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IL-4、IL-5、IL-6、T-IgE的变化及治疗策略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IL-4、IL-5、IL-6、T-IgE的变化及治疗策略

一、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IL-4、IL-5、IL-6、T-IgE变化及治疗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千一[1](2020)在《基于TSLP的麻芥巴布膏治疗变应性鼻炎小鼠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发病率随着气候恶化,环境污染等因素逐年升高。目前西医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主要方法是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值得肯定,但是长期服用副作用明显,并且容易反复发作。中医外治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具有悠久历史,临床实践检验疗效稳定,并且副作用不明显,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麻芥巴布膏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变应性鼻炎发生初期,鼻粘膜上皮细胞接触致敏原后可分泌TSLP,其通过对DC细胞、Th2细胞、B细胞直接或间接的调控从而引发下级免疫反应。麻芥巴布膏麻黄、白芥子等配伍,既能解散表寒,又能驱逐痰饮,对变应性鼻炎小鼠免疫失调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基于此,本实验通过麻芥巴布膏对变应性鼻炎小鼠体内TSLP的调控作用,研究麻芥巴布膏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方法1将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膏药组、西药组四个组别,予以尘螨造模,通过小鼠行为学评分、鼻粘膜HE染色、血清特异性IgE对模型进行评价;2ELISA法检测各组别小鼠血清中IgE、组胺的含量,以明确麻芥巴布膏对尘螨致敏变应性鼻炎小鼠的治疗作用;3ELISA法检测各组别小鼠血清中TSLP的含量;IHC法观察各组别小鼠鼻粘膜中TSLP的多寡;WB、qPCR法检测各组别小鼠肺组织中TSLP的含量,以明确麻芥巴布膏对尘螨致敏变应性鼻炎小鼠血清、鼻粘膜及肺组织中TSLP的影响;4ELISA法检测各组别小鼠血清中IL-4、IL-12的含量,以探讨麻芥巴布膏对尘螨致敏变应性鼻炎小鼠血清IL-4、IL-12的影响;结果1成功建立了尘螨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完善了尘螨变应性鼻炎小鼠的造模方法。小鼠行为学评分:模型组5分,达到过敏标准。小鼠鼻粘膜HE染色:模型组较之空白组,粘膜上皮细胞排列紊乱,纤毛脱落,粘膜下组织明显充血、水肿,嗜酸性粒细胞大量浸润,腺体增生。血清IgE:模型组较之空白组,IgE含量明显升高(P<0.01)。2麻芥巴布膏对变应性鼻炎小鼠的治疗效果:小鼠鼻粘膜HE染色:膏药组和西药组较之于模型组,粘膜下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数量明显减少,充血水肿、腺体增生情况明显减轻。膏药组较之西药组,软骨组织结构轮廓清晰,结构完整连续未被破坏,血管壁纤维组织增生情况明显改善,且血管壁炎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西药组及模型组组织则出现组织轮廓断续紊乱,血管壁断续被破坏的现象。IgE、组胺:膏药组、西药组与模型组相比,IgE、组胺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3麻芥巴布膏对TSLP的作用结果:血清TSLP的ELISA: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TSLP的含量显着升高(P<0.01);膏药组与模型组比较,TSLP的含量显着降低(P<0.01)。鼻粘膜TSLP的IHC:模型组较之空白组,TSLP阳性反应点明显增多,且炎细胞浸润数目明显上升,血管充血、水肿,管壁纤维组织增生明显。膏、西药组较之模型组,TSLP阳性反应点及炎细胞浸润数目均明显减少。西药组较之膏药组,组织细胞结构排列紊乱、断续,未见完整组织轮廓,而膏药组轮廓完整而清晰。肺组织TSLP的WB:模型组条带较之空白组,虽有加宽加深的表现,但差异不明显,而膏药组及西药组条带较之模型组,则明显变浅变细。肺组织TSLPmRNA的qPCR: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P>0.0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膏、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TSLPmRNA含量明显降低(P<0.01)。4麻芥巴布膏对IL-4、IL-12的作用结果: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IL-4的含量明显升高(P<0.01),IL-12的含量有减少的趋势(P>0.05)。膏、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IL-4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IL-12的含量有增高的趋势(P>0.05)。结论麻芥巴布膏对变应性鼻炎小鼠的治疗效果,可能是通过降低TSLP的含量,进而抑制Th2型炎症反应实现的。

李成刚[2](2020)在《儿童湿热哮喘临床指标相关性及加味茵陈蒿汤对湿热哮喘模型鼠Th17细胞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湿热哮喘大鼠模型与现代医学不同表型哮喘模型的相关性;2.探讨加味茵陈蒿汤对湿热哮喘模型大鼠的疗效机制;3.探讨儿童湿热哮喘急性发作期与临床常见理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实验研究:1.采用高脂饲料喂养+长期湿热环境暴露+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多因素联合干预,建立湿热哮喘大鼠模型。采用高脂饲料喂养+长期湿热环境暴露,内外湿双因素联合干预,建立单纯湿热证大鼠模型。以正常大鼠和卵清蛋白致敏激发的哮喘大鼠为对照,通过多种生物学检测评价模型;2.实验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对照组,地塞米松组,加味茵陈蒿汤低、中、高剂量组。记录各组大鼠一般状态,检测肺泡灌洗液细胞计数及IL-8、IL-17,血清HDL、LDL,血浆FIB,肺组织病理学,肺组织ROR-γtm RNA。探讨加味茵陈蒿汤对湿热哮喘的疗效机制。临床研究:制定临床病例回顾分析表,对符合标准的病例进行相关信息的统计学描述,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探寻儿童湿热哮喘发病的微观辨证指标。结果:1.湿热哮喘模型较传统的“单纯OVA激发哮喘模型”的肺泡灌洗液中中细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内外湿”双因素建立的单纯湿热模型出现了明显的气道炎性反应;2.加味茵陈蒿汤可改善湿热哮喘模型大鼠的湿热证候和哮喘症状,上调HDL水平,下调LDL、HIB水平,改善气道炎症;可明显降低肺组织中RORγtm RNA的表达,下调IL-8、IL-17水平,下调肺泡灌洗液中中性粒细胞比例;3.湿热哮喘发病以男童居多,学龄前期儿童高发,住院患儿多处在哮喘急性发作期;湿热哮喘多发于秋季,冬季少发,与非湿热哮喘发病季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B病毒检测阳性对于区别是否是湿热哮喘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患儿MP检测阳性多提示属湿热哮喘,较非湿热哮喘有统计学意义(P<0.01);呼吸道八项病原学检测初步提示湿热哮喘病毒阳性检出率较高;4.WBC、L、M、N、EO、BASO、RDW-CV、PLT、PDW、CRP、NLR、PLR、ELR、ENR、EMR、NMR、MLR、K、Na、Cl、Ca、CO2、ALT、AST、ALP、UREA、β2MG、Ig E、CK-MB、LDH、ESR、GLU对于辅助诊断是否湿热哮喘无统计学意义(P>0.05)。RBC、HGB、BLR、TP、TBIL、CREA升高对于辅助诊断是否湿热哮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脂饲料喂养+长期湿热环境暴露+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建立的湿热哮喘大鼠模型可作为一种新型中性粒细胞型哮喘模型;2.高脂饲料喂养+长期湿热环境暴露的“内外湿”联合干预可以导致大鼠出现明显的气道炎性浸润;3.加味茵陈蒿汤可以减弱肺组织中RORγtm RNA的表达,下调IL-8、IL-17水平,减轻气道中性粒细胞聚集,其治疗机制可能与Th17细胞通路有关;4.湿热哮喘与秋季发病、MP感染及RBC、HGB、BLR、TP、TBIL、CREA检测升高有一定相关性。

