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大豆分离蛋白膜的制备及基本性能分析

食用大豆分离蛋白膜的制备及基本性能分析

一、可食性大豆分离蛋白膜制备和基础特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成龙[1](2021)在《改性大豆分离蛋白活性膜的制备及缓释规律研究》文中提出可降解聚合物因其来源丰富、成本低和生物可降解性等优点,被认为是替代石油基材料的理想选择。大豆分离蛋白(SPI)具有低成本、可持续性、丰富性和功能性等特点,开发具有再生性、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等优良性能的环境友好型蛋白质材料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SPI为原料,通过亚硫酸钠(Na2SO3)和谷氨酰胺转氨酶(TG)对SPI进行适当的改性后,用流延法制备了不同的改性SPI膜。并通过接触角、机械性能、光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等表征方法对改性SPI进行了性能的研究。然后添加茶多酚和槲皮素两种活性物质,研究了茶多酚和槲皮素对不同改性SPI膜性能的影响以及在膜中的释放规律,使SPI更为的有效地应用于各个领域。(1)Na2SO3降低了SPI膜的水分含量和总可溶性固形物,降低了膜的亲水性。而且,Na2SO3改性后薄膜的水蒸气透过率从3.56×e-10(g cm/(cm2s Pa))降低到2.73×e-10(g cm/(cm2s Pa)),接触角从41.3°增加到81.9°。说明Na2SO3改性提高了SPI膜的阻水性能和表面疏水性。当Na2SO3添加量为2%时,膜的抗拉强度为4.11 MPa,相比于未改性的SPI膜(2.29 MPa)明显增大。但是,Na2SO3改性降低了SPI膜的断裂伸长率,提高了SPI膜的不透明度。(2)当TG添加量为0 U/g~4 U/g时,SPI薄膜的抗拉力强度增大。当添加量为4 U/g时抗拉强度达到最大值4.24 MPa。当TG浓度进一步增大,膜的抗拉强度减小。由于TG的交联作用,SPI膜的断裂伸长率从202.2%降低到100.4%。TG添加量为4 U/g时,SPI膜的水蒸气透过率最小,具有较好的阻水性能。当浓度大于4 U/g后,SPI膜的抗拉强度减小,水蒸气透过率增大。经TG改性后膜的表面不均匀,能够观察到粗糙的表面。(3)茶多酚的添加提高了Na2SO3改性SPI膜的机械性能。茶多酚含量从0%增加到5%,膜的抗拉强度从3.11 MPa升高到5.11 MPa。但是断裂伸长率从101.7%降低到50.8%。茶多酚降低了Na2SO3改性SPI膜的水蒸气透过率并提高了SPI膜的接触佳品。茶多酚中含有色素成分。添加茶多酚后,Na2SO3改性SPI膜的总色差从11.62增加到72.52,而且不透明度也升高。茶多酚在TG改性的SPI膜中的释放速率要比在Na2SO3改性SPI膜中的释放速率较快。(4)槲皮素提高了Na2SO3改性SPI膜的接触角和抗拉强度,而且降低了膜的水蒸气透过率。但是,槲皮素对于TG改性的SPI膜影响较弱。当槲皮素添加量为2.5%时,膜的机械性能降低,而且膜的总可溶性固形物升高。槲皮素提高了两种改性膜的b*值(黄度值)和不透明度。两种添加槲皮素的改性SPI膜在10%的乙醇模拟液中的释放量较低。但是,槲皮素在95%的乙醇模拟液中具有较高的溶出率,而且溶出速率快。槲皮素在TG改性SPI膜中的溶出速率和溶出量均大于在Na2SO3改性SPI膜。

陈希玲[2](2021)在《基于海藻酸钠的植物肠衣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香肠产业的不断发展、天然肠衣的短缺、消费者安全意识的提高以及对清真食品需求的增加,驱使研究者们开始寻找胶原蛋白肠衣的最佳替代品,植物肠衣成为了当下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外已有研究开始涉及海藻酸钠(SA)植物肠衣的研制,但单一海藻酸钠膜质脆、韧性差,经报道的肠衣膜虽然具有良好的宏观性质,但都未投入商用。鉴于此,本文从8种植物来源的多糖中筛选出瓜尔胶(GG)与海藻酸钠联用作为成膜基质,优化了SA-GG肠衣膜的最佳制备工艺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在此基础上探究了香肠的商业蒸煮条件对肠衣性能的影响并将SA-GG肠衣最终应用于香肠包装,为植物肠衣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和应用指导。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依据膜的机械性能、阻隔性能、透明度等指标,从8种植物来源的多糖中筛选成膜基质。结果显示添加羧甲基纤维素钠、高甲氧基果胶的肠衣膜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但耐水性能和透明度较差;添加变性淀粉的肠衣膜机械性能最差;瓜尔胶的添加显着提高了肠衣膜的湿态断裂拉伸率,有望改善单一海藻酸钠膜质脆、易碎的缺陷,此外瓜尔胶较魔芋胶更不易生菌且价格低廉,因此被筛选作为成膜基质。2、肠衣的配方和工艺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SA-GG肠衣膜的最佳制备工艺:海藻酸钠与瓜尔胶复配比为8:2,甘油添加20%,干燥温度为50℃,Ca Cl2浓度为10%,交联时间为5 min。该条件下制备的肠衣膜综合得分为0.66,同时将其与市售的胶原蛋白肠衣进行性能比较,结果显示SA-GG肠衣膜溶胀性更低、阻湿性能更好且湿态机械性能接近于市售胶原蛋白肠衣,具有应用于灌肠的可能性。3、利用XRD、FTIR、SEM手段对肠衣膜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共混后的海藻酸钠与瓜尔胶之间存在氢键等相互作用,Ca Cl2与海藻酸钠的糖醛羧基交联形成“蛋盒”结构,二组分间不存在相分离,具有良好的相容性。热重分析表明SA-GG植物肠衣膜比单一的海藻酸钠膜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在肠衣的后续加工环节具有可行性。4、以商业蒸煮香肠为例,进一步探究SA-GG肠衣的应用可能性。经过香肠生产条件处理后的SA-GG肠衣抗拉强度为5.82 MPa,断裂拉伸率为45.4%,水蒸气透过系数为0.47 gmm/hm2·k Pa,600 nm下透光率为75.68%。与相同条件处理的胶原蛋白肠衣相比,SA-GG肠衣具有更好的阻隔性能与透明度,能够保护香肠免受水分和质量损失,具有良好的应用潜能。随后将SA-GG肠衣与市售胶原蛋白肠衣应用于香肠包装并将香肠置于4℃储存,定期测定两组香肠的质构、p H、TBARS值、水分含量等指标以探究肠衣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本文制备的SA-GG肠衣能够减少香肠的水分流失、减缓脂肪氧化,从而保证了香肠的品质稳定。

肖亚庆[3](2021)在《麦麸纤维素纳米晶-大豆分离蛋白复合包装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开发可再生、可降解的环境友好型天然可食膜来替代传统的合成塑料包装已经成为当今食品包装领域的共识。其中,大豆分离蛋白(SPI)膜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然而,性能不足和功能单一等缺陷严重地限制了SPI膜的实际应用。多糖共混改性技术在提升蛋白基膜的性能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探究了麦麸纤维素纳米晶(CNC)对SPI膜的共混改性机制,评价了复合膜的贮藏稳定性,并制备了具有抗菌/抗氧化活性的复合包装膜,以期为功能性蛋白基可食膜的研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实验结果如下:(1)麦麸纤维素纳米晶的制备与表征:采用酸解法从麦麸中分离制备CNC,考察不同酸解时间(30、60和90 min)对CNC理化性质和细胞毒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麦麸CNC的尺寸、产率和热稳定性随酸解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而长径比逐渐升高。CNC依然保留有纤维素基本的化学结构和典型的纤维素I型晶体结构,酸解60 min时结晶度达到70.32%。麦麸CNC具有良好的水分散性和吸附特性(水、油和重金属离子)。当浓度未超过1000μg/m L时,CNC对Caco-2细胞无明显的细胞毒性。(2)纤维素纳米晶对大豆分离蛋白膜性能的影响及机制:通过共混法制备CNC-SPI纳米复合膜,探讨不同CNC添加量(0~1.00%)对SPI膜性能的影响规律及相关机制。结果表明,适量的CNC(0.50%和0.75%)提高了SPI膜的拉伸强度、氧气/水蒸气阻隔性能和耐水性能,降低了断裂伸长率,但对膜厚度、含水量和光学性能均无明显影响。CNC限制了膜体系中水分子的流动性并提高了成膜溶液的粘弹特性。CNC通过诱导蛋白分子的构象重排以及增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促进形成致密均匀的有序网络膜结构,进而提升膜性能。(3)纤维素纳米晶-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膜的贮藏稳定性研究:分别以麦麸纤维素和CNC为增强剂制备了两种复合膜,考察不同贮藏时间(1、30、60和90 d)下复合膜基本性能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SPI膜的拉伸强度、水蒸气阻隔性能、耐水性能和透明度呈下降趋势,断裂伸长率和总色差呈上升趋势,而膜厚度未发生显着变化。增强剂(尤其是CNC)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SPI膜的贮藏稳定性。(4)基于氧化锌纳米颗粒的抗菌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评价:开发经羧基化的CNC、氧化锌纳米颗粒(ZnONP)、CNC/ZnONP混合物(物理混合)和CNC@ZnONP纳米杂化物(原位生长)强化的抗菌纳米复合膜,并对复合膜的理化性能、抗菌活性以及实际应用前景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ZnONP降低了SPI膜的断裂伸长率和水溶性,但对拉伸强度、氧气/水蒸气阻隔性能、表面疏水性、总色差、不透明度、晶体结构和粘弹特性均无显着影响。