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葛洲坝工程坝基弱夹层沉积规律及其工程地质意义

长江葛洲坝工程坝基弱夹层沉积规律及其工程地质意义

一、长江葛州坝工程坝基软弱夹层的沉积规律及其工程地质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李亚军[1](2021)在《五岳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区岩体结构特征研究》文中认为

余亚峰[2](2021)在《大姚县大箐水库大坝心墙红土动力特性及坝体抗震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墙土石坝是水库枢纽工程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坝型,选择合适的心墙防渗土料对土石坝的防渗及安全稳定至关重要。红土广泛发育在我国云南、贵州、广西等十几个省区,充分利用当地红土作土石坝的心墙防渗土料意义重大。由于红土工程性质特殊,地震动荷载对红土破坏性较为显着,将导致心墙红土强度降低,进而危及土石坝安全稳定。因此,系统深入研究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红土心墙坝的抗震特性,对进一步推动红土心墙土石坝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方法,主要利用动三轴试验对砂岩残积红土在不同围压和固结比条件下动弹性模量、动剪切模量、阻尼比和动强度特性进行试验研究。试验表明:在不同围压和固结比条件下,动应力-应变曲线呈非线性增长,动应变与固结围压和固结比呈正相关;动弹性模量则随着应变的增大呈非线性减小,其与固结围压和固结比均呈负相关;动剪切模量在加载初期随动剪应变的增大而快速减小,在加载到一定程度后,动剪切模量变化速度减缓,最终趋向一个稳定的值;在不同固结围压、固结比条件下,阻尼比随动剪应变非线性增长,且与固结围压和固结比呈正相关。动强度曲线和破坏振次与动强度指标的关系表明,动强度随着振动破坏次数的增加,动内摩擦角和动黏聚力均呈非线性减小。最后根据动力特性试验结果并结合工程实例,利用MIDAS GTS有限元软件对砂岩残积红土心墙坝进行静、动力有限元计算,主要研究了坝体及心墙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情况,通过对坝体施加不同方向的地震荷载得出: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坝体顶部的变形最大,是坝体工程抗震性能的薄弱部分,在设计施工时需要加强支护,提高坝顶的抗震性能。

李星[3](2020)在《淤泥面坝基与新加坝体接触界面的力学性能及其应力应变演化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坝前淤泥面加坝技术是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山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施工方法。然而,这项已在工程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施工经验的筑坝技术却存在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缺少系统、完善的定量化研究成果指导工程实践等问题。实地调研发现,加坝坝体最大位移位于淤泥坝基和新填筑坝体的接触面,此处变形较大,沿着淤泥面易发生滑移破坏,是坝前淤泥面加坝的薄弱部位。论文以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南川水库坝前淤泥面加坝工程为研究对象,借鉴已有文献中土和结构接触面力学性能的研究成果,在参考实际工程勘察报告和施工组织设计的基础上,分析了淤泥土和新填土基本物理力学参数的差异性;通过改进常规直剪仪和电镜扫描仪,拓展并设计了淤泥-新填土接触界面剪切、电镜扫描试验方案,分析了接触界面的物理力学特性及微观结构特征;最后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淤泥土与新填土接触界面相互作用力学模型,对接触界面渐进剪切破坏的应力应变演化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并将该接触模型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坝体稳定性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淤泥土、新填土基本物理力学参数测定表明:原状淤泥土含水率高;新填土粒径在0.3-50m范围内的含量有80.7%;在10-50μm范围内有61.92%;在>10μm范围有1.27%。而淤泥土粒径在0.3-50μm范围内的含量有72.7%;在10-50μm范围内有52.19%,在>100μm范围有10.7%,均属于粉质黏土。(2)由淤泥-新填土接触界面宏观剪切试验可知:相同压实状态下,随着淤泥含水率增加,接触界面的抗剪强度先小幅度减小,然后显着降低,界面黏聚力先增加后快速降低;当淤泥含水率相同时,随着压实度的增加,接触面抗剪强度明显上升,界面黏聚力增长幅度由缓变快,总体呈增大趋势。含水率和压实度(试验设置范围内)对接触面内摩擦角的影响相对较小。(3)淤泥-新填土接触界面电镜扫描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压实度状态的淤泥土造成接触界面颗粒间胶结和土颗粒结构的改变,是影响界面抗剪强度增加的主要原因;随着剪切位移增加,接触界面土颗粒从独立分布的单粒结构的接触形式,逐渐发育成以面-面、边-面接触定向排列的薄片状结构,最终形成不易压缩的块状粒团结构。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影响接触界面黏聚力、内摩擦角的显着变量分别为孔隙平均分形维数和孔隙平均孔径、定向概率熵,并建立了反映接触界面剪切强度特征与孔隙微结构参数之间相关性的回归方程,拟合精度较高。(4)对淤泥-新填土接触界面渐进剪切破坏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显示:淤泥-新填土接触界面剪切试验不是一个单元体试验,随着剪切位移增大,接触界面和土样内部应力应变不断调整;剪切初期,界面压应力基本保持不变,界面剪应力快速调整,沿着剪切方向呈现两端大中间小的分布规律;随着剪切位移继续增加,界面剪力开始以滑动摩擦为主,且主要集中在两端,中间部分基本保持不变;整个接触界面是一个由两端向中间延伸的渐进破坏过程。实际工程中淤泥坝基和新填筑坝体接触界面剪切特性与模型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王祖玉[4](2020)在《曹村水库右坝肩软硬互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与处理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软硬互层(含软弱结构面)岩质边坡对其结构稳定性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是影响工程安全运营和人民生活的重大地质灾害,它具有分布广,活动频繁,复杂的生产条件和诸多因素的特点。