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F-α和IFN-γ在肝纤维化中的病理意义

TNF-α和IFN-γ在肝纤维化中的病理意义

一、TNF-α、IFN-γ在肝纤维化中的发病学意义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金善善[1](2019)在《基于健康人含药血清探讨防己黄芪汤在体外对IgAN患者HPBL及HMC的影响及机制》文中研究表明IgA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在于肾小球系膜区中IgA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常见的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发病。尽管有可用的治疗方案,但IgA肾病的预后并不乐观,仍有大约50%的患者在30年内进展到终末期肾脏病。防己黄芪汤具有益气固表、祛风除湿利水的功效,主治卫虚不固,水湿内停之水肿,我科应用它来治疗IgA肾病在改善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方面疗效显着。前期体外实验研究也证实防己黄芪汤的有效成分之一汉防己甲素在μM浓度下能有效抑制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并能协同增加糖皮质激素的免疫抑制效果。因此,本实验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从淋巴细胞亚群分泌的炎症因子探讨防己黄芪汤治疗IgA肾病的机制。目的:分离培养IgA肾病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再用防己黄芪汤人源性的含药血清干预,探讨防己黄芪汤对IgA肾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再通过对IgA肾病患者提取的IgA1诱导的正常人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细胞外基质和炎症因子的分泌;以及IgA肾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与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共培养对p38 MAPK信号通路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进一步探讨防己黄芪汤通过阻断p38 MAPK,减少淋巴细胞亚群分泌的某些炎症因子,从而达到减少系膜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分泌,达到治疗IgA肾病和延缓疾病进展的目的,为中医“益气固表,祛风除湿”法治疗IgA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一、体内实验1、含药血清的制备。选取志愿者10名,5男5女。在干预之前,早晨空腹抽取肱静脉血20ml,处理分离血清,为空白对照组血清。随即所有志愿者服用防己黄芪汤颗粒剂,连续6天,处理分离血清,用作含药血清。2、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技术的防己黄芪汤健康志愿者含药血清有效成分的检测。色谱柱使用安捷伦Agilent 883975-902 SBC18 Analytical HPLC Col 4.6x150 1 SB-C18分析柱,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进行梯度洗脱,梯度洗脱的程序为:020min,A:90%→40%;2040min,A:40%→25%。检测波长:205、277nm;流速:0.8mL/min;柱温:30℃。二、体外实验实验一1、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悬液的制备。从慢性肾脏病队列研究中收集10例IgA肾病患者,每人收集15ml新鲜全血用于分离IgA1和淋巴细胞。使用淋巴细胞分离液梯度密度离心法从全血中分离人外周血淋巴细胞(HPBL)。2、采用CCK-8法检测健康人血清和10%胎牛血清作用的等效性,确定培养HPBL细胞时健康志愿者血清的加入浓度。3、细胞分组及干预。将前面分离的健康人和IgA肾病患者的HPBL,分为对照组、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进行相应干预,干预后的细胞继续培养48h,检测随后的指标。4、指标检测。48h后离心取上清测量细胞因子浓度,ELISA法测Th1、Th2、Th17细胞因子(IL-4、IL-6、IL-17、TNF-α、TGF-β1、IFN-γ)的含量。实验二1、采用CCK-8法检测健康人血清与10%胎牛血清作用的等效性,确定健康志愿者血清培养人肾系膜细胞(HMC)的加入浓度。通过LDH的方法检测含药血清对HMC细胞的毒性作用。2、血浆IgA1的制备。采用Jacalin凝集素亲和柱富集的方法从健康人及IgA肾病患者收集的血浆进行提取、聚合IgA1。3、细胞分组及干预。以健康人及IgA肾病提取的IgA1诱导正常人系膜细胞建立模型,然后分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3组进行干预,将细胞培养48h后,检测相应指标。4、指标检测。通过CCK-8方法检测人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率。ELISA法测Th1、Th2、Th17细胞因子(IL-4、IL-6、IL-17、TNF-α、TGF-β1、IFN-γ)的含量,ELISA法检测系膜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基质纤维连接蛋白(FN)、前胶原蛋白Ⅲ(PCⅢ)、Ⅳ型胶原蛋白(COL4)的含量。实验三1、实验分组及干预。以健康人和IgA肾病患者HPBL培养24h分泌的炎症因子诱导HMC,然后将细胞分为健康空白组、健康加药组、IgA+空白血清、IgA+含药血清组、IgA+阻断剂组5组进行相应干预,培养48h后,收集细胞用于随后的指标检测。2、指标检测。RT-PCR检测各组细胞TGF-β1、IL-6、p38 MAPK的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TGF-β1、IL-6、p38、p-p38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各组HMC细胞中IL-6、TGF-β1、p38的表达。结果:一、体内实验1、经与对照品保留时间对比,确定健康志愿者防己黄芪汤含药血清中含有粉防己碱、白术内酯Ⅰ原形化合物的结构,未检测到含有黄芪甲苷。通过线性回归方程计算,粉防己碱、白术内酯Ⅰ在健康志愿者防己黄芪汤含药血清中的含量分别为0.21μg/mL、0.97μg/mL。二、体外实验实验一1、CCK-8的结果显示5%、15%、20%健康人血清对HPBL的存活率与10%FBS相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10%健康人血清组与10%FBS相比HPBL的存活率相当,且无显着性差异(P>0.05)。故而后续实验选择10%健康人血清作为实验的最终浓度。2、结果显示对照组以及模型组两组均比正常组的HPBL分泌的炎症因子IL-6、TGF-β1、TNF-α、IL-4、IL-17增多,分泌的IFN-γ减少,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较模型组分泌的IL-6、TGF-β1、IL-4、IL-17降低,IFN-γ的分泌增加,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分泌的TNF-α虽然也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二1、CCK-8的结果显示,与10%FBS相比,20%、25%、30%健康人血清对细胞存活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10%、15%健康人血清组与10%FBS相比HMC的存活率相当,无显着性差异(P>0.05)。10%健康人血清组的细胞存活率比15%要高,且与10%FBS组的细胞存活率更接近,故而后续实验选择10%健康人血清作为实验的最终浓度。LDH结果表明,与10%FBS组相比,10%健康人空白血清、10%防己黄芪汤含药血清对HMC的LDH活性的影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健康人空白血清、防己黄芪汤含药血清对HMC细胞无毒性作用,可用于后续实验。2、经从IgA肾病患者血清中提取的IgA1诱导后的模型组比正常组HMC的增殖率高(P<0.05),而经防己黄芪汤含药血清干预的治疗组HMC的增殖率比模型组降低(P<0.05)。模型组比正常组分泌的细胞外基质FN、PCⅢ、COL4升高,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比模型组分泌的细胞外基质FN、PCⅢ、COL4又降低,差异也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比正常组的HMC分泌的IL-6、IFN-γ、TGF-β1、TNF-α、IL-4、IL-17升高,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比模型组HMC分泌的IL-6、IFN-γ、TGF-β1、TNF-α、IL-4、IL-17降低,除了TNF-α的降低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余5个炎症因子的差异都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三1、IgA+空白血清组HMC细胞中IL-6、TGF-β1、p38MAPK mRNA呈高表达。IgA+空白血清组较健康空白组IL-6、TGF-β1、p38MAPK 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IgA+含药血清组较IgA+空白血清组IL-6、TGF-β1、p38MAPK mRNA的表达降低(P<0.05),IgA+阻断剂组与健康加药组之间IL-6、TGF-β1、p38MAPK mRNA的表达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IgA+阻断剂组较IgA+空白血清组的IL-6、TGF-β1、p38MAPK mRNA的表达都降低(P<0.05)。2、IgA+空白血清组HMC细胞IL-6、TGF-β1、p38、p-p38蛋白也呈高表达,其表达水平相较于其他四组最高。健康空白组的IL-6、TGF-β1、p38、p-p38蛋白水平较IgA+空白血清组低(P<0.05),IgA+含药血清组较IgA+空白血清组IL-6、TGF-β1、p38、p-p38蛋白的表达降低(P<0.05),IgA+阻断剂组与健康加药组之间IL-6、TGF-β1、p38、p-p38蛋白的表达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IgA+阻断剂组较IgA+空白血清组的IL-6、TGF-β1、p38、p-p38蛋白的表达都降低(P<0.05)。3、免疫荧光结果显示IgA+空白血清组比健康空白组分泌表达的IL-6、TGF-β1、p38更高,IgA+含药血清组与IgA+阻断剂组具有相同的效应能降低IL-6、TGF-β1、p38的水平。结论:1、健康志愿者防己黄芪汤含药血清中的有效成分为粉防己碱、白术内酯Ⅰ,这为该制剂的进一步药理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2、IgA肾病患者较正常人的HPBL会分泌更多的炎症因子IL-6、TGF-β1、TNF-α、IL-4、IL-17但却分泌较少的IFN-γ,IgA肾病患者的IgA1可诱导正常人的HMC增殖增多,细胞外基质FN、PCⅢ、COL4的分泌增多,炎症因子IL-6、IFN-γ、TGF-β1、TNF-α、IL-4、IL-17的分泌增多。3、防己黄芪汤具有良好的调节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肾系膜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IL-6、IFN-γ、TGF-β1、TNF-α、IL-4、IL-17,减少系膜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外基质FN、PCⅢ、COL4的分泌,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阻断p38 MAPK活化,从而减少TGF-β1和IL-6的生成,进而减少系膜细胞的炎症反应,减少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和系膜外基质的沉积,从而延缓IgA肾病进展。

