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绿洲生态环境恶化及治理途径

民勤绿洲生态环境恶化及治理途径

一、民勤绿洲生态环境恶化及治理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陈佳[1](2018)在《干旱乡村人地系统演化的脆弱性—恢复力整合研究 ——以甘肃民勤县为例》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西北乡村干旱环境变化、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等促使人地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为评估这种变化对乡村可持续性的影响,本文按照“环境变化与社会变迁—乡村转型适应—系统脆弱性和恢复力变化—乡村人地系统演进”的逻辑思路,以甘肃省民勤绿洲为例,对乡村人地关系演化与适应进行系统研究。首先,通过构建脆弱性-恢复力整合分析框架,从乡村适应出发,对乡村系统脆弱性-恢复力演化评估,界定乡村人地系统演化态势;进而,以适应性循环与扰沌理论为指导,通过量化数理分析,明确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恢复力演化的动力因素,探索系统动态时间演化效应,农户适应能力对乡村演化影响的尺度效应,剖析乡村人地系统演化作用机制。最后,总结乡村人地演化适应路径,在对案例地人地系统演化反思基础上,基于系统适应性管理理念提出乡村未来发展的适应性优化策略。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相关理论及国内研究进展的梳理,在乡村人地系统结构功能、影响因素和演化过程的理论探讨基础上,构建了乡村人地系统演化的脆弱性-恢复力整合分析框架。研究认为乡村人地系统是由核心层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构成,其与关联的外部环境之间存在反馈关系,外部环境的风险冲击将会推动乡村人地系统内部结构、功能变化。乡村系统受外部风险扰动的暴露度、敏感性和调整适应的恢复力大小直接关系系统演化趋势与发展态势。系统脆弱性-恢复力因果反馈循环是乡村人地系统演化的动力,系统反馈循环作用的结果将推动系统不断演化发展到不同阶段,乡村人地系统一般经历开发利用、稳定守恒、释放混乱和更新重组四个适应循环阶段。(2)乡村人地系统演化过程与特征分析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民勤县乡村人地系统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变迁,系统阶段特征存在显着差异。家庭承包责任制时期(1978-1990年)乡村生态系统逐步恶化,传统农业生产扩张推动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乡村人口温饱问题解决,乡村社会文化与观念更新。市场经济改革时期(1990-2002年),粗放式乡村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加剧生态恶化,但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下农业经济收入大幅提升,乡村社会关系网络重构。生态环境治理时期(2002-至今),一系列生态治理措施,缓解了乡村人地系统矛盾,生态恶化态势得到遏制。人民生活水平与社会保障不断提升,但生态治理与乡村发展利益矛盾突出,社会关系网络分化。(3)适应管理策略决定系统脆弱性-恢复力作用效应,影响乡村人地系统发展态势及演化路径,有效的适应模式(行动)能促进系统恢复力提升,降低系统脆弱性。30年来,民勤县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模式不断演变,政府适应行动由被动适应向以水资源调控与经济结构调整为主导的主动适应策略转变,而农户生计适应行为表现出以农业转变主导的生计多元化转向。(4)通过构建脆弱性-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对近30年民勤县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恢复力量化。研究结果表明,1990-2017年民勤县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总体呈现出“南降-北升”的趋势,空间分布呈现出“西南低-东北高”的格局。而系统恢复力总体下降,空间分布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格局。其次,1990-2017年民勤县乡村人地系统恢复力正循环效应不断强化,乡村人地系统发展态势好转。但系统发展态势空间上出现两极分化格局,湖区乡村人地系统受高脆弱性主导。(5)乡村人地系统演化是影响乡村人地系统的动力因素、作用机制以及系统适应演化路径所构成的系统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干旱地理环境、水资源匮乏加剧的生态环境恶化是民勤县人地系统脆弱性的根源。民勤县乡村人地系统理想的恢复力一直受限于生态、经济恢复力不足。各时期系统演化的主控因素不同,其影响因子的作用机制也迥异,乡村人地系统演化的时间效应受人类活动强度、水资源变化、政府政策以及社会发展与制度变迁影响,而农户自然资源利用及方式、认知学习能力以及社会关系网络对乡村人地系统演化存在尺度效应。(6)基于扰沌理论揭示了乡村人地系统演化路径,民勤县乡村人地系统自改革开放(1978年)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适应循环过程。其中,1978-1990年民勤县乡村人地系统发展处于持续稳定的阶段;1990-2007年人地系统发展由持续稳定向释放混乱阶段转变;2007年-至今人地系统向更新重组阶段转变。(7)基于适应性管理理念提出了乡村人地系统适应路径优化的思路与策略。在乡村尺度上,首先,需要因地制宜的开展乡村生态治理与管理;其次,实施科学有效的水资源调控,不断“开源节流”,进行水资源调控动态监测与评估,以“农户导向”推动水资源管配方案修订,推进水价改革。最后,以效益与节水为导向开展农业结构调整,探索生态农业差异化发展机制,不断创新与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在农户尺度上,首先,政府生态治理与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尊重农民意愿与话语权,保障农户主体地位。其次,政府应引导农户以市场效应导向的生产结构调整,打开农产品销路,广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最后,农户自身应增强教育投入和参与农业技术等培训,提高自身认知能力;选择多元化适应策略,避免被动和单一生计适应策略风险。

马静[2](2019)在《石羊河流域典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变化图谱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景观生态学、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学空间分析理论为基础,以RS、GIS技术为支撑,采用地学信息图谱、InVEST模型、空间分析、遥感等多种方法对石羊河流域1986-2015年30a时间尺度的典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研究以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为切入点,以生境质量、土壤表层碳储量和土壤保持功能作为主要支撑点,基于地学信息图谱思想,构建石羊河流域典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复合变化信息图谱,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进行综合集成和分析,探寻石羊河流域典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并对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空间分区和保护区识别,为后续的流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石羊河流域优势景观类型为未利用地、草地和耕地,30年间耕地和建设用地增加,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减少,水域面积先减少再增加且后期增幅较大。