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

建筑艺术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

一、对建筑美术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论文文献综述)

曹斌华[1](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房倩[2](2021)在《地方建筑艺术在初中美术课程的应用研究 ——以武当山建筑造型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当代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拓展优质课程资源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最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地中小学要结合地方优势,广泛利用校外各种课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地方建筑艺术是特色地域文化的重要体现,亦是先代匠人们精妙技艺和人文精神的结晶,蕴藏着丰富的美术教育资源,将其应用到初中美术教学中,正契合了美术课程标准对拓展课程资源的新要求。武当山古建筑群作为世界着名物质文化遗产,其建筑造型代表了我国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它无疑是秦巴山区传统艺术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组成部分之一。将武当山建筑造型所具有的独特艺术价值和丰厚文化底蕴应用到初中美术课程中,将会对初中学生美术素养的进一步提高和地区艺术文化的广泛传承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构建地方特色美术课程体系,培养具有民族民间情感的创新型人才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七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阐述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其次,笔者查阅与整理了包含“地方建筑”、“课程资源”及“初中美术”等关键词的相关文献,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最后,依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确定了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是关于地方建筑艺术与武当山建筑造型的概述。首先对地方建筑艺术的概念进行界定;接着在对武当山建筑进行多次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其独有的造型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确定本论文的具体研究范围;最后对武当山建筑造型的价值进行了深刻剖析。第三部分,是对武当山建筑造型在初中美术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主要涉及美术教育的功能和价值方面的研究、初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方面的研究。第四部分,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十堰市不同类型的几所初级中学的学生和教师分别进行了相关调查。调查后通过总结分析调查数据得出结论:武当山建筑造型资源没有被完全开发应用到初中美术教学中,但是当地师生都表示对武当山建筑造型很感兴趣,并希望武当山建筑造型资源能够被引入本地初中美术课堂进行教学,且对学习武当山建筑造型提供了一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为教学案例的设计提供了帮助。第五部分,主要论述武当山建筑造型应用于初中美术课程的理论基础和策略。以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作为理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以下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发现具体问题,激发学生内部动机;2.直觉感悟发现造型特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3.合作探究发现新颖创意,提升学生创新水平;4.多元评价发现独特表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六部分,详述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包括“欣赏·评述”教学领域中《探秘武当建筑独特造型》的课例实践,“造型·表现”教学领域中《我眼中的武当古建筑》课例实践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匠心独运的武当建筑纹样》课例实践。三个教学案例中均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成果展示及反思等方面。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艺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均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学生深入了解并逐渐加深了对武当山建筑造型的热爱,提高了保护并传承祖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意识,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第七部分,总结、展望及一般方法的提出。对武当山建筑造型在初中美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总结,包括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一些启示和展望,并最终提出地方建筑艺术在初中美术课程中应用的一般方法。

周志远,陈虹合,陈善静[3](2020)在《新时代军校建筑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000年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教育条例》已无法适应军校发展的新体制、新格局、新职能,因此修订《条例》是时代所需、强军所系、改革所向、院校所盼。面对新修订的《条例》,我们对军校建筑美术教育进行反思,探讨如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军事人才。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对新形势下军校建筑美术教育的价值与目的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究。结合《条例》导向的教育理念对军校美术教育的价值与目的进行重新认识,提出了具有创新价值的战略构想与具体可行的培养措施。

谢雅辉[4](2020)在《独立学院现代建筑美术教学新思路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独立学院建筑学专业基础教育应形成适合专业发展的美术教学体制,引导学生将技能训练和美术综合能力的提高有机结合,创新基础素描教学模式、改革基础色彩教学模式、重视建筑速写在美术课程中的地位、创立有自身教学特色的手绘表现技法课程体系、建立美术类选修课模块、利用新媒体资源开拓教学新思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审美力,陶冶和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开发他们的创造力作用。

