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复杂并发症的处理体会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复杂并发症的处理体会

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复杂并发症的处理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李旺勇[1](2021)在《自制虚拟助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良性胆囊疾病的应用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自制虚拟助手辅助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TUSILC)在治疗良性胆囊疾病的临床应用的效果和心得体会,总结相关经验,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60例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的患者资料,全部患者资料完整,符合本研究的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组,其中30例采用自制虚拟助手TUSILC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30例采用传统四孔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等临床资料,对临床疗效进行对比。两组数据组间采用t检验或?2检验比较。结果两组术中均无额外加孔或中转开腹手术,术后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术中疗效:观察组的手术时间(47.06±14.12)min长于对照组的(33.33±9.46)min,观察组的手术失血量(12.73±5.99)m L少于对照组的(17.90±7.68)m L(P<0.05)。两组术后恢复疗效:观察组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d)和术后住院时间(d)分别为(1.23±0.50)d和(2.60±0.81)d,均少于对照组的(1.57±0.56)d和(3.26±1.06)d(P均<0.05)。患者主观评分:观察组的患者对腹部切口满意度及术后1d的NRS疼痛评分分别为(4.47±0.57)分、(4.40±0.81)分,优于对照组的(3.60±0.62)分、(4.97±0.66)分(P均<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2d的NRS疼痛评分为(3.16±0.87)分和(3.36±0.6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目前开展较为成熟的四孔法LC,新型改进的自制虚拟助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在患者恢复、切口满意度调查、减轻疼痛等方面体现着其独有的优势,自制虚拟助手设计巧妙,使用简单,操作灵活。内置入式牵引装置为单孔腹腔镜术中牵引暴露提供了全新的解决办法,有效地降低了术者操作的难度,节省了人力,为胆囊疾病治疗的术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但其目前只适用于相对简单情况的胆囊切除,对于复杂情况下尤其胆囊三角粘连严重时的胆囊切除仍有一定的难度,具有一定局限性。是否选择单孔手术还要术者根据术中具体情况来决定,预计手术难度大时,建议尽早加孔或中转开腹。

谢文强[2](2021)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及保留后壁的胆囊切除术式的临床回顾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筛选影响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危险因素,构建临床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的评价及内部验证,同时论证保留部分胆囊后壁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手术的简洁性。【方法】利用医院PACS系统收录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普外2科于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住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1.以手术时长的第75百分位数(P75)为界将所有纳入研究的病例分为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Conventional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CLC)组和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Difficult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DLC)组,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困难程度的风险因素,应用R软件构建困难胆囊切除的Nomogram预测模型,使用一致性指数(index of concordance,C-index)、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校准图(Calibration Plot)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进行模型的评价,对构建的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并绘制临床影响曲线(Clinical Impact Curve)。2.应用倾向性评分方法将保留部分胆囊后壁的腹腔镜胆囊切除组患者和腹腔镜胆囊全切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1:2匹配,通过比较术前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探讨保留后壁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手术的简洁性,并对纳入的病例进行术后1月情况的随访。【结果】1.模型构建共纳入患者239例,手术时长P75为80min,其中DLC组51例,含中转开腹1例;2.多因素分析显示BMI>25kg/m2、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合并胆囊积液、胆囊壁的厚度>0.3cm、上腹部手术史是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的独立风险因素;3.构建的两种临床预测模型均具有较高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内部验证结果显示两预测模型预测能力良好;4.应用倾向性评分后共有4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腹腔镜胆囊全切组28例,保留后壁组14例;5.腹腔镜胆囊全切组和保留后壁组在术前及术后血常规及血生化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保留后壁的腹腔镜胆囊切除组患者胆囊壁的厚度明显增厚,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6.与腹腔镜胆囊全切组相比,保留部分胆囊后壁的腹腔镜胆囊切除组手术时间较长,P<0.05,但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病例在术后1月随访观察结果无差别。【结论】1.BMI(>25kg/m2)、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合并胆囊积液、胆囊壁的厚度(>0.3cm)、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是发生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2.研究构建的Nomogram临床预测模型1具有较高的区分度、一致性和临床实用性。3.保留部分胆囊后壁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的、有效的,可显着降低复杂胆囊手术的难度,在处理胆囊壁明显增厚、胆囊壁陷入肝床过深致分离困难、异常短胆囊管、急性亚急性及坏疽性胆囊炎等困难胆囊时具有很大的优势。