含ZnONP(ZnONP、CNC/ZnONP和CNC@ZnONP)的复合膜通过破坏细菌细胞结构抑制了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并且能够降低猪肉样品在贮藏过程中的菌落总数和挥发性盐基氮(TVB-N)水平。其中,CNC@ZnONP复合膜对锌离子的迁移行为有明显地抑制作用,有潜力应用于延长新鲜猪肉的保质期。(5)基于姜黄素纳米胶囊的pH响应型抗氧化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评价:开发经CNC、姜黄素纳米胶囊(CurNC)、CNC@CurNC和CNC@Cur强化的pH响应型抗氧化纳米复合膜,并综合评估复合膜的理化性能、姜黄素的释放特性、抗氧化活性、颜色响应性以及实际应用效果。结果表明,CurNC降低了SPI膜的亮度和透明度,但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氧气/水蒸气阻隔性能、表面疏水性、水溶性和晶体结构均无显着变化。添加CNC增强了膜的内部结构,这有利于姜黄素的缓释。含CurNC膜(CurNC膜和CNC@CurNC膜)的抗氧化活性最强,这可能是因为CurNC的热稳定性高于姜黄素。此外,CNC@CurNC膜对pH和NH3均表现出良好的颜色响应性,能够降低贮藏虾的TVB-N含量,并实现对其新鲜度的可视化实时监测。

苏春燕[4](2021)在《基于疏水改性多糖/蛋白质/PVA复合塑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塑料在现代人类生产生活以及食品包装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传统塑料降解缓慢而给环境带来了极大压力,因此对可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究就应运而生。纯聚乙烯醇(PVA)塑料机械性能差且降解速率低而限制了应用,而资源丰富的生物大分子物质具有可降解的优点但其亲水性较大,因此本研究将生物大分子物质进行疏水改性后与聚乙烯醇和蛋白质共混来进一步扩大可降解塑料的应用。本文将马铃薯淀粉、绿豆淀粉、壳聚糖和魔芋葡甘聚糖分别进行辛烯基琥珀酸苷酯化、醋酸酐酯化、交联和脱乙酰反应,再分别与麦醇溶蛋白、大豆分离蛋白和玉米醇溶蛋白和聚乙烯醇共混通过流延法制备复合塑料,其中多糖和蛋白质的比例为0:4、1:3、1:1、3:1和4:0,且多糖和蛋白质整体替代聚乙烯醇的比例为25%、50%和75%。研究复合塑料的结构特性、理化特性和功能特性,进一步探究多糖、蛋白质和聚乙烯醇对复合塑料理化和功能特性的贡献,并探讨复合塑料内部结构的相互作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与纯聚乙烯醇塑料相比,酯化马铃薯淀粉、麦醇溶蛋白和PVA制备的复合塑料表面有少量不相容颗粒浮于连续组分之外,当OSA淀粉:麦醇溶蛋白为1:1,且替代聚乙烯醇的比例为25%时复合塑料表面组分相容性最好。当淀粉和麦醇溶替代率增大到75%时复合塑料的透光率和色度值较小。OSA淀粉含量的增加可以降低复合塑料的吸水率和水蒸气透过性。当替代PVA达到50%时复合塑料的机械特性最佳。通过在PVA塑料中添加OSA淀粉和麦醇溶蛋白可以提高塑料的生物降解率。(2)由醋酸酐酯化绿豆淀粉、麦醇溶蛋白和聚乙烯醇制备的复合塑料表面为均一平整的表观结构,且其粗糙度值低于纯PVA塑料粗糙度值。与纯聚乙烯醇塑料相比,复合塑料的透光率均减小。当醋酸酐酯化淀粉和麦醇溶蛋白整体替代率为75%时,复合塑料的吸水率最低。当醋酸酐酯化淀粉和麦醇溶蛋白整体的替代率为50%时,复合塑料的拉伸强度达到最大。通过在塑料中添加醋酸酐酯化绿豆淀粉和麦醇溶蛋白可以显着提高塑料的生物降解率。(3)当交联壳聚糖与大豆分离蛋白比例为1:1和1:3且替代PVA的替代率为50%和75%时复合塑料表面光滑平整。与纯PVA塑料相比,复合塑料的吸水率和水蒸气透过性均减小,且复合塑料的吸水率随着交联壳聚糖和大豆分离蛋白整体替代PVA替代率的增加而逐渐减小。随着交联壳聚糖与大豆分离蛋白比值的增加,复合塑料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弹性模量逐渐下降。通过在塑料中添加交联壳聚糖和大豆分离蛋白掩埋后复合塑料表面存在数量较多的孔洞和裂缝,且在前三周内迅速降解,随后降解速度减缓。(4)由魔芋葡甘聚糖、玉米醇溶蛋白和PVA制备的复合塑料表面有相分离现象,当复合塑料中脱乙酰魔芋葡甘聚糖和玉米醇溶蛋白比值为9:1时三个组分之间相容性最好。魔芋葡甘聚糖脱乙酰后复合而成的复合塑料具有比原魔芋葡甘聚糖复合塑料更低的L*和更高的a*、b*、c*和ΔE值。与纯PVA塑料相比,复合塑料有更低的吸水率、水蒸气透过系数和拉伸强度,以及较高的弹性模量和热特性。通过在塑料中添加魔芋葡甘聚糖和玉米醇溶蛋白后可以提高塑料的生物降解率。疏水改性多糖、蛋白质和PVA经流延法制备复合塑料其表面光滑平整,理化和功能特性方面都有显着的改善作用。作为食品包装材料,复合塑料有较低的吸水性和水蒸气透过率,有较高的热特性,且可生物降解性显着提高。多糖、蛋白质和聚乙烯醇作为可生物降解的材料,其独特的理化和功能特性为食品包装材料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为今后可生物降解的食品包装材料的制备和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基础。

程月[5](2021)在《挤出吹塑法制备淀粉/明胶可食性膜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仅以淀粉作为主要成膜基质制备可食性膜显示出较差的力学性能和疏水性,这严重制约了其作为食品包装的应用。为改善复合膜的疏水性和力学性能,本文以明胶和淀粉共混作为主要成膜基材,添加天然蜡作为疏水剂,采用挤出吹塑的成膜工艺进行制膜,系统研究了明胶冻力、蜡的添加量和种类(蜂蜡(BW)、小烛树蜡(CL)和巴西棕榈蜡(CB))及其加工温度对淀粉/明胶(S/G)膜理化性能的影响。本研究可为可食性膜的商业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胶冻力对S/G-BW膜的性能有显着的影响。流变分析表明,S/230G-BW共混物具有最高的储能模量(G’)和复数黏度(|η*|)。动态力学性能(DMA)和傅里叶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分析结果表明,冻力值越高的复合膜,淀粉颗粒的熔融和破碎效果越好。ATR-FTIR和X-衍射(XRD)表明,冻力值对蜂蜡在膜基质中的迁移和结晶性能有显着的影响。圆二色光谱(CD)分析表明,S/230G-BW复合膜具有较多的三螺旋结构。另外,冻力值越高,其成膜后水溶性越低,热稳定性越强。S/200G-BW复合膜显示出最高的外表面水接触角(WCA)(87°)和最低的水蒸气透过率(WVP)(0.88×10-10?g m-1?s-1?Pa-1)。S/230G-BW膜的抗拉强度(TS)、断裂伸长率(EAB)和杨氏模量(YM)最大,分别较S/120G-BW膜提高了90.9%、96.8%和102.4%。最后,过高的冻力值促进了复合膜中淀粉和明胶组分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从而对其性能产生了负面影响。(2)天然蜡的添加可以显着影响复合膜的理化性能。流变分析表明添加天然蜡的共混物显示出较低的G’和|η*|。ATR-FTIR表明,BW和CL的添加减弱了薄膜基质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XRD表明,添加CB的复合膜基质中表现出最强的结晶行为。SEM图像显示,添加蜡后获得了更不规则和粗糙的表面结构。蜡的存在提高了S/G膜的耐水性,水蒸气阻隔和表面疏水性能。添加蜂蜡的膜具有最高的WCA(102.6°),最强的热稳定性和最低的WVP。(3)蜂蜡添加量和吹塑温度显着影响了复合膜的理化性能。ATR-FTIR表明蜂蜡添加量的和吹塑温度的增大减弱了氢键作用力。XRD表明,蜂蜡添加量和吹塑温度的增大可以促进复合膜内部蜡的结晶。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表明,蜂蜡添加量和吹塑温度的增大可以促进淀粉的塑化。SEM显示,蜂蜡在复合膜表面可以形成蜡结晶颗粒,其形状和数量受蜂蜡添加量和吹塑温度的影响。蜂蜡添加量的增加(0~9%)改善了复合膜的耐水、水蒸气阻隔、和疏水性能,但添加量过高时不利于性能的改善。较高的蜂蜡添加量降低了复合膜的力学性能。吹塑温度的增大改善了复合膜的力学、阻水、疏水和耐水性能。

尹兴,朱俊南,陈林,魏娜[6](2020)在《可食性大豆分离蛋白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可食性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为成膜基材制备可食性包装材料。方法使用溶液浇铸法制备大豆分离蛋白膜。研究大豆分离蛋白含量、大豆分离蛋白与甘油的质量比值、溶液pH值对SPI膜力学性能、透光性能、阻隔性能的影响。结果得到了成膜的最佳制备条件,SPI质量分数为6%,溶液pH=9,大豆分离蛋白与甘油的质量比值为2.5。此条件下的SPI膜各项性能较好,抗拉强度为10.7MPa,断裂伸长率为242.9%,透光率为86.1%,雾度为4.8%,水蒸气透过率为1684.3g/(m2·24 h),氧气透过率为4.28 cm3/(m2·24 h·0.1 MPa)。结论制备的大豆分离蛋白膜断裂力学性能较高,透光性较好,并具有较高的阻氧性,可用于产品的包装。

