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挖掘现有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农村宅基地整治结合搬迁搬迁政策研究

如何挖掘现有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农村宅基地整治结合搬迁搬迁政策研究

一、如何挖掘现有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农村宅基地整理结合迁村并点工作政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于茹月,徐清风,勾宇轩,黄元仿[1](2021)在《基于Citespace的宅基地整理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为了解我国宅基地整理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宅基地复垦"、"宅基地整理"、"宅基地重构"、"宅基地空间布局优化"、"农村居民点复垦"、"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村居民点重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为搜索词,检索CNKI核心数据库1998—2020年发表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获得的文献从发文量、合作特征、关键词、路径演进分析、突显词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和文献梳理。结果表明:1)我国宅基地整理研究领域已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且合作团体已初步形成;2)当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宅基地整理的潜力测算与规划、不同地区宅基地整理模式的探索以及宅基地整理相关政策的研究;3)宅基地整理目前分为3个发展阶段,分别为起步期(1998—2005年)、发展期(2006—2013年)、稳定期(2014—2020年),各时期侧重点有所不同。总之,当前宅基地整理的前期规划研究比较深入,未来应进一步开展中后期的整理措施以及整理模式研究,同时完善相关政策法律并兼顾农户意愿。

梁晓玲[2](2021)在《山东省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模式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农村宅基地需求并没有相应增加,农村宅基地出现闲置、建设缺少整体上的科学引导和规划调控、基础设施配套落后、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非常重要且必要。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处理好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的相关问题,对维护农户利益促进乡村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积极意义。鉴于此,笔者对山东省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进行了研究。本文的开篇首先主要总结了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介绍了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三是利用政体分析理论与治理分析理论中政府、市民、企业之间的制约、博弈建立起来合作关系,通过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以及比较分析法四种研究方法,介绍了山东省宅基地利用现状,并以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肥城市、龙口市为例,对乡村振兴模式、人口转移重组模式、资本介入模式在山东省的具体实践研究。第四部分通过比较分析三种模式的共同点和差异,对比分析总结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实践中面临的困境,进而得出第五部分各个主体的利益平衡点,通过寻求利益平衡点,提出妥善解决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问题的有效建议。通过比对分析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农户四方利益主体在三种不同退出模式中的角色定位、发挥作用驱动力、价值追求、施力和受力影响,可以提出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的建议,即从政府层面看,完善宅基地使用管理,进行多种方式的调研评估,实现体现公治、私治、自治的公共政策制定。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层面,积极寻求各方契机,发挥“代言人”作用,与政府、农户、企业之间搭建起相对稳定的“四方”平台。从企业角度来讲,多元参与,提供一种稳定的、持续的经济资本投入。从农户角度,维护“一户一宅”权益,使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利益分配,发挥最大化。

叶青[3](2020)在《河南省农民宅基地集约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社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土地的支持。河南省有着较多的人口数量,是粮食的主要产区,农业生产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较大。随着日益加快的城镇化建设速度,土地供应量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河南发展的突出问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宅基地粗放利用问题异常严重。为了使这种矛盾得到有效解决,同时为发展提供更多的后备土地资源,河南省必须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农业用地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利用好农村闲置的宅基地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土地的效能。宅基地集约利用能够使土地利用更加高效,特别是对于以农业为主的河南省而言,意义更为重大,但是目前国家颁布实施的相关政策与河南省的实际省情并不匹配,因此,急需对河南省宅基地现状、农民意愿进行分析,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对本文研究的出发点、重要意义,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内容构成以及思路等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全面阐述了国内外相关的概念及理论研究;第三部分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对其现阶段农村宅基地使用情况、暴露出的问题以及经验等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主要剖析了导致农户是否愿意参与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的原因,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分析、小结;第五部分结论以及展望,基于前文的研究,对结论进行总结,并从政策层面提出有助于河南省宅基地集约利用的建议。