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对称链路带宽测量算法

一种非对称链路带宽测量算法

一、一种非对称链路带宽测量算法(论文文献综述)

赵宇红[1](2019)在《复杂网络智能拥塞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向复杂、多样、异构的网络,稳定、高效、智能的拥塞控制的研究是一个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论文在大系统控制论的指导下,结合智能建模方法,研究并构建了“基于多重广义算子的复杂网络”模型,进而,以多重广义算子模型为基础,以分解-联合模式,从横向及纵向、多粒度、多角度展开了复杂网络智能拥塞控制研究的科研工作。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的深入、用户的普及多方面不断的融合促进,带来了多元、异构、混合的复杂网络时代。复杂网络的复杂概括了网络在技术、结构、数据等多方面的特性,我们从两种代表性的复杂网络系统,端到端系统及非端到端系统展开了关于智能拥塞控制的研究。网络作为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拥塞控制的研究无论是在网络源端、链路还是在自主移动节点的路由策略方面的工作,都不是一个独立自治的过程,各对象、各过程之间应该是一个协作的整体,达到协同智能、控制优化的目标。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研究了多重广义算子模型的建模方法,定义了“多层广义算子复杂网络模型”的概念,根据大系统控制论的“广义模型化”的思想,基于“多重广义算子建模方法”,论述了复杂网络广义算子模型构建的约束条件,给出了复杂网络多重广义算子模型的架构。为解决模型构建中的随机性与模糊性,借鉴“云模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了基于云模型的模型评价方法,应用于Internet建模评价中,并给出了具体的评价过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及合理性。(2)分析讨论了现有TCP源端拥塞控制算法在高误码率、低带宽、非对称链路、长时延的混合异构复杂网络中,面临的挑战和性能下降的问题,深入分析算法在参数及负载的敏感性、未区分拥塞程度和丢包类型等局限性问题,提出基于带宽预估自适应源端拥塞控制方法,算法针对不同网络状况能够对链路带宽及其波动性进行较为实时和准确的估计,实现了网络传输中对于丢包、延迟和拥塞控制参数等关键指标一定程度上的解耦;通过反映网络拥塞状态的带宽利用率因子细化了控制方案,实时有效、适度地进行网络拥塞控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针对不同网络状况进行实时拥塞控制,吞吐量、丢包容忍和延迟等相比已有的拥塞控制算法有显着提升。(3)讨论了链路级拥塞控制的重要性,并针对传统的链路控制算法RED中队列长度与丢包设置的线性增长关系所造成的性能不稳定问题,以及算法变量参数的优化问题,提出了基于隶属云理论的非线性链路拥塞控制算法,利用半升云隶属模型,重点解决了丢包率函数非线性处理和参数自适应动态设定问题。仿真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算法在丢包率、平均队列长度、时延抖动、吞吐量方面的性能均有比较好的表现,而且对RED算法存在的全局同步现象也有一定的改善。(4)不存在完整链路的复杂网络系统的应用与关注正在不断地扩展,以机会网络为典型的研究对象,从路由策略设计的角度研究其拥塞控制算法。结合深度学习模型进行社会属性挖掘,借鉴和扩展社会网络的研究成果,基于社会感知,将节点的社会属性及社会关联引入到路由决策中,提出了基于节点关系和社区协作的机会网络路由算法,算法不仅结合了节点的社会属性并充分考虑了社会性的动态演化特征,根据节点间的社会关系强度动态自适应地将节点分割为多个社区,以节点社会属性与社区间协作共同完成机会路由转发。仿真结果表明,算法能够有效提高消息的投递率,降低网络的转发时延,减小网络资源的耗费。

