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的改进

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的改进

一、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测定方法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刘波,韩宇捷,廖小文,王文林,童仪,刘筱,田嘉慧,杜薇,罗丹,李文静,冯欢,徐鑫,李博勤,谢文轩[1](2021)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规模化猪场自然通风圈舍氨气监测研究》文中指出以长三角典型规模化生猪养殖场自然通风圈舍为研究对象,探讨基于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简称水杨酸法)面向开放式圈舍氨排放核算的氨气采样效率、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辨析影响圈舍氨气监测的影响因素,为构建畜禽养殖圈舍氨排放监测方法进而准确核算畜禽氨排放量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采用水杨酸法测定圈舍氨气,不少于4 min的采样时间(采集气量为4 L)采样效率均大于90%,不同采样时间(4、20、40和60 min)测定获得的氨气浓度无显着差异;小时采样频率相对误差与累积频率90%相对误差随着采样频率减少而增加,温度较高的夏季(日均温为25~35℃)各小时采样频率与累积频率90%相对误差均显着高于温度较低的冬季(日均温为0~10℃);与小时采样频率相似,日采样频率相对误差均值也随着采样频率减少而增大,且温度较高的夏季均显着高于温度较低的冬季;在长三角开展规模化生猪圈舍氨监测,建议夏季小时采样频率不少于4次·h-1,在每日清晨6至7时前后与午后增加到6次·h-1,日采样频次不少于12次·d-1;冬季小时采样频率为2次·h-1,日采样频次不少于4次·d-1。

廖晋瑞[2](2021)在《基于光谱信息融合的设施栽培营养液浓度快速检测系统研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无土栽培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愈发普遍,但随之而来的营养液回收利用率低,废液排放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引人关注。通过检测营养液废液的离子浓度,经去除杂质和二次配制后的再利用,可有效提高营养液的循环利用率。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光谱信息融合的设施栽培营养液离子浓度检测设备,可以实现对设施栽培营养液中钙离子、镁离子、钾离子、铵根离子、硝酸根离子以及磷元素浓度的快速检测,进而为营养液浓度的动态调控和废液的循环利用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结论如下:(1)确定基于光谱信息融合的营养液离子浓度检测方法并提取特征波长。本设计依据水质检测相关国家标准和分光光度检测相关研究,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近红外光谱仪,对经显色处理后的各离子标准溶液进行检测,获取吸光度数据,经光谱预处理后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算法绘制标准浓度曲线,使用竞争自适应加权算法和随机蛙跳算法提取出与各离子浓度相关性最大的特征波段,并结合可定制窄带LED光源的波段,确定了六个特征波段定制LED光源,其中心波长分别为220、275、400、540、700、1720 nm。(2)基于多组分顺序检测流路的检测设备结构设计和基于透射光谱检测的检测设备硬件设计。本设计搭建了一个基于低成本窄带LED光源和光电二极管结合的光谱信息采集平台,该平台在检测主流路的设计中借鉴了顺序注射分析法的流路原理,设计了基于多位排阀与微型精密蠕动泵的多离子顺序检测主流路系统,实现了多试剂和样品间的流路切换和精确进样、进试剂的功能。在该硬件平台的基础上,设计了营养液中待测离子经显色处理后通过光谱检测测定离子浓度的检测方法,即通过将光电传感器采集透射光产生的电压数据转化为吸光度值后,建立营养液中各离子浓度线性回归模型并将模型嵌入至树莓派处理器,实现营养液离子浓度的检测并实时显示检测结果。(3)基于C语言的检测设备控制部分软件设计和基于Python的检测设备人机交互界面开发。本设计根据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要求,完成营养液离子浓度检测系统软件开发,实现了STM32单片机对检测过程中营养液待测样本和显色试剂的精确输送,光谱数据的采集与计算。基于QT设计的用户交互界面,实现了检测过程可视化,检测结果实时显示,以及动态调控营养液浓度屏蔽。(4)营养液离子浓度模型建立及检测系统的测试与验证。本设计通过验证实验对整套设备的检测精度和稳定性进行测试。由于常见营养液配方离子种类基本一致,本文以通用霍格兰营养液为检测对象,对设备检测精度进行验证。试验制备了90个按不同比例稀释的无土栽培营养液通用霍格兰番茄配方样本,建立用于设备检测的营养液离子浓度线性回归模型,所建立的模型中磷元素、NH4+、NO3-、K+、Ca2+、Mg2+浓度的均方根误差为0.0646、0.0716、0.6896、3.5320、0.2773、0.3253,系统对样本溶液的检测结果平均误差率均小于±10%,且每份待测样本的单次检测时间约为15分钟。本设计研发的基于光谱信息融合的设施栽培营养液离子浓度检测设备具有成本低廉、检测准确率高和检测速度快的优点,在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对提高营养液废液的循环利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李思沂[3](2021)在《基于纳米颗粒改性的PVDF膜延缓膜老化的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膜法饮用水处理过程中超滤膜材料的稳定性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PVDF(聚偏氟乙烯)作为广泛应用的膜材料,为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不可避免的使用强氧化性药剂进行化学清洗。氧化性药剂会分解形成极性小、活性强的自由基,快速扩散到聚合物中引发老化过程,最终导致膜材料降解和性能下降。因此减缓自由基对有机膜材料的氧化对膜饮用水工艺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用电子自旋共振和水杨酸分光光度法测定次氯酸钠溶液中自由基的新方法。实验表明,添加0.5wt%的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或羧基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COOH)后,自由基清除率可达86%以上,证明了纳米颗粒的抗氧化性并分析了纳米颗粒清除自由基的机理。其中p H=9时,自由基活性强,后续加速老化实验在该条件下进行。采用共混改性法制备得到PVDF改性膜(PVDF-PVP/TiO2、PVDF-PVP/CNT),以及未添加纳米颗粒的原膜(PVDF-PVP),进一步将膜材料在2000 ppm(p H=9)的次氯酸钠溶液中暴露30天进行加速老化实验。通过表面化学性能(FTIR、XPS),表面形貌(SEM),表面亲水性(接触角),表面电负性(zeta电位)和力学性能(拉伸断裂率、抗拉强度)测试,探究纳米颗粒加入后对膜自身抗老化性能的提升。与老化后的PVDF-PVP相比,老化处理后的PVDF-PVP/TiO2和PVDF-PVP/CNT有效抑制了大孔的形成,纯水通量分别增加了43.1%和70.6%,抗拉强度分别提高46.3%和59.2%。FTIR显示改性膜在老化过程中有效抑制了亲水性添加剂PVP(聚乙烯吡咯烷酮)的降解(交联和析出),降低了老化速率,提高了膜材料的化学稳定性。本实验为纳米颗粒共混有效提高PVDF膜自身抗氧化性提出新论断。实验进一步探究了不同纳米颗粒投加量(0.25wt%、0.5wt%、1wt%)对膜材料的抗老化性能影响。发现1wt%的nano-TiO2改性膜具有更强的抗老化性能,而0.5wt%含量的MWCNTs-COOH就可以保持较好的抗老化性能。这是由于羧基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具有更多的空穴结构,与自由基接触位点更多,因此碳纳米管的效果优于二氧化钛。自由基优先与纳米粒子上的接触位点反应形成大分子自由基和水,减少了自由基对膜基质PVDF与添加剂PVP的攻击,加入自由基清除功能的纳米颗粒后,老化明显减缓。本文分析了纳米粒子改性膜抗老化的原因和机理,为今后降低工艺成本和延长膜的使用寿命提供了理论支持。

