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外语教学愉快学习环境的营造

成人外语教学愉快学习环境的营造

一、成人外语教学乐学环境的创造(论文文献综述)

吴勇[1](2021)在《初中生物学情感教育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 ——以威宁县某农村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课程改革已实行多年,但当下不少农村学校、教师还继续进行被动式、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厌学、主动性低、情感平淡,然而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建设等呼吁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是终身教育的需要,是适应社会迭代的保障,但教师在农村实际教学中,普遍缺乏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关注和指导。情感教育是一种教学手段的整体性,能从目标、方法、过程层面塑造人的态度与价值观,丰富情感体验,实现认知与情感的相得益彰,本文将情感教育应用于农村初中生物的课堂上,来探究生物学情感教育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对照实验法和访谈法。首先,研习大量文献,对自主学习能力与情感教育的研究现状、理论基础进行述评,界定了相关概念,叙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其次,编制调查问卷,调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初中生物学情感教育的教学设计,确定生物学情感教育的原则、实施环节和实施策略。最后,选取威宁县某农村中学的两个平行班进行一个学期的教育对照实践研究,实验班实施情感教育,对照班进行常规教育,实验前后使用由“中学生自主学习问卷”量表生成的《初中生物自主学习能力调查问卷》进行检测,并访谈实验班的学生,采用Excel软件和SPSS 2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水平总体偏低,实践后实验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整体得分和生物学成绩显着大于对照班,表明初中生物学情感教育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生物学成绩。结合访谈结果,生物学情感教育还能改变学生的心理品质,融洽同学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学习意识更强,但课堂纪律较松散。

李志成[2](2021)在《英语儒学文本汉译的连贯重构 ——《儒家的礼乐之学:哲学的阐释》(第一、二章)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翻译实践报告基于英文专着《儒家的礼乐之学:哲学阐释》(第1、2章)的汉译实践分析,主要总结了翻译过程中的连贯问题,归纳了学术文本语篇连贯重构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原文属于学术文本,用词严谨,句子结构复杂,逻辑清晰,无论从语法、语义、还是从逻辑上,都有很强的连贯性。但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逻辑关系、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如何在译文中重构语篇连贯成为本次翻译实践的难点。通过分析原文,笔者从逻辑连贯、语法连贯、语义连贯三个层面探究如何重构译文语篇的连贯性。在逻辑连贯层面,着重探讨如何识别并转化原文中隐含的因果、转折、条件关系,实现译文的逻辑连贯;在语法连贯层面,主要从替代、照应、连接三个方面重构译文的语法连贯;在语义连贯层面,重点从词际连贯和句际连贯两个方面实现译文的语义连贯。针对不同层面的连贯问题,结合具体案例,提出可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以实现语篇连贯的重构。本翻译实践报告有助于了解和学习学术文本语篇连贯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希望能够为今后学术翻译及相关翻译实践报告的撰写提供借鉴与参考。

张楚[3](2021)在《基于iFIAS的在线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互动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基于输入-输出假说、互动假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三个理论基础,利用改进型弗兰德斯言语互动分析系统(iFIAS),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乐学汉语”在线汉语课堂以及相应任课教师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在线初级汉语综合课课堂互动。对案例进行编码处理后,通过采用矩阵分析、曲线分析、互动变量分析等三种分析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别分析上外“乐学汉语”在线汉语课堂教学案例。宏观上主要通过矩阵分析和曲线分析,了解教学案例的互动重心,整体教学效果,教学问题。微观上主要从课堂教学互动结构、课堂提问互动方式、学生互动行为、教学互动风格以及情感互动氛围五个方面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分析上外的“乐学汉语”在线综合课课堂教学互动的特点与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为提高在线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互动效率和效果提供思路。结论如下:上外“乐学汉语”在线综合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课堂互动结构分布不平衡,教师语言比例高;2.课堂互动形式单一,互动效率较低;3.教师重视反馈,但反馈方式较单一;4.课堂信息技术的使用率较高,但使用层次普遍较低。以此为基础对教师提出如下建议:1.加大学生话语的输出;2.重视提问,灵活使用不同提问类型和方式;3.转变课堂模式,延伸课堂;4.提高技术能力,利用技术手段辅助教学;5做好备课工作,提高教学水平。

