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调查显示,半数网民边上网边看电视

美国调查显示,半数网民边上网边看电视

一、美国调查显示半数网民边上网边看电视(论文文献综述)

王博[1](2021)在《城乡老年人数字鸿沟弥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信息化程度日新月异,人们生活中充斥的信息数量与此前相比,呈现几何式增长,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同时,城镇化与老龄化是近年来社会发展的两大趋势,二者共同作用导致城乡之间信息流存在着显着不均,影响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信息获取、信息学习、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行为能力差异,这一点在城乡两地的老年群体之间体现的更为严峻。城镇老年人的信息素养水平远高于农村老年人,由此产生了显着的城乡老年人之间的数字鸿沟现象。有关城乡数字鸿沟课题,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开展于2000年,研究重点集中在地域概念以及行政级别视角下的城乡数字鸿沟对比,而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庞大的老年群体间显着的信息素养差距已经成为城乡数字鸿沟现象不可忽视的主体。本文将着眼于城乡老年群体之间的数字设备、行为、观念等方面,以农业大省、老龄化严峻的黑龙江省为案例,对城乡两地属性的老年人开展调查研究,分析数字鸿沟的产生原因,从而得出合理化建议。文章共计六个章节,首先是绪论部分;第二章则对数字鸿沟、老年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介绍;第三章介绍了城乡老年人数字鸿沟现状调研的设计、实施与结果;第四章从政策伦理、经济、文化、技术四个视角探究了城乡老年人数字鸿沟的产生原因;第五章则针对性的提出了弥合城乡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建议和对策;第六章进行结论阐述和展望,得出了城市老年人在设备、信息获取能力、外部环境和互联网心理等方面都优于农村老年人的结论,证实了城乡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存在和弥合的必要性。

于静[2](2021)在《皖北农村老年人新媒体使用研究 ——以安徽省C村为例》文中提出新媒体作为科技发展进步的一种重要产物,在推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媒体的接触和融入程度也影响着社会数字化进程,数字化、智能化成为当下发展的趋势,这些在便利年轻人生活的同时,却不经意间给老年群体设置了障碍,对农村老年人来说更是如此。与城镇相比,农村地区网络环境较差,网络的“最后一公里”延伸不足,老年人新媒体意识薄弱,同时农村老年人受到经济和健康状况的影响,新媒体以及智能设备的接入量较低。在智能时代,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相对传统,由此导致老年群体落后于时代,老年群体与社会间的数字鸿沟不断加深。但是数字化和老龄化并不互相矛盾,在此双重背景下,探索缩小老年人的数字鸿沟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皖北地区农村老年人新媒体的接触和使用为研究内容,运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法进行研究,通过长时间深入的交流与访谈,研究农村老年人对新媒体的接触和使用程度,以及其在老年生活发挥的作用和价值,同时探究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形成路径,以求厘清影响老年人数字融入的复杂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一、数字化背景下,农村老年群体新媒体接触现状,以及传统的媒介环境对老人新媒体使用的影响。二、通过观察、访谈分析了解当前农村老年人新媒体使用中所呈现的特征。三、对村中接入以及未接入新媒体的老年人进行深入访谈,探究新媒体在老年人生活中的影响,同时,分析影响阻碍农村老年人接触和使用新媒体的深层因素,探讨老年人在新媒体使用中具体遇到的困难。四、结合农村实际网络环境和老年人使用中的困难,以及农村老年人生活环境特点,探寻清除老年人数字融入障碍的举措。通过对乡村老年人新媒体使用的日常观察和访谈发现,新媒体进入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对新媒体的使用受到传统媒介使用习惯的影响,接受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老年人在新媒体使用中呈现出认识狭隘、信任度低、媒介使用的停留于浅层等特点,同时老年人网络信息甄别和评判能力较低,使用时间碎片化,但是另一方面,老年群体也肯定新媒体所带来的积极意义。在日常使用中,新媒体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逐渐显现,新媒体能够增强老年人与其家庭成员间的联系,维系亲密关系,促进家庭内部和谐,也能丰富和方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升老人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在老人继续社会化中发挥积极作用。目前影响老年人新媒体使用的因素除了客观物质和身体条件外,老年人传统思维观念也是阻碍接入的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低也使得老人在面对不熟悉的新事物时容易产生怯懦和自卑心理,在进一步接触中存在技能障碍。积极帮助老年人顺利融入数字时代,走出“数字难民”的困境,需要从政府、社会以及家庭的努力,也要清除农村老年人的接入障碍,这种障碍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

