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肥与复合肥的区别

复合肥与复合肥的区别

一、复合肥与复混肥的区别(论文文献综述)

王昭然[1](2020)在《钢渣-锰渣复混肥的制备与生态性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工业生产大国,工业固废产生量的逐年增长以及多年巨大的堆积量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农业方面由于常年过量的施用化肥,导致肥料的利用率偏低、土壤板结、作物品质下降、土壤缺乏植物生长所需的中微量元素等问题。为了充分利用工业固废的价值,制备出一种富含中微量元素的复混肥,开展了钢渣-锰渣复混肥的研制与复混肥生态性的研究。针对钢渣、锰渣的物料特性,开发出钢渣-锰渣复混肥原料制备及产品成型方法,获取了最佳工艺参数。将钢渣、锰渣原料在110℃条件下烘干24h,混匀方式采用先球磨钢渣、锰渣再加入外加剂(尿素、磷酸二氢钾、磷肥)一起短时间球磨混匀的方式,造粒时的原料粒度200目≥80%,掺水方式采用先加水3%~6%加湿,造粒时以喷淋的方式加水,圆盘造粒机的运行参数为转速控制在575r/min-625r/min,倾角为45°~60°。基于克服现有复混肥质量控制的不确定性,提出了钢渣-锰渣复混肥的筒压强度和吸水率等精确质量控制技术指标。钢渣-锰渣复混肥生球最佳配比为:钢渣:锰渣=9:1,其堆积密度为1.019 g/cm3,表观密度为1.942 g/cm3,吸水率为15.23%,筒压强度为2.28 Mpa。水化反应生成的聚合物网络与C-S-H凝胶粘结橄榄石(Ca O·RO·Si O2)和镁蔷薇石(3Ca O·RO·2Si O2)、石英等硬质矿相,使得复混肥结构紧密且具有较高的筒压强度。为掌握钢渣-锰渣复混肥对施种土壤的安全性,借助土壤生态安全性原理,提出了钢渣-锰渣复混肥生态性能检测方法。钢渣、锰渣中Cr、Cd、Pb、Cu、Zn、Ni、Hg、AS重金属元素含量以及浸出含量检测,结果表明,钢渣、锰渣复混肥生球中几乎没有Ni、Cd、Hg、AS等重金属元素,由于钢渣-锰渣复混肥产生的水化反应对重金属具有吸附、固化的作用,其中的Cr、Ni、Cu、Zn、Pb等TCLP浸出含量很少甚至检测不出,不会对土壤-植物生态系统带来风险。为探索钢渣-锰渣复混肥的适用范围,研究了钢渣-锰渣复混肥的肥效,并进行了现场施种,发现钢渣-锰渣复混肥适合我国南方酸性土壤。钢渣-锰渣复混肥的p H为7.66,呈弱碱性,具有一定的改善酸性土壤的作用。钢渣-锰渣复混肥中含有效氮12.26%,有效P2O513.07%,有效K2O 4.69%,总养分30.02%大于15%,符合GB1887-2009对有机-无机复混肥的营养元素要求。在玉米、桉树试种实验中已取得明显的促进作物生长效果。