本文结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尽管河南省在宅基地流转方面做了许多探索,但仍具有明显的地域局限性,集约利用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宅基地转让程序不够规范,部分宅基地存在私下转让,“小产权”房屋出现;第二,宅基地闲置率较高且面积普遍超标;第三,影响宅基地集约利用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现行的宅基地制度、农民的经济条件改善、城乡二元化政策以及农村传统观念等因素限制;第四,农户职业、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水平等也会影响到农户参与宅基地集约利用;第五,农户是否能够充分认知宅基地以及房屋新旧程度等因素也会极大影响到农户参与意愿;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具体建议如下:第一,加大宣传,提高公众参与度;第二,加强对“空心村”闲置宅基地的利用;第三,规范流转程序,制定区域差异化政策;第四,构建激励机制,鼓励自愿退出;第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刘丽惠[4](2020)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宅基地退出的模式选择研究 ——以福建省晋江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而农村宅基地退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具体举措。但是,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宅基地问题层出,原有宅基地闲置,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农村宅基地退出意愿不强,以及农村宅基地退出模式的缺乏,致使农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因此,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和统计分析法对农户退出宅基地的模式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选取福建省晋江市为典型案例区,对货币补偿模式、资产置换模式、指标置换模式这3种模式进行定性描述性分析和实证分析,揭示不同类型农户选择宅基地退出模式的关键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对宅基地退出进行针对性地调控管理。研究结果发现,从各影响因素对农户选择退出模式行为的影响程度来看,农户选择货币补偿模式的影响因素由大到小影响的年龄、家庭人口数、家庭收入类型、宅基地与县镇距离、受教育水平、行为认知;对选择资产置换模式影响最大的是家庭人口数,其次是宅基地与县镇距离,影响最小的是行为认知;对农户选择指标置换模式的影响因素里,影响最大的是年龄,其次分别是家庭收入类型、行为认知、受教育水平。从各个模式之间农户的选择偏好来看:(1)农户选择货币补偿模式与家庭非农收入比重、宅基地与县镇距离、行为认知和政府治理呈正相关关系,与年龄、受教育水平、家庭人口数、宅基地面积和主观规范呈负相关关系。(2)农户选择资产置换模式与家庭人口数和主观规范呈正相关,和宅基地与县镇距离呈负相关。即家庭人口数越多,农户会越倾向选择资产置换模式。(3)农户选择指标置换模式与年龄、受教育水平、宅基地面积呈正相关,与非农收入比重、行为认知和政府治理呈负相关。在农村宅基地退出及农户模式选择的过程中,在货币补偿模式下,应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资产置换模式下,应尊重农户意愿和诉求,重视各方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与反馈;指标置换模式下,应提升农户非农就业能力,实现农户自主治理。

李程[5](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 ——基于宅基地确权数据》文中提出农村居民点整理是协调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和农村宅基地有效供给关系,合理分配土地资源的有效手段·,是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改善农村环境的必然选择。一直以来,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核心议题是要明确宅基地整理的潜力,然而现有关于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研究中,由于微观数据的缺乏,研究的尺度较大,一方面不能精确测算出整理的潜力,另一方面现有的潜力测算方法大部分是基于一些统计数据来测算,这些测算方法简单,易操作,但缺乏基于不同类型居民点的潜力测算,使得估算出的结果与实际整理潜力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本文以农村居民点(图斑)为基本研究单元,结合宅基地确权数据和入户调查数据测算每个居民点类型的得分,根据居民点类型得分将其分为发展型农村居民点、保留型农村居民点和拆迁型农村居民点,然后根据不同类型居民点潜力来源计算土地整理潜力,尽可能从微观层面上更加精确的测算土地整理潜力,从而更好的来指导乡村振兴。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农村居民点分区。根据宅基地确权数据和入户调查数据构建包括区位条件、房屋现状、资源禀赋3个一级指标(准则层)和离镇政务中心距离、离公交站点距离、引力值、宅基地密度、房屋平均使用年数、户均房屋套数、户均居住时间、常住人口、耕地面积9个二级指标(指标层)的农村居民点类型分值测算体系,根据分值将其分为发展型农村居民点、保留型农村居民点和拆迁型农村居民点三种类型。(2)计算不同类型居民点的整理潜力。方法是不同类型居民点的潜力来源不同。发展型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潜力主要来自整理区的空地和“一户多宅”用地;保留型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潜力来源于四个方面,分别是空地、腾退户前庭后院的面积、腾退户新旧宅基地面积和“一户多宅”面积。其中为了识别近期腾退户,选取房屋特征和农户特征2个一级指标和引力值、房屋建筑面积、房屋结构、房间开间数、房屋层数、房屋使用年数、常住人口数、居住时间、拥有房屋套数、耕地面积、搬迁意愿11个二级指标构建腾退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结果划分出近期腾退户、暂时保留户和不适宜腾退户;拆迁型农村居民点实行整村搬迁,其潜力也来源于四个方面,分别是空地、搬迁户前庭后院的面积、搬迁户新旧宅基地面积的差额和“一户多宅”面积。同时根据潜力定义,将拆迁型居民点和保留型居民点整理的潜力归类为土地拓展潜力;发展型居民点整理潜力归类为农村聚落优化潜力。(3)为验证本文所提出的潜力测算方法的可行性,在居民点分区与具体潜力测算环节,均采用公安县“天露湖”综合整治项目的真实数据,对项目区涉及的青龙村、黄田村、跃进村和双湖村进行居民点类型划分与各类整理潜力测算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54个居民点图斑,1959位农户,根据居民点类型得分,29个居民点图斑为发展型农村居民点,12个图斑为保留型农村居民点,剩下13个图斑为拆迁型农村居民点,其中保留型农村居民点涉及441位农户,根据腾退潜力评价结果,其中91位为近期腾退户;最后根据潜力不同来源测算出发展型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7.58hm2、保留型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3.68hm2、拆迁型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6.5hm2,其中土地拓展潜力为1 1.26hm2,农村聚落优化潜力6.5hm2。在此基础上,研究区的村庄人口集中居住在中心村、农业实行规模化经营、生态旅游业也在积极筹划过程中,基本实现乡村振兴。

王瑞[6](2020)在《协同治理视角下陕南秦巴山区空心村整治规划策略研究 ——以安康市恒口示范区为例》文中指出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导致城乡分割、土地分治和人地分离“三分现象”出现,为促进乡村转型发展,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虽然对“三分”现象治理有一定成效,但这种情况依旧存在。城市第二、三产业的兴起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流向城市,导致农村宅基地空废闲置、土地荒废、人口流失等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空心化(简称“空心村”)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农村土地利用粗放和人居环境恶化。传统的乡村治理方式已不再适用于内在机理复杂的空心村现象,因此,亟需探索新的治理方式,提高空心村治理效率。协同治理作为一种新兴的交叉理论,通过利用协同论及其方法来创新治理理论和工程实践应用过程,以治理主体多元化、权力分散化、目标一致化等为治理导向,从而达到善治目的,为空心村整治提供了新思路。秦巴山区作为我国生态安全要地和集中连片贫困区,其主体在陕南地区,由于地形地貌复杂和生态环境脆弱,导致生态高地和经济洼地之间的突出矛盾,陕南秦巴山区成为制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瓶颈。