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水土流失现状及对策

江西省水土流失现状及对策

一、江西省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利超,汪为维,吴昊,周鑫,徐江宁[1](2021)在《基于需求分析的鄱阳湖区水土保持防治方略研究》文中提出江西位于南方红壤区中心,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省份之一,及时编制江西省水土保持规划有重要意义。为推进全省水土保持规划编制,选取鄱阳湖丘岗平原农田防护水质维护区进行规划调研。叙述了该区域的水土流失情况、讨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进行了水土保持需求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区域水土保持工作方向与防治方略。调研成果为江西省水土保持长期发展重要基础技术支撑成果《江西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与《江西省水土保持区划及防治布局研究》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其他区域的水土保持工作与宏观决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沈苏丹[2](2021)在《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中国的生态建设已经从保护建设阶段向文明建设阶段转变,与之相伴的是改革开放40余年以来的经济社会领域的巨大变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日益成为学术界研究重点,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必要性与特殊重要性日益凸显。与传统生态研究的学术成果相比,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有着研究主体的多样性,研究内容的综合性和研究的强现实导向性。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生态文明理念初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也在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进行探索,其中有典型代表性的就是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当前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对优化中国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型城乡社会贡献巨大。仍然要指出的是,改革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也难免会走弯路,在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建设过程中也会难免出现问题,这些问题值得生态建设学者与从业者的关注与研究。有鉴于此,本文选取了中国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的江西省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又由于生态文明的强公共品属性,将主要的研究视角限定于行政管理机构——江西省政府机构与各部门。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采用了公共管理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本文的研究数据主要来自于江西省政府及部门的在2014年江西省开始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后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发布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监督报告等内容与国家统计局网上数据库的内容,在文章与数据图表等形式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全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坚持全方位、全流域、全体系、全过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好绿色生态优势。本文对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回顾,归纳了取得的部分成就,但是试验区在建设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制度不健全,二是生态文明教育落后,三是生态意识的薄弱,四是环境污染问题没能得到根本性改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随后借鉴了两个同为生态文明试验区省份——福建省和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分析江西省能够从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分析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就是为了找出改进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包括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绿色技术的研发支撑、优化自然资源产权配置、统筹协调绿色产业布局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健全生态文化宣传体系、挖掘特色生态文化资源、健全污染防控体系,深化污染综合防治,共同打造天更蓝、水更清的生态文明新江西。

陈顺林[3](2020)在《赣州市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地方立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山地开发水土流失及治理相关涵义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和解决赣州市山地开发中水土流失现状、成因、治理状况及制度构建。旨在从法律制度层面出发,阐述赣州市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存在配套制度缺乏、行政监管与行政执法问责机制乏力、政府和市场及社会共同治理机制尚不完善的主要问题,陈述域内外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相关立法及特色对赣州市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地方立法的借鉴。针对赣州山地丘陵地貌特征,创造性地提出赣州市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立法中应遵循和确立规划与预防、规范行政许可、授权制订山地开发标准、建立横向与纵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山地开发水土保育许可与保证金制的相关基本原则制度。依法明确政府及职能部门山地开发的监管与执法责任中的政府及职能部门监管职责、对山坡地相关项目开展全程监管、完善执法机构职能和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加大行政处罚与行政执法问责力度。完善山地开发水土流失共同治理制度设计中的多部门协同治理与激励共同治理、完善社会公众参与治理的相关制度、明确村委会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水土保育责任、界定山地开发市场主体治理责任等,是赣州市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法律保护条文中须引入的具体措施的若干立法制度设想,从而对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所亟需解决的法律制度供给进行研究,为赣州市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立法提出可操作性的具体对策,从而使得赣州市山地开发导致的水土流失能得到更好的治理,使得赣州市的地方立法内容和形式更趋于具体充实和完备有效。

向双[4](2020)在《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的生态益贫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消除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任务,也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扶贫开发政策,经过各方面的努力,中国反贫困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中国现阶段的贫困主要是程度较深且连片的地区性贫困,而这些连片贫困地区与生态脆弱区又具有非良性的耦合特征,这就意味着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存在高度重叠。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和实践,将农村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就显得必要而紧迫。农村的“绿水青山”能否以及如何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金山银山”,将直接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农业生态资本运营注重在保护“绿水青山”的过程中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将“绿水青山”转变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金山银山”。因此,研究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的生态益贫效应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的益贫效应及其与精准扶贫协同机制研究”(71673302)等课题,以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的生态益贫效应为研究主题,采用文献研究法、描述性统计方法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和绿色减贫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在界定了农业生态资本、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生态益贫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将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分为增量运营和减量运营两个模式,并分别从增量运营和减量运营的角度分析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的生态益贫机理,以中部六省为研究区域对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的生态益贫效应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农业生态补偿中的退耕还林补偿资金和排放减量化中的农业畜禽粪污排放量产生了生态益贫效应,而农业生态修复中的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占比以及投入减量化中的农药化肥使用量均未产生生态益贫效应。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和政策宣传,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相关配套措施,健全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提升畜禽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本文的创新点集中体现在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上。基于绿色发展理念,本文立足于农村发展的最大优势是生态资源的实际,从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的视角来研究改善生态环境对农村贫困发生率所产生的影响。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分为增量运营与减量运营,探讨农业生态资本运营产生生态益贫效应的内在机理,有助于更高效地发挥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的生态益贫效应。但是本文相关研究理论基础较为薄弱,选取的指标可能不够全面,在未来研究中有待继续深入和完善。

