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开放网络环境SunONE

进入开放网络环境SunONE

一、走进开放式网络环境SunONE(论文文献综述)

王飞[1](2020)在《文化类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用户评论态度研究》文中指出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信息高速传播的背景下,新的媒介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改变了传统媒体格局下的信息传播格局,信息不再被“推给”受众,相反的是人们利用互联网将所需要的信息“拉出来”,并参与到创造信息的活动中,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地位的相等,角色的转换,再加上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与交互性等特性,人们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发表着自身的看法与观点等等,也因此留下了用户海量的评论数据。庞大的数据信息看似毫无用处,而且庞杂且不规则,但实际上却蕴藏着巨大的价值,在当今的技术支持下这巨大的价值在逐渐被发掘,并反过来为人们服务。故宫作为承载明清五百余年宫廷历史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明伟大的历史见证。在故宫诞辰600年之际,爱奇艺网络平台携手故宫博物院和北京卫视,打造的《上新了故宫》这档聚焦于故宫博物院的综艺节目,将视野汇聚于故宫这个屹立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筑群,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加强与输出,更突破了传统的“文物”观念的局限性,强化着遗产的环境意识、共享意识,以及全社会都必须承担管理和保护的理念,促使人们从“大故宫”的观念来看待故宫保护,引起了国内外受众的一致好评和认同。本研究将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将《上新了故宫》第一季节目视频下所有的用户评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情感分析的方式,从用户评论类型、日期、字数、对象、情感分析等五个方面来探讨用户对文化类节目的态度。经笔者研究总结发现,《上新了故宫》第一季节目之中用户评论的情感倾向为正面积极,在认知层面上的用户评论占据主导地位。节目的嘉宾的加入,尤其是固定嘉宾为节目带来了较高的关注度和讨论度。同时,也加深了大众对文创产业的了解,促进了文化消费,推动了国内文创产业的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被外来文化蚕食和入侵的今天,《上新了故宫》这当节目致力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宣扬与传承,激发了受众对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觉醒与认知,为推动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作出巨大的贡献。因此,本研究针对《上新了故宫》不仅仅是为了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更是为了借由用户的认知探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缘何在受众心中觉醒。

伍文彬[2](2019)在《江西高校慕课建设发展现状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MOOC,翻译成中文为“慕课”,是一个大型的开放式的在线课程,是现在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自2012年起,慕课掀起了一场风靡全世界的教育改革,它引起了学术界以及整个社会的极大关注度。教育部在2016年6月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不断推进高等院校的在线课程的建设,继续扩展优质的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同时同步提升教育信息化以促进教育的公平性”。本研究对当前江西高校慕课建设现状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得到江西高校慕课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江西高校慕课建设协调发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首先,笔者收集并查阅国内外慕课相关研究文献,整理了当前国内外慕课的研究现状情况。其次,对相关慕课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综述,并对相关概念理论进行概述,奠定本文理论研究基础。再次,通过网络调研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对江西高校慕课建设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对当前江西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情况、江西高校在第三方慕课平台的课程开设情况、江西高校慕课课程数量情况、江西高校慕课课程的内容质量情况、江西高校慕课课程专业归属情况、江西高校慕课课程师资队伍情况、江西高校慕课课程参与学习人数的情况、江西高校慕课课程实践情况等进行分析,概括出了一些在江西高校慕课建设在高校慕课平台建设方面、高校慕课课程数量和课程内容质量的方面、高校的综合实力与其慕课建设的整体建设水平方面、高校的学生对于慕课的认知度方面、高校开设的慕课课程中师生之间互动、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方面以及高校学生对于慕课学习的态度和高校学生对于慕课这一概念本身的态度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齐进行剖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其中包含建立江西地区高校联盟慕课平台,统一对江西高校的慕课进行规规范化运营管理、加大慕课的推广以及宣传力度,让高校师生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慕课的内涵,促进慕课健康发展、成立专业的慕课教学团队,充分发挥优质的师资力量建设优质的慕课课程、完善学分制度,让学生更放心、更积极地投入慕课学习中以及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促进慕课健康协调发展等五个方面的建议。本文的研究弥补了当前对江西高校慕课建设现状的相关研究的不足,能够更清楚的认识江西高校慕课建设的现状,并提出一些发展建议,为加快我省的教育改革、促进江西高校慕课建设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陈茜朦[3](2019)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展览馆用户体验评价与量化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有博物馆展览大多为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而对于无物质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展示方法,只以简单的文字或者图片来进行解说。非遗是对技艺技法的传承,仅靠静态的藏品展出,展示的只是最终结果,而忽略了非遗的核心内容,就更谈不上非遗保护形成与传承。虚拟展览馆的出现解决了博物馆目前的困境。虚拟展览馆通过三维技术模拟真实空间,配以图像、声音、影像等,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人们参观展览时获得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由于虚拟展览馆的信息承载量几乎是无限的,除了将展览信息进行永久存储和实现永久展出,还可以进行扩展延伸,进一步扩大博物馆的教育性和影响力。