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装置丙烯尾气排放隐患综合治理

聚丙烯装置丙烯尾气排放隐患综合治理

一、聚丙烯装置丙烯尾气排放隐患的综合治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华,王帆[1](2021)在《气相法聚丙烯装置丙烯回收优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气相法聚丙烯工艺尾气回收系统存在丙烯原料浪费的问题,本文对聚丙烯尾气回收系统进行了工艺优化,设计了一套全新的尾气回收流程。新增进料缓冲单元和分离回收单元,实现丙烷和丙烯的分离,提高装置运行经济效益。同时,对操作参数和工艺流程控制系统进行优化,提高整体装置的运行合理性和稳定性。

朱秦[2](2021)在《聚丙烯装置尾气处理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传统聚丙烯生产工艺尾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部分地区产生的环境污染严重,对人民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因此本论文旨在研究并改进聚丙烯生产过程中的尾气处理技术。首先,以1-丁烯为探针分子,选定了洗涤吸收法去除前段可溶性的有机组分、吸附法处理烯烃废气的工艺路线。对多种吸附剂进行实验筛选评价后,确定了 ZSM-5作为吸附小分子烯烃的最优吸附剂,考察了不同硅铝比分子筛形貌及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其次,确定了 ZSM-5分子筛吸附1-丁烯的最佳条件:即硅铝比为40、相对湿度为70%、温度为50℃、空速为6000h-1。对脱附阶段研究后发现,在160℃的温度下,使用热氮气脱附,在吸脱附循环5次后,ZSM-5仍维持良好的吸附1-丁烯的性能。在实验室小试实验基础上,放大到侧线装置。结果显示,在侧线实验中将吸附剂放大1000倍,吸附风速控制在3000-9000 h-1之间,侧线设备安全达标运行3000小时,废气的出口浓度始终低于5ppm。进一步论证了分子筛吸附剂对小分子烯烃有优异的吸附性能,为聚丙烯生产中废气工业化治理提供可靠的实验和理论数据。最后,根据小试和侧线装置数据及现场工艺参数,确定了整套工艺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流程,并对洗涤吸收塔、风机、循环水泵、除雾器、氮气加热器、氮气储罐等设备成功选型。通过洗涤工艺去除废气组分中水溶性的醇类、酮类,在吸附工段中吸附难溶性的烯烃。使用两吸一脱一等待的方式,每个罐中吸附剂的使用量为7立方米,成功处理了多组分的聚丙烯装置中排放的有机物,使得非甲烷总烃的达标排放,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有机物对环境的污染。在某大型炼化企业聚丙烯装置下游设置的尾气处理设施,具有安全性高、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和一定的示范效应。

王鹏飞[3](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认为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汤小龙[4](2021)在《聚丙烯非织造布表面修饰及其气体净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颗粒污染物(PM)、挥发性有机物(VOC)以及臭氧(O3)等导致的复合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然而不同种类污染物去除机理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单靠一种结构难以达到同时去除多种污染物的目的。本研究通过对熔喷聚丙烯非织造布进行功能改性,制备集过滤-吸附-催化多种功能结构于一体的空气净化材料,用于同时去除PM、VOC以及O3。采用紫外辐照接枝和共沉积方法对聚丙烯非织造布(PP)进行表面改性,在非织造布表面引入叔氨基、羧基和伯氨/仲氨基团,结果表明接枝率为23.6%的表面带正电的叔氨基功能化非织造布(PP-g-DMAEMA)的PM过滤效率最佳,为76.4%,压降仅增加0.8 Pa。采用自组装方法将氧化石墨烯(GO)负载到PP-g-DMAEMA非织造布表面并用抗坏血酸将氧化石墨烯还原,制备石墨烯功能化PP非织造布(PP-g-DMAEMA/r GO)。当非织造布的增重率为6.3%时,PP-g-DMAEMA/rGO非织造布对甲苯、二甲苯和苯的吸附量分别为51.2 mg g-1、49.2 mg g-1和52.4 mg g-1。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MnOx催化剂并在制备过程中分别掺杂介孔SiO2与β-环糊精(β-CD),制备了MnOx-SiO2、MnOx-βCD,然后通过自组装将催化剂负载到PP-g-DMAEMA非织造布表面,得到负载锰氧化物催化剂的非织布。实验结果表明负载催化剂非织造布可实现对甲醛、臭氧等污染物的有效防护。采用复合方法将PP-g-DMAEMA非织造布与PP-g-DMAEMA/r GO非织造布进行功能组合,得到的吸附-过滤双层功能复合非织造布具有良好的芳香性气态污染物去除性能以及PM过滤性能;采用复合方法将MnOx-Si O2/PP-g-DMAEMA非织造布与PP-g-DMAEMA非织造布进行功能组合,制备的过滤-催化双层功能复合非织造布,能够实现对甲醛、臭氧以及PM等多种污染物的有效防护。采用复合方法将PP-g-DMAEMA/rGO非织造布、MnOx-SiO2/PP-g-DMAEMA非织造布以及驻极处理的PP-g-DMAEMA非织造布进行组合,得到的多层功能复合非织造布防护材料具有良好的多污染物去除性能,且实验结果表明负载到非织造布表面的功能粒子均不会脱落。多层功能复合非织造布防护材料具有优异的多组分污染物去除性能、良好的透气性以及安全性能,在个人防护以及密闭空间空气净化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并为研发多功能防护材料提供的新的思路。

