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排放燃煤发电及其技术发展

零排放燃煤发电及其技术发展

一、零排放煤基发电及其技术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尹梦梦[1](2018)在《三段式气化炉煤气化制合成气过程的数值研究》文中指出能源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所依赖的重要物质基础以及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不可再生能源仍然发挥着主要作用。其中,煤炭资源于中国乃至世界都非常重要,而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继续保持主要地位,因此对煤炭的清洁利用将变得十分重要。洁净煤技术中气流床气化炉在加压条件下将煤粉与水蒸气通过气化反应产生清洁燃料-合成气逐渐得到重视。本文采用Fluent对一种三段式气流床气化炉在加压条件下进行煤粉加水蒸气产生含有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合成气的气化反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已针对数值模拟过程拟采用的模型进行有效性验证,验证方法为将拟采用的模型用于模拟现役工业两段式气化炉,本文已分别对三种煤种进行数值模拟,将两段式气流床气化炉的模拟结果与其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主要参数误差均不大于5%,说明这些模型是有效的。采用已经验证过的模型模拟三段式气流床气化炉在加压条件下的煤粉加水蒸气的气化过程。采用正交分析法分析气化因素对气化效果的影响,已重点分析各组分在气化炉内的分布情况以及气化炉各个部分发生的气化反应过程。在三段式气流床气化炉中,气化温度随着一段燃烧室中氧气质量与煤粉质量的比,Ro/c,的增加而升高,这是因为煤粉与氧气发生的气化反应随着氧气含量增加而强化,该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也逐渐增多。一氧化碳随着进入二段回流室中水蒸气的质量与煤粉质量的比,Rh/c,的增加而降低,一方面这是因为发生了水气置换反应,另一方面是因为当Rh/c较高时,过量的蒸汽会对产物中的有效气产生稀释作用。当气化压力较高时,气化压力对一氧化碳反应的影响开始变得显着起来,一氧化碳随着气化压力的增加而逐渐增加。H2的摩尔分数随着Rh/c的增加而增加,这是因为发生了水气置换反应;H2的摩尔分数随着压力的增加逐渐降低,这是因为炭与水蒸气的反应受压力影响很大,压力过大会抑制炭与水蒸气的反应。采用正交分析法对气化因素对气化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按照降序排列,对炭转化率的影响程度为pt>Ro/c>Rh/c;对有效气含量的影响程度为Ro/c>pt>Rh/c;对冷煤气效率的影响程度为Ro/c>pt>Rh/c。炭转化率的最佳因素组合为pt=3MPa,Ro/c=1.2,Rh/c=0.1;有效气含量的最佳因素组合为pt=3MPa,Ro/c=0.8,Rh/c=0.08;冷煤气效率的最佳因素组合为pt=4MPa,Ro/c=1.2,Rh/c=0.08。通过对数值模拟的综合分析对比,建议该三段式气流床气化炉的最佳运行条件组合为pt=3MPa,Ro/c=1.0,Rh/c=0.08,该最佳运行条件为所设计的九个条件中的条件2,该条件下有效气含量为95.97%,炭转化率为99.49%,冷煤气效率为89.9%。

韩涛,潘卫国,王文欢,DING Cheng-gang[2](2016)在《基于LCA的燃煤锅炉FGD超低排放对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为符合严格的环保排放限制,进一步降低燃煤机组烟气硫氧化物排放,达到燃气机组排放浓度限制的超低排放的目标,本研究在火电机组现有烟气脱硫设施基础上,进行了设备增效改造。运用LCA(生命周期分析法)对某1 000MW超临界燃煤机组改造前后的FGD(脱硫系统)进行研究,找出石灰石及主要工程材料的生产、运输及脱硫三个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因素,计算各过程的能源消耗量和对环境的影响潜值。结果表明,经过改造后,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可以由56.9 mg/m3降低到30.86 mg/m3,年减少排放292.8 t。资源耗竭系数增加了19.98人当量,造成的环境影响潜值可以降低32 069.43人当量。

张祥飞[3](2016)在《高容量铝基复合材料(Al-Li3AlH6/Al-NaMgH3)制备及其制氢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Al粉、自制NaMgH3,Li3AlH6以及其他掺杂剂为原料,采用球磨法制备了具有高容量的新型复合制氢材料,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利用机械球磨法制备了Al-Li3AlH6-CaO复合材料,研究结果表明,CaO对Al-Li3AlH6在空气中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当添加的CaO质量分数达到35 wt%时,复合材料在空气中放置30天,其产氢量仅下降了18.8%;而未添加CaO的Al-Li3AlH6在空气中放置5天,其产氢量就下降了45.4%。同时,研究还发现添加CaO还可提升复合材料产氢性能,当CaO的添加量为30 wt%时,材料的产氢率提升了40.1%。这些归于CaO在空气中可阻止氧、水蒸气与Al粉的接触;而遇水可产生Ca(OH)2的碱性环境,这有利于Al与水的反应。采用机械球磨法制备了Al-NaMgH3复合材料,研究表明NaMgH3对材料的产氢性能有着良好的增益作用。通过增加复合材料中的NaMgH3含量可以提高材料的产氢性能。当NaMgH3含量为20 wt%,球料比为60:1,球磨时间为7 h的球磨条件下,复合材料的产氢量达到642.9 mL/g,产氢率为46.6%,最大产氢速率为643.5 m L/(g·min)。对复合材料Al-15 wt%NaMgH3在不同温度下的产氢性能进行研究,发现NaMgH3能有效地降低整个复合体系的活化能,从而增强了该体系的反应性。机理研究表明NaMgH3本身可与水反应释放氢气,提高了材料本身的放氢容量;同时,释放的热量和产生的碱性环境又促进了铝水反应的进行。另外,NaMgH3水解产生的Mg(OH)2会和Al表面的Al(OH)3复合,形成氢氧化物薄膜层阻碍反应的进行。这是Al-NaMgH3复合材料转化率低的原因。在Al-NaMgH3体系的研究基础上加入不同金属单质组成三元复合材料。通过对这一系列的复合材料的产氢性能研究,发现了Bi对于该体系的影响最为显着。其中(Al-20wt%NaMgH3)-10 wt%Bi体系的氢气产量和产氢率分别为1057.6 m L/g和85.2%,这比未加Bi的二元体系的产氢率提升了41.5%。在此三元体系的基础上,添加无机盐类或者金属络合氢化物组成四元体系。其中Li3AlH6表现最佳,该复合材料的氢气产量为1379.8mL/(g·min),其产率达到100%。

