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未上榜的英才——浅谈晚唐诗人温廷筠的悲惨人生

多年未上榜的英才——浅谈晚唐诗人温廷筠的悲惨人生

一、“累年不第”的才子——简谈晚唐诗人温庭筠的悲剧人生(论文文献综述)

陈尚君[1](2019)在《从有志青年到文场浪子——诗人温庭筠的早年经历》文中研究说明温庭筠无疑是晚唐重要的全能作者:他能古、今体诗,尤擅乐府,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他工骈文,风格绮丽,与段成式、李商隐齐名,称"三十六体"(一说为"三才子体");他是词体的开拓者,史上有"花间鼻祖"之誉;他有志怪集《干馔子》,原书不存,《太平广记》引录甚多,今人有多种辑本。对温庭筠的生平研究,夏承焘《温飞卿系年》(收入《唐宋词人年谱》)有筚路蓝缕之功。温庭筠生年,仅能从他所作《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首二句"嵇绍垂髫

王晶[2](2019)在《杨芳灿词与温李诗之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代乾嘉时期的词人杨芳灿是很特别的一位,他对作词有着自己的独到认识和艺术追求,并很擅长学习前人的经典作品,尤喜李商隐诗歌,尝自诩以其为师。晚唐温庭筠和李商隐齐名,皆工于诗,此二人在古代诗词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起着递推作用。杨芳灿词的创作,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集句词与创作词。其集句词在集句对象的选择上,专集温李,表现了他对温李诗歌的偏爱。杨芳灿的创作词也与温李诗歌联系甚密,对温李诗有所袭用和化用,在辞采上往往暗合温李诗,在审美意象的选择上相近。因此,研究杨芳灿词与温李诗之关系,一方面能推进对杨芳灿词的认识,同时在某种意义上拓深了对清词的研究。本学位论文由三部分组成。首先,从“个人因素”和“时代因素”两个方面分析杨芳灿集句词专集温李的原因。“个人因素”是内因,起主导作用,“时代因素”是外因,起催化作用。杨芳灿集句词专集温李受到内因和外因的双重影响。从内因来看,杨芳灿与温李相似的人生际遇、心境和地域情结,产生情感的共鸣。他在文学修养方面饱受家学熏陶,自幼便建立起学唐人律诗绝句的基础功底,喜欢温李诗歌并善于学习,既“转益多师”又不“因人废诗”。从外因来看,清代中期集句词创作蔚然成风,集句考验才学和智力,往往能体现创作者的读书博学,杨芳灿自然受此风气影响。加之温李诗歌二人的部分五、七言诗歌有明显地词化特征,易于集入词中。杨芳灿专集温李体现了其对晚唐诗歌经典作品的推崇与学习。其次,从“杨芳灿集句词的形态呈现”和“杨芳灿集句词的集句方式与主题呈现”两个方面分析杨芳灿集句词与温李诗之关系。杨芳灿集句词集引温李诗歌有独特之处。其中,集诗为词、不注句源的做法并不是杨芳灿的首创,而专集两家、专用一调和集句创作的对称之美是其集句词的独特之处。通过对集句方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见杨芳灿集句词对温李诗没有明显的校勘价值,但其文学价值不容忽视。杨芳灿集句词并不是单纯的游戏拼凑之作,而是巧妙融合温李的诗意,具有鲜明的抒情主题。该部分内容深入探讨了杨芳灿集句词与温李诗歌关系的具体体现,佐证了杨芳灿对温李诗的偏爱和熟悉程度。最后,从“辞采特征的暗合”和“审美意象的聚焦”两个方面展开对杨芳灿创作词与温李诗之关系的论述。杨芳灿创作词与温李诗的用语相似,在辞采上,他喜用艳丽的颜色词搭配,好用程度词“满”字,并且善写疏“隔”。杨芳灿与温李审美旨趣相近,审美意象上,他创作词中选取的意象主要包括“孤寒”意象、“落花”意象和“悲秋”意象。杨芳灿创作词与温李诗在辞采和意象方面对个体心灵世界的书写,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温李诗的影响。

胡秋妍[3](2018)在《唐五代词本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古代诗歌,从它的产生开始,就伴随着本事。随着文学的演进,本事批评也在不断地发展。孟启在《本事诗》序目中说:“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故怨思悲愁,常多感慨。抒怀佳作,讽刺雅言,虽着于群书,盈厨溢阁,其间触事兴咏,尤所钟情,不有发挥,孰明厥义”成为直接的本事批评之始。唐五代时期,词体文学生成并逐渐成熟,词的本事也就蕴涵在词调、词人与词作之中。因而对词的本事的探求,既是阐释词的一种手段,也是解读词的一种方法。基于此,本选题集中于唐五代词本事的研究,旨在搜集词调本事、词人轶事、词作本事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本事批评的方法尽可能还原唐五代词的创制、演唱、传播时的情景,选取新的视角在梳理唐五代词本事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力图解决唐五代词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唐宋词学研究,因为词乐的丧失,给予研究者带来巨大的困难,也是长期以来困扰词学研究的最大瓶颈。如何从特定的层面探讨词体产生的本源,挖掘影响词体发展的各种因素,就是研究者需要倾力解决的问题。从本事生成与批评的视角展开唐五代词的研究,是本选题致力尝试的方向。本论文共七章,第一章《唐五代词本事的范畴与语境》是对本论题的理论准备,也是对研究路径的总体思考。在“缘事而发”“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理论观念统摄下,强调作为文本语境的唐五代词本事,进而考察唐宋词人的本事观。第二章至第四章集中于词调本事的考论。首先是搜集、考证唐五代时期为文人常用的词调的本事、源流、声情、风格等,并结合具体实例论证词调本事与“唐词多缘题”这一特点之间的紧密关系。其次是集中于《云谣集》与《花间集》的对比考察,认为《云谣集》是“教坊曲子词”,《花间集》为“诗客曲子词”,从“教坊曲子词”到发展到“诗客曲子词”,体现了唐五代词史发展的大方向。再者是从《临江仙》词入手,考察其本事生成和主题演变情况,阐述其创调本事与情感来源。第五章至第七章为词人与词作本事的研究。首先是从李白及其作品在唐五代时期经典化过程中参与本事“层累型”书写的多种力量,来探讨唐五代时期文人对李白的接受,进而从《清平调》本事的书写考察李白对音乐、诗律、词律的掌握,探求李白由声诗、乐府等音乐文学创作向词体文学创作的转向。其次是通过考察温庭筠两种与音乐有关的文体即乐府倚曲和词的创作,揭示温庭筠“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的内涵,并探讨在唐五代时期音乐与文辞相辅相成的关系。再者是以韦庄、李煜为中心,从“有我”之作即词作中抒情主人公为创作者情况入手,揭示词文本与词本事的互动生成关系,以及词本事对词阅读的介入情况。