鲜金利[3](2021)在《重庆市4-5年级小学生视屏相关因素对其饮食行为和超重肥胖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了解重庆市4—5年级小学生视屏相关因素、饮食行为、超重肥胖现状,分析视屏相关因素对其饮食行为和超重肥胖的影响,为小学生视屏行为、饮食行为和超重肥胖的健康教育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参考和针对性建议。方法:本次研究属于横断面研究,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小学生社会人口学信息(17个条目)、视屏相关因素(7个条目)、饮食行为(12个条目)。协调了重庆市31个区县内280余所小学中符合纳入标准的4—5年级学生参与调查。采用网络调查的方法(“问卷星”平台),会同重庆市教育部门联合开展,在区县教育部门和各小学的配合下完成。调查时间为2020年9-10月,共搜集电子问卷28,387份,有效问卷22,762份。使用Stata16软件分析数据,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结果: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9.7岁,其中四年级和五年级学生占比分别为46.8%和53.2%,男生和女生分别占50.6%和49.4%。其中,67.2%的学生居住在城镇,81.0%的学生平均每周零花钱范围为0-10元。超重肥胖的学生有22.2%。小学生不合理的视屏相关因素的发生率较高。小学生周一至周五、周末、一周内的日均视屏时间超过2小时(h)的比例分别为16.5%、47.5%和26.9%。与新冠疫情发生之前相比,48.1%的学生在疫情期间的视屏时间增加。25.0%的学生有在厕所看电子屏幕行为。学生视屏时经常看到的食品广告种类中占比较高的有乳及乳制品(53.6%)、含糖饮料(45.3%)和焙烤类(40.6%),学生视屏时经常看到不健康食品广告的种类为1-2种、3-4种、5-6种的比例分别为42.4%、23.9%、12.2%。24.8%的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手机,10.4%的学生卧室里有电视机。小学生不合理正餐行为发生率较高。过去7天内少吃了1-2顿、3-4顿、5-6顿、>6顿正餐的学生分别占20.2%、4.7%、1.4%和2.9%。边视屏边吃正餐<1次/周、1-3次/周、4-6次/周和>6次/周的学生分别占23.2%、14.6%、2.2%和2.0%。小学生不合理零食行为发生率较高。23.9%的学生过去7天内平均每天吃零食>3次。19.1%的学生新冠疫情期间零食消费比疫情前增加。学生边视屏边吃零食频率为<1次/周、1-3次/周、4-6次/周和>6次/周的比例分别为30.1%、29.3%、3.1%和1.7%。学生视屏时常吃的零食种类中,排名前5的分别是:糕点、新鲜蔬菜水果、饮料、奶及奶制品、油炸类食品,其中油炸食品和饮料属于不健康的零食。学生在不同场景中边视屏边吃零食行为的结果显示,学生在家边视屏边吃零食、在乘坐交通工具时边视屏边吃零食、在出去玩时边视屏边吃零食、在电影院边看电影边吃零食、在新冠疫情期间边上网课边吃零食的比例分别为96.2%、27.3%、40.5%、75.6%、26.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小学生视屏相关因素与其饮食行为和超重肥胖显着相关。每天视屏时间>2h、在厕所看电子屏幕、视屏时经常看到1-2种不健康食品广告是学生过去7天内至少有一顿正餐没吃的危险因素;没有手机、卧室里没有电视机是学生过去7天内至少有一顿正餐没吃的保护因素(p<0.05)。每天视屏时间>2h、在厕所看电子屏幕、视屏时经常看到3-4或5-6种不健康食品广告是学生每天吃零食>3次的危险因素,而没有属于自己手机是学生每天吃零食>3次的保护因素(p<0.01)。每天视屏时间>2h、在厕所看电子屏幕、视屏时经常看到1-2种或3-4种或5-6种不健康食品广告是学生边视屏边吃正餐的危险因素;没有手机是学生边视屏边吃正餐的保护因素(p<0.05)。边视屏边吃零食的影响因素与边视屏边吃正餐相同。每天视屏时间>2h、在厕所看电子屏幕是学生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重庆市小学生不合理的视屏行为、饮食行为以及超重肥胖的发生率较高。小学生的视屏相关因素对其不合理的饮食行为和超重肥胖存在显着影响。未来的研究需探讨改善小学生视屏相关因素对其不合理饮食行为改善和超重肥胖防控的效果。

崔晓龙[4](2021)在《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老年移动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城镇老年人对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适老化需求与日俱增。城镇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和媒介适应能力逐渐弱化,而当下针对老年群体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移动社交应用软件,在设计与应用方面还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形成科学、有效、完善的设计原则和规范。现有的相关设计远不能适应城镇老年人对当下社交的诉求,也未能有效解决老年群体普遍存在的代际关系疏离和社交活力不足的困境,这一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当下设计界亟待解决的社会命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的研究站在设计的角度,以审视当今社会老龄化问题对设计的影响为前提,以数字技术对城镇老年移动社交进步的作用和价值为导向,以国内外先进理念为理论支撑,力求得出科学务实,且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为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本文通过用户需求分析和实验论证,对城镇老年人在用户体验、功能需求、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类研究,推导出“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性格”“养老方式”等六要素对老年人社交活性和需求差异的关键性影响,并借助KANO需求分析模型,分析移动社交语境下老年人在安全、认知、兴趣、交往、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以此作为本文建构设计方法、设计模型的依据。同时,本文基于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剖析了城镇老年人的社会关系,提出“中间态关系优势”的分析视角;基于舒茨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来分析不同关系中需求层次的转化,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无障碍性”“社交安全感”“包容性”“贴近性”四个设计原则;基于场景理论提出“场景共时”“场景共境”“场景共权”“场景共情”四种场景分析视角,总结出“阅读”“兴趣社交”“情感社交”“知识社交”和“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本文还根据人体工程学的拇指功效实验和眼动科学实验对页面交互和操作舒适区进行分析,并基于五种需求场景提出了代表性的原型设计方案;论文还借助眼动实验和李克特五级主观评价量表对设计方法和设计方案进行了可用性验证和设计评价。本研究通过以上系统的研究工作,力图丰富中国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语境下对体验设计需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同时为改善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体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设计思路。

丁卓菁[5](2021)在《新媒体与上海老龄群体生活方式的转型》文中提出信息化与老龄化的交织是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如何更好地探讨信息化时代老人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是一个新媒介效果研究,以上海老龄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采纳与使用新媒体之后,上海老龄群体生活方式的转型变化。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国内的新媒体效果研究,并为老龄群体在信息化时代如何更好地生存,寻找可能的答案。基于研究对象为老龄群体,本论文将对“生活方式”概念分为:家庭生活方式、休闲生活方式、社会适应等三个维度展开。首先,并列地分析老人的日常生活状态:这部分偏重分析家庭生活方式、休闲生活方式。之后,就老人“日常生活实践”作判断,即生活方式转型后,老人的“社会适应”现状作分析判断;这三个维度从逻辑顺序上有前后衔接的过程。围绕核心问题和“生活方式”的分析维度,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将从五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简要回顾新媒体在上海老龄群体中的扩散与使用历程。第二部分,新媒体使用与上海老龄群体家庭生活方式的转型。第三部分,新媒体使用与上海老龄群体休闲生活方式的转型。第四部分,新媒体对上海老龄群体社会适应的影响。第五部分,总结梳理和前景展望。就未来的新媒体发展技术特征及上海老龄群体生活方式前景作一个前瞻与预测。在具体研究范式上,本文拟突破技术决定论和情景决定论的单向度,因为他们二者均单向度地思考了媒介的力量,忽视了习俗、文化、结构、制度等与媒介技术的互动交流,也忽视了媒介使用过程中的人的力量。本论文试图构筑一种双向互动分析的路径。在具体研究方法上,本论文将从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综合展开分析探讨。在研究方法上,实现定性与定量结合,采用问卷调研、统计分析、个案研究、焦点小组、参与式观察、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一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在具体分析理论上,本论文拟以个体化理论作为分析视角,探讨新媒体技术对城市老人生活方式“个体化”转型的影响。本研究发现:“个体”意识已经出现在老人群体中,“个体化”的生活方式在老人群体中已经形成。退休后,老人们从原先的单位、组织等机构中退出;然而社会的养老负担重,家庭及家庭成员可以提供的资源有限,老人们开始走上“个体化”的道路,在很多领域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导致老人的生活方式开始出现了转型,从原先社会普遍认为的方式,转变到现在以“个体”作为其日常生活构筑点的新模式。在老人“个体化”的进程中,政府、社会、家庭等不同机构,也提供了相应的资源和帮助,给予了老人们各方的资助,但这些也许还不够。而在同时,老人们开始灵活使用新媒体帮助自己更好地适应“个体化”的生活方式,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性。这也是为什么当下的上海老人热衷新媒体的原因所在:新媒体给予他们一种选择的权利,帮助他们更多地依赖自己完成很多工作,帮助他们找到一种相信自己的信念。这可能就是属于上海老人的一种“个体化”的特殊路径,在这里媒介技术起到了关键作用。

