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综合评价在旧区住宅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模糊综合评价在旧区住宅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一、模糊综合评判在旧区住宅性能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方瑞苑[1](2021)在《基于价值工程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为缓解城市居住需求,我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造了大量城市多层住宅。此类住宅建成距今已有30-40年时间,受先天条件、物理老化、人为破坏、自然灾害等多因素影响,已成为陈旧、功能落后、高耗能的老旧住宅,难以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居住需求。“十四五”要求,各城市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力争在期末基本完成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任务。对于存量巨大、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的城镇老旧住宅,采用综合改造或拆除重建等方案对其更新是势在必行的。目前城镇老旧住宅更新面临四大问题,即更新方案是否可行,更新后住宅建筑性能能否得到提升,更新能否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及更新方案的成本是否经济合理,因此需在建筑策划阶段对老旧住宅单体的更新方案进行评价。价值工程作为一项技术及经济相结合的方法,从技术、经济和功能的角度研究更新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特点,在项目前期决策阶段尤其设计阶段发挥很大能效,本文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建立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评价工作流程和综合评价模型,为更新方案优选和决策提供一种简单可行、反映客观事实的定量评价方法。本文通过对城镇老旧住宅现状及更新方案调研剖析,结合国内外现有的既有住宅性能评价标准及相关研究,建立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基于ANP-模糊评价的功能综合评价模型,从更新后功能性、施工可行性及方案的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对更新方案进行评价,求出价值工程相应的功能系数。再构建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成本估算模型,对更新方案进行经济性分析,求出价值工程中相应的成本系数,进而结合功能系数求出更新方案的价值系数。最后结合大连某老旧住宅建筑的案例,验证本文构建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综合评价模型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为更新方案决策提供指导性意见。本文基于价值工程,在城镇老旧住宅更新的建筑策划阶段对各更新方案进行功能成本分析,将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引入更新方案评价中,将价值工程工作流程与更新方案的评价流程结合,为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徐云[2](2020)在《西安市旧住区更新居民满意度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从高速转向中低速,城市发展步入存量治理的转型时代,住宅建设也从增量发展转向新建与旧住区更新并存阶段,以提升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的旧住区整治更新成为城市存量治理的重要举措。居民满意度评价以居民为参与主体,可用于整体性地检验旧住区更新中的潜在问题。西安市旧住区量大面广,以老城区内矛盾最为突出,自2013年普遍采取综合整治的方式改造完成186个,于2020年拟计划改造1100个,但从居民满意度角度对西安市整治更新成果的调查及评价研究尚属空白。鉴于此,本研究选取西安市老城区为研究范围,对已完成整治更新的旧住区进行居民满意度实证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首先,运用理论研究法将居民满意度理论应用于旧住区更新研究中,建立旧住区更新居民满意度模型。其次,从宏观角度回顾梳理西安市不同阶段的旧住区更新特征,实地走访调研西安市三个老城区范围内旧住区的更新整治状况和遗留问题。再次,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包含住宅性能、室外环境、设施配套、社会环境四个层面和23个具体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选定的习武园二号院、长庆西仪小区、东四路66号院三个案例地进行旧住区更新居民满意度评价实证研究,揭示旧住区更新的潜在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旧住区更新提升策略。实证评价结果表明居民对旧住区更新的总体满意度处于一般满意水平,对设施配套和住宅性能满意度较好,但对室外环境和社会环境总体满意度较低,且租户和原居民受个人及家庭特征影响,对住宅性能和室外环境满意度差异性相对较大。据此,提出满足居民生理与交往需求的物质空间和自我尊重和实现需求的社会环境的综合提升策略。本研究不仅对检验西安市旧住区更新的成效具有实践意义,使居民满意度和旧住区更新评价研究更加丰富,并为旧住区更新提升策略提供了思路。

项秋银[3](2020)在《高品质住宅的品质需求识别及品质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有所变化,人民的需求也从物质文化需求转化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表现在住宅领域,供不应求的量化需求时期已经结束,住宅建设逐步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品质住宅逐渐成为现代人的居住倾向。但是,高速城镇化下的住宅建设长期处于快速增长的粗放生产模式,由此不仅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而且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质量问题。推进住宅的高质量建设、高品质发展成为了住宅产业的迫切需求,提供切实满足用户需求的品质住宅也成为了住宅市场的趋势。然而,在当前品质住居的需要日益凸显的背景下,住宅品质需求研究不足,衡量住宅品质的标准也尚未出台,这不仅会给品质住宅的建设方向带来困难,甚至还会因住宅品质的供给不匹配而导致资源浪费等问题。鉴于此,从用户的品质需求识别出发,建立高品质住宅的品质评价体系显得尤为迫切。为了充分识别用户的品质需求,给开发商提供高品质住宅建设的方向,给用户提供真正符合需求的高品质住宅,给政府提供衡量住宅品质的参考标准,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KANO模型的住宅品质需求识别及重要度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品质住宅品质评价可拓云模型。首先,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住宅市场实际,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其次,通过文献研究、用户访谈和实地调研,收集并提炼出用户对于高品质住宅的品质需求项及具体内容;然后运用KANO模型进行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处理,识别、分类、筛选用户品质需求项,结合重要度计算得出最终的品质需求分类结果及各类需求的重要度排序;最后,在需求识别及重要度分析基础上构建高品质住宅的品质复合评价层次模型,根据可拓云评价流程运用MATLAB程序算法完成住宅品质评价分级,并以大连市某住宅项目为例进行实例验证。研究表明,本研究提出的高品质住宅品质需求识别及重要度分析方法,充分考虑居民的居住需求,研究结果既可为开发商建设高品质住宅提供指导,也可为高品质住宅的评价提供参考指标及权重。在此基础上建立高品质住宅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实例应用验证了本研究构建的住宅品质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且便于计算机编程实现,为住宅品质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

汪平西[4](2019)在《城市旧居住区更新的综合评价与规划路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空间向外扩张的压力持续增加;但在中央政府“18亿亩耕地红线”的刚性要求下,城市空间增长方式必将逐渐从“外延扩张型”转向“内涵增长型”。在此时代背景下,旧城更新将成为未来我国城市空间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举措;相应地,旧居住区更新必然成为这一转型过程中的重要议题。针对以往旧居住区更新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拟将评价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引入到旧居住区更新研究中,搭建了层次化的旧居住区更新综合评价框架;从使用者需求和价值取向的视角,构建了旧居住区更新前和更新后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旧居住区更新的规划路径。首先,本文对我国旧居住区更新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我国旧居住区更新的主要特征、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其次,本文阐述了旧居住区更新综合评价的概念与内涵,并以评价学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旧居住区更新的综合评价框架。再次,本文重点研究了旧居住区更新的现状调查与评价、更新使用后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并分别以南京市秦淮区三个旧居住区和合肥市西园新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最后,以“评价”为基础分别从整体层面、物质空间层面和社会空间层面提出了旧居住区更新的规划路径。本文主要创新点总结如下:(1)本文将评价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引入到旧居住区更新评价研究中,构建了层次化的旧居住区更新综合评价框架。(2)针对现有旧居住区更新事前、事后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模型分析、模糊评价等量化方法研究旧居住区更新,进而为旧居住区更新前后的问题诊断、更新时序选择、更新策略制定等提供必要的判定依据。(3)本文以“评价”为基础,提出了旧居住区更新的规划路径。全文约21万字,各类图表172幅。

