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玉米叶面积分布、蒸腾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生玉米叶面积分布、蒸腾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一、对生玉米叶面积分布、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耀权[1](2021)在《氮肥运筹对旱农区玉米叶片抗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探索陇中旱农区春玉米适宜的氮肥施用方案,本试验以甘肃农业大学旱作农业综合实验站2012年设定的氮肥运筹定位试验为依托,研究了四个氮肥水平(N0:不施氮肥,N1:施氮100 kg·hm-2,N2:施氮200 kg·hm-2,N3:施氮300 kg·hm-2)和两个施肥时期及分配比例(T1:1/3基肥+2/3拔节期追肥、T2:1/3基肥+1/3拔节期追肥+1/3大喇叭口期追肥)对玉米籽粒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并从玉米生长发育、叶片抗衰老特性的角度探讨了氮肥运筹影响玉米籽粒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主要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适宜的氮肥施用能显着提高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玉米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N1、N2和N3水平下的玉米籽粒产量分别较N0增加了94.14%、170.99%和189.1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N0提高了79.31%、140.85%和160.81%,但N2和N3水平下,玉米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均不显着。方程拟合的最高籽粒产量及对应施氮量均接近N3水平。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而降低。N2水平下的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分别较N3水平提高了40.58%和35.60%。施肥时期及分配比例对以上指标无显着影响。2.施氮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各施氮水平显着增加了玉米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但当施氮量超过200 kg·hm-2时,上述指标不再显着增加。施氮时期及分配比例对玉米的生长发育没有显着影响。3.施氮提高了玉米叶片抗衰老性能和抗旱性。抗衰老保护酶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和CAT(过氧化氢酶)活性及MDA(丙二醛)、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N3水平的抗衰老保护酶系统综合得分较N2水平提高了200.00%;施肥时期及分配比例对以上指标影响不显着。在水分亏缺时,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玉米抗旱性增强,而在水分充足时,可溶性糖含量主要受氮素胁迫的影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减小趋势。4.施氮促进玉米的光合作用。玉米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PEPC(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Rubisco(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和PPDK(丙酮酸磷酸双激酶)活性均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提高。N1、N2和N3水平下玉米的平均净光合速率较N0分别提高了74.23%、128.22%和158.90%,N3水平的光合特性综合得分较N2水平提高了50.00%。5.玉米籽粒产量与抗衰老保护酶系统综合因子(0.912**)和光合特性综合因子(0.971**)均呈正相关关系;玉米籽粒产量与氮肥偏生产力(-0.725**)和氮肥农学效率(-0.278)呈负相关关系。综上所述,合理的氮肥运筹能够增强玉米的抗旱能力,同时,合理施氮能够提高叶片抗衰老保护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强玉米的抗衰老能力,提高玉米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关键酶活性和净光合速率,促进生育后期干物质的积累和转运,从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促进玉米可持续生产。综合考虑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建议在陇中旱农区春玉米施氮200 kg·hm-2,按1/3基肥+2/3拔节期施用。

单宁[2](2021)在《水肥气热耦合对滴灌青贮玉米和小麦生长、生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本文针对宁夏引黄灌区贺兰县地区大水漫灌、水肥利用率低、土壤通气性不良的问题,以青贮玉米和小麦为供试对象,采用随机区组和正交试验,研究了水肥耦合、水肥热耦合、水肥气热耦合对滴灌青贮玉米的生长、生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水肥耦合对滴灌小麦的生长、光合及产量的影响,为青贮玉米和小麦高效节水灌溉提质增效、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二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试验,设置3个灌溉水平和3个追肥水平,研究了不同水肥耦合处理对滴灌青贮玉米生长、生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得出了在生育期内降雨量为148mm、初始肥力为中肥、地下水埋深1.66m条件下,青贮玉米随着灌溉量和追肥量的增加,生长-生理-产量指标增大,较优水肥组合方案为高水高肥处理,即灌溉定额为2700m3/hm2、追施水溶肥量为360kg/hm2,鲜生物产量为92623kg/hm2,籽粒产量为14762kg/hm2,分别比CK提高3.43%、1.79%;籽粒粗蛋白含量随着灌溉定额和追肥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比CK提高7.66%,其他品质指标较好。(2)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了水肥热耦对滴灌青贮玉米生长、生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得出了三因素对青贮玉米鲜生物产量的影响顺序依次为灌溉定额>追肥量>根区温度,灌溉定额和追肥量对鲜生物产量影响显着,根区温度对鲜生物产量影响不显着,揭示了单因素变化规律,确定了三因素的最优组合方案为A3B3C2,即灌溉定额为2520m3/hm2、追施尿素量为594kg/hm2、覆地膜,此时青贮玉米各项指标较好,鲜生物产量为96638kg/hm2,籽粒产量为14927kg/hm2,分别比CK处理高14.96%、13.25%;青贮玉米籽粒粗蛋白含量为7.58g/100g,比CK处理高11.31%,三因素对青贮玉米籽粒粗蛋白含量的影响顺序依次为灌溉定额>追肥量>根区温度,三因素对籽粒粗蛋白含量均有极显着影响,其他品质指标较好。(3)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了水肥气热耦对滴灌青贮玉米生长、生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得出了四因素对青贮玉米鲜生物产量的影响顺序依次为灌溉定额>追肥量>根区温度>加气时间,灌溉定额对青贮玉米鲜生物产量影响极显着,追肥量对鲜生物产量影响显着,其他因素对鲜生物产量影响不显着,揭示了单因素变化规律,确定了各因素最优组合为A3B3C2D1,即灌溉定额为2520m3/hm2、追施尿素量为594kg/hm2、覆地膜、不加气,此时青贮玉米各项指标较好,鲜生物产量为98473kg/hm2,籽粒产量为14848kg/hm2,分别比CK处理高17.36%、13.22%;青贮玉米籽粒粗蛋白含量为7.55g/100g,比CK处理高6.19%,四因素对青贮玉米籽粒粗蛋白含量的影响顺序依次为灌溉定额>追肥量>根区温度>加气时间,四因素对籽粒粗蛋白含量均有极显着影响,其他品质指标较好。(4)采用二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试验,设置3个灌溉水平和3个追肥水平,研究了不同水肥耦合处理对滴灌春小麦和冬小麦的生长、光合及产量的影响,得出了在小麦全生育期内降雨量为101.7mm(春小麦)、101.7mm(冬小麦)、地下水埋深分别为1.54m(春小麦)和1.32m(冬小麦)、初始肥力为中等条件下,随着滴灌水量和追施水溶肥量的增加,生长-光合-产量指标增大,春小麦、冬小麦最优组合方案均为试验处理的高水高肥处理,即灌溉定额2025m3/hm2、追施水溶肥量216kg/hm2,此时小麦的的各项指标较好,春小麦产量为4367kg/hm2,冬小麦产量为4252kg/hm2,分别比各自 CK 高 9.39%、25.25%。

欧阳赞[3](2021)在《温室蔬菜土壤水肥气热耦合机理及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针对温室蔬菜水肥气热耦合提质增效机理与灌溉通量相互作用的科学问题,通过室内气候箱模拟和2年温室试验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对比设计、正交设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和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开展了温室蔬菜(番茄、水果黄瓜、生菜)水肥气热耦合提质增效机理及其数学模型的研究,系统地进行了温室膜下滴灌水肥气热耦合对蔬菜生长、光合作用、产量、品质、水分利用效率、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土壤氧气含量、土壤呼吸速率、土壤含水率、土壤电导率、土壤温度的影响试验,得出了各指标的数学模型、耦合效应以及最优组合方案,为温室蔬菜提质增效和水肥气热耦合灌溉技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对比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灌溉水溶解氧、土壤温度对蔬菜生长、光合、品质、产量及土壤微环境的影响,揭示了增氧灌溉与土壤增温对温室和智能气候培养箱蔬菜提质增效的机理,增氧灌溉提高了土壤氧气含量、土壤增温提高了土壤温度,增强了土壤酶活性,丰富了土壤微生物量,促进了蔬菜的生长(株高、叶面积指数)、增加了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增加了蔬菜的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改善了蔬菜品质。番茄和水果黄瓜较优灌溉水溶解氧为9.0mg/L、春夏季和秋冬季番茄较优土壤温度分别为26.1℃和20.6℃,水果黄瓜较优土壤温度分别为26.06℃和19.11℃,生菜较优灌溉水溶解氧为8.5 mg/L,生菜较优的土壤温度为20℃。建立了灌溉水溶解氧(DO)与土壤氧气含量(SOC)、地热管水温(TW)与土壤温度(TS)、灌溉水矿化度(IS)与土壤电导率(SEC)的关系。与对照处理相比,春夏季和秋冬季增氧灌溉较优处理(03)的番茄产量分别增加了 17.51%和15.09%,水果黄瓜产量分别增加了 22.47%和28.04%,土壤增温较优处理(T3)的番茄产量分别增加了 18.15%和18.58%,水果黄瓜产量分别增加了 30.24%和 25.39%。(2)采用正交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水肥气热耦合对蔬菜生长、光合、品质、干物质积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揭示了温室和智能气候培养箱的蔬菜土壤水肥气热耦合机理,水肥气热耦合对番茄和生菜生长、光合作用、产量和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番茄和生菜的生长、光合作用、干物质量积累、产量等主要指标随单一因素灌溉定额、施肥量、灌溉水溶解氧和土壤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品质主要指标随灌溉定额的增加而降低,随灌溉水溶解氧、施肥量和土壤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番茄和生菜最优处理均为T8处理(A3B2C1D3),温室番茄最优处理(T8)灌溉定额为5760 m3/hm2、施肥量(N-P2O5-K2O)为150-50-75 kg/hm2、灌溉水溶解氧为6.0 mg/L(平均土壤氧气含量为15.99%)、地热管水温为41.0℃(春夏季土壤平均温度为25.41℃、秋冬季土壤平均温度为20.38℃),此时春夏季(秋冬季)的番茄产量为89653 kg/hm2(89357kg/hm2)、灌溉水分利用效率为 15.56kg/m3(15.51 kg/m3)、水分利用效率为 22.18 kg/m3(24.62 kg/m3)、参考作物腾发量为 781.42 mm(504.83 mm)、作物系数为 0.52(0.72)。