景观变化呈现缓慢—急剧—收缩的状态,景观斑块集聚性减弱、异质性增强,斑块的相互影响和切割程度增大、无序化程度增加,趋于分散和破碎化。景观变化主要集中在2000-2010年,表现最为显着的是水域和建设用地,各项指标波动较大。2、流域生境质量下降明显,30a平均值下降了3.22%,空间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由城镇化进程而造成建设用地的增加和道路交通用地空间范围的扩展是导致生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人类影响的广度在空间上不断扩大,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剧烈。生境质量稳定未变型面积为60.2%,降低型的面积为29.89%,降低区域主要分布在人类影响强度最大的绿洲及绿洲与荒漠交接地带。反复变化型主要呈小斑块穿插分布在流域绿洲和荒漠之间的区域,生境质量极度敏感,受人类活动干扰大,波动明显。3、30a流域土壤表层碳储量增加了299729万吨(增加27%),整体呈碳汇趋势。土壤表层碳储量高值区域分布在流域上游祁连山区,随地势和地表景观格局变化,碳储量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中部走廊区较低,北部低山丘陵和荒漠区的最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升和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是导致土壤碳储量空间变化区别较大的主要原因。30年来,大部分地区碳储量呈碳汇状态,面积占比87.51%;稳定未变型面积占比9.03%,是土壤结构和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相对稳定的区域;碳源区面积占比为1.35%;反复变化型占2.1%。4、30a流域土壤侵蚀整体呈增大-急剧下降-回升几个阶段。侵蚀最严重的时期是2000年,2010年有所好转。主要土壤侵蚀为微度侵蚀,占土壤侵蚀总面积的80%以上。降水变化是长时间尺度和大空间尺度土壤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较短时间尺度和小空间尺度主要受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土壤侵蚀图谱以反复变化为主,受降水量降低影响,2010年土壤侵蚀程度降低明显,前期和后期提高而中期降低型占很大比重。稳定未变的区域面积极小,主要沿流域主河道走向呈线状分布在河流沿线,是相对稳定的区域。5、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图谱分析结果呈现稳定未变型、提高型、降低型和反复变化型四种类型。综合图谱信息,将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为绿洲核心区、绿洲-荒漠过渡区和南北生态屏障区三大区域,面积分别为113.77×104hm2(28.04%)、27.23×104hm2(6.71%)、244.93×104hm2(60.38%),对应的保护类型分别为生境保护和土壤侵蚀防护、生境和土壤侵蚀防护以及土壤侵蚀防护。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图谱能够表征同一空间位置上几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同时段的变化状况,更为综合的反映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动态。

吴国平[3](2015)在《民勤县生态危机及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危机不断涌现,人类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已经开始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构建美丽中国,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民勤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北部,属于石羊河流域下游的冲积平原地带,是全国及全球最干旱、沙漠化侵害最严重的区域。民勤县面积虽不大,但它在遏制河西、甘肃甚至华北、全国的生态环境恶化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关键地位。自然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制约民勤县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威胁当地人民生存的突出因素,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实现民勤县经济、社会和生态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对民勤县生态环境及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生态的概念、要素和生态安全的价值以及生态安全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等方面入手,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层面分析论述了生态安全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分别阐述了曾经水草丰盛的沙漠绿洲、民勤县生态恶化的历史变迁过程,以及生态恶化的后果,从当地历史延续的角度深入剖析了民勤县生态恶化的过程。第三部分阐述了民勤县生态恶化的原因,分别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来加以论述。长期以来,当地人民不合理的生态行为、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是造成民勤县生态恶化的主要因素。第四部分重点论述了民勤县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举措,具体通过全民生态保护教育、发展经济与生态保护并举等方面来建设加强,通过科学发展、有效治理,加强民勤绿洲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切实推进民勤县生态文明建设。

王理德,徐丰,韩福贵,郭春秀,王方琳,李发明,张莹花[4](2015)在《民勤绿洲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发展》文中研究表明石羊河下游的民勤绿洲是武威盆地的主要天然屏障。近半个世纪来,在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退化的共同作用下,石羊河下游水质变差、流量持续下降,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严重制约石羊河下游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综合分析已有资料,发掘石羊河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认为民勤生态环境治理应以治水为主:(1)结合中国现有政策,加快发展建设石羊河中游地区节水型农业,保证下游的水量,以缓解民勤绿洲农业生产与生态用水的不足;(2)严格控制地下水过量开采等极不合理的人为活动;(3)大力发展水利工程,以保证河流流量及河道畅通。希望通过以上方案力争使民勤绿洲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韩林[5](2013)在《环境变化对民勤绿洲边缘区农村家庭生计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环境变化为影响因子,考察了它对于民勤绿洲边缘区农村家庭生计的影响,环境变化并不仅仅是自然科学地里上的统计数据,而且是当地民众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主观认知。