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DM网络中的光纤器件

WDM网络中的光纤器件

一、Optical Fiber Devices in WDM Networks(论文文献综述)

张婉[1](2020)在《基于材料修饰的新型微结构光纤器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结构光纤,由于其结构设计的灵活多变性及传统光纤无法比拟的优异光学特性,极大地突破了传统光纤的局限,为纤维光学带来了一场深刻变革,为光纤技术及其应用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近年来,微结构光纤及应用研究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为光通信、光传感、光器件、量子光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发展瓶颈问题突破提供了新的契机。微结构光纤中存在的空气孔为功能材料的修饰提供了天然的通道,材料修饰的微结构光纤集材料的优异光学特性与微结构光纤灵活的结构设计于一体,为提升微结构光纤性能、扩展其应用范围及新型光器件开发提供了新的途径。本学位论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生创新基金项目的联合资助下,开展基于金属修饰微结构光纤的理论及实验研究,重点围绕着宽带微结构光纤偏振滤波器、单模圆柱矢量光束模式选择器以及高性能光纤传感器开展深入研究。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提出一种具有偏振滤波功能的镀金膜微结构光纤。为提高镀金膜的可行性,综合考虑增强金属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与减小镀金膜对光纤损耗的影响,在微结构光纤设计中将包层第二圈空气孔的一个空气孔设计成大尺寸空气孔,不仅便于镀金膜的实现,而且通过打破光纤旋转对称性,使基模的两个偏振态不再简并。通过在大空气孔内壁镀金膜,使基模的一个偏振态与金属中的等离子体波产生强烈共振,成功实现偏振滤波。研究结果表明,在波长1.31μm处,基模y偏振模损耗为2138.34 d B/cm,基模x偏振模损耗为2.03 d B/cm,两偏振模损耗比值高达1054.3,在微结构光纤中实现了单偏振传输,即偏振滤波功能。选取300μm光纤长度做偏振滤波器,其偏振消光比20 d B对应的带宽为530 nm,覆盖波长从1.15μm至1.68μm,其中最大偏振消光比高达525 d B,成功实现了宽带小型化偏振滤波器。2.首次将复合金纳米线引入环形芯微结构光纤,提出一种用于准单模圆柱矢量光束(Cylindrical vector beam,CVB)产生的复合金纳米线填充的环形芯微结构光纤。通过在环形芯微结构光纤中心空气孔填充金-石英-金复合纳米线,在波长1.3μm至1.39μm的90nm带宽的范围内,环芯中其他模式与TE01模的损耗比大于50,获得较好的准单TE01模CVB传输特性,在全光纤条件下,有效分离了环形芯微结构光纤中的模式,实现准单TE01模CVB传输。与现有利用光纤实现CVB单模传输的系统相比,该光纤不仅具有结构简单、稳定性好的优点,而且突破了难以实现单模传输及单模传输损耗高的难题。3.提出一种用作折射率传感器的镀金膜D形微结构光纤。为使待测分析物与镀金镀充分接触,降低镀金膜制作难度,选择D形微结构光纤。通过在侧平面上镀条状金膜,增加结构自由度,通过调节镀金条宽度,提升该传感器的折射率检测范围。通过结构参数优化,该传感器实现了从1.2至1.4的非常宽的折射率检测范围,最大灵敏度可达3751.5 nm/RIU,且传感器的折射率分辨率优于1×10-5 RIU。所设计的折射率传感器具有比其他金属修饰微结构光纤传感器更宽的折射率检测范围,大大拓宽了该折射率传感器的应用范围。4.首次将镶嵌金属线的修饰方式用于HC-ARF,提出一种可实现偏振滤波性能的镶嵌金纳米线的单层椭圆管空芯反谐振光纤(Hollow Core Anti-resonant Fiber,HC-ARF)。通过在水平方向的两个椭圆管各镶嵌一根金纳米线,使基模的一个偏振态与金属中的等离子体波产生强烈共振,在波长1.3μm至1.5μm的200nm带宽的范围内,高阶模及基模y偏振模与基模x偏振模的损耗比均大于100,实现了良好的偏振滤波。为降低制作难度,进一步提出一种改进型的金属修饰嵌套管HC-ARF,将椭圆管包层换为圆管包层,采用铝纳米线代替金纳米线嵌入水平方向两大圆管管壁,并在水平方向的两个圆管中分别嵌套两个小圆管,有效将单偏振单模区域扩展到320 nm,覆盖波长1.26μm至1.58μm的范围。金属铝造价远低于金属金,因此,改进型金属修饰嵌套管HC-ARF具有制备难度低、单偏振单模带宽宽及成本低的显着优势,在相干空芯光纤通信系统及超宽带激光偏振光源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5.采用自制的掺锗芯微结构光纤,设计并制作了Sagnac型微结构光纤多功能传感器,实现了四个物理量的单独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具有较好的压力传感特性,在压力测量范围0.4 MPa到1.8 MPa,获得了超高的压力灵敏度11.5 nm/Mpa。此外该传感器还分别对应变、弯曲、温度敏感,在应变测量范围0με到4000με内,灵敏度为8.99 pm/με;弯曲测量范围3.5 m-1到6.0 m-1内,灵敏度为-386.29 pm/m-1;温度测量范围25℃到65℃内,灵敏度为466.18pm/℃。该多功能传感器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可应用于许多复杂环境中的物理量检测。

杨天航[2](2019)在《强倏逝场光纤器件及氢气传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物联网和未来工业4.0的重要基础,传感器始终是被业界关注的重要基础领域。从传感器的选型、设计到制备加工,人类对于高性能传感器的研究从未停止。其中,光纤传感器以其独有的性能优势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和生物量的传感测试。为了尽可能的减小光纤传感器尺寸的同时提升传感灵敏度,倏逝场型光纤传感器近年来已受到研究人员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论文主要针对基于飞秒激光光纤微加工技术制备的强倏逝场型光纤器件进行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光纤表面波导氢气传感器,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综述了微纳光纤和飞秒激光直写光纤波导的制备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其主要特点是折射率灵敏度高;综述了光纤氢气传感器的研究进展;系统地介绍了飞秒激光-石英光纤的加工机理和光纤倏逝场理论与光栅理论。2.介绍了实验中搭建的氢氧焰微纳光纤拉锥系统,该系统由精密位移平台、氢气气路、光纤三维夹具和控制软件组成,设计并编写了微纳光纤拉锥系统的LabVIEW程序。该系统获得的微纳光纤传输损耗低、表面平整度高,理论上可获得长达1米的微纳光纤。3.介绍了飞秒激光微纳加工系统和利用飞秒激光逐点法加工布拉格光栅的制备过程,实验中探索和优化了逐点法布拉格光栅的激光加工参数和光栅结构参数,并获得了传感性能较为理想的逐点法光纤光栅。4.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微纳光纤布拉格光栅的加工方法,即飞秒激光逐点法,并成功在直径为10微米的微纳光纤中制得微纳光纤布拉格光栅。测试了该结构在空气中的光谱,成功表征了该结构的温度传感性能和折射率传感性能,结果表明该结构在室温下具有与普通单模光纤光栅相似的温度灵敏度10pm/°C;在1.31-1.43的范围内具有非线性的折射率灵敏度,在1.42处的折射率灵敏度高达160nm/RIU。5.提出、设计了表面镀钯的光纤表面波导氢气传感器,分析了钯元素物理性质,系统描述了结构的设计思路与制备过程。相比于传统以D型光纤和微纳光纤为代表的倏逝场型光纤氢气传感器,光纤表面波导氢气传感器没有明显的物理损伤,因而具有更优秀的机械性能和稳定的结构。实验中分别对表面波导的折射率灵敏度和镀膜之后的氢气传感灵敏度和回复性能进行了测试,在1%-5%的氢气浓度范围内其传感灵敏度可达-3.41dB/%-H2,且具有较快的响应速度和较好的传感回复性。