张家雯[4](2020)在《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比较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是文化自觉的时代。世界各民族国家都纷纷把文化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审视。民族国家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文化传统的价值,都把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将文化传统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文化传统教育立足于民族国家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文化精神,关注现实,面向未来。其目的是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文化自觉的形成,使文化传统精神内化为个体的文化修养,培育由文化传统凝聚的国民素养。作为实施文化传统教育的主阵地,中小学是国民共享文化记忆、形成文化认同、塑造国民精神的重要场所。本研究根植于我国学校文化传统教育的现实需要,以日本和新加坡两国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为比较研究对象,围绕两国通过文化传统教育来培育有着文化传统底蕴的国民这一主题展开具体探究,力求推动我国学校文化传统教育的发展。全文除绪论外,共分五章。前三章分别从历史演变、课程与教科书、教学三个方面分析和探究日本和新加坡两国学校文化传统教育的具体表现。历史演变部分是对日本战后和新加坡独立后的学校文化传统教育展开历史溯源。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经历了战后教育的文化转向,文化传统教育的新生,逐步发展,文化传统教育的凸显四个阶段。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经历了生存驱动、效率导向、能力导向、价值导向四个教育阶段的发展。课程与教科书部分以日本和新加坡两国中小学课程设置和小学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对文化传统教育的内容进行分析。两国均以渗透的方式进行课程设置;教科书中的内容涵盖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元素;内容编制上统一知识逻辑和学生认知特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做到有效契合课标中文化传统教育的要求。教学研究部分探究两国实施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和特色,并辅以具体案例介绍。两国学校均采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两种教学途径。教学特色上,日本扎根文化特色贯通课程体系,开发地域文化素材,重视体验教学的作用,聚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发挥教师课程研制组织的力量;新加坡方面强化国家认同,多渠道提升师资力量,建设学校文化,调动家庭和社会资源。第四章和第五章聚焦于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异同比较,并以此为参考,借鉴和探索我国学校文化传统教育的实践路径。在探究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和新加坡的文化传统教育已被嵌入到国民教育中。两国在文化传统教育实施过程中呈现出一定共性,总结为:凝练文化传统价值,明确文化传统教育目标,日本旨在培育传承和创新传统与文化,对国家和家乡怀有热爱之心,且具有丰富人性的日本人;新加坡旨在培育能够认同母族文化传统,且有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国家意识和共同价值观的新加坡人。在文化传统教育实施中,政府是主导,进行顶层规划,指导文化传统教育的有序开展。面对多重文化价值关系,两国都强调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联系起来,在继承中实现文化传统的现代创新;同时凸显本土文化,面向世界,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在推进课程的具体落实中,重视文化传统与学科课程的融汇,课程内容设置统一且有层次。教学活动采取知行结合、显隐结合、学校与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方式。但由于各自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背景,两国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又呈现出不同的目标内涵和施教内容,同时也面临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教育问题。因此,在以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为经验参考时,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和现实需求,探索适合我国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发展路径。在厘清我国文化传统价值的基础上,确立由文化传统凝聚的现代中国人为文化传统教育目标。围绕此目标,系统设计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内容,创设有文化传统价值内涵的教学实践,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间的协同合作,提升教师文化传统底蕴,加强文化传统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周慧[5](2020)在《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的建构》文中研究表明“学会学习”素养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具有重要价值,得到了各国(地区)的重视。目前,国外研究者基于本国历史文化土壤开展了大量“学会学习”素养研究,我国素养视域下的“学会学习”研究刚刚起步,尚未形成本土化的研究体系,主要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对成人或青少年开展研究。小学高段是“学会学习”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具有可塑性;也是学生由小学向初中迈进的转折期,具有独特性。当前小学高段学生的学习存在被动、片面、功利的现象,不利于小学高段学生完整地成长,亟待进一步弄清何为真正的“学会学习”,建构整体的、可操作的框架,指导小学高段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本研究采用论辩法、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建构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研究过程如下:(1)通过论辩法厘清“学会学习”素养的内涵、特征、建构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的学理基础、目标定位和基本原则;(2)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国内外“学会学习”素养研究成果,采用三角互证法和频次统计法概括、统计文献中包含的维度和要素;(3)通过个别访谈法调查20位小学教师对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的认识、包含的要素,基于频次统计法对访谈结果进行编码、统计,整合文献和访谈统计结果建构初步的框架;(4)通过问卷调查法征询小学教师对初拟框架的意见和建议,优化初拟框架。调查分两轮进行,分别调查了78位和116位职称、教龄、学历均具有代表性的小学教师,他们对调查问题具有实践性知识。通过上述研究,确定了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包括认知、元认知、情感、社会4个一级维度和25个二级维度(认知、元认知、情感、社会维度分别有7个、7个、6个、5个二级维度),并结合小学高段学生的特点和小学各科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从学生的视角对25个二级维度的行为表现进行描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框架特色如下:(1)成长性,从小学高段学生成长的视角建构框架,以小学高段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的回归为建构目标,遵循主体性原则,强调小学高段学生在学习中应具备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2)开放性,采用国外与国内、理论与实践整合的研究思路建构框架,兼具国际与本土特色、理论与实践向度;(3)具体性,建构了包括两级维度的具体框架,采用“行为动作式”命名方式对第二级维度进行命名,并对它的行为表现进行具体描述,具有结构完整性;(4)整体性,建构了包括四个一级维度的整体框架,从不同维度刻画了小学高段学生的“学会学习”素养,四个维度之间既相互关联,又各具特色,助力小学高段学生完整地成长。但是,本研究建构的框架仍然存在学段、地域分布不够广的问题,面对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应该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调整和优化框架,并基于大数据开展分学段、分地区的追踪研究。

黄家乐[6](2020)在《社会分层视角下城市老年群体学习需求研究 ——以S市M区为例》文中认为在一定社会范围内,不同的社会个体所拥有的各种资源是不同的,而社会成员之间资源拥有量的不均衡就形成了社会分层。老年群体间亦存在社会分层,然而当前的研究中常常忽略老年群体内部结构中的层化现象,在教育领域,老年群体也由于多种因素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学习需求。在老年教育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只有了解不同层级的老年人具有怎样的学习需求以及学习需求的满足情况是怎样的,才能对现阶段的老年教育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做出科学的回答,并对老年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地再分配。本研究以城市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S市M区的老年人开展抽样调查,共收集有效样本1179份,以期探究不同职业背景、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的老年人在学习需求上的差异及学习需求的类别。本研究以基础数据统计方法和潜在类别分析为分析工具,探究老年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特征和学习需求类别,进而提出满足老年学习者多层次、多维度学习需求的对策和建议。研究发现,(1)通过对不同职业背景、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老年人的交叉分析和差异性检验,不同职业背景、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的老年人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支付意愿上存在显着差异;不同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的老年人在学习评价上存在显着差异,而不同职业背景的老年人在学习评价上不存在显着差异。(2)潜在类别分析方法是探究特定群体内样本的异质性特点的重要分析方法,本研究通过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对老年人的学习需求进行探究并且发现老年人学习需求存在明显的分组特征,在本研究中老年人的学习需求被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别,三个类别的老年人在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评价以及学习支付意愿的选择上呈现异质性的特点。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学习需求类别的老年人在社会经济结构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而具有相同学习需求类别的老年人大多具有相同的社会经济学特征。各个社会阶层的老年人在生活方式、职业需求和价值观念上存在的差异,导致不同阶层对于老年教育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也就使得不同阶层的老年人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支付意愿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和需求特征。基于此,老年教育应该坚持共有性和差异性原则以归类不同层次的老年人学习者,并从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不断革新和推进。引导老年人树立正确的老年观,尤其是底层的老年人;满足不同阶层老年人差异性的学习需求,发展补偿型教育、发展型教育和享受型教育;针对不同需求和特征的老年人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构建合理的老年教育结构;积极关注老年人中的弱势群体,扩大老年教育参与,促进老年教育的包容性发展。