生计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可持续,DFID的可持续生计框架被广泛应用,它有四个主要部分:脆弱性背景;生计资产;生计策略;政策、制度和程序。本研究基于以上的理论框架来分析民勤绿洲边缘区农村家庭的生计状况、生计策略、当地农民的社会态度以及环境变化的状况。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界定抽样总体为民勤县9个沿边沿沙乡镇的家庭总人口,运用PPS抽样方法,抽取8个村子,在每个样本村子,按照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40户,户内采取最近生日法确定最终调查对象,此外,还对基层领导进行了半结构访谈,以便全面系统的了解村子的整体情况。研究结论如下:首先,研究发现民勤绿洲边缘区最重要的自然资本就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在物质资本方面,当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较高,农民生产设备的拥有率也是处于相对高的水平。在人力资本方面,当地农民的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初中文化程度,2010年,样本农户家庭平均人口为2.4人,当地农民也非常重视教育问题。在金融资本方面,当地农民农资投入比重最大的化肥和水电费,贷款最多的类型为短期小额贷款,半数以上的农户认为贷款比较困难。在社会资本方面,用水者协会作为当地一种基层的农民用水自治组织,并没有有效的发挥作用。在生计策略上,当地农民家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农业收入,其他收入来源所占比例很小,生计途径单一。在环境变化方面,民勤绿洲边缘区的当地农民认为最主要的环境问题分别是“水资源短缺”、“沙尘暴”以及“地下水水质矿化”。最后,当地农民认为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政府崇尚经济增长,而在生态问题上无作为,不过对于当地将来的环境预期比较乐观。其次,研究发现当地农民对于环境问题的认知在很多方面显着影响到农村家庭的生计资产,其中,水资源短缺是影响因子最高的一个环境问题,对于民勤绿洲边缘区来说,水资源问题是所有问题中的关键。最后,基于上述论述,在参考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对于民勤绿洲边缘区农村家庭的可持续生计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中,政府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需要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上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好政策的指引和引导作用,基层政府的管理者也是关键的一环,他们是政策直接的执行者,对于民勤绿洲边缘区的农民来说,也需要扩展家庭生计策略,增强抵御生计风险的能力,实现家庭生计的可持续。

穆洁[6](2013)在《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政策对民勤绿洲边缘区农村家庭生计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勤绿洲边缘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备受世人关注,政府出台各项政策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石羊河流域和民勤的生态环境治理,众多学者也从环境学、地理学、生物学的角度对民勤进行了自然科学的研究,但是研究侧重点多集中于三个方面,即民勤绿洲的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治理。对于民勤当地人生活经验及实践的研究非常少,对于民勤地区农民如何快速提高生活水平和加快农村地区发展的研究更是稀少。为了更好的保护石羊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加快当地农村发展,国务院于2007年出台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制定了关井压田、水权分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对甘肃民勤县绿洲边缘区的实地调研,作者获取研究课题的第一手数据,利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政策对其农村家庭生计的影响。研究表明,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政策的实施,对民勤绿洲边缘区的农村家庭生计资本有直接的关联,间接影响了农村家庭的生计策略。政府在采取关井压田,压沙造林和水资源配置等有效保护环境政策的同时,积极鼓励农户建造蔬菜大棚、动物暖棚、移民等措施来增加收入,也积极鼓励农民外出打工、农闲打零工等措施来增加收入,以最大程度的解决因上述政策的实施给农民带来的经济上的损害。随着更多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政府应提出更多的政策鼓励带动农户根据自身条件发展多样化的生计方式,以此来增加收入和改善民勤的生态环境。

汪胜兰[7](2013)在《民勤绿洲农村社区人口迁移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在干旱区绿洲发展演变过程中,人口迁移对当地经济、社会及环境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以河西走廊中部、石羊河下游的民勤绿洲较为典型,现已引起学术界普遍关注。民勤绿洲农村社区水土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引发沙漠化、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危机,导致其人口持续外流,对当地村落演化、农业发展、环境变迁以及农户家庭结构产生重要影响。首先,通过相关文献资料查阅和社区农户参与式访谈,对民勤绿洲近25年来人口分布与迁移特征进行综合整理;从迁移人口属性、迁移空间特征、迁移方式和驱动因素等方面,综合分析近10年来民勤绿洲农村社区人口迁移状况;在此基础上,结合绿洲上、中、下游空间分布以及若干民勤绿洲典型社区建设,选取蔡旗村、邓岔村、外西村以及煌辉村、正新村5个典型农村社区进行人口迁移状况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人口迁移以外迁(迁出、外流)为主,外迁人口约占总迁移人口的90%;迁移人口数量随年龄增长,先增多后减少,在20—30岁之间时,达到最大;迁移人口以男性居多,男女性别比随年龄增长先微弱减小后迅速增大再减小到零值;迁移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高中以上占72.83%;人口迁移后职业以外出打工居首,占40.58%。(2)人口迁移迁出地农户户均迁移量存在明显空间差异,从上游、中游到下游,先减小后增大;迁入地主要集中在民勤县城、金昌、武威市区、兰州、酒泉以及东部沿海、内蒙古、新疆等省外地区,以中、短距离迁移为主。(3)人口迁移方式主要包括:自主迁移、院校招生、企业招工和婚嫁迁移等,其中,自主迁移占一半以上。人口迁移驱动因素主要为:经济、生态环境、政策、家庭以及历史等5类。然后,本文尝试从家庭视角提出绿洲农村社区人口迁移理论——“巢论”,即:“弃巢”、“离巢”、“多巢”、“客巢”、“归巢”等5种人口迁移家庭模式,分别对不同模式进行特征、不足分析,并进行关系研究。最后,本研究对实证研究区民勤绿洲农村社区人口迁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如当地人口结构失衡、户籍问题、土地分配与水权问题、子女教育问题以及季节性劳动力不足等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地缓解措施与建议: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创新人口迁移模式,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移民政策,大力发展并完善教育移民政策,以及将生态移民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思路。