娄红杰,刘威,胡艳晶,张冠楠,吴弘基,赵尹婕[4](2020)在《水杨酸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氨氮》文中研究表明在HJ 536–2009基础上建立水杨酸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氨氮并对其优化。显色剂由水杨酸钠替代水杨酸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调整游离碱浓度方式由液体改为固体,质量工作曲线法改为浓度直读法。结果表明,方法优化后的氨氮质量浓度在0~1.000 mg/L范围内与吸光度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为0.999 96,优化前后地下水测定值无显着性差异。取地下水、污水及0.500 mg/L和0.875 mg/L的标准样品测定结果,相对标准偏差为0.80%~2.91%(n=10),相对误差为0.34%~1.0%,加标回收率为95.2%~100.4%。优化后方法便于样品溶解,显色完全,测定快速准确,无毒且安全环保,能有效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并简化分析步骤。

杨通[5](2020)在《金属有机骨架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催化固氮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将自然界丰富N2转化为NH3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Haber-Bosch是传统工业固氮法,耗能严重且排放大量CO2,故需低能环保的固氮新方案。电化学氮还原反应(NRR)可在环境条件产NH3,是极具前景的替代Haber-Bosch的绿色方案。但目前催化剂性能较差,该技术的固氮速率和法拉第效率(FE)都较低。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有高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和丰富的配位不饱和金属位点,是潜在的NRR催化剂。利用氯化铁和2-氨基对苯二甲酸(或对苯二甲酸),用水热法合成NH2-MIL-88B-Fe(或 MIL-88B-Fe)。双锥棱柱形 NH2-MIL-88B-Fe 的粒径小于纺锤形MIL-88B-Fe。NH2-MIL-88B-Fe的最大NH3生成速率为12.05×10-11 mol s-1 cm-2,高于 MIL-88B-Fe 的 3.575×10-11 mol s-1 cm-2。且NH2-MIL-88B-Fe 的 FE 也高于 MIL-88B-Fe。MIL-88B-Fe 引入-NH2官能团后,降低粒径,增加配位不饱和位点,能提升NRR性能。利用金属硝酸盐和2,5-二羟基对苯二甲酸,用水热法合成Ni、Co和Zn三种MOF-74。花状球形Ni-MOF-74颗粒分布均匀,粒径小于六角柱状Co-MOF-74和块状Zn-MOF-74。Ni-MOF-74的NRR性能最好,其最高 NH3 生产速率为 6.68×10-11 mol s-1 cm-2,FE 高达 23.69%。归因于 Ni-MOF-74 粒径最小,电化学比表面积最大和金属-氧键含量最多。利用氯化锆和功能化对苯二甲酸,用水热法合成UiO-66、UiO-66-NH2、UiO-66-NO2和UiO-66-Br。UiO-66为规则正八面体,引入官能团后,晶体形貌发生变化。UiO-66-NH2具有最好的NRR性能,其最大NH3生成速率为20.7× 10-11 mol s-1 cm-2,FE 为 85.21%。归因于 UiO-66-NH2 晶体分布均匀,有最多的氧空位和不饱和位点。