付朋鸽[3](2020)在《TRPV1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维、哈儿童喘息性疾病易感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TRPV1基因rs150846、rs8065080、rs161385、rs222747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新疆地区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儿童喘息性疾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喘息性疾病患儿248例作为病例组,其中汉族94例,维吾尔族49例,哈萨克族105例,另选取191名儿童作为对照组,其中汉族60例,维吾尔族53例,哈萨克族78例,抽取受试患儿静脉血2ml,提取血DNA,采用Massarray SNP分型方法检测TRPV1基因rs150846、rs8065080、rs161385、rs222747位点的基因型。利用SPSS 20.0统计软件整理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组间差异采用秩和检验;采用?2检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比较研究对象TRPV1基因rs150846、rs8065080、rs161385、rs222747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并计算相对危险度(OR)及95%可信区间(95%CI);对病例组和对照组的rs150846、rs8065080、rs161385、rs222747位点基因型分布进行Hardy-Weinbery平衡定律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的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儿童在民族分布、性别构成比、年龄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病例组与对照组在TRPV1基因rs150846、rs8065080、rs161385、rs222747位点均符合Hardy-Weinbery平衡定律。(3)对病例组与对照组TRPV1的rs150846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进行分析,基因型为AA型(65例)、GG型(172例)、GA型(202例),频率分别为14.8%、39.2%和46.0%,A等位基因频率为37.8%、G等位基因频率为62.2%。病例组与对照组在rs150846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s8065080位点的基因型为CC型(133例)、TT型(84例)、TC型(222例),频率分别为30.0%、19.1%和50.6%,T等位基因频率为44.4%、C等位基因频率为55.6%。病例组与对照组在rs8065080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s161385位点的基因型为CC型(121例)、GG型(91例)、GC型(227例),频率分别为27.6%、20.7%和51.7%,C等位基因频率为53.4%、G等位基因频率为46.6%。病例组与对照组在rs8065080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s222747位点的基因型为CC型(101例)、GC型(211例)、GG型(127例),频率分别为23.0%、48.1%和28.9%,C等位基因频率为56.5%、G等位基因频率为43.5%。病例组与对照组在rs222747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汉族病例组与对照组在rs150846、rs8065080、rs161385、rs222747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维吾尔族病例组与对照组在rs150846、rs8065080、rs161385、rs222747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哈萨克族病例组与对照组在rs150846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喘息性疾病的危险性为G等位基因携带者的1.640倍(95%CI:1.058-2.543);(7)哈萨克族病例组与对照组在rs8065080、rs161385、rs222747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在病例组中,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人群的TRPV1基因rs150846、rs8065080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人群的TRPV1基因rs161385、rs222747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病例组中汉族与维吾尔族的rs161385、rs222747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与哈萨克族在rs161385、rs222747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在rs161385、rs222747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TRPV1基因rs150846位点多态性可能与新疆地区哈萨克族儿童喘息性疾病易感性有关。(2)TRPV1基因rs161385位点多态性在新疆地区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儿童喘息性疾病人群中的分布可能存在民族差异。(3)TRPV1基因rs22747位点多态性在新疆地区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儿童喘息性疾病人群中的分布可能存在民族差异。

陶嘉磊[4](2020)在《基于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探讨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抗RSV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物质基础库;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类黄酮组分的主要活性成分和抗RSV潜在作用靶标;研究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对RSV肺炎小鼠模型的防治作用,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靶标代谢组学方法聚焦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探讨类黄酮组分抗RSV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类黄酮组分的纯化工艺与定性、定量检测方法:以药液质量浓度、树脂药材质量比、供试品pH、洗脱液体积、醇洗体积分数、洗脱体积流量为考察参数,并以类黄酮含有量为主要评价指标,正交试验优化聚酰胺树脂纯化工艺;应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切换扫描模式采集样品MS/MS数据,通过MS-FINDER平台结合人工核对方法定性分析清肺口服液中类黄酮组分,同时使用UPLC-MS/MS,以CSH-C18色谱柱、ESI,负离子模式SRM方式进行定量分析26种类黄酮。类黄酮组分网络药理学分析: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与STITCH数据平台对前期鉴定出的76种类黄酮进行成分靶标预测;基于Phenolyzer平台获取RSV相关靶点,利用STRING及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相互作用网络,同时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研究。动物实验研究:利用空斑实验测定RSV毒力,通过RSV滴鼻诱发小鼠肺组织感染模型。造模12 h后使用类黄酮低、高剂量组进行灌胃给药,同时使用利巴韦林作为阳性对照,此外,在滴鼻造模前5天予以类黄酮预防性给药。在RSV感染第4与第6天对小鼠肺组织病理进行分析,并利用IHC方法分析Caspase-3的相对表达量,评价类黄酮对肺组织的保护作用。通过ELISA法和qPCR检测IL-1β、TNF-α、TGF-β1和IL-10水平,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CD4+与CD8+T淋巴细胞以及巨噬细胞比例,评价类黄酮组分对于RSV感染小鼠炎症反应和炎症细胞浸润的影响;分别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RSV的F、G、NS1的核酸转录水平和F蛋白的表达量,同时针对F蛋白和RSV使用IHC验证类黄酮对RSV复制的影响;通过ELISA法和qPCR分别检测血清IFN-β以及IFN-α、IFN-β mRNA水平;利用 qPCR 对 MDA5、RIG-I、TBK1、IRF3、JAK1、TYK2、MX1、TRIM5、ISG15、IP-10 mRNA 进行检测,并通过 Western Blot 检测 TBK1、IRF3、p-TBK1、OAS1 水平,以及利用IHC半定量检测MX1、OAS1蛋白水平,评价类黄酮对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影响;通过靶标代谢组学技术,检测RSV感染第4天小鼠血清、肺组织中与糖代谢、TCA相关的代谢产物水平,探讨类黄酮对RSV感染小鼠能量代谢产物的影响以及与固有免疫的联系。结果:(1)最佳纯化工艺参数为药液质量浓度24 mg/mL,树脂药材质量比25:3,上样液pH值4.0,5 BV水洗除杂,醇洗体积分数80%,醇洗体积6BV,洗脱流量3.0mL/min。纯化后,类黄酮含有量从18.5%提高至68.9%,转移率为78.7%。(2)共有440种类黄酮被初步鉴定出,其中负离子模式266种,正离子模式234种,有60种类黄酮在两种模式下均有良好响应;已知清肺口服液组方各单味药类黄酮共计146种,有78种被检测出;儿茶素、木犀草素等26种类黄酮能够同时被定量检测,其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 square>0.9978)。(3)76种类黄酮共挖掘靶标368个,得到与RSV感染共同靶点87个,槲皮素、木犀草素、芹菜素、山奈酚、木犀草苷是类黄酮中主要活性成分,靶标功能富集结果显示清肺类黄酮组分抗RSV作用机制主要与炎症通路、免疫调节、能量代谢、抗病毒感染等途径相关。(4)肺病理结果显示,RSV感染第4、第6天小鼠肺部均有严重的炎症反应,有大小不等的实变病灶、显着浸润的炎症细胞以及明显的血管组织、肺泡组织周边水肿。类黄酮高剂量和预处理组肺组织炎症评分低于模型组;RSV感染后,肺组织Caspase-3表达上调,类黄酮组可部分抑制Caspase-3水平。(5)ELISA、qPCR和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类黄酮高剂量和预处理组能有效降低IL-1β、TNF-α和TGF-β1炎症因子水平,上调抗炎因子IL-10;类黄酮组分治疗或预处理后有减少CD4+、CD8+T淋巴细胞以及巨噬细胞浸润的趋势。(6)肺组织中可检测到RSV特异性核酸,而在正常组中未检测出。