张芬昀[8](2013)在《民勤绿洲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在研究民勤绿洲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民勤绿洲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提出了生态农业经济在民勤绿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一是树立全民生态意识,完善政府管理服务体系;二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冯起,李宗礼,高前兆,司建华[9](2012)在《石羊河流域民勤绿洲生态需水与生态建设》文中提出分析石羊河流域现状水和生态问题,总结产生流域水与生态问题的根源。在分析石羊河流域下游地区生态系统组成的基础上,推算下游民勤绿洲生态系统生态需水。同时讨论石羊河流域下游民勤绿洲保护的对策和措施,提出建立节水型"社会—经济—生态"复合大系统的创新思想。最后,创新性地提出在石羊河地区建立生态特区的意义,为本地区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另一种思路。

焦继宗[10](2012)在《民勤绿洲土地利用/覆盖时空演变及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民勤绿洲作为阻挡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合拢的天然屏障,具有重要生态意义。多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民勤绿洲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直观的表现就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 LUCC)。主要表现为大量开垦土地造成天然植被的破坏并由此导致沙漠化,以及重灌轻排导致耕地土壤盐碱化、沙漠化等现象。本研究应用多种方法对1991-2010年间的LUCC进行分析。通过对TM和SPOT影像的融合提取高精度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利用遥感、GIS技术及多种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参数模型揭示了民勤绿洲土地利用演变时空特点和规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及多元统计回归探究了引起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的社会经济因素及原因;通过建模及模拟技术手段,预测了民勤绿洲土地利用结构未来的空间格局及演变趋势。本研究初步揭示了民勤绿洲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所在,为防止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1991年-2010年间,耕地、未利用地、盐碱地相互转换频繁,其中耕地变化率最高,耕地转换为未利用地主要坝区明显,耕地转换为盐碱地在湖区显着。2000年以前,耕地变化率、土地利用动态度在湖区较高,坝区较低,2000年后,相关指数在坝区继续增高,并且在湖区有这大幅增加。2000年前,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坝区数值较高,湖区略小;2000年后,该指数在坝区继续增高,并且在湖区也有大幅增加。湖区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高于坝区;土地利用类型空间重心呈分散趋势,耕地、居民地向坝区方向偏移明显,未利用地、盐碱地向湖区方向偏移显着。多种景观指数分析发现:绿洲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化,破碎度和不规则性提高。总体来看,自1991年以来,民勤绿洲受人类活动影响非常显着,由点向面逐渐扩展;同时土地覆盖状况进一步恶化,生态环境脆弱性不断加剧。2)利用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法,以受人类活动影响的44个民勤绿洲社会经济指标作为候选驱动因子,通过计算得到影响绿洲土地利用变化的4个主成分:经济发展、农业技术进步、贫富状况及人口变化。建立土地利用类型与主成分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诱因:耕地的变化与经济发展、农业技术进度及人口变化呈正相关;与贫富状况呈的负相关。未利用地与经济发展呈负相关,与其他主成分呈正相关;盐碱地变化与人口变化呈负相关,与其他主成分呈正相关。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四个主成分的影响并且相关系数不同。3)一方面利用数学建模方法,开发了基于Matlab的灰色—马尔科夫程序模块,实证数据检验结果分析说明该模块较Gray预测数量模拟误差率较小,符合模拟精度要求;另一方面通过多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之间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200米时,其ROC拟合检验值最高;最后利用Autologistic模型进行自相关驱动力计算,结果表明ROC拟合检验较Logistic回归有明显的提高。应用以上多种方法对CLUE-S模型进行改进,然后以1991年土地利用为初始数据,模拟2010年的土地利用及空间格局。模拟结果实证分析表明:新构建的混合模型不仅提高了模拟精度,同时其模拟结果的位置差异率下降、数量一致率上升,明显改善了模拟精度和效果。4)应用改进后的混合模型,设置了3种情景模拟,分析了未来民勤土地利用变化情况:(1)继续1991年-2010年的发展模式和速度:耕地面积将持续大量增加,未利用地进一步减少,大部分耕地的增加由未利用地转换而来;(2)实施关井压田的政策:林地和草地有一定的增加,盐碱化趋势有一定的减缓,但城镇居民地仍然保持快速增长趋势,未利用地变化趋于平缓;(3)加强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林地和草地大幅增加,耕地明显下降,未利用地降幅和盐碱地增幅趋势减缓。情景1下,由于耕地具有易盐碱化和沙尘化的不稳定性,大量的耕地会造成严重的生态后果和灾难,务必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情景2下,总体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较第一种情景有一定的遏制和改善,但改善力度有限。情景3下,生态环境明显趋于好转。因此,针对民勤绿洲生态环境恶化现状,采取一定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措施显得十分必要。建议严格控制耕地的增加,坚决贯彻实施关井压田的政策。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尽可能减少机井灌溉,减少土地的盐碱化、沙漠化。继续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减少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使绿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二、民勤绿洲生态环境恶化及治理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勤绿洲生态环境恶化及治理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干旱乡村人地系统演化的脆弱性—恢复力整合研究 ——以甘肃民勤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2.3 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对象选择及概况
