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项目齐头并进,团队建设呈现新面貌

五个项目齐头并进,团队建设呈现新面貌

一、五项工程齐推进 队伍建设展新颜(论文文献综述)

张力[1](2022)在《扩充教育资源 深化教育改革》文中研究指明2月16日,雅眉乐高速公路南侧虎头街287号,新建的市中区肖坝小学施工现场热火朝天,正在进行教学楼封顶施工。肖坝小学占地约29亩,规划办学规模24个班级。该项目于2021年9月开工建设,预计2022年8月完工,计划2022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肖坝小学建成后,将解决市中区肖坝片区?

徐志民[2](2017)在《当代中国的长期建藏思想》文中研究表明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为改变西藏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实现西藏与内地的共同繁荣发展,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西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放弃了进藏部队"三年一换,以励士气"的最初设想,逐渐确立了扎根西藏、边疆为家的长期建藏思想。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央提出"加快西藏发展"、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逐渐探索出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对口援藏办法,这既是对长期建藏思想的丰富与补充,也是实现长期建藏目标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60多年来党的治藏方略,提出西藏工作必须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赋予长期建藏思想新的历史定位和时代含义。通过梳理长期建藏思想的来龙去脉,总结长期建藏的历史经验,为新时期西藏工作提供历史依据和借鉴。

何璇[3](2016)在《北京百年乡土教材历史变革与现状研究 ——知识结构与地方性知识传承》文中认为乡土教材是相对国家教材而言的,是在教育系统中承载地方性知识的一种教育信息材料。研究者选择北京作为此项研究的田野调查地点,一方面是因为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在中国,没有哪一个城市能像北京一样备受海内外关注。另一方面,研究者曾经在北京从事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工作,深切感受到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交织的背景下,位列一线城市的北京在人口流动频繁和受普世性知识等因素影响下,导致地方文化“边缘化”更加严重。因此,研究者期望通过研究北京百年乡土教材的历史与现状,梳理地方性知识在学校中的传承历程,寻找鲜为人知的乡土教材文本,更为重要的是将学术和实践联系起来,为新时期北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油助力,也期望更多的专家和学者关注地方性知识边缘化问题,从而为我国各地区乡土教材的开发和实施提供理论和案例支持。本研究试图以功能主义为主要的理论视角,采用文化唯物主义的主位研究和客位研究方法,结合历史研究与田野研究,总结近百年北京地区学校地方性知识发展的特点和功能,阐释地方性知识在学校中传承的动力因素;通过分析学校教育中国家知识与地方性知识之间关系的演变,揭示学校中地方性知识与国家知识良性互动的共同特征;并坚持以当地人的观点来解析现阶段地方性知识在学校中传承面临的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而为地方性知识在学校中传承寻找理论支持和对策建议。本研究通过对清末至今北京乡土教材编制的背景进行了历时的梳理和总结,从收集到的近60本北京近百年编制的乡土教材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24本进行文本分析,研究者分析发现:1.北京百年乡土教材经历了“合法化”、“平民化”“多元化”和“行政化”的发展历程。2.地方性知识在学校中传承的动力因素包括:意识层面的动力,政策环境的动力、功能层面的动力和基层各类人群参与的动力;3.北京百年乡土教材经历了三个时期五次高峰;4.每个时期的乡土教材都有其特殊的社会功能。研究者试图运用钟摆模型揭示清末至今在学校教育中国家知识与地方性知识之间关系的演变,研究者发现:1.从清末到21世纪以来,学校系统中国家知识与地方性知识关系的演变过程类似于钟摆,但绝非严格意义上遵循钟摆来回摆动,而是一个不断趋近均衡的动态平衡过程;2.学校中国家知识与地方性知识之间良性互动的共同特征为:完备的地方性知识准入依据、学校教育的知识结构中有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教材的编审分离制度、两类知识的存在形式各自独立。本研究坚持从当地人的视角来探索地方性知识在学校中传承的问题和影响因素,研究者深入北京16个区和燕山地区共17所学校进行田野调查,通过分析22名任课教师和963名学生的问卷数据以及对教育官员、区县教研人员、教师、学生、家长等五类人群的访谈,研究者发现:1.地方性知识准入依据不完备、管理机制不健全、评价制度缺乏威慑力和感召力、教材质量有待提高、师资情况复杂、教材开发经费区际差异较大、实施模式校际差异现象严重等七大问题;2.北京地区基础教育阶段政策环境、地方性知识使用态度、乡土教材编写人员的背景、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任课教师培训力度等是影响和制约地方性知识在学校中传承的主要因素。对于乡土教材的未来发展,研究者认为: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下,在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制定完备的地方性知识准入的依据、制定完善的地方性知识开发和实施体系、开辟社区各类人群参与学校地方性知识传承的渠道,顺应地方性知识在学校中传承的动力因素,促使国家知识与地方性知识良性互动,推动地方性知识在学校中传承的可持续性,回应教育领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回归教育本质的诉求。

