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病理表现及治疗

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病理表现及治疗

一、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病理表现及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汪杨[1](2019)在《肾间质纤维化在肾性贫血中的作用及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肾性贫血(renal anemia,RA)是慢性肾脏病(CKD)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加速肾功能损伤、诱发心血管事件,明显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但目前对肾性贫血的发病和干预机制认识尚不完整,尤其缺乏理想的肾性贫血动物模型。本研究旨在从临床上分析CKD最常见的疾病IgA肾病患者发生肾性贫血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因素;探索并建立稳定的肾性贫血动物模型,进而利用该模型的肾性贫血特性,应用药理特性为抗纤维化的尼达尼布观察其对肾性贫血的疗效,从而阐明肾性贫血发生的分子机制,为更好地治疗肾性贫血提供临床及实验研究依据。方法:1.纳入解放军总医院肾脏病科经肾脏穿刺病理活检确诊为IgA肾病并符合纳排标准的成年患者462名,根据血红蛋白水平分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分析本组IgA肾病患者发生肾性贫血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因素。2.探索并建立肾性贫血动物模型:腺嘌呤模型(分别给予小鼠50mg/kg.d、75 mg/kg.d的腺嘌吟灌胃,4周);马兜铃酸模型(予以小鼠3mg/kg.2d、3mg/kg.3d马兜铃酸腹腔注射,6周),观察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等变化;PAS染色观察肾脏组织损伤,Masson’s和天狼星红染色检测肾脏纤维化等病变,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测定肾组织a-SMA水平。用定量PCR(q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测定肾组织EPO表达量及部位。3.干预机制研究的动物实验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尼达尼布组。观察用药后各组的Hb、HCT、肾功能的变化情况,各组血清及肾组织EPO表达变化;PAS染色观察各组肾脏病理改变、Masson’s和天狼星红染色检测肾脏纤维化,免疫组化测定组织α-SMA,westem blot测定FGFRI、ERK1/2及其磷酸化水平,同时检测TNFα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IgA肾病的贫血类型以正细胞正色素为主,在CKD3期肾性贫血的患病率已达42.9%,CKD5期患者全部出现贫血。回归分析提示,IgA肾病贫血的相关因素是女性、低血清白蛋白、eGFR下降、重度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2.动物模型实验结果显示,50mg/kg.d和75 mg/kg.d的腺嘌呤灌胃4周无法制备合格的肾性贫血动物模型。马兜铃酸3mg/kg.2d(AA/2d)和3mg/kg.3d(AA/3d)组小鼠用药6周后血肌酐分别为29.9±1.5umol/L、31.0±1.9umol/L,比对照组(8.7±1.4umol/L)均明显升高(P<0.01),在第9周和12周时与对照组相比仍明显升高;用药6周后AA/2d和AA/3d组的Hb分别为88.3±3.1 g/L、85.7±7.4 g/L,比对照组(148.7±4.9g/L)明显降低(P<0.001),至第9周和12周时,2组的Hb水平与对照组相比仍明显降低,提示肾性贫血造模成功。PAS染色及纤维化染色示AA/2d组、AA/3d组出现明显的肾间质纤维化。q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检测AA/2d、AA/3d组的肾脏组织中的EPO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免疫荧光结果显示EPO表达阳性部位在肾小管间质。而AA/2d组、AA/3d组间上述的肾脏病变、贫血和EPO无统计学意义。3.干预机制研究结果:尼达尼布可改善马兜铃酸诱导的小鼠的肾性贫血,尼达尼布组的血红蛋白(115.3±3.1g/l)较模型组(96.3±5.1g/l)明显改善(P<0.001),并可减轻肾间质纤维化。FGFR1及ERK1/2的磷酸化水平下降,TNFα的水平下降。结论:IgA肾病患者贫血患病率28.6%,其各阶段都需关注肾性贫血,因在CKD 3期时肾性贫血已达42.9%,CKD5期患者全部出现贫血。研究发现重度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是IgA肾病患者的肾性贫血发生和加重的影响因素。3mg/kg.3d的马兜铃酸连续给药6周可成功建立合格稳定的肾性贫血小鼠模型,该模型临床表现为慢性肾功能损伤和贫血,组织中的促红素表达下降;肾脏病理表现为不可逆的肾间质纤维化。应用抗纤维化药物尼达尼布干预实验,发现其可改善马兜铃酸诱导的肾性贫血,减轻肾脏间质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尼达尼布可以抑制FGFR1的磷酸化有关,证实肾间质纤维化是慢性肾脏病肾性贫血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沈建松,唐炯,宫壮,贾海萍[2](2013)在《中草药肾脏损害18例临床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中草药肾脏损害的特点。方法对18例中草药肾脏损害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中草药肾脏损害患者中马兜铃酸肾病10例,其中急性起病7例,慢性起病3例。急性起病7例患者中2例为广防己中毒,尿糖阴性;5例为关木通中毒,尿糖阳性。急性起病有3种方式:急性肾衰竭伴Fanconi综合征1例,Fanconi综合征4例,急性肾衰竭2例。多为短期内服用大剂量木通。急性马兜铃酸肾病肾外表现为贫血,肝酶升高,胃肠道反应,肾脏表现为肾性糖尿,氨基酸尿,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升高,低尿酸血症,肾小管酸中毒。均无高血压。病理表现为急性肾小管坏死。2例肾功能恢复,4例转为慢性肾衰竭,1例正在随访。3例慢性马兜铃酸肾病患者均长期小剂量服用马兜铃属中药,起病隐匿,表现为慢性肾衰竭,1例并发Fanconi综合征。肾功能不全的发生具有滞后性。病理表现为慢性间质性肾炎,细胞浸润少见。3例服用中药不含已知马兜铃属植物的患者和5例所服中药成分不明的患者肾脏损害的起病方式与马兜铃酸肾病相近,均以急性肾衰竭为主,并发Fanconi综合征6例,但肾功能损害较轻。结论短期内大量服用马兜铃酸者表现为急性马兜铃酸肾病,长期小剂量服用马兜铃酸者表现为慢性马兜铃酸肾病。除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外,另有其他中草药亦可导致肾脏损害,但马兜铃酸肾病的肾功能损害更严重,肾脏预后更差。不含马兜铃属植物或成分不明的中药肾毒性患者,肾功能损害较轻,肾功能恢复的概率增加。