        1.4.1 案例地选择依据
        1.4.2 案例地区位及概况
    1.5 研究数据与时段
        1.5.1 遥感影像及统计数据
        1.5.2 实地调查数据
        1.5.3 研究时段划定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研究回顾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乡村
        2.1.2 人地(关系)系统
        2.1.3 脆弱性、恢复力、适应性
    2.2 基础理论与方法
        2.2.1 系统论
        2.2.2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2.2.3 适应性循环理论
        2.2.4 可持续生计框架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乡村发展与人地关系研究进展
        2.3.2 脆弱性和恢复力研究进展
        2.3.3 人地系统演化与适应研究进展
        2.3.4 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三章 乡村人地系统演化理论与框架建构
    3.1 乡村人地系统特征、结构和功能
        3.1.1 乡村人地系统基本特征
        3.1.2 乡村人地系统结构与要素
        3.1.3 乡村人地系统功能
    3.2 乡村人地系统演化因素
        3.2.1 自然环境因素
        3.2.2 人文环境因素
        3.2.3 人类活动因素
    3.3 乡村人地系统演化的过程和机制
    3.4 乡村人地系统整合分析框架
        3.4.1 整合框架构建必要性
        3.4.2 整合分析框架构建
第四章 民勤县乡村人地系统演化过程与特征
    4.1 民勤县乡村人地系统概况
        4.1.1 自然环境概况
        4.1.2 社会经济概况
        4.1.3 乡村人地系统演化阶段划分
    4.2 家庭承包责任制时期乡村人地系统发展与特征(1979-1990年)
        4.2.1 乡村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4.2.2 乡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
        4.2.3 乡村社会更新
    4.3 市场经济改革时期乡村人地系统发展与特征(1990-2002年)
        4.3.1 乡村生态整体恶化与局部治理
        4.3.2 乡村经济(粗放式)快速发展
        4.3.3 乡村社会发展与分化
    4.4 生态环境治理时期乡村人地系统发展与特征(2002-2017年)
        4.4.1 乡村生态系统综合治理
        4.4.2 乡村经济发展调整与转型
        4.4.3 乡村社会发展与变迁
第五章 脆弱性-恢复力整合的民勤县乡村人地系统演化
    5.1 乡村人地系统适应策略演变
        5.1.1 政府适应性管理政策
        5.1.2 农户生计适应行为
    5.2 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恢复力演化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2 数据处理与评估模型
        5.2.3 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时空演化特征
        5.2.4 乡村人地系统恢复力时空演化特征
    5.3 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恢复力响应
        5.3.1 乡村人地系统主导态势变化
        5.3.2 乡村人地系统态势空间分异
第六章 民勤县乡村人地系统演化机理
    6.1 乡村人地系统演化内涵
        6.1.1 乡村人地系统演化内涵解析
        6.1.2 乡村人地系统演化内容体系
    6.2 乡村人地系统演化动力因素
        6.2.1 数据处理与方法
        6.2.2 乡村人地系统演化脆弱性主控因素
        6.2.3 乡村人地系统演化恢复力主控因素
    6.3 乡村人地系统演化作用机制
        6.3.1 数据处理与方法
        6.3.2 乡村人地系统演化时间效应
        6.3.3 乡村人地系统演化尺度效应
    6.4 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演化路径
第七章 民勤县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管理与优化策略
    7.1 民勤县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演化思考
        7.1.1 适应性管理与思路
        7.1.2 系统关键要素变化及影响
        7.1.3 系统适应策略及存在的问题
    7.2 乡村人地系统适应路径优化策略
        7.2.1 因地制宜主导乡村生态适应管理
        7.2.2 科学有效的水资源调控与管理
        7.2.3 效益与生态兼顾的发展模式
    7.3 农户尺度适应管理与策略
        7.3.1 确立农户适应主体地位
        7.3.2 强化生态移民和扶贫实施正效应
        7.3.3 推动农户自适应选择与认知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主要结论
    8.2 研究特色与创新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石羊河流域典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变化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2.2 石羊河流域相关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数据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植被与土壤
        2.1.5 水文特征
        2.1.6 社会经济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InVEST模型
        2.2.2 地学信息图谱
    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2.3.1 数据来源
        2.3.2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
    3.1 基于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3.2 土地利用数据时段选择
    3.3 数量变化分析
    3.4 动态转移分析
    3.5 景观指数评价
        3.5.1 景观全局演化特征分析
        3.5.2 景观类型演化特征分析
    3.6 小结与讨论
        3.6.1 小结
        3.6.2 讨论
第四章 石羊河流域典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4.1 生境质量评价
        4.1.1 数据获取与参数设定
        4.1.2 评价结果与分析
    4.2 土壤表层碳储量评价
        4.2.1 数据获取
        4.2.2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土壤保持功能评价
        4.3.1 参评因子及处理
        4.3.2 土壤侵蚀量评价
    4.4 小结与讨论
        4.4.1 小结
        4.4.2 讨论