刘子龙[3](2019)在《复合微纳光纤器件的理论建模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集成电路特征尺寸日益减小,使其工艺特征尺寸也从最初的毫米量级发展到如今的纳米量级——越来越接近电学物理的极限尺寸。传统的电学信息处理能力的优化空间遇到了瓶颈。与此同时,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大带宽以及高速率通信的需求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因此,如何尽快突破传统电子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瓶颈成为了科研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微纳光纤作为微纳光子器件中最基本的传输单元,由于其强光场束缚、大比例倏逝场、大波导色散、弯曲半径小等优良特性,在微纳尺度下光信号的产生、耦合、传输、谐振、放大、调制、传感等研究领域均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然而,由于材料和结构单一性的限制,仅仅依靠二氧化硅微纳光纤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对微纳光子器件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解决微纳光纤结构和材料单一性的问题,使微纳光纤具有更为丰富的功能特性,对满足更多微纳光子器件的实际需求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微纳光纤结构功能化与材料功能化相结合,提出了具有不同功能的复合微纳光纤器件,并将其应用于微纳光纤全光调谐技术以及微纳光纤温度传感领域中。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微纳光纤光学的传输基本理论进行了研究。从求解Maxwell方程组入手对微纳光纤的基本传输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推导,研究了不同直径微纳光纤的表面倏逝场分布。以耦合模理论为基础结合光束传播法对微纳光纤的耦合机理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不同耦合条件下的侧向耦合特性,为微纳光纤耦合型结构器件的制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分析了微纳光纤锥形过渡区域的模式传输特性,锥形过渡区域的导模方程,对绝热条件以及锥形过渡区域的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讨论。详细总结了微纳光纤的损耗问题,为设计与制作光学性能良好的微纳光纤器件提供理论指导。2、研究了石墨烯复合微纳光纤全光可调器件。首先详细介绍了低损耗微纳光纤的制备方法,并研究了石墨烯对微纳光纤倏逝场的影响。接着对比了石墨烯转移到微纳光纤的不同方法。最后提出并通过实验验证了一种基于石墨烯复合微纳光纤结构的全光可调马赫曾德干涉仪。为了优化制造工艺,提高调谐效率,采用三明治结构的石墨烯复合微纳光纤。当高功率泵浦光对器件的调制区域进行外部照射时,石墨烯的欧姆加热可以有效地改变微纳光纤的折射率。最终得到的谐振波长漂移的调制效率为0.856 pm/mW。与只结合底层石墨烯薄膜的微纳光纤马赫曾德干涉仪结构相比,该结构谐振波长漂移的调制效率提高了6倍。值得注意的是,其谐振波长的红移量可以超过一个自由光谱范围,这意味着器件的谐振波长可以在透明窗口的范围内调整至任意波长。同时,该器件的有效尺寸约为7.31×8.66 mm2,比其它已报道的基于光纤系统的全光可调马赫曾德干涉仪小几个量级。3、研究了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复合微纳光纤温度传感器。介绍了PDMS的一些基本特性以及制备方法,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接着介绍了一种基于覆盖型PDMS复合微纳光纤环形谐振器的温度传感器,该传感器的基本传感单元为微纳光纤环形谐振器,因此通过散射矩阵模型分析了微纳光纤环形谐振器的传输特性与重要参数之间的关系。该器件的传感区域将两片PDMS薄膜与微纳光纤相结合形成具有三明治结构的覆盖型PDMS复合微纳光纤。PDMS较高的负热光系数保证了该温度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达-75.78 pm/oC)。最后提出并介绍了一种基于包裹型PDMS复合微纳光纤环形谐振器耦合马赫曾德干涉仪的温度传感器。该器件的直臂完全包裹在PDMS中,从而形成器件的传感区域。该器件有效面积约为12.59×3.01 mm2。通过散射矩阵法建立了该器件的理论模型,并分析了各个参数与器件性能之间的关系。由于PDMS的热光系数较高,器件的传输光谱将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蓝移。同时,该器件可以在两种不同的环境(空气和液体)中分别对温度进行有效的监测。此外,PDMS不仅可以作为热敏材料,还可以防止传感区域受到周围物质如灰尘、湿度和划痕等因素的影响,延长器件的使用寿命。4、讨论了基于液体封装复合微纳光纤温度传感技术的研究。介绍了微纳光纤模式干涉仪的传输特性,通过分析器件参数对其传输特性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微纳光纤模式干涉仪的传感特性。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验验证了基于液体封装复合微纳光纤模式干涉仪的温度传感特性。由于去离子水具有较高的负热光系数,保证了该温度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达-258.73 pm/oC)。同时液体封装的方式对器件起到了保护作用,使其避免因外界环境变化引起的形变,大大提高了器件的机械稳定性。