春夏季和秋冬季T8处理的番茄产量比对照处理分别增加了 23.07%和33.61%。(3)采用通用旋转组合与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研究了温室番茄和水果黄瓜土壤水肥气热耦合效应,建立了温室番茄和水果黄瓜土壤水肥气热各因素分别与生长、光合、品质和产量等主要指标之间的数学模型以及各指标的综合评价模型。水肥气热耦合对温室番茄和水果黄瓜主要指标与综合评分的影响大小顺序为:灌溉定额>施肥量>溶解氧>地热管水温。主要指标与综合评分随灌溉定额、施肥量、溶解氧和地热管水温在试验范围内增大而增大,番茄和水果黄瓜的品质主要指标随灌溉定额在试验范围内增大而降低,随施肥量、溶解氧和地热管水温在试验范围内增大而升高。高水低热、低水高热、高肥低热、低肥高热交互有利于增强番茄植株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面积指数,中水高氧有利于提高水果黄瓜的叶片净光合速率,低肥高氧或高肥低氧更有利于提高水果黄瓜的叶片叶绿素含量。高肥高热交互有利于增加番茄果实维生素C含量,低水高热交互有利于增加番茄果实可溶性总糖含量和番茄红素含量,低水高肥交互有利于增加番茄果实总酸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水高肥或低水中肥有利于提高水果黄瓜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总酸含量,高水低肥有利于降低水果黄瓜的硝酸盐含量。高水低热或高水低肥交互有利于增加番茄植株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综合指标评分,高水高肥有利于增加水果黄瓜产量和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推荐本地区的温室番茄和水果黄瓜的最优水肥气热耦合方案为:春夏季番茄灌溉定额5142~5330m3/hm2、施肥量(N-P2O5-K2O)150-50-75~165-55-81kg/hm2、溶解氧7.9~8.1 mg/L和地热管水温34.1~36.1℃,秋冬季番茄灌溉定额4988~5210 m3/hm2、施肥量(N-P2O5-K2O)154-51-76~168-56-82kg/km2、溶解氧 7.9~8.2mg/L 和地热管水温 34.4~36.3~。春夏季水果黄瓜灌溉定额 3923~4044 m3/hm2、施肥量(N-P2O5-K2O)123-36-87~130-38-91 kg/hm2、溶解氧7.7~7.9 mg/L和地热管水温34.9~36.7℃,秋冬季水果黄瓜灌溉定额3527~3670 m3/hm2、施肥量(N-P2O5-K2O)122-35-86~128-37-90kg/hm2、溶解氧 7.8~8.0mg/L 和地热管水温 35.9~37.4℃。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番茄最优处理为T10处理,春夏季和秋冬季番茄产量T10比T17-T20的平均产量分别增加了 36.29%和43.32%。确定水果黄瓜最优处理为T15处理,春夏季和秋冬季水果黄瓜产量T15比对照的产量分别增加了 54.42%和45.00%。(4)建立了基于水肥气热耦合的温室番茄叶面积指数与干物质积累量机理模型,经模型验证和评价,该模型的模拟精度随灌溉定额、施肥量、灌溉水溶解氧、土壤温度的增加而提高。模型的适用条件为:温室番茄灌溉定额2880m3/hm2~5760m3/hm2、施肥量(N-P2O5-K2O)75-25-45 kg/hm2~225-75-105 kg/hm2、溶解氧 4.0 mg/L~9.0 mg/L、地热管水温 25℃~45℃,温室平均气温15.06℃~41.62℃、温室平均相对湿度 22.68%~72.53%、温室平均 CO2 浓度为 251 ppm~477ppm、室外平均气温15.30℃~41.20℃、室外平均相对湿度19.44%~85.68%。

马丙菊[4](2021)在《不同灌溉方式对中籼水稻品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同时,水稻又是用水大户,每年水稻种植中用于灌溉的水量占我国农业用水的三分之二以上,因此,实现水稻高产和水分高效利用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以及资源利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本试验选用江苏省近80年来水稻品种改良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中熟籼稻品种共计12个,依据种植年代结合株型和基因型将这些品种分为早期高秆品种、矮秆品种、半矮秆品种、杂交稻品种4个类型,采用大田种植,连续2年,设置2种灌溉方式处理:常规灌溉(CI),即全生育期保持2-3 cm的浅水层直至收获前一周、全生育期轻干湿交替灌溉(AWD),即自浅水层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势达到-15 kPa,然后灌水1-2 cm,如此循环。通过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对品种改良过程中的产量形成、水分利用效率、农艺与生理特征等的影响,以期阐明中籼水稻品种对水分响应的差异及其农艺与生理特征,提出实现水稻高产和水分高效利用的栽培技术。主要结果如下:1、产量及构成因素在两种灌溉方式下,各类型品种产量均随着品种的改良逐渐增加。在CI下,各类型品种的平均产量依次为4.91、7.15、7.95和10.23thm-2。在AWD下,各类型品种的平均产量依次为5.43、8.02、9.49和11.23 thm-2。产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总颖花量(穗数×每穗粒数)的增加,其中每穗粒数的增加尤其显着。与CI相比,AWD显着增加了各类型品种的产量,产量增幅分别为11%、12%、19%和10%。产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增加。2、水分利用效率在两种灌溉方式下,随品种改良各类型品种的产量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WUEY)逐渐增加。在CI下,各类型品种的WUEY分别为0.65、0.95、1.06和1.36 kg m-3。在AWD下,各类型品种的WUEY分别为1.02、1.51、1.79和2.12 kg m-3。与CI相比,AWD增加了各类型品种的WUEY,增幅分别为57%、58%、69%和55%。在两种灌溉方式下,随品种改良各类型品种在穗分化始期和抽穗期叶片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WUEL)逐渐增加,半矮秆品种在灌浆中期WUEL最高。与CI相比,AWD增加了各类型品种的WUEL。在穗分化始期,WUEL增幅分别为11%、7%、7%和5%;在抽穗期,WUEL增幅分别为12%、8%、21%和18%;在灌浆中期,WUEL增幅分别为13%、12%、17%和18%。说明通过品种改良和合理灌溉可以有效提高水分利用效率。3、地上部农艺与生理性状在两种灌溉方式下,在主要生育时期随品种改良各类型品种的茎蘖成穗率、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二次枝梗数目、叶面积指数、粒叶比、抗氧化酶活性逐渐增加。在穗分化始期和抽穗期,叶片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随品种改良逐渐增加,而在灌浆中期,半矮秆品种最高。叶片着生角度随品种改良整体逐渐降低。与CI相比,AWD改善了上述地上部农艺和生理性状。说明在AWD下现代半矮秆品种和杂交稻品种群体质量的改善、良好的株型和叶片光合性能、较强的抗氧化酶系统是实现水稻高产与水分高效利用的重要原因。4、根系形态生理特征在两种灌溉方式下,在主要生育时期随品种改良各类型品种的根干重、根冠比、根长、根系伤流速率、根系氧化力、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逐渐增加。与CI相比,AWD改善了上述根系形态生理特征。说明在AWD下现代半矮秆品种和杂交稻品种根系生长的改善可以促进水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

黄成真[5](2021)在《普通生物炭与酸改性生物炭对滩涂区土壤水盐分布及菠菜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耕地资源日益紧缺,已围垦的滩涂区土地将成为我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对其进行合理的改良利用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基于此,本研究以滩涂区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添加普通生物炭2%、4%、8%(A1、A2、A3)以及酸改性生物炭2%、4%、8%(B1、B2、B3)和不添加生物炭(CK)7个处理,通过土柱模拟试验和盆栽菠菜试验,探究了普通生物炭与酸改性生物炭及其施量对滩涂区土壤理化特性和菠菜生长的影响,获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添加普通生物炭与酸改性生物炭均能促进土壤水分入渗,一定程度上抑制蒸发。生物炭不同施量条件下土壤湿润锋运移距离、累积入渗量均高于对照,且与施量呈正比。入渗结束后,添加生物炭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均有所提高。A1处理降低了土壤15~30cm 土壤的含盐量。蒸发过程中,各处理均表现为积盐现象,与对照相比,添加生物炭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积盐率,其中B1处理积盐率降幅最大,达62.10%。(2)添加普通生物炭与酸改性生物炭均改善了土壤物理结构,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总孔隙度。与对照相比,不同施量普通生物炭与酸改性生物炭条件下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有效水含量均有所增加。土壤中添加生物炭降低了土壤pH,8%酸改性生物炭处理,土壤pH显着低于对照。但土壤脱盐率随着生物炭施量的增大而减小,添加量过高会影响土壤脱盐效果。(3)土壤中的有机质、有机碳含量均有所提高,且与生物炭施量呈正比。较高施量普通生物炭处理下土壤硝态氮含量显着高于CK,说明添加普通生物炭能有效提高土壤硝态氮水平。(4)添加普通生物炭与酸改性生物炭增大了菠菜日最大净光合速率,促进其生长发育,提高了菠菜产量和品质。其中,酸改性生物炭添加量2%时菠菜产量最大,添加量4%处理下菠菜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亚硝酸盐含量最低。(5)基于盆栽试验数据,选取6个评价指标(有效水最大含量、脱盐率、土壤有机质含量、叶面积指数,最大净光合速率和产量),利用灰色多维综合隶属度评价法对相关处理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B2处理(酸改性生物炭添加量4%)为该试验条件下滩涂区土壤最佳的生物炭配施方案。

