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工作面沿空留巷技术过断层的实践

采煤工作面沿空留巷技术过断层的实践

一、运用沿空留巷技术过采煤工作面断层的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宋有福,刘晨曦,芦兴东[1](2021)在《浅谈煤矿安撤人员的素质教育及安全管理》文中研究指明装备提升、工艺改进、条件变化对煤矿的安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好煤矿安撤工作人员的素质教育和安全管理对于适应新形势需要、建设安撤专业化队伍、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有着现实的意义。

张帅[2](2021)在《漳村矿26采区安全可持续生产系统联合布置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漳村矿3#煤层26采区若继续采用“U型+高抽巷”巷道布置方式将面临两大难题:(1)煤柱留设带来的资源浪费问题,漳村矿建矿已有62年,煤炭资源趋于枯竭,若继续留设煤柱将加快漳村矿部分矿井闭矿速度,不利于漳村矿可持续发展;(2)漳村矿属于高瓦斯矿井,即便采用高抽巷对采空区内瓦斯进行抽采依然无法解决上隅角瓦斯浓度超限问题,不利于漳村矿安全生产的需求。因此,本文以漳村矿26采区为研究背景,合理地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实测、实验室试验和工业性试验等方法对漳村矿26采区安全可持续生产系统联合布置方式及其中涉及的关键性技术进行深入地研究,得出以下成果:(1)根据漳村矿存在的两大难题,提出基于“分层充填沿空留巷(充填体上部采用高水材料,下部采用混凝土材料)+高抽巷+开切眼做采区集中回风巷”的26采区安全可持续生产系统联合布置方式:(1)利用沿空留巷,取消区段煤柱,形成无煤柱开采方法,减少巷道掘进量,延长矿井服务年限,实现相邻工作面间生产系统联合布置,实现漳村矿可持续开采;(2)预掘采区各工作面开切眼与沿空留巷相结合,构建“Y型”通风系统和整个采区生产系统的联合布置,并与高抽巷相结合形成26采区瓦斯治理系统,实现漳村矿安全生产需求。(2)根据26采区地质条件,采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工作面合理长度进行分析,揭示工作面长度与采场顶板应力分布、应力拱之间的关系,并以此确定工作面的合理长度为260 m~340 m,最后对采区工作面进行了划分。根据优选后确定的26采区安全可持续生产系统联合布置方式,对各工作面生产系统进行分析,得出了该布置方式中需要研究的关键性技术:高抽巷和分层充填沿空留巷技术。(3)根据单一充填沿空留巷失效机理和类型,分析了26采区单独使用高水材料或者混凝土材料充填可能出现的破坏类型,认为漳村矿26采区应采用分层充填沿空留巷;建立了分层充填沿空留巷力学模型和结构模型,确定了分层充填体的理论宽度为1.6 m、高水材料厚度为400 mm、分层充填体支护阻力Pq约为23 MN/m、抗压强度应该大于14.4 MPa、抗剪强度约为1.2 MPa~1.8 MPa;进行了分层充填体“组合”材料基本力学特性试验,确定了“组合”充填材料的抗压和抗剪强度为:36.32 MPa和2.58 MPa,验证了分层充填体的稳定性;建立了FLAC3D数值模型对分层充填沿空留巷稳定性进行分析,确定了分层充填方案:分层充填体宽度为1.6 m,上层400 mm采用水灰比1.2:1的高水材料充填,下层3300 mm采用C40混凝土充填;提出并评价了分层充填沿空留巷期间补强支护方案。(4)根据理论计算和现场实测对采空区竖三带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得出漳村矿26采区垮落带高度为12 m,裂隙带发育高度为12 m~61 m。利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层位组合下高抽巷的瓦斯治理效果进行分析,揭示了瓦斯抽采效果与高抽巷层位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布置高抽巷的合理层位:距离煤层顶板垂直距离为26 m~28 m,距离分层充填沿空留巷水平距离15 m。(5)在漳村矿26采区2603工作面进行了工业性试验。试验结果既表明高抽巷层位和26采区瓦斯治理系统的的合理性:上隅角瓦斯浓度得到了有效控制;又表明分层充填体接顶充分、稳定性高,无煤柱开采效果好:工作面瓦斯浓度低、瓦斯含量稳定,留巷围岩变形小,留巷效果好。两者证实了26采区安全可持续生产系统联合布置方式的可行性。该论文有图72幅,表25个,参考文献90篇。