本文选取安康市恒口示范区作为陕南秦巴山区空心村现象的具体研究对象,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为目的,探究山地丘陵地区空心村整治规划技术路径及策略。首先,文章对国内外关于空心村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进行梳理,为本文撰写提供理论支撑。其次,基于陕南秦巴山区宏观区域特征,对恒口示范区空心村进行调研,分析现状空心村制约因素与成因。从次,分析协同治理与空心村整治耦合的可行性与必然性,并从治理主体、技术架构、规划实施、政策管理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协同治理下的空心村整治内涵。再次,以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城镇化等因素作为空心村现象的影响因子,从宏观区域层面,构建“城镇--村域--土地利用”三个层级作为空心村整治规划体系,合理进行整治片区划分、建设“多村一社区”模式,并提出不同类型空心村的整治模式。最后,从微观村庄规划层面,创新探索协同治理下的空心村整治规划技术路径,包括整治思路、规划体系、编管模式、微观治理、成果编制以及管理平台等,选取恒口示范区典型村庄,因村施策,提出村庄整治规划策略以及协同调控策略,建立健全实施管理机制作为空心村整治保障。通过协同治理与空心村整治有机耦合,以期提高恒口示范区空心村整治效率,实现村庄存量建设用地提质增效,为创新乡村治理新路径和改善人居环境提供一定的借鉴。

张朔[7](2020)在《衰落型村庄的规划策略研究 ——以河南省M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单一的生产方式已无法适应新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农村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和资金大量涌入城市,农村地区出现了经济发展缓慢、公共设施与社会服务不完善、居住环境由内而外逐渐衰落的现象。村庄衰落的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分析,从而得到科学的结论和判断,为衰落型村庄的整治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和方案。本文在乡村振兴和空间规划的大形势下,以城镇化进程中的“衰落型村庄”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国内外案例的基础上,分析了衰落型村庄的成因:土地使用制度不完善、农民对宅基地认识不足、城市化进程加快但不完全以及村庄规划和管理不到位等原因;总结了村庄衰落带来的影响: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浪费建设资金、阻碍经济发展以及破坏了人居环境的和谐共生。并阐述了衰落型村庄的规划整治内容,认为应从农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环境以及产业布局等方面对村庄的衰落进行规划整治。紧接着,针对引起村庄衰落的不同原因,提出了四种不同的规划整治模式:迁村并点模式、整治提升模式、选址重建模式、产业转型模式等。最后以适用于产业转型模式的M村为例,用规划的手段,针对其空间布局层面、公共设施层面、道路交通层面、住宅建筑层面、产业布局层面、人居环境层面的衰落特点及其表现形式,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和M村实际情况,以减量规划的基础,制定了符合M村实际情况的规划整治原则和对策,并将其应用到M村村庄衰落的规划整治中,希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和借鉴。

焦林申[8](2019)在《豫东传统农业地区县域城乡空间转型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 ——以虞城县为例》文中提出2018年,自然资源部成立,空间规划从国家治理体系的相对边缘位置走向了中心位置。县域空间规划编制正在研究之中,因此亟需加强相关基础研究。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均需县域城乡空间通过转型予以回应。传统农区的城乡空间问题最为突出,但研究却相对较少。再者,我国城镇化中的收缩问题长期被增长掩盖,存量时代已至,增长型规划的单一范式必须改变,且应利用城镇化后发优势,提前防治、规避城镇收缩。豫东地区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地区和典型的收缩区域。近年来,其城镇化因乡村居民住房观念转变出现新局面,城乡空间亟需进行相应的转型、调整。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田野调查、问卷访谈、质性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卫星影像、视频影像、大数据、统计年鉴等多源数据,综合运用ArcGIS、ENVI、Excel、SPSS等软件展开县域城乡空间格局和其动力机制的研究。本研究以豫东传统农业地区的县域城乡空间为研究对象,以虞城县为实证案例。首先,分析豫东农区城乡三生空间的空间特征和现存问题,发现城乡生活空间方面存在村庄聚落空废化、乡镇建设过剩化、县城房屋空置化三化问题;城乡生产空间方面存在农田零散破碎规模小、乡镇企业分布零散效益低、产业园区数量少规模小等问题;城乡生态空间方面存在河道污染加重水质较差、林地破碎度高生境单一、农田面源污染严重、坑塘面积减少生态效能低等问题。其次,从自然条件、生产效率、产业转型、人口流动、公服设施和政策制度共6各方面阐述了影响城乡空间转型的因素。从“城乡差距的拉动力”、“现代农业的外推力”、“政府市场的调控力”、“空间本底的承载力”和“家庭和个体的城镇化行为决策”5个方面阐述了县域城乡空间变化的动力机制。再次,根据国内外城乡空间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和多种城乡空间转型模式的对比,结合虞城县城乡收缩问题研究启示,提出虞城县城乡空间转型模式为“精明收缩模式”。该模式具体包括“城乡生活空间精明收缩”、“城乡生产空间集聚发展”和“城乡生态空间提量增效”。最后,基于前述模式提出县域城乡空间转型发展的规划策略。其中,城乡生活空间优化策略包括“乡村聚落精明收缩”、“乡镇镇区理性发展”、“中心城区精明增长”、“城乡居民点体系优化”、“采用适宜的城镇化模式”;城乡生产空间提升策略包括“优化三次产业空间布局”、“推进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加快现代农业体系发展”、“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强化现代交通支撑体系”;城乡生态空间保护策略包括“设立生态保育专区”、“构建农田防护林网”、“划分生态管制区划”、“区域生态协调规划”、“加强环境保护规划”;空间规划实施保障策略包括“明确空间规划地位”、“加强国土空间管理”、“构建引导和协调机制”、“建立实施和监管机制”和“切实推进公众参与”。第一部分“点题”,为第1章。介绍研究背景、意义、对象和相关概念:豫东地区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地区,其城镇化进入新阶段,县域城乡空间亟需通过转型回应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新形式。第二部分“联系”,为第2章。通过综述相关研究的进展和国内外典型案例,明确了国内外城乡空间的变化趋势:人居空间的扩张和收缩与生产空间、生态空间构成此消彼长的耦合关系;另外,城镇化初期,人居空间收缩主要发生在乡村,城镇化中后期,收缩主要发生在中小城市,空间规划应提前做好应对。第三部分“分析”,包括第3、第4章。首先,对城乡空间进行分类,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按形态要素将其分为基质空间、廊道空间和斑块空间;根据空间主体功能将其分为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以田野调查、大数据、统计年鉴、高分卫星影像等为研究数据分析不同城乡空间的空间特征和现存问题,并重点阐述了县域生活空间中有关精明收缩的研究启示。其次,除从社会宏观影响因素外,重点利用问卷访谈数据,从家庭和个体视角分析乡村居民城镇化行为以及决策逻辑,据此归纳总结城乡空间转型的动力机制。第四部分“结论”,为第5章。通过分析理想型城乡空间的构成要素,对比不同的城乡空间转型模式,提出适宜豫东地区的城乡空间转型模式为“精明收缩”,具体为城乡生活空间精明收缩、城乡生产空间集聚发展和城乡生态空间提量增效。然后从三类城乡空间各自的变化趋势、结构调整和县域空间规划的实施保障层面提出虞城县域城乡空间转型的空间规划应对策略。第五部分“展望”,为第6章。首先从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和其他方面归纳总结主要研究结论。其次,总结本文研究方法、内容、结论与不足,包括1)未能就县域城乡空间在时间维度上进行纵向分析;2)因缺少更细粒度的数据,未对三类县域空间进行多维评价;3)实证研究对象未能覆盖更多研究区域。进而指出未来可通过获取更细粒度数据、扩充实证对象等方式优化现有研究。