模型组有较强的RSV复制,但肺组织中IFN-α、IFN-β mRNA上调不明显,类黄酮预处理或治疗后均可抑制F蛋白及其mRNA水平,同时对G、NS1核酸转录也有抑制作用,且均能有效上调IFN-αmRNA以及血清、肺组织中IFN-β蛋白水平,对IFN-β mRNA有上调趋势。(7)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TBK1、IRF3mRNA的水平呈现出与RIG-I mRNA相似的上调作用,同时IRF3、p-TBK1蛋白也显着上调,TBK1有上调趋势,对JAK1、TYK2转录无影响,能够提高MX1、TRIM5、ISG15、IP-10转录水平和OAS1蛋白含量;类黄酮高剂量和预处理均能促进TBK1磷酸化,提高JAK1、IP-10、ISG15 mRNA水平,对TYK2 mRNA无影响,对OAS1蛋白有上调作用。(8)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清中丙酮酸、乳酸、顺式乌头酸均上调,琥珀酸、3-磷酸甘油酸有上调趋势,α-酮戊二酸有下调趋势;类黄酮高剂量组能够逆转RSV感染诱导的丙酮酸、乳酸、顺式乌头酸、3-磷酸甘油酸的上调,能够下调血清苹果酸水平,有降低琥珀酸趋势;利巴韦林的干预造成了血清中乳酸、琥珀酸、富马酸、苹果酸、α-酮戊二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柠檬酸进一步上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肺组织中丙酮酸、乳酸等1 1种目标代谢物均显着上调;类黄酮高剂量组能够逆转RSV感染诱导的肺组织乳酸、3-磷酸甘油酸、富马酸、苹果酸、葡萄糖的上调,能够进一步上调肺组织丙酮酸水平,有降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琥珀酸趋势;与模型组比,西药利巴韦林的干预可以下调葡萄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水平,但造成了肺组织更高水平的乳酸堆积。结论:(1)采用聚酰胺树脂纯化清肺口服液中的类黄酮稳定可靠、效果良好;运用MS-DAIL联合MS-FINDER分析鉴别类黄酮简单高效,可作为初步鉴定中药类黄酮成分的首选方法。(2)UPLC-QE-Orbitrap-MS结合MS-FINDER可快速定性分析清肺口服液中的类黄酮;利用UPLC-MS/MS技术,使用CSH-C18色谱柱可以高效、可重复的同时定量检测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中26种类黄酮。(3)通过LC-MS与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获得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抗RSV的作用机制主要与炎症通路、免疫调节、能量代谢、抗病毒感染等途径相关,证实了复方多靶点、多途径的治疗特点。(4)每只BALB/c小鼠给予5 × 10^5 PFU的RSV滴鼻可引起显着的肺组织炎症反应和病理损伤;类黄酮组分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肺组织病理损伤,减少炎性细胞浸润和细胞凋亡,同时RSV滴鼻造模能够在肺组织检测到RSV特异性核酸和蛋白,而类黄酮治疗可有效抑制RSV复制。(5)RSV感染可抑制宿主细胞Ⅰ型IFN的转录,干扰机体正常的抗病毒免疫反应,同时造成宿主血清、肺组织能量代谢紊乱,乳酸堆积;类黄酮可激活Ⅰ型IFN信号通路,促进TBK1磷酸化,上调抗病毒蛋白水平,改善RSV诱导的代谢紊乱,同时类黄酮能够有效预防RSV感染,激活宿主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对宿主能量代谢失衡也有一定预防作用。(6)类黄酮所表现出的激活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作用可能是通过拮抗TGF-β1活性、与病毒非结构蛋白结合、改善宿主能量代谢并下调乳酸水平等方式间接实现。(7)利巴韦林能够有效抑制RSV的复制,但在改善肺组织病理损伤、炎症反应等方面不及类黄酮,且能够引起宿主更强烈的能量代谢紊乱,诱导血清、肺组织乳酸水平升高,抑制宿主细胞正常的抗病毒免疫功能,这可能是临床使用不能获益的内在原因。

陈赛男[5](2019)在《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特征,了解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3月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的临床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的患儿,入院时采集鼻咽分泌物行多病原学检查,使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痰呼吸道常见七种病毒,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A、B型、副流感病毒Ⅰ、Ⅱ、Ⅲ型、腺病毒,PCR法检测人偏肺病毒、人博卡病毒、人鼻病毒、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同时采集外周静脉血行血常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特异性IgE以及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浆炎症因子(IL2、TNF-α、IL4、IL5、IL13、TSLP、IL33、IL25、TIMP-1、MMP-9、MIP-1α),收集并整理入组患儿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出院后分别在1、3、6、9、12、15、18个月时通过电话或门诊对患儿发生喘息的情况进行随访,共随访18个月。分别比较RSV感染组与非RSV感染组、重症组与非重症组、无喘息组与一次喘息组、反复喘息组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治疗与病程、实验室检查、血浆炎症因子水平及胸部影像学检查,并且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的危险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入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89例,平均年龄4.68月,男女之比1.67:1。其中<3 月 40 例(44.9%),3~6 月 24 例(27.1%),6~12 月 19 例(21.3%),12~24月6例(6.7%)。年龄最小1.03月,最大19月。2.89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病原学检测阳性52例,检出率为58.4%,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41例(78.8%);鼻病毒4例(7.7%),博卡病毒2例(3.8%),肺炎支原体5例(9.6%)。3.本研究中RSV感染患儿共41例(46.1%),平均年龄2.7±1.5月;非RSV感染患儿48例(53.9%),平均年龄6.3±5.3月。RSV感染组与非RSV感染组相比,年龄<6 月(95.1%VS58.3%)、发热(0%VS14.6%)、三凹征(31.7%VS4.2%)及重症(24.4%VS6.3%)比例均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6.082,6.490,11.969,5.834;P=0.000,0.011,0.001,0.016);而出生史、湿疹史、特异性IgE检测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血浆 IL-2、TNF-α、IL-4、IL-5、IL-13、TSLP、IL-33、IL-25、TIMP-1、MMP-9、MIP-1α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本研究中重症组患儿共13例(14.6%),平均年龄2.15±1.07月,男女之比2.25:1;非重症组76例(85.4%),平均年龄5.11±4.58月,男女之比1.62:1。两组患儿相比,年龄<6月(100%VS71.7%)、母乳喂养(30.8%VS60.5%)、RSV感染(76.9%VS40.8%)存在统计学意义(χ2=4.999,3.993,5.834;P=0.025,0.046,0.016)。5.在89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随访成功83例,6例由于停机或者电话号码错误失访。83例患儿随访至18个月时,有41例出现了喘息,占随访例数的49.4%,其中发生1次喘息的23例(27.7%),2次喘息的5例(6.0%),≥3次喘息13例(15.7%)。6.反复喘息组患儿湿疹史比例高于无喘息组及一次喘息组(83.3%VS47.6%VS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90,P=0.035);而性别、年龄、早产、出生体重、喂养方式、哮喘家族史、宠物接触史、病情轻重、病程、特异性IgE、影像学表现及感染病原种类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的血浆IL2、TNF-α、IL-4、IL-5、IL-13、TSLP、IL-33、IL-25、TIMP-1、MMP-9、MIP-1α 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湿疹是患儿发生反复喘息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OR=0.222,95%CI-2.624,-0.381)。结论1.RSV感染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年龄越小,病情越重。2.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以6月龄以下多见,与RSV感染呈正相关,与母乳喂养呈负相关。3.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访18个月后发生反复喘息存在一定的比例。4.湿疹是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后发生反复喘息的独立危险因素。5.未发现感染病原种类、病情严重程度与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的相关性。