杨通,何小波,银凤翔[6](2020)在《M-MOF-74(M=Ni,Co,Zn)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催化合成氨性能》文中指出将自然界丰富的氮转化为氨对人类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以氮和水为原料的电化学合成氨是极具应用前景的绿色合成过程。采用水热法合成了Ni-, Co-和Zn-MOF-74催化剂,采用XRD、SEM以及XPS等表征了催化剂结构,并在0.1 mol·L-1Na2SO4电解液中研究了它们的电催化合成氨性能。结果表明,在常温常压下,Ni-MOF-74的电催化合成氨性能优于Co-和Zn-MOF-74催化剂,在-0.7 V (vs Ag/Ag Cl)下其氨合成速率和法拉第效率分别高达6.68×10-11mol·s-1·cm-2和23.69%,这归因于Ni-MOF-74不仅颗粒尺寸小且分布均匀,而且具有最多的金属-氧键和最大的电化学比表面。特别是Ni-MOF-74还能有效抑制析氢副反应,从而提高了法拉第效率。

郑倩清,欧阳佩佩,黄诚[7](2020)在《工作场所空气中氨的连续流动分析-水杨酸盐光度测定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工作场所空气中氨的连续流动分析-水杨酸盐光度法。方法工作场所空气中的氨经稀硫酸吸收液采集后,运用连续流动分析仪,在二水亚硝基铁氰化钠的催化作用下,溶液中的铵离子与水杨酸钠和次氯酸盐(由二氯异氰尿酸钠释放)在碱性缓冲溶液中加热,反应生成蓝绿色化合物,在660 nm波长处定量检测,吸光强度转换成电信号(相对峰高),响应值与吸收液中的铵浓度存在线性关系,从而换算出工作场所空气中氨的含量。结果样品吸收液浓度为0.010 mol/L,氨浓度为0.10~5.0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方法检出限为0.007 mg/L,定量限为0.03 mg/L,相对标准偏差为0.18%~0.60%,加标回收率为100%~105%。测量国家有证标准物质,结果均在指定值范围内。结论该方法的检出限低、线性范围宽、准确度高、重现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及操作自动化,适用于大批量样品的检测。

杨正[8](2019)在《微流控芯片实现细微颗粒物的显微全息测量及可逆式氨检测》文中认为微流控芯片分析以其快速性、集成性、准确性、低耗样、精确控制等特性成为了分析科学的核心领域之一,颗粒数字全息、光谱分析测氨等技术由于以PDMS为材质的微流控芯片具有的良好的光学性质而备受关注。然而微流控芯片分析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系统微型化,对于微观领域认知的欠缺导致微流控芯片中的颗粒数字全息与光谱分析测氨均存在一定的缺陷,颗粒数字全息对多分布复杂细微颗粒物颗粒场的研究远远不足,而光谱分析测氨在指示剂选择、芯片设计以及选择性等方面问题重重。为了解决这些迫在眉睫的技术问题,本文以微流控芯片为分析平台进行了大量研究。一方面,我们以显微全息技术对多分布复杂细微颗粒场进行了研究,并对实际样品进行了测试;另一方面,通过以PDMS旋涂固定薄膜固定指示剂ZnTPP的方法实现了液相环境中可逆式的氨测量,研究了该方法的时间响应、影响因素和干扰物作用等,随后针对研究中选择性低的问题进一步完善芯片设计,通过耦合微流控芯片实现了复杂液相环境中高选择性高的氨(铵)检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与优化,并完成了对实际样品的测试。以下为具体研究内容:首先,在高斯光束形成的平面波远场条件下,用搭建的数字显微全息系统与小波重建算法对PDMS微流控芯片中的细微颗粒物进行了研究。确定显微全息系统的等效像素与引入的放大倍数后,首先对单一分布的标准颗粒场进行测试,确定了微流控芯片中流动状态下显微全息的准确性,其次通过对含有不同比例标准颗粒的溶液进行研究,表明了测定多分布复杂细微颗粒场的合理性,最后对取自WESP的实际复杂样品进行了大量的拍摄与重建并与标准方法进行了对比。第二,以ZnTPP为指示剂,通过PDMS旋涂固定薄膜的方式实现固定,以设计的4层式微流控芯片实现了可逆式氨检测。通过对连续光谱的分析确定了芯片对于氨的响应波段,对特定波长下的光谱进行分析确定了响应与氨浓度之间的关系,随后研究了芯片的可逆性、指示效果的稳定性以及包括指示过程和恢复过程在内的时间响应特性,最后对于常见的干扰物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第三,研究了可逆式氨检测微流控芯片的影响因素。对粒径不同的离子交换树脂对指示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测试,证明粒径较小的离子交换树脂微珠是最优选择,随后对PDMS旋涂固定薄膜制作过程中的旋涂转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分别测试了不同转速对于芯片的指示效果、时间响应、可逆性及稳定性的影响,接着以ZnTPP可逆性的退化为标志,通过大量循环次数的实验确定了芯片的使用寿命,最后对检测下限进行了测定。第四,针对ZnTPP选择性低的问题,设计并制作了由反应芯片、气体扩散芯片及检测芯片组成的耦合微流控芯片,实现了复杂液相环境中高选择性的氨(铵)测量。通过对不同浓度的NH4+溶液测试确定了耦合芯片的指示效果,对常见干扰物HCO3-和OH-进行了分析,表明耦合芯片能够排除干扰物影响,提高选择性,随后对耦合芯片的其他性能进行了表征,最后通过对实际复杂样品的检测以及与标准方法的对比,证明了耦合芯片能够实现复杂液相环境中高选择性的氨(铵)测量。最后,对耦合微流控芯片进行了影响因素研究及优化。主要包括反应芯片中反应微通道长度的影响、气体扩散芯片中PDMS气体透过膜厚度的影响、气体扩散芯片中气体扩散方式的影响、反应芯片及气体扩散芯片中溶液流速的影响以及检测芯片中指示剂用量的影响,通过这些影响因素与指示效果之间的关系确定了耦合芯片的最优参数。