黄煜凯[7](2020)在《壳聚糖蛋白复合膜的制备、性能检测及在板栗上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食品传统塑料包装膜带来的环境负担日渐加重,以生物可降解材料替代传统塑料的呼声越来越高。可食性膜因具有生物可降解和安全无毒等优势,已成为了食品保鲜包装领域的研究热点。板栗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在我国具有很广阔的市场,但板栗采后常温贮藏过程中易失水,出现“石灰化”和霉烂等变质问题,影响板栗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本研究设计研制了两种具有保水性、防霉性以及有一定机械强度、安全无毒的复合涂膜材料,并应用于板栗的贮藏保鲜,以期提高板栗的常温贮藏质量,为促进板栗更好更快地带动山区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壳聚糖、乳清蛋白和玉米醇溶蛋白作为膜基质,以甘油为增塑剂、纳米纤维素和肉桂醛为交联剂,分别制备壳聚糖-乳清蛋白复合膜和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复合膜,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以水蒸气透过率为核心考察指标,结合机械性能指标的测试,优化了两种膜的最佳配方,并进一步测试了膜的抑菌性能,最后应用于板栗的贮藏保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经综合评定,得到壳聚糖-乳清蛋白复合膜的最佳配方为:2.5%壳聚糖,4.0%乳清蛋白,0.7%纳米纤维素,膜液pH为3.8;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的最佳配方为:3.5%壳聚糖,0.3%玉米醇溶蛋白,2.5%纳米纤维素,1.5%乙酸,并在最佳配方的基础上,添加0.3%(m/V)肉桂醛改善了两种复合膜的防水性能和结构的规整性。(2)测定了两种壳聚糖蛋白复合膜对板栗霉菌、大肠杆菌和金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两种复合膜均对三种试验菌有抑制作用,且壳聚糖-乳清蛋白复合膜比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复合膜的抑菌效果更强,前者对大肠杆菌和金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40μL/mL,而后者的MIC为80μL/mL。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到两种膜液可以破坏板栗霉菌菌丝结构,并使大肠杆菌和金色葡萄球菌发生变形,推测膜液的抑菌成分可以影响菌体细胞壁(膜)的通透性,使胞内物质流失,从而达到抑菌效果。(3)用两种壳聚糖蛋白复合膜液分别浸涂板栗,并贮藏于25℃±1℃、50%-55%相对湿度的环境中,研究了两种复合膜对板栗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涂膜处理能降低板栗的失重率、霉变率、“石灰化”指数及呼吸强度,延缓板栗维生素C的损耗,并提高板栗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其中,壳聚糖-乳清蛋白复合膜在降低板栗“石灰化”指数和减少板栗维生素C损耗上更具优势,而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则更有利于降低板栗的失重率、霉变率和提高板栗可溶性蛋白含量;在抑制板栗呼吸强度的作用上,两者效果相当。(4)研究了壳聚糖蛋白复合膜涂膜处理板栗对板栗生理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涂膜处理均可以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延缓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的峰值,诱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峰值提前出现,并可以提高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几丁质酶、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其中,壳聚糖-乳清蛋白复合膜在提高PAL和PPO活性上表现出更好的效果,而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复合膜则更有利于降低MDA含量,推迟O2-.产生速率的峰值,诱导SOD应答和提高几丁质酶活性。综上所述,壳聚糖-乳清蛋白复合膜和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复合膜涂膜保鲜板栗均能起到较好的保鲜效果,且能通过诱导相关酶的活性提高板栗的抗病性和抗逆境能力。但相比之下,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在多项保鲜指标上占据优势,故认为其在板栗的采后贮藏保鲜应用中更具有发展潜力。

梁月[8](2020)在《麝香草酚和香芹酚对高温花生蛋白膜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与塑料等包装材料相比,蛋白膜具有可食用、高营养和可生物降解等特性,但花生蛋白膜的机械性能和阻水性相对较差。适度变性是蛋白质成膜的先决条件,花生蛋白中的主要组分——花生球蛋白的变性温度为102℃,常压加热处理不能使其适度变性。麝香草酚和香芹酚是天然的抗氧化和抑菌物质,在食品膜中添加抑菌活性物质能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各种抑菌剂对不同菌株的抑菌能力和强度都有所区别,将其复配使用可填补对方的不足,并具有协同效果。以花生分离蛋白(Peanut protein isolate,PPI)为成膜基质,高温(100120℃)处理成膜液,分别向成膜液中添加麝香草酚(Thymol,Thy)和香芹酚(Carveol,Car),研究Thy和Car添加量对蛋白膜性能和抑菌性影响。在此基础上,研Thy和Car复配对蛋白膜性能和抑菌性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制备高温花生蛋白膜(High temperature PPI films,HPPIF)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蛋白浓度8%(w/v)、pH值9.0、热处理温度110℃、热处理时间15min和甘油浓度35%(W/W蛋白),此条件下制备HPPIF的拉伸强度为4.42±0.05Mpa。(2)经过高温处理后,蛋白膜的厚度和亮度变化不大(p>0.05),拉伸强度、阻水性和水溶性显着增加(p<0.05),断裂伸长率和透明度显着降低(p<0.05)。(3)单独添加Thy或Car能降低蛋白膜的透明度和阻水性,但对膜的厚度影响不大;添加量相同时,Car膜比Thy膜颜色偏黄(p<0.05),透明度大(p<0.05);(4)与对照膜相比,添加0.51.0%Car或0.5%Car时,蛋白膜的机械性能变化不大,色度差异不显着(p>0.05);(5)与单一膜和对照膜相比,Thy和Car复配使蛋白膜的阻水性、水溶性和亮度显着降低(p<0.05),颜色变深(p<0.05),但对膜的厚度影响不大(p>0.05);(6)Thy和Car均能在较低的浓度下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两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优于大肠杆菌,且Car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不如Thy;(7)Thy和Car复配对抑制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协同作用。综上所述:将1.0%Thy和0.5%Car复配制作HPPIF,膜的拉伸强度、阻湿性、水溶性和抑菌性较好,在方便食品包装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成子阳[9](2020)在《壳聚糖基可食性包装薄膜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正日益提高,因此对食品包装材料的功能性要求也不断增加。传统的塑料包装由于其难以降解、浪费资源以及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而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因此,利用纯天然材料制备可降解,甚至可食用的保鲜膜,成为了众多科研人员努力的方向。而现阶段制备的可食性保鲜膜,虽说功能性齐全、性质良好,但投产率较低,这是由于现阶段可食性薄膜配方在实际生产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以壳聚糖为成膜原料,分别加入不同的助剂进行共混改性,以优化薄膜性质为目的,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对成膜工艺和配方进行了优化,并通过表征手段对薄膜分子间作用以及热稳定性进行表征。在中间性试验中,以薄膜能否顺利生产为标准,添加助剂进行改性,确保其正常生产,并研究其实际应用效果。(1)壳聚糖/大豆蛋白可食性包装薄膜的制备及表征。壳聚糖溶液浓度为4%,大豆蛋白添加量为4%,甘油添加量为3%时薄膜性能最佳,此时壳聚糖-大豆蛋白可食性薄膜的厚度为0.098mm,拉伸强度为7.51MPa,裂断伸长率为16.3%,透光率为41.1%,透气度为0.0019μm/(Pa·S)。并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大豆蛋白的加入改善了壳聚糖膜的脆性,修复了壳聚糖膜表面的裂纹,但降低了壳聚糖膜的韧性和热稳定性。(2)壳聚糖/海藻酸钠可食性包装薄膜的制备及表征。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对薄膜配方和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得到结论:当壳聚糖含量为3.67%,海藻酸钠含量为3.50%,甘油含量为2.62%时,薄膜拉伸强度为23.72MPa,裂断伸长率为41.1%,水溶性为76.6%,透气度为0.0017μm/(Pa·s),水蒸气透过率为1.61 g·mm/m2h·KPa。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后发现:壳聚糖与海藻酸钠之间分子交联良好,海藻酸钠的加入提升了壳聚糖膜的机械性能、阻隔性能、热稳定性和水溶性。(3)壳聚糖/海藻酸钠可食性包装薄膜的剥离性能研究。选取硬脂酸钾、单-双硬脂酸甘油酯、蔗糖脂肪酸酯等食品乳化剂作为剥离剂,分别研究了其浓度对薄膜剥离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食品乳化剂对薄膜机械性能和阻隔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选取硬脂酸钾为剥离剂,其在膜液中浓度为0.2%时,薄膜综合性能最好,此时薄膜的拉伸强度为20.7MPa,裂断伸长率为54.5%,水蒸气透过率为1.51g·mm/m2h·KPa,揭膜完整率为95%。(4)壳聚糖基可食性包装薄膜在方便面调料包中的应用研究。选取制备的壳聚糖/海藻酸钠可食性包装薄膜,用作方便面调料包的包装材料,研究了在包装过程中可食性方便面调料包的形貌变化、吸湿性以及使用时的蒸煮性。结果表明,可食性方便面调料包应避免暴露在高湿度、高温度的环境下。其在常温、密闭条件下性质稳定,包装效果良好,作为方便面调料包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包装效果比传统包装还有差距。