孙兵军[3](2021)在《切顶卸压沿空留巷顶板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缓解煤炭资源的需求紧张的问题,减少回采工作面保护煤柱的浪费,采用不留回采工作面保护煤柱,切顶卸压沿空留巷开采技术通过对保护煤柱的回收,减少了煤炭资源的浪费,消除了隅角瓦斯积聚的问题,减少了巷道掘进长度,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在相同产量的煤炭资源减少了工业生产的成本,实现了煤炭资源高效安全的开采。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技术通过切顶技术切断了顶板与采空区的连接,结构运动影响因素多,因此对留巷的顶板的控制需要进一步研究留巷顶板的内部机理,提出相对应的支护方案。本文针对留巷顶板的变形的机理以及围岩的控制的问题,以恒源煤矿Ⅱ632工作面运输平巷为实际的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了切顶卸压沿空留巷顶板的破断结构,构建了力学模型,采用两面四向加载实验平台与数值模拟研究手法分析了切顶卸压沿空留巷顶板覆岩运动的特征,分析了留巷支护阻力与关键参数之间的关系,在回采工作面推进的过程中留巷不同阶段的围岩变形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支护方案控制留巷围岩变形,并进行了实际工程应用,围岩控制效果良好,主要的结论如下:通过关键层理论与铰接理论构建力学结构模型,得到了留巷支护阻力的数学解析式,并分析了不同的因素对留巷顶板的支护阻力的影响,随着切顶角度与切顶高度的增大,留巷顶板所需的支护阻力也会相应的增大。以实际的工程地质条件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进行分析。分析了恒源煤矿Ⅱ1632工作面运输平巷合理的切顶角度为15°,切顶高度为8m时,切顶技术能够切断上覆岩层之间的连接,使上覆岩层应力传递的途径被切断。通过两面四向加载实验台模拟了恒源煤矿Ⅱ632工作面运输平巷实际的留巷情况,以数值模拟得到合理的切顶参数模拟了留巷在一次采动影响下留巷围岩的稳定状态,运用数字记录技术与应力监测设备记录了留巷围岩变形和回采工作面采空区上方岩层垮落的形态以及留巷周围应力在随着回采过程中应力变化状态。通过两面四向加载实验台恒定的给与围岩荷载,留巷顶板整体发生弯曲下沉现象,底板随着回采过程中采空区应力的解除出现底鼓。切顶卸压技术能够切断留巷顶板与采空区上覆岩层的连接,采空区直接顶沿着切顶线直接滑落,冒落的矸石充满采空区。在相似模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工作面分段推进过程中对留巷的影响范围。通过数值模拟得到留巷在不同时期内留巷围岩的变形以及应力分布特征。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以及相似模拟的结构,提出锚网索加强支护的方式,并应用于恒源煤矿Ⅱ632工作面运输平巷,通过围岩变形的监测得到留巷围岩整体的变形量较小,留巷能够安全为下个回采工作面使用。图[69]表[3]参[91]

朱成[4](2021)在《深井分选硐室群围岩稳定控制机理与采—充空间优化布局研究》文中认为深部矿井开采面临产矸率增加、提升效率降低、采场与巷硐围岩控制难度加大等系列难题,采选充一体化技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实现深部煤矿井下分选硐室群围岩稳定控制与采煤-充填空间优化布局不仅可确保采煤-分选-充填系统高效协调配合,同时能够有效提升矿井灾害防控能力。为此,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实验、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井下分选硐室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及影响因素,阐明了分选硐室群优化布置方式与紧凑型布局方法,剖析了分选硐室群围岩损伤规律与控制对策,探究了采-充空间布置参数与工艺参数的动态调整方法,提出了满足不同工程需求的采-充空间优化布局策略,探讨了采-选-充空间优化布局决策方法。研究成果可为深井分选硐室群围岩长时稳定控制、采-充空间合理布局与动态调整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借鉴。主要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1)基于井下分选硐室结构特征,建立了其围岩稳定性分析力学模型,研究了随不同影响因素变化围岩变形破坏的响应特征。通过调研国内多个采选充一体化矿井,明确了现阶段井下分选工艺的主要优缺点、适用条件及设备配置要求,归纳总结了井下分选硐室的主要结构特征,分别建立了分选硐室顶板变截面简支梁、帮部柱体以及底板外伸梁力学模型,分析了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了随各影响因素变化围岩变形破坏的响应特征,解析了井下分选硐室优化布置与围岩控制方法。(2)阐明了井下分选硐室群优化布置方式与紧凑型布局方法,剖析了分选硐室群围岩损伤规律与控制对策。研究了断面形状、尺寸效应以及开挖方式对分选硐室群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揭示了分选硐室群基于软弱岩层厚度及层位变化的合理布置方式,确定了不同类型地应力场中分选硐室群的最佳布置方式,探讨了分选硐室群紧凑型布局原则与方法,提出了分选硐室群围岩“三壳”协同支护技术,揭示了高地应力与采动应力、振动荷载、冲击荷载耦合影响下分选硐室群围岩损伤规律,剖析了分选硐室群全服务周期内围岩加固对策。(3)探究了采-充空间布置参数与工艺参数的动态调整方法,提出了满足不同工程需求的采-充空间优化布局策略。