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炉添加粒状焦的生产实践

高炉添加粒状焦的生产实践

一、高炉加入粒焦的生产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陈珍[1](2021)在《典型炼焦煤热解收缩及成块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炉大型化是冶金工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富氧喷煤技术水平的提高,有效促进了高炉向大型化发展。大型高炉用焦除需要具有较高的冷态强度和热态性能外,还要具有足够的块度。为此,国内外冶金工作者通过对高炉风口焦的研究阐明了高炉焦粒径在冶炼过程中的的变化规律和重要作用,诠释了焦炭粒径在高炉内的锐减原因,因此在配煤炼焦过程中深化炼焦煤收缩及成块性能的研究对焦炭粒径的有效控制和稳定大型高炉生产操作具有重要作用。论文通过研究不同变质程度炼焦煤在热解过中的收缩性能与成块性及煤成焦性能间的关系,进一步探寻提高焦炭块度及强度的有效方法。实验采用典型炼焦煤进行成焦特性的研究,通过炼焦煤热解收缩性能实验研究,诠释了YK气煤、SYS1/3焦煤、DSHS1/3焦煤、QJY肥煤、ML肥焦、LH焦煤、SAJ焦煤和BBG瘦煤的热解收缩系数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变质程度炼焦煤的热解收缩系数随升温速率的变化敏感程度不同,其中QJY肥煤最为敏感,当升温速率由3℃/min升至5℃/min时,其α1,max变化范围7.07×10-4℃-1~12.4×10-4℃-1,YK气煤敏感度最低,其α1,max变化范围8.42×10-4℃-1~8.77×10-4℃-1。随炼焦煤粒度的增加,热解收缩系数受炼焦煤粒度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ML肥焦,当粒度从<0.2 mm增大到<0.6 mm时,其α1,max变化范围5.78×10-4℃-1~13.8×10-4℃-1,影响最小的是YK气煤,其α1,max变化范围8.19×10-4℃-1~8.63×10-4℃-1。另外,利用1 kg实验焦炉研究入炉煤细度对不同变质程度炼焦煤成块性及其焦炭性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变质程度炼焦煤成块性达到最佳值的入炉煤细度不同,其中QJY肥煤、ML肥焦和SAJ焦煤在入炉煤细度为75%时成块性最佳,而YK气煤、DSHS1/3焦煤和BBG瘦煤分别在入炉煤细度为80%、85%和85%时成块性最佳。不同变质程度和不同配煤方案炼焦煤的热解收缩系数α1,max与其焦炭的平均块度均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71和0.941,故能够较准确预测其生成焦炭的平均块度。当配合煤的热解收缩系数α1,max介于4.33×10-4~5.06×10-4℃-1范围内,生成的焦炭块度大,强度高,由此进一步通过炼焦实验确定了炼焦煤收缩性能与其成块性能的关系。

张慧锋[2](2021)在《混配焦炭溶损行为的耦合变化规律》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焦炭混配使用时,通常按照单种焦炭热性质的加权平均值评价混合焦炭,但这种方法值得商榷。为了验证焦炭的溶损行为是否存在耦合作用,以不同冶金焦炭为研究对象。采用国标法和多温度点固定碳等溶损率30%法(反应温度1050℃、1100℃、1150℃、1200℃、1250℃和1300℃),通过大型支撑式热重分析仪,研究单种焦炭的溶损行为特性,并建立焦炭的结构参数与溶损行为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用不同的焦炭进行混配实验,揭示不同焦炭混配使用得到混合焦炭的溶损行为耦合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焦炭的气孔结构和焦质结构特征的差异,导致焦炭溶损行为特性的不同。混配焦炭C1-C2在不同温度下的溶损行为的耦合变化存在差异,1050℃时由于溶损行为的相互作用,使混配焦炭的溶损后强度CSRFC-30下降,1300℃时焦炭的强度增加;而混配焦炭C1-C3,1050℃时使混配焦炭的CSRFC-30增加,1200℃时CSRFC-30下降。不同焦炭混配时,溶损行为存在耦合作用。随着温度的提高焦炭溶损的限制环节会发生转变,导致焦炭与CO2反应时溶损行为存在差异,表现为溶损后强度的不同。固定溶损30%后强度CSRFC-30均随着反应温度的提高先降低后升高,但CSRFC-30在各个温度点的变化趋势不同。纳米级孔结构,主要影响CO2气体吸附能力的强弱;微米级孔隙有物质通道的作用。不同焦炭的焦质结构存在显着差异,进而影响焦炭的宏观热性质。焦炭的微观结构决定宏观溶损行为;混配焦炭的溶损行为与单种焦炭的溶损行为直接相关;同时两种焦炭的配比对混配焦炭的溶损行为也有一定影响。反应温度对混配焦炭的溶损行为影响较复杂,值得深入研究。两种焦炭混配的研究,可以为多种焦炭混配的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图32幅;表22个;参65篇。

孙宝文[3](2021)在《炼焦煤微粉成型及其结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炉大型化是钢铁冶金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但高炉大型化对焦炭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大型高炉对顶装焦炉的青睐,促使大型钢铁冶金联合企业所属焦化厂建设顶装煤炼焦炉,由于顶装煤焦炉在装煤过程中粉煤在装煤口的溢散造成环境污染,目前尽管装煤时可以利用地面除尘站并采用高压氨水喷洒由上升管导出的荒煤气,但在装煤过程中从装煤口外溢的粉尘及粉尘热解产生的荒煤气等相关污染问题是目前焦化企业环境治理的重要难题,而在顶装炉煤炼焦中对微粉进行成型化处理是化解这一难题的重要技术途径。本文针对焦化企业顶装焦炉在装煤过程中因粉煤产生外溢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展针对性的微粉成型化及成焦性能研究。实验采用焦化企业常用的分别为JD焦煤、WC瘦煤、YL焦煤、XF焦煤、TD焦煤、JKOK焦煤、LH肥煤以及配合煤共八种炼焦煤进行了不同粒度含水量、不同变质程度炼焦煤热解过程造成微粉热解性能、炼焦煤哈氏可磨性、微粉成型性、成型微粉的物理性能及其成焦性能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基于对粒度小于0.5mm的微粉煤含水性的研究获得了不同变质程度炼焦煤的粒度变异特性,其煤料中水分的增加对炼焦煤粒度变异的影响是粒度>5mm和5-3mm两个粒级的质量分数得到提高,分别增加1%和4%,而中粒度3-1mm和1-0.5mm两个粒级的质量分数分别增大23%和9%,增幅明显,小粒度的<0.5mm的质量分数减小33%,显着减小。