王韵雅[6](2020)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TY咖啡竖屏短视频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内4G网络的全面发展和覆盖,2018年开始各大竖屏短视频APP的观看用户量爆发式增加,愈来愈多的商家和企业开始重视并布局竖屏短视频营销。根据2019年6月的数据显示,我国短视频相关用户人数已到达7.59亿人。与2018年末相比增加了3391万人,占整体网民的88.8%,仅半年就增加了14.9个百分比,可谓是增速迅猛。其中,短视频用户到达6.48亿人次,占整体网民的75.8%,占整体手机网民的76.5%。由此可见,现今观看短视频的人数是非常庞大的群体。随着5G时代的即将到来,加之我国智能手机的普及率正进一步提高,未来这一数据还将会不断地增长。本文就短视频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整合了短视频的相关概念。将竖屏短视频作为短视频的一个重要分支系统的梳理了相关概念和营销发展趋势。一直以来视频都是以横屏作为标准比例进行拍摄制作和传播,但竖屏因为更符合人们的手机观看习惯而开始兴起。原创品牌TY咖啡,在全国拥有几百家门店,进驻大型商超和综合商圈店。但随着短视频营销的迅猛发展,TY咖啡的网络营销确没有趁着这股风口迎风而上,在短视频布局方面有所欠缺和不足。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两个,首先是研究竖屏短视频营销的策略;其次是研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品牌TY咖啡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竖屏短视频营销。本文以竖屏短视频营销作为研究对象,查询相关文献资料,仔细观察行业趋势,结合理论、实践和调查问卷结果对企业如何制定短视频营销策略进行系统的梳理。在此基础上,运用SWOT和波特五力模型来分析TY咖啡的营销环境和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竖屏短视频营销的成功案例,从定位、策划、拍摄、后期和运营等各个方面总结出一套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对企业在进行竖屏短视频营销时提供有效的策略指导,实现流量从线上引流到线下进行变现,提出具有参考性的建议和启示。因为移动互联网未来5G市场中的竞争在于谁能抓住竖屏短视频这股风口,只有为企业打造专属的MCN机构,不过分依赖平台,依靠自身优质原创内容的生产能力,掌握流量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才能把握住未来的营销潮流,使得品牌深入用户的心智。

李正艳[7](2020)在《流动女童社交媒体使用与城市社会融入研究 ——以昆明CF社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人口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也由起初的“个人流动”发展成为“家庭流动”,跟随流动的儿童群体越发庞大,他们的成长也受到各界关注。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同辈和媒介是影响最大的四个因素。随着技术发展,媒介环境日新月异,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成长环境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流动儿童群体中媒介充当“电子保姆”的现象普遍,使得流动儿童成长很难不受媒介影响。流动女童是边缘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学会利用社交媒体促进自身融入城市社会,实现个体价值对流动女童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昆明CF社区流动女童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法对流动女童进行调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现流动女童社交媒体使用现状、城市社会融入困境以及社交媒体使用与城市社会融入的关系。论文共分为绪论和五个章节。首先,绪论部分梳理了相关的文献并对主三个概念进行严格界定。第一章整理和阐述了相关理论,然后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法,阐明研究实施过程。然后,第二章和第三章是宏观和微观调查结果。基于问卷调查的宏观分析,客观呈现流动女童人口背景情况、社交媒体使用现状和城市社会融入现状,控制相关人口统计学变量后分析社交媒体使用与城市社会融入的关联性。分析发现:人口背景情况中,学校性质、家庭经济情况和亲子关系影响流动女童城市社会融入。公办学校流动女童融入情况优于民办学校流动女童,家庭经济和亲子关系越好的流动女童城市社会融入越好。控制相关人口背景因素后,关联分析发现:流动女童社交媒体使用动机越明确和积极,则越有利于融入城市社会;信息关注范围越广或网络社交对象越多元的流动女童城市社会融入情况越好;心绪转换需求满足程度越高的流动女童城市社会融入越差。基于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的微观分析,通过对流动女童使用社交媒体的具体行为的分析发现:流动女童社交媒体使用过程面临身份认同的困境,包括制度身份认同、性别身份认同和文化身份认同。另外,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存在主观和客观的问题。客观层面,男权视角主导的传播阻碍平等思想的建立、存在物化女性的现象不利于女童自我认知。主观层面,流动女童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导致她们在社交媒体的传播活动主体意识薄弱,自我呈现依附男性。最后,在前文的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分别从观念和实践层面,对流动女童、家庭、学校、媒介、社区和政府提出建议,希望对流动女童借助社交媒体融入城市社会有所帮助。