张荣[5](2020)在《初中建筑设计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研究 ——以“样式雷”为例》文中指出本文以“样式雷”图档为例来展开江西地方美术课程开发与探索,以“样式雷”建筑美术文化等着眼。以建筑设计作为一个基点开发一个系列的美术校本课程不仅能卓有成效的解决此问题,还能以此作为一个尝试来推动学生传承优秀文化,真可谓一举多得。建筑设计文化融入初中美术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建筑设计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还能通过“烫样”制作建筑模型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本论文从选题的缘由、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与现状及创新点简要阐释,以“样式雷”为代表的古建设计融入高中校本课程进行问卷调查及单元教学设计。

毛姚欣[6](2020)在《鼓浪屿建筑遗产在初中美术校本课程中的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立足厦门鼓浪屿建筑文化进行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探寻将鼓浪屿建筑资源进行课程开发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以及具体的实践方法,从而构建教学内容手段丰富多元的、具有创意实践性的、能引发学生兴趣的初中生学习的校本课程。课程以鼓浪屿建筑遗产中可提取的美术资源为主要内容,分目标设计,涵盖了“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个领域,以实现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素养全面发展的目的。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从鼓浪屿建筑遗产资源出发,结合美术教育理论和教学实情,展开课程设计和实践活动总结经验。论文的第一部分介绍了论文研究的目的与依据、相关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从美术课程性质出发以鼓浪屿建筑遗产为资源分类概述其在美术学科方面的教育价值,包括文化认知价值、艺术审美价值、生活美学价值和综合探究价值。第三部分结合多种教育理论论述了建构和实施鼓浪屿建筑遗产在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方法和原则。第四部分为对参与课程实践的学生的学情调查分析。最后一部分为鼓浪屿建筑遗产系列课程的具体课程设计以及课程的效果的反思和总结。

李婕[7](2020)在《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文化融入初中美术课程中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有着独特的民族艺术特点,凝固着黎族人们的生活印记,向世人展示了黎族民居建筑背后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等艺术文化。因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外观造型像一艘倒扣的木船而得名“船型屋”,且船型屋富有民居建筑文化特有的美学价值,凝聚了黎族先民的智慧,沉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思想,成为了黎族民居文化的代表与象征。其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的营造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人民在建造船型屋的选址与选材上注重与自然环境的有效搭配,对房屋空间布局只需满足日常生活基本的要求即可,合理的规划村落面积,符合当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观念。修建船型屋民居建筑的材料为泥土、茅草、木头等天然材料建造而成;根据不同时代的演进,船型屋民居建筑的类型大致可划分为干阑式船型屋、落地船型屋、金字型船型屋,三种不同类型的船型屋民居建筑代表着不同时代的黎族民居文化。从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的特质上来看,体现了黎族人民顺势而为的生态价值观念,汇聚了“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展现了黎族船型屋民居村落与环境相互呼应、浑然天成的意境美。为了使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文化得以继承与发扬,本研究通过把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文化融入初中美术课程,学生通过美术教育的熏陶来提高学生对船型屋民居建筑文化的认同感。为此,笔者通过对相关的理论与文献研究,挖掘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的人文思想和视觉艺术的价值,论证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融入初中美术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的价值与创新点,为开展初中本土化美术教育提供了相应的教学依据。笔者分析初中美术教科书关于建筑教学内容的案例,为笔者在初中学校开展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课程提供了理论依据;运用纸质版问卷的方式调查海南地区初中学生对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文化的认知情况,以及运用纸质版和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海南地区中学美术教师对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资源开发的情况,探明了海南地区开发船型屋民居美术课程与教学资源的现状与问题,为笔者以后开展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教学提供了相应的参考依据。基于现状,根据一线美术教师提供了开展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教学内容的建议,笔者自主开发一系列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课程,为学生编写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的参考资料,根据课程内容使用唯美的背景图,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发学生阅读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文化内容的兴趣。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黎族船型屋建筑课程,笔者设计四个相关的课程教学内容。首先,通过艺术鉴赏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船型屋民居文化,提升学生审美的能力;其次通过策划考察方案帮助学生理解船型屋民居的建筑特征,提高学生表达技巧的能力;再者通过模型制作课程帮助学生理解船型屋民居的空间结构,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最后通过课程延展活动帮助学生使用船型屋民居建筑元素,设计出新型的民居建筑模型,提高学生再创造的能力。总之,把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文化资源开发成美术课程,既丰富了本土化美术课程资源的类型,也可以为教师增加相应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师开发本土化资源的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又可以使学生通过美术教育来提升鉴赏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的能力,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继承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文化的价值观念。