李沛轩[2](2020)在《微波光子信号频谱动态调控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波光子学利用光子技术实现微波信号的产生、传输、处理和控制,具有宽带、高速、低损耗、抗电磁干扰、频率响应平坦和并行处理能力强等方面的优点,因此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而微波光子信号频谱调控是指对微波光子系统输出的信号实现频谱相关的处理功能,其所涉及的频谱滤波、频率变换、频域失真补偿、信号产生和相位控制等关键技术是保障现代通信、电子战、雷达、遥感探测等微波应用系统有效运行的基础关键。随着5G/B5G/6G移动通信系统和军用一体化电子系统等新一代微波系统不断地朝着高频段、大带宽、多制式、多频段和可动态重构方向快速演进,满足动态场景需求的宽带微波光子信号频谱调控技术成为了微波光子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本文重点围绕频谱滤波、频率变换以及频域失真补偿这三类微波光子信号频谱调控关键技术,以动态场景应用需求为导向,基于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展开了如下研究:首先从可调谐微波光子滤波器(MPF)的性能参数优化和功能拓展两个方面进行了动态可重构微波光子频谱滤波的研究;其次,针对变频转换效率低和带内镜像干扰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宽带级联型微波光子混频结构的性能优化研究;然后,针对频谱失真这一微波光子系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着力于典型的宽带多频段微波光子系统“子载波复用(SCM)光载无线(Ro F)系统”,重点研究了光纤色散效应导致的频率选择性功率衰落(简称为“色散衰落”)和三阶交调失真(IMD3)这两种微波光子信号频谱失真的动态补偿问题;最后,进行了高性能可重构微波光子射频前端研究,探索了所研究的三类调控技术的综合应用。在动态可重构微波光子频谱滤波的研究中,针对可调谐MPF的性能参数优化,论文基于偏振调制到强度调制转换的原理,结合两级受激布里渊散射(SBS)结构,实现了高带外抑制比性能的可调谐MPF;基于高速电控光波长切换及多相移光纤光栅提出了一种快速调谐的平顶单带通MPF的实现方案。针对MPF的功能拓展,采用多次切割宽带光源的方法实现了双频带独立可调谐的MPF;通过对微波调制边带在两个正交偏振维度上的幅度和相位调控,实现了具有同步带通和带阻滤波功能的多功能可调谐MPF。在级联型微波光子混频器系统的性能优化研究中,论文应用偏振调制技术,通过抑制光载波和光子学方法产生的相位正交I/Q中频信号,实现了变频转换效率的提升和镜像干扰的抑制。在SCM Ro F系统的信号频谱失真动态补偿研究中,论文引入了光独立边带调制技术以实现与系统传输距离和带宽无关的色散衰落补偿;提出了一种非迭代数字盲线性化算法进行IMD3的自适应动态补偿。最后,论文基于频谱切割宽带光源(BOS)、双驱马赫曾德尔调制器(DDMZM)、色散介质和数字后处理方法,构建了高性能可重构微波光子射频前端系统。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第一、实现了一种高带外抑制比性能的可调谐MPF。经实验验证,该MPF具有超高的处理精度(7.7 MHz)和高达80 d B的带外抑制比。而且,通过泵浦光的频率控制,在保证高带外抑制比性能的同时,可实现中心频率的连续调谐,调谐范围为2.1 GHz到6.1 GHz。此外,实验展示了一种具备单带通平顶滤波响应的任意多通道快速调谐MPF。在实验中,该MPF的滤波响应矩形系数为2.27,且中心频率的调谐速度可达1.73ns。该MPF还具备高达41 d B的带外抑制比和在12 GHz工作范围内任意多个通道之间快速切换的功能。(第三章)第二、通过差分群时延干涉仪和马赫曾德尔干涉仪进行BOS的多次频谱切割,实现了一种面向双工器应用的双频带独立可调谐MPF。两个独立信道的中心频率可在0到6 GHz以及0到17 GHz之间独立调谐,信道间的隔离度超过44 d B。基于偏振复用MZM(PDM-MZM)和光纤SBS效应,实现了可同时提供频域通道选择(带通滤波)、带外干扰抑制(带阻滤波)和互补滤波输出(同步的带通和带阻滤波)等功能的多功能可调谐MPF。在实验中,该MPF具有高频率处理精度(~20 MHz)、高噪声信号抑制比(带通滤波:>35 d B;带阻滤波>51 d B)以及宽带可调谐(3到15 GHz)等特性。(第三章)第三、级联两个偏振调制器,在不需要光滤波的情况下实现了光载波的有效抑制,解决了低频段射频信号受限的问题,实现了宽谱覆盖的高转换效率微波光子混频系统。在2到15 GHz的输入信号频率测量范围内,该系统的变频转换效率相较于级联MZM结构提高了20 d B。级联相位调制器和偏振调制器,利用偏振调制器、单边带调制和两路光检偏器的组合,产生了两路相位正交的I/Q中频信号,借助于实时模拟电处理和离线数字处理分别实现了45 d B和60 d B的镜像抑制比。(第四章)第四、基于光独立边带调制,结合提出的无频谱保护间隔SCM信道频率分配方案,实验成功地验证了一个具有45个500 MHz带宽4QAM-OFDM SCM信道的Ro F系统,在15 GHz左右的电器件带宽条件下,实现了总带宽为22.5 GHz的SCM信号在50 km标准单模光纤(SSMF)链路中的传输。基于非迭代盲线性化算法和单端口驱动的双驱MZM的调制啁啾控制,实现了SCM Ro F系统的色散衰落和IMD3的灵活、自适应补偿,最终通过实验成功地验证了不同数目的500 MHz带宽64-QAM OFDM SCM信道(1、5、9、12)在不同长度SSMF(20 km、50 km和100 km)中的传输可行性。(第五章)第五、实现了一种具备信号频谱失真补偿功能的高性能可重构微波光子射频前端。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可重构带通滤波、宽带微波光子混频和中频带通滤波等功能。DDMZM的偏压控制可实现色散衰落的补偿,获得0到15 GHz的滤波和中频响应调谐范围。该系统借助数字非迭代盲线性化算法有效地抑制了IMD3干扰,在滤波和混频两种功能模式下,系统的无杂散动态范围可分别由87.6 d B·Hz2/3和81 d B·Hz2/3改善为112 d B·Hz4/5和103.7 d B·Hz4/5。(第六章)综上所述,本论文针对动态场景下的微波光子信号频谱调控这一问题,围绕频谱滤波、频率变换和频域失真补偿这三类关键技术展开了研究。论文针对动态可重构微波光子频谱滤波,提出了多种MPF方案,进行了可调谐MPF的性能优化和功能拓展;设计了两种微波光子混频结构,有效地提升和抑制了宽带级联型微波光子混频系统的变频转换效率和镜像干扰;引入了独立边带调制,在解决色散衰落问题地同时,提升了SCM Ro F系统的带宽效率;提出了一种非迭代盲线性化算法,满足了动态场景下的IMD3自适应补偿需求并节省了系统开销和降低了处理时延;进行了上述三类调控技术的综合应用探索,设计了一种高性能可重构微波光子射频前端。