陈冬梅[3](2012)在《药物导致的肾小管间质疾病的临床病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近年来临床药物应用的日趋广泛以及药物种类的增加,药物导致的肾损伤也日趋增多。其中小管间质是最常受累的,并且间质性肾炎也已经称为导致慢性肾脏疾病CKD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在急性间质性肾炎的各类病因中,药物约占半数以上。但药物导致的急性间质性肾炎(DAIN)患者的临床症状复杂,若能及时辨别并撤除致病药物,大部分患者的肾功能可以恢复。但是也有部分患者肾功能延迟恢复或者病情迁延成慢性间质性肾炎(CIN)。因此,本研究第一部分总结DAI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分析导致DAIN患者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因素。马兜铃酸肾病,一种较特殊的中药导致的肾间质损伤,表现为寡细胞浸润的肾间质纤维化。但临床工作中,有许多在原有慢性肾脏病(CKD)基础上发生马兜铃酸肾损害的病例,对于这部分患者的临床及预后报道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第二部分总结单纯的马兜铃酸肾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进一步针对在CKD基础上发生马兜铃酸肾损害的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预后。研究一:药物致急性间质性肾炎(DAIN)的临床病理观察目的:观察药物导致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03年1月至09年12月在全军肾脏病研究所经临床及肾活检诊断为药物导致急性间质性肾炎(DAIN)的患者。总结药物相关急性间质性肾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病理特点。结果:共72例患者符合DAIN,男性41例,女性31例,发病年龄18~68岁,平均42.7± 11.7岁。抗生素是导致DAIN最常见的因素(61.1%),其次为NSAIDS(18.1%)。大多数患者以消化道症状(43.1%)为主诉,而三联征(皮疹、发热、关节痛)的发生率极低,11例(15.3%)无明显症状。起病时,46例患者达AKI-III期,17例患者达AKI-Ⅱ期,9例患者达AKI-I期。37例(51.3%)患者出现贫血,62例(86.1%)尿NAG酶升高,51例(70.8%)患者尿RBP升高。38例(52.7%)存在蛋白尿,9例(12.5%)发现镜下血尿。尿嗜酸细胞阳性占2.7%。病理上,肾小球未见明显异常,小管间质病变主要为肾小管刷状缘脱落(86.1%),小管炎(84.7%),小管再生(55.5%)。32例(44.4%)患者能在光镜下观察到肾间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结论:抗生素是导致DAIN最常见的药物。DAIN患者消化道症状突出,但经典三联征发生率低,甚至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病理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肾小管刷状缘脱落、小管炎及小管再生。研究二:肾功能延迟恢复的DAIN患者的特点目的:观察肾功能延迟恢复的DAIN患者的特点。方法:选取03年1月至09年12月在全军肾脏病研究所经临床及肾活检诊断为DAIN的患者。根据肾功能转归分组。Groupl(延迟恢复组):超过3月肌酐未恢复至正常的患者。Group2(急性恢复组):肌酐在3月之内即恢复至正常水平。比较两组患者在实验室检查、病理等方面的差别。结果:72例DAIN患者,54例(75%)肾功能急性恢复,18例(25%)肾功能延迟恢复。延迟恢复患者发病年龄明显大于急性恢复组(48.8±10.7 vs 40.6±11.4岁,P=0.009),就诊时间明显推迟(34.7±30.4vs 14.5±15.3 天,P<0.001);起病肌酐平均为 384.3±226.2umol/l,其中 AKI-I、II、III 期分别占 16.7%,33.3%,和50%,血尿酸平均324.7±176.9umol/l;与急性恢复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小管指标方面,RBP升高明显(32.2±19.6vs17.1±14.9Ing/l,P=0.004),而NAG异常、蛋白尿、尿沉渣阳性率在两组之间均无显着差异。两组患者在小管病变上无明显差别;但延迟恢复组患者肾间质炎细胞弥漫浸润以及嗜酸细胞浸润的发生率明显升高(88.8%vs 38.8%,P<0.001;72.6%vs 35.1%,P=0.006)。肾间质CD4/CD8阳性细胞计数也显着增加(591 ±256 vs 309± 135个/m2,P=0.007;478±227 vs 286±113个/m2,P=0.005)。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发现血尿酸水平(OR=0.992,95%(CI:0.987~0.998,P=0.012)、尿RBP(OR=0.952,95%CI:0.907~0.998,P=0.041)、及肾间质嗜酸细胞浸润(OR=0.173,95%CI:0.032~0.928,P=0.041)是DAIN患者肾功能延迟恢复的重要的危险因素。结论:25%的DAIN患者肾功能延迟恢复,这部分患者发病年龄偏大,就诊时间延迟,尿RBP升高明显,肾组织较多炎细胞浸润;血尿酸、尿RBP及肾间质嗜酸细胞浸润是DAIN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危险因素。研究三: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目的:回顾性分析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AAN)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纳入1995年至2010年期间在全军肾脏病研究所,根据临床及病理诊断为马兜铃酸肾病的79例患者。总结急性和慢性AA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与AAN患者eGFR下降速度相关的因素。结果:79例单纯马兜铃酸肾病患者,男性39例,女性40例,年龄1869岁。急性AAN共9例,慢性AAN共70例。