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格海棠液体培养试验研究

丽格海棠液体培养试验研究

一、丽格海棠的液体培养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祁伟[1](2016)在《红掌离体化学诱变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红掌(Anthurium andraeaum)为天南星科花烛属多年生草本花卉,因其花色丰富、花叶形态独特、花期持久,被广泛应用于切花材料与盆栽观赏,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商业价值。近年来,随着红掌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红掌品种的多样化需求日趋明显。为了创新红掌种质、丰富育种素材,本研究以秋水仙素和甲基磺酸乙酯(EMS)为诱变剂,以红掌愈伤组织为材料,探讨了2种诱变剂对红掌愈伤组织生长分化的影响及其诱变效应,并对诱变材料进行了鉴定与分析,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红掌多倍体离体诱导。分别以添加0.2、0.3、0.45 g/L(W/V)秋水仙素的液体培养基诱变处理红掌愈伤组织3、6、9、14 d,以获得多倍体植株。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最佳处理组合为浓度0.3 g/L、处理时间9 d,再生苗变异率可达60%。在获得的再生苗群体中发现了9种不同类型的形态变异,其中加倍植株具有株型矮小、茎秆粗壮、叶片小而厚实、叶色浓绿、生长缓慢等特征。2、红掌多倍体植株的倍性鉴定。采用压片法对根尖进行染色体计数鉴定,从变异植株中检测到了四倍体细胞,其染色体数为2n=4x=60;而对照植株为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2x=30。在流式细胞仪(FCM)的倍性鉴定试验中,核提取液筛选结果表明,WPB缓冲液和Tris·MgCl2缓冲液均适合红掌FCM的细胞核提取,细胞核提取的数目多,变异系数小;染色体计数为四倍体的红掌植株在相对荧光强度180处和相对荧光强度约360处均出现一个单峰,而二倍体仅在相对荧光强度180处出现一个单峰,说明这些含四倍体细胞的再生苗为混倍体。3、红掌EMS离体诱变。采用浓度分别为0.2、0.4、0.6%的EMS对红掌愈伤组织诱变处理12、24、36 h,以期获得遗传变异的突变体材料。结果表明,EMS处理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较大,部分愈伤组织褐化或致死,且与处理强度有关。在本试验条件下,红掌愈伤组织以EMS 0.6%、处理12 h为宜,其致死率接近半致死剂量。再生苗表型变异较多,本试验共得到13株表型变异的再生苗。4、红掌EMS诱变植株的RAPD检测。选择48株经EMS诱变的再生苗为供试材料,以未处理植株为对照进行RAPD分析。结果显示,RAPD谱带大小为100bp-2000 bp,12个引物共扩增55个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4.6条,多态性条带21条,多态率为38%。RAPD结果表明,与对照植株相比,经过EMS诱变处理的再生苗存在DNA多态性差异,再生苗发生了遗传变异。

郭臣臣[2](2016)在《圆叶椒草器官发生及胚状体诱导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圆叶椒草的叶片、叶柄及茎段为外植体,开展了圆叶椒草器官发生和胚状体发生途径的研究,并对圆叶椒草组培苗进行了驯化和壮苗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圆叶椒草器官的发生1.1研究发现,茎段和叶柄为不定芽诱导的最佳外植体,其灭菌最佳处理:叶柄用0.1%HgCl2灭7min-茎段0.1%HgCl29min+75%酒精30s。1.2结果表明叶片与茎段的最佳不定芽诱导培养基均为6-BA 2mg/L+IBA 0.5mg/L、叶柄为6-BA 2mg/L+IB A 0.2mg/L,但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不同。继代培养中结果表明:不定芽团增殖的最适宜培养基为6-BA 2mg/L+GA30.3mg/L+IBA 0.3mg/L。单芽茎段增殖的最适宜培养基为6-BA 0.5mg/L+GA30.3mg/L。1.3试验结果发现最适宜生根培养基是1/2MS+IBA0.2mg/L+活性炭1g/L。另外,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珍珠岩发现能够有效的减少气生根的发生。2.圆叶椒草胚状体的研究2.1诱导圆叶椒草叶片愈伤的培养基为6-BA 1mg/L+2.4-D 3mg/L,发现该愈伤在光照和暗培养下都可以形成胚状体。2.2结果表明:胚状体固体增殖的培养基为6-BA 2mg/L+NAA 0.5mg/L+蔗糖30gg/L,其中对胚状体增殖的作用效果依次为为6-BA>NAA>蔗糖。在培养方式上,液体比固体的增殖效果好。2.3胚状体分化成苗的试验中,试验结果表明6-BA 1.5mg/L+IBA O.lmg/L为最佳的分化培养基。在接种方式上,发现团块(2-3个球形胚状体)的接种分化率最高,其液体悬浮培养物亦可分化成苗。3.圆叶椒草组培苗移栽及壮苗技术研究试验表明,先闭瓶5d,后开瓶2d,移栽成活率高:在湿度方面,发现每三天施一次水,移栽成活率高;在基质方面,珍珠岩:草炭=1:3对于移栽的成活率最佳。壮苗试验中发现花多多1号(20-20-20)1500倍和2000倍、花多多8号(20。10-20)800倍时,壮苗系数显着高于其它各处理组,对试管苗的壮苗效果好。