王娟[5](2019)在《基于村民视角的郑州城中村改造后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空间现象,近年来在各地城中村拆除重建的同时,安置村民的居住环境、身份特征、收入来源和就业方式等方面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从目前的城中村改造实践来看,改造过程更多体现的是政府和企业的意志,忽视了村民作为改造主体之一的各项权益,有失社会的公平正义,并导致城中村改造面临很大的阻力,矛盾冲突不断。随着各地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全面展开,从村民视角对已经实施改造的城中村进行系统评价,从而为后续改造工作和谐有效地开展及为政策制定提供经验支持,就显得越发迫切而重要。本文基于村民视角,以村民的利益关怀为出发点,结合24个典型实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郑州不同阶段的城中村改造效果进行定量分析和后评价,并剖析各阶段影响改造效果的主要问题,进而对城中村改造策略和政策保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郑州城中村改造相关政策的系统梳理,揭示出郑州城中村改造进程的发展轨迹,分别是市场运作初步探索阶段、三方参与快速推进阶段、规划引领的调整阶段和棚户区改造全面实施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村集体与投资商联合改造或投资商独立改造的形式,通过市场运作吸引企业投资开发;第二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政府负责决策引导,开发商负责对村民安置补偿以及安置区和开发区建设,村集体负责沟通协调,三方共同参与快速推进改造实施;第三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市政府收回规划编制权,改造突出了规划引领作用;第四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城中村改造纳入到郑州大棚户区改造范围之中,政府在改造过程中发挥主导和全程监管的作用。(2)借鉴相关领域的评价方法和指标,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运用SPSS24.0统计分析软件构建了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后评价体系,重点在物质空间效果、社会效果、经济效果和环境效果等四个维度上展开评价;基于村民满意度问卷,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维度指标的权重;结合郑州城中村改造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评价的等级标准。运用该体系对郑州城中村改造效果进行评价后认为,四个阶段的经济效果和环境效果的后评价结果较好,物质空间效果的后评价结果次之,社会效果的后评价结果相对较差。其中,物质空间效果的景观设计、活动场地与设施、场所文脉、户型、墙面、地面、供暖、楼电梯等指标以及社会效果的居委会配备、村民社会保障、村民就业安置、公众参与度等指标的较低得分,影响了村民对物质空间效果、社会效果以及综合效果的后评价结果。(3)从村民视角研究揭示了各阶段影响改造效果的主要问题。第一阶段主要存在产业形态单一,商业和办公物业配比较高;缺少公益用房、原村庄文化及风俗功能用房;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未有效实施;村民经济收入单一等问题。第二阶段主要存在安置区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不足;房屋质量问题普遍;村民城市化转型不彻底;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滞后等问题。第三阶段主要存在建筑形态单一,户型配比不够灵活;景观绿化效果差,村庄场所文脉缺失;村民参与度较低;村民补偿金没有合理规划等问题。第四阶段主要存在社会性问题突出;过渡安置政策有待完善;村民社会保障力度降低;村民租金收益有所下降等问题。进一步总结了以上各个阶段影响改造效果的共性问题,主要包括:安置区物质空间改造效果一般;自上而下的改造,村民参与度较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失地村民后续发展乏力,缺乏制度保障等。(4)基于以上研究,结合城市发展现状,提出基于村民视角的科学有效的城中村改造策略和制度保障。首先,城中村改造应以多元目标体系为指导,策略包括建立城中村改造多元竞争机制、规划和建设满足安置村民需求的物质空间环境、保护和传承城中村地域文化、提高村民的后续发展潜力、促进公众参与。其次,相应的制度保障包括建立科学多元的征地补偿机制、完善失地村民的社会保障机制、完善社会体制改革配套机制、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董旭[6](2016)在《寒地既有公共建筑更新改造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大力倡导“集约型社会”,可持续的理念正在推广至各行各业。建筑作为城市发展中的基础单元也开始面临着升级改造的新需求,存量巨大的既有建筑已然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桎梏,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既有建筑改造发展和研究起步较晚,在发展定位,节能环保、设计方法、理念表达、远期规划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研究从综合比较分析角度出发,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既有建筑改造案例的调研,梳理既有建筑改造发展脉络、改造观念、改造手法和改造效应的内在规律。再结合对寒地既有公共建筑典型性特征的分析,厘清寒地既有公共建筑改造方案与常规改造的差异点,并提取和精炼出关键差异的影响要素,从而建立针对寒地既有公共建筑更新改造方案评价的适候性综合评价理论。在评价体系构建上,研究突破对建筑本体的关注,从国家标准与相关规范控制、规划理论与系统论的宏观介入、建筑策划理论与建筑预测的引入三个维度全面扩展建筑改造的影响要素范畴,最终形成了:建筑结构与安全、社会综合效应价值、适候性规划与土地利用、建筑使用舒适性设计、能源的优化与集约利用、建造资源的节约和利用、综合经济效应七个评价层面,完成寒地既有公共建筑更新改造方案评价要素的系统诠释。在体系建立的基础上运用spss、层次分析法(AHP)、德尔菲(delphi)法对评价体系中各个层级因子进行权重计算和排序,实现了评价体系的直观数据化,再对评价指标从多学科角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系统诠释,将评价内容进一步明确,保证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最终运用VB(visual basic)的软件编程实现评价体系的程序操作落实与成果检验,将评价体系的应用落实于计算机平台,通过人机操作将设计方案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计分以及结论输出,进而实现量化客观的直接比对。为建筑改造多方案评判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和依据,最终进行方案的优选和深化提升。指导寒地既有公共改造方案的科学发展。

周玲[7](2014)在《基于使用后评价的旧住区整治更新策略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居住区建设的大力发展,城市旧区的整治更新也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开始实施。合肥市政府自2009年开始就通过整治更新旧住区的重要方式来提高居民生活环境、保持旧住区和谐稳定。据统计,到2011年底合肥市共整治了80个旧住区,建筑面积达323.56万平米。目前,由于旧住区的整治更新缺少整治后评价这一不可或缺的过程,致使旧住区整治更新的倡导者和建设者难以获取正确的信息反馈,无法了解整治后居民的使用情况,难以对以后旧住区的整治更新作出相应的调整、改善。综上所述,本论文构建了旧住区整治更新后评价体系,并引入了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方法,探讨旧住区整治更新的策略,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传承好旧住区的传统风貌。本文在分析文章的研究背景和目的,确定研究思路的基础上,深入调研了合肥市旧住区的现状情况,发现旧住区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旧住区使用后评价的相关理论进行归纳和梳理,提出了本论文的后评价体系。再利用这个评价体系对合肥市宁国新村和西园新村两个案例进行整治更新后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发现整治后旧住区的问题和不足,然后作出相应的对策。本文主要有以下两点创新和特色:1、通过整治更新后评价完善了旧住区整治的最后一环节——信息反馈;2、引入了AHP-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来对旧住区进行整治更新后评价。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试图建立合肥市旧住区整治更新使用后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并运用于案例中以发现合肥市旧住区整治更新方面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依此得出旧住区整治更新的策略,以期为以后的住区整治项目提供借鉴与指导,使得整治方案设计可以有的放矢,同时为规划设计相关单位提供参考和建议。