陈霞[10](2020)在《玉米醇溶蛋白/明胶可食性膜的构建及活性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需求由数量转化为质量,这也给食品品质的提升和贮存保鲜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开发环境友好、安全、性能可调控的生物基可食性活性膜已成为食品包装领域的研究热点。包装材料的高效水分子阻隔(阻湿性)功能是保证食品在货架期内保持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理想的可食性包装膜内外两侧应对水蒸气分子具有选择性阻隔作用,不仅要防止包装外界水分渗透,还要保持内部食品保鲜所需的相对湿度。此外,开发可高效负载、控释天然功能性成分的活性包装已被认为是减少或防止运输和贮存过程中食品发生的氧化、褐变或微生物污染等质量安全问题的有力举措。本论文针对传统蛋白基可食性膜内外两侧无法选择性阻隔和吸附水蒸气分子及活性成分控释难等问题,采用具有功能互补特性的玉米醇溶蛋白(Zein)和明胶(Gelatin)为成膜基质,构建多层膜体系(Z-ZG-G)和复合膜体系(ZG),开发了兼具单向阻湿性和长效控释功能的新型活性包装材料。系统研究了活性膜微观形貌结构与理化性能、及控释之间的构效关系,并将其应用于鲜切水果保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Zein的阻水特性和明胶的亲水特性,以Zein为外层,Zein/Gelatin作为中间过渡层和明胶为内层的顺序,采用逐层流延的方法制备Z-ZG-G多层膜。当中间层ZG比例为1:2时,Z-ZG1:2-G多层膜呈现出具有不同特征的三层结构,各层之间结合紧密但界面分隔清晰。该膜具有良好的透明度和机械性能,以及一定的抗紫外线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水蒸气从Zein侧向明胶侧进行渗透得到的WVP值显着低于从明胶侧进行渗透的,表明多层膜两侧可对水蒸气进行选择性阻隔,进而实现单向阻湿的功能。构建了水蒸气渗透过程中结构响应(Zein疏水自聚集,明胶吸水溶胀)的物理模型,揭示多层膜单向阻湿特性的形成机制。(2)基于Zein的两亲特性和自组装行为,构建了Zein/Gelatin复合膜(ZG),并对不同比例下ZG复合膜的微观结构及特性进行研究。当Zein含量较高时(ZG比例为3:1,2:1),Zein和明胶产生宏观相分离,获得了具有明显相边界的分层结构;当明胶含量较高时(ZG比例为1:1,1:2,1:3),发生微观相分离,可获得Zein球形聚集体分布在明胶连续性基质中的隔室化结构。当ZG比例为1:2时,ZG1:2复合膜呈现致密的梯度结构,其中Zein聚集体粒径适中且倾向分布于明胶基质的空气侧。复合膜具有最低的水蒸气透过率,且其空气侧的水蒸气透过率值低于底面侧,可实现对水分子单向阻隔的功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调节ZG比例,可实现对相分离结构的精准调控。(3)基于膜基质与活性成分不同的亲和作用机制,利用ZG1:2复合膜具有的隔室化结构实现分区共负载:分别将亲水性抗氧化剂茶多酚(TP)负载于明胶基质中,将疏水性抗菌剂牛至精油(OEO)负载于Zein聚集体中,开发了一种可控释不同类型活性成分的双功能复合膜材料。TP的引入可影响明胶规则网络结构的形成,使明胶连续性基质的表面形态较为粗糙,而OEO的包封导致Zein聚集体呈现出粗糙颗粒状的横截面形态。此外,TP、OEO分别和膜基质之间存在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当进行共负载时,ZG1:2复合膜具有更强的阻湿性和更高的TP和OEO保留率。动力学分析表明,ZOGTP膜中TP和OEO的释放机理为非Fick扩散,且接近于一级释放动力学。(4)基于分层结构对活性成分不同的滞留作用机制,利用Z-ZG1:2-G多层膜体系,对茶多酚(TP)进行浓度梯度负载。在G内层负载较低浓度的TP可起到初始抗氧化作用,在ZG中间层负载高浓度的TP作为抗氧化剂储备层,进而开发了一种具有长效控释性的多层功能膜。TP在多层膜中表现出缓释性,其释放动力学与TP的浓度梯度和每个膜层的结构响应密切相关,且其在水溶液中的释放行为表现为:前期为扩散和一级动力学的组合机制(0–175 min),中期为以浓度驱动的一级动力学机制(175-300 min),后期为以扩散主导的动力学机制(>300min)。鲜切水果试验表明,载有TP的多层功能膜在控制水分流失、防止快速褐变和抑制微生物生长等方面显示出良好的保鲜效果。

二、可食性大豆分离蛋白膜制备和基础特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食性大豆分离蛋白膜制备和基础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改性大豆分离蛋白活性膜的制备及缓释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大豆分离蛋白的结构
    1.3 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膜的研究
        1.3.1 大豆分离蛋白成膜机理
        1.3.2 大豆分离蛋白膜的改性
    1.4 大豆分离蛋白活性膜研究进展
    1.5 大豆分离蛋白膜活性物质的释放研究
    1.6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6.1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6.2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膜的制备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亚硫酸钠改性SPI膜的制备
        2.3.2 谷氨酰胺转氨酶改性SPI膜的制备
        2.3.3 膜厚度的测定
        2.3.4 水分含量的测定
        2.3.5 总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
        2.3.6 不透明度的测定
        2.3.7 水蒸气透过率的测定
        2.3.8 接触角的测定
        2.3.9 机械性能的测定
        2.3.10 微观结构的测定
        2.3.11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改性对SPI膜水分含量和总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2.4.2 改性对SPI膜不透明度的影响
        2.4.3 改性对SPI膜水蒸气透过率的影响
        2.4.4 改性对SPI膜接触角的影响
        2.4.5 改性对SPI膜机械性能的影响
        2.4.6 改性对SPI膜微观结构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茶多酚对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膜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添加茶多酚的Na_2SO_3改性SPI活性膜的制备
        3.3.2 添加茶多酚的 TG 酶改性 SPI 活性膜的制备
        3.3.3 厚度的测定
        3.3.4 水分含量的测定
        3.3.5 总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
        3.3.6 光学性能的测
        3.3.7 水蒸气透过率测定
        3.3.8 接触角测定
        3.3.9 机械性能测定
        3.3.10 茶多酚的释放性能测定
        3.3.11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茶多酚对改性SPI膜水分含量和总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3.4.2 茶多酚对改性SPI膜不透明度的影响
        3.4.3 茶多酚对改性SPI膜颜色的影响
        3.4.4 茶多酚对改性SPI膜水蒸气透过率的影响
        3.4.5 茶多酚对改性SPI膜接触角的影响
        3.4.6 茶多酚对改性SPI膜机械性能的影响
        3.4.7 茶多酚的释放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槲皮素对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膜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添加槲皮素的Na_2SO_3改性SPI活性膜的制备