陈皆重[4](2013)在《汇聚信息服务业新蓝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结构转型 催生信息服务业大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需不振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等不利形势。如何在外部条件和内部需求不理想的情况下,实现稳增长、调结构和促转型,是新时期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上海市委市

赵一梅[5](2013)在《“细胞化”德育管理显特色》文中认为长期以来,德育工作在实践中缺乏循序渐进的目标过程,德育教育者无法充分调动德育受益者的参与度,在教育和指导工作中脱离学生基本的道德要求。为了克服德育工作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哈尔滨市第四十七中学的领导班子本着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依据学校实际,实施了具有特色的"细胞化"德育管理模式。"细胞化"德育管理就是把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

郭建军[6](2010)在《节水兴农 润泽万民》文中研究表明“田成方、渠成网、道路畅通、树成行”,站在刚刚竣工的洪洞县大槐树镇秦堡村东的田野里,放眼望去,一条条道路平坦如砥,一行行树木织成林网,一条条的防渗渠道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平行线,沿着道路向远方延伸而去,两旁的田地里,绿油油的庄家郁郁葱葱,展现出勃勃生机,好一?

杨柳风,李海波,赵运海[7](2007)在《漳河起舞写就昔日辉煌 铜雀放歌再谱明朝新篇》文中认为$T中共临漳县委书记胡梦玲 临漳县人民政府县长李文海$E 经济篇 扭住重点求突破 凝心聚力促发展 临漳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抓住重点工作,集中精力,强力推进。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工业强县

林广志[8](2006)在《晚清澳门华商与华人社会研究》文中认为晚清澳门华商与华人社会问题,通常为澳门史学界所忽略。本文基于丰富的史料并运用以史料重现史实的方法,首次对晚清澳门华商与华人社会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由此将澳门史的研究从古代史延伸至近代史,从一般性的中葡关系史拓展至澳门本土的华人华商史。 本文主要涉及了鸦片战争后澳门华商崛起的背景,华商作为晚清澳门最大的商贸群体对澳门经济近代化的推动与贡献,一批着名的华商家族的不同道路,华商组织的近代化进程与华人社会形态的变迁,华商崛起后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深度参与所导致的晚清澳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变化,华商的伦理观及其行为对华人社会习俗的影响,华商在晚清政治漩涡中的态度和作为及其生存之道等重大问题。 通过研究,本文发现:一、鸦片战争之后,澳门所有经济领域都已被华商控制,华人经济已由早期的附庸型转变为主控型,澳门的经济命脉完全掌握在华人手中;二、1880年之后,随着华商担任澳葡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要职务,早期清一色的澳门葡人政治已发生松动,华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其“政治表达”;三、华商组织从妈阁庙开始,在经历了若干阶段后,至澳门商会的成立,逐步完成了其近代化的进程;四、晚清澳门华人社会完成了从渔农社会向商业社会的转型,在氹仔、路环二岛,保甲组织仍长期作为澳葡政府城市治理的辅助力量。与此同时,华商阶层的伦理观及其行为对华人社会习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华商对澳门多元化文化局面的形成也做出了重大贡献;五、为了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华商既加入葡籍,又捐官纳粟,并深度介入晚清中国政治风云,其“双重效忠”的心态和行为,成为独特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华商特有的生存之道。 根据上述研究和发现,本文认为,晚清澳门的经济就是华人的经济,澳葡政府制定的一整套的法规章程,都是围绕华人及其商业的需要而展开的;作为“澳门之魂”,华商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参与与贡献,推动了晚清澳门向近代化乃至现代化的过渡;华商之于晚清澳门的重要性告诉人们,作为一个新的学术课题,晚清澳门华商与华人社会问题仍值得澳门史学界广泛关注和大力开拓。

