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体育成绩评价的必要性

改革体育成绩评价的必要性

一、体育学习成绩评价改革的必要性(论文文献综述)

曹佳佳[1](2021)在《高职院校混合式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文中指出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形式,承担着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作为实现高职教育的场所,同样把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自身的教学目标,因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也应当注重对学生专业性的培养。伴随着疫情时期高职院校混合式学习的大规模应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方式的优势已逐步显现,高职院校混合式学习的开展更加广泛,因此本文结合高职院校混合式学习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运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并遵循评价的方向性、可测性、可接受性、科学客观性等原则建立起高职院校混合式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体系。该体系共包括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及其权重分别为课前线上自学0.237、课中学习探究0.543、课后复习巩固0.220。文中选取南京某高职院校对该体系进行实测,结果表明该体系能够将学习效果进行量化评价,通过公式可得出相应的分值和等级。说明该评价体系可以应用于高职院校混合式体育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改善高职体育教师的体育课教学效果和提高高职学生体育课学习效果都存在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郑先常[2](2021)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发展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推进专项化教学的实施尤为迫切。针对当前存在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涵仍需明晰、教学效果评价手段还需丰富、教学改革理论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进行分析,进一步探寻专项化教学的内涵特征,为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体系的各指标进行赋值。在此基础上,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可操作化定义,创新专项化教学效果评测的新手段;最后应用于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基于指标体系上海专项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改善建议,研究发现: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标集中体现在: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健康发展、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等方面。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相比较,专项化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教学目标、以“运动专项学习”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式和注重长效性机制的教学评价。2.遴选具有(1)职称为教授或副教授且具有博导资格的;(2)从事学校体育及相关领域,且具有较高热情的;(3)熟悉或参与到专项化教学改革的;(4)有一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配合度良好的四种标准的人员,组成13人的征询专家群,对初建的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修正。通过三轮专家意见征询,最终确定了由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品德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19项三级指标构成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其一级指标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道德对总目标的权重分别为0.1204、0.1032、0.3329、0.3343和0.1092,其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见论文中表5-19。3.依据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最初量表的设计与制作、测试变量的选取、量表的修正、量表的验证几个步骤,研制了包含28个题项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经检验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4.参照相关研究对评价对象评价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的方法,其中,0.8分以上为高,0.6到0.79分为中,低于0.6分为低。本研究借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得分为0.716,总体处于中等等级。一级指标体育意识的得分为0.775、体育知识的得分为0.688、运动能力的得分为0.713、运动参与的得分为0.697,体育品德的得分为0.810。(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5个指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得分上看专项化教学效果的纵向效果较好;男性学生在5个指标上的得分均好于女性学生,在运动参与上,男女生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5.通过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价,发现:(1)虽然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较好,但总体水平不高;(2)学生的专项运动体育知识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专项运动技能性知识水平不高;(3)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应对措施:(1)多角度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专项化教学效果;(2)默会知识促进运动技能知识的获得;(3)发展学生运动能力,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本研究结论,如下:1.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程序规范、方法合理、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得分符合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初衷,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2.研制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测量工具。3.通过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符合当前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有效性。4.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专项化教学效果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朱勇[3](2020)在《教育竞争过度现象的伦理审视》文中认为当前我国社会上存在着严重的教育竞争过度现象,尤其是高中及其以下阶段的学生和儿童身上因教育竞争过度而产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当下的教育竞争过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升学竞争过度;二是参加校外教育方面的竞争过度。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家长、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和儿童在学习时间、学习负担、学习年龄、学习内容等方面提出了过高的要求,从而导致学生和儿童的学习时间过度、学习负担过度、学习年龄过小、学习内容过多等问题。教育竞争过度引发了许多伦理问题,需要学界认真研究。一方面它不得不促使全社会反思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当家长、学校和教师普遍地对学生和儿童提出过高要求,从而使各种学习和补课变成沉重的负担,使学习变成对学生和儿童的身心压迫和摧残,不利于他们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我们应该反思:如此教育的伦理正当性和合理性何在?如何让教育回归到其本来应然的目的——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及让学习成为一种幸福和快乐的过程——上去。当然,导致教育竞争过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也有家长方面的原因,还有学校方面的原因以及社会方面的原因。面对教育竞争过度给学生和儿童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全社会都应该一起努力,共同推动教育回到应然的轨道上来。从学生个人层面来说,必须学会量力而行、理性对待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压力”,应该善于向家长、学校和教师传达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有多大,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承受能力极限在哪里,明白理性地“抵制”不合理的过高要求,是学生的权利。从家庭层面来说,家长应该合理并及时地研判孩子的潜力、优势和弱项,必须实事求是地对孩子提出要求,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和发展目标,理性地助推孩子成长,要杜绝拔苗助长,不切实际地“严格要求”。从学校层面来说,管理者和教师都应该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注重育人过程,加强素质教育实践。从社会层面来说,社会对人才的评价要全面,这种全面性一是人才范围的全面性,二是对人才评价的内容具有全面性。在对人才评价的内容上,人才评价的全面性不仅要结合学历情况,还要看人的品质、能力等等多方面的情况,以更好地全面评价人才。同时,还要重视和加强对家长、学生的竞争教育。竞争教育主要是要使相关的竞争主体树立和践行正确的竞争观。