赵宇[2](2011)在《瘦素与巨噬细胞转移抑制因子对感染旋毛虫小鼠心肌损伤致病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旋毛虫病(Trichinosis)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重症患者主要因心肌炎、恶病质和毒血症等原因而死亡。因此,研究旋毛虫的致病机制,对防制旋毛虫感染及研制新型抗寄生虫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着重对感染旋毛虫小鼠心肌中的瘦素、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和相关炎性因子的水平进行动态检测,同时对心肌抗氧化能力以及心肌脂肪酸代谢水平等指标进行动态检测,以此来研究旋毛虫感染小鼠心肌损伤的机制。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瘦素(Leptin)、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半胱天冬酶-9(Caspase9)、Bax、Aapfa-1、PKB和管家基因(β-actin)等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利用TRIzol法提取心肌组织中的总RNA,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同时分析各目的基因在心肌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旋毛虫感染前后,β-actin mRNA的表达比较稳定,表达量较高,感染前后无明显差异;感染后第9 d,Leptin mRNA的相对表达量呈上升趋势,于感染后19 d24 d出现峰值,42 d后呈下降趋势;Bax mRNA、Apaf-1 mRNA、Caspase9 mRNA和PKB mRNA的相对表达量的变化趋势与瘦素相似。以上结果表明,旋毛虫感染小鼠后,心肌中Leptin与TNF-α相互促进,诱导线粒体凋亡途径,致使细胞凋亡,引起心肌损伤。本研究发现,Bax mRNA、Apaf-1 mRNA、Caspase9 mRNA和PKB mRNA的表达与Leptin mRNA表达成正比。因此,心肌中Leptin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调节炎症反应并促进细胞凋亡。同时,通过对旋毛虫感染而引起心肌损伤的小鼠肌注糖皮质激素,可有效抑制线粒体凋亡途径各相关因子的表达,提示糖皮质激素可抑制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达到保护心肌的效果。本研究对旋毛虫感染小鼠过程中心肌抗氧化能力进行检测,包括对感染过程中小鼠心肌T-Sod、NO和ATP(Na+-K+-ATP)含量进行检测,同时通过与地塞米松治疗组的对比明确糖皮质激素在抗炎症与抗氧化方面的作用。结果显示:旋毛虫感染后,T-SOD含量在最初的9 d表达略有增加,14 d时T-SOD表达明显上升,之后呈下降趋势。NO含量至19 d出现峰值,ATP酶含量在第9 d呈明显下降趋势,并持续低剂量表达,29 d后略有回升。而地塞米松治疗组与感染组结果相似,但各项指标表达量均不及感染组。本研究还对旋毛虫感染小鼠过程中心肌能量代谢相关激素进行检测,包括对感染过程中小鼠心肌PPAR-α、AngII和胰岛素含量,同时通过与地塞米松治疗组的对比明确糖皮质激素在脂肪代谢方面所起的负调节作用。结果显示:旋毛虫感染后,AngII、PPARα和胰岛素均呈现相似趋势,至19 d24 d出现峰值,随后下降。地塞米松治疗组也有相似的趋势,但个指标表达量有明显的下调,抑制效果明显。本研究通过关于Leptin和MIF旋毛虫感染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的研究,证实Leptin和MIF在旋毛虫感染过程中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引起脂代谢紊乱,致使心肌抗氧化能力失衡造成心肌损伤。通过对地塞米松治疗组的对比,揭示了糖皮质激素对机体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的多重保护作用,对深入研究旋毛虫致病机制具有指导意义。