曹铨[6](2020)在《黄土高原苹果树/鸭茅复合系统产量、光能利用及蒸散发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果园生草模式不仅可以增强果园的生态服务功能,还能生产饲草、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庆阳南部是我国重要的苹果产区之一,苹果种植多以旱作为主,生草对果园产量和土壤水分平衡过程的影响机理仍不清晰,果园生草管理模式还不成熟。本研究在甘肃庆阳西峰(多年平均降雨为527 mm)11龄苹果(Malus pumila M.cv Qingguan)园中开展,设置鸭茅常规刈割(苹果树生育期刈割2-4次)和鸭茅加强刈割(苹果树生育期刈割4-6次)两种处理,以苹果园清耕处理为对照,于2016-2018年(降雨量分别为478、746和574 mm)在果树生育期监测苹果树/鸭茅复合系统产量、冠层结构、光能利用、水分动态、苹果树细根长密度及蒸发蒸腾等指标,旨在厘清苹果树/鸭茅复合系统产量、光能利用、水分消耗特征与其关键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阐明生草影响果园水分平衡和苹果产量的机制,为黄土高原苹果园生草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2016-2018年果园行间种植鸭茅对苹果产量、苹果的单果重、果径、可溶性糖含量及可滴定酸含量均无显着影响(P>0.05);三年间苹果树/鸭茅复合系统中干草产量达到2.07-6.32 t hm-2。2016和2017年加强刈割较常规刈割分别使鸭茅的干物质产量提高了11.5%和45.9%,2018年刈割频率对鸭茅的产量无显着影响(P>0.05)。行间种植鸭茅改变了苹果园光合有效辐射(PAR)分配格局、提高光能利用效率。2016-2018年苹果树生育期果树冠层累计PAR截获量分别占总PAR的37.8%-44.3%。鸭茅的PAR截获量占总PAR的18.2-24.3%。苹果树生育期内加强刈割处理下鸭茅的叶面积指数较常规刈割处理分别降低14.1%-34.0%,PAR截获量分别减少8.7%-16.5%,光能利用效率分别提高6.3%-33.5%。2.种植鸭茅对苹果园土壤水分动态及土壤水分平衡的影响效应受苹果树生育期降雨分布的影响。鸭茅对果园0-80 cm土层水分变化的影响较大,对80-160cm土层水分变化影响较小。行间种植鸭茅在干旱时期降低了0-80 cm土层水分含量,而在多雨时期可增加0-80 cm土层水分含量。分析苹果树生育期土壤水分平衡特征发现,行间种植鸭茅在2016年不仅显着增加了苹果树行间0-100 cm土层水分的消耗(P<0.05),也显着增加了苹果树行上0-200 cm土层水分的消耗(P<0.05),对深层水分含量无影响;2017年对行间各土层以及苹果树行上0-100 cm土层含水量无影响,但是显着减少了苹果树行上100-300 cm土层水分补给(P<0.05);2018年仅增加了行间0-100 cm土层水分消耗,对苹果树行间深层土壤水分和苹果树行上各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均无影响。增加鸭茅刈割频率有助于在2016年减少对苹果树行间和苹果树行上0-100 cm土层水分的消耗,在2017年增加对苹果树行上100-200 cm土层水分的补给。3.种植鸭茅改变了果园蒸发和蒸腾的分配关系,但在加强刈割处理下没有显着影响果园总蒸散量。与清耕模式相比,2016-2018年常规刈割处理下苹果树冠层下蒸散量分别增加了19.1%、6.4%和11.4%;加强刈割处理苹果树冠层下蒸散量分别增加了11.8%、2.3%和9.0%。常规刈割处理下果园总蒸散量仅在2016显着高于加强刈割和清耕处理,其余年份总蒸散量在处理间无显着差异(P>0.05)。两种刈割处理下苹果树蒸腾量仅在2018年显着低于清耕处理(P<0.05),其余两个年份苹果树蒸腾量在处理间均无显着差异。4.2018年连续测定的苹果树蒸腾量的结果表明常规刈割处理下每月苹果树的日平均蒸腾速率仅在干旱时期显着低于清耕处理(P<0.05)。苹果树的蒸腾速率与苹果树叶面积指数、太阳净辐射、大气温度、大气水汽压差以及0-160cm土层含水量均显着相关。根据苹果树和鸭茅的叶面积指数变化改进的双作物系数法能够用于估算苹果树/鸭茅复合系统和清耕果园蒸散量及其分配。5.与清耕相比,苹果树行间种植鸭茅后,2016年显着促进了土壤深层(100-300 cm)苹果树细根长生长,对行上深层细根长密度影响显着(P<0.05),对行间深层细根长密度的影响不显着(P>0.05);2018年显着抑制了行间深层苹果树细根长密度(P<0.05),但对苹果树行上深层苹果树细根长密度的影响不显着(P>0.05)。农林复合系统中苹果树细根生长对降雨的响应有助于在不同降雨年份改变苹果树水分利用策略。综上,本研究表明黄土高原地区苹果园行间种植鸭茅可提高果园光能截获利用效率、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降雨利用效率,通过分析苹果园生草复合系统冠层结构、根系分布及资源利用过程,阐明了旱作条件下行间生草影响果园蒸散发格局和果园生产力的机理。因此,我们建议在黄土高原地区实施苹果园行间生草管理模式以同步提高当地苹果产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吴清林[7](2020)在《石漠化环境“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高效利用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降雨丰富,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导致干旱发生率较高。同时,水土流失具有特殊性,兼具地表流失和地下漏失的双重性,在成土速率很低的背景下,水土流失显得异常严重,地表无植被或无土覆盖而呈现出石漠化景观。石漠化治理关键问题在于治理水土流失,而水力作用是水土流失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喀斯特地区混农林业是节水增值产业,符合发展生态衍生产业治理石漠化的需求,其中“五水”赋存转化机理及其高效利用研究,可以揭示混农林因地因时合理配置的规律,为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我们根据混农林配置节水、节水耕作及水资源高效利用等多学科交叉理论,2016-2020年在代表南方喀斯特不同地貌结构与石漠化环境的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研究区,通过15个径流小区35场侵蚀性降雨监测,对26个农艺节水样地和18个工程节水样地共采集了1810个土样并进行实验室物理属性分析,以及1080次土壤蒸发监测、21种植物的浸水试验、21种作物共592次的蒸腾速率监测,结合气象站数据,利用统计分析和数学模型构建,对混农林地的降雨、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和生物水的赋存转化机理和机制进行研究,构建模式、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及验证推广,为国家石漠化治理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1)探讨了不同等级石漠化“五水”赋存转化规律,阐明了混农林对水资源高效利用特征,揭示了不同石漠化环境混农林对水资源赋存效益的差异及气温、生物量、土壤水力特征参数等对“五水”赋存转化的影响。不同石漠化程度下可利用降水量与降雨量、陆面蒸发量与土壤蒸发量在研究区的分布呈耦合关系,可利用降水量在中-强度石漠化环境分布最低,土壤蒸发和陆面蒸发则是中强度石漠化最高。混农林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减少地表产流、降低蒸腾速率和抑制土壤蒸发的生态效益,混农林对地表产流的阻控、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和增加地下水赋存、降低蒸腾速率等方面均表现为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的生态效益最好。水资源赋存效益最终是潜在-轻度石漠化>无-潜在石漠化>中强度石漠化。在“五水”转化中,地表水、地下水、生物水和土壤水相对于降水的贡献率分别为0.14-12.71%、9.43-30.20%、9.79-49.97%和40.72-82.58%。对比研究发现,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混农林系统水资源赋存效益最高,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干旱胁迫有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中-强度石漠化环境受干旱胁迫的影响使得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干旱胁迫、气温、土壤水力特征、生物量等自然因子综合影响着“五水”资源的赋存转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差异性。对规律性和差异性的掌握有利于进一步揭示混农林节水保水机制,为发展节水增值生态衍生产业提供理论支撑。(2)探讨了农艺节水和工程节水策略下混农林业水资源赋存转化与水资源高效利用规律,揭示了不同措施下土壤水赋存转化特征、植物水抑蒸特征,得出了不同节水措施的抑蒸减蒸机制。秸秆覆盖增加了土壤表层肥力,以肥调水的机制增加了表层土壤含水量,中间层土壤含水量较低,说明作物根系主要分布在10-20cm土层。混农林地秸秆覆盖+保水剂、秸秆覆盖、保水剂、地膜覆盖措施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土壤水分蒸发,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和水资源赋存效益。单一措施与复合措施相比,复合措施更能提高水资源赋存效益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节水措施布设下的中-强度石漠化地区水分利用效率仍然最高。农艺措施和工程措施的布设,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土壤蒸发、增加了土壤含水量,降低了土壤水向大气水的转化速率,降低了混农林的蒸腾速率,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和水资源赋存效益。混农林系统通过节水保水措施后,减少了水资源的耗散,揭示了基于“五水”赋存转化的混农林抑蒸减蒸及水资源高效利用机制,证实了喀斯特地区混农林系统采用节水保水措施进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可行性。(3)根据“五水”赋存转化机理,结合混农林节水保水机制,构建了不同石漠化环境混农林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毕节模式、花江模式和施秉模式,研发了共性关键技术,集成无-潜在、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根据混农林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策略,在毕节撒拉溪构建了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水资源高效赋存与混农林节水增值模式,关岭-贞丰花江构建了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环境地表地下水有效转化与混农林节水保值模式,施秉构建了喀斯特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环境土壤-生物水高效赋存与混农林节水增值模式,分别简称“毕节模式”、“花江模式”和“施秉模式”。在模式中对现有技术进行总结,研发了混农林配置、地膜覆盖、屋顶集雨、地表-地下水联合调度、坡面集雨、生态水池、节水灌溉、矮化密植、林下养殖、生草覆盖等共性关键技术及技术体系,针对无-潜在、潜在-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提出了水肥耦合、生草清耕覆盖保墒、瓶式根灌、硬化路面集雨、屋面集雨、地表地下水联合调度等技术集成。(4)混农林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具较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应用示范成效较好,可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其中毕节模式、关岭-贞丰模式和施秉模式最适宜推广面积分别占南方8省区总面积的37.12%、20.52%和38.38%。2016年以来在对毕节撒拉溪、花江和施秉混农林与水资源利用现状的走访调查和实际调研基础上,结合前期项目的示范和研究成果,选取了三个研究区共6139hm2进行混农林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示范,带动当地居民发展生态产业,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节水增值混农林业有利于修复已退化的石漠化环境、遏制水土流失、促进植被恢复并带动经济发展。结合GIS空间分析并对指标进行赋值,建立了降雨、气温、海拔、地貌类型、岩性、坡度、土层厚度、水土流失强度、土壤类型、人口密度、人均GDP等评价指标体系,对模式进行推广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毕节模式、花江模式和施秉模式在中国南方喀斯特8省(市、区)最适宜、较适宜、基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的推广面积分别为74.33×104km2、225.03×104km2、37.68×104km2、52.05×104km2、4.60×104km2,39.74×104km2、14.52×104km2、21.90×104km2、20.83×104km2、96.70×104km2,74.33×104km2、25.03×104km2、37.68×104km2、52.05×104km2、4.60×104km2。