因炼焦煤变质程度不同,其哈氏可磨性指数不同,焦煤可磨性最好,其中JKOK焦煤哈氏可磨性指数高达93.7,而变质程度较低的1/3焦煤哈氏可磨性指数仅为40.5,变质程度较高的WC瘦煤哈氏可磨性指数为50.9,LH肥煤的哈氏可磨性指数为51.9;随炼焦煤粒度的减小,煤中的镜质组组分含量增加,而惰质组组分含量减小,肥煤、焦煤、瘦煤的镜质组分别增加27%、26%、24%,惰质组分别减少11%、13%、18%;通过炼焦煤热解实验表明,变质程度越高,煤的活化能越高,低变质程度的煤在450℃时,挥发分析出大,并且在装煤过程中外溢粉尘的热解速率高,其变质程度低的煤热解环境污染趋势增大。炼焦煤微粉成型实验表明,不同水分配比下的成型煤孔隙率、密度、抗压强度、落下强度差异较大,其中10%的水分配入量使得自制设备制备的成型煤A和进口设备制备的成型煤B的抗压强度和落下强度达到最大,A成型煤的抗压强度和落下强度分别为13N和69%,B成型煤的抗压强度和落下强度分别为25N和85%;通过2kg实验焦炉成型煤炼焦实验表明焦炭质量高于散煤料单独炼焦的焦炭质量,其中采用配成型煤炼焦的焦炭显微强度比散煤高2%,结构强度高1.04%,粒焦反应性低4.58%,粒焦反应后强度高3.72%,在成型煤配比为20%时,焦炭强度和热态性能指标趋于最好。

陈义[4](2020)在《炼焦煤与焦粉混合物微波焦化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煤资源丰富,但优质炼焦煤资源较少,一般均使用配煤炼焦工艺,降低生产成本。焦粉作为焦化副产物,具有来源广泛、含碳量高、介电性能好等特点,通常作为瘦化剂回配炼焦。传统的炼焦工艺具有炼焦时间长、能量利用率低、维护成本高等缺点,因此新型高效、清洁炼焦工艺的研发成为目前煤焦化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微波加热具有加热速度快、能量利用率高、运行成本低等特点。因此,研究微波加热炼焦煤和焦粉混合物共焦化工艺技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采用自行设计的微波焦化反应装置,系统研究了不同种类炼焦煤(CY焦煤、ML肥煤、RN气煤和BG配合煤)与焦粉混合物共焦化时焦粉配入量、微波加热速率和样品堆积密度对焦炭质量的影响。通过采用自制的粒焦反应性(particulate coke reactivity index,PRI)测定仪、自制的焦炭结构强度和显微强度测定仪、比表面积分析仪(Brunauer Emmeit Teller,BET)、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ion,XRD)等表征手段分析焦炭物理化学性质,并以两种商业焦(CC1和CC2)为参照,评判微波焦质量。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焦粉配入比例的增加,CY焦煤和ML肥煤微波焦的PRI增大,RN气煤和BG配合煤微波焦的PRI减小;四种煤样微波焦的机械强度均逐渐降低;四种微波焦的孔径分布变宽;微波焦的堆积高度Lc、芳香片层最大堆积个数N、芳香度fa和芳香炭层的芳环数n均呈逐渐增加趋势,石墨化程度升高。随着微波加热速率的增加,使挥发分含量较高的RN气煤PRI降低,而对CY焦煤、ML肥煤和BG配合煤的PRI影响不大;四种煤样微波焦的机械强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四种微波焦的气孔孔径分布变宽,小气孔增多;CY焦煤、ML肥煤和RN气煤微波焦的石墨化程度呈增大趋势。随着样品煤和焦粉混合物堆密度的增大,黏结性较强的CY焦煤微波焦的PRI略有上升,但ML肥煤、RN气煤和BG配合煤微波焦的粒焦反应性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四种煤样微波焦的机械强度逐渐增大;焦炭气孔孔径分布变窄,气孔壁强度提高;对各煤种焦炭的微晶结构影响也各不相同。综上可知,每种煤样的最佳焦粉配入量各不相同;微波加热速率越大,炼制焦炭的能耗越低;堆密度越大,焦炭的强度越高。通过微波焦与商业焦的各项数据对比,发现加热速率对焦炭质量影响不大,且同时考虑焦粉利用率和结焦时间,在堆密度为0.85g/cm3、加热速率为20℃/min,CY焦煤和ML肥煤的最佳焦粉配入量为20%、BG配合煤的最佳焦粉配入量为10%时得到的微波焦质量均能达到商业焦水平,说明炼焦煤与焦粉混合物微波焦化具有可行性。

师德谦[5](2020)在《炼焦煤添加废塑料成型性能及共炭化研究》文中认为废塑料已成为当今城市的主要有机污染源之一,因其属于高分子材料,降解缓慢,且数量巨大,有些废塑料的回收再加工利用仍会带来二次污染,因而其利用问题被人们密切关注。采用炼焦方式在装炉煤中添加废塑料通过高温共炭化过程化解废塑料难处理问题,同时达到增产煤气的作用,由此实现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为焦化企业向绿色环保发展探索新路。实验针对炼焦煤热解及成型特性,探讨了针对煤微粉与废塑料的共炭化规律。通过热重分析获得了单种煤、废塑料、配合煤与废塑料热解动力学特性参数,同时研究了热解气体组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配合煤水分8%、煤料粒度小于1mm所占比例为78%时,所制成型煤强度性能较佳,落下强度76.42%、抗压强度60N/个;在该原料配比的基础上,添加废塑料后成型煤的密度有所降低,进而影响成型煤的落下强度和抗压强度。当配合煤中分别添加4%的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时,其共炭化过程产生的可燃气体数量和热值均有增加,热值分别提高5.18%、6.87%、10.49%和7.71%。当配合煤中添加4%的聚乙烯PE、聚丙烯PP时,其共炭化过程使煤的黏结指数和奥亚膨胀度有所降低,但软化熔融温度区间变大;同时聚乙烯PE、聚丙烯PP热解失重温度区间与典型配合煤的热解失重温度区间有良好的融合度,三者热解失重温度区间分别为390℃~460℃、370℃~450℃和400℃~550℃,特别是添加聚乙烯PE、聚丙烯PP后的配合煤热解失重温度区间分别拓宽为385℃~550℃和370℃~550℃,并呈现出一定的新颖性。通过对坩埚焦性质的研究,发现聚乙烯PE、聚丙烯PP两种废塑料添加量为4%时,坩埚焦各项性能指标较佳,粒焦反应性分别为34.26%、37.65%,粒焦反应后强度分别为84.99%、83.71%,结构强度分别为92.80%、95.84%,显微强度分别为54.92%、53.93%,气孔率分别为61.82%、54.35%,并通过焦炭显微结构和扫描电镜分析进行了相关印证。基于此,通过2kg焦炉炼焦实验进一步研究了配加废塑料的成型煤进行炼焦可行性,发现配型煤炼焦方式可以实现废塑料的资源化利用,它比散装煤炼焦方式配入废塑料对焦炭质量降低的影响度相对要小,因而成型煤配用废塑料具有显着技术优势。