谢玲玲[4](2020)在《初中田径课程融合教学的实验研究 ——以耐力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如今,科学领域越来越呈现综合化趋势,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学科交叉融合,以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田径课堂教学中融合物理、艺术、心理学等学科,利用各科知识指导学生田径锻炼,丰富教学手段,提升体育课堂效果。耐力跑是体育中考测试项目,但却因枯燥而不太受到学生的欢迎。因此,本研究以耐力跑为研究案例,积极探索融合教学的方法与有效途径,拓展田径课程教学的新思路。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自编教师卷和学生卷分别从初中田径课程融合教学的现状、价值、可行性等对87名初中体育教师、967名初中学生展开调查,从初中田径课程融合教学的路径与可操作性等维度对7位专家进行访谈。选取上海市奉贤区汇贤中学八年级4个班共计170名学生作为实验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2周的融合教学实验,通过实验前后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水平、耐力跑成绩和技评成绩的对比,分析初中田径课程融合教学的实际成效,研究结果如下:1.初中田径课程对融合教学的应用不成熟,可通过开发田径融合教材、开展融合教学师资培训、构建资源交流平台等途径展开融合教学,具有可行性。2.田径课程融合教学降低了田径项目的枯燥性,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更加积极地提高了学生体育参与程度。3.田径课程教学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进行辅助融合教学能够有效提高耐力跑呼吸、步频、步幅、体能分配等动作技术水平。4.田径课程融合教学在耐力跑成绩的影响上有一定积极作用,但由于干预时间较短尚未完全凸显。

荣俊杰[5](2020)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2年上海市在二期课程改革基础上,率先提出在高中阶段实施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以推动新一轮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革新。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作为“先立后破”的改革尝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认知的缺乏系统性与深入性,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迷茫与偏失,影响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目的的达成。面对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诉求,从学理视角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系统予以理性优化,能有效提升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推广与普及,丰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为研究对象,根据泰勒原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从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与实质出发,审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的现状,在学理阐释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性的优化,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了优化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构建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体能、运动经历与运动情意五维目标体系,确立了五维目标间纵、横结构关系,阐明了各级分目标的表达逻辑。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体系强调了运动技能目标的核心性、体能目标的重要性,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的现实诉求;凸显运动知识、运动经历和运动情意目标的长效价值,符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保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二、整合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阐释了教学内容选择的纵向、横向及动态均衡结构关系,提出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整合,明确了知识、技能与体能选择的独立与共济关系,系统地对各级教学内容进行了规整,实现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安排的全面性、系统性与深入性,有利于满足学生专项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需求,突显了教学内容为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持续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三、选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路径,提出提高运动项目选择的精准度、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提升体育师资素养、挖掘场地设施等优化策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凸显了教学实施“行动”的本质诉求,通过完善项目选择志愿表、制定技能+体能的分层标准,确保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高效运行;采用多途并举的优化路径,弥补师资缺口,提升体育教师的专项化素养;探寻合作共赢模式,缓解场地设施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困束。四、完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统一了学习评价内容,厘清了评价比重的动态化分配准则,健全了多元化评价主体机制。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的完善,明确了运动技能评价的主体性、体能次之但比重逐年递增的五维评价内容;强调教师评价的主导地位、学生自评与互评比重的逐年递增趋势,突显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评价办法与学习成绩呈现方式的完善,提高了学生学习评价效果的精准性与其价值的延伸性,促进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短期目的性与长效前瞻性的有机融合。五、通过构建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路径和完善学习评价方面的研究,夯实了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实践操作性强。研究成果在CS中学的教学实践显示,师生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认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正向提升,佐证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良性运行及全面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王建[7](2020)在《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项以上运动技能,提高运动兴趣,提升体育运动素养,形成健康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自2013年春季学期,上海市开始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2018年全市推广,实施的效果亟需科学测评。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测量法、观察法、德尔菲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形态进行历史梳理,确立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指标,测评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根据测评结果,发现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原因分析,最后提出改进性建议。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下述结论:第一,我国专项体育课程发展形态呈现出明显的时代背景。其演进沿着“单项运动→个性化选修→学科素养”的链条展开。第二,上海市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运动技能普遍提高,但是不同项目间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程度差异明显。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在速度素质、男同学引体向上、女同学仰卧起坐、耐力素质、女同学肺活量、总分方面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成绩不是很理想。第三,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教学静态练习时间较多,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不足;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高于非专项化学生,但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效果依然欠佳;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女同学尤为明显。高中专项体育教师在课前设计行为、课中实施行为、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第四,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部分项目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专项教师运动技能教学能力欠缺、未根据某项目特征建立运动技能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中未充分考虑运动项目群的特征、以及学生前期运动基础差异的影响。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效果欠佳,主要受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喜爱程度、有无专项体能练习、教学内容选择与优化、教学内容组织练习形式、下节课有无文化课、课堂教学氛围影响。第五,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主要受缺乏学校德育环境支撑、专项教师的德育认知不足、学生对专项体育课程的情感体验不足、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培养理论构建缺乏的影响。