马学虎,郝婷婷,兰忠,郑毅[4](2015)在《浓盐水零排放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海水淡化或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浓盐水。浓盐水的大量排放不仅造成了局部海水温度和盐度升高,还造成了局部水体富营养化,给海洋生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对浓盐水进行综合处理,实现盐和水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对于降低浓盐水排放的环境污染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本文综述了主要的浓盐水零排放工艺与技术的研究进展,并且结合典型过程工业废水处理分析了国内外盐水零排放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盐水零排放技术主要有蒸发塘技术、膜-蒸发结晶技术和多效蒸发-蒸发结晶技术,以及在3种技术基础上发展的多技术耦合模式。

晏恒[5](2015)在《中低压条件下非纯CO2液相直接矿物碳酸化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温室效应”已众所周知,其带来的影响也愈发被人们重视,而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C02的大量排放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每年需要消耗的煤炭量居世界首位,而随之带来的CO:的排放量也在世界前茅,因此我国面临的C02减排压力也是非常巨大的。作为一种新兴的C02封存技术,矿物封存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经济竞争力,受到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追捧。本文采用自然界中三种典型的富含钙镁的硅酸盐矿石硅灰石、蛇纹石及镁橄榄石,对其在中低压条件下针对燃煤烟气中CO2进行直接液相矿物碳酸化封存的反应特性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以期为C02矿物碳酸化隔离的大规模工业应用和地质埋存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首先,本文对硅灰石的矿物碳酸化反应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从热力学和实验角度证实了采用硅灰石作为矿石原料时可以利用液相直接矿物碳酸化技术对未提纯处理的燃煤烟气中的C02进行直接封存隔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矿石颗粒粒径的减小以及反应体系中缓冲剂的加入,硅灰石矿物碳酸化转化效率显着增加,而预热处理无法改善其矿物碳酸化转化效率;反应压力的增加对硅灰石矿物碳酸化转化效率的影响在不同的气体氛围下是不同的,对纯CO2和含SO2模拟烟气氛围,反应压力的增加可以提高其矿物碳酸化转化效率,而对含NO模拟烟气和富氧燃烧烟气氛围,反应压力的增加反而不利于其矿物碳酸化反应的进行;整体而言,四种气体氛围下硅灰石的矿物碳酸化转化效率排序为:纯C02氛围>富氧燃烧烟气氛围>含SO2烟气氛围>含NO烟气氛围。其次,本文也对镁基硅酸盐矿石蛇纹石的液相直接矿物碳酸化反应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理论研究和实验分析,证实了利用蛇纹石也可以通过液相直接矿物碳酸化技术直接对烟气中C02进行隔离;当反应温度从80℃升高到150℃时,蛇纹石的矿物碳酸化转化效率随之逐渐增大,而温度继续升高超过150℃达到200℃时,其矿物碳酸化转化效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与硅灰石类似,不同的气体氛围下反应压力的增加对蛇纹石矿物碳酸化转化效率的影响也不同,在纯C02和含S02模拟烟气氛围下,反应压力的增加,可以使得蛇纹石矿物碳酸化转化效率增大,而在含NO模拟烟气和富氧燃烧烟气氛围下,反应压力存在一个最佳值使得蛇纹石矿物碳酸化转化效率最大化,当压力超过这个值后,反应压力的增加不利于蛇纹石矿物碳酸化过程的进行;蛇纹石的物理活化工艺如预热处理及细化矿石颗粒粒径均有助于矿物碳酸化反应的进行,在反应溶液中加入NaHCO3也能加快反应的进行,从而增加蛇纹石矿物碳酸化转化效率;总体来说,气体氛围对蛇纹石矿物碳酸化转化效率的影响与硅灰石有很大的相似性,其排序也为:纯C02氛围>富氧燃烧烟气氛围>含S02烟气氛围>含NO烟气氛围。另外,另一种镁基硅酸盐矿石镁橄榄石的矿物碳酸化反应特性也被本文列入研究体系;虽然镁橄榄石的热力学研究结果显示镁橄榄石矿物碳酸化隔离燃煤烟气中C02是可行的,但实验研究表明镁橄榄石矿石反应活性较低,在中低压条件下难以实现对CO2的矿物碳酸化封存:同蛇纹石略有不同,对于不同的气体氛围,反应温度升高,镁橄榄石碳酸化转化效率变化趋势有所差别,具体而言,在纯C02和富氧燃烧烟气氛围下,镁橄榄石矿物碳酸化转化效率会不断增大,而在含S02模拟烟气以及含NO模拟烟气氛围下,镁橄榄石矿物碳酸化转化效率会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转折变化:在纯C02和含SO2模拟烟气氛围下,反应压力的增加镁橄榄石矿物碳酸化转化效率增加,而在含NO模拟烟气和富氧燃烧烟气氛围下,镁橄榄石矿物碳酸化转化效率随反应压力增加略有下降;同以上两种矿石一样,缓冲剂的加入和细化矿石颗粒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镁橄榄石矿物碳酸化反应的进行,而预热处理会降低镁橄榄石矿石的反应活性,不利于其液相矿物碳酸化封存C02;总的来说,镁橄榄石矿物碳酸化转化效率都不高,本文中得到的其最高矿物碳酸化转化效率仅为18.4%。最后,本文对硅灰石、蛇纹石及镁橄榄石的矿物碳酸化反应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SO2和NO存在条件下矿物碳酸化反应机理,初步建立了适合于描述碳酸化反应进行程度的双膜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在三种矿石中,硅灰石的矿物碳酸化反应活性最高,蛇纹石次之,而橄榄石的反应活性最低:之后,本文通过热力学探讨和实验研究对硅灰石存在的条件下CO-超临界水体系中的矿物碳酸化反应情况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矿物碳酸化反应可以在CO-超临界水体系下进行,通过提高反应温度和CO初压,可以促进CO-超临界水体系中的矿物碳酸化反应的进行,同时也能增加产物气体中H2的含量:而硅灰石的加入量以及反应时间的设定需要综合权衡制氢效率及碳酸化转化效率。