汪若虚[4](2018)在《高速光传输系统全光纤功能器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云计算、流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信息社会对于通信流量的需求不断增长。作为流量的核心承载者,光传输网络数十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在光传输系统中,物理层的密集波分复用技术、偏振复用技术、以及高级调制码型的出现,使高谱效率的传输成为可能。作为光纤传输系统的核心模块之一,全光纤器件以其低损耗、高兼容性、易于制备的优势,备受科研机构和网络供应商的关注。然而,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光传输网络,如何顺应系统发展,设计并制造出具有新结构,实现新功能并满足新一代高速大容量传输系统的全光纤器件,成为了需要面对的挑战。本论文针对高速光纤通信系统,面向信号处理、性能监测和组播耦合等迫切需求,设计、制作、并测试了多种全光纤结构的功能器件,并在高速光传输系统中完成了功能验证。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包括:(1)以电弧放电技术为核心,开发了通用的光纤型器件制备平台。通过对特种光纤熔接机应用程序接口的调用,编写软件控制了熔接机的电极放电、电机位移和CCD监测过程,实现了对特种光纤的拉锥、应力释放和周期性处理等二次加工工艺,制备了高性能光纤型马赫曾德尔干涉仪、长周期光纤光栅、手性光栅等光纤功能结构。进一步的,为了实现光谱调谐,研究了温度变化和应力变化全光纤器件的影响,为其在光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面对光通信系统中的高速信号处理问题,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基于线性啁啾布拉格光纤光栅和可编程加热阵列的软件定义热光调谐二阶微分器。利用商用热打印头的可编程加热阵列,开发可编程软硬件平台,实现了灵活可编程的温度场操控。基于线性啁啾布拉格光纤光栅的热光效应,利用温度场在光栅中插入了大小和位置分布可控的相移,在频域上实现了光二阶微分器传输函数。实验结果表明,该微分器具有波长、工作带宽可调谐的特点。与理论相比,实际输出的时频域微分结果的误差较小。此外,我们还针对实际波分复用传输系统提出了多通道的二阶微分器结构,能够对于多波长高速信号进行并行微分处理。(3)面对高速光通信系统中的性能监测问题,提出了一种全光纤结构可编程控制的带内光信噪比监测技术。基于窄带光域滤波原理,利用线性啁啾布拉格光纤光栅和可编程加热阵列实现的超窄带光滤波器,构建了可调谐带内光信噪比监测组件。通过波分复用相干光传输系统的实验,证明了该监测方法具有较大的光信噪比监测范围,良好的波长可调谐性能,以及对色散和偏振模色散不敏感的优点。(4)面对未来空分复用光通信系统中的光交换问题,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基于多芯光纤长周期光栅的芯间信号组播和切换器件。基于长周期光纤光栅的模耦合原理,利用电弧放电应力释放的方法在多芯光纤中刻写了大带宽的长周期光纤光栅,实现了一芯到三芯的C波段芯间信号组播。通过搭建大容量空分复用相干光传输系统,实验演示了最高六波长总容量1.344Tb/s的三芯间信号组播。在此基础上,利用多芯光纤长周期光栅定向弯曲产生的光谱漂移和衰落,实现了可重构的芯间信号切换器件,光功率切换消光比高达39dB。与光背靠背结果相比,芯间信号切换并未影响信号传输性能。基于以上研究内容,多种新型全光纤功能器件有望在大容量超高速光通信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廖铤睿[5](2017)在《光纤器件及其在光线通信方面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对光纤器件的概念和作用进行了详细地解释,然后对光线器件中经常用到的连接器、耦合器、光开关、衰减器、波分复用器、隔离器等器件的发展情况进行了阐述,最后列举了光纤器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沈一泽[6](2017)在《基于石墨烯表面等离激元的集成光学波导器件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基于石墨烯表面等离激元原理,设计了波导分束器和石墨烯被覆微纳光纤慢光两种石墨烯光学波导器件。首先以电磁场基本理论为基础,对石墨烯表面等离激元概念和特性做了简单介绍。根据石墨烯的Drude模型,对空气-石墨烯-介质表面等离激元结构的色散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石墨烯表面等离激元波在栅型结构波导中的传输特性。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设计的石墨烯光学波导器件特性。主要工作总结如下:1.通过Kubo方程计算在太赫兹波段范围内石墨烯在不同化学势下的电导率与介电常数,根据石墨烯载流子浓度定义,讨论外加偏置电压以及电介质厚度对石墨烯化学势的影响。选用适当的石墨烯化学势,使其电导率和介电常数满足激发表面等离激元条件。2.根据石墨烯表面等离激元特性,设计出一种具有栅型周期结构波导来控制石墨烯表面等离激元波的传输,实现波导分束器的功能。利用有限元软件,计算不同光栅周期的石墨烯色散特性,根据色散曲线的频率范围选择不同光栅周期分别作为分束器的两个分支波导,使两分支波导可以支持不同频率的石墨烯表面等离激元波传输,实现波导分束器功能。3.设计石墨烯被覆微纳光纤器件,在光纤上实现基于石墨烯表面等离激元的慢光功能以及彩虹局域效应。将单层石墨烯材料覆盖在As2S3微纳光纤表面,并在光纤表面刻制渐变周期光栅结构。利用有限元软件计算不同周期光栅结构对应色散曲线的截止频率,根据对应关系选择合适的光栅结构参数,使相应频率的石墨烯表面等离激元波传输到光栅结构时其传播群速度大幅度下降,被紧紧地束缚在光纤器件中的光栅处。研究结果显示,设计的慢光功能器件可以将传输群速度减缓500倍左右。并利用渐变周期光栅结构,使不同频率的表面等离激元波束缚在光纤的不同空间位置上,进而实现了彩虹局域效应。

赵小尉[7](2014)在《弹性光网络相邻光通道间动态频谱共享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宽带业务、数据中心以及云计算业务的快速发展,光纤网络承受着由于业务流量爆炸式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动态灵活以及超大容量成为全光网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波分复用(WDM)技术可以在同一根光纤中同时传输多路不同波长的信号,具有技术适应性强、传输容量大以及易于实现等优点,是当前骨干网络中采用的主要传输技术。但是,由于WDM网络采取固定频谱栅格的资源分配方式,具有灵活性差、频谱效率低等缺陷。而新兴的基于光正交频分复用(O-OFDM)技术的灵活栅格弹性光网络具有灵活的带宽分配能力及高效的频谱利用率,被认为是替代WDM光网很具前景的下一代光网络技术。本论文将对灵活栅格弹性光网络展开具体的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针对弹性光网的光通道带宽动态可调的特性,提出了相邻弹性光通道动态频谱共享的概念。动态频谱共享适应于解决现实网络中动态的流量需求问题,能够提高网络中频谱资源的使用率。其次,将动态频谱共享的原理应用到单链路情况,通过建立ILP(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优化模型实现单链路上并行相邻弹性光通道的动态频谱共享优化,使得单链路上总的频谱需求最小;另外,本文提出了最近邻居等启发式算法并对单链路进行仿真。再其次,将动态频谱共享的原理应用到一般网格网络。对于光路上的中心频率是否固定,分别建立了ILP优化模型,实现网络中所有链路频谱需求最小。最后,结果分析表明,不管是在单链路还是网格网络,利用动态频谱共享的机理能够节约更多的频谱,进一步提高网络频谱带宽利用率。