金典[6](2019)在《穿心莲内酯联用阿奇霉素对大鼠细菌感染性肺炎的协同治疗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文献查阅,考察中西药联合使用对临床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优势和特色;2.考察穿心莲内酯联用阿奇霉素对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感染性肺炎大鼠模型的体内治疗作用,为临床两药联合使用的必要性提供实验依据;3.考察穿心莲内酯单用及与阿奇霉素联合使用对巨噬细胞炎症因子IL-6释放的抑制作用,初步从细胞水平探讨穿心莲内酯与阿奇霉素的抗感染协同作用。方法1.以穿心莲内酯为研究切入点,抗生素、合理使用、不良反应、滥用、穿心莲内酯、联用为关键字,采用文献查阅研究法分析抗生素的使用现状、穿心莲内酯联用阿奇霉素在临床治疗细菌感染性肺炎方面的价值与优势;2.采用牛津管法考察穿心莲内酯和阿奇霉素单独或联合使用在体外对肺炎克雷伯菌的抑制作用;3.将已增毒的肺炎克雷伯菌混悬液以气管直接注入法构建大鼠感染性肺炎模型。造模后3天后,以灌胃方式分别给予各组动物40.5mg/kg·d穿心莲内酯(单用穿心莲内酯组)、4.5mg/kg·d阿奇霉素(单用阿奇霉素组)、40.5mg/kg·d穿心莲内酯+4.5mg/kg·d阿奇霉素(联用高剂量组)、20.25mg/kg·d穿心莲内酯+4.5mg/kg·d阿奇霉素(联用中剂量组)、10.125mg/kg·d穿心莲内酯+4.5mg/kg·d阿奇霉素(联用低剂量组)进行干预;于给药后第一天(即造模后第4天)对麻醉状态大鼠行腹主动脉采血,制备血清。每组取样3日。血清使用液相悬浮芯片技术同时检测TNF-α、IFN-γ、IL-1β、IL-4、IL-6、IL-10、IL-17A含量。并将造模后第3天及给药第3天的各组动物肺组织进行病理检测。分析比较药物单用及联用对细菌感染性肺炎治疗作用的差异,并进行相关药效动力学分析;4.采用LP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构建炎症细胞模型,加入不同剂量的药物,单用穿心莲内酯组每孔分别加入不同剂量穿心莲内酯(穿心莲内酯的终浓度为4、2、1、0.5、0.25、0.125、0.0625μmol/L);单用阿奇霉素组每孔加入不同剂量阿奇霉素(阿奇霉素的终浓度为2、1、0.5、0.25、0.125、0.0625、0.03125μmol/L);联合用药组加入穿心莲内酯与阿奇霉素(按照2﹕1的比例,终浓度分别为5.9968μmol/L、2.9984μmol/L、1.992μmol/L、0.7496μmol/L、0.3748μmol/L、0.1874μmol/L、0.0936μmol/L)。给药后除空白组外30min后给予LPS刺激,4h后收集细胞上清液,用ELISA法检测其中IL-6的含量。结果1.根据文献检索发现,以穿心莲内酯磺化物为主要成分的制剂(喜炎平注射液)与阿奇霉素联用已广泛用于感染性肺炎的临床治疗,联合使用具有缩短治愈时间、降低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率等优势。2.体外药物敏感性实验(牛津管法)结果显示,穿心莲内酯浓度在0.024450μg/ml范围抑菌圈直径均小于1.1cm,表明其在该浓度范围内单用无抑菌作用;阿奇霉素浓度在0.024450μg/ml范围内抑菌圈直径在1.11.5cm,且其抑菌作用呈明显剂量依赖;两者联合使用,抑菌圈直径与单用阿奇霉素抑菌圈直径大小无显着差异,结果表明两药无体外抗菌协同作用。3.穿心莲内酯、阿奇霉素单用或联合使用对克雷伯菌引起的大鼠肺炎模型可见明显的体内治疗作用。与模型组比较,穿心莲内酯在给药第一天对TNF-α、IL-4、IFN-γ有显着抑制作用(p<0.05),在给药第二天对IFN-γ有显着抑制作用(p<0.05);治疗周期中,与模型组比较,穿心莲内酯AUCTNF-α下降41.2%,AUCIFN-γ下降42.93%,AUCIL-4下降65.57%,AUCUIL-6下降21%。阿奇霉素在给药第一天对IFN-γ有显着抑制作用(p<0.05),但与模型组比较AUCIFN-γ增长了14.7%,且在给药后对血清中TNF-α、IFN-γ、IL-4、IL-6、IL-10、IL-17A的产生呈抑制、诱导、再抑制作用,这可能与阿奇霉素杀灭细菌后细菌碎片进一步激活免疫反应而诱导炎症因子产生有关。与模型组比较,联用低剂量组在给药第一天对IFN-γ和IL-4有显着抑制作用(p<0.05),且AUCIFN-γ下降10.4%,AUCIL-4下降49.25%;与各单用组比较,联用低剂量组对TNF-α、IL-1β、IL-6、IL-10总释放量有进一步的抑制作用。与模型组比较,联用中剂量组给药第一天对IFN-γ有极显着抑制作用(p<0.01),对TNF-α、IL-4、IL-6有显着抑制作用(p<0.05),AUCIFN-γ下降31.2%,AUCTNF-α下降76%,AUCIL-4下降66.73%,AUCIL-6下降42%。与各单用组比较,联用中剂量组对TNF-α、IL-4、IL-6、IL-10、IL-17总释放量有进一步的抑制作用。与模型组比较,联用高剂量组在给药第一天对IFN-γ有极显着抑制作用(p<0.01),对TNF-α、IL-4、IL-6有显着抑制作用(p<0.05),在给药第二天对TNF-α和IFN-γ有抑制作用(p<0.05),AUCIFN-γ下降67.9%,AUCTNF-α下降79%,AUCIL-4下降18.58%,AUCIL-6下降11%,与各单用组比较,联用高剂量组对各炎症因子的总释放量均有进一步的抑制作用。另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对IL-1β、IL-10和IL-17A三炎症因子有抑制作用趋势。但与各单用组比较,联用高剂量组对此三因子的总释放量也呈进一步抑制作用趋势。4.在造模第3天,空白组HE染色镜下未见明显组织病理损伤,其余6组呈间质性肺炎特征。均表现为肺泡中隔显着增厚,轻度淤血以及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腔内有少量炎性细胞以及脱落坏死的支气管上皮细胞,多量炎性细胞环绕血管或支气管形成“管套”现象,局部区域固有结构消失、多量上皮细胞增生伴随多量炎症细胞浸润,部分支气管腔内见有较多量的红细胞。给药第3天,镜下可观察空白组肺组织未见明显病理损伤,模型组肺组织呈化脓性肺炎样表现,各给药组样本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肺泡隔增宽、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终末支气管内蛋白及细胞碎片等病理损伤。但联合用药组与单用组病理学变化无显着组间差异。5.经ELISA法检测巨噬细胞释放IL-6含量时,穿心莲内酯的浓度在1.25μM、2.5μM、5μM、10μM、20μM下,能够抑制在炎症反应时巨噬细胞释放IL-6;阿奇霉素在0.625μM、1.25μM、2.5μM、5μM和10μM浓度下,能够抑制巨噬细胞释放IL-6。而穿心莲内酯与阿奇霉素给药剂量为2:1时,在浓度为1.847μM、3.748μM、7.496μM、14.992μM和29.984μM范围内,对IL-6有抑制作用。计算对IL-6抑制率为5%、10%、20%、40%、60%、70%、75%、80%、85%、90%、95%下的CI值,各CI值分别为9.728、6.098、3.766、2.201、1.480、1.216、1.095、0.976、0.856、0.730、0.693,表明两者药物在低联用剂量区间呈现拮抗作用,联用剂量在1.0851.251μM范围内呈加和作用,联用剂量大于1.251μM时呈协同作用。结论1.中西药联合使用对感染性肺炎治疗效果确切,具有临床应用优势;2.穿心莲内酯虽无协同阿奇霉素的抗菌作用。但穿心莲内酯联用阿奇霉素相比两者的单独使用,能够进一步抑制细菌感染性肺炎大鼠血清中的多种炎症因子生成,表明合用能发挥协同抗炎作用,从而显着改善肺炎症状。同时阿奇霉素单用数据提示,抑菌后细菌构件可能诱发机体更为强烈的免疫反应;合用穿心莲内酯后,对这一现象有改善作用。细胞实验表明合用在高剂量区间,穿心莲内酯合用阿奇霉素具有抗炎协同作用。

郑爱英,胡金萍,武生梅[7](2014)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γ干扰素与白细胞介素-4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进行检测,对比观察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观察组)与正常婴幼儿(对照组)血清中IFN-γ和IL-4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IFN-γ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IL-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两个月后随诊,观察组IFN-γ和IL-4恢复至正常婴幼儿水平;重度患儿血清IFN-γ明显低于轻、中度患儿(P<0.01),而IL-4水平显着高于轻、中度患儿(P<0.01);轻、中度患儿血清IFN-γ和IL-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着病情加重,IFN-γ水平呈下降趋势,IL-4水平呈升高趋势。

左艳芳,张丽,张静,安淑华[8](2014)在《毛细支气管炎与哮喘的关系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常见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为感染性变态反应性炎症。以小呼吸道阻塞、气促、喘憋、组织缺氧为临床特征。仅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多数是16个月小婴儿。病原体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最常见,约占58%[1];副流感病毒、腺病毒、3型副流感病毒、人类偏肺病毒、鼻病毒、人类博卡病毒均可引起毛细支气管炎,少数由肺炎支原体及衣原体等引起。病变主要侵及直径为75300μm的毛细支气管,导致黏液分泌增加,出现细胞破坏物、纤维素堵塞气道,上皮细胞坏死