陈坤婷[9](2019)在《“两观三性”理论指导下雷州地区新建村落设计研究 ——以吴川市瑚琳赤里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与工业文明的不断推进,城乡二元结构分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在早期建设实践中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千村一面”的乡建活动使得乡村社会的文化根基受到极大冲击。为了逆转不平衡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近几年在“美丽乡村”、“乡愁”文化、“乡村振兴”等政策背景的演进中,越来越多的专业设计团队参与到乡村建设当中,在“地域性”、“文化性”等传统内涵的考量与表现上更趋多元化,如何通过乡村建设承载乡土情怀重塑乡土文化逐渐成为社会各行各界关注的重点。本文以广东省吴川市塘缀镇瑚琳赤里村为例,一方面结合雷州地区传统村落进行纵向对比分析,研究其在传统空间布局上的继承和发展,探讨地域文化价值在现代设计理念下如何延续和发展,运用设计语汇去修补乡村传统文化的断根现象;另一方面通过对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符合“两观三性”建筑理论要求的一些国内新建村落设计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影响新建村落空间形态的各种因素,归纳出其中体现村落的地域环境、传统文化、时代发展等要求的设计方法与策略。通过时间轴的横向对比与空间地域的纵向联系对比结合,多视角分析新建村落建设中适应性优点与不适应性缺点的宝贵经验,并与瑚琳赤里村的实践做对比,希望能总结出基于不同地域环境新建村落的适应性设计方法,为雷州地区乃至全国的新村建设在村落的空间形态布局设计上实现生态宜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以文献调研和理论研究为主,介绍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明确研究对象并界定研究范围,阐述国内外实践和研究现状,引入“两观三性”的设计理论作为后文的案例设计研究提供价值判断标准,接着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第二部分为第二章,主要结合目前国内村落建设中的问题,从新建村落出现的原因、村落建设发展中的问题及缘由、雷州地区村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对雷州地区新建村落发展现状与问题展开详细的阐述,以及介绍瑚琳赤里村项目的基本概况,为下文设计研究提供基本背景与信息。第三部分为第三、四、五章,是文章的主体内容,整体上将纵向对比和横向类比相结合,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层层剖析,建立多维、立体的联系,形成较为系统、科学的雷州地区新建村落设计研究方法。每一章均通过第一节分析雷州地区传统村落的特点,从中寻找对于新建村落整体空间形态设计上的启发,接着在第二节中将瑚琳赤里新村的建设实践与当地雷州地区传统村落建立联系,研究其在各个层面对于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然后第三节主要结合当前时代背景下多个国内新村建设案例,通过归纳、对比、总结其设计要点,提取其中符合时代性、文化性、地域性要求的方法与策略,进而在各章小节中结合雷州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对当地的新村设计提出适应性建设建议。其中第三章从宏观的空间布局层面,从村落整体的选址、布局、边界形态分开叙述;第四章从中观角度入手,对街巷空间层面上的街道整体组织形态、节点空间、内部界面处理作出剖析;第五章则从微观的宅院空间层面,以宅院为研究单位从外部空间组织、内部功能组织、院落空间组织以及民居的形式与风格四个方面展开分析与研究。第四部分为文章的结论与展望,结合赤里村以及国内新建村落建设实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更为具体的、符合“两观三性”的新建村落设计原则与策略,最后从村落的空间形态设计层面延伸到文化、社会层面当中,探讨地域特色、地方文化等在新建村落设计中的适应性传承与现代性演绎。

杨晴晴[10](2019)在《陕南秦巴山区空心村转型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 ——以汉阴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城镇化持续推进、城乡加速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广大农村地区出现以村庄空间结构“外扩内空”、土地利用粗放低效、人口结构过度失衡为主要特征的“村庄空心化”现象。作为扶贫开发政策重点推进片区之一的陕南秦巴山区,由于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敏感、基础设施匮乏等因素的限制与阻碍,这一现象则更为突出,且有加剧趋势。山区空心村问题不仅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消解,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与国家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目标背道而驰,而且致使农村社会结构畸形,已成为推进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掣肘。本文选取陕南秦巴山区具有代表性的汉阴县作为实证研究对象,从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从宏中微层面逐级深入,系统性的探究山区空心村转型模式及指向性的规划策略。首先,基于汉阴县空心村现状基础资料的整合与分析,初步检讨汉阴县空心村形成原因,并分析汉阴县村庄空心化水平,为后续研究转型驱动力、模式及策略做铺垫。其次,结合系统动力学的结构分析法,从外驱动力、内驱动力和耦合驱动力等三个层面来剖析推动汉阴县空心村转型发展的动力因素及各个因素之间的交互关系,并分别确定不同要素下的转型目标。而后,基于乡村地域系统视角,进行县域层面的生态适宜性评价、镇域层面的村庄发展潜力评价以及村域层面的村庄类型诊断的逐级分析,以架构“片区划分—转型方向—模式选取”的技术路线和内容体系。最后,深刻分析空心村转型的不同要素构成,提出城镇化引领型、迁村合并型、现代农业发展型和特色产业培育型四种差异化模式下的空心村转型规划策略,并结合具体案例,加以分析及引导,使其更具可行性。本研究耦合城乡规划学界关于乡村空间规划体系及地理学界关于乡村聚落空间系统机制,系统的提出综合性的技术方式和内容体系,为山区空心村转型发展的相关研究及实践提供借鉴。

二、如何挖掘现有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农村宅基地整理结合迁村并点工作政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挖掘现有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农村宅基地整理结合迁村并点工作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itespace的宅基地整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文量时间分布分析
    2.2 合作特征空间分析
    2.3 宅基地整理关键词图谱分析
    2.4 宅基地整理时间轴图谱分析
    2.5 宅基地整理突显词分析
3 结论
4 展望

(2)山东省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模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情况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 农村宅基地
        二 农村宅基地改革
        三 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 政体分析理论
        二 治理分析理论
    第三节 三种模式的理论概述
        一 乡村振兴模式
        二 人口转移重组模式
        三 资本介入模式
第三章 三种模式在山东省的实践情况
    第一节 山东省宅基地利用现状
        一 “一户多宅”现象普遍存在
        二 户均宅基地面积过大
        三 产业和基础设施用地低
    第二节 乡村振兴模式实践:“孩子小镇”项目