解春静[3](2010)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TNF-α和IFN-γ的平行检测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和正常人对照组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与IFN-γ检测,并结合患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胆汁酸等生化指标水平、HBV-DNA载量和凝血酶原时间(PT)的检测观察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进一步探讨这两种细胞因子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共分为六组:(1)乙型肝炎肝硬化肝功能ChildpughC组(n=30),(2)乙型肝炎肝硬化肝功能ChildpughB组(n=30),(3)乙型肝炎肝硬化肝功能ChildpughA组(n=30),(4)慢性乙型肝炎组(n=30),(5)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n=30),(6)正常人对照组(n=2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乙型肝炎患者各组和对照组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与IFN-γ含量;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同步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胆汁酸等生化指标水平和凝血酶原时间(PT);应用PCR方法检测患者HBV-DNA载量。用Pearson相关分析细胞因子TNF-α与IFN-γ含量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胆汁酸等生化指标水平、HBV-DNA载量和凝血酶原时间(PT)的相关性。结果:①15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NF-α(F值:35.813;P<0.01)与IFN-γ(F值12.369;P<0.01)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但患者各组之间(两两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②患者血清中TNF-α含量与血清谷丙转氨酶(r=-0.265,P<0.05)、谷草转氨酶(r=-0.248,P<0.05)、总胆红素(r=-0.184,P<0.05)、胆汁酸(r=-0.377,P<0.05)、PT(r=-0.246,P<0.05)、HBVDNA载量水平(r=-0.272,P<0.05)呈负相关。③患者IFN-γ含量与血清ALT、AST、总胆红素、PT无相关性:与胆汁酸(r=-0.199,P<0.05)和HBVDNA载量(r=-0.176,P<0.05)呈负相关。④TNF-α和IFN-γ含量水平之间呈明显正相关(r=0.566,P<0.05)。结论:①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与IFN-γ含量水平明显减低。②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ALT、AST、TBIL、TBA、PT、HBVDNA载量越高,TNF-α含量越低。③同时TBA、HBVDNA载量越高,IFN-γ含量越低。④TNF-α与IFN-γ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所起作用可能是一致的。

周新颖[4](2010)在《加减三甲散及其虫类药对肝纤维化大鼠TGF-β/Smads信号通路及MMPs/TIMPs体系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加减三甲散及其虫类药对实验性肝纤维化肝组织TGF-β/Smad转导通路及MMPs/TIMPs的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效果和作用机理。方法:选用SD雄性大鼠,设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组,加减三甲散组,虫药组,去虫药组等共6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五组采用40%四氯化碳(CCL4)植物油溶液腹腔注射制备肝纤维化模型,造模的同时予药物灌胃治疗。8周后,处死各组大鼠,腹主动脉取血,放射免疫法检测层粘蛋白(LN)、Ⅳ型胶原(Ⅳ-C)等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光镜和电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TGF-β1、TNF-α、Smad2/3、Smad7,原位杂交法检测肝组织MMP-2、TIMP-2、TIMP-1并作图像分析。结果:1. TGF-β/Smad转导通路:TGF-β1的表达:正常对照组几乎不表达TGF-β1,模型组表达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加减三甲散组、阳性组、虫药组、去虫药组表达降低(P<0.01),与阳性组相比,加减三甲散组有差异(P<0.05),虫药组、去虫药组无差异性。Smad2/3的表达:正常对照组几乎不表达Smad2/3,模型组表达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加减三甲散组、阳性组、虫药组、去虫药组表达降低(P<0.01),与阳性组比较,加减三甲散组、虫药组表达降低(P<0.01,P<0.05)。Smad7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加减三甲散组、虫药组、去虫药组Smad7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阳性组比较,加减三甲散组(P<0.01)、虫药组、去虫药组(P<0.05)均升高。TNF-α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NF-α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阳性组、加减三甲散组、虫药组、去虫药组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阳性组相比,加减三甲散组有差异(P<0.05)。2.MMPs/TIMPs体系:MMP-2mRNA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无差异,虫药组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虫药组表达升高(P<0.05),加减三甲散、阳性组、去虫药组无差异(P>0.05)。TIMP-2mRNA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表达降低(P<0.01),且与阳性组比较,加减三甲散与虫药组亦有降低且加减三甲散降低明显(P<0.01),虫药组(P<0.05),去虫药组无差异(P>0.05)。TIMP-1mRNA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IMP-1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的表达均有降低(P<0.01),且加减三甲散与虫药组低于阳性组(P<0.05),去虫药组无差异(P>0.05)。结论:1.加减三甲散可显着改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肝纤维化程度。2.加减三甲散能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TGF-β1、Smad2/3的表达,升高Smad7的表达,且效果优于秋水仙碱。通过抑制TGF-β/Smad转导通路,达到抗纤维化的效果。3.在降低TNF-α的表达方面,加减三甲散优于秋水仙碱。4.加减三甲散可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TIMP-1mRNA、TIMP-2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MMP-2降解ECM,达到抗纤维化的效果。5.虫药组在降低纤维化大鼠肝组织TIMP-1mRNA的表达方面效同加减三甲散(均为P<0.05)。在降低纤维化大鼠肝组织TIMP-2mRNA的表达方面,加减三甲散效果明显,优于秋水仙碱组、虫药组、去虫药组。虫药组效果也优于秋水仙碱组。去虫药组效果与秋水仙碱组无差异。