宋红岩[8](2020)在《微媒介与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重构》文中研究表明微媒介是当下最具影响力和颠覆性的媒介形式,它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化、智能化,同时也使人们更依赖媒介,它全方位重构着人们的生活,并将人类的生存方式带入到数字化生存的新阶段。今天身处微媒介迅猛发展的时代,同时切身感受着微媒介强大影响力的我们,不能不以理性的姿态,去探究微媒介对我们的生存方式到底带来了哪些影响和改变?我们只有直面所身处时代的媒介变革及其对我们产生的影响,才能更好的透视社会、反观自身,同时看清微媒介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存方式,并带给我们哪些利与弊。本论文围绕微媒介对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重构展开探讨,试图从微媒介对人的主体重构、微媒介对生产方式、消费方式、话语权方式、感知方式、审美方式等角度深入分析微媒介的变革力量和颠覆性的影响。第一章从媒介的演变历程和微媒介的崛起入手,主要介绍了媒介的变革历史及其对人类生存方式的不同影响。继而对微媒介的界定、形态、产生的逻辑背景以及本文探讨的微媒介对人的生存方式重构的几个维度进行界定和概述。第二章主要围绕微媒介对人的主体重构进行分析,探讨了微媒介如何重塑电子媒介人,分别从哲学主体性构建、传播学的主体延伸、文化学的文化身份等层面的主体“自我”实现进行分析。继而探讨微媒介在重构主体的过程中,也包含着对主体的“非我”异化和对主体人格重塑的过程。第三章主要着眼于微媒介对生产方式的重构展开,微媒介时代的生产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论文从微媒介对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和文化生产方式的变革两方面进行分析。在当下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生产时代,对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主要表现在生产方式的智能化、集成化和柔性化。微媒介同样对文化生产方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使得当代的文化生产方式迥异于传统的文化生产,产生参与性、互动性、生产与消费一体化、草根性、共享性等特点,同时大数据的产生使得文化生产的个性化、定制化成为可能。第四章主要从微媒介对人的消费方式的颠覆与变革入手,着眼于当前消费主义的新趋势和新特点,重点论述电子经济、电商平台与网络购物等新消费方式的出现对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的颠覆性影响,探讨数字化经济在给人们带来全新消费方式的同时,也对实体经济产生冲击,同时让人们陷入过度消费的文化陷阱之中。第五章从微媒介对话语权力的重构入手,分析微媒介的出现对话语权力变迁的影响。微媒介的普及和广泛运用使得“微”政治应运而生,同时新型的社会控制方式也随之产生,权力和非权力在博弈之间寻求着微妙的平衡。微媒介的兴起,使得网络舆情越来越成为不容忽视的声音,媒介的赋权作用在微媒介时代更加明显,同时微媒介的独特性也使得大众在某种程度上复归“沉默的螺旋”。第六章围绕微媒介对人的感知方式和审美方式的重构展开论述。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的不同感知方式,也会对人的审美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微媒介使人的感知方式产生媒介化、他者化、去时空化、感知偏向视觉化等特点;同时微媒介也使审美方式产生交互性、虚拟化、奇观化等特点,也出现审美泛化、审美体验浅表化和审美认知错位等审美困境。

李宝研[9](2020)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认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中国特色社主义前途和命运,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事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由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科技组合必然引发新一轮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本文的脉络以创新为导向,探讨大数据时代对大学生网络思政创新发展可能起到的推动作用:在教育理念创新方面,用至多数据思维优先抽样数据思维、混杂数据思维优先单一数据思维、相关数据思维优先因果数据思维;在教育方法创新方面,用大数据分析的灵活性优先传统实证分析的机械性、大数据模型的规律性优先传统实证样式的阶段性、大数据审计的过程化优先传统实证评价的任务化;在教育内容创新方面,助推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助推党团和班级建设、助推学风建设、助推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助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助推校园危机事件应对、助推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助推思政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本文通过开展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文献分析等方法,找出了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主要有网络思政育人的精准度不高、思政队伍的数据处理能力不强、信息化建设不完善、新技术应用初期蕴含的危机,根源在于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机制保障等难以适应新条件、新要求和新技术。因此,本文将创新导入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平台,在对平台模块完成创新设置的基础上,把大学生网络思政平台创新成具有综合性、快速性、便捷性、精准性特点的平台,实现对大学生个体或整体数据进行聚类分析、预测分析、决策分析等功能。本文还将创新导入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的管理,提出实现协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格局“合起来”、驱动思政队伍运用大数据能力“强起来”、推进信息化建设“控起来”,完成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管理“合起来”“强起来”“控起来”的目标任务,用高质量思政数据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王琛[10](2020)在《中国网民的日本相关信息接触与对日刻板印象研究》文中认为中日之间古往今来的交流跌宕起伏,两国关系曾经十分密切,也曾经降至冰点。如今,随着媒介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中日之间的民间交流越来越频繁。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人接触日本相关信息的两大行为途径——网络媒介接触程度和先前直接接触经验的探究,了解这些信息接触行为是否会影响中国人的对日印象,这关系到中日民间交流是否有望健康、长远地发展。如果中国人的对日印象产生了焦点模糊,失真,错位,就会可能影响他们的言行,久而久之无疑会增加交流阻力,影响中日两国民间交流的健康发展。所以从这一意义上,关于中国人接触日本相关信息的程度、对日刻板印象及他们后续对日行为倾向的研究很有必要。因此,采用跨学科视角,基于刻板印象的内容模型和国家形象三因素模型,采用量化研究方法,选取使用网络媒介获取日本相关信息的中国人群体,获得他们对日本的刻板印象内容,探索影响他们对日刻板内容的因素,以及探究该刻板印象与对日行为倾向的关系,主要得到以下结果:目前中国网民对日刻板印象可以分为“功能性维度”、“规范性维度”和“审美性维度”三个维度,刻板印象总体趋于正面。通过网络间接接触日本相关信息以及直接接触日本及其国民程度越高,越有助于中国网民形成更趋向积极的对日刻板印象。中国网民对日行为倾向可以分为“帮助”和“攻击”两个维度。中国网民的“对日刻板印象”对“帮助维度”具有促进作用,对“攻击维度”无显着影响。即人们由于对日本形成了较为积极的印象,愿意在接触日本和日本人时更多地释放善意和提供帮助。总体来说,中国互联网受众的对日印象偏向积极,网络媒介接触和先前直接接触经验可以正向影响对日刻板印象。中国网民对于日本的认可度和接纳程度在当前一段时间较为乐观,可促进对日帮助行为。

二、美国调查显示半数网民边上网边看电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调查显示半数网民边上网边看电视(论文提纲范文)