慢性AAN患者中,平均47.4± 12.1岁,男女比为31:39;服药长度中位时间730天;自服药开始至出现症状的中位时间1095天;例服药开始至确诊的中位时间1460天;突出的临床表现是高血压33例(47.1%),夜尿增多21例(30%),乏力17例(24.3%),而急性AAN中,男女比8:1,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实验室检查方面,慢性AAN组贫血占80%,尿NAG和RBP异常分别占86%和65.2%,低渗尿占73%;急性AAN组低尿酸血症和肾小管酸中毒发生率较高,分别占33.3%和44.4%;两组患者均表现为少量蛋白尿,尿蛋白电泳均以中小分子为主。病理上,慢性AAN主要表现为肾小管基膜增厚(84.6%)和间质血管病变(73.1%),而急性AAN主要表现为小管刷状缘脱落(100%)和裸膜(66.7%)。38例慢性AAN随访超过6个月,e-GFR下降速度与性别(r=-0.36,P=0.013)、蛋白尿(r=0.420,P=0.013)、RBP 水平(r=0.456,P=0.009)及尿糖阳性(r=-0.376,P=0.024)之间存在相关性。急性AAN组仅5例随访,肾功能大部分能改善,仅1例需要维持透析治疗。结论:急性AAN多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诉,病理上主要表现为小管刷状缘脱落、裸膜,大多肾功能有所恢复;慢性AAN主要表现为高血压、夜尿增多,乏力,病理上主要表现为肾小管基膜增厚,间质纤维化,血管病变较重,预后较差,与患者性别及住院时尿蛋白、尿糖及尿RBP之间存在相关性。研究四:CKD基础上发生急性马兜铃酸中毒患者的临床特点目的:马兜铃酸肾病是因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物质导致肾小管间质损害的一种疾病。既往人们对单纯的马兜铃酸肾病研究较多,但是在临床中有一些在原有CKD的基础上发生急性马兜铃酸中毒的案例。本研究旨在总结这部分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2000年至2009年间在全军肾脏病研究所经病理及临床诊断为急性马兜铃酸肾损害的患者,根据既往有无肾小球肾炎病史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共18例急性马兜铃酸肾损害患者,其中13例原有肾小球肾炎,5例为单纯马兜铃酸肾损害。两组患者发病年龄无明显差别。在肾炎组,有6例出现消化道症状,另7例均无明显特殊临床症状,大多在肾小球肾炎复诊过程中发现血肌酐升高。单纯AAN组,1例因原发病复诊时发现肌酐升高,4例出现消化道症状,且有2例出现少尿。实验室检查方面,两组患者在发病肌酐、贫血、高血压及尿糖阳性率、尿RBP水平及尿渗量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但肾炎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单纯 AAN 组(366.2±122.8 vs 218.0±125.8umol/l,P=0.037),尿蛋白及尿 NAG 酶明显升高(9.74±4.4 vs 1.38±1.01g/d,P=0.001 和 61.2±21.9 vs 27.4±15.8u/g.cr,P=0.007)。另尿蛋白电泳显示肾炎组患者尿液中大分子蛋白比例较高(25.0±6.32vs15.8±7.8%,P=0.029),而中分子蛋白比例无明显差异。肾炎组患者低钾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AAN患者(23.1 vs 83.0%,P=0.047),尿氨基酸定量也明显降低(310.7±173.7vs638.5±432.7mg/24h,P=0.036)。病理上,肾炎组患者小管刷状缘脱落和裸膜的发生率分别为92.3%和30.8%,另有15.4%的患者病理上能观察到小管基膜增厚扭曲,及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两组患者在小管间质病变上表现类似。随访过程中,共12例患者肾功能恢复,肾炎组中肾功能恢复的比例稍高于单纯AAN组,但未达统计学差异(76.9 vs 40.0%,P=0.176)。结论:在CKD基础上发生急性马兜铃酸肾损害的患者表现为超大量蛋白尿,尿液中有较多大分子物质,且与单纯急性马兜铃酸肾病相比,低钾血症发生率及尿氨基酸水平较低,而病理上小管间质损害与单纯急性马兜铃酸肾病类似。因此,对于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的CKD患者,应注意询问病史或者特殊用药史,有条件应尽可能行肾活检,避免马兜铃酸肾损害的漏诊。

马东红[4](2011)在《糖皮质激素对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低剂量糖皮质激素对不同程度肾损伤的慢性马兜铃酸肾病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及可能机制背景与目的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 AAN)是马兜铃类中草药引起的肾小管间质疾病。我国AAN以慢性最为多见,其病理损害大多数表现为肾间质纤维化。大量研究表明,各种肾间质纤维化均可能有炎症参与或有免疫因素参与。迄今为止,对慢性AAN尚无成熟的治疗方案。近年来,国内外已有少量关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AAN的报告,提示糖皮质激素对延缓AAN进展有一定疗效。本研究应用低剂量糖皮质激素对伴有轻中度及重度肾功能不全的慢性AAN患者进行治疗,重点观察该治疗对慢性AAN的病程有无有益作用。方法选择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1998年11月~2010年4月临床诊断慢性AAN患者共79例进入本研究。根据治疗前血清肌酐水平分为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组(血肌酐<354μmol/l,42例)和重度肾功能不全组(血肌酐≥354μmol/l,37例)。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组AAN患者分为激素治疗组(n=18)与对照组(n=24),两组患者在性别分布(P=0.839)、年龄(P=0.39)、治疗前各项血生化指标、血红蛋白及血压等方面均无显着差异。重度肾功能不全组AAN患者分为激素治疗组(n=23)与对照组(n=14),两组在性别分布(P=0.353)、年龄(P=0.262)、治疗前各项血生化指标、血红蛋白及血压等方面均无显着差异。对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随诊观察2年,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随诊观察1年。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血清肌酐值进行自身前后和组间比较,以评价激素治疗对肾功能不全的慢性AAN患者的病程进展有无影响;同时对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轻中度与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转归进行比较分析,以评价不同程度肾功能不全的AAN患者从激素治疗中的获益有无差别。