王婷婷[4](2018)在《“花间别调”研究》文中指出词自中唐以来逐渐发展,至唐末五代花间词人登上词坛之时,将词为艳科的观念盖棺定论。花间词需声合鸾歌、字谐凤律,演唱者是绣幌佳人、南国婵娟,欣赏者也是绮筵公子、西园英哲,歌词则是杨柳之句,芙蓉之篇,审美情趣则是镂金雕琼、裁花剪叶。《花间集》以女性口吻写男女恋情的题材,描摹女性的音容笑貌或闺阁情思,合乐而作,其内容和曲调大多是婉媚的,为文人雅士的宴饮佐欢助兴,因而这一部分的词作也被称作是“花间本色”。“花间别调”是与“花间本色”相对而言的。历来视温庭筠和韦庄为两大阵营,温庭筠一派的秾丽词风为花间本色,将不同于温庭筠一派的其他词风视为别调,如韦庄、李珣等人。对“花间别调”的内涵的界定,最重要的是依据题材内容而不是依据风格和技法,风格和技法因人而异同,而题材内容则具有明显的派别性或类同性。不同于花间本色常写秾丽绮艳的男女情事,花间别调以男性口吻作词,题材范围相对广泛,意境较为开阔,描写南粤地区风土人情、描绘边塞行役情怀、借词来咏史怀古的、展现隐逸情趣的以及咏物寄情之作等等都成为《花间集》中的一股清流。由于“花间别调”是与“花间本色”相对而言的,因而本文在阐释花间别调之前对花间本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阐述。主要是界定了花间本色的概念特征、论述了其艺术成就以及花间别调的内涵外延、创作概况、历史成因、艺术成就和词史意义;第一章主要界定了花间本色概念、花间本色词学观念的演进历程;第二章探究花间本色词的特征和艺术成就;第三章主要是对花间别调进行深入探讨,阐释花间别调的开创者、主体部分、题材内容以及花间别调的创作概况。第四章主要是探究花间别调涉及的题材内容的成因。第五章主要是阐述花间别调的艺术成就和词史意义。花间别调词以男性视角来看待情景、事物,多是自抒怀抱之作,寄寓了个人身世和家国情怀,极大的丰富和开拓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花间词的艺术技巧,扩宽了狭深的词境和审美情趣。且花间别调词大多是曲子词诗客创作,运用诗的技法和艺术入词,既传承和发展了民间词、文人词的题材与艺术,开启了“以诗为词”的创作先导,为后世文人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魏凯园[5](2018)在《晚唐五代至北宋前期词体演进过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整个词史的演进过程中,晚唐五代词与北宋前期词作为词的“定型期”和“勃兴期”,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揭示词体在这两个时期的演进情况,一方面能够以连贯性视角将词史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展现出来;另一方面对于晚唐五代词和北宋前期词集中反映不同社会环境下,士人的时代追求、精神面貌以及审美品质,具有特殊性作用。从静态的词史演进到深入文人精神层面的动态发展,从此意义上来讲,这两个阶段词体的演进不仅带动文坛的震动,为词体在北宋中期的繁荣铺垫基础,还从另一个侧面将士人不便在诗歌中展露的心态以极其细微的方式表达出来,使词体成为深入挖掘文人精神世界建构的领航灯。有基于此,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揭示晚唐五代至北宋前期词体演进的过程,具体如下:第一章从历史和文化相结合的角度,重点分析词在晚唐五代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的发展情况,包括词体创作在娱乐功能、言情特质、整体风貌这三个层面的成熟与定型。第二章重点探析晚唐五代文人词作中蕴含的“变异”性特质,分别从题材多样性的萌生、清雅疏朗的词风以及文人的政治忧患这三方面来探究,在历来学界对晚唐五代词中的“侧艳”成分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另一面的思考。第三章论述的是北宋前期词对晚唐五代词的因袭。在继承与发展方面主要表现在词体的娱乐功能、小令的发展以及词作中呈现出的忧患意识和感伤色彩。第四章论述的是北宋前期词对晚唐五代词的变革,主要集中在多元互补的词体功能观、慢词长调的大量创制和士大夫文人的雅文化追求对词体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开拓出北宋前期词在继承晚唐五代词基础上的新成就,并在理清词体演进过程性的同时,对北宋前期文人的心态也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第五章集中于探讨北宋前期词对晚唐五代词因革的意义。从词史发展、士风转型,以及文化形态的引领三个方面,全面立体化揭示北宋前期词对晚唐五代词因革的意义。