探讨了深部采选充一体化矿井适用的采-充空间布局方法,分析了影响采-充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基于开发的德尔菲-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影响因素的权重,根据采充协调要求和“以采定充”、“以充定采”两类限定条件,探究了采-充空间布置参数与工艺参数的合理匹配关系及动态调整方法,分别提出适用于地表沉陷控制、冲击地压防治、沿空留巷、瓦斯防治、保水开采五种工程需求的采-充空间优化布局策略。(4)分析了采-选-充空间布局互馈联动规律,探讨了深部矿井采-选-充空间优化布局决策方法。基于安全高效绿色开采要求,分析了采-选-充空间布局的互馈联动规律,基于“以采定充”和“以充定采”两类限定条件,分别提出了采-选-充空间优化布局原则,探讨了采-选-充空间优化布局决策方法,以新巨龙煤矿为具体工程背景,对矿井采-选-充空间布局方案进行了规划设计。该论文有图157幅,表38个,参考文献199篇。

程倩[5](2020)在《金达煤矿八采区坚硬顶板煤层安全开采技术与经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针对金达煤矿采掘接续紧张的问题,本文采用技术分析与经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八采区的准备方式和区段巷道布置方式进行了研究;采用工程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对八采区开采的投资风险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八采区煤层赋存条件和现有的生产系统情况及矿井与集团公司盈亏平衡点的要求,确定了八采区生产能力、采区服务年限和采煤工作面数目。研究提出了几种可行的采区准备方式,通过技术与经济比较,选择了最优的采区准备方式,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采区准备方案。(2)针对金达煤矿八采区煤层的顶板岩石条件,建立了FLAC3D数值模型,对小煤柱护巷、巷旁充填沿空留巷和预裂成拱沿空留巷三种巷道布置方式围岩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运用预裂成拱沿空留巷技术时,顶板的下沉量和应力状态在三种布置方式中是最小的。运用经济学方法,对三种方案增加的成本进行了计算,得出预裂成拱沿空留巷的吨煤成本和投资总额最小,无论从技术还是经济角度判断预裂成拱沿空留巷技术都是最优的研究结论。(3)运用工程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八采区开采进行了工程经济评价:开发了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投资风险可视化分析软件,采用该软件对八采区开采进行了投资风险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八采区的投资是可行的。

吕文浩[6](2020)在《城郊煤矿21106超采长综采安全高效开采技术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煤矿开采机械化装备及生产技术进步,回采工作面走向与倾向长度均呈现增大趋势,这不仅提高了煤炭开采效率,亦提高了煤炭回采率。在充分考虑工程地质特征、设备选型及其适用性、回采率等因素下,城郊煤矿创新性提出了超采长(超采长和大推进度)安全高效开采的设计理念,并在2116综采面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研究。该设计方法不仅可以降低城郊煤矿深部开采复杂地质条件下巷道掘进率和工人劳动率,亦减少了综采工作面搬家倒面次数,并进一步提高了资源回收率,进而实现了矿井安全高效发展。论文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创新发展了城郊煤矿深部开采复杂地质、高应力等条件下采煤工作面设计理念。根据城郊矿煤层赋存工程地质特征,先后实践了单工作面布置方式(采长180m,第一代)、“背拉”工作面布置方式(采长240m,第二代,已淘汰)、大采长工作面布置(采长300m,第三代)和超采长工作面布置方式(采长360m,第四代);提出了“一面三巷”回采巷道布置方式,显着提升了煤炭回采效率和工作面安全开采水平。(2)形成了城郊煤矿深部开采超采长综采面开采关键技术体系。理论计算研究了超采长工作面顶板来压步距、超前支承压力等分布规律,探讨了超采长工作面在城郊煤矿的适用性及其存在的技术难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超采长工作面的方案设计与关键技术措施,形成了城郊煤矿深部开采超采长开采的关键技术体系。(3)建立了城郊煤矿深部开采超采长工作面回采巷道稳定性控制技术体系。结合城郊煤矿深部开采强矿压显现特征,提出了预裂爆破切顶技术,并结合锚杆(索)群连锁锚固技术等关键技术,提高了巷道围岩锚固强度、刚度、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确保了“一面三巷”布置下巷道围岩稳定控制;(4)优化了工作面“三机”协调运行、智能化控制等关键技术之间的协调配合,实现了城郊煤矿深部开采大采长综采面采煤、运输、通风等工序之间的协同高效运行。不仅提高了煤炭回采效率,亦缩短了巷道掘进和瓦斯治理时间,有效解决了采掘失调等技术难题。工业性试验表明:通过布置超采长工作面,不仅可以提高煤炭回采效率及回收率,亦达到了减员增效和减员增安的效果,形成了城郊煤矿深部开采超采长综采高效开采关键技术体系,取得了显着的技术经济效益。本论文有图幅32,表12个,参考文献92

