籽中酚类化合物定性定量分析
        1.6.3 提油工艺对茶叶籽油酚类化合物的影响
        1.6.4 自然氧化过程中茶叶籽油酚类化合物的变化
        1.6.5 茶叶籽油中酚类化合物与脂肪酸间关系
第2章 茶叶籽及茶叶籽油不同存在形态酚类化合物提取方法建立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试剂
        2.1.2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茶叶籽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提取方法探索
        2.2.2 茶叶籽油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提取方法探索
        2.2.3 酚类化合物总含量测定
        2.2.4 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的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茶叶籽游离型酚类化合物提取最佳溶剂选择
        2.3.2 茶叶籽结合型酚类化合物提取
        2.3.3 茶叶籽油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提取
        2.3.4 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抗氧化能力测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茶叶籽及茶叶籽油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立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试剂
        3.1.2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茶叶籽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提取方法
        3.2.2 茶叶籽油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提取方法
        3.2.3 酚类化合物化学成分数据库的建立
        3.2.4 HPLC-QTOF-MS定性分析酚类化合物方法
        3.2.5 HPLC-QQQ-MS定量分析酚类化合物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定性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3.3.2 定量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3.3.3 茶叶籽及茶叶籽油酚类化合物组成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提油工艺对茶叶籽油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试剂
        4.1.2 试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茶叶籽油提油工艺
        4.2.2 茶叶籽油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提取
        4.2.3 饼粕中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提取
        4.2.4 总酚类化合物含量测定
        4.2.5 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的测定
        4.2.6 HPLC-QQQ-MS定量分析酚类化合物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茶叶籽、茶叶籽油、饼粕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含量及抗氧化能力测定
        4.3.2 不同提油工艺所得茶叶籽油酚类化合物组成
        4.3.3 不同提油工艺所得饼粕酚类化合物组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自然氧化过程中茶叶籽油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的动态变化
    5.1 实验材料
        5.1.1 试验试剂
        5.1.2 试验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茶叶籽油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提取
        5.2.2 总酚类化合物含量测定
        5.2.3 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的测定
        5.2.4 HPLC-QQQ-MS定量分析酚类化合物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自然氧化过程中茶叶籽油总酚含量及抗氧化能力动态变化
        5.3.2 自然氧化过程中茶叶籽油酚类化合物组成变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茶叶籽油酚类化合物与脂肪酸之间关系分析
    6.1 实验材料
        6.1.1 试验试剂
        6.1.2 仪器与设备
    6.2 试验方法
        6.2.1 甘油酯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提取
        6.2.2 柱层析法分离茶叶籽油中甘油酯
        6.2.3 HPLC-QQQ-MS定量分析甘油酯中酚类化合物方法
        6.2.4 茶叶籽油脂肪酸GC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酚类化合物在甘油酯中存在形态
