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酒精饮料酒精含量的过程

降低酒精饮料酒精含量的过程

一、降低酒精饮料酒度的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何迎粉[1](2020)在《外源海藻糖改善酿酒酵母乙醇耐受性及葡萄酒品质的研究》文中认为贺兰山东麓地区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优越,酿酒葡萄种植面积日益增长,葡萄酒酿造工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宁夏特色产业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葡萄果实含糖量升高,潜在酒度增加,使得酿酒酵母在酒精发酵阶段面临的酒精胁迫更加严重,导致发酵不完全,从而影响葡萄酒品质和贮藏条件。本文通过研究外源海藻糖、肌醇和脯氨酸对酿酒酵母乙醇耐受性的影响,从中筛选出最佳外源添加物及添加量,进一步研究发酵过程理化指标的变化趋势及酿酒酵母发酵特性,并将其应用于赤霞珠发酵实验,旨在为提高赤霞珠葡萄酒品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及实验结果如下:(1)乙醇耐受性实验:选择宁夏本土酿酒酵母NX1 1424(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NX11424)为实验菌株,海藻糖、肌醇和脯氨酸为添加物,设置实验酒度为12、14和16,探究其对酿酒酵母乙醇耐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300mg/L海藻糖使酿酒酵母菌密度达到最大值0.955;菌体海藻糖含量最大值为132.58mg/mL;胞内ATP含量最大值为4430.548 μmol/gport;质膜H+-ATP酶活力4.266 mgprot/mL;菌体麦角固醇含量最大值为550.8μg/mL。添加150 mg/L肌醇使酿酒酵母菌密度达到最大值0.792;菌体海藻糖含量最大值为109.928 mg/mL;胞内ATP含量最大值为4411.506 μmol/gport;质膜H+-ATP酶活力4.103 mgprot/mL;菌体麦角固醇含量最大值为490.8 μg/ml。添加200mg/L脯氨酸使酿酒酵母菌密度达到最大值0.7905;菌体海藻糖含量最大值为109.15 mg/mL;胞内ATP含量最大值为4233.776 μmol/gport;质膜H+-ATP酶活力4.024 mgprot/mL;菌体麦角固醇含量最大值为482.8 μg/mL。综合分析不同酒度中各发酵组菌体密度、菌体海藻糖含量、胞内ATP含量、质膜H+-ATP酶活力和菌体麦角固醇含量,得出这三种物质对酿酒酵母乙醇耐受力影响顺序为海藻糖>肌醇>脯氨酸。(2)模拟葡萄汁发酵实验:通过实验(1)确定添加物为海藻糖,添加量为300mg/L。根据糖醇转化率设置模拟葡萄汁的酒度为12、14和16,探究海藻糖在发酵早期、中期和晚期对酿酒酵母NX11424发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糖可以提高酿酒酵母NX11424的发酵力、发酵速度和产酒率,使发酵液酒度升高,对总酸、pH值的影响较小。(3)赤霞珠发酵实验:将赤霞珠葡萄汁灭菌后,接入宁夏本土酿酒酵母NX11424和300mg/L海藻糖。通过测定发酵完成后各发酵组理化指标、酚类物质含量、色度色调和香气成分,探究海藻糖对赤霞珠发酵液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海藻糖发酵组残糖、总酸和挥发酸含量降低,酚类物质含量和色度值升高,两组酒度、pH值和色调值无显着差异。海藻糖发酵组增加了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乙酸异戊酯、乙酸己酯、辛酸乙酯、辛酸异戊酯、月桂酸乙酯、月桂酸异戊酯和辛酸的含量增加,赋予葡萄酒浓郁的花香和果香。2-甲基-1-丁醇、庚酸乙酯、乙酸苯乙酯、棕榈酸乙酯和2,6,8-三甲基-4-壬酮增加的香气物质的种类,赋予葡萄酒更加复杂的香气。正癸酸和醋酸含量降低,未检出异戊醇,降低葡萄酒中不良风味物质,改善葡萄酒的口感。

任津莹[2](2020)在《同时高产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酿酒酵母菌株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是清香型大类白酒的主体香气成分,其含量的变化对此类白酒的风味和质量有很大影响。一般白酒中的乳酸乙酯主要由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同乙醇酯化产生,而清洁化、机械化生产的日渐实施,自然气候的变化及人为城市建设所带来的自然环境条件变化等,均会引起白酒发酵体系中乳酸菌丰度的变化,最终导致乳酸乙酯合成不稳定,甚至出现减产(出酒率下降)等重大生产问题;乙酸乙酯一般由生香酵母在发酵后期合成,而生香酵母的出酒率较低,同时酿酒酵母产生的酒精对其有抑制作用。因此,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构建了同时高产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的酿酒酵母菌株。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Tcp-A、Tmt-V为出发菌株,分别对醇酰基转移酶基因AeAT9、VAAT进行了二拷贝和三拷贝过表达。随着AAT拷贝数的增加,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的生成量逐渐提高。最终多拷贝AAT的菌株Tcp-tA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的生成量为346.39±3.99 mg/L 和 690.82±12.09 mg/L,较亲本菌株 Tcp-A 分别提高了 11.57%、32.31%;菌株Tmt-tV乙酸乙酯的生成量为110.93±11.57 mg/L,较亲本菌株Tmt-V提高了31.53%,乳酸乙酯生成量有小幅提升。结果表明,增加AAT的拷贝数,有利于催化更多的乳酰辅酶A、乙酰辅酶A与乙醇反应生成相应的酯;(2)以Tcp-A、Tmt-V为出发菌株,对线粒体外膜孔蛋白基因por2、线粒体丙酮酸载体基因MPC2进行单敲除和组合敲除,试图通过阻碍酵母胞质中的丙酮酸向线粒体转运进而提高目标酯的生成量。结果发现Δpor2对于阻碍丙酮酸从酵母胞质向线粒体转运有效果,而ΔMPC2无明显效果。之后对多拷贝AAT的酵母菌株敲除por2基因,发现这两种代谢策略对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生成量的提高有叠加效果。最终菌株Tcp-tA△P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的生成量较亲本菌株Tcp-A分别提高了 35.43%、29.81%,分别达 420.48±6.03 mg/L、677.74±6.87 mg/L;菌株 Tmt-tVΔP 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的生成量较亲本菌株Tmt-V分别提高了 11.27%、50.85%,分别为252.33±5.57 mg/L、127.23±10.99 mg/L;(3)以Tcp-A、Tmt-V为出发菌株,过表达乙酰辅酶A合成酶基因ACS1、乙醛脱氢酶基因ALD6,试图通过增加酵母胞质内的乙酰辅酶A含量进而提高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的生成量。最终菌株Tcp-A-16、Tmt-V-16的乙酸乙酯生成量为592.19±1.33 mg/L 和 104.85±10.37 mg/L,较亲本菌株 Tcp-A、Tmt-V 分别提高了 13.42%、24.32%;而乳酸乙酯生成量并未如预期呈现上升趋势,反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最终菌株Tcp-A-16 降低了 24.95%,Tmt-V-16 降低了 27.82%。