曹渊[6](2017)在《晚唐三家研究 ——文学变革与时代变迁中的杜牧、李商隐和温庭筠》文中研究表明杜牧、李商隐和温庭筠是晚唐时期三位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作家。他们同处一个危机重重,前景黯淡的时代,却有着不同的身世和经历;他们的个性各异,学养和思想亦各具特色,但都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着时代精神;他们都富有文学才华,在创作中各树一帜,但若论成就,又旗鼓相当,难分上下,因而在文学上获得“小李杜”、“温李”这样的并称之荣。无论是论同,还是析异,把他们放在一起,都有许多话题可说。而将他们作为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置于中晚唐文化、文学的大势之下加以考察,就更可以深入细致地揭示他们的文学新变对时代的贡献,以及在文学史上的意义。绪论部分通过回顾杜、李、温的历史定位、评价、历代研究状况及主要成果,特别是近二三十年以来晚唐五代文学的研究现状,强调杜、李、温在晚唐文学中的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说明将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必要性。第一章分述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的生平与交游,阐述他们人生的时代悲剧性,以及他们的个体抉择在形成他们悲剧性上的突出作用,并进而指出他们的悲剧所具有的完整意义。第二章重点论述杜、李、温在中晚唐文化、文学大势下的特殊地位与意义。首先将他们置于中国文学史的叙事转向中进行考察,从文学史意义与文学意义两个层面说明他们在特殊时代下的文学价值。其次,阐述杜、李、温在晚唐文学的格局、高峰及界线上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再次,从整个唐代士人心态的序列考察杜、李、温的环节意义,着重指出自他们开始,唐代士人的离心与分化正式启动了。最后,通过具体分析小李杜的人格形象,以及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女性形象,说明以杜、李、温为标志的晚唐士人对于他们祖辈曾衷心拥戴过的李唐政权在心态和立场上都与初、盛、中唐人有了根本的变化。第三章着力探讨杜李温的文学“新变”及其时代贡献。第一节以中唐新变为背景,旨在说明杜、李、温与韩孟诗派的内在关系,指出他们不仅发扬了这一诗派的创新精神与重内在情志的倾向,更在时代精神上与之一气贯通。第二节通过分析“晚唐异味”的形成,说明晚唐诗在文学表现的对象与内容、表现的手法以及审美的趣味上都与之前的文学迥然不同,并进而指出晚唐诗刻意为“工”的创作特点是形成其“异味”的重要原因。而这个“异味”从酝酿到散发,正是以杜、李、温,以他们在创作上全面地转入心灵世界为标志的。第三、四两节以杜牧、李商隐为个案探讨他们诗歌的当代性意义及其感伤的时代特征。第五节分析温李新声何以“绮艳”的时代原因及题材因素,并进而揭示其人物形象的原型意义。第四章从杜、李、温的家庭出身、人生遭际,个性思想,以及他们各自的才能、文学理想、艺术追求等等方面探讨他们文学成就的差异及其成因,并以温李新声中的女性题材为核心,着重论述杜李温时代的感伤传统在中国文学史与人性史上的转折性意义。附录为杜、李、温行年事迹考释简表。

武晓红[7](2016)在《唐五代诗词名物专题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唐五代诗词名物为研究对象,以唐五代诗词文本为文献依托。在充分挖掘原典的基础上,将出土文献、域外文献与传世图谱、考古实物相结合,对唐五代诗词名物进行了专题考证。尝试突破传统训诂研究和单纯文学解读的观察模式,进行对还原唐五代诗词原生文学环境,揭示特定文学现象有益,且能纠正唐宋而下注本讹误的研究。在总体关照与专题拓展相结合的基础上,本文按照综合与个案两条线索编排篇章结构,以深入探讨唐五代诗词文学和名物的具体关联问题。本文共计六章内容。主要致力于以下几方面的探讨:第一,唐五代诗词名物理论研究。本论文第一章,主要对诗词名物研究和传统名物研究的分野进行了理论架构和阐释。二者的研究范围、深度和研究方法都不同。诗词名物的研究,要格外注重占有一切有价值的材料,为解析文本而服务,以突出文学本位。同时,这一章对诗词名物和诗词意象作出概念上的界定和划分。对于二者相对区分又有所勾连的关系予以分析。阐明研究诗词名物,不能离开对于名物原生态特点的考证求索。第二,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研究。金银饰品的特点在于,其具有原始财富积累意义,又衬托出唐代积极向上、充沛自信的人文与社会姿态。金银饰品是唐五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这在诗词之中有充分的表现。本论文第二章分类对唐五代诗词中出现的金银饰品作出考证,主要分为冠饰、发饰、耳饰、项饰、手饰、腰饰、衣饰几部分。又着重对金银饰品在诗词中于声色表现、意象传递、情感表达方面的独特艺术特征作出释读。第三,乐器名物与唐五代诗词研究。唐五代诗词中保存了大量的乐器诗,披露了唐五代乐器的形制、演变以及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特质。论文第三章按照吹乐、弹拨乐、打击乐三大类对乐器进行考证。其中,对诗词中"笛"的概念进行梳理,并对吹乐在文学作品中的趋同表现进行归纳。又在考证中提出一些具体观点,如"檀槽"不是架弦琴格;"金屑"不是指金属装饰;"促柱"不是急弦行为;《乐书》中记载的"大箜篌"和"小箜篌"是竖箜篌等。最后详细剖析了乐器名物在诗词中的拟声效果,情感呈现以及意境塑造途径。第四,闺中物事与唐五代诗词研究。论文的第四章以《全唐诗》及《花间集》为底本,重点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几种闺闺阁物:屏风、枕头,窗、帘幕,灯、烛,香炉进行考证。尤其对闺中名物在唐五代诗词中的特殊表现,如"枕腻"、"背灯"等现象,以及闺中物事在文学表达中的情感特质作出深入解析。在文学的语境中,还原出真实的唐五代闺阁图景。第五,唐五代诗词经典名篇中的名物研究。不同的诗人选择名物各有特点,运用名物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论文的第五章主要选取了三部唐五代时经典作品:温庭筠的《菩萨蛮》,白居易《长恨歌》和杜甫的《丽人行》,从名物角度对作品进行考与论的整体关照。论文在具体论证中有所突破,如对温庭筠《菩萨蛮》中的"小山"作出全新角度的考辨;详细解析"花钿"在不同文学语境下指代不同名物的现象;纠正古往今来对于杜甫诗中"珠压腰极"的注释讹误。第六,唐五代诗词经典名物词考证诠释。论文的第六章遵循个案研究的思路,选取了唐五代诗词中具有丰富内涵的三个名物词:钗头凤、簪珥、蹙金,对其进行了名物实意上的考证,又对其体现的文学意义和演变,以及突出的文化内涵作出诠释。具体名物反映了时代环境的细节,由物性到理性,再到文学情性的渗透,是一种隐性的文学生产模式,本章即对此过程予以特别关注。