刘宇泽[3](2018)在《软件定义光网络资源虚拟化与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光网络在传送层以及控制层都在发生着重大变革。如今,软件定义光网络(SDON)面临着设备SDN化,网络虚拟化,网络功能虚拟化以及多层多域互通等问题。因此,如何优化分配虚拟化的网络资源,改进对网络功能的控制方法,使软件定义光网络更加灵活高效,已经成为一项关键研究课题。基于软件定义光网络,本论文主要针对资源分配优化、资源虚拟化、控制方法设计与实现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其主要研究成果可总结概括为:(1)提出了一种功率高效的调制格式分配算法。针对软件定义光网络中的路由、调制格式及频谱分配问题(RMLSA),提出一种功率高效的调制格式分配算法。该算法主要目的是在不增加频谱资源消耗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较低阶的调制格式以减少功率消耗。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的调制格式选择方案,功率高效的调制格式分配方案在没有影响网络阻塞率以及频谱资源利用的情况下,使网络能耗降低了3.8%,改善了网络性能。(2)提出了软件定义光网络中的非对称资源分配方案。网络中的业务需求通常是非对称的,针对对称的资源分配方式无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问题,提出了非对称资源分配方案。本文分析了非对称资源分配在SDON的可行性,并对光网络中非对称资源分配方式进行了介绍。然后给出了一种非对称的调制格式及频谱分配算法,并通过仿真进行了实现。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称的资源分配方式,非对称的资源分配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网络阻塞率,提高频谱利用率,降低网络能耗。最后,本文搭建了 SDON实验平台,进行了非对称资源分配组网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非对称的资源分配方式可以优化网络资源分配。(3)提出了面向服务的软件定义光网络。针对网络中业务需求差异化的问题,提出了面向服务的软件定义光网络。本文将服务链拓展至光层,通过将光网络中一些特定的功能进行解耦(如路径保护,组播,传输质量控制以及约束路由等),将其作为独立的虚拟网络功能模块提供给业务,实现对业务需求的精准适配。本文对面向服务的软件定义光网络及各层作用进行了阐述,并对一些光服务进行定义。为了提高光网络节点提供服务的能力,本文设计并搭建了服务可变光设备(SVOE),同时对OpenFlow协议进行了拓展。最后通过组网实验验证了面向服务的软件定义光网络的可行性与有效性。(4)提出了一种面向服务的多层恢复方案。针对面向服务的软件定义光网络中的网络生存性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IP和光多层恢复方案来快速的对光层服务进行恢复。该方案利用可切片光发射机,减少故障业务重路由,降低业务恢复时间。本文设计组网实验,通过两个步骤分别演示了 IP层的恢复结果和光层的恢复结果,验证了面向服务的多层恢复方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香丽芸[4](2017)在《教学资源数据交换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随着大数据技术和应用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管理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数据交换平台作为信息化和大数据应用的基本载体受到了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数据交换平台中存在的异构数据整合问题、数据交换效率及安全问题、数据分析和应用问题,分别提出了六种模型与算法,主要贡献如下:(1)针对异构环境、异构数据库以及异构网络数据格式等原因产生的“信息孤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XML的体系结构,并在该体系结构的基础上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基于异构数据交换的家庭学校互动教育平台。该体系结构能够有效地解决大规模数据的异构性问题,为数据的进一步交换、共享及分析挖掘奠定了基础。(2)针对数据交换平台底层数据交换过程中出现的“输出争用”问题,本文根据教育资源数据交换平台大规模和要求高速交换的特征,选用了一种并行化容争交叉开关交换结构,并分别利用五种业务模型对并行化容争交叉开关的业务能力进行了测试。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这种交换结构的选用能够提高数据交换平台底层数据交换的效率。(3)针对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传输过程中端到端的性能评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ICMPv6的端到端瓶颈流量测量方法,该方法的主要思想是利用IPv6流标签提取ICMPv6的超时报文及其对应的路由器地址和时间戳等信息,进而利用减法法则计算瓶颈流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链路带宽稳定在20%,有效地提高了链路的利用率。(4)针对数据交换平台可能面临的泛洪式攻击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泛洪式攻击检测算法,主要原理是根据数据交换平台流量的大小以及流量的波动趋势判断网络中是否存在泛洪式网络攻击。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网络流量特征的Do S/DDo S泛洪式攻击的检测准确度达到100%,能够满足数据交换平台预防和检测泛洪式攻击的需求。(5)针对数据交换平台大规模数据处理效率低下的问题,本文提出基于Open MP指令的数据平台并行数据处理方法,并且讨论了基于Open MP并行指令在数据交换平台中的开销问题,在实验结果测试中本文通过设计一组串行程序和四组具有不同Open MP调度和同步方法的并行程序,对比分析了在不同问题规模和线程数量情况下的开销。(6)为了验证数据交换平台的有效性,本文在数据交换体系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和实现了一个智能导学系统,在该系统中,本文通过研究C4.5算法、ID3算法和个体教育的需求进一步提出了new-C4.5r算法,实验结果表明,new-C4.5r算法在运行时长、生产规则的大小和开销方面更优于C4.5算法,能够更好的应用于智能引导系统。

胡治国,田春岐,杜亮,关晓蔷,曹峰[5](2017)在《IP网络性能测量研究现状和进展》文中指出网络性能测量是网络测量领域的核心分支,是指遵照一定的方法和技术,利用软、硬件工具来测试、验证及表征网络性能指标的一系列活动总和,是量化网络性能指标、理解和认识网络行为最基本和最有效的手段,在网络建模、网络安全、网络管理和优化等诸多领域均有广泛应用,是计算机网络领域持续的研究热点之一.介绍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进展,重点讨论了带宽、丢包和时延测量等方面的代表性算法,从算法的基本思想、关键技术、实现机理入手,剖析了突发性背景流的时间不确性和多跳网络路径下的空间不确定性对带宽测量的影响、丢包测量中应用流丢包与探测流丢包的区别与联系、时延测量中时钟偏差与时钟频差的相互作用关系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网络性能测量面临的挑战、发展趋势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讨论.

李祖鹏,殷肖川,余侃民[6](2008)在《改进的网络链路带宽测量方法》文中研究指明分析了利用ICMP报文测量分组RTT时延与测量分组大小的线性关系进行非对称链路带宽测量的Asypathchar算法,针对该测量算法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非对称链路带宽测量算法Asypro。网络仿真实验结果证明,Asypro算法在带宽测量耗时、网络带宽占用和抗干扰性等方面都有较大改善,有效地提高了测量算法的鲁棒性和实用性。