李洪任,谢颂华,张利超,喻荣岗,宋月君,莫明浩,刘昭[5](2020)在《江西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江西省是我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虽然通过多年的治理已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基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江西省水土保持专项普查成果、《江西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与《江西省水土保持区划及防治布局研究》等全省性重要基础技术支撑成果,简述了江西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总体状况,分析了全省坡耕地水土流失成因、特点与危害,并对坡耕地资源进行了评价与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江西省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对策与措施,对于更好地推进江西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黄晓慧[6](2019)在《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研究 ——以黄土高原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对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水土流失的危害是多方面和深远的,甚至可能是不可逆的。实践表明,水土保持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同时能够改善农户生产和生活环境,还能够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在黄土高原区推广水土保持技术,对于提升土地的生产能力、减少洪涝等灾害的发生,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农户是水土保持技术的终端采用者,其采用行为不仅有利于降低单位生产成本,还可以获得增产增收回报,同时提供了具有正外部性的环境产品。然而,当前农业生产中,农户采用水土保持技术行为的动力不足,能力不强,采用率不高,使得水土保持技术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农户的技术采用行为主要受到农户本身及其环境两大因素的影响,资本禀赋和政府支持作为农户自身及其环境的两个重要方面,在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资本禀赋作为家庭成员及整个家庭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对于个人行为的选择和决策具有显着的影响。农户行为通常会面临着一定的资本禀赋约束,农户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其自身和家庭的资本禀赋状况,如果自身资本禀赋不足,农户可能就不会采用水土保持技术,因此会表现出较低的采用行为。另一方面,由于水土保持技术是一项具有正外部性的技术,水土保持技术不仅能够给农户带来经济效应,同时能够给农户自身和社会带来生态效应,而且有些水土保持技术投资比较大,因此,需要政府对具有良好性能的水土保持技术进行有效的推广、宣传、投资、组织与补贴,激励农户采用水土保持技术,以达到治理水土流失的目的。此外,农户在根据自身的资本禀赋做出决策的同时,会根据政府支持政策对其行为进行调整。那么,在我国现行制度下,资本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有何影响?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有何影响?资本禀赋和政府支持政策之间存在何种关联关系?水土保持技术具有怎样的效应?本研究旨在解答上述问题。因此,本文基于资本禀赋和政府支持双重视角,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系统地综述的基础上,基于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理论、可持续生计理论、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生态补偿理论等相关理论,展开以下系列的研究。首先,梳理了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治理进展,描述了样本农户的情况;其次,构建资本禀赋与政府支持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资本禀赋进行测度,运用加权平均法对政府支持进行测度;再次,运用Order Probit模型、双变量Probit模型、二元Logistic模型、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二元Probit模型等计量模型分别实证分析两者对认知、决策、选择、程度的影响,利用内生转换模型考察了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的经济效应,利用Order Probit模型考察了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的生态效应,利用调节效应模型探究了政府支持的调节作用;最后,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的相关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1)黄土高原区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现状。对调研数据加以分析发现,在1152户农户当中,65.19%的农户对水土保持技术的生态环境改善价值有一定的认知,53.56%的农户对水土保持技术的增产价值有一定的认知,48.78%的农户对水土保持技术增收价值有一定的认知。可见,农户对水土保持技术的价值认知并不是很高。采用工程技术、生物技术、耕作技术的农户比例分别为63.63%、54.08%、20.92%,总体而言,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率并不是很高。45.75%的农户只采纳一种水土保持技术,29.34%的农户采纳了两种水土保持技术,11.37%的农户采纳了三种水土保持技术,13.54%的农户一种水土保持技术都没有采纳,可见,采用整套水土保持技术的农户比例很低,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程度比较低。(2)农户资本禀赋和政府支持测度及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关于资本禀赋。整体来看,农户的资本禀赋水平差异较大,资本禀赋总指数均值为5.666,而最低值为3.461,最高值为9.041,相差近6个单位。就五大资本禀赋的均值比较而言,社会资本(1.622)>人力资本(1.215)>物质资本(1.213)>金融资本(0.809)>自然资本(0.805),农户之间分化比较大。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总体上来说,采纳水土保持技术的农户资本禀赋高于未采用水土保持技术农户的资本禀赋。关于政府支持。46%的农户表示政府开展过水土保持技术相关的宣传活动,38%的农户表示政府开展过水土保持技术相关的推广活动,65%的农户表示政府对水土保持技术进行过投资,64%的农户表示政府组织过实施水土保持技术,64%的农户表示政府对采纳水土保持技术进行补贴。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总体上来说,采纳水土保持技术的农户的政府支持高于未采用水土保持技术农户的政府支持。(3)资本禀赋和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认知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人力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增产价值认知具有重要影响。自然资本、社会资本和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增收价值认知具有促进作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生态价值认知具有重要影响。(4)资本禀赋和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物质资本、自然资本、政府支持、技术认知正向影响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决策。金融资本负向影响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决策。政府支持对资本禀赋与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决策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5)资本禀赋与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实际采用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工程技术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在社会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影响农户采用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的关系中政府支持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资本禀赋、金融资本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生物技术具有负向作用。物质资本、政府支持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生物技术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在人力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生物技术的影响中政府支持具有正向调节效应。资本禀赋、自然资本、金融资本、政府支持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在物质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影响中政府支持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可见,在农户选择采用不同水土保持技术中资本禀赋具有异质性。资本禀赋、物质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程度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在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和金融资本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程度的影响中政府支持具有正向调节效应。(6)资本禀赋与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持续采用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资本中总收入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持续采用意愿具有负向作用。资本禀赋、社会资本中相互信任、自然资本、自然资本中耕地面积和政府支持具有促进作用。(7)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的效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户采用水土保持技术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平均处理效应在1%的水平上显着。从平均期望农业产出来看,在考虑反事实假设下,当采用水土保持技术的农户未采用水土保持技术时,亩均农业产出将下降0.1433(2.01%),当未采用水土保持技术的农户采用水土保持技术时,亩均农业产出将增加0.9068(12.12%)。同时,水土保持技术的生态效应明显。(8)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政策建议。第一,加强水土保持技术宣传,强化农户生态绿色教育;第二,丰富农户的资本禀赋,突破农户采用水土保持技术的禀赋约束。促进土地流转,增加自然资本,加强培训,提高农户人力资本,加强金融支持,提高农户金融资本,丰富农户物质资本,加强社会网络,增加农户社会资本;第三,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综合运用技术补贴、宣传、推广等多种形式,逐步强化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进行一定的政府投资以此吸引社会投资,不断完善水土保持补偿机制,加大补偿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户采用水土保持技术的积极性。