刘亮亮[8](2016)在《咸通年间长安诗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咸通年间是晚唐政治的转折点,也是晚唐诗歌前后的分界线,而作为唐帝国政治文化的心脏——长安,则见证了这种巨大的转变,鉴于咸通时期在唐代历史中的特殊性,和长安诗坛在唐诗演进中的重要性,把二者联系起来,通过文史结合的角度,以求完整的、直观的、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晚唐诗歌的内容、意义、风格。在更宏大的层面上加深对唐代文学的研究。论文分四个部分:一、唐王朝在咸通年间的政治背景和士人心态。本章首先论述咸通年间的政治、经济方面的状况,以期发现其作为乱世开端的各种征兆,以及潜伏于其中的各种社会矛盾的逐步激化;其次探讨咸通年间文人士子的心态变化,由此时的社会状况而导致的士人呈现出不同的心态是研究咸通年间诗坛的关键;最后关注由于不同心态使得士人做出不同的人生选择从而展现出的文人空间分布状况,此时的士人主要有三种价值取向:蹭蹬科举、入幕藩镇、隐逸世外,其中科举求取功名是士人的终极追求。二、咸通年间长安诗人群体研究。本章主要论述此时长安诗人群体的特点和诗歌唱和的盛况,共同的地域来源或相同的目标追求以及唐代文人诗酒唱和的传统,在文人聚集地的长安很容易形成诗人唱和群体和出现大型的诗歌交流盛会,群体研究集中论述“咸通十哲”、“芳林十哲”等此时活动于长安的主要诗人群体,以此来还原咸通年间长安诗人群体的风貌和总结群体唱和的特点:由于文人聚集于长安,出于诗艺切磋和延展声誉的需求,文人士子会围绕在某些达官名流周围进行唱和,所以对于诗歌交流盛况,本章主要论述以围绕在朝廷官员郑薰和供奉僧栖白周围的唱和为代表的诗歌交流盛会。三、咸通年间长安诗歌题材研究。因为文人奔赴长安的主要目的是科举考试,应举成了文人在长安活动的核心内容,大部分诗歌也是围绕着文人应举而创作,文人居住长安的生活起居也会行诸歌咏,由于当时整个社会追求享乐,所以此时的艳情诗成为长安诗坛上一朵带刺的玫瑰,此时的朝中翰林学士夜间宿直在清寂的夜晚也会表露心声,故诗歌分为:落第诗、登第诗、干谒诗、旅京诗、艳情诗、宿直诗。四、咸通年间长安诗歌的地位和影响。从长安宫廷、文人、庶民三点出发,对咸通时期长安诗风和之前大中时期长安诗风、黄巢之乱后的长安诗风进行比较。然后论文在前面长安诗歌群体、诗歌题材、诗风演变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最后有附录:咸通年间长安诗歌编年简史,以纵线条时间轴的方式展现咸通年间活跃于长安诗坛的诸多诗人活动轨迹以及他们的诗歌创作。在唐代文学的研究中,晚唐前期研究成熟,后期研究薄弱。晚唐后期懿、僖、昭、哀诸朝文学研究又相对充分,惜乎单独一朝诗歌研究又硕果不丰。又长安诗坛研究是唐代文学研究的重中之重,所以论文选取懿宗朝咸通年间长安诗坛研究这一方向,从文史结合的角度出发,在地域一长安,在时段—咸通,在时空的两个维度进行唐代诗歌研究,以求在共时性和历时性方面有所收获。

张弛[9](2016)在《论村上哲见的《宋词研究》》文中指出村上哲见先生的《宋词研究》被誉为“日本词学史的金字塔”,在日本词学界有着重要地位。书中以唐五代、北宋、南宋三个历史时期为研究范围,每一时期结合词史论及词人论,构建起唐五代两宋时期的词史脉络。本文拟通过对《宋词研究》观点的整理,总结村上先生对唐五代两宋词的论证逻辑及关注点,同时对比其他学者的观点,试图通过研究国内外学者不同的着眼点和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思考,从而客观地评价村上先生《宋词研究》的学术价值。本文主要通过四个章节对其词学思想进行探讨与分析。第一章中,本文剖析了村上先生有关词学通论的观点,书中一方面以古典文献中“词”字含义的变迁确定“词”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又根据诗词贯通的理念,由诗的角度反观词的发展,从而得出了结论:词直至宋代才被普遍认为是有别于诗的存在。另外,《南宋篇》提出的“现实派”与“典雅派”的划分,减少了历来以“豪放”、“婉约”为划分标准所带来的弊端;第二章中,本文选取了村上先生着力较多的四位词人,也就是温庭筠、柳永、周邦彦以及姜夔的研究为例进行个案分析,构建起本书的词史研究脉络。村上先生从飞卿诗词联系晚唐背景,认为温飞卿以天才般的敏锐开创了词作中纯粹的抒情模式,成为宋词脉络的端绪。北宋时期的柳永大量创作不同词牌,根据音律对句式多有改动,并导入慢词,取得不可忽视的成就,但由于遭受士大夫阶层的排挤与谴责,其晚年忧郁心绪却无法向外发泄,只能郁积心中。周邦彦沿袭柳永晚年羁旅词中“情感不外露”的特点继续发展,其词呈现出“沉郁顿挫”的浑厚境界,村上先生将之视为词最为完善的状态,而南宋时期的姜夔以周邦彦词为基础,开启创作新局面,从柳永连接周邦彦,至南宋的姜吴二家这一脉络正是村上先生认为的宋词发展的枢纽,其观点新颖且考据扎实;随后于第三章中,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宋词研究》一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村上先生时刻关注诗词联系且重视不同词人间的承袭关系。而《宋词研究》一书也同样存在不足之处,由于村上先生偏重于对词作抒情形式的探讨,关注几位词人在艺术形式上如何承袭,从而忽视了词作的思想内容,这一点在《南宋篇》尤为明显。而将周邦彦为代表的词作视为宋词整体,似乎己经成为村上哲见等日本学者的普遍持有的词学观念,而日本文化心理中的独特性,则是形成中日学者唐宋词研究差异的主要缘由。