第五章 石羊河流域典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变化图谱构建
    5.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变化信息图谱构建过程
    5.2 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变化信息图谱
        5.2.1 生境质量时空变化信息图谱
        5.2.2 土壤表层碳储量时空变化信息图谱
        5.2.3 土壤侵蚀量时空变化信息图谱
        5.2.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信息图谱
    5.3 小结与讨论
        5.3.1 小结
        5.3.2 讨论
第六章 石羊河流域生态空间分区和保护区识别
    6.1 生态功能空间分区
        6.1.1 生境质量空间分区
        6.1.2 土壤碳储量空间分区
        6.1.3 土壤保持空间分区
    6.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区识别
    6.3 小结与讨论
        6.3.1 小结
        6.3.2 讨论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1.1 影响因素分析
        7.1.2 与相关研究成果的比较
    7.2 主要结论
    7.3 主要创新点
    7.4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3)民勤县生态危机及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生态安全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一、生态的基本构成
        (一)生态的概念
        (二)生态的要素
        (三)生态系统各要素的关系
    二、生态安全的价值
        (一)生态安全的含义
        (二)生态安全的表现
    三、生态安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一)生态安全与经济生活
        (二)生态安全与政治生活
        (三)生态安全与文化生活
        (四)生态安全与社会生活
第二章 民勤县面临的生态危机
    一、曾经水草丰美的沙漠绿洲
        (一)水源
        (二)气候
        (三)耕地
        (四)草场
    二、民勤县生态恶化的历史过程
        (一)秦朝以前
        (二)元明清时期
        (三)民国时期
        (四)1949年以后
        (五)改革开放以来
    三、民勤县生态恶化的后果
        (一)土地荒漠化沙漠化
        (二)植被面积缩小
        (三)水质矿化程度加剧
        (四)基本农田盐渍化
第三章 民勤县生态恶化的原因
    一、客观因素
        (一)降雨量少蒸发量大
        (二)地域区位因素
    二、主观因素
        (一)过度开采地下水
        (二)片面追求GDP总量
        (三)无序开垦荒地
        (四)石羊河上游截流
        (五)人口数量增加
        (六)产业结构单一
第四章 民勤县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举措
    一、进行全民生态保护教育
        (一)利用民勤教育大县的优势
        (二)唤起民众的生态危机意识
        (三)树立民众的生态伦理
        (四)构建全方位的的生态教育网络
    二、发展经济与生态保护并举
        (一)发展特色农业
        (二)提高农业的科学化水平
        (三)发展有科技含量的产业
        (四)拓宽第三产业发展空间
    三、民勤县生态治理的其他措施
        (一)退耕还林还草
        (二)严控水资源开发
        (三)运用现代工程技术
        (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五)推进生态移民工程
        (六)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4)民勤绿洲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民勤绿洲生态环境现状及其特征
    1.1 地下水位下降, 水质恶化
    1.2 土壤盐渍化
    1.3 植被减少, 沙丘活化
    1.4 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
    1.5 土地因灌溉水源严重不足而弃耕
    1.6 土壤板结适耕性日趋变差
    1.7 风沙灾害和沙尘暴
    1.8 部分水体污染加剧
2 民勤绿洲生态环境恶化的驱动因素
    2.1 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2.2 上游需水量增加, 流入中下游水量急剧减少
    2.3 掠夺式开采地下水资源
    2.4 区内人口压力过大
3 结论与讨论
    3.1 充分发挥石羊河流域管理机构的职能, 统筹规划, 依法治水
    3.2 发展人工植被的同时保护现有植被
    3.3 合理分流当地居民, 限制牲畜数量
    3.4 增强环保意识, 积极治理污染
    3.5 调整农业结构, 推广节水灌溉
    3.6 加强科学研究和水资源管理
    3.7 积极申请国家支持
    3.8 充分利用已经建的连古城自然生态保护区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民勤绿洲内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严禁农民采挖沙生药材提高经济收入及砍伐植物作燃料

(5)环境变化对民勤绿洲边缘区农村家庭生计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研究区域概况
        1.1.1 生态环境状况
        1.1.2 人口社会经济状况
    1.2 概念界定
        1.2.1 民勤绿洲边缘区
        1.2.2 生计
    1.3 文献综述
        1.3.1 理论回顾
        1.3.2 以往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4.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数据收集和分析
        2.1.1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2.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民勤绿洲边缘区的环境变化
        3.1.1 当地主要的环境问题
        3.1.2 当地农民对环境问题的态度
        3.1.3 民勤绿洲边缘区的环境变化
    3.2 民勤绿洲边缘区农村家庭生计资本状况
        3.2.1 生计资本状况分析
        3.2.2 关于研究区生计资本状况的讨论
    3.3 环境变化对民勤绿洲边缘区农村家庭生计的影响
        3.3.1 环境变化对于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影响
        3.3.2 环境变化对于金融资本的影响
        3.3.3 环境变化对生计策略的影响
第四章 主要结论及建议
    4.1 主要结论
    4.2 建议
第五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调查问卷

(6)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政策对民勤绿洲边缘区农村家庭生计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文献综述