闫静琦[8](2020)在《冀西北寒旱区春玉米覆膜增效技术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冀西北地区是典型的寒旱区,年降雨量少有效积温低春季冷害频发,水资源短缺及低温是制约该地区春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以均隆1213和玉丰613为试验材料,于2018~2019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沙岭子镇农业科学院进行了不同地膜类型(黑色膜和白色膜)、不同覆膜方式(全膜覆盖和半膜覆盖)、不同覆膜时间(顶凌覆膜和常规覆膜)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覆膜模式对春玉米田土壤水温利用效率及产量效应,进而形成寒旱区覆膜技术。主要研究结果为:(1)通过不同地膜类型试验表明,白色膜比黑色膜、对照农田土壤(0~100cm)含水率分别增加了0.71%,10.63%,土壤(0~20cm)温度分别增加了0.06,1.22℃,水分利用率分别增加了6.25%,16.39%,温度利用率分别增加了5.51%,1.31%;耕层(0-40cm)土壤SRP(溶解性无机磷)含量分别增加了20.70%,33.33%,NH4+-N(氨氮)含量分别增加了5.82%,20.51%,TP(总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2.10%,16.43%,TN(总氮)含量分别增加了5.61%,7.68%;产量分别增加了5.57%,10.93%。不同颜色地膜均能提高春玉米农田土壤含水量与温度,而白色膜主要增加生育前期(苗期和拔节期)土壤温度,增加生育后期土壤含水量,冀西北地区覆膜效果白色地膜优于黑色地膜。(2)通过不同覆膜方式试验表明,全膜覆盖比半膜覆盖农田土壤(0~100cm)含水率增加了8.68%,土壤(0~20cm)温度增加了3.33℃,水分利用率增加了6.19%,温度利用率增加了9.94%;耕层(0-40cm)土壤SRP含量增加了21.48%,NH4+-N含量增加了16.27%,TP含量增加了13.94%,TN含量增加了8.31%;产量增加了10.00%。其中白色全膜覆盖比黑色全膜覆盖的增幅高,且对生育前期影响较大,表明冀西北地区全膜覆盖优于半膜覆盖。(3)通过不同覆膜时间试验表明,顶凌覆膜比常规覆膜农田土壤(0~100cm)含水率增加了9.27%,土壤(0~20cm)温度增加了8.48℃,水分利用率增加了28.34%,温度利用率增加了21.18%;耕层(0-40cm)土壤SRP含量增加了17.53%,NH4+-N含量增加了19.95%,TP含量增加了21.58%,TN含量增加了13.09%;产量增加了21.59%。其中白色地膜顶凌覆盖比黑色地膜顶凌覆盖增幅高,且对生育前期影响较大,表明冀西北地区顶凌覆膜优于常规覆膜。总之,通过地膜类型、覆膜方式、覆膜时间对比可见,在冀西北寒旱区应采用白色地膜、全膜覆盖、顶凌覆膜,在杂草较多春季大风天较多的地区可以采用黑色地膜覆盖。

牟尧[9](2020)在《氮素供应水平对大豆/玉米间作植株可塑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文中认为大豆/玉米间作作为一种常见的间作种植模式,通过合理配置作物群体空间分布,提高了光能利用率,使大豆/玉米间作能够提高养分利用效率,从而达到增产作用。但对于大豆/玉米间作种间根系相互作用造成根系的可塑性,以及根系对间作体系土壤剖面养分空间异质性响应的研究还很少见报导。本试验通过裂区设计,设NO(不施氮肥)、N1(180 kg.hm-2)、N2(240 kg.hm-2)、N3(300 kg.hm-2)四个供氮水平,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MS)、大豆玉米间作(玉米间作-IM,大豆间作-IS)三种种植模式,本文中作物行间区域,用G表示,作物株间区域用T表示,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大豆/玉米间作模式地上和根系形态可塑性,以及土壤剖面养分空间分布特点。为进一步揭示不同氮素供应水平下,间作对作物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不同氮素供应水平对玉米/大豆间作株型可塑性有不同的影响。间作种植模式使玉米叶面积指数(LAI)增加,在N0水平,间作玉米株高显着增加,其他供氮水平玉米株高在各处理间无显着差异;间作种植模式使间作大豆株高增加,在N1、N3水平,间作种植模式增大间作大豆LAI。(2)施用氮肥增加了玉米叶片SPAD值,对大豆叶片SPAD值影响不显着。间作使N0、N1、N2、N3水平玉米叶片SPAD值显着增加,导致玉米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ond)、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提高,其中在N0、N1、N3水平,Pn较单作玉米分别提高67.28%、39.92%、30.17%;间作种植模式提高N0、N1和N2水平下大豆叶片的SPAD值,分别提高 3.83%、12.92%、4.02%。(3)在N0和N2供氮水平下,在0-20cm根长密度达到最大,间作玉米根长密度在0-60cm各土壤深度高于相应单作,说明间作种植模式可以增加0-60cm 土壤深度中玉米根长密度,在大豆间作区域0-60cm 土壤深度,玉米根长密度明显大于单作相应行间区域,表明间作后玉米根系向相邻大豆区域扩展,增加了间作玉米根系横向的吸收面积;在NO水平0-80cm 土层中,单作大豆根长密度明显大于间作大豆,说明与玉米间作,大豆根长密度降低,N0和N2水平下,单作大豆行间区域0-60cm深度根长密度大于间作区域。各土壤层次根干重呈现的规律和根长密度规律一致。增施氮肥使大豆和玉米的单位根长吸氮速率增加,间作种植模式大豆和玉米的单位根长吸氮速率低于单作,表明间作导致了玉米和大豆根系可塑性的变化。(4)在N0水平,M/S区域在各层次土壤中全氮含量小于MMG和MSG位置,而在N2水平,M/S 土壤各深度全氮含量相差不显着,表明间作种植模式可以在养分亏缺时促进作物吸收M/S区域氮素;在N0水平下0-80cm 土壤深度,M/S 土壤碱解氮含量高于其他区域,N2水平0-60cm 土壤深度,M/S区域碱解氮含量比MMG和MSG位置高,根系可塑性的原因使大豆和玉米根系相互作用,从而改善间作区域土壤养分,增加M/S区域碱解氮含量以供作物吸收;N0水平M/S区域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着高于N0MMG位置,N2水平0-20cm土壤深度M/S区域速效磷含量显着高于N2MMG位置,N2水平0-60cm 土壤深度M/S位置土壤速效钾含量显着高于N2MMG位置,N0水平M/S区域大豆和玉米根系分布的差异影响间作区域养分含量,间作区域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加。在N2水平,间作区域0-20cm土壤速效磷含量和0-60cm 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NO和N2水平M/S区域土壤速效磷含量显着高于N0MSG和N2MSG位置,表示间作区域土壤速效磷含量与作物根系分布有较大关系。NO和N2水平间作区域玉米和大豆根长密度与土壤碱解氮含量成正显着相关关系。(5)在玉米抽雄期NO水平0-60cm 土壤间作区域含水量小于N0MMT、N0MMG位置、大于N0MST、N0MSG位置,N2水平下M/S区域土壤含水量显着小于N2MMG、N2MMT位置和N2MSG和N2MST位置,在玉米灌浆期各处理土壤含水量基本与抽雄期有一致规律。

曹毅[10](2020)在《基于物联网水肥控制系统的设施葡萄灌溉施肥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不合理的水肥施用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体现在水肥利用效率低下这一方面。开展基于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系统下设施葡萄种植应用研究,探究不同水肥组合处理对葡萄果树的生长、耗水、光合、产量品质及水肥利用的影响。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对水肥施用量进行综合评价,量化了不同水肥耦合下设施葡萄的产出及水肥利用效率,寻找适宜的设施葡萄栽培水肥组合及施用量,能够充分发挥水肥一体化下的协同作用,提高水肥利用效率,为设施果树灌溉施肥制度提供合理的参考与建议。以扎娜葡萄为试验材料开展基于物联网水肥控制系统下的温室种植试验,设置灌水和施肥2因素,每个因素设置3个水平即灌水水平设为:50%ET0、75%ET0、100%ET0(分别标记为W1、W2、W3),施肥水平(施肥总量)设为3个水平:450kg/hm2、600kg/hm2、900kg/hm2(分别标记为F1、F2、F3),利用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系统进行灌溉施肥,试验采用完全组合设计,共设9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1)构建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的架构方案,包括物理层、网络层和物联网应用层,由温室环境信息采集传感器、智能灌溉控制器为核心,结合微灌水肥一体化系统,通过GPRS无线网络传输数据,进行了云平台终端的远程决策与控制。并进行了系统相应硬件设备的选型与参数确定,完成了硬件的系统搭建。实现了基于物联网的设施葡萄水肥一体化自动化管理。(2)在自动水肥一体化控制条件下,灌水量对设施葡萄新稍长度、茎粗、叶片主脉长度、叶面积大小生长的影响强于施肥量的影响作用,在中等及高等灌水施肥下,有利于促进葡萄生长,其中W3F3处理下新稍长度和叶片主脉长度分别达到最大值102.68cm、14.2cm;W2F2处理下的枝条茎粗和叶面积分别达到最大值9.81mm和202.46cm2。随生育期的推进,设施葡萄耗水量变化整体上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全生育耗水量范围在570.32mm731.29mm之间,其中膨果期、新稍生长期、转色期这三个生育期耗水模数相加占总和80%左右,是葡萄耗水的主要阶段。依次按生育期耗水量均值大小排列为膨果期>新稍生长期>转色期>萌芽期>花期。在灌水水平保持一定条件,不同生育期内(转色期除外)葡萄耗水量随施肥量增大而增大。(3)在自动水肥一体化控制条件下,不同水肥处理下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等指标均随生育期推进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日变化过程中Pn、Tr、Gs呈双峰曲线变化特征,在上午10时和下午14时达到峰值。低水分处理会抑制葡萄的光合作用,不利于提高葡萄叶片原初光化学的最大产量Fv/Fm和PSII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中等水肥情况W2F2处理下设施葡萄呈现出最优的光合效率。(4)水肥耦合效应对果实产量、品质、灌溉水利用效率及肥料偏生产力影响均为显着性水平。在水分亏缺的状态下,葡萄粒重和穗重都会明显减小,但对果实可溶性糖、Vc含量等品质指标有一定地提升。系统考虑葡萄产量品质、光合作用及水肥利用效率等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得出适合此地区设施葡萄栽培的最优水肥组合为中水中肥W2F2处理,即灌水量为3302.8m3/hm2,施肥量为675kg/hm2(N 225kg/hm2+P2O5180kg/hm2+K2O 270kg/hm2)。(5)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进一步分析水肥一体化技术对葡萄产量、水肥利用效率的定量影响,寻优得到水肥施用量分别为为3355.14m3/hm2、830kg/hm2,设施葡萄产量将获得较高水平;当水肥施用量分别为3302m3/hm2、690kg/hm2,设施葡萄灌溉水利用效率将获得较高水平;当水肥施用量分别为2844.63m3/hm2、588kg/hm2,设施葡萄肥料偏生产力将获得较高水平。

二、对生玉米叶面积分布、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生玉米叶面积分布、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氮肥运筹对旱农区玉米叶片抗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氮肥运筹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1.1 氮肥运筹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1.1.2 氮肥运筹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2 玉米叶片衰老与氮素调节
        1.2.1 玉米叶片衰老的表现与机理
        1.2.2 与玉米叶片衰老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研究
        1.2.3 氮肥运筹对玉米衰老的影响
    1.3 玉米光合生理特性与氮素调节
        1.3.1 氮肥运筹对玉米光合速率的影响
        1.3.2 氮肥运筹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1.3.3 氮肥运筹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1.3.4 氮肥运筹对玉米光合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研究内容
    2.2 研究路线
    2.3 试区概况
    2.4 试验设计
    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2.5.1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2.5.2 玉米生长发育指标的测定