李嘉威[8](2014)在《旧住宅结构性能评价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文中指出本课题的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旧住宅性能评价及实践效用研究”(51378329)的子课题内容,该课题是以旧住宅性能为研究对象,并对其做出评价进而应用到市场实践中的研究。项目将旧住宅的综合性能分为建筑性能、结构性能和设备性能三方面,本文“旧住宅结构性能评价研究”是其子课题,本研究将重点对旧住宅的结构问题、结构性能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及评价模型等进行研究,是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重点分支内容。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住宅建设数量保持高水平发展,截止到2013年,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已上升到31.6m2,数量庞大的旧住宅已出现很多问题。目前国内已开展了大量的旧建筑更新改造的研究实践活动,而旧住宅更新改造再利用的前提是保障结构的安全性,因此对旧住宅结构安全性能进行科学的评价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即对此方面进行研究,并以旧住宅结构性能评价为重点研究内容,不仅为保障居住者生命财产的安危作出一份专业贡献,同时通过对结构性能的评价,避免了不必要的经济和资源浪费,将环境破坏降到最低,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出一份力。论文具体章节内容为:第一章绪论:就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相关概念和国内外研究概况作了阐述;以及对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进行论述与总结。第二章对旧住宅结构性能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进行了论述。包括:建筑更新理论、绿色建筑理论、结构可靠性理论以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层次分析法、配对比较法和加权平均法。第三章本章对山西省旧住宅结构性能问题进行研究。选取太原市和大同市进行实地调研,且通过发放问卷和随机检测的形式对存在的结构性能问题进行数据回收整理,总结出山西省旧住宅面临的结构性能问题。第四章本章根据山西省旧住宅结构性能问题的特点和分类,通过参考现行规范和研究相关文献,进行结构性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并对其建立所需要的定性定量指标以及其等级标准和权重值的确定进行了论述,最后介绍了旧住宅结构性能评价所采用的评价模型,即模糊综合评判法。第五章根据本研究构建的评价理念和方法对所选取的旧住宅实例进行了实证应用研究。第六章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和突破点,并对文章存在的不足和希望今后改进的地方进行了展望。本文通过对旧住宅结构性能问题以及评价方法的研究,使住房的使用者、管理者、决策者对住房的结构性能和状况有所了解,为下一步的修缮、改造、拆除提供量化科学的依据,也为华北地区城市建设的发展和资源环境的保护做一份贡献。

谢堃[9](2012)在《旧住宅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意识到地球资源的可贵,想要继续生存就不得不将可持续发展提上日程,因此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长期发展的共识。建筑能耗在资源消耗总和中占的比例很大,而为了满足我国庞大人口的居住需要,住宅建筑是我国当前主要的建设对象,鉴于我国国情继续兴建大量新住宅是不合理的,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背离。我国存在有一大批旧住宅,它们的建筑年代不同,结构不同,新旧程度也不同,实际上它们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可以继续利用的住宅资源。如果我们能够将一些旧住宅进行可持续利用改造,那么这将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但是,如何对这些旧住宅进行鉴别评价,判断哪些需要拆除,哪些可以进过改造能够继续利用,而又需要重点改造哪些部分,这就要我们研究出一套针对于我国的旧住宅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本文从可持续利用评价的角度出发,借鉴已有的评价方法,通过创建一套完整的旧住宅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旧住宅进行全方位的诊断,从而得到最终的评价结果,判断该旧住宅是否需要改造,改造程度如何,为改造工作提供技术依据。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对国内外旧住宅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相关研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首先形成一个大体的研究框架,进而采用系统分析法对课题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最后将问题归结为建立一套完整的旧住宅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2、我们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建立旧住宅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然后确定各层次中的具体指标构成和具体内容。旧住宅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由三级评价指标组成,即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本指标体系共包括7个一级指标,26项二级指标和68项三级指标。3、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旧住宅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各层次权重。首先构造层次分析法模型,建立层次框架,然后构造判断矩阵,进行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最后进行层次的总排序,通过一系列数学计算,最终得到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级权重。根据评价标准确立原则,确定旧住宅可持续利用评价等级的标准。4、通过加权评分法对旧住宅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旧住宅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首先确定评价因素和评价等级,然后构造评判矩阵和确定权重,最后进行模糊合成和作出决策。5、将旧住宅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对一个旧住宅改造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利用加权评分法评价该项目,得到评价总分和评价等级,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同样得到评价等级结果,两种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验证了评价结果的正确性,最后对项目的评价结论给予简要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达到课题要求,在打好理论基础的条件下,通过实例进一步验证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完善。

吕晓田[10](2011)在《“宜居重庆”背景下旧居住区改造综合评价研究 ——以人民村片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宜居城市,成为古今中外热爱生活的人们的共同向往。2008年重庆市政府提出五个重庆——“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作为重庆市发展的新目标、新追求。在“五个重庆”的理念中,宜居重庆是首位。宜居城市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含义。从宏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良好的城市大环境;从微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城市景观优美、建筑空间丰富、绿化景观亲切宜人和单体建筑内部良好的居室环境。三年内,重庆主城区要完成12900万平方米危旧房整治,在改善原住民居住条件的同时,要严格控制建筑的高度和密度,降低容积率,努力为市民增加公共空间。截至到2010年,重庆市已完成上百万平方米的旧住宅改造,本文即是对改造后效果进行评价,以指导和改进之后将要进行的居住区改造工程。本文针对“宜居重庆”背景下的居住区综合改造提出评价体系,分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居住区性能、建筑环境质量、居住区人文,从技术、心理、精神三个层面构建评价体系,运用评价学方法进行综合评价。选取人民村改造工程案例进行分析,得出人民村片区改造后的评价结果。通过对案例的评价,可以得出改造的综合结论、居民满意度、性能测评结果和该居住区的整体风貌整治效果。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到重庆市旧居住区在改造设计阶段的重点和薄弱环节,同时帮助政府进行管理和决策。在设计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作为设计的反馈过程,同时亦是为设计提供参考和建议。通过本文研究,笔者试图建立重庆市旧居住区改造后综合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通过评价得出策略和措施研究,以期对当前改造设计工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模糊综合评判在旧区住宅性能评价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模糊综合评判在旧区住宅性能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价值工程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1.2.1 概念解析
        1.2.2 研究对象
        1.2.3 评价主体
        1.2.4 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3 研究现状综述评述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1.5.4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价值工程理论