(1)城乡老年人数字鸿沟弥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调查法
        1.5.2 访谈法
        1.5.3 文本分析法
    1.6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数字鸿沟概念界定
        2.1.1 数字鸿沟
        2.1.2 城乡数字鸿沟
    2.2 老年人相关概念
        2.2.1 老年人界定
        2.2.2 老年人信息行为特点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卡兹曼信息沟理论
        2.3.2 社会动态影响理论
        2.3.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
        2.3.4 PEST分析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乡老年人数字鸿沟现状调研的设计与实施
    3.1 调研对象的选择
        3.1.1 选择依据
        3.1.2 区域概况
    3.2 调研的目的和方法
        3.2.1 调研目的
        3.2.2 调研方法
    3.3 调研实施
        3.3.1 问卷设计
        3.3.2 访谈框架设计
        3.3.3 访谈实施
        3.3.4 访谈语料整理与分析
    3.4 调研结果
        3.4.1 设备占有差异
        3.4.2 信息获取能力差异
        3.4.3 主观意识差异
        3.4.4 自身条件差异
        3.4.5 外部环境差异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乡老年人数字鸿沟原因探究
    4.1 政策和伦理视角
        4.1.1 缺乏提升老年人信息素养的政策关注
        4.1.2 信息伦理滞后于技术发展
    4.2 经济视角
        4.2.1 农村老年人支付能力和购买意愿弱
        4.2.2 政府相关资金投入匮乏
    4.3 文化视角
        4.3.1 农村地区文化封闭性较强
        4.3.2 农村老年人缺乏互联网自信
    4.4 技术视角
        4.4.1 农村地区网络覆盖不理想
        4.4.2 智能设备不适应老年人使用习惯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弥合城乡老年人数字鸿沟策略建议
    5.1 完善政策法规与伦理引导
        5.1.1 出台城乡对口信息帮扶政策
        5.1.2 引领老年人信息优待的社会风尚
    5.2 用经济手段降低使用门槛
        5.2.1 出台老年群体购机补贴政策
        5.2.2 投入专项资金建设“Wi Fi”村
        5.2.3 开辟适老化终端蓝海市场
    5.3 大力开展乡村文化教育
        5.3.1 深入开发乡村书屋的教育功能
        5.3.2 为老年人重树主人翁观念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存在的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城乡老年人数字鸿沟现状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皖北农村老年人新媒体使用研究 ——以安徽省C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的核心问题
    五、创新之处和写作难点
    六、相关概念阐释
    七、研究方法
    八、调查点概况及选择说明
第一章 复杂与多样:调查点基本情况
    第一节 村庄媒介历史与媒介环境
        一、报纸:作用微小的信息传播
        二、广播:暂未消失的媒介活动
        三、电影:图像传播的初次体验
        四、电视:信息接收的主要方式
    第二节 调查点老年人基本状况
        一、老年人的性别与年龄
        二、访谈对象的受教育程度与收入状况
        三、新媒体设备接入状况与上网内容
第二章 老年人新媒体使用行为与特点
    第一节 老年人新媒体认知特点
        一、认知范围狭隘信任度低
        二、肯定积极作用认可便利度
    第二节 老年人新媒体使用特点
        一、日均使用时间短使用频率低
        二、网络参与度低网络信息甄别差
        三、上网目的单纯使用趋于娱乐化
第三章 新媒体接触和使用对农村老年人生活的影响
    第一节 增强家庭成员交流,促进家庭和谐
    第二节 方便和丰富日常生活,提升生活幸福感
        一、拓宽信息接收渠道,方便日常生活
        二、增添娱乐项目,提高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第三节 未接入智能设备给老人带来的影响
第四章 影响农村老年人新媒体使用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思维:传统思维阻碍新媒体使用
    第二节 文化:媒介素养与文化程度影响新媒体使用
    第三节 外界联系:联系频率影响接触及使用
    第四节 经济:收入高低影响设备接入
    第五节 健康:身体健康状况影响深入使用
        一、视力衰退:视觉障碍显着
        二、听力衰退:听觉影响深度使用
        三、认知下降:学习能力减弱
第五章 缩小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对策
    第一节 创造良好的客观物质环境
        一、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无线网络覆盖率
        二、研发推广适宜设备
        三、降低网费控制网络接入成本
    第二节 发挥家庭数字反哺作用
        一、帮助老人改善思维方式,克服心里恐惧
        二、加强日常练习,帮助老人提升媒介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重庆市4-5年级小学生视屏相关因素对其饮食行为和超重肥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2.2 小学生视屏相关因素现状
    2.3 小学生饮食行为现状
    2.4 小学生视屏相关因素对其饮食行为和超重肥胖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2.5 小学生视屏相关因素对其饮食行为和超重肥胖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重庆市4-5年级小学生不合理的视屏相关因素普遍存在
    3.2 重庆市4-5年级小学生不合理正餐行为的发生率较高
    3.3 重庆市4-5年级小学生不合理零食行为的发生率较高
    3.4 重庆市4-5年级小学生视屏相关因素对其正餐行为具有显着影响
    3.5 重庆市4-5年级小学生视屏相关因素对其零食行为具有显着影响
    3.6 重庆市4-5年级小学生视屏相关因素对其超重肥胖具有显着影响
    3.7 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文献综述 视屏时间及其导致的零食消费对儿童超重肥胖影响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 相关概念阐述
        (一)城镇老年人
        (二)移动社交应用软件
        (三)用户体验
    三 研究现状综述
    四 国内外相关设计概述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变化与缺失:媒介环境变化中城镇老年人的状态和特征
    第一节 媒介发展中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状况
        一、媒介形态变化中的沟通方式
        二、移动媒介影响下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特征
        三、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身体状况和行为特征
        一、城镇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状况
        二、城镇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偏好
        三、城镇老年人的移动社交行为特征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认知行为和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一、移动媒介下城镇老年人的认知行为特征
        二、城镇老年人的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状与困境: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问题和趋向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现状分析
        一、“积极老龄化”理念下的老年人移动社交产业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要素分析
    第二节 媒介传播范式转变中的设计困境
        一、不合理的需求定位
        二、交互逻辑忽视城镇老年人认知和行为特点
        三、交互方式忽视城镇老年人行为习惯
        四、交互界面不符合城镇老年人认知特点
    第三节 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品牌战略的发展趋势
        二、功能的发展趋势
        三、交互方式的发展趋势
        四、交互界面的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念与原则: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立场
    第一节 由通用性到无障碍性:设计理念调整背后的逻辑转换
        一、通用性设计理念的优势和弊端
        二、无障碍设计理念的反思——用户的细分与深化
        三、用户的价值显现与用户体验设计原则的精准化
    第二节 以社交安全感为基础:由可靠性到归属感
        一、安全机制的可靠和适度
        二、交互逻辑和行为的安全感
        三、社交主体的社交安全感
    第三节 以包容性为中心:由交互逻辑到界面响应
        一、交互逻辑的合理与精简
        二、交互行为的容错
        三、交互方式的适用
        四、交互界面的简化和动态响应
    第四节 以贴近性原则为核心:由视觉贴近到主体性贴近
        一、视觉贴近原则
        二、行为贴近原则
        三、语境贴近原则
        四、情感贴近原则
        五、主体性贴近原则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析与方法: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一、调研方法和依据
        二、调研数据采集因素
        三、样本回收及数据分析
        四、调研结论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规划