赵瑞峰[8](2013)在《双芯光纤的理论研究及新型双芯光纤全接入连接器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摘要:双芯光纤制作简单,结构稳定,在光纤通信、光纤传感等领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双芯光纤全接入连接器的缺乏阻碍了双芯光纤各种应用和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论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向细粒度光路交换信息安全网的光纤器件”,对双芯光纤的光波导横向耦合模理论、耦合特性以及双芯光纤全接入连接器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获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基于光波导横向耦合模理论的基本思想,由Helmholtz方程出发,推导出了一种新型的非正交耦合模方程,与传统方程的对比证明了该方程的正确性。2.基于双芯光纤耦合模理论分析了双芯光纤的耦合长度随两芯子间距的变化,利用光纤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双芯光纤本征模式的双折射,以及双芯光纤耦合长度的偏振依赖特性,计算得出双芯光纤应力双折射远大于几何双折射,快轴(即x方向)的耦合系数大于慢轴(即y方向)的耦合系数,且随着双芯光纤两芯子中心间距的增大,其耦合长度的偏振敏感度将增高。3.分别采用侧边加工预制棒法和侧边开槽法制作了圆形、哑铃形和跑道形截面的双芯光纤,搭建了双芯光纤耦合系数可灵活调谐的CO2激光调节系统,实验中CO2激光照射引起双芯光纤耦合角的改变在104.7(rad/m)左右,且不会随波长的变化而显着改变。4.实验测试了双芯光纤在-30℃~175℃范围内的温度特性,发现随着温度升高,双芯光纤的耦合系数逐渐减小,且双芯光纤耦合角的温度敏感性随温度增加不断升高,为温度传感器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5.首次提出并实验验证了一种具有低串话路和低损耗特性的新型双芯光纤全接入连接器,利用该连接器可实现芯子相距小于20μm的双芯光纤的两纤芯分别与普通光纤的连接。由有限元方法精确计算表明,通过该连接器,从双芯光纤中射出的两个光场的中心间距可由16μm增加至大于90μm,引起的串话路仅为-37dB,引起的总功率损耗仅为0.056dB。通过侧边开槽法光纤制造工艺和光纤熔融拉伸技术分别制作完成了一根共线四芯光纤和一段带有尾纤的双子光纤,从而部分实验验证了新型连接器方案的可行性。如果该连接器研制成功,将极大地推动双芯光纤相关应用和研究的发展。

丁斐[9](2013)在《关于光网络流量疏导问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流量的持续增长,新型应用的出现大大提升了人类在信息时代对带宽的需求,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对现有网络进行扩容的任务十分紧迫。每年全球对网络铺设所投入的成本持续增长,但网络设备的昂贵成本阻碍着网络快速扩容的脚步,如何有效地降低网络铺设成本是光网络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波分复用(WDM)技术是在同一根光纤中同时传输多路不同波长的信号,具有技术适应性强、传输容量大、易于实现等特点,当前骨干网络中主要采用的传输技术就是WDM技术。但是,WDM信号载波建立在固定粗栅格光频率上,这导致了光纤的频谱利用率低下。而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通过子载波的形式将一个高速的数据流拆分成多个低速的数据流,同时结合灵活栅格技术能极大地改善光纤频谱利用率,基于OFDM技术的光网络技术被认为是新一代光网络技术的有力候选者。基于WDM和OFDM传输技术,本文采用业务流量疏导技术来减少光层收发器数量,从而有效地降低网络成本。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针对WDM光网络,通过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LP)技术进行优化建模,实现流量疏导问题中的收发器数量的最小化;其次,面对WDM网络MILP模型高计算量的困难,发展高效的启发式算法,实现对大型网络在短时间内的流量疏导设计和所需收发器数量的最小化;第三,针对OFDM光网络的流量疏导问题,建立了基于OFDM技术的MILP优化模型。最后,对上述优化模型和启发式算法,我们通过仿真和线性优化软件对各种不同的网络拓扑进行了求解并得到相应的结果。通过同无流量疏导情况下结果的比较,我们证实了流量疏导技术能有效地降低光收发器的数量,进而降低光网络的成本。

张会彬[10](2011)在《光传送网的资源优化和约束路由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与物联网应用的高速发展,通信网络业务容量爆炸式增长,光传送技术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以OTN/PTN为代表的新一代光传送技术正在取代传统DWDM、SDH技术的统治地位,逐渐成为新一代光传送网的主流,光传送网络的大容量、分组化、智能化趋势日益明显。OTN/PTN技术标准日益成熟,组网应用大规模展开,由于节点能力约束引起的网络性能受限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针对OTN网络,主要是电交叉能力受限引起的资源预留失败问题和光交叉结构不平衡性造成的建路阻塞问题;而针对PTN网络,则主要是调度机制、资源预留和路由的协同性导致的业务QoS性能劣化问题。以这些问题为出发点,在国家863课题“新一代光网络标准、测试和组网应用研究”的支持下,本文重点研究新一代光传送网的关键技术,特别是研究OTN/PTN网络的资源优化和约束路由问题,并取得了若干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主要工作和创新性成果如下:第一,针对OTN多层网络中由于电交叉资源限制导致的资源预留失败问题,参考标准节点模型定义,提出了OTN电结构约束节点模型,并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OTN节点电结构约束的动态路由优化算法。根据光层建路和电层建路的不同模式,算法分为光层建路优先、电层建路优先和光电混合算路优先三种策略,并利用OMNeT++仿真工具对三种策略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两种策略,电层建路优先策略在阻塞率性能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第二,针对OTN节点光交叉结构不平衡性造成的建路阻塞问题,研究了OTN有阻光节点的内在结构,分析了节点光结构约束模型,提出了基于OTN节点光结构约束的冲突感知波长分配算法,以有效降低网络阻塞率,并利用OMNeT++仿真工具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考虑节点光结构约束后,之前广泛使用的波长分配算法的性能发生了很大异化,在所研究的网络模型中,本文提出的M&R、R&M方案的性能要优于传统方案。