黄振宇[6](2015)在《不同几何条件下超声速膨胀器气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涡轮作为燃气轮机的三大核心部件之一,其性能的改善是提高燃气轮机整机性能的有效途径。提高涡轮性能除了不断提高其进口总温之外,开发新颖结构涡轮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好的结构方案不仅能够为涡轮气动性能的改进和提高建立基础,还可以降低燃气轮机的整体重量,提高功重比。超声速膨胀器是融合了二元超声速喷管和轴流及向心式涡轮设计技术的一种新颖的涡轮结构,其结构上的显着特点是以隔板替代涡轮叶片,并利用传统意义S2流面沿流向的扩张来实现气流的膨胀做功。与常规涡轮相比,超声速膨胀器能够减少气流在膨胀系统中的流动损失,并具有结构简单紧凑,重量轻、成本低、维修方便等优点,在小型船舶动力、小型发电燃气轮机、涡轮泵和分布式供能用微小型燃气轮机中有着令人期待的应用前景,对其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首先对超声速膨胀器的总体方案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辐条式轮盘结构的超声速膨胀器,给出了其总体结构参数,以此为基础,数值分析了超声速膨胀器的三维流场,并根据超声速膨胀器的结构特点和三维流道内部的流动特性,就几何结构对超声速膨胀器流场和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数值研究,在研究中着重考虑关键几何参数、膨胀型面造型和隔板结构。三维流场数值研究结果表明,超声速膨胀器主要靠下端壁向外的扩张实现气流的减压增速,膨胀流道入口膨胀波的出现导致了压力沿节距方向的非均匀分布,进而影响三维流道内的流场:膨胀流道出口附面层分离、回流、低能流体与主流掺混、斜激波以及斜激波与附面层的相互作用是三维流道内能量损失的主要来源。3种隔板安装角和5种出进口面积比超声速膨胀器设计工况下数值研究结果表明,随隔板安装角增加,超声速膨胀器的膨胀比降低,效率有所提高;随出进口面积比增加,超声速膨胀器的膨胀比增大,效率降低;为获得综合性能较优的超声速膨胀器结构,需在较小出进口面积比和较大隔板安装角之间做折衷选择。不同膨胀型面超声速膨胀器设计工况下数值研究结果表明,膨胀型面显着影响三维流道的局部流场和性能,沿节距方向直线型膨胀型面的膨胀器速度分布在3种膨胀型面结构中最为均匀,出口平均绝对马赫数最大,膨胀比最大,说明S2流面沿流向逐步缓慢扩张有利于气流的膨胀加速。不同隔板截面形状超声速膨胀器设计工况下数值研究结果表明,矩形截面形状的超声速膨胀器近吸力面区域气流速度大,斜激波之后流动损失低,效率较高;正梯形截面形状的超声速膨胀器出口平均绝对马赫数、静压比以及膨胀比大,综合性能相对最优。论文进一步研究了间隙高度、隔板与机匣相对运动以及来流攻角对超声速膨胀器间隙流动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超声速膨胀器隔板顶部间隙内不存在复杂的三维流动,在压差和剪切应力作用下,隔板顶部前缘附近气流经间隙流到吸力面侧和尾缘附近泄漏流体越过间隙重新流回压力面侧是间隙内气流的主要运动形式。随间隙增加,气流最高相对马赫数降低,高速区范围逐步缩小,泄漏涡增强,尺度变大,横向和径向运动明显,泄漏损失增加,本文研究范围内,超声速膨胀器的间隙宜在0.9%~1.5%喉部高度之间选取。机匣与隔板相对静止降低了黏性剪切力的作用,但端壁的壁面效应对间隙流动却存在影响,端壁相对运动削弱了泄漏涡的横向运动,分离线向吸力面靠近,与常规涡轮不同的是,泄漏流量却是增加的,且泄漏涡增强,由此导致的流动损失上升。压力面静压几乎不随攻角变化,而吸力面静压对来流攻角则较为敏感,特别是隔板前缘,随攻角增加,吸力面静压明显降低,最终导致隔板载荷的增加;攻角对尾迹的影响不大,小攻角增加了吸力面与下端壁相接角区的损失,而大攻角会导致泄漏损失的增加。论文最后对超声速膨胀器的变工况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进口绝对总压的增加,降低了泄漏流量,泄漏涡强度减弱,尺度变小,但横向运动增强,沿流向吸力面流动损失明显降低,下端壁低能流体所导致的损失也有所下降,较小进口绝对总压将造成三维流道内的流动损失巨大。转速的上升降低了三维流道内气流的速度,节距方向速度梯度减小,下端壁附近高速区向出口迁移,上端壁附近由泄漏流体导致的低速区影响范围缩小,出口近压力面和吸力面高速区范围明显缩减,斜激波向出口迁移,同时也降低了泄漏和近壁面低能流体所导致的损失。

