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与日本民族特色

日本人与日本民族特色

一、日语与日本民族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胡红娟[1](2021)在《基于文化视角的日语委婉表达》文中提出委婉表达是日语的特点之一,间接、含蓄的表达方式可以在人际交往中避免冲突的发生,使交流得以顺畅、圆润地进行。日本人在长期的独特文化的熏陶下,产生了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本文主要探讨委婉表达的各种形式及社会文化环境对它的影响。

郝东升[2](2021)在《山西沦陷区教育研究》文中提出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继而蚕食华北,1937年7月7日以炮轰宛平县城和进攻卢沟桥为标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依靠军事上的优势,迅速占据了中国东南沿海及华北、华中、华南的大片领土。然而,军事占领并不能从根本上稳固其殖民统治,为了向侵华日军提供稳固的后方基地,日军在各占领区组建伪政府,实施“以华治华”,而沦陷区教育作为配合日伪政府强化其统治的一项重要措施,与直接的屠杀和劫掠政策截然不同,它的根本目的是泯灭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用军国主义文化取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中国永远沦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一般而言,日伪政府管理下的教育大致分三种不同形式的教育,即奴化教育、教会教育与日本居留民教育。所谓奴化教育,是以日本政府在中国台湾、朝鲜及中国东北实施殖民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推行的一种以削弱中国人民抵抗意志,养成“顺民”的教育。教育政策的制定、教材的篡改,均以稳固统治,削弱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为目的。从殖民教育的本质而言,培养愚民是殖民教育的根本目的,但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历届政府积极推动义务教育,中国民众的知识普及率已有很大提高,而山西省尤为显着。对此,日本政府亦有着清醒地认识:愚民教育已不能适应占领区的统治需要,欲想对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知识分子及成年人实施奴化教育,难度颇大。如能从儿童教育入手,经过数十年的教育,有可能弱化并消弭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为此,日伪政府积极检定和培训教师,开办小学,恢复小学教育。日军宣抚班和日本宗教团体在日占领区设立日语学校,招收学生,推广日语,从而培养了一大批能够熟练掌握日语的学生,进一步强化了日军对各占领区的殖民统治。近代以来,传教士跟随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而渗透于中国内地,教会学校亦在传教士的积极努力下得以萌芽和发展,并发展成为近代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凭借其军事优势,迅速占领了中国的大片领土,如何在其占领区内推行殖民教育,日本政府在鼓励创办日语学校、篡改教科书的同时,亦对当地既有的教会学校加以改造。以山西沦陷区而论,日伪政府对教会学校政策演变主要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太平洋战争前,对已经存在的教会学校,日本政府以殖民主义特有的排他性原则,劝告其自行关闭或接受改造,令其严格遵照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修正私立学校规程》办学,以尽可能地减弱西方国家对沦陷区教育的影响力。二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对于德意系教会学校,日本政府限制其发展;对于英美系教会学校强令其关停。日本政府正是依靠这种手段,逐渐实现了其对占领区内教会学校的控制。居留民教育是日本政府对其国外移民的一种教育。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侵华日军涌入中国的日本居留民人口激增,使得居留民教育成为现实的需要。为适应“总力战”需要,日本政府对在外居留民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进行修改,强化军国民动员体制。为使日本居留民子弟迅速适应山西占领区的环境,日本人学校增加占领区的游学及占领区知识的传授,从而为长期占领中国培养“优秀”的统治者。这使得看似孤立的居留民教育,成为沦陷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述三种教育中,居留民学校主要从事于日本居留民子弟的教育,涉及的人数有限,且是一种相对封闭的教育。教会学校遭日伪政府的督饬改造或关停,对于沦陷区教育的影响力微乎其微。奴化教育是三种教育中,覆盖人数最多,日伪政府投入人力、物力最多的教育,但受日军统治不稳定的影响,奴化教育实施的时间长短不一,未能培养成日本殖民统治所需的大量“顺民”。

刘岩,李晶晶[3](2021)在《基于语言学与翻译学的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对歌”的日语表记嬗变研究》文中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学者对西南少数民族歌文化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笔者在收集与整理日本学者对西南少数民族歌文化研究史料的过程中发现,日本学者对于"对歌"的日语表记较为多样。基于此,本研究利用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CINII、KAKEN等数据库,明确了西南少数民族"对歌"日语表记的多样性。首先,明晰了"对歌"日语表记的历时变化。其次,借助语言学与翻译学的双重视角,一方面从语言学的角度阐释"对歌"多种日语表记的语义差异;另一方面,从翻译学视角论述少数民族"对歌"与日译表记"歌+挂け"互译的可能性。概而言之,通过对西南少数民族歌文化"对歌"一词在日语表记的多维论述,可以为推介我国优秀少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有益的参考。