程陈艳[7](2019)在《赣中吉安永阳盆地红层荒漠化特征及治理利用研究》文中认为南方红层软岩岩性特殊,受湿润多雨气候条件影响,表土层丧失以后,红层软岩岩性决定其抗侵蚀风化的能力和速度。在红层软岩裸露地表之后,其侵蚀速度受日晒及降雨因素控制,日晒加连续降雨二者交替作用,红层软岩由原本的状态不断崩解碎裂,逐渐形成红层荒漠景观。荒漠化在景观特征上,以表层土被蚀为初始标志,以密集侵蚀沟(鸡爪沟)出现为典型标志。江西省红壤侵蚀面积在南方8个红壤省中居第三位,出露的红层荒漠化面积广泛,严重影响着生态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选取具有典型荒漠化特征的江西省吉泰盆地的次级红层盆地——永阳盆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调查、影像分析、土壤剖面测制和理化特征分析,结合荒漠化空间分布特征和盆地沉积相类型,阐明红层荒漠演化过程中的侵蚀沟类型及特征和不同演化阶段下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揭示控制红层荒漠化形成的因素,为南方红层荒漠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并利用荒漠化的美学价值和科普价值开发成旅游资源,打造以荒漠化为主体的地学文化村,有利于生态环境维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结果表明:(1)永阳盆地是一个陆相沉积盆地,盆地边缘出露白垩系紫红色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盆地内岩性为第四系网纹红土,主要发育河流冲积相、残积-坡积相,受岩性因素制约,大部分的荒漠化区(点)出露在抗侵蚀能力最弱的第四系冲积层和残积—积层上。(2)区内荒漠化在影像上主要呈四种形态:出现在整片山地上,向山地两边堆积分布的“枫叶状”、地势较低的山丘,扩张趋势先横向再纵向,扩张速度较快的“片状”、平坦开阔的地势区,荒漠化呈横向扩张的“星点状”、出现在单斜山丘易受侵蚀一面的“带状”。(3)通过提出的荒漠化/土地退化的分级标准,利用研究区影像为数据源,计算出区内荒漠化的面积,根据野外调查结合等级划分标准,对荒漠化程度进行归类统计,结合数据将区内荒漠化分轻度荒漠、中度荒漠、重度荒漠和极度荒漠四个等级,轻度荒漠化面积成为主体,且有轻度向中度荒漠化过渡趋势。四个等级的荒漠化对应四种景观类型,各景观类型的鸡爪沟特征具有明显差异。(4)土壤剖面结构和理化分析表明,随着荒漠化程度不断加深,植被逆行演替加重,土壤层厚度逐渐减小,极度荒漠化期的土层总厚度仅40cm;表土层土壤含水率仅13.447%27.16%,表明其保水能力差;白垩系风化土壤和网纹红土风化土壤pH值测定结果表明,前者pH值为7.088.20,呈过碱状态,后者为4.255.39,呈过酸状态;区内土壤呈不同程度荒漠化区土壤理化分析表明,区内土壤性质为沙质土,组分含量以粉砂(2-63μm)和中细砂(>125μm)占主导,均超50%,最高可达85%,粘土(<2μm)含量极少,色度数据及比重数据反映出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加深而降低;土壤氮(N)磷(P)钾(K)养分含量数据表明,土壤综合养分过低,在土壤养分分级表列为三、四、五等级,这些都是影响植物逆向演替的重要因素。(5)红层荒漠化由开始到结束共分为四个演化阶段,模拟荒漠化演化模式,从单一的植被类型区为发源地,在气候、人为活动、以及红层软岩自身特性等因素影响下,表土层零星出露,中期—中后期风化侵蚀加速缺失,此后基岩裸露,在不断遭受侵蚀的过程中,侵蚀沟逐渐发育,侵蚀方向为面状(横向)转为下切(纵向)侵蚀,到后期出现密集的“鸡爪沟”,呈现出现有的荒漠景观。(6)针对区内土壤理化性质(pH值、土壤层厚度、含水率、养分含量等)和地势坡度等特征,为区内后期荒漠化治理工作提供相对应的治理建议,并提出将区内中后期和后期极具美学价值和科普价值的荒漠化景观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打造荒漠化相关的地学旅游文化村品牌,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发挥荒漠化景观的价值,提高经济效益。

章俊[8](2019)在《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沅陵县自然经济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保持现状等数据进行收集和调查,构架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的基本数据库,并针对沅陵县自身的发展现状,进行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的现状评价与需求分析,选择能够反映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的典型指标类型:自然地理、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和水土流失四个方面构建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的指标体系。然后根据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空间叠置分析等方法,对沅陵县进行水土保持区划四级分区,并利用ArcGIS软件进行分区划分和区划结果分析,最终得到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四级区划。主要结论如下:(1)依据总目标(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的构成因素,确定了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的二级评价指标分别为:自然地理、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和水土流失,从而确定了具代表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功能的11个三级指标分别为:地形地貌、降水、岩性土壤、森林覆盖率、林草地比例、垦殖率、坡耕地比例、人口密度、农村人均收入、人均耕地面积、轻度以上面积,构建了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的指标体系。(2)根据数据的标准化和主成分分析,将水土保持区划指标体系分为四类:第1主成分荷载集中在:森林覆盖率、林草地比例和垦殖率,反映生态环境优化因素;第2主成分荷载集中在:人均耕地面积,反映人民生活因素;第3主成分荷载集中在:地形地貌,反映地形地貌因素;第4主成分荷载集中在:轻度以上面积,反映水土流失因素。(3)根据权重的计算公式得到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11个指标:地形地貌、降水、岩性土壤、森林覆盖率、林草地比例、垦殖率、坡耕地比例、人口密度、农村人均收入、人均耕地面积、轻度以上面积的权重,分别为:9.28%、7.98%、8.78%、9.48%、10.06%、10.47%、8.94%、10.52%、8.56%、9.73%、6.20%。(4)根据综合得分公式和系统聚类分析,将沅陵县各乡镇分为7类,分别为:北溶乡、陈家滩乡、肖家桥乡和清浪乡是一类;沅陵镇、盘古乡和二酉苗族乡是一类;凉水井镇、马底驿乡、楠木铺乡和杜家坪乡是一类;官庄镇和五强溪镇是一类;麻溪铺镇、筲箕湾镇和荔溪乡是一类;七甲坪镇、大合坪乡和火场土家族乡是一类;借母溪乡和明溪口镇是一类。(5)根据空间叠置分析和区划的命名原则,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分为:X1222-1北部低山丘陵保土农田防护区,含有七甲坪、大合坪、火场土家族乡3个乡镇;X1222-2西北部中低山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含有借母溪、明溪口2个乡镇;X1222-3中部低山丘陵保水保土、防灾减灾区,含有清浪、北溶、陈家滩、肖家桥4个乡镇;X1222-4西南部丘陵保土农田防护、防灾减灾区,含有沅陵镇、盘古乡、二酉苗族乡3个乡镇;X1222-5东部低山丘陵保土生态维护区,含有官庄镇、五强溪2个乡镇;X1222-6东南部中低山水源涵养、生态维护区,含有凉水井镇、马底驿乡、楠木铺乡、杜家坪乡4个乡镇;X1222-7南部中低山土壤保持区,含有筲箕湾镇、麻溪铺镇、荔溪乡3个乡镇,共7个分区。