闫凤翔[3](2019)在《微生物发酵对姜油树脂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及姜酒混菌发酵的条件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种常见的香辛料,生姜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包括不挥发且有刺激性气味的姜辣素,具有抗氧化、抑菌、散寒、活血等作用。姜油树脂是经超临界CO2萃取干姜而得到的半液态混合物,充分保留了生姜的活性成分与独特风味,可作为生姜的替代品,是天然的香料与防腐剂。但由于其特有的辛辣刺激性气味,使产品不易被大众接受,而且姜油树脂中生物活性更高、不良气味较弱的姜烯酚类等含量很少,既影响了功效发挥,也限制了应用。目前,对生姜活性的提升主要采用化学物理方法,效率低,成本高,副作用还多,而对以微生物发酵转化生姜活性物质的研究较少。本实验分别选取根霉、酵母和乳酸菌三类具有代表性的微生物,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中,添加适量姜油树脂进行发酵,通过测定微生物生物量、培养液pH值、抗氧化活性等指标,分析微生物发酵对姜油树脂抗氧化性能的影响。以单因素实验为基础,选姜油树脂添加量、发酵温度及发酵时间为自变量,抗氧化活性为响应值,采用BBD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优化发酵工艺,确立了米根霉Rhizopus oryzae MG1、异常汉逊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 J2-5和乳酸杆菌Lacotobacillus sp.LAB2的最佳发酵条件,并进行发酵产物的液相色谱(HPLC)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实验室酿酒模型,设计发酵型姜酒的酿酒实验,将优势菌种应用到其中,优化工艺参数,开发一款保健姜酒。主要结果如下:(1)根霉是传统发酵工业的优良菌种,可在特定的条件下发酵生产特异性酶及其他特殊代谢产物,分析根霉发酵对生姜活性物质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可为高附加值生姜风味发酵食品的开发及天然生姜资源优势的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在研究Rhizopus oryzae MG1发酵对姜油树脂抗氧化活性影响的实验中,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分析,发现最优发酵条件是在20 mL PDA培养基中添加姜油树脂70μL,接种1%的孢子悬液后,33℃震荡(150 r/min)培养4 d。在此条件下,发酵液气味更清新,辛辣的气味减弱,有淡淡的柠檬香味;培养物的总抗氧化活性提高了69.15±1.01%。(2)酵母菌是最常见的食品微生物。本实验考察了Wickerhamomyces anomalus J2-5发酵对姜油树脂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分析,发现最优发酵条件是在20 mL YPD培养基中添加50μL姜油树脂,接种1%的对数期种子液,27℃培养72 h,发酵后姜油树脂的总抗氧化活性比发酵前提高了47.60±1.77%。(3)乳酸菌是肠道益生菌,其发酵对产品风味、保藏性能、营养保健功能的改善效果显着,分析乳酸菌发酵对姜油树脂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为高附加值生姜风味发酵食品开发提供实验参考。先比较5株乳酸菌对姜油树脂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Lacotobacillus sp.LAB2发酵后总抗氧化活性显着高于其他菌株,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16S rDNA进行序列比对,与Lacotobacillus plantarum相似性为99%;然后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分析,发现Lacotobacillus sp.LAB2发酵姜油树脂的最优条件是在20 mL MRS培养基中添加120μL姜油树脂,接种1%的对数期种子液,37℃培养60 h,发酵后姜油树脂的总抗氧化活性提高了36.59±1.02%。(4)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比较标品、精油树脂及微生物发酵萃取液,结果发现姜油树脂的微生物发酵液中活性物质的含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且有多种新物质生成。经三种微生物发酵后,15号物质含量均显着降低,5号8-姜烯酚的峰面积显着增加,R.oryzae MG1新生成16、17、18号物质,W.anomalus J2-5新生成19、10、21号物质,Lacotobacillus sp.LAB2新生成19、20号物质。(5)R.oryzae MG1能显着提高生姜的抗氧化活性,且发酵液气味清新,可用于生姜酒的发酵过程中以改善酒体风味。在生姜发酵酒的原料及发酵发艺优化过程中,先在新鲜姜汁中分别添加适量的白砂糖、红糖、果葡糖浆、高粱汁、苹果汁等接种微生物发酵后,发现添加果葡糖浆的感官评价最高;再以新鲜姜汁与果葡糖浆为原料,以酿酒酵母与Rhizopus oryzae MG1混合发酵,通过单因素与响应面优化,表明初始糖度17o Bx,Rhizopus oryzae MG1与酿酒酵母接种量分别为0.47%、0.53%,发酵时间为8天的条件下,得到的发酵型姜酒,酒体鲜亮,酸度适中,口感极佳,姜香浓郁,酒香醇厚,受欢迎程度较高,且抗氧化活性较新鲜姜汁与单一菌种发酵的姜酒均有所提高。