陆思远[3](2020)在《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中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验。方法:通过联合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多家中文数据库,自建库来至2019年11月关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所有文献资料,筛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资料,最后保留89家单位89篇文献,共578例患者资料。使用Excel记录原始数据,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有258例可明确性别,男:女=1:1.5。有29例可明确具体年龄,平均(43.0±13.5)岁。有213例可明确原发病,67.14%为慢性或萎缩性胆囊疾病。有156例可明确术中情况,76.28%的患者术程顺利或难度不大;2.43家单位中,有二级单位15家、三级单位28家,迟发性胆漏发生率分别为0.073%和0.056%。迟发性胆漏总体发生率为0.060%,经年校正发生率与手术总数间存在相关性(rs=-0.794,P=0.000);3.有2.77%的患者可明确诱因,多为饮食相关因素;有65.74%的患者有腹痛症状,其余表现为黄疸0.69%、腹胀11.94%、腰背部疼痛0.17%、经引流管引流出胆汁0.69%、腹腔包裹性积液4.33%;4.胆漏平均诊断时间(7.89±6.21)天。60.1%的患者经B超+腹腔穿刺诊断,其次为ERCP及其联合方式22.5%、手术探查方式14.8%。有7例出现误诊,误诊率1.21%;5.有443例可明确胆漏类型,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43.57%、胆囊管漏19.64%、副肝管漏3.16%、右肝管漏9.93%、肝总管漏13.09%、胆总管漏10.61%;6.有354例可明确胆漏原因,迷走胆管损伤50.28%,肝外主胆道热损伤35.88%,胆囊管残端缺血坏死3.95%,胆囊床毛细胆管损伤3.11%,结扎夹脱落、移位2.82%,肝外胆道变异3.95%;7.治疗方式主要为手术类治疗(37.20%)、介入类治疗(微创治疗、内镜治疗)(14.36%)、联合治疗(41.70%)(即以手术治疗、微创治疗、内镜治疗间两者或三者联合);76.68%的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90.80%的胆囊管漏以手术类治疗和联合治疗为主;副肝管漏、右肝管漏、肝总管漏及胆总管漏以手术类治疗方式为主,分别为85.71%、63.64%、63.79%及55.32%;8.有418例患者已知住院时间,在手术类治疗、介入类治疗、联合治疗方式中住院时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11.333,P=0.003),中位住院时间分别为12.00天、14.00天及12.60天,介入类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和手术类治疗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分别为P=0.002,P=0.033)。在手术类治疗组中,住院时间在开腹与腔镜手术方式中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0.950,P=0.330);联合治疗组中,住院时间在手术联合介入的治疗方式与微创联合内镜的治疗方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3.602,P=0.058)。胆漏类型与治疗方式分析中,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中三类治疗方式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93.280,P=0.000),组间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均小于0.05),平均秩次分别为97.27、123.56、43.24;胆囊管漏中三类治疗方式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22.065,P=0.000),住院时间在手术类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0.000),平均秩次分别为16.85、38.17;右肝管漏、肝总管漏中治疗方式间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2.359,P=0.125;H=2.932,P=0.231);胆总管漏中手术类治疗组、联合治疗组住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5.461,P=0.019),平均秩次分别为14.68,8.32;9.有95例可明确漏口大小,平均(3.48±1.45)mm。胆漏类型与漏口大小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8.017,P=0.091),漏口大小与住院时间不存在相关性。结论:1.LC术后迟发性胆漏多发于慢性或萎缩性胆囊疾病的中年人群;2.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率低,总体为0.060%;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率与LC手术总数具有负相关性;3.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原因以迷走胆管损伤及肝外主胆道热损伤为主,其余原因包括胆道缺血坏死、结扎夹脱落移位、胆囊床毛细胆管损伤、肝外胆道变异;4.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治疗方式以手术类治疗、内镜治疗、微创治疗及以上方式联合治疗为主。

左钢钢[4](2020)在《急性胆囊炎PTGBD术后LC的时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AC)患者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BD)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手术时机。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唐山工人医院从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42例),其中85例患者在PTGBD后又接受了LC治疗,在85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中,有54例患者在PTGBD后512天内接受LC(平均时间7天),为早期手术组;31例患者于66100天内行LC(平均时间79天),为延期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胆囊水肿程度、胆囊三角纤维化程度、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人均住院日、人均住院费用、PTGBD引流管相关并发症的差异。结果早期手术组患者胆囊水肿程度分级:28例“+”,26例“++”;延期手术组26例“-”,5例“+”,两组比较,早期手术组患者胆囊水肿高于延期手术组(P<0.01)。早期手术组胆囊三角纤维化程度分级:48例“-”,6例“+”;延期手术组1例“-”,12例“+”,18例“++”,两组比较,延期手术组患者胆囊三角纤维化程度高于早期手术组(P<0.01)。早期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46.9±9.3)min较延期手术组(75.6±9.0)min短(P<0.01);早期手术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21.1±9.3)ml较延期手术组(12.5±6.4)ml多(P<0.01);两组患者均无中转开腹情况;早期手术组患者无手术并发症,延期手术组术后胆漏1例、术后腹腔出血1例(P=0.13);早期手术组患者的人均住院日(13.6±2.7)d短于延期手术组(16.7±2.7)d(P<0.01);早期手术组人均住院费用为(2.6±0.49)万元,明显少于延期手术组(3.2±0.65)万元(P<0.01);早期手术组无PTGBD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延期手术组脱管3例,堵塞1例(P=0.016)。结论急性胆囊炎PTGBD术后,配合规范的内科治疗后炎症明显缓解。7天左右,患者即可行LC治疗,此时胆囊炎症主要以充血水肿为主要病理变化,纤维化程度较低,组织松脆易于分离,手术难度相对较小。早期手术能使患者在一次住院周期内就能彻底治愈,避免了二次住院,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图5幅;表6个;参131篇。