覃振权[7](2007)在《无线自组网路由和MAC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线自组网络(Wireless Ad hoc network)是由一组静止或移动的节点组成的一个多跳的自治网络系统,节点间通过分布式控制算法相互协调完成网络的通信功能。由于网络无需固定通信设备的支持,无线自组网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可广泛应用于军事通信领域和不易建立固定通信设施的环境中,如夜战通信、紧急搜救、临时会议等。然而,与其他传统通信网络相比,由于无线自组网所具有的无中心和自组织性、动态的网络拓扑、多跳路由、无线传输等特性,需要为无线自组网设计专门的路由和MAC协议。论文分别对与路由和MAC相关的无线自组网络路由协议、MAC协议等关键技术展开深入分析和探讨,主要研究贡献归纳如下:第一章主要概述了无线自组网的发展历史、特性以及主要的应用场景;然后分析了Ad hoc的体系结构并阐述了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为了对Ad hoc网络的性能有更为直观的了解,还通过建立实验床来测试了Ad hoc在实际环境中的性能。第二章深入分析无线信号传播特性对IEEE802.11MAC协议的影响,主要分析了载波侦听的工作原理和无线信号捕获效应的优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先级的协调转发MAC协议——CoMAC(Cooperating MAC)。CoMAC协议以载波侦听技术为基础,充分利用节点对无线信道的捕获效应特性,在多跳无线网络中,CoMAC协议引入了协调转发节点的概念,实时地根据网络状况动态的选择协调转发的节点,恰当的运用捕获效应的优势,通过降低通信节点间的距离来协调完成通信,从而降低了碰撞的概率,提高网络的空间复用率。第三章针对无线信号传播不规则性的特征,详细分析了不规则性产生的原因以及由此形成的非对称性通信链路对各种协议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非对称链路感知的MAC协议——A2MAC。协议主要包括链路状况感知邻居表构造算法和协议工作原理两部分,链路状况感知邻居表主要是通过建立直接邻居表和间接邻居表来确认那些由于非对称链路造成的隐藏终端和暴露终端;协议工作原理则是详细描述A2MAC协议的工作流程。仿真结果表明,该协议在非对称链路的情况下依然表现出良好的性能,能够准确的反映非对称链路造成的各种情况并缓解这种情况对上层的影响。第四章对移动自组网中QoS保障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了一种多跳无线局域网中的QoS路由协议——MQR。MQR协议包括网络拓扑管理、节点剩余带宽估计、路由发现和路由维护共4个组成部分。网络拓扑管理用于寻路以及节点位置管理;节点剩余带宽估计对传统的基于IEEE802.11 MAC的节点剩余带宽估计算法加以优化,提出适用于MQR协议的节点剩余带宽估计算法;路由发现和路由维护则结合了MAC层和网络层的特性,根据网络拓扑以及QoS性能提出MQR协议的路由机制,从而达到优化网络性能的目的。安全性是决定Ad hoc网络的潜能能否得到充分施展的一个关键所在,相比于传统的网络,Ad hoc网络更容易受到各种安全威胁和攻击,包括被动窃听、数据篡改和重发、伪造身份和拒绝服务等。针对无线自组网中路由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第五章通过分析Ad hoc网络路由中存在的各种安全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安全多路径DSR路由协议(SeMDSR),SeMDSR协议通过数字签名解决了通信对端的身份认证问题,通过邻居节点信用度来防止恶意节点往网络发送大量的路由分组,并使用多路径路由选择算法来缓解由于恶意节点拒绝服务或网络环境变化而引发的路由再发现问题。第六章总结全文,并讨论了对未来后续工作的展望。

林宇,邬海涛,王重钢,程时端,王文东,金跃辉[8](2002)在《一种非对称链路带宽测量算法》文中认为准确的网络带宽测量对许多互联网应用和协议至关重要。现有带宽测量工具如Pathchar,Bing和Bprobe都假定链路对称.但ADSL、cable modem和卫星链路等的广泛存在,使测量必须考虑非对称链路.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非对称链路测量算法(ALBMA,Asymmetric Link Bandwidth Measurement Algorithm),来测量一条路径上各链路的双向带宽,并采用核密度评估算法过滤测量噪声.仿真验证了测量和滤波算法的有效性.与先前算法相比,ALBMA具有相近的测量精度,但测量速度更快,并且耗费网络资源少.

蔡志平[9](2005)在《基于主动和被动测量的网络测量技术、模型和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Internet应用的急剧增长,越来越多的网络应用程序需要了解网络延迟、带宽、吞吐率等网络性能参数,以支持可区分的服务。这些及时的网络性能数据对于许多网管业务,如主动式和被动式的资源管理、流量工程以及端到端的服务质量保证,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现代的网络管理系统注重于服务级、应用级的管理,网络测量的频率会越来越快,需求的网络性能数据也会越来越多。 近年来网络测量技术和网络测量模型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网络测量方式可以分为主动测量和被动测量两种。主动测量方式通过向目标链路或目标节点发送探测包,来测量链路或端到端的延迟、带宽和丢包率等网络性能参数。被动测量方式通过接入网络的测量探针,记录和统计网络链路或节点上业务流量的信息。本文对基于主动测量和被动测量的网络测量技术、网络测量模型及其近似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工作的主要贡献和创新总结如下: (1) 分布式主动测量模型中测量分配问题研究 主动测量的代价包括测量站部署代价和测量代价两个部分。测量站的数量和位置确定下来以后,为了减少测量代价就需要优化测量分配方案,也就是确定链路由哪一个测量站来负责测量。 本文提出了分布式主动带宽测量模型中的测量分配问题,给出了测量分配问题的整数规划形式,并且指出测量分配的最优化问题是NP难的。基于贪婪策略和动态规划的思想,给出了近似比为2的启发式算法,并且通过仿真实验证明了近似算法的有效性。带宽测量分配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和近似算法,同样可以用来解决测量延迟、丢包率等其它网络性能参数,对分布式主动测量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2) 链路带宽被动监测模型优化问题研究及其近似算法 被动监测模型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部署尽量少的监控器去监控全网的性能,这样一方面减少了安装和维护代价,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收集网管数据带来的额外网络流量。利用路由器流守恒规律可以有效减少网管代理的安装数量,从而减少安装代价和收集流量,实现低负载的链路带宽有效监控。 基于流守恒的网络链路带宽被动监测模型的最优化问题可以抽象为无向图中的弱顶点覆盖问题。论文给出了一个从顶点覆盖问题到弱顶点覆盖问题的近似保持归约。根据这个近似保持归约,要想找到弱顶点覆盖问题的一个常数近似比小于2的近似算法也是非常困难的。利用近似算法的原始对偶方法,可以得到一些近似比为2的近似算法。这些算法同样可以应用于解决带禁点的弱顶点覆盖问题。 (3)链路约束的分布式网络收集框架优化问题研究及其近似算法 为了收集实时的网络性能数据,收集过程需要一个稳定可靠的低延迟路由。链路延迟或者路由跳数的限制决定了收集节点负责查询和收集的监控节点的数量是有限的。链路约束的分布式网络收集框架的优化目标是部署尽量少的收集节点收集到所有监控节点的性能数据,其最优化问题是NP难的。论文指出可以把链路约束的分布式收集框架的最优化问题映射到集合覆盖问题,利用贪婪算法可得到