张陶新,谢世雄,杨英[7](2013)在《低碳交通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分析和研究与道路交通有关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机动车节能技术、道路技术、智能管理技术等低碳技术,提出加快构建可再生的能源网络、大力推广城市交通节能技术、实现城市交通智慧化管理的城市交通低碳技术发展战略,并制订出推广分布式能源系统和智慧电网,制定严格的燃油经济性标准和碳排放限制的法规,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加大智慧交通技术应用力度,运用政策工具推动低碳技术进步,重视低碳技术人才培养力度等具体措施。

卢霞[8](2013)在《荒漠戈壁区光伏电站建设的环境效应分析 ——以酒泉市东洞滩百万千瓦光伏示范基地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我国大部分省市出现的拉闸限电的现象,间接地反映出我国目前面临严峻的能源危机。传统的火力发电以煤炭为主要燃料,煤炭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不仅开采和挖掘难,而且污染空气。因此需要调整我国能源利用的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太阳能作为最有潜力的清洁能源,因其储量丰富、普遍、经济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西北地区有广袤的荒漠化土地,土地因其肥力下降或是沙化严重而被弃置,可以利用其丰富的太阳能在这些荒漠戈壁上建设光伏电站。这一措施不仅可以缓解我国的能源危机,而且还能充分利用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达到治理环境的目的。本文以酒泉市东洞滩百万千瓦光伏示范基地为例,通过实地考察和收集资料,对示范基地每年的发电量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对示范基地进行减排预测,根据热力学公式估算出地表温度每年的变化量。再根据蒸发量的计算公式,预测示范基地建成后土壤水分蒸发率的变化趋势,进而预测出相对湿度的变化趋势。根据相对湿度和降水量的相关关系,推求示范基地建成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最后根据植被覆盖度与风速和输沙率的关系,推求风速和输沙率的变化趋势。通过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东洞滩百万千瓦光伏示范基地建成运行后,年均发电量1.54×1010kW’h,在光伏组件25a的生命周期内发电量为3.85×1011kW.h。与传统的火力发点相比,示范基地每年的发电量相当于节约5.19×105万t标准煤,减排常规污染物:炭粉灰1.563×105t,SO24.62×104t, NOx2.31×104t;减排重金属:As2.58×109mg、Cr6.18×109mg、Pb6.667×109mg、Hg7.54×107mg、Ni7.22×109mg、 Cd1.03×108mg;此外示范基地每年可以减少1.18×1011kgCO2的排放。因此示范基地的建设不但可以节约大量的煤炭,还能减少相应的环境污染治理费用。因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成分,因此示范基地的建设对于气候变暖也具有积极的作用。(2)东洞滩百万千瓦光伏示范基地正式运行后,由于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使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降低,地表温度会随之降低,根据热力学公式计算得出,地表日平均温度降低0.049℃,这对于减缓气候变暖具有积极的作用。此外,示范基地建成后当地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减少,蒸发率减少,空气相对湿度和降水量一定程度上会有微量增加,缓解了荒漠戈壁区久旱的危机。(3)示范基地建成后,大面积的电池板覆盖在地表,不但起到了沙障的作用,还使地表水分蒸发率降低,植被的恢复率增加。再加上人工绿化措施,示范基地植被覆盖度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加对于降低风速和输沙率具有一定的作用,从而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达到治理荒漠化的目的。

段中华,张洪伟[9](2013)在《煤直接制乙醇技术的应用前景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从当前国内外乙醇工业的发展现状出发,着重分析与论述基于煤气化的合成气直接制乙醇技术,并对其在未来发展与应用的前景进行分析和论述。