陈莹[4](2019)在《基于用户体验的交互设计在酒精饮料网络营销中的应用研究 ——以五粮液小程序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线下产品销售转型线上营销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目前很多传统的酒类饮料类产品仍然采用的是传统渠道的分销售卖方式,急需进行营销方式的转变。本文以饮料类产品作为切入点,从用户出发,采用问卷和目标用户访谈的方法对新用户群体的行为特征和使用场景进行了调研和定性定量分析,通过建立KANO模型的方式总结出用户需求和层级关系,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用户角色模型,并将其贯穿于整个交互设计过程中,确保所设计的功能都能符合用户的预期。同时本文以交互设计和用户体验理论和方法为依据,探索互联网的营销策略和方法。最后以五粮液网络营销的交互设计为例,对上述提出的设计理论和服务蓝图进行了实践运用,通过信息架构、任务流程和小程序设计和可用性测试,验证了最终方案的可行性。本文旨在互联网背景下,以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为基础,探索促进酒精饮料产品的网络营销、开拓新的用户和市场的方法。

倪伟,周志磊,姬中伟,刘双平,韩笑,毛健[5](2018)在《分散液液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测定葡萄酒中的主要高级醇》文中研究表明高级醇是酒精饮料中重要的风味化合物。建立了一种基于分散液液微萃取(DLLME)结合GC-MS测定葡萄酒中4种主要高级醇的方法。通过优化样品酒度、pH、萃取剂、萃取剂体积、分散剂、分散剂体积、样品体积、盐浓度和萃取时间,获得了最佳的DLLME参数:样品酒度12%vol以下,pH和离子强度无需调节,800μL二氯甲烷作为萃取剂,1.0 mL乙腈作为分散剂,7 mL的葡萄酒样品,提取时间1 min。方法的相关系数(r)为0.99070.9994,均大于0.99。检测限(LOD)为(0.090.75)mg/L,定量限(LOQ)为(0.322.49)mg/L,均低于葡萄酒中的浓度。RSD均低于4.5%,重复性良好。利用该方法对不同甜型的成品葡萄酒中的高级醇进行加标回收,回收率为81.57%111.15%。