王媛[8](2019)在《实践导向型建筑设计课程初探 ——以谢菲尔德大学、密歇根大学、罗马大学夏校和青岛理工大学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城市发展重心由增量向存量转移,面对存量规划时代的到来,建筑学教育如何适应城市转型期的发展是近几年比较火热的话题。建筑学课程只有和建筑职业化紧密相连,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建筑学人才。因而,建筑学实践导向型课程的开设,使得建筑学教育不单单是纸上谈兵而逐渐落为现实。目前,国内众多高校均开设建筑学实践导向型设计课程,虽然开设的实践项目、种类、地点各不相同,但其目的都是把建筑学的学习推进到建筑职业化当中,使学生拥有建筑师专业技能,以便更快的进入到建筑师的角色当中。因此,建筑学实践导向型设计课程的开展对建筑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紧密围绕建筑学教学中的以实践为导向的设计课程展开研究,通过分析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情境教学(Live Project)课程、美国密歇根大学以区域文化为背景的设计(Studio)课程、意大利罗马大学夏校实物教学(Cosa reale insegnamento)课程以及青岛理工大学中韩合作办学中的建筑学教学背景,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结合建筑学设计课程中的实践性和方法论问题,找出国外建筑院校开展建筑学以实践为导向的设计课程中的特点和共性,并对其不足进行分析和讨论,作者希望通过对国外课程的解读,能给青岛理工大学实践导向型设计课程的探索予以启迪,同时期望能够给国内其他院校建筑学学科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郭旺学[9](2019)在《有效、创造与感知——伊顿的教学思想在独立学院建筑美术教育中的意义》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梳理伊顿基础教育中的主要思想、教学内容和实践方法,发现其以艺术思维培养为核心的感知教育、以研究视觉规律为目标的内容体系、以人的培养为本的教学方法等,具有有效性、创造性等特质,在现代建筑美术教育,尤其在独立学院体制中具有当代价值。