李智豪[5](2020)在《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手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手术后结石残留、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手术后住院时间等多项指标,以及进行术后1年随访,观察各组患者的结石复发率,对比分析三种针对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术式——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腹腔镜下胆道探查(LaparoscopicCommonBileDuctExploration,LD)+胆道镜取石术+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十二指肠镜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鼻胆管引流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术+T管引流术(T-Tubedrainage,TD)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探讨以上三种微创手术方式在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治疗上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为肝胆外科医师针对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选择最优化的微创治疗手术方方式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所有病区收治的98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依据入院后手术治疗方式分为三组:(A组)27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术+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镜鼻胆管引流术(LC+LD+ERCP+ENBD),(B组)30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鼻胆管引流术(LC+ERCP+EST+ENBD),(C组)41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术+T管引流术(LC+LD+TD)。对A,B,C三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术前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术前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术前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胆总管直径、胆管结石最大直径、胆管结石计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各组之间是否具有可比性,再对比三种微创术式在术后胆漏、结石残留、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手术后住院时间多项指标方面的差异;通过门诊及电话形式在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行随访观察,通过复查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CT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Resonance,MRCP)等影像学检查,留置T管的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胆管逆行造影,收集患者术后结石复发情况。进一步采用统计学分析对比三种微创术式结石复发率间的差异。[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经统计分析三组病例在性别、年龄、术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术前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术前直接胆红素、术前总胆红素、胆总管直径、胆管结石最大直径、胆管结石计数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而证明从收集的临床一般资料来看,三组之间具有可比性。2.术后情况:A组和B组的手术后住院时间短于C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A组与B组在手术后住院时间相比A组短于B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于C组,具有显着性(P<0.05);A组与B组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相比A组短于B组,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3.术后并发症:三组对比分析病例在手术后胆漏、手术后结石残留、急性胆管炎、手术后急性胰腺炎和总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相对比,结果显示三组之间的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4.随访结石复发率:三组对比分析病例在一年间结石复发率方面相对比,结果显示三组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术+T管引流术(LC+LD+TD)、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鼻胆管引流术(LC+ERCP+EST+ENBD)、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胆道镜取石术+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镜鼻胆管引流术(LC+LD+ERCP+ENBD)均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微创手术方式;②LC+LD+TD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低,但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手术后住院时间较长;③LC+ERCP+EST+ENBD保留了胆总管解剖的完整性,从而有效降低术后胆漏发生率、缩短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手术后住院时间,但该术式手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较高;④LC+LD+ERCP+ENBD保留了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一期缝合胆总管并设置有效术后引流,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低,胃肠道功能恢复快,病人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在具备医疗设施、技术水平,严格遵循手术适应症的情况下,LC+LD+ERCP+ENBD可作为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优先选择的微创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艾润垚[6](2019)在《MRCP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对胆囊管变异的识别及手术和住院经济相关指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情况,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MRCP结果。观察并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前完善MRCP检查与未行MRCP检查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中转开腹率、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等指标。