王镓[9](2014)在《补肾益气方对RSV诱发哮喘急性加重小鼠炎症缓解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RSV感染对OVA诱发哮喘小鼠的影响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对哮喘气道变应性炎症的干预效应,明确RSV可诱发哮喘急性加重的潜在机制。也为下一步制备哮喘急性加重小鼠模型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方法按照随机数字法,将4周龄BALB/c、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哮喘合并RSV感染组、哮喘合并假病毒感染组。哮喘组采用卵蛋白(OVA)致敏和激发的方法制作小鼠哮喘模型;哮喘合并RSV感染组,则在哮喘组的基础上对实验小鼠进行两次RSV感染:哮喘合并假病毒感染组用紫外灭活后的RSV代替具有感染活性的病毒来感染小鼠。最后一次激发24 h后,采用Buxco肺功能仪检测小鼠气道反应性;肺组织病理HE、PAS染色,并对肺组织RSV病毒负载量进行检测;利用血细胞计数仪对肺泡灌洗液(BALF)中浸润的炎症细胞进行分类与计数;体外分离各组小鼠的肺CD4-T淋巴细胞,利用RT-PCR法检测肺脏CD4-T淋巴细胞RORγ T与Foxp3等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肺脏CD4-T淋巴细胞中Th17和Treg的细胞比例;ELISA法测定肺泡灌洗液中的IL-4、IL-5、IL-6、IL-17a、IL-10、IL-12和INF-γ等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哮喘模型组气道反应性及气道炎症显着加重(P<0.05),IL-4、IL-5、IL-6和IL-17a等Th2与Th17型细胞因子分泌水平明显上调(P<0.05),符合哮喘气道变应性炎症的特征;(2)与哮喘组相比,哮喘合并RSV再次感染后,肺脏RSV病毒负载量显着增加(P<.05),气道高反应性显着增加(P<0.05),且气道炎症进一步加重,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同哮喘组相比,哮喘小鼠合并RSV再次感染后,肺泡灌洗液中Th2型细胞因子分泌进一步增多;肺脏Th17细胞应答水平,包括其细胞数量比例、转录因子RORγ T的表达以及肺泡灌洗液中IL-6和IL-17a的分泌水平等也均进一步上调;(3)与哮喘组相比,哮喘小鼠合并RSV初次感染后,肺脏RSV病毒负载量显着增加(P<0.05),气道高反应性及气道炎症明显减轻(P<0.05),肺泡灌洗液中Th2型细胞因子分泌显着减少,且其肺脏Th17细胞的应答水平,包括细胞数量比例、转录因子RORγ T的表达及肺泡灌洗液中IL-17a的含量等也均显着下调(P<0.05),同时Treg细胞应答水平明显上调(P<0.05)。结论RSV感染对OVA诱发哮喘小鼠具有双向的干预作用。在哮喘发作的基础上,合并RSV再次感染,可诱发哮喘急性加重,且其炎症特征是以Th2、Th17为优势的变应性炎症;而哮喘合并RSV初次感染可导致哮喘减轻,其缓解机制可能与逆转病理性Th17/Treg应答失衡有关。因此通过OVA致敏、激发,RSV反复感染的方法制作哮喘急性加重小鼠模型是可行的。第二部分补肾益气方对RSV反复感染诱发哮喘急性加重小鼠炎症缓解的机制研究目的补肾益气方为临床证实有效的抗哮喘方药,其对中医辨证为肾阳虚、肾气虚、肺肾两虚或兼有痰热之证的哮喘及其急性加重等疾病有良好的疗效。但目前该方药具体防治哮喘的药理学机制不明。本实验利用补肾益气方干预RSV反复感染诱发哮喘急性加重小鼠,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以期证实该方药对哮喘急性加重具有治疗作用,并探讨其炎症缓解机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法,将4周龄的BALB/c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组、RSV诱发哮喘急性加重组、地塞米松组、补肾益气方(低、中、高剂量)组等。哮喘组采用OVA致敏和激发的方法制作小鼠哮喘模型;RSV诱发哮喘急性加重组,则在哮喘组的基础上对实验小鼠进行两次RSV感染;中药干预组与地塞米松组用同样方法制备哮喘急性加重小鼠模型,并采用相应药物灌胃给药,模型组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药物灌胃。最后一次激发24 h后,采用Buxco肺功能仪检测小鼠气道反应性;肺组织病理HE、PAS染色并进行观察分析;对肺组织RSV病毒负载量进行检测;利用血细胞计数仪对肺泡灌洗液中浸润的炎症细胞进行分类与计数;ELISA法测定肺泡灌洗液中的IL-4、IL-5、 IL-6、IL-17a, IL-12和INF-γ等细胞因子以及血清与肺泡灌洗液中的特异性IgE的分泌水平;体外分离各组小鼠的肺脏CD4+T淋巴细胞与巨噬细胞,利用RT-PCR法检测CD4+T淋巴细胞GATA3、T-bet、STAT6、RORγ T等转录因子及巨噬细胞CD80、CD86、 MHC-Ⅱ及Clec4e等共刺激分子或活化标志分子mRNA的表达水平;体外将分选出的哮喘急性加重小鼠的肺CD4+T淋巴细胞与巨噬细胞混合培养,并在此混合培养体系中加入补肾益气方及其主要成分单体组合进行体外干预,干预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培养的肺脏CD4+T淋巴细胞中Th1、Th2和Th17比例:RT-PCR法检测共培养并被药物干预的CD4"T淋巴细胞的GATA3、T-bet、STAT6、RORy T等转录因子及巨噬细胞CD80、CD86、MHC-Ⅱ及Clec4e等共刺激分子或活化标志分子mRNA的表达水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共培养且药物干预后的巨噬细胞的变化。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哮喘模型组小鼠的气道反应性、气道炎症以及血清与肺泡灌洗液中特异性IgE的分泌显着上调(P<0.05),且肺脏Th1、Th2、Th17细胞应答(包括相应转录因子的表达、细胞因子的分泌等)水平均出现上调,但Thl应答上调的程度弱于Th2与Th17;(2)与哮喘组相比,RSV诱发哮喘急性加重组小鼠肺脏RSV病毒负载量显着增加,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RSV感染成功。其气道反应性、气道炎症进一步加重,血清与肺泡灌洗液中特异性IgE的分泌进一步增多,但同哮喘组相比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同哮喘组相比,哮喘急性加重小鼠肺脏Th2、Th17细胞应答水平(包括相应转录因子的表达、细胞因子的分泌等)也均进一步上调,但Thl应答却出现下调;(3)与哮喘急性加重组比较:补肾益气方干预后,小鼠的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炎症显着减轻(P<0.05),血清与肺泡灌洗液中特异性IgE的分泌显着减少(P<0.05),病变肺组织的病毒负载量显着减少(P<0.05);(4)体外细胞学实验与体内动物实验的结果均表明:补肾益气方干预后,哮喘急性加重小鼠肺脏Th2、Th17细胞应答(包括相应细胞数量比例、转录因子的表达、细胞因子的分泌等)水平均显着下调(P<0.05),同时Th1细胞应答在药物的干预下显着增强(P<0.05);(5)体外细胞学实验结合体内动物实验发现:补肾益气方干预治疗后,哮喘急性加重小鼠肺脏巨噬细胞被激活,其活化标志分子、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及吞噬OVA能力均显着增强(P<0.05)。结论进一步佐证了哮喘急性加重小鼠模型的炎症特征为以Th2、Th17为优势的变应性炎症。而作为中医学扶正之法的经验方药,补肾益气方可有效缓解哮喘急性加重过程中的气道高反应性与气道炎症损伤,其炎症缓解机制可能与该方药能有效逆转病变小鼠Thl与Th2-Th17应答失衡有关。此外该方药还能有效抑制RSV在被感染小鼠体内的复制。本实验明确了补肾益气方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的双重作用,更证实了补肾益气等扶正之法在防治哮喘发作或加重中也具有重要价值。第三部分补肾益气方与清热活血方对哮喘加重小鼠炎症干预效应的对比研究目的同补肾益气方一样,清热活血方也是本课题组经长期经验积累,所提出的能够防治哮喘的有效方药,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在于对比补肾益气方与清热活血方对哮喘急性加重小鼠模型的干预情况,寻找补肾益气方与清热活血方,作为分别能够体现中医学扶正思想与祛邪思想的经验方药,其在防治病毒感染诱发哮喘急性加重中可能存在的规律性差异。方怯按照随机数字法,将4周龄的BALB/c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RSV诱发哮喘急性加重组、地塞米松组与清热活血方(低、中、高剂量)组。除清热活血方三个组外,其它各组均与第二部分实验共用。低、中、高剂量的清热活血方干预组,在哮喘急性加重小鼠模型的基础上,应用相应剂量的中药灌胃给药,模型组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药物灌胃。最后一次激发24 h后,采用Buxco肺功能仪检测小鼠气道反应性;肺组织病理HE、PAS染色并观察分析;对肺组织RSV病毒负载量进行检测;利用血细胞计数仪对肺泡灌洗液中浸润的炎症细胞进行分类与计数;ELISA法测定肺泡灌洗液中的IL-4、IL-5、IL-6、IL-17a、IL-12和INF-y等细胞因子以及血清与肺泡灌洗液中特异性IgE的分泌水平:体外分离各组小鼠的肺脏CD4+T淋巴细胞与巨噬细胞,利用RT-PCR法检测CD4-T淋巴细胞GATA3、T-bet、STAT6、RORy T等转录因子及巨噬细胞CD80、CD86、MHC-Ⅱ及Clec4e等共刺激分子或活化标志分子mRNA的表达水平;体外将分选的哮喘急性加重小鼠的肺CD4+T淋巴细胞与巨噬细胞混合培养,并在此混合培养体系中加入清热活血方进行体外干预,干预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共培养后的肺脏CD4-T淋巴细胞中Th1、Th2和Th17比例;RT-PCR法检测共培养并被药物干预的CD4+T淋巴细胞的GATA3、T-bet、STAT6、RORy T等转录因子及巨噬细胞CI)80、CD86、MHC-Ⅱ及Clec4e等共刺激分子或活化标志分子mRNA的表达水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共培养且药物干预后的巨噬细胞的变化。结果与哮喘急性加重模型组相比,清热活血方干预后小鼠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炎症显着减轻(P<0.05),血清与肺泡灌洗液中特异性IgE的分泌显着减少(P<0.05),病变肺组织的病毒负载量亦显着减少(P<0.05)。结合动物实验与体外细胞学实验的结果发现:清热活血方干预后,哮喘急性加重小鼠肺脏Th2、Th17应答(包括相应细胞数量比例、转录因子的表达、细胞因子的分泌等)水平均显着下调(P<0.05),同时Thl应答水平与巨噬细胞的活化(包括活化标志分子、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以及其吞噬OVA水平等)在药物的干预后亦被抑制。结论作为中医学祛邪思想的经验方药,清热活血方也可有效缓解哮喘急性加重过程中的气道高反应性与气道炎症损伤,其炎症缓解机制可能与该药能显着抑制病变小鼠过度的Th2-Th17应答有关。该方药也能有效抑制RSV在被感染小鼠体内的复制,且清热活血方的抗病毒与抗局部气道炎症的效果略强于补肾益气方,而补肾益气方对哮喘急性加重小鼠整体病理状态的改善优于清热活血方。