陈红兵[2](2020)在《钙多肽对水稻(Oryza sativa L.)吸收Cd2+的阻控效应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镉大米”的连续出现标志水稻土性质的特殊性和污染的严重性,同时也表明镉污染水稻土治理技术的复杂性和难度性,目前的相关治理技术均取得一定成效,如化学原位钝化、有机肥氧化还原、钙离子竞争性抑制等技术,但均存在一个技术缺陷---重金属隔离子仍然存在土壤中,随时将再产生“镉大米”,因此,上述技术只能算是一种应急技术;针对此情况,相关专家提出秸秆修复技术,但如何实施尚未定论,基于此现状,本研究将含蛋白高、可作优质有机肥的植物饼粕与具有钙离子的生石灰组合,在高温下强制解析为全水溶性的、具有高活性钙离子的蛋白多肽--钙多肽,结合前期研究,以期钙多肽具有有机肥特性(蛋白氮)、化学钝化剂的特性(游离巯基、羧基基团)、竞争性抑制特性(有效态钙离子),并通过水培阻控、种植肥效、土壤钝化、吸收阻控等内容的研究及其细胞学、转录组学、土壤化学机理分析,探索钝化与竞争性抑制联合阻控→高密度水稻种植→安全种子→含镉秸秆去除修复模式,达到安全种植与去除修复同步化,为镉污染水稻土治理形成新的技术参考。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水培阻控研究,分析了不同浓度镉处理及钙多肽调控镉处理下水稻幼苗生长的生理变化和根系对镉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镉浓度的增加,镉胁迫抑制了水稻幼苗的株高和根生长,不同浓度镉胁迫下施加一定量的钙多肽,可以促进水稻幼苗的生长;隔胁迫的浓度大于2 mg/L时,水稻幼苗中叶绿素总含量显着降低,而施加钙多肽可以提高叶片中叶绿素总含量,对于不同浓度镉胁迫之间,施加钙多肽对提高叶片的叶绿素总含量差异不明显。根系对镉的累积量随镉胁迫浓度变化而变化。同时也随着培养的时间延长而增加。钙多肽可以减少根系对镉的累积量,低浓度镉胁迫(0.5 mg/L)下,钙多肽显着抑制根系对镉的吸收,镉胁迫浓度高于5 mg/L,钙多肽抑制根系对镉吸收的效果不明显。进一步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和FTIR技术分析了镉胁迫及钙多肽调控镉处理水稻幼苗生长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FTIR分析表明水稻幼苗根细胞壁组分如纤维素、果胶以及多糖的特征吸收峰受到镉胁迫的显着影响,钙多肽能调控镉胁迫下根细胞壁组分的特征吸收峰变化。结合免疫荧光标记技术进一步分析,JIM5识别的去酯化果胶受镉胁迫和钙多肽调控的影响较小,而JIM7识别的酯化果胶参与镉胁迫以及钙多肽对镉胁迫的调控。2、通过高通量的转录组数据分析分析表明,镉胁迫对细胞组分和细胞代谢中酶的催化活性影响较大,且对植物代谢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能跟镉抑制水稻幼苗细胞的信号转导有关。不同浓度的镉胁迫对水稻幼苗根系中转录差异基因影响较大,随着镉胁迫的浓度增高,影响水稻根细胞转录差异的强度增加。钙多肽能缓解水稻根细胞中镉胁迫带来的代谢抑制作用,有助于恢复镉胁迫下水稻根细胞能量代谢和生物合成过程。通过对差异基因组的GO富集和KEGG分析,证实了钙多肽通过影响细胞壁合成相关的基因,通过调控细胞壁蛋白糖基化对镉胁迫的调节。此外,还发现了与过氧化物酶相关基因,揭示了钙多肽对镉胁迫的调控与水稻根细胞吸收锰离子的关联。3、种植肥效研究,从氮肥角度上讲,钙多肽的有效成分主要是所含蛋白氮,因此,以尿素酰胺氮为对照,研究钙多肽对水稻的生长效应,以及水稻吸收钙离子、氮磷钾成分变化,探索钙多肽作为肥料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以常规大田施氮量(180 kg/hm2)为标准施肥时,钙多肽组与尿素组的水稻植株高度几乎相似,40天内分别是30.65 cm、30.73 cm,80天的株高分别是39.87 cm、40.67 cm,但两组合的水稻植株含氮量却不同,钙多肽组与尿素组植株40天的含氮量分别是3.75 mg/g、5.66 mg/g,80天的含氮量分别是10.16 mg/g、12.54 mg/g,表明钙多肽所种植水稻植株的含氮量明显低于尿素组,可能是尿素分解转化为铵离子的速度较快所导致;通过测定磷、钾含量表明,钙多肽组与尿素组40天的磷含量分别是0.71 mg/g、0.64 mg/g,80天的磷含量分别是1.24 mg/g、0.86mg/g;40天的钾含量分别是9.24 mg/g、8.58 mg/g,而80天的钾分别是28.96 mg/g、21.33 mg/g,此结果与植株氮含量趋势相反,也表明蛋白氮与尿素酰胺氮具有不同功能与特性;通过测定钙离子吸收结果表明,钙多肽与尿素40天内的钙离子吸收量较为相似,分别为2.48 mg/g、2.26 mg/g,表明植株苗期生长无需吸收大量无机离子;但80天后的钙离子含量就明显不同,分别为8.26 mg/g、7.07 mg/g,表明钙多肽由于具有有效态钙离子促进了水稻植株对钙离子的吸收,同时以水溶性氯化钙作为对照以比较离子状态钙离子对水稻吸收效果,(仅仅为对照,氯离子抑制水稻生长);综合评价,钙多肽具有与尿素相似肥效,整体生长外观正常,但钙多肽组水稻植株无黄叶、且钙含量明显高于尿素,这为钙多肽竞争性抑制重金属隔离子建立了功能基础。4、土壤重金属钝化研究,基于钙多肽的相关特性,具有对水稻土重金属镉离子的钝化潜力,设计了以标准施肥氮量为基准的用量,测定对水稻土镉离子的钝化效应,结果表明,钙多肽对土壤中有效态镉离子具有较明显的钝化作用,30~90天内均可将Cd为2.0 mg/kg污染水稻土中的有效态降至0.824 mg/kg,降低比例达到58%,而对于镉含量为5.0 mg/kg的镉污染水稻土可达到降低56%,这作为具有肥效的多肽已是比较理想结果,同时与之对应的还原态镉、可氧化态镉均提高到45%~80%,进一步表明钙多肽具有作为钝化剂的基本特性。5、吸收阻控研究与秸秆去除修复探索试验,以常规种植复混肥为对照,以及用无重金属的动物蹄角水解为多肽为有机肥对照(市售养殖废弃物有机肥大多铜、锌超标,影响研究结果),利用盆栽试验研究钙多肽对水稻吸收镉的系列阻控效应,结果表明,水稻根部对隔离子具有较强富集效应,可将水稻土中的2.0 mg/kg Cd富集达到11.25 mg/kg(苗期)、13.94 mg/kg(分蘖期)、14.90 mg/kg(抽穗期)、11.63mg/kg(成熟期),富集程度达到5-7倍,这也表明水稻对隔离子的亲和性,与相关报道结果吻合,而对照复混肥水稻的富集镉含量为14.77 mg/kg(苗期)、16.50 mg/kg(分蘖期)、20.47 mg/kg(抽穗期)、16.80 mg/kg(成熟期),两者比较表明,钙多肽对水稻根部吸收镉仍然具有一定阻控作用,而对于含镉为5.0 mg/kg的污染水稻土则根部镉含量将更高,水解蹄角多肽介于钙多肽与复混肥之间;基于无机离子由根部向上运输的基本原理,测定水稻不同时期茎、叶、种子的镉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钙多肽组水稻茎的镉含量分别为:1.25mg/kg(苗期)、3.94 mg/kg(分蘖期)、4.90 mg/kg(抽穗期)、1.59 mg/kg(成熟期),而对照复混肥组水稻茎的镉含量分别为:4.77 mg/kg(苗期)、6.56 mg/kg(分蘖期)、10.47 mg/kg(抽穗期)、6.62 mg/kg(成熟期),两者比较表明,钙多肽仍具有一定的阻控作用,但总体的镉含量均不低,这也是镉大米重复出现的生理富集原理,对于含镉为5.0 mg/kg的污染水稻土则整体进一步提高;对于含2.0 mg/kg Cd的水稻土组叶片镉含量测定表明,钙多肽组水稻成熟期的叶片镉含量为0.52 mg/kg,而复混肥对照组成熟期叶片镉含量为1.22 mg/kg;水稻种子的含镉量是研究的关键,钙多肽组的所制备糙米镉为0.081 mg/kg,复混肥组为0.238 mg/kg,钙多肽组的谷壳镉含量为0.0066 mg/kg,对照复混肥组为0.107 mg/kg;所有参数表明,水稻由根、茎、叶、糙米、谷壳的镉离子逐渐降低,而钙离子谷壳含量最高,结果符合植物生理学理论,也表明钙多肽的钝化效应和竞争性抑制作用。基于上述所有研究结论和秸秆修复理念,设计以0.28 m2的塑料盆为种植容器,实施高密度种植试验,所种植水稻每平方米达到1200株以上(常规为140株),研究镉吸收状况、水稻生长状况、秸秆总干重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水稻生长良好,对照复混肥组水稻中部略有发黄现象,类似烧苗,结实较少,但钙多肽组的水稻生长完全正常,无发黄现象(与前期其它研究一致),让人意想不到的结果是复合肥组(0.138 mg/kg)与钙多肽组(0.012 mg/kg)糙米含镉量均合格达标,分析其机理是植株太多、根系稠密、局部有效态隔离子被大量根系围绕而吸收,单株吸收量相对减少近5~8倍,这也是多肽的特殊功能所致,并且每平方所有秸秆可吸收8.238 mg Cd,可实现安全种植与秸秆修复同步化,并且20年内可实现秸秆去除修复(国家标0.3 mg/kg为污染土,只需5年左右可达到去除修复-估计值),这也许是未来可供参考的重要研究方向。