高中专项化改革后学生有效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其主要原因,高中专项体育课程身体活动促进性因素中的促成、强化因素未产生应有的效应;另一方面是因为身体活动意向未产生应有的中介效应。针对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形成统一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2)从社会中拓展资源,弥补专项化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3)合理设置专项,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教材;4)发挥竞赛作用,建立全员参与的联赛体系;5)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6)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组织分层教学;7)完善教学评定,加快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8)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孟杰[8](2020)在《适应性体育活动影响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教育安置的主体形式,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进入到普通环境中接受教育,其中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占有很大比例。随着随班就读工作的不断深入,其发展方向逐渐由规模扩大向质量全面提升转变。体育作为随班就读工作中的重要组成,对于特殊学生的全面发展及随班就读质量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随班就读体育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在集体教学方面随班就读学生常常被忽视,处于边缘状态。同时,在个别化辅导方面,资源教室、个别教学计划对于体育学科的覆盖还相对匮乏,使得身心存在缺陷的特殊儿童与健全儿童之间的差距得不到有效弥补,对于他们融入普通体育课程及活动十分不利。这种现象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随班就读学生运动参与的不足,不利于特殊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同时也对随班就读整体质量的提升造成一定的阻碍。在现有资源条件下,继续完善随班就读体育集体教学的同时,重视并不断开发、开展不同形式的个别化辅导,对于改善随班就读学生个体能力、提升运动参与、促进他们在普通环境中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符合特殊需要人群参与需求的适应性体育活动为切入点,运用文献资料、访谈、测试、行动研究、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通过行动研究对方案进行实施,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并探究其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影响。以期能够为目前尚处起步阶段的相关实践性研究提供借鉴,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促进提供新的思路,同时能够为我国随班就读体育发展的改革探索实践提供案例参考。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体育运动参与现状与影响因素。通过资料收集、测试、访谈等方法,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参与现状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该群体运动参与促进方案的构建与实施提供现实依据。运用TGMD-2、ActiGraph GT3X+三轴加速度传感器、运动动机量表、情感错误归因程序分别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基本运动技能、身体活动水平、运动动机、运动态度等进行测量评价,并收集相关体质测试数据,从不同层面对目前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参与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此外通过读随班就读学校管理者、体育教师、学生家长进行访谈,了解目前随班就读体育的开展状况及影响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因素。结果表明,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水平整体偏低。他们的速度、力量、柔韧、耐力等运动素质发展水平相对较弱,其基本运动技能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身体和心理投入相对不足。身体活动水平整体偏低,并且对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并不积极。2、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构建。通过理论依据、方案目标体系、组织形式、内容选择、实施结构等方面,构建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搭建适应性体育活动制定和实施的参照框架,为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的实践开展提供参考;基于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不足的现状,及哲学、教育学、特殊教育学、体育学等理论的指导,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应以充分尊重和重视每个随班就读儿童为出发点,承认他们接受公平教育的需求与权利,并且正视他们与健全同龄者之间的差异性;建立明确的目标体系,循序渐进,是保障方案持续实施,最终达到理想效果的基础;组织形式上,集中式个别化的组织形式能够节约资源,提升效率;内容方面以简单的专门性动作技能为基础,针对参与者特点及需求进行调整,保障每个孩子有效的参与和练习;人员配置方面,教师、家长、教练、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团队合作方式,能够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共同协调运转,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过程和结果、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结合的方式,能够及时反应方案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不断促进方案的完善;衔接对应的比赛与活动,为参与者搭建技能学习与运用的平台,是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持续开展的重要保障。3、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实施效果的行动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以研究人员与实践者共同设计,并分工完成实施及资料收集与反馈的方式,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进行实践,检验方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探究适应性体育活动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影响。依照上述随班就读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构建的原则,设计了以网球基本技术为内容的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通过方案实施前后,参与者的运动素质、基本运动技能、身体活动水平、运动动机、运动态度等指标的测量,同时在方案实施后,进行学生家长及体育教师访谈,对参与者回归普通班级后的表现进行了解来评价方案实施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参与适应性体育活动,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各项指标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在他们回归普通班级后,其参与运动的兴趣和自信心得到了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适应性体育活动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参与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基于以上研究最终得出如下结论:(1)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水平整体较低。学校资源的局限性、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及实践经验的缺乏,随班就读学生自身缺陷等是导致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受到限制的重要因素。(2)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制定应以充分尊重和重视每个随班就读儿童为出发点,承认他们接受公平教育的需求与权利,并且正视他们与健全同龄者之间的差异性。这是具体方案目标制定、内容设置、实施流程规划的基础。(3)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以促进运动参与为阶段目标。由“集中式个别化辅导”的组织形式;以基本动作技能、过渡性技能和专门性竞技技能学习为内容的结构性框架;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段式的实施结构;社会、学校、家庭合作式的团队教学人员配比;过程性与结果性、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评估方式组成的方案制定与实施架构,具有较强的可行性。(4)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实施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运动素质水平、基本运动技能、身体活动水平、运动动机、运动态度及参与运动的兴趣、自信心等方面具有提升作用,并改善了他们回归融合环境后的参与表现。过程和结果共同表明了,适应性体育活动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参与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阳朵红[9](2020)在《高考体育科目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整体不容乐观,趁新高考综合改革之际,基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将体育科目纳入高考,探索高考体育科目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有助于更大程度上发挥体育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扭转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趋势,是从根本上解决“重育、轻德、略体”教育现实的重要举措。