柴红梅,刘楚婷[4](2021)在《政治地理学视域与“外地”的日本文学论》文中研究表明在21世纪,空间的革命和地理学的再认识推动了认识论范畴的变革。政治地理学的研究视角以其兼具广度和深度、跨越时间和空间、破译空间与权力关系的特性,开辟了认识问题的崭新领域。在这一视域下重新审视"越境"到"外地"的日本文学,便会打破呆板的二元对立的研究方法,以开放的、动态的意识破解这一文学的多元性、复杂性和独特性,揭示以往鲜有探讨的"外地"的日本文学的"孤儿"特性、"混血性"和迥异于欧洲的"现代性"特质,解析在日本的"内地"所无法解明的复杂难题,这些新认识和新发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改写"外地"的日本文学在日本文学史上的位相,是对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的有益补充。

王婷[5](2021)在《浅谈高职高专日语教学中的日本文化导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的手段,是人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桥梁,而语言本身就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以高职高专日语教学为例,既要给学生传授语言专业知识,也要让学生深入了解日本文化。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到日语的精髓,进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日语教学可通过词汇教学、语法教学、文章讲解等途径导入日本文化。文化导入的教学方法有:(一)运用文化比较法;(二)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手段;(三)引入"微课"教学;(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五)引导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六)建立校内日语情景实训中心。

马嫣,张琛[6](2021)在《《劳特利奇日本社会语言学手册》评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引言近年来,有关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手册不断问世,但按照国别或语言编写的相关手册仍较为罕见。Patrick Heinrich和Yumiko Ohara于2019年编辑出版的《劳特利奇日本社会语言学手册》(Routledge Handbook of Japanese Sociolinguistics)分为五大部分,共收录28篇文章,聚集了二十余位日本本土和海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日本社会语言学研究进行了全面介绍,涉及批判社会语言学、日本方言学、语言生活研究、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等领域,无论是对日本社会语言学领域,还是社会语言学整体现状感兴趣的学生和研究者都有所启发。

陶梦頔,王甫[7](2021)在《从日语的滥用看抗战题材剧中文化话语权的失衡》文中指出抗战剧作为我国一种独特的电视剧类型具有重要地位,然而近年来日语的滥用、误用问题不仅拉低了艺术水准,更造成了文化话语权的失衡,对于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情感带来了一定的伤害。本文梳理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抗战剧中的日语使用情况,分析文艺作品中使用不同语种的文化意义、世界范围内为保护语言纯洁性和文化输出的举措及其在文艺作品中的体现,阐明抗战剧中滥用日语的弊端和解决此类问题的应对策略。

王钦[8](2021)在《基于文化视角的日语语感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感是日语的重要标识,是词语在其核心意义之外的附加表达,具有评价性、情意性及民族性特征。日语语感的指涉范围主要集中在词汇层面,一个词语在一种语言中具有怎样的语感,取决于它们各自所依附的文化价值观念。日语语感的文化特质,体现在日本人以心传心的文化心理、以和为贵的处世观念和敬畏语言的言霊信仰之中。受此语感文化的影响,在日语的语言交际中,我们不仅要读懂语言背后的情绪意图,注重交际中的文化语境,还要充分认识到中日语言表达的差异性,从而更好地驾驭这门语言。

邹建英[9](2021)在《新旧之变:台湾新文学的发生研究》文中指出

吴家泰[10](2021)在《伪满时期日本对中国东北中学殖民教育政策研究》文中指出

二、日语与日本民族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语与日本民族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文化视角的日语委婉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 日本文化的特点
    1.1 以和为贵
    1.2 以心传心
    1.3 朦胧美
    1.4 内外意识突出
2 日语的委婉表达
    2.1 假定、 请求、 推测的委婉表达
    2.2 善解人意的表达
    2.3 普遍运用敬语
    2.4 表达习惯省略
    2.5 表达方式多意
3 日语委婉语表达的文化内涵及其原因
    3.1 儒家思想
    3.2 佛教禅宗
4 结 语