        一、设计总体规划
        二、理论视角下的设计需求和功能分析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流程
    第三节 场景理论下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法
        一、基于阅读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二、基于兴趣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三、基于情感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四、基于知识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五、基于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型与方案: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策略
    第一节 基于需求场景理论的设计模型
        一、用户模型的构建
        二、需求模型的构建
    第二节 基于人际关系三维理论的设计策略
        一、基于“安全-信赖”体验的设计策略
        二、基于“包容-符号”体验的视觉设计策略
        三、基于“支配-互动”体验的感官融合设计策略
        四、基于“情景-叙事”体验的设计策略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案
        一、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定位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交互原型设计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高保真原型设计
    第四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评估
        一、可用性测试
        二、设计评价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人际关系和媒介素养调查问卷
附录2:用户体验设计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3:用户访谈问题大纲
附录4: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眼动实验任务引导语
附录5: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主观评价量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新媒体与上海老龄群体生活方式的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信息化与老龄化的交织
        1.1.1 中国信息化的发展回顾
        1.1.2 中国老龄化的发展回顾
        1.1.3 世界范围内信息化与老龄化的交织历来已久
    1.2 核心问题和研究意义
        1.2.1 核心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生活方式”的研究现状
        1.3.2 媒介效果研究现状
        1.3.3 老人传播研究现状
    1.4 研究设计
        1.4.1 核心概念“生活方式”内涵及分析维度
        1.4.2 研究范式
        1.4.3 分析理论
        1.4.4 研究方法
        1.4.5 研究框架
        1.4.6 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第二章 新媒体在上海老龄群体中的扩散与使用历程
    2.1 上海“扶老上网”系列工程
        2.1.1 上海信息化发展水平:全国前列
        2.1.2 上海“扶老上网”工程发展历程
        2.1.3 上海“科技助老”行动和“老小孩网站”建设
    2.2 新媒体在上海老龄群体中的扩散回顾
        2.2.1 2011 年的调研情况
        2.2.2 2012 年的调研情况
    2.3 新媒体在上海老龄群体中的使用回顾
        2.3.1 2011 年的内容使用
        2.3.2 2012 年的内容使用
    2.4 上海老龄群体对新媒体的角色认知与使用评价
        2.4.1 角色认知
        2.4.2 使用评价
第三章 新媒体与上海老龄群体家庭生活方式的转型
    3.1 上海老龄群体采纳新媒体的具体历程
        3.1.1 老龄群体采纳手机的历程
        3.1.2 老龄群体采纳电脑的历程
        3.1.3 老龄电脑学习班:积极、进取的老龄学员
    3.2 新媒体在老龄群体家庭生活中的结构功能
        3.2.1 上海老人家庭结构:老有所居的老两口
        3.2.2 家庭生活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使用比重
        3.2.3 生活作息的调整:优化而非改变
        3.2.4 “个体时空”的形成:家庭内部的公与私
    3.3 新媒体在老龄群体家庭生活中的关系功能
        3.3.1 对老人与配偶关系的影响:更为平等独立的夫妻关系
        3.3.2 对老人与子女关系的影响:适度的亲密
        3.3.3 对老人与第三代的关系影响:积极的抚育者角色
第四章 新媒体与上海老龄群体休闲生活方式的转型
    4.1 老龄群体新媒体使用的休闲化倾向——基于电脑与手机的比较分析
        4.1.1 两张网的内容平台使用倾向
        4.1.2 两张网络的使用形态分析
        4.1.3 电脑终端与手机终端使用的相关性分析
    4.2 新媒体与上海老龄群体的“个体健康”
        4.2.1 国内及上海当前的医疗体制改革与养老资源现状
        4.2.2 “个体健康”理念的出现
        4.2.3 新媒体与上海老龄群体的“个体健康”行为
        4.2.4 一个个案:新媒体在乳腺癌女性老人中的使用
    4.3 新媒体与上海老龄群体的“个体发展”
        4.3.1 老龄观的转变: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
        4.3.2 上海老龄群体休闲意识中的“个体发展”
        4.3.3 新媒体与上海老龄群体的“个体发展”行为
第五章 “个体化生活方式”背景下新媒体与上海老龄群体的社会适应
    5.1 新媒体与上海老龄群体社会适应相关性的调研设计
        5.1.1 “个体化”生活方式背景下老龄群体社会适应研究的意义
        5.1.2 实证调查研究的设计
    5.2 新媒体使用与上海老龄群体社会适应的相关性分析
        5.2.1 上海老龄群体社会适应的现状分析
        5.2.2 上海老龄群体新媒体使用频次分析
        5.2.3 新媒体与上海老龄群体社会适应的相关性分析
    5.3 新媒体影响上海老龄群体社会适应的内在机理及对策建议
        5.3.1 上海老龄群体新媒体使用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5.3.2 上海老龄群体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5.3.3 利用新媒体提升老龄群体社会适应的对策建议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1.1 研究发现
        6.1.2 理论回应
    6.2 前景展望
        6.2.1 未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特征:人性化、智能化、万物智联
        6.2.2 智媒体时代老龄生活方式面临的挑战:智能鸿沟的存在
        6.2.3 智媒体时代老龄生活方式建构的前瞻
附录:三次问卷调研及访谈问卷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6)移动互联网时代下TY咖啡竖屏短视频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 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营销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概述
        2.1.1 注意力经济
        2.1.2 关键意见领袖(KOL)
        2.1.3 网红经济与MCN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4P营销理论
        2.2.2 4C营销理论
        2.2.3 4S营销理论
    2.3 相关分析工具概述
        2.3.1 SWOT分析
        2.3.2 定位理论
        2.3.3 波特五力模型
第3章 竖屏短视频发展概述
    3.1 短视频APP发展历史
        3.1.1 国外短视频APP发展历史
        3.1.2 我国短视频APP发展历史
    3.2 竖屏短视频的分类
    3.3 竖屏短视频的特点
    3.4 竖屏短视频的营销价值
第4章 TY咖啡竖屏短视频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TY咖啡简介
    4.2 TY咖啡竖屏短视频的营销现状
    4.3 TY咖啡竖屏短视频出现的营销问题
第5章 TY咖啡竖屏短视频营销的环境分析
    5.1 TY咖啡竖屏短视频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5.1.1 供应商——竖屏短视频平台
        5.1.2 购买者——竖屏短视频用户
        5.1.3 进入壁垒——如何打造成功的企业账号
        5.1.4 替代品——茶饮类品牌
        5.1.5 现存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其他同类型企业账号
    5.2 TY咖啡竖屏短视频营销的SWOT分析
        5.2.1 S——优势分析
        5.2.2 W——劣势分析
        5.2.3 S——机会分析
        5.2.4 T——威胁分析
第6章 TY咖啡的竖屏短视频营销策略优化
    6.1 精准定位,制作吸引用户的竖屏短视频内容
        6.1.1 TY咖啡的目标用户以年轻女性为主
        6.1.2 TY咖啡竖屏短视频的内容定位
        6.1.3 以抖音为主要发布平台
    6.2 将企业打造成MCN机构
        6.2.1 策划——打造TY咖啡的KOL
        6.2.2 拍摄——竖屏时代的到来
        6.2.3 后期——快节奏是当下潮流
        6.2.4 运营——真诚交流赢得人心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7.2.1 全民带货时代即将到来
        7.2.2 5G时代,竖屏短视频将迎来新一轮流量风口期
        7.2.3 Vlog开创全民视频记录新时代
        7.2.4 “竖屏短视频+”普及到各行各业
        7.2.5 VR高科技将开创“无屏”视频新时代
参考文献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 :关于竖屏短视频营销的调查问卷