唐杰[10](2012)在《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汽车产品MEP-SC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多重压力下,汽车产品节能减排要求日趋严格,并由此引发全球新能源汽车研发的热潮,“十二五”期间,我国也将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为资源、能源、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必须通过科学的全生命周期动态评价,才能具备全局性、系统性的认知。目前此类评价研究在国内刚刚起步,相关学者开展此类研究大多是依据美国阿冈国家实验室(ANL)的GREET模型,但该模型并未涉及如下一些问题:汽车和燃料的价格,材料的供应和原料的消耗,企业和政府对新技术的态度,消费者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等。此外,该模型并非针对我国国情进行设计,在涉及金属冶炼工艺(尤其是炼钢)、火力发电比例、耗煤强度以及污染物排放等数据的搜集上,并未考虑与我国实际情况的差异。且在目前的评价研究中,还存在两个明显不足,一是缺乏对评价对象动态性的考察(大多是基于阶段性的静态数据)。二是缺乏对技术以外的社会经济性影响的考察。本文针对材料、能耗、排放的内在联系,构建全生命周期评价模型,搜集我国冶金、能源部门相关数据,建立材料、能耗、排放基础数据库,并结合社会经济系统影响因素,对汽车电动化进程中的动态特性及其综合影响进行研究。第一章对生命周期理论的起源及其在汽车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在汽车节能减排评价应用中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结合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动态评价的必要性,并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章提出了汽车全生命周期评价模型,该模型包括材料(Materials)模块、能源(Energy)模块、污染物排放(Pollution)模块以及涵盖三者社会影响的综合社会成本(Social Costs)评价模块,本文称之为MEP-SC模型。首先,针对电动汽车生命周期材料消耗、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及其内在联系建立映射关系矩阵,对材料资源化回收过程提出了一种新的算法:在考虑材料再生损耗的基础上,计算单位质量原矿石资源在其全生命周期的若干个再生循环次数中产生的原生与再生金属材料,并按此折算比例计算材料循环的能耗与排放。最后,针对材料消耗、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产生的社会成本建立货币化综合评价模块。第三章针对我国汽车生产、制造、使用及资源化回收过程以及能源获取过程中的能源、环境影响,进行广泛的调研,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对其数据·进行了归纳整理。主要包括:①构成汽车的主要材料开采、制备过程中的能源、环境影响;②能源制备过程的能耗及环境影响;③资源、能源、环境的社会成本。并根据MEP-SC模型中的映射关系矩阵建立评价基础数据库。第四章对电动汽车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重点阐述了动力电池技术的发展历程,对电池技术进步可能带来的整车性能影响如续驶里程、充电时长等进行了预测与评估。提出评价对象及参照车型的选取原则,选择日产的骐达和聆风两种车型作为燃油汽车与电动汽车的代表性车型,并以此为样本构建产品数据库。第五章重点研究汽车能源动力系统变革中的对资源、能源、环境的综合动态影响,采用Vensim PLE plus软件,按照电动汽车性能因素与社会经济性因素之间的互动反馈,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汽车技术、动力技术、能源技术等要素的进步来实现评价模型的动态化,对汽车动力系统变革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及趋势进行分析。并针对主要影响因素的影响机理、影响程度进行灵敏度分析。本文将电动汽车的技术因素与宏观的社会经济系统有机结合,为评价电动汽车发展带来的影响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并可从宏观上对为电动汽车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二、零排放煤基发电及其技术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零排放煤基发电及其技术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三段式气化炉煤气化制合成气过程的数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洁净煤技术
        1.2.2 煤气化技术
        1.2.3 煤加水蒸气气化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2 三段式气流床气化炉煤加水蒸气气化的数学模型及验证
    2.1 引言
    2.2 数学模型
        2.2.1 模型假设和简化
        2.2.2 流动模型
        2.2.3 离散相模型
        2.2.4 辐射模型
        2.2.5 煤粉气化反应模型
        2.2.6 气固非均相化学反应模型
        2.2.7 气体均相反应模型
    2.3 模型的验证
        2.3.1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2.3.2 计算结果
        2.3.3 模型验证
    2.4 本章小结
3 三段式气流床气化炉煤加水蒸气气化的预测分析
    3.1 引言
    3.2 炉型介绍及几何模型的建立
        3.2.1 炉型介绍
        3.2.2 几何模型的建立
        3.2.3 独立性检验
        3.2.4 回流板的作用
    3.3 气化条件的设计
    3.4 气化过程模拟方法的选择
    3.5 气化特性预测
        3.5.1 流场分布
        3.5.2 温度场
        3.5.3 组分分布
    3.6 本章小结
4. 三段式气流床气化炉煤加水蒸气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引言
    4.2 气化炉高度方向参数变化
        4.2.1 温度的变化
        4.2.2 一氧化碳的变化
        4.2.3 氢气的变化
        4.2.4 二氧化碳的变化
    4.3 正交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LCA的燃煤锅炉FGD超低排放对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FGD的LCA分析评价模型
    1.1 LCA范围的界定
    1.2 清单分析
        1.2.1 石灰石及主要工程材料的生产过程
        1.2.2 石灰石和工程材料运输过程及能耗
2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2.1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2.1.1 环境影响评价的步骤与目的
        2.1.2 环境影响潜值分类
        2.1.3 环境影响标准化
    2.2 环境影响评价
        2.2.1 环境影响的分类
        2.2.2 环境影响类型的确认
        2.2.3 资源耗竭系数
3 案例分析
    3.1 电厂基础数据
    3.2 环境影响潜值计算与分析
        3.2.1 全球变暖
        3.2.2 富营养化
        3.2.3 酸化
        3.2.4 光化学臭氧合成
        3.2.5 人体毒性潜值
        3.2.6 烟尘及灰尘
    3.3 环境影响潜值的标准化
    3.4 环境影响潜值对比
4 结论

(3)高容量铝基复合材料(Al-Li3AlH6/Al-NaMgH3)制备及其制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制氢技术现状
        §1.2.1 化石燃料转换制氢
        §1.2.2 醇类重整制氢
        §1.2.3 生物制氢
        §1.2.4 光催化水分解制氢
        §1.2.5 硼氢化物催化水解制氢
        §1.2.6 金属水解制氢
    §1.3 铝水反应制氢
        §1.3.1 铝水反应在碱性溶液中制氢
        §1.3.2 铝水反应在中性条件下制氢
        §1.3.3 结语
    §1.4 研究意义及内容以及创新性
        §1.4.1 研究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创新性
第二章 实验仪器与表征
    §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主要实验设备
    §2.2 铝基材料制备
        §2.2.1 原料的储存
        §2.2.2 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2.3 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和表征
        §2.3.1 铝基材料产氢性能测试系统
        §2.3.2 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
        §2.3.3 反应热的测定
        §2.3.4 扫描电镜(SEM)分析
第三章 Al-Li_3AlH_6-CaO复合材料产氢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Al-Li_3AlH_6-CaO复合材料的制备
        §3.2.2 复合材料水解性能测试
        §3.2.3 复合材料在空气中抗腐蚀能力的测试
        §3.2.4 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aO含量对Al-Li_3AlH_6-CaO复合材料产氢性能的影响
        §3.3.2 球磨时间对产氢性能的影响
        §3.3.3 球磨方式对产氢性能的影响
        §3.3.4 稳定性能测试
        §3.3.5 CaO作用机理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l-NaMgH_3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实验过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NaMgH_3含量对Al-NaMgH_3材料产氢性能的影响
        §4.3.2 不同球料比对材料产氢性能的影响
        §4.3.3 不同球磨时间对材料产氢性能的影响
        §4.3.4 反应温度对材料产氢性能的影响
        §4.3.5 反应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添加剂对Al-NaMgH_3产氢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复合材料的制备
        §5.2.2 复合材料的产氢性能研究
        §5.2.3 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添加金属单质对材料产氢性能的影响
        §5.3.2 添加无机盐类对Al-NaMgH_3-Bi复合材料产氢性能的影响
        §5.3.3 添加金属氢化物对材料产氢性能的影响
        §5.3.4 复合材料的XRD表征
        §5.3.5 Al-NaMgH_3-Bi-Li_3AlH_6复合材料水解反应热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究生阶段主要研究成果