        4.3.2 添加槲皮素的TG改性SPI活性膜的制备
        4.3.3 厚度的测定
        4.3.4 水分含量的测定
        4.3.5 总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
        4.3.6 光学性能的测定
        4.3.7 水蒸气透过率测定
        4.3.8 接触角测定
        4.3.9 机械性能测定
        4.3.10 槲皮素的释放性能测定
        4.3.11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槲皮素对改性SPI膜水分含量和总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4.4.2 槲皮素对改性SPI膜不透明度的影响
        4.4.3 槲皮素对改性SPI膜颜色的影响
        4.4.4 槲皮素对改性SPI膜水蒸气透过率的影响
        4.4.5 槲皮素对改性 SPI 膜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4.4.6 槲皮素对改性SPI膜机械性能的影响
        4.4.7 槲皮素的释放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基于海藻酸钠的植物肠衣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绪论
    1.1 肠衣的研究现状
        1.1.1 天然肠衣
        1.1.2 人造肠衣
        1.1.3 植物肠衣
    1.2 可食膜的研究现状
        1.2.1 蛋白类可食膜
        1.2.2 脂类可食膜
        1.2.3 多糖类可食膜
    1.3 成膜材料的研究现状
        1.3.1 海藻酸钠的研究现状
        1.3.2 瓜尔胶的结构与性质
        1.3.3 增塑剂的概述
    1.4 成膜工艺
    1.5 肠衣品质控制要点
        1.5.1 机械性能
        1.5.2 耐水性能
        1.5.3 阻隔性能
        1.5.4 透光率
    1.6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7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肠衣膜的制备
        2.2.2 性能指标的测定
        2.2.3 成膜基质的筛选
        2.2.4 膜液的浓度确定
        2.2.5 配方及工艺优化
        2.2.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2.2.7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2.8 热重分析(TGA)
        2.2.9 扫描电镜分析(SEM)
        2.2.10 模拟香肠生产条件对SA-GG膜、SA-GG肠衣、胶原蛋白肠衣的影响
        2.2.11 SA-GG肠衣与胶原蛋白肠衣在香肠中的应用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成膜基质的筛选
        3.1.1 初步筛选
        3.1.2 二次筛选
    3.2 膜液浓度的确定
    3.3 肠衣膜制备的工艺优化
        3.3.1 单因素试验
        3.3.2 正交试验
    3.4 SA-GG肠衣膜的表征
        3.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3.4.2 XRD结构分析
        3.4.3 热重分析
        3.4.4 扫描电镜分析
    3.5 模拟香肠生产条件对SA-GG膜、SA-GG肠衣、胶原肠衣性能的影响
        3.5.1 厚度、含水量
        3.5.2 透光率
        3.5.3 阻隔性能
        3.5.4 机械性能
        3.5.5 扫描电镜分析
    3.6 SA-GG肠衣与胶原蛋白肠衣在香肠中的应用
        3.6.1 香肠的基本成分
        3.6.2 pH值
        3.6.3 色泽
        3.6.4 氧化稳定性
        3.6.5 质构品质
        3.6.6 菌落总数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麦麸纤维素纳米晶-大豆分离蛋白复合包装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一览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麦麸资源研究进展
        1.1.1 麦麸的营养价值
        1.1.2 麦麸不同组分的研究现状
    1.2 纤维素纳米晶(CNC)研究进展
        1.2.1 CNC简介
        1.2.2 CNC的制备方法
        1.2.3 CNC的修饰方法
        1.2.4 CNC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1.2.5 CNC的安全性
    1.3 蛋白基可食膜研究进展
        1.3.1 可食膜简介
        1.3.2 蛋白基膜的改性方法
        1.3.3 纳米纤维素在蛋白基膜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主要内容
第二章 麦麸纤维素纳米晶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CNC的制备
        2.2.4 不同处理阶段麦麸和CNC的表征
        2.2.5 CNC的细胞毒性评价
        2.2.6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处理阶段麦麸的形貌特征
        2.3.2 不同处理阶段麦麸的化学成分
        2.3.3 酸解时间对CNC尺寸的影响
        2.3.4 酸解时间对CNC分散性和产率的影响
        2.3.5 酸解时间对CNC化学/晶体结构的影响
        2.3.6 酸解时间对CNC热稳定性的影响
        2.3.7 酸解时间对CNC吸附特性的影响
        2.3.8 酸解时间对CNC细胞毒性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纤维素纳米晶对大豆分离蛋白膜性能的影响及机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CNC的制备
        3.2.4 CNC-SPI纳米复合膜的制备
        3.2.5 CNC-SPI纳米复合膜的理化性能测试
        3.2.6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NC的表征
        3.3.2 CNC添加量对SPI膜基本性能的影响
        3.3.3 CNC添加量对SPI膜微观形貌的影响
        3.3.4 CNC添加量对SPI膜水分分布的影响
        3.3.5 CNC添加量对成膜溶液流变特性的影响
        3.3.6 蛋白分子构象和分子间相互作用
        3.3.7 机制探讨
    3.4 小结
第四章 纤维素纳米晶-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膜的贮藏稳定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WBC/CNC-SPI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4.2.4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贮藏时间对复合膜机械性能的影响
        4.3.2 贮藏时间对复合膜水蒸气阻隔性能的影响
        4.3.3 贮藏时间对复合膜水溶性的影响
        4.3.4 贮藏时间对复合膜光学性能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氧化锌纳米颗粒的抗菌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抗菌复合膜增强剂的制备
        5.2.4 抗菌复合膜的制备
        5.2.5 抗菌复合膜的理化性能测试
        5.2.6 抗菌性能测试
        5.2.7 抗菌复合膜的包装应用
        5.2.8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抗菌复合膜增强剂的表征
        5.3.2 抗菌复合膜的理化性能分析
        5.3.3 抗菌性能评价
        5.3.4 抗菌复合膜在猪肉保鲜中的应用
    5.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姜黄素纳米胶囊的pH响应型抗氧化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仪器与设备
        6.2.3 抗氧化复合膜增强剂的制备
        6.2.4 抗氧化复合膜的制备
        6.2.5 抗氧化复合膜的理化性能测试
        6.2.6 姜黄素释放测试
        6.2.7 抗氧化性能测试
        6.2.8 颜色响应性测试
        6.2.9 抗氧化复合膜的包装应用
        6.2.10 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抗氧化复合膜增强剂的表征
        6.3.2 抗氧化复合膜的理化性能分析