陈丹丹[3](2015)在《建兰离体培养与形态发生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兰(CymbidiumW ensifolium)又名剑蕙、四季兰,是兰属地生兰的一种。因株型好、易管理等特点,也常被用作绿化、美化。但地生兰授粉后其种子在自然条件下很难发育成熟,繁殖系数低。且随着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人们对观赏植物的性状要求越来越多元化,因此加快培育新品种成为一种迫切需求。无论是将植物进行工厂化规模化生产还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加快植物性状改变,都需要一个稳定、完整的再生体系为基础。因此本研究将利用由建兰成熟蒴果经无菌萌发形成的根状茎为材料,从根状茎生长、茎段分化出芽、无根苗生根三方面展开讨论,此外,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建兰器官形态建成过程中细胞变化进行组织学观察,并找出适合建兰无菌苗快速生长的液体培养条件,为建兰工厂化、规模化生长及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技术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发育成熟的建兰种子经无菌萌发形成的根状茎为材料,研究了基本培养基、生长素、有机添加物、碳源及蔗糖含量及培养方式对其根状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建兰根状茎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1/2 MS +1.2 mg·L-1 NAA+ 0.4 mg·L-16-BA + 50.0 g·L-1 香蕉泥 + 30.0 g·L-1 蔗糖 + 5.0 g·L-1 琼脂 + 1.0 g·L-1 AC,pH 5.4。椰汁有利于根状茎茎端分化,对根状茎的增殖生长无显着促进作用。在碳源比较中,30.0g-L-1麦芽糖效果最佳,但在同等质量浓度下蔗糖作用虽然稍差,差异却不显着,因此考虑成本,宜选用蔗糖为碳源。培养方式以液-固交替培养最好。2.以建兰根状茎及根状茎分化后形成的建兰无根苗为材料,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AC、光照条件对根状茎分化以及基本培养基、生长素、有机添加物、pH对建兰无根苗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建兰根状茎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1/2 MS+ 4.0 mg·L-1 6-BA + 0.3 mg-L-1 KT + 0.2 mg-L-1 NAA + 100.0 ml·L-1 椰汁 + 30.0 g·L-1蔗糖+ 1.0 g·L-1 AC + 5.0 g·L-1琼脂,pH 5.5。最适的生根培养基为1/2 MS+1.0mg·L-1 NAA+30.0g·L-1蔗糖+1.0g·L-1 AC+5g·L-1/琼脂脂,pH5.5。试验中发现光照是建兰根状茎分化的必要条件,且根状茎单生的顶端芽体饱满,后期发育状态好。在培养基中不添加AC会促进根状茎分化,但已形成的丛生芽后期往往不能正常成苗,出现黄化甚至死亡。所以适当添加AC有利于顶芽的正常生长直至成苗。在生根试验中发现NAA对建兰无根苗生根至关重要,浓度过低或过高不利,培养基pH的调节也对生根造成显着影响,培养基以灭菌前pH5.5为宜。3.通过对建兰增殖后根状茎、分化状态下的根状茎以及生根的根状茎进行组织学观察,发现:离体培养下的建兰根状茎已具有根的特征,有表皮、皮层和中柱。根状茎侧生细胞突起后会朝两个方向继续发展:一是长出侧生分枝,继续进行根状茎生长;二是形成分生组织,分化成芽。茎顶端分生组织分化形成芽的过程符合原套-原体学说,最终出现带状叶的形态。建兰无根苗气生根的产生则是激发根状茎内部中柱及其它特定细胞经平周分裂后产生根原始体细胞,根原始体细胞进一步伸长成为根原基,根原基通过伸长向表皮扩张和突破,最终形成不定根。4.以建兰生根无菌苗为材料,研究了基本培养基、GA3、有机添加物、三角瓶规格、摇床转速对液体培养中建兰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2 MS是建兰无菌苗生长的最佳基本培养基;GA3能显着促进建兰幼苗的伸长,但浓度过高(≧0.3 mg·L-1)会出现建兰叶片狭长,植株徒长现象。椰汁利于建兰无菌苗根的生长,但根系活力无显着差异;麦芽提取物则利于叶片的生长及有机物的积累,经测定其中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对照。培养瓶规格以100 ml为宜,添加50ml液体培养基,每瓶放置10株幼苗,转速100 rpm最佳。液体培养30d后,建兰生根幼苗平均根长增加4-5 mm,苗高增加7 mm左右。

郝丽红,汤正娇,吴红娟,于晓南[4](2014)在《液体培养对芍药‘粉玉奴’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以芍药品种‘粉玉奴’的嫩茎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浓度TDZ与NAA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不同培养方式和水解乳蛋白(LH)对愈伤组织增殖的影响,以及液体培养条件下不同处理组合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诱导最佳培养基为1/2MS(Ca(2+(加倍)+TDZ 0.5mg/L+NAA 0.5mg/L;愈伤组织继代增殖宜采用液体培养,最佳培养基为WPM+TDZ 0.25mg/L+2,4-D 0.25mg/L,LH有利于愈伤组织增殖和生长,最适宜浓度为100mg/L;液体培养下不同处理组合均不能诱导愈伤组织分化,2,4-D对再分化有抑制作用。