随着我国的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其多变性以及预防和运动机制的复杂性,使得预测困难,已经造成了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的巨大损失,而人们也意识到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其处理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世界各国始终是主要研究的地质灾害之一。正确的理解页岩地层对边坡结构稳定和工程建设安全性影响的危害,要对这一问题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合理的技术处理措施,很多重大事故的发生是由于边坡工程处理措施。以洛阳市新安县曹村水库软硬互层岩质边坡为模拟研究背景,区域地层岩性主要由石英砂岩夹薄层页岩组成,呈单斜构造,倾向170°~185°,倾角11°~15°。页岩呈紫红色,主要由粘土组成,高度风化,厚4-9m,产状为NW85°∠14°,整个岩层向溢洪道下游呈平缓倾斜。页岩层发育在正常水位以下,强风化页岩受库水渗水影响,其强度大幅度降低,极大地影响了右坝肩边坡稳定性和坝体安全性。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的现场调查和岩体力学试验基础上,采用FLAC3D数值分析和传统极限平衡法对软硬互层岩质边坡变形特性分析。运用极限平衡法针对边坡典型剖面计算边坡的安全系数,通过数值分析对水库右坝肩采取加固措施前后的位移场、应力场分布和最大主应力分布规律分析,采用可靠性分析研究了溢洪道边坡多种工况下的安全稳定性,开展了溢洪道边坡加固方案的研究。曹村水库坝址区页岩边坡稳定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的现场调查,基于精细描述方法的节理裂隙分析,在现场选取了12个窗口进行了节理描述,统计出素描窗口的节理的走向玫瑰花图。综合岩石力学试验和经验数据等,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对岩土体参数进行优选,调查岩体断层带和页岩层分布类型、岩体矿物分析等。(2)利用边坡极限平衡法对右坝肩边坡未开挖前提下按天然工况和地震工况进行计算分析,并分析在采取锚索加固方案之后,右坝肩边坡在天然工况和地震工况的整体抗滑稳定性有所加强,相较于天然工况边坡安全系数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3)通过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页岩层在自然状态和浸水饱和状态下,计算结果表明页岩层自然状态下,右坝肩整体变形小,对整体安全性影响小:右坝肩帷幕上游侧页岩层浸水饱和状态下,该区域整体变形主要集中在下游区域,最大位移位于坝轴线下游侧下游附近,由于页岩层的参数较弱,右坝肩边坡有向下游整体滑动的趋势,需要进行加固处理。加固方案考虑两类,分别为预应力锚索、抗滑桩,采用加固方案后,右坝肩底部处位移相对减小,坡顶处位移最小。右坝肩在完全开挖状态下,如果洪水达到正常蓄水位,坡体最大主应力均为压应力,最大部位分布在坝轴线下游侧后部、溢洪道迎水面两侧、裂隙迎水面以及右坝肩后部。(4)右坝肩边坡可靠性分析的计算模型和工程地质剖面与极限平衡法完全相同,模拟8000次,对右坝肩边坡在预应力锚索加固后天然工况和地震工程下安全系数分析。边坡天然工况下的安全系数是1.48,采取处理措施下右坝肩边坡的安全系数是1.61,与天然边坡相比,加固后安全性显着提升,可以满足施工安全型需要。(5)根据曹村水库坝址区页岩边坡可能引发的工程问题,在综合考虑现场施工难度、工程造价等因素影响下,选择合理的支护加固方案,工程措施从治理效果、最优经济和施工难易程度几个角度分析,推荐使用预应力锚索,即在右坝肩帷幕上下游侧主滑方向设置间距5m的预应力锚索。

莫奎[5](2020)在《川南地区中风化红层泥岩崩解、强度与变形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四川盆地是我国红层分布最广泛的区域。该地区红层泥岩具有强度低、易风化、遇水易崩解和软化等特点,是造成工程滑坡、路基变形、地基失稳等工程地质问题的主要原因。论文依托渝昆高速铁路工程建设项目,以取自川南地区的中风化红层泥岩为研究对象,采用资料调研、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等方法,获取了所取红层泥岩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及基本物理性质;开展红层泥岩在侧限条件下的浸水崩解试验、自由浸水崩解试验和耐崩解性试验,对比分析了红层泥岩在不同条件下的崩解变化规律,确立了评价崩解程度的有效指标;通过点荷载强度试验,分析了红层泥岩强度特性,并探讨了含水状态、层理状态和破坏断面粗糙度等因素对强度的影响;借鉴载荷试验思路,利用土工压缩试验仪,设计红层泥岩室内变形试验方法,掌握了红层泥岩的变形特性,并分析了含水状态、结构面状态对试样变形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侧限条件下红层泥岩浸水崩解试验发现,红层泥岩崩解受层理控制,裂纹较易产生于层理处并沿层理面发育。不同组别试样浸水后变化情况各异,平行组因表面少量泥岩约束较弱,发生剥离,但试样内部完好。垂直组周围侧限对层理形成较强约束,阻止裂隙沿层理面扩展。斜交组试样因表层泥岩脱落后内部约束变弱,因此受崩解作用影响较大。(2)红层泥岩自由浸水崩解过程可分为快速崩解、慢速崩解和长期崩解三个阶段。快速崩解阶段由于试样含水状态迅速改变,主要发生表面剥落;慢速崩解阶段是由于微弱的膨胀导致试样内部应力分布不均匀,孔裂隙扩容发育,主要表现为整体破碎;长期崩解阶段水岩反应速率减慢,崩解趋于稳定。(3)红层泥岩耐崩解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长宽比评价红层泥岩的崩解程度效果较好。工程中可通过现场红层泥岩形态特征指数与室内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红层泥岩崩解程度,防止因崩解给工程建设带来危害。(4)通过红层泥岩点荷载强度试验发现,采用三维面积法计算点荷载强度指数物理意义更加清晰,可以避免因试样形状、尺寸以及断面粗糙度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利用F检验和t检验对点荷载强度不同计算方法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相较于等效面积法和加荷间距法,三维面积法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更小,可靠性更高。(5)通过红层泥岩变形试验发现:垂直组弹性模量为平行组的1.45倍,各向异性明显。在浸水两天后变形增大明显,变形模量降幅超过35%。浸水15天后试样的变形模量进一步下降,降幅达50%,在浸水30天水后变形模量趋于稳定。