陆冉[3](2019)在《江苏省家庭农场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研究》文中认为化肥过量施用,会带来农村耕地养分流失、农产品质量下降、农业面源污染等系列问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一项有利于改善农户施肥行为及缓解农业面源污染的环境友好型技术。农户作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的重要主体,其技术采纳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本文通过对现有研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的相关文献梳理总结,发现尚未有学者将家庭农场作为研究对象。因此,本文以水稻主产省份江苏省为具体研究区域,以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共278户家庭农场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这三个地区家庭农场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并进行对比总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首先,以农户行为理论、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相关学者研究结果为指导,在研究现状分析、样本特征描述的基础上,确定家庭农场特征、个人基本特征、社会关系特征及信息认知特征等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然后,分析各个具体影响因素与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家庭农场主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研究各个影响因素对苏南、苏中、苏北家庭农场主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的作用方向。最后,运用ISM模型解析家庭农场主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关系和层级结构。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为:(1)从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的家庭农场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整体采纳情况来看,目前江苏省家庭农场主对该项技术的采纳率不高,在调研的278个家庭农场中,仅有37.05%的家庭农场主采纳了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从苏南、苏中、苏北家庭农场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来看,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影响因素类别及其作用方向较为一致,但也存在差异之处。相同之处表现为:农业劳动人数占比、生产经营面积、是否为科技示范户、是否采用订单生产方式、农场主的年龄、是否加入合作社、与农技员沟通交流是否方便、农场主产量变化认知、质量变化认知、成本投入变化认知、过量施肥危害认知等变量对苏南、苏中、苏北家庭农场采纳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均有显着影响作用。不同之处在于:性别变量对苏南和苏中家庭农场主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起到显着正向作用,而文化程度变量仅对苏北家庭农场主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起到显着正向作用。(3)从苏南、苏中、苏北家庭农场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的层级结构来看,产量变化认知、质量变化认知、成本投入变化认知、过量施肥危害认知为表层直接影响因素;是否为科技示范户、是否采用订单生产方式、是否加入合作社为中层间接影响因素;农业劳动人数占比、生产经营面积、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与农技员沟通交流是否方便为深层根源影响因素。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1)加强农场主教育培训,完善农场主技术认知;(2)培育扶持科技示范户,增强农技示范推动力;(3)出台返乡创业扶持政策,推动农场规模有序发展;(4)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水平。

张祉雯[4](2018)在《有机无机复混茶叶专用肥的配方研制和施肥试验》文中提出通过不同时期(4月、7月、10月)采集武夷山市、福安市、安溪县各乡镇、村茶叶产地61个茶叶样地的茶叶样品,分析茶叶中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得到N:P2O5:K2O的比例平均值为1:0.168:0.529,且这种比例与种植茶叶的立地条件无关。根据分析茶叶N:P2O5:K2O的比例,按照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的要求(GB18877—2009),研制有机无机复混肥料。从而配制有机无机复混茶叶专用肥。配制好的茶叶有机无机复混茶叶专用肥为:有机质≧45%;N+P2O5+K2O≧20%。用有机无机复混茶叶专用肥、有机肥、复合肥以及对照(不施肥)4个处理进行施肥试验。第一年,用有机无机复混茶叶专用肥与有机肥进行施肥实验发现无论是春茶还是秋茶,茶叶产量和品质都不相上下,但是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茶叶专用肥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促进作用大于和好于复合肥和对照,复合肥也显着大于和好于对照。第二年,用有机无机复混茶叶专用肥进行施肥实验发现无论春茶还是秋茶,茶叶产量和品质都大于和显着好于有机肥、复合肥和对照;而用有机肥进行施肥实验发现无论春茶还是秋茶,茶叶产量和茶叶品质都显着大于和好于复合肥和对照;复合肥则显着大于和好于对照。使用适量的有机无机复混茶叶专用肥和有机肥的施用于茶叶,均较好的提高了茶叶产量和质量。但是因为福建省茶叶种植地较多都分布在丘陵和山地,所以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茶叶专用肥可有效地降低肥料运输和搬运的成本。