吴红娟[5](2011)在《芍药品种地下芽诱导及愈伤组织培养研究》文中认为芍药(Peaonia lactiflora Pall.)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本研究以5个芍药品种,‘团叶红’、‘种生粉’、‘粉玉奴’、‘大富贵’、‘朱砂判’为试材,对地下芽启动培养、丛生芽诱导与增殖、玻璃化的改善、越夏壮苗、生根培养、驯化移栽、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如下:(1)启动培养中,5个芍药品种相比较,‘朱砂判’表现最好。IAA有利于芍药的启动培养。有利于‘朱砂判’的启动培养基为1/2 MS(Ca2+加倍)+6-BA1.0mg/L+GA30.5mg/L+IAA0.2mg/L。‘种生粉’最佳启动培养基为1/2MS(Ca2+加倍)+6-BA1.0mg/L+GA30.5mg/L+IAA0.1mg/L。春季3月份取材效果好于冬季。‘大富贵’启动培养应选择低浓度的6-BA(0.5mg/L)。(2)去除花芽和叶片有利于‘种生粉’丛生芽的诱导。‘大富贵’丛生芽诱导最佳处理为6-BA 1.0 mg/L+KT0.5 mg/L.‘朱砂判’增殖最佳处理为6-BA 1.0 mg/L+KT 0.5 mg/L+IAA 0.5 mg/L.‘种生粉’增殖最佳处理为6-BA0.2mg/L。(3)去掉培养基中的6-BA、添加3g/L AC、去掉培养基中的硝酸铵、使用透气性较好的封口膜、使用2倍钙离子浓度都有利于改善‘种生粉’玻璃化苗的生长情况。2倍铁盐有利于改善‘种生粉’黄化苗的生长状态。无激素的1/2MS(Ca2+加倍)培养基以及WPM培养基有利于壮苗。(4)最适宜‘朱砂判’和‘大富贵’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Ca2+加倍)+IBA1mg/L。(5)‘大富贵’愈伤诱导最佳处理为6-BA 1 mg/L+NAA 0.5 mg/L+2,4-D 0.5 mg/L。’粉玉奴’愈伤诱导最佳的组合分别为,6-BA 1.0 mg/L+NAA 1.0 mg/L.TDZ 0.5 mg/L+NAA 0.5 mg/L。‘粉玉奴’愈伤增殖最佳处理为,TDZ0.5 mg/L+2,4-D0.5mg/L。添加100mg/L的CH或者100mg/L的LH有利于愈伤组织生长。愈伤增殖采用液体培养效果较好,WPM培养基有利于愈伤组织增殖和生长。2,4-D不利于愈伤组织分化。

陈宗礼,高彦,刘娜,齐向英,李霞,张向前,李宁[6](2010)在《日本圆叶海棠组培苗的快速繁殖》文中提出以日本圆叶海棠初代培养获得的茎段为外植体,采用正交和随机区组设计培养基进行继代和生根培养。建立了日本圆叶海棠试管苗快繁体系,并优化获得其适宜继代的培养基MS+IBA 0.2 mg/L+6-BA0.3 mg/L+蔗糖3%+琼脂0.55%,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IAA 0.5 mg/L+蔗糖2%+琼脂0.55%。研究表明,MS基本培养基附加低浓度水平的6-BA与IBA的激素组合,有利于丛生芽的诱导,1/2MS基本培养基附加低浓度的IAA,有利于根的诱导,NAA与IBA不适用于生根。生根苗的移栽可采用温室自然光过渡法炼苗后,以蛭石为基质的营养钵移栽法。

张瑞越,季勤,李燕[7](2009)在《培养及接种方式对丽格海棠组培快繁的影响》文中认为以丽格海棠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接种模式和培养方式对丽格海棠组培快繁的影响.结果表明:丽格海棠叶片诱导分化培养时,叶片反放的接种模式优于叶片正放;丽格海棠丛生芽增殖培养时,液体培养,尤其是丛生芽前期增殖时采用液体旋转培养效果优于固体培养.此结果对丽格海棠组培快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许良飞[8](2009)在《四季海棠与丽格海棠再生体系的建立》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四季海棠(Begonia Semperflorens)和丽格海棠(Begonia x hiemalis Fostsch)的叶片为试验材料,以器官发生途径对两种秋海棠进行无性繁殖体系的建立,并对它们最适宜的组织培养条件进行了对比。1.消毒时间:试验研究了0.1%的HgCl2对两种秋海棠叶片的最佳消毒时间,结果表明:四季海棠叶片采用0.1%的HgCl2灭菌5min较为适宜;丽格海棠叶片灭菌6min是较为适宜的。2.最佳取材时间:试验分别于1月、3月、5月、6月、10月、11月、12月对两种秋海棠进行取材接种,研究了它们的最佳取材时间,得出11月至12月上旬是四季海棠接种的最佳时期:丽格海棠在3月份取材最佳,其次是10月份。3.初代培养:试验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两种秋海棠的最佳启动激素配方,四季海棠的最佳启动培养基是:1/2MS+6-BA0.5mg/L+IBA0.8mg/L;最有利于丽格海棠启动的诱导培养基配方是:1/2MS+6-BA1.0mg/L+NAA0.4mg/L。4.继代培养:采用完全试验研究了两个组合6-BA与NAA,6-BA与IBA对两种秋海棠的增殖影响,研究表明:四季海棠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6-BA0.5mg/L+NAA0.3mg/L;丽格海棠以MS+6-BA1.0mg/L+IBA0.5mg/L增殖效果较好。5.生根壮苗培养:试验在液体生根培养研究出四季海棠和丽格海棠最适宜的基本培养基类型、蔗糖浓度、生长素种类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固体培养详细研究了各激素的最适浓度,结果表明,四季海棠以液体培养基+MS+GA30.5mg/L+NAA0.5mg/L+蔗糖30g/L;丽格海棠的最佳生根壮苗培养基为液体培养基+MS+IBA1.0mg/L+蔗糖20g/L。6.移栽与炼苗:试验将具有不同类型根(由不同类型培养基培养所得)的小苗用三种浇水法——传统浇水法、浸水法、隔天种植法来培养,对比选出最佳的炼苗方法,得出四季海棠最佳的炼苗方案为液体培养所得的小苗用隔天种植法培养;丽格海棠最适炼苗方案为不加AC固体培养所得小苗用传统浇水法培养。