王炳延[7](2019)在《鲁西煤矿中厚煤层软弱顶板切顶留巷工程技术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煤炭资源长期开采,浅部煤层开采接近尾声,大多数煤矿不得不开始深部煤层开采的探索。在有效实现冲击地压等矿井灾害控制的同时,实现矿井安全高效生产,已经成为深部煤层开采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技术是有效治理冲击地压等矿井自然灾害,实现煤矿安全高产高效的有效方式之一,同时可以有效解决资源浪费,资源回收率低,生产效率低,成本高,工人劳动强度大的问题。但是作为一个新的巷道控制技术,该技术还存在很多技术风险和安全隐患。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通过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鲁西煤矿中厚煤层软弱顶板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技术和安全管理进行研究,分析了中厚煤层软弱顶板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技术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围岩控制技术和风险安全管理办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充分研究鲁西煤矿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经济、风险分析等方面对中厚煤层软弱顶板条件下切顶卸压沿空留巷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项目可行且对矿井持续发展具有必要性,切顶留巷技术及爆破切顶技术成熟且适用于该地质条件,经济效益显着,环境友好。对鲁西煤矿形成多种地质条件下的沿空留巷系列技术具有重要意义。(2)开展了针对中厚煤层软弱顶板复杂地质条件下切顶卸压沿空留巷关键技术研究。在对切顶卸压沿空留巷理论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切顶卸压的力学机理,总结得出了切顶卸压沿空留巷关键技术以及中厚软弱煤层“差异化”支护技术,确定了鲁西煤矿3上118工作面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成套技术方案。同时,通过现场实践,总结得出了中厚煤层软弱顶板预裂爆破切缝机理及关键参数。(3)针对项目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研究双重预防体系在项目中的应用,双重预防体系主要包含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个方面。研究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基本内容,对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施工中存在的风险和安全隐患进行了排查和分级,确定了中厚煤层软弱顶板切顶卸压沿空留巷项目施工过程中潜在风险的管控措施和治理方案,从而确保沿空巷道的施工安全。针对项目实施中已查明的安全隐患,研究可能突发事故的应急管理办法应用,研究了应急组织和保障体系建设以及突发事故应急响应分级和处置程序。确定了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施工中已查明的风险和安全隐患的应急响应分级,以及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流程,为更好的服务于矿井的救险救灾。

何元东,赵强,杭银建,郭葆青[8](2002)在《运用沿空留巷技术过采煤工作面断层的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在煤矿采煤工作面常会遇到断层 ,严重影响采煤工作面的正常生产和人身安全。以义安煤矿 2 2 1 1采煤工作面为例 ,介绍了采煤工作面运用沿空留巷技术过走向断层的工艺和采取的技术措施

李晓栋[9](2020)在《切顶卸压沿空留巷工作面矿压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煤矿开采过程中,按传统的采煤方法必须保留一定的安全煤柱,这样就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另外,留设的安全煤柱还存在应力集中等问题。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技术在实现高效开采的基础上,能够有效消除安全煤柱处矿压应力集中的现象,在煤矿开采的安全性上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技术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采掘接续紧张的状况,以满足工作面快速推进的要求。