刘业业[5](2020)在《石油炼制工业过程碳排放核算及环境影响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破坏已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我国作为目前最大的碳排放国,承担着国际社会上承诺的减排目标压力,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国内环境保护形势。石油炼制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能源供应的基础产业,同时也是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行业。在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推进污染减排的背景下,石油炼制行已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领域。石化行业于2017年被纳入第一阶段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油品质量要求及污染物排放标准日趋严格,在此形势下,行业面临的节能减排压力进一步加大。在此形势下,精准的掌握企业碳排放水平、充分的了解环境影响关键环节以制定切实可行的减排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目前石油炼制行业碳排放核算体系不够精准、无法核算无组织源碳排放、不能从根源解析环境影响关键环节的问题,对石油炼制工业过程层面的碳排放碳核算及环境影响评价开展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建立了企业层面精准化过程碳排放核算体系,弥补了目前碳排放体系核算结果不够精准、无法核算无组织源碳排放的问题。从产业结构、企业类型、工业过程及排放气体四个角度对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采用“生产系统-生产装置-生产单元-排放节点”四层分级的方法对石油炼制过程碳排放源进行了识别并归类,建立了物料衡算-实测法的企业层面过程碳排放精准核算方法,并对我国中等规模炼油企业为案例进行了应用。各工业过程碳排放源归类为燃料燃烧源、工艺尾气源、逸散源、废物处理源、电力热力源。核算方法的精准性体现在:增加了对油气回收源、逸散源、废物处理源的碳排放核算,增加了非CO2形式碳排放核算,电力碳排放系数考虑了清洁电力的影响,对燃料燃烧源、生产过程无组织VOCs排放量的核算方法更为准确。案例应用核算结果为:该中等规模炼油企业碳排放系数核算为0.30t CO2eq/t原油;催化裂化、连续重整、常减压、油品储存及柴油加氢装置是全厂主要贡献过程;逸散源碳排放占全厂总碳排放的6.84%;非CO2形式碳排放占总碳排放的13.76%。对不同核算方法比较分析结果为:《石化指南》、《省级指南》、《2006年IPCC指南》核算结果分别低于本方法11.11%、55.27%、80.93%,未核算逸散排放源及未核算催化剂烧焦源是主要原因;《排查指南》法核算生产装置无组织源VOCs排放系数为本文核算方法的31.82%;采用实测法对催化剂烧焦源核算结果仅为本方法核算结果的7.3%。(2)从工业过程角度提出行业层面石油炼制碳排放核算方法,可弥补现有基于排放类别核算结果应用范围的局限性;对2000-2017年石油炼制行业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及定量分析,揭示了行业碳减排存在的问题,识别了行业碳减排重点。分别从工业过程及排放类别角度构建了行业层面碳排放核算方法,采用基于排放类别方法对我国石油炼制行业2000-2017年碳排放量进行了核算,从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碳排放系数三个角度定性分析了行业碳排放特征,采用LMDI模型量化了加工规模、能源效率、能源结构、排放系数对碳增量的贡献。2000-2017年,石油炼制行业碳排放量逐年增高,尚未到达拐点;2000-2017年,行业碳排放系数呈现“先抑后扬”特征,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对碳减排有积极效果,产业链的延深是导致行业碳排放系数“上扬”的原因;要实现国家承诺的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60%-65%的目标,石油炼制行业还需要进一步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碳减排。加工规模对碳增量的促进作用逐年降低,但仍是导致行业碳增量的主导因素;能源效率已成为继加工规模后的第二大促进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开始起到促进碳排放的作用,目前提升能源效率的手段已逐渐不能满足行业的发展需求,寻求更有效的能源效率提高途径迫在眉睫;能源结构对碳增量的贡献相对较小,能源结构因素对碳减排的潜力还需进一步挖掘;碳排放因子对年均碳增量的贡献不够明显,效应值皆为负值;碳排放因子对石油炼制行业碳排放起抑制作用,抑制效果不明显。(3)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从工业过程层面对典型石油炼制企业的环境影响进行了量化评价,弥补了基于具体石油产品开展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结果不能全面反映石油炼制整体环境影响现状、不能从源头解析关键影响环节的不足。基于过程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对中等规模典型企业工业过程层面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系统的量化评价,明确石油炼制过程产生的主要环境影响类别、识别主要贡献装置及物质、从源头解析主要装置的关键环节,并从单位原料综合环境影响的角度评价工业过程环境影响水平。石油炼制过程产生的主要环境影响类别依次是臭氧耗竭、气候变化、人类毒性、细颗粒物形成、光化学氧化、水体酸性化、陆地生态毒性、淡水生态毒性及富营养化,对人类健康方面的影响更明显。对整个炼油企业来说,原油的开采生产过程是造成环境影响的主导因素;从工业过程层面来说,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常减压、柴油加氢、油品储存、循环冷却系统是造成石油炼制环境影响的主要过程;VOCs的现场排放、炼厂气燃烧、电力热力的使用、辅剂的生产及使用、循环水的冷却及油料空冷水冷过程是造成以上装置环境影响的四个关键环节,也是石油炼制行业今后控制的重点;导致以上环节贡献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原料性质、生产工艺、油品储存类型及管理水平等。刨除各生产装置原料加工量的影响来看,柴油加氢、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含苯抽提)、MTBE、延迟焦化、常减压的环境影响依次减小;氢气的使用是拉开柴油加氢与其它装置距离的主要原因。(4)创新性的构建了基于工业过程的企业及行业层面碳排放数据统计框架,丰富和完善了石油炼制行业碳排放数据统计理论和方法。针对目前基于排放类别统计石油炼制行业企业碳排放数据的现状,从工业过程角度构建了与上文企业行业工业过程碳排放核算方法相对应的碳排放数据统计框架;并根据过程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对VOCs减排及提高能源利用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企业层面碳排放数据统计形式设计了企业内部碳排放台账及对外统计报表两种类型;碳排放台账记录了企业内部碳排放核算所需的最原始数据,包括全厂及各工业过程两个维度,便于互相验证校核,保证数据准确性;对外统计报表则为统一的格式,可由行政主管部门统一下发给企业,该报表主要用于提供行业层面碳排放核算所需数据,包括体现各工业过程碳排放总体信息的总表及提供各工业过程不同碳排放类别核算过程信息的分表。行业层面工业过程碳排放数据统计框架以工业过程为基本统计单元,并根据原料/流程/技术及规模对各工业过程进一步分类,统计内容包括子类别下各工业过程行业层面的碳排放量、碳排放系数等信息。对于石油炼制VOCs减排方面,从安装在线监测、收集去除效率双重控制、加严VOCs排放标准、及时更新完善清洁生产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对政府如何监管提供了建议。对于能源利用方面,从优化装置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拓展能源结构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包括逐步降低催化裂化装置比重、进一步提高加氢工艺在二次加工占比、加强转化或淘汰小规模装置力度、进一步挖掘炼化一体化在装置之间及装置与系统之间提高能源效率的优势、提高清洁电力及天然气比重等。