蔡慧[10](2016)在《温庭筠词接受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温庭筠对词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文章从词选、创作和词话这三个方面,探讨温词从唐五代至清代的接受情况。第一章,考察温庭筠词的词选接受。统计历代词选收录温词和唐五代词的情况,整理出温词名篇和唐五代词名篇排行榜,分析历代词选对温词的评点。考察温词在唐五代词中的地位,及其经典化历程。第二章,考察温庭筠词的创作接受。以比较研究的方式,从语言接受、意象接受和抒情方式的接受三个维度,揭示温庭筠词的个性特征,及其对后世词学创作和词体发展整体脉络的影响。第三章,考察温庭筠词的批评接受。考察三个专题:温庭筠词的寄托问题——常州词派对温词的“发现”、温庭筠词的地位问题、庭筠的人品与词品关系问题,探讨温庭筠词在历代词话中是如何被接受的。从以上三个方面中发掘出温词接受的面貌和脉络。

二、“累年不第”的才子——简谈晚唐诗人温庭筠的悲剧人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累年不第”的才子——简谈晚唐诗人温庭筠的悲剧人生(论文提纲范文)

(2)杨芳灿词与温李诗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缘起
    研究现状
    研究意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杨芳灿集句词专集温李的原因
    第一节 个人因素的主导
        一、情感共鸣
        二、杨芳灿的文学修养
    第二节 时代因素的催化
        一、创作风气
        二、诗、词文体的共通
第二章 杨芳灿集句词与温李诗之关系
    第一节 杨芳灿集句词的形态呈现
        一、专集两家,集诗为词
        二、专用一调,不注句源
        三、集句词创作的对称、不均等
    第二节 杨芳灿集句词的集句方式与主题呈现
        一、集句方式:直接集引,部分化用
        二、主题呈现:融合诗意,思归梦回
第三章 杨芳灿创作词与温李诗之关系
    第一节 辞采特征的暗合
        一、喜用颜色词
        二、好用“满”字
        三、善写疏“隔”
    第二节 审美意象的聚焦
        一、“孤寒”意象
        二、“落花”意象
        三、“悲秋”意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拗莲词》集飞卿诗的句源题目出处
    附录B 《移筝词》集玉溪诗的句源题目出处
    附录C 温庭筠131 首诗入集句词的数量关系列表
    附录D 李商隐162 首诗入集句词的数量关系列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唐五代词本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事”:文本文献与批评方法的双重指向
    二、还原与再现:唐五代词本事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思路与主要论题
第一章 唐五代词本事的范畴与语境
    第一节 本事批评的理论基点
        一、“缘事而发”的文学发生论
        二、“以意逆志”的文本阐释论
    第二节 唐五代词的语境与本事文本
        一、作为文本语境的词本事
        二、作为唐五代词语境的文本形态
    第三节 唐宋词人的本事观
        一、唐五代词人的本事观
        二、两宋词人的本事观
第二章 唐五代词调本事与“缘题所赋”的关系
    第一节 词调本事与词的起源发展
        一、“唐词说”与“宋词说”
        二、词体起源诸说评议
        三、唐五代词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 唐五代词调本事分类疏证
        一、本事反映其词调来源为乐府新变之声
        二、本事反映其词调来源为隋唐新声变曲
        三、本事反映其词调来源为酒令着辞
        四、本事反映其词调来源与佛道乐曲
        五、本事反映其词调来源为民间乐曲
        六、本事反映其词调来源为胡乐乐曲
    第三节 早期词咏本事与“缘题所赋”的特征
        一、“咏本事”:“缘题所赋”的成因
        二、敦煌文献所见15个缘题曲调述论
        三、《何满子》与《河满子》:本事与词调辩析
第三章 从《云谣集》到《花间集》:基于本事生成与演变的思考
    第一节 论《云谣集》为教坊曲子词
        一、《云谣集》的写本考述
        二、《云谣集杂曲子》得名情况
        三、《云谣集》的作者身份
        四、《云谣集》中诸调名与歌辞的关系
        五、《云谣集》十三调与教坊曲子词的关系
    第二节 《花间集》与“诗客曲子词”
        一、《花间集》的编选标准
        二、《花间集序》的词学观念
        三、《花间集》中的教坊曲调
        四、《花间集》中的新调与创调
        五、《花间集》的“诗客曲子词”特性
    第三节 “诗客曲子词”的词史地位与新词体的建构
        一、作者身份的明确与推尊词体
        二、词体内容的雅化与以诗为词
        三、词作本事范围的转移与扩大
        四、《花间集》“诗客曲子词”引导了新词体的建构
    第四节 词本事与词体演进的思考
第四章 论唐五代时期《临江仙》词本事与主题的演变
    第一节 敦煌曲子辞《临江仙》词的主题及思想内容
        一、敦煌曲子辞中《临江仙》存词、作年、作者情况
        二、敦煌曲子辞《临江仙》的主题
    第二节 唐五代文人词《临江仙》的主题
        一、相思爱情
        二、闺阁艳情
        三、羁旅怀乡
        四、家国情怀
        五、佛道修行
    第三节 从“远望思归”到“多赋水媛江妃”——影响《临江仙》主题演变的几个因素
        一、道教文化与词的题材、语词、意象的开拓
        二、晚唐五代的冶游之风与词的“艳化”
        三、偏安西蜀安逸与忧患的矛盾情绪
    第四节 “缘题所赋”:“登高临水”与“求仙”主题的一致性
    第五节 始辞与词调本事的对应关系
第五章 唐五代时期李白本事书写与李白词创作
    第一节 李白本事故事的“层累型”发展
        一、欲望与自由:李白诗中的自我表现
        二、杜甫、魏颢等盛唐名士对李白诗才与人格的推崇
        三、“不平则鸣”:韩愈等中晚唐士人对李白“士志于道”的接纳
        四、晚唐五代笔记小说撰者对李白形象的书写与再塑造
    第二节 从《清平调》本事看李白词创作
        一、《清平调》三首真伪问题的争论
        二、从《清平调》本事看李白声诗至词创作的转向
        三、李白音乐艺术才能与其词体创作之关系
    第三节 本事演进与李白《菩萨蛮》《忆秦娥》真伪问题
        一、李白《菩萨蛮》词的文献来源
        二、《菩萨蛮》《忆秦娥》非李白所作说
        三、《菩萨蛮》《忆秦娥》为李白所作说
        四、李白《菩萨蛮》词本事演进的思考
    第四节 本事书写与文学研究