第三,围绕OTN多层网络节点电结构约束模型,针对OTN节点电交叉资源中LIU资源和AIU资源配比不平衡性问题,研究了骨干OTN多层网络中LIU资源和AIU资源配比关系对网络性能的影响,揭示了在流量荷载的各个阶段,LIU配置率在60%-70%的时候OTN网络性能最佳的特性,为骨干OTN网络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启发式算法来解决任意OTN网络的电交叉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并基于线性逼近策略和阻塞率逼近策略利用OMNeT++仿真工具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阻塞率逼近策略相对于线性逼近策略在资源利用率方面性能有更大的提升,在满足相同阻塞率的情况下大幅降低了LIU资源的配置量。第四,MPLS-TP网络面向传送的特性使其对业务QoS的保证有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MPLS-TP网络中调度机制、资源预留和路由的协同性问题,研究了调度机制的不公平性对业务QoS特性的影响并将这种不公平性作为重要约束引入到路由计算过程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调度机制不公平性约束的分布式路由优化算法,并利用仿真工具对算法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调度机制不公平性约束的分布式路由算法能有效提高高等级业务的QoS特性。第五,针对传统光传送网络资源管理优化过程中存在的交互性与管控能力不足和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提出了光传送网络资源管理优化平台的方案,在这个方案中论文提出了任务管理中心的架构,结合虚拟化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可重构的、交互式网络资源管理优化平台,有效解决了多方接入、数据共享与安全、统一管控和均衡资源配置等问题。在此框架内开发实现了MPLS-TP网络中同步网络规划/优化模块,移植实现了网管模块和传输仿真模块,将网络的规划优化、传输的性能分析和网管有机结合,将前台展示和后台运算实体分离,实现了数据的实时更新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Optical Fiber Devices in WDM Network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Optical Fiber Devices in WDM Networks(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材料修饰的新型微结构光纤器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微结构光纤概述
    1.2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
        1.2.1 SPR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1.2.2 基于SPR的微结构光纤偏振滤波器研究现状
        1.2.3 基于SPR的微结构光纤折射率传感器研究现状
    1.3 光纤圆柱矢量光束研究现状
    1.4 空芯反谐振光纤器件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金属修饰微结构光纤耦合理论
    2.1 几种金属材料特性
        2.1.1 介电常数模型
        2.1.2 金、银、铝介电常数的描述
    2.2 SPR基本理论
        2.2.1 SPW形成机制
        2.2.2 复合光波导耦合模理论
    2.3 金属修饰微结构光纤模式耦合效应
        2.3.1 有限元分析模型简介
        2.3.2 模式耦合效应
    2.4 本章小结
3 金属修饰微结构光纤器件研究
    3.1 引言
    3.2 金镀膜微结构光纤偏振滤波器
        3.2.1 光纤结构设计
        3.2.2 金镀膜与金填充微结构光纤性能对比
        3.2.3 结构参数影响
        3.2.4 偏振滤波器性能
        3.2.5 小结
    3.3 复合金线填充环形芯微结构光纤
        3.3.1 CVB在微结构光纤中的实现
        3.3.2 单模CVB在微结构光纤中的实现
        3.3.3 制作可行性讨论
        3.3.4 小结
    3.4 金镀膜D形微结构光纤折射率传感器
        3.4.1 光纤结构设计
        3.4.2 光纤传感机理
        3.4.3 结构参数影响
        3.4.4 小结
    3.5 本章小结
4 金属修饰空芯反谐振光纤偏振滤波器研究
    4.1 引言
    4.2 空芯反谐振光纤导光机理
    4.3 金纳米线修饰HC-ARF偏振滤波器
        4.3.1 光纤结构设计及偏振滤波性能
        4.3.2 结构参数的影响
        4.3.3 小结
    4.4 改进型的空芯反谐振光纤偏振滤波器
        4.4.1 结构设计
        4.4.2 不同金属纳米线修饰下的光纤特性
        4.4.3 偏振滤波器特性分析
        4.4.4 小结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掺锗芯微结构光纤的多功能传感器
    5.1 引言
    5.2 掺锗芯微结构光纤
        5.2.1 光纤双折射特性
        5.2.2 光纤制作
    5.3 基于掺锗芯微结构光纤的多功能传感器
        5.3.1 Sagnac传输谱特性
        5.3.2 压力传感特性
        5.3.3 应变传感特性
        5.3.4 弯曲传感特性
        5.3.5 温度传感特性
        5.3.6 交叉影响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结束语
    6.1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总结
    6.2 下一步拟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强倏逝场光纤器件及氢气传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倏逝场型光纤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1.1.1 微纳光纤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1.1.2 光纤表面波导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1.2 光纤氢气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飞秒激光加工原理及光纤倏逝场与布拉格光栅传感原理
    2.1 飞秒激光-石英光纤微加工机理