何逸飞[6](2020)在《澜沧江如美水电站中坝址左岸边坡卸荷机理及其对岩体变形破坏模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对坝址区进行实际地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坝址的平硐及坡表的岩体因为受到了强烈的风化及卸荷作用而显得较为破碎,边坡局部区域的岩体稳定性极差,有的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形破坏。这些岩体的破坏都受到了由卸荷引起的长大卸荷裂隙的切割,而这些卸荷裂隙往往都是控制边坡岩体乃至整个山体稳定性的控制性结构面,它们对坝址区边坡的稳定性做作用对工程的安全施工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为了对工程的安全施工提供参考意见,本文在的对坝址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调查后,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对坝址区边坡岩体的结构特性、风化特性及卸荷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对坝址区的卸荷带进行了划分。再结合室内对岩体进行的卸荷条件的对比试验与对中坝址边坡进行的卸荷机理数值模拟详尽分析总结坝址区岩体的卸荷破坏机制,取得了以下几个成果:(1)再对坝址区左岸边坡的结构面进行统计、分类及分级后发现,中坝址左岸边坡岩体并没有Ⅰ级结构面及Ⅱ级结构面的发育迹象。Ⅲ级结构面及Ⅳ级结构面多为倾向坡外的裂隙,其倾角一般较陡。Ⅲ级结构面及Ⅳ级结构面主要在NW向及NE向发育,只有少数会在SE等方向发育。平硐的岩体一般被这些结构面切割为块状、镶嵌、碎裂、散体结构以及处于这些结构之间的岩体结构类型。(2)坝址区内的岩体都受到了程度不同的风化及卸荷作用,岩体受风化作用的强弱一般取决于岩体自身的性质,所处区域的地形地貌,分布高程等多个因素。一般来说,自身性质较好的岩体抵抗风化作用的能力也就越强;沟谷处的岩体所受到的风化作用弱于山脊处的岩体;处于高高程位置的岩体受风化作用的影响明显强于低高程位置的岩体。同时依据对坝址区岩体受卸荷作用的现象进行实地调查,结合平硐内岩体的裂隙张开度及平硐岩体声波速度两个重要的量化指标,对左岸岩体的卸荷带进行了划分。(3)依据室内对边坡岩样进行的卸荷条件下岩体性质及岩体蠕变特性的对比试验,发现岩体在卸荷条件下的变形破坏模式及蠕变特征与未卸荷岩体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卸荷条件下,岩体的变形模式由压缩变形转变为扩容变形,蠕变破坏的程度更加严重。岩体的弹性模量及泊松比等物理性质也会随着卸荷过程的进行而产生相应的变化。(4)在对坝址区岩体的地质环境进行概化后,运用数值模拟的手段对坝址区岩体在河谷下切演化而产生卸荷的过程中其应力场、位移场及塑性区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主要发现岩体在卸荷过程中最大主应力值及最小主应力值都逐步减小;边坡岩体会向着临空面的方向进行运动,运动产生的位移一般随高程呈正相关关系。相应的,由岩体位移引起的塑性区覆盖面积也会逐步扩大,影响深度逐渐加深。(5)在长期的地质历史过程中,伴随着河谷的持续下切演化,地形地貌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形态。坝址区边坡现有的变形破坏多数与边坡岩体的卸荷有着直接关系。岩体受卸荷作用形成的结构面往往会切割自身从而使得岩体抵抗变形破坏的能力降低从而向着临空面的方向进行运动导致破坏,甚至部分结构面会直接引起岩体的破坏。(6)边坡岩体在卸荷作用下产生的变形破坏模式主要有倾倒变形、滑动变形、浅表层滑塌及块体失稳这四种类型。其中倾倒变形、滑动变形及块体失稳可以看作是卸荷导致岩体破裂从而直接引起的变形破坏,而浅表层滑塌主要是岩体在第一次变形破坏之后形成的物质、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下的二次破坏。

胡芹龙[7](2020)在《川西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效果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川西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部位,为我国最重要的地势陡变带。该区地势险峻,地形起伏大,侵蚀切割强烈,地层与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活动频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域。地质灾害点数量多,分布面广,具有灾害发展速度快且严重,危害性大的特点,极大威胁了受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每年四川省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川西地区地质灾害实施了治理工程,特别是汶川地震以来政府加大了治理力度,为震后恢复重建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但是,近几年工程效果调查中也暴露了“快速的工程治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技术上对这些不足进行系统总结在未来山区地质灾害的有效管控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论文在全面阐述川西地区复杂地质环境的特点基础上,通过遥感解译及实地复核,揭示了区域内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以滑坡、泥石流、崩塌三类代表性山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竣工后的结构完好性及工程效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对治理工程中部分失效工程进行了分类,剖析了治理工程失效的原因,进而选择典型工程案例深入分析防治工程的失效机制,通过治理工程失效的力学和数值模拟分析,再现了失效过程。论文取得主要进展与结论如下:(1)全面收集川西地区地质环境资料,特别是控制地质灾害发育的地层岩性、地形地貌数据,气象资料如气温与降雨数据,新构造运动特征。分析了康滇SN向构造带、龙门山前陆冲断带、川西前陆盆地、鲜水河断裂带、雅江弧形构造带五大区域构造单元地质环境差异,认为新生代以来强烈的表生改造为区内崩、滑、流地质灾害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内、外动力的耦合作用决定了区内大多数地区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2)以区内主要城镇、大江大河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治理工程结构资料收集及现场调查等手段,对区内154个重大治理工程竣工后工程结构的完整性、受损性及各具体工程承担的工程使命进行了分析,对其工程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揭示川西地区90%以上的治理工程均起到防灾减灾的目的,具体表现为滑坡支档工程保证了城镇、重大基础设施的安全,泥石流拦砂工程最大限度的将固体物源拦在沟内,尽管部分满库或接近满库,通过清库仍能发挥拦挡功能;崩塌主动防治及被动工程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干线公路如G213的正常通行,保护了所威胁的居民点及城镇安全。(3)对川西地区已经失效或局部破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行梳理,较全面分析了滑坡、崩塌及泥石流治理工程失效的特征。总结、分析滑坡支档工程失效模式,并以川西地区典型的坡折部位巴地五坡村滑坡为解剖案例,从地貌演化、堆积体成因、斜坡结构及横向坡基岩内部软弱夹层剪切阶梯式错动的失效过程,定性分析了此类治理工程失效是堆积体之下伏基岩含软弱夹层致锚固段岩体嵌固能力不足引起的,进而运用数值模拟分析其治理工程失效的过程。