结果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AAN患者,激素治疗组在2年随访时间内血肌酐基本维持稳定,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在随诊中血肌酐缓慢进行性升高,在9-24月的各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AAN患者中激素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在9-24月的各时间点,激素治疗组的血清肌酐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重度肾功能不全的AAN患者,激素治疗组血肌酐在6月内逐步下降,与初始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9月、12月血肌酐值略有回升,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而对照组患者血肌酐持续缓慢升高,6月、9月、12月时与初始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重度肾功能不全的AAN患者中激素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在6-12月的各时间点,激素治疗组的血清肌酐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重度肾功能不全组与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总随访时间内治疗有效率无明显差异。所有患者在随诊过程中血生化指标、血压、血红蛋白等均无明显变化。激素治疗组患者,尿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GF)-β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 MCP)-1明显下降。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轻微,仅部分患者出现类固醇糖尿病和带状疱疹病毒感染,2例高龄患者发生股骨头坏死。结论低剂量糖皮质激素能逆转或延缓轻中度及重度肾功能不全的慢性AAN患者病情进展,该种保护作用在治疗后3个月内即出现,至少可维持1-2年;低剂量糖皮质激素安全性较好,多数患者可耐受;糖皮质激素可降低尿TGF-β1和MCP-1的水平,可能是其治疗慢性AAN的作用机制之一。第二部分马兜铃酸肾病合并范可尼综合征患者临床及生化特点分析背景与目的小剂量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A)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可使该细胞变性、萎缩,出现肾小管功能障碍型AAN,主要表现为肾小管酸中毒和/或Fanconi综合征(Fanconi syndrome, FS)。目前国内外已有少量关于AAN伴Fanconi综合征的个案报道,尚未见大宗临床观察。目前漏诊、误诊仍常有发生,为了提高临床医生对AAN合并Fanconi综合征患者的认识,本研究对AAN合并Fanconi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生化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1月~2010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诊断AAN合并Fanconi综合征患者38例(初始血肌酐≤354μmol/1),男性10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为55.81±14.14岁。根据是否应用激素治疗分为一般治疗组(n=10)和激素治疗组(n=28)。对所有患者随诊观察1年,主要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血生化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尿糖、尿氨基酸定性、尿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等指标以及治疗反应。结果患者临床症状以乏力(68.42%)、恶心纳差(42.11%)、夜尿增多(15.79%)和腰背痛(21.05%)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有明显多饮多尿(26.32%),表现为骨痛、手足抽搐及泌尿系感染者均占5.26%。所有患者均有明显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3例患者行碳酸氢根重吸收排泄试验给予了证实。患者有明显物质转运障碍,包括低磷血症17例(44.74%)、低尿酸血症12例(31.58%)、肾性糖尿(100%)、氨基酸尿(72.2%)和低分子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1.06±0.58g),尿β2-MG明显升高(2855.12±3488.98ng/1)。4例患者接受肾活检,结果显示有明显小管-间质病变。随访过程中,对照组患者大多数进入透析,尿糖持续存在。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大多数患者肾功能维持稳定,尿氨基酸转阴,部分患者尿糖消失。所有患者12月时尿β2-MG明显降低(879.08±694.19ng/1),血尿酸、血磷有所恢复,分别为273.30±81.27μmol/l和1.15±0.23mmol/l,和初始相比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兜铃酸肾病可合并Fanconi综合征,完善相关检查可明确诊断;糖皮质激素对AAN继发的范可尼综合征有一定疗效。第三部分地塞米松对马兜铃酸诱导HKC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作用背景与目的肾小管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在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马兜铃酸可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EMT转变为肌成纤维细胞,还可能通过细胞间“交叉对话”(如释放细胞因子等)作用于间质成纤维细胞,激活后者合成及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致使肾间质纤维化。近年来,有报道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马兜铃酸肾病,但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部分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 Dex)对AA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C)发生EMT的作用。