原崇信[9](2002)在《五项工程齐推进 队伍建设展新颜》文中提出

高舒[10](2012)在《“乐改”纪事本末》文中提出一百年在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发展史上只不过是一段短暂时光,但是对于民族乐器改革来说,却是一段改天换地“只争朝夕”的时代。在新中国诞生和“中国人从此站起来”的时代背景下,一场自上而下、从政府到民间、从乐团到乐班、从院校到工厂、从学术到实践、从理论到经验,涉及几乎所有音乐家群体的大规模改革,让所有呈现于城市舞台上的民族乐器,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在西方乐器与交响乐队的参照下,改革乐器一步步将辉煌壮大的图景展示在中国乐坛上,深远地影响了20世纪以来的中国声音。全文除引文、结论部分外,共分八章,主要布局设置为“一个事件、两个基础、三点思考、多种取向”。“一个事件”指的是20世纪“民族乐器改革”(口语中常常简称“乐改”)这一研究对象。这一事件发生在中国社会制度、政治体制、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革的20世纪,因而带着许多历史的痕迹和特性。不论肇始原因是来自国家还是民间,功过成败何等评说,群策群力,致力乐改,执着百年,矢志不渝,都使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一件值得记录、值得总结、值得反思的中国音乐发展进程中的大事件。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与经历,是一个揉合了理想与现实、设想与实践、质疑与自信、模仿与创新、标准与个性、共享与专利等等各种复杂成分,令人回首百年、意欲评说,而且值得不断书写的资源库。这是一件与中国人在20世纪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一样重大的事件。“两个基础”指的是构建民族乐器改革历史的两大基础——历史背景和改革方式。作为基础之一的历史背景,主要通过第一、二章,呈现1900—1949、1949—2000年的时代特性、指导思想和阶段特点,旨在对因由、过程进行历史叙述。基础之二的改革方式,主要指第三、四章,根据参与者、乐器使用习惯、应用方式等,按照吹管、拉弦、弹拨、打击四大类别,整理汉族、少数民族乐器改革的具体内容。不论是质料、构件、音位,或是外观,每一局部的微小改进,都因其实用价值,成为进一步改进的基础。数目繁多的举措,一步步产生,夯实并推动着改革的脚步,逐步达成并完善了乐改初衷。“三点思考”指的是探讨、反思民族乐器改革衍生的一系列问题。第五章思考乐改的重点专题,研究为建立民族管弦乐队而大力加强低音乐器,尤其是拉弦乐器的改革。第六、七章思考乐改对音乐界产生的联动效应,其中第六章探讨改革案例的标准制定和应用推广,改善因地域条件差异产生的规格不一和长期存在的生产、传播、教学问题;第七章探讨乐改与创作和演奏的关系,探讨改革成果如何通过演奏技术和曲目编创的发展被认可,又如何为创作和技术发展提供条件的关系链。最后,第八章思考改革后渐次出现的关于乐器个性的扬弃以及发明权益的保障问题。“多种取向”,乐改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篇中虽未专门设章,但对乐改走向的叙述却贯通全文。在多民族共荣、多乐种共生、多标准共存的时期,改革环节的设计、制造、试验、鉴定、标准、检测、教学、应用、推广等方方面面,都可能引发多种抉择取向,单一定向的改革,既不足取也不可行。乐改既要了解西方,更应着眼自身;既要发展现今,也要探索仿古;既要注重建立标准,也要注意更新标准。单一取向与20世纪民族音乐工作者们改革民族乐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初衷背道而驰。末章总结全文,归纳20世纪民族乐器改革的八点认识。最后以本人辑录的图标索引和三份资料选辑作为附录,即20世纪民族乐器改革大事年表(1900-2000)、民族乐器科技成果获奖目录(1978-1998)、民族乐器部级行业标准目录(截至2000年底)。