这类斜坡结构在川西具有代表性,巴地五坡村滑坡支档失效是基覆界面以下横向坡千枚岩“阶梯状拉-剪式”致抗滑桩嵌固段倾倒所致的分析结论为该类滑坡的客观认识及有效治理提供了借鉴。(4)以川西地区代表性泥石流灾害作为研究对象,对治理措施的分类、治理措施有效性、防治工程的安全性和实效性、防治工程级别、施工工期等指标对泥石流灾害治理效果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其中治理工程失效的类型。首先,泥石流防治工程失效较为普遍的是特大地震后对沟域物源的严重低估、堵溃事件(堵塞系数)低估、大比降沟谷沟道物源启动的低估、高频极端气候的低估,导致防治工程设计强度偏低而破损或毁坏;其二,设计中沟道侵蚀强度的低估导致防护堤等埋深不够,大坡降或行洪断面挤占后流速加快强冲刷作用下防护堤地基掏蚀后倾覆失稳;其三,渗流稳定估计不足致部分拦砂坝坝肩、副坝坝基冲刷破坏;其四,格栅坝等拦粗排细理念并非促效,粘性泥石流发生后粗大颗粒首先堵塞格栅,细粒物质无法排放。(5)以羊岭沟泥石流工程治理为典型案例,对其在天然工况条件下的正常流量和溃决性流量、以及在加固坝体条件下的溃决性流量分别计算其治理工程的承载力,最后对该类溃决型泥石流灾害的关键参数进行计算和优化,为该类泥石流灾害有效治理提供依据。(6)以簇头沟8.20泥石流为例,通过沟道比降、物源条件及水动力条件及冲刷堵溃分析,提出了冲刷—堵溃耦合效应(D值骤然增加)激发了特大山洪揭底(拉槽)的地质模式,揭示了8.20大型群发泥石流的形成机理,进而通过泥石流动力学计算与分析,表明携带粗颗粒大流量的泥石流拥有巨大的冲击力,导致震后修建的拦砂坝及沟口桥梁直接被摧毁。(7)对崩塌防治措施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被动网失效进行了剖析,其失效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强震震裂危岩块体块度估计偏小、对危岩的规模估计不足、部分块度大的危岩应该主动为主兼被动防治方案仅仅采用了单一被动网拦挡措施等。进一步分析揭示,震后流行的“松动的危岩该震的都震下来的认识”忽略了危岩失稳的滞后性,在岷江G213线震后应急保通过程设置的被动网损坏较多;部分被动网工程是因应急需要,没有系统研究危岩体特征,部分大危岩块体失稳导致的毁坏占有很大比例,后期改用棚洞、拦石墙等措施取得良好效果。

樊启祥,林鹏,蒋树,魏鹏程,李果[8](2020)在《金沙江下游大型水电站岩石力学与工程综述》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西南地区金沙江下游已建和在建的4座梯级水电站工程规模巨大,地质环境复杂,构造活动强烈,面临诸多岩石力学与工程建设难题。该文结合4座电站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对枢纽工程布置、坝基勘察分析及处理、巨型地下洞室群关键岩石力学问题及开挖支护、高边坡稳定以及精细爆破技术等方面进行总结,对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形成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述。4座水电工程的坝基、地厂开挖等关键单元顺利建设得益于"认识岩体、利用岩体、保护岩体、监测反馈"的岩石力学与工程的指导思想及严格贯彻实施"开挖一层,分析一层,验收一层,预测一层"的程序,成功经验对类似的大型岩石工程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张彦君[9](2019)在《顺层岩质边坡地震稳定性及滑坡运移过程DDA模拟方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推进,我国西南地区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在建或己建的各类大型基础设施(如: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三江地区”高坝工程,川藏铁路工程等)面临着更多的地震滑坡地质灾害问题,特别是顺层岩质边坡的地震失稳破坏问题更为广泛;而地震触发顺层岩质滑坡的动力失稳机制及其运移堆积过程比较复杂,目前仍不是十分清楚。因此,研究顺层岩质边坡的地震稳定性,以及地震滑坡启动后的运移堆积过程,揭示其动力灾变机理,为岩质边坡加固设计或滑坡灾害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价值。本文以顺层岩质边坡为研究对象,考虑地震荷载作用下不同失稳破坏模式,提出相应的地震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以及滑坡启动后运移堆积过程的模拟方法。主要内容可概化为以下几个部分:(1)考虑地震边坡真实的应力状态,结合非连续变形分析(DDA)数值方法与矢量和方法(VSM),确定岩质边坡内部潜在滑动面上的抗滑力矢量和与下滑力矢量和,求解地震边坡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时程曲线和永久位移,为顺层岩质边坡地震滑移稳定性的综合评价提供依据。(2)通过假定边坡失稳(滑坡启动)伴随着非连续面抗剪强度的瞬间弱化,建立边坡瞬时稳定性与非连续面抗剪强度参数之间的联系,提出一种状态依赖型的非连续面抗剪强度弱化模型;相较于现有的运动学依赖型抗剪强度弱化模型,本文所提出的模型函数关系简单、待定参数较少且对相关岩体材料试验技术要求较低,因而更容易构建与实施。(3)基于状态依赖型的非连续面抗剪强度弱化模型,改进DDA数值方法,开发相应的计算程序,并结合汶川地震诱发的大光包滑坡开展深入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非连续面抗剪强度弱化能够显着影响地震滑坡的演化进程、运移距离和堆积形态;相较于地震惯性力对滑坡运移堆积过程的直接影响,地震作用所导致的非连续面抗剪强度弱化对滑坡运移堆积过程的影响更为显着。(4)将顺层岩质边坡的溃屈破坏问题简化为多层梁的失稳问题,基于能量平衡原理,提出了复杂环境荷载下边坡溃屈稳定性评价的解析方法;相较于传统方法,本文提出的解析方法充分考虑顺层岩质边坡的多层分布特征和尺寸效应,能够提供更为合理的溃屈稳定性评价结果;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发现岩石的强度与变形特性、地质强度指标、岩层厚度和岩体扰动程度等因素对顺层岩质边坡溃屈稳定性的影响要强于岩石材料常数和岩层倾角等因素的影响。(5)从岩层溃屈变形破坏的内在机制出发,提出刚度折减技术并在DDA方法中实现,用以评价顺层岩质边坡的溃屈稳定性;采用DDA方法模拟单层岩体由顺层滑移状态逐渐过渡至溃屈变形破坏的演化过程,初步探究顺层岩质边坡的溃屈变形过程以及失稳破坏后的运移和堆积过程。(6)针对岩质边坡在极震条件下可能出现的倾覆破坏模式,基于力矩平衡原理,提出相应的抗倾覆稳定性评价的解析方法。通过探究地震荷载、超载、静水压力分布情况和张裂缝深度等因素对饱水岩质边坡抗倾覆稳定性的影响,发现边坡内部静水压力分布情况和地震荷载作用对岩质边坡的倾覆破坏起主导作用。此外,提出不同影响因素组合条件下饱水岩质边坡抗倾覆稳定性快速评价图,便于实际工程应用。