杜木英[6](2008)在《西藏青稞酒发酵微生物及酿造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青稞和从拉萨市场购买的优良青稞酒曲为主要原料,应用传统微生物发酵技术结合现代纯种制曲发酵技术、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现代仪器分析技术,采用理化指标分析结合感官评定技术,对西藏青稞酒曲及传统青稞酒的品质,青稞酒曲及青稞酒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区系,优势发酵菌株的筛选和原生质体诱变,纯种制曲工艺,青稞酒纯种曲酿造工艺条件,青稞酒的纯种曲发酵与传统曲发酵过程中各成分的动态变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在优势发酵菌株的选育,以纯种曲发酵技术生产青稞酒,改良传统西藏青稞酒的酿造工艺,提高青稞酒的品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研究进展。主要研究结果为:1.应用理化分析、气-质联用和气相色谱并结合感官分析技术,对西藏青稞酒曲及传统青稞酒的品质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青稞酒曲及传统青稞酒的品质特点如下:(1)西藏青稞酒曲属于小曲类型,外观形态不一、质量良莠不齐。(2)传统青稞酒属于发酵酒范畴,各项理化指标值基本是在黄酒和清酒之间,传统优质青稞酒氨基酸含量110.912 mg/100mL,含有较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并从中检测出48种香气成分,包括醇,醛,酸,酯,酮类及少量酚等;香气值(含量/阈值)最大的是乙醛41.67,依次是乙酸40.38、异戊醇13.38、己酸4.65、乳酸乙酯3.07、正丁酸2.94、乙酸乙酯2.65、β-苯乙醇2.14、3-羟基丁酮1.36,因此这9种成分对青稞酒的风味形成影响最大。2.应用经典的微生物分离纯化鉴定技术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青稞酒曲及青稞酒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区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从青稞酒曲中,鉴定了优势霉菌130株。根霉属的有4种共81株,其中,米根霉(Rhizopusoryzae)39株,黑根霉(Rhizopus nigricans)18株,华根霉(Rhizopus chinensis)15株,少根根霉(Rhizopusarrhizus)9株。毛霉属有37株,其中18株为爪哇毛霉(Mucor javanicus),11株为总状毛霉(Mucorracermosus),8株为鲁氏毛霉(Mucor rouxians),还有8株为犁头霉属(Absidia spp.)。其余丝状真菌的量非常少,分别属于曲霉属(Aspergillus spp.),青霉属(Penicillium spp.),总状共头霉(Syncephalastrumracemosum)等。经过初筛,复筛,青稞试饭等试验,筛选出糖化功能强的菌株ZM2,糖化酶活力为520.27mg/h·g。霉菌ZM2经ITS序列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鉴定为米根霉(Rhizopus oryzae)。(2)从青稞酒曲中,鉴定到属的优势酵母菌有580株,分别属于酵母属(Saccharomyces)、复膜孢酵母属(Saccharomycopsis)、假丝酵母属(Candida)、毕赤氏酵母属(Pichia)、德巴利酵母属(Debaryomyces)及隐球酵母属(Cryptococcus)6个属。其中,318株鉴定至种,分别是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扣囊复膜孢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清酒假丝酵母(Candidasake)、粉状毕赤氏酵母(Pichia forinosa)、汉逊德巴利酵母(Debaryomyces hansenii)和地生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terreus)。经TTC法和杜氏管法初筛,发酵法复筛,玉米糖化醪筛选,得到优良酵母菌株ZY2和糖化力较强的酵母ZY28。酵母菌株ZY2在玉米糖化醪上产酒精度5.7%,口感与香气好,酸度正常。酵母ZY28在青稞试饭试验中表现出浓郁愉悦的甜香、蜜香。ZY2及ZY28经ITS序列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分别鉴定为布拉酵母(Saccharomyces boulardii)与扣囊复膜孢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3)从青稞酒曲中,鉴定了优势乳酸菌38株,分别属于乳杆菌属,链球菌属和片球菌属3个属。其中有5株鉴定到种,分别是粪链球菌(Streptococcus faecalis)、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pentosaceus)、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alactici)、约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johnsonii)和米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筛选到一株戊糖片球菌ZB12作为后续研究菌株。ZB12经过16S rDNA序列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鉴定为戊糖片球菌,与常规生理生化反应的鉴定结果一致。3.应用原生质体诱变技术对ZY2,ZM2进行UV+DES复合诱变,并经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优化制曲工艺,研究结果如下:(1)经UV+DES复合诱变ZY2的原生质体,得到突变株UV-DES-Y2,其产酒精能力比出发菌株ZY2提高了33.3%,发酵15Bx的麦芽汁,酒度可达8.0%(v/v);在耐热性,发酵能力,酒精耐受性,发酵温度范围,发酵速率和降糖速率方面均优于ZY2菌株。以pH值3.5的葡萄糖豆芽汁与青稞粉按1.0mL:2.0g混合,接入15%的24h液体培养酵母UV-DES-Y2,32℃培养24~28h,30℃风干,得到酵母纯种曲2,菌数达9.2×108cfu/g。(2)经UV+DES复合诱变ZM2的原生质体,得到高产糖化酶菌株UV-DES-M4,其产糖化酶活力达到846.27±79.24mg/h.g,比出发菌株ZM2提高了50.9%。应用SAS8.2软件,通过响应面(Box-Behnken设计法)对霉菌制曲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UV-DES-M4产糖化酶的最佳条件为:制曲温度为30.05℃,豆饼粉加入量为8.06%,接种量为1%,培养30h,得到纯种曲1,糖化酶活力高达895.32 mg/h·g。(3)自然pH值的葡萄糖豆芽汁与青稞粉按1.0mL:2.0g混合,接入15%的24h液体培养酵母ZY28,25℃培养30h,制得纯种曲3。4.对青稞酒纯种曲酿造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青稞酒的最佳纯种曲发酵工艺条件为:选择“藏青320”青稞原料,淘洗干净后,浸泡或者不浸泡但加水1:2,进行常压蒸煮2 h,摊凉至35℃,接入青稞原料重量2%的纯种曲1,2%纯种曲2及1%纯种曲3,在28℃下发酵72h。按此工艺得到的青稞酒,其理化指标和感官指标与传统曲发酵的青稞酒基本一致。5.对青稞酒的纯种曲发酵与传统曲发酵过程中各成分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稞酒的纯种曲发酵过程中,表现出类似传统曲发酵过程中各成分的动态变化趋势,如pH值明显下降和酸度上升;发酵品温先缓升,再缓降,最高达36℃左右;还原糖含量和糖化酶活力值都在24h内显着增加(P<0.05),达到最大值后逐渐下降;总糖含量呈显着性下降趋势,而酒精度显着增高(P<0.05),纯种发酵的酒精度可达到10.3%,比传统发酵的提高57.7%;酒醅中酸性蛋白酶活力及氨态氮含量同时呈显着性增高(P<0.05),24h后,蛋白酶活力及氨态氮含量逐渐降低;纯种发酵的青稞酒氨基酸含量只有80.923 mg/100mL,缺乏蛋氨酸。

孙西玉,梁邦昌[7](2007)在《中国低度白酒的历史沿革与白酒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白酒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的变化而发展变化才有生命力。低度白酒自1975年首次研制成功以来,发展迅猛,白酒低度化已取得了显着的成绩,酒度由1974年前的平均60%vol降低到2006年的平均43%vol左右。目前白酒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低度白酒的生产技术有待规范、提高;低度白酒货架期水解问题及健康因子的研究等,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采取相应对策:在白酒行业开展“蓝海战略”,推进产业融合;正确引导白酒消费,普及白酒知识;研究白酒健康因子,解决低度酒货架期水解问题;开发适应新的消费人群的健康低度白酒,以促进白酒行业健康发展。

孙本惠[8](2007)在《膜分离技术在酒类生产中的应用概述》文中研究表明采用膜分离技术可以有效地对各种酒类进行除菌、除浊、降低酒精浓度、提高酒的澄清度,并且可以保持生酒的色、香、味,延长酒的保存期.概述了采用膜分离技术对酒类生产工艺进行改造的原理、历史、应用及特点.

孙本惠[9](2006)在《膜分离技术在酒类生产中的应用概述》文中研究表明采用膜分离技术可以有效地对各种酒类进行除菌、除浊、降低酒精浓度、提高酒的澄清度,并且可以保持生酒的色、香、味,延长酒的保存期.概述了采用膜分离技术对酒类生产工艺进行改造的原理、历史、应用及特点.