第六章 温庭筠“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释证
    第一节 “能逐弦吹之音”:温庭筠乐府倚曲和词体创作
        一、“逐音”与温庭筠“因声以度词”乐府倚曲创作
        二、“善鼓琴吹笛”与温庭筠词体创作
        三、从新近出土《杨辇墓志》看温庭筠的倚声观
    第二节 “为侧艳之词”:温庭筠词风及与倚声的关联
        一、“侧艳”与文辞风格
        二、“侧艳”与音乐歌唱
    第三节 “令”与“诗”:温庭筠对小令词牌声律与节奏的改造
        一、温庭筠创制、使用的小令词牌与近体诗的关系
        二、温庭筠创制小令词牌的节奏及由“齐”变“杂”的审美特征
        三、温词之句式、用韵所体现的音乐节奏之美
    第四节 “音”与“词”:词体文学的本质和功能定位
第七章 词本事的阐释能力——以韦庄、李煜为中心
    第一节 韦庄词本事的构成方式与解读方法
        一、韦庄“追念宠姬”词考述
        二、“追念宠姬”本事故事的生成路径
        三、本事考索与作品解读之间的循环
        四、自抒其情的韦庄词与自传化本事解读
    第三节 李煜词本事的书写与阐释
        一、亡国之君:传奇人生与自传化本事书写
        二、亡国之音:君主与词人双重身份进入词的阐释
        三、“余爱以血书者”:事与词抒情性之关系
    第三节 “事”与诗词阐释的关系
附录:敦煌写本李白诗集残卷考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4)“花间别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一)专着
        (二)硕士论文
        (三)期刊论文
    二、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花间本色”
    第一节 “花间本色”的内涵
    第二节 “花间本色”的演进历程
第二章 “花间本色”的特征与成就
    第一节 “花间本色”的特征
        一、花间本色的题材内容
        二、花间本色的形式特征
        三、花间本色的抒情模式
        四、花间本色的艺术特色
    第二节 名物视角下“花间本色”词的成就
第三章 “花间别调”
    第一节 “花间别调”的内涵
    第二节 “花间别调”的开创者和主体部分
    第三节 “花间别调”的定量分析
        一、“花间别调”分类统计及创作概述
        二、“花间别调”用调情况定量分析
第四章 “花间别调”的成因
    第一节 “花间别调”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花间别调”的成因
        一、南粤风土词:蜀粤地区商贸活动
        二、咏史怀古词:继承诗歌言志传统
        三、边塞行役词:丰富的漫游流寓经历
        四、渔歌隐逸词:隐逸情趣和心灵归隐
        五、咏物抒怀词:对自然和人物的观照
        六、科举城市生活词:仕宦和享乐风气
第五章 “花间别调”的艺术贡献与词史意义
    第一节 “花间别调”的艺术贡献
        一、题材类型的丰富与开拓
        二、审美意趣的清雅化
        三、表现技巧的多样性
    第二节 “花间别调”的词史意义
        一、民间词和文人词的继承与发展
        二、“以诗为词”的创作先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晚唐五代至北宋前期词体演进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三、创新点
第一章 晚唐五代词基本创作风貌的成熟与定型
    第一节 “资羽盖之欢”:词体娱宾遣兴功能的定位
    第二节 “缘情造端”:词体言情特质的确立
    第三节 “微宛绵丽”:词体整体风格的聚焦
第二章 晚唐五代词的内部“变异”
    第一节 “开山之功”:多样性题材的萌发
    第二节 “花间别调”:清雅疏朗的词风
    第三节 “离骚初服之意”:士人政治忧患的融注
第三章 北宋前期词对晚唐五代词的因袭
    第一节 “敢陈薄伎,聊佐清欢”:词体娱乐功能的延续
    第二节 “风格高轶,含蓄蕴藉”:对小令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节 “荣宠已极而忧患随之”:生命意识和忧患意识的浮现
        一、延续南唐词坛的政治忧患
        二、理性生命意识的深入勃发
        三、早期词学理念的星星之火
第四章 北宋前期词对晚唐五代词的变革
    第一节 多元互补的词体功能观
        一、“聊佐清欢”的娱乐功能
        二、“人生自是有情痴”的抒情功能
        三、“形容盛名”的现实功能
    第二节 “铺叙委婉,言近意远”:慢词长调的创制
    第三节 “全没些脂腻气”:由“俗”到“雅”的审美转型
        一、情感基调趋雅
        二、生活追求趋雅
        三、雅俗观念趋正
第五章 北宋前期词对晚唐五代词因革的意义
    第一节 引领了宋词繁荣的先声
    第二节 构架了士风转型的桥梁
    第三节 推助了唐宋文化转型的进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晚唐三家研究 ——文学变革与时代变迁中的杜牧、李商隐和温庭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目标与策略
    第二节 晚唐三家研究状况及成果
第一章 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的生平
    第一节 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的生平
    第二节 杜牧、李商隐、温庭筠人生的悲剧性
第二章 中晚唐文化、文学大势下的杜牧、李商隐、温庭筠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历史性转折
    第二节 小杜与温李:晚唐文学的格局、高峰及界线
    第三节 心灵的共相与杜李温的“环节”意义
    第四节 离心与分化:唐代士人心态史上的杜李温
    第五节 乐游原上的深情回眸:“小李杜”人格形象的典型意义
    第六节 女性题材与士人立场的变化——从元白到杜李温再到晚唐后期作家
    第七节 论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女性角色及其比兴意义
第三章 杜牧、李商隐、温庭筠诗歌创作的时代贡献
    第一节 中唐的文学新变与杜李温——从韩孟诗派说起
    第二节 杜、李、温与“晚唐异味”
    第三节 李商隐诗歌的用事与叙事
    第四节 论杜牧诗歌的“当代性”及其感伤的时代特征
    第五节“温李新声”的叙事性及其人物形象的原型意义
第四章 晚唐三家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杜牧、李商隐、温庭筠文学成就的差异及其成因
    第二节 晚唐三家对后世的影响——感伤传统与中国文学史的人性思索
结语
附录 杜、李、温行年事迹考释简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文章
后记