王志强,刘文连,张家明,李艳林[10](2019)在《中国泥化夹层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泥化夹层是一种典型的软弱结构面,经常引发许多工程地质问题,如斜坡和坝基失稳,地下洞室围岩变形等。开展泥化夹层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其演化过程研究,探讨泥化夹层对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一直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根据近年来国内围绕泥化夹层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重点对泥化夹层的形成机理、分类和分布规律、力学特性、工程地质特征和抗滑稳定性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和总结,得出以下主要认识:泥化夹层的形成模式有3种,层间错动作用是最普遍的形成模式;泥化夹层的空间分布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描述和规律总结方面;泥化夹层是黏弹塑性体系,主要研究了其剪切蠕变特性。在此基础上,最后笔者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提出了建议,包括:软弱夹层的泥化演化过程研究;泥化夹层的三维空间分布和可视化研究;泥化夹层的剪切蠕变理论模型,泥化夹层的细观损伤破坏动态演变规律、应力松弛特性和动力特性,泥化夹层与围岩间的接触面及组合岩体的力学特性;扩展和深入泥化夹层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二、长江葛州坝工程坝基软弱夹层的沉积规律及其工程地质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江葛州坝工程坝基软弱夹层的沉积规律及其工程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2)大姚县大箐水库大坝心墙红土动力特性及坝体抗震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红土的研究现状
        1.2.2 土动力特性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
    2.3 地质构造与地震
    2.4 水文地质条件
第三章 试验用土的基本静力学指标
    3.1 心墙红土概况
    3.2 试验用土的工程地质性质
        3.2.1 试验用土描述
        3.2.2 砂岩残积红土粒度成分试验
        3.2.3 砂岩残积红土比重试验
        3.2.4 砂岩残积红土液塑限试验
        3.2.5 砂岩残积红土击实试验
        3.2.6 砂岩残积红土静三轴剪切试验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砂岩残积红土动变形特性研究
    4.1 概述
    4.2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案
        4.2.1 试验设备
        4.2.2 试验方案
        4.2.3 试验土样
        4.2.4 试验开始
    4.3 动应力-应变骨干曲线
        4.3.1 围压对骨干曲线的影响
        4.3.2 固结比对骨干曲线的影响
    4.4 动弹性模量
        4.4.1 围压对E_d-ε_d曲线的影响
        4.4.2 固结比对E_d-ε_d曲线的影响
    4.5 动剪切模量
        4.5.1 围压对动剪切模量的影响
        4.5.2 固结比对动剪切模量的影响
    4.6 阻尼比
        4.6.1 围压对阻尼比的影响
        4.6.2 固结比对阻尼比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砂岩残积红土的动强度特性研究
    5.1 概述
    5.2 动强度曲线
        5.2.1 围压对动强度曲线的影响
        5.2.2 固结比对动强度曲线的影响
    5.3 动强度指标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砂岩残积红土心墙坝抗震模拟研究
    6.1 MIDASGTS软件简介
    6.2 工程概况及有限元模型
        6.2.1 工程概况
        6.2.2 有限元分析模型建立
        6.2.3 计算模型参数
        6.2.4 计算工况
    6.3 坝体的应力变形分析
    6.4 地震荷载作用下坝体的动力响应分析
        6.4.1 地震波的选取与输入
        6.4.2 坝体特征值分析
    6.5 顺河向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分析
        6.5.1 典型节点A地震响应时程分析
        6.5.2 顺河向地震荷载下坝体应力、位移分析
    6.6 横河向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分析
        6.6.1 典型节点B地震响应时程分析
        6.6.2 横河向地震荷载下坝体应力、位移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7.1 结论
    7.2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奖励、发表论文情况

(3)淤泥面坝基与新加坝体接触界面的力学性能及其应力应变演化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坝前淤泥面加坝”技术研究现状
        1.2.2 水库坝前淤积层物理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1.2.3 土体接触界面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淤泥面加坝土层基本物理力学参数测定
    2.1 实验目的与思路
    2.2 试验材料
    2.3 主要仪器设备
    2.4 实验操作要点设计
        2.4.1 含水率测定
        2.4.2 颗粒级配测定
        2.4.3 最大干密度及最优含水率测定
        2.4.4 液塑限测定
        2.4.5 渗透系数测定
    2.5 淤泥土和新填土力学参数对比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淤泥-新填土接触界面剪切强度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淤泥-新填土接触界面抗剪强度试验
        3.2.1 试验方案设计
        3.2.2 试样制备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3.1 淤泥-新填土接触界面剪切试验结果及分析
        3.3.2 淤泥、新填土以及二者接触界面剪切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3.4 试验结果讨论
        3.4.1 淤泥土-新填土接触面的剪切强度
        3.4.2 “坝前淤泥面加坝”工法的改进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淤泥-新填土接触界面渐进剪切破坏微观分析
    4.1 引言
    4.2 淤泥-新填土接触界面渐进剪切破坏微观试验
        4.2.1 试验方案设计
        4.2.2 试样制备