唐晓蕾[7](2020)在《基于网络平台的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研究 ——以乐教乐学平台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语文是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其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和重点,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新课标的一个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就是它的实践探索。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整合”手段,必须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同时信息技术作为“整合”后的课程的有机构成要素,则必须符合语文课程特点。这是一次学习方式的改革,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和学生们从传统的教与学的直白关系当中走出来,从一味的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境地中脱离出去,让学生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网络平台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这种理念最有力的实践探索之一。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网络平台作为一种信息整合手段,适应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要想在小学阶段实现新课程改革要求的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的改革,语文教师还要树立起良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不断更新自身的观念,努力实现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中教育角色、教学方法以及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变。从当前的语文教学实际来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地方,一些教师仅仅以考试为准绳,对阅读教学重视不够,甚至是缺少指导学生如何去阅读的基本教学策略,只让学生熟读文章,告知文章的意思,简单说一说文章的结构,却不深入思考怎样才能真正教会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发展阅读能力。在此,本文选择了“乐教乐学”这一网络平台,它是一款新型的教育教学平台,它集教育管理、微课中心、新闻传播、作业通知、竞赛活动、游戏化学习等若干应用于一身,借助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直观形象,给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刺激,符合小学生能力发展的特点。同时它也非常好地解决了语文阅读教育中的单向教育问题,把它变成了双向的沟通,使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通过锻炼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听、说、读、写、演”各项活动的开展,不断地提高语文实践能力,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增强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和观察法等,针对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行为在乐教乐学平台使用成果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实施方法和建议。为争取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于乐教乐学平台,充分发展其优势,提高教师阅读教学质量、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其阅读能力,同时从实际出发,寻找适合学生与教师的最佳的阅读教学方式。

兰图[8](2020)在《新加坡小学华文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加坡因近年来发展迅猛被称为“新加坡奇迹”,李显龙总理将“奇迹”归因于双语教育。众所周知,新加坡是一个华人众多的双语国家,英语属于外来语言,但新加坡立国之初便确立了英语的行政语言地位,这是当时新加坡面临的内忧外患决定的。时至今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与经济实力的发展,汉语(即华语)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2010年教育部成立母语检讨委员会,其后出版的《何品报告书》进一步对课程标准的修订作出指导,并于2015年发布《小学华文课程标准2015》,以此来适应新加坡国内华语环境的变化。从华文课程标准存在的理论与现实逻辑来看,其制定依据是其存在的基础,它准确地回答华文课标从何而来、因何而立,同时规定着华文课标的方法与目的。对制定依据的认识和理解直接影响华文课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深刻的影响华文教育的目标与成果。因此,研究将不囿于课程标准本身,而是以课标制定的依据为重点,探析新加坡对于华语及华文课程的功能定位、价值需求。本研究以新加坡新版小学华文课程标准作为取材,对其制定依据作出分析和研究。首先对新加坡国内华语现状进行阐述及整理,从国家、社会、家庭三个层面归纳总结出新加坡华语目前呈现衰微的趋势。为了使论文更好地被理解,在第三章分别从课程理念、课程总目标、课程架构、分项目标以及实施建议对新加坡小学华文课程标准2015进行呈现与总结。第四章以泰勒目标课程模式理论作为分析框架,综合运用文献法、因素分析法,从社会需求、学生经验、学科内容和功能三方面对新版华文课标制定的依据作出归纳与总结。在第五章中以第四章结论作为前提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总结出新加坡在新时代下修订华语课标的依据的价值取向,从中剖析新加坡对华语持如何态度、对华语功能作如何理解。研究以新加坡为例,对新加坡新版华文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作出分析,解释了新加坡政府与教育部门对于华文课程及华语的态度与观点,探析新加坡国家对于语言课程的价值取向。可以看到,新加坡以生存作为国家发展第一需要,教育也服从于这一需要,语言课程的实用性占据第一位置。此观点与做法并不可简单以“可取”或“不可取”而加以判定,而是时代、国家与人民的选择。本研究试图解释新加坡华语教育的困境,阐述语言教育与国家生存的关联,为我国语言课程、教育以及国家生存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启示。

瞿蒨[9](2020)在《全身反应法(TPR)在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良好的学习环境,轻松的学习过程,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作用。培养听说能力,以交流运用为目的更是英语学习的重点。然而受限于教育大环境及传统的教学方式等,快乐学英语始终是件不易的事。作为小学英语教师,为发现有效的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笔者探索了基于二语习得理论、左右脑分工理论和记忆痕迹理论的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简称TPR),发现它是一种能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快速高效地学习第二语言的方法,且在激发兴趣和提高听说能力上有一定作用。笔者将其运用于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中,通过行动研究来验证TPR的优势以及解决运用过程中的问题,以更好地发挥其有效性。本研究在笔者所任教的上海市P小学一年级两个班级(一6班和一8班)中展开了为期15周的行动研究,其中6班为实验班,采用TPR教学;8班为控制班,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收集数据,了解TPR的运用现状,然后通过两轮行动设计和实施,用课堂观察法和实验法进行分析探究,试图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即:(1)TPR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有什么影响?(2)TPR如何有效运用于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通过数据对比,观察分析,本论文在两轮行动研究后得出结论:TPR是较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一种英语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TPR教学法创设了一个更轻松的学习氛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将抽象的语言具象化,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并内化知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持久,同时较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让学生更大胆地用英语交流。结合行动研究及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笔者提出TPR更有效运用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为一线英语教师提供新思路,让学生在无压力的环境下高效学习英语,提高语用能力。