        6.3.3 姜黄素的释放特性
        6.3.4 抗氧化性能评价
        6.3.5 颜色响应性评价
        6.3.6 抗氧化复合膜在虾新鲜度监测中的应用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疏水改性多糖/蛋白质/PVA复合塑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可生物降解塑料
    1.2 多糖概述
    1.3 蛋白质概述
        1.3.1 小麦醇溶蛋白的结构与性质
        1.3.2 大豆分离蛋白的结构与性质
        1.3.3 玉米醇溶蛋白的结构与性质
    1.4 可生物降解复合塑料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辛烯基琥珀酸苷酯化马铃薯淀粉/麦醇溶蛋白/PVA复合塑料的制备和表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试剂
        2.2.3 仪器与设备
        2.2.4 试验方法
        2.2.5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辛烯基琥珀酸苷酯化马铃薯淀粉/麦醇溶蛋白/PVA复合塑料的结构特性
        2.3.2 辛烯基琥珀酸苷酯化马铃薯淀粉/麦醇溶蛋白/PVA复合塑料的理化特性
        2.3.3 辛烯基琥珀酸苷酯化马铃薯淀粉/麦醇溶蛋白/PVA复合塑料的功能特性
    2.4 相关性分析
    2.5 主成分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醋酸酐酯化绿豆淀粉/麦醇溶蛋白/PVA复合塑料的制备和表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试剂
        3.2.3 仪器与设备
        3.2.4 试验方法
        3.2.5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醋酸酐酯化绿豆淀粉/麦醇溶蛋白/PVA复合塑料的结构特性
        3.3.2 醋酸酐酯化绿豆淀粉/麦醇溶蛋白/PVA复合塑料的理化特性
        3.3.3 醋酸酐酯化绿豆淀粉/麦醇溶蛋白/PVA复合塑料的功能特性
    3.4 相关性分析
    3.5 主成分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交联壳聚糖/大豆分离蛋白/PVA复合塑料的制备和表征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试剂
        4.2.3 仪器与设备
        4.2.4 试验方法
        4.2.5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交联壳聚糖/大豆分离蛋白/PVA复合塑料的结构特性
        4.3.2 交联壳聚糖/大豆分离蛋白/PVA复合塑料的理化特性
        4.3.3 交联壳聚糖/大豆分离蛋白/PVA复合塑料的功能特性
    4.4 相关性分析
    4.5 主成分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魔芋葡甘聚糖/玉米醇溶蛋白/PVA复合塑料的制备和表征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试剂
        5.2.3 仪器与设备
        5.2.4 试验方法
        5.2.5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魔芋葡甘聚糖/麦醇溶蛋白/PVA复合塑料的结构特性
        5.3.2 魔芋葡甘聚糖/玉米醇溶蛋白/PVA复合塑料的理化特性
        5.3.3 魔芋葡甘聚糖/玉米醇溶蛋白/PVA复合塑料的功能特性
    5.4 相关性分析
    5.5 主成分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挤出吹塑法制备淀粉/明胶可食性膜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可食性膜的概述
    1.2 淀粉基可食性膜
        1.2.1 淀粉基可食性膜的成膜机理
        1.2.2 淀粉基可食性膜的研究进展
        1.2.3 成膜添加剂
        1.2.3.1 天然蜡
        1.2.3.2 乳化剂
        1.2.3.3 润滑剂
        1.2.4 淀粉基可食性膜的成膜工艺条件
    1.3 明胶
        1.3.1 明胶的简介及分类
        1.3.2 明胶的性质
        1.3.3 明胶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1.4 淀粉/明胶膜的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1.6.1 明胶冻力对淀粉/明胶复合膜理化性能的影响
        1.6.2 三种天然蜡对淀粉/明胶复合膜理化性能的影响
        1.6.3 蜂蜡添加量及其吹塑温度对淀粉/明胶复合膜理化性能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2.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明胶颗粒的浸润预处理
        2.3.2 以不同冻力的明胶制备淀粉/明胶复合膜
        2.3.3 添加不同天然蜡的淀粉/明胶复合膜的制备
        2.3.4 不同蜂蜡添加量和加工温度参数的淀粉/明胶复合膜的制备
    2.4 淀粉膜性能的测试
        2.4.1 明胶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测试
        2.4.2 淀粉/明胶共混物的流变测试
        2.4.3 淀粉/明胶复合膜的CD分析
        2.4.4 淀粉/明胶复合膜的SEM分析
        2.4.5 淀粉/明胶复合膜力学性能测试
        2.4.6 淀粉/明胶复合膜WVP的测定
        2.4.7 淀粉/明胶复合膜XRD的分析
        2.4.8 淀粉/明胶复合膜的ATR-FTIR分析
        2.4.9 淀粉/明胶复合膜的疏水性能测定
        2.4.10 淀粉/明胶复合膜的DMA测定
        2.4.11 淀粉/明胶复合膜的DSC分析
        2.4.12 淀粉/明胶复合膜的TGA测试
        2.4.13 淀粉/明胶复合膜的溶解度测试
        2.4.14 数据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明胶冻力对淀粉/明胶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3.1.1 不同冻力明胶的SDS-PAGE
        3.1.2 明胶冻力对复合膜流变性能的影响
        3.1.3 不同明胶冻力复合膜的CD图谱
        3.1.4 不同明胶冻力复合膜DMA的分析
        3.1.5 不同明胶冻力复合膜的热重分析
        3.1.6 不同明胶冻力复合膜的ATR-FTIR分析
        3.1.7 不同明胶冻力复合膜的XRD分析
        3.1.8 不同明胶冻力复合膜的SEM分析
        3.1.9 明胶冻力对复合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3.1.10 明胶冻力对复合膜WVP、WCA和 WS的影响
    3.2 三种天然蜡对淀粉/明胶可食性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2.1 三种天然蜡的黏度和淀粉/明胶复合膜的流变性能
        3.2.2 三种天然蜡对复合膜SEM的影响
        3.2.3 含有三种天然蜡的复合膜的ATR-FTIR分析
        3.2.4 含有三种天然蜡的复合膜的XRD分析
        3.2.5 含有三种天然蜡的复合膜的热重分析
        3.2.6 三种天然蜡对复合膜疏水性能的影响
        3.2.7 三种天然蜡对复合膜WVP的影响
        3.2.8 三种天然蜡对复合膜WS、SD和 MC的影响
        3.2.9 三种天然蜡对复合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3.3 蜂蜡添加量和吹塑温度对淀粉/明胶膜性能的影响
        3.3.1 不同蜂蜡添加量和吹塑温度制备复合膜的AFT-FTIR分析
        3.3.2 不同蜂蜡添加量和吹塑温度制备复合膜的DSC分析
        3.3.3 不同蜂蜡添加量和吹塑温度制备复合膜的XRD分析
        3.3.4 不同蜂蜡添加量和吹塑温度制备复合膜SEM分析
        3.3.5 蜂蜡添加量和吹塑温度对复合膜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3.3.6 蜂蜡添加量和吹塑温度对复合膜WVP的影响
        3.3.7 蜂蜡添加量和吹塑温度对复合膜WS和MC的影响
        3.3.8 蜂蜡添加量和吹塑温度对复合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4 讨论
    4.1 成膜基材的选择
    4.2 天然蜡在淀粉/明胶复合膜中的应用
    4.3 制备淀粉/明胶复合膜的挤出工艺
    4.4 进一步研究方向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可食性大豆分离蛋白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大豆分离蛋白膜的制备
    1.4 大豆分离蛋白膜性能测定
        1.4.1 膜厚度测定
        1.4.2 力学性能测定