方传棣[9](2019)在《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保护区域之一,同时还是我国矿产资源供给区域之一。1949年以来,资源供应保障一直是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的主基调,矿业产值及经济总量不断提高。然而,该区域长期过量的矿产开发导致生态退化和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如何在环境约束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议题。现阶段,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已明确。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仅体现了我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大国担当,而且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决策。因此,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下,如何建构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如何促进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呈现何种趋势;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对区域协调发展产生何种影响效应等,是需要展开系统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外关于资源-环境-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定量分析的文献较为丰富,主要通过“耦合”模型对其进行模拟与评价。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第一,梳理和总结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的现状特征,应用VAR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和经济的相互作用程度,深入理解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和经济的耦合关系。第二,对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进行环境影响识别,应用加权TOPSIS法评价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探索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的耦合关系。第三,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情景分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的影响,并进行分地区的协调水平及发展趋势分析与讨论。第四,通过空间计量模型估算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空间关联性,并探索矿产资源开发对区域协调发展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通过上述研究,得到如下结论:第一,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对矿产资源开发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大,而矿产资源开发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10个冲击期内矿产资源开发平均解释了经济发展5.98%的预测方差,经济发展解释了矿产资源开发79.05%的预测方差。表明近年来矿产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逐步由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向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迈进。第二,矿产资源开发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环境影响仍需高度重视,同时不同类型的环境影响具有差异性。计算得出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的综合环境影响评价值为0.36,评价等级为较差。其中,上海市的评价值为1.00,评价等级为良好;安徽省的评价值为0.47,评价等级为一般;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评价值分别为0.39、0.35、0.37、0.24、0.38、0.35,评价等级为较差;湖南省、贵州省、云南省评价值分别为0.15、0.15、0.11,评价等级为极差。第三,“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对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大保护”情景下,与经济优先情景相比2016年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与之相似,2017年高出0.02,约高3.38%;预测到2025年较2018年增长0.04,涨幅6.34%,年均涨幅0.93%,较2025年经济优先情景高出0.06,约高9.82%。第四,矿产资源开发对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估计得出矿产资源的利用水平、收益水平和集约水平每上升1%,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分别上升0.112%、0.149%、0.022%,产量水平每上升1%,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下降0.113%。据此提出政策建议:优化空间结构,减少布局性风险;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动矿业城市资源产业转型升级;严格实行限采区限采制度,高污染和保护性矿种限量开采;推进矿山清洁化、集约化发展,加快绿色矿山建设;建立流域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

匡丽花[10](2018)在《耕地系统安全变化与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以江西省鹰潭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非常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和物质基础。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和人口增长的过程中,耕地数量不断减少、质量不断降低、生态遭到破坏,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耕地系统安全遭受严重威胁。耕地系统安全包括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三方面,其中数量是基础,足够数量的耕地才能满足我国13亿人口的巨大需求;质量是根本,有质量的耕地才能提供各类安全的农产品;生态是保障,处于良好生态环境中的耕地才能维持耕地质量。只有当三者同时达到安全状态,耕地才是安全状态。从系统角度综合考虑耕地保护,比单一的耕地数量或质量保护具有更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结合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思想,开展耕地系统安全变化和格局优化研究,以鹰潭市为研究区域,应用空间分析、空间回归、神经网络和元胞自动机等方法,对鹰潭市耕地系统安全演化趋势、驱动机理、耕地系统安全空间格局预测和优化等进行系列研究,达到土地资源空间优化配置,提高耕地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的目的,对制定耕地保护对策,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1995-2015年耕地系统安全评价与变化研究中,考虑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安全的离散情况,运用改进TOPSIS方法进行安全评价表明:耕地数量和生态安全均先经历急速降低后缓慢变化的过程,耕地质量安全因基础设施的改善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综合后耕地系统安全表现为先急速下降后缓慢上升。其中:1995年鹰潭市耕地系统安全临界状态占耕地面积的91.32%,到2005年降到48.96%,但危险耕地增加到37.55%,主要分布在中北部主要中心城镇建设区域,2015年高、低等级耕地面积均减少,趋向中间水平,临界状态耕地增加至60.72%。从县域看,贵溪市呈小幅变化,月湖区和余江县较不稳定,先急速下降后小幅下降。空间变化上,热点分析和稳定性分析表明耕地系统安全空间自相关性逐渐增强,低值区域从中部不断向西部扩大范围延伸,高值区域集中分布在人为影响较小的南北部山地区域。稳定性高的耕地由零散分布在东、西部,成多个核状中心布局到集中分布在中东部和西北部,多中心镶嵌分布。(2)1995-2015年耕地系统安全变化驱动研究中,利用空间回归模型从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和政策4方面的26个因子中研究耕地系统安全变化驱动力。对比1995-2005年和2005-2015年两个时期,不变耕地中,自然因子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弱;社会经济因子中耕地投入环境负荷影响趋势加大,其他社会经济因子影响程度有减弱趋势;区位因素影响由不显着到显着,但整体影响程度偏弱;政策因素影响由不显着到显着,且影响程度较大。要提升不变耕地中耕地系统安全,要提倡科学耕种,合理施肥打药,提升产能的同时不能破坏耕地生态系统安全,控制工业污染,同时政策上要加大农业投入和环境治理的投入。增加耕地中,自然因素的限制越来越明显,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较大,区位因素影响下降。要提升增加耕地耕地系统安全水平,更多地要从耕地自然条件和耕作基础设施条件上进行改善,同时要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减少耕地系统安全的变化主要指空间位置上耕地变为非耕地,主要因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用地需要,及耕地的自然区位条件,影响耕地的减少。要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应加强存量建设用地的高效利用,提升建设用地的集约度,杜绝粗放、闲置利用行为,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措施。(3)利用ANN-CA模型预测鹰潭市2025年耕地系统安全格局。预测结果中不变耕地中耕地系统安全等级稳定性增强,原有高等级部分降低,而较低等级总体呈上升趋势,最终耕地系统安全表现为升高趋势,较2015年有所改善。鹰潭市未来建设占用仍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而南北部林地是维持耕地占补平衡的主要来源。在空间布局上,耕地破碎度降低,集中连片性更强。但在维持耕地系统安全稳定的同时,挤占了其他生态空间,导致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易引发土地退化等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加大农业投入,通过土地整治等技术措施增加耕地,严格审理建设占用耕地行为,合理规划建设用地,提高建设用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在不打破区域生态平衡的前提下维持耕地系统安全稳定提升发展。(4)通过ArcGIS和MATLAB平台,建立耕地系统安全格局优化模型(Cultivated Land System Security Pattern Optimitation Model,简称 CLSSPOM),以土地利用适宜性、土地利用空间兼容性、土地利用优先性和耕地系统安全总体控制构成的优化规则,并以用地变化率进行数量控制,在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不参与优化的前提下优化鹰潭市耕地系统安全格局。优化后耕地和林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南北山地丘陵区域耕种条件相对恶劣的坡耕地优化为林地;位于中心城镇建设用地群周边、耕作环境遭人为负面影响较大、耕地系统安全水平低下,能更好地发挥用地经济效益的耕地优化为建设用地;位于樟坪乡和塘湾镇耕地集中连片区域周边的低效林地优化为耕地。优化后的耕地系统安全等级中,中上等耕地面积增加,低等耕地面积降低,整体耕地系统安全水平得到提升,同时达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升耕地系统安全的目的。在鹰潭市土地利用中,要处理好南北丘陵山地区域耕作区域和生态林地的边界划分,保护中心城镇建设用地周边耕地的耕作环境,防止耕地系统安全降低和流失耕地。(5)根据耕地系统安全及其稳定性划分耕地系统安全核心保护区、适度保护区、适度改良区、综合改良区,不同保护区施加不同保护模式,并应加大经济投入,加强土地管理,完善土地政策法规,提高人们耕地保护意识,协调耕地与建设、生态空间,改善耕地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提升耕地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主要的创新有:(1)从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角度进行耕地系统安全研究,从重耕地数量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均重要;(2)通过MATLAB编程构建耕地系统安全格局优化模型,融入耕地系统安全总体控制的约束条件,同时实现了土地资源数量结构和空间格局优化,提升耕地系统安全的目的。