本文以切顶卸压沿空留巷理论为主导,探索在杜儿坪矿68310工作面针对厚煤层应用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技术的可能性。本文先利用FLAC3D软件,以68310工作面为工程背景,模拟了普通工作面与切顶工作面矿压显现情况,对比分析了切顶与未切顶的结果;再利用前期对68310工作面收集的矿压数据对开采过程中的工作面矿压规律进行分析,一方面可以佐证模拟中预设参数的合理性,另一方面通过矿压分析结果提出切顶效果的可能性。通过上述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为:(1)切顶卸压技术使得工作面和巷道靠近工作面一侧帮部应力集中区向深部转移,有利于沿空留巷巷道围岩稳定;(2)切顶卸压技术使得工作面超前应力分布出现非对称性,切顶侧应力集中影响范围变小;(3)切顶卸压技术使得工作面垂直应力减小,上覆岩层垮落速度放缓,总体上减小了工作面压力,避免了支架长期高负荷运行。

冯振江[10](2020)在《云冈矿切顶卸压自动成巷无煤柱开采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云冈矿81043综采工作面切顶卸压无煤柱开采技术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矿用链臂锯切顶机在无煤柱开采切顶卸压中应用的独特优势,切顶成巷后的现场观测及围岩压力数据表明留巷效果良好。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了81043工作面位置、相邻、井田上下关系、顶底板岩性等主要影响因素,引进KLJ7矿用链臂锯切顶机作为无煤柱开采切顶方案;(2)针对链臂锯切顶卸压方案,设计确定了顶板切缝深度、切缝分区、顺巷锚索梁补强措施及不同的巷道临时支护区所采取的支护措施;(3)对51041巷切顶卸压前、切顶过程中、切顶卸压后及采动影响下围岩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围岩应力、围岩变形进行监测,现场成巷效果及监测数据表明留巷取得了成功。(4)研究结果表明:链臂锯切顶卸压技术可以有效切断工作面上部顶板应力的向下传递,减弱了巷道顶板压力,解决了传统爆破预裂顶板裂缝贯通不够完整、裂缝结合面不平整、顶板后期垮落阻力大且巷道维护困难、工人劳动强度大等一系列难题,留巷效果良好;无煤柱开采技术的使用减少了传统开采方案中留设煤柱造成的资源浪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运用沿空留巷技术过采煤工作面断层的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用沿空留巷技术过采煤工作面断层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煤矿安撤人员的素质教育及安全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实施煤矿安撤专业化素质培训教育
    1.1 推行煤矿安撤专业管理安全培训
    1.2 推行煤矿安撤专业技能实操培训
    1.3 推行了轮训制安撤技能提升法
    1.4 推行了“三系级考核”“师带徒”等措施
    1.5 实施煤矿安撤“五描述一操作”学习演练及考核
2 实施煤矿安撤专业化安全管理
    2.1 实施安撤专业“633安全管理”法
    2.2 实施安撤重点工程“跟班包保”制度
    2.3 建立煤矿安撤安全基础管理制度
    2.4 发挥生产技术对煤矿安撤管理的保障作用
    2.5 调整改进煤矿安撤生产工艺
3 结论

(2)漳村矿26采区安全可持续生产系统联合布置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26采区生产系统联合布置方式构建及其可行性研究
    2.1 安全可持续生产系统联合布置的提出背景与含义
    2.2 26采区主要技术参数
    2.3 生产系统联合布置方案与可行性分析
    2.4 优选方案生产系统及关键性技术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分层充填沿空留巷技术研究
    3.1 单一充填沿空留巷失效机理分析
    3.2 分层充填体稳定性与参数选择
    3.3 分层充填沿空留巷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3.4 分层充填沿空留巷支护方式与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高抽巷合理空间层位分析
    4.1 采场采动覆岩变形理论
    4.2 采空区竖三带分布特征
    4.3 高抽巷合理层位的数值模拟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工业性试验
    5.1 工业性试验方案
    5.2 矿压监测及结果分析
    5.3 瓦斯浓度监测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切顶卸压沿空留巷顶板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综述