    4.3 试验结果分析
    4.4 微结构参数的选取及定量分析
        4.4.1 孔隙形态特征定量分析
        4.4.2 孔隙排列特征定量分析
    4.5 微结构参数与宏观力学特征的多元回归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淤泥-新填土接触界面剪切破坏数值模拟计算
    5.1 引言
    5.2 ABAQUS软件简介
        5.2.1 软件概述
        5.2.2 ABAQUS中岩土材料的本构模型关系
    5.3 ABAQUS中的接触理论
        5.3.1 ABAQUS/Standard中的接触对
        5.3.2 接触面相互作用力学模型
        5.3.3 接触界面模拟中的收敛问题
    5.4 淤泥-新填土接触界面数值模型建立
        5.4.1 建立几何模型
        5.4.2 有限元网格的划分
        5.4.3 分析步及接触界面定义
    5.5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5.5.1 淤泥-新填土接触界面渐进破坏特性
        5.5.2 淤泥-新填土接触模型应力应变规律分析
    5.6 淤泥-新填土接触模型的工程应用
        5.6.1 模型建立
        5.6.2 模拟结果分析
    5.7 淤泥-新填土接触界面剪切破坏机理讨论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4)曹村水库右坝肩软硬互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与处理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2.2 页岩水化作用研究现状
        1.2.3 含软弱夹层岩体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2.4 岩体边坡支护措施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坝肩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2.1 地质概况
    2.2 基于精细描述方法的节理裂隙分析
    2.3 节理裂隙产状统计
    2.4 右坝肩岩体物理力学性质
    2.5 矿物分析
        2.5.1 绢云粉砂质板岩矿物分析
        2.5.2 绢云母化含褐铁矿粉砂质板岩矿物分析
3 软硬互层岩质边坡极限平衡分析
    3.1 极限平衡法基本原理
    3.2 右坝肩边坡极限平衡法分析
        3.2.1 计算模型概况
        3.2.2 计算模型及岩体参数
        3.2.3 计算结果分析
    3.3 溢洪道极限平衡法分析
        3.3.1 计算模型概况
        3.3.2 计算模型及岩体参数
    3.4 本章小结
4 右坝肩边坡数值计算分析
    4.1 数值计算原理
    4.2 计算模型与参数
        4.2.1 研究区域页岩、裂隙及断层分布情况
        4.2.2 模型计算参数
        4.2.3 边界条件及计算工况
    4.3 未采取加固措施时右坝肩边坡数值计算分析
    4.4 曹村水库右坝肩工程处理措施分析
        4.4.1 混凝土塞加固方案
        4.4.2 溢洪道下游预应力锚索加固方案
        4.4.3 溢洪道上游预应力锚索加固方案
    4.5 本章小结
5 右坝肩边坡可靠性分析
    5.1 可靠性方法的基本原理
    5.2 未开挖条件下边坡可靠性方法分析
        5.2.1 计算模型及岩体参数
        5.2.2 计算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5)川南地区中风化红层泥岩崩解、强度与变形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岩崩解特性研究现状
        1.2.2 软岩点荷载强度特性研究现状
        1.2.3 软岩变形特性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红层分布与红层泥岩的基本特性
    2.1 红层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分布
    2.2 四川盆地红层的基本物理力学特性
    2.3 四川盆地红层风化崩解特性
    2.4 四川盆地红层常见工程病害
    2.5 本章小结
3 红层泥岩基本物理性质
    3.1 工程地质概况
    3.2 化学成分分析
    3.3 矿物成分分析
    3.4 基本物理实验
        3.4.1 吸水率试验
        3.4.2 含水率试验
        3.4.3 岩石颗粒密度试验
        3.4.4 岩石块体密度试验
        3.4.5 红层泥颗粒自由膨胀率试验
    3.5 本章小结
4 红层泥岩崩解特性试验研究
    4.1 试验目的
    4.2 侧限条件下红层泥岩浸水崩解试验
        4.2.1 试样制备
        4.2.2 试样浸水变化情况
        4.2.3 试样内部变化情况
        4.2.4 试验结果分析
    4.3 自由浸水崩解试验
        4.3.1 试验方案
        4.3.2 试验过程
        4.3.3 试验结果分析
    4.4 耐崩解性试验
        4.4.1 试验步骤与分析方法
        4.4.2 试验结果
        4.4.3 颗粒形态特征分析
        4.4.4 灰色关联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红层泥岩强度特性试验研究
    5.1 试验方案与方法
        5.1.1 试验方案
        5.1.2 饱和试样制备方法
        5.1.3 试样三维扫描方法
    5.2 红层泥岩点荷载试验分析方法
        5.2.1 非规则试样点荷载强度评价方法
        5.2.2 试样破坏断面的三维形貌分析方法
    5.3 试验数据
        5.3.1 试样三维形貌参数
        5.3.2 点荷载试验数据
    5.4 试验结果分析
        5.4.1 破坏断面粗糙度对点荷载强度的影响分析
        5.4.2 不同方法计算点荷载强度的误差分析
        5.4.3 红层泥岩的各向异性与软化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红层泥岩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6.1 试验方法
    6.2 试验步骤与方案
        6.2.1 试验步骤
        6.2.2 试验方案
        6.2.3 试样制备方法
    6.3 试验数据与分析
        6.3.1 试验数据
        6.3.2 烘干状态下变形试验分析
        6.3.3 浸水状态下变形试验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6)澜沧江如美水电站中坝址左岸边坡卸荷机理及其对岩体变形破坏模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卸荷机理研究现状