(7)流动女童社交媒体使用与城市社会融入研究 ——以昆明CF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价值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
第一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概况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新闻传播学相关理论
        二、社会学相关理论
        三、心理学相关理论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过程
        一、研究设计
        二、研究实施
        三、信度、效度检验
第二章 流动女童社交媒体使用和城市社会融入的宏观调查——基于问卷分析
    第一节 流动女童基本情况
        一、学校与年级分布
        二、年龄分布
        三、老家所在地分布
        四、是否独生情况
        五、流动时长
        六、回老家次数
        七、主要照看者
        八、父母学历
        九、父母职业
        十、经济情况
        十一、学习成绩分布
        十二、亲子关系
    第二节 流动女童社交媒体使用现状
        一、社交媒体接触和使用动机
        二、社交媒体接触和使用行为
        三、社交媒体接触和需求满足程度
    第三节 流动女童城市社会融入现状
        一、经济状况
        二、社区参与
        三、学校适应
        四、同辈关系
        五、心理认同
    第四节 社交媒体使用与城市社会融入的相关分析
        一、社交媒体使用与社区参与的关系分析
        二、社交媒体使用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分析
        三、社交媒体使用与同辈关系的关系分析
        四、社交媒体使用与心理认同的关系分析
    第五节 社交媒体使用对流动女童城市社会融入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二、消极影响
第三章 流动女童社交媒体使用与城市社会融入的微观调查——基于个案访谈和参与观察
    第一节 流动女童社交媒体使用动机与行为的分析
        一、流动女童的人际交往维护行为
        二、流动女童的娱乐行为
        三、流动女童的获取信息行为
        四、流动女童的自我呈现行为
    第二节 流动女童社交媒体使用需求满足背后的身份认同困境
        一、身份认同的困境
        二、身份认同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促进流动女童城市社会融入的媒介素养提升对策探讨
    第一节 观念层面
        一、个人:建立多元认同观念,培养自身质疑精神
        二、家庭:形成媒介素养意识,客观认识社交媒体
        三、学校:意识到学生的特殊性,重视媒介素养教育
        四、媒介:传播注重责任意识,避免“刻板印象”传播
        五、社区:意识到自身在流动女童“提素”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六、政府:公平公正前提下适度考虑特殊群体需求
    第二节 实践层面
        一、个人:利用社交媒体连接群体,增强凝聚力
        二、家庭:亲子共同参与媒介使用,促进亲子关系
        三、学校: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实施媒介素养教育
        四、媒介:担起社会责任,创造良好传播环境
        五、社区:发挥社区功能,为“参与式传播”搭建平台
        六、政府:国家参与媒介素养教育,完善法律作为支持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流动女童社交媒体使用的特殊性
        二、流动女童城市社会融入的现状不容乐观
        三、流动女童社交媒体使用对城市社会融入有影响
    第二节 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微媒介与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 媒介演变的历程与微媒介的崛起
    一、媒介演变的历程
        (一)口传媒介
        (二)文字印刷媒介
        (三)电子媒介
        (四)网络媒介
    二、微媒介的产生与发展
        (一)微媒介的界定
        (二)微媒介的主要形态
        (三)微媒介兴起的逻辑背景
    三、微媒介与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研究维度
        (一)生存方式内涵
        (二)媒介演变与人的生存方式变革关系
        (三)微媒介与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研究维度
第二章 主体重构:微媒介重塑电子媒介人
    一、电子媒介人的崛起
        (一)生存场域媒介化背景
        (二)电子媒介人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三)电子媒介人的三种形态
    二、电子媒介人的主体性建构
        (一)主体功能的延伸性与解放性
        (二)主体交往的媒介性与虚拟性
        (三)主体身份的多重性与易变性
    三、电子媒介人的主体异化图景
        (一)电子媒介人的“非我”异化
        (二)电子媒介人的人格重塑
第三章 文化生产方式重构:微媒介与文化生产方式的数字化转型
    一、文化生产方式转型的背景
        (一)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二)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特征
    二、文化生产方式的数字化转型
        (一)文化生产的碎微化
        (二)文化生产的参与性与互动性
        (三)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共生性与共享性
        (四)大数据与文化生产的新内容革命
    三、“微文化”时代的文化反思与批判
        (一)“微文化”的阅读与“反阅读”
        (二)文化的平面化与去深度化
        (三)文化的泛娱乐化与商业逻辑
第四章 消费方式重构:微媒介与电子消费方式构建
    一、微媒介与消费方式转型背景
        (一)电子商务的崛起
        (二)消费理念的转变
        (三)网络消费分层的出现
    二、电商平台与“线上经济”
        (一)购物模式的变迁
        (二)电商直播与网络购物
        (三)过度消费的文化陷阱
    三、电子移动支付与数字经济
        (一)货币支付方式的发展历程
        (二)电子移动支付与消费行为影响机制
        (三)知识付费经济与文化教育消费新趋势
第五章 话语权力重构:微媒介与社会话语权力变迁
    一、“微”政治的出现
        (一)“微”政治的内涵
        (二)微媒介与政务公开化
        (三)微媒介与公权力透明化
    二、无处不在的“凝视”:新型社会控制方式
        (一)全景敞视机制
        (二)非权力与反权力监督
        (三)后真相时代与“无影灯效应”
    三、网络舆情与媒介赋权
        (一)网络舆情与大众信任危机
        (二)乌合之众与“羊群效应”
        (三)“沉默的螺旋”的回归
第六章 审美方式重构:微媒介与审美方式的新拓展
    一、微媒介与人的感知方式重构
        (一)感知方式的演变历程
        (二)感知方式的延伸与拓展
    二、微媒介重构人的审美方式
        (一)审美过程的交互性
        (二)审美体验的虚拟化
        (三)审美效果的奇观化
    三、微媒介时代的审美困境
        (一)审美泛化
        (二)审美体验浅表化
        (三)审美认知错位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的基础理论
    一、大数据的涵义和特征
        (一)大数据的涵义
        (二)大数据的特征
        (三)大数据与互联网的关系
    二、大学生网络思政和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
        (一)大学生网络思政的内涵
        (二)大数据时代的概念及其由来
        (三)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的特征