邱全杰[10](2005)在《基于IPv6的网络带宽测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IPv6与IPv4相比,由于有丰富的IP地址等诸多优点,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构建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协议。中国作为IPv6技术重要的研究和推动国家之一,已经于2004底建成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采用纯IPv6技术的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CERNET2。CERNET2主干网以2.5Gbps-10Gbps传输带宽连接全国20个主要城市的25个核心节点,实现了全国10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下一代互联网IPv6的高速接入。网络带宽资源是衡量互联网络应用和发展程度的一个十分的重要指标,也是网络最基本、最重要的性能指标之一。无论是在IPv4还是在IPv6网络中,都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它不仅是政府制订网络信息资源发展策略的重要依据,也是互联网用户和单位选择互联网接入服务商的主要因素。研究带宽测量技术及其算法,对于网络流量控制机制的改进、动态网络资源的管理、路由协议的开发、网络的效率的提高、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和网络负载均衡的实现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本论文首先简要的介绍了网络带宽测量的现状、测量方法以及网络带宽的相关定义,然后深入分析了网络带宽测量的基本原理,对网络带宽测量的单包、包对、多包模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它们的测量原理及特点,并指出了现有测量算法各自存在的不足,即:测量的模型过于理想化,与实际状况相差较大;注入网络的测量包对网络性能造成了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忽略了实际存在的链路层协议和时间偏差对带宽测量的影响等等。鉴于现有的带宽测量算法存在的不足,同时考虑到IPv4 网络在向IPv6 网络平滑过渡过程中广泛使用的隧道机制等特点,本论文在包对带宽测量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不等长包对的减法单程带宽测量改进算法,并引入了网络时间协议就单程测量过程中时间同步的问题进行了控制。同时,本论文在深刻理解IPv6 协议的基础上,设计了算法在隧道机制下的基于IPv6 的带宽测量实现方案,创新性地提出了利用IPv6 报头的流标签来实现测量报文序列的严格路径控制,克服了以往带宽测量算法中测量数据报文路径不一致的缺陷。改进后的算法主要有以下优点:减少了发送探测分组的数目;减少了数据包排队带来的影响;避免了回程引起的路由不对称误差;消除了链路层对网络带宽测量的影响;时间偏移的影响减小等。最后,在目前支持IPv6 的专业化网络模拟软件OPNET10.0 上实现了算法模拟试验,试验数据表明了改进后的算法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二、一种非对称链路带宽测量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非对称链路带宽测量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1)复杂网络智能拥塞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术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论文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论文组织安排
2 文献综述
    2.1 复杂网络
    2.2 多重广义算子模型
        2.2.1 广义算子模型的泛化
        2.2.2 多重广义算子建模方法
    2.3 云模型
        2.3.1 云模型的定义
        2.3.2 云发生器
    2.4 拥塞控制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多重广义算子的复杂网络建模
    3.1 多重广义算子模型的概念
    3.2 基于多重广义算子的复杂网络建模
        3.2.1 问题描述
        3.2.2 模型设计方案
    3.3 Internet广义算子建模实例
        3.3.1 Internet建模概述
        3.3.2 复杂网络模型的统计特征
        3.3.3 Internet模型分析与评价
        3.3.4 基于云模型的Internet模型评价
    3.4 基于多重广义算子模型的复杂网络拥塞分析
        3.4.1 资源需求信息传递流程分析
        3.4.2 资源调度的多重广义算子模型结构
        3.4.3 基于多重广义算子模型网络拥塞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带宽预估的源端拥塞控制技术
    4.1 源端拥塞控制
    4.2 TCP拥塞控制及其一些改进策略
        4.2.1 TCP基于窗口的源端拥塞控制
        4.2.2 TCP源端拥塞控制的改进策略
    4.3 TCP拥塞控制中的问题分析
    4.4 基于带宽预估的源端拥塞控制算法
        4.4.1 可用带宽预估方法分析
        4.4.2 可用带宽的理论概念
        4.4.3 带宽预估分析
        4.4.4 带宽预估方法
    4.5 基于可用带宽预估自适应源端拥塞控制算法
        4.5.1 问题分析
        4.5.2 带宽测量
        4.5.3 参数讨论
    4.6 仿真实验与分析
        4.6.1 仿真工具NS2
        4.6.2 仿真配置
        4.6.3 实验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非线性链路拥塞控制技术
    5.1 链路拥塞控制
    5.2 几种典型的AQM算法
        5.2.1 随机早检测RED算法
        5.2.2 系统自适应RED算法ARED
        5.2.3 公平性RED算法FRED
        5.2.4 AQM算法问题分析
    5.3 分段平滑RED算法
        5.3.1 问题描述
        5.3.2 分段平滑随机早检测算法
        5.3.3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5.4 基于隶属云理论的非线性RED算法
        5.4.1 RED算法的不确定性问题
        5.4.2 云模型的基本理论
        5.4.3 基于隶属云理论的非线性RED算法
        5.4.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非端到端网络拥塞控制技术
    6.1 机会网络概述
    6.2 机会网络与Internet拥塞控制的区别
    6.3 机会网络体系结构
    6.4 机会网络拥塞控制研究
    6.5 基于节点社会属性的喷雾等待路由算法
        6.5.1 节点社会性度量
        6.5.2 算法描述
        6.5.3 实验与仿真分析
    6.6 基于节点关系与社区协作的路由算法
        6.6.1 节点的连接特性
        6.6.2 节点关系与社区
        6.6.3 基于社区协作的路由算法
        6.6.4 基于节点关系与社区协作的消息传输
    6.7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6.7.1 ONE仿真实验平台
        6.7.2 数据集及仿真参数
        6.7.3 实验结果分析
    6.8 本章小结
7 总结及下一步工作
    7.1 论文总结
    7.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微波光子信号频谱动态调控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微波光子信号频谱调控技术研究现状
        1.2.1 微波光子滤波技术
        1.2.2 微波光子混频技术
        1.2.3 微波光子信号频谱失真补偿技术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
第2章 微波光子信号频谱调控的基本原理与技术
    2.1 微波光子信号频谱调控基础技术
        2.1.1 电光调制技术
        2.1.2 基于光纤光学的光域信号处理技术
        2.1.3 光电探测技术
    2.2 典型微波光子信号频谱调控系统的功能实现原理
        2.2.1 级联EOM架构微波光子混频原理
        2.2.2 多光源架构微波光子滤波原理
    2.3 典型微波光子信号频谱失真与原理
        2.3.1 色散致频率选择性衰落
        2.3.2 非线性频谱失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动态可重构微波光子频谱滤波研究
    3.1 滤波性能参数优化
        3.1.1 高带外抑制比的可调谐微波光子滤波器
        3.1.2 多通道快速调谐的平顶单带通微波光子滤波器
    3.2 滤波功能拓展
        3.2.1 同步带通和带阻滤波的可调谐微波光子滤波器
        3.2.2 双频带独立可调谐的微波光子滤波器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宽带级联型微波光子混频系统的性能优化研究
    4.1 宽谱覆盖高转换效率微波光子混频器
        4.1.1 方案设计与无光滤波条件下光载波抑制原理
        4.1.2 高转换效率混频实验与结果分析
    4.2 高镜像抑制比微波光子混频器
        4.2.1 方案设计与镜像干扰抑制原理
        4.2.2 高镜像抑制比混频实验与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宽带RoF系统的频谱失真动态补偿研究
    5.1 基于光独立边带调制的宽带SCMRo F系统
        5.1.1 光ISB调制SCM Ro F系统架构和信道频率分配方案
        5.1.2 光ISB调制SCM Ro F系统传输性能实验
    5.2 带通SCMRo F系统的非线性失真与色散衰落补偿
        5.2.1 系统架构设计以及色散衰落和IMD3补偿原理
        5.2.2 色散衰落和IMD3补偿实验与系统性能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性能可重构微波光子射频前端研究
    6.1 微波光子射频前端的方案架构设计
    6.2 可重构信号处理功能实验验证
        6.2.1 微波光子带通滤波
        6.2.2 微波光子混频和中频带通滤波
    6.3 频谱失真补偿功能实验验证
        6.3.1 滤波模式频谱失真补偿
        6.3.2 混频模式频谱失真补偿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软件定义光网络资源虚拟化与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网络发展现状及趋势
        1.1.1 光传送层的变革
        1.1.2 光控制层的变革
        1.1.3 IP和光多层协同
    1.2 SDON资源虚拟化及控制方法问题与挑战
        1.2.1 光网络设备SDN化
        1.2.2 虚拟光网络
        1.2.3 网络功能虚拟化(NFV)以及服务链(SFC)
        1.2.4 多层多域互通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控制平面研究
        1.3.2 光网络虚拟化
        1.3.3 IP和光多层协同
        1.3.4 标准化进展
    1.4 论文组成和主要工作
        1.4.1 论文组成
        1.4.2 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功率高效的调制格式分配算法研究
    2.1 光网络资源分配技术的演进
    2.2 功率高效的调制格式分配方案
        2.2.1 能耗模型及问题描述
        2.2.2 能耗模型的数学分析
        2.2.3 功率高效的调制格式分配算法(EEMS)
        2.2.4 EEMS路由和频谱分配算法
    2.3 仿真结果分析
        2.3.1 仿真设置
        2.3.2 性能对比及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软件定义光网络中非对称资源分配研究
    3.1 非对称资源分配的概念及可行性
        3.1.1 非对称调制格式分配(AMA)
        3.1.2 非对称频谱分配(ASA)
        3.1.3 非对称调制格式及频谱分配(AMSA)
        3.1.4 非对称功率调整(APA)
        3.1.5 非对称资源分配的可行性
    3.2 非对称调制格式、路由及频谱分配算法
        3.2.1 非对称的调制格式分配算法(AMA)
        3.2.2 非对称的频谱资源分配(ASA)
        3.2.3 非对称调制格式及频谱分配算法(AMSA)
        3.2.4 仿真结果分析
        3.2.5 结论
    3.3 非对称资源分配组网实验
        3.3.1 实验测试平台
        3.3.2 实验过程及结果
        3.3.3 结论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面向服务的软件定义光网络研究
    4.1 面向服务的软件定义光网络研究的必要性
    4.2 面向服务的软件定义光网络
        4.2.1 物理资源层
        4.2.2 服务抽象层
        4.2.3 控制层
        4.2.4 网络应用层
    4.3 服务可变光设备及OpenFlow协议扩展
        4.3.1 服务可变光设备(SVOE)设计分析
        4.3.2 服务可变光设备(SVOE)结构
        4.3.3 OpenFlow协议拓展
    4.4 组网实验
        4.4.1 实验测试平台
        4.4.2 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
        4.4.3 结论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面向服务的多层恢复实验研究
    5.1 IP网络和光网络多层生存性协同
    5.2 面向服务的IP和光网络多层恢复方案
    5.3 组网实验
        5.3.1 实验平台
        5.3.2 实验过程和结果
        5.3.3 结论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附录:缩略语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列表