尽管虚拟展览馆获得了大多数博物馆的青睐,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一是表现手段较单一,仅仅是将现实场景照搬到网络上,缺少对视听元素的集成与用户的互动;二是内容不够丰富,没有充分利用数字信息存储量大这一优势和多媒体的作用;三是形式较为陈旧,与用户现实生活联系不够,信息服务有待提升。因此需要确定什么样服务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如何制定相关的用户体验评价标准并确立有效的评价方法,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课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展览馆(以下简称“非遗虚拟展览馆”)的现状出发,构建用户体验评价体系与量化模型。首先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归纳非遗虚拟展览馆的用户体验评价维度和一级评价指标;然后综合文献研究法、半结构化用户访谈、开放式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评审法,收集、整理、归纳、筛选用户体验评价指标,初步构建非遗虚拟展览馆的用户体验评价体系。在量化阶段,基于李克特量表设计调查问卷并发放,将回收的问卷数据用SPSS19.0处理分析。经过信度与效度检验后,运用因子分析法筛选不相关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最终确立了包含感官层面、交互层面、反思层面3个评价维度、5个一级评价指标和18个二级评价指标的非遗虚拟展览馆用户体验量化模型。3个评价维度包括感官层面、交互层面和反思层面;5个一级评价指标分别为审美体验、交互体验、沉浸体验、情感体验、文化体验;由这5个一级评价指标下分为18个二级评价指标,分别为:审美体验下的图案、色彩、文字、图标和布局;交互体验下的普适性与流畅性;沉浸体验下的视觉丰富、动作沉浸、运动关系和声音配合;情感体验下的新奇感、探索感、满足感、个性化和亲近感;文化体验下的非遗内容和非遗融合。各个评价指标都被赋予了维度权重和总权重,以比较在整个用户体验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最后验证了该量化模型的有效性和可用性。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时光绣”虚拟展览馆为实验对象,运用该模型对其进行用户体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选取相应指标进行优化设计后,再次进行用户体验评价。通过比较分析,优化后用户体验评价的平均分及加权平均分均有不同程度提升,说明该模型在进行非遗虚拟展览馆的用户体验评价时是有效的及可用的。非遗虚拟展览馆用户体验评价体系与量化模型的构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通用原则,有助于博物馆方面根据用户体验设计出满足用户需求、更具吸引力的非遗虚拟展览馆。未来的非遗展览将和数字技术、web技术密不可分,注重用户的本身感受,可以进一步提高非遗虚拟展览馆的展示和服务质量以及信息的传播效率,有效做到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彭锦[4](2018)在《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三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对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推动新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要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MOOC作为一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深入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也是现代教育中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它具有大规模、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MOOC的应用和推广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扩大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有着巨大的作用。学分制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上其课程选择的灵活性、学习过程的指导性、弹性学制的机动性、学习内容的宽广性以及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等特点而迅速地得到推广和不断的发展、完善,被世界各国高等学校采纳并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民办高等学校实行学分制面临着师资不足、教学资源匮乏等诸多困难,借助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MOOC这一现代化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是解决民办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面临问题的有效办法。本论文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和网络学习法,基于MOOC这一视角,对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设计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论文首先音剖析了当前民办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面临的问题,如学科专业设置单一,课程面狭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基本教学条件不够完善,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学生选课盲目缺乏导向,学习自主性不强;制度不全与保障缺失等等。为了解决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实施面临的现实问题,论文提出利用MOOC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推进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改革。论文探讨了 MOOC的特征及对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实施的作用和影响,指出(1)MOOC为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的实施提供了更多优质课程资源,促进了精品课程建设,从而助推学分制改革;(2)MOOC为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的实施解决了优秀教师资源不足问题,提高了整体教师队伍质量;(3)MOOC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有利于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顺利推行。论文概括了当前民办高等学校运用MOOC推行学分制可以采用的几种模式:1)自助课程+课程证书认证模式;2)第三方课程平台选课+学校学分认证模式;3)联盟高等学校课程平台选课+高等学校间学分互认模式。并以D校为例,借助尔雅通识教育MOOC平台,设计了基于MOOC的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该方案对部分高等学校实行的购买第三方课程平台选课+学校学分认证模式的实践探索进行了概括、总结和提炼,上升到理论高度,以期为更多的民办高等学校进行基于MOOC的学分制改革提供参考。