任启闯[9](2008)在《丽格海棠离体快繁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主要围绕丽格海棠外植体灭菌、外植体的选择、不定芽诱导、丛生芽增殖、试管苗生根等几方面进行,集中研究不同灭菌方法的选择、不同外植体的选择、不同基本培养基类型、不同激素配比和用量的选择、琼脂浓度、糖浓度的选择等多方面相关问题。试验中的培养基方案均采用正交设计,数据采用SPSS软件分析。本文意图通过上述试验,全面研究丽格海棠组培快繁各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最佳培养基配方,筛选出最优技术参数组合,建立丽格海棠最优再生体系,进一步扩大丽格海棠外植体选择范围,提高丛生芽增殖系数,进而提高丽格海棠商业化生产效率,为丽格海棠专业化育苗提供技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1.丽格海棠外植体最佳的灭菌方法是:丽格海棠外植体最佳的灭菌方法是:丽格海棠茎段→洗衣粉上清液浸10min并用软刷刷去表面污垢→自来水冲洗30min→超净台上70%酒精速浸8s→无菌水冲洗2次→0.1%升汞浸7min→无菌水冲洗6次→无菌滤纸吸干水→接种。功率达55.56%。2.丽格海棠不定芽诱导的最适宜培养基是B5+BA2.0mg/L+NAA0.5 mg/L+食糖30 g/L+琼脂8g/L,PH调至5.8。3.丽格海棠启动阶段最佳外植体为花梗,其次为叶片,最佳生长素为NAA,最佳基本培养基为1/2MS。4丽格海棠丛生芽继代增殖培养初期最适宜培养基配方是MS+BA1.0mg/L+NAA0.1 mg/L+食糖30g/L+琼脂8g/L,PH调至5.8。5.影响丽格海棠生根的主要因素有:基本培养基,生长素IBA、NAA。在丽格海棠试管苗生根培养初期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根苗,选用培养基1/2MS+IBA0.1mg/L+食糖30g/L+琼脂8g/L,PH调至5.8。在培养后期,可以考虑改用即MS+IBA0.1 mg/L+NAA0.1mg/L+食糖30g/L+琼脂8g/L作为培养基以促进根的伸长与生长,为下一步的移栽创造条件。糖用量对丽格海棠试管苗生根有着显着影响,当糖浓度为10g/L时,试管苗生根率最低根生长不良,当糖浓度为20g/L和30g/L时试管苗的生根率差别不大,从降低成本方面考虑,在培养基中添加糖20g/。同时本试验还发现,当培养基中添加4g/L、6g/L、8g/L的琼脂时,试管苗生根率差别不大,因此,从降低成本上考虑,在培养基中添加4g/L的琼脂。