二、五项工程齐推进 队伍建设展新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项工程齐推进 队伍建设展新颜(论文提纲范文)

(2)当代中国的长期建藏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长期建藏思想的提出
二、长期建藏与对口援藏
三、长期建藏思想的新定位
结语

(3)北京百年乡土教材历史变革与现状研究 ——知识结构与地方性知识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问题由来
        一、研究的缘起
        二、问题的提出
        (一) 清末至今北京学校系统中地方性知识发展的特点和功能是什么?地方性知识在学校中传承的动力因素是什么?
        (二) 北京近百年学校教育中国家知识与地方性知识之间的关系如何演变?学校中国家知识与地方性知识之间良性互动具有什么共同特征?
        (三) 现阶段北京地方性知识在学校中传承面临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是什么?
        (四) 现阶段在北京的学校中,如何促进国家知识与地方性知识良性互动,推动地方性知识的可持续性发展,实现教育领域对学生全面发展和教育本质回归的诉求?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直面时代命题,为北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油助力
        二、梳理地方性知识传承历程,为学校与社区关系研究提供本土经验
        三、厘清地方性知识内涵和外延,为各地区乡土教材的开发提供参考
        四、揭示地方性知识边缘化,为各地区地方性知识传承提供理论和案例支持
        五、寻找鲜为人知的乡土教材文本,为乡土教材的收藏和研究提供支持
    第三节 相关文献回顾与述评
        一、中国乡土教材相关文献述评
        (一) 清朝末年的中国乡土教材研究
        (二) 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国乡土教材研究
        (三) 1949年至1999年的中国乡土教材研究
        (四) 2000年至今的中国乡土教材研究
        (五) 评价
        二、北京乡土教材相关文献述评
        (一) 北京乡土教材开发和实施的研究
        (二) 北京乡土教材的定位研究
        (三) 北京乡土教材的功能研究
        (四) 评价
    第四节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技术路线图与研究步骤
        一、技术路线图
        二、研究步骤
    第六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地方性知识
        (一) 地方性知识概念界定概述
        (二) 地方性知识的主要内涵
        (三) 本研究中地方性知识的概念界定
        二、乡土教材
        (一) 乡土教材概念界定概述
        (二) 乡土教材的主要内涵
        (三) 本研究中乡土教材的概念界定
        三、国家知识
        四、北京
上篇: 北京百年乡土教材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章 清末北京乡土教材与地方性知识“合法化”
        第一节 清末北京乡土教材的产生背景
        一、北京基本生态与社会背景
        (一) 北京的基本生态与人文图景
        (二) 社会背景
        二、教育背景
        (一) 教育宗旨的颁布
        (二) 北京基础教育体系全面建成
        第二节 地方性知识“合法化”
        一、清末乡土教材编制的依据
        (一) 《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
        (二) 《乡土志例目》的颁布
        二、清末北京乡土教材的特点解析
        (一) 《京师乡土地理教科书》
        (二) 《直隶乡土地理教科书》
        (三) 《延庆州乡土志要略》
        小结
    第二章 民国时期北京乡土教材与地方性知识“平民化”
        第一节 民国时期北京乡土教材的发展背景
        一、教育宗旨的演变
        二、贫儿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地方性知识“平民化”
        一、民国时期乡土教材编制的依据
        (一) 《假期修学办法令》的颁布
        (二) 《中等以上各级学生假期调查案》的颁布
        二、民国时期北京乡土教材的特点解析
        小结
    第三章 1949—1999年北京乡土教材与地方性知识“多元化”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50年北京乡土教材的发展背景