李小龙,李军状,段玖祥,滕农[9](2018)在《超低排放燃煤电厂烟气中氨测试方法探讨与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国内缺少有关燃煤电厂烟气中氨测试方法的正式标准,但超低排放下,无论是指导SCR脱硝优化运行,以减少氨逃逸,还是监测逐渐引起重视的非常规污染物氨的排放,均急需建立氨测试标准方法。为此,总结分析了国内外环境空气及废气中氨测试标准方法的现状,并综述了国内燃煤电厂烟气中氨测试方法的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探讨建立适合超低排放下燃煤电厂烟气中氨的测试方法。针对湿法脱硫前后烟气特性变化较大的情况,提出两种不同的氨采样方法;此外,考虑到其他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和现场测试的便利性,烟气吸收液中NH+4的分析建议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

林坤宁[10](2018)在《水环境营养元素测定的流动分析-光度法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营养盐和痕量营养元素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和环境污染管理需要科学数据支撑,因此,准确、快速测定环境水体中的营养盐和痕量营养元素显得十分重要。虽然营养盐和痕量营养元素的测定方法已经日趋成熟,但相关的自动化分析技术仍需不断改善。本论文针对现有分析方法的不足,从快速简便、环境友好、多目标物同时测定这三方面入手,利用流动分析技术拥有的分析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便携性好等特点,以及分光光度法的通用性好、适用浓度范围广等特点,建立了水环境营养元素的几种流动分析-分光光度分析法,并应用于实际水样分析。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将连续流动分析与分光光度法结合,建立了环境水体中几种典型营养盐(N02-、N03-、PO43-、SiO4-)的简便快速分析方法。本方法中使用自行设计的可抗气泡干扰的流通池,有效避免了气泡对检测信号的影响。N02-、NO-、PO43-、SiO4-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 0.06 μmol-1、0.27 μmol·L-1、0.08 μmol·I-1、0.11μmol·L-1,线性范围分别为 0.2-40 μmol·L-1、5-180 μmol·L-1、0.3-14 μmol·L-1、0.5-80μmolL-1,基本满足环境水体的检测需求。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加标回收率良好,与参考方法相比,测定结果无显着性差异。本方法仪器结构简单,分析速度快,操作方便,所设计的流通池能很好地避免气泡对检测信号的干扰,方法成功地应用于九龙江口和厦门近岸各营养盐的走航观测。(2)以毒性较低的邻苯基苯酚代替苯酚为试剂,将试剂消耗量较少的反相流动注射分析与靛酚蓝分光光度法结合,建立环境水体中NH4+测定的自动化分析方法。考察并校正了盐度对灵敏度的影响,使方法适用于地表水和盐度变化较大的河口及近岸海水中NH4+的分析。地表水和海水的检出限分别为0.07 μmol·L-1、0.08 μmol·L-1,线性范围分别为 0.5-50 μmol·L-1、0.5-35 μμmol·L-1。加标回收率在90.0±.0%-106.0±2.7%之间,与参考方法相比,测定结果无显着性差异。本方法成功地应用于九龙江表层水中NH4+浓度的24 h在线连续观测以及河口和近岸海水水样的测定。(3)利用三氯化钒还原剂代替毒性较强的镉柱,将N03-还原为NO2-,建立了环境水样中NO2-和NO3-同时测定的反相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NO2-和NO3-的检出限分别为0.06 μmol·L-1、0.13 μmol·L-1,线性范围分别为0.5-20 μmol·L-1、1-80 μmol·L-1;NO2-和NO3-的加标回收率范围分别为 100.0±2.5%-107.5±2.5%、90.7±0.3%-98.0±1.0%,加标回收率良好;该方法与参考方法相比,测定结果无显着性差异。本方法成功地应用于九龙江河口及厦门近岸海水水样中NO2-和NO3-的测定。(4)利用反相流动注射技术结合分光光度法,对水样中的主要营养盐(NO2-、NO3-、PO43-)和痕量营养元素(Fe(Ⅱ)、Fe(Ⅲ)、Mn(Ⅱ))进行顺序测定。NO2-、NO3-、PO43-、Fe(Ⅱ)、Fe(Ⅲ)、Mn(Ⅱ)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 0.03 μmol·L-1、0.70μmol·L-1、0.30 μmol·L-1、0.03 μmol·L-1、0.03 μmol·L-1、0.20 μmol·L-1,线性范围分别为 0.2-20 μmol·L-1、5-200 μol-L·1、1-12 μmol-I、10.5-5 μmol·L-I、10.5-5μmol·L-1、0.5-9 μμmol·L-1,基本满足环境水样的检测需求。方法的平行性、加标回收率良好,与参考方法相比,测定结果无显着性差异。该方法应用于实际水样的测定。(5)建立了环境水样中总溶解态氮(Total Dissolved Nitrogen,TDN)和总溶解态磷(Total Dissolved Phosphorus,TDP)同时测定的流动注射-在线紫外/热消解-分光光度法,该方法将碱性过硫酸钾和紫外光结合,用于水样的消解;将两个流通池并列,用一套光源和检测器同时测定两个目标物。TDN和TDP的检出限分别为 0.8 μnmol·L-1、0.2 μmol·L-1,线性范围分别为 5-300 μmol·L-1、1-25μmol·L-1,加标回收率范围分别为 86.8±4.8%-102.6±0.5%、88.0±2.0%-102.0±4.0%。本方法与参考方法相比,测定结果无显着性差异。该方法成功地用于实际水样的测定。