(2)山西沦陷区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
    四、资料收集与运用
第一章 七七事变前山西省教育概况
    第一节 七七事变前日本对山西省的调查与认识
    第二节 七七事变前山西省教育的发展
第二章 伪山西省公署的设立与伪教育行政体系的运行
    第一节 伪山西省公署的设立
        一、侵占与宣抚
        二、伪政府的建立与矛盾
        三、治安与财政
    第二节 奴化教育政策与行政管理体系
        一、奴化教育政策的制定
        二、伪教育行政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第三章 山西沦陷区学校教育
    第一节 学校的设立及运行
        一、校舍紧张
        二、经费不足
        三、生源紧张
    第二节 教员的登录、检定与培训
        一、教员的登录与检定
        二、教员的培训
        三、教员的培养
        四、教员的经济生活
        五、信任危机
    第三节 教学工作与学校生活
        一、课程、教学督导
        二、日籍教员的作用
        三、各类活动中的教员与学生
        四、伪政府“捏合”下的中日学生交流活动
第四章 山西沦陷区教会学校教育
    第一节 七七事变前山西教会学校
    第二节 太平洋战争前的教会学校
        一、山西沦陷区的教会
        二、日伪政府对教会学校政策的演变
    第三节 太平洋战争后的教会学校
第五章 山西沦陷区日语教育
    第一节 占领区的语言政策
    第二节 驻军与日本宗教团体的日语教育
        一、驻军的日语教育
        二、日本宗教团体设立的日语学校
    第三节 日伪政府设立的各类日语培训学校
        一、山西省公署公务人员训练所日语教员班
        二、太原市立日语学校
        三、各伪县政府附设的日语讲习所
    第四节 中小学校的日语教育
        一、中小学校日语教育实施情况
        二、日语教员的培养与培训
第六章 山西沦陷区居留民教育
    第一节 居留民的社会生活
        一、人口激增
        二、职业构成
        三、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运行
        四、日常生活
        五、学校的设立
    第二节 日本人学校的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来源
        二、学生构成
    第三节 “皇国少年”的养成
        一、课程设置
        二、勤劳报国与少年参军
结语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基于语言学与翻译学的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对歌”的日语表记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西南少数民族歌文化“对歌”的日语表记
    2.1“对歌”的日语表记整理
    2.2“对歌”日语表记问题的提出
3.西南少数民族歌文化“对歌”与日语表记“歌垣”
    3.1 基于语言学视阈下的“对歌”与“歌垣”的语义分析
    3.2 翻译学视阈下的“对歌”与“歌垣”的不对称性
4.西南少数民族歌文化“对歌”与日语表记“歌+挂け”
    4.1 语言学视阈下的“对歌”与日语表记“歌+挂け”的语义分析
        4.1.1 歌挂け
        4.1.2 挂け合い歌
        4.1.3 歌の挂け合い
        4.1.4 挂け歌、歌挂け歌、対唱歌
    4.2 翻译学视阈下“对歌”与“歌+挂け”互译的可能性
        4.2.1 歌挂け、歌の挂け合い、挂け合い歌
        4.2.2 挂け歌、歌挂け歌、対唱歌
5.结论

(4)政治地理学视域与“外地”的日本文学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治地理学视域与日本的“外地”
二、“外地”的日本文学
    (一)“外地”的日本文学考
    (二)“外地”的日本文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三)政治地理学视域与文学研究的关系
三、政治地理学视域与“外地”的日本文学的再思考

(5)浅谈高职高专日语教学中的日本文化导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日语教学中日本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二、日语文化导入的主要途径
    (一)词汇教学中日本文化的导入
    (二)语法教学中日本文化的导入
    (三)文章讲解中日本文化的导入
三、文化导入的教学方法
    (一)运用文化比较法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手段
    (三)引入“微课”教学
    (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五)引导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六)建立校内日语情景实训中心
结语

(6)《劳特利奇日本社会语言学手册》评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内容简介
    第一部分:日本的语言和语言变体
    第二部分:多语生态
    第三部分:变异、风格和互动
    第四部分:语言问题与语言规划
    第五部分:研究概览
3 简要评价
    3.1 主要特点
    3.2 不足之处

(7)从日语的滥用看抗战题材剧中文化话语权的失衡(论文提纲范文)

一、抗日题材影视剧中的日语使用情况
二、文艺作品中所使用语种的重要性及其文化话语权体现
    (一)所用语种的文化输出作用
    (二)所用语种的爱国情怀体现
    (三)所用语种的文化话语权彰显
三、抗日题材影视剧中滥用日语的弊端
    (一)造成了观众观看的不顺畅
    (二)导致剧中人物的“新固化模式”产生
    (三)对于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及民族情感的伤害
四、结语

(8)基于文化视角的日语语感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感是日语的重要标识
    (一)日语语感的概念
    (二)日语语感的特征
        1.日语语感的评价性
        2.日语语感的情意性
        3.日语语感的民族性
二、日语语感的文化特质
    (一)以心传心的文化心理
    (二)以和为贵的处世观念
    (三)敬畏语言的言霊信仰
三、日语语感文化对交际的影响
    (一)读懂语言背后的情绪意图
    (二)注重交际中的文化语境
    (三)认识中日语言表达的差异性

四、日语与日本民族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化视角的日语委婉表达[J]. 胡红娟.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山西沦陷区教育研究[D]. 郝东升. 山西大学, 2021
  • [3]基于语言学与翻译学的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对歌”的日语表记嬗变研究[J]. 刘岩,李晶晶. 翻译研究与教学, 2021(02)
  • [4]政治地理学视域与“外地”的日本文学论[J]. 柴红梅,刘楚婷. 山东社会科学, 2021(10)
  • [5]浅谈高职高专日语教学中的日本文化导入研究[J]. 王婷. 西部学刊, 2021(18)
  • [6]《劳特利奇日本社会语言学手册》评介[J]. 马嫣,张琛. 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 2021(02)
  • [7]从日语的滥用看抗战题材剧中文化话语权的失衡[J]. 陶梦頔,王甫.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21(09)
  • [8]基于文化视角的日语语感探究[J]. 王钦.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9]新旧之变:台湾新文学的发生研究[D]. 邹建英. 闽南师范大学, 2021
  • [10]伪满时期日本对中国东北中学殖民教育政策研究[D]. 吴家泰. 延边大学, 2021

标签:;  ;  ;  ;  

日本人与日本民族特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