    2.2 光纤倏逝场传感原理
    2.3 光纤布拉格光栅理论
第3章 飞秒激光逐点法直写微纳光纤光栅传感器
    3.1 微纳光纤传感原理
    3.2 微纳光纤光栅的制备
        3.2.1 氢氧焰拉锥制备微纳光纤
        3.2.2 飞秒激光逐点法制备微纳光纤光栅
    3.3 传感测试及理论分析
        3.3.1 温度传感测试
        3.3.2 折射率传感测试
第4章 飞秒激光直写光纤表面波导氢气传感器
    4.1 光纤表面波导氢气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4.2 光纤表面波导氢气传感器的制备
        4.2.1 光纤表面波导的制备
        4.2.2 光纤表面波导镀膜
    4.3 传感测试及理论分析
        4.3.1 光纤表面波导氢气传感灵敏度测试
        4.3.2 光纤表面波导氢气传感回复性测试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复合微纳光纤器件的理论建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微纳光纤研究现状
        1.2.1 微纳光纤的产生及发展
        1.2.2 微纳光纤器件的研究现状
    1.3 复合微纳光纤器件的研究现状
        1.3.1 基于表面修饰型复合微纳光纤器件
        1.3.2 基于辅助材料的复合微纳光纤器件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微纳光纤光学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微纳光纤的基本传输特性
    2.3 微纳光纤的耦合机理分析
    2.4 微纳光纤模式传输及损耗特性分析
        2.4.1 微纳光纤过渡区域模式传输特性
        2.4.2 微纳光纤损耗特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石墨烯复合微纳光纤全光可调器件
    3.1 引言
    3.2 石墨烯的基本特性
    3.3 石墨烯复合微纳光纤的制备与光学表征
        3.3.1 低损耗微纳光纤的实验制备
        3.3.2 石墨烯对微纳光纤倏逝场的影响
        3.3.3 石墨烯的制备
        3.3.4 石墨烯的转移方法
    3.4 全光可调石墨烯复合微纳光纤器件
        3.4.1 器件的制作以及理论模型
        3.4.2 全光可调石墨烯复合微纳光纤器件的性能表征及分析
    3.5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四章 PDMS复合微纳光纤温度传感器
    4.1 引言
    4.2 PDMS的基本参数及制备
    4.3 覆盖型PDMS复合微纳光纤环型谐振器温度传感器
        4.3.1 微纳光纤环形谐振器的传输特性
        4.3.2 器件的制备
        4.3.3 器件温度传感性能的表征及分析
    4.4 包裹型PDMS复合微纳光纤MZKR温度传感器
        4.4.1 器件的制备
        4.4.2 包裹型PDMS复合微纳光纤MZKR的传输特性
        4.4.3 器件温度传感性能的表征及分析
    4.5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液体封装复合微纳光纤温度传感技术的研究
    5.1 引言
    5.2 微纳光纤模式干涉仪传感特性的研究
    5.3 液体封装复合微纳光纤模式干涉仪温度传感性能的表征
    5.4 本章小节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
    6.1 本论文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6.2 工作展望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高速光传输系统全光纤功能器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光纤传输系统中关键器件简介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 论文章节安排
2 全光纤器件的制备和调控方法
    2.1 全光纤器件的制备方法简介
    2.2 多芯光纤中的马赫曾德尔干涉仪的制备和调控
    2.3 多芯光纤长周期光栅的制备和调控
    2.4 多芯光纤手性光栅的制备和调控
    2.5 本章小结
3 全光纤可编程二阶微分器的研究
    3.1 光时域微分器简介
    3.2 全光纤可编程滤波器的研究
    3.3 波长带宽可调谐全光二阶微分器的研究
    3.4 多通道二阶全光微分器架构
    3.5 本章小结
4 全光纤带内光信噪比监测器件的研究
    4.1 光信噪比检测技术简介
    4.2 全光纤可编程带内光信噪比监测
    4.3 传输系统测试和监测性能评估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多芯光纤的芯间信号组播和交换器件研究
    5.1 光网络中全光信号组播和交换方案简介
    5.2 基于多芯光纤的芯间信号组播研究
    5.3 可重构芯间信号切换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主要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其他论文目录
附录3 缩略词汇表

(5)光纤器件及其在光线通信方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光线器件概述
二、光线器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三、光线期间的光线通信方面的应用
    3.1光纤器件在军事通信领域的应用
    3.2光纤器件在WDM网络中的应用
    3.3光纤器件在电力通信中的应用
四、总结

(6)基于石墨烯表面等离激元的集成光学波导器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表面等离激元理论及慢光原理
    2.1 表面等离激元理论
        2.1.1 表面等离激元概念及其特性
        2.1.2 表面等离激元激发方式
    2.2 慢光彩虹局域效应
        2.2.1 慢光基本概念及原理
        2.2.2 彩虹局域效应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石墨烯表面等离激元原理
    3.1 石墨烯结构与性质
        3.1.1 石墨烯材料基本结构
        3.1.2 石墨烯材料制备方法
        3.1.3 石墨烯光电性质
        3.1.4 石墨烯的电可调性
    3.2 石墨烯电导率与介电常数
        3.2.1 石墨烯电导率
        3.2.2 石墨烯介电常数
    3.3 石墨烯表面等离激元的色散
    3.4 石墨烯波导器件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石墨烯表面等离激元波导分束器
    4.1 波导分束器设计