陈中督[5](2017)在《农作措施对双季稻田固碳减排效应与农户低碳技术采纳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稻田是农业领域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源,释放的温室气体占农业总排放量的10%,因此,发展稻田低碳农业是未来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基于数据整理、田间定位试验、农户调研等方法,分析了我国气候变化背景下南方稻区双季稻生产碳足迹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从农田角度分析稻田农作生产方式优化对降低双季稻碳足迹的潜力及途径;进一步定量分析影响稻农低碳技术采纳行为的因素,提出构建水稻低碳生产技术体系的方案。主要结论如下:(1)整体上,早稻和晚稻生产碳足迹都表现为随着年份增加而增加趋势,稻田CH4排放量是其最大的组成部分。双季稻潜在温室气体排放量构成中以肥料的生产、运输及使用所占的比例最高(~60%),逐步回归分析表明2004-2014年双季稻生产潜在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受柴油、复混肥和钾肥的影响。比较2004-2014年单位产量碳足迹空间分布,浙江、广东和海南省早稻和晚稻碳足迹最高,均约为0.90 kgC02-eq kg-1;安徽、福建、湖北和广西四个省份碳足迹较低,均约为0.50 kgCO2-eq kg-1。分析净利润收益表明,安徽和湖北两省双季稻减排收益表现为低排放-高收益省份,有利于双季稻低碳可持续性发展。(2)随着耕作年限的增加,免耕秸秆还田处理(NT)有机碳增长速率加快,有机碳累积量开始显着高于传统翻耕处理。NT处理显着降低了稻田净增温潜势(NGWP),很大程度上取决于CH4排放量的显着减少。在NT产量显着增加的情况下,碳足迹表现出NT处理最低(0.99 kg C02-eq kg-1)。节水灌溉模式降低了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而增加了表层活性有机碳含量。间歇灌溉模式(Ⅱ)显着降低了水稻生长季CH4的排放量而增加了休闲期N20排放量。理论产量中,节水灌溉模式显着增加了水稻植株的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与淹水灌溉(FI)相比,Ⅱ处理显着降低了双季稻碳足迹,降低幅度达到44%。土壤年均碳汇速率随着稻田施氮量的减少而减少,短期差异不显着(P<0.05)。在常规施氮水平的基础上减氮20%(N2),双季稻产量下降不显着,但显着降低了双季稻单位产量碳足迹,降低幅度达到34%。(3)本文选择低碳高效品种、免耕栽培技术、肥料优化管理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药减量技术、冬闲田管理技术和种养结合技术等典型技术。通过Multivariate Probit(MVP)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七种低碳农作技术采纳过程存在互补及替代关系,稻农选择肥料优化管理技术和免耕栽培技术以及冬闲田管理技术之间存在互补关系,种养结合技术的采纳和农药减量技术以及冬闲田管理技术选择之间存在替代效应。年龄越大的农户越不愿意采用劳力输出型低碳技术,例如节水灌溉技术和冬闲田管理技术等;家庭劳动力的增加有利于提高该低碳技术的采纳。农户受教育水平越高,越容易采纳免耕栽培技术、种养结合技术等复杂型低碳农作技术。提高农户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是显着促进农户低碳农作技术采纳的关键。建立政府补贴机制及技术推广配套服务、健全民间借贷服务等都能够有效降低农户低碳技术采纳门槛,尤其表现在节水灌溉和种养结合技术等低碳技术的采纳上。

曹涤环[6](2015)在《复混肥不等于复合肥料》文中认为近日,笔者下乡调查时,经常听到农民朋友们问复混肥就是复合肥吗?由于各种原因的误导,农民购肥时,普遍认为复混肥就是复合肥,其实不然。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复合肥生产处于起始阶段,以基础肥料为原料采用团粒法、挤压化以及粉状或粒状掺混法生产。当时有专业人士反对这种做法,他们认为这种物理方法制得的肥料不能称为"复合肥料"。在1994年国家第一次制定标准时,采用了"复混肥料"这一名称,其含义是强调这类复合肥是用物理

郭汉清[7](2015)在《煤基复混肥与菌肥配施对玉米生长及土壤性状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机无机复混肥可以消化吸纳多种废弃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并可提供多种养分,对土壤肥力提高、结构改善和增产增收有一定贡献,因而得到用户青睐。本研究采用挤压造粒工艺,利用不同涉煤产业固体废弃物和多种化学肥料进行复混,自主研发而成养分含量均衡、有机质含量较高的煤基复混肥。通过煤基复混肥及其与菌肥配施等方式,分别在复垦区和熟土区进行了大田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肥力、土壤生物性状、作物生长、产量品质及水肥利用效率等的影响,以期揭示煤基复混肥及其与菌肥配施对作物生长和土壤性状的影响机理,并为煤基复混肥各组分调整以及扩大煤基复混肥在实践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全文主要结果如下:(1)以工矿区固体废弃物为原料,研制并生产了Ⅰ型、Ⅱ型和Ⅲ型煤基复混肥。经检测,其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GB18877-2009)。三种煤基复混肥的总无机养分分别为28.20%、25.35%、32.27%,有机质含量分别为25.71%、19.93%、15.60%;煤基废弃物分别占煤基复混肥总量的28.49%、30.85%、31.54%。煤基复混肥可有效消纳工矿区废弃物并拓宽了工矿区废弃物农业资源化利用的途径。(2)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均可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在复垦区,煤基复混肥及其与菌肥配施可使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较CK分别增加27.78%~72.22%、15.61%~63.90%、23.07%~76.92%、13.80%~47.36%。在N300和N390施肥水平,基质+复混肥施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显着高于单施复混肥或菌肥+复混肥;土壤全氮含量在三种施肥类型、同一施肥水平间均无显着差异;在N120和N210施肥水平,菌肥+复混肥施肥处理土壤全磷含量显着低于单施复混肥或基质+复混肥;在N120和N390施肥水平,单施复混肥土壤全钾含量显着高于菌肥+复混肥。在复垦区,成熟期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较CK分别增加2.04-2.53倍、1.84-2.59倍、29.15%-41.82%。三种施肥类型、同一施肥水平间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均无显着差异。菌肥+复混肥在各施肥水平有效磷含量均显着高于单施复混肥和基质+复混肥。在熟土区,煤基复混肥及其与菌肥配施可使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较CK分别增加5.74%~18.23%、7.87%~28.53%、14.78%~46.93%、13.41%~27.36%。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在三种施肥类型、同一施肥水平间均无显着差异。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均可明显提高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熟土区,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在成熟期可使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较CK分别增加0.85-1.61倍、0.34-1.27倍、25.82%-46.84%。在成熟期,单施复混肥和菌肥+复混肥碱解氮含量在各个施肥水平间均无显着差异,但显着高于基质+复混肥。在各个施肥水平,菌肥+复混肥有效磷含量均高于单施复混肥和基质+复混肥,其中在N120和N390施肥水平有显着差异。成熟期速效钾含量在三种施肥类型、同一施肥水平均无显着差异。(3)在复垦区和熟土区,三种施肥类型条件下,土壤磷脂脂肪酸(PLFA)总量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在N300施肥水平达到最高。超高量(N390)施肥使土壤PLFA总量下降。菌肥+复混肥土壤PLFA总量在各个生育期显着高于单施复混肥或基质+复混肥。在两个试验区,煤基复混肥及其与菌肥配施各施肥水平均可促进细菌PLFA量增长,且在N300施肥水平达到最高。超高施肥水平(N390)对细菌活性抑制明显。菌肥+复混肥各施肥水平细菌PLFA量显着高于单施复混肥或基质+复混肥;煤基复混肥及其与菌肥配施对两个试验区土壤真菌PLFA量增长有促进作用。在复垦区,拔节期和灌浆期菌肥+复混肥各施肥水平真菌PLFA量显着高于单施复混肥或基质+复混肥,成熟期则在N300和N390施肥水平菌肥+复混肥显着高于单施复混肥。复垦区真菌PLFA量在N210施肥水平达到最大。在熟土区,拔节期和成熟期菌肥+复混肥在N210施肥水平真菌PLFA量显着高于单施复混肥。灌浆期菌肥+复混肥在N120施肥水平真菌PLFA量显着高于单施复混肥。熟土区真菌PLFA量在N300施肥水平达到最大。土壤PLFA总量、细菌和真菌PLFA量均在灌浆期达到最高,表现为现灌浆期>成熟期>拔节期。土壤微生物受水热资源以及作物生长等因素影响明显。(4)复垦区和熟土区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均可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水平。单施复混肥、菌肥+复混肥、基质+复混肥三种施肥类型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在玉米灌浆期、N300施肥水平达到最高。总体来看,菌肥+复混肥可使微生物量碳、氮水平显着高于单施复混肥。(5)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均可显着提高土壤酶活性。复垦区脲酶活性、磷酸酶活性在成熟期、N300施肥水平达到最高;蔗糖酶活性在灌浆期、N300施肥水平达到最高水平;菌肥+复混肥较单施复混肥、基质+复混肥可以明显增加土壤酶活性。在熟土区,三种酶活性均在灌浆期、N300施肥水平达到最高水平。菌肥+复混肥对提高土壤酶活性作用明显。(6)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玉米株高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因施肥水平有一定差异。复垦区菌肥+复混肥玉米株高和干物质积累高于单施复混肥或基质+复混肥,不施肥处理(CK)对玉米株高和干物质积累形成明显胁迫;熟土区玉米株高和干物质积累在各个施肥水平间的差异较小。(7)随施肥水平增加,两个试验区玉米产量呈增加趋势,至N300施肥水平产量达到最高。其中复垦区单施复混肥、菌肥+复混肥、基质+复混肥在N300施肥水平玉米产量分别为5391.15、5957.52、5695.73 kg/hm2,不施肥(CK)处理玉米产量仅为1460.25 kg/hm2.菌肥与复混肥配施玉米产量显着高于单施复混肥。熟土区菌肥与复混肥配施在N300施肥水平玉米产量显着高于单施复混肥,但与基质与复混肥配施相比无显着差异。(8)复垦区玉米穗部性状(穗粒数、穗粒重和百粒重)均显着低于熟土区。复垦区玉米籽粒油脂含量呈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玉米籽粒淀粉含量随施肥量增加呈减少趋势,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的籽粒淀粉含量均在N120施肥水平达到最大。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在N390施肥水平达到最大。熟土区玉米籽粒油脂含量随施肥水平增加而增加,且油脂含量总体较复垦区高。熟土区玉米籽粒淀粉含量与施肥水平高低无一致趋势,且淀粉含量低于复垦区。熟土区籽粒蛋白质含量随施肥量增加无明显趋势性,单施复混肥时,N390施肥水平的玉米蛋白质含量达到最大;菌肥+复混肥、基质+复混肥两种施肥类型籽粒蛋白质含量均在N120施肥水平达到最高。(9)两个试验区三种不同施肥类型、同一施肥水平对土壤贮水量和玉米生长阶段耗水量无显着影响;同一施肥类型、不同施肥水平对土壤保蓄水分的能力具有明显影响。两试验区的水分利用效率均在N300施肥水平达到最高,且呈现为:菌肥+煤基复混肥(N300水平)>基质+煤基复混肥(N300水平)>单施煤基复混肥(N300水平)。(10)三种施肥类型均显着地提高了复垦区玉米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量及利用效率,其中菌肥+复混肥在N300和N390施肥水平,氮、磷、钾吸收量及利用率最高。熟土区菌肥+复混肥在N300施肥水平,氮、磷、钾吸收量及利用率最高。复垦区籽粒和秸秆吸收氮、磷、钾量均显着低于熟土区。