对我国高考学生体育综合能力进行有效评价的前提与依据是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客观、量化评估。本文通过阐述体育科目纳入高考的必要性和顾虑性,梳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得出的结论主要如下:(1)本研究在对体育科目纳入高考进行必要性和顾虑性分析后,以高考改革发展趋势为主要原则、以实用性和可对比性为根本要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进而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初步构建。最终确定的高考体育科目评价指标体系为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数量较为精简、覆盖面较广,层次较为清晰且导向明确。(2)从构建的指标体系及其权重来看,其中一级指标权重为0.608、二级指标权重为0.274、三级指标的权重为0.118。整个指标评估体系以12项定量指标为主,4项定性指标为辅,符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要求。整个构建注重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有客观指标又有主观指标,涵盖了高中阶段学生体育活动的各个方面,能以相对客观的方式反映高中阶段学生三年所参与的体育活动成效。指标体系的整体导向有助于引导高中阶段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进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3)通过围绕指导思想、考试内容、评分标准的制定、考试的组织与实施、特殊考生的处理与安排等方面对高考体育考试的实施方案进行了相关探讨,相关讨论有利于教育部门出台科学、合理、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在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和推动高考综合评价制度改革的同时,可为高考体育科目的具体实施提供部分借鉴意义。

彭翔[10](2020)在《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方法研究 ——以篮球专项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9月29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高校要深化创新教育改革,强化教学考核,严把考试关,全面提高本科课程教育质量。运动训练专业是体育院校最主要专业之一,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等社会紧缺性人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评价体系存在考核内容单一、比例分配不均等客观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方法体系调查分析,基于现有考核评价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方法创新必要性、基本原则等进行阐述,进而构建新型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方法体系,并进行实证研究,旨在为广州体育学院乃至全国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改革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2017年《篮球专项与技术》教学大纲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目前篮球技术教学内容基本符合课程培养目标,但存在考核评价方法不能较好反映学生真实水平,考核内容不全面、考核成绩比例分配不合理、考核方式单一等不足,缺少篮球技战术实践能力的考核。2.篮球运动是一项以技能为主的同场对抗类项目,专项技术考核评价内容应该增加实战对抗能力考核,通过调研确定了竞赛考核形式,给学生提供技能展示的平台,加深对篮球技战术及规则的理解与运用。3.通过调研,确定篮球专项新的技术考核评价方法为:第一至第五学期由竞赛成绩(40%)、技能评定(30%)和平时成绩(30%)构成,第六学期由竞赛成绩(40%)、技能评定(20%)、平时成绩(10%)和理论考试(30%)构成。4.每学期末篮球专选课之间开展年级篮球联赛,采用单循环赛制。指导老师和班委评议小组,评议每位学生等级,根据等级换算成相应分值。有A、B、C三个等级,A等级即主力队员,上场率超过60%,评定人数不超过4人;B等级即非主力队员,上场率超过30%,评定人数不超过5人;C等级即参与比赛队员。5.通过学生问卷、专家访谈,师生对新的技术考核评价方法满意度较高,竞赛考核实施提高了学生篮球综合实践能力和教学质量,但竞赛考核内容、竞赛办法,还需进一步优化。

二、体育学习成绩评价改革的必要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学习成绩评价改革的必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院校混合式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职院校发展混合式体育课程的必要性
        1.1.2 高职院校混合式体育课程评价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混合式学习
        2.1.2 混合式体育课程
        2.1.3 学习评价
    2.2 现有相关研究成果
        2.2.1 混合式学习相关研究
        2.2.2 体育学习评价相关研究
        2.2.3 混合式体育课程的学习评价相关研究
3 研究方案
    3.1 研究技术路线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专家访谈法
        3.3.3 问卷调查法
        3.3.4 层次分析法
        3.3.5 逻辑分析法
4 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
    4.1 混合式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
        4.1.1 素质教育
        4.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2 混合式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建立的的原则
        4.2.1 方向性原则
        4.2.2 可测性原则
        4.2.3 可接受性原则
        4.2.4 科学客观性原则
        4.2.5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4.3 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4.3.1 评价指标数量应适宜
        4.3.2 评价标准应体现职业性
        4.3.3 评价应强化激励功能
        4.3.4 评价方法应趋于多样化
5 评价体系的确定
    5.1 评价指标初选
    5.2 评价初选指标分析
        5.2.1 课前初选指标分析
        5.2.2 课中初选指标分析
        5.2.3 课后初选指标分析
    5.3 评价指标的确定
        5.3.1 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指标的筛选和修改
        5.3.2 专家积极系数及权威系数分析
    5.4 指标权重的确定
        5.4.1 权重计算方法
        5.4.2 权重计算过程
        5.4.3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6 高职院校混合式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实测与应用
    6.1 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6.1.1 调查对象
        6.1.2 调查方法
    6.2 评价的标准与计算
        6.2.1 评价的标准
        6.2.2 评价计算方法
    6.3 数据的整理和计算
        6.3.1 问卷统计结果
        6.3.2 进行模糊关系矩阵的建立
        6.3.3 二级指标各层次的综合评价计算结果
        6.3.4 一级指标各层次的综合评价计算结果
        6.3.5 综合评价结果
    6.4 评价结果分析
        6.4.1 课前线上自学的评价
        6.4.2 课中学习探究的评价
        6.4.3 课后复习巩固的评价
        6.4.4 空乘8 班混合式体育课程学习效果总体综合评价
    6.5 评价体系效用分析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建立了高职院校混合式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7.1.2 确定了高职院校混合式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指标权重
        7.1.3 确定了该体系学习效果得分的计算公式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2)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2.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2.4 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4.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梳理
    4.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探寻
    4.3 本章小结
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5.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对象、原则和流程
    5.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5.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修正与优化
    5.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意义与说明
    5.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7 本章小结
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的研制与实证
    6.1 量表的研制
    6.2 预调研及量表修正
    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7.1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7.2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分结果分析
    7.3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7.4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7.5 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局限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8.2 研究局限
    8.3 展望
9 致谢
10 主要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 个人简历