该方案对D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减少了必修课的比例,扩大了选修课的比例,并且以优质的、丰富的MOOC通识教育综合素养选修课程替代了原有的狭窄的、贫乏的跨专业选修课程,同时对学分管理及收费制度做了设计。为保证基于MOOC的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的顺利实施,论文还探讨了实施基于MOOC的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的保障策略,包括经费保障、制度保障、网络等后期服务和管理保障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三点:(1)视角的创新。以MOOC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为切入点对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设计进行研究,构建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改革的全新模式和路径,这为探索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改革的新路子打开了视野。(2)内容的创新。论文以尔雅通识教育MOOC平台为依托,设计出基于MOOC的民办高等学校学分制方案,这对创新民办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方式具有开拓性意义。(3)方法的创新。本论文运用网络学习法,依据网络学习的特点进行MOOC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的广阔性、互动性、自由性和精服务,从而凸显了基于MOOC的学分制方案的优越性。本研究对深化民办高等学校的学分制改革,加快民办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推进民办高等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促进民办高等学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周含[5](2018)在《通过互联网平台技术改变教育方式的局限——关于MOOC的教育社会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作为一种教育资源的共享方式和学习资源的拓展,是一种极为便利和有效的手段。但是,MOOC总体上具有单向传授、缺乏师生互动、自助式学习缺乏争论与思考、考核内容结构单一、复杂学习产出如课业论文无法获得指导和评价、难以实现个性化的因材施教等特点,与在大学课堂内学习的学生相比,仅仅依靠MOOC在网络上学习的学生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差异很大,进而全面成长方面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可预见的时期内,MOOC这种"教"居于绝对优势而"育"的成分很少的教学方式,不可能成为大学内部的主流,更不可能取代课堂教学。

肖宜轩[6](2017)在《基于网络舆情的企业信誉评价研究》文中提出信誉是对企业的过去的行动和未来前景的知觉表达,描述了企业与其他主要竞争对手相比的总体吸引力,企业应该努力赢得公众的注意力和支持来维持企业信誉。信誉既可以通过消费者早起购买产品和服务获得的直接经验,也可以源自企业控制或者传播以及第三方渠道。开放式网络环境下,用户可以通过在线社交媒体发表对于企业的产品、服务、品牌等方面的观点和评论并对企业进行信誉评分。这些用户评论产生内容成为网络环境下获取企业信誉信息的新渠道。针对网络环境下存在评价偏差、评价来源多元化等导致企业和公众无法准确识别网络环境下的企业信誉的问题,本文从多个维度提出面向互联网舆情的企业信誉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对模型进行验证,并对企业信誉做出具体评价。具体研究了一下两方面内容。首先,本文从多个维度提出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信誉评价的相对普适指标,并建立指标体系,具体从企业、产品、交易和用户四个维度提取指标构建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权重主要利用对企业专家调查的方式来对企业信誉评价指标间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打分,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每一维度下的指标权重向量,并利用模糊分析法得到评价结果向量,构建了企业信誉评价模型,继而应用于实证分析验证企业信誉评价模型。其次,通过实证分析对检验评价企业信誉评价模型。综合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对开放式网络环境下对企业信誉评价的实际需求,本文采取从企业论坛、电商平台、百度口碑以及微博四个平台获取互联网用户的评论、交易信息等内容。对于评论信息采取基于情感词典的文本情感倾向分析,将评论信息量化为情感倾向值,构成评价向量,通过构建的企业信誉评价模型,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对企业信誉进行量化的评价。最后,通过对结论的讨论与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探讨了企业应如何应对网络舆情,以维持并提高企业信誉。针对本文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钱钟馨[7](2017)在《轨道交通CBTC安全通信协议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迅猛发展。随着列车运行密度、载客量不断提高,新建的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已完全采用移动闭塞技术体制。且更进一步,我国正在进行无人驾驶技术的全国产化的示范线建设,无人驾驶的信号系统已成为未来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发展方向。无人驾驶对信号系统在安全性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信号系统车-地无线通道提供更高的传输带宽和更稳定的传输通道。信号系统是保障轨道交通安全运行的关键设备,其安全性和可靠性直接决定着系统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因此,构建安全可靠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是目前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基于通信的信号系统完全构建在开放式的数据通信网络上,而开放式的数据通信系统面临的安全风险对CBTC(Communications-Based Train Control,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简称CBTC)的应用安全构成威胁。所以,必须针对开放式网络研究、设计、实现标准化的安全通信协议,规范各信号系统厂商的通信接口,保证安全相关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统一规范的安全通信协议也是我国正在推行的信号系统互联互通的必然要求。本课题在分析EN50159-2标准规范的7种信息传输威胁的基础上,对ERTMS的Subset-098、Subset-037安全通信协议进行了重点研究。在此基础上设计轨道交通CBTC系统的安全通信协议及安全通信软件,在Linux操作系统上完成安全通信软件主要功能的实现。本文完成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了CBTC信息传输的安全性需求、开放式传输系统中信息传输的安全威胁,并提出了相应的防御措施。(2)分析了基于Euroradio相关协议的安全传输系统的系统结构、消息模型,重点研究了安全相关设备间的时差估算过程,安全连接建立过程,安全用户数据传输过程及消息完整性验证与对等实体验证。(3)深入分析安全通信协议层次结构和工作流程,对TTS,CBC-DES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深入的研究。完成了TTS,3-DES和ALE关键软件模块的设计与软件实现。设计、实现的安全通信协议软件在仿真的CBTC安全设备下运行测试结果表明,本课题完成的安全通信协议软件满足CBTC系统对传输通道端到端传输时延、传输流量、稳定性的要求,软件很好实现了安全通信协议的功能,检测并防御了已知的7种威胁。