张智玮[6](2020)在《S炼化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内成品油产能过剩矛盾不断凸显,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技术快速发展,石油天然气行业改革持续深入,炼化企业面临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国有炼化企业发展底蕴深厚,但在工艺技术、人力资源、运营管理等诸多方面存在短板,而内陆型中小规模炼厂更是在区位条件、加工规模等方面处于劣势,发展前景堪忧。为探寻内陆型中等规模炼厂的生存发展路径,本文以河北省S炼化公司为研究对象,以竞争战略研究为切入,运用企业战略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力争为其持续健康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同时也为面临同样问题的其他炼化企业提供参考。河北省S炼化公司隶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以国际原油为主要原料,从事炼油、化工生产的中型炼化企业,炼油综合加工能力为800万吨/年,化工己内酰胺生产能力为20万吨/年。本文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方法,并运用PEST、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等工具,分析了S炼化公司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以及内部资源和能力,进而使用EFE、IFE分析矩阵找出了S炼化公司的机会和威胁、优势和劣势;而后利用SWOT—QSPM模型选定了S炼化公司的发展战略,并结合集团公司的战略部署、基础性竞争战略的可行性分析,确定了其差异化竞争战略选择;最后,根据其战略定位和选择,研究得出了产品结构、生产组织、人员队伍三个差异化发展方向,并提出了七项战略实施的保障性措施。本文在研究S炼化公司竞争战略过程中,根据新的发展动态,综合运用蓝海战略、柔性战略等新兴理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型升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寻求中小型炼化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道路,努力做到以点促面,为中小型炼化企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段扶中,周田峰[7](2019)在《聚丙烯生产过程中VOC防治措施》文中认为聚丙烯装置生产过程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排放路径可以归纳为聚合工段高浓度丙烯排放、干燥工段高浓度氮气尾气排放、造粒工段含氧低浓度料仓尾气排放、密封点泄漏无组织排放等4个方面。聚合工段高浓度丙烯通过排放火炬可有效解决,而干燥工段尾气长期以来直接排放大气,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是聚丙烯生产过程中VOC及环保治理重点项目。针对不同生产工艺,不同VOC排放源,分别介绍了回收法、膜分离法、活性炭吸附法以及LDAR技术等防治措施,为聚丙烯装置的VOC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张芸[8](2019)在《中国石油H石化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开启了内涵式发展的模式。这也造成了石油石化行业短时间增速放缓,受原油价格低位震荡、石化行业产能过剩和产销矛盾突出等问题的困扰,整个石化行业都将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2017年以来,受国际贸易恶化和全球原油供货波动的影响,H石化公司生产经营形势严峻,成品油销量持续低走、库存压力不断上涨,产销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化解公司矛盾,解决企业生死存亡问题,本文首先采用PEST分析模型对公司的宏观环境进行评估,从而得出公司面临的风险与机遇;其次,结合公司的资源和能力剖析,将资源分为人力资源、市场资源和无形资源;将能力分为生产能力、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进而总结出公司的优势和劣势。进一步,通过SWOT框架分析,制定公司最终战略是:力争H石化公司综合实力跻身国内500万吨级炼化企业前列,使其在集团公司、地方政府和市民中具有较高美誉度。总体战略落实到具体的业务领域战略分别为:一是实施精炼油战略,通过对装置进行扩能改造,提高装置深加工能力,使原油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在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等基础炼油业务领域在行业竞争能力稳步提升;二是积极探索适合H公司的炼化一体化方案。实施炼化一体化战略,充分利用内蒙古自治区煤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开展煤制甲醇装置、MTO及下游配套化工装置建设,实现煤炭-炼油-化工一体化发展。三是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围绕增产聚丙烯提升丙烯产量、蒸汽优化平衡、提高加热炉热效率、降低催化生焦和降低柴汽比等生产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开展技术攻关,以科技研发和技术攻关能力的提升支撑公司提质增效。最后,本文围绕公司核心战略,提出战略实施保障措施,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现阶段解决方案。