(3)教育竞争过度现象的伦理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现有研究评述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教育竞争及其伦理属性
    第一节 教育竞争的概念
        一、竞争
        二、教育竞争
        三、教育竞争与竞争教育的概念区分
        四、本文所指的教育竞争概念
    第二节 教育竞争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一、教育竞争的必然性
        二、教育竞争的必要性
    第三节 教育竞争的伦理属性
        一、教育竞争为什么具有伦理属性
        二、教育竞争伦理属性的主要维度
        三、研究教育竞争伦理属性的必要性
第二章 教育竞争过度现象的主要成因
    第一节 学生:默认教育压力的伦理偏差
        一、片面的学习观
        二、过于看重超越他人
    第二节 家庭:父母期待的伦理偏差
        一、揠“苗”助长
        二、分数至上
        三、父母期待不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
        四、片面的家庭幸福观
        五、家长之间的攀比
        六、“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竞争理念
        七、片面的成才观
    第三节 学校:转移校际竞争压力的伦理偏差
        一、过于看重升学率
        二、存在应试教育的情况
        三、减负成为口号
        四、教师期待的分数指向
    第四节 社会:评价的伦理偏差
        一、对人才评价的片面性
        二、对学校评价的片面性
第三章 教育竞争的限度及过度与适度
    第一节 教育竞争的限度及适度标准
        一、教育竞争的限度
        二、教育竞争适度的标准
    第二节 教育竞争过度现象及其发展趋势
        一、教育竞争过度及其特点
        二、教育竞争过度的主要类型
        三、教育竞争过度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教育竞争过度现象的伦理后果
        一、不利于孩子与自身及与家长伦理关系的和谐
        二、不利于学生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三、有损教育公平
    第四节 教育竞争过度现象不合伦理的理论分析
        一、降低劳动幸福理论中的劳动幸福感
        二、违背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第五节 教育竞争适度及其意义
        一、教育竞争适度
        二、教育竞争适度的意义
第四章 对教育竞争过度的伦理修正
    第一节 学以成人:学生个人层面的伦理修正
        一、匡正学习动机:从“独尊分数”到“学以成人”
        二、匡正出人头地:从“超越他人”到“超越自我”
    第二节 合理期待:家庭层面的伦理修正
        一、匡正家庭教育功能:从揠苗助长到遵循成才规律
        二、匡正成才目标:从应试教育到全面发展
        三、匡正父母期待:从成龙成凤到实事求是
        四、匡正家庭幸福观念:从物质主义到精神与物质同步追求
        五、匡正同伴比较:从恶性攀比到合理对照
        六、匡正社会教育观念:从盲目跟风到理性选择
        七、匡正助推观念:从注重外部施压到内部动力激发
    第三节 立德树人:学校层面的伦理修正
        一、匡正育人理念:从注重考试成绩到注重全过程育人
        二、匡正教育方式:从书本主义到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三、匡正课业观念:从单科无限课业到全科整体控制
        四、匡正教师期待:从生生全优到因材施教
    第四节 公正评价:社会层面的伦理修正
        一、匡正人才评价观:从考试结果评价评价到动态全过程评价
        二、匡正优质学校观念:从唯升学率到综合核心素养教育
    第五节 竞争教育:伦理修正的有效路径
        一、回归适度教育竞争离不开竞争教育
        二、竞争教育的意义
        三、进行适度竞争教育的策略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初中田径课程融合教学的实验研究 ——以耐力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一)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发展战略需求
        (二)基于上海市初中体育“多样化”改革的需要
        (三)田径课程教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研究意义
        (一)提出田径教学新思路,为其他运动项目融合教学提供借鉴
        (二)丰富初中田径教学手段与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田径兴趣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何谓融合教学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田径课程教学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外融合教学的研究现状
        (三)小结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设计
        (一)调查研究设计
        (二)实验研究设计
    四、研究结果
        (一)调查研究结果
        1.初中田径课程开展融合教学的现状调查结果
        2.初中田径课程融合教学的价值调查结果
        3.初中开展融合教学的可行性调查结果
        (二)实验研究结果
        1.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与技能测评结果
        2.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与技能测评结果
    五、分析与讨论
        (一)融合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田径学习兴趣
        (二)融合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耐力跑技能素质
        (三)融合教学对耐力跑成绩的促进作用需要一定时间的训练保证
        (四)重视挖掘融合教学应用的有效途径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初中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评价量表
    附录2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3 :初中田径课程融合教学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4 :初中田径课程融合教学调查问卷(学生卷)
致谢

(5)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时代诉求: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不断的变革
        二、现实诉求:高中阶段需要体育专项化教学
        三、自身诉求:体育专项化教学需要持续发展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一、研究综述
        (一)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前的研究
        (二)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后的研究
        二、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概念界定
        (一)概念辨析
        (二)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调查法
        (三)实验法
        (四)比较研究法
        (五)数理统计法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创新
        (一)视角创新
        (二)理论创新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
        (一)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二)泰勒原理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基本内容
        (二)布卢姆理论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有意义学习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第二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的构建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仍需提升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调查
        (二)教学目标达成的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的认知度尚需深化
        (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构建理论
        一、教学目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构建的基本依据
        (一)聚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二)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三)凸显运动项目核心价值
        三、教学目标体系的理论阐释
        (一)教学目标维度的理性分析
        (二)教学目标维度合理性考量
        (三)教学目标维度的具体表征
    第三节 各级教学目标的表达
        一、教学总目标的陈述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呈现
        (一)学年教学目标的要义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陈述
        三、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单元教学目标的陈述
        四、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要素
        (三)课时教学目标的陈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的整合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内容选择仍需全面性统筹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满意度
        (二)教学内容教授的倾向性
        二、教学内容设置仍需系统性规整
        (一)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
        (二)教学内容设置的难易度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整合理论