        一、教育宗旨的演变
        二、中小学教科书的发展
        第二节 地方性知识的“多元化”
        一、1949—1999年乡土教材编制的依据
        (一) 1958年
        (二) 1987年
        二、1949-1999年北京乡土教材的特点解析
        (一) 基础性
        (二) 应用性
        小结
    第四章 2000年后北京乡土教材与地方性知识“行政化”
        第一节 2000年后北京乡土教材的发展背景
        一、教育改革及其背景
        (一) 地方教材与乡土教材的关系
        (二) 新世纪以来北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二节 地方性知识的“行政化”
        一、21世纪初乡土教材的编制依据
        二、各区县乡土教材使用现状概述
        (一) 近年北京地区乡土教材发展情况概述
        (二) 各区县乡土教材使用现状概述
        三、21世纪初北京乡土教材的特点解析
        (一) 区情、县情类——《走进西城》
        (二) 学科拓展类乡土教材——《通州区地理》
        小结
下篇: 理论阐释
    第五章 教育场域中国家知识与地方性知识博弈与意义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教育场域中国家知识与地方性知识的博弈
        一、理论模型建构
        第二节 意义阐释
        一、清末学校中国家知识与地方性知识的关系
        二、民国初年学校中国家知识与地方性知识的关系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知识与地方性知识的关系
        (一) 20世纪50年代初
        (二) 20世纪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
        (三) 20世纪80-90年代
        (四) 21世纪以来
        小结
    第六章 影响和制约学校地方性知识传承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地方性知识在学校中传承面临的困境
        一、地方性知识准入依据不完备
        二、管理机制不健全
        三、评价制度缺乏威慑力和感召力
        四、教材质量有待提高
        五、师资情况复杂
        六、教材开发经费区际差异较大
        七、实施模式校际差异现象严重
        第二节 影响和制约地方性知识在学校中传承的因素
        一、北京地区基础教育阶段政策环境对学校地方性知识传承的影响
        二、地方性知识使用态度的影响和制约
        (一) 课程理念
        (二) 地方性知识功能评价
        三、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小结
    第七章 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视角下的地方性知识可持续发展意义和策略探讨
        第一节 地方性知识功能以及意义阐释
        一、对乡土教材使用的几种不同观点
        二、地方性知识的功能与意义阐释
        (一) 清末
        (二) 中华民国时期
        (三) 1949年到1999年
        (四) 21世纪以来
        第二节 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视角下的学校地方性知识传承
        一、理论基础
        二、未来展望
        (一) 制定完备的地方性知识准入的依据
        (二) 制定完善的地方性知识开发和实施的体系
        (三) 开辟社区各类人群参与学校地方性知识传承的渠道
        小结
结语
    一、本研究的初步结论
    二、本研究的创新与贡献
    三、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晚清澳门华商与华人社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晚清澳门华商的创业历程——不该忽略的历史片段
    一、选题动机与研究史回顾
    二、晚清澳门华商概念的界定
    三、征用史料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鸦片战争前澳门华人的商业活动
    第一节 清初以前的居澳中国商人
    第二节 鸦片战争前的居澳中国商人
        一、禁海时期澳门的华夷贸易
        二、清政府对澳门华夷贸易的管理
        三、沈天爵——一位华商的成长及其启示
        四、早期华商代表:买办、行商和绅商
        五、三街会馆——早期华商涉足的行业及其组织
    第三节 十三行商人与澳门贸易
        一、十三行商人与澳葡的关系
        二、十三行商人“下澳”贸易
    第四节 鸦片走私贸易与澳门的经济转型