吕平[5](2009)在《赭曲霉发酵产大黄素及其生物合成途径和诱发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黄素(Emodin),1,3,8-三羟基-6-甲基蒽醌,具有抗病毒、抗炎、抗肿瘤、抑菌、扩张血管、免疫抑制等多种生理功能,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新型药物单体。目前大黄素的主要生产方式是从药用植物大黄、虎杖中提取,产量低,质量难以控制。而本实验室保藏的一株赭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us LP0201)在自然状态下便可以产生大黄素,为通过工业发酵的方式来高效地生产大黄素提供了可能。利用制备型HPLC纯化了大黄素单体。制备HPLC的条件为:流动相,甲醇:水(60:40,v/v);进样量,300mg;柱温,室温;流量,60mL/min;检测波长,254nm。通过ESI-MS、ESI-MS/MS、UV-VIS、FT-IR、1H-NMR、13C-NMR和DEPT确证了大黄素的结构。通过N+离子注入获得大黄素高产菌株Aspergillus ochraceus LP0301,并优化了发酵条件,使其最终产率达1.453mg/L,比出发菌株提高2.96倍。优化后的培养基为:镁离子1.5 g/L,硝酸铵10g/L,蛋白胨10g/L,玉米淀粉75g/L;发酵条件为:温度30℃,转数140 r/min,初始pH为7,装液量80 mL(250 mL),接种量10%,菌龄20h。研究了大黄素提取和精制方法。提取方式为有机溶剂回流法,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12;醇浓度,100%;提取时间,1.5h。精制采用D101大孔树脂,上样流速为1.5mL/min,温度为20℃,上样液中大黄素含量为1.0mg/mL。以中性90%乙醇在50℃下,2.0mL/min的速率洗脱。短链脂肪酸、氨基酸添加和代谢抑制实验表明,大黄素由聚酮途径合成。通过RAPD分析,获得两个差异性扩增片断,一个片断与AY272043.1和AY583208.1同源,证实大黄素通过聚酮途径合成,另一个片断与XM002374227.1和AY585205.1同源,表明大黄素合成与氧自由基有关。通过HPLC-ESI-MS/MS对13C标记大黄素动态跟踪及13C在大黄素分子中分布,提出了大黄素合成前体物和延伸的单元均是乙酰辅酶A(或其衍生的二碳单位),延伸共进行7轮。通过研究大黄素在细胞外对氧自由基的消除作用和测定发酵过程中SOD、CAT酶活,推测大黄素的诱发机制和生理功能可能是抑制体内氧自由基的增加。

袁文芳,高会霞,邵石祥[6](2009)在《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胃黏膜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

王崇,姜艳芳,金清龙,鲍万国,王峰,牛俊奇[7](2009)在《肝脏疾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FN-γ、TNF-α、IL-4、IL-10的检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细胞因子TNF-α、IFN-γ、IL-4、IL-10在肝病患者血中的浓度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体外检测不同类型肝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TNF-α、IFN-γ、IL-4、IL-10的浓度。结果IL-4、TNF-α、IFN-γ在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及重型肝炎组患者外周血的浓度,较正常对照组,均显着升高(P<0.001~P<0.05),而IL-10的肝病组与正常组之间、肝病组之间相比,均未有显着差别(P>0.05);IFN-γ在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中的浓度显着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P<0.01)和重型肝炎组(P<0.05);IL-4在重型肝炎组中的浓度显着高于急性(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结论细胞因子IL-4、IFN-γ、TNF-α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因子IL-4、TNF-α,IFN-γ分别参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促纤维化作用和抗纤维化作用;促炎因子IFN-γ、TNF-α和抗炎因子IL-4共同参与重型肝炎的发病过程。

孙昕[8](2009)在《MODS大鼠胰腺外分泌功能改变和生长抑素的干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感染复合创伤二次打击复制MODS大鼠模型,探讨MODS大鼠的胰腺外分泌功能变化和生长抑素的干预作用。方法:将45只清洁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n=15): (1)正常对照组(2)模型组和(3)生长抑素治疗组。模型组:采用先钳断大鼠左下肢,4小时后腹腔注射大肠杆菌菌液(20ml/kg),造成感染复合创伤二次打击MODS大鼠模型,并于0、8、16、24、32、40小时皮下注射等渗盐水(10 mg/kg)。生长抑素治疗组:同模型组一样造成感染复合创伤二次打击,然后于0、8、16、24、32、40小时,分别给予皮下注射生长抑素(20ug/kg)。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等渗盐水替代注射大肠杆菌菌液,注射方式、剂量和时间点同模型组,并在相应时间点分别给予皮下注射等渗盐水替代生长抑素,注射方式、剂量和时间点同治疗组。均在48小时后杀鼠取材。通过HE染色观察胰腺、肝脏、肺病理组织学;通过电镜观察胰腺腺泡细胞、胰腺血管内皮细胞、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情况;测定血肌酐、尿素氮、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淀粉酶、胰腺淀粉酶,脂肪酶的变化;以探讨MODS时胰腺的生理(或病理生理)变化,同时早期应用生长抑素抑制胰酶及炎症细胞因子活性进行干预,探讨该干预是否有助于减轻MODS病情发展,为MODS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以期进一步降低MODS患者的临床死亡率。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经过二次打击后,肝脏、肾脏、胰腺等功能较对照组有明显损害。(P<0.05),病理学检查为主要脏器呈现以炎症为主,部分坏死的非特异性表现。2、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胰淀粉酶(13.333±1.956 VS9.118±1.445,P<0.05)和脂肪酶(526.796±63.807 VS 163.048±42.538,P<0.05)明显升高,生长抑素可干预其升高(P<0.05);模型组血清淀粉酶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7.250±129.999 VS 826.333±106.143,P>0.05)。3、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胰淀粉酶(9.478±2.144VS 13.333±1.956,P<0.05)和脂肪酶(259.088±93.807 VS 526.796±63.807,P<0.05)明显降低、治疗组血清淀粉酶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7.333±106.143 VS 907.250±129.999,P>0.05)。结论: 1、二次打击的方法可以成功复制MODS的动物模型,该模型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并且其发病过程、临床症状及脏器指标的改变与临床MODS相似。2、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胰淀粉酶和脂肪酶明显升高。光镜下模型组胰腺腺泡细胞呈空泡变性,胰腺被膜下充血、水肿、见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导管周围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电镜下模型组的腺泡细胞灶性脱落,部分腺泡细胞坏死,核呈不同程度的固缩状,核内染色质凝聚边集,核膜皱析,粗面内质网弥漫扩张,囊泡化,脱颗粒,高尔基复合体肿胀,胞质内可见较多大小不等的溶酶体、次级溶酶体出现,胰腺组织见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部分毛细血管管腔不规则,内皮细胞肿胀。说明MODS时脏器的损害累及到胰腺,胰腺外分泌功能受损。3、早期应用生长抑素对胰酶及炎症细胞因子活性进行干预,有助于减轻MODS时胰腺的损伤,可能有助于改善MODS预后。