毛彦高[6](2017)在《焦炭碳溶损初始反应温度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其与反应性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低碳经济和温室效应的大背景下,钢铁企业如何实现节能减排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高炉生产对优质焦炭、矿石的需求与日益紧缺的资源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明显,如何提高高炉炉身的利用效率成为钢铁企业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目前,对于如何提高炉身利用率主要集中在提高含铁原料的还原性能,改善矿石层的高温特性,进而控制炉料分布,改善煤气流的分布和降低高炉热储备区温度,提高CO实际分压与平衡分压的差值,提高还原驱动力两个方面。热储备区温度是高炉内铁氧化物上部间接还原与下部直接还原的分界线。焦炭初始反应温度是指碳溶损反应开始温度,它是高炉内氧化铁直接还原和间接还原的分界温度,焦炭初始反应温度影响高炉内FeO-Fe还原平衡点,进而影响还原剂消耗量和煤气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炉内焦炭与气体的反应性能。因而,高炉热储备区温度与焦炭碳溶损初始反应温度关系密切。本文在系统总结国内外学者在该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一种测定焦炭碳溶损初始反应温度的新方法:定义焦炭与CO2反应生成的CO浓度达到1%时的温度为焦炭碳溶损初始反应温度。进而从入炉煤性质、炼焦工艺条件和配入添加剂方面来研究对其影响,希望为高炉的节能减排、开发满足高炉要求的焦炭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炼焦煤性质对焦炭初始反应温度影响显着,随着煤化度的提高,单种煤制得焦炭的初始反应温度逐步升高;配合煤制得焦炭的初始反应温度随着挥发分、催化指数的增加而降低,随着黏结指数的增加而升高;随着焖炉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堆积密度对初始反应温度没有明显影响;随着煤料细度的增加,初始反应温度先增加后降低,当细度为90%时,初始反应温度出现最大值;随着添加剂铁矿粉和消石灰添加量的增加,焦炭的初始反应温度均大幅度降低,且铁矿粉的催化作用大于消石灰。进一步研究初始反应温度与焦炭的反应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各种焦炭,其碳溶损初始反应温度与焦炭反应性均呈负相关性,即随着反应性的增大,初始反应温度下降,但对不同的焦炭,下降的幅度相差巨大。在数值上,二者不能相互表征,只能实际测得。

刘威[7](2017)在《碱金属及锌对铁焦气化反应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焦炭作为高炉料柱的骨架,对高炉冶炼非常重要。高反应性铁焦是将铁矿石和配煤事先破碎、按比例混合后,在高温下炭化而得到的一种新型焦炭,在干馏的过程中Fe2O3被逐级还原成Fe;高炉部分使用铁焦后,可以提高矿石的还原效率,同时大幅度削减CO2的排放。近年来,关于高反应性铁焦的研究逐渐变多,而碱金属和锌在高炉内的循环富集会造成铁焦强度变差,这对高炉顺行有负面影响,本文围绕碱金属和锌对铁焦气化反应的影响开展了研究。铁焦试样是将配合煤和铁矿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在武汉科技大学实验焦炉中炼制而得,采用浸泡法向铁焦中添加K和Zn,用热重天平和气体分析仪研究了铁焦在几个不同温度下的失重和废气成分随时间的变化,基于未反应核模型分析了铁焦的气化反应动力学,确定了铁焦的气化开始温度。结果表明:K和Zn对铁焦的气化反应均有催化作用,Zn降低气化开始温度的作用没有K那样强烈;在添加K的条件下,普通焦炭和铁焦的粒焦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之间均有良好的直线关系,但幅度不同,即粒焦反应性每增加1%,普通焦炭的反应后强度降低约1.42%,铁焦的反应后强度降低约1.50%;在添加Zn的条件下,铁焦的粒焦反应性每增加1%,对应的反应后强度降低约1.09%。此外,在低温下K降低铁焦气化反应内扩散阻力的作用很明显,内扩散活化能减小很多,而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相对较弱;与普通焦炭不同,增碱铁焦的气化反应的控制环节不受反应温度和反应率的影响,始终为内扩散和化学反应混合控制。锌对铁焦的催化作用表现为提高了与CO2气化反应速率k+,降低了反应活化能Ea,降低了反应速率对温度的依赖性,使反应能够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所以反应开始温度降低了。

段冲[8](2017)在《基于基质反应性和孔扩散的焦炭气化行为研究》文中认为通过研究焦炭结构,分析讨论影响焦炭性能的原因,找出了影响焦炭性能最重要的参数。选取十种不同反应性的工业焦炭,将焦炭破碎成三种不同的粒度进行测试,得到了焦炭反应性指数CRI和焦炭反应后强度CSR。通过细焦粉的热分析测试,得到细焦粉的气化反应特征参数。通过图像法和气体吸附法测定了焦炭的微米级和纳米级孔结构,运用SPSS软件对CRI与孔结构参数和基质反应性参数VF0-10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一个优化的数学模型,模型表明了影响CRI的三个关键因素,其中61120μm孔所占比例对CRI有着最重要的影响。通过粒焦气化反应测试,得到了转化率为3%10%的平均反应速率VL3-10。VL3-10与CRI的相关性较高,达到0.9768,而细焦粉气化反应特征参数与CRI的相关性很低。说明细焦粉内的大、中气孔结构已经遭到破坏,而粒焦保留了这些孔结构,所以VL3-10与CRI的相关性较高,进而验证了61120μm的孔的确对CRI有重要影响。从微观角度研究了钢渣的添加对焦炭热性质影响的原因。通过细焦粉的气化曲线确定了焦炭在三种温度下的本征初始气化速率(r0),通过粒焦的气化曲线确定了表观气化反应速率(rD)。对反应效率因子(ηef)和西勒模数(φ)的分析表明,焦炭基质反应性和气孔结构两者共同决定了焦炭热性质。最后,对焦炭强度的预测方法进行了优化,其中考虑到了孔扩散的影响,优化后的方法能更客观地反映其强度。焦炭的结构很大程度上由炼焦煤性质决定,通过配煤协调好各因素的关系,找到合适的配煤方案,从而更合理有效的利用炼焦煤资源。