探讨分析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管变异的识别及对手术过程、住院经济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肝胆外科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前MRCP检查情况。根据术前有无行MRCP检查分组,分为未行MRCP组和MRCP组。对MRCP组的MRCP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收集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是否中转开腹及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及总住院费用。收集整理数据后采用SPSS 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比较未行MRCP组与MRCP组一般临床资料之间是否具有可比性,进一步探讨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性。[结果]共纳入328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其中2897例(88.27%)完善了术前MRCP,未行MRCP检查者为385例(11.73%)。未行MRCP组中有男性162例,女性223例,年龄16-79岁,平均年龄(51.26±14.20)岁;MRCP组中有男性1108例,女性1789例,年龄10-1 03岁,平均年龄(49.66±14.17)岁,两组间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MRCP组中MRCP检查发现胆囊管变异者173例,变异率为5.97%。各型的变异率如下:Ⅰ型胆囊管低位汇入为1.90%(n=55);Ⅱ型并行胆囊管为0.8%(n=23);Ⅲ型胆囊管左侧汇入为0.24%(n=7);Ⅳ型胆囊管高位汇入为0.24%(n=7);Ⅴ型副肝管为2.14%(n=62);Ⅵ型胆总管囊肿为0%(n=0);Ⅶ型迷走肝管为0%(n=0)。有19例存在复合变异:Ⅰ+Ⅱ型为 0.38%(n=11);Ⅰ+Ⅲ 型为 0.03%(n=1);Ⅰ+Ⅴ 型为 0.07%(n=2);Ⅱ+Ⅲ 型为0.13%(n=4);Ⅱ+Ⅴ型为0.03%(n=1)。两组间总费用,术后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未行MRCP组总住院天数较MRCP组短(P<0.05);未行MRCP组手术时间较MRCP组长(P<0.05)。MRCP组术后胆漏4例、出血1例、胆道损伤0例,未行MRCP组胆漏0例、出血1例、胆道损伤0例,MRCP组中转开腹手术12例,未行MRCP组中转开腹手术2例,两组间术后并发症、中转开腹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MRCP能准确有效识别胆囊管变异,有助于制定合理手术方案对避免医源性胆管损伤具有重要意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前MRCP检查胆囊管变异率为5.97%,变异以胆囊管低位汇入、低位汇入伴并行胆囊管为主。LC术前行MRCP检查,缩短了手术时间,未增加住院总费用,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应作为LC术前的常规检查。

曾凡刚[7](2019)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独立危险因素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过程中导致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期引起肝胆外科医师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危险因素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并对独立危险因素有效掌控及积极合理地避免,一定程度上减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可能,增加腹腔镜手术成功率,从而减少患者手术痛苦,提高医疗质量。方法选取河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行胆囊切除手术患者共计648例,回顾性研究分析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在临床相关因素的差异,并对相关临床因素深入探讨,寻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中转开腹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行胆囊切除术患者共计648例,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623例(占比96.4%),主治医师职称完成手术113例(占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比18.1%),副主任医师职称完成手术229例(占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比例36.8%),主任医师职称完成手术281例(占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比例45.1%);腹腔镜腹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患者25例(占手术总比3.6%),主治医师职称手术中中转开腹2例(占中转开腹比例8%,占同职称比1.7%),副主任医师职称术中中转开腹6例(占中转开腹比24%,占同职称比2.5%),主任医师职称术中中转开腹17例(占中转开腹比68%,占同职称比5.7%),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手术中胆囊三角及其周围粘连致局部解剖困难患者例数19例(占总手术比例2.93%,占中转开腹比76%),胆囊动脉损伤致局部出血量大,手术视野不清致中转开腹患者3例(占总手术比例0.46%,占中转开腹比12%),脏器反位致手术操作困难患者1例(占总手术比0.15%,占中转开腹比4%),胆囊管管径小、胆囊管暴露不充分患者1例(占总手术比0.15%,占中转开腹比4%),术中发现Mirrizi综合征患者1例(占总手术比例0.15%,占中转开腹比4%),胆囊切除术患者单因素分析结果示冠心病或伴心律失常、中性粒细胞计数>6.3×109/L、谷丙转氨酶>40U/L、血浆白蛋白<40g/L、胆囊壁厚度>3mm、胆囊结石多发、手术时机为5-10天、合并胆总管结石、胆囊壁化脓、胆囊壁坏疽、胆囊壁水肿、胆囊壁穿孔、胆囊动脉出血、术中见胆囊重度粘连、胆囊周围解剖不清、术前5天最高体温>37.3℃、胆总管宽度>6mm及胆囊床渗血等共17项因素在中转开腹组与胆囊切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其中术者职称因素进行分析,他们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过程中,术者职称不同,但他们中转开腹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胆囊周围粘连、胆囊周围解剖不清、胆囊动脉出血、胆总管扩张>6mm、冠心病或心律失常等共计5项因素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结论1本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独立危险因素分别是胆囊周围重度粘连、胆囊周围解剖不清、胆囊动脉出血、胆总管扩张>6mm、冠心病或伴心律失常。2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过程中,术者均度过“学习曲线”,不同职称手术医师中转开腹比例无显着差异,术者职称因素不是影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独立危险因素。3术者应对影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独立危险因素有全面了解,术前合理评估,有目的地避免独立危险因素,术中仔细操作,减少中转开腹,从而提高医疗质量。图4幅;表8个;参110篇。