刘清越[10](2019)在《天津近代建筑师的职业化进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受到政治、经济、技术、思想、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建筑设计行业的从业者开始了由传统工匠向近代建筑师的转变。本文以首都门户、北方经济贸易中心的近代天津为切入点,选取近代时期在天津开展职业实践的中外建筑师为研究主体,通过对历史档案等一手资料的发掘和整理,借助分类比较、信息数字化、实地调研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了天津近代建筑师的螺旋式职业化发展进程,总结了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职业化特征和发展规律,以及建筑师职业化对天津近代建筑设计行业带来的冲击和产生的影响,为我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当代建筑师职业发展提供参考。论文第2章分中西方两条主线,对中国古代传统工匠体系的传承发展和西方近代职业建筑师的演进历程分别进行了梳理,是对中西方建筑师不同的职业起源和形成的概述。第3章从建筑思想、建筑技术、建筑教育和建设管理模式这四个对天津近代建筑师职业化进程影响最大,与其联系最为紧密的四个方面,分别进行讨论。理清各自的发展阶段、转变内容和产生的社会影响,为下文进一步的分析、论述做好背景铺垫。第4章首先根据群体的来源和供职机构的不同,对天津近代建筑师进行分类。然后选取了其中八个最为典型的中外建筑设计开发机构,通过整理、归纳每个机构的运营模式、组织架构、业务类型、实践作品以及机构中所涉及的中外建筑师的生平经历,清晰地描绘出天津近代建筑师在职业实践中显现出的群体轮廓和个体形象。第5章对天津近代建筑师职业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四个方面的特征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包括职业注册制度确立表现出的法制化特征,建筑师职责范围明确表现出的责任化特征,建筑师执业规范增强表现出的规范化特征,以及建筑师行业组织创立表现出的团体化特征。第6章总结了天津近代建筑师职业化进程的发展规律,以及对天津近代建筑设计行业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二、对建筑美术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建筑美术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1)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地方建筑艺术在初中美术课程的应用研究 ——以武当山建筑造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一、地方建筑艺术与武当山建筑造型概述
    (一)地方建筑艺术的界定
    (二)武当山建筑造型的特征
        1.对称均衡的木架结构
        2.技艺兼具的建筑外形
        3.五行理念的装饰色彩
        4.意以载道的藻饰纹样
    (三)武当山建筑造型的价值
        1.武当山建筑造型的艺术审美价值
        2.武当山建筑造型的社会教育价值
        3.武当山建筑造型的文化认知价值
二、武当山建筑造型在初中美术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一)体现美术教育的功能和价值,能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二)顺应初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遵从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拓展美术课程资源
三、武当山建筑造型在初中美术课程中的应用调查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1.调查问卷的设计
        2.调查问卷的实施
    (二)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三)教师访谈调查分析
    (四)调查结果总结
四、武当山建筑造型在初中美术课程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和策略
    (一)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的概述
        1.发现学习理论的教学思想
        2.发现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
        3.发现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的原则
    (二)具体的方法策略
        1.创设情境发现具体问题,激发学生内部动机
        2.直觉感悟发现造型特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合作探究发现新颖创意,提升学生创新水平
        4.多元评价发现独特表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武当山建筑造型在初中美术课的教学实施案例
    (一)“欣赏·评述”领域中的应用案例
    (二)“造型·表现”领域中的应用案例
    (三)“设计·应用”领域中的应用案例
    (四)课堂教学综合反思
六.地方建筑艺术在初中美术课程中应用的思考
    (一)武当山建筑造型在初中美术课程中应用的反思
    (二)地方建筑艺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的一般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当地初中生对武当山建筑造型认知程度的调查
附录二:武当山建筑造型在当地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访谈
附录三:《探秘武当建筑独特造型》教学课件
附录四:《匠心独运的武当建筑纹样》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单
附录五:武当建筑纹样设计课程评价表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3)新时代军校建筑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军校建筑美术教育的核心问题
二、新时代军校建筑美术教育的价值与目的
    (一)为部队建设提供专业技术和人才支持
    (二)设计以部队后勤建设为中心的学科融合体系
    (三)全面促进军校学员素质教育
三、新时代迎接机遇与挑战的军校建筑美术教育
    (一)推进培养学员笃学精武的“大观念”美术课程
    (二)构建凸显“为战育人”与创新价值的军校建筑美术课程体系
    (三)激发美术课程以“练”为主的创意思维表现
        1. 善于多向思考,不拘泥于客观表达,通过实践,思考主观设计的形态
        2. 增强建筑速写的快速表达能力
    (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卓越美术教员
四、结语

(4)独立学院现代建筑美术教学新思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新基础素描教学模式
二、改革基础色彩教学模式
三、重视建筑速写在美术课程中的地位
四、创立有自身教学特色的手绘表现技法课程体系
五、建立美术类选修课模块
六、利用新媒体资源开拓教学新思路