二、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测定方法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测定方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长江三角洲地区规模化猪场自然通风圈舍氨气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猪场概况
    1.2 实验方法
        1.2.1 标准方法比选
        1.2.2 采样效率
        1.2.3 采样时间
        1.2.4 采样频率
        (1)小时采样频率。
        (2)日采样频率。
    1.3 测试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1)采样时间
        (2)采样效率
        (3)小时采样频率相对误差
        (4)日采样频率相对误差
2 结果与分析
    2.1 采样时间对氨采样效率的影响
    2.2 采样时间对氨监测结果的影响
    2.3 采样频率对氨监测结果的影响
        2.3.1 小时采样频率
        2.3.2 日采样频率
3 讨论
    3.1 采用水杨酸法测定圈舍氨气
    3.2 圈舍氨浓度影响因素
    3.3 面向圈舍氨排放核算的氨气监测
4 结论

(2)基于光谱信息融合的设施栽培营养液浓度快速检测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营养液离子浓度检测方法
        1.2.2 营养液离子浓度在线检测装备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章节安排
第二章 营养液离子浓度检测方法研究与光谱特性分析
    2.1 光谱检测原理
        2.1.1 光谱及分子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2.1.2 郎伯-比尔定律
    2.2 营养液中待测离子测量方法选择
        2.2.1 硝酸根离子检测
        2.2.2 铵根离子检测
        2.2.3 总磷含量的测量
        2.2.4 钙离子、镁离子含量的测量
        2.2.5 钾离子含量的测量
    2.3 经显色处理后的营养液透射光谱特征波长提取
        2.3.1 仪器设备与分析软件
        2.3.2 实验样本
        2.3.3 光谱数据采集
        2.3.4 特征波长提取算法分析
        2.3.5 各待测离子特征波长提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检测设备结构设计与嵌入式硬件设计
    3.1 检测设备整体设计
        3.1.1 检测设备需求分析
        3.1.2 设备工作流程与功能设计
    3.2 核心器件选型
        3.2.1 光源
        3.2.2 光谱采集传感器
        3.2.3 微控制单元(MCU)
    3.3 外形结构设计
        3.3.1 主体结构设计
        3.3.2 光源结构设计
        3.3.3 检测工位结构设计
    3.4 设备硬件电路设计
        3.4.1 光源与驱动模块
        3.4.2 光谱检测模块
        3.4.3 液体输送模块
        3.4.4 运算控制模块
        3.4.5 核心处理器模块
        3.4.6 电源模块设计
        3.4.7 人机交互模块
        3.4.8 PCB板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检测设备软件与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4.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4.2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择与系统搭建
        4.2.1 操作系统的选择
        4.2.2 树莓派4B支持的操作系统
        4.2.3 系统镜像的烧录与系统搭建
    4.3 系统软件环境搭建与程序开发
    4.4 Py Qt5 应用程序界面设计与移植
    4.5 微信小程序开发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营养液浓度预测模型建立与系统验证
    5.1 偏最小二乘回归算法原理
    5.2 试验材料与回归建模
        5.2.1 溶液配制
        5.2.2 光电传感器采集电压信号
        5.2.3 基于PLSR算法构建营养液离子浓度预测模型
    5.3 营养液离子浓度预测精度试验
        5.3.1 试验材料
        5.3.2 设备预测精度试验
    5.4 设备检测稳定性试验与性能测试
        5.4.1 设备检测稳定性测试
        5.4.2 设备运行时间测试
        5.4.3 误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纳米颗粒改性的PVDF膜延缓膜老化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膜法饮用水处理技术
        1.2.1 超滤技术发展现状
        1.2.2 超滤技术现存问题
    1.3 超滤膜老化研究现状
        1.3.1 膜老化原因
        1.3.2 膜老化机制
        1.3.3 膜老化研究方法
    1.4 超滤膜改性提高抗老化性能
        1.4.1 延缓膜老化策略
        1.4.2 超滤膜改性
        1.4.3 纳米颗粒提高抗老化性能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及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自由基测试实验方法
        2.2.1 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2.2.2 ESR法
    2.3 膜制备与膜老化方法
        2.3.1 膜制备方法
        2.3.2 膜老化方法
    2.4 膜性能测试方法
        2.4.1 化学结构测试方法
        2.4.2 膜特性表征方法
        2.4.3 机械性能测试方法
第三章 纳米颗粒清除自由基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分光光度法测定自由基
    3.3 ESR法测定自由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米颗粒改性膜老化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纳米颗粒对膜老化后化学结构的影响