同时为相关行业和企业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邢艳东[9](2019)在《小本体聚丙烯装置优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连续法环管工艺聚丙烯的大量投产,小本体聚丙烯装置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差,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本论文对东明玉皇采用小本体间歇工艺的1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进行优化分析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能力。通过对2017年1-7月份生产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发现了以下这些问题:生产量低、丙烯单耗高、电耗高。其根本原因是原料质量不稳定,甲醇含量高;聚合釜反应压力控制偏低;聚合釜附属设备故障率高;循环水场能耗大;氮气没有循环利用浪费较大。根据问题的原因,制定了以下几个优化措施:增加甲醇吸附塔;提高聚合反应压力;对聚合釜附属设备进行优化改造;整合循环水场;增加氮气循环系统。2018年对以上优化措施进行了实施,并对优化后的装置操作进行了摸索和调整,到2018年底装置达到了稳定运行的状态。为了验证优化改造的效果,对2019年1-3月份的生产数据进行了整理,并与优化改造前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对比发现改造后装置各项指标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其中月产量提升了32.8%,蒸汽单耗降低了11%,电单耗降低了26%,催化剂单耗降低了24.5%,活化剂、DDS及氢气单耗降低了26.4%,循环水药剂单耗降低了29.9%,丙烯损耗降低了58.1%,吨生产成本降低了110多元。从生产指标的提升幅度可以看出,本次优化改造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优化工作仍需常抓不懈、持续进行。

董振龙[10](2019)在《石化行业废水集输、处理单元中挥发性有机物核算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挥发性有机物 VOCs(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是一类在大气光化学反应中能形成雾霾前体物的有机化合物。工业源作为VOCs重要的排放源,其排放的VOCs种类复杂,有毒有害,对环境及人体健康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石化行业作为国家支柱型产业,其VOCs管控工作一直是众多行业管控中的重中之重。首先,分析了当前石化企业废水源项VOCs排放量核算系数的准确性。我国与美国主要原油进口地不同,原油物性存在差异。此外,排放系数是美国1995年给出的,时效性较差,不满足当下国内石化企业排放现状。同时,废水集输、处理单元排放系数均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用该套系数来核算整个废水源项VOCs的排放量,准确性低。其次,根据国内石化企业的地域分布、规模大小以及产品种类,选取9家样本企业进行布点采样、检测分析、核算排放量。在充分考虑到集输单元液相闪蒸和处理单元处理池密闭工况差异的前提下,当调节池未加盖密闭时,得到废水集输单元VOCs排放系数为0.032kg/m3,处理单元处理池未加盖VOCs排放系数为0.0168kg/m3,隔油、气浮、生化池加盖无尾气处理设施VOCs排放系数为0.0143kg/m3,隔油、气浮、生化池加盖有尾气处理设施VOCs排放系数为0.0044kg/m3,处理池全部加盖有尾气处理设施VOCs排放系数为 0.0004kg/m3。最后,选取7家石化企业进行验证。废水集输单元由系数计算得到排放量与实测值的浮动范围在4.0%-20.6%,处理单元浮动范围在2.1%-29.4%。采用Water9模拟验证处理单元排放系数的合理性,实测值与模拟值的浮动范围在1.6%-31.1%。

二、聚丙烯装置丙烯尾气排放隐患的综合治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丙烯装置丙烯尾气排放隐患的综合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气相法聚丙烯装置丙烯回收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气相法聚丙烯工艺
2 尾气回收系统
    2.1 反应器气排
    2.2 反应器液排
    2.3 脱气仓尾气
    2.4 现有尾气回收系统缺点
3 尾气回收系统优化设计
    3.1 进料缓冲单元
    3.2 分离回收单元
    3.3 参数优化
4 结论

(2)聚丙烯装置尾气处理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聚丙烯生产过程
    1.2 聚丙烯生产中废气污染现状
    1.3 有机物废气治理技术
        1.3.1 液体吸收法
        1.3.2 催化燃烧法
        1.3.3 等离子技术
        1.3.4 光催化
        1.3.5 吸附法
    1.4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4.1 立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吸附剂的选择实验和性能表征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吸附剂的制备
        2.2.1 不同硅铝比的ZSM-5分子筛的制备
        2.2.2 粉末分子筛的颗粒成型
    2.3 吸附剂活性评价
    2.4 结果与讨论
        2.4.1 ZSM-5吸附剂的表征
        2.4.2 硅铝比对1-丁烯的吸附性能的影响
        2.4.3 其他参数对1-丁烯吸附性能的影响
        2.4.4 吸附过程动力学研究
        2.4.5 对比样吸附1-丁烯的性能研究
        2.4.6 ZSM-5分子筛吸附1-丁烯的稳定性
    2.5 小结
第3章 中试及过渡性试验
    3.1 背景与目的
    3.2 尾气排放现场调查
    3.3 中试试验
        3.3.1 侧线处理装置工艺说明书的制定
        3.3.2 侧线处理装置的加工及现场安装调试
        3.3.3 尾气出口组分分析
        3.3.4 侧线处理装置的加工及现场安装调试
    3.4 小结
第4章 工程装置系统设计
    4.1 背景介绍
    4.2 工艺设计
    4.3 工艺流程
        4.3.1 工艺流程简介
        4.3.2 开车前准备工作
        4.3.3 开车方案
    4.4 系统
        4.4.1 仪表系统及软件应用
        4.4.2 网络系统
        4.4.3 信息采集及看板系统
        4.4.4 硬件系统
    4.5 工艺技术指标
        4.5.1 处理工况
        4.5.2 公用工程
        4.5.3 设计技术指标
        4.5.4 主要参数核算