高筠[10](2004)在《我国白酒与国外蒸馏酒酒瓶形态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白酒是中国的传统酒,属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有着悠久的酿造历史。如何发展这一传统产业使其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这不仅需要白酒本身的改革创新,也需要其他方面的努力。设计有助于品牌塑造和市场营销,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它理应为白酒产业更好的发展出谋划策。酒瓶作为酒的载体,是酒这种液体与人之间的界面,很大程度上它也是白酒内在气质的一种体现,世界上众多市场业绩成功的酒品牌无不都是酒与酒瓶完美融合的典范。而目前我国白酒酒瓶设计方面同白酒本身一样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其形态设计与国外蒸馏酒类的酒瓶相比还并不成熟。可以预见,经济文化上高速发展,与国际日益接轨的中国社会对于白酒酒瓶设计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我们有必要通过与国外酒瓶形态设计上的比较寻找某些借鉴,来完善这方面的内容,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基于以上目的,本课题的研究将针对我国白酒的酒瓶形态,通过分析法(演绎法)、统计法、比较法、调查问卷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比较我国白酒酒瓶设计和各类洋酒酒瓶设计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性,从中发现白酒酒瓶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得出结论,阐述观点。 论文的主要内容为:第一章,对酒及酒瓶的相关知识进行概要介绍,以明确研究对象;第二章至第五章将对我国白酒及国外主要蒸馏酒产业的现状及其酒瓶形态进行全面的考察和整理,为后续的分析、探讨作准备;第六章将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对我国白酒和国外蒸馏酒酒瓶形态进行比较分析,并得出观点。 论文将以实事求是为基础,争取为弘扬我国的酒文化和开拓繁荣我国的白酒产业奉献微薄之力。

二、降低酒精饮料酒度的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降低酒精饮料酒度的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1)外源海藻糖改善酿酒酵母乙醇耐受性及葡萄酒品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葡萄酒相关酵母菌概述
    1.2 酿酒酵母乙醇耐受性的研究现状
    1.3 外源添加物提高酿酒酵母乙醇耐受性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外源添加物与酿酒酵母乙醇耐受性的相关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3 试验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藻糖与酿酒酵母发酵特性及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变化趋势的相关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3 试验方法
    3.4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赤霞珠葡萄酒发酵过程中添加海藻糖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3 试验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同时高产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酿酒酵母菌株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白酒概况
    1.2 白酒中主要风味物质概述
        1.2.1 醇类物质
        1.2.2 醛类物质
        1.2.3 酸类物质
        1.2.4 酯类物质
    1.3 酯类物质合成途径和机理
        1.3.1 酯化反应途径
        1.3.2 脂肪酶途径
        1.3.3 半缩醛脱氢途径
        1.3.4 Baeyer-Villiger单加氧酶途径
        1.3.5 醇酰基转移酶途径
    1.4 乳酸乙酯的合成现状和发展趋势
    1.5 乙酸乙酯的合成现状和发展趋势
    1.6 酿酒酵母细胞质中乙酰辅酶A合成的研究进展
    1.7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7.1 立题依据
        1.7.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菌株与质粒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溶液
        2.1.4 主要培养基
        2.1.5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引物设计
        2.2.2 酵母基因组DNA提取
        2.2.3 质粒的提取
        2.2.4 目的基因的PCR扩增
        2.2.5 琼脂糖凝胶电泳
        2.2.6 PCR产物回收
        2.2.7 酵母转化
        2.2.8 KanMX筛选标记的去除
        2.2.9 生长曲线的测定
        2.2.10 酵母RNA提取
        2.2.11 RNA反转录
        2.2.12 实时荧光定量PCR
        2.2.13 玉米液态白酒发酵实验
    2.3 分析方法
        2.3.1 CO_2排放量的测定
        2.3.2 酒精度的测定
        2.3.3 还原糖的测定
        2.3.4 乳酸和乙酸含量的测定
        2.3.5 酯类和高级醇含量的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醇酰基转移酶基因AeAT9、VAAT多拷贝表达菌株的构建
        3.1.1 AeAT9、VAAT二拷贝表达菌株的构建
        3.1.2 AeAT9、VAAT三拷贝表达菌株的构建
        3.1.3 重组菌株与亲本菌株生长性能的比较
        3.1.4 AeAT9、VAAT基因mRNA水平测定
        3.1.5 重组菌株与亲本菌株基本发酵性能的比较
        3.1.6 重组菌株的醇酯生成量
        3.1.7 小结
    3.2 敲除孔蛋白基因por2、线粒体丙酮酸载体基因MPC2菌株的构建
        3.2.1 敲除por2、MPC2基因菌株的构建
        3.2.2 敲除por2基因的多拷贝AAT菌株的构建
        3.2.3 改造菌株与亲本菌株生长性能的比较
        3.2.4 改造菌株与亲本菌株基本发酵性能的比较
        3.2.5 改造菌株的醇酯生成量
        3.2.6 小结
    3.3 过表达乙酰辅酶A合成酶基因ACS1、乙醛脱氢酶基因ALD6的菌株构建
        3.3.1 单独过表达ACS1基因菌株的构建
        3.3.2 同时过表达基因ACS1、ALD6菌株的构建
        3.3.3 重组菌株和亲本菌株生长性能的比较
        3.3.4 重组菌株和亲本菌株基本发酵性能的比较
        3.3.5 重组菌株的醇酯生成量
        3.3.6 小结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附录