方法实验一实验分组为:(1)正常对照组;(2)AA刺激组(10μg/ml); (3)地塞米松作用组(100μmol/l); (4) AA (10μg/ml)+无水乙醇(100μmol/l)组:(5)AA (10μg/ml)+不同剂量的地塞米松(100、10、1、0.1、0.01μmol/l)共同处理48小时。应用激光共聚焦方法检测HKC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a-smooth muscle actin,α-SMA)、E-钙粘素(E-cadherin)的表达,Real-time 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α-SMA、E-钙粘素的表达强度,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Ⅰ型胶原(collagen I,COLⅠ)的表达。实验二实验分组为:(1)正常对照组;(2)AA刺激组(10μg/ml);(3)地塞米松作用组(100μmol/l); (4) AA(10μg/ml)+地塞米松(100μmol/l)共同处理0、6、12、24、48小时。Real-time 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SMA、E-钙粘素的表达强度,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FN、COL I的表达。所有实验均重复3次结果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作用48小时,与阴性对照组比较,AA作用组和AA+无水乙醇组E-钙粘素表达明显减弱,a-SMA表达明显增强,单独Dex作用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同AA作用组相比,Dex(100μmol/l)与AA共同作用组,α-SMA表达明显减弱而E-钙粘素表达明显增加。随Dex浓度下降,α-SMA表达逐渐增加而E-钙粘素表达逐渐减弱。2. 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和ELISA结果显示,AA作用48小时后,HKC细胞a-SMA表达较阴性对照组显着升高,E-钙粘素表达显着降低,培养液上清中FN、COL I明显升高(P<0.05),而单独Dex作用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与AA单独作用组相比,Dex (100μmol/l)与AA共同作用组α-SMA表达明显降低,E-钙粘素表达显着升高,随着与AA共同作用的Dex浓度下降,α-SMA表达和培养液上清中FN、COL I的水平逐渐升高,E-钙粘素表达逐渐降低(P<0.05)。3. 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和ELISA结果显示,48小时内,随作用时间延长,AA组a-SMA和培养液上清中FN、COL I的水平逐渐增加,E-钙粘素表达逐渐减低,与对照组相比,在24和48小时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A+Dex组a-SMA和培养液上清中FN、COL I的水平在48小时内逐渐下降,而E-钙粘素的表达在48小时内无明显降低,和单独AA刺激组相比,48小时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AA能诱导体外培养的HKC细胞发生EMT,Dex能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AA诱导HKC细胞发生EMT,主要发生于Dex干预后24和48小时。第四部分地塞米松抑制马兜铃酸诱导HKC细胞EMT过程中Smad信号途径表达的变化背景与目的有研究表明,在慢性马兜铃酸刺激导致的EMT和间质纤维化过程中,TGF-β1/Smad信号途径起主要作用;该途径中起关键作用的是Smad3,在Smad3基因敲除的实验动物中,肾组织无明显EMT发生。近年来,已有少量关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AAN的报告,研究发现激素治疗对AAN模型大鼠的肾间质纤维化有一定程度的减轻。同时相关学科领域研究发现,在支气管上皮细胞发生EMT过程中,给予地塞米松可减少α-SMA、Ⅰ型胶原和粘蛋白C的表达;在成骨细胞中,应用地塞米松可抑制Smad3途径的激活。本部分的研究目的是探讨Dex抑制AA诱导HKC细胞发生EMT的过程中对TGF-β1/Smad信号途径的影响。方法实验一实验分组为:(1)正常对照组;(2)AA刺激组(10μg/ml);(3)地塞米松作用组(100μmol/l);(4)AA(10μg/ml)+无水乙醇(100pmol/l)组:(5)AA (10μg/ml)+不同剂量的地塞米松(100、10、1、0.1、0.01μmol/l)共同处理48小时。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KC细胞的Smad7和TGF-β1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KC细胞的TGF-β1、p-Smad3、Smad3和Smad7蛋白的表达。实验二实验分组为:(1)正常对照组;(2)AA刺激组(10μg/ml);(3)地塞米松作用组(100μmol/l);(4) AA(10μg/ml)+地塞米松(100μmol/l)共同处理0、6、12、24、48小时。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KC细胞的Smad7和TGF-β1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KC细胞的TGF-β1、p-Smad3、Smad3和Smad7蛋白的表达。结果1.和阴性对照组相比,AA刺激组HKC细胞TGF-β1 mRNA表达、p-Smad3和TGF-β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增高,Smad7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Dex单独作用组以上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而AA+Dex组,不同浓度Dex干预后HKC细胞TGF-β1 mRNA、p-Smad3和TGF-β1蛋白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Smad7 mRN 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逐渐升高,其中较高浓度的Dex处理组最显着。2.48小时内,随作用时间延长,AA刺激组TGF-β1 mRNA、p-Smad3和TGF-β1的蛋白表达水平均逐渐增加,Smad7 mRNA和蛋白表达逐渐下降,以24和48小时最明显,和阴性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AA+Dex组TGF-β1mRNA和蛋白表达、p-Smad3蛋白表达在48小时内均无明显升高,Smad7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降低,和单独AA刺激组比较,24和48小时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Dex可抑制AA诱导的HKC细胞发生EMT,其机制可能与下调EMT过程中TGF-β1和p-Smad3、上调Smad7分子的表达有关,提示TGF-β1/Smad通路可能是Dex抑制EMT发生的机制之一。