(5)初中建筑设计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研究 ——以“样式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样式雷”简介及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样式雷”特色探析与校本课程开发
    2.1 “样式雷”特色探析
    2.2 “样式雷”与“烫样”
    2.3 “样式雷”融入美术校本课程的意义
第三章 “样式雷”美术校本课程的实施案例
    3.1 《“样式雷”中国古典园林鉴赏》教学设计
    3.2 《“样式雷”宫殿建筑与中国民居建筑比较》教学设计
第四章 总结与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一)学生问卷
    (二)教师问卷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6)鼓浪屿建筑遗产在初中美术校本课程中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依据与目的
    1.2 鼓浪屿建筑相关的研究现状分析
        1.2.1 鼓浪屿建筑国内相关研究
        1.2.2 鼓浪屿建筑海外相关研究
    1.3 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1.3.2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鼓浪屿建筑的美术学科价值
    2.1 鼓浪屿建筑独特的文化认知价值
    2.2 鼓浪屿建筑多样的艺术审美价值
        2.2.1 建筑风格
        2.2.2 细部装饰
    2.3 鼓浪屿建筑丰富的生活美学价值
        2.3.1 选材用料
        2.3.2 平面结构
        2.3.3 建筑环境
    2.4 鼓浪屿建筑的综合探索学习价值
第3章 鼓浪屿建筑在初中美术校本课程中资源开发的理论分析
    3.1 将鼓浪屿建筑作为初中美术课程开发资源的理论依据
        3.1.1 “新课标”的要求
        3.1.2 “核心素养”的要求
        3.1.3 “美术核心素养”的要求
        3.1.4 “建构主义”理论的要求
        3.1.5 “PBL”教学法的启示
        3.1.6 “STEAM”教育模式的启示
        3.1.7 “核心素养”“建构主义”“PBL”“STEAM”教学理论之间的关系
    3.2 鼓浪屿建筑在初中美术课程中资源开发的原则
        3.2.1 学生主体性原则
        3.2.2 学科专业性原则
        3.2.3 综合多元性原则
        3.2.4 创意实践性原则
        3.2.5 趣味愉悦性原则
第4章 针对鼓浪屿建筑资源在初中美术校本课程中开发的调查分析
    4.1 调查内容与设计思路
    4.2 调查数据与问卷分析
    4.3 结论分析
第5章 鼓浪屿建筑遗产在初中美术校本课程中开发的设计与实施
    5.1 鼓浪屿建筑遗产在初中美术校本课程中开发的设计
        5.1.1 课程总目标
        5.1.2 课程分目标
        5.1.3 课程评价建议
        5.1.4 课程教学建议
    5.2 鼓浪屿建筑遗产在初中美术校本课程中开发的实施
        5.2.1 “欣赏·评述”:《中西文化的碰撞——万国建筑博览》
        5.2.2 “造型·表现”:《百年的历史风貌——鼓浪屿建筑门楼写生》
        5.2.3 “设计·应用”:《百楼千窗各不同——鼓浪屿建筑窗的纹样设计》
        5.2.4 “综合·探索”:《一方净土需维护——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的展望》
    5.3 鼓浪屿建筑遗产在初中美术校本课程中实践的效果与反思
第6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7)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文化融入初中美术课程中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缘起
    二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文化融入初中美术课程的文献综述
    一 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一)民居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二)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文化的发展脉络
        (三)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文化在海南地区的传承与发展
    二 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文化对美术教育的价值
        (一)丰富教学内容的价值
        (二)培养学生认同民族文化的价值
        (三)继承传统民居文化的价值
    三 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文化融入美术课程的创新点
        (一)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文化在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调查研究
    一 初中美术教科书相关建筑内容的研究
        (一)人教版美术教科书关于建筑内容的梳理
        (二)人美版美术教科书关于建筑内容的梳理
    二 基于人教版与人美版教科书得出相关结论与建议
        (一)基于人教版和人美版教科书得出相关结论
        (二)基于人教版和人美版教科书得出相关建议
    三 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文化在初中美术教育的调查研究
        (一)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文化在初中美术教育的现状调查
        (二)海南地区初中学生对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文化认知情况的调查研究
        (三)海南地区中学教师对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文化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
        (四)基于学生版与教师版问卷调查的结论与建议
第三章 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法则
    一 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美术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
        (一)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分析
        (二)依据授课对象认知情况分析
    二 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美术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式
        (一)以点带面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二)以自主探究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三)以团队合作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三 开发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美术课程的方案设计
        (一)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美术课程的设计构思
        (二)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
        (四)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美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五)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美术课程的教学评价
第四章 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文化融入初中美术课程的教学实践分析
    一 编写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美术课程的参考资料
        (一)编写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美术课程参考资料的依据
        (二)编写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美术课程参考资料的风格
    二 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美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教学设计一《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设计二《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考察方案策划书》
        (三)教学设计三《领悟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的营造技艺》
        (四)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教学延展活动
    三 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美术课程教学成果总结与反思
        (一)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美术课程教学成果问卷数据总结
        (二)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美术课程教学成果总结
        (三)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美术课程教学成果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硕士论文答辩决议