        2.5.3 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的测定
        2.5.4 光合参数的测定
        2.5.5 保护酶活性及其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2.5.6 光合关键酶(PEPC、Rubisco、PPDK)活性的测定
        2.5.7 玉米产量和产量构成的测定
    2.6 主要计算方法
        2.6.1 土壤重量含水量
        2.6.2 土壤体积含水量
        2.6.3 土壤贮水量
        2.6.4 土壤水分亏缺程度
        2.6.5 作物阶段耗水量
        2.6.6 水分利用效率(WUE)
        2.6.7 氮肥偏生产力(NPFP)
        2.6.8 氮肥农学效率(NAE)
    2.7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氮肥运筹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氮肥运筹对玉米株高的影响
        3.1.2 氮肥运筹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1.3 氮肥运筹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 氮肥运筹对玉米叶片抗衰老性能及抗旱性的影响
        3.2.1 氮肥运筹对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2 氮肥运筹对POD(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3.2.3 氮肥运筹对CAT(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2.4 氮肥运筹对MDA(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2.5 氮肥运筹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2.6 氮肥运筹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2.7 氮肥运筹对土壤水分亏缺程度的影响
    3.3 氮肥运筹对玉米叶片光合作用及光合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3.3.1 氮肥运筹对玉米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的影响
        3.3.2 氮肥运筹对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3.3 氮肥运筹对玉米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3.3.4 氮肥运筹对玉米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
        3.3.5 氮肥运筹对玉米叶片中PEPC活性的影响
        3.3.6 氮肥运筹对玉米叶片中Rubisco活性的影响
        3.3.7 氮肥运筹对玉米叶片中PPDK活性的影响
    3.4 氮肥运筹对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农学效率的影响
        3.4.1 氮肥运筹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4.2 氮肥运筹对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农学效率的影响
    3.5 玉米叶片的抗衰老性能、光合特性与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氮肥运筹对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4.1.2 氮肥运筹影响玉米产量的生理机制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和发表的文章
导师简介

(2)水肥气热耦合对滴灌青贮玉米和小麦生长、生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水肥耦合研究进展
        1.2.2 水气耦合研究进展
        1.2.3 水热耦合研究进展
        1.2.4 水肥气耦合研究进展
        1.2.5 水肥气热耦合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情况
    2.4 土壤情况
    2.5 水文地质情况
    2.6 社会经济情况
第三章 水肥耦合对滴灌青贮玉米生长、生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点基本情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试验实施
        3.2.4 观测项目及方法
    3.3 结果分析
        3.3.1 青贮玉米生育阶段
        3.3.2 不同处理对青贮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
        3.3.3 不同处理对青贮玉米生理指标的影响
        3.3.4 不同处理对青贮玉米鲜生物产量的影响
        3.3.5 不同处理对青贮玉米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3.3.6 不同处理灌前及灌后土壤含水率(质量)分析
        3.3.7 不同处理土壤养分分析
        3.3.8 不同处理对青贮玉米水分利用效率(鲜生物产量)的影响
        3.3.9 不同处理对青贮玉米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
        3.3.10 经济效益评价
    3.4 结论
第四章 水肥热耦合对滴灌青贮玉米生长、生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点基本情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试验实施
        4.2.4 观测项目及方法
    4.3 结果分析
        4.3.1 青贮玉米生育阶段
        4.3.2 不同覆膜条件下青贮玉米土壤根区温度日变化
        4.3.3 不同处理对青贮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
        4.3.4 不同处理对青贮玉米生理指标的影响
        4.3.5 不同处理对青贮玉米鲜生物产量的影响
        4.3.6 不同处理对青贮玉米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4.3.7 不同处理灌前及灌后土壤含水率(质量)分析
        4.3.8 不同处理对土壤养分分析
        4.3.9 不同处理对青贮玉米水分利用效率(鲜生物产量)的影响
        4.3.10 不同处理对青贮玉米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
        4.3.11 经济效益评价
    4.4 绪论
第五章 水肥气热耦合对滴灌青贮玉米生长、生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点基本情况
        5.2.2 试验设计
        5.2.3 试验实施
        5.2.4 观测项目及方法
    5.3 结果分析
        5.3.1 青贮玉米生育阶段
        5.3.2 不同覆膜条件下青贮玉米土壤根区温度日变化
        5.3.3 不同处理对青贮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
        5.3.4 不同处理对青贮玉米生理指标的影响
        5.3.5 不同处理对青贮玉米鲜生物产量的影响
        5.3.6 不同处理对青贮玉米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5.3.7 不同处理灌前及灌后土壤含水率(质量)分析
        5.3.8 不同处理对土壤养分分析
        5.3.9 不同处理对青贮玉米水分利用效率(鲜生物产量)的影响
        5.3.10 不同处理对青贮玉米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
        5.3.11 经济效益评价
    5.4 结论
第六章 水肥耦合对滴灌春小麦生长、光合及产量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点基本情况
        6.2.2 试验设计
        6.2.3 试验实施
        6.2.4 观测项目及方法
    6.3 结果分析
        6.3.1 春小麦生育阶段
        6.3.2 不同处理对春小麦生长指标的影响
        6.3.3 不同处理对春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
        6.3.4 不同处理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6.3.5 不同处理灌前及灌后土壤含水率(质量)分析
        6.3.6 不同处理对春小麦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3.7 不同处理对春小麦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
    6.4 结论
第七章 水肥耦合对滴灌冬小麦生长、光合及产量的影响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点基本情况
        7.2.2 试验设计
        7.2.3 试验实施
        7.2.4 观测项目及方法
    7.3 结果分析
        7.3.1 冬小麦生育阶段
        7.3.2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生长指标的影响
        7.3.3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
        7.3.4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7.3.5 不同处理灌前及灌后土壤含水率(质量)分析
        7.3.6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7.3.7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
    7.4 结论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1.1 水肥耦合对滴灌青贮玉米生长、生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8.1.2 水肥热耦合对滴灌青贮玉米生长、生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8.1.3 水肥气热耦合对滴灌青贮玉米生长、生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8.1.4 水肥耦合对滴灌春小麦生长、光合及产量的影响
        8.1.5 水肥耦合对滴灌冬小麦生长、光合及产量的影响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3)温室蔬菜土壤水肥气热耦合机理及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肥耦合研究
        1.2.2 水气耦合研究
        1.2.3 水热耦合研究
        1.2.4 水肥气耦合研究
        1.2.5 水肥气热耦合研究
        1.2.6 作物生长模拟模型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气候箱的水肥气热耦合对生菜的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点基本情况
        2.2.2 试验设计
        2.2.3 试验实施
        2.2.4 观测项目与方法
        2.2.5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Ⅰ-灌溉水溶解氧或气候箱温度对生菜的影响
        2.3.1 不同灌溉水溶解氧或气候箱温度对生菜生长的影响