        4.5.5 关键设备仪表管道的设计与选型
        4.5.6 设备布置及辅助设施
    4.6 小结
第5章 工程装置调试及应用研究效果
    5.1 调试运行
    5.2 测试点
    5.3 设备运行工况
        5.3.1 洗涤水处理工况
        5.3.2 吸附处理工况
        5.3.3 脱附阶段
        5.3.4 长期运行
        5.3.5 停车
    5.4 现场装置示意图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聚丙烯非织造布表面修饰及其气体净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空气污染物概述
        1.2.1 颗粒污染物来源
        1.2.2 颗粒污染物的危害
        1.2.3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
        1.2.4 挥发性有机物的危害
        1.2.5 臭氧的来源
        1.2.6 臭氧的危害
        1.2.7 复合空气污染物
    1.3 空气污染物去除研究
        1.3.1 颗粒污染物去除研究
        1.3.2 挥发性有机物去除研究
        1.3.3 臭氧去除研究
        1.3.4 复合污染物去除研究
    1.4 聚丙烯非织造布改性方法概述
        1.4.1 涂覆改性法
        1.4.2 化学改性法
        1.4.3 辐照改性
        1.4.4 等离子体改性法
        1.4.5 自组装改性法
    1.5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1.5.1 课题的提出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叔氨功能化聚丙烯非织造布的制备及过滤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3 材料制备
        2.3.1 叔氨功能化聚丙烯非织造布的制备
        2.3.2 羧基、氨基功能化聚丙烯非织造布制备
    2.4 材料过滤性能测试
        2.4.1 不同Zeta电位材料的过滤性能测试
        2.4.2 不同接枝率的PP-g-DMAEMA非织造布的过滤性能测试
        2.4.3 水含量对改性前后聚丙烯非织造布过滤性能影响测试
    2.5 材料表征
        2.5.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5.2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5.3 热场发射扫描电镜
        2.5.4 固体表面Zeta电位
        2.5.5 微孔孔径分布
    2.6 结果与讨论
        2.6.1 单体浓度对叔氨功能化聚丙烯非织造布的接枝率影响
        2.6.2 辐照时间对叔氨功能化聚丙烯非织造布的接枝率影响
        2.6.3 红外光谱分析
        2.6.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6.5 扫描电镜分析
        2.6.6 固体表面Zeta电位分析
        2.6.7 叔氨功能化聚丙烯非织造布微孔孔径分析
        2.6.8 材料表面Zeta电位对PM过滤性能的影响
        2.6.9 DMAEMA接枝率对PM过滤性能的影响
        2.6.10 气溶胶流速与压降的关系
        2.6.11 水含量对改性前后聚丙烯非织造布过滤性能影响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丙烯非织造布负载还原氧化石墨烯及吸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3 材料制备
    3.4 PP-g-DMAEMA/rGO非织造布吸附性能测试
        3.4.1 还原时间对PP-g-DMAEMA/rGO非织造布甲苯吸附性能影响
        3.4.2 rGO增重率对PP-g-DMAEMA/rGO非织造布甲苯吸附性能影响
        3.4.3 甲苯浓度对PP-g-DMAEMA/rGO非织造布吸附性能影响
        3.4.4 气体流速对PP-g-DMAEMA/rGO非织造布甲苯吸附性能影响
        3.4.5 PP-g-DMAEMA/rGO非织造布吸附不同类型的气态污染物
    3.5 PP-g-DMAEMA/rGO非织造布稳定性测试
    3.6 材料表征
        3.6.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3.6.2 X射线光电子能谱
        3.6.3 热场发射扫描电镜
        3.6.4 透射电子显微镜
        3.6.5 比表面积测定
    3.7 结果与讨论
        3.7.1 GO浓度对PP-g-DMAEMA/rGO非织造布增重率的影响
        3.7.2 红外光谱分析
        3.7.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7.4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3.7.5 热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
        3.7.6 比表面积分析
        3.7.7 还原时间对PP-g-DMAEMA/rGO非织造布甲苯吸附性能影响
        3.7.8 PP-g-DMAEMA/rGO非织造布增重率对甲苯吸附性能影响
        3.7.9 甲苯浓度对PP-g-DMAEMA/rGO非织造布吸附性能影响
        3.7.10 气体流速对PP-g-DMAEMA/rGO非织造布吸附性能影响
        3.7.11 PP-g-DMAEMA/rGO非织造布对常见VOC的吸附
        3.7.12 PP-g-DMAEMA/rGO非织造布稳定性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丙烯非织造布负载锰基催剂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3 材料制备
        4.3.1 硅掺杂锰氧化物MnO_x-SiO_2催化剂制备
        4.3.2 碳掺杂锰氧化物MnO_x-βCD催化剂制备
        4.3.3 MnO_x-SiO_2/PP-g-DMAEMA非织造布的制备
        4.3.4 MnO_x-βCD/PP-g-DMAEMA非织造布的制备
        4.3.5 MnO_x/PP-g-DMAEMA非织造布的制备
    4.4 负载锰基催化剂的聚丙烯非织造布臭氧催降解性能测试
        4.4.1 臭氧气体浓度对负载锰基催化剂聚丙烯非织造布催化性能影响..