二、江西省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省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需求分析的鄱阳湖区水土保持防治方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土流失现状与分析
2 存在问题与需求分析
    2.1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保机构不够健全,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2)工作经费不足,治理项目不够多样:
        (3)农林开发不合理,水保措施不到位:
    2.2 水土保持需求分析
        (1)水保机构设置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2)治理工作经费增加和治理项目多样化的需求:
        (3)如何更好地发挥水保措施效益方面的需求:
3 防治方略
    3.1 水土保持预防与监督管理
    3.2 水土保持治理
        (1)小流域综合治理:
        (2)风蚀沙地治理:
        (3)坡耕地综合治理:

(2)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生态文明概念
        2.1.1 生态文明的定义
        2.1.2 生态文明的分类
        2.1.3 生态文明的特征
        2.1.4 衡量指标
    2.2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3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演变和现状
    3.1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演变
        3.1.1 “山江湖”工程
        3.1.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3.1.3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3.2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3.2.1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措施
        3.2.2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
4 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生态制度不健全、落实难
        4.1.1 环境保护制度不健全
        4.1.2 政策落实效率低
        4.1.3 自然资源产权体系不完善
    4.2 生态技术发展落后
        4.2.1 能源开发技术落后
        4.2.2 生态工业技术落后
        4.2.3 生态农业技术落后
    4.3 生态意识薄弱
        4.3.1 生态文明教育落后
        4.3.2 生态保护公民参与度低
        4.3.3 生态法治观念淡薄
    4.4 环境污染问题未得到根本性改善
        4.4.1 大气污染治理效果欠佳
        4.4.2 垃圾处理流程形式化
        4.4.3 土壤污染历史遗留问题严重
5 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内经验借鉴及启示
    5.1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借鉴
    5.2 福建长汀生态文明经验借鉴
    5.3 其他省生态文明建设对江西省的启示
6 推进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6.1.1 完善相关制度法规
        6.1.2 自然资源产权配置
    6.2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6.2.1 培育绿色发展动能
        6.2.2 打造绿色品牌
        6.2.3 布局绿色产业
    6.3 提升生态文明意识
        6.3.1 加强生态文化宣传
        6.3.2 挖掘特色文化资源
    6.4 健全污染防控体系
        6.4.1 深化污染综合防治
        6.4.2 打造“碧水蓝天”
参考文献
致谢