(8)实践导向型建筑设计课程初探 ——以谢菲尔德大学、密歇根大学、罗马大学夏校和青岛理工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国外主要研究情况及成果
        1.2.2 国内主要研究情况及成果
    1.3 选题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创新点
    1.4 论文的框架
第2章 实践导向型的英国情境教学模式的建筑设计课程
    1.1 情境教学课程的背景
        1.1.1 英国各高校建筑学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的学制安排
        1.1.2 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本科及研究生阶段课程内容
        1.1.3 情境教学实践导向型课程的设置
    1.2 情境教学课程案例
        1.2.1 伞厂的改造
        1.2.2 关怀住房
        1.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践导向型的美国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建筑设计课程
    1.1 密歇根大学建筑学设计课程的背景
        1.1.1 美国密歇根大学建筑学本科及研究生的学制安排
        1.1.2 密歇根大学建筑学院硕士阶段课程内容及认证背景
        1.1.3 依托于CDIO教学模式的建筑学工作坊设计课程的设置
    1.2 以区域文化为背景的工作坊模式设计课程分析
        1.2.1 墨西哥的生态之旅
        1.2.2 “自生”的约旦难民营
    1.3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践导向型的意大利实物教学模式的建筑设计课程
    1.1 课程依托罗马大学建筑学实物教学课程解析
        1.1.1 意大利建筑学教育的教学背景
        1.1.2 实物教学的教学内容和含义
        1.1.3 罗马大学建筑学课程的内容
    1.2 罗马大学夏校课程设置
        1.2.1 罗马大学夏校课程背景
        1.2.2 夏校教学组织及特点
        1.2.3 课程授课内容
    1.3 研读历史框架设计课程
        1.3.1 课题背景
        1.3.2 课程安排和实施
    1.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韩合作办学背景下的实践导向型建筑设计课程探索
    1.1 韩国光云大学建筑学实践导向型课程
        1.1.1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
    1.2 中韩合作办学建筑学实践导向型课程
        1.2.1 旧城改造与设计
    1.3 中韩合作办学实践导向型教学课程探索的总结
    1.4 中韩合作办学实践导向型教学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1.4.1 实践导向型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1.4.2 结合国外课程案例对其课程提出改进的建议
    1.5 结论和展望
        1.5.1 研究的结论
        1.5.2 研究的价值
        1.5.3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有效、创造与感知——伊顿的教学思想在独立学院建筑美术教育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艺术思维训练为核心的“感知”教育
二、研究视觉规律,提升专业技能
三、有效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教学艺术
四、伊顿教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结语