        一、持续衰落的澳门经济
        二、华商与鸦片走私贸易
        三、华商与清代澳门的经济转型
第二章 鸦片战争后澳门华商崛起的背景
    第一节 鸦片战争后澳门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环境
        一、香港开埠后澳门经济的彻底衰落
        二、葡萄牙人终于夺得了澳门的管治权
        三、大批华人涌入澳门带来的商业转机
    第二节 华商崛起的制度因素——澳葡政府对商业与市政的管理
        一、商业管理机构的设立和作用
        二、商业法规与章程的陆续颁布
        三、市政建设与管理及其对商业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商业垄断:专营制度的有效实施与作用
        一、专营制度的有效实施
        二、专营制度与华人商业寡头
        三、对专营制度利弊的初步分析
第三章 华商的崛起:华商与澳门经济的近代化(一)
    第一节 华商参与的鸦片与苦力贸易
    第二节 华商对博彩业的推动与控制
    第三节 华商投资房地产业与澳门城市的发展
    第四节 以华商为主导的澳门对外贸易
第四章 华商的崛起——华商与澳门经济的近代化(二)
    第一节 华人的金融与典当业的发展
    第二节 华商与澳门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节 旅游城市的雏形——华商与澳门近代旅游业的发展
    第四节 完全由华商控制的澳门渔业
    第五节 军火贸易——“卖枪之店皆是华人”
第五章 华商的崛起:澳门最大的业主
    第一节 纳钞最多的是华人
    第二节 华商:澳门最大的业主
        一、华人商铺遍及澳门与离岛
        二、华商拥有的土地
        三、华商拥有的物业——“澳门人的房子都卖给了华人”
    第三节 澳门之魂——华商的社会地位及其对公共事务的参与
第六章 华商的不同道路——华商家族个案研究
    第一节 王禄家族——咸同年间的大业主
    第二节 何连旺家族——亦商亦政的华人领袖
    第三节 卢九家族——纵横省澳的赌博世家
    第四节 其他着名华商家族——是谁“一个小时买下洋威酒店”
        一、曹有家族
        二、冯成家族
        三、陈六家族
        四、柯六家族
        五、林莲家族
        六、陈芳家族
        七、萧瀛洲家族
        八、李镜荃家族
第七章 华商组织与华人社会
    第一节 晚清澳门华人社会形态的变迁
        一、渔农社会向商业社会的转型
        二、从保甲之民到近代城市居民的过渡
        三、商人阶层的形成及其社会作用
    第二节 华商组织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神缘性组织——宗教热情掩映下的华商聚所
        二、业缘性组织——行会的建立与作用
        三、慈善性组织——世俗化的商人团体
        四、联谊性组织——华商俱乐部的琴韵
        五、政商性组织——澳门商会成立的背景
    第三节 华商价值观及其行为与华人社会风俗
        一、以商人为主流的华人加入葡籍问题
        二、华商与《澳门华人习俗之条例》
        三、忠孝义善——华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持与传承
第八章 晚清政治旋涡中的澳门华商及其生存之道
    第一节 从几起事件看澳门华商与清政府的关系
        一、“以商制夷”事件中华商与广东政府的合作
        二、从经元善案看华商的政治取向
        三、卢九之死与广东政治形势
    第二节 华商与革命党和维新派的过从
        一、孙中山欲在镜湖医院寻觅“热心同志”
        二、何廷光的人品及其与保皇会的关系
    第三节 双重效忠——晚清澳门华商的生存之道
        一、华商对葡人治权的隐忍默认
        二、“天朝赤子”的情感归依与保身祈财的折冲
结语
    附录一 《民夷交易章程》
    附录二 何连旺像
    附录三 卢九像
    附录四 卢廉若像
    附录五 孙中山在卢园春草堂前门廊与镜湖医院值理合影
    附录六 卢廉若墓园
    附录七 清咸丰年间澳门地形图
    附录八 澳葡政府商业管理章程选录(选自《澳门宪报》)
        澳门及所属地方各华人行铺生意公钞及点街灯公钞章程
        澳门娼寮章程
        澳门屋宇建造工程管理章程
        集股有限公司章程
    附录九 何桂、冯成、何连旺、卢九、胡衮臣与公物会签定的鸦片、番摊、猪肉生意承充合同
    附录十 何连旺创办之粤和昌缫丝厂地基图(1884年)
征引与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乐改”纪事本末(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一 政策资料
        二 学界研究
    第三节 结构设置、研究方法与创新意义
        一 结构设置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意义