(3)赣州市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地方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基本界说
    一、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的涵义
    二、赣州山地开发水土流失主要类型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赣州市山地开发水土流失主要类型及现状
        (二)赣州市山地开发水土流失原因分析
    三、赣州市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制度供给现状
第二章 赣州市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配套制度供给不足
        (一)缺乏专门性、系统性法律法规
        (二)缺乏横向生态补偿法律制度
        (三)山地矿山果林园治理、修复、保育机制单一
    二、行政监管与行政执法问责机制乏力
        (一) 监管执法和水土保持部门相关监督及审批程序待规范
        (二) 监管执法人员素质不高和执法行为不规范
        (三) 政府行政干预多且监管执法问责乏力的问题突出
    三、政府、市场、社会共同治理机制尚不完善
第三章 国内外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立法的经验与启示
    一、域外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立法经验
        (一)美国
        (二)日本
    二、域内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立法现状
        (一)中央层面立法
        (二)其他省市立法
    三、域内外立法对赣州市立法的启示
第四章 赣州市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的立法对策
    一、赣州市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地方立法的基本原则制度
        (一)规划与预防
        (二)规范行政许可
        (三)授权制订山地开发标准
        (四)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五)建立山地开发水土保育许可与保证金制度
    二、明确政府及职能部门山地开发的监管与执法责任
        (一)明细政府及职能部门监管职责
        (二)完善执法机构职能和加强执法能力建设
        (三)加大行政处罚与行政执法问责力度
    三、完善山地开发水土流失共同治理制度设计
        (一)多部门协同治理
        (二)公众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的生态益贫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的研究
        二、生态益贫的研究
        三、农业生态资本运营与生态益贫的关系研究
        四、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农业生态资本
        二、农业生态资本运营
        三、生态益贫
    第二节 基础理论
        一、生态资本理论
        二、农业生态经济理论
        三、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第三节 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的生态益贫机理分析
        一、农业生态资本增量运营的生态益贫机理
        二、农业生态资本减量运营的生态益贫机理
第二章 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生态益贫效应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域
        二、数据来源
    第二节 研究区域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现状
        一、农业生态资本增量运营现状
        二、农业生态资本减量运营现状
    第三节 研究区域农村贫困现状
        一、农村居民收入状况
        二、农村贫困发生率
第三章 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生态益贫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变量选取及说明
        一、变量选取
        二、变量说明
    第二节 理论模型
        一、研究假设
        二、理论模型构建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二、相关性分析
        三、实证模型确定
        四、回归结果及分析
第四章 促进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生态益贫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和政策宣传
        一、普及农业绿色发展理念
        二、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宣传力度
    第二节 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配套措施
        一、提升退耕农户的非农就业能力
        二、加强退耕还林区的产业发展
    第三节 健全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
        一、健全绿色农业技术研发推广体系
        二、完善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
    第四节 提高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
        一、引导农户积极参与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二、提升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水平
        三、促进农户与企业合作利用畜禽废弃物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江西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坡耕地水土流失概况
2 坡耕地水土流失成因
    2.1 自然因素
        (1)地貌。
        (2)降雨。
        (3)土壤。
        (4)植被。
    2.2 人为因素
        (1)不合理的耕作方式。
        (2)掠夺式的经营方式。
        (3)陡坡开荒的整地方式。
3 坡耕地水土流失特点
    3.1 土壤流失量随坡度增大而增加
    3.2 时空分布集中
    3.3 水土流失严重
4 坡耕地水土流失危害
    4.1 破坏耕地资源,威胁粮食安全
    4.2 造成水体污染,影响饮水安全
    4.3 淤塞水库,引发洪涝灾害,威胁生态安全
    4.4 制约新农村建设,威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5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坡耕地面积大,土壤侵蚀强烈
5 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5.1 坡耕地资源评价与需求分析
    5.2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
        (1)坡改梯。
        (2)雨水集蓄配套工程。
        (3)田间道路。
6 结 语