    1.3 切顶卸压沿空留巷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留巷围岩结构研究现状
        1.3.2 切顶卸压沿空留巷关键参数研究现状
        1.3.3 切顶卸压沿空留巷切顶技术研究现状
        1.3.4 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5 论文技术路线
2 切顶卸压沿空巷道顶板稳定性分析
    2.1 切顶卸压沿空留巷围岩结构分析
    2.2 切顶卸压沿空留巷顶板结构分析
        2.2.1 留巷顶板破断结构
        2.2.2 留巷顶板关键块结构
        2.2.3 留巷围岩结构力学分析
        2.2.4 留巷顶板切顶角度
        2.2.5 留巷顶板的切顶高度
        2.2.6 顶板支护阻力影响因素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留巷关键参数确定
    3.1 工程条件
    3.2 留巷顶板切缝参数的确定
        3.2.1 数值模型的建立
        3.2.2 切顶留巷顶板切顶高度数值模拟分析
        3.2.3 切顶留巷顶板切顶角度数值模拟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切顶卸压沿空留巷顶板的覆岩运动特征
    4.1 留巷物理相似模拟实验
        4.1.1 实验目的
        4.1.2 相似模拟研究内容
        4.1.3 相似模型及比例
        4.1.4 模型测点布置
        4.1.5 相似材料选择及材料用量
        4.1.6 试验过程
    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 留巷围岩位移监测变化
        4.3.1 留巷围岩变化演化
        4.3.2 留巷围岩表面位移演化
    4.4 留巷围岩应力监测
    4.5 一次采动切顶卸压沿空留巷变形特征
        4.5.1 模型的建立
        4.5.2 不同时期内切顶卸压对留巷围岩结构特征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留巷围岩控制及工程验证
    5.1 切顶卸压沿空留巷顶板控制
    5.2 留巷挡矸支护
    5.3 留巷顶板切顶爆破方案
    5.4 留巷顶板围岩变形观测方案
        5.4.1 测站布置
        5.4.2 矿压观测数据
        5.4.3 留巷效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深井分选硐室群围岩稳定控制机理与采—充空间优化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2 井下分选硐室结构特征与围岩力学分析
    2.1 井下分选工艺及其设备配置要求
    2.2 井下分选硐室结构特征分析
    2.3 井下分选硐室围岩力学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分选硐室群优化布置方式与紧凑型布局方法
    3.1 分选硐室群断面优化设计方法
    3.2 软岩层位对分选硐室群布置的影响
    3.3 地应力场对分选硐室群布置的影响
    3.4 分选硐室群结构特征与紧凑型布局原则
    3.5 分选硐室群紧凑型布局方法
    3.6 本章小结
4 分选硐室群围岩损伤规律与控制对策
    4.1 “三壳”协同支护技术原理与应用
    4.2 采动应力影响下分选硐室群围岩损伤规律与控制对策
    4.3 振动动载影响下分选硐室群围岩损伤规律与控制对策
    4.4 冲击动载影响下分选硐室群围岩损伤规律与控制对策
    4.5 本章小结
5 深部矿井采煤-充填空间优化布局方法
    5.1 采煤-充填空间布局方法分类
    5.2 采煤-充填空间布局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5.3 采煤-充填空间参数优化方法
    5.4 采煤-充填空间优化布局方法
    5.5 本章小结
6 深部矿井采-选-充空间优化布局决策方法与应用
    6.1 采煤-分选-充填空间布局的互馈联动规律
    6.2 深部矿井采-选-充空间优化布局决策方法
    6.3 采-选-充空间优化布局决策方法的实践应用
    6.4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金达煤矿八采区坚硬顶板煤层安全开采技术与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金达煤矿地质开采条件
    2.1 金达煤矿概况
    2.2 八采区概况
    2.3 八采区地质条件
    2.4 八采区煤层概况
    2.5 本章小结
3 八采区准备方式研究
    3.1 八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分析
    3.2 八采区准备巷道布置分析
    3.3 八采区准备方案比选
    3.4 采煤工作面布置