        4.2.1 红外光谱分析
        4.2.2 X射线能谱分析
    4.3 纳米颗粒对膜老化后过滤特性的影响
        4.3.1 膜形态及孔隙率分析
        4.3.2 接触角和Zeta电位分析
        4.3.3 水通量和截留率分析
    4.4 纳米颗粒对膜老化后机械性能的影响
        4.4.1 断裂伸长率分析
        4.4.2 拉伸强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纳米颗粒投加量对膜老化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纳米颗粒投加量对膜老化后过滤特性的影响
        5.2.1 膜形态及孔隙率分析
        5.2.2 纯水通量分析
        5.2.3 通量衰减分析
        5.2.4 截留率分析
    5.3 纳米颗粒投加量对膜老化后机械性能的影响
        5.3.1 断裂伸长率分析
        5.3.2 抗拉强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水杨酸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氨氮(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 溶液配制
    1.3 实验方法
        1.3.1 水样的预蒸馏
        1.3.2 标准工作曲线的建立
        1.3.3 样品测定
        1.3.4 空白试验
2 结果与讨论
    2.1 分析方法的选择
    2.2 分析方法的优化
    2.3 方法优化前后的标准曲线对比
    2.4 优化前后地下水井测定结果对比
    2.5 精密度和准确度试验[18]
    2.6 加标回收试验
3 结语

(5)金属有机骨架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催化固氮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各种固氮的方法
        1.2.1 固氮的热力学
        1.2.2 工业固氮法
        1.2.3 生物固氮法
        1.2.4 光化学固氮法
        1.2.5 电化学固氮法
    1.3 电化学固氮的理论和研究进展
        1.3.1 电化学固氮的发展历程
        1.3.2 电化学固氮的电极反应和反应机理
        1.3.3 电化学NRR催化剂的性能评价指标
    1.4 电化学固氮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4.1 贵金属催化剂
        1.4.2 非贵金属基催化剂
        1.4.3 无机非金属催化剂
        1.4.4 有机和无机-有机杂化的催化剂
    1.5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1.5.1 金属有机骨架的概念
        1.5.2 金属有机骨架的类别和名称
        1.5.3 合成方法
        1.5.4 MOFs催化剂
    1.6 课题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思路
        1.6.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催化剂制备
        2.3.1 MIL-88B-Fe和NH_2-MIL-88B-Fe的制备
        2.3.2 M-MOF-74(M=Zn,Co,Ni)的制备
        2.3.3 基于UiO-66拓扑MOFs的制备
    2.4 结构表征
        2.4.1 X-射线衍射
        2.4.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2.4.3 透射电子显微镜
        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4.5 氮气吸附比表面积测试
        2.4.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5 电化学固氮性能测试
        2.5.1 工作电极的制备
        2.5.2 Nafion膜活化
        2.5.3 测试装置
        2.5.4 电化学NRR测试方法
        2.5.5 氨和肼的定量测定
        2.5.6 同位素标记测试
第三章 MIL-88B系列的电催化固氮性能
    3.1 引言
    3.2 结构表征
        3.2.1 XRD表征
        3.2.2 SEM和TEM表征
        3.2.3 XPS表征
        3.2.4 红外光谱表征
    3.3 电化学固氮性能
        3.3.1 不同电解质对电化学NRR的影响
        3.3.2 炭黑对NRR测试影响的探究
        3.3.3 NH2-MIL-88B-Fe和MIL-88B-Fe的NRR性能
        3.3.4 控制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测试
        3.3.5 电化学比表面积和阻抗
        3.3.6 讨论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MOF-74系列的电催化固氮性能
    4.1 引言
    4.2 结构表征
        4.2.1 XRD表征
        4.2.2 SEM表征
        4.2.3 BET表征
        4.2.4 XPS表征
    4.3 电化学固氮性能
        4.3.1 M-MOF-74的NRR性能
        4.3.2 控制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测试
        4.3.3 稳定性测试
        4.3.4 电化学比表面积和阻抗
        4.3.5 讨论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UiO-66系列材料的电催化固氮性能
    5.1 引言
    5.2 结构表征
        5.2.1 XRD表征
        5.2.2 SEM表征
        5.2.3 XPS表征
    5.3 电化学固氮性能
        5.3.1 UiO-66系列催化剂的NRR性能
        5.3.2 控制实验
        5.3.3 稳定性测试
        5.3.4 电化学比表面积和阻抗
        5.3.5 讨论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作者和导师简介