崔文超[10](2014)在《白细胞介素-17、转化生长因子-β1及1,25-二羟基维生素D3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婴幼儿喘息是全世界范围内儿童常见的呼吸系统临床症候群。近年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婴幼儿喘息的发生率逐年增高,是导致就医和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儿童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由于婴幼儿气道发育尚不完善,初次发生喘息后,部分患儿会有反复的喘息发作,反复发作的喘息是哮喘的高危因素,患有反复喘息的婴幼儿,哮喘的发生率是没有喘息症状儿童的5~10倍。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发展,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儿童公共卫生健康的最常见的慢性肺部疾病,严重危害患儿的身心健康,同时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全球约有3亿哮喘患者,而儿童期为哮喘发生的敏感时期。然而,关于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并未完全明确,目前还很难找到可靠的客观指标来区分喘息婴幼儿中的哮喘患儿。因此,探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分析其与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探寻早期预测婴幼儿哮喘发生的可靠指标,及早发现有哮喘倾向的喘息患儿,给予早期干预和治疗,防止其进一步发展成为支气管哮喘,从而降低哮喘发病率、正确指导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儿童健康水平,这也是当前国内外学者正在试图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外研究多集中在对儿童哮喘、毛细支气管炎及喘息性支气管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关于一整组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此外目前研究多集中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中血清免疫球蛋白E、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及白细胞介素-4的水平与儿童哮喘的相关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IL-17、TGF-β1及1,25-(OH)2D3在儿童哮喘、毛细支气管炎及喘息性支气管炎发病中的作用,而它们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这一整组疾病中的作用如何,它们与儿童哮喘的相关性如何及可否作为预测儿童哮喘发生的可靠指标,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报道尚不多见。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测定比较急性期喘息组、非喘息组及正常组婴幼儿外周血中IL-17、TGF-β1及1,25-(OH)2D3水平变化,同时比较不同喘息次数、不同体质的喘息婴幼儿外周血中IL-17、TGF-β1及1,25-(OH)2D3水平,探讨IL-17、TGF-β1及1,25-(OH)2D3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其与哮喘发病机制的关系,并探寻早期预测婴幼儿哮喘发生的可靠指标,为以后防治婴幼儿喘息性疾病及鉴别婴幼儿哮喘发生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随机选取于2013年11月10日~2014年2月10在我院儿科住院的61例急性发作期喘息婴幼儿(喘息组),排除支气管异物、心源性哮喘、先天性喉喘鸣、嗜酸粒细胞性肺炎、胃食管反流等疾病引起的喘息,40例下呼吸道感染但不伴喘息发作的婴幼儿(非喘息组)及35例健康体检婴幼儿(正常对照组),所有入组儿童均为足月出生,年龄、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入组前四周内均未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类药物,并征得所有入组患儿监护人的知情同意。收集所有入组患儿外周静脉血标本,均离心后取血清标本于-20℃冰箱冷冻保存。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17、TGF-β1及1,25-(OH)2D3的表达水平。并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急性期喘息组婴幼儿血清IL-17水平较非喘息组及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喘息组婴幼儿血清TGF-β1、1,25-(OH)2D3水平较非喘息组及正常对照组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非喘息组血清IL-17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非喘息组血清TGF-β1、1,25-(OH)2D3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婴幼儿反复喘息组血清IL-17水平较首次喘息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婴幼儿反复喘息组血清TGF-β1、1,25-(OH)2D3水平较首次喘息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婴幼儿有高危因素喘息组血清IL-17水平较无高危因素喘息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婴幼儿有高危因素喘息组血清TGF-β1、1,25-(OH)2D3水平较无高危因素喘息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反复喘息有高危因素组(喘息I组)血清IL-17水平较反复喘息无高危因素组(喘息II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复喘息有高危因素组(喘息I组)血清TGF-β1、1,25-(OH)2D3水平较反复喘息无高危因素组(喘息II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急性期喘息组婴幼儿血清中IL-17水平明显升高,TGF-β1、1,25-(OH)2D3水平明显降低,提示IL-17、TGF-β1、1,25-(OH)2D3参与了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发病过程;(2)反复喘息有高危因素组婴幼儿血清中IL-17表达平最高,TGF-β1、1,25-(OH)2D3表达水平最低,提示该类患儿诊断为婴幼儿支气管哮喘的可能性最大,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类似;(3)早期监测喘息婴幼儿血清IL-17、TGF-β1、1,25-(OH)2D3水平可为有支气管哮喘发展倾向的患儿提供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的依据。

二、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IL-4、IL-5、IL-6、T-IgE变化及治疗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IL-4、IL-5、IL-6、T-IgE变化及治疗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TSLP的麻芥巴布膏治疗变应性鼻炎小鼠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于变应性鼻炎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 变应性鼻炎的概念
        2 变应性鼻炎的流行病学研究
        3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
        3.1 变应性鼻炎发生的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
        3.2 TSLP在变应性鼻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4 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标准
        4.1 诊断标准
        4.2 治疗方案
        4.3 评价方法
    综述二 中医外治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现状
        1 中医外治法的源流
        2 外治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进展
        2.1 针刺疗法
        2.2 艾灸疗法
        2.3 推拿疗法
        2.4 穴位注射法
        2.5 穴位埋线法
        2.6 穴位敷贴法
        2.7 雾化吸入法
    综述三 麻芥巴布膏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免疫学基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尘螨变应性鼻炎小鼠的造模及模型评价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动物
        1.2 试剂和溶液
        1.3 设备
        2 方法
        2.1 分组
        2.2 配液
        2.3 造模
        结果
        1 小鼠模型行为学评价
        2 小鼠血清IgE检测
        3 小鼠鼻粘膜HE染色