马丽娜[9](2008)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h1、Th2型细胞因子检测及抗病毒治疗对其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者血清IL-10、IL-2及IFN-γ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离63例慢性HBV感染者血清标本,其中无症状携带者21例,乙肝轻度者21例,中、重度者21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其血清IL-10、IL-2及IFN-γ水平,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抗病毒治疗(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交替服用)的病人治疗前和治疗中每12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乙肝病毒感染标记物,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按医院常规测定ALT、AST、A/G、TBIL等肝功能项目,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并于治疗前及治疗52周时检测血清IL-10、IL-2及IFN-γ水平。结果:1.慢性HBV感染者(包括无症状携带者组、乙肝轻度和中重度组)的IL-10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的相比显着升高(P<0.01),无症状携带者组、中重度组的水平与轻度组的相比显着升高(P<0.01);轻度、中重度组的IL-2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症状携带者组的相比显着升高(P<0.01);中重度组的IFN-γ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症状携带者组及轻度组的相比显着升高(P<0.01),无症状携带者组的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的相比显着升高(P<0.01)。2.各组中病毒载量阴性者(<1.0×103)、低载量者(≥1.0×103<1.0×105)和高载量者(≥1.0×105)的IL-10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的相比显着升高(P<0.01),低载量者与高载量者的相比显着升高(P<0.01),高载量者与阴性者的相比显着升高(P<0.01);高载量者的IFN-γ水平与正常对照组、阴性者和低载量者的相比显着升高(P<0.01)。3.慢性HBV感染者(包括无症状携带者组、慢性乙肝轻度组和中重度组)的IL-2/IL-10值和正常对照组的相比显着降低(P<0.01),无症状携带者组的比值与轻度组、中重度组的相比显着降低(P<0.01),轻度组的与中重度组的相比显着降低(P<0.01);无症状携带者组、轻度组的IFN-γ/IL-10值与正常对照组、中重度组的相比显着降低(P<0.01)。4.各组中病毒载量阴性者、低载量者和高载量者的IL-2/IL-10值与正常对照组的相比显着降低(P<0.01),高载量者的与阴性者的相比显着降低(P<0.01),低载量者与阴性者、高载量者相比IL-2/IL-10值、IFN-γ/IL-10值显着降低(P<0.01);阴性者、低载量者的IFN-γ/IL-10值与正常对照组的相比显着降低(P<0.01)。5.IL-10水平与病毒载量呈正相关性(P<0.05),IL-2水平与ALT、AST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IFN-γ水平与ALT、AST水平呈正相关性(P<0.01),ALT水平与AST水平呈强正相关性(P<0.01)。6.抗病毒治疗后完全应答组的IL-2水平较不完全应答组、治疗前显着升高(P<0.05),IL-10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完全应答组和不完全应答组的IFN-γ水平和IL-10水平在抗病毒治疗前后均比正常对照组的显着升高(P<0.05),抗病毒治疗前两组间的3种细胞因子水平没有显着差异(P>0.05)。7.抗病毒治疗后完全应答组的的IL-2/IL-10值较不完全应答组、治疗前显着升高(P<0.05),完全应答组治疗前、不完全应答组抗病毒治疗前后的IL-2/IL-10值均比正常对照组的显着降低(P<0.01)。结论1.慢性HBV感染者血清中的IL-2、IFN-γ及IL-10水平均较高,因此,引起肝脏病变迁延不愈的原因并不是单纯的Th1或Th2水平变化。2.IL-2/IL-10值与IFN-γ/IL-10值代表了Th1/Th2两类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更能反映了HBV感染者免疫失衡状态。推测Th1/Th2细胞比例的失衡可能是引起慢性HBV感染者不能清除乙肝病毒的原因之一。3.HBV-DNA阴性者比阳性者,慢性乙肝患者比无症状携带者免疫功能强。HBV感染者的临床表现与自身免疫状态有关。4.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交替抗病毒治疗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应答有一定程度的恢复,治疗后恢复Thl/Th2平衡与达到完全应答有关。Thl/Th2比值可以作为疗效判定的参考指标。