李丽[5](2009)在《马兜铃酸肾病(AAN)病理学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介绍国内近几年有关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AAN)病理学方面研究现状。方法查阅国内近几年有关马兜铃酸肾病病理学方面研究资料,并就在动物实验、建模、人肾细胞体外实验、临床研究及非损伤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汇总、综述。结果:AAN主要以肾间质、小管及血管改变为主,并存在CD4+、CD8+和CD68+细胞浸润;HKC细胞凋亡,可能与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AAN与肿瘤相关。结论马兜铃酸对肾损害在动物建模、人肾细胞体外实验、临床病理学均已得到证实,且与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长短有关;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及中成药品种繁多,有必要对其药理、毒理、致病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尹广,刘正钊[6](2009)在《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文中研究表明介绍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诊断要点以及减少漏诊、误诊的方法。诊断线索主要有:(1)服用含马兜铃酸药物的病史;(2)肾脏损害主要表现为肾功能损害,与肾功能损害不成比例的贫血、肾小管损害,特别是近端肾小管损害,如肾性糖尿、尿N-乙酰胺基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升高、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升高、氨基酸尿、小分子蛋白尿、低渗尿、肾小管性酸中毒、低尿酸血症等;(3)肾活检病理特点主要呈现急、慢性肾间质小管性病变。急性肾小管坏死者,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裸膜;慢性间质性肾炎者,肾间质广泛纤维化,但极少炎性细胞浸润。诊断应将临床、肾脏病理及用药史相结合,综合分析,同时注意基础肾脏疾病以及药物、剂量对临床病理表现的影响,认识马兜铃酸肾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及个体差异,从而减少漏诊、误诊。

尹广,刘正钊[7](2009)在《马兜铃酸肾病发病机制与诊断的某些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于敏,赵伟,刘晓玲,文娜,史耀勋,田谧,王安娜[8](2009)在《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兜铃酸肾病是一种药物性肾损害疾病。目前含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A)的中草药引起的急、慢性肾功能损害已受到了国内外肾脏病学者的广泛关注,充分了解本病的发病机制及其临床表现,以早期诊治,对本病的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尽量避免使用或规范使用含AA的中草药及中成药制剂,并坚持"中病即止"与"辨证论治"的原则,是预防马兜铃酸肾病的重要措施。

纵晓英[9](2009)在《马兜铃酸肾病研究进展》文中指出

万利[10](2008)在《慢性马兜铃酸肾病病程进展的初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马兜铃酸肾病(AAN)是马兜铃类中药引起的肾小管间质疾病,临床以慢性AAN最为多见,其病理以寡细胞性慢性肾间质纤维化为特征。迄今为止,对慢性AAN尚无成熟的治疗方案。近年国内外已有少量关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AAN的报告,提示该治疗对延缓AAN进展有一定疗效。本文对轻中度肾衰及重度肾衰的慢性AAN患者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以观察该治疗对慢性AAN的病程有何有益作用。方法自2000年10月至2008年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诊治的慢性AAN患者共58例入组,根据治疗前血清肌酐分为轻中度肾衰组(Scr<530umol/l,44例)与重度肾衰组(Scr>530umol/l,14例)。轻中度肾哀组AAN患者分为激素治疗组(n=23)与对照组(n=21),两组患者的性别(女16/男7 vs女18/男3,P=0.287)、平均年龄(55.96±11.3岁vs56.19±13.2岁,P=0.950)、治疗前血清肌酐(334±98umol/l vs 292±95umol/l,P=0.153)均无显着差异。对1年的观察时间内两组患者的血清肌酐进行自身对照分析及两组间比较分析,以评价激素治疗对轻中度肾衰的慢性AAN的病程进展有无影响。重度肾衰组14例均接受激素治疗,女11例,男3例,平均年龄54.43±10.4岁,治疗前血清肌酐640±66umol/l。对1年的观察时间内该组患者血清肌酐进行自身对照分析,以评价激素治疗对重度肾衰的慢性AAN的病程进展有无影响。应用激素治疗的全部AAN患者为37例(女27例,男10例),平均年龄55.38±10.8岁,入组前血清肌酐为450±173umol/l。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全部AAN患者的血清肌酐水平的变化进行自身对照分析,以评价激素治疗对慢性AAN病程进展的影响;同时对轻中度。肾衰组与重度肾衰组的血清肌酐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评价不同程度肾衰的AAN患者从激素治疗中的获益有无差别。结果轻中度肾衰AAN患者中,激素治疗组在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时的血清肌酐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在最初3个月内血肌酐有所下降(300±78umol/l vs 334±98umol/l,P=0.196),3个月时Scr较治疗前下降33.6±4lumol/l(下降幅度8.2±11.4%),3个月后至1年内Scr维持稳定(1年后Scr为305±75umol/l)。对照组在6个月、9个月、1年时的血清肌酐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升高(P均<0.05),在1年的观察时间内,血肌酐呈持续性显着升高(411±167umol/l vs 292±95umol/l,P=0.031)。