冀萌萌[8](2016)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四维度服务理念的实现》文中指出阐述了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将创新的四维度服务模式运用到图书馆服务中,从图书馆服务理念、实在用户和潜在用户的实现、新技术应用3个方面来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质量。

蒋平[9](2016)在《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中美高校网络课程自20世纪末发展至今,已经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当时是受到了网络市场利润的驱使,还是信息技术力量的推动,又或是面临传统课程发展的制度瓶颈,但一路走来可谓是历经艰辛。直到最近几年,MOOC的兴起将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推向一个全新的高潮期。学术界和舆论媒体同时以铺天盖地广告营销的方式,对网络课程引发的高等教育数字化革命进行广泛宣传,重点介绍网络课程如何激发了在线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赢得了怎样的良好社会声誉,甚至提出网络课程构筑的虚拟大学将会主宰未来大学的发展方向,传统实体大学正在走向衰亡。中美两国政府积极响应MOOC带来的影响力,不仅大规模地发展网络课程,为网络课程开发搭建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合作平台,而且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将高等教育信息化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地位。如果继续按照惯常的技术逻辑去考察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那么注定在研究思路上很难有所突破和创新。因为技术已经成熟到网络课程的在线教学与在线学习可以无限时空,“随心所欲”。从麻省理工学院倡导“知识共享”的理念,提出“公开线上课程”计划,到M0OC平台仍然继续坚守“免费”、“开放”与“共享”原则,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主流价值取向好像不曾改变,但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却越发复杂而多元。其中,“知识转型”理论无可厚非地成为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深刻动力。以知识转型为研究视角来分析比较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既源自于教育改革本身与知识转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内在逻辑关系,又是由于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植根于知识转型的社会背景,发展过程中的很多基本特征反映了知识转型的内在要求。但是,要为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比较研究寻求知识转型理论支撑的有力证据并不是轻而易举之事。不仅要从已有研究的文献资料中系统性、分类化的概括归纳,找寻出知识转型与网络课程相互作用的初步证据,而且还要辩证地分析技术力量与知识转型哪个要素对考察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更大。按照“研究基础→事实呈现→理论探索”的研究思路,利用历史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既对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及技术影响进行了历史阶段划分,又对知识转型相关理论进行了整合和提升,建构出新的知识转型理论分析框架。从中分析得出技术逻辑用于解释和指导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具有不适合性,经过一番“理论探索”,最终寻求到知识转型理论支撑的充分证据。以“事实呈现”的方式描述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演变历程及概况不仅是要说明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如何走向融合,成为“竞相争艳”的对手和伙伴,而且更是为后续知识转型理论的实践推进提供事实依据。那么,如何对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进行具体化比较研究呢?依据“实践考察→问题反思→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从知识转型衍生的制度逻辑中考察了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趋同性和差异性。趋同性特征中出现了由计算机网络构筑的虚拟世界,知识生产数字化明显:推行“项目驱动”式发展路径,以知识协议为重要原则;发生着“现代知识”向“后现代知识”性质的转变,“无形学院”的团队合作十分普遍。这种趋同性特征符合知识转型内在制度的要求。差异性特征中受到知识转型外在制度的影响,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在政策导向、基本路径、运行机制和价值立场上存在显着区别。这种宏观意义上的“趋同存异”现象及其制度逻辑也同样发生在中美两国较为典型和颇具代表性的在线学习平台发展过程中。以美国高校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Coursera、edX和中国高校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爱课程”和“学堂在线”为个案,进行对比考察分析发现: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在知识权力控制、知识形态转变、知识协议制定以及组织合作形态等方面存在“趋同性”,而在发展路径、运行机制、权力地位和角色功能上具有显着“差异性”。知识转型理论在实践推进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无论是新旧“知识生产模式”的交替,还是“现代知识型”向“后现代知识型”的转变,都一致地表明两种不同的“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的“共存现象”和“相互作用”关系。一方面,新旧“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在转型过渡时期,同时共存于同一社会,到底选择以哪种科学规范或知识规范为标准可能难以抉择,必然引起知识世界的混乱状态。另一方面,原有“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建构的社会不可能对新的“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逐渐确立的科学规范或知识规范表示接受和改变,更有可能遭到原有“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的抵制和反抗,从而试图夺回知识控制的主导权,由此导致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过程中诸多矛盾和冲突的出现。只有当新的“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完全取代原有的“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并为人们所接受时,这种知识王国的混乱状态和矛盾冲突才会自然消失。为此,知识转型的“共存现象”与“相互作用”造成的混乱状态和矛盾冲突必然渗入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开发、建设和运营过程,以连锁反应的形式导致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面临共同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学习效果不佳,知识市场化引发学术危机,教师难以做出选择以及学分互认和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那么,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如何应对知识转型的变革引发的挑战呢?注重课程平台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实现大学与政府、市场三方利益共赢,培养知识、能力与技术相融合的数字化教师和试点推行SPOC课程平台及教学模式将是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未来方向。