        4.4.2 催化剂负载量对负载锰基催化剂聚丙烯非织造布催化性能影响..
        4.4.3 湿度对负载锰基催化剂聚丙烯非织造布臭氧催化降解性能影响..
    4.5 负载锰基催化剂聚丙烯非织造布甲醛催化降解性能测试
    4.6 负载催化剂聚丙烯非织造布安全性测试
    4.7 材料表征
        4.7.1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4.7.2 X射线衍射测试
        4.7.3 Raman光谱测试
        4.7.4 场发射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
        4.7.5 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4.7.6 比表面积测定
    4.8 结果与讨论
        4.8.1 催化剂负载率的影响因素
        4.8.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4.8.3 X射线衍射分析
        4.8.4 Raman光谱分析
        4.8.5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4.8.6 热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
        4.8.7 比表面积分析
        4.8.8 催化剂臭氧降解性能评价
        4.8.9 臭氧浓度对负载催化剂聚丙烯非织造布催化降解效率的影响
        4.8.10 湿度对负载催化剂聚丙烯非织造布臭氧催化降解效率影响
        4.8.11 催化剂负载量对臭氧催化降解效率的影响
        4.8.12 催化剂甲醛催化降解性能分析
        4.8.13 负载催化剂聚丙烯非织造布甲醛催化降解性能分析
        4.8.14 负载催化剂聚丙烯非织造布安全性能评价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层功能复合非织造布的制备与性能测试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3 材料制备
        5.3.1 双层功能复合非织造布的制备
        5.3.2 非织造布驻极
        5.3.3 吸附-过滤-催化多功能层复合非织造布的制备
    5.4 多层功能复合非织造布性能评价
        5.4.1 透气性
        5.4.2 PM过滤性能
        5.4.3 芳香类气态污染物吸附性能
        5.4.4 臭氧催化降解性能
        5.4.5 甲醛催化降解性能
        5.4.6 非织造布烟气过滤测试
    5.5 结果与讨论
        5.5.1 吸附-过滤双层功能复合非织造布的性能分析
        5.5.2 过滤-催化双层功能复合非织造布的性能分析
        5.5.3 驻极对非织造布过滤的影响
        5.5.4 多层功能复合非织造布防护性能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项目
    发表论文以及申请专利
    参加科研项目
致谢

(5)石油炼制工业过程碳排放核算及环境影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碳排放核算研究进展
        1.2.2 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
    1.3 不足之处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企业层面精准化过程碳排放核算体系
    2.1 研究范围
        2.1.1 产业结构
        2.1.2 企业类型
        2.1.3 工业过程
        2.1.4 排放气体
    2.2 工业过程碳排放源识别及归类
        2.2.1 排放源识别
        2.2.2 排放源归类
    2.3 精准化过程碳排放核算方法
        2.3.1 燃料燃烧源
        2.3.2 工艺尾气源
        2.3.3 逸散排放源
        2.3.4 废物处理源
        2.3.5 间接排放源
        2.3.6 方法分析
    2.4 案例应用
        2.4.1 案例介绍
        2.4.2 数据收集
        2.4.3 核算结果
        2.4.4 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行业层面碳排放核算方法及年际变化分析
    3.1 核算方法
        3.1.1 基于工业过程核算方法
        3.1.2 基于排放类别核算方法
        3.1.3 核算方法优劣势分析
    3.2 数据收集
        3.2.1 燃料燃烧源
        3.2.2 工艺尾气源
        3.2.3 逸散源
        3.2.4 电力热力源
        3.2.5 行业工业增加值
    3.3 年际变化动态分析
        3.3.1 核算结果
        3.3.2 结果分析
        3.3.3 不确定性分析
    3.4 影响因素贡献分析
        3.4.1 方法原理
        3.4.2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过程的石油炼制企业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4.1 范围及目标
    4.2 清单分析
    4.3 评价方法
        4.3.1 评价指标及方法
        4.3.2 单位综合环境影响
    4.4 评价结果
        4.4.1 主要影响类别分析
        4.4.2 重点贡献环节识别
        4.4.3 关键贡献物质分析
        4.4.4 综合环境影响评价
        4.4.5 敏感性分析
    4.5 不确定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石油炼制工业过程碳排放数据统计及污染减排建议
    5.1 企业层面工业过程碳排放数据统计
        5.1.1 碳排放台账统计内容
        5.1.2 碳排放统计报表内容
    5.2 行业层面工业过程碳排放数据统计
    5.3 污染物减排建议
        5.3.1 VOCs减排建议
        5.3.2 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展望及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及展望
    6.3 创新点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S炼化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积极应对石油石化产业发展变数和挑战
        1.1.2 破解老牌炼化企业生存发展难题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比较研究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3.4 访谈调查法
    1.4 分析工具