        1.2.2 边坡变形破坏模式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工程地质条件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地层岩性
        2.1.2 地形地貌
        2.1.3 区域构造
    2.2 中坝址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2.5 地应力
        2.2.6 风化与蚀变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坝址区岩体结构特征及风化卸荷特征
    3.1 岩体结构面特征
        3.1.1 左岸结构面发育特征
        3.1.2 结构面类型
        3.1.3 结构面分级
    3.2 岩体结构特征
    3.3 风化卸荷特征
        3.3.1 风化特征研究
        3.3.2 卸荷特征研究
    3.4 卸荷带划分
        3.4.1 卸荷带划分标准
        3.4.2 卸荷带综合划分
        3.4.3 卸荷带空间展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卸荷对岩体破坏模式的影响研究
    4.1 卸荷条件下岩石力学特性
        4.1.1 实验方案及步骤
        4.1.2 实验设备
        4.1.3 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4.1.4 卸荷过程中变形参数的变化
        4.1.5 岩石卸荷破坏特征及演化模式分析
    4.2 岩体卸荷三轴流变实验
        4.2.1 实验原理
        4.2.2 实验设备
        4.2.3 实验方案及步骤
        4.2.4 实验结果
        4.2.5 岩石卸荷破坏特征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河谷演化过程边坡卸荷机理的数值模拟
    5.1 数值模拟机理
    5.2 模型概况
    5.3 参数及边界条件
    5.4 应力场特征
        5.4.1 最大主应力
        5.4.2 最小主应力
    5.5 位移场特征
    5.6 塑性区特征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考虑卸荷影响的岩体破坏模式分析
    6.1 概述
    6.2 倾倒变形
    6.3 滑动变形
        6.3.1 平面滑移
        6.3.2 滑移-拉裂
    6.4 浅表层滑塌
    6.5 块体失稳
    6.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川西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质灾害空间发育研究
        1.2.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失效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特色及创新点
第2章 川西地区地质环境背景
    2.1 区域地质环境
    2.2 研究区地质环境
        2.2.1 气象水文
        2.2.2 地形地貌
        2.2.3 地层岩性
        2.2.4 地质构造
        2.2.5 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地震
第3章 川西地区既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效果研究
    3.1 汶川地震前后川西地区地质灾害发育概况
    3.2 川西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基本措施
    3.3 川西地区地质灾害防治的总体效果
        3.3.1 地质灾害防治效果的评判原则
        3.3.2 川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总体效果
    3.4 汶川地震前川西地区代表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效果分析
        3.4.1 丹巴县城后山滑坡治理工程
        3.4.2 金川八步里沟拦砂坝
        3.4.3 丹巴县江口沟泥石流综合治理
        3.4.4 国道G318线老虎嘴崩塌治理工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川西地区既有治理工程失效模式
    4.1 川西地区滑坡、崩塌治理工程失效模式
        4.1.1 抗滑桩的剪断或拉断
        4.1.2 抗滑桩倾倒或滑移
        4.1.3 抗滑桩桩间溜土
        4.1.4 抗滑桩桩后土体越顶
        4.1.5 锚索被拉断或拔出
        4.1.6 挡土墙破裂或掩埋
        4.1.7 崩塌防护网失效模式
    4.2 川西地区代表性泥石流治理工程失稳模式
        4.2.1 拦挡工程满库失效
        4.2.2 坝基冲刷掏蚀破坏失效
        4.2.3 坝基渗透破坏失效
        4.2.4 坝肩失稳破坏失效
        4.2.5 坝顶冲蚀破坏失效
        4.2.6 桩林地基掏刷毁坏失效
        4.2.7 排导槽破坏失效
        4.2.8 边墙掩埋失效
        4.2.9 副坝破坏失效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典型滑坡治理工程失效机制及治理效果评价研究
    5.1 川西峡谷区坡折部位变形与滑坡
    5.2 巴地五坡村滑坡形成机制
        5.2.1 巴地五坡村滑坡环境条件
        5.2.2 滑坡基本特征
        5.2.3 滑坡治理工程措施及失效过程
        5.2.4 滑坡变形演化过程及其成因机制
        5.2.5 巴地五坡村滑坡治理工程失效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5.3 巴地五坡村滑坡治理工程效果评价
        5.3.1 滑坡防治效果评价因素
        5.3.2 治理效果综合评价模型
        5.3.3 巴地五坡村滑坡治理工程治理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典型泥石流治理工程效果评价研究
    6.1 川西地区典型泥石流概况
        6.1.1 川西地区泥石流分布概况
        6.1.2 川西地区典型泥石流防治工程案例
    6.2 羊岭沟泥石流治理效果
        6.2.1 地质环境概况
        6.2.2 羊岭沟泥石流基本概况
        6.2.3 羊岭沟泥石流治理工程失效数值模拟研究
    6.3 簇头沟泥石流8.20启动机理及治理工程失效分析
        6.3.1 泥石流形成条件研究