        一 项目基本情况
        二 各方主体的不同驱动力分析
    第三节 人口转移重组模式实践:多模式并存的肥城项目
        一 项目基本情况
        二 各方主体的不同驱动力分析
    第四节 资本介入模式实践:增减挂钩的四农社区项目
        一 项目基本情况
        二 各方主体的不同驱动力分析
第四章 山东省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三种模式的分析
    第一节 三种模式的共同点
        一 政府占据主导性位置
        二 退出方意愿对有偿退出的关键性影响
        三 宅基地退出推进速度与资金投入成正比
        四 退出模式操作复杂
    第二节 三种模式的差异
        一 宅基地需求呈明显的区域差异化
        二 宅基地有偿退出综合绩效高低不一
    第三节 山东省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面临的困境
        一 资本、集体、空置宅基地的失联
        二 关系、利益、地域的失衡
        三 开发、保护、利用的失约
第五章 完善山东省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的建议
    第一节 坚持多元参与制定公共政策
        一 政府制定相关法规政策
        二 企业承担相应社会责任
        三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集中表达观点
    第二节 坚持动态协商互助“四方”平台
        一 明确宅基地的配置方式
        二 因地制宜保障“住有所居”
        三 调整布局优化宅基地使用管理
        四 维护多方利益
    第三节 坚持多方探索多种方式和途径
        一 加强宅基地退出监督和管理
        二 探索农村居民点建设的资金筹措机制
        三 探索多种土地变革方式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河南省农民宅基地集约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4.3 文献述评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农村宅基地
        2.1.2 闲置宅基地
        2.1.3 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
    2.2 理论基础
        2.2.1 供给需求理论
        2.2.2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2.2.3 土地产权理论
3 河南省对提高宅基地利用效率的探索
    3.1 河南省区域概况
    3.2 河南省土地利用状况
        3.2.1 土地利用概况
        3.2.2 土地利用特点
    3.3 河南省对宅基地集约利用的举措及效果
        3.3.1 建立政策支持
        3.3.2 推进确权工作
        3.3.3 完善流转程序
        3.3.4 河南省初步探索的效果
    3.4 河南省宅基地存在的问题
        3.4.1 河南省宅基地的现状
        3.4.2 河南省宅基地存在的问题
4 影响宅基地集约利用的原因分析
    4.1 影响宅基地集约利用的社会因素
    4.2 影响宅基地集约利用的家庭因素
        4.2.1 农户参与宅基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分类
        4.2.2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4.3 小结
5 河南省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的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加大宣传,提高公众参与度
        5.2.2 加强对“空心村”闲置宅基地的利用
        5.2.3 规范流转程序,制定区域差异化政策
        5.2.4 构建激励机制,鼓励自愿退出
        5.2.5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录1

(4)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宅基地退出的模式选择研究 ——以福建省晋江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可能创新点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村宅基地
        二、农村宅基地退出模式
        三、农户行为选择
    第二节 理论基础
第三章 农村宅基地退出的模式分析
    第一节 农村宅基地的利用现状分析
        一、农村宅基地的利用现状
        二、晋江市农村宅基地的利用现状分析
    第二节 农村宅基地退出模式及其特征
        一、晋江市农村宅基地退出的模式分析
        二、农村宅基地退出的模式比较
第四章 农村宅基地退出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第一节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域概况
        二、数据来源
    第二节 问卷内容
        一、问卷设计
        二、样本特征
    第三节 信度效度检验
        一、问卷的信度检验
        二、问卷的效度检验
        三、因子分析
    第四节 相关分析
        一、农户退出宅基地的模式选择行为意向
        一、农户退出模式选择行为与各类影响因素的关系
    第五节 回归分析
        一、模型构建与统计方法选择
        二、变量设定与描述性统计
        三、结果分析
    第六节 稳健性检验
第五章 农村宅基地退出模式选择的优化路径
    第一节 不同类型农户的农村宅基地退出模式选择
        一、农户类型划分
        二、农村宅基地退出模式选择行为与农户类型相匹配
    第二节 农户选择农村宅基地退出模式的优化路径
        一、货币补偿模式
        二、资产置换模式
        三、指标置换模式
    第三节 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宅基地退出模式选择的优化路径
        一、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比较
        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宅基地退出模式选择的优化路径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 ——基于宅基地确权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农村居民点布局影响因素研究
        1.2.2 农村居民点分区研究
        1.2.3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
        1.2.4 小结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径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径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1 研究内容
        1.4.2 章节安排
    1.5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村居民点
        2.1.2 农村居民点分区
        2.1.3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
    2.2 基础理论
        2.2.1 精明收缩理论
        2.2.2 中心地理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2.4 人地关系理论
        2.2.5 土地资源供给需求理论
3 数据来源和研究区概况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处理
    3.2 研究区总体概况
        3.2.1 地理位置
        3.2.2 自然环境状况
        3.2.3 社会经济发展
    3.3 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概况