轻中度肾衰AAN患者中激素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在6个月、9个月、1年时,激素治疗组的血清肌酐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各观察点P均<0.05)。在1年内观察时间内,激素治疗组延缓加逆转的总有效率19例/20例(95%),对照组肾功能延缓加逆转的总有效率5/13例(38.5%),激素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重度肾衰AAN患者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时,其血清肌酐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下降(P均<0.05)。在最初3个月内血肌酐下降明显(539±86umol/l vs 640±66umol/l,P=0.002),3个月时Scr较治疗前下降101±67umol/l(下降幅度15.7±10.6%),3个月后至1年内Scr维持稳定(1年后Scr为555±111umol/l)。应用激素治疗的全部慢性AAN患者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时的血清肌酐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在最初3个月内血肌酐有所下降(393±143umol/l vs 450±173umol/l,P=0.130),3个月时Scr较治疗前下降60±61umol/l(下降幅度11.1±11.5%),3个月后至1年内Scr维持稳定(1年后Scr为399±151umol/l)。轻中度肾衰AAN患者与重度肾衰AAN患者接受激素治疗后,在治疗后3个月内重度肾衰组比轻中度肾衰组获益更明显(Scr下降数值101±67umol/l vs 33.6±41umol/l,P=0.003);3个月至1年内两组获益无显着差异;治疗前至治疗后1年内两组获益无明显差异(Scr下降数值87±126umol/l vs 28±70umol/1,P=0.158)。在1年的观察时间内,重度肾衰组延缓加逆转的总有效率为11例/12例(91.7%),轻中度肾衰组延缓加逆转的总有效率为19例/20例(95.5%),两组间有效率比较无显着差异(P=0.706)。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轻中度肾衰AAN患者中激素治疗组有9例出现不良反应,4例类固醇性糖尿病、4例疱疹病毒感染、1股骨头坏死;重度肾衰AAN患者1例出现血糖升高。股骨头坏死发生在治疗后1年时,此后改例退出本研究。其余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经对症治疗好转,仍坚持应用原治疗方案。结论对轻中度肾衰的慢性AAN患者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能逆转或延缓肾功能不全的进展,有明显保护肾功能的作用;重度肾衰AAN患者接受小剂量激素治疗亦能改善其肾功能。上述的激素保护作用在3个月内即出现,维持至少1年。重度肾衰组比轻中度肾衰组从激素治疗中获益在3个月内显着,1年内无明显差异。对AAN患者长期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安全性较好,大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二、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病理表现及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病理表现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肾间质纤维化在肾性贫血中的作用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462例IgA肾病患者发生肾性贫血的临床病理及相关因素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适量马兜铃酸创建C57BL/6小鼠肾性贫血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尼达尼布改善肾性贫血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英文缩写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2)中草药肾脏损害18例临床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观察项目
        1.2.1 一般情况
        1.2.2 实验室检查
    1.3 肾组织病理检查
    1.4 随访观察
2 结果
    2.1 18例中草药肾脏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
        2.1.1 急性马兜铃酸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
        2.1.2 慢性马兜铃酸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
    2.2 病理表现
    2.3 马兜铃酸肾病与非马兜铃酸或成分不明中草药所致肾毒性比较
3 讨论
    3.1 马兜铃酸肾病的分型及其表现
    3.2 慢性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特点
    3.3 不含马兜铃酸成分中草药所致肾毒性临床特点

(3)药物导致的肾小管间质疾病的临床病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绪论
    药物导致的肾脏疾病
    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
第二章、药物导致的急性间质性肾炎的临床病理研究
    (一)、药物致急性间质性肾炎(DAIN)的临床病理观察
        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二)、肾功能延迟恢复的DAIN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章、马兜铃酸肾损害的临床病理特征
    (一)、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二)、CKD基础上发生急性马兜铃酸中毒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糖皮质激素对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的英文缩写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低剂量糖皮质激素对不同程度肾损伤的慢性马兜铃酸肾病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研究背景与目的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马兜铃酸肾病合并范可尼综合征患者临床及生化特点分析