(6)M-MOF-74(M=Ni,Co,Zn)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催化合成氨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1.2 样品制备
    1.3 表征
    1.4 电化学测试
        1.4.1 工作电极制备
        1.4.2 Nafion膜预处理
        1.4.3 电催化合成氨
        1.4.4 双层电容和电化学比表面积
        1.4.5 电化学阻抗
    1.5 氨和肼的定量分析
        1.5.1 氨的定量分析
        1.5.2 肼(N2H4)的定量分析
        1.5.315N2同位素标记测试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样品表征
    2.2 电催化合成氨性能
3 结论
符号说明

(7)工作场所空气中氨的连续流动分析-水杨酸盐光度测定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样品
        1.2.1 样品的采集
        1.2.2 样品的保存
    1.3 实验方法
        1.3.1 方法原理
        1.3.2 样品处理
        1.3.3 标准曲线制备
        1.3.4 仪器条件
        1.3.5 仪器的调试与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吸收液浓度的选择
    2.2 方法检出限
    2.3 方法精密度和准确度
    2.4 方法比对实验
    2.5 干扰实验
3 结论

(8)微流控芯片实现细微颗粒物的显微全息测量及可逆式氨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微流控芯片的分析特点
        1.2.1 空间尺度和流体体积
        1.2.2 微尺度内的特征及应用
        1.2.3 微流控芯片内的常见结构
    1.3 微流控芯片的材料与制作
        1.3.1 高分子材料类微流控芯片
        1.3.2 无机材料类微流控芯片
    1.4 光学分析在微流控芯片中的应用
        1.4.1 数字全息与微流控芯片
        1.4.2 光谱分析及氨检测
        1.4.3 微流控光学技术与能源应用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PDMS微流控芯片的制作及系统设计
    2.1 引言
    2.2 PDMS微流控芯片的制作
    2.3 显微全息系统的设计
        2.3.1 远场条件下的平面光颗粒全息
        2.3.2 显微全息系统
    2.4 光谱分析系统的设计
第3章 应用微流控芯片与数字显微全息实现湿式电除尘器后飞灰粒径测量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微流控芯片的参数
        3.2.2 显微全息系统的设计
    3.3 远场平面波下的小波重建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等效像素的标定
        3.4.2 单一标准颗粒拍摄与重建
        3.4.3 多分布复杂颗粒场测试
        3.4.4 WESP后的飞灰样品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PDMS旋涂薄膜固定的可逆式氨检测
    4.1 引言
    4.2 ZnTPP指示原理
    4.3 实验部分
        4.3.1 ZnTPP染色过程
        4.3.2 4层式检测芯片的设计
        4.3.3 光谱分析系统
    4.4 结果和讨论
        4.4.1 基于PDMS旋涂薄膜的ZnTPP固定
        4.4.2 基于 450 nm和 528 nm的双波长指示
        4.4.3 ZnTPP的可逆性与稳定性研究
        4.4.4 ZnTPP及检测芯片的时间响应特性
        4.4.5 干扰物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可逆式氨检测微流控芯片的影响因素研究与优化
    5.1 引言
    5.2 离子交换树脂微珠的影响及优化
        5.2.1 离子交换树脂微珠粒径与分组
        5.2.2 离子交换树脂微珠粒径对指示效果的影响
        5.2.3 离子交换树脂微珠粒径对时间响应的影响
    5.3 旋涂转速的影响及优化
        5.3.1 旋涂转速与PDMS旋涂固定薄膜厚度的关系
        5.3.2 旋涂转速对指示效果的影响
        5.3.3 旋涂转速对时间响应、可逆性及稳定性的影响
    5.4 使用寿命与检测下限
        5.4.1 可逆性与循环次数的关系
        5.4.2 芯片的检测下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ZnTPP指示剂的高选择性的耦合微流控芯片设计及性能分析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主要材料及试剂
        6.2.2 CC的设计和制作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高选择性的测试结果
        6.3.2 CC的时间响应特性与可逆性
        6.3.3 实际样品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耦合微流控芯片的影响因素研究及优化
    7.1 引言
    7.2 RC的影响因素研究及优化
    7.3 GDC的影响因素研究及优化
        7.3.1 气体透过膜厚度对于指示效果的影响及优化
        7.3.2 正/逆向气体扩散对于指示效果的影响及优化
        7.3.3 流速对于指示效果的影响及优化
    7.4 DC的影响因素研究及优化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1.1 研究内容与结论
        8.1.2 主要创新点
    8.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超低排放燃煤电厂烟气中氨测试方法探讨与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国内外氨测试标准及方法
2 燃煤电厂烟气中氨测试方法研究情况
3 超低排放烟气中氨测试方法的建立
    3.1 湿法脱硫前烟气中氨测试方法
    3.2 湿法脱硫后烟气中氨测试方法
4 结束语