        2.1.1 价值工程定义
        2.1.2 价值工程产生与其在建筑业中的发展
        2.1.3 价值工程的工作流程
        2.1.4 价值工程用于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评价研究的优越性
    2.2 城镇老旧住宅发展历程及现状
        2.2.1 城镇住宅发展历程
        2.2.2 城镇老旧住宅时代背景及住宅政策变革
        2.2.3 城镇老旧住宅建造情况
    2.3 老旧住宅拆旧建新及综合改造相关概念
        2.3.1 拆旧建新的特点
        2.3.2 城镇老旧住宅综合改造的内容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价值工程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3.1 基于价值工程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综合评价模型框架
        3.1.1 评价模型构建思路
        3.1.2 基于价值工程的综合评价流程及各阶段工作
    3.2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评价指标选取和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2 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3.2.3 筛选功能分析评价指标及内涵解释
        3.2.4 建立指标体系及指标间关联性分析
    3.3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功能模糊评价模型构建
        3.3.1 综合评价方法对比及选择
        3.3.2 AN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3.3.3 指标权重确定
        3.3.4 评价指标等级标准确定
        3.3.5 功能系数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LCCA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经济性分析
    4.1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
        4.1.1 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内容及全寿命周期管理各阶段
        4.1.2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构成
        4.1.3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项目寿命种类
        4.1.4 经济评价指标与方案比选
    4.2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全寿命周期成本估算模型构建
        4.2.1 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估算模型构建步骤
        4.2.2 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估算模型
        4.2.3 全寿命周期成本估算模型中相关参数选择
        4.2.4 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LCCA估算模型中成本单元估算
        4.2.5 成本系数计算
    4.3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项目概况
    5.2 项目更新方案设计
        5.2.1 方案1-综合改造(提升项为适老化改造)
        5.2.2 方案2-综合改造(提升项为节能节水改造)
        5.2.3 方案3-拆旧建新
    5.3 基于综合评价模型的A项目综合评价
        5.3.1 A项目各方案功能系数分析
        5.3.2 A项目各方案成本系数分析
        5.3.3 A项目各方案价值系数计算及方案评价决策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功能评价指标权重调查
附录 B 运用Super Decisions的运算过程及结果
附录 C 评价指标等级标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西安市旧住区更新居民满意度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旧住区更新是存量治理的重要举措
        1.1.2 提升居民满意度是旧住区更新的核心目的
        1.1.3 居民满意度评价贯穿旧住区更新全过程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旧住区
        1.3.2 旧住区更新
        1.3.3 居民满意度评价
    1.4 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城市住区更新理论
        2.1.2 满意度相关理论
        2.1.3 评述与启示
    2.2 国内外城市住区更新历程与实践案例
        2.2.1 国外城市住区更新历程
        2.2.2 国内城市住区更新历程
        2.2.3 旧住区更新实践案例
        2.2.4 研究评述与启示
    2.3 国内外居民满意度研究综述
        2.3.1 国外居民满意度研究
        2.3.2 国内居民满意度研究
        2.3.3 旧住区更新居民满意度评价研究
        2.3.4 本研究居民满意度评价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安市旧住区更新历程与现状调研
    3.1 西安市旧住区发展背景
    3.2 西安市旧住区更新历程
        3.2.1 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小规模拆旧建新、插建
        3.2.2 20世纪初至2013年:重速度和规模的更新方式
        3.2.3 2013年至今:重工程技术的综合整治
        3.2.4 总结与启示
    3.3 西安市更新后旧住区实地调研
        3.3.1 莲湖区习武园二号院
        3.3.2 碑林区长庆西仪小区
        3.3.3 新城区东四路66号院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旧住区更新居民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流程与方法
    4.2 旧住区更新居民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4.2.2 评价指标初选及依据
        4.2.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 确定指标体系权重
        4.3.1 指标权重计算步骤
        4.3.2 旧住区更新后居民满意度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安市旧住区更新居民满意度评价实证研究
    5.1 数据收集与整理
        5.1.1 调研对象
        5.1.2 问卷设计
        5.1.3 问卷有效度检验
        5.1.4 数据初步描述统计
    5.2 居民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5.2.1 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步骤
        5.2.2 旧住区更新居民满意度计算
        5.2.3 居民满意度模糊评价分析
        5.2.4 模糊综合评价对比分析
    5.3 问题分析与总结
        5.3.1 忽视旧住区内社会结构的复杂性
        5.3.2 重物质空间,社会性和整体性关注不足
        5.3.3 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难以应对综合性、动态化的改造内容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旧住区更新提升策略研究
    6.1 旧住区整体认知和更新方式的转变
        6.1.1 复杂性:重新认识旧住区
        6.1.2 综合性:从短期整治走向长期性社区更新
        6.1.3 动态性:全过程评价反馈
    6.2 物质空间提升策略:生理健康与交往需求
        6.2.1 住宅建筑满足不同居民需求
        6.2.2 缓解停车问题方便居民出行
        6.2.3 营造促进邻里交往的活动场所
    6.3 社会环境提升策略:自我尊重和实现需求
        6.3.1 多元化的居民参与渠道
        6.3.2 组织丰富的居民文化活动
        6.3.3 加强社区自我管理和服务
    6.4 旧住区更新保障机制
        6.4.1 政府机构的制度保障
        6.4.2 多元化的筹资渠道
    6.5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创新点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指标权重调查结果统计
    附录二 西安市旧住区更新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高品质住宅的品质需求识别及品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研究
        1.3.1 住宅品质的研究现状
        1.3.2 住宅性能评价标准的发展动态研究
        1.3.3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高品质住宅有关概述
        2.1.1 住宅品质的内涵
        2.1.2 高品质住宅的特征
        2.1.3 相关概念间的辨析
        2.1.4 住宅品质综合评价方法综述
    2.2 KANO模型
        2.2.1 基本概述
        2.2.2 应用方法
        2.2.3 应用优越性分析
    2.3 可拓云模型
        2.3.1 可拓理论
        2.3.2 云模型
        2.3.3 可拓云模型
        2.3.4 应用优越性分析
3 高品质住宅品质需求识别及重要度分析
    3.1 住宅品质需求识别及重要度分析的总体流程