(6)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研究 ——以黄土高原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严重
        1.1.2 水土流失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1.1.3 水土保持技术是应对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1.1.4 资本禀赋和政府支持在农户采用水土保持技术中扮演重要角色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水土流失
        2.1.2 水土保持技术
        2.1.3 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
        2.1.4 资本禀赋
        2.1.5 政府支持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理论
        2.2.2 可持续生计理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2.4 公共产品理论
        2.2.5 生态补偿理论
    2.3 影响机理分析
        2.3.1 资本禀赋与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认知的影响
        2.3.2 资本禀赋与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
        2.3.3 资本禀赋与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程度的影响
        2.3.4 资本禀赋与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持续采用的影响
        2.3.5 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的效应
        2.3.6 理论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土高原区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现状分析
    3.1 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现状、危害及治理进展
        3.1.1 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现状
        3.1.2 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危害
        3.1.3 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治理进展
        3.1.4 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治理成效
    3.2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3.2.1 数据来源
        3.2.2 样本描述
        3.2.3 样本农户认知情况
        3.2.4 样本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情况
        3.2.5 样本区域政府支持情况
    3.3 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3.3.1 农户对水土流失的风险感知不足
        3.3.2 农户水土保持技术价值认知有待提高
        3.3.3 农户生态补偿政策认知有待提高
        3.3.4 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率有待提高
        3.3.5 政府支持程度不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户资本禀赋和政府支持指标测度及特征分析
    4.1 农户资本禀赋的测度
        4.1.1 数据说明
        4.1.2 指标设计原则
        4.1.3 指标体系的构建
        4.1.4 测度方法
    4.2 农户资本禀赋特征分析
        4.2.1 农户资本禀赋原始表征指标特征分析
        4.2.2 农户资本禀赋及其构成特征分析
    4.3 政府支持测度及特征分析
        4.3.1 政府支持的测度
        4.3.2 政府支持特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认知的影响
    5.1 问题的提出
    5.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5.3 变量选择和模型设置
        5.3.1 变量选择
        5.3.2 模型构建:Ordinal Probit模型
    5.4 资本禀赋与政府支持影响农户水土保持技术认知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资本禀赋及其构成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认知的影响
        5.4.2 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认知的影响
        5.4.3 其他变量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认知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采用决策的影响
    6.1 问题的提出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3 变量选择和模型设置
        6.3.1 变量选择
        6.3.2 模型方法
    6.4 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采用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6.4.1 资本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
        6.4.2 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
        6.4.3 其他变量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
    6.5 政府支持对资本禀赋与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决策的调节效应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实际采用的影响
    7.1 问题的提出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3 变量选择和模型设置
        7.3.1 变量选择及描述性统计
        7.3.2 模型构建
    7.4 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选择影响的实证分析
        7.4.1 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工程技术影响结果分析
        7.4.2 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生物技术影响结果分析
        7.4.3 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影响结果分析
        7.4.4 政府支持对资本禀赋与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选择行为的调节效应
    7.5 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程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7.5.1 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程度影响结果分析
        7.5.2 稳健性检验
        7.5.3 政府支持对资本禀赋与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程度的调节效应检验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持续采用的影响
    8.1 问题的提出
    8.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8.3 数据说明、变量选择、模型构建
        8.3.1 数据说明及样本特征
        8.3.2 变量选择
        8.3.3 模型方法
    8.4 资本禀赋与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持续采用意愿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8.4.1 资本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持续采用的影响
        8.4.2 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持续采用的影响
        8.4.3 其他变量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持续采用的影响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效应分析
    9.1 问题的提出
    9.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9.3 数据说明、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9.3.1 数据及样本基本情况
        9.3.2 变量选择及说明
        9.3.3 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
    9.4 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的经济效应结果与分析
        9.4.1 农业产出方程回归结果分析
        9.4.2 处理效应分析
        9.4.3 经济效应稳健性检验
    9.5 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的生态效应结果与分析
    9.6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0.1 研究结论
        10.1.1 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情况
        10.1.2 农户资本禀赋和政府支持特征
        10.1.3 资本禀赋和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认知的影响
        10.1.4 资本禀赋和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
        10.1.5 资本禀赋和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实际采用的影响
        10.1.6 资本禀赋和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持续采用的影响
        10.1.7 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的效应
    10.2 政策建议
        10.2.1 重视宣传教育、增强农户水土保持意识
        10.2.2 提高农户的资本禀赋
        10.2.3 完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
        10.2.4 加强水土保持技术推广服务
        10.2.5 完善农户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监督机制
    10.3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赣中吉安永阳盆地红层荒漠化特征及治理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红层与红色荒漠化的关系梳理
        1.2.3 荒漠化与红壤关系梳理
        1.2.4 红层荒漠化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4.1 遥感影像解译
        1.4.2 野外调查、剖面测制与采样
        1.4.3 红壤物理、化学特性研究
        1.4.4 红色荒漠化景观演化综合研究
    1.5 创新点
    1.6 完成工作量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气候与降水
        2.1.2 地貌与植被
        2.1.3 环境地质问题
    2.2 地质概况
        2.2.1 盆地地层岩性
        2.2.2 盆地构造特征
3 永阳盆地红层荒漠化特征
    3.1 荒漠化基本特征
        3.1.1 荒漠化分布及形态
        3.1.2 侵蚀沟影像特征
    3.2 荒漠化类型
        3.2.1 荒漠化程度划分
        3.2.2 荒漠化面积
    3.3 典型荒漠化景观特征
        3.3.1 轻度荒漠化景观
        3.3.2 中度荒漠化景观
        3.3.3 重度荒漠化景观
        3.3.4 极度荒漠化景观
    3.4 鸡爪沟形态差异因素
4 红层荒漠化区土壤结构与理化性质
    4.1 土壤剖面结构特征
    4.2 土壤物理特征
        4.2.1 土壤含水率特征
        4.2.2 土壤pH值特征
        4.2.3 土壤色度特征
        4.2.4 土壤比重特征
        4.2.5 土壤粒度特征
        4.2.5.1 粒度组成特征
        4.2.5.2 粒度参数特征
    4.3 土壤元素化学特征
        4.3.1 土壤N含量特征
        4.3.2 土壤P含量特征
        4.3.3 土壤K含量特征
    4.4 理化性质对荒漠化的影响
5 红层荒漠化演化及治理利用
    5.1 红层荒漠化演化
        5.1.1 红层荒漠化演化阶段
        5.1.2 红层荒漠化演化模式
    5.2 治理现状与利用方式
        5.2.1 南方红层荒漠化治理现状
        5.2.2 区内荒漠化治理现状
    5.3 红层荒漠化的防治对策
    5.4 红层荒漠景观充分利用——地学旅游文化村建设设想
        5.3.1 可行性评价
        5.3.2 拟路线及项目规划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与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及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8)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区划研究进展
    1.4 我国水土保持区划的研究进展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主要研究内容
    2.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2.3 分析方法
        2.3.1 数据的标准化
        2.3.2 主成分分析
        2.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2.3.4 综合得分的确定
        2.3.5 系统聚类分析
        2.3.6 空间叠置分析
    2.4 统计学分析
    2.5 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方法
        2.5.1 县域水土保持区划基本原则
        2.5.2 县域水土保持区划划分方法
        2.5.3 县域水土保持区划分区的命名
    2.6 技术路线
3 研究区概况
    3.1 基本概况
    3.2 自然条件概况
        3.2.1 地形地貌概况
        3.2.2 气象特征
        3.2.3 水文水资源特征
        3.2.4 土壤特征
        3.2.5 植被特征
    3.3 自然资源概况
        3.3.1 矿产资源概况
        3.3.2 动物资源概况
        3.3.3 植物资源概况
        3.3.4 旅游资源概况
    3.4 社会经济概况
        3.4.1 行政区划与人口
        3.4.2 社会经济现状
        3.4.3 土地利用现状
    3.5 水土流失现状及其评价
        3.5.1 水土流失概况
        3.5.2 水土流失面积
        3.5.3 水土流失变化趋势
        3.5.4 水土流失成因
        3.5.5 水土流失的危害
        3.5.6 水土保持现状
    3.6 县域空间发展结构
        3.6.1 主体功能区划
        3.6.2 城镇空间发展格局
        3.6.3 农业空间布局
        3.6.4 生态空间布局
4 水土保持区划现状评价与需求分析
    4.1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及存在问题
        4.1.1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4.1.2 存在的问题
    4.2 水土保持现状评价及存在问题
        4.2.1 水土流失消长评价
        4.2.2 水土保持现状评价
        4.2.3 经验和存在问题
    4.3 生态状况评价
    4.4 地质灾害分区及防治评价
        4.4.1 地质灾害分区
        4.4.2 重点防治区
    4.5 水土保持区划需求分析
        4.5.1 土地利用规划对水土保持区划的需求分析
        4.5.2 生态建设对水土保持区划的需求分析
        4.5.3 农田水利设施对水土保持区划的需求分析
5 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指标体系的构建目的
    5.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5.3 指标体系的构建
6 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
    6.1 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的基础
    6.2 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的划分
        6.2.1 数据的标准化
        6.2.2 主成分分析
        6.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6.2.4 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综合得分
        6.2.5 系统聚类分析
        6.2.6 空间叠置分析
    6.3 区划结果与分析
        6.3.1 区划结果
        6.3.2 区划结果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矿产资源开发-经济耦合关系研究进展
        1.2.2 矿产资源开发-环境耦合关系研究进展
        1.2.3 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关系研究进展
        1.2.4 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研究现状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1.6 论文工作量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理论基础与定量分析方法
    2.1 概念界定
        2.1.1 耦合
        2.1.2 协调和协调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矿产资源经济理论
        2.2.2 环境经济与环境影响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环境库兹涅茨理论
        2.2.5 系统科学理论
    2.3 定量分析方法
        2.3.1 向量自回归分析方法
        2.3.2 耦合协调度分析方法
        2.3.3 空间自回归与空间误差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3.1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分布与矿业发展
        3.1.1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分布特征
        3.1.2 长江经济带矿业发展特征
    3.2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耦合关系分析
        3.2.1 向量自回归模型构建
        3.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3 向量自回归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耦合关系研究
    4.1 长江经济带环境现状与矿区环境现状分布
        4.1.1 长江经济带总体环境现状
        4.1.2 长江经济带矿区环境现状分布
    4.2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识别
    4.3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耦合关系分析
        4.3.1 空间占用影响
        4.3.2 污染排放影响
        4.3.3 土壤环境影响
        4.3.4 地质环境影响
        4.3.5 综合环境影响及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保护战略下长江经济带矿产-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研究
    5.1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5.1.1 耦合协调度测算
        5.1.2 耦合协调度预测
    5.2 情景设置
    5.3 指标体系与数据处理
        5.3.1 指标体系
        5.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4 耦合协调度分析
        5.4.1 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5.4.2 耦合协调度结果分析
    5.5 耦合协调度预测及情景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6.1 空间相关性分析
        6.1.1 空间权重矩阵设定
        6.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6.1.3 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6.2 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6.2.1 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6.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3 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7.1 优化空间结构
    7.2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7.3 推动矿业城市资源产业转型升级
    7.4 严格实行限采制度
    7.5 推进矿山清洁化和集约化发展
    7.6 建立流域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长江经济带矿区环境现状汇总表
附录2 长江经济带矿区与禁止开发区重叠情况汇总表
附录3 2006-2017年长江经济带经济指标数据
附录4 2006-2017年长江经济带环境指标数据
附录5 2006-2017年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指标数据