黄花[8](2014)在《石膏在肥料盐中的相变及复混肥成粒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粘结剂以及物料内部结构出发,研究相互之间的作用,进而进行了复混肥成粒机理研究。且本文分别以烟气脱硫石膏以及粉煤灰作固体粘结剂进行造粒研究,既增加了废弃物的利用途径,又提高了化肥的成粒效果。首先,研究了常压肥料盐体系中脱硫石膏的形态转化,并且研究了体系肥料盐的浓度、体系温度、溶液的pH以和转晶剂等影响因素的改变对脱硫石膏形态变化的影响。发现肥料盐的体系温度达到98C,盐溶液浓度为40%,溶液pH值为3.15,在30min左右,黄色脱硫石膏的转化率就达到90%,且转化后的晶体主要以细长针状的石膏晶须形式存在。晶须的生成增加了石膏的比表面积,为将脱硫石膏更好的应用于肥料造粒作铺垫。其次,研究了硫酸铵作用下腐殖酸复混肥的成粒情况,并比较了硫酸铵作用下不同固体粘结剂存在下腐殖酸复混肥的成粒效果。从体系的粘度变化、物料之间相互作用(物理、化学作用),发现1-2%硫酸铵在造粒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且当脱硫石膏做粘结剂时作用效果更显着。最后,进行了粉煤灰复混肥成粒情况研究。从粉煤灰的组成成分出发,研究其内部结构以及活性物质对粉煤灰活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研究其用于复混肥成粒的可行性以及粉煤灰复混肥的优势,增加了粉煤灰的利用途径。总之,本文从物料与固体粘结剂内部结构出发,研究彼此之间的作用机制,从而为肥料造粒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也增加了固体废弃的利用途径,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

段付岗[9](2014)在《我国磷复肥工业不被关注而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及建议》文中研究指明分析我国磷复肥工业不被关注而亟待解决的6个技术难题:生产原料单一,无替代产品;资源利用不佳,磷收率低;产品着色"包装",认同感差;结垢堵塞严重,开车率低;复混肥质量堪忧,曝光率高;技术深度不足,复制性强。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建议。

刘阿龙,韩坤,彭东辉,吴文华,韩婕,孙定芳[10](2012)在《复混肥高塔造粒数值模拟研究发展现状及展望》文中认为对比了复混肥与尿素高塔造粒的异同,分析了国内外尿基复混肥高塔熔体造粒数值模拟研究的发展现状,同时结合成熟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对塔内流场及颗粒运动进行分析,提高了对高塔造粒过程的认知。

二、复合肥与复混肥的区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合肥与复混肥的区别(论文提纲范文)