    3.2 高品质住宅品质需求项的初步识别
        3.2.1 本研究住宅品质需求的范围界定
        3.2.2 住宅品质需求的特点
        3.2.3 住宅品质需求项的收集与选取
    3.3 基于KANO问卷的住宅品质需求修正
        3.3.1 问卷设计
        3.3.2 数据采集与处理
        3.3.3 高品质住宅品质需求层次模型的构建
    3.4 高品质住宅品质需求的重要度分析
        3.4.1 获取住宅品质需求项的初始重要度
        3.4.2 基于KANO模型的重要度调整
        3.4.3 确定住宅品质需求项的重要度排序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可拓云的高品质住宅品质评价模型
    4.1 构建高品质住宅品质复合评价指标体系
    4.2 确定高品质住宅品质评价指标的权重
        4.2.1 权重确定方法的选取
        4.2.2 基于C-OWA算子赋权法的权重确定
    4.3 构建高品质住宅品质综合评价可拓云模型
        4.3.1 确定待评物元
        4.3.2 确定住宅品质评价等级标准云
        4.3.3 确定住宅品质综合评价矩阵
        4.3.4 确定住宅品质评价等级
        4.3.5 识别待提升品质项
    4.4 可拓云综合评价云模型的MATLAB实现
    4.5 本章小结
5 案例应用
    5.1 项目概述
    5.2 基于可拓云模型的项目住宅品质评价
        5.2.1 确定待评物元
        5.2.2 确定住宅品质评价指标权重
        5.2.3 确定住宅品质评价等级
    5.3 项目住宅品质评价结果分析
    5.4 超熵值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高品质住宅品质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 B 高品质住宅品质需求重要度调查问卷
附录 C 高品质住宅品质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 D 可拓云综合评价云模型的MATLAB程序代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城市旧居住区更新的综合评价与规划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1.3 概念界定
    0.2 国内外旧城更新研究述评
        0.2.1 样本选取与样本描述
        0.2.2 国内旧城更新研究进展
        0.2.3 国外旧城更新研究进展
        0.2.4 国内外旧城更新研究反思
        0.2.5 国内外研究总结
    0.3 研究目标与内容
        0.3.1 研究目标
        0.3.2 研究内容
    0.4 研究方法与框架
        0.4.1 研究方法
        0.4.2 研究框架
第一章 中国城市旧居住区更新的现状与问题
    1.1 我国旧居住区更新的发展历程
        1.1.1 计划经济时期的旧居住区更新(1949~1978 年)
        1.1.2 改革开放初期的旧居住区更新(1978~1998 年)
        1.1.3 市场经济时期的旧居住区更新(1998~2010 年)
        1.1.4 旧居住区更新的价值转向(2010 年以后)
    1.2 我国旧居住区更新的主要特征
        1.2.1 更新趋于全面、综合、整体、系统、可持续发展
        1.2.2 更新目标受经济因素影响,强调社会效益的发挥
        1.2.3 更新方式因更新主体不同而存在差异
        1.2.4 更新参与体现为多方利益的博弈
    1.3 我国旧居住区更新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矛盾
        1.3.1 鉴于开发商、政府和居民三个利益群体的矛盾
        1.3.2 出于传统与现代认知的冲突
        1.3.3 基于大规模拆迁与小范围更替方式的纠结
    1.4 我国旧居住区更新产生问题的原因
        1.4.1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健全
        1.4.2 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缺失
        1.4.3 城市更新规划编制方法滞后
        1.4.4 城市更新决策机制的不完善
        1.4.5 公众参与机制的不健全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旧居住区更新相关理论基础
    2.1 更新的动因:对社会、经济、政治因素变化的分析
        2.1.1 需求理论:对社会因素变化的分析
        2.1.2 租隙理论:对经济因素变化的分析
        2.1.3 新自由主义政策论:对政治因素变化的分析
    2.2 更新的目标:人类对可持续住区的追求
        2.2.1 居住环境的可持续性内涵辨析
        2.2.2 人与环境和谐共生居住模式的提出
    2.3 更新的评判标准:对旧居住区更新的衡量
        2.3.1 国外旧居住区更新的评判标准
        2.3.2 国内旧居住区更新的评判标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旧居住区更新的评价理论与体系构建
    3.1 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3.1.1 概念阐述:评价、综合评价与评价体系
        3.1.2 评价流程:评价的基本流程与步骤
        3.1.3 评价方法:相关综合评价方法汇总
        3.1.4 评价主体:居民、政府、规划师、市场
    3.2 旧居住区更新评价的内容与意义
        3.2.1 旧居住区更新评价的内涵
        3.2.2 旧居住区更新评价的内容
        3.2.3 实施旧居住区更新评价的意义
    3.3 旧居住区更新评价的技术方法
        3.3.1 访谈
        3.3.2 实地观察
        3.3.3 问卷调查
        3.3.4 文献研究
        3.3.5 认知地图
        3.3.6 数据分析
    3.4 体系建构:旧居住区更新的综合评价体系
        3.4.1 评价程序:旧居住区更新评价的流程分解
        3.4.2 评价标准:制定原则、制定依据与相关参照标准
        3.4.3 指标体系:设置原则、构建过程与体系建构
        3.4.4 权重设置:权值评价与层次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旧居住区更新现状调查与评价
    4.1 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4.1.1 概念阐述:现状调查的内涵
        4.1.2 理论基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引入
        4.1.3 流程架构:现状调查与评价的流程整合
    4.2 体系构建:旧居住区更新现状综合评价体系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与思路
        4.2.2 旧居住区现状评价的主要因素
        4.2.3 现状调查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3 权重设置: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4.3.1 权重方法的选择
        4.3.2 层次分析法计算流程
    4.4 模型建构:旧居住区更新现状评价模型
    4.5 实证研究:以南京市秦淮区旧居住区现状调查与评价为例
        4.5.1 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选择
        4.5.2 调查问卷与数据采集
        4.5.3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4.5.4 现状综合评价及其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旧居住区更新使用后评价
    5.1 使用后评价(POE)概念解析
        5.1.1 使用后评价的内涵与特征
        5.1.2 使用后评价的类型与层次
        5.1.3 使用后评价的功能与意义
        5.1.4 使用后评价在旧居住区更新中的意义
    5.2 使用后评价在旧居住区更新中的应用
        5.2.1 概念解析:旧居住区更新使用后评价内涵
        5.2.2 流程解析:旧居住区更新使用后评价流程
    5.3 旧居住区更新使用后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5.3.1 文献回顾
        5.3.2 旧居住区更新使用后评价指标体系
        5.3.3 旧居住区更新使用后评价指标体系特征
    5.4 旧居住区更新使用后评价标准与量化方法
        5.4.1 评价标准的确定
        5.4.2 层次分析法与权重设置
        5.4.3 模糊综合评价的原理与方法
    5.5 实证研究:以合肥市西园新村更新使用后评价为例
        5.5.1 西园新村概况
        5.5.2 研究设计
        5.5.3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5.5.4 指标权重计算
        5.5.5 模糊综合评价
        5.5.6 问题分析与总结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市旧居住区更新的规划路径
    6.1 城市旧居住区更新的总体思路
        6.1.1 确定合理的更新单元
        6.1.2 正确处理旧居住区建筑实体的存留
        6.1.3 保持旧居住区空间的异质性
    6.2 物质空间更新规划路径
        6.2.1 土地开发强度控制
        6.2.2 旧居住区功能优化
        6.2.3 道路系统组织架构
        6.2.4 公共空间重构
    6.3 社会空间更新规划路径
        6.3.1 居住区同质与异质的理性思辨
        6.3.2 居住区人口构成及其空间分布相关研究
        6.3.3 有机混合的空间模式分析和模型建构
        6.3.4 混合住区人口构成及空间分布调整策略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后记

(5)基于村民视角的郑州城中村改造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中村改造的现实困境