刘良勇[10](2008)在《光对紫色甘薯花青素积累及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紫色甘薯(purple sweet potato)是栽培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中一个具有独特遗传性状和经济价值的特色品种类型,因块根呈深紫色而得名。紫色甘薯色素的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其主要成分为花青素(cyanidin)。目前,植物花色素苷生物合成的基因表达、信号传导与调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紫色甘薯的根及块根深埋于土壤中,处于完全遮光状态,却能大量积累花青素,呈现紫色或深紫色。紫色甘薯根中花青素生物合成的调控方式与植物花、果等地上器官的情形显然不同,可能存在一种全新的花青素合成与调控机制。花色素苷的生物合成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共同调控,其中,光是重要的调节因素,探究光是如何调控紫色甘薯地下部分块根花青素的生物合成是一个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理论问题;同时,如果揭示了地下部分花青素合成的机制、相关基因的功能和遗传规律,则可以应用基因学的原理,通过相应的技术来调控花青素的合成,从而可以为紫色甘薯的栽培及分子育种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本论文以紫色甘薯“山川紫”为试材,以白心甘薯“禺北白”为对照,在建立液体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对不同光照条件下两种试材中花青素的积累及相关合成酶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紫色甘薯液体培养体系的建立。采用紫色甘薯品种“山川紫”为试材,以株高增长量、新增叶片数、最大叶片面积、根数、根长和根鲜重等为指标,对影响紫色甘薯在液体培养条件下生长的因素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及单因子方差分析表明,在Hoagland培养液培养中,取自紫色甘薯植株中部茎段的插条生长状态显着强于取自顶部或基部茎段的插条;在以清水、1/4 Hoagland、1/2 Hoagland、Hoagland、1/4 MS、1/2 MS和MS为培养液进行紫色甘薯液体培养时,以1/2Hoagland的培养效果最佳。2.光调控紫色甘薯花青素的生物合成。全株光照、上部光照处理促进“山川紫”和“禺北白”叶片、叶柄和茎中花青素的积累,下部光照和全黑暗处理抑制其花青素的积累;全株光照、上部光照和下部光照处理促进“山川紫”根中花青素的积累,全黑暗处理抑制其花青素的积累;地上部位是接受光信号的主要部位。3.光影响紫色甘薯不同部位糖类的积累。全株光照、上部光照处理促进“山川紫”和“禺北白”叶片、叶柄、茎和根中糖分的积累,下部光照和全黑暗处理抑制其糖分的积累,地上部位是接受光信号、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4.“山川紫”和“禺北白”中某些相关酶基因的表达受光调控,即光照促进其表达,黑暗抑制其表达;光信号的接受部位也有不同,有些酶基因光信号接受部位是地上部分,有些地上和地下部分的都是光信号接受部位。“山川紫”和“禺北白”中有些相关酶基因的表达不受光调控。“山川紫”和“禺北白”叶柄中的CHS,“山川紫”根和“禺北白”叶片、叶柄和根中的CHI,“山川紫”根和“禺北白”叶柄和根中的F3′H及“禺北白”叶柄中的DFR和ANS都不受光调控;除此之外,其余酶基因均受光调控,其中,“山川紫”叶片中的CHS、CHI、F3H、F3′H和叶柄中的CHI、F3H、F3′H、DFR、ANS及“禺北白”叶片中的CHS、F3′H、DFR和茎中全部六个基因,地下和地上部分都是其光信号的接受部位。“山川紫”叶片中DFR和ANS及茎中全部六个酶基因光信号的接受光信号的部位是地上部分。