罗晓琴,谢英英,杨振萍[10](2016)在《探索MOOC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认为MOOC作为一种新型在线教学模式给全球教育领域带来了一场深刻的教学变革。本文针对MOOC的发展和特点,结合本校MOOC工作的开展,阐述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MOOC的优势,充分共享优质的实验设备与师资,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二、走进开放式网络环境SunON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进开放式网络环境SunONE(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类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用户评论态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态度研究
        2.1.1 态度定义
        2.1.2 情感分析
        2.1.3 百度AI开放平台
    2.2 关于用户评论的有用性研究
    2.3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研究
        2.3.1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界定
        2.3.2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现状
        2.3.3 《上新了故宫》的相关研究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样本的获取与处理
    3.2 研究框架建构
        3.2.1 理论基础
        3.2.2 框架建构
        3.2.3 用户评论情感倾向性分析
4 研究结果解释与说明
    4.1 有关用户评论的整体认识
    4.2 认知:背后的故事讲述
    4.3 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4.3.1 情感倾向性分析
    4.4 行动:认同传统文化
5 结语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江西高校慕课建设发展现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理论意义
        1.1.3 研究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框架
2 相关理论与概念界定
    2.1 慕课概念和特征
        2.1.1 慕课的概念
        2.1.2 慕课的特征
    2.2 慕课教学设计
    2.3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3 江西高校慕课建设现状调查
    3.1 调查流程
    3.2 调查形式
    3.3 整体数据概况
    3.4 网络调研
        3.4.1 网络调研对象
        3.4.2 网络调研内容
        3.4.3 网络调研处理
    3.5 问卷调查
        3.5.1 问卷对象选取
        3.5.2 问卷设计
        3.5.3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3.5.4 问卷统计
4 江西高校慕课建设现状分析与研究
    4.1 江西高校慕课建设现状分析
        4.1.1 高校慕课平台建设情况分析
        4.1.2 高校慕课课程总数量情况分析
        4.1.3 高校慕课课程专业归属情况分析
        4.1.4 高校慕课课程师资队伍情况分析
        4.1.5 高校慕课课程参与学习人数情况分析
        4.1.6 高校慕课课程实践情况分析
    4.2 江西高校慕课建设存在的问题
        4.2.1 高校慕课平台建设方面
        4.2.2 课程数量和内容质量方面
        4.2.3 高校慕课整体建设水平方面
        4.2.4 学生对于慕课的认知方面
        4.2.5 课程中师生之间互动方面
        4.2.6 学生对慕课学习的态度方面
    4.3 促进江西慕课建设发展的建议
        4.3.1 慕课建设发展建议与对策概述
        4.3.2 建立地区高校联盟慕课平台
        4.3.3 加大慕课的推广以及宣传力度
        4.3.4 成立服务于各大高校的专业教学团队
        4.3.5 完善学分认证和转换制度
5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关于对江西省高校慕课学习者的相关问题的调查问卷
    附录2 教育部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江西部分)
    附录3 中国校友会网2018江西省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
    附录4 网络平台数据爬取部分参考代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展览馆用户体验评价与量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
        1.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学术研究的兴起
        1.2.2 以传统博物馆进行非遗保护面临困境
        1.2.3 虚拟展览馆的出现及其用户体验评价
    1.3 课题研究方向与主要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非遗虚拟展览馆发展现状
        1.4.2 用户体验评价及量化模型构建研究现状
        1.4.3 非遗虚拟展览馆用户体验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课题研究方法
        1.6.2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2 非遗虚拟展览馆概述及其用户体验分析
    2.1 非遗虚拟展览馆概念
        2.1.1 非遗虚拟展览馆概念界定
        2.1.2 概念区别与关系划分
    2.2 非遗虚拟展览馆的内容分析
        2.2.1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
        2.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
    2.3 非遗虚拟展览馆的功能分析
    2.4 非遗虚拟展览馆的技术分析
        2.4.1 虚拟现实技术
        2.4.2 几何建模技术
        2.4.3 图像建模技术
        2.4.4 两类虚拟展览馆比较
    2.5 非遗虚拟展览馆用户体验
        2.5.1 概念界定
        2.5.2 研究对象界定
        2.5.3 用户构成及其需求分析
        2.5.4 使用环境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非遗虚拟展览馆用户体验评价体系建立