        1.1.2 城中村改造是郑州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城中村(Urban Village)
        1.3.2 安置区(Resettlement Area)
        1.3.3 后评价(Post-Evaluation)
    1.4 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城中村改造后评价相关研究与实践
    2.1 城中村相关研究
        2.1.1 国外城中村研究
        2.1.2 国内城中村研究
    2.2 后评价相关研究
        2.2.1 国外后评价理论与实践
        2.2.2 国内后评价理论与实践
    2.3 城中村改造后评价相关研究
        2.3.1 房地产项目后评价研究
        2.3.2 城中村改造评价研究
    2.4 研究评述
第三章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后评价体系
    3.1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后评价体系构建
        3.1.1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后评价的必要性
        3.1.2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后评价的涵义
        3.1.3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后评价的内容
        3.1.4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后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3.2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后评价指标的选取
        3.2.1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3.2.2 评价指标选取的关键点
        3.2.3 评价指标的筛选方法
        3.2.4 评价指标确定
    3.3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后评价指标的释义和评分标准
        3.3.1 物质空间效果后评价
        3.3.2 社会效果后评价
        3.3.3 经济效果后评价
        3.3.4 环境效果后评价
    3.4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后评价体系权重
        3.4.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和步骤
        3.4.2 后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3.4.3 指标体系权重计算结果
    3.5 模糊综合评价的构建
        3.5.1 评价方法选取
        3.5.2 模糊综合后评价法步骤
        3.5.3 评分结果百分制得分
        3.5.4 模糊判断矩阵及综合得分的确定
        3.5.5 聚类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市场运作初步探索阶段(2003-2006 年)
    4.1 改造背景
        4.1.1 城中村人居环境形态问题制约郑州城市发展
        4.1.2 先进地区的示范带动效应
    4.2 改造政策和特点
        4.2.1 相关政策
        4.2.2 政策特点分析
        4.2.3 改造计划安排
    4.3 后评价案例及模糊综合后评价结果
        4.3.1 数据采集
        4.3.2 案例及具体改造方案
        4.3.3 指标结果统计
        4.3.4 后评价模糊综合分值
    4.4 改造效果后评价分析
        4.4.1 物质空间效果后评价分析
        4.4.2 社会效果后评价分析
        4.4.3 经济效果后评价分析
        4.4.4 环境效果后评价分析
        4.4.5 模糊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
    4.5 改造效果反思
        4.5.1 产业形态单一,商业和办公物业配比较高
        4.5.2 缺少公益用房和原村庄文化及风俗功能用房
        4.5.3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未有效实施
        4.5.4 村民经济收入趋于单一,房租成为主要收入来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方参与快速推进阶段(2007-2008 年)
    5.1 改造背景
        5.1.1 郑州发展战略调整
        5.1.2 城市建设需要提高存量土地利用效率
        5.1.3 第一阶段改造遗留问题亟待解决
    5.2 改造政策和特点
        5.2.1 相关政策
        5.2.2 政策特点分析
        5.2.3 改造计划安排
    5.3 后评价案例及模糊综合后评价结果
        5.3.1 数据采集
        5.3.2 案例及具体改造方案
        5.3.3 指标结果统计
        5.3.4 后评价模糊综合分值
    5.4 改造效果后评价分析
        5.4.1 物质空间效果后评价分析
        5.4.2 社会效果后评价分析
        5.4.3 经济效果后评价分析
        5.4.4 环境效果后评价分析
        5.4.5 模糊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
    5.5 改造效果反思
        5.5.1 安置区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不足
        5.5.2 房屋质量问题普遍,村民满意度低
        5.5.3 村民城市化转型不彻底
        5.5.4 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依然滞后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规划引领的调整阶段(2009-2011 年)
    6.1 改造背景
        6.1.1 郑州城市发展向外延与内涵相结合转变
        6.1.2 房地产市场发展刺激存量用地开发
        6.1.3 城中村改造现实困境需要进行调整
    6.2 改造政策和特点
        6.2.1 相关政策
        6.2.2 政策特点分析
        6.2.3 改造计划安排
    6.3 后评价案例及模糊综合后评价结果
        6.3.1 数据采集
        6.3.2 案例及具体改造方案
        6.3.3 指标结果统计
        6.3.4 后评价模糊综合分值
    6.4 改造效果后评价分析
        6.4.1 物质空间效果后评价分析
        6.4.2 社会效果后评价分析
        6.4.3 经济效果后评价分析
        6.4.4 环境效果后评价分析
        6.4.5 模糊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
    6.5 改造效果反思
        6.5.1 建筑形态单一,户型配置不够灵活
        6.5.2 景观绿化效果较差,村庄场所文脉缺失
        6.5.3 改造过程公众参与度较低
        6.5.4 拆迁安置标准存在区域差异,补偿金使用没有合理规划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棚户区改造全面实施阶段(2012-2017 年)
    7.1 改造背景
        7.1.1 新型城镇化建设制度环境
        7.1.2 城中村纳入郑州棚户区改造范围
    7.2 改造政策和特点
        7.2.1 相关政策
        7.2.2 政策特点分析
        7.2.3 改造计划安排
    7.3 后评价案例及模糊综合后评价结果
        7.3.1 数据采集
        7.3.2 评价案例及具体改造方案
        7.3.3 指标结果统计
        7.3.4 后评价模糊综合分值
    7.4 改造效果后评价分析
        7.4.1 物质空间效果后评价分析
        7.4.2 社会效果后评价分析
        7.4.3 经济效果后评价分析
        7.4.4 环境效果后评价分析
        7.4.5 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7.5 改造效果反思
        7.5.1 社会性问题突出
        7.5.2 村民社会保障力度降低
        7.5.3 过渡安置政策有待完善
        7.5.4 村民租金收益有所下降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村民视角的郑州城中村改造策略研究
    8.1 基于村民视角的郑州城中村改造不同阶段的共性问题
        8.1.1 安置区物质空间改造效果一般
        8.1.2 自上而下改造,公众参与度较低
        8.1.3 社会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8.1.4 村民后续发展乏力,缺少制度保障
    8.2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重新定位
        8.2.1 对城中村改造工作的认识
        8.2.2 改造目标应向多元体系转变
        8.2.3 郑州城中村改造的方向
    8.3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策略
        8.3.1 建立多元竞争的城中村改造市场
        8.3.2 规划和建设满足村民需求的物质空间环境
        8.3.3 保护和传承城中村的地域文化
        8.3.4 提升村民的后续发展潜力
        8.3.5 提高村民素质,促进公众参与
    8.4 基于村民视角的城中村改造制度保障
        8.4.1 建立科学多元的征地补偿机制
        8.4.2 完善失地村民的社会保障机制
        8.4.3 完善社会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机制