李巧明[8](2017)在《腹壁穿刺拉钩的三孔法与传统四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比较辅助腹壁穿刺拉钩的三孔法与四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在普通型和复杂型LC术中的处理效果,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高临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连续选择2015年01月至12月入武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行LC手术患者共60例,分组原则为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慢性胆囊炎等普通LC病例实行随机数字法分组,有上腹部手术史、原发性腹膜炎、合并肝硬化、萎缩性胆囊炎的复杂LC病例实行随机数字法分组。最终三孔组和四孔组各30例,两组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普通型和复杂型LC术式比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比例、血清谷丙转氨酶、肌酐、总胆红素和白蛋白水平)具有可比性。手术由同一治疗小组根据标准医学流程完成。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引流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术后6h、12h和24h的疼痛程度(VAS值);24 h恶心、呕吐评级和乏力积分;术前及术后3d、7d免疫和炎症反应包括CD3+、CD4+、CD8+T淋巴细胞和CD4+/CD8+百分比,血清CRP、IL-6、TNF-α和皮质醇(Cor)水平,免疫球蛋白A(IgA)、IgG和IgM水平;随访1个月,比较腹壁美容满意度评分;健康状况评价包括胃肠疾病生存质量指数(GIQLI)和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量表SF-36。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时间点数据比较采用整体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表示,组间比较用(校正)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切口和腹腔感染、胆漏、胆管损伤、血管和神经损伤和肝肾功能障碍)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和引流量比较均无差异(P>0.05),但三孔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孔组术后6h、12h和24h VAS值明显低于四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孔组恶心、呕吐评级和乏力积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3d、7d免疫和炎症反应各项指标水平比较均无差异(P>0.05)。三孔组的腹壁美容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四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孔组的GIQLI和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四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辅助腹壁穿刺拉钩的三孔法在普通型和复杂型LC术中较传统四孔法在减轻创伤和疼痛,满足患者腹壁美容的要求,促进术后康复方面获益更多,值得推广应用。

郭克建[9](1994)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106例综合报告》文中认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106例综合报告自1991年我国引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以来,这一新技术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几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常规的手术操作已为许多医师掌握。通过广泛的实践,充分证明了LC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

白庆阳,封凯,黄燕东,侴丽鸿[10](2021)在《"V"字形解剖入路在腹腔镜复杂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V"字形解剖入路在腹腔镜复杂胆囊切除术中预防胆道损伤及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120例复杂胆囊切除术患者的病例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60例。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 观察组行胆囊三角"V"字形解剖入路, 对照组患者未用"V"字形解剖入路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与术后恢复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观察组中转开腹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分别为3.33%、(97.31±13.27) mL、(65.27±13.82) min,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33%、(111.27±25.18) mL、(81.35±12.12) min, 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胆道损伤发生率、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0、8.33%,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67%、28.33%, 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分别为(9.89±3.58) h、(32.58±5.17) h、(3 142.92±137.93)元、(4.73±1.42) d,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65±2.45) h、(46.18±6.49) h、(3 424.29±156.34)元、(5.38±1.25) d, 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腔镜复杂胆囊切除术使用胆囊三角"V"字形解剖入路更有利于手术操作, 能够减少患者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 减少术中中转开腹率, 降低手术胆道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 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复杂并发症的处理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复杂并发症的处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自制虚拟助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良性胆囊疾病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中英文缩略词
附录B 个人简介及发表论文
附录C 综述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及保留后壁的胆囊切除术式的临床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及保留后壁的胆囊切除术式的临床回顾性研究
    第一部分 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二部分 保留后壁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困难胆囊切除中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腹腔镜胆囊切除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1.缩略语表
    2.保留后壁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要点图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资料收集与方法
    2.3 研究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情况及原发病
    3.2 发生率
    3.3 诱因及临床表现
    3.4 胆漏类型
    3.5 胆漏原因
    3.6 诊断时间
    3.7 术中情况
    3.8 诊断方式及误诊