(3)微生物发酵对姜油树脂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及姜酒混菌发酵的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生姜简述
        1.1.1 生姜活性物质及功效
        1.1.2 姜油树脂
    1.2 微生物发酵转化法的研究
        1.2.1 微生物发酵在天然成分转化中的应用
        1.2.2 生姜活性物质的微生物转化研究
    1.3 生姜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1.4 抗氧化活性评价
    1.5 立题目的意义
        1.5.1 选题背景
        1.5.2 选题目的意义
        1.5.3 实验思路
2 根霉发酵对姜油树脂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不同根霉菌株发酵姜油树脂培养物抗氧化活性的比较
        2.2.2 姜油树脂添加量对R.oryzae MG1 生物量和发酵液pH的影响
        2.2.3 R.oryzae MG1 发酵姜油树脂条件的单因素试验
        2.2.4 R.oryzae MG1 发酵姜油树脂条件的响应面分析
        2.2.5 姜油树脂活性成分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2.3 结论
3 酵母菌发酵对姜油树脂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不同酵母菌株发酵姜油树脂培养物抗氧化活性的比较
        3.2.2 姜油树脂添加量对W.anomalus J2-5 细胞量的影响
        3.2.3 W.anomalus J2-5 发酵姜油树脂条件的单因素试验
        3.2.4 W.anomalus J2-5 发酵姜油树脂条件的响应面分析
        3.2.5 姜油树脂活性成分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3.3 结论
4 乳酸菌发酵对姜油树脂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不同乳酸菌菌株发酵姜油树脂培养物抗氧化活性的比较
        4.2.2 乳酸杆菌LAB2 菌落形态及显微观察
        4.2.3 乳酸杆菌LAB2 系统发育分析
        4.2.4 姜油树脂添加量对Lactobacillus sp.LAB2 生物量的影响
        4.2.5 Lactobacillus sp.LAB2 发酵姜油树脂条件的单因素试验
        4.2.6 Lactobacillus sp.LAB2 发酵姜油树脂条件的响应面分析
        4.2.7 姜油树脂活性成分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4.3 结论
5 生姜酒混菌发酵的条件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不同原料发酵生姜酒的指标测定
        5.2.2 不同发酵剂发酵生姜酒的指标测定
        5.2.3 生姜酒混菌发酵条件的单因素优化
        5.2.4 生姜酒混菌发酵条件的响应面分析
        5.2.5 混菌发酵生姜酒的抗氧化活性分析
    5.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用户体验的交互设计在酒精饮料网络营销中的应用研究 ——以五粮液小程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1.3 课题应用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饮料类产品网络营销现状初探
    2.1 饮料类产品
        2.1.1 饮料类产品的分类
        2.1.2 饮料类产品的主要营销类型
        2.1.3 饮料类产品的痛点及发展趋势
    2.2 酒类产品
        2.2.1 酒类产品的分类
        2.2.2 酒文化及饮酒地域探究
        2.2.3 酒类产品销售现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交互设计与用户体验概述
    3.1 用户体验的定义
    3.2 用户体验理论概述
        3.2.1 战略层
        3.2.2 范围层
        3.2.3 结构层
        3.2.4 框架层
        3.2.5 表现层
    3.3 交互设计理论概述
        3.3.1 交互设计的价值
        3.3.2 交互设计的原则
        3.3.3 交互设计的模式
    3.4 目前网络营销中交互设计的主要形式
        3.4.1 APP的主要特点和应用范围
        3.4.2 小程序的主要特点和应用范围
        3.4.3 APP和小程序优缺点对比
    3.5 小程序营销交互案例分析
        3.5.1 案例一:每个人都是一本奇书
        3.5.2 案例二:薄荷阅读打卡刷屏
    3.6 本章小节
第4章 五粮液网络营销要素研究
    4.1 五粮液产品
        4.1.1 五粮液现状及竞品分析
        4.1.2 五粮液产品的主要营销类型
        4.1.3 五粮液产品的痛点及发展趋势
    4.2 主要用户
        4.2.1 用户定位
        4.2.2 用户调研
        4.2.3 用户主要行为特征
        4.2.4 用户使用场景分析
        4.2.5 基于KANO模型的用户需求分析
    4.3 用户角色模型
        4.3.1 用户角色在设计中的应用
        4.3.2 建立五粮液用户角色模型
    4.4 服务蓝图与触点
        4.4.1 服务流程
        4.4.2 服务蓝图构架
        4.4.3 服务触点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五粮液网络营销的交互设计原则与策略
    5.1 五粮液网络营销交互设计原则
        5.1.1 友好的交互设计
        5.1.2 明确的交互设计
        5.1.3 便捷的交互设计
        5.1.4 规范的交互设计
    5.2 五粮液网络营销交互设计策略
        5.2.1 基本功能需求层次优先策略
        5.2.2 协同优化各层次需求策略
        5.2.3 拓展高层次需求策略
        5.2.4 吸引青年消费者策略
        5.2.5 节假日活动策略
        5.2.6 用户区分策略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交互设计模型的五粮液小程序设计实践
    6.1 产品设计定位
    6.2 信息架构设计
        6.2.1 信息架构设计方法
        6.2.2 主要信息架构设计
    6.3 任务流程设计
    6.4 界面交互设计
        6.4.1 酒柜前台交互界面设计
        6.4.2 礼品卡前台交互界面设计
        6.4.3 后台交互界面设计
    6.5 视觉界面设计
        6.5.1 视觉设计规范
        6.5.2 视觉设计效果图
    6.6 基于用户体验的产品可用性测试
        6.6.1 测试目的和方法
        6.6.2 典型任务场景测试
        6.6.3 大数据结果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五粮液用户调研问卷
附录2 目标用户访谈表
附录3 五粮液小程序用户需求KANO模型调研
附录4 五粮液小程序设计说明书

(5)分散液液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测定葡萄酒中的主要高级醇(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葡萄酒样
        1.1.2 试剂
    1.2 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1.3.1 DLLME样品的前处理
        1.3.2 静态顶空-气相色谱法样品前处理
        1.3.3 GC-MS检测条件
        1.3.4 目标化合物的定量、标准曲线溶液的制备
        1.3.5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DLLME条件优化
        2.1.1 乙醇含量
        2.1.2 样品p H
        2.1.3 萃取剂
        2.1.4 萃取剂体积
        2.1.5 分散剂
        2.1.6 分散剂体积的选择
        2.1.7 样品体积的比较
        2.1.8 盐浓度的比较
        2.1.9 萃取时间
    2.2 DLLME在葡萄酒样品中的应用
        2.2.1 标准曲线的建立和基质影响
        2.2.2 回收率
        2.2.3 实际样品的分析
        2.2.4 与其他方法进行比较
3 结论