(10)水环境营养元素测定的流动分析-光度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语表
第1章 绪论
    1.1 环境水体中的营养元素及其存在形式
        1.1.1 主要营养盐及其存在形式
        1.1.2 痕量营养元素及其存在形式
    1.2 环境水体中营养元素的分布
        1.2.1 主要营养盐的分布
        1.2.2 痕量营养元素的分布
    1.3 环境水体中营养元素的循环
        1.3.1 主要营养盐的循环
        1.3.2 痕量营养元素的循环
    1.4 环境水体中营养盐和痕量营养元素的分析方法
        1.4.1 手工操作分析方法
        1.4.2 自动化分析方法
    1.5 课题的提出、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1 课题的提出
        1.5.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第1章 参考文献
第2章 环境水体中典型营养盐测定的无阀连续流动-分光光度法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标准溶液与试剂
        2.2.2 材料与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4 水样采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可抗气泡干扰流通池的设计
        2.3.2 实验条件的优化
        2.3.3 干扰因素的考察
        2.3.4 盐度的影响
        2.3.5 记忆效应的影响
        2.3.6 工作曲线、方法检出限和精密度
        2.3.7 方法的验证
        2.3.8 方法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2章 参考文献
第3章 基于邻苯基苯酚的环境水体中铵氮测定的反相流动注射-靛酚蓝分光光度法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标准溶液与试剂
        3.2.2 材料与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4 水样采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实验条件的优化
        3.3.2 盐度的影响
        3.3.3 工作曲线、方法检出限和精密度
        3.3.4 方法的验证
        3.3.5 方法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参考文献
第4章 基于三氯化钒还原的环境水样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同时测定的反相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标准溶液与试剂
        4.2.2 材料与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4 定量方法
        4.2.5 水样采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实验条件的优化
        4.3.2 盐度的影响
        4.3.3 工作曲线、方法检出限和精密度
        4.3.4 方法的验证
        4.3.5 方法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参考文献
第5章 环境水样中多营养盐和痕量营养元素顺序测定的反相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标准溶液与试剂
        5.2.2 材料与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2.4 水样采集与预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实验条件的优化
        5.3.2 其他离子的影响
        5.3.3 工作曲线、方法检出限与精密度
        5.3.4 方法的验证与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参考文献
第6章 环境水样中总溶解态氮磷同时测定的流动注射-在线紫外/热消解-分光光度法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标准溶液与试剂
        6.2.2 材料与仪器
        6.2.3 实验方法
        6.2.4 水样采集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消解方式的建立
        6.3.2 显色试剂浓度的优化
        6.3.3 干扰因素的考察
        6.3.4 工作曲线、方法检出限和精密度
        6.3.5 方法的验证
        6.3.6 方法的应用
    6.4 本章小结
    第6章 参考文献
第7章 结语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本研究的贡献
    7.3 本研究的不足
    7.4 研究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申请的专利
致谢

四、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测定方法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江三角洲地区规模化猪场自然通风圈舍氨气监测研究[J]. 刘波,韩宇捷,廖小文,王文林,童仪,刘筱,田嘉慧,杜薇,罗丹,李文静,冯欢,徐鑫,李博勤,谢文轩.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07)
  • [2]基于光谱信息融合的设施栽培营养液浓度快速检测系统研发[D]. 廖晋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纳米颗粒改性的PVDF膜延缓膜老化的性能研究[D]. 李思沂.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4]水杨酸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氨氮[J]. 娄红杰,刘威,胡艳晶,张冠楠,吴弘基,赵尹婕. 化学分析计量, 2020(04)
  • [5]金属有机骨架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催化固氮性能[D]. 杨通.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6]M-MOF-74(M=Ni,Co,Zn)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催化合成氨性能[J]. 杨通,何小波,银凤翔. 化工学报, 2020(06)
  • [7]工作场所空气中氨的连续流动分析-水杨酸盐光度测定法[J]. 郑倩清,欧阳佩佩,黄诚. 职业与健康, 2020(03)
  • [8]微流控芯片实现细微颗粒物的显微全息测量及可逆式氨检测[D]. 杨正. 浙江大学, 2019(04)
  • [9]超低排放燃煤电厂烟气中氨测试方法探讨与建立[J]. 李小龙,李军状,段玖祥,滕农. 环境工程, 2018(10)
  • [10]水环境营养元素测定的流动分析-光度法研究及应用[D]. 林坤宁. 厦门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