        一、教学内容整合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整合的核心理念
        (一)彰显学科的重要观念
        (二)聚焦专项的核心知识
        (三)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
        三、教学内容选择依据与取向
        (一)三位一体的选择依据
        (二)多维交融的价值取向
        四、教学内容组织结构与形式
        (一)纵向、横向、动态均衡的三维结构
        (二)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
    第三节 各级教学内容的呈现
        一、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
        二、学年教学内容的规划
        三、学期教学内容的安排
        四、单元教学内容的细化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单元教学内容的划分
        五、课时教学内容的组织
        (一)课时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课时教学内容的示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
    第一节 教学实施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运行层面
        (一)运动项目选择存在边缘化
        (二)分层教学仍需科学化规整
        二、体育师资层面
        (一)师资数量相对不足
        (二)专项素养仍需提升
        (三)专项培训仍需深化
        三、场地设施层面
        (一)场地设施的共用现象
        (二)场地设施的供需失衡
    第二节 教学实施的选择理论
        一、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实施的本质探析
        三、教学实施的价值诉求
    第三节 教学实施选择的策略
        一、健全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
        (一)提高项目选择的精准性
        (二)实施动态化的分层教学
        二、优化师资队伍与专业素养
        (一)多途并举壮大体育师资队伍
        (二)强化职培提升教师专项素养
        三、挖掘场地设施的利用潜能
        (一)多方融入探索共赢共享模式
        (二)空间延伸利用周边场地设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的完善
    第一节 学习评价的问题审视
        一、学习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
        (一)学习评价标准的各自为政
        (二)学习评价内容缺乏一致性
        二、学习评价主体存在单一性
        三、学习结果评定存在经验性
    第二节 学习评价的完善理论
        一、学习评价的理论基础
        二、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
        三、学习评价的核心理念
        四、学习评价的基本准则
        (一)学习评价的发展性
        (二)评价标准的分层性
        (三)评价比重的变化性
    第三节 学习评价完善的途径
        一、统一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内容
        (一)明晰学习评价的根本宗旨
        (二)确定学习评价的内容指标
        (三)细化评价内容指标的维度
        二、健全多元评价主体的互融机制
        (一)实施多元化评价主体制度
        (二)明确评价主体的评价内容
        (三)确定评价主体的评价比重
        三、完善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办法
        (一)明确评价内容的评定方法
        (二)采用等级+评语的呈现方式
        (三)编制学生学习成绩评定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实践
    第一节 教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一、教学实验目的
        二、教学实验对象
        三、教学实验时间
        四、教学实验程序
        (一)教学实验前的准备
        (二)教学实验中的跟进
        (三)教学实验后的统计
    第二节 教学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对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内容的认知
        (二)教学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效认知的比较
        (三)教学实验前后学生专项运动成绩的比较
        二、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Ⅰ
    附录二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Ⅱ
    附录三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Ⅰ
    附录四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Ⅱ
    附录五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专家评议表
    附录六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试点学校名单
作者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缘起
        1.1.1 实践困惑: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亟需进行科学测评
        1.1.2 理论关注:如何科学推进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一直被人们关注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2.1.1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特征及问题
        2.1.3 国内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总结述评
    2.2 国外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研究
    2.3 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测量法
        3.3.3 问卷调查法
        3.3.4 德尔菲法
        3.3.5 观察法
        3.3.6 内容分析法
        3.3.7 数理统计法
4 我国专项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发展形态与特征
    4.1 20世纪60-80年代初:“运动训练式”的单项运动体育课程
        4.1.1 以“竞技体育”思想为指导
        4.1.2 以“运动训练”为主要教学方式方法
        4.1.3 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竞技化”倾向
    4.2 20世纪80、90年代: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专项选修”体育课程
        4.2.1 逐步确立“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4.2.2 教材内容实现了“由教师选择”到“学生自主选择”的转变
        4.2.3 仍以“技术教学”为中心,开始理性对待技术教学与增强体质关系
        4.2.4 教学方法实现从“训”向“教”的观念转变
    4.3 2017年至今,学科素养引领下的上海市高中专项体育课程
        4.3.1 以“健康第一,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
        4.3.2 以高中为桥梁,切实帮助学生掌握一项运动特长为目标
        4.3.3 明确将技术传授方法纳入课程,注重学生认知学习能力培养
        4.3.4 以学生体育素养的养成为评价参考
5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与分析
    5.1 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与遴选
        5.1.1 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专家验证与优化
        5.1.3 评估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
        5.1.4 评估指标内容、调查意向及数据来源
    5.2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2.1 改革前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2 改革后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各体能指标的结果
        5.2.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体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的效果测评
        5.3.1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问卷调查
        5.3.2 专项化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情况的实地测量
        5.3.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运动技能达成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4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效果测评
        5.4.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体育课堂身体活动水平的总体比较
        5.4.2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3 不同项目间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基本部分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4 不同性别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5 不同年级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6 不同肥胖程度(BMI)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比较