        2.3.2 不同灌溉水溶解氧或气候箱温度对生菜光合作用的影响
        2.3.3 不同灌溉水溶解氧或气候箱温度对生菜品质的影响
        2.3.4 不同灌溉水溶解氧或气候箱温度对生菜生物量的影响
        2.3.5 不同灌溉水溶解氧或气候箱温度对生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3.6 不同气候箱内温度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2.4 结果与分析Ⅱ-水肥气热耦合对生菜的影响
        2.4.1 水肥气热耦合对生菜生长的影响
        2.4.2 水肥气热耦合对生菜光合作用的影响
        2.4.3 水肥气热耦合对生菜品质的影响
        2.4.4 水肥气热耦合对生菜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2.4.5 水肥气热耦合对生菜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2.4.6 水肥气热耦合对土壤含水率、温度和电导率的影响
        2.4.7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气候箱生菜水肥气热耦合综合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室灌溉水溶解氧、矿化度、土壤温度对番茄和水果黄瓜及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点基本情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试验实施
        3.2.4 观测项目与方法
        3.2.5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Ⅰ-不同灌溉水溶解氧对温室番茄和水果黄瓜的影响
        3.3.1 不同灌溉水溶解氧对番茄和水果黄瓜生长的影响
        3.3.2 不同灌溉水溶解氧对番茄和水果黄瓜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
        3.3.3 不同灌溉水溶解氧对番茄和水果黄瓜果实品质的影响
        3.3.4 不同灌溉水溶解氧对番茄和水果黄瓜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3.3.5 不同灌溉水溶解氧对番茄和水果黄瓜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的影响
        3.3.6 不同灌溉水溶解氧对番茄和水果黄瓜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3.7 不同灌溉水溶解氧对番茄和水果黄瓜土壤氧气含量的影响
        3.3.8 增氧灌溉对蔬菜提质增效的机理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Ⅱ-不同地热管水温对温室番茄和水果黄瓜的影响
        3.4.1 不同地热管水温对番茄和水果黄瓜生长的影响
        3.4.2 不同地热管水温对番茄和水果黄瓜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
        3.4.3 不同地热管水温对番茄和水果黄瓜果实品质的影响
        3.4.4 不同地热管水温对番茄和水果黄瓜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3.4.5 不同地热管水温对番茄和水果黄瓜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的影响
        3.4.6 不同地热管水温对番茄和水果黄瓜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4.7 不同地热管水温处理对番茄和水果黄瓜土壤温度的影响
        3.4.8 土壤增温对蔬菜提质增效的机理分析
    3.5 结果与分析Ⅲ-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对温室水果黄瓜的影响
        3.5.1 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对水果黄瓜生长的影响
        3.5.2 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对水果黄瓜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
        3.5.3 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对水果黄瓜果实品质的影响
        3.5.4 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对水果黄瓜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3.5.5 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3.5.6 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对水果黄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5.7 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处理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3.5.8 基于主成分的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对水果黄瓜提质增效的综合评价
        3.5.9 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对水果黄瓜提质增效的机理分析
    3.6 本章小结
        3.6.1 不同灌溉水溶解氧对温室番茄和水果黄瓜的影响
        3.6.2 不同地热管水温对温室番茄和水果黄瓜的影响
        3.6.3 不同灌溉水矿化度对温室水果黄瓜的影响
第四章 基于正交设计的温室番茄水肥气热最优组合方案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处理对番茄植株生长的影响
        4.3.2 不同处理对番茄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
        4.3.3 不同处理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4.3.4 不同处理对番茄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4.3.5 不同处理对番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3.6 不同处理对土壤含水率、电导率和温度影响
        4.3.7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温室番茄水肥气热耦合综合评价
        4.3.8 水肥气热耦合提质增效机理分析
    4.4 讨论
        4.4.1 水肥气热耦合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4.4.2 水肥气热耦合对番茄光合作用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4.3 水肥气热耦合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4.4.4 水肥气热耦合对番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的温室番茄水肥气热耦合效应及模型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处理对番茄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5.3.2 不同处理对番茄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
        5.3.3 不同处理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5.3.4 不同处理对番茄植株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5.3.5 不同处理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5.3.6 不同处理对番茄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3.7 不同处理对土壤含水率、电导率和温度的影响
        5.3.8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温室番茄水肥气热耦合综合评价模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饱和-D最优设计的温室水果黄瓜水肥气热耦合效应及模型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处理对水果黄瓜生长的影响
        6.3.2 不同处理对水果黄瓜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
        6.3.3 不同处理对水果黄瓜果实品质的影响
        6.3.4 不同处理对水果黄瓜植株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6.3.5 不同处理对水果黄瓜产量的影响
        6.3.6 不同处理对水果黄瓜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3.7 不同处理对土壤含水率、电导率和温度的影响
        6.3.8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温室水果黄瓜水肥气热耦合综合评价模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水肥气热耦合的温室番茄叶面积指数与干物质积累机理模型研究
    7.1 引言
    7.2 模型的构建与描述
        7.2.1 叶面积指数动态模型
        7.2.2 光合生产动态模型
        7.2.3 干物质积累量动态模型
    7.3 模型检验方法
    7.4 结果与分析
        7.4.1 叶面积指数模型
        7.4.2 干物质积累量模型
        7.4.3 温室空气温度、湿度和CO_2浓度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1.1 揭示了温室和智能气候培养箱增氧灌溉与土壤增温对蔬菜提质增效的机理
        8.1.2 揭示了温室和智能气候培养箱的蔬菜水肥气热耦合机理
        8.1.3 揭示了温室膜下滴灌番茄和水果黄瓜水肥气热耦合效应
        8.1.4 建立了温室番茄叶面积指数与干物质积累的机理模型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不同灌溉方式对中籼水稻品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水稻水分利用效率的内涵
    1.2 水稻的需水特性及水分供应
    1.3 水稻水分高效利用的机理
        1.3.1 株型与叶型
        1.3.2 叶片气孔
        1.3.3 叶片光合与蒸腾
        1.3.4 根系形态生理特征
        1.3.5 植物激素
        1.3.6 分子机制
    1.4 影响水稻水分高效利用的外在因素
        1.4.1 气象因子
        1.4.2 土壤
        1.4.3 水分管理
        1.4.4 养分管理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5.1 存在问题
        1.5.2 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品种与栽培情况
    2.2 试验设计
    2.3 取样与测定
        2.3.1 茎蘖动态
        2.3.2 干物质
        2.3.3 叶面积
        2.3.4 顶三叶叶片长宽及夹角
        2.3.5 叶片气孔密度
        2.3.6 叶片光合
        2.3.7 叶片蒸腾
        2.3.8 叶片丙二醛含量
        2.3.9 叶片抗氧化酶活性
        2.3.10 根干重和根长
        2.3.11 根系氧化力
        2.3.12 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