第一章 时代背景与乐改思路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西方影响
        二 苏联以及亚洲周边国家的民族乐器改革
        三 民族音乐新要求
    第二节 乐改思路
        一 称谓差异
        二 指导思想、参与各方
    小结
第二章 乐改历史阶段划分
    第一节 1900—1949
    第二节 1949—2000
        一 1949—1954生产初成规模
        二 1954—1966相关机构设立
        三 1966—1976机械化、标准化
        四 1976—2000奖励鉴定制度成熟
    小结
第三章 汉族乐器改革内容
    第一节 分类说明
    第二节 吹管乐器
        一 笛类
        二 笙类
        三 埙
        四 唢呐
        五 箫、排箫
        六 新篪
        七 尺八
        八 其他
    第三节 拉弦乐器
        一 二胡
        二 板胡
        三 四胡
        四 大筒
        五 轧筝
        六 幢琴
        七 革胡
        八 雷琴
        九 高胡
        十 京二胡
        十一 拉阮
        十二 坠新胡
        十三 宛胡
        十四 古瓶胡
        十五 三胡
        十六 其他
    第四节 弹拨乐器
        一 扬琴
        二 琴
        三 筝
        四 琵琶
        五 阮
        六 三弦
        七 柳琴
        八 月琴
        九 箜篌
        十 豫琴
        十一 浪琴
    第五节 打击乐器
        一 鼓
        二 响铜乐器
        三 编磬
        四 其他
    第六节 其他改革
        一 材质改革
        二 工艺改进
        三 乐器创制
    小结
第四章 少数民族乐器改革内容
    第一节 改革内容
        一 吹管乐器
        二 拉弦乐器
        三 弹拨乐器
        四 打击乐器
    第二节 总体情况
    小结
第五章 低音民族乐器改革
    第一节 改革状况
    第二节 低音拉弦乐器的改革特点
        一 振动方式
        二 外形、共鸣箱体
    第三节 反思
    小结
第六章 乐改的标准和推广
    第一节 乐改标准的
        一 称谓需要标准
        二 材质需要标准
        三 性能需要标准
    第二节 行业标准工作
    第三节 海内外推广情况
        一 推广途径
        二 推广效果
    小结
第七章 乐改与创作、演奏的关系
    第一节 乐器身份转变
        一 独奏
        二 乐队
    第二节 乐器身份与创作、演奏
        一 演奏法
        二 创作
        三 改革、演奏、创作的关系
        四 其他
    小结
第八章 乐改争议问题
    第一节 民族个性保持
        一 乐器本身
        二 地方乐种
    第二节 发明权归属
        一 发明的继承和重复
        二 个人成果与集体荣誉
    小结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附录
    1 图表索引
    2 2 0世纪民族乐器改革大事年表(1900-2 000)
    3 民族乐器科技成果获奖目录(1978-1998)
    4 民族乐器部级行业标准目录(截至2000年底)

四、五项工程齐推进 队伍建设展新颜(论文参考文献)

  • [1]扩充教育资源 深化教育改革[N]. 张力. 乐山日报, 2022
  • [2]当代中国的长期建藏思想[J]. 徐志民. 中国社会科学, 2017(07)
  • [3]北京百年乡土教材历史变革与现状研究 ——知识结构与地方性知识传承[D]. 何璇. 中央民族大学, 2016(05)
  • [4]汇聚信息服务业新蓝海[N]. 陈皆重. 人民邮电, 2013
  • [5]“细胞化”德育管理显特色[J]. 赵一梅.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3(05)
  • [6]节水兴农 润泽万民[N]. 郭建军. 中国信息报, 2010
  • [7]漳河起舞写就昔日辉煌 铜雀放歌再谱明朝新篇[N]. 杨柳风,李海波,赵运海. 邯郸日报, 2007
  • [8]晚清澳门华商与华人社会研究[D]. 林广志. 暨南大学, 2006(06)
  • [9]五项工程齐推进 队伍建设展新颜[J]. 原崇信. 山西财税, 2002(12)
  • [10]“乐改”纪事本末[D]. 高舒.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07)

标签:;  ;  ;  

五个项目齐头并进,团队建设呈现新面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