(6)西藏青稞酒发酵微生物及酿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青稞及青稞酒研究进展
        1.1.1 青稞研究进展
        1.1.2 青稞酒研究进展
    1.2 发酵酒的研究进展
        1.2.1 发酵酒历史与酒文化
        1.2.2 发酵酒营养价值与保健作用
        1.2.3 发酵有关的微生物研究现状
        1.2.4 发酵酒工艺研究
        1.2.5 发酵酒风味物质研究
    1.3 国外传统发酵食品的研究现状
        1.3.1 发酵谷类制品
        1.3.2 发酵豆类制品
        1.3.3 发酵果蔬食品
    1.4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4.2 论文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西藏青稞酒曲质量比较研究及传统青稞酒品质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西藏青稞酒曲质量比较研究结果
        2.3.2 青稞酒品质分析结果
    2.4 小结
        2.4.1 青稞酒曲的质量比较研究
        2.4.2 青稞酒的品质评价
    参考文献
第3章 传统青稞酒发酵有关的微生物分离、筛选及优势微生物鉴定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青稞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消长
        3.3.2 霉菌的分离鉴定与筛选
        3.3.3 酵母菌的分离鉴定与筛选
        3.3.4 乳酸菌的分离鉴定与筛选
    3.4 小结
        3.4.1 青稞酒发酵过程中酒醅里的微生物区系消长
        3.4.2 霉菌的分离、纯化、筛选与鉴定结果
        3.4.3 酵母的分离、纯化、筛选与鉴定结果
        3.4.4 乳酸菌的分离、纯化、筛选与鉴定结果
    3.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青稞酒发酵优良菌株的诱变选育及其生长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种
        4.2.2 培养基
        4.2.3 主要试剂
        4.2.4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酵母ZY2的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技术研究
        4.3.2 根霉ZM2的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条件研究
        4.3.3 紫外线对ZY2及ZM2的原生质体的诱变试验研究
        4.3.4 UV+DES复合诱变试验
        4.3.5 ZY2诱变前后的生理特性比较
        4.3.6 ZM2诱变前后的生理性能比较
    4.4 小结
        4.4.1 菌株ZY2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条件
        4.4.2 菌株ZM2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条件
        4.4.3 ZY2原生质体UV+DES复合诱变的结果
        4.4.4 ZM2原生质体UV+DES复合诱变的结果
        4.4.5 出发菌株与诱变菌株性能比较试验
    4.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西藏青稞酒制曲工艺优化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培养基
        5.2.3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霉菌种曲及生产曲的制曲工艺优化实验
        5.3.2 酵母固体曲制曲工艺的优化试验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青稞酒纯种曲发酵及物质成分动态变化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
        6.2.2 主要仪器
        6.2.3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酿酒工艺优化实验
        6.3.2 纯种发酵与传统发酵过程中物质成分动态变化
        6.3.3 纯种曲青稞酒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检测结果
        6.3.4 纯种曲发酵青稞酒与传统发酵青稞酒的感官评定
    6.4 小结
        6.4.1 纯种发酵青稞酒的最佳工艺条件
        6.4.2 纯种曲发酵与传统曲发酵过程中物质成分动态变化结果
    参考文献
第7章 主要研究结果、创新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果
    7.2 本论文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
    7.3 展望
附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业绩
致谢

(7)中国低度白酒的历史沿革与白酒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低度白酒的历史沿革[3]
    1.1 古代低度白酒之推断
    1.2 近代中国白酒 (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
    1.3 低度白酒的面世阶段 (20世纪70年代)
    1.4 低度白酒的推广阶段 (20世纪80年代)
    1.5 低度白酒调整整顿阶段 (1990年至今)
2 白酒发展趋势
    2.1 洋酒抢滩中国市场和中国白酒出口受阻, 开拓国际市场应该是我们的目标
    2.2 消费者结构、消费习惯发生着变化, 适应消费者需求是白酒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2.3 啤酒、黄酒、果酒等其他替代性酒品快速发展, 切割、蚕食白酒市场蛋糕 (表1)
    2.4 消费者酒类知识缺乏易被误导, 普及酒类知识是全行业的共同责任
    2.5 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科学饮酒[14]
    2.6 在白酒行业开展“蓝海战略”, 推进产业融合, 推动低度白酒健康发展
3 白酒自身存在的问题
    3.1 酒度仍然偏高, 需进一步降低
    3.2 低度酒生产技术规范有待确立, 特别是低度白酒货架期沉淀、水解问题有待解决
    3.3 白酒营养因子的研究有待深入并确定

(8)膜分离技术在酒类生产中的应用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酒的概述
    1.1 酒的定义
    1.2 酒度
    1.3 酒的起源
    1.4 酒的分类
        1.4.1 按酒精含量分类
        1.4.2 按酒的含糖量分类
        1.4.3 按酒的制造方法分类
        1.4.4 按商品类型分类
        (1) 白酒:
        (2) 黄酒:
        (3) 啤酒:
        (4) 果酒:
2 膜分离技术在造酒业中的应用
    2.1 无醇啤酒
    2.2 生啤酒的无菌过滤
    2.3 葡萄酒除浊
    2.4 古老清酒生产工艺的改革
    2.5 酒的纯净化工艺改进
    2.6 新生物能源——燃料乙醇的生产