吴春薇[10](2019)在《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研究》文中指出教师胜任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对教师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音乐学科是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组要部分,具有自身的专业特殊性。初中音乐教师承担着提升学生素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合格的社会建设事业接班人的重任。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一部分初中音乐教师素质和能力存在不足,自身岗位胜任力存在较大问题。因此,研究音乐教师胜任力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的主旨是建构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的要素体系,主要从文献、政策和教师三个维度出发,对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的要素体系、相互关系等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其中文献和政策维度属于客观维度,教师维度属于主观维度。通过主观与客观两个维度相结合,本论文全面梳理了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的要素构成、体系建构和内在逻辑,从而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胜任力模型。本论文综合运用了文献法、关键事件访谈法、德尔菲专家法、扎根理论等研究方法,从实证的角度对教师胜任力的要素体系进行归纳总结,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之上,对该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揭示当前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本论文探讨了以下问题:导论部分主要分析了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背景和开展相关研究的必要性,提出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的概念,阐述了研究问题、研究内容,介绍了本文所使用的各种研究方法。第一部分,立足文献维度,使用文献分析法,梳理了关于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的核心概念范畴及其构成要素,初步确立了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的要素体系。第二部分,从政策维度,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对各级各类文件中关于音乐教师胜任力的关键表述进行整合。并与上一部分的文献分析的结论相结合,进一步拓展了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的要素体系。第三部分,从教师自身的主体维度出发,运用关键事件访谈法,梳理总结出教师主观认识层面胜任力的构成要素,并与此前的研究结果相综合,进一步丰富了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体系。第四部分,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通过德尔菲法专家访谈法和扎根理论,对教师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情况展开专家、同行的双维度调研,对此前研究中已经获得的胜任力要素进行梳理、总结和提升,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完成模型构建。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模型,包涵5项一级要素,它们是:“综合知识”、“个人特质”、“教学技能”、“内在动力”、“社会能力”;包涵28项二级要素,它们是:“音乐学科专业知识”、“音乐学科相关知识”、“人文社会学科及其他学科知识”、“尊重他人”、“自信”、“职业道德”、“反思”、“正直诚实”、“宽容”、“毅力”、“音乐专业技能”、“音乐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成就导向”、“奉献意识”、“责任心”、“人际理解和沟通”、“自我管控”、“独立能力”、“合作能力”、“信息寻求”、“自主学习”、“自我评估”、“管理能力”、“思维能力”、“主动性”、“洞察力”和“应对能力”。对同行调研中发现,参加问卷调查的初中音乐教师对自身的胜任力水平总体评价较高。而每位教师对每项二级要素的重视程度不同,表明教师在部分胜任力要素上存在较大的差距。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开展初中音乐教师的岗位胜任力考核和绩效管理,初中音乐教师的准入、招聘、培训和退出等机制提供评价依据。此外,《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水平自评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良好,其中量表总体alpha系数高达0.9768,表明该结构可以应用于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水平研究。第五部分,力图实现本研究从理论向实践的回归。这是论文的重中之重,针对第四部分中通过德尔菲——专家调研法与同行调研的结果,对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的现状进行调查,验证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模型的实用性、适用性、客观性。并把得出的理论回归到实践当中,用以解决实践中音乐教师胜任力不足、初中音乐教师培训、留任和提拔等具体问题。研究结果还显示,不同年级、不同教龄、不同职称的初中音乐教师的自评总体得分和一级要素的各项得分,存在着显着差别,其中不同学历的初中音乐教师之间差异最大。在个别性中同时存在普遍性,初中音乐教师存在着对工作使命的“价值理性”重视程度不够、对“个人特质”与“内在动机”关注程度不足、对“社会能力”与其他四项能力契合度缺乏认知、对胜任力的评价作用使用有待完善等问题,并分别从价值理性的高度、“修炼内功”的深度、多维链接的厚度、发挥评价模型的长度四个维度提出对策,力图实现论文研究的应用价值,为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的提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成人外语教学乐学环境的创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人外语教学乐学环境的创造(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生物学情感教育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 ——以威宁县某农村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1.1.2 农村初中生物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现状
        1.1.3 新理念下的“过度关心”和“过度放任”
        1.1.4 初中生物学需要情感教育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对照实验法
        1.3.4 统计分析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1.3 文献述评
    2.2 概念界定
        2.2.1 学习
        2.2.2 自主学习
        2.2.3 自主学习能力
        2.2.4 情感教育
    2.3 情感教育与自主学习能力
        2.3.1 情感教育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
        2.3.2 情感教育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联系
        2.3.3 情感教育和生物学教学的关系
    2.4 理论基础
        2.4.1 最近发展区理论
        2.4.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4.3 马斯洛层次理论
        2.4.4 非智力因素理论和情感过滤说
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对象
    3.3 调查工具
    3.4 问卷信效度
        3.4.1 问卷试测
        3.4.2 问卷实测
    3.5 调查结果详细分析
        3.5.1 学习内容的自主性
        3.5.2 学习时间管理
        3.5.3 学习策略
        3.5.4 学习过程的自主性
        3.5.5 学习结果的评价与强化
        3.5.6 学习环境的控制
    3.6 调查小结和启示
        3.6.1 学习目标欠引导,学习时间缺计划
        3.6.2 策略运用不灵活,环境氛围不佳
        3.6.3 学习监控不力,情绪调节不当
4 初中生物学情感教育的原则、环节及策略
    4.1 初中生物学情感教育原则
        4.1.1 学生主体性原则
        4.1.2 学生愉悦性原则
        4.1.3 师生移情原则
    4.2 初中生物学情感教育实施环节
        4.2.1 导入“引兴趣”,确定学习目标
        4.2.2 交流“促动机”,管理学习时间
        4.2.3 拓展“增信心”,监控学习过程
        4.2.4 解疑“升情感”,营造良好氛围
        4.2.5 检测“降焦虑”,调节情绪意志
        4.2.6 作业“回味情”,灵活运用学习策略
    4.3 初中生物学情感教育策略实施
        4.3.1 情感教育目标层面的引导
        4.3.2 情感教育方法层面的调控
        4.3.3 情感教育过程层面的关注
5 教学实践研究
    5.1 实践设计
        5.1.1 实践目的
        5.1.2 实践对象
        5.1.3 实践假设
        5.1.4 实践变量
    5.2 实践过程
        5.2.1 实践前期
        5.2.2 实践中期
        5.2.3 实践后期
        5.2.4 实践反思
        5.2.5 访谈分析
6 研究结论、不足与建议
    6.1 结论
        6.1.1 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水平偏低
        6.1.2 情感教育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但需长期坚持
        6.1.3 情感教育能提高生物学成绩
        6.1.4 情感教育能改变学生的心理品质
    6.2 创新和不足,建议与展望
        6.2.1 创新
        6.2.2 不足
        6.2.3 建议
        6.2.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初中生物自主学习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2 初中生物自主学习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访谈提纲
附录8
致谢