二、丽格海棠的液体培养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丽格海棠的液体培养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红掌离体化学诱变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化学诱变育种概述
        1.1.1 化学诱变育种的发展历程
        1.1.2 化学诱变剂种类
        1.1.3 化学诱变育种的特点
        1.1.4 植物离体化学诱变技术
    1.2 秋水仙素诱变技术及其育种研究进展
        1.2.1 多倍体植株的特点
        1.2.2 染色体多倍化诱变剂
        1.2.3 秋水仙素的诱变机理
        1.2.4 多倍体鉴定方法
        1.2.5 秋水仙素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
    1.3 EMS诱变技术及其育种研究进展
        1.3.1 点突变化学诱变剂EMS
        1.3.2 EMS的诱变机理
        1.3.3 EMS诱导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
        1.3.4 EMS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
    1.4 红掌化学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
        1.4.1 红掌离体化学诱变的基础品种
        1.4.2 红掌秋水仙素诱变方法
        1.4.3 红掌多倍体鉴定方法
        1.4.4 红掌EMS诱变及突变体鉴定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秋水仙素对红掌愈伤组织诱变效应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材料
        2.1.2 试剂与仪器
        2.1.3 秋水仙素诱变处理方法
        2.1.4 愈伤组织生长和不定芽分化的调查
        2.1.5 再生苗的形态学观察
        2.1.6 染色体观察
        2.1.7 流式细胞仪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秋水仙素处理对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2.2.2 秋水仙素处理对再生苗多倍体的诱导
        2.2.3 红掌诱变再生苗倍性的染色体鉴定结果
        2.2.4 红掌诱变再生苗倍性的流式细胞仪鉴定结果
    2.3 讨论
        2.3.1 红掌多倍体诱变材料和方法的选择
        2.3.2 秋水仙素对红掌愈伤组织增殖分化及多倍化效应的影响
        2.3.3 红掌多倍体鉴定方法的比较分析
        2.3.4 红掌离体诱变再生苗中混倍体的分离
第三章 EMS对红掌愈伤组织诱变效应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试剂与仪器
        3.1.3 EMS诱变处理方法
        3.1.4 愈伤组织生长和不定芽诱导的调查
        3.1.5 再生苗的形态学观察
        3.1.6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EMS处理对红掌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3.2.2 EMS处理对红掌愈伤组织存活的影响
        3.2.3 EMS处理对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3.2.4 EMS处理对再生苗生长的影响
    3.3 讨论
        3.3.1 红掌EMS诱变适用材料的选择
        3.3.2 EMS与红掌愈伤组织增殖和分化的关系
        3.3.3 EMS与红掌再生苗形态变异的关系
        3.3.4 EMS离体诱变处理技术的优化
第四章 红掌EMS诱变植株的RAPD检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材料
        4.1.2 试剂与仪器
        4.1.3 叶片基因组DNA的提取
        4.1.4 随机引物及筛选
        4.1.5 RAPD反应与电泳检测
        4.1.6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红掌再生苗基因组DNA的提取及质量分析
        4.2.2 EMS离体诱变再生苗的RAPD分析
        4.2.3 EMS离体诱变再生苗与对照之间的相似性分析
    4.3 讨论
        4.3.1 影响红掌EMS离体诱变效应的因素分析
        4.3.2 EMS诱变的形态变异与RAPD差异性的关系
        4.3.3 红掌EMS诱变植株RAPD检测效果
第五章 结论
    5.1 全文结论
    5.2 特色与创新点
    5.3 存在问题及今后课题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2)圆叶椒草器官发生及胚状体诱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圆叶椒草概况
    1.2 圆叶椒草研究进展
        1.2.1 圆叶椒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1.2.2 圆叶椒草离体育苗的研究
    1.3 植物离体器官发生途径的研究
    1.4 植物体细胞胚状体研究
    1.5 组培苗驯化炼苗
    1.6 主要研究工作
        1.6.1 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圆叶椒草器官发生途径
    2.1 试验材料及地点
    2.2 试验方法
        2.2.1 圆叶椒草不定芽诱导研究
        2.2.2 圆叶椒草不定芽增殖研究
        2.2.3 圆叶椒草生根培养
        2.2.4 抑制气生根发生的研究
        2.2.5 统计及处理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圆叶椒草外植体不定芽的诱导
        2.3.2 圆叶椒草外植体不定芽增殖的研究
        2.3.3 圆叶椒草不定芽生根的研究
        2.3.4 抑制圆叶椒草气生根发生的研究
    2.4 试验小结
        2.4.1 圆叶椒草外植体不定芽的诱导
        2.4.2 圆叶椒草器官发生的研究
第三章 圆叶椒草胚状体诱导研究
    3.1 圆叶椒草愈伤组织的筛选及胚状体的诱导
    3.2 圆叶椒草胚状体的增殖
        3.2.1 不同种类激素及蔗糖浓度对胚状体增殖的影响
        3.2.2 碳源对胚状体增殖的影响
    3.3 圆叶椒草胚状体分化成苗研究
        3.3.1 6-BA与IBA对圆叶椒草胚状体分化的影响
        3.3.2 接种方式对胚状体分化的影响
    3.4 圆叶椒草胚状体悬浮培养
        3.4.1 胚状体的悬浮增殖培养
        3.4.2 悬浮培养物的分化及植株再生
    3.5 数据统计
    3.6 试验结果与分析
        3.6.1 圆叶椒草愈伤组织的筛选及胚状体的诱导
        3.6.2 圆叶椒草胚状体的增殖
        3.6.3 圆叶椒草胚状体分化成苗研究
        3.6.4 圆叶椒草胚状体悬浮培养
    3.7 试验小结
        3.7.1 圆叶椒草愈伤组织的筛选及胚状体的诱导
        3.7.2 圆叶椒草胚状体的增殖
        3.7.3 圆叶椒草胚状体分化成苗研究
第四章 圆叶椒草组培苗驯化壮苗研究
    4.1 圆叶椒草组培苗驯化研究
    4.2 圆叶椒草组培苗壮苗研究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圆叶椒草组培苗驯化研究
        4.3.2 圆叶椒草组培苗壮苗研究
    4.4 试验小结
        4.4.1 圆叶椒草组培苗驯化的研究
        4.4.2 圆叶椒草组培苗壮苗的研究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圆叶椒草器官发生途径的研究
        5.1.2 圆叶椒草胚状体诱导
    5.2 结论
        5.2.1 圆叶椒草不定芽诱导研究
        5.2.2 圆叶椒草胚状体发生
        5.2.3 圆叶椒草驯化壮苗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3)建兰离体培养与形态发生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国兰离体快繁研究进展
        1.1 中国兰花组织培养研究
        1.1.1 外植体
        1.1.2 培养基及植物生长物质
        1.1.3 培养方式及培养条件
        1.2 建兰离体快繁研究进展
    2 叶芽、不定根发育的解剖学观察
        2.1 茎端分化、不定根形成的发育机理
        2.1.1 叶芽分化的机理
        2.1.2 不定根的发育机理
        2.2 植物离体器官发生的组织学观察研究进展
    3 液体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3.1 液体培养的优势
        3.2 液体培养在组织培养中的应用
        3.3 液体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一章 建兰无菌播种及根状茎生长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建兰无菌播种
        1.2.2 建兰根状茎生长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建兰种子萌发的形态特征
        2.2 建兰根状茎生长
        2.2.1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建兰根状茎生长的影响
        2.2.2 不同NAA浓度对根状茎生长的影响
        2.2.3 不同有机物添加物对建兰根状茎生长的影响
        2.2.4 不同碳源及蔗糖含量对建兰根状茎生长的影响
        2.2.5 不同培养方式对建兰根状茎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章 建兰根状茎分化及无根苗生根的主要影响因素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建兰根状茎分化
        1.2.2 建兰无根苗生根
        1.3 指标统计及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建兰根状茎分化
        2.1.1 不同浓度6-BA与NAA配比对建兰根状茎茎端分化的影响
        2.1.2 不同细胞分裂素对建兰根状茎茎端分化的影响
        2.1.3 不同浓度AC对建兰根状茎茎端分化的影响
        2.1.4 光照对建兰根状茎茎端分化的影响
        2.2 建兰无根苗生根
        2.2.1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建兰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2.2.2 不同浓度NAA对建兰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2.2.3 不同有机添加物对建兰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2.2.4 不同pH值对建兰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建兰离体形态建成的组织学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建兰根状茎分化过程的组织学结构
        2.2 建兰无根苗生根过程的组织学结构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章 不同液体培养条件对建兰无菌苗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方法
        1.2.1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建兰无菌苗生长的影响
        1.2.2 不同GA3浓度对建兰无菌苗生长的影响
        1.2.3 不同的有机添加物对建兰无菌苗生长的影响
        1.2.4 不同规格的培养瓶对建兰无菌苗生长的影响
        1.2.5 不同转速下对建兰无菌苗生长的影响
        1.3 指标统计及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建兰无菌苗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浓度GA3对建兰无菌苗生长的影响
        2.3 不同有机添加物对建兰无菌苗生长的影响
        2.4 不同规格的培养瓶对建兰无菌苗生长的影响
        2.5 不同转速对建兰无菌苗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芍药品种地下芽诱导及愈伤组织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芍药的价值和应用
    1.2 芍药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2.1 外植体的选择
        1.2.2 培养基
        1.2.3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1.2.4 其他影响因子
        1.2.5 玻璃化的研究
        1.2.6 褐化的研究
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目的、意义
    2.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地下芽诱导培养
        3.1.1 试验材料
        3.1.2 地下芽启动培养
        3.1.3 试管苗增殖培养
        3.1.4 试管苗玻璃化的改善
        3.1.5 试管苗越夏壮苗研究
        3.1.6 生根培养
        3.1.7 炼苗移栽
    3.2 愈伤组织培养
        3.2.1 试验材料
        3.2.2 愈伤组织诱导
        3.2.3 愈伤组织增殖
        3.2.4 愈伤组织分化
    3.3 培养条件
    3.4 数据处理及统计指标
4 结果与分析
    4.1 地下芽诱导培养
        4.1.1 启动培养
        4.1.2 增殖培养
        4.1.3 组培苗玻璃化的改善
        4.1.4 组培苗的复壮研究
        4.1.5 根诱导
        4.1.6 炼苗移栽
    4.2 愈伤组织培养
        4.2.1 愈伤组织诱导
        4.2.2 愈伤组织增殖
        4.2.3 愈伤组织分化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地下芽的启动培养
        5.2.2 增殖培养
        5.2.3 试管苗玻璃化的改善
        5.2.4 试管苗越夏壮苗研究
        5.2.5 生根与移栽
        5.2.6 愈伤组织诱导
        5.2.7 愈伤组织增殖
        5.2.8 愈伤组织分化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图版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6)日本圆叶海棠组培苗的快速繁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1.2 试验设计
        1.2.1 继代增殖培养基设计
        1.2.2 诱导日本圆叶海棠茎段生根培养基设计
        1.2.3 日本圆叶海棠试管生根苗移栽试验设计
    1.3 试验结果的统计与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培养基组成对日本圆叶海棠继代培养效果的影响
    2.2 培养基组成对日本圆叶海棠生根培养效果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对日本圆叶海棠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3 讨 论