(4)教学资源数据交换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详细摘要
abstract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课题研究范畴
        1.2.1 数据整合及体系结构研究范围概述
        1.2.2 数据交换效率及安全问题研究范围概述
        1.2.3 数据分析及应用问题研究范围概述
    1.3 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数据交换平台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2.1 数据交换平台体系结构研究现状
    2.2 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交换技术研究现状
        2.2.1 数据交换平台路由器层交换技术研究现状
        2.2.2 数据交换平台网络流量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2.2.3 数据交换平台安全技术研究现状
        2.2.4 数据交换平台并行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2.3 数据交换平台数据分析和应用研究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交换平台体系结构研究
    3.1 基于XML的教学资源数据交换平台体系结构研究
        3.1.1 引言
        3.1.2 相关工作介绍
        3.1.3 异构教育资源数据交换平台中间层体系结构研究
        3.1.4 异构教育资源数据平台应用层体系结构研究
    3.2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据交换平台信息交换效率及安全问题研究
    4.1 并行交叉开关在数据交换平台中的研究
        4.1.1 引言
        4.1.2 相关工作介绍
        4.1.3 并行交叉开关队列网络模型设计
        4.1.4 并行化容争交叉开关交换结构设计
        4.1.5 仿真实验分析
    4.2 瓶颈带宽测量方法在数据交换平台中的研究
        4.2.1 引言
        4.2.2 相关工作
        4.2.3 基于ICMPv6的带宽测量方法改进模型
        4.2.4 仿真实验分析
    4.3 异常流量检测方法在数据交换平台安全问题中的研究
        4.3.1 引言
        4.3.2 相关工作介绍
        4.3.3 泛洪DoS/DDoS攻击时流量特点分析
        4.3.4 泛洪DoS/DDoS攻击的异常流量监测算法设计
        4.3.5 仿真实验分析
    4.4 OpenMP的并行化程序模型在数字交换平台中的研究
        4.4.1 引言
        4.4.2 相关工作介绍
        4.4.3 OpenMP指令并行程序开销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据交换平台数据分析和应用技术研究
    5.1 基于数据交换平台的智能导学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5.1.1 引言
        5.1.2 相关工作介绍
        5.1.3 基于数据交换平台的智能导学系统模型架构设计
        5.1.4 基于数据交换平台的智能导学系统领域知识库设计
        5.1.5 高等数学个性化学科评估组件的设计
        5.1.6 改进型C4.5 算法在智能导学系统中的优化研究
        5.1.7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5.2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改进的网络链路带宽测量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Asy链路带宽算法分析
3 Asy_pro链路带宽算法设计
4 Asy和Asy_Pro算法性能比较
5 结束语