(1)钢渣-锰渣复混肥的制备与生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钢渣、锰渣综合利用研究现状
        1.1.1 钢渣的来源
        1.1.2 钢渣利用现状
        1.1.3 锰尾矿综合利用研究现状
    1.2 当前肥料施用带来的问题
    1.3 国内外工业固废肥料化技术研究现状
        1.3.1 国外工业固废肥料化技术
        1.3.2 国内工业固废肥料化技术
    1.4 本文研究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设备及流程
        2.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2 试验工艺流程
        2.1.3 钢渣-锰渣复合肥合成原理
    2.2 实验材料
        2.2.1 钢渣
        2.2.2 锰渣
        2.2.3 其他材料
    2.3 检测方法
        2.3.1 筒压强度
        2.3.2 堆积密度
        2.3.3 吸水率
        2.3.4 表观密度
        2.3.5 落下强度
        2.3.6 重金属检测
        2.3.7 总养分检测
        2.3.8 有机质检测
        2.3.9 有效硅质量分数检测
第三章 钢渣-锰渣复混肥的制备研究
    3.1 钢渣-锰渣复混肥配方
        3.1.1 钢渣-锰渣复混肥配方设计原则
        3.1.2 钢渣-锰渣复混肥配方组成
    3.2 原料配比对钢渣-锰渣复混肥生球性能的影响
        3.2.1 试验方法
        3.2.2 钢渣-锰渣复混肥生球物相分析
        3.2.3 钢渣-锰渣复混肥生球结构分析
        3.2.4 钢渣-锰渣复混肥生球物理性能分析
        3.2.5 钢渣-锰渣复混肥生球成球效果分析
        3.2.6 钢渣-锰渣复混肥生球有效硅质量分数
    3.3 钢渣-锰渣复混肥的制备
        3.3.1 钢渣-锰渣复混肥营养元素配比计算
        3.3.2 钢渣-锰渣复混肥中试
    3.4 钢渣-锰渣复混肥生球机理研究
    3.5 制备工艺对造粒性能的影响
        3.5.1 加水方式
        3.5.2 混匀方式
        3.5.3 造粒机运行参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渣-锰渣复混肥生态性与肥效研究
    4.1 钢渣-锰渣复混肥生态性研究
        4.1.1 钢渣-锰渣复混肥重金属毒理性调查与评估
        4.1.2 钢渣-锰渣复混肥生球重金属固化机理
        4.1.3 钢渣-锰渣复混肥施用后土壤重金属含量
    4.2 钢渣-锰渣复混肥肥效研究
        4.2.1 钢渣-锰渣有机复混肥营养元素检测
        4.2.2 钢渣-锰渣复混肥作物试种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2)钙多肽对水稻(Oryza sativa L.)吸收Cd2+的阻控效应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我国农田镉污染现状及危害
        1.2.1 我国农田镉污染现状
        1.2.2 农田镉污染的主要来源
        1.2.3 农田镉污染的危害
    1.3 水稻吸收积累镉的机理及影响因素
        1.3.1 土壤中镉的形态分布及其生物有效性
        1.3.2 水稻吸收积累镉的机理
    1.4 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进展
        1.4.1 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概述
        1.4.2 植物吸收镉阻控技术
        1.4.3 钙对植物的生理功能
        1.4.4 钙多肽对重金属镉污染的调控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1.7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7.1 研究内容
        1.7.2 创新点
第2章 钙多肽对调控镉胁迫水稻幼苗生长及对镉吸收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供试材料
        2.2.2 营养液配制
        2.2.3 实验方法
        2.2.4 培养条件
        2.2.5 测量方法
        2.2.6 图像处理与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钙多肽对不同浓度镉处理下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
        2.3.2 钙多肽对不同浓度镉处理下水稻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3.3 钙多肽对不同浓度镉处理下水稻根中Cd含量的影响
    2.4 讨论
        2.4.1 钙多肽可减少水稻幼苗根系对镉的吸收
        2.4.2 钙多肽可提高镉胁迫下水稻幼苗叶片中叶绿素总含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钙多肽调控水稻幼苗根系细胞壁成分变化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供试材料
        3.2.2 水稻的培养与处理
        3.2.3 水稻根系细胞壁的提取及FTIR表征分析
        3.2.4 水稻幼苗根的石蜡切片
        3.2.5 抗体免疫标记
        3.2.6 显微镜观察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镉胁迫下水稻幼苗根中细胞壁FTIR谱图分析
        3.3.2 钙多肽调控水稻幼苗镉胁迫下根中细胞壁FTIR谱图分析
        3.3.3 钙多肽调控水稻幼苗镉胁迫下根中细胞壁FTIR谱图的半定量分析
        3.3.4 镉胁迫及钙多肽调控对水稻根细胞中果胶变化的影响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镉胁迫及钙多肽调控镉胁迫水稻幼苗根系的转录组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水稻的培养与处理
        4.2.3 RNA提取及RNA测序文库的建立
        4.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4.2.5 转录组测序原始数据和质控数据统计
        4.2.6 测序序列质量评估
        4.2.7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4.2.8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4.2.9 差异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测序原始数据和质控统计
        4.3.2 测序序列质量评估
        4.3.3 基因表达分析
        4.3.4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分析
        4.3.5 差异基因的GO注释分析
        4.3.6 差异基因的KEGG注释分析
        4.3.7 细胞壁合成相关基因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钙多肽对水稻生长及Ca~(2+)、Mg~(2+)的吸收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设计
        5.2.3 测量项目与方法
        5.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5.3.2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植株N、P、K含量的影响
        5.3.3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植株Ca、Mg含量的影响
        5.3.4 相同施氮量、不同施钙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5.3.5 相同施氮量、不同施钙量对水稻吸收Ca~(2+)、Mg~(2+)的影响
    5.4 结论与讨论
        5.4.1 施氮量与水稻对营养物质吸收与积累
        5.4.2 钙多肽组合施肥对水稻的生长促进作用
        5.4.3 施钙肥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对Ca的吸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钙多肽对Cd~(2+)污染土壤的钝化效应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方法
        6.2.3 测量项目与方法
        6.2.4 实验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钙多肽对镉污染土壤中p H的影响
        6.3.2 钙多肽对土壤中有效镉的影响
        6.3.3 钙多肽对土壤中弱酸(可提取)态镉的影响
        6.3.4 钙多肽对土壤中可还原态镉的影响
        6.3.5 钙多肽对土壤中可氧化态镉的影响
        6.3.6 钙多肽对土壤中残渣态镉的影响
    6.4 结论与讨论
        6.4.1 土壤p H对镉形态的影响
        6.4.2 有效态镉与其它形态镉之间的转换关系
        6.4.3 钙多肽对Cd~(2+)污染土壤的钝化效应及潜力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钙多肽对水稻吸收Cd~(2+)的阻控效应及其秸秆去除修复探索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材料
        7.2.2 试验方法
        7.2.3 测量项目与方法
        7.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7.3.2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7.3.3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植株Cd含量的动态变化
        7.3.4 不同施肥处理对糙米和稻壳中Cd、Ca含量的影响
        7.3.5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酶活的影响
        7.3.6 超密度种植与秸秆去除修复探索
    7.4 结果与讨论
        7.4.1 钙多肽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7.4.2 钙多肽对水稻镉毒害的调节机制
        7.4.3 钙多肽对水稻吸收Cd~(2+)的阻控效应
        7.4.4 钙多肽对水稻吸收和转运Cd~(2+)的阻控机理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博士就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江苏省家庭农场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 研究方法
        (二) 技术路线
    四、概念界定
        (一) 家庭农场
        (二)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三)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
    五、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
        (一) 农户行为理论
        (二) 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理论
        (三) 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文献综述
        (一) 家庭农场相关研究
        (二) 农户对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研究
        (三)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相关研究
第三章 研究区域及现状分析
    一、研究区域
    二、现状分析
        (一) 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分析
        (二) 水稻肥料施用现状分析
        (三)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现状分析
第四章 研究设计和样本特征
    一、研究设计
    二、样本特征
        (一) 家庭农场特征
        (二) 农场主基本特征
        (三) 农场主社会关系特征
        (四) 信息认知及技术采纳情况
第五章 江苏省家庭农场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分析
    一、家庭农场主技术采纳行为单因素分析
        (一) 家庭农场特征与技术采纳关系
        (二) 个人基本特征与技术采纳关系
        (三) 社会关系特征与技术采纳关系
        (四) 信息认知特征与技术采纳关系
    二、家庭农场主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一) 二元Logistic模型构建
        (二) 研究假说
        (三) 结果分析
    三、家庭农场主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层级结构分解
        (一) ISM模型构建
        (二) 结果分析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一) 加强农场主教育培训,完善农场主技术认知
        (二) 培育扶持科技示范户,增强农技示范推动力
        (三) 出台返乡创业扶持政策,推动农场规模有序发展
        (四) 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附录 江苏省家庭农场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及认知调研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有机无机复混茶叶专用肥的配方研制和施肥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茶叶概述
        (一) 茶的功效及运用
        (二) 茶的起源和茶区分布
        (三) 茶树生长条件
        (四) 茶叶品质的性状和相关性
    二、施肥对茶叶的影响研究进展
        (一) 施肥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二) 施肥对茶叶产量的影响
    三、肥料发展概况
        (一) 单施有机肥
        (二) 单施化肥
        (三) 有机无机复混专用肥
    四、研究的内容、意义和技术路线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意义
        (三) 技术路线
第一章 土壤肥力分析及茶叶叶子氮、磷、钾含量分析
    1.1 自然环境概况
    1.2 实验材料
    1.3 取样及处理
        1.3.1 土壤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1.3.2 茶叶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1 土壤养分的测定
        1.4.2 茶叶叶子氮、磷、钾含量的测定
    1.5 结果与分析
        1.5.1 土壤养分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1.5.2 茶叶叶子氮、磷、钾含量的结果及分析
    1.6 讨论
    1.7 小结
第二章 试验地茶叶产量和质量分析
    2.1 自然环境概况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肥料的配制和样地的设置
        2.3.2 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2.4 数据分析
    2.5 实验结果及分析
        2.5.1 2015年茶叶生长指标和质量测定结果及分析
        2.5.2 2016年茶叶生长指标和质量测定结果及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结论与展望
    3.1 结论
    3.2 本论文创新点
    3.3 展望
附录1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
致谢
个人简历