        6.3.2 酚类化合物在脂肪酸中存在形态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特色与创新
    7.1 全文主要结论
    7.2 特色与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山竹壳中果胶和酚类物质的提取纯化及理化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和说明
1 绪论
    1.1 山竹
        1.1.1 山竹的栽培、营养价值和应用
        1.1.2 山竹壳的主要功能成分和它的保健作用
    1.2 果胶
        1.2.1 果胶资源及其应用
        1.2.2 果胶理化特性的主要研究方法
        1.2.3 山竹壳果胶的研究现状
    1.3 酚类化合物
        1.3.1 原花青素
        1.3.2 酚酸
        1.3.3 酚类抗氧化活性评估
        1.3.4 山竹壳酚类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材料、试剂与仪器
        2.2.1 材料和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3 山竹壳中果胶的提取分离
    2.4 山竹壳果胶的提取影响因素
    2.5 山竹壳果胶的化学特性
        2.5.1 山竹壳果胶的红外光谱分析
        2.5.2 果胶酯化度的测定
        2.5.3 果胶糖醛酸的测定
        2.5.4 果胶中性糖组成的测定
        2.5.5 果胶分子量测定
    2.6 山竹壳果胶的流变学特性
        2.6.1 果胶溶液的静态流变性质测定
        2.6.2 果胶凝胶的动态粘弹性测定
    2.7 山竹中原花青素的粗分离及测定
        2.7.1 山竹中各部分原花青素的粗分离
        2.7.2 DMAC法测定原花青素
        2.7.3 香草醛-盐酸法测定原花青素
    2.8 山竹壳中原花青素的提取分离
    2.9 硫解法测定EP和NEP
    2.10 正相HPLC测定不同聚合度EP
        2.10.1 不同聚合度EP的定性分析
        2.10.2 不同聚合度EP的定量分析
    2.11 山竹壳中酚酸的提取分离
    2.12 酚酸的定性定量分析
    2.13 福林酚法测总酚
    2.14 酚类抗氧化性能力测定
        2.14.1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测定
        2.14.2 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测定
    2.1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提取条件对山竹壳果胶提取率的影响
        3.1.1 提取pH对果胶提取率的影响
        3.1.2 提取温度对果胶提取率的影响
        3.1.3 提取时间对果胶提取率的影响
    3.2 山竹壳果胶的化学特性
        3.2.1 山竹壳果胶的红外光谱特征
        3.2.2 山竹壳果胶的酯化度及糖醛酸含量
        3.2.3 山竹壳果胶中性糖组成
        3.2.4 山竹壳果胶分子量分布
    3.3 山竹壳果胶的流变学特性
        3.3.1 果胶溶液的静态流变学特性
        3.3.2 果胶凝胶的动态粘弹性
    3.4 山竹各部分原花青素粗含量
        3.4.1 DMAC法测定影响因素
        3.4.2 山竹各部分原花青素粗含量
    3.5 山竹壳中原花青素的分离与测定
        3.5.1 Sephadex LH-20对EP纯化的影响
        3.5.2 山竹壳中EP和NEP的组成、含量
        3.5.3 不同聚合度EP的定性和定量
    3.6 山竹壳中酚酸的的分离与测定
        3.6.1 山竹壳中酚酸的提取总酚跟踪
        3.6.2 山竹壳酚酸的定性和定量
    3.7 酚类对DPPH?和ABTS+?两种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分析
4 讨论
    4.1 果胶的化学、流变学特性分析
        4.1.1 果胶的提取条件与化学特性分析
        4.1.2 高酯果胶化学特性与凝胶特性的关系
    4.2 山竹壳原花青素的测定比较
    4.3 酚类的抗氧化活性分析
5 结论和创新性
    5.1 结论
    5.2 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花生红衣原花青素化学成分、衍生物和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花生红衣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2.1.1 花生的资源分布、生产现状、用途及价值
        2.1.2 花生红衣的化学成分研究
        2.1.2.1 原花青素
        2.1.2.2 其它成分
        2.1.3 花生红衣的药理作用
        2.1.4 花生红衣的应用及其发展方向
    2.2 原花青素的研究进展
        2.2.1 化学结构
        2.2.1.1 单倍体
        2.2.1.2 寡聚体
        2.2.1.3 多聚体
        2.2.2 生物活性
        2.2.3 吸收代谢
        2.2.4 毒理学研究
        2.2.5 结语
第三章 花生红衣原花青素的纯化分级和抗氧化活性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药材
        3.1.2 试剂
        3.1.3 仪器与设备
        3.1.4 红衣原花青素的分级纯化
        3.1.5 UPLC-DAD-ESI-MS分析花生红衣原花青素