王崇[10](2007)在《肝脏疾病患者血清Gc球蛋白和细胞因子IFN-γ、TNF-α、IL-4、IL-10的检测》文中研究说明(1)目的:分析Gc球蛋白在肝病患者血中的浓度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体外检测不同类型肝病患者血清中游离Gc球蛋白的浓度。结果:重症肝炎组较急性肝炎组(t值-6.144,p<0.001)、慢性肝炎组(t值-6.618,p<0.001)、肝硬化组(t值-4.243,p<0.001)、药物性肝炎组(t值-6.547,p<0.001)及正常对照组(t值-5.971,p<0.001)相比,游离Gc球蛋白浓度是明显降低的,具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重症肝炎各亚型的Gc球蛋白浓度较正常对照组相比,其降低程度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急性:t值2.797,p<0.05;亚急:t值3.374,p<0.01;慢加急+慢性:t值4.517,p<0.001),重症肝炎各亚型之间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的Gc球蛋白浓度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别(p>0.05);药物性肝炎组、慢性乙型肝炎组的平均Gc球蛋白浓度反而高于正常对照组,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c球蛋白的浓度的改变和肝脏坏死程度关系密切;重症肝炎患者体内游离Gc球蛋白浓度明显下降;Gc球蛋白可以作为诊断重症肝炎的敏感指标。(2)目的:分析细胞因子TNF-α、IFN-γ、IL-4、IL-10在肝病患者血中的浓度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体外检测不同类型肝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TNF-α、IFN-γ、IL-4、IL-10的浓度。结果:IL-4、TNF-α、IFN-γ在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及重症肝炎组患者外周血的浓度,较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是显着升高的(p<0.001~p<0.05),而IL-10的肝病组与正常组之间、肝病组之间相比,均未有显着差别(p>0.05);药物性肝炎组中,除IFN-γ的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外(p<0.01),其它的细胞因子IL-4、IL-10、TNF-α的浓度均和正常对照组无差别(p>0.05),其中IFN-γ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组中的浓度显着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p<0.01)和重症肝炎组(p<0.05);IL-4在重症肝炎组中的浓度显着高于急性(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结论:细胞因子IL-4、IFN-γ、TNF-α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因子IL-4、TNF-α,IFN-γ分别参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促纤维化作用和抗纤维化作用;促炎因子IFN-γ、TNF-α和抗炎因子IL-4共同参与重症肝炎的发病过程。