(5)农作措施对双季稻田固碳减排效应与农户低碳技术采纳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章 南方稻区双季稻生产系统碳足迹评价
    2.1 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2.2 结果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耕作方式转变对双季稻田固碳减排效应的影响
    3.1 田间试验及计算方法
    3.2 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优化灌溉对双季稻田固碳减排效应的影响
    4.1 田间试验及计算方法
    4.2 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优化施肥对双季稻田固碳减排效应的影响
    5.1 田间试验及计算方法
    5.2 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稻田低碳农作技术农户采纳行为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讨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煤基复混肥与菌肥配施对玉米生长及土壤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煤矿复垦土地研究背景
    2 煤矿复垦土地研究进展
        2.1 国内土地复垦研究进展
        2.1.1 国内土地复垦研究历程
        2.1.2 国内土地复垦研究进展
        2.2 国外土地复垦研究进展
        2.2.1 国外土地复垦研究简述
        2.2.2 国外土地复垦工作研究现状
    3 土壤培肥研究进展
        3.1 国内土壤培肥研究进展
        3.1.1 无机肥施用对土壤培肥的研究
        3.1.2 有机肥施用对土壤培肥的研究
        3.1.3 有机无机复混肥施用对土壤培肥的研究
        3.1.4 生物菌肥施用对土壤培肥的研究
        3.1.5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对土壤培肥的研究
        3.2 国外复垦土壤培肥研究进展
        3.2.1 复垦土壤性状研究
        3.2.2 菌根微生物技术在矿区复垦的应用
        3.2.3 废弃物在矿区复垦土壤的资源化利用
    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4.1 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4.1.1 国内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4.1.2 国外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4.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5 论文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
        5.1 研究意义及目的
        5.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1 试验区概况
        1.1 古交市屯兰矿废弃物复垦区(试验区一)
        1.1.1 试验区基本情况简介
        1.1.2 供试肥料及基质
        1.1.3 供试菌肥
        1.1.4 供试作物
        1.2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东阳试验基地(试验区二)
        1.2.1 试验区基本情况简介
        1.2.2 供试肥料及基质
        1.2.3 供试菌肥
        1.2.4 供试作物
    2 试验设计与实施
        2.1 试验设计
        2.2 试验实施
    3 土样采集时期及分析方法
    4 试验统计方法
第三章 煤基复混肥料研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煤基复混肥供试材料来源及其分析化验
        1.1.2 煤基复混肥原料分析化验方法
        1.1.3 煤基复混肥供试材料养分含量
        1.2 试验所用仪器
    2 煤基复混肥制备
        2.1 实验室煤基复混肥制备
        2.2 煤基复混肥试生产
    3 煤基复混肥养分含量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与实施
        1.3 分析项目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复垦土壤养分的影响
        2.1.1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复垦土壤全量养分含量的影响
        2.1.2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复垦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2.2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熟土区土壤养分的影响
        2.2.1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熟土区土壤全量养分含量的影响
        2.2.2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熟土区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土壤生物性状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土样采集时期和采集方法
        1.4 分析项目和方法
        1.4.1 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LFA)测定方法
        1.4.2 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氮(MBN)测定方法
        1.4.3 土壤酶活性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不同区域土壤微生物PLFA量的影响
        2.1.1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复垦区土壤微生物PLFA量的影响
        2.1.2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熟土区土壤微生物PLFA量的影响
        2.2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不同区域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2.2.1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复垦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2.2.2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熟土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2.3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不同区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3.1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复垦区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3.2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熟土区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3.1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复垦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3.2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熟土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3.3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
    4 小结
第六章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1.3.1 样品采集
        1.3.2 样品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复垦区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2.1.1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复垦区玉米株高的影响
        2.1.2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复垦区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1.3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复垦区玉米产量及穗部性状的影响
        2.1.4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复垦区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
        2.2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熟土区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2.2.1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熟土区玉米株高的影响
        2.2.2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熟土区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2.3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熟土区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
        2.2.4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熟土区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七章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作物水肥利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1.3.1 土壤含水量测定
        1.3.2 土壤贮水量与水分利用效率计算
        1.3.3 植株养分测定
        1.4 肥料利用率计算公式
        1.4.1 植株氮素吸收利用
        1.4.2 氮素利用效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区玉米生育期降水量分布特征
        2.2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土壤水分状况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2.1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复垦区土壤水分状况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2.2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熟土区土壤水分状况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3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玉米氮、磷、钾积累量及利用效率影响
        2.3.1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复垦区玉米氮、磷、钾素积累的影响
        2.3.2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复垦区氮、磷、钾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2.3.3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熟土区玉米氮、磷、钾素积累量的影响
        2.3.4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熟土区玉米氮、磷、钾素利用率的影响
    3 讨论与小结
        3.1 讨论
        3.1.1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玉米田土壤水分状况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1.2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氮、磷、钾肥利用率的影响
        3.2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1.1 煤基复混肥料研制及其主要参数
        1.2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1.3 煤基复混肥及其与菌肥配施对土壤生物性状的影响
        1.4 煤基复混肥不同处理对玉米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1.5 煤基复混肥及其与菌肥配施对水肥利用的影响
    2 研究特色
    3 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在读期间所参加课题