(10)天津近代建筑师的职业化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范围
    1.5 概念界定
    1.6 既有研究综述
        1.6.1 天津近代建筑史研究
        1.6.2 我国近代建筑师、建筑设计机构研究
        1.6.3 我国近代建筑师执业状况研究
        1.6.4 既有研究不足
    1.7 研究方法
    1.8 创新点
    1.9 研究框架
第2章 中西建筑师的职业起源和形成
    2.1 中国清朝以降工匠体系的传承
        2.1.1 皇家工官制度
        2.1.2 民间匠籍制度
    2.2 西方近现代职业建筑师的发展
        2.2.1 建筑师职业角色的演进
        2.2.2 建筑师培养方式的转变
        2.2.3 行业组织和职业注册制度的建立——以英国为例
    2.3 小结
第3章 中国近代建筑师职业引入的社会背景
    3.1 观念转变——近代建筑思想的更新
        3.1.1 从消极避让到主动学习
        3.1.2 从机械模仿到辩证思考
        3.1.3 传统样式与现代风格的碰撞
    3.2 技术支撑——近代建筑技术的升级
        3.2.1 西方建筑技术的早期引入
        3.2.2 西方建筑技术的全面接受
        3.2.3 中西建筑技术的本土融合
    3.3 人才培养——近代建筑教育体系的创建
        3.3.1 西方教育制度的引入
        3.3.2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制度的形成
        3.3.3 天津近代建筑教育的发展
    3.4 制度确立——天津近代城市建设管理模式的形成
        3.4.1 租界对近代城市建设管理模式的引入(1860-1902)
        3.4.2 华界对近代城市建设管理模式的探索(1902-1928)
        3.4.3 天津近代城市建设管理模式的确立(1928-1937)
        3.4.4 天津近代城市建设管理模式的发展(1937-1949)
    3.5 小结
第4章 天津近代建筑师群体的构成和职业实践
    4.1 天津近代建筑师群体的构成
        4.1.1 近代建筑师群体来源
        4.1.2 近代建筑师群体供职机构
    4.2 外国开发建设机构与建筑师在津的早期开拓
        4.2.1 先农公司(工程部)
        4.2.2 义品公司(设计部)和沙德利工程司
    4.3 中外建筑师在津的职业实践
        4.3.1 “合伙经营型”建筑设计机构
        4.3.2 “独立经营型”建筑设计机构
    4.4 小结
第5章 天津近代建筑师职业化的特征表现
    5.1 法制化——建筑师的职业制度
        5.1.1 民国时期的初步确立
        5.1.2 日伪时期的短暂停滞
        5.1.3 民国末期的快速发展
        5.1.4 解放初期的过渡转换
    5.2 责任化——建筑师的职责范围
        5.2.1 项目协调
        5.2.2 许可申请
        5.2.3 施工监督
        5.2.4 安全鉴定
    5.3 规范化——建筑师的执业规范
        5.3.1 收费标准
        5.3.2 工作流程
        5.3.3 工程文件
    5.4 团体化——建筑师的行业组织
        5.4.1 学术团体
        5.4.2 同业公会
    5.5 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天津近代建筑师职业化进程的规律
        6.1.1 阶段性的发展
        6.1.2 多方面的转变
        6.1.3 进程中的不足
    6.2 天津近代建筑师职业化进程对天津建筑设计行业的影响
        6.2.1 促进了设计思想的多元发展
        6.2.2 推动了建筑技术的长足进步
        6.2.3 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储备人才
        6.2.4 提供了有借鉴性的管理制度
    6.3 研究未尽事宜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对建筑美术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论文参考文献)

  • [1]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地方建筑艺术在初中美术课程的应用研究 ——以武当山建筑造型为例[D]. 房倩.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3]新时代军校建筑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J]. 周志远,陈虹合,陈善静. 美与时代(上), 2020(12)
  • [4]独立学院现代建筑美术教学新思路探讨[J]. 谢雅辉.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7)
  • [5]初中建筑设计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研究 ——以“样式雷”为例[D]. 张荣.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6]鼓浪屿建筑遗产在初中美术校本课程中的开发与应用[D]. 毛姚欣. 集美大学, 2020(08)
  • [7]黎族船型屋民居建筑文化融入初中美术课程中教学实践研究[D]. 李婕.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实践导向型建筑设计课程初探 ——以谢菲尔德大学、密歇根大学、罗马大学夏校和青岛理工大学为例[D]. 王媛.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 [9]有效、创造与感知——伊顿的教学思想在独立学院建筑美术教育中的意义[J]. 郭旺学. 美术大观, 2019(07)
  • [10]天津近代建筑师的职业化进程研究[D]. 刘清越. 天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建筑艺术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