    3.5 八采区工程量
    3.6 本章小结
4 区段巷道布置技术经济分析
    4.1 小煤柱护巷可行性分析
    4.2 巷旁充填沿空留巷可行性分析
    4.3 预裂成拱沿空留巷可行性分析
    4.4 巷道布置方式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5 八采区开采经济合理性分析
    5.1 工程经济评价
    5.2 八采区开采投资风险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城郊煤矿21106超采长综采安全高效开采技术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工程地质概况
    2.1 矿井概述
    2.2 地质开采概况
    2.3 巷道布置方式(Roadway arrangement)
    2.4 深部开采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城郊煤矿深部开采大采长综采面关键技术
    3.1 城郊煤矿工作面布置方式
    3.2 超采长工作面开采方案设计
    3.3 超采长工作面回采巷道稳定性控制技术
    3.4 小结
4 工程应用效果
    4.1 矿压显现特征
    4.2 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4.3 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鲁西煤矿中厚煤层软弱顶板切顶留巷工程技术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沿空巷道技术发展现状
    1.3 双重预防体系管理研究现状
    1.4 切顶留巷应急管理研究现状
    1.5 亟需解决的问题和技术难点
    1.6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切顶卸压沿空留巷的必要性
    2.1 鲁西煤矿概况
    2.2 技术必要性
    2.3 经济必要性
    2.4 安全必要性
    2.5 本章小结
3 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技术分析
    3.1 切顶卸压沿空留巷研究基础
    3.2 切顶卸压机理模拟
    3.3 中厚软弱顶板“差异化”支护关键技术
    3.4 本章小结
4 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技术风险管控
    4.1 双重预防体系管理实施
    4.2 切顶留巷项目应急管理
    4.3 本章小结
5 切顶卸压沿空留巷项目现场应用及工程经济分析
    5.1 支护设计应用
    5.2 切顶施工工艺
    5.3 矿压监测方案设计及结果分析
    5.4 经济评价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切顶卸压沿空留巷工作面矿压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煤柱自成巷技术发展历史综述
        1.2.2 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技术工程应用研究现状
        1.2.3 工作面矿压规律研究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杜儿坪矿68310 工作面概况
    2.1 工作面位置
    2.2 工作面参数及煤层情况
    2.3 煤层顶底板
        2.3.1 煤层顶板情况
        2.3.2 煤层底板
    2.4 地质构造
        2.4.1 断层
        2.4.2 褶曲
        2.4.3 陷落柱
        2.4.4 节理
    2.5 水文地质
        2.5.1 含水层分析
        2.5.2 工作面其他水源分析
        2.5.3 其它水文地质条件
        2.5.4 工作面涌水量
    2.6 冲击地压情况
    2.7 巷道布置及支护
        2.7.1 巷道的平面布置
        2.7.2 巷道支护形式
第三章 切顶卸压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3.1 模型的建立
        3.1.1 FLAC3D数值模型
        3.1.2 边界条件
    3.2 模拟方案
    3.3 普通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数值模拟分析
    3.4 切顶卸压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数值模拟分析
    3.5 切顶卸压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对比分析
        3.5.1 切顶卸压工作面垂直应力特征对比分析
        3.5.2 沿空巷道围岩压力特征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68310 工作面矿压监测结果分析