二、TNF-α、IFN-γ在肝纤维化中的发病学意义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NF-α、IFN-γ在肝纤维化中的发病学意义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健康人含药血清探讨防己黄芪汤在体外对IgAN患者HPBL及HMC的影响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体内实验
    实验一 基于HPLC技术的健康受试者防己黄芪汤含药血清有效成分的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附录1
第二部分 体外实验
    实验一 防己黄芪汤含药血清对淋巴细胞亚群分泌炎症因子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二 防己黄芪汤含药血清对IgA1诱导的人肾系膜细胞增殖及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实验三 防己黄芪汤含药血清对p38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附录2
结语
附件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和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瘦素与巨噬细胞转移抑制因子对感染旋毛虫小鼠心肌损伤致病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旋毛虫病
    1.2 旋毛虫的生活史
    1.3 旋毛虫的致病过程及宿主病理变化
        1.3.1 肠道期
        1.3.2 急性期
        1.3.3 恢复期
    1.4 瘦素(Leptin)和巨噬细胞转移抑制因子(MIF)与心肌损伤的关系
        1.4.1 瘦素及其受体
        1.4.2 Leptin 与心肌损伤的关系
    1.5 巨噬细胞转移抑制因子(MIF)
        1.5.1 MIF 与心肌炎的关系
        1.5.2 MIF 与旋毛虫感染
    1.6 心肌脂肪酸代谢
        1.6.1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1.6.2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
        1.6.3 胰岛素
    1.7 地塞米松的抗炎作用
        1.7.1 地塞米松与细胞凋亡
        1.7.2 地塞米松与脂肪代谢
        1.7.3 地塞米松与抗氧化损伤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虫种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2.1.5 引物
    2.2 方法
        2.2.1 旋毛形线虫肌幼虫的收集
        2.2.2 动物感染试验
        2.2.3 小鼠血清及心肌组织标本制备
        2.2.4 小鼠心肌组织匀浆的制备
        2.2.5 小鼠心肌组织中Leptin mRNA 和MIF mRNA 表达量的变化
        2.2.6 小鼠心肌线粒体凋亡及抗凋亡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检测
        2.2.7 小鼠心肌中脂肪酸代谢的动态变化
        2.2.8 小鼠心肌中抗氧化能力指标的动态变化
        2.2.9 试验数据的分析与统计
3 结果
    3.1 心肌组织总RNA 提取结果
    3.2 心肌组织中Leptin、MIF 及β-actin 基因表达结果
        3.2.1 MIF 及β-actin 基因的扩增结果
        3.2.2 心肌组织中Leptin 与MIF 基因在不同时期的相对表达量
    3.3 心肌细胞凋亡的分析结果
        3.3.1 心肌细胞线粒体凋亡途径基因的表达结果
    3.4 地塞米松治疗组心肌组织中Leptin、MIF 及β-actin 基因表达结果
        3.4.1 地塞米松治疗组MIF 及β-actin 基因的扩增结果
        3.4.2 心肌组织中Leptin 与MIF 基因在不同时期的相对表达量
    3.5 地塞米松治疗组心肌细胞凋亡的分析结果
        3.5.1 地塞米松治疗组心肌细胞线粒体凋亡途径基因的表达结果
    3.6 心肌抗氧化能力动态检测结果
        3.6.1 旋毛虫感染小鼠心肌组织T-SOD、NO、ATP 酶含量的检测结果
        3.6.2 地塞米松治疗组小鼠心肌组织T-SOD、NO、ATP 酶含量的检测结果
    3.7 心肌能量代谢动态检查结果
        3.7.1 旋毛虫感染小鼠心肌组织AngII、PPARα、胰岛素含量的检测结果
        3.7.2 地塞米松治疗组小鼠心肌组织AngII、PPARα、胰岛素含量的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Leptin 与心肌损伤
    4.2 MIF 与心肌损伤
    4.3 AngⅡ,PPARα,胰岛素与心肌能量代谢
        4.3.1 AngⅡ,PPARα在心肌损伤中的作用
        4.3.2 胰岛素与心肌损伤
    4.4 氧自由基与旋毛虫病
        4.4.1 一氧化氮与心肌损伤
        4.4.2 心肌SOD 含量与旋毛虫生活史
    4.5 地塞米松的抗炎作用
    4.6 心肌病变与旋毛虫生活史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TNF-α和IFN-γ的平行检测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标本采集及保存
    2.3 仪器设备
    2.4 试剂与方法
    2.5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各组患者及对照组血清细胞因子TNF-a和工FN-Y含量水平
    3.2 血清TNF-a和工NF-Y含量与肝功能指标相关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4)加减三甲散及其虫类药对肝纤维化大鼠TGF-β/Smads信号通路及MMPs/TIMPs体系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1.1 肝纤维化的流行病学研究
        1.2 肝纤维化发生的病因
        1.2.1 病毒
        1.2.2 酒精
        1.2.3 血吸虫
        1.2.4 药物
        1.2.5 胆汁淤积
        1.2.6 肝脏瘀血
        1.2.7 其他
        1.3 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
        1.3.1 参与肝纤维化的细胞机制研究
        1.3.2 细胞外基质的研究
        1.3.3 细胞因子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1.3.4 细胞凋亡
        1.4 肝纤维化的诊断
        1.4.1 临床表现
        1.4.2 组织病理学检查
        1.4.3 影像学检查
        1.4.4 血清纤维化标志物检查
        1.4.5 其他预测指标与相关危险因素
        1.5 肝纤维化的治疗
        1.5.1 抗病毒治疗,去除肝纤维化病因
        1.5.2 抑制炎症和免疫反应
        1.5.3 保护肝细胞
        1.5.4 抑制HSC活化,促进其凋亡
        1.5.5 抑制ECM合成及分泌,促进其降解
        1.5.6 药物靶向和基因治疗
    2 祖国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2.1 病名探讨
        2.2 病因病机探讨
        2.2.1 病因
        2.2.2 病机
        2.3 辨证施治
        2.3.1 扶正化瘀法
        2.3.2 软坚散结法
        2.3.3 清热利湿法
        2.3.4 疏肝健脾法
        2.3.5 滋肾柔肝法
        2.3.6 温补脾肾法
        2.3.7 几种治法联合应用
    3 中医理论依据
        3.1 主客交
        3.2 主客交与肝纤维化
        3.3 络病理论
        3.3.1 久病入络
        3.3.2 奇经八脉
        3.4 络病理论与肝纤维化
        3.5 主客交与络病理论
    4. 加减三甲散方
        4.1 加减三甲散方组成
        4.2 加减三甲散方方解
    5 关于拆方的理论研究
        5.1 中药复方拆方的现状分析
        5.2 拆方研究的主要目的
        5.3 中药复方拆方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思路
        5.4 中药复方拆方研究最新方向
        5.5 中药复方拆方研究的不足
        5.6 本课题三甲散拆方原则
    6 虫药通络
        6.1 虫类药历史回顾
        6.2 虫类药功效
        6.2.1 攻坚破积散结
        6.2.2 活血祛瘀利水
        6.2.3 搜风止痉通络
        6.2.4 补益培本
        6.3 药理研究
        6.4 虫类药在肝病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 加减三甲散方及其拆方组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TGF-B1、SMAD2/3、SMAD7及TNF-A含量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组成与制备
        1.3 实验试剂
        1.4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模型建立
        2.2 实验动物分组
        2.3 动物给药
        2.4 标本采集及制作
        2.5 检测指标及方法
        2.5.1 实验动物的一般情况观察
        2.5.2 肝组织病理形态观察
        2.5.3 放射免疫法检测肝纤维化大鼠层粘蛋白(LN)、Ⅳ型胶原(Ⅳ-C)
        2.5.4 免疫组化法观察TGF-β1、TNF-α、Smad2/3、Smad7在肝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
        2.6 图象分析
        2.7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情况
        3.1.1 实验动物死亡说明
        3.1.2 大鼠一般情况
        3.2 肝脏组织病理形态观察结果
        3.4 肝组织TGF-β1检测结果
        3.5 肝组织Smad2/3检测结果
        3.6 肝组织Smad7检测结果
        3.7 肝组织TNF-α检测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4.1 对层粘蛋白(LN)、Ⅳ型胶原(Ⅳ-C)含量的影响
        4.2 对TGF-β1、TGF-β/Smad转导通路的影响
        4.3 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
    5 结论
第三部分 加减三甲散方及其拆方组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MMP-2MRNA及TIMP-1MRNA、TIMP-2MRNA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分组
        2.2 检测指标与方法
        2.2.1 原位杂交POD法观察MMP-2、TIMP-1、TIMP-2在肝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
        2.2.2 结果判定
        2.2.3 图像分析、统计处理
    3 结果
        3.1 MMP-2mRNA检测结果
        3.2 TIMP-2mRNA
        3.3 TIMP-1mRNA
    4 分析与讨论
        4.1 对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MMPs/TIMPs)体系的影响
        4.2 对TIMP-1mRNA的影响
    5 结论
问题与展望
    1 电镜标本数量不足
    2 关于拆方研究
    3 肝纤维化动物模型
    4 给药方式
    5 分期治疗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与肝纤维化
    1 MMPs生化性质与肝纤维化
        1.1 MMPs的特征、分类
        1.2 MMPs的活性调节
    2 TIMPS功能及其活性调节
        2.1 TIMPs的特征及分类
        2.2 TIMPs的活性调节
    3 MMPs和TIMPS与肝纤维化
        3.1 MMPs与肝纤维化
        3.2 TIMPs与肝纤维化
    4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5)赭曲霉发酵产大黄素及其生物合成途径和诱发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大黄素的自然分布
    1.2 大黄素的生物活性
        1.2.1 大黄素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
        1.2.2 大黄素抗自由基及电化学活性
        1.2.3 大黄素的抗病毒、抗菌、抗虫作用
    1.3 大黄素的生理活性
        1.3.1 生物利用度分析
        1.3.2 大黄素的生理功能
    1.4 大黄素的制备
        1.4.1 大黄素从药用植物中的提取制备
        1.4.2 大黄素生物转化制备
    1.5 大黄素的含量测定
        1.5.1 药用植物中大黄素含量的测定
        1.5.2 中成药中大黄素含量的测定
    1.6 赭曲霉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1.7 本课题研究背景、内容及主要技术路线
        1.7.1 研究背景
        1.7.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黄素的纯化与结构确认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菌株
        2.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菌株培养与色素发酵
        2.3.2 色素的分离纯化
        2.3.3 色素单体的制备
        2.3.4 色素单体的结构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色素的薄层色谱分析
        2.4.2 色素的硅胶柱分离
        2.4.3 色素单体的制备色谱纯化
        2.4.4 色素单体纯度分析
        2.4.5 色素的结构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离子注入诱变与大黄素发酵条件优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菌株
        3.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菌株培养与色素发酵
        3.3.2 大黄素的测定
        3.3.3 离子注入诱变
        3.3.4 高产菌株摇瓶发酵特性的测定
        3.3.5 高产菌株5 升发酵罐发酵特性的测定
        3.3.6 菌体外大黄素含量的测定
        3.3.7 赭曲霉菌丝体与主要药用植物中大黄素含量的测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大黄素测定方法的分析
        3.4.2 离子注入诱变分析
        3.4.3 培养基对大黄素产量的影响
        3.4.4 摇瓶培养条件对大黄素产量的影响
        3.4.5 摇瓶发酵特性的分析
        3.4.6 发酵罐(5 升)中高产菌株发酵特性分析
        3.4.7 菌体内外大黄素含量的比较
        3.4.8 菌丝体与药用植物中大黄素含量的比较
    3.5 小结
第四章 大黄素的提取和精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菌株
        4.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原料粉碎
        4.3.2 碱热法提取大黄素
        4.3.3 有机溶剂法提取大黄素
        4.3.4 微波和超声辅助提取大黄素
        4.3.5 大黄素的精制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原料的粉碎度对大黄素提取的影响
        4.4.2 热碱法提取大黄素的分析
        4.4.3 有机溶剂法提取大黄素的分析
        4.4.4 两种提取方法的比较
        4.4.5 微波和超声波辅助提取大黄素的分析
        4.4.6 大黄素的精制条件的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大黄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菌株
        5.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5.2.3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菌株培养与色素发酵
        5.3.2 大黄素生物合成途径类型的判定
        5.3.3 大黄素生物合成的RAPD实验
        5.3.4 大黄素合成途径的LC-ESI-MS/MS实验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前体物与代谢抑制剂添加对大黄素合成的影响
        5.4.2 大黄素合成的RAPD分析
        5.4.3 大黄素合成途径的LC-ESI-MS/MS分析
        5.4.4 大黄素生物合成途径的预测
    5.5 小结
第六章 大黄素合成的诱发机制与生理作用分析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
        6.2.1 实验菌株
        6.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6.2.3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大黄素5 升罐发酵
        6.3.2 大黄素清除氧自由基和过氧化氢能力的测定
        6.3.3 发酵中SOD和CAT酶活的测定
        6.3.4 发酵中氧自由基总量的ESR测定
    6.4 结果与分析
        6.4.1 大黄素对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的清除作用分析
        6.4.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CAT)酶活分析
        6.4.3 发酵中菌体内氧自由基含量的分析
        6.4.4 赭曲霉产大黄素机制的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文章和科研情况