        1.2.1 农村家庭生计的研究现状
        1.2.2 河流流域治理政策的研究
        1.2.3 政策对生计影响的研究
        1.2.4 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本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设计
        1.4.1 基本概念
        1.4.2 研究方法
        1.4.3 论文的结构安排和分析框架
第二章 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政策
    2.1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概况
        2.1.1 指导思想
        2.1.2 规划原则
        2.1.3 治理思路
        2.1.4 治理目标
    2.2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中对民勤的措施
        2.2.1 调整农田灌溉规模
        2.2.2 调整种植结构
        2.2.3 制定民勤生态保护目标
        2.2.4 规划水平年水资源配置
        2.2.5 灌区节水保护工程
        2.2.6 民勤盆地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
        2.2.7 民勤盆地生态移民试点
    2.3 民勤地区具休实行的政策措施
        2.3.1 关井压田
        2.3.2 调整种植业结构
        2.3.3 贷款
        2.3.4 压沙
        2.3.5 移民
        2.3.6 用水者协会
第三章 农村家庭生计状况
    3.1 生计资本
        3.1.1 自然资本
        3.1.2 物质资本
        3.1.3 金融资本
        3.1.4 人力资本
        3.1.5 社会资本
    3.2 生计策略
        3.2.1 外出打工状况
        3.2.2 汇款状况
        3.2.3 生产活动
        3.2.4 投资策略
        3.2.5 生育策略
    3.3 生计结果
第四章 政策对生计的影响
    4.1 土地--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资源
        4.1.1 关井压田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4.1.2 三十年不变的土地政策VS定期调整
    4.2 补贴下的种植业、养殖业
        4.2.1 蔬菜大棚--节水增收?!
        4.2.2 动物暖棚
        4.2.3 贷款
    4.3 移民
    4.4 政策对收入的影响
        4.4.1 实行的经济方面的政策对收入的影响
        4.4.2 实行的环境方面的政策对收入的影响
        4.4.3 社会态度与政策认知评价因子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与讨论
    5.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民勤绿洲农村社区人口迁移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2.1 研究方法
        1.2.2 数据来源
    1.3 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基本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与进展
    2.1 人口迁移概念
    2.2 国外研究理论
    2.3 国内研究进展
    2.4 民勤绿洲人口迁移相关研究
第三章 民勤绿洲人口迁移现状与特征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区位
        3.1.2 自然地理环境
        3.1.3 社会经济发展
    3.2 民勤绿洲人口历史与迁移概况
    3.3 民勤绿洲农村社区人口迁移特征分析
        3.3.1 迁移人口属性分析
        3.3.2 人口迁移空间特征分析
        3.3.3 人口迁移方式分析
        3.3.4 人口迁移驱动因素分析
第四章 民勤绿洲农村社区人口迁移实证研究
    4.1 实证研究之绿洲上游——蔡旗村
    4.2 实证研究之绿洲中游——邓岔村
    4.3 实证研究之绿洲下游——外西村
    4.4 实证研究之整村搬迁——煌辉村
    4.5 实证研究之“正新模式”——正新村
    4.6 实证案例对比与分析
第五章 民勤绿洲农村社区人口迁移模式与理论探索
    5.1 传统人口迁移模式
        5.1.1 自发迁移
        5.1.2 政府组织迁移
        5.1.3 教育迁移
        5.1.4 模式对比分析
    5.2 家庭视角下的人口迁移模式——“巢论”
        5.2.1 “弃巢”家庭迁移模式主要特征
        5.2.2 “离巢”家庭迁移模式主要特征
        5.2.3 “多巢”家庭迁移模式主要特征
        5.2.4 “客巢”家庭迁移模式主要特征
        5.2.5 “归巢”家庭迁移模式主要特征
        5.2.6 不同家庭模式关系分析研究
第六章 民勤绿洲农村社区人口迁移问题与建议
    6.1 民勤绿洲农村社区人口迁移问题
        6.1.1 人口结构失衡
        6.1.2 户籍、土地与水权问题
        6.1.3 教育移民的困境
        6.1.4 子女教育成长问题
        6.1.5 劳动力季节性不足
        6.1.6 移民选址难
    6.2 民勤绿洲农村社区人口迁移建议
        6.2.1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创新人口迁移模式
        6.2.2 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移民政策
        6.2.3 大力发展并完善教育移民政策
        6.2.4 生态移民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8)民勤绿洲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勤绿洲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 生态农业经济的内涵
    (二) 民勤绿洲农业发展现状
二、民勤绿洲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 资源短缺
    (二) 技术匮乏
    (三) 政策与组织不到位
    (四) 市场信息滞后
    (五) 农业产业化水平有限
三、民勤绿洲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 树立全民生态意识, 完善政府管理服务体系
        1. 政府工作要以生态为中心。
        2. 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3. 建立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二)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 构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1. 促进区域种植业结构转型, 积极发展生态种植业。
        2. 促进设施农业发展, 积极发展生态林果业。
        3. 调整养殖模式, 发展生态养殖业。
        4. 防风固沙, 积极发展生态沙产业。
        5. 加快生态防护工程建设, 着力构建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体系。