        4.1.1 Y型石墨烯波导分束器结构
        4.1.2 传输模式与色散特性
    4.2 波导分束器性能分析
        4.2.1 分束器场分布传输效果分析
        4.2.2 分束器传输强度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石墨烯被覆微纳光纤慢光功能器件
    5.1 微纳光纤慢光功能器件结构设计
        5.1.1 硫系玻璃光纤特性
        5.1.2 光纤慢光功能器件结构参数
        5.1.3 色散特性与光栅结构
    5.2 模型仿真与数据分析
        5.2.1 彩虹局域效应
        5.2.2 数据分析
    5.3 石墨烯表面等离激元波的释放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弹性光网络相邻光通道间动态频谱共享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光网络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内容概要
第二章 WDM 技术与弹性光网络
    2.1 WDM 技术
        2.1.1 WDM 技术基本原理
        2.1.2 WDM 设备的传输方式
        2.1.3 WDM 系统的优点及缺陷
    2.2 弹性光网络
        2.2.1 弹性光网络概念
        2.2.2 弹性光网络架构图
        2.2.3 弹性光网络的特性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相邻弹性光通道动态频谱共享
    3.1 简述
    3.2 相邻弹性光通道动态频谱共享的概念
    3.3 带宽压缩的概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链路相邻光信道动态频谱共享优化
    4.1 单链路的 ILP 优化模型
    4.2 单链路的启发式算法
        4.2.1 最大值算法(MAX-SUM)
        4.2.2 随机算法(Random)
        4.2.3 最近邻居算法(NN)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格网络相邻光信道动态频谱共享优化
    5.1 网格弹性光网络的优化模型
        5.1.1 光路中心频率固定 ILP 优化模型
        5.1.2 光路中心频率可变的 ILP 模型
    5.2 最大值算法(Max)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果分析
    6.1 单链路结果分析
    6.2 网格网络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附录

(8)双芯光纤的理论研究及新型双芯光纤全接入连接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双芯光纤理论基础及其发展历程
        1.2.1 广义耦合模理论介绍
        1.2.2 光波导耦合模理论介绍
        1.2.3 双芯光纤耦合模理论及其发展历程
    1.3 芯光纤研究进展
        1.3.1 双芯光纤的分类
        1.3.2 芯光纤的应用
        1.3.3 双芯光纤与单芯光纤连接技术的研究进展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
    参考文献
2 双芯光纤耦合模理论研究
    2.1 引言
    2.2 双平行波导模型
    2.3 交耦合模方程研究及改进
        2.3.1 正交耦合模方程的非自洽性证明
        2.3.2 微扰极化电流正交耦合模方程改进
        2.3.3 微扰电极化强度正交耦合模方程改进
        2.3.4 两种正交耦合模方程间的比较
    2.4 新型非正交耦合模方程研究
        2.4.1 新型非正交耦合模方程证明
        2.4.2 与变分法非正交耦合模方程的比较
    2.5 正交与非正交耦合模方程的对比研究
        2.5.1 两类耦合模方程的比较
        2.5.2 正交耦合模方程的解析解及组合模式
        2.5.3 非正交耦合模方程的解析解及组合模式
    2.6 小结
    参考文献
3 双芯光纤耦合及偏振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双芯光纤耦合特性分析
        3.2.1 独立圆波导的求解算法
        3.2.2 组合模式分析
        3.2.3 本征模式分析
        3.2.4 耦合长度分析
    3.3 双芯光纤偏振特性的有限元方法分析
        3.3.1 光纤应力分析基础
        3.3.2 光纤有限元应力和模式分析
        3.3.3 双芯光纤应力双折射分析
        3.3.4 耦合长度偏振依赖性分析
    3.4 小结
    参考文献
4 双芯光纤的制作与温度特性
    4.1 引言
    4.2 双芯光纤的制作与测试
        4.2.1 侧边加工预制棒法制作
        4.2.2 侧边开槽法制作
        4.2.3 传输谱测试
    4.3 耦合系数CO_2激光调节实验
    4.4 双芯光纤温度特性实验
    4.5 小结
    参考文献
5 新型双芯光纤全接入连接器的研制
    5.1 引言
    5.2 新型全接入连接器的结构
    5.3 新型全接入连接器的工作原理
    5.4 新型全接入连接器的参数优化
    5.5 新型全接入连接器的实验制作
        5.5.1 共线四芯光纤的制作
        5.5.2 双子光纤段的制作
    5.6 新型全接入连接器的应用
    5.7 小结
    参考文献
6 结论
    6.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6.2 下一步拟开展的研究工作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关于光网络流量疏导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光网络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内容概要
第二章 WDM 技术与 OFDM 技术
    2.1 WDM 技术原理
    2.2 WDM 设备的传输方式
        2.2.1 双纤单向 WDM
        2.2.2 单纤双向 WDM
    2.3 WDM 信号载波频谱图
    2.4 WDM 系统特点
    2.5 WDM 系统存在的不足
    2.6 WDM 光网络
    2.7 OFDM 发展史
    2.8 OFDM 基本原理
    2.9 OFDM 信号的数学表示
    2.10 OFDM 信号子载波频谱图
    2.11 OFDM 系统优势
    2.12 OFDM 系统的不足
    2.13 OFDM 近期的研究及主要发展方向
    2.14 OFDM 光网络
    2.1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流量疏导
    3.1 双层网络简介