(7)肝脏疾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FN-γ、TNF-α、IL-4、IL-10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及诊断标准
    1.2 实验试剂、仪器及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1.4 细胞因子标准曲线
2 结果
3 讨论

(8)MODS大鼠胰腺外分泌功能改变和生长抑素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9)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h1、Th2型细胞因子检测及抗病毒治疗对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血清中 IL-2、IFN-γ及 IL-10 水平的检测及意义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交替抗 HBV 治疗对乙肝病人外周血 IL-2、IFN-γ和 IL-10 水平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综述二
个人简介
致谢

(10)肝脏疾病患者血清Gc球蛋白和细胞因子IFN-γ、TNF-α、IL-4、IL-10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部分:肝脏疾病患者体内 Gc 球蛋白的检测
    英文缩略表
    综述
    引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论文)
第二部分:肝脏疾病患者体内细胞因子 IFN-γ、TNF-α、IL-4、IL-10 的检测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引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论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四、TNF-α、IFN-γ在肝纤维化中的发病学意义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健康人含药血清探讨防己黄芪汤在体外对IgAN患者HPBL及HMC的影响及机制[D]. 金善善.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8)
  • [2]瘦素与巨噬细胞转移抑制因子对感染旋毛虫小鼠心肌损伤致病机制的研究[D]. 赵宇. 东北农业大学, 2011(04)
  • [3]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TNF-α和IFN-γ的平行检测及临床意义[D]. 解春静. 延边大学, 2010(11)
  • [4]加减三甲散及其虫类药对肝纤维化大鼠TGF-β/Smads信号通路及MMPs/TIMPs体系影响的研究[D]. 周新颖.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08)
  • [5]赭曲霉发酵产大黄素及其生物合成途径和诱发机制的研究[D]. 吕平. 天津大学, 2009(06)
  • [6]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胃黏膜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袁文芳,高会霞,邵石祥.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17)
  • [7]肝脏疾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FN-γ、TNF-α、IL-4、IL-10的检测[J]. 王崇,姜艳芳,金清龙,鲍万国,王峰,牛俊奇.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9(02)
  • [8]MODS大鼠胰腺外分泌功能改变和生长抑素的干预作用[D]. 孙昕. 福建医科大学, 2009(10)
  • [9]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h1、Th2型细胞因子检测及抗病毒治疗对其影响[D]. 马丽娜. 山西医科大学, 2008(02)
  • [10]肝脏疾病患者血清Gc球蛋白和细胞因子IFN-γ、TNF-α、IL-4、IL-10的检测[D]. 王崇. 吉林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TNF-α和IFN-γ在肝纤维化中的病理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