        3.3.1 土地利用结构概况
        3.3.2 农村宅基地利用现状
        3.3.3 房屋利用现状
        3.3.4 小结
4 农村居民点分区
    4.1 居民点分区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3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4.1.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 农村居民点类型分值的分析
    4.3 不同农村居民点发展路径分析
        4.3.1 拆迁型农村居民点发展路径
        4.3.2 保留型农村居民点发展路径
        4.3.3 发展型农村居民点发展路径
5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
    5.1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思路
        5.1.1 潜力来源分析
        5.1.2 整理潜力分类
    5.2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测算方法
        5.2.1 户均建筑用地标准法
        5.2.2 实地调查统计法
    5.3 不同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计算与分类
        5.3.1 拆迁型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
        5.3.2 保留型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
        5.3.3 发展型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
        5.3.4 整理潜力测算结果分析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协同治理视角下陕南秦巴山区空心村整治规划策略研究 ——以安康市恒口示范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三农”问题制约乡村发展
        1.1.2 快速城镇化加速乡村凋敝和衰退
        1.1.3 乡村衰退现象具有程度加剧发展趋势
        1.1.4 陕南秦巴山区农村空心化特征突出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界定
        1.4.1 研究范围的空间界定
        1.4.2 相关概念界定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2.1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1 城镇化视角下的相关理论
        2.1.2 土地整治视角下的相关理论
        2.1.3 协同治理视角下的相关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3 国内外村庄整治实践案例
        2.3.1 德国巴伐利亚州村庄更新
        2.3.2 日本水上町“一村一品”工匠之乡
        2.3.3 山东省青州南张楼村城乡等值化试验
        2.3.4 山东省禹城市空心村整治实践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安康市恒口示范区空心村现状概况
    3.1 多重维度下的陕南秦巴山区空心村演进特征识别
        3.1.1 环境维度
        3.1.2 政策维度
        3.1.3 社会维度
        3.1.4 经济维度
    3.2 安康市恒口示范区区域发展概况
        3.2.1 恒口示范区“镇改市”发展进程
        3.2.2 地理区域概况
        3.2.3 自然资源概况
    3.3 安康市恒口示范区空心村现状审视
        3.3.1 空心村调研概况
        3.3.2 数据获取与村民整治意愿
        3.3.3 空心村现状特征识别
        3.3.4 空心村现状制约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协同治理视角下空心村整治耦合机制探究
    4.1 农村土地整治与空心村整治
        4.1.1 农村土地整治综合内涵
        4.1.2 空心村整治内涵
        4.1.3 空心村整治现实困境
    4.2 协同治理理论与空心村整治有机耦合
        4.2.1 协同治理价值认知
        4.2.2 协同治理下的空心村整治现实背景
        4.2.3 协同治理下的空心村整治表征识别
        4.2.4 协同治理思维与空心村整治的调适衔接
    4.3 协同治理视角下的空心村整治内涵
        4.3.1 治理主体协同
        4.3.2 技术架构协同
        4.3.3 规划实施协同
        4.3.4 政策管理协同
        4.3.5 运行机制协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协同治理视域下的恒口示范区空心村整治规划体系构建
    5.1 空心村整治驱动力系统
        5.1.1 场域力:以自然环境系统作为整治载体
        5.1.2 内聚力:以社会经济政策内生驱动作为整治动力
        5.1.3 离散力:以城镇化引领外嵌驱动作为整治支撑
        5.1.4 交互驱动下协同助推空心村转型
    5.2 基于力系统协同的城乡融合发展规划引导
        5.2.1 空心村整治总体原则
        5.2.2 城乡空间引导区划
        5.2.3 空间发展内涵显化
    5.3 恒口示范区空心村整治协同规划体系构建
        5.3.1 城镇发展协同:生态适宜性评价
        5.3.2 村域体系协同:推行“多村一社区”建设模式
        5.3.3 土地利用协同:空心村整治分类引导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协同治理下的恒口示范区空心村整治规划及策略研究
    6.1 协同治理下的空心村整治规划技术路径创新探索
        6.1.1 整治思路:弹性规划与协同治理并存
        6.1.2 纵向传导:建构村庄全域规划到详细规划的协同规划体系
        6.1.3 横向衔接:形成“多规合一+编管协同”发展模式
        6.1.4 微观治理:构建协同治理的空心村整治“四梁八柱”
        6.1.5 成果编制:形成面向不同受众的“1+X+Y”技术文件
        6.1.6 管理平台:实现空心村整治智能化、信息化管理
    6.2 规划策略协同调控
        6.2.1 低效利用宅基地提质增效
        6.2.2 促进多元产业融合发展
        6.2.3 完善公共设施供给
        6.2.4 提升人文景观风貌
    6.3 实施保障
        6.3.1 构建服务型政府,实现跨组织合作
        6.3.2 健全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机制
        6.3.3 “三治融合”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6.3.4 完善宅基地管理机制,提升土地利用效益
        6.3.5 建立多元资金保障和人才支持机制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关于恒口示范区空心村整治的村委问卷调查
附录二 关于恒口示范区空心村整治的村民问卷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衰落型村庄的规划策略研究 ——以河南省M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以及表现和成因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衰落型村庄发展现状
    2.3 衰落型村庄成因及影响
    2.4 理论基础
第三章 河南省M村村庄衰落的现状和成因
    3.1 人口层面的衰落
    3.2 空间形态层面的衰落
    3.3 经济产业层面的衰落
    3.4 公共基础设施层面的衰落
第四章 衰落型村庄的规划策略
    4.1 衰落型村庄的规划原则
    4.2 衰落型村庄规划整治内容
    4.3 衰落型村庄规划整治模式
第五章 衰落型村庄规划整治实证研究(以M村为例)
    5.1 M村规划整治模式的选择
    5.2 M村的规划整治思路
    5.3 M村的规划整治措施