        1.4.1 PEST分析
        1.4.2 五力模型
        1.4.3 SWOT分析
        1.4.4 战略分析矩阵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战略理论学派
        2.2.1 行业结构学派
        2.2.2 战略资源学派
        2.2.3 核心能力学派
    2.3 其他战略学派
        2.3.1 蓝海战略
        2.3.2 柔性战略
    2.4 炼油化工行业研究文献回顾
        2.4.1 关于石油石化产业整体发展战略相关研究情况
        2.4.2 关于炼油企业战略相关研究情况
        2.4.3 文献评价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和法律力量
        3.1.2 经济力量
        3.1.3 社会
        3.1.4 技术
    3.2 公司微观环境分析
        3.2.1 行业总体状况分析
        3.2.2 行业五力分析
    3.3 外部机遇与挑战分析
        3.3.1 机遇
        3.3.2 挑战
    3.4 S炼化公司EFE矩阵分析
        3.4.1 关键因素权重的确定
        3.4.2 EFE矩阵关键因素量化评分
        3.4.3 EFE矩阵关键因素加权分数
第四章 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4.1 公司资源分析
        4.1.1 有形资源分析
        4.1.2 无形资源分析
        4.1.3 人力资源分析
    4.2 公司能力分析
        4.2.1 基本能力分析
        4.2.2 核心能力分析
    4.3 S炼化公司优势与劣势
        4.3.1 主要优势
        4.3.2 主要劣势
    4.4 S炼化公司IFE矩阵分析
        4.4.1 关键因素及其权重的确定
        4.4.2 IFE矩阵关键因素量化评分
        4.4.3 IFE矩阵关键因素加权分数
第五章 战略分析与选择
    5.1 S炼化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5.1.1 发展战略类型
        5.1.2 QSPM矩阵分析
    5.2 S炼化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5.2.1 集团公司战略分析
        5.2.2 备选竞争战略可行性分析
    5.3 竞争战略的确定
第六章 战略实施与保障
    6.1 战略实施
        6.1.1 产品结构差异化
        6.1.2 生产组织差异化
        6.1.3 人员队伍差异化
    6.2 战略保障措施
        6.2.1 夯实HSSE基础,落实依法合规生产
        6.2.2 坚持苦练内功,深挖现有资产创效潜能
        6.2.3 促进效率提升,持续推动管理系统高效、顺畅运转
        6.2.4 增强业务本领,着力提升业务可靠性
        6.2.5 抓好规划设计,有序实现转型升级
        6.2.6 发挥政治优势,强化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6.2.7 用好内外两种资源,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7)聚丙烯生产过程中VOC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1.1 VOC定义
    1.2 VOC的危害
    1.3 聚丙烯装置VOC排放路径
2 聚丙烯生产过程中VOC排放治理
    2.1 聚合过程中高浓度丙烯VOC回收治理
    2.2 粉料干燥过程中高含氮尾气VOC治理
        2.2.1 低压干燥尾气压缩后并入低压瓦斯管线
        2.2.2 使用膜分离系统处理脱气仓干燥尾气
    2.3 含氧低浓度料仓尾气VOC治理
        2.3.1 料仓尾气中的VOC来源
        2.3.2 使用活性炭吸附尾气中的VOC
    2.4 应用LDAR技术治理密封点泄漏
        2.4.1 LDAR技术流程
        2.4.2 聚丙烯二装置LDAR开展情况
3 结论

(8)中国石油H石化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石化企业战略研究现状
        1.2.1 企业战略管理
        1.2.2 国外石化企业战略研究现状
        1.2.3 国内石化企业战略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企业战略管理分析方法概要简介
    2.1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2.2 SWOT分析方法简介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地理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政策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1.5 社会环境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一般行业环境分析
        3.2.2 竞争环境分析
第四章 内部环境分析
    4.1 公司概况
    4.2 公司资源分析
        4.2.1 人力资源
        4.2.2 市场资源
        4.2.3 无形资源
    4.3 公司能力分析
        4.3.1 生产能力
        4.3.2 技术能力
        4.3.3 管理能力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H石化公司SWOT分析
    5.1 H石化公司的优势分析(S)
    5.2 H石化公司劣势分析(W)
    5.3 H石化公司机会分析(O)
    5.4 H石化公司的威胁分析(T)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H石化公司竞争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保障措施
    6.1 H石化公司竞争战略的制定
        6.1.1 竞争战略制定原则
        6.1.2 H石化公司战略目标和总体思路
    6.2 H石化公司竞争战略重点
        6.2.1 精炼油战略
        6.2.2 炼化一体化战略
        6.2.3 科技创新战略
    6.3 H石化公司竞争战略保障措施
        6.3.1 积极争取总部支持,加强与友邻单位合作
        6.3.2 提升人力资源保障能力
        6.3.3 优化资源配置,挖潜增效
        6.3.4 控制风险,加强污染防治
        6.3.5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小本体聚丙烯装置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聚丙烯的性质和用途
    1.2 聚丙烯市场分析
    1.3 我国聚丙烯新增产能