    实验二 麻芥巴布膏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效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动物
        1.2 试剂及溶液
        1.3 仪器
        2 方法
        2.1 造模
        2.2 小鼠行为学评分评定小鼠过敏症状表现的严重程度
        2.3 鼻粘膜HE染色观察麻芥巴布膏对变应性鼻炎小鼠鼻粘膜组织炎症的作用
        2.4 ELISA法对比麻芥巴布膏对变应性鼻炎小鼠血清IgE和组胺的影响
        2.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麻芥巴布膏可改善变应性鼻炎小鼠的过敏症状
        2 麻芥巴布膏可减轻变应性鼻炎小鼠鼻粘膜组织的炎症情况
        3 麻芥巴布膏能够降低变应性鼻炎小鼠血清中IgE和组胺的含量
    实验三 麻芥巴布膏对变应性鼻炎TSLP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动物
        1.2 试剂及溶液
        1.3 仪器
        2 方法
        2.1 造模
        2.2 鼻粘膜组织IHC法观察麻芥巴布膏对鼻粘膜组织中TSLP的作用
        2.3 WB实验对比麻芥巴布膏对肺组织中TSLP的影响
        2.4 qPCR法检测麻芥巴布膏对肺组织中TSLP mRNA的影响
        2.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麻芥巴布膏能够减少鼻粘膜组织中的TSLP
        2 麻芥巴布膏能够降低肺组织中TSLP的含量
    实验四 麻芥巴布膏对变应性鼻炎IL-4、IL-12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动物
        1.2 试剂及溶液
        1.3 仪器
        2 方法
        2.1 造模
        2.2 通过ELISA法测定麻芥巴布膏对小鼠血清中IL-4、IL-12的影响
        2.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麻芥巴布膏能够降低变应性鼻炎小鼠血清中IL-4、IL-12的含量
    讨论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2)儿童湿热哮喘临床指标相关性及加味茵陈蒿汤对湿热哮喘模型鼠Th17细胞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湿热哮喘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模型制备
        2.3 一般情况记录
        2.4 麻醉及取材
        2.5 血清HDL、LDL测定
        2.6 血浆FIB测定
        2.7 BALF中 EOS、NEU比例测定
        2.8 肺组织病理学检测
        2.9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步骤
        2.10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各组动物一般情况
        3.2 血清HDL、LDL测定结果
        3.3 血浆FIB测定结果
        3.4 BALF中 EOS、NEU比例测定结果
        3.5 肺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现代哮喘鼠模型研究进展
        4.2 人哮喘表型与动物哮喘表型相关性的研究
        4.3 中西医理论指导下的湿热哮喘大鼠模型的建立
        4.4 实验结果分析
    5 结论
第2章 加味茵陈蒿汤对湿热哮喘模型大鼠的疗效验证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用药
        1.3 主要实验仪器
        1.4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模型制备
        2.2 实验分组
        2.3 给药方法
        2.4 一般情况观察
        2.5 麻醉及取材
        2.6 血清HDL、LDL测定
        2.7 血浆FIB测定
        2.8 BALF中 EOS、NEU比例测定
        2.9 肺组织病理学检测
        2.10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各组动物一般情况
        3.2 血清HDL、LDL测定结果
        3.3 血浆FIB测定结果
        3.4 BALF中 EOS、NEU比例测定结果
        3.5 肺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加味茵陈蒿汤立法依据及组成
        4.2 加味茵陈蒿汤的实验研究进展
        4.3 实验结果分析
    5 结论
第3章 加味茵陈蒿汤治疗湿热哮喘相关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标本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主要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肺泡灌洗液IL-8、IL-17 含量
        2.2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肺组织ROR-γtm RNA表达
    3 结果
        3.1 大鼠BALF中 IL-8、IL-17 含量的ELISA检测结果
        3.2 大鼠肺组织ROR-γtm RNA表达结果
    4 讨论
        4.1 Th17 细胞相关机制与哮喘的相关性
        4.2 实验结果分析
    5 结论
第4章 儿童湿热型哮喘临床回顾性分析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4 病例分组
        1.5 信息采集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哮喘患儿病例信息统计描述
        3.2 湿热与非湿热哮喘患儿临床生化检测分析
        3.3 哮喘患儿病原学检查情况
        3.4 湿热哮喘患儿诊断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湿热与炎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4.2 湿热哮喘的临床研究进展
        4.3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一儿童湿热型哮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综述二支气管哮喘炎症表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3 实验图片
    附录4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致谢
查新报告
已发表论文

(3)TRPV1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维、哈儿童喘息性疾病易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主要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
    3.临床资料收集
    4.TRPV1 基因分型
    5.质量控制
    6.统计学处理
    7.技术路线
结果
    1.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3.TRPV1 基因多态性比较
    4.不同民族TRPV1 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
    5.病例组中汉、维、哈民族TRPV1 基因型频率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4)基于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探讨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抗RSV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RSV的研究进展
        1.1 RSV流行病学研究
        1.2 RSV结构特征
        1.3 RSV感染复制与病理学特点
        1.4 RSV的临床诊断
        1.5 RSV的预防和治疗
    2 中医药防治RSV的研究现状
        2.1 中医药防治RSV感染的临床研究
        2.2 中医药防治RSV的基础研究
    3 宿主抗病毒先天免疫反应
        3.1 病毒感染模式识别受体及信号转导
        3.2 Ⅰ型干扰素的信号转导与抗病毒作用
    4 类黄酮抗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4.1 类黄酮的广泛生物学活性
        4.2 类黄酮抗病毒作用的多种途径
    5 本实验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 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的提取与鉴定
    1 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纯化的工艺研究
        1.1 仪器与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2 MS-DAIL联合MS-FINDER鉴定中药类黄酮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3 UPLC-QE-Orbitrap-MS技术结合MS-FINDER快速分析清肺口服液中类黄酮组分