    3.2 业务流量疏导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流量疏导问题的 MILP 模型
    4.1 WDM 系统 MILP 模型
        4.1.1 流量疏导方法模型
        4.1.2 无流量疏导模型
    4.2 OFDM 系统 MILP 模型
        4.2.1 流量疏导方法模型
        4.2.2 无流量疏导模型
    4.3 计算复杂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启发式算法
    5.1 路由和波长分配问题
    5.2 路由子问题
    5.3 波长分配子问题
    5.4 启发式算法
    5.5 SHUFFLE 算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果和比较
    6.1 引言
    6.2 WDM 网络数据结果比较
        6.2.1 N6S8 网络
        6.2.2 NSFNET 网络和 USNET 网络
        6.2.3 SHUFFLE 算法中不同打乱次数结果比较
    6.3 OFDM 网络数据结果比较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未来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10)光传送网的资源优化和约束路由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光传送网络发展趋势
        1.1.1 光网络发展历史
        1.1.2 下一代光传送网络特征
        1.1.3 光传送网资源优化和约束路由的内在联系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OTN技术国际研究进展
        1.2.2 PTN技术国际研究进展
        1.2.3 相关问题的国外研究现状
        1.2.4 相关问题的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和主要工作
        1.3.1 论文结构
        1.3.2 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第2章 OTN多层网络中基于约束的路由优化算法研究
    2.1 OTN多层网络ODUk复用的变迁与影响
        2.1.1 OTN标准中ODUk复用结构的变迁
        2.1.2 复用结构变化对网络应用模型的影响
    2.2 基于PCE的统一控制平面对OTN多层网络的影响
        2.2.1 PCE标准体系
        2.2.2 多层网络统一控制平面原理与实现
        2.2.3 基于PCE统一控制平面下的OTN网络中的节点约束
    2.3 OTN网络中基于电结构约束的动态路由算法研究
        2.3.1 OTN节点电交叉容量合理配置的必要性
        2.3.2 基于电交叉容量约束的OTN节点模型
        2.3.3 基于OTN电交叉容量约束的动态路由优化算法
    2.4 OTN网络中基于光结构约束的冲突感知波长分配算法研究
        2.4.1 有阻光网络光节点结构、模型及约束
        2.4.2 基于节点光交叉约束的冲突感知波长分配算法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OTN多层网络电交叉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3.1 OTN多层网络电交叉资源优化配置重要性
        3.1.1 OTN节点设备形态
        3.1.2 网络资源优化理论
    3.2 骨干OTN多层网络电交叉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3.2.1 节点、网络和业务模型
        3.2.2 仿真结果
    3.3 OTN多层网络电交叉资源启发式配置研究
        3.3.1 网络和业务模型
        3.3.2 算法描述
        3.3.3 仿真结果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MPLS-TP网络中基于约束的路由优化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MPLS-TP网络中现有QoS保障机制
        4.2.1 RSVP-TE原理分析
        4.2.2 区分服务结构体系
        4.2.3 调度算法原理与性能分析
        4.2.4 QoS路由算法原理与性能分析
    4.3 基于调度机制不公平性约束的分布式路由算法研究
        4.3.1 WFQ调度算法不公平性分析
        4.3.2 算法描述
        4.3.3 仿真结果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光传送网络资源管理优化平台设计与实现
    5.1 概述
        5.1.1 背景分析
        5.1.2 设计目标
    5.2 光传送网络资源管理优化平台设计
        5.2.1 光传送网络资源管理优化平台整体架构与核心模块
        5.2.2 同步网络规划/优化模块设计
        5.2.3 网管/传输仿真模块设计
    5.3 小结
    参考文献
论文总结与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四、Optical Fiber Devices in WDM Networks(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材料修饰的新型微结构光纤器件研究[D]. 张婉.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2]强倏逝场光纤器件及氢气传感研究[D]. 杨天航. 深圳大学, 2019(09)
  • [3]复合微纳光纤器件的理论建模与应用研究[D]. 刘子龙. 兰州大学, 2019(08)
  • [4]高速光传输系统全光纤功能器件研究[D]. 汪若虚.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5)
  • [5]光纤器件及其在光线通信方面的应用[J]. 廖铤睿. 中国新通信, 2017(22)
  • [6]基于石墨烯表面等离激元的集成光学波导器件研究[D]. 沈一泽.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06)
  • [7]弹性光网络相邻光通道间动态频谱共享化研究[D]. 赵小尉. 苏州大学, 2014(12)
  • [8]双芯光纤的理论研究及新型双芯光纤全接入连接器的研制[D]. 赵瑞峰. 北京交通大学, 2013(05)
  • [9]关于光网络流量疏导问题的研究[D]. 丁斐. 苏州大学, 2013(03)
  • [10]光传送网的资源优化和约束路由关键技术研究[D]. 张会彬.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WDM网络中的光纤器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