        8.4.4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8.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寒地既有公共建筑更新改造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3 研究现状问题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寒地概念
        1.4.2 既有公共建筑
        1.4.3 建筑更新改造
        1.4.4 建筑评价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1 研究的内容
        1.5.2 研究的方法
    1.6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既有公共建筑评价理论基础与现状评述
    2.1 既有建筑改造评价体系综合理论基础
        2.1.1 绿色建筑理论与公共建筑绿色更新
        2.1.2 建筑安全理论与建筑改造更新安全
        2.1.3 城市更新理论与建筑改造激发效应
        2.1.4 建筑方案理论与建筑改造优化设计
        2.1.5 综合评价体系与现行绿色标准关系
    2.2 寒地既有公共建筑运行现状解析评述
        2.2.1 巨大的建筑运行能耗促使改造的绿色化
        2.2.2 城市需求变化造成建筑使用功能的转换
        2.2.3 注重个性造成街区形象的混乱和片段化
        2.2.4 结构类型时代局限与建筑整体气候侵扰
        2.2.5 忽视使用舒适度的室内外物理环境设计
        2.2.6 局限性和实用主义造成改造设计局限性
        2.2.7 设计趋同化造成的建筑地域性特征缺失
    2.3 既有建筑更新改造再利用优势与潜力
        2.3.1 建筑更新改造优势分析
        2.3.2 建筑更新改造潜力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寒地既有公共建筑更新改造评价目标与方法
    3.1 评价体系研究的预期目标
    3.2 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步骤
        3.2.1 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步骤
    3.3 评价研究方法的比对甄选
        3.3.1 建筑综合评价中方法的分析
        3.3.2 建筑改造综合评价的比对与筛选
    3.4 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3.4.1 更新改造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步骤
        3.4.2 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权重向量计算
        3.4.3 更新改造模糊综合评价层级算子
        3.4.4 更新改造评价结果的提取和分析
    3.5 更新改造评价的问卷设计
    3.6 评价体系评价领域和内涵
    3.7 评价结果计算与等级划分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寒地既有公共建筑更新改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集和与优选
        4.1.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4.1.2 评价指标的初级选取
    4.2 评价因子体系解析与提炼
        4.2.1 评价因子集统计与分类
        4.2.2 建筑结构与安全评价
        4.2.3 社会综合效应价值评价
        4.2.4 适候性规划与土地利用
        4.2.5 建筑使用舒适性设计
        4.2.6 能源的优化与集约利用
        4.2.7 建造资源的节约和利用
        4.2.8 建筑改造经济性评价
    4.3 评价因子的交互性分析
        4.3.1 因子的相互制约性
        4.3.2 因子的整体统一性
        4.3.3 因子的阻碍与促进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寒地既有公共建筑更新改造评价体系模型构建
    5.1 更新改造评价体系运算模型框架
        5.1.1 建筑结构与安全评价
        5.1.2 社会综合效应价值
        5.1.3 适候性规划与土地利用
        5.1.4 建筑使用舒适性设计
        5.1.5 能源的优化与集约利用
        5.1.6 建造资源的节约和利用
        5.1.7 综合评价一级指标
    5.2 更新改造评价模型定量解析
        5.2.1 建筑结构与安全评价指标定量解析
        5.2.2 社会综合效应价值评价指标定量解析
        5.2.3 适候性规划与土地利用指标定量解析
        5.2.4 建筑使用舒适性设计指标定量解析
        5.2.5 能源的优化与集约利用指标定量解析
        5.2.6 建造资源的节约和利用指标定量解析
        5.2.7 经济效益评价计算说明
        5.2.8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对评价结果的修正
    5.3 计算机辅助评价系统的开发建立
        5.3.1 评价软件的程序设计
        5.3.2 评价软件的程序实现
        5.3.3 评价软件的应用与验证
    5.4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于使用后评价的旧住区整治更新策略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
        1.1.2 现有住区发展模式存在诸多问题
        1.1.3 可持续发展的呼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基本概念
        1.3.1 研究对象
        1.3.2 基本概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相关研究
        1.4.2 国内相关研究
        1.4.3 使用后评价研究动态
    1.5 研究方法、内容及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合肥市旧住区现状及整治更新历程分析
    2.1 合肥市居住区的发展历程
    2.2 合肥市旧住区的现状
        2.2.1 现状调研概况
        2.2.2 整治前存在的问题
        2.2.3 旧住区的优势
        2.2.4 居民的整治需求
    2.3 合肥市旧住区的整治更新历程
第三章 合肥市旧住区整治更新使用后评价体系研究
    3.1 使用后评价的基本步骤
    3.2 使用后评价的指标体系
        3.2.1 住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3.2.2 本文的评价指标体系
    3.3 评价标准的确定
        3.3.1 评价标准的研究现状
        3.3.2 本文确定的评价标准
    3.4 评价方法的确定
        3.4.1 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3.4.2 本文应用的评价方法
第四章 合肥市旧住区整治更新案例评价及结果分析
    4.1 宁国新村整治更新案例评价
        4.1.1 宁国新村概况
        4.1.2 应用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
        4.1.3 评价结果分析
    4.2 西园新村整治更新案例评价
        4.2.1 西园新村概况
        4.2.2 应用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
        4.2.3 评价结果分析
    4.3 问题的分析与总结
        4.3.1 公众参与仍显薄弱,忽视社会网络的保存与延续
        4.3.2 整治更新内容单一,住区功能提升不明显
        4.3.3 住区绿化环境未成系统,活动场地缺乏
        4.3.4 生态整治技术未引入与运用
        4.3.5 住区管理系统混乱,后期维护管理不足
        4.3.6 整治更新周期不完整
第五章 合肥市旧住区整治更新策略研究
    5.1 坚持“人本”思想,注重住区更新的特色传承
        5.1.1 坚持开放式公众参与的整治理念
        5.1.2 满足居民的多样需求
        5.1.3 延续住区传统风貌,传承住区邻里文化
    5.2 提升住区功能,满足居民现代化需求
        5.2.1 住宅功能提升
        5.2.2 基础配套设施更新
        5.2.3 优化道路交通系统
    5.3 兼容生态与美学,提升住区环境景观品质
        5.3.1 改善绿地系统,重视景观环境设计
        5.3.2 塑造公共“场所”,促进居民交往
        5.3.3 构筑住区小品及活动设施的实用性
    5.4 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自然能源利用效率
        5.4.1 住宅的主要节能处理
        5.4.2 住宅绿色界面的引入
        5.4.3 水资源的利用
        5.4.4 构建太阳能一体化
    5.5 强化管理模式,维护整治成果
        5.5.1 成立居民自治物业管理委员会,健全自主物业管理机制
        5.5.2 明确各部门和单位应履行的职责
        5.5.3 建立住区长效维修改善计划
    5.6 完善旧住区整治更新周期
        5.6.1 构建旧住区整治更新规划程序
        5.6.2 构建旧住区整治更新综合评价体系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合肥市旧住区现状调查表
附录 B 合肥市旧住区整治更新后使用状况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旧住宅结构性能评价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旧住宅结构性能研究概况
        1.2.1 研究对象与内容
        1.2.2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概况