(2)英语儒学文本汉译的连贯重构 ——《儒家的礼乐之学:哲学的阐释》(第一、二章)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翻译任务描述
    1.1 文本简介
    1.2 文本分析
        1.2.1 文本外因素分析
        1.2.2 文本内因素分析
第2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翻译文本的选取
        2.1.2 翻译工具的准备
        2.1.3 翻译计划的制定
        2.1.4 翻译理论和方法的准备
    2.2 翻译实践过程
    2.3 译后事项
        2.3.1 自我审校
        2.3.2 他人审校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逻辑连贯的重构
        3.1.1 因果关系
        3.1.2 转折关系
        3.1.3 条件关系
    3.2 语法连贯的重构
        3.2.1 替代
        3.2.2 照应
        3.2.3 连接
    3.3 语义连贯的重构
        3.3.1 词际连贯
        3.3.2 句际连贯
第4章 翻译实践总结
    4.1 翻译问题总结
    4.2 经验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附录2 术语表
致谢

(3)基于iFIAS的在线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互动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网络环境下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要求
        1.1.2 对外汉语综合课的互动要求
        1.1.3 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外汉语课堂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概念界定
        1.3.2 前人研究成果
    1.4 理论基础
        1.4.1 输入-输出假说
        1.4.2 互动假说
        1.4.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对象
    2.4 研究方法
    2.5 研究工具
        2.5.1 研究工具的选择
        2.5.2 iFIAS编码类别与说明
        2.5.3 iFIAS编码规则与观察规则
        2.5.4 iFIAS分析方法
        2.5.5 iFIAS辅助软件
第三章 上外“乐学汉语”在线课堂互动行为编码统计分析
    3.1 上外“乐学汉语”在线课堂互动行为宏观分析
        3.1.1 六个教学案例的矩阵分析和曲线分析
        3.1.2 六个案例课堂互动行为编码汇编统计
    3.2 上外“乐学汉语”在线课堂互动行为微观分析
        3.2.1 课堂教学互动结构分析
        3.2.2 课堂提问互动方式分析
        3.2.3 学生互动行为分析
        3.2.4 教师互动风格分析
        3.2.5 课堂情感互动氛围分析
第四章 “乐学汉语”在线课堂互动的问题与建议
    4.1 在线课堂互动的不足之处
        4.1.1 课堂互动结构分布不平衡,教师语言比例高
        4.1.2 课堂互动形式单一,互动效率较低
        4.1.3 重视反馈,但反馈方式较单一
        4.1.4 信息技术的使用率较高,但使用层次普遍较低
    4.2 对教师提出的建议
        4.2.1 加大学生的话语输出
        4.2.2 重视提问,灵活使用不同提问类型和方式
        4.2.3 转变课堂模式,延伸课堂
        4.2.4 提高技术能力,利用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4.2.5 做好备课工作,提高教学水平
第五章 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之处
    5.3 不足之处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案例观察记录表