        5.4.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5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的达成效果测评
        5.5.1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比较
        5.5.2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周频次的比较
        5.5.3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平均每天中高强度能量消耗的比较
        5.5.4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形式的比较
        5.5.5 专项化与非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意向的比较
        5.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一周身体活动情况达成的综合性分析
    5.6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效果测评
        5.6.1 对专项教师、专家的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情况访谈
        5.6.2 对专项化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
        5.6.3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品德培养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5.7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测评
        5.7.1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达成的总体分析
        5.7.2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积极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3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自主与探究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4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运动参与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5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体育关注兴趣达成效果测评
        5.7.6 不同性别、年级间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兴趣情况测评
        5.7.7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综合性分析
    5.8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对专项教师体育教学行为的效果测评
        5.8.1 专项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知态度
        5.8.2 专项教师的课前设计行为
        5.8.3 专项教师的课中实施行为
        5.8.4 专项教师的课后评价与反思行为
    5.9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6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6.1 课程改革对不同项目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
        6.1.1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的问题表现
        6.1.2 不同项目间运动技能达成效果差异明显原因分析
    6.2 课程改革后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活动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6.2.1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达成效果欠佳问题表现
        6.2.2 专项化学生课堂身体水平欠佳原因分析
    6.3 高中专项体育课程体育品德的培养价值有待展现
        6.3.1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问题表现
        6.3.2 专项化学生体育品德培养价值有待展现原因分析
    6.4 课程改革尚未促进学生良好身体活动行为形成
        6.4.1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问题表现
        6.4.2 专项化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尚未形成的原因分析
    6.5 课程改革后专项教师的自身专业成长不足
        6.5.1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问题表现
        6.5.2 专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不足的原因分析
    6.6 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自身设计有待继续完善
7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改进建议
    7.1 形成共识:专项体育课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
    7.2 拓展资源:从社会中弥补专项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
    7.3 课程开发:因校而宜的开发校本体育课程教材
    7.4 强化师资:不断提高教师专项技能教学能力
    7.5 注重竞赛: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联赛体系
    7.6 因材施教:克服学生个体差异有效进行分层教学
    7.7 完善评定:推进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制与实施
    7.8 加强监控: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课程改革的成效
8 结论、建议、创新与不足
    8.1 结论与建议
    8.2 创新
    8.3 不足
    8.4 展望
9 致谢
参考文献
教育背景与读博期间的科研经历
附件
    附件1 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调查问卷
    附件2 体力活动(加速度传感器)测试记录表
    附件3 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体育品德培养访谈表
    附录4 高中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
    附件5 家长告知书
    附件6 指标体系专家评价表

(8)适应性体育活动影响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发展的时代诉求与必然趋势
        1.1.2 我国融合教育实践随班就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3 随班就读中体育教育的理论必要性与现实边缘化
        1.1.4 随班就读体育提升与改善的理论支持与路径选择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及流程
    1.6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轻度智力障碍
        2.1.2 适应性体育活动
        2.1.3 随班就读
        2.1.4 运动参与
    2.2 文献综述
        2.2.1 融合教育概述
        2.2.2 融合体育教育概述
        2.2.3 运动参与的概述
        2.2.4 智力障碍儿童的身心特点与运动参与
        2.2.5 运动干预对智力障碍儿童的运动参与的影响
    2.3 文献总结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测试法
        3.2.4 行动研究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伦理
第四章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现状与影响因素
    4.1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现状分析
        4.1.1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能力
        4.1.2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表现
        4.1.3 小结
    4.2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
        4.2.1 随班就读学校管理者、体育教师、学生家长对运动参与的态度
        4.2.2 随班就读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开展
        4.2.3 促进随班就读学生运动参与面临的困难与需求
        4.2.4 小结
    4.3 总结
第五章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构建
    5.1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构的理论依据
        5.1.1 哲学——人本主义理论
        5.1.2 教育学——教育公平理念
        5.1.3 特殊教育学——部分融合理念
        5.1.4 体育学——动作技能发展模型
        5.1.5 社会生态学——社会生态环境理论
    5.2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构建原则
        5.2.1 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目标
        5.2.2 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组织形式
        5.2.3 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内容
        5.2.4 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实施
        5.2.5 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发展性
    5.3 总结
第六章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实施效果的行动研究
    6.1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行动方案的提出
        6.1.1 行动研究问题的提出
        6.1.2 进入研究现场
        6.1.3 提出行动研究方案