        1.2.3 论文创新之处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第二章 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和方法
    2.1 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2.2 本课题研究方法概述
第三章 山西省旧住宅结构性能问题研究
    3.1 旧住宅的现状
    3.2 旧住宅结构性能问题总结
        3.2.1 技术性方面问题
        3.2.2 经济性方面问题
        3.2.3 社会性方面问题
    3.3 旧住宅结构性能评价研究的必要性
第四章 旧住宅结构性能评价研究
    4.1 旧住宅结构性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 旧住宅结构性能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因素权重的确定
        4.2.1 权重确定的依据与方法
        4.2.2 技术性各指标因素权重的确定
        4.2.3 经济性各指标因素权重的确定
        4.2.4 社会性各指标因素权重的确定
        4.2.5 旧住宅结构性能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4.3 旧住宅结构性能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判法
第五章 旧住宅结构性能评价在实践中的应用
    5.1 实证项目介绍
    5.2 模糊综合评判过程与结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旧住宅结构性能调查问卷
附录二:旧住宅结构性能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两两比较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旧住宅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意义和目的
        1.1.1 研究意义
        1.1.2 研究的目的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国内外旧住宅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相关研究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的内容及基本框架
第二章 构建旧住宅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2.3 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构成
    2.4 旧住宅可持续利用评价标准的确定
        2.4.1 确立评价标准的原则
        2.4.2 确立评价标准
第三章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3.1 权重解析
    3.2 层次分析法
    3.3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第四章 旧住宅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
    4.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定义及特点
    4.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步骤说明
第五章 旧住宅可持续利用评价实例研究
    5.1 项目概况
    5.2 评价验证
    5.3 评价结论分析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宜居重庆”背景下旧居住区改造综合评价研究 ——以人民村片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图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宜居城市”的兴起
        1.1.2 “宜居重庆”的提出
        1.1.3 重庆市主城区环境综合整治
        1.1.4 居住区环境综合整治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基本概念
    1.4 国内外“居住区综合评价”综述
        1.4.1 居住区性能评价体系
        1.4.2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4.3 “使用后评价”综述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重庆市主城旧居住区综合整治概况
    2.1 重庆市居住区发展概况
        2.1.1 旧居住区整治前主要问题
        2.1.2 既有居住区特点
    2.2 居民需求分析
    2.3 重庆市住宅改造发展历程
    2.4 重庆旧居住区改造案例
        2.4.1 大坪正街居住区案例
        2.4.2 民生路整治
        2.4.3 石油测井小区
    2.5 重庆市旧居住区综合整治特点
        2.5.1 树立“宜居”之本
        2.5.2 环境整治为主
        2.5.3 塑造建筑风貌
3 重庆市旧居住区综合改造评价系统
    3.1 综合评价体系综述
        3.1.1 综合评价的原则
        3.1.2 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
        3.1.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1.4 指标权重
        3.1.5 评价方法
    3.2 使用后评价方法
        3.2.1 后评价步骤
        3.2.2 后评价方法
    3.3 确定评价目标与评价对象
        3.3.1 评价目标
        3.3.2 评价对象
    3.4 居住区性能评价体系
        3.4.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3.4.2 性能指标体系说明
        3.4.3 专家赋权法定权重
        3.4.4 加权评分法评分
    3.5 居住区建筑环境评价
        3.5.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3.5.2 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
        3.5.3 模糊综合评价法
    3.6 人文评价
        3.6.1 评价指标体系
        3.6.2 指标评价体系说明
        3.6.3 Delphi 法确定权重
        3.6.4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3.7 评价体系特点
4 人民村片区旧居住区改造案例评价及分析
    4.1 人民村居住区概况
        4.1.1 实例选择标准
        4.1.2 实例介绍
    4.2 实例评价流程
    4.3 居住区性能评价改造评价
        4.3.1 居住区性能指标评分
    4.4 人民村建筑环境使用后评价
        4.4.1 主观评价量化
        4.4.2 层次分析法求权重
        4.4.3 用模糊集理论进行综合评价
        4.4.4 综合评价结果
    4.5 人民村人文评价
        4.5.1 权重确定
        4.5.2 隶属度确定
        4.5.3 建立评语集
        4.5.4 建立单级指标评价矩阵
        4.5.5 模糊综合评价
    4.6 评价结果及总结
        4.6.1 评价结果
        4.6.2 评价总结
5 重庆市居住区综合改造策略及措施
    5.1 整治观念与设计原则
        5.1.1 观念构建
        5.1.2 设计原则
    5.2 改造方式和内容
        5.2.1 改造方式
        5.2.2 改造内容
    5.3 重庆市旧居住区重点元素整治措施
        5.3.1 节能改造
        5.3.2 功能改造
        5.3.3 美学改造
        5.3.4 特色提炼与风貌传承
        5.3.5 公众参与
6 总结
    6.1 研究总结
    6.2 本研究局限性与不足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模糊综合评判在旧区住宅性能评价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价值工程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综合评价研究[D]. 方瑞苑.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西安市旧住区更新居民满意度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D]. 徐云. 长安大学, 2020(06)
  • [3]高品质住宅的品质需求识别及品质评价研究[D]. 项秋银.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4]城市旧居住区更新的综合评价与规划路径研究[D]. 汪平西. 东南大学, 2019(05)
  • [5]基于村民视角的郑州城中村改造后评价研究[D]. 王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寒地既有公共建筑更新改造评价体系研究[D]. 董旭.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1)
  • [7]基于使用后评价的旧住区整治更新策略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D]. 周玲. 安徽建筑大学, 2014(10)
  • [8]旧住宅结构性能评价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D]. 李嘉威.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3)
  • [9]旧住宅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 谢堃. 太原理工大学, 2012(09)
  • [10]“宜居重庆”背景下旧居住区改造综合评价研究 ——以人民村片区为例[D]. 吕晓田. 重庆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模糊综合评价在旧区住宅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