    1.4 聚丙烯生产工艺
    1.5 聚丙烯催化剂
    1.6 聚丙烯装置简介
        1.6.1 原料精制单元
        1.6.2 聚合单元
        1.6.3 工艺流程说明
    1.7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装置优化方向分析
    2.1 生产能力分析
    2.2 丙烯单耗分析
    2.3 能耗分析
    2.4 物耗分析
    2.5 产品质量分析
    2.6 工艺参数控制分析
    2.7 直接加工成本分析
    2.8 同行对标分析
        2.8.1 精制系统
        2.8.2 聚合系统
        2.8.3 包装
        2.8.4 丙烯回收
        2.8.5 催化剂
        2.8.6 活化剂
        2.8.7 DDS单耗
        2.8.8 氢气单耗
        2.8.9 循环水药剂单耗
        2.8.10 蒸汽单耗
        2.8.11 电单耗
        2.8.12 丙烯单耗
        2.8.13 计量问题
        2.8.14 对标收获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2.9 本章小结
3 优化措施及成果
    3.1 优化措施
        3.1.1 脱除原料中的甲醇
        3.1.2 优化反应压力
        3.1.3 优化聚合釜附属设备
        3.1.4 整合循环水场
        3.1.5 氮气循环利用
        3.1.6 包装线外包
    3.2 优化后装置指标对比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石化行业废水集输、处理单元中挥发性有机物核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VOCs定义
        1.1.2 VOCs来源
        1.1.3 VOCs危害
    1.2 VOCs排放管控要求
        1.2.1 国外VOCs管控法律法规及标准
        1.2.2 国内VOCs管控法律法规及标准
    1.3 石化行业废水VOCs逸散分析
        1.3.1 石化行业废水产生及成分
        1.3.2 石化行业废水逸散原理
    1.4 石化行业废水VOCs核算方法
        1.4.1 实测法
        1.4.2 物料衡算法
        1.4.3 模型计算法
        1.4.4 排放系数法
    1.5 系数本土化
        1.5.1 地域性差异
        1.5.2 时效性差异
        1.5.3 范围局限性
    1.6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和方案
    2.1 核算方法
        2.1.1 废水集输单元VOCs总量核算
        2.1.2 废水处理单元VOCs总量核算
    2.2 采样方法
        2.2.1 废水采样
        2.2.2 废气采样
    2.3 分析方法
        2.3.1 废水分析
        2.3.2 废气分析
    2.4 质量控制
        2.4.1 样品采集保存
        2.4.2 校准曲线确认
        2.4.3 质控样品分析
    2.5 设备
        2.5.1 采样设备
        2.5.2 检测仪器
    2.6 药品
        2.6.1 废水检测分析试剂药品
        2.6.2 废气检测分析试剂药品
第三章 典型石化企业废水VOCs排放分析
    3.1 典型石化企业概况
    3.2 实施基本路线
        3.2.1 废水集输单元工艺流程梳理
        3.2.2 废水处理单元工艺流程梳理
        3.2.3 采样节点选择
        3.2.4 采样周期频次
    3.3 现场采样实施
        3.3.1 废水采样
        3.3.2 废气采样
        3.3.3 烟气流量测定
    3.4 实验室检测分析
        3.4.1 TOC分析仪测废水中POC
        3.4.2 气相色谱法测非甲烷总烃
        3.4.3 分析结果汇总
    3.5 废水VOCs逸散量计算
        3.5.1 废水集输单元VOCs计算
        3.5.2 废水处理单元VOCs计算
        3.5.3 废水VOCs排放系数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数生成与验证
    4.1 排放系数生成
        4.1.1 数据代表性分析
        4.1.2 废水集输单元排放系数
        4.1.3 废水处理单元排放系数
    4.2 现场数据验证
        4.2.1 现场数据核算统计
        4.2.2 验证结果对比分析
    4.3 废水处理过程中VOCs排放的Water 9模拟
        4.3.1 计算原理
        4.3.2 模型构建
        4.3.3 基本参数设置
        4.3.4 模拟结果核算
        4.3.5 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本文创新与展望
        5.2.1 创新之处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成果
作者与导师简介
附件

四、聚丙烯装置丙烯尾气排放隐患的综合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气相法聚丙烯装置丙烯回收优化设计[J]. 张建华,王帆. 天津化工, 2021(06)
  • [2]聚丙烯装置尾气处理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D]. 朱秦.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3]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4]聚丙烯非织造布表面修饰及其气体净化性能研究[D]. 汤小龙.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5]石油炼制工业过程碳排放核算及环境影响评价[D]. 刘业业. 山东大学, 2020(11)
  • [6]S炼化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张智玮.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7]聚丙烯生产过程中VOC防治措施[J]. 段扶中,周田峰. 石油石化绿色低碳, 2019(05)
  • [8]中国石油H石化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张芸. 内蒙古大学, 2019(05)
  • [9]小本体聚丙烯装置优化分析[D]. 邢艳东. 青岛科技大学, 2019(11)
  • [10]石化行业废水集输、处理单元中挥发性有机物核算方法研究[D]. 董振龙.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聚丙烯装置丙烯尾气排放隐患综合治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