(7)无线自组网路由和MAC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索引
中英文缩写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无线自组网的历史和应用
        1.1.1 无线自组网的历史
        1.1.2 无线自组网的定义及特点
        1.1.3 无线自组网的应用场合
    1.2 无线自组网的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
        1.2.1 无线自组网的网络拓扑结构
        1.2.2 无线自组网的协议栈结构
    1.3 无线自组网当前研究热点及难点
        1.3.1 信道接入技术
        1.3.2 路由协议
        1.3.3 网络体系结构
        1.3.4 服务质量保障问题
        1.3.5 安全问题
        1.3.6 节能问题
    1.4 Ad hoc网络组网实验床测试结果
    1.5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6 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创新点
        1.6.1 论文的结构
        1.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无线信道对MAC协议的影响及改进
    2.1 无线信号传播常见理论模型的理解
    2.2 IEEE802.11b所采用的无线信道特性的理解
        2.2.1 无线信号捕获效应的理解
        2.2.2 载波侦听的理解
        2.2.3 载波侦听与捕获效应的进一步讨论
    2.3 无线自组网MAC协议及协调转发的研究现状
    2.4 基于优先级协调转发的MAC协议(CoMAC)
        2.4.1 CoMAC协议工作原理
        2.4.2 IEEE802.11MAC层协议扩展
        2.4.3 基于优先级协调转发节点的选取原则
        2.4.4 CoMAC协议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对称链路中MAC协议和路由技术
    3.1 无线信道实验模型特性分析
        3.1.1 无线信道传播特性
        3.1.2 信号传播不规则性原因的讨论
        3.1.3 异构网络的两种分类
    3.2 无线信道特性对协议栈上层影响的进一步讨论
        3.2.1 对MAC层影响的分析
        3.2.2 对路由协议影响的分析
        3.2.3 非对称链路下MAC和路由协议的测试
    3.3 非对称链路的研究现状
    3.4 A~2MAC协议描述
        3.4.1 链路状况感知邻居表构建算法
        3.4.2 A~2MAC协议工作原理
        3.4.3 A~2MAC协议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线自组网QoS路由机制研究
    4.1 问题提出与相关工作
        4.1.1 无线自组网QoS路由问题的引入
        4.1.2 无线自组网QoS路由研究现状
    4.2 多跳无线局域网QoS路由(MQR)协议描述
        4.2.1 网络拓扑管理
        4.2.2 节点剩余带宽估计
        4.2.3 路由发现
        4.2.4 路由维护
    4.3 MQR协议性能分析
        4.3.1 仿真环境以及评价指标
        4.3.2 基于不同业务负载的实验结果
        4.3.3 基于不同移动速度的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无线自组网安全路由机制研究
    5.1 问题提出与相关工作
        5.1.1 无线自组网的路由安全问题
        5.1.2 DSR路由协议的基本思想和安全问题
        5.1.3 相关研究工作
    5.2 安全多路径DSR协议(SeMDSR)描述
        5.2.1 SeMDSR协议前提假设及网络模型
        5.2.2 SeMDSR协议框架
        5.2.3 SeMDSR协议工作原理
    5.3 SeMDSR协议安全性能分析
        5.3.1 SeMDSR协议安全分析
        5.3.2 SeMDSR协议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束语
    6.1 全文总结
    6.2 进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与项目经历
致谢

(8)一种非对称链路带宽测量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概念和引理
3 非对称链路测量算法
    3.1 正向链路带宽测量
    3.2 反向链路带宽测量
    3.3 测量数据统计分析
4 仿真模型、测量结果和算法比较
5 结论