(7)培养及接种方式对丽格海棠组培快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及其制备
    1.1 材料
    1.2 外植体制备
2 试验方法
    2.1 接种模式对叶片的诱导分化
    2.2 丛生芽前期增殖培养
    2.3 丛生芽后期增殖培养
    2.4 培养条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接种模式对叶片诱导分化的影响
    3.2 培养方式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3.2.1 培养方式对丛生芽前期增殖培养的影响
        3.2.2 培养方式对丛生芽后期增殖培养的影响
4 讨论

(8)四季海棠与丽格海棠再生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生物学特性
        1.1.1 植物学性状
        1.1.2 生态习性
    1.2 开发利用价值
        1.2.1 观赏价值
        1.2.2 生态价值
        1.2.3 药用价值
    1.3 四季海棠和丽格海棠离体快繁的必要性
        1.3.1 常规繁殖方法较困难
        1.3.2 离体快繁的优势
    1.4 四季海棠和丽格海棠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1.4.1 外植体的选择
        1.4.2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1.4.3 糖源及浓度的筛选
        1.4.4 激素的选择
        1.4.5 再生途径的研究
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技术路线
    3.3 试验方案与方法
        3.3.1 初代培养
        3.3.2 继代增殖
        3.3.3 生根壮苗培养
        3.3.4 移栽与炼苗
4. 试验结果观测与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4.1 试验结果观测
        4.1.1 初代培养
        4.1.2 继代增殖
        4.1.3 生根壮苗培养
        4.1.4 移栽与炼苗
    4.2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5. 试验结果
    5.1 初代培养
        5.1.1 外植体最适消毒时间的选择
        5.1.2 培养激素配方的筛选
        5.1.3 最佳取材时间的筛选
    5.2 继代增殖
        5.2.1 四季海棠增殖的试验结果
        5.2.2 丽格海棠增殖的试验结果
    5.3 生根壮苗培养
        5.3.1 液体培养对生根的影响
        5.3.2 固体培养对生根的影响
    5.4 移栽与炼苗
        5.4.1 四季海棠炼苗的试验结果
        5.4.2 丽格海棠炼苗的试验结果
6. 结论与讨论
    6.1 外植体消毒与取材
    6.2 外源激素的作用
        6.2.1 外源激素对外植体发生途径的影响
        6.2.2 外源激素与玻璃化苗关系的探讨
        6.2.3 外源激素与不定根关系的探讨
    6.3 启动时早衰现象的探讨
    6.4 增殖时褐化的探讨
    6.5 生根的探讨
        6.5.1 基本培养基
        6.5.2 蔗糖浓度
        6.5.3 不同生根培养基对生根及炼苗的影响
        6.5.4 活性炭与不定根质量的关系
    6.6 移栽炼苗的研究
7. 对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8. 参考文献
9. 附录
致谢