(7)唐五代诗词名物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诗词名物研究与传统名物研究的分野
    第二节 诗词"名物"界定及与"意象"之辨
    第三节 "名物"研究综述及相关材料
    第四节 论文的总体目标与方法
第二章 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
    第一节 唐五代诗词金银饰品的类别划分
        一 冠饰
        二 发饰
        三 耳饰
        四 项饰
        五 手饰
        六 腰饰
        七 衣饰
    第二节 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的艺术表现
        一 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的声色表现
        二 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的意象组合与传递
        三 金银饰品与唐五代诗词的情感寄托
第三章 乐器名物与唐五代诗词
    第一节 吹乐
        一 吹乐分类考证
        二 吹乐在唐五代诗词中的趋同表现
    第二节 弹拨乐
        一 琵琶考证(阮咸、曲项、五弦、胡琴)
        二 筝考证
        三 箜篌考证
    第三节 打击乐
        一 编钟、编磬
        二 方响
        三 鼓
    第四节 乐器在唐五代诗词中的声情艺术特点
        一 乐器拟声效果
        二 乐器的情感表现
        三 乐器传音与诗词意境的融合
第四章 闺中物事与唐五代诗词
    第一节 屏、枕
        一 屏风
        二 颇黎枕
        三 山枕
    第二节 窗、帘
        一 纱窗、绿窗
        二 青琐
        三 绣帘
        四 珠帘
    第三节 灯、烛
        一 灯、烛概述
        二 背灯、背烛
    第四节 香
        一 麝香
        二 金鸭炉
        三 博山炉
    第五节 闺中物事与唐五代词的情感特质
        一 "屏深"与"枕腻"
        二 "凭窗"与"卷帘"
        三 "背灯"与"香消"
第五章 唐五代诗词经典名篇名物词探论
    第一节 温庭筠《菩萨蛮》名物意象探论
        一 《菩萨蛮》"小山"的再考辨
        二 名物视角下的温词创作特点:以《菩萨蛮》为例
        三 《菩萨蛮》词牌与名物关系
    第二节 白居易《长恨歌》名物举证释读
        一 《长恨歌》名物举例考证
        二 《长恨歌》名物运用技巧
        三 《长恨歌》名物的叙事性特征
    第三节 杜甫《丽人行》名物考释图证
        一 服饰之属:绣罗、蹙金、(?)叶、腰极
        二 宴饮之属:犀箸、翠釜、水精盘、鸾刀、八珍
        三 装饰之属:云幕、锦茵
第六章 唐五代诗词经典名物词考证诠释
    第一节 "钗头凤"考:一个词调的形成、分合和演变考察
        一 从妇女首饰到词中意象
        二 从"撷芳词"到"钗头凤"
        三 "折红英"、"玉珑璁"与"惜分钗":词调异名的演化途径
    第二节 "簪珥"考:一个唐代诗词名物的文学代言
        一 "遗簪堕珥"的文献释义
        一 "簪珥"的名物实意
        三 "遗簪堕珥"的文学代言
    第三节 "蹙金"考:一个唐代诗词名物的文化解读
        一 唐代诗词中的"蹙金"
        一 "蹙金"的文献梳理
        三 "蹙金"实物及其宗教意涵
        四 "蹙金"与"盘金"、"缕金"、"贴金"
图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咸通年间长安诗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唐王朝咸通年间的政治背景与士人心态
    第一节 咸通年间唐王朝的内忧外患
        一、南方作乱
        二、边患频繁
        三、君臣奢侈
        四、财政日蹙
    第二节 咸通时期士人心态
    第三节 咸通年间士人的空间分布
        一、蹭蹬科举
        二、入幕藩镇
        三、隐逸世外
第二章 咸通年间长安诗人群体研究
    第一节 咸通年间士人进出长安的动机和心态
    第二节 咸通年间长安诗人群体研究
        一、以地域为基础的诗人群体——“三罗”、“九华四俊”
        二、咸通十哲
        三、芳林十哲
        四、北里唱和群体
        五、围绕朝廷达官的群体唱和——隐岩唱和
        六、围绕诗僧的诗歌交流——以荐福寺供奉僧栖白为例
        七、士子在长安城中的集体聚会——以祖饯为例
        八、文学事件与政治风波——温庭筠国子监榜文事件
第三章 咸通年间长安诗歌题材研究
    一、落第诗
        1. 记自己落第
        2. 记他人落第
    二、登第诗
        1. 喜自己登第
        2. 贺他人登第
    三、干谒诗
    四、旅京诗
    五、艳情诗
    六、宿直诗
第四章 咸通年间长安诗歌的地位和影响
    第一节 宫廷诗风演变
    第二节 文人士大夫的诗风演变