        3.1.6 原花青素抗氧化活性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原花青素的结构鉴定结果
        3.2.2 不同聚合度原花青素的抗氧化活性
        3.2.3 讨论
    3.3 小结
第四章 寡聚体原花青素单体成分的分离和结构测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剂与药品
        4.1.2 实验仪器
        4.1.3 药材
        4.1.4 提取分离流程
        4.1.5 降解反应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花生红衣原花青素的分离与鉴定
        4.2.2 讨论
    4.3 小结
第五章 花生红衣多聚原花青素的组成成分结构鉴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1.3 多聚原花青素的提取分离
        5.1.4 多聚体降解产物的定性分析和分离纯化
        5.1.5 多聚体降解产物的定量分析
        5.1.6 多聚体的超滤分离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多聚体降解产物的结构测定
        5.2.2 多聚体降解产物的定量结果和多聚体的单元组成
        5.2.3 多聚体的超滤分离结果和分子大小
        5.2.4 讨论
    5.3 小结
第六章 原花青素丙酮缩合物的制备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剂与药品
        6.1.2 实验仪器
        6.1.3 儿茶素丙酮缩合物合成
        6.1.4 二聚体丙酮缩合物合成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儿茶素丙酮缩合物的结构鉴定
        6.2.2 原花青素A1丙酮缩合物的结构鉴定
    6.3 小结
第七章 花生红衣原花青素及其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剂与药品
        7.1.2 实验仪器
        7.1.3 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
        7.1.4 麦芽糖酶和蔗糖酶抑制活性实验
        7.1.5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7.2 结果与讨论
        7.2.1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7.2.2 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抑制活性
        7.2.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7.2.4 讨论
    7.3 小结
第八章 原花青素在花生红衣中的含量测定及不同烹饪方法对其含量的影响
    8.1 材料与仪器
        8.1.1 药材
        8.1.2 试剂
        8.1.3 仪器
    8.2 实验方法
        8.2.1 供试样品的制备
        8.2.2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花生红衣总原花青素
        8.2.2.1 标准品的选择
        8.2.2.2 检测波长的选择
        8.2.2.3 回流提取单因素的探讨
        8.2.2.3.1 溶剂浓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8.2.2.3.2 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8.2.2.3.3 温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8.2.2.3.4 料液比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8.2.2.4 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
        8.2.2.5 线性关系的考察
        8.2.2.6 精密度试验
        8.2.2.7 重复性
        8.2.2.8 稳定性试验
        8.2.2.9 加样回收率试验
        8.2.3 总原花青素抗氧化活性测定
        8.2.4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花生红衣中10种主要成分
        8.2.4.1 标准品溶液制备
        8.2.4.2 超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8.2.4.3 质谱条件
        8.2.4.4 线性关系、定量最低限和检测最低限考察
        8.2.4.5 精密度试验、重复性、稳定性试验
    8.3 结果与讨论
        8.3.1 样品的含量测定
        8.3.2 不同烹饪花生中总原花青素的含量和抗氧化活性
        8.3.3 不同烹饪方法中10个主要原花青素单体成分
        8.3.4 讨论
    8.5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创新性
    9.1 结论
    9.2 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茶鲜叶主要茶用物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2 茶多酚物质研究进展
        2.1 茶多酚物质结构性质
        2.2 茶多酚物质提取方法
        2.3 茶多酚物质定量分析方法
    3 茶氨酸研究进展
        3.1 茶氨酸结构性质
        3.2 茶氨酸定量分析方法
        3.3 茶氨酸衍生
    4 生物碱研究进展
        4.1 咖啡因的结构性质