    三、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创新的基础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二)大数据传播理论
        (三)大数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 大学生网络思政的由来及经验
    一、我国大学生网络思政的发展及经验
        (一)我国大学生网络思政起步与发展
        (二)我国大学生网络思政的历史经验
        (三)我国大学生网络思政的发展际遇
    二、国外大学生网络思政的发展及启示
        (一)社会主义国家大学生网络思政的发展和启示
        (二)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网络思政的发展和启示
第四章 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政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问卷设计及分析
        (一)问卷调查的目的
        (二)问卷的设计和发放
        (三)问卷的分析和要点总结
    二、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政的问题
        (一)网络思政育人的精准度不高
        (二)思政队伍的数据处理能力不强
        (三)信息化建设不完善
        (四)新技术应用初期蕴含的危机
    三、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政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理念方面
        (二)教育实践方面
        (三)机制保障方面
第五章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理念方法的创新
    一、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理念的创新
        (一)至多数据思维优先抽样数据思维
        (二)混杂数据思维优先单一数据思维
        (三)相关数据思维优先因果数据思维
    二、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方法的创新
        (一)大数据分析的灵活性优先传统实证分析的机械性
        (二)大数据模型的规律性优先传统实证样式的阶段性
        (三)大数据审计的过程化优先传统实证评价的任务化
    三、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内容的创新
        (一)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
        (二)党团和班级建设
        (三)学风建设
        (四)学生日常事务管理
        (五)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
        (六)校园危机事件应对
        (七)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
        (八)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六章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平台的创新
    一、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平台的特色和结构
        (一)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平台创新的特色
        (二)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平台模块的结构
    二、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平台的功能
        (一)聚类育人功能
        (二)预测育人功能
        (三)决策育人功能
        (四)创新开发功能
    三、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平台创新的路径
        (一)完善网络思政平台实现校内数据的共享
        (二)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实现与智慧城市发展的对接
        (三)借鉴国外大数据平台的应用经验推动深入发展
        (四)利用新技术不断提升智能化水平
第七章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管理的创新
    一、协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格局“合起来”
        (一)协调整合校内外思政工作全员数据资源
        (二)协调整合大学生教育全过程数据资源
        (三)协调整合大学生教育全方位数据资源
    二、驱动思政队伍运用大数据能力“强起来”
        (一)建立大数据主导思维提升数据素养
        (二)创新数据途径有效运用数据点
        (三)运用数据方法做到提前准备处理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控起来”
        (一)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数据控
        (二)加强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数据控
        (三)加强大学生隐私保护数据控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中国网民的日本相关信息接触与对日刻板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假设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刻板印象
    (二)国家刻板印象
    (三)中国人的日本刻板印象研究现状
    (四)媒介接触与国家刻板印象相关研究
    (五)直接接触与国家刻板印象相关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相关概念
    (二)运用的主要理论模型
    (三)研究问题与假设
    (四)研究方法
    (五)调查问卷发放与实施
四.数据结果研究与讨论
    (一)样本描述性分析结果
    (二)问卷信效度分析
    (三)对日刻板印象内容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四)相关分析
    (五)回归分析
五.研究总结
    (一)对日刻板印象内容及模型验证结果
    (二)刻板印象影响因素假设验证结果
六.研究不足与展望
七.参考文献
八.附录

四、美国调查显示半数网民边上网边看电视(论文参考文献)

  • [1]城乡老年人数字鸿沟弥合研究[D]. 王博.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皖北农村老年人新媒体使用研究 ——以安徽省C村为例[D]. 于静. 兰州大学, 2021(02)
  • [3]重庆市4-5年级小学生视屏相关因素对其饮食行为和超重肥胖的影响[D]. 鲜金利.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D]. 崔晓龙.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5]新媒体与上海老龄群体生活方式的转型[D]. 丁卓菁. 上海大学, 2021
  • [6]移动互联网时代下TY咖啡竖屏短视频营销策略研究[D]. 王韵雅.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2)
  • [7]流动女童社交媒体使用与城市社会融入研究 ——以昆明CF社区为例[D]. 李正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微媒介与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重构[D]. 宋红岩.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9]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李宝研.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10]中国网民的日本相关信息接触与对日刻板印象研究[D]. 王琛.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美国调查显示,半数网民边上网边看电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