第六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8)豫东传统农业地区县域城乡空间转型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 ——以虞城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社会背景
        1.1.3 经济背景
        1.1.4 区域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地理对象
        1.3.2 内容对象
        1.3.3 研究对象选择的依据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资料研究法
        1.6.2 典型案例分析法
        1.6.3 田野调查研究法
        1.6.4 定量定性分析法
        1.6.5 质性研究法
    1.7 相关概念界定
        1.7.1 传统农业地区
        1.7.2 三生空间
        1.7.3 人居空间
        1.7.4 乡村聚落
        1.7.5 乡镇镇区
        1.7.6 小城市
        1.7.7 永久基本农田
2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1 国外文献
        2.1.2 国内文献
        2.1.3 研究启示
    2.2 相关理论分析
        2.2.1 城镇化理论
        2.2.2 区域经济理论
        2.2.3 城乡空间理论
    2.3 典型案例
        2.3.1 苏南:苏南模式
        2.3.2 韩国:新村运动
        2.3.3 德国:土地整治
3 虞城县城乡空间现状及问题
    3.1 基本概况
        3.1.1 城乡社会
        3.1.2 城乡经济
        3.1.3 城乡文化
        3.1.4 城乡生态
    3.2 城乡空间要素
        3.2.1 形态要素
        3.2.2 功能要素
    3.3 生活空间
        3.3.1 乡村聚落生活空间
        3.3.2 乡镇镇区生活空间
        3.3.3 中心城区生活空间
    3.4 生产空间
        3.4.1 农田生产空间
        3.4.2 乡镇企业生产空间
        3.4.3 产业园区生产空间
    3.5 生态空间
        3.5.1 河道生态空间
        3.5.2 林地生态空间
        3.5.3 农田生态空间
        3.5.4 坑塘生态空间
    3.6 本章小结
4 虞城县城乡空间转型的动力机制分析
    4.1 城乡空间转型的必要性
        4.1.1 价值取向
        4.1.2 迫切要求
    4.2 城乡空间转型的影响因素
        4.2.1 自然条件因素
        4.2.2 生产效率因素
        4.2.3 产业转型因素
        4.2.4 人口流动因素
        4.2.5 公服设施因素
        4.2.6 政策制度因素
    4.3 虞城县城乡空间转型的动力机制
        4.3.1 基于城乡差距的拉动力
        4.3.2 基于现代农业的外推力
        4.3.3 基于政府市场的调控力
        4.3.4 基于空间本底的承载力
        4.3.5 家庭和个体的城镇化行为决策
    4.4 本章小结
5 虞城县城乡空间转型的适宜性模式和空间规划策略
    5.1 县域城乡空间转型目标及模式对比
        5.1.1 城乡空间转型的理想目标
        5.1.2 城乡空间转型模式对比
    5.2 城乡收缩问题研究启示
        5.2.1 精明收缩理论启示
        5.2.2 乡镇新建街道空间品质研究启示
        5.2.3 乡村生活空间收缩解释
        5.2.4 精明收缩与乡村振兴和收缩区域地区公平
    5.3 虞城县城乡空间转型模式构建
    5.4 县域空间规划策略
        5.4.1 城乡生活空间优化策略
        5.4.2 城乡生产空间提升策略
        5.4.3 城乡生态空间保护策略
        5.4.4 空间规划实施保障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不足之处
    6.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图表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调研概况

(9)“两观三性”理论指导下雷州地区新建村落设计研究 ——以吴川市瑚琳赤里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概述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的对象
        1.3.2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3 “两观三性”理论的乡村建设适应性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雷州地区新建村落发展现状与问题和瑚琳赤里村项目概述
    2.1 乡村新建村落出现的原因
        2.1.1 社会变革对村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2.1.2 自然灾害带来的破坏性影响
        2.1.3 市政工程引起原有村落的动迁
    2.2 村落建设发展中的问题及缘由
        2.2.1 局部混乱无序与均质化
        2.2.2 建设模式固化
        2.2.3 社会文脉的破坏
    2.3 雷州地区村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
        2.3.1 自然因素:以地形地貌为主的限制作用
        2.3.2 文化因素:传统文化与地域结合
        2.3.3 社会因素:多元素共同作用
    2.4 吴川市塘缀镇瑚琳赤里村项目概况
        2.4.1 项目背景
        2.4.2 项目的规划与设计
        2.4.3 项目总体建设状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建村落在宏观层面上的空间布局研究
    3.1 雷州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特点
        3.1.1 选址:逐水而居,依山就势,顺应自然
        3.1.2 布局与边界形态:以梳式布局为主的空间形态
    3.2 赤里村在空间布局上对地域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3.2.1 选址:因地制宜利用周边资源协调内外环境
        3.2.2 布局:延续原有村落的内部空间格局关系
        3.2.3 边界形态:顺应山水生态格局
    3.3 国内其他新建村落在空间布局上的对比与借鉴
        3.3.1 选址:地域性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3.3.2 布局:体现自身独特的文化性与时代性
        3.3.3 边界形态:整体统一与局部对立的层次营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建村落在中观层面上的街巷组织研究
    4.1 雷州地区传统村落的街巷布局特点
        4.1.1 街巷空间组织:与梳式布局对应的格网型街巷形态为主导
        4.1.2 主要节点空间:建筑要素与自然要素相结合
        4.1.3 内部界面处理:强调通过性与微气候调节的共同作用
    4.2 赤里村在街巷组织上对地域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4.2.1 街巷空间组织:时代性与地域性相结合
        4.2.2 节点空间组织:利用公共空间进行空间串联
        4.2.3 内部界面处理:景观性与韵律感的强化
    4.3 国内其他新建村落在街巷组织上的对比与借鉴
        4.3.1 街巷空间组织:形成层级关系明确的街巷网络系统
        4.3.2 节点空间组织:基于文化性与地域性的空间营造
        4.3.3 内部界面处理:整体观视角下多维度组合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建村落在微观层面上的宅院空间组织研究
    5.1 雷州地区传统村落的宅院空间组织特点
        5.1.1 外部空间组织:单一秩序脉络的统一
        5.1.2 民居形式、功能与风格:历史维度与空间维度的多重叠加