        6.3.2 簇头沟泥石流物源启动模式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金沙江下游大型水电站岩石力学与工程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型水电工程岩石力学工作方法
2 坝基勘察及处理
    2.1 坝基岩体工程地质精准勘察方法
    2.2 坝线选择
    2.3 防渗抗滑处理与坝基变形控制
    2.4 建基面优化及置换处理
    2.5 坝基固结灌浆
    2.6 复杂坝基开挖保护
3 巨型地下洞室群开挖支护关键技术
    3.1 天然地应力场反演
    3.2 地下洞室群布置
    3.3 洞室群围岩稳定与处理
    3.4 时空开挖变形协调控制
    3.5 开挖设备与通风技术
4 坝肩高边坡开挖与加固稳定
    4.1 高位自然边坡稳定问题
    4.2 高边坡开挖与防治
    4.3 监测预警系统
5 精细爆破技术
    5.1 拱坝建基面精细化开挖技术
    5.2 地下厂房岩锚梁精细化施工
    5.3 高地应力脆硬岩地下洞室精细爆破技术
    5.4 数字化爆破
6 总 结
7 展 望
8 结 语

(9)顺层岩质边坡地震稳定性及滑坡运移过程DDA模拟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顺层岩质边坡破坏模式及影响因素
        1.1.2 地震触发顺层滑坡的主要特征及失稳机制
        1.1.3 顺层岩质边坡地震稳定性及运移过程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地震边坡动力失稳及运移机制的工程地质分析
        1.2.2 地震边坡动力响应及破坏机制的模型试验
        1.2.3 地震边坡动力稳定性评价方法
        1.2.4 地震滑坡运移堆积过程分析方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采用的技术路线
2 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及地震加载机制
    2.1 DDA数值方法基本理论
        2.1.1 块体变形矩阵
        2.1.2 系统平衡方程
        2.1.3 块体接触机制
        2.1.4 时间积分格式
    2.2 DDA动力分析中地震加载机制
        2.2.1 地震记录的选取原则
        2.2.2 地震记录的基线校正
        2.2.3 地震加载的实现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顺层岩质边坡地震滑移过程的DDA模拟方法
    3.1 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抗滑稳定性分析
        3.1.1 岩质边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的DDA计算方法
        3.1.2 岩质边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的VSM计算方法
        3.1.3 抗滑稳定安全系数矢量和分析法在DDA中的实现
        3.1.4 抗滑稳定安全系数计算的DDA-VSM方法验证
    3.2 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失稳滑移过程的DDA模拟
        3.2.1 滑坡过程中非连续面剪切强度弱化问题
        3.2.2 状态依赖型的非连续面剪切强度弱化模型
        3.2.3 状态依赖型强度模型在DDA方法中的实现
        3.2.4 改进DDA数值方法的验证
        3.2.5 改进DDA数值方法的应用
    3.3 本章小结
4 顺层岩质边坡地震溃屈破坏的分析方法
    4.1 顺层岩质边坡溃屈稳定性评价解析方法
        4.1.1 基于多层梁模型的溃屈稳定性评价解析方法
        4.1.2 考虑边坡尺寸效应的溃屈稳定性评价解析方法
        4.1.3 顺层岩质边坡溃屈稳定性解析方法的验证
        4.1.4 顺层岩质边坡溃屈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4.2 顺层岩质边坡溃屈变形破坏过程的数值模拟
        4.2.1 基于刚度折减技术的溃屈稳定性分析
        4.2.2 刚度折减技术在DDA数值方法中的实现
        4.2.3 顺层岩质边坡溃屈变形破坏过程的数值模拟
    4.3 本章小结
5 岩质边坡地震倾覆破坏的分析方法
    5.1 岩质边坡倾覆稳定性评价解析方法
    5.2 基于力矩平衡原理的倾覆稳定性分析方法
    5.3 岩质边坡倾覆稳定性评价解析方法的验证
    5.4 岩质边坡倾覆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及快速评估图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长江葛州坝工程坝基软弱夹层的沉积规律及其工程地质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五岳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区岩体结构特征研究[D]. 李亚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2]大姚县大箐水库大坝心墙红土动力特性及坝体抗震模拟研究[D]. 余亚峰.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淤泥面坝基与新加坝体接触界面的力学性能及其应力应变演化机理[D]. 李星. 宁夏大学, 2020(03)
  • [4]曹村水库右坝肩软硬互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与处理措施研究[D]. 王祖玉.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5]川南地区中风化红层泥岩崩解、强度与变形特性研究[D]. 莫奎. 西华大学, 2020(01)
  • [6]澜沧江如美水电站中坝址左岸边坡卸荷机理及其对岩体变形破坏模式的影响研究[D]. 何逸飞.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7]川西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效果评价研究[D]. 胡芹龙.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8]金沙江下游大型水电站岩石力学与工程综述[J]. 樊启祥,林鹏,蒋树,魏鹏程,李果.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7)
  • [9]顺层岩质边坡地震稳定性及滑坡运移过程DDA模拟方法[D]. 张彦君.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10]中国泥化夹层的研究进展[A]. 王志强,刘文连,张家明,李艳林. 2019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9

标签:;  ;  ;  ;  ;  

长江葛洲坝工程坝基弱夹层沉积规律及其工程地质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