    6.2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行动方案内容
        6.2.1 方案内容目标
        6.2.2 方案内容设置
    6.3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行动方案实施计划
        6.3.1 参与者的招募
        6.3.2 行动方案实施的人员配比及职责
        6.3.3 行动方案实施的组织形式
        6.3.4 行动方案实施效果的评价
    6.4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实际行动过程
        6.4.1 时间安排的调整
        6.4.2 实施人员的调整
        6.4.3 方案实施内容的调整
    6.5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行动结果
        6.5.1 行动研究前后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的参与能力
        6.5.2 行动研究前后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参与表现
    6.6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行动结果分析
        6.6.1 适应性体育活动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能力的影响
        6.6.2 适应性体育活动对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表现的影响
    6.7 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6.8 随班就读适应性体育活动方案的实际推广与应用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9)高考体育科目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青少年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
        1.1.2 高考综合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1.1.3 国家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重视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指标体系
        2.1.2 评价指标体系
    2.2 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发展的历程
    2.3 体育科目纳入高考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2.3.1 体育科目纳入高考的国外相关研究
        2.3.2 体育科目纳入高考的国内相关研究
    2.4 体育科目纳入高考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综合法
        3.2.5 德尔菲法
        3.2.6 层次分析法
        3.2.7 逻辑分析法
    3.3 技术路线图
4 体育科目纳入高考的必要性和顾虑性
    4.1 体育科目纳入高考的必要性
        4.1.1 有利于贯彻全党教育方针,促进全面发展人才建设
        4.1.2 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4.1.3 有利于提升学校体育地位,优化体育师资持续发展
        4.1.4 有利于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着力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4.2 体育科目纳入高考的顾虑性
        4.2.1 是否会成为应试教育
        4.2.2 方案设计的公平与否
        4.2.3 对学校升学率的影响
5 高考体育科目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5.1 高考体育科目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的基本思路
        5.1.1 以高考改革发展趋势为主要原则
        5.1.2 以实用性和可对比性为根本要求
        5.1.3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
    5.2 高考体育科目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5.2.1 第一轮专家调查流程与结果
        5.2.2 第二轮专家调查流程与结果
        5.2.3 第三轮专家调查指标权重的赋值
        5.2.4 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
6 高考体育科目考试实施方案的相关探究
    6.1 考试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
    6.2 考试内容及评分标准的制定
        6.2.1 考试内容的设置
        6.2.2 评分标准的制定
    6.3 体育科目考试的组织与实施
    6.4 特殊考生的相关处理与安排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方法研究 ——以篮球专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有关概念的界定
        2.1.1 运动训练专业
        2.1.2 考核评价
        2.1.3 考核评价方法
        2.1.4 技术与体育技术
        2.1.5 课程
    2.2 我国体育专业技术课程考核评价方法体系回顾
    2.3 关于体育专业技术课程考核评价研究现状
    2.4 我国高校运动训练专业技术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实践研究
        2.4.1 球类项目关于考核评价方法的实践研究
        2.4.2 田径项目关于考核评价方法的实践研究
        2.4.3 艺术类项目关于考核评价方法的实践研究
    2.5 我国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方法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方法现状
        4.1.1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教学情况
        4.1.2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方法认知情况
        4.1.3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标准
        4.1.4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评价内容
        4.1.5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考核评价成绩比例分配
        4.1.6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方式
    4.2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方法综合分析
    4.3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方法创新必要性
        4.3.1 建设“体育强国”对篮球人才的需求
        4.3.2 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
        4.3.3 现代社会发展对篮球人才的需要
    4.4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方法创新原则
        4.4.1 科学性原则
        4.4.2 全面性原则
        4.4.3 以人为本原则
        4.4.4 可操作性原则
    4.5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方法创新目标
        4.5.1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方案,提高篮球技术教学效果
        4.5.2 激发学生学习与参与训练的积极性
        4.5.3 提高学生技、战术水平和实战能力
        4.5.4 加强教师间相互学习,探索更好的教学、训练方法和手段
    4.6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创新的评价方法
        4.6.1 考核评价内容创新
        4.6.2 考核评价成绩比例分配创新
        4.6.3 创新后的技术考核评价方法
    4.7 篮球专项创新后的技术考核评价方法实证分析
        4.7.1 篮球专项创新后的技术考核评价方法运用
        4.7.2 促进竞赛考核实施的意见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附录A 专家访谈提纲(第一轮)
    附录B 专家问卷
    附录C 学生反馈问卷
    附录D 专家访谈提纲(第二轮)
9 个人简历

四、体育学习成绩评价改革的必要性(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职院校混合式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D]. 曹佳佳. 南京体育学院, 2021(02)
  • [2]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郑先常.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教育竞争过度现象的伦理审视[D]. 朱勇.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2)
  • [4]初中田径课程融合教学的实验研究 ——以耐力跑为例[D]. 谢玲玲.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3)
  • [5]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D]. 荣俊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上海市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估研究[D]. 王建.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8]适应性体育活动影响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实证研究[D]. 孟杰.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9)
  • [9]高考体育科目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D]. 阳朵红.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方法研究 ——以篮球专项为例[D]. 彭翔.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标签:;  ;  ;  ;  ;  

改革体育成绩评价的必要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