(9)石羊河流域民勤绿洲生态需水与生态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民勤绿洲需水分析
    2.1 绿洲生态系统生态需水划分
    2.2 绿洲生态系统生态需水计算
    2.3 民勤绿洲生态需水量初步估算
        (1) 民勤绿洲生态用水量的构成
        (2) 自然生态系统需水
        (3) 人工绿洲防护林系统需水
    2.4 民勤生态需水结果分析
3 对策
4 建议

(10)民勤绿洲土地利用/覆盖时空演变及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概述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LUCC研究进展
    1.4 LUCC模型研究及应用
    1.5 研究不足及薄弱点
    1.6 研究内容、目标及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地理概况
    2.3 社会经济概况
    2.4 生态环境状况
    2.5 研究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遥感影像处理及土地利用分类
    3.1 数据来源
    3.2 遥感数据预处理
        3.2.1 辐射校正
        3.2.2 几何校正
        3.2.3 图像增强处理
    3.3 遥感影像融合
        3.3.1 影像融合的概念
        3.3.2 基于小波理论的影像融合
    3.4 土地利用分类
        3.4.1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建立
        3.4.2 土地利用解译标志
        3.4.3 土地利用分类结果
    3.5 分类结果检验及精度评价
        3.5.1 目视精度检查
        3.5.2 精度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土地利用格局时空演变及分析
    4.1 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分析
        4.1.1 土地利用结构
        4.1.2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4.1.3 空间格局变化及分析
    4.2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4.2.1 土地利用变化率
        4.2.2 土地利用动态度
        4.2.3 土地利用扩展程度指数
        4.2.4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
        4.2.5 土地利用多样化程度
        4.2.6 土地利用空间重心变化
    4.3 土地利用格局景观特征分析
        4.3.1 景观指数选取及模型
        4.3.2 选取景观粒度
        4.3.3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综合分析
    5.1 社会经济驱动因子诊断及选取
        5.1.1 数据标准化
        5.1.2 相关性分析
        5.1.3 主成分分析
    5.2 驱动力分析
        5.2.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5.2.2 多元线性回归及分析
    5.3 驱动因子分析
        5.3.1 经济发展
        5.3.2 农业技术进步
        5.3.3 贫富状况
        5.3.4 人口变化
        5.3.5 自然环境及政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CLUE-S的土地利用演变模拟
    6.1 CLUE-S模型结构及原理
        6.1.1 模型结构
        6.1.2 模型所需数据
        6.1.3 空间分析
        6.1.4 转换规则
        6.1.5 动态模拟
    6.2 模拟方案及数据处理
        6.2.1 土地利用类型数据
        6.2.2 土地需求数据
        6.2.3 驱动力数据
        6.2.4 二元Logistic回归
    6.3 实证研究及分析
        6.3.1 模型输入文件及配置
        6.3.2 最佳模拟尺度选择
        6.3.3 模拟结果及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CLUE-S模型改进及情景模拟分析
    7.1 灰色理论基础
        7.1.1 灰色预测GM(1,1)模型
        7.1.2 GM(1,1)精度检验
    7.2 Markov链模型
        7.2.1 马尔科夫链模型
        7.2.2 马尔科夫链预模型预测步骤
        7.2.3 灰色-马尔柯夫链模型的预测
        7.2.4 模型精度的检验
    7.3 AutoLogistc回归模型
        7.3.1 AutoLogistic模型
        7.3.2 基于AutoLogistic的相关性建模
        7.3.3 基于AutoLogistic的二元回归
    7.4 CLUE-S的改进及精度评价
        7.4.1 基于Gray-Markov的CLUE-S模拟
        7.4.2 模拟结果验证和精度检验
    7.5 情景模拟及分析
        7.5.1 保持现有土地利用发展趋势不变
        7.5.2 强化减井压田政策,严格控制耕地增加
        7.5.3 实施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7.5.4 不同情景对比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性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四、民勤绿洲生态环境恶化及治理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干旱乡村人地系统演化的脆弱性—恢复力整合研究 ——以甘肃民勤县为例[D]. 陈佳. 西北大学, 2018(01)
  • [2]石羊河流域典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变化图谱研究[D]. 马静.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
  • [3]民勤县生态危机及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 吴国平. 西北师范大学, 2015(07)
  • [4]民勤绿洲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发展[J]. 王理德,徐丰,韩福贵,郭春秀,王方琳,李发明,张莹花. 农学学报, 2015(04)
  • [5]环境变化对民勤绿洲边缘区农村家庭生计的影响研究[D]. 韩林. 兰州大学, 2013(11)
  • [6]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政策对民勤绿洲边缘区农村家庭生计的影响研究[D]. 穆洁. 兰州大学, 2013(11)
  • [7]民勤绿洲农村社区人口迁移理论与实证研究[D]. 汪胜兰. 兰州大学, 2013(11)
  • [8]民勤绿洲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探析[J]. 张芬昀. 经济论坛, 2013(03)
  • [9]石羊河流域民勤绿洲生态需水与生态建设[J]. 冯起,李宗礼,高前兆,司建华. 地球科学进展, 2012(07)
  • [10]民勤绿洲土地利用/覆盖时空演变及模拟研究[D]. 焦继宗. 兰州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民勤绿洲生态环境恶化及治理途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