    5.2 赤里村在宅院空间组织上对地域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5.2.1 外部空间组织:传统空间肌理的延续
        5.2.2 内部功能组织:传统生活的再发展
        5.2.3 院落空间组织:与现实生活需求相结合
        5.2.4 民居形式及风格: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博弈
    5.3 国内其他新建村落在宅院空间组织上的对比与借鉴
        5.3.1 外部空间组织:独立式与联排式的组合关系变化
        5.3.2 内部功能组织:立足于过去、现在与未来
        5.3.3 院落空间组织:突出院落的多向调节作用
        5.3.4 民居形式及风格:尊重整体时代性与个体地域文化表达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陕南秦巴山区空心村转型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 ——以汉阴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城乡转型期村庄空心化现象加剧的现实困境
        1.1.2 面向国家发展需求亟待整治的衰退现象
        1.1.3 空心村转型亟需城乡规划学科的深入参与
        1.1.4 陕南秦巴山区空心村生态转型发展的诉求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对象
        1.4.3 相关概念界定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数据来源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数据来源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1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1 空间规划视角下的相关理论
        2.1.2 区域经济视角下的相关理论
        2.1.3 生态学视角下的相关理论
    2.2 国外空心村相关研究进展
        2.2.1 理论发展阶段
        2.2.2 村庄整治实践
        2.2.3 总结
    2.3 国内空心村相关研究进展
        2.3.1 理论发展阶段
        2.3.2 空心村转型规划实践
        2.3.3 总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阴县空心村现状审视
    3.1 陕南秦巴山区空心村现状认知
        3.1.1 陕南秦巴山区空心村共性特征
        3.1.2 汉阴县空心村转型的典型意义
    3.2 地域条件解读
        3.2.1 自然地理
        3.2.2 社会经济
        3.2.3 历史人文
    3.3 汉阴县空心村综合研判
        3.3.1 空心村现状
        3.3.2 空心化水平
        3.3.3 空心村成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心村转型驱动力剖析
    4.1 转型趋势分析
        4.1.1 价值取向
        4.1.2 迫切要求
    4.2 转型驱动力分析
        4.2.1 内驱动力
        4.2.2 外驱动力
        4.2.3 耦合驱动力
    4.3 转型目标导向
        4.3.1 空间形态集聚化
        4.3.2 产业模式多元化
        4.3.3 公共设施灵活化
        4.3.4 居住空间特色化
        4.3.5 生态格局稳定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心村转型模式构建
    5.1 转型模式属性分析
        5.1.1 尺度属性——层次性
        5.1.2 时间属性——动态性
        5.1.3 空间属性——地域性
    5.2 县域尺度——划分整治片区
        5.2.1 评价因子选取
        5.2.2 评价因子分析
        5.2.3 指标体系构建
        5.2.4 整治片区划分
    5.3 镇域尺度——确定转型方向
        5.3.1 村庄发展潜力评价
        5.3.2 村庄转型方向选择
        5.3.3 确定村庄布点规划
    5.4 村域尺度——遴选转型模式
        5.4.1 转型类型诊断
        5.4.2 转型模式解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空心村转型规划策略解析
    6.1 理念诠释
        6.1.1 谋而后动——合理评估村庄现状,渐进推行转型规划
        6.1.2 弹性规划——融合协调多维规划,动态调控发展时序
        6.1.3 协同参与——激活自我整合机制,重构微观组织体系
    6.2 要素构成
        6.2.1 基础——村庄建设用地
        6.2.2 动力——村庄产业发展
        6.2.3 载体——村庄公共空间
        6.2.4 支撑——公共服务设施
        6.2.5 传承——特色历史文化
        6.2.6 保障——自然生态环境
    6.3 策略调控
        6.3.1 城镇化引领型——以涧池镇沙坝村为例
        6.3.2 迁村合并型——以涧池镇安全村为例
        6.3.3 现代农业发展型——以涧池镇五星村为例
        6.3.4 特色产业培育型——以涧池镇民主村为例
    6.4 实施保障
        6.4.1 加快村庄整治转型,保障村庄利益群体
        6.4.2 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优化资源流动环境
        6.4.3 拓宽村庄融资渠道,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如何挖掘现有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农村宅基地整理结合迁村并点工作政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itespace的宅基地整理研究进展[J]. 于茹月,徐清风,勾宇轩,黄元仿.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1(08)
  • [2]山东省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模式比较研究[D]. 梁晓玲. 烟台大学, 2021(12)
  • [3]河南省农民宅基地集约利用研究[D]. 叶青.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4)
  • [4]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宅基地退出的模式选择研究 ——以福建省晋江市为例[D]. 刘丽惠. 华侨大学, 2020(01)
  • [5]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 ——基于宅基地确权数据[D]. 李程.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协同治理视角下陕南秦巴山区空心村整治规划策略研究 ——以安康市恒口示范区为例[D]. 王瑞. 长安大学, 2020(06)
  • [7]衰落型村庄的规划策略研究 ——以河南省M村为例[D]. 张朔. 长江大学, 2020(02)
  • [8]豫东传统农业地区县域城乡空间转型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 ——以虞城县为例[D]. 焦林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9]“两观三性”理论指导下雷州地区新建村落设计研究 ——以吴川市瑚琳赤里村为例[D]. 陈坤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陕南秦巴山区空心村转型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 ——以汉阴县为例[D]. 杨晴晴. 长安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如何挖掘现有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农村宅基地整治结合搬迁搬迁政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