        2.3.13 根系伤流液中的脱落酸与生长素
    2.4 计算方法与数据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产量
    3.2. 水分利用效率
    3.3. 地上部农艺性状
        3.3.1 茎蘖动态及茎蘖成穗率
        3.3.2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
        3.3.3 叶面积指数
        3.3.4 粒叶比
        3.3.5 叶角、叶长、叶宽
        3.3.6 株高、穗长、枝梗数目
        3.3.7 叶片气孔密度
    3.4 地上部生理性状
        3.4.1 叶片光合速率
        3.4.2 叶片蒸腾速率
        3.4.3 叶片丙二醛含量
        3.4.4 叶片抗氧化酶活性
    3.5. 根系形态生理
        3.5.1 根干重、根冠比
        3.5.2 根长
        3.5.3 根系氧化力
        3.5.4 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
        3.5.5 根系伤流液量
        3.5.6 根系伤流液激素含量
    3.6 相关分析
        3.6.1 农艺和生理性状与产量及构成因素、水分利用效率相关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品种间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
        4.1.2 根冠特性与水分利用效率关系及其生理机制
        4.1.3 水分管理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2 结论
        4.2.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4.2.2 本研究的创新点
        4.2.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2019-2020数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5)普通生物炭与酸改性生物炭对滩涂区土壤水盐分布及菠菜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样品测定方法
    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第3章 普通生物炭与酸改性生物炭对土壤水分入渗蒸发的影响
    3.1 土壤水分入渗性能
    3.2 入渗后土壤水盐及pH
    3.3 土壤水分蒸发过程
    3.4 小结
第4章 普通生物炭与酸改性生物炭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4.1 土壤物理结构
    4.2 土壤水力特性
    4.3 土壤水分及盐分
    4.4 土壤养分
    4.5 小结
第5章 普通生物炭与酸改性生物炭对菠菜生长、光合及品质的影响
    5.1 菠菜生长特性
    5.2 菠菜SPAD值及光合特性
    5.3 菠菜品质
    5.4 小结
第6章 综合评价
    6.1 方法介绍
    6.2 评价过程与结论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黄土高原苹果树/鸭茅复合系统产量、光能利用及蒸散发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草对果树生长、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2 农林复合系统中光能截获与利用特征
        1.2.3 生草对果园土壤水分的影响
        1.2.4 生草对果园蒸散量的影响
        1.2.5 果园蒸散量的测定与模拟
        1.2.6 生草对果树根系分布的影响
    1.3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1 苹果树叶面积指数、果实产量与品质
        2.3.2 鸭茅叶面积指数和产量
        2.3.3 苹果树和鸭茅冠层光合有效辐射
        2.3.4 土壤水分
        2.3.5 苹果树棵间蒸发和鸭茅蒸散
        2.3.6 苹果树蒸腾
        2.3.7 苹果树/鸭茅复合系统细根分布
        2.3.8 气象数据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苹果树/鸭茅复合系统产量、冠层结构和光能利用特征
    3.1 鸭茅产量、苹果产量及果实品质
    3.2 苹果树叶面积指数和透光率变化特征
    3.3 鸭茅叶面积指数变化特征
    3.4 苹果树和鸭茅消光系数
    3.5 生育期光合有效辐射(PAR)分配及光能利用效率
    3.6 讨论
    3.7 小结
第四章 苹果树/鸭茅复合系统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
    4.1 苹果树/鸭茅复合系统土壤贮水量的剖面分布特征
    4.2 苹果树/鸭茅复合系统土壤贮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4.3 苹果树/鸭茅复合系统土壤水分的年际变化特征
    4.4 苹果树/鸭茅复合系统土壤水分平衡特征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苹果树/鸭茅复合系统蒸散发特征
    5.1 苹果树冠层下蒸散的季节动态
    5.2 苹果树冠层下日蒸散量的变化动态及其对降雨的响应
    5.3 苹果树和鸭茅叶面积指数对蒸散发的影响
    5.4 气象因子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5.5 生育期蒸散量及其分配
    5.6 讨论
    5.7 小结
第六章 苹果树蒸腾特征及基于双作物系数法的苹果树/鸭茅复合系统蒸发蒸腾模拟
    6.1 双作物系数计算方法及参数的确定
    6.2 苹果树蒸腾特征
    6.3 苹果树树干蒸腾变化的影响因素
    6.4 蒸散量实测值与模拟值的比较
    6.5 蒸散组分实测值及模拟值的比较
    6.6 讨论
    6.7 小结
第七章 苹果树/鸭茅复合系统根系空间分布特征
    7.1 苹果树细根长密度的分布特征
    7.2 鸭茅细根长密度的分布特征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石漠化环境“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高效利用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现状
    第一节 “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
    第二节 喀斯特石漠化环境“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
    第三节 “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研究现状与展望
    第四节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节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第四节 实验方案与资料数据可信度分析
第三章 “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高效利用
    第一节 大气水赋存转化特征
        一 研究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二 可利用降水分布特征
        三 相关性分析
    第二节 地表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高效利用
        一 侵蚀性降雨量与产流关系
        二 雨强与产流的关系
        三 混农林系统地表产流阻控效益
    第三节 土壤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高效利用
        一 混农林土壤水赋存特征
        二 混农林地土壤水蒸发
    第四节 生物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高效利用
        一 混农林蒸腾特征
        二 混农林地冠层截留量
    第五节 “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高效利用
        一 混农林地“五水”赋存转化特征
        二 混农林“五水”赋存转化数学模型构建与验证
        三 基于“五水”赋存转化机理的混农林地水资源高效利用
第四章 混农林地水资源高效利用策略
    第一节 混农林地农艺措施高效利用水资源
        一 混农林地农艺措施下的土壤水分赋存特征
        二 混农林地农艺措施的土壤水资源转化特征
        三 基于“五水”赋存转化的混农林农艺节水策略
    第二节 工程节水措施与混农林高效利用水资源策略
        一 工程节水措施及混农林土壤水分赋存特征
        二 工程节水策略对混农林地水资源转化的影响
        三 基于“五水”赋存转化的工程节水策略
第五章 基于“五水”赋存转化的混农林业高效利用模式构建及技术
    第一节 模式构建
        一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二 模式构建的边界条件
        三 模式构成的技术体系
        四 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
        五 结构与功能的对比分析
    第二节 技术研发与集成
        一 现有成熟技术应用
        二 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三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技术优化与集成
第六章 “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高效利用模式应用及推广
    第一节 模式应用示范与验证
        一 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二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三 混农林水资源高效利用现状评价与措施布局
        四 混农林水资源高效利用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五 混农林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第二节 模式优化调整方案与推广
        一 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优化调整
        二 模式推广适宜性分析
        三 模式推广应用范围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土壤物理属性数据(g)
附录二 作物蒸腾速率监测(g/g/h)
附录三 地表产流数据
附录四 土壤蒸发速率监测(mm/d)
附录五 气象数据统计
附录六 植被截留数据(mm)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一、参与的科研项目
    二、发表的论文
    三、获得奖励
致谢

(8)冀西北寒旱区春玉米覆膜增效技术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材料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试验方案
        2.2.1 试验区概况
        2.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仪器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土壤水分含量
        2.4.2 表层土壤温度
        2.4.3 土壤养分含量
        2.4.4 生长指标及干物质积累量
        2.4.5 玉米生理指标
        2.4.6 光合特性指标的测定
        2.4.7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4.8 水温利用效率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结果
    3.1 寒旱区春玉米增效地膜类型研究
        3.1.1 不同地膜类型对土壤水温垂向分布的影响