        1.4.3 透光性能测定
        1.4.4 水蒸气透过率的测定
        1.4.5 氧气透过率的测定
        1.4.6 扫描电镜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含量的大豆分离蛋白对SPI膜性能的影响
        2.1.1 力学性能
        2.1.2 透光性能
        2.1.3 阻隔性能
    2.2 大豆分离蛋白与甘油的质量比值对SPI膜性能的影响
        2.2.1 力学性能
        2.2.2 透光性能
        2.2.3 阻隔性能
    2.3 溶液p H值对SPI膜性能的影响
        2.3.1 力学性能
        2.3.2 透光性能
        2.3.3 阻隔性能
    2.4 SPI膜的SEM结果
3 结语

(7)壳聚糖蛋白复合膜的制备、性能检测及在板栗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可食性包装膜的研究现状
        1.1.1 可食性包装膜简介
        1.1.2 多糖类可食性膜
        1.1.3 蛋白类可食性膜
        1.1.4 脂类可食性膜
        1.1.5 复合型可食性膜
    1.2 壳聚糖膜、乳清蛋白膜和玉米醇溶蛋白膜的特性及研究进展
        1.2.1 壳聚糖膜的特性及研究进展
        1.2.2 乳清蛋白膜的特性及研究进展
        1.2.3 玉米醇溶蛋白膜的特性及研究进展
    1.3 板栗保鲜的研究进展
        1.3.1 板栗的简介
        1.3.2 板栗贮藏的方法及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壳聚糖蛋白复合膜的制备及优化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原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壳聚糖蛋白复合膜的制备
        2.2.2 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设计
        2.2.3 肉桂醛优化复合膜
        2.2.4 壳聚糖蛋白复合膜性能指标的测定
        2.2.5 模糊综合评定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壳聚糖-乳清蛋白复合膜单因素实验
        2.3.2 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复合膜单因素实验
        2.3.3 正交实验
        2.3.4 肉桂醛优化复合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壳聚糖蛋白复合膜的抗菌性能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原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膜液对板栗霉菌抑菌性的测定
        3.2.2 膜液对大肠杆菌和金色葡萄球菌抑菌性的测定
        3.2.3 扫描电镜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壳聚糖蛋白复合膜对板栗霉菌生长的抑制效果
        3.3.2 壳聚糖蛋白复合膜对大肠杆菌和金色葡萄球菌的抑制
        3.3.3 扫描电镜检测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壳聚糖蛋白复合膜对板栗采后保鲜效果
    4.1 材料与仪器
        4.1.1 原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壳聚糖蛋白复合膜的制备
        4.2.2 板栗涂膜处理
        4.2.3 失重率、霉变率和石灰化指数的测定
        4.2.4 呼吸强度的测定
        4.2.5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4.2.6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涂膜处理对板栗失重率的影响
        4.3.2 涂膜处理对板栗霉变率的影响
        4.3.3 涂膜处理对板栗石灰化指数的影响
        4.3.4 涂膜处理对板栗呼吸强度的影响
        4.3.5 涂膜处理对板栗维生素 C 含量的影响
        4.3.6 涂膜处理对板栗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壳聚糖蛋白复合膜对板栗采后生理代谢的影响
    5.1 材料与仪器
        5.1.1 原料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板栗涂膜处理及取样
        5.2.2 酶提取液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5.2.3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5.2.4 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的测定
        5.2.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5.2.6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
        5.2.7 几丁质酶活性的测定
        5.2.8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涂膜处理对板栗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5.3.2 涂膜处理对板栗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5.3.3 涂膜处理对板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5.3.4 涂膜处理对板栗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
        5.3.5 涂膜处理对板栗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
        5.3.6 涂膜处理对板栗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8)麝香草酚和香芹酚对高温花生蛋白膜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花生蛋白概述
        1.1.1 花生蛋白的组成
        1.1.2 花生蛋白的营养特性
        1.1.3 花生蛋白的功能特性
        1.1.4 花生蛋白的热力学特性
    1.2 可食性蛋白膜概述
        1.2.1 可食性蛋白膜的分类
        1.2.2 可食性蛋白膜的性能
        1.2.3 花生蛋白膜的研究现状
    1.3 可食性蛋白抑菌膜概述
        1.3.1 抑菌剂
        1.3.2 可食性蛋白抑菌膜的种类
        1.3.3 可食性蛋白抑菌膜的研究现状
    1.4 立题背景和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温处理制备花生蛋白膜的工艺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2.3 试验方法
        2.2.4 试验设计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高温处理制备花生蛋白膜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2.3.2 高温处理制备花生蛋白膜的正交试验
        2.3.3 验证试验
        2.3.4 HPPIF与花生蛋白膜的性能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麝香草酚和香芹酚添加量对高温花生蛋白膜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设备
        3.2.3 试验方法
        3.2.4 试验设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Thy和Car添加量对HPPIF厚度的影响
        3.3.2 Thy和Car添加量对HPPIF机械性能的影响
        3.3.3 Thy和Car添加量对HPPIF不透明度的影响
        3.3.4 Thy和Car添加量对HPPIF色度的影响
        3.3.5 Thy和Car添加量对HPPIF水溶性的影响
        3.3.6 Thy和Car添加量对HPPIF水蒸气透过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麝香草酚和香芹酚复配对高温花生蛋白膜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2.4 试验设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Thy和Car复配对HPPIF厚度的影响
        4.3.2 Thy和Car复配对HPPIF机械性能的影响
        4.3.3 Thy和Car复配对HPPIF不透明度的影响
        4.3.4 Thy和Car复配对HPPIF色度的影响
        4.3.5 Thy和Car复配对HPPIF水溶性的影响