(10)我国白酒与国外蒸馏酒酒瓶形态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0.1 研究对象简介
    0.2 研究背景分析
        0.2.1 市场竞争的加剧对白酒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0.2.2 生活方式与消费意识的转变对于传统白酒提出了新的要求
    0.3 研究意义
    0.4 研究方法
    注释
第一章 酒及酒瓶概述
    [本章主要内容]
    1.1 酒的基本知识
        1.1.1 酒的概念
        1.1.2 酒的分类
        1.1.3 酒度的概念与表示方法
    1.2 白酒的基本知识
        1.2.1 白酒的概念
        1.2.2 白酒的分类
        1.2.3 白酒的历史
    1.3 酒瓶概述
        1.3.1 酒瓶的概念
        1.3.2 酒瓶的发展
        1.3.3 酒瓶设计概述
    注释
第二章 我国白酒产业及其酒瓶形态现状调查
    [本章主要内容]
    2.1 我国白酒产业现状概述
        2.1.1 白酒产业发展状况
        2.1.2 当前我国白酒产业的特点
    2.2 当前我国白酒产业的优势企业和品牌建设概况
        2.2.1 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2.2.2 品牌竞争加剧
        2.2.3 品牌建设仍不成熟
    2.3 白酒酒瓶设计现状分析
        2.3.1 酒瓶设计对于酒品牌建设的价值
        2.3.2 白酒酒瓶整体形象调查
        2.3.3 分析与结论
        2.3.4 白酒优势品牌的酒瓶设计现状调查
    注释
第三章 西方主要蒸馏酒酒瓶形态调查
    [本章主要内容]
    3.1 西方主要蒸馏酒及其酒瓶概述
        3.1.1 西方主要蒸馏酒概述
        3.1.2 西方主要蒸馏酒酒瓶概述
    3.2 金酒酒瓶形态调查
        3.2.1 金酒概述
        3.2.2 世界主要金酒品牌及其酒瓶形态
    3.3 威士忌酒瓶形态调查
        3.3.1 威士忌概述
        3.3.2 苏格兰威士忌酒瓶形态调查
        3.3.3 美国威士忌酒瓶形态调查
        3.3.4 加拿大威士忌酒瓶形态调查
    3.4 白兰地酒瓶形态调查
        3.4.1 白兰地概述
        3.4.2 白兰地酒瓶形态
    3.5 伏特加酒瓶形态调查
        3.5.1 伏特加概述
        3.5.2 世界主要伏特加品牌及其伏特加酒瓶形态
    3.6 朗姆酒酒瓶形态调查
        3.6.1 朗姆酒概述
        3.6.2 世界主要朗姆酒品牌及其伏特加酒瓶形态
    注释
第四章 日本酒产业现状及其酒瓶形态调查
    [本章主要内容]
    4.1 日本酒概述
    4.2 日本酒的生产和消费现状
        4.2.1 需求的多样化
        4.2.2 利用多种途径刺激日本酒的消费
        4.2.3 逐渐让日本酒走向世界
    4.3 日本清酒
        4.3.1 日本清酒概述
        4.3.2 日本清酒的酒瓶设计
    4.4 日本的传统蒸馏酒--烧酒
        4.4.1 日本烧酒概述
        4.4.2 日本烧酒酒瓶形态现状调查
    注释
第五章 韩国烧酒产业现状及其酒瓶形态调查
    [本章主要内容]
    5.1 韩国烧酒概述
    5.2 韩国传统酒的生产和消费状况
        5.2.1 国内市场烧酒的生产和消费状况
        5.2.2 真露烧酒在海外市场的销售状况
    5.3 韩国烧酒酒瓶形态调查
        5.3.1 真露烧酒酒瓶形态
        5.3.2 其他品牌烧酒酒瓶形态
    注释
第六章 我国白酒和国外蒸馏酒酒瓶形态的比较和分析
    [本章主要内容]
    6.1 设计形态概述
        6.1.1 形态的概念
        6.1.2 形态对于设计的重要性
        6.1.3 形态的基本分类与特征
        6.1.4 形态的心理特征及构成的美学规律
    6.2 我国白酒和国外蒸馏酒酒瓶形态消费者评价调查
        6.2.1 调查概述
        6.2.2 调查目的
        6.2.3 调查对象
        6.2.4 调查方法
        6.2.5 调查内容
        6.2.6 基本的假设性条件和局限性
        6.2.7 问卷实施情况
    6.3 调查结果的比较和分析
        6.3.1 消费者对白酒和国外蒸馏酒酒瓶各种典型形态的喜欢程度的比较与分析
        6.3.2 白酒和国外蒸馏酒酒瓶形态简单/繁琐程度的比较与分析
        6.3.3 白酒和国外蒸馏酒酒瓶形态普通/独特程度的比较与分析
        6.3.4 白酒和国外蒸馏酒酒瓶形态传统/现代程度的比较与分析
        6.3.5 白酒和国外蒸馏酒酒瓶形态庸俗/高雅程度的比较与分析
        6.3.6 白酒和国外蒸馏酒酒瓶形态矫饰/大方程度的比较与分析
        6.3.7 白酒和国外蒸馏酒酒瓶形态粗糙/精致程度的比较与分析
    6.4 结论
    6.5 设计提案
    注释
第七章 结语
    [本章主要内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附录

四、降低酒精饮料酒度的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 [1]外源海藻糖改善酿酒酵母乙醇耐受性及葡萄酒品质的研究[D]. 何迎粉. 宁夏大学, 2020(03)
  • [2]同时高产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酿酒酵母菌株的构建[D]. 任津莹.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3]微生物发酵对姜油树脂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及姜酒混菌发酵的条件优化[D]. 闫凤翔.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4]基于用户体验的交互设计在酒精饮料网络营销中的应用研究 ——以五粮液小程序为例[D]. 陈莹.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5]分散液液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测定葡萄酒中的主要高级醇[J]. 倪伟,周志磊,姬中伟,刘双平,韩笑,毛健. 食品科技, 2018(06)
  • [6]西藏青稞酒发酵微生物及酿造技术研究[D]. 杜木英. 西南大学, 2008(09)
  • [7]中国低度白酒的历史沿革与白酒发展趋势[J]. 孙西玉,梁邦昌. 酿酒科技, 2007(06)
  • [8]膜分离技术在酒类生产中的应用概述[J]. 孙本惠. 膜科学与技术, 2007(01)
  • [9]膜分离技术在酒类生产中的应用概述[A]. 孙本惠. 第二届全国膜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研讨会论文集, 2006
  • [10]我国白酒与国外蒸馏酒酒瓶形态比较研究[D]. 高筠. 江南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降低酒精饮料酒精含量的过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