    4.1 矿压观测点布置
        4.1.1 矿压观测内容
        4.1.2 矿压观察点的位置
        4.1.3 矿压观测方法
        4.1.4 支护质量监测
    4.2 工作面矿压规律分析
        4.2.1 工作面沿倾向支架工作阻力分析
        4.2.2 工作面周期来压分析
        4.2.3 支架工作阻力适应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云冈矿切顶卸压自动成巷无煤柱开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矸石充填成巷开采技术
        1.2.2 膏体充填成巷开采技术
        1.2.3 高水材料充填成巷开采技术
        1.2.4 切顶卸压自成巷开采技术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云冈矿12#层410 盘区81043 工作面地质条件
    2.1 工作面位置、相邻及井上下关系
        2.1.1 工作面位置及基本情况
        2.1.2 井上下关系
        2.1.3 上覆采空区情况
        2.1.4 回采对地面的影响
        2.1.5 工作面相邻的采动情况
    2.2 煤层情况、顶底板地质构造
        2.2.1 煤层特征
        2.2.2 地质构造
    2.3 水文地质
        2.3.1 含水层分析
        2.3.2 物探成果
        2.3.3 工作面涌水量
    2.4 瓦斯及煤尘情况
第3章 链臂锯切顶卸压自动成巷无煤柱开采方案设计
    3.1 顶板预裂切缝设计方案
        3.1.1 切缝设计
        3.1.2 切缝分区方案
        3.1.3 顺巷锚索梁补强方案
    3.2 巷道临时支护设计方案
        3.2.1 超前支护区
        3.2.2 架后临时支护区
        3.2.3 成巷稳定区
        3.2.4 加强支护区
        3.2.5 临时支护区支护密度确定
        3.2.6 主要材料清单及工程量表
第4章 链臂锯切顶施工工艺设计
    4.1 施工工艺设计
        4.1.1 51041 巷锚索梁加固及切缝卸压施工过程
        4.1.2 施工工艺要求
第5章 现场工业性试验
    5.1 云冈矿链臂锯切顶机参数
        5.1.1 产品概述
        5.1.2 主要结构
        5.1.3 工艺流程
    5.2 矿压监测方案
        5.2.1 监测目的
        5.2.2 监测内容及位置
    5.3 结果分析及留巷效果
        5.3.1 结果分析
        5.3.2 留巷效果评价
    5.4 经济效益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运用沿空留巷技术过采煤工作面断层的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煤矿安撤人员的素质教育及安全管理[J]. 宋有福,刘晨曦,芦兴东. 山东煤炭科技, 2021(12)
  • [2]漳村矿26采区安全可持续生产系统联合布置及关键技术研究[D]. 张帅.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切顶卸压沿空留巷顶板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D]. 孙兵军.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4]深井分选硐室群围岩稳定控制机理与采—充空间优化布局研究[D]. 朱成.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5]金达煤矿八采区坚硬顶板煤层安全开采技术与经济分析[D]. 程倩.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4)
  • [6]城郊煤矿21106超采长综采安全高效开采技术及应用[D]. 吕文浩.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7]鲁西煤矿中厚煤层软弱顶板切顶留巷工程技术及应用[D]. 王炳延.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8]运用沿空留巷技术过采煤工作面断层的实践[J]. 何元东,赵强,杭银建,郭葆青. 煤炭科技, 2002(04)
  • [9]切顶卸压沿空留巷工作面矿压规律研究[D]. 李晓栋.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10]云冈矿切顶卸压自动成巷无煤柱开采技术研究[D]. 冯振江.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采煤工作面沿空留巷技术过断层的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