(4)浓盐水零排放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盐水脱盐淡化技术及应用现状
    1.1浓盐水的来源
    1.2浓盐水的危害
        1.2.1高盐度
        1.2.2热污染
        1.2.3腐蚀产物
        1.2.4化学药剂
2浓盐水零排放的主要方法
    2.1单一盐水零排放技术
        2.1.1直接晾晒技术与强制循环自然蒸发技术
        2.1.2膜蒸馏技术
        2.1.3喷雾干燥技术
    2.2耦合技术
        2.2.1基于膜技术的耦合盐水零排放技术
        2.2.2基于热法的耦合盐水零排放技术
        2.2.3针对典型污水行业的零排放技术
        2.2.4蒸发-电渗析-结晶-喷雾干燥新技术
3可再生能源在ZLD中的应用
    3.1太阳能技术与蒸发-结晶技术的耦合
    3.2风能技术与蒸发结晶技术的对接
    3.3太阳池技术
4零排放技术性能分析
    4.1技术指标分析
    4.2技术经济分析
    4.3产品附加值分析
5工业应用实例
    5.1煤化工企业浓盐水零排放技术
    5.2盐卤水工厂零排放技术
6结语与展望

(5)中低压条件下非纯CO2液相直接矿物碳酸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温室效应与CO_2
    1.3 CO_2隔离技术研究现状
    1.4 国内外CO_2矿物封存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非纯CO_2硅灰石液相直接矿物碳酸化隔离的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硅灰石矿物碳酸化热力学计算
    2.3 硅灰石液相直接矿物碳酸化实验
    2.4 硅灰石原样及碳酸化产物分析
    2.5 固体残余物煅烧实验分析
    2.6 硅灰石液相直接矿物碳酸化影响因素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非纯CO_2蛇纹石液相直接矿物碳酸化隔离的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蛇纹石矿物碳酸化热力学计算
    3.3 蛇纹石液相直接矿物碳酸化实验
    3.4 蛇纹石原样及碳酸化产物分析
    3.5 固体残余物煅烧实验分析
    3.6 蛇纹石液相直接矿物碳酸化影响因素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非纯CO_2镁橄榄石液相直接矿物碳酸化隔离的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镁橄榄石矿物碳酸化热力学计算
    4.3 镁橄榄石液相直接矿物碳酸化实验
    4.4 镁橄榄石原样及碳酸化产物分析
    4.5 固体残余物煅烧实验分析
    4.6 镁橄榄石液相直接矿物碳酸化影响因素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三种矿石矿物碳酸化特性对比及CO-超临界水条件下硅灰石矿物碳酸化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三种矿石矿物碳酸化特性热力学对比
    5.3 三种矿石矿物碳酸化特性实验对比
    5.4 液相直接矿物碳酸化反应机理
    5.5 液相直接矿物碳酸化反应模型研究
    5.6 CO-超临界水条件下硅灰石矿物碳酸化实验研究
    5.7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下一步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6)不同几何条件下超声速膨胀器气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超声速膨胀器的概念
    1.3 单斜面膨胀喷管的研究
        1.3.1 单斜面膨胀喷管的国外研究现状
        1.3.2 单斜面膨胀喷管的国内研究现状
    1.4 涡轮叶片设计体系的发展
        1.4.1 一维经验和二维半经验设计体系
        1.4.2 准三维设计体系
        1.4.3 全三维设计体系
        1.4.4 时均和非定常设计体系
    1.5 涡轮内部损失及间隙流动
        1.5.1 涡轮内部损失形式
        1.5.2 涡轮间隙流动的影响因素
    1.6 弯、扭和掠技术改善涡轮叶栅气动性能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数值计算方法
    2.1 引言
    2.2 数值方法
        2.2.1 数值模拟工具
        2.2.2 控制方程
        2.2.3 差分格式
        2.2.4 湍流模型
        2.2.5 网格划分
        2.2.6 边界条件
    2.3 数值方法校核
        2.3.1 超声速进气道
        2.3.2 跨声速涡轮
        2.3.3 网格精度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几何结构对超声速膨胀器流场及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超声速膨胀器结构设计
        3.2.1 总体结构
        3.2.2 气流流道设计方案
        3.2.3 喉部稳定段
        3.2.4 超声速膨胀段
        3.2.5 内部流动理论
        3.2.6 数据处理
        3.2.7 几何参数范围
    3.3 超声速膨胀器内部流动特性
        3.3.1 计算模型
        3.3.2 三维流道内部流动特性
        3.3.3 出口气动参数沿径向分布
    3.4 关键几何参数对超声速膨胀器流场的影响
        3.4.1 计算模型
        3.4.2 相对马赫数等值线
        3.4.3 出口流场分布
        3.4.4 出口气动参数及性能
    3.5 膨胀型面造型方式对超声速膨胀器流场及性能的影响
        3.5.1 计算模型
        3.5.2 S1流面的流动特性
        3.5.3 壁面极限流线和熵分布
        3.5.4 非设计工况下特性曲线
    3.6 隔板截面造型对超声速膨胀器流场及性能的影响
        3.6.1 计算模型
        3.6.2 隔板截面造型对相对马赫数等值线的影响
        3.6.3 隔板截面造型对熵和流线分布的影响
        3.6.4 隔板截面造型对出口气动参数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声速膨胀器间隙流动机理及影响因素
    4.1 引言
    4.2 超声速膨胀器间隙流动形成机理
        4.2.1 间隙泄漏流动结构
        4.2.2 间隙泄漏损失分布
    4.3 间隙高度对超声速膨胀器流动特性的影响
        4.3.1 间隙高度对相对马赫数等值线的影响
        4.3.2 间隙高度对熵、静压与流线的影响
        4.3.3 间隙高度对隔板载荷的影响
        4.3.4 出口气动参数和膨胀器性能
    4.4 机匣与隔板相对运动对间隙流动的影响
        4.4.1 间隙内熵和流线分布
        4.4.2 流道内流动特性
        4.4.3 出口流场与气动参数
    4.5 来流攻角对超声速膨胀器气动性能的影响
        4.5.1 来流攻角对流动结构的影响
        4.5.2 来流攻角对负荷及出口气动参数的影响
        4.5.3 来流攻角对膨胀器总体性能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超声速膨胀器变工况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进口绝对总压对超声速膨胀器流动特性的影响
        5.2.1 相对马赫数
        5.2.2 间隙流动特性
        5.2.3 出口气动参数
    5.3 转速对超声速膨胀器流动特性的影响
        5.3.1 相对马赫数
        5.3.2 间隙流动特性
        5.3.3 出口气动参数
    5.4 超声速膨胀器特性曲线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7)低碳交通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能源汽车技术
    (一) 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分析
        1. 纯电动汽车。
        2. 混合动力汽车。
        3. 燃料电池汽车。
    (二)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路径
        1. 如果电动车 (纯电动车和混合电动车) 的用电来源于煤电, 那么从全生命周期来看, 纯电动车以及氢发动机汽车的温室气体排放都不会比传统汽车少。
        2. 从全生命周期来看, 天然气汽车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效果较好, 技术也较为成熟。
        3. 如果醇醚汽车所使用的醇醚是由煤电为主的能源生产出来, 或是从天然气、煤中提取, 从全生命周期来看, 醇醚汽车并不能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二汽车节能技术
    (一) 汽车绿色驾驶技术
    (二) 汽车行驶效率提高技术
        1. 减少行驶阻力技术。
        2. 汽车轻量化技术。
    (三) 汽车发动机运行节能技术
        1. 闭缸节油技术。
        2. 稀薄燃烧技术。
        3. 汽油直喷技术。
        4. 涡轮增压技术。
        5. 可变气门技术。
        6. 起停技术。
        7. 曲轴集成启动发电机技术。
        8. 自动变速器技术。
        9. 电动助力转向技术。
        1 0. 汽车能量回收技术。
三道路技术
    (一) 慢行道路交通设计
    (二) 道路的微循环设计
    (三) 道路新材料
        1. 绿色道路胶凝材料。
        2. 泡沫沥青。
四交通智慧管理技术
五城市交通低碳技术发展战略与措施
    (一) 战略选择
        1. 加快构建可再生能源网络。
        2. 大力推广城市交通节能技术。
        3. 实现城市交通智慧化管理。
    (二) 实施措施
        1. 推广分布式能源系统和智慧电网。
        2. 制定严格的燃油经济性标准和碳排放限制法规。
        3.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
        4. 加大智慧交通技术应用力度。
        5. 运用政策工具推动低碳技术进步。
        6. 重视低碳技术人才培养力度。