        4.2 咖啡因提取法
        4.3 咖啡因定量分析方法
    5 设施对茶鲜叶影响的研究进展
        5.1 设施栽培对茶鲜叶的影响
        5.2 大棚对茶鲜叶的影响
        5.3 防霜扇对茶鲜叶的影响
        5.4 遮阳网对茶鲜叶品质的影响
    6 研究目的意义
第二章 春秋季节茶鲜叶主要茶用物质含量分析
    1 春季茶鲜叶主要茶用物质含量分析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2 秋季茶鲜叶主要茶用物质含量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3 春秋季节茶鲜叶主要茶用物质含量比较分析
        3.1 春秋季节茶鲜叶茶多酚含量差异
        3.2 春秋季节茶鲜叶咖啡因含量差异
        3.3 春秋季节茶鲜叶茶氨酸含量差异
        3.4 春秋季节茶鲜叶酚氨比差异
    4 小结与讨论
        4.1 品种间茶鲜叶主要茶用物质含量分析
        4.2 春秋季节茶鲜叶主要茶用物质分析
第三章 设施对春季茶鲜叶主要茶用物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1.3 实验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设施下小气候观察结果
        2.2 茶鲜叶主要茶用物质含量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设施对秋季茶鲜叶主要茶用物质的影响
    1 夏季遮阴对秋季茶鲜叶主要茶用物质的影响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2 春季防霜扇对秋季茶鲜叶主要茶用物质的间接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3.1 夏季遮阴对秋季茶鲜叶主要茶用物质的影响
        3.2 春季防霜扇对秋季茶鲜叶主要茶用物质的间接影响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东方草莓中儿茶素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2.3 色谱条件
        1.2.4加样回收率测定样品的制备
2 结果与分析
    2.1 提取工艺的确定
    2.2 色谱条件的选择
        2.2.1 波长的选择
        2.2.2 流动相的选择
    2.3 标准曲线的建立
    2.4 方法学考察
        2.4.1 耐用性考察
        2.4.2 精密度考察
        2.4.3 重现性考察
        2.4.4 回收率的测定
        2.4.5 稳定性实验
    2.5 样品的含量测定
3 结论

(8)清开灵注射液中鞣质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清开灵注射液综述
        1 清开灵注射液组分的研究概况
        1.1 金银花
        1.2 栀子
        1.3 板蓝根
        1.4 其他组分
        2 清开灵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2.1 药物成分因素
        2.2 制剂工艺及辅料因素
        2.3 配伍用药因素
        2.4 患者体质因素
        2.5 其他因素
        3 鞣质成分的研究对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意义
    第二章 鞣质成分的研究进展
        1 鞣质的性质
        2 鞣质结构分类
        3 提取分离
        4 鞣质的鉴别方法
        4.1 理化检识
        4.2 光谱法
        4.3 色谱法
        5 含量测定
        6 鞣质的去除
        7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章 清开灵注射液原药材中鞣质检测方法初探
        1 材料与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金银花中鞣质成分检测方法的探索
        第一节 HPLC检测金银花中可水解鞣质
        1 仪器与材料
        2 色谱条件
        3 方法与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HPLC-ESI-MS/MS检测金银花中可水解鞣质和缩合鞣质
        1 仪器与材料
        2 LC-MS分析条件
        3 方法与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HPLC-ESI-MS/MS直接检测金银花中缩合鞣质
        1 仪器与材料
        2 色谱条件
        3 方法与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节 柱层析法检测金银花中可水解鞣质
        1 仪器与材料
        2 色谱条件
        3 方法与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五节 SPE-HPLC检测金银花中可水解鞣质
        1 仪器与材料
        2 色谱条件
        3 方法与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可水解鞣质检测方法的建立
        前言
        1 仪器与材料
        2 色谱条件
        3 方法与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致谢
个人简历

(9)盘龙七中儿茶素的含量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材。
        1.1.2 主要仪器。
        1.1.3 主要试剂。
    1.2 方法