田英奇[9](2016)在《配煤炼焦试验优化与神经网络焦炭质量预测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测定并分析配煤炼焦的原料煤性质,对配煤方案进行优化。将试验煤样进行筛分破碎处理,研究了煤的粒度分布对焦炭的成焦性能和强度的影响;基于煤岩配煤原理,选择镜质组最大反射率和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图作为指导优化配煤的两个参数;采用调配不同变质程度的肥煤及添加黏结剂(沥青)和瘦化剂(焦粉)的方法调控配煤炼焦过程,从而改善焦炭质量,为炼焦用煤的综合利用及高质量焦炭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将煤料选择性破碎后,对其成焦率影响不大,但能提高煤料焦炭的冷态强度(抗碎强度M13和耐磨强度M3)和热态强度(粒焦C02反应性CRI*和反应后强度CSR*);配合煤的镜质组最大反射率与反射率分布图是优化配煤方案的有效调控参数,调整原始配煤方案后获得的焦炭CRI*降低1.95%,CSR*升高3.45%,焦炭热态强度得到显着改善;配入膨胀性较小、胶质体含量丰富的肥煤提高了焦炭的冷态强度,煤种之间也存在一定适配性,以7%的MF肥煤代替原方案中的LF(2)进行炼焦时,CSR*提高4.04%;对于黏结性较高的配合煤,各配入1%的沥青和焦炭时,焦炭冷态强度显着提高。运用BP神经网络,选择5输入4输出单隐层的三层网络结构,建立焦炭质量预测模型,并引入K折交叉验证算法对网络进行优化,从而提高网络泛化能力、减小网络误差。仿真结果表明,M13、M3、CRI*、CSR*的相对误差分别在0.61~1.95%、2.31-9.73%、0.05~6.07%、0.13~3.22%,均满足设计的误差要求。

江亚超[10](2016)在《新型粘结剂提高弱黏结煤配比捣固焦质量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的钢铁产能过剩,钢铁企业经济效益严重缩水,捣固炼焦厂面临降低炼焦生产成本的巨大压力,均进行提高弱黏结煤的配比捣固炼焦生产来降低配合煤的成本,但所得的焦炭有时难以满足冶金焦的要求。要想进一步提高弱粘结煤配比捣固炼焦遇到了配合煤的粘结性问题。基于这种情况,本课题根据配煤炼焦原理,选择新型NNQSZ黏结剂作为配煤胶质添加剂用于弱粘结煤(无烟煤)高配比捣固炼焦试验,探讨NNQSZ黏结剂配加及无烟煤配比提高对捣固焦质量指标的影响规律。在堆积密度为0.95 t·m-3及各个无烟煤配比下,配加0.2%NNQSZ粘结剂的捣固焦在热强度上均比不加NNQSZ粘结剂的捣固焦更好,其中以配加0.2%NNQSZ粘结剂及18%无烟煤(即无烟煤取代3个百分点的焦煤量)的捣固焦热强度为最好,PSR为最高而PRI为最低。这个配方(即配方3-3-1)是在堆积密度为0.95 t·m-3及配加0.2%NNQSZ粘结剂条件下捣固炼焦最佳配方之一。在配加0.2%NNQSZ及堆积密度为1.05 t·m-3的条件下,无烟煤替代同量的1/3焦煤捣固炼焦试验结果表明,与相同堆积密度及相同无烟煤配比时不添加NNQSZ捣固焦质量指标相比,在无烟煤取代焦煤量为8%(无烟煤配比23%)之前的各配方坩埚焦落下强度、T10、PRI、PSR显着改善,焦炭质量冷热强度均变好。堆积密度1.05 t·m-3的捣固坩埚焦显微结构及光学组织分析数据结果表明,添加0.2%的NNQSZ后,焦炭光学组织指数OTI数值及显微结构MSI数值明显增加,促使焦炭的反应后强度提高及焦反应性变低。本研究表明,采用0.2%NNQSZ及高配比非焦煤配煤捣固炼焦获得的焦炭质量好,经济效果明显,因此,建议进行配加新型NNQSZ工业性捣固炼焦试验研究。

二、高炉加入粒焦的生产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炉加入粒焦的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典型炼焦煤热解收缩及成块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 我国煤炭资源概况
    1.2 炼焦煤特性
    1.3 配煤原理及炼焦配煤方法
        1.3.1 配煤原理
        1.3.2 炼焦配煤方法
    1.4 焦炭在高炉中的作用及行为
        1.4.1 焦炭在高炉中的作用
        1.4.2 焦炭在高炉中的行为
    1.5 炼焦煤热解收缩性能
        1.5.1 炼焦煤热解过程
        1.5.2 炼焦煤热解收缩机制
        1.5.3 影响炼焦煤热解收缩的因素
    1.6 炼焦煤热解收缩性能表征方法
        1.6.1 型块收缩仪测定法
        1.6.2 高温膨胀仪测定法
        1.6.3 显微热台收缩仪测定法
        1.6.4 图像在线测量法
    1.7 本课题的研究构思
2.实验部分
    2.1 实验用煤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2.4 实验用炼焦煤及焦炭性能表征方法
        2.4.1 炼焦煤的表征方法
        2.4.2 焦炭性能表征方法
    2.5 炼焦煤热解收缩性能实验
    2.6 1kg实验焦炉炼焦实验
3.结果与讨论
    3.1 炼焦煤的热解收缩研究
        3.1.1 升温速率对炼焦煤热解收缩系数的影响
        3.1.2 炼焦煤粒度对其热解收缩系数的影响
        3.1.3 典型配煤方案炼焦煤热解收缩系数
    3.2 炼焦煤成块性能研究
        3.2.1 炼焦煤变质程度对其成块性及焦炭粒度分布的影响
        3.2.2 入炉煤细度对炼焦煤成块性及其焦炭块度分布的影响
        3.2.3 典型配煤方案炼焦煤成块性及其焦炭块度分布
    3.3 炼焦煤焦炭的显微强度和结构强度研究
        3.3.1 炼焦煤变质程度对其焦炭显微强度和结构强度的影响
        3.3.2 入炉煤细度对炼焦煤焦炭显微强度和结构强度的影响
        3.3.3 典型配煤方案炼焦煤焦炭显微强度和结构强度
    3.4 炼焦煤焦炭粒焦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研究
        3.4.1 炼焦煤变质程度对其焦炭粒焦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的影响
        3.4.2 入炉煤细度对炼焦煤焦炭粒焦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的影响
        3.4.3 典型配煤方案炼制焦炭的粒焦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