(4)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当代中国文化传统教育凸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日本和新加坡国别考察的缘由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文化传统
        2.文化传统教育
        3.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
    (四)文献综述
        1.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相关研究现状
        2.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相关研究现状
        3.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比较研究现状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一、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历史演变
    (一)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历史演变
        1.战后初期日本教育在文化上的转向
        2.战后文化传统教育的新生(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
        3.文化传统教育的逐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期)
        4.文化传统教育的凸显(2006年以来)
    (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历史演变
        1.生存驱动教育下的文化传统教育(1965-1978)
        2.效率导向教育下的文化传统教育(1979-1996)
        3.能力导向教育下的文化传统教育(1997-2011)
        4.价值导向教育下的文化传统教育(2012年起至未来20年)
二、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与教科书分析
    (一)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与教科书分析
        1.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设置
        2.小学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内容构成——以社会课和特别科目道德课为例
        (1)社会课和特别科目道德课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元素
        (2)社会课和特别科目道德课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内容编写方式
    (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与教科书分析
        1.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设置
        2.小学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内容构成——以品格与公民教育课和华文课为例
        (1)品格与公民教育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元素及编写方式
        (2)华文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元素及编写方式
三、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研究
    (一)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实践
        1.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途径
        (1)课堂教学
        (2)实践活动
        2.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实践特色
        (1)扎根文化特色,贯通课程体系
        (2)开发整合地域文化素材
        (3)重视学生在体验中形成文化态度和能力
        (4)有效聚合校内外教育资源
        (5)校内教师课程研制组织提供原动力
    (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实践
        1.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途径
        (1)课堂教学
        (2)实践活动
        2.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实践特色
        (1)凸显本土文化积累,强化国家认同
        (2)多元渠道提高文化传统教育的师资力量
        (3)建设学校文化,营造有力的教育氛围
        (4)调动家庭和社会资源,支援学校教育
四、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异同比较
    (一)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共性
        1.确立文化传统教育的重要地位
        (1)凝练文化传统价值,明确文化传统教育目标
        (2)政府是文化传统教育的主导
        2.处理文化传统教育的多重价值关系
        (1)统一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
        (2)在继承中实现文化传统的现代创新
        (3)以本土文化为主体,对外来文化持开放姿态
        3.统筹推进文化传统教育课程的落实
        (1)文化传统与学科课程的融汇
        (2)课程内容设置统一且有层次性
        4.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1)知行结合
        (2)显隐结合
        (3)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
    (二)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差异性
        1.目标内涵的差异性
        2.实施内容的差异性
        3.面临着不同的问题
五、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确立由文化传统凝聚的现代中国人为文化传统教育目标
    (二)系统设计文化传统教育课程内容
        1.加强文化传统教育课程内容的逻辑和衔接
        2.系统设计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内容
        3.开发学校隐性课程资源
    (三)重视教学中对文化传统价值内涵的挖掘
        1.面向实践,强调知行合一
        2.以文化传统创新的视角设计教学
        3.基于多元文化视野深化对文化传统的认识
    (四)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间的协同合作
        1.家庭方面
        2.社会方面
    (五)提升教师文化传统底蕴
        1.积累文化传统知识,构建全面的专业知识结构
        2.重视以传统德性来丰富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3.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传统教育专业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时代之需: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学会学习”素养框架的研究
        2.研究之启:已有研究视域启示小学高段学生视角的研究
        3.现实之思:儿童学习处境亟需适宜小学高段学生成长之举
    (二)研究意义
        1.更近一竿: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2.锦上添花:丰富已有的研究结果
        3.掷地有声:促进“学会学习”素养落地
    (三)文献综述
        1.“学会学习”素养的价值
        2.“学会学习”素养的内涵
        3.“学会学习”素养的框架
        4.“学会学习”素养的测评
        5.已有研究述评
    (四)研究设计
        1.概念界定
        2.研究问题
        3.研究内容
        4.研究对象与依据
        5.研究方法
        6.研究思路
一、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建构的依据
    (一)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建构的学理基础
        1.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建构的哲学理论基础
        2.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建构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3.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建构的教育学理论基础
        4.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建构的脑科学理论基础
        5.不同理论对建构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的启示
    (二)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建构的目标定位
        1.实现小学高段学生学习的回归
        2.促进小学高段学生完整地成长
    (三)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建构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建构性原则
        3.整合性原则
        4.开放性原则
        5.发展性原则
二、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的建构
    (一)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的文献分析
        1.从国外研究中发掘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的要素
        2.从本土研究中发掘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的要素
        3.已有文献研究成果的统计分析
    (二)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的访谈调查
        1.访谈目的
        2.访谈方法
        3.访谈内容
        4.访谈对象与依据
        5.访谈提纲
        6.访谈过程
        7.访谈结果
        8.文献和访谈研究结果的整合分析
        9.建构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初步框架
    (三)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的调查验证
        1.第一轮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教师意见征询
        2.第二轮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教师意见征询
        3.两轮小学教师征询意见的总结
三、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建构的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一个促进小学高段学生成长的整体框架
        1.框架的总体结构
        2.框架的具体阐释
        3.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展望:一个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更新的框架
        1.研究局限
        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第一轮教师意见征求问卷
附录2 第二轮教师意见征求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社会分层视角下城市老年群体学习需求研究 ——以S市M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社会分层研究
        (二)老年学习需求的研究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其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三)可行性分析
    五、研究的创新性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一)老年人
        (二)老年学习
        (三)学习需求
        (四)社会分层
    二、概念的分析维度和分析方法
        (一)老年人口社会分层标准的选取
        (三)社会分层影响老年人的学习需求的结果变量
        (三)统计及数据分析方法
    三、问卷的设计
    四、问卷的发放
第三章 社会分层视角下老年人学习需求实证调查
    一、调查总体情况
        (一)被调查老年人总体背景信息
        (二)老年群体学习需求总体特征
    二、不同类型老年人学习需求的列联分析
        (一)不同职业背景老年人的学习需求
        (二)不同教育程度的老年人的学习需求
        (三)不同可支配月收入老年人的学习需求
    三、老年人学习需求潜在类别分析与结果讨论
        (一)模型的适配性检验
        (二)最佳模型选择与潜在类别结果讨论
    四、不同社会阶层老年人的学习需求潜在类别分析
        (一)不同潜在类别学习需求老年人的社会学特征
        (二)我国老年群体学习需求层化现象分析
第四章 社会分层视角下老年群体学习需求的策略探究
    一、引导不同阶层老年人树立科学的老年观和老年教育观
        (一)转变老年观和老年教育观,给老年人赋能増权
        (二)转变低社会经济地位老年人的教育观念,由颐养向乐学有为转变
    二、根据不同阶层老年人学习需求构建多类型的老年教育发展体系
        (一)开展补偿型老年教育,满足低学历老年人继续教育的需求
        (二)开展发展型老年教育,提升老年人再社会化的能力
        (三)开展享受型老年教育,满足老年人的精神发展需求
    三、创新更为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
        (一)充分重视互联网在老年教育中的作用,促进老年人融入信息社会
        (二)重视老年人的自我导向学习,激发老年人的学习自信心
        (三)加强代际学习,逐渐消除老年人“剥夺感”
    四、积极关注老年人中的弱势群体
        (一)关怀社会底层老年人的教育权利,扩大老年教育参与
        (二)精准识别弱势老年群体的学习需求,实现包容性发展
        (三)政府加强教育关怀,实施教育减免政策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一)老年群体总体学习需求状况
        (二)不同层次老年群体学习需求的潜在类别分析
        (三)老年人学习需求层化现象的影响机制
        (四)基于老年群体学习需求层化现象的发展策略
    二、研究局限
        (一)研究对象
        (二)分析方法
        (三)研究工具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网络平台的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研究 ——以乐教乐学平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一)践行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的需求
        (二)当前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对阅读教学现状的冲击
        (三)选择乐教乐学平台为个案的理由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评述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概念界定
        (一)乐教乐学
        (二)阅读教学
        (三)阅读教学方法
        (四)小学中段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
        (三)案例研究法
        (四)观察法
第一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特点
        (一)主体的自主性
        (二)实践的延伸性
        (三)过程的调控性
        (四)效果的差异性
    三、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阅读教学的地位
        (二)阅读教学的作用
    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
        (一)主线贯穿式与课题统领式
        (二)自主开放式模式
        (三)比较阅读模式
第二章 当前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与影响因素
    一、阅读文本狭窄
    二、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缺乏
    三、中段学生的能力培养方向转变
    四、阅读教学的场所局限
第三章 乐教乐学平台的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一、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调查
        (一)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的网络平台使用现状
        (二)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在运用网络平台方面的问题
    二、“乐教乐学”网络平台的优势
        (一)助力课内阅读教学
        (二)引领课外拓展阅读教学
    三、乐教乐学平台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种运用方式
        (一)预习复习环节
        (二)课堂教学环节
        (三)课后练习环节
        (四)课外拓展延伸环节
        (五)教学评价
    四、运用乐教乐学平台进行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教师合作备课
        (二)教学过程分析
        (三)拓展与练习分析
第四章 基于乐教乐学平台改善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对策
    一、学校引导高效高质阅读教学方法
        (一)积极引导课外阅读
        (二)多种方式推荐学生阅读
        (三)阅读评价与网络平台使用相结合
    二、教师提升专业素质,合理运用网络平台
        (一)教师提升专业素质
        (二)转变教师教育模式
        (三)促进小学语文交互式教学发展
    三、学生做阅读学习的主人
        (一)积极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展示自我,收获阅读学习的成就感
    四、加强家校沟通与配合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新加坡小学华文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新加坡之谜”的谜底——双语教育
        1.1.2 以何种姿态迎今日之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现实意义
        1.2.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语言生存相关研究
        1.3.1.1 现状与原因
        1.3.1.2 语言存在的理由
        1.3.1.3 不同视角下各类语言的生存与发展
        1.3.1.4 述评
        1.3.2 华语教育相关研究
        1.3.2.1 华语教育政策梳理
        1.3.2.2 研究现状
        1.3.2.3 国家生存与华文教育
        1.3.2.4 述评
        1.3.3 新加坡华文教育相关研究
        1.3.3.1 新加坡华文教育现状
        1.3.3.2 新加坡华语教育政策制定理念及形成与发展
        1.3.3.3 述评
        1.3.4 语言的社会功能相关研究
        1.3.4.1 研究现状
        1.3.4.2 语言社会功能分析
        1.3.4.3 述评
        1.3.5 课程制定相关研究
        1.3.5.1 课程本体论与关系论研究
        1.3.5.2 课程制定依据研究
        1.3.5.3 述评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4.1 核心概念界定
        1.4.2 研究对象
        1.4.3 研究方法
        1.4.3.1 方法论
        1.4.3.2 逻辑方法
        1.4.3.3 具体方法
2 新加坡华语生存现状
    2.1 国家层面
        2.1.1 多语言学习政策
        2.1.2 华文学习优惠政策
        2.1.3 对削弱母语比重的反对意见
    2.2 社会层面
        2.2.1 语码夹杂现象严重
        2.2.2 华语使用呈衰落趋势
        2.2.3 “强语弱文”现象
        2.2.4 学校内部问题丛生
        2.2.4.1 华文教育整体性的缺失与教师的缺乏
        2.2.4.2 学习者学习动力不足
        2.2.4.3 华语语言学习难度较大
    2.3 家庭层面
        2.3.1 华人家庭华语认同感降低
        2.3.2 家庭内部年龄分层明显
        2.3.3 家庭影响力不足
    2.4 新世纪的检讨
        2.4.1 《何品报告书》的颁布
        2.4.2 《何品报告书》提出的主要建议
3 2015小学华文课程标准概况
    3.1 课程理念
    3.2 课程总目标
    3.3 课程架构
    3.4 分项目标
    3.5 实施建议
    3.6 小结
4 小学华文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
    4.1 社会发展的要求
        4.1.1 面向生活,便利沟通
        4.1.1.1 强调华文交流沟通特性
        4.1.1.2 让华语成为生活语言
        4.1.2 培养情感,成为新加坡人
        4.1.2.1 共同情感的缺乏
        4.1.2.2 培育核心价值观
        4.1.2.3 塑造新加坡人
        4.1.3 运用网络,结合科技
    4.2 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4.2.1 乐学善用,提高兴趣
        4.2.1.1 检讨前的准备
        4.2.1.2 实用性与趣味性的提倡
        4.2.1.3 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4.2.2 因材施教、发掘潜能
        4.2.2.1 生生间的差异
        4.2.2.2 灵活与效率的结合
        4.2.2.3 多类型人才的培养
        4.2.3 少教多学,培养自学能力
        4.2.3.1 “少教多学”的教育模式
        4.2.3.2 成为善思考的自主学习者
    4.3 学科内容和功能
        4.3.1 华文课程的内容
        4.3.1.1 识字与读写
        4.3.1.2 听说能力
        4.3.2 华文课程的性质和功能
        4.3.2.1 华文课程的性质
        4.3.2.2 华文课程的定位
        4.3.2.3 华文课程的功能
        4.3.3 华文课程培养价值观的特殊功能
5 不平衡的天平——依据的分析
    5.1 灵活性与效率性的追求
    5.2 人文性与思想性的忽视
    5.3 从时间的角度探析新加坡的考量
6 结论
    6.1 立足现实,提升语言教育实用性
    6.2 对焦理想,培养语言教育文化性
    6.3 心怀天下,关注弱势语言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致谢