(10)耕地系统安全变化与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以江西省鹰潭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1.2.1 耕地系统安全变化与空间格局优化原理
        1.2.2 耕地系统安全变化与空间格局优化分析框架
    1.3 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进展
        2.1.1 耕地资源动态变化方面
        2.1.2 耕地系统安全方面研究
    2.2 国外研究进展
    2.3 研究述评
第3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耕地系统
        3.1.2 耕地系统安全
        3.1.3 耕地系统安全格局
        3.1.4 耕地系统安全变化及驱动力
        3.1.5 耕地系统安全格局预测
        3.1.6 耕地系统安全格局优化
    3.2 基础理论
        3.2.1 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3.2.2 系统科学理论
        3.2.3 人地关系理论
        3.2.4 元胞自动机理论
第4章 耕地时空变化
    4.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收集
        4.1.1 地理位置
        4.1.2 自然地理环境
        4.1.3 社会经济条件
        4.1.4 研究区耕地保护与利用现状
        4.1.5 研究数据收集
    4.2 遥感影像解译
        4.2.1 遥感影像预处理
        4.2.2 遥感影像解译
    4.3 耕地时空变化分析
        4.3.1 耕地数量变化
        4.3.2 耕地空间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耕地系统安全评价与变化研究
    5.1 评价方法介绍
    5.2 耕地系统安全评价
        5.2.1 评价单元划分
        5.2.2 评价指标体系
        5.2.3 耕地系统安全评价结果
    5.3 耕地系统安全变化分析
        5.3.1 耕地系统安全变化数量分析
        5.3.2 耕地系统安全空间分布格局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耕地系统安全变化驱动力分析
    6.1 耕地系统安全变化信息与影响因子选择
        6.1.1 耕地系统安全变化信息
        6.1.2 驱动因子选择
    6.2 耕地系统安全驱动分析方法
        6.2.1 空间自相关分析
        6.2.2 空间回归模型
        6.2.3 空间权重矩阵
    6.3 空间回归分析
        6.3.1 空间自相关分析
        6.3.2 耕地系统安全变化驱动力回归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耕地系统安全格局预测研究
    7.1 耕地系统安全格局预测与预测方法
        7.1.1 耕地系统安全格局预测
        7.1.2 耕地系统安全格局预测方法
    7.2 耕地利用格局预测
        7.2.1 耕地利用格局预测模型输入层
        7.2.2 耕地利用格局预测模型隐含层
        7.2.3 耕地利用格局预测模型输出层
        7.2.4 耕地利用格局预测模型结果
    7.3 耕地系统安全等级预测
        7.3.1 耕地系统安全等级预测模型输入层
        7.3.2 耕地系统安全等级预测模型隐含层、输出层
        7.3.3 耕地系统安全等级预测模型结果
    7.4 耕地系统安全时空变化趋势分析
        7.4.1 耕地系统安全数量变化
        7.4.2 耕地系统安全等级空间变化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耕地系统安全格局优化研究
    8.1 耕地系统安全格局优化及方法
        8.1.1 耕地系统安全格局优化
        8.1.2 耕地系统安全格局优化方法
    8.2 耕地系统安全格局优化模型
        8.2.1 CLSSPOM的建立
        8.2.2 CLSSPOM模块介绍
    8.3 耕地系统安全格局优化
        8.3.1 数据处理
        8.3.2 耕地系统安全格局优化及结果分析
        8.3.3 优化结果与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耕地系统安全保护分区与对策研究
    9.1 耕地系统安全保护分区
        9.1.1 耕地系统安全保护区划分
        9.1.2 耕地系统安全保护模式
    9.2 可持续利用对策
        9.2.1 协调耕地数量与建设、生态空间
        9.2.2 加大经济投入,提升耕地质量和生态安全
        9.2.3 加强土地管理,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9.2.4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9.3 本章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耕地系统安全格局优化模型代码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江西省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需求分析的鄱阳湖区水土保持防治方略研究[J]. 张利超,汪为维,吴昊,周鑫,徐江宁.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21(06)
  • [2]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D]. 沈苏丹.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赣州市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治理地方立法研究[D]. 陈顺林.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4]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的生态益贫效应研究[D]. 向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5]江西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对策研究[J]. 李洪任,谢颂华,张利超,喻荣岗,宋月君,莫明浩,刘昭. 中国水土保持, 2020(01)
  • [6]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研究 ——以黄土高原区为例[D]. 黄晓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7]赣中吉安永阳盆地红层荒漠化特征及治理利用研究[D]. 程陈艳.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8]沅陵县水土保持区划研究[D]. 章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9]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方传棣.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3)
  • [10]耕地系统安全变化与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以江西省鹰潭市为例[D]. 匡丽花.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3)

标签:;  ;  ;  ;  ;  

江西省水土流失现状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