    3.5 炼焦煤热解收缩系数与其焦炭平均粒径的关系
        3.5.1 不同变质程度炼焦煤热解收缩系数与其焦炭平均块度的关系
        3.5.2 不同配煤方案炼焦煤热解收缩系数与其焦炭平均块度的关系
4.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混配焦炭溶损行为的耦合变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焦炭在高炉中的作用与行为
    1.2 焦炭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1.2.1 焦炭的化学组成
        1.2.2 焦炭的机械强度
        1.2.3 焦炭的热性质
    1.3 焦炭结构的研究现状
        1.3.1 气孔结构
        1.3.2 焦质结构
    1.4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第2章 研究方案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3 实验方案
        2.3.1 技术路线
        2.3.2 焦炭溶损行为特性的检测
        2.3.3 焦炭微观结构特征的检测
        2.3.4 实验仪器及检测方法
第3章 单种焦炭的溶损行为特性
    3.1 工业分析及全硫
    3.2 焦炭国标法条件下的溶损行为特性
    3.3 焦炭多温度固定溶损率条件下的溶损行为特性
    3.4 小结
第4章 单种焦炭的微观结构特征
    4.1 气孔结构特征
        4.1.1 纳米孔结构
        4.1.2 微米孔结构
    4.2 焦质结构特征
        4.2.1 光学组织
        4.2.2 微晶结构
    4.3 微观结构特征与溶损行为特性之间的关系
    4.4 小结
第5章 混配焦炭溶损行为的耦合变化
    5.1 混配焦炭C1-C2的溶损行为特性
        5.1.1 混焦C1-C2国标法条件下的溶损行为特性
        5.1.2 混焦C1-C2多温度点等溶损条件下的溶损行为特性
        5.1.3 混焦C1-C2溶损后焦炭比表面积
    5.2 混配焦炭C1-C3的溶损行为特性
        5.2.1 混焦C1-C3国标法条件下的溶损行为特性
        5.2.2 混焦C1-C3多温度点等溶损条件下的溶损行为特性
        5.2.3 混焦C1-C3溶损后焦炭比表面积
    5.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3)炼焦煤微粉成型及其结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炼焦煤资源概况
    1.2 炼焦煤粉尘来源
        1.2.1 炼焦煤粉碎技术
        1.2.2 煤调湿技术
    1.3 成型煤工艺
        1.3.1 成型煤炼焦原理
        1.3.2 成型煤成型工艺
        1.3.3 炼焦煤成型设备
        1.3.4 配成型煤炼焦效果
    1.4 粉煤预压块技术
        1.4.1 粉煤预压块工艺
        1.4.2 粉煤预压块工艺效果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2.1.1 实验用炼焦煤样
        2.1.2 实验使用化学试剂
    2.2 实验仪器设备
        2.2.1 实验仪器设备
        2.2.2 主要设备介绍
    2.3 实验煤及焦炭试样的表征方法
        2.3.1 原料煤的煤质分析
        2.3.2 成型煤的性能分析
        2.3.3 焦炭性能分析
        2.3.4 炼焦煤热解动力学分析
3.结果与讨论
    3.1 炼焦煤性质
        3.1.1 炼焦煤的煤质分析
        3.1.2 炼焦煤微粉的煤质分析
        3.1.3 炼焦煤样的哈氏可磨性指数
    3.2 水分对炼焦煤粒度变异情况的影响
        3.2.1 不同水分含量下炼焦煤的变异粒度组成
        3.2.2 不同炼焦煤的粒度组成分析
        3.2.3 炼焦煤粒度组成与岩相组成的关系分析
    3.3 水分对炼焦煤微粉成型的影响
        3.3.1 A成型煤和B成型煤的孔隙率和密度
        3.3.2 A成型煤和B成型煤的抗压强度
        3.3.3 A成型煤和B成型煤的落下强度
    3.4 炼焦煤的热解性能研究
        3.4.1 炼焦煤的热解实验
        3.4.2 实验用炼焦原料煤的热解动力学性能
    3.5 炼焦煤微粉的成焦特性
        3.5.1 实验焦炉所炼焦炭的性能研究
        3.5.2 炼焦煤微粉成焦特性研究
        3.5.3 配入A成型煤炼焦特性分析
        3.5.4 配入B成型煤炼焦特性分析
        3.5.5 炼焦煤微粉成焦特性对比分析
4.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炼焦煤与焦粉混合物微波焦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我国煤炭资源概况
        1.1.1 炼焦煤资源分布和利用
        1.1.2 不同煤种的性质及结焦特点
        1.1.3 炼焦技术和工艺
    1.2 焦粉的性质及利用
    1.3 微波加热
        1.3.1 微波加热的原理
        1.3.2 微波加热的优点及在煤炭上的应用
        1.3.3 微波焦化的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2.实验设备与方法
    2.1 实验样品及设备
        2.1.1 样品的制备及检测
        2.1.2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微波焦化实验装置
        2.2.2 微波焦化实验方法
    2.3 微波焦炭的分析与表征
        2.3.1 微波焦的全焦率计算
        2.3.2 微波焦的粒焦反应性测定
        2.3.3 微波焦的机械强度测定
        2.3.4 微波焦的孔隙结构测定
        2.3.5 微波焦的表面形貌的表征
        2.3.6 微波焦的 XRD 表征
3.微波焦炭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3.1 微波焦炭性能与焦粉配入量的关系