        3.1.2 不同地膜类型对全生育期耕层(0~40cm)土壤营养的影响
        3.1.3 不同地膜类型对春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3.1.4 不同地膜类型对植株生理指标的影响
        3.1.5 不同地膜类型对植株穗位叶光合指标的影响
        3.1.6 不同地膜类型对产量构成因素及水温利用效率的影响
    3.2 寒旱区春玉米增效覆膜方式研究
        3.2.1 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水温垂向分布的影响
        3.2.2 不同覆膜方式对耕层(0~40cm)土壤营养的影响
        3.2.3 不同覆膜方式对春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3.2.4 不同覆膜方式对植株生理指标的影响
        3.2.5 不同覆膜方式对植株穗位叶光合指标的影响
        3.2.6 不用覆膜方式对产量构成因素及水温利用效率的影响
    3.3 寒旱区春玉米高产高效覆膜时间研究
        3.3.1 不同覆膜时间对土壤水温垂向分布的影响
        3.3.2 不同覆膜时间对全生育期耕层(0~40cm)土壤营养的影响
        3.3.3 不同覆膜时间对春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3.3.4 不同覆膜时间对穗位叶SPAD值的影响
        3.3.5 不同覆膜时间对产量构成因素及水温利用效率的影响
讨论
    4.1 春玉米地膜覆盖模式增温提水增产机制
    4.2 寒旱区春玉米覆膜模式
    4.3 覆膜技术研究对比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氮素供应水平对大豆/玉米间作植株可塑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间作的定义
        1.2.2 植株表型可塑性的研究进展
        1.2.3 根系可塑性对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1.2.4 根系可塑性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2.5 植株地上可塑性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1.2.6 植株地上可塑性对作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课题来源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地上株型可塑性相关指标的测定
        2.3.2 植株根系可塑性的测定
        2.3.3 土壤养分的测定
        2.3.4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供氮水平对大豆/玉米间作地上株型可塑性的影响
        3.1.1 不同供氮水平对间作玉米株高的影响
        3.1.2 不同供氮水平对间作大豆株高的影响
        3.1.3 不同供氮水平对间作玉米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3.1.4 不同供氮水平对间作大豆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3.2 不同供氮水平对大豆/玉米间作体系光和特性的影响
        3.2.1 不同供氮水平对间作玉米叶片SPAD值的影响
        3.2.2 不同供氮水平对间作大豆叶片SPAD值的影响
        3.2.3 不同供氮水平对间作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3.2.4 不同供氮水平对间作大豆光合特性的影响
    3.3 不同供氮水平对大豆/玉米间作植株根系可塑性的影响
        3.3.1 不同供氮水平对间作玉米根长密度的影响
        3.3.2 不同供氮水平对间作大豆根长密度的影响
        3.3.3 不同供氮水平对间作玉米根系干重的影响
        3.3.4 不同供氮水平对间作大豆根系干重的影响
        3.3.5 不同供氮水平对间作玉米单位根长吸氮速率的影响
    3.4 不同供氮水平对大豆/玉米间作土壤剖面养分含量的影响
        3.4.1 不同供氮水平对间作体系土壤剖面全氮含量的影响
        3.4.2 不同供氮水平对间作体系土壤剖面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3.4.3 不同供氮水平对间作体系玉米土壤剖面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3.4.4 不同供氮水平对间作体系大豆土壤剖面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3.4.5 不同供氮水平对间作体系玉米土壤剖面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3.4.6 不同供氮水平对间作体系大豆土壤剖面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3.4.7 不同供氮水平间作区域玉米根长密度与碱解氮含量相关性分析
        3.4.8 不同供氮水平间作体系大豆根长密度与碱解氮含量相关性
    3.5 不同供氮水平对大豆/玉米间作土壤剖面含水量的影响
        3.5.1 不同供氮水平对抽雄期间作玉米土壤剖面含水量的影响
        3.5.2 不同供氮水平对间作大豆结荚期土壤剖面含水量的影响
        3.5.3 不同供氮水平对灌浆期间作玉米土壤剖面含水量的影响
        3.5.4 不同供氮水平对鼓粒期间作大豆土壤剖面含水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供氮水平对大豆/玉米间作地上株型可塑性的影响
    4.2 不同供氮水平对大豆玉米间作SPAD值和光合参数的影响
    4.3 不同供氮水平对大豆玉米间作体系根系可塑性的影响
    4.4 不同供氮水平对大豆玉米间作土壤剖面养分含量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基于物联网水肥控制系统的设施葡萄灌溉施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水肥一体化技术原理及研究进展
        1.2.2 水肥一体化技术对蔬菜、粮食等作物的研究
        1.2.3 水肥一体化技术对果树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自动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
    2.1 自动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
    2.2 物理层
    2.3 网络层
    2.4 物联网应用层
    2.5 自动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硬件布局
    2.6 本章小结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场地基本情况
    3.2 试验设计
    3.3 测试项目、材料及方法
        3.3.1 土壤含水率
        3.3.2 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
        3.3.3 生育期内的作物耗水量
        3.3.4 葡萄生长指标及测定
        3.3.5 产量和品质
        3.3.6 葡萄光合参数测定
    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水肥交互对葡萄生长和耗水的影响
    4.1 水肥交互对葡萄生长指标的影响
        4.1.1 不同水肥处理对葡萄新稍长度的影响
        4.1.2 不同水肥处理对葡萄新稍茎粗的影响
        4.1.3 不同水肥处理对葡萄叶片主脉长度的影响
        4.1.4 不同水肥处理对葡萄叶面积大小的影响
    4.2 水肥交互对葡萄耗水的影响
        4.2.1 不同水肥处理对微灌葡萄土壤水分的影响
        4.2.2 不同水肥处理下生育期内葡萄耗水量变化
        4.2.3 不同水肥处理下生育期内葡萄耗水模数变化
        4.2.4 不同水肥处理下生育期内耗水强度变化
    4.3 本章小结
5 水肥交互对葡萄光合特性的影响
    5.1 水肥交互对生育期内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5.1.1 不同水肥处理对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5.1.2 不同水肥处理对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5.1.3 不同水肥处理对叶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 浓度的影响
        5.1.4 不同水肥处理对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1.5 不同水肥处理对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指标的影响
        5.1.6 不同水肥处理对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值的影响
    5.2 水肥交互对叶片光合特性日变化
        5.2.1 水肥交互条件下新稍生长期和膨果期内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5.2.2 水肥交互条件下新稍生长期和膨果期内叶片蒸腾速率日变化
        5.2.3 水肥交互条件下新稍生长期和膨果期内叶片气孔导度日变化
        5.2.4 水肥交互条件下新稍生长期和膨果期内胞间CO2 浓度日变化
    5.3 本章小结
6 设施葡萄灌溉施肥模式
    6.1 水肥交互对设施葡萄产量和品质及水肥利用能力的影响
        6.1.1 水肥交互对葡萄品质的影响
        6.1.2 水肥交互对果实外形特性大小的影响
        6.1.3 水肥交互对葡萄产量及水肥利用的影响
    6.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下的设施葡萄的最优灌水施肥制度
        6.2.1 主成分分析方法介绍
        6.2.2 主成分分析法基本步骤
    6.3 基于多元回归分析法下的设施葡萄的最优灌水施肥制度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对生玉米叶面积分布、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氮肥运筹对旱农区玉米叶片抗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 刘耀权.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2]水肥气热耦合对滴灌青贮玉米和小麦生长、生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 单宁. 宁夏大学, 2021
  • [3]温室蔬菜土壤水肥气热耦合机理及模型研究[D]. 欧阳赞. 宁夏大学, 2021
  • [4]不同灌溉方式对中籼水稻品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D]. 马丙菊. 扬州大学, 2021
  • [5]普通生物炭与酸改性生物炭对滩涂区土壤水盐分布及菠菜生长的影响[D]. 黄成真. 扬州大学, 2021
  • [6]黄土高原苹果树/鸭茅复合系统产量、光能利用及蒸散发特征研究[D]. 曹铨. 兰州大学, 2020(04)
  • [7]石漠化环境“五水”赋存转化与混农林业高效利用模式[D]. 吴清林.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8]冀西北寒旱区春玉米覆膜增效技术模式研究[D]. 闫静琦.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9]氮素供应水平对大豆/玉米间作植株可塑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D]. 牟尧.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10]基于物联网水肥控制系统的设施葡萄灌溉施肥模式研究[D]. 曹毅.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生玉米叶面积分布、蒸腾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