    3.1 用户体验评价维度的分析及确立
    3.2 一级评价指标的分析及确立
    3.3 二级评价指标收集
        3.3.1 文献分析
        3.3.2 半结构化用户访谈
        3.3.3 开放式网络问卷
        3.3.4 评价指标整合归纳
    3.4 二级评价指标筛选
        3.4.1 专家评分及结果
        3.4.2 专家修改意见
    3.5 二级评价指标分析
        3.5.1 审美体验评价指标分析
        3.5.2 交互体验评价指标分析
        3.5.3 沉浸体验评价指标分析
        3.5.4 情感体验评价指标分析
        3.5.5 文化体验评价指标分析
    3.6 评价体系确立
    3.7 本章小结
4 非遗虚拟展览馆用户体验量化模型构建与分析
    4.1 问卷调查
        4.1.1 问卷调查目的
        4.1.2 问卷调查内容及数量
    4.2 调查数据分析及筛选
        4.2.1 信度分析
        4.2.2 效度分析
        4.2.3 评价指标筛选
    4.3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4.3.1 计算过程
        4.3.2 计算结果
    4.4 用户体验量化模型的分析
        4.4.1 用户体验量化模型分析
        4.4.2 用户体验优化设计策略
    4.5 不同对象用户体验量化模型的分析
        4.5.1 不同用户群体
        4.5.2 不同非遗类型
    4.6 本章小结
5 非遗虚拟展览馆用户体验量化模型验证与应用
    5.1 选择评价对象与用户
        5.1.1 优化对象选取
        5.1.2 评价用户选取
    5.2 用户体验评价及结果
        5.2.1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5.2.2 优化指标选取及优化顺序确定
        5.2.3 设计内容及原则
    5.3 “时光绣”虚拟展览馆用户需求分析
        5.3.1 蜀绣艺术特征分析
        5.3.2 “时光绣”虚拟展览馆用户需求分析
    5.4 “时光绣”虚拟展览馆功能模块设计
    5.5 “时光绣”虚拟展览馆信息架构构建
        5.5.1 蜀绣针法
        5.5.3 蜀绣图案及纹样寓意
        5.5.4 蜀绣配色
    5.6 “时光绣”虚拟展览馆交互设计
        5.6.1 交互流程设计
        5.6.2 主界面UI原型图
    5.7 “时光绣”虚拟展览馆视觉设计
        5.7.1 设计元素与色彩选择
        5.7.2 图标设计
        5.7.3 图案纹样设计
        5.7.4 网页界面优化设计
        5.7.5 APP界面优化设计
    5.8 问卷调查及结果对比
    5.9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创新之处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6.1.1 创新之处
        6.1.2 已解决的关键问题
    6.2 主要结论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C.学位论文数据集
    D.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展览馆用户访谈提纲
    E.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展览馆开放式网络问卷
    F.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展览馆用户体验专家评分问卷
    G.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展览馆用户体验调研问卷
    H.“时光绣”刺绣虚拟展览馆用户体验调研问卷
致谢

(4)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
        1.4.2 研究的难点
        1.4.3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解析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MOOC的定义
        2.1.2 民办高校的概念
        2.1.3 学分制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多元智能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网络学习环境理论
3 民办高校实施学分制面临的问题基于四所民办高校的调查
    3.1 基于四所民办高校的调查
        3.1.1 调查对象、方法和过程
        3.1.2 调查内容和结果
    3.2 民办高校实施学分制面临的问题分析
        3.2.1 学科专业设置单一,课程面狭窄
        3.2.2 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3.2.3 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3.2.4 基本教学条件不够完善,管理水平相对滞后
        3.2.5 学生选课盲目缺乏导向,学习自主性不强
        3.2.6 制度不全与保障缺失
4 MOOC的特征及其对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影响
    4.1 MOOC的特征
        4.1.1 大规模
        4.1.2 开放性
        4.1.3 个性化
    4.2 MOOC的技术背景
        4.2.1 MOOC平台的功能
        4.2.2 MOOC平台的基本技术架构
    4.3 MOOC对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影响
        4.3.1 现实与契机
        4.3.2 MOOC促进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几种模式
        4.3.3 MOOC对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积极作用
        4.3.4 民办高校利用MOOC进行学分制改革的有利条件
5 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以D校为例
    5.1 D校的基本情况
        5.1.1 学校概况
        5.1.2 D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
    5.2 D校基于MOOC的学分制方案设计
        5.2.1 指导思想
        5.2.2 设计原则
        5.2.3 设计思路
        5.2.4 方案构架
6 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实施的保障策略
    6.1 制度保障
        6.1.1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6.1.2 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
        6.1.3 建立健全导师制
        6.1.4 建立健全收费制度
        6.1.5 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
    6.2 经费保障
    6.3 后勤保障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访谈提纲
附录二: 民办高校学分制实施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三: 超星尔雅综合素养选修课目
附录四: 尔雅通识教育网络课程平台介绍