        3.1.1 全焦率与焦粉配入量的关系
        3.1.2 微波焦反应性与焦粉配入量的关系
        3.1.3 微波焦机械强度与焦粉配入量的关系
    3.2 加热速率对微波焦反应性和机械强度的影响
    3.3 混合物堆密度对微波焦炭质量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微波焦炭结构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4.1 微波焦炭孔隙结构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4.1.1 微波焦孔隙结构与焦粉配入量的关系
        4.1.2 微波焦孔隙结构与加热速率的关系
        4.1.3 微波焦孔隙结构与混合物堆密度的关系
    4.2 微波焦炭微观形貌特点及影响因素
        4.2.1 焦粉配入量对微波焦炭微观形貌的影响
        4.2.2 加热速率对微波焦炭微观形貌的影响
        4.2.3 堆密度对微波焦炭微观形貌的影响
    4.3 微波焦炭微晶结构分析及影响因素
        4.3.1 不同焦粉配入量微波焦炭的微晶结构分析
        4.3.2 不同加热速率微波焦炭的微晶结构分析
        4.3.3 不同混合物堆密度微波焦炭的微晶结构分析
    4.4 本章小结
5.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5)炼焦煤添加废塑料成型性能及共炭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 我国炼焦煤资源分布
    1.2 配型煤炼焦工艺
        1.2.1 配型煤炼焦的基本原理
        1.2.2 配型煤炼焦工艺流程
        1.2.3 配型煤炼焦技术优势
    1.3 成型煤制备技术
        1.3.1 炼焦煤成型机理
        1.3.2 影响成型煤质量的因素
    1.4 废塑料配煤炼焦
        1.4.1 废塑料的来源
        1.4.2 废塑料的危害
        1.4.3 废塑料的传统处理方法
        1.4.4 废塑料与煤共炭化
        1.4.5 废塑料与煤共炭化的技术特点
    1.5 本课题研究构思
2.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主要设备
    2.3 实验工艺流程图
    2.4 原料煤及产品性能的表征
        2.4.1 原料煤性能表征
        2.4.2 产品性能表征
    2.5 2kg焦炉炼焦实验装置
    2.6 废塑料与煤共炭化动力学参数计算
3.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炼焦煤成型性能研究
        3.1.1 单种炼焦煤成型性能
        3.1.2 炼焦煤工艺条件对配煤成型性能的影响
        3.1.3 添加废塑料对配煤成型性能的影响
    3.2 废塑料与煤共炭化性能研究
        3.2.1 废塑料与炼焦煤共炭化热重实验研究
        3.2.2 废塑料与炼焦煤共炭化气体产物组成研究
        3.2.3 配入废塑料对配合煤黏结性的影响
        3.2.4 配入废塑料对型煤焦炭性能的影响
    3.3 配型煤炼焦2kg焦炉实验研究
        3.3.1 配入废塑料对装炉煤堆密度的影响
        3.3.2 配入废塑料对焦炭微观结构的影响
        3.3.3 配入废塑料对焦炭结构强度和显微强度的影响
        3.3.4 配入废塑料对焦炭热态性能的影响
4.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焦炭碳溶损初始反应温度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其与反应性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外研究现状
        1.1.2 国内研究现状
    1.2 高炉焦与高炉炼铁
        1.2.1 焦炭与高炉炼铁
        1.2.2 焦炭在高炉冶炼中的功能
    1.3 冶金焦的高温热性能
        1.3.1 冶金焦的反应性
        1.3.2 焦炭的反应后强度
        1.3.3 焦炭的碳溶损初始反应温度
    1.4 高炉炼铁对焦炭的质量要求
    1.5 影响焦炭碳溶损的因素及提高焦炭质量的方法
        1.5.1 影响焦炭碳溶损的因素
        1.5.2 改善焦炭质量的方法
    1.6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意义及目标
        1.6.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6.2 碳溶损初始反应温度的测定方法
        1.6.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2章 实验方法与方案
    2.1 实验设备及分析方法
        2.1.1 实验设备
        2.1.2 分析方法
    2.2 煤炭制备及炼焦实验
        2.2.1 炼焦煤样的制备
        2.2.2 炼焦实验
    2.3 实验方案
第3章 实验结果分析及机理探究
    3.1 装炉炼焦煤性质的测定
        3.1.1 单种原料煤性能的测定
        3.1.2 配合煤配比及其性质分析
        3.1.3 配合煤灰成分分析
        3.1.4 装炉煤细度分布及其性质分析
        3.1.5 铁矿粉及消石灰性质分析
    3.2 焦炭炼制及其性能分析
        3.2.1 焦炭炼制
        3.2.2 焦炭性质分析
    3.3 不同因素对焦炭的碳溶损初始反应温度的影响
        3.3.1 入炉煤性质对碳溶损初始反应温度的影响
        3.3.2 不同工艺条件对碳溶损初始反应温度的影响
        3.3.3 不同种类的添加物对焦炭的碳溶损初始反应温度的影响
    3.4 碳溶损初始反应温度与反应性的关系
        3.4.1 单因素作用下焦炭的碳溶损初始反应温度与其反应性的关系
        3.4.2 多因素条件下焦炭的碳溶损初始反应温度与反应性的关系
第4章 结论及展望
    4.1 实验总结
    4.2 展望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7)碱金属及锌对铁焦气化反应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高炉焦炭