(8)荒漠戈壁区光伏电站建设的环境效应分析 ——以酒泉市东洞滩百万千瓦光伏示范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
        1.1.2 太阳能的特点与开发利用
    1.2 光伏电站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
        1.2.1 国外光伏电站建设的情况
        1.2.2 国内光伏电站建设的情况
    1.3 荒漠治理与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1.3.1 国外荒漠治理与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1.3.2 国内荒漠治理与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
        2.1.4 太阳能资源
        2.1.5 水文与水文地质条件
        2.1.6 土壤和植被
    2.2 社会经济环境概况
        2.2.1 社会经济概况
        2.2.2 土地利用状况
第三章 光伏发电替代化石燃料的环境效应
    3.1 节省煤炭与常规污染物减排效应
    3.2 重金属减排效应
    3.3 二氧化碳减排效应
第四章 光伏电站气候效应分析
    4.1 地表年积温降低
    4.2 日较差和年较差降低
    4.3 蒸发量减少
    4.4 年平均相对湿度增加
    4.5 降水量增加
第五章 光伏电站防风固沙效应分析
    5.1 防风效应
        5.1.1 电池板的阻风作用
        5.1.2 植被的防风作用
    5.2 固沙效应
        5.2.1 风速降低输沙率降低
        5.2.2 植被的固沙效应
第六章 光伏电站建设的总效益分析
    6.1 节能减排效益
    6.2 生态效益
    6.3 社会效益
    6.4 经济效益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煤直接制乙醇技术的应用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乙醇生产工艺
2 煤气化技术
3 煤直接制乙醇技术发展的优势
    3.1 替代石油的重要性
    3.2 作为燃料的优良特性
    3.3 对粮食生产与安全的贡献
    3.4 为下游提供基础化工原料
    3.5 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4 煤直接制乙醇技术的成本分析
5结语