    研究背景与目的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地塞米松对马兜铃酸诱导HKC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作用
    研究背景与目的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地塞米松抑制马兜铃酸诱导HKC细胞EMT过程中Smad信号途径表达的变化
    研究背景与目的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马兜铃酸肾病发病机制与诊断的某些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马兜铃属中草药及其主要化学成分
2 马兜铃酸肾病发病机制的某些进展
    2.1 急性肾衰竭型及肾小管功能障碍型
    2.2 慢性肾衰竭型
        2.2.1 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
        2.2.2 间质成纤维细胞活化
        2.2.3 肾缺血
        2.2.4 细胞免疫机制
        2.2.5 其他
3 马兜铃酸肾病临床诊断的某些进展
    3.1 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
        3.1.1 急性肾衰竭
        3.1.2 慢性肾衰竭
        3.1.3慢性肾小管-间质损伤
    3.2 马兜铃酸肾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及个体差异
        3.2.1 有无肾炎病史者临床病理表现不同
        3.2.2 药物剂型剂量对临床病理表现的影响
    3.3 提示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病理线索

(8)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及其中成药制剂
2 AAN的发病机制
    2.1 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毒性损伤与持续修复不良
    2.2 “胞浆毒”假说
    2.3 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或凋亡
    2.4 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
    2.5 肾间质成纤维细胞增生或活性增高
    2.6 肾小血管壁缺血假说
    2.7 免疫反应的参与
3 AAN的临床表现及临床病理类型[6]
    3.1 AAN的临床表现
    3.2 AAN的临床病理类型
        3.2.1 急性马兜铃酸肾病
        3.2.2 慢性马兜铃酸肾病
        3.2.3 肾小管功能障碍型马兜铃酸肾病
4 AAN的防治措施
    4.1 加强卫生宣教 消除中药安全无毒的错误观点
    4.2 不要轻信游医 坚持“中病即止”的原则
    4.3 重视中药的加工 炮制 规范使用中药
    4.4 注意可能存在的肾损害的危险因素
    4.5 AAN的治疗
        4.5.1 西医药治疗
        4.5.2 单味中药或复方中药的应用
5 结 语

(10)慢性马兜铃酸肾病病程进展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语表
正文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临床症状
        患者的血清肌酐Scr变化分析
        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
        治疗的不良反应
        治疗后生化指标的变化
    讨论
        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马兜铃酸肾病治疗现状
        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慢性AAN病程进展的作用
        糖皮质激素应用的剂量与疗程
        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不良反应
    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致谢
个人简介

四、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病理表现及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肾间质纤维化在肾性贫血中的作用及干预研究[D]. 汪杨.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2]中草药肾脏损害18例临床探讨[J]. 沈建松,唐炯,宫壮,贾海萍. 现代医药卫生, 2013(14)
  • [3]药物导致的肾小管间质疾病的临床病理研究[D]. 陈冬梅. 南京大学, 2012(07)
  • [4]糖皮质激素对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马东红.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1(11)
  • [5]马兜铃酸肾病(AAN)病理学研究现状[A]. 李丽. 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 2009
  • [6]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J]. 尹广,刘正钊.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9(04)
  • [7]马兜铃酸肾病发病机制与诊断的某些进展[J]. 尹广,刘正钊.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9(03)
  • [8]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防治[J]. 于敏,赵伟,刘晓玲,文娜,史耀勋,田谧,王安娜.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9(02)
  • [9]马兜铃酸肾病研究进展[J]. 纵晓英.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01)
  • [10]慢性马兜铃酸肾病病程进展的初步分析[D]. 万利.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8(07)

标签:;  ;  ;  ;  ;  

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病理表现及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