        1.1.1 焦炭的质量指标
        1.1.2 焦炭的气化反应
        1.1.3 焦炭质量对高炉冶炼的影响
    1.2 高反应性铁焦
        1.2.1 高反应性铁焦的研究背景
        1.2.2 国内外关于铁焦气化反应的研究
    1.3 高炉内的碱金属
        1.3.1 高炉内碱金属的危害
        1.3.2 碱金属在高炉中的循环富积机理及其影响
        1.3.3 碱金属对焦炭热性能的影响研究
    1.4 高炉内的锌
        1.4.1 锌在高炉内的循环富集
        1.4.2 锌对高炉生产的危害
        1.4.3 锌对焦炭热性能的影响研究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2章 反应速率方程的建立
第3章 碱金属对铁焦与CO_2气化反应的影响
    3.1 实验样品
    3.2 实验装置
    3.3 碱金属对铁焦气化开始温度的影响
    3.4 碱金属对铁焦气化反应的影响机理
        3.4.1 碱金属对铁焦气化反应速率的影响
        3.4.2 铁焦气化反应速率常数和内扩散系数的确定
        3.4.3 化学反应活化能和内扩散活化能的计算
        3.4.4 气化反应各步骤阻力的分析
    3.5 碱金属对铁焦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的影响
第4章 锌对铁焦与CO_2气化反应的影响
    4.1 加锌方案的选取
    4.2 实验原料与装置
    4.3 锌对铁焦气化开始温度的影响
    4.4 锌对铁焦热性能的影响
    4.5 锌对铁焦气化反应的影响机理
        4.5.1 实验原料、装置与方法
        4.5.2 锌对铁焦反应速率的影响
        4.5.3 含锌铁焦气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4.5.4 钾和锌对铁焦气化前后微观形貌的影响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8)基于基质反应性和孔扩散的焦炭气化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高炉冶炼技术的发展与焦炭质量
    1.2 焦炭在高炉内的行径和作用
        1.2.1 焦炭在高炉内的行径
        1.2.2 焦炭在高炉中的作用
    1.3 焦炭热性质预测方法研究进展
        1.3.1 焦炭热性质的影响因素
        1.3.2 当前焦炭热性质预测方法存在的问题
        1.3.3 解决的方向
    1.4 焦炭气化反应控制模式
        1.4.1 焦炭孔结构及其对气化行为的影响
        1.4.2 焦炭基质及其对气化行为的影响
    1.5 基于基质反应性和孔扩散的焦炭气化行为研究课题提出的意义
第2章 研究方案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3 关键问题与预期创新点
        2.3.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3.2 创新点
    2.4 技术路线与实验方案
        2.4.1 技术路线图
        2.4.2 实验方案
第3章 影响焦炭反应性参数的确定
    3.1 焦炭反应性影响因素模型的建立
        3.1.1 焦炭基质气化参数与CRI的相关性
        3.1.2 焦炭的气孔结构分析
        3.1.3 模型中参数的选择
        3.1.4 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3.1.5 线性回归模型的检验
        3.1.6 线性回归模型的分析
    3.2 不同粒度焦炭气化反应特征的研究
        3.2.1 细焦粉气化反应测试
        3.2.2 粒焦气化反应测试
    3.3 不同粒度焦炭气化反应特征的比较
    3.4 小结
第4章 基质和孔结构对反应性影响机理的应用
    4.1 添加钢渣焦炭气化行为分析
        4.1.1 高反应性焦炭的发展及反应行为
        4.1.2 焦炭的本征初始反应速率
        4.1.3 焦炭的表观反应速率
        4.1.4 焦炭气化效率因子与西勒模数
    4.2 焦炭热性质测试方法的优化
    4.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配煤炼焦试验优化与神经网络焦炭质量预测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炼焦工业的研究概况
        1.1.1 国外炼焦工业的发展及现状
        1.1.2 国内炼焦工业的发展及现状
    1.2 炼焦煤的种类及配煤性质
        1.2.1 炼焦煤的种类
        1.2.2 影响焦炭质量的配煤性质
    1.3 配煤炼焦技术
        1.3.1 配煤原理
        1.3.2 配煤方法
    1.4 焦炭质量判定
        1.4.1 焦炭质量判断指标
        1.4.2 焦炭结构对其质量的影响
    1.5 人工神经网络在配煤炼焦中的应用
        1.5.1 BP神经网络概述
        1.5.2 BP神经网络在配煤炼焦中的应用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试验部分
    2.1 试验设备
    2.2 煤质分析方法
    2.3 实验室坩埚焦试验
        2.3.1 试验装置图
        2.3.2 试验步骤
    2.4 粒焦CO_2反应性试验
        2.4.1 试验装置图
        2.4.3 试验步骤
第3章 单煤粒度分布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3.1 不同煤种粒度分布分析
    3.2 粒度分布对单煤成焦性能的影响
        3.2.1 粒度分布对成焦率的影响
        3.2.2 粒度分布对焦炭冷态强度的影响
    3.3 粒度分布对焦炭热态强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配煤炼焦方案的优化
    4.1 炼焦煤种煤质分析
        4.1.1 不同产地焦煤的炼焦特性比较
        4.1.2 肥煤与1/3焦煤炼焦特性分析