(8)石膏在肥料盐中的相变及复混肥成粒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我国化肥的生产现状
    1.3 造粒技术概述
        1.3.1 造粒技术的目的
        1.3.2 造粒技术的应用
        1.3.3 复混肥造粒机制
        1.3.4 影响成粒的因素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肥料盐体系中石膏形态的转化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3 试验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黄色脱硫石膏转化前后的形态
        2.4.2 黄色脱硫石膏转化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硫铵作用下腐殖酸复混肥制备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3.2.2 试验方法
        3.2.3 生产工艺流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硫铵作用下搅拌时间对粘性的影响
        3.3.2 原料对成粒的影响
        3.3.3 烘干温度对成粒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含有粉煤灰的复混肥制备及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粉煤灰在农业方面综合利用情况
        4.2.1 粉煤灰用于制造化肥
        4.2.2 粉煤灰用于改善土壤
        4.2.3 粉煤灰用于造田
    4.3 研究目的和意义
    4.4 研究的主要内容
    4.5 粉煤灰概述
        4.5.1 粉煤灰的产生
        4.5.2 粉煤灰的化学组成
    4.6 材料与方法
        4.6.1 试验仪器与设备
        4.6.2 试验方法
    4.7 结果与讨论
        4.7.1 粉煤灰用于单一肥(氮肥)造粒研究
        4.7.2 粉煤灰用于复混肥造粒研究
        4.7.3 不同的固体粘结剂用于复混肥造粒研究对比
        4.7.4 粉煤灰用于复混肥的造粒机理研究
    4.8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我国磷复肥工业不被关注而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难题
    1.1 生产原料单一, 无替代品
    1.2 资源利用不佳, 磷收率低
    1.3 产品着色“包装”, 认同感差
    1.4 结垢堵塞严重, 开车率低
    1.5 复混肥质量堪忧, 曝光率高
    1.6 技术深度不足, 复制性强
2 解决思路和建议

四、复合肥与复混肥的区别(论文参考文献)

  • [1]钢渣-锰渣复混肥的制备与生态性研究[D]. 王昭然. 安徽工业大学, 2020(08)
  • [2]钙多肽对水稻(Oryza sativa L.)吸收Cd2+的阻控效应及机理研究[D]. 陈红兵. 湖北大学, 2020(01)
  • [3]江苏省家庭农场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研究[D]. 陆冉.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有机无机复混茶叶专用肥的配方研制和施肥试验[D]. 张祉雯.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5]农作措施对双季稻田固碳减排效应与农户低碳技术采纳行为研究[D]. 陈中督.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6]复混肥不等于复合肥料[J]. 曹涤环.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5(06)
  • [7]煤基复混肥与菌肥配施对玉米生长及土壤性状的影响[D]. 郭汉清. 山西农业大学, 2015(04)
  • [8]石膏在肥料盐中的相变及复混肥成粒机理研究[D]. 黄花. 山西师范大学, 2014(08)
  • [9]我国磷复肥工业不被关注而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及建议[J]. 段付岗. 磷肥与复肥, 2014(02)
  • [10]复混肥高塔造粒数值模拟研究发展现状及展望[J]. 刘阿龙,韩坤,彭东辉,吴文华,韩婕,孙定芳. 化工机械, 2012(05)

标签:;  ;  ;  ;  ;  

复合肥与复合肥的区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