附录五: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5)通过互联网平台技术改变教育方式的局限——关于MOOC的教育社会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MOOC简介:以CORSEERA为例
2 MOOC与课堂现场教学相比的局限性
3 总结与反思

(6)基于网络舆情的企业信誉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基于网络舆情的企业信誉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的构建
        1.3.2 基于网络舆情的企业信誉评价实证分析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企业信誉评价与网络舆情基本理论
    2.1 企业信誉基本理论
        2.1.1 企业信誉基本概况
        2.1.2 企业信誉对企业的影响
    2.2 企业信誉评价
        2.2.1 企业信誉评价的内容
        2.2.2 企业信誉评价方法
    2.3 网络舆情
        2.3.1 网络舆情基本概念及特点
        2.3.2 网络舆情的研究方向
        2.3.3 网络舆情信息挖掘
        2.3.4 基于语义的文本情感倾向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企业信誉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的构建
    3.1 企业信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1 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
        3.1.2 评价指标的选取与建立
    3.2 模型构建方法
        3.2.1 模糊层次分析法概述
        3.2.2 构建企业信誉评价模型的要素
        3.2.3 构建企业信誉评价模型的步骤
    3.3 模糊层次分析法应用于企业信誉评价的可行性
        3.3.1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优点
        3.3.2 应用可行性分析
    3.4 基于网络舆情的企业信誉评价模型的构建
        3.4.1 构建评价模型
        3.4.2 确定指标权重
        3.4.3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网络舆情的企业信誉评价实证分析
    4.1 实验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4.1.1 实验数据的来源及获取
        4.1.2 数据预处理
    4.2 评论文本数据的处理
    4.3 企业信誉评价实证分析
        4.3.1 企业维度
        4.3.2 产品维度
        4.3.3 交易维度
        4.3.4 用户信誉信息维度
    4.4 评价结果与分析
        4.4.1 评价结果
        4.4.2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轨道交通CBTC安全通信协议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EN50159标准
        1.2.2 Euroradio相关标准
        1.2.3 RSSP安全通信协议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
2 轨道交通CBTC数据传输安全性分析
    2.1 轨道交通CBTC系统描述
    2.2 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结构
    2.3 CBTC系统数据传输安全性分析
        2.3.1 CBTC系统数据传输安全性需求
        2.3.2 开放式传输系统面临的安全风险
        2.3.3 开放式传输系统安全威胁的防御措施
        2.3.4 开放式传输系统防御安全码分类
    2.4 本章小结
3 EURORADIO相关安全通信协议
    3.1 Euroradio相关安全通信协议介绍
        3.1.1 Euroradio安全通信协议层次划分
        3.1.2 安全功能模块SFM的功能
        3.1.3 SFM消息结构
        3.1.4 SFM安全服务接口
    3.2 SAI层
        3.2.1 SAI层的功能
        3.2.2 SAI接口
    3.3 SL层
        3.3.1 SL层的功能
        3.3.2 安全PDU消息结构及其编码
        3.3.3 SL子层接口(SL子层安全服务)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EURORADIO协议的安全传输系统设计
    4.0 安全功能模块
    4.1 三重时间戳(Triple Time Stamping)
    4.2 SL层协议设计
        4.2.1 安全程序
        4.2.2 执行时序
        4.2.3 数据传输
        4.2.4 连接释放
    4.3 BCC协议细节
        4.3.1 报文格式
        4.3.2 32位CRC生成多项式
    4.4 ALE协议层的设计
        4.4.1 详细介绍
        4.4.2 ALE的服务原语
        4.4.3 适配层报文格式(ALEPKT)
        4.4.4 ALE运行
        4.4.5 数据传输
        4.4.6 连接释放
        4.4.7 冗余链路管理
        4.4.8 ALEPKT错误处理
    4.5 本章小结
5 LINUX下安全通信协议的实现
    5.1 模块划分
    5.2 模块交互关系
    5.3 关键模块的软件实现
        5.3.1 SL层主要模块软件实现
        5.3.2 SAI层主要模块软件实现
    5.4 网络传输特性模拟及测试
        5.4.1 网络传输特性模拟
        5.4.2 安全通信软件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8)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四维度服务理念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现状
    1.1 高校信息服务呈现多元化趋势
    1.2 高校信息服务效果仍不能满足读者需求
2 高校图书馆四维度服务模型
3 实际用户和潜在用户
    3.1 实际用户
    3.2 潜在用户
4 新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4.1 微博
    4.2 微信公众平台
    4.3 简易信息聚合(RSS)
    4.4 MOOC
    4.5 应用集成
5 结束语

(9)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的缘起
        二、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研究的实践价值
    第三节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核心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在知识转型中的演变
    第一节 开放课件运动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一、开放课件运动下美国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二、开放课件运动下中国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第二节 MOOC时代背景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一、MOOC时代背景下美国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二、MOOC时代背景下中国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第三章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不可忽视的技术力量