        4.1.3 不同产地的两种瘦煤及气煤炼焦特性比较
    4.2 镜质组反射率对配煤炼焦的指导
        4.2.1 原始配煤方案问题
        4.2.2 镜质组最大反射率对配煤炼焦的影响
        4.2.3 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图对配煤炼焦的影响
    4.3 不同变质程度肥煤对配煤炼焦的影响
    4.4 加入添加剂对配煤炼焦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交叉验证的BP神经网络焦炭质量预测模型
    5.1 BP神经网络学习算法
    5.2 交叉验证法概述
    5.3 BP神经网络焦炭质量预测模型设计
    5.4 BP神经网络焦炭质量预测模型实例分析
        5.4.1 网络训练结果分析
        5.4.2 网络测试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新型粘结剂提高弱黏结煤配比捣固焦质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捣固炼焦工艺原理及其技术特点与优势
        1.1.1 捣固炼焦工艺原理及其技术特点
        1.1.2 捣固炼焦工艺技术的主要优势
    1.2 国内外捣固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趋势
        1.2.1 国外捣固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趋势
        1.2.2 国内捣固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趋势
    1.3 各种低价煤配煤捣固焦炼焦研究概况
        1.3.1 配不粘煤和瘦煤、贫煤捣固炼焦的研究概况
        1.3.2 配加弱粘结煤捣固炼焦的研究及应用概况
        1.3.3 添加气煤、1/3 焦煤配煤捣固炼焦的研究概况
        1.3.4 长焰煤、无烟煤或蒙古煤捣固炼焦的研究概况
        1.3.5 无烟煤、蒙古煤、其它煤及焦粉捣固炼焦的研究概况
    1.4 粘结剂在捣固焦炼焦中应用及其研究概况
        1.4.1 焦化常用黏结剂对炼焦用煤及焦炭的改质效果的研究概况
        1.4.2 粘结剂在捣固焦炼焦中应用及其研究概况
    1.5 课题研究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实验原理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煤料性质分析
    2.4 坩埚捣固炼焦试验方法
    2.5 坩埚捣固焦炭质量的分析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堆密度对基准炼焦配比捣固焦质量指标的影响
        3.1.1 原料条件及基准炼焦配比
        3.1.2 堆积密度对捣固焦落下强度的影响
        3.1.3 堆积密度对捣固焦转鼓指数的影响
        3.1.4 堆积密度对捣固焦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的影响
        3.1.5 捣固炼焦实验的堆积密度确定
    3.2 堆积密度为 0.95 t·m~(-3)时配粘加结剂和无烟煤对捣固焦质量的影响
        3.2.1 加与不加黏结剂时无烟煤配加量对焦炭的落下强度的影响
        3.2.2 加与不加黏结剂时无烟煤配比对焦炭转鼓指数的影响
        3.2.3 加与不加黏结剂时无烟煤配加量对焦炭CRI及CSR的影响
        3.2.4 堆积密度为 0.95 t·m~(-3)及配加粘结剂时捣固炼焦配方的确定
    3.3 堆积密度为 1.05 t·m~(-3)时配粘加结剂和无烟煤对捣固焦质量的影响
        3.3.1 加与不加黏结结剂时无烟煤配加量对焦炭的落下强度的影响
        3.3.2 加与不加黏结结剂时无烟煤量对焦炭转鼓指数的影响
        3.3.3 加与不加黏结结剂时无烟煤配加量对焦炭CRI及CSR的影响
        3.3.4 堆积密度为 1.05 t·m~(-3)及 0.2%NNQSZ时无烟煤捣固炼焦最佳配方的确定
    3.4 加与不加NNQSZ的捣固焦显微性质与热重分析
        3.4.1 加与不加NNQSZ的捣固焦炭光学组织的测定
        3.4.2 加与不加NNQSZ的捣固焦显微结构的测定
        3.4.3 加与不加NNQSZ的捣固焦热重分析
    3.5 配加 0.2%NNQSZ及无烟煤配比提高时两个堆密度炼焦质量的比较
    3.6 配加NNQSZ黏结剂及无烟煤捣固炼焦的可行性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与特色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四、高炉加入粒焦的生产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典型炼焦煤热解收缩及成块性能研究[D]. 陈珍. 辽宁科技大学, 2021
  • [2]混配焦炭溶损行为的耦合变化规律[D]. 张慧锋.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3]炼焦煤微粉成型及其结焦性能研究[D]. 孙宝文. 辽宁科技大学, 2021
  • [4]炼焦煤与焦粉混合物微波焦化的实验研究[D]. 陈义. 辽宁科技大学, 2020(02)
  • [5]炼焦煤添加废塑料成型性能及共炭化研究[D]. 师德谦. 辽宁科技大学, 2020(02)
  • [6]焦炭碳溶损初始反应温度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其与反应性关系的研究[D]. 毛彦高. 武汉科技大学, 2017(05)
  • [7]碱金属及锌对铁焦气化反应的影响研究[D]. 刘威. 武汉科技大学, 2017(01)
  • [8]基于基质反应性和孔扩散的焦炭气化行为研究[D]. 段冲. 华北理工大学, 2017(03)
  • [9]配煤炼焦试验优化与神经网络焦炭质量预测模型的研究[D]. 田英奇. 华东理工大学, 2016(08)
  • [10]新型粘结剂提高弱黏结煤配比捣固焦质量的研究[D]. 江亚超. 安徽工业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高炉添加粒状焦的生产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