(9)基于主动和被动测量的网络测量技术、模型和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索引
表索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网络发展面临的挑战
        1.1.2 网络测量研究的意义
    §1.2 网络测量研究概述
        1.2.1 网络测量的对象
        1.2.2 主动测量和被动测量
        1.2.3 常用的网络测量工具
        1.2.4 国内外相关研究项目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主要贡献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网络测量模型和算法进展
    §2.1 引言
    §2.2 被动测量模型和算法
        2.2.1 测量代价和测量回报
        2.2.2 挖掘网络流信息
    §2.3 主动测量模型和算法
        2.3.1 有约束的测量站部署
        2.3.2 一般的测量站部署
        2.3.3 测量分配
        2.3.4 容错的测量站部署和测量分配
    §2.4 分布式收集框架
    §2.5 其它网络测量模型
        2.5.1 演化网络
        2.5.2 结合主动与被动的测量技术
        2.5.3 动态可移动测量
    §2.6 小结
第3章 分布式链路带宽主动测量模型中测量分配问题研究
    §3.1 概述
    §3.2 相关研究工作
    §3.3 测量分配问题
        3.3.1 问题提出
        3.3.2 问题描述
        3.3.3 整数规划形式
        3.3.4 测量分配问题的难解性
    §3.4 测量分配问题的近似算法
        3.4.1 近似算法
        3.4.2 算法的近似比
    §3.5 仿真实验
    §3.6 小结
第4章 链路带宽被动监测模型中弱顶点覆盖问题难解性研究
    §4.1 概述
    §4.2 弱顶点覆盖问题
        4.2.1 有效测量集
        4.2.2 流守恒规律
        4.2.3 弱顶点覆盖问题
        4.2.4 相关研究工作
    §4.3 近似保持归约
        4.3.1 近似保持归约
    §4.4 近似算法
        4.4.1 整数规划形式
        4.4.2 弱顶点覆盖问题的原始对偶算法
    §4.5 带禁点的弱顶点覆盖问题
    §4.6 小结
第5章 链路约束的网络收集框架的优化问题研究
    §5.1 引言
    §5.2 链路约束的分布式网络收集框架的优化问题
        5.2.1 延迟约束
        5.2.2 代价函数
        5.2.3 整数规划形式
        5.2.4 优化问题的难解性
    §5.3 收集框架优化问题的解决方案
        5.3.1 把优化问题映射到集合覆盖问题
        5.3.2 集合覆盖问题的难解性
        5.3.3 贪婪算法
    §5.4 链路约束值对优化解的影响
        5.4.1 仿真网络设置
        5.4.2 最短距离
        5.4.3 链路约束的影响
        5.4.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链路约束的分布式演化网络监测模型
    §6.1 引言
    §6.2 系统模型
        6.2.1 代价函数
        6.2.2 整数规划
        6.2.3 复杂性分析
    §6.3 近似算法
        6.3.1 贪婪算法
        6.3.2 贪婪算法的时间复杂性
        6.3.3 贪婪算法的近似比
    §6.4 小结
第7章 网络延迟主动测量结果的被动测量校准方法
    §7.1 引言
    §7.2 利用用户包数量校准主动测量数据
    §7.3 利用相邻探测包的测量值变化校准主动测量数据
    §7.4 数据包延迟变化分析
    §7.5 仿真结果
        7.5.1 单跳拓扑模拟结果
        7.5.2 多跳拓扑模拟结果
    §7.6 小结
第8章 总结和展望
    §8.1 工作总结
    §8.2 研究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主要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0)基于IPv6的网络带宽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1.4 本章小结
2 网络带宽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
    2.1 网络带宽基本概念
    2.2 网络带宽测量技术与方法
    2.3 网络带宽测量研究现状
    2.4 网络带宽测量工具
        2.4.1 Treno
        2.4.2 Bing
        2.4.3 MikroTik
    2.5 本章小结
3 网络带宽测量原理及算法
    3.1 引言
    3.2 网络带宽测量基本原理
    3.3 单包模型及算法
        3.3.1 单包模型基本原理
        3.3.2 单包模型及算法的局限
    3.4 包对模型及算法
        3.4.1 包对模型基本原理
        3.4.2 包对技术的局限
    3.5 多包模型及紧随法测量带宽
        3.5.1 多包模型基本原理
        3.5.2 紧随法测量带宽
        3.5.3 紧随法测量算法的不足
    3.6 本章小结
4 不等长包对减法带宽测量算法
    4.1 引言
    4.2 IPv6 报文格式
        4.2.1 IPv6 基本包头
        4.2.2 IPv6 扩展包头
    4.3 ICMPv6 的报文格式
    4.4 兼容IPv4 的隧道或60ve14 隧道
    4.5 网络时间协议
        4.5.1 网络时间服务的层次结构
        4.5.2 网络时间服务的实现方式
        4.5.3 网络时间服务的工作模式
        4.5.4 保持网络节点时间同步的机制
    4.6 基于IPv6 的不等长包对减法单程带宽测量算法基本思想
    4.7 基于IPv6 的不等长包对减法单程带宽测量原理及算法
        4.7.1 变量定义
        4.7.2 包对减法模型与求解
        4.7.3 算法分析
        4.7.4 不等长包对减法模型带宽测量算法优点
    4.8 本章小结
5 算法基于 IPv6 的实现
    5.1 引言
    5.2 算法基于IPv6 的实现
        5.2.1 源端到目的端路径的确定
        5.2.2 测量路径时钟同步
        5.2.3 算法实现流程
    5.3 算法在Opnet10.0 上(支持IPv6)的模拟实现
        5.3.1 Opnet10.0 简介
        5.3.2 算法在Opnet10.0 上的简要模拟实现过程
        5.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网络性能测量的发展趋势
    6.1 引言
    6.2 IP 网络测量的理论研究
    6.3 IP 网络性能测量的发展方向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2.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四、一种非对称链路带宽测量算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网络智能拥塞控制研究[D]. 赵宇红.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6)
  • [2]微波光子信号频谱动态调控关键技术研究[D]. 李沛轩. 西南交通大学, 2020
  • [3]软件定义光网络资源虚拟化与控制方法研究[D]. 刘宇泽. 北京邮电大学, 2018(01)
  • [4]教学资源数据交换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香丽芸. 吉林大学, 2017(03)
  • [5]IP网络性能测量研究现状和进展[J]. 胡治国,田春岐,杜亮,关晓蔷,曹峰. 软件学报, 2017(01)
  • [6]改进的网络链路带宽测量方法[J]. 李祖鹏,殷肖川,余侃民.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8(35)
  • [7]无线自组网路由和MAC关键技术的研究[D]. 覃振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7(03)
  • [8]一种非对称链路带宽测量算法[J]. 林宇,邬海涛,王重钢,程时端,王文东,金跃辉. 电子学报, 2002(S1)
  • [9]基于主动和被动测量的网络测量技术、模型和算法研究[D]. 蔡志平.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10)
  • [10]基于IPv6的网络带宽测量研究[D]. 邱全杰. 重庆大学, 2005(01)

标签:;  ;  ;  ;  ;  

一种非对称链路带宽测量算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