        3.1 仪器与试药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4 UPLC-MS/MS法测定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中26种类黄酮
        4.1 仪器与试药
        4.2 方法与结果
        4.3 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抗RSV作用机制
    1 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现状及几个关键问题
        1.1 网络药理学概述
        1.2 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的现状
        1.3 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2 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抗RSV网络药理学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四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RSV感染Hep-2细胞空斑实验结果
        3.2 RSV感染对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3.3 类黄酮组分有效改善肺组织病理损伤,抑制Caspase-3蛋白的表达
        3.4 类黄酮组分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
        3.5 类黄酮组分对RSV复制及F蛋白的影响
        3.6 类黄酮组分上调IFN-α、IFN-β mRNA,提高血清、肺组织IFN-β含量
        3.7 类黄酮组分促进Ⅰ型IFN上游TBK1的磷酸化水平
        3.8 类黄酮组分激活Ⅰ型IFN下游抗病毒蛋白OAS1、ISG15表达
        3.9 类黄酮组分改善能量代谢,降低乳酸水平
    4 讨论
第五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本研究创新之处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英文缩写词表
    2 UPLC-MS联合MS-FINDER初步鉴定出的440种类黄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期间待发表的文章
致谢

(6)穿心莲内酯联用阿奇霉素对大鼠细菌感染性肺炎的协同治疗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词缩写
前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思路
    3.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文献查阅 基于文献查阅对中西药联用抗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应用现状研究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2.1 抗生素使用现状
        2.2 抗生素使用带来的不良后果
        2.3 以穿心莲内酯为代表的中药联用阿奇霉素的疗效
    3.讨论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穿心莲内酯联用阿奇霉素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1.1 实验材料
        1.1.1 受试药物
        1.1.2 受试菌株
        1.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1.1.4 实验仪器及材料
        1.1.5 主要试剂配制及实验前准备
        1.2 实验方法
        1.2.1 细菌的复活
        1.2.2 菌液配置
        1.2.3 实验分组及给药剂量
        1.3 实验结果
        1.4 小结
        1.5 讨论
    2.穿心莲内酯联用阿奇霉素对细菌感染性肺炎大鼠血清中相关炎症因子含量影响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造模前准备
        2.2.1.1 实验动物的分组
        2.2.1.2 增毒肺炎克雷伯菌的复活与纯化
        2.2.1.3 细菌液的配制
        2.2.2 大鼠细菌感染性肺炎模型的建立
        2.2.3 给药剂量
        2.2.4 血清及肺组织样本的采集
        2.2.5 液相悬浮芯片检测IL-1β、IL-4、IL-6、TNF-α、IFN-γ、IL-10、IL-17A含量
        2.2.6 肺组织病理切片制备及HE染色
        2.2.7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大鼠基本生理学变化
        2.3.2 液相悬浮芯片技术检测相关炎症因子含量变化
        2.3.3 药效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2.3.4 HE肺组织切片染色
        2.4 小结
        2.5 讨论
    3.穿心莲内酯联用阿奇霉素对LP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产生IL-6 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分组
        3.2.2 实验步骤
        3.3 实验结果
        3.3.1 给予不同浓度药物后细胞上清液中IL-6 含量
        3.3.2 穿心莲内酯联用阿奇霉素的中值效应方程计算结果
        3.4 小结
        3.5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穿心莲内酯的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γ干扰素与白细胞介素-4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IFN-γ、IL-4水平变化
    2.2 观察组不同病情程度患儿血清中IFN-γ、IL-4水平变化
3 讨论

(9)补肾益气方对RSV诱发哮喘急性加重小鼠炎症缓解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RSV感染对OVA诱发哮喘小鼠的影响
    1.1 前言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4 实验结果分析
    1.5 讨论
第二部分 补肾益气方对RSV反复感染诱发哮喘急性加重小鼠炎症缓解的机制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分析
    2.5 讨论
第三部分 补肾益气方与清热活血方对哮喘加重小鼠炎症干预效应的对比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分析
    3.5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白细胞介素-17、转化生长因子-β1及1,25-二羟基维生素D3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选择研究对象及分组
    2.2 实验仪器
    2.3 主要试剂
    2.4 研究方法及步骤
    2.5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比较
    3.2 各组婴幼儿血清中 IL-17、TGF-β1及 1,25-(OH)2D3水平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IL-4、IL-5、IL-6、T-IgE变化及治疗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TSLP的麻芥巴布膏治疗变应性鼻炎小鼠作用机制研究[D]. 张千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儿童湿热哮喘临床指标相关性及加味茵陈蒿汤对湿热哮喘模型鼠Th17细胞影响的研究[D]. 李成刚.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TRPV1基因多态性与新疆汉、维、哈儿童喘息性疾病易感性研究[D]. 付朋鸽.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4]基于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探讨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抗RSV研究[D]. 陶嘉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的危险因素分析[D]. 陈赛男. 苏州大学, 2019(04)
  • [6]穿心莲内酯联用阿奇霉素对大鼠细菌感染性肺炎的协同治疗作用研究[D]. 金典.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γ干扰素与白细胞介素-4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J]. 郑爱英,胡金萍,武生梅.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4(11)
  • [8]毛细支气管炎与哮喘的关系研究进展[J]. 左艳芳,张丽,张静,安淑华. 中国综合临床, 2014(06)
  • [9]补肾益气方对RSV诱发哮喘急性加重小鼠炎症缓解的机制研究[D]. 王镓. 复旦大学, 2014(08)
  • [10]白细胞介素-17、转化生长因子-β1及1,25-二羟基维生素D3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研究[D]. 崔文超. 广州医科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IL-4、IL-5、IL-6、T-IgE的变化及治疗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