(10)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汽车产品MEP-SC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生命周期理论在汽车节能减排评价中的应用
        1.2.2 全生命周期评价在决策分析中的应用
        1.2.3 当前汽车全生命周期节能评价存在的局限性
    1.3 研究思路
    1.4 本章小节
第2章 MEP-SC评价模型的建立
    2.1 模型结构
        2.1.1 汽车全生命周期材料消耗
        2.1.2 汽车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
        2.1.3 汽车全生命周期污染物排放
        2.1.4 汽车全生命周期综合影响货币化评估
    2.2 LC-M材料模块(MATERIAL MODULE)
        2.2.1 汽车构成材料质量矩阵
        2.2.2 更换零部件材料质量矩阵
        2.2.3 汽车消耗坯料质量矩阵
        2.2.4 汽车消耗矿石质量矩阵(原生材料)
        2.2.5 汽车资源化回收过程材料利用率分析
        2.2.6 汽车全生命周期原材料资源综合消耗
    2.3 LC-E能源模块(ENERGY MODULE)
        2.3.1 运输能耗计算方法
        2.3.2 材料制备阶段总能源消耗
        2.3.3 零部件加工过程能源消耗
        2.3.4 回收阶段能源消耗
        2.3.5 再生阶段能源消耗
        2.3.6 材料循环综合能源消耗算法
        2.3.7 汽车及零部件组装、拆解过程能源消耗
        2.3.8 汽车使用阶段能源消耗
        2.3.9 能源开采、输配阶段能源消耗
        2.3.10 循环上游阶段能源消耗
        2.3.11 汽车全生命周期能源综合消耗
    2.4 LC-P污染排放模块(POLLUTION MODULE)
        2.4.1 运输排放计算方法
        2.4.2 能源上游排放计算方法
        2.4.3 材料制备阶段环境影响
        2.4.4 零部件加工阶段环境影响
        2.4.5 回收阶段环境影响
        2.4.6 再生阶段环境影响
        2.4.7 材料循环综合环境影响
        2.4.8 汽车及零部件组装、拆解过程环境影响
        2.4.9 汽车使用阶段环境影响
        2.4.10 汽车全生命周期总环境影响
    2.5 LC-SC社会成本模块(SOCIAL COSTS MODULE)
        2.5.1 材料成本
        2.5.2 能源成本
        2.5.3 环境成本
        2.5.4 总社会成本
    2.6 本章小节
第3章 MEP-SC基础数据库的构建
    3.1 数据的分类
        3.1.1 静态数据
        3.1.2 动态数据
        3.1.3 自定义数据
    3.2 数据计算与采集原则
        3.2.1 材料资源的计算与数据采集原则
        3.2.2 能耗计算与数据采集原则
        3.2.3 污染物计算与数据采集原则
        3.2.4 社会成本计算与数据采集原则
    3.3 数据的计算与采集过程
        3.3.1 材料过程资源、能耗、排放分析
        3.3.2 能源过程能耗、排放分析
        3.3.3 运输过程的能耗、排放分析
        3.3.4 社会综合影响货币化分析
    3.4 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3.4.1 LC-M子数据库的建立
        3.4.2 LC-E子数据库的建立
        3.4.3 LC-P子数据库的建立
        3.4.4 LC-SC子数据库的建立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对汽车电动化进程的实证研究
    4.1 纯电动汽车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4.2 锂离子动力电池发展现状与趋势
    4.3 评价样本(对象)的选择与产品数据库的构建
        4.3.1 评价样本(对象)的选择
        4.3.2 聆风简介
        4.3.3 新骐达简介
    4.4 对两款评价样本的静态评价及对比
    4.5 本章小节
第5章 考虑技术经济动态因素的MEP-SC DYNAMIC模型
    5.1 系统论与系统动力学方法综述
        5.1.1 系统论
        5.1.2 系统动力学
        5.1.3 系统动力学建模软件Vensim PLE
        5.1.4 MEP-SC dynamic模型的构建思路
    5.2 技术经济子系统
        5.2.1 技术发展变革的动态特性研究
        5.2.2 技术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风险)影响研究
        5.2.3 新兴技术市场化过程中成本因素影响分析
        5.2.4 技术经济子系统模型的建立
    5.3 使用阶段能源、排放评价子系统
        5.3.1 使用阶段能源、排放子系统分析
        5.3.2 使用阶段能源、排放子系统模型的建立
    5.4 MEP映射关系子系统集
    5.5 综合评估子系统集
    5.6 系统基本行为的仿真与分析
        5.6.1 模型的检验
        5.6.2 技术经济子系统结果输出
        5.6.3 矿石资源消耗结果输出
        5.6.4 能源消耗结果输出
        5.6.5 综合影响货币化评价结果输出
        5.6.6 碳平衡的情景模拟
    5.7 灵敏度分析
        5.7.1 技术发展不确定性的灵敏度分析
        5.7.2 谷电比例的灵敏度分析
        5.7.3 轻量化对减少排放的作用分析
    5.8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清单

四、零排放煤基发电及其技术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段式气化炉煤气化制合成气过程的数值研究[D]. 尹梦梦.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7)
  • [2]基于LCA的燃煤锅炉FGD超低排放对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评价[J]. 韩涛,潘卫国,王文欢,DING Cheng-gang. 热能动力工程, 2016(09)
  • [3]高容量铝基复合材料(Al-Li3AlH6/Al-NaMgH3)制备及其制氢性能研究[D]. 张祥飞.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4]浓盐水零排放技术研究进展[J]. 马学虎,郝婷婷,兰忠,郑毅. 水处理技术, 2015(10)
  • [5]中低压条件下非纯CO2液相直接矿物碳酸化的实验研究[D]. 晏恒.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7)
  • [6]不同几何条件下超声速膨胀器气动特性研究[D]. 黄振宇. 大连海事大学, 2015(01)
  • [7]低碳交通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J]. 张陶新,谢世雄,杨英.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 [8]荒漠戈壁区光伏电站建设的环境效应分析 ——以酒泉市东洞滩百万千瓦光伏示范基地为例[D]. 卢霞. 兰州大学, 2013(11)
  • [9]煤直接制乙醇技术的应用前景分析[J]. 段中华,张洪伟. 化工设计, 2013(01)
  • [10]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汽车产品MEP-SC评价研究[D]. 唐杰. 湖南大学, 2012(08)

标签:;  ;  ;  ;  ;  

零排放燃煤发电及其技术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