(9)丽格海棠离体快繁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丽格海棠简介
    1.2 丽格海棠生态习性
    1.3 丽格海棠的繁殖技术
        1.3.1 扦插繁殖
        1.3.2 组织培养
    1.4 丽格海棠温室栽培技术要点
        1.4.1 肥水管理
        1.4.2 光照管理
        1.4.3 打顶整形
        1.4.4 基质的选择
        1.4.5 病虫害防治
    1.5 丽格海棠的生产状况及发展前景
2 引言
3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3.1 供试材料
    3.2 技术路线
    3.3 初代培养方案设计
        3.3.1 无菌材料的建立
        3.3.2 不定芽分化培养基
        3.3.3 不同外植体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3.3.4 不同种类生长素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3.3.5 大量元素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3.4 从生芽继代增殖培养基设计方案
        3.4.1 基本培养基、BA、NAA、天然添加物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3.5 生根培养基设计方案
        3.5.1 基本培养基、NAA、IBA对生根的影响
        3.5.2 糖浓度的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3.5.3 不同的琼脂浓度对丽格海棠生根的影响
4 结果与分析
    4.1 初代培养
        4.1.1 外植体无菌材料的建立
        4.1.2 不定芽诱导分化培养基筛选
        4.1.3 不同外植体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4.1.4 不同种类生长素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4.1.5 大量元素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4.2 继代增殖培养
        4.2.1 基本培养基、BA、NAA、IBA对不定芽芽增殖的影响
    4.3 生根培养
        4.3.1 基本培养基、IBA、NAA对生根率、根数和根长的影响
        4.3.2 糖浓度对丽格海棠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4.3.3 琼脂浓度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外植体的选择
        5.1.2 外植体无菌体系的建立
        5.1.3 启动培养的最佳培养基
        5.1.4 启动阶段最佳生长素的筛选
        5.1.5 不同大量元素对外植体启动的影响
        5.1.6 不定芽继代增殖培养
        5.1.7 生根培养
    5.2 讨论
        5.2.1 外植体的选择
        5.2.2 玻璃化问题
        5.2.3 生根苗驯化移栽
        5.2.4 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图

(10)光对紫色甘薯花青素积累及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类黄酮概述
    1.2 花色素苷生物合成途径
    1.3 光对花色素苷生物合成的调控
    1.4 糖对花色素苷生物合成的调控
    1.5 GAs对花色素苷生物合成的调控
    1.6 紫色甘薯研究现状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第3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购买的试剂、酶及药品等
        3.1.4 常用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紫色甘薯液体培养体系的建立
        3.2.2 植物材料的光处理
        3.2.3 花青素含量的测定
        3.2.4 总糖含量的测定
        3.2.5 总RNA的提取
        3.2.6 引物的设计
        3.2.7 RT-PCR检测相关酶基因的表达
        3.2.8 RT-PCR产物电泳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紫色甘薯液体培养体系的建立
        4.1.1 取样部位对紫色甘薯液体培养物生长的影响
        4.1.2 培养液种类和浓度对紫色甘薯液体培养物生长的影响
    4.2 光对紫色甘薯花青素积累的影响
    4.3 光对紫色甘薯糖含量的影响
    4.4 光对紫色甘薯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紫色甘薯的液体培养
        5.1.2 光、糖含量与花青素积累的关系
        5.1.3 光、相关酶基因表达与花青素积累的关系
    5.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四、丽格海棠的液体培养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红掌离体化学诱变技术的研究[D]. 祁伟. 苏州大学, 2016(02)
  • [2]圆叶椒草器官发生及胚状体诱导研究[D]. 郭臣臣. 宁夏大学, 2016(02)
  • [3]建兰离体培养与形态发生特征研究[D]. 陈丹丹.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4]液体培养对芍药‘粉玉奴’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影响[A]. 郝丽红,汤正娇,吴红娟,于晓南. 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4), 2014
  • [5]芍药品种地下芽诱导及愈伤组织培养研究[D]. 吴红娟.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0)
  • [6]日本圆叶海棠组培苗的快速繁殖[J]. 陈宗礼,高彦,刘娜,齐向英,李霞,张向前,李宁. 西北农业学报, 2010(02)
  • [7]培养及接种方式对丽格海棠组培快繁的影响[J]. 张瑞越,季勤,李燕.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3)
  • [8]四季海棠与丽格海棠再生体系的建立[D]. 许良飞. 四川农业大学, 2009(07)
  • [9]丽格海棠离体快繁技术的研究[D]. 任启闯. 安徽农业大学, 2008(S1)
  • [10]光对紫色甘薯花青素积累及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D]. 刘良勇. 西南大学, 2008(09)

标签:;  ;  ;  ;  ;  

丽格海棠液体培养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