    第三节 庶民诗歌诗风演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9)论村上哲见的《宋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一章 村上哲见对词学通论问题的考察
    第一节 “词”作为文体之源流
        一、“词”义之演变
        二、诗、词之别
    第二节 “现实派”、“典雅派”二分法
第二章 村上哲见论唐宋词人
    第一节 村上哲见论温庭筠词
        一、温李并称
        二、晚唐性格
        三、天才般的敏锐
        四、颓废与无常之美
    第二节 村上哲见论柳永词
        一、“白衣卿相”的声望与悲剧
        二、柳者卿之定位
    第三节 村上哲见论周邦彦词
        一、周邦彦其人
        二、美成词的特色
    第四节 村上哲见论姜夔词
        一、姜白石词之定位
        二、历代对姜白石的评价
    第五节 结论
第三章 《宋词研究》的研究特点与不足
    第一节 《宋词研究》的研究特点
        一、关注诗词联系
        二、重视承袭关系
    第二节 《宋词研究》的几点不足
        一、忽视词作思想内容
        二、对南宋代表词人的作品研究不足
结语:由《宋词研究》引发的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10)温庭筠词接受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理念构想
    二、成果述评
        (一)温庭筠词传播与接受研究论文评述
        (二)花间词传播与接受研究专着、论文述评
    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一)定量分析法
        (二)纵横比较法
        (三)文本细读法
        (四)演绎归纳法
第一章 温庭筠词的词选接受
    第一节 历代名家词选收录温词情况考察
        一、宋代词选收录温词考察
        二、明代词选收录温词考察
        三、清代词选收录温词考察
        四、历代词选综合考察
    第二节 历代词选与温词的经典化
        一、历代词选中的唐五代词名篇
        二、唐五代词人在历代词选中的地位
        三、温庭筠词在历代词选中的地位
    第三节 历代名家词选对温词的阐释和评点
        一、历代词选对温词成就地位的评价
        二、历代词选对温词风格特征的品评
        三、历代词选对温词艺术技巧的点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温庭筠词的创作接受
    第一节 温庭筠词的语言接受
        一、后人对温词语言的借用
        二、后人对温词语言的化用
        三、后人对温词的整体借鉴
    第二节 温庭筠词意象的接受
        一、人物意象的接受
        二、动植物意象的接受
        三、时间气象意象的接受
    第三节 温庭筠词抒情方式的接受
        一、“代言”的抒情主人公
        二、细腻幽微的情感内容
        三、跳荡流转的抒情结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庭筠词的批评接受
    第一节 常州词派对温庭筠的“发现”
        一、常州词派的背景和影响
        二、常州词派对温词意旨的阐释
        三、常州词派阐释温词的评价
    第二节 温庭筠词的词史地位
        一、鼻祖地位
        二、开创词派
        三、温词的正变归属
        四、词坛绝唱绝响
    第三节 温庭筠的人品和词品
        一、史传和笔记中的温庭筠形象
        二、历代词论中的温庭筠词词品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附录一 历代名家词选选录温庭筠词排行榜
    附录二 历代名家词选选录唐五代词排行榜
    附录三 历代词人接受唐五代词排行榜排行榜
    附录四 历代词话评点温庭筠词排行榜
后记

四、“累年不第”的才子——简谈晚唐诗人温庭筠的悲剧人生(论文参考文献)

  • [1]从有志青年到文场浪子——诗人温庭筠的早年经历[J]. 陈尚君. 文史知识, 2019(10)
  • [2]杨芳灿词与温李诗之关系研究[D]. 王晶. 河南大学, 2019(01)
  • [3]唐五代词本事研究[D]. 胡秋妍. 浙江大学, 2018(05)
  • [4]“花间别调”研究[D]. 王婷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18(12)
  • [5]晚唐五代至北宋前期词体演进过程研究[D]. 魏凯园. 北方民族大学, 2018(02)
  • [6]晚唐三家研究 ——文学变革与时代变迁中的杜牧、李商隐和温庭筠[D]. 曹渊. 上海大学, 2017(02)
  • [7]唐五代诗词名物专题研究[D]. 武晓红. 浙江大学, 2016(07)
  • [8]咸通年间长安诗坛研究[D]. 刘亮亮.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5)
  • [9]论村上哲见的《宋词研究》[D]. 张弛. 华东师范大学, 2016(10)
  • [10]温庭筠词接受史研究[D]. 蔡慧. 苏州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多年未上榜的英才——浅谈晚唐诗人温廷筠的悲惨人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