    第一节 开放课件运动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技术牵引
        一、开放课件运动下技术对美国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影响
        二、开放课件运动下技术对中国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MOOC时代背景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技术牵引
        一、MOOC时代背景下技术对美国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影响
        二、MOOC时代背景下技术对中国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知识转型理论支撑
    第一节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 两种不同模式之间的变迁
        一、“小科学”与“大科学”之间的知识生产模式转型
        二、“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科学”知识生产模式转型
        三、“知识生产模式1”向“知识生产模式2”的转型
    第二节 知识转型理论界说: 时代背景抑或是思想基础
        一、“知识型”与“知识转型”内在逻辑理路分析
        二、“现代知识型”向“后现代知识型”演变历程
        三、第三次知识转型引发现代教育领域严重危机
        四、后现代知识性质转变对教育改革的促进功能
    第三节 知识转型与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相互关系
        一、“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知识转型”理论关系之辩
        二、“知识转型”时期的到来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
        三、“知识转型”理论与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内在关系
第五章 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趋同存异
    第一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趋同性: 知识转型内在制度指引
        一、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以虚拟的知识形态存在
        二、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以知识协议为重要原则
        三、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以后现代知识观为基础
        四、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以无形学院为合作平台
    第二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差异性: 知识转型外在制度设计
        一、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政策导向: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
        二、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基本路径: 局部探索与全面实施
        三、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运行机制: 市场调节与政府主导
        四、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价值立场: 知识霸权与本土开发
    第三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案例比较: 知识转型的制度化存在
        一、美国高校网络课程两大在线学习平台分析
        二、中国高校网络课程两大在线学习平台考察
        三、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比较研究
第六章 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未来方向
    第一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面临的挑战: 知识转型引发的冲突
        一、令人堪忧的通过率: 学习效果不佳背后的“证据”
        二、当课程成为一种商品: 知识市场化引发的学术危机
        三、积极的参与者或懈怠的旁观者: 教师如何选择
        四、学分互认与质量评价: 一个漫长的完善过程
    第二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未来方向: 迎接知识转型的变革
        一、知识共享的新型组织化图景: 课程平台的多元化与包容性
        二、知识市场化的矛盾化解: 三重螺旋模式中的利益共谋
        三、数字化大学教师: 知识、能力与技术的合成者
        四、MOOC发展中对SPOC的探索: 为提升质量的一种尝试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演变在知识转型中走向融合
        二、知识转型衍生的制度逻辑构成趋同性与差异性的存在
        三、知识转型引发的冲突制约着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四、走进开放式网络环境SunONE(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类综艺节目《上新了故宫》用户评论态度研究[D]. 王飞. 暨南大学, 2020(04)
  • [2]江西高校慕课建设发展现状实证研究[D]. 伍文彬.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3]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展览馆用户体验评价与量化模型研究[D]. 陈茜朦. 重庆大学, 2019(01)
  • [4]基于MOOC的民办高校学分制方案设计研究[D]. 彭锦. 武汉大学, 2018(01)
  • [5]通过互联网平台技术改变教育方式的局限——关于MOOC的教育社会学分析[J]. 周含. 价值工程, 2018(24)
  • [6]基于网络舆情的企业信誉评价研究[D]. 肖宜轩.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2)
  • [7]轨道交通CBTC安全通信协议的研究与实现[D]. 钱钟馨.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6)
  • [8]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四维度服务理念的实现[J]. 冀萌萌.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6(18)
  • [9]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比较研究[D]. 蒋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 [10]探索MOOC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罗晓琴,谢英英,杨振萍. 大学物理实验, 2016(02)

标签:;  ;  ;  

进入开放网络环境SunONE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