(9)全身反应法(TPR)在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小学英语教学法发展的需要
        1.1.2 小学英语听说能力的重要性
        1.1.3 小学英语新课标的必然要求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TPR的国外研究
        1.3.2 关于TPR的国内研究
        1.3.3 文献述评
2 TPR的理论概述和理论基础
    2.1 TPR的理论概述
        2.1.1 TPR的定义
        2.1.2 TPR的特点
        2.1.3 TPR的教学步骤
    2.2 TPR的理论基础
        2.2.1 二语习得理论
        2.2.2 左右脑分工理论
        2.2.3 记忆痕迹理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工具
        3.4.1 问卷调查
        3.4.2 访谈
        3.4.3 课堂观察
        3.4.4 实验
    3.5 行动研究的思路和步骤
4 TPR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4.1 TPR应用调查结果
        4.1.1 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4.1.2 访谈记录整理与分析
    4.2 TPR应用调查结论
        4.2.1 TPR教学实施中的优势
        4.2.2 TPR教学应用中的问题
    4.3 确立研究问题
5 行动研究过程——以P小学一年级为例
    5.1 第一轮行动研究
        5.1.1 行动目标
        5.1.2 行动计划
        5.1.3 行动实施
        5.1.4 观察
        5.1.5 反思
    5.2 第二轮行动研究
        5.2.1 行动目标
        5.2.2 行动计划
        5.2.3 行动实施
        5.2.4 观察
        5.2.5 反思
        5.2.6 分析与讨论
6 TPR教学行动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6.1 TPR教学行动研究的结论
        6.1.1 TPR较传统教学法呈现优势明显
        6.1.2 合理设计TPR教学,可有效突破其局限
        6.1.3 TPR行动研究反思
    6.2 TPR教学有效实施的教学策略建议
        6.2.1 教法引领
        6.2.2 教师主导
        6.2.3 学校辅助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调查问卷
附录 B 访谈提纲
附录 C TPR课堂观察评价表
附录 D 实验数据
    表D1 实验班前后测成绩
    表D2 控制班前后测成绩
附录 E TPR学生学习自评表
致谢
附件