    3.9 治疗方式与预后
        3.9.1 治疗方式分类
        3.9.2 迟发性胆漏类型与治疗方式
        3.9.3 不同治疗方式与预后
        3.9.3.1 主要治疗方式间与预后
        3.9.3.2 不同胆漏类型在不同治疗方式下的预后
        3.9.4 漏口大小与预后
    3.10 并发症
第4章 讨论
    4.1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
        4.1.1 年龄特点
        4.1.2 性别特点
        4.1.3 临床表现
        4.1.4 发生率
    4.2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原因
    4.3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诊断
    4.4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治疗
    4.5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预防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急性胆囊炎PTGBD术后LC的时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1.1.1 一般资料
        1.1.2 设备资料
        1.1.3 治疗方法
        1.1.4 观察指标
        1.1.5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患者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1.2.2 术中情况比较
        1.2.3 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1.3 讨论
        1.3.1 PTGBD相关问题
        1.3.1.1 PTGBD的时机
        1.3.1.2 PTGBD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1.3.1.3 PTGBD时注意事项及并发症
        1.3.1.4 PTGBD的拔管指征
        1.3.2 PTGBD后LC手术时机的选择
        1.3.3 胆管损伤的因素、预防及治疗
        1.3.3.1 胆管损伤的因素
        1.3.3.2 胆管损伤的预防与治疗
        1.3.4 血管损伤的因素、预防及治疗
        1.3.4.1 血管损伤的因素
        1.3.4.2 血管损伤的预防及治疗
        1.3.5 注意事项及不足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胆囊炎的外科治疗
    2.1 开腹胆囊切除术
    2.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2.3 胆囊次全切术
    2.4 胆囊造瘘术
    2.5 保胆取石术
    2.6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 ASA分级标准、CCI评分标准、急性胆囊炎严重程度标准
附录 B 急性胆囊炎诊疗流程(2013版东京指南)
附录 C 急性胆囊炎诊疗流程(2018版东京指南)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5)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MRCP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对胆囊管变异的识别及手术和住院经济相关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独立危险因素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相关方法及依据标准
        1.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1.2 结果
        1.2.1 统计指标
        1.2.2 数据处理
    1.3 讨论
        1.3.1 LC中转开腹后,患者医疗成本增加
        1.3.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胆囊周围重度粘连及胆囊局部解剖不清,以上因素也是LC中转开腹独立危险因素
        1.3.3 LC中转开腹分类:主动中转开腹与被动中转开腹
        1.3.4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独立影响因素研究进展及对比分析
        1.3.5 重视学习曲线在减少LC中转开腹中的作用
        1.3.6 主治以上资历的术者,度过LC“学习曲线”后行LC,职称因素对中转开腹的影响作用小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胆囊三角粘连成因及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影响的研究进展
    2.1 胆囊三角粘连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现状
    2.2 胆囊三角粘连形成的临床机制及对LC影响
    2.3 胆囊三角粘连形成的临床因素
        2.3.1 炎性因素
        2.3.2 非炎性因素
    2.4 总结、思考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8)腹壁穿刺拉钩的三孔法与传统四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腹腔镜的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复杂并发症的处理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自制虚拟助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良性胆囊疾病的应用效果分析[D]. 李旺勇.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2]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及保留后壁的胆囊切除术式的临床回顾性研究[D]. 谢文强. 兰州大学, 2021(12)
  • [3]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D]. 陆思远. 吉林大学, 2020(08)
  • [4]急性胆囊炎PTGBD术后LC的时机[D]. 左钢钢.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D]. 李智豪.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6]MRCP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对胆囊管变异的识别及手术和住院经济相关指标的影响[D]. 艾润垚.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7]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独立危险因素临床研究[D]. 曾凡刚.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8]腹壁穿刺拉钩的三孔法与传统四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对比[D]. 李巧明. 河北医科大学, 2017(01)
  • [9]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106例综合报告[J]. 郭克建.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4(11)
  • [10]"V"字形解剖入路在腹腔镜复杂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 白庆阳,封凯,黄燕东,侴丽鸿.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1(10)

标签:;  ;  ;  ;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复杂并发症的处理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