        1.2.1 样品中儿茶素的提取。
        1.2.2 标准溶液的配置。
        1.2.3 HPLC色谱条件。
        1.2.4 方法学考察。
        1.2.4.1 专属性考察。
        1.2.4.2 线性关系的考察。
        1.2.4.3 精密度的考察。
        1.2.4.4 重复性试验。
        1.2.4.5 稳定性试验。
        1.2.4.6 加样回收试验。
        1.2.5 样品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方法学考察
        2.1.1 专属性考察。
        2.1.2 线性关系的考察。
        2.1.3 精密度的考察。
        2.1.4 重复性试验。
        2.1.5 稳定性试验。
        2.1.6 加样回收试验。
    2.2 样品含量测定
3 讨论
    3.1 流动相选择
    3.2 检测波长的选择
    3.3 结论

(10)茶叶中甲基化EGCG的分析方法建立与资源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EGCG的概况
        1.1 茶叶中的儿茶素
        1.2 儿茶素提取与分析方法
        1.3 儿茶素的功能研究
        1.3.1 降低血脂和除胆固醇
        1.3.2 抗氧化作用
        1.3.3 防癌抗癌
        1.3.4 抑制细菌病毒
        1.3.5 抗突变能
        1.3.6 儿茶素保健功能及其开发应用
    2 儿茶素含量变化的影响因子
        2.1 茶树品种对儿茶素的影响
        2.2 茶树新梢伸育过程中茶多酚的变化
        2.3 影响儿茶素代谢的外部因子
        2.3.1 光量与光质对儿茶素代谢的影响
        2.3.2 温度对儿茶素代谢的影响
        2.3.3 水分对儿茶素代谢的影响
        2.3.4 地理因素的作用对儿茶素含量的影响
        2.3.5 农技措施的影响
        2.4 高含量EGCG的茶树种质资源筛选
    3 EGCG在茶树体内的生物合成与生理功能
        3.1 儿茶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3.2 儿茶素的分解代谢
    4 甲基化EGCG
        4.1 花粉症
        4.2 甲基化EGCG的作用机理及功能
        4.3 甲基化EGCG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
    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甲基化EGCG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1 试验部分
        1.1 试验仪器与设备
        1.2 试剂和材料
        1.3 色谱条件
        1.4 试验方法
        1.4.1 流动相的配制
        1.4.2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1.4.3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1.5 茶样含水量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甲基化EGCG标准曲线的制作
        2.2 精密度试验
        2.3 重现性试验
        2.4 稳定性考察
        2.5 加样回收率试验
    3 小结
第三章 湖南地区高含量甲基化EGCG茶树资源调查
    1 高含量甲基化儿茶素茶树品种的初步筛选
    2 影响茶树EGCG3"Me含量的因素
        2.1 不同季节对茶叶中EGCG3"Me含量的影响
        2.2 茶叶不同部位EGCG3"Me含量的变化
        2.3 绿茶加工过程对EGCG3"Me含量的影响
        2.4 不同固样方式对茶叶中EGCG3"Me含量的影响
    3 验证性实验
    4 小结
第四章 结果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儿茶中儿茶素的反相HPLC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山竹果皮中原花青素经体外消化后抗氧化性及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D]. 刘楚.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2]贺兰山东麓赤霞珠干红葡萄酒陈酿特性的研究[D]. 李辉. 宁夏大学, 2018(02)
  • [3]茶叶籽油酚类化合物鉴定分析及存在形态研究[D]. 卢鹤. 华侨大学, 2016(02)
  • [4]山竹壳中果胶和酚类物质的提取纯化及理化性质研究[D]. 黄文烨. 暨南大学, 2016(02)
  • [5]花生红衣原花青素化学成分、衍生物和生物活性研究[D]. 张慧文. 内蒙古大学, 2014(03)
  • [6]茶鲜叶主要茶用物质的初步研究[D]. 曹文静. 扬州大学, 2014(01)
  • [7]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东方草莓中儿茶素的含量[J]. 李蓉,刘海青,杨春涛,江志勇,郭俊明,骆桂法,黄相中. 食品工业科技, 2014(17)
  • [8]清开灵注射液中鞣质检测方法研究[D]. 叶丽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
  • [9]盘龙七中儿茶素的含量测定[J]. 冯永辉,李鹏,汪兴军,张博,郭耀武. 安徽农业科学, 2011(28)
  • [10]茶叶中甲基化EGCG的分析方法建立与资源化学研究[D]. 唐娜.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儿茶素中的儿茶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