(10)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问题与方法
    六、研究技术路线图
    七、可能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研究的理论梳理
    一、国内文献中的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
        (一)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
        (二)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范畴梳理
    二、国外文献中的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
        (一)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的关键性要素
        (二)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范畴梳理
    三、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体系确立
        (一)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的共性
        (二)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的差异性
        (三)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体系初建
第二章 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研究的政策分析
    一、政策文本中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的要素分析
        (一)政策文本的遴选范围
        (二)政策文本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三)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统计
        (四)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分类
    二、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体系的拓展
        (一)初中音乐教师的专业特质与岗位详解
        (二)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的提取总结
        (三)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与岗位职责内容
第三章 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研究的教师工作调查
    一、教师工作调查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一)教师工作调查理论分析的方法
        (二)教师工作调查分析的步骤
    二、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体系的丰富
        (一)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的归纳与分类
        (二)关键事件法提取的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分析
第四章 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
    一、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体系的完善
        (一)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中的德尔菲法
        (二)德尔菲法的实施
    二、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研究专家问卷调研
        (一)第一轮专家问卷结果
        (二)第二轮专家问卷结果
        (三)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四)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权重确定
        (五)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模型分析
    三、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的同行问卷调研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二)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的实然样态
        (三)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影响因素分析
        (四)《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水平自评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第五章 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研究的实践检验与未来发展
    一、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的问题分析
        (一)对工作使命中蕴含的“价值理性”重视程度不够
        (二)对“个人特质”与“内在动机”的关注度需要加强
        (三)对“社会能力”与其他四项能力契合度缺乏认知
        (四)对胜任力评价在教师培养中的应用度需要提升
    二、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的未来发展
        (一)站在美育的高度理解工作使命与职责
        (二)立足“修炼内功”的深度提升教育的实效性
        (三)增强胜任力链接的多维厚度发挥整合优势
        (四)发挥胜任力模型的评价长度促进教学相长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一)加强胜任力理论现实的指导性
        (二)提出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概念
        (三)构建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模型
        (四)编制问卷对胜任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五)详细阐释分析胜任力模型的应用价值
    二、研究建议
        (一)关注音乐学科特殊性
        (二)建立胜任力要素数据库
    三、研究局限性
        (一)充实评价方式
        (二)扩大取样范围
    四、研究展望
        (一)充实理论与实证研究
        (二)深入开展评价性研究
        (三)划分胜任力水平等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中文关键词文献数及总频次统计表
    附录二:国外文献关键词文献数及总频次统计表
    附录三:《编码词典》
    附录四:《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关键事件访谈提纲》
    附录五:关键事件访谈内容及登录内容
    附录六:《第一轮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筛选调查表》
    附录七:《第二轮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筛选调查表》
    附录八:《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权重专家咨询表》
    附录九:《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水平自评问卷》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四、成人外语教学乐学环境的创造(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生物学情感教育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 ——以威宁县某农村中学为例[D]. 吴勇.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2)
  • [2]英语儒学文本汉译的连贯重构 ——《儒家的礼乐之学:哲学的阐释》(第一、二章)的翻译实践报告[D]. 李志成.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3]基于iFIAS的在线对外汉语初级综合课互动教学研究[D]. 张楚.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4]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比较研究[D]. 张家雯.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5]小学高段学生“学会学习”素养框架的建构[D]. 周慧.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6]社会分层视角下城市老年群体学习需求研究 ——以S市M区为例[D]. 黄家乐.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9)
  • [7]基于网络平台的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研究 ——以乐教乐学平台为例[D]. 唐晓蕾. 西南大学, 2020(01)
  • [8]新加坡小学华文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研究[D]. 兰图.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9]全身反应法(TPR)在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D]. 瞿蒨.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研究[D]. 吴春薇.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成人外语教学愉快学习环境的营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