        4.3.6 Thy和Car复配对HPPIF水蒸气透过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麝香草酚和香芹酚对高温花生蛋白膜总酚含量和抑菌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设备
        5.2.3 试验方法
        5.2.4 试验设计
    5.3 结果与分析
        5.3.1 Thy和Car添加量对HPPIF总酚含量影响的结果
        5.3.2 Thy和Car复配对HPPIF总酚含量影响的结果
        5.3.3 Thy和Car的最低抑菌浓度
        5.3.4 Thy和Car添加量对HPPIF抑菌性影响的结果
        5.3.5 Thy和Car复配对HPPIF抑菌性影响的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2.1 高温处理对花生蛋白膜性能影响的讨论
        6.2.2 麝香草酚和香芹酚在抑菌膜中协同作用效果的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9)壳聚糖基可食性包装薄膜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壳聚糖和壳聚糖膜
    1.2 壳聚糖基可食性薄膜的分类
        1.2.1 壳聚糖/多糖复合膜
        1.2.2 壳聚糖/蛋白复合膜
        1.2.3 壳聚糖/脂类复合膜
        1.2.4 其他壳聚糖复合膜
    1.3 可食性薄膜的助剂
        1.3.1 增塑剂
        1.3.2 交联剂
        1.3.3 其他助剂
    1.4 可食性薄膜的生产
        1.4.1 流延法
        1.4.2 剥离性能
    1.5 可食性薄膜的应用
        1.5.1 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1.5.2 在肉类保鲜中的应用
        1.5.3 在其他食品包装中的应用
    1.6 研究内容、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意义
        1.6.3 创新点
第二章 壳聚糖/大豆蛋白可食性包装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壳聚糖/大豆蛋白可食性薄膜的制备
        2.3.2 壳聚糖/大豆蛋白可食性薄膜的结构表征
        2.3.3 壳聚糖/大豆蛋白可食性薄膜的性能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大豆蛋白浓度对壳聚糖/大豆蛋白可食性包装薄膜性质的影响
        2.4.2 甘油浓度对壳聚糖/大豆蛋白可食性包装薄膜性质的影响
        2.4.3 壳聚糖/大豆蛋白可食性薄膜的表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壳聚糖/海藻酸钠可食性包装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壳聚糖/海藻酸钠可食性薄膜的制备
        3.3.2 壳聚糖/海藻酸钠可食性薄膜的结构表征
        3.3.3 壳聚糖/海藻酸钠可食性薄膜的性质测定
        3.3.4 海藻酸钠壳聚糖可食性薄膜的结构表征
        3.3.5 响应面试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壳聚糖含量对壳聚糖/海藻酸钠可食性薄膜的性质影响
        3.4.2 海藻酸钠含量对壳聚糖/海藻酸钠可食性薄膜的性质影响
        3.4.3 甘油含量对壳聚糖/海藻酸钠可食性薄膜的性质影响
        3.4.4 共混时间对壳聚糖/海藻酸钠可食性薄膜的性质影响
        3.4.5 壳聚糖海藻酸钠可食性薄膜的结构表征
        3.4.6 响应面试验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壳聚糖/海藻酸钠可食性包装薄膜的剥离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食品乳化剂对机械性能的影响
        4.3.2 不同食品乳化剂对水蒸气透过率的影响
        4.3.3 不同食品乳化剂对剥离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壳聚糖基可食性薄膜在方便面调料包中的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3 实验步骤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壳聚糖/海藻酸钠膜的基本性质
        5.3.2 吸湿性的测定
        5.3.3 蒸煮性
        5.3.4 感官评价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玉米醇溶蛋白/明胶可食性膜的构建及活性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蛋白基可食性膜体系研究现状
        1.2.1 玉米醇溶蛋白
        1.2.2 明胶
    1.3 单向阻湿包装的研究进展
        1.3.1 单向阻湿可食性膜的理论依据
        1.3.2 单向阻湿可食性膜的构建方法
    1.4 活性包装膜
        1.4.1 抗氧化活性膜
        1.4.2 抗菌活性膜
        1.4.3 活性包装控释技术研究
        1.4.4 天然活性成分的负载释放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单向阻湿多层膜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多层膜的设计与制备
        2.3.2 多层膜厚度测定
        2.3.3 多层膜的形貌结构表征
        2.3.4 多层膜的光学性能表征
        2.3.5 多层膜的机械性能表征
        2.3.6 多层膜的接触角测定
        2.3.7 多层膜的水蒸气透过率测定
        2.3.8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分析
        2.4.1 多层膜的微观形貌结构
        2.4.2 多层膜光学性能分析
        2.4.3 多层膜机械性能分析
        2.4.4 多层膜的单向阻湿性能分析
        2.4.5 多层膜的单向阻湿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ZG复合膜的相分离行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ZG复合膜的制备
        3.3.2 ZG复合膜的厚度测定
        3.3.3 ZG复合膜的相分离结构表征
        3.3.4 ZG复合膜的光学性能表征
        3.3.5 ZG复合膜的机械性能表征
        3.3.6 ZG复合膜的接触角测定
        3.3.7 ZG复合膜的水蒸气透过率测定
        3.3.8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分析
        3.4.1 ZG复合膜的相分离结构调控
        3.4.2 ZG复合膜相分离机理
        3.4.3 相分离对光学性能的影响
        3.4.4 相分离对机械性能的影响
        3.4.5 相分离对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3.4.6 相分离对水蒸气透过率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共负载TP/OEO双功能膜的控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分区共负载TP和OEO制备双功能膜
        4.3.2 双功能膜的形貌结构表征
        4.3.3 双功能膜中的红外光谱分析
        4.3.4 双功能膜的理化性能分析
        4.3.5 TP和OEO保留率研究
        4.3.6 TP和OEO的释放性能测试
        4.3.7 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分析
        4.4.1 双功能膜的微观结构及TP和OEO的分布
        4.4.2 TP和OEO与膜基质的作用分析
        4.4.3 TP和 OEO对 ZG复合膜理化性能的影响
        4.4.4 TP和OEO的保留率分析
        4.4.5 TP和OEO的释放行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梯度负载TP多层功能膜的控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5.2.2 主要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梯度负载TP制备多层功能膜
        5.3.2 多层功能膜中TP的释放性能测试
        5.3.3 多层功能膜中TP的释放动力学研究
        5.3.4 多层功能膜在释放过程中的形貌结构表征
        5.3.5 多层功能膜的保鲜试验
        5.3.6 统计学分析
    5.4 结果分析
        5.4.1 TP在多层功能膜中的释放行为
        5.4.2 多层功能膜的保鲜效果
        5.4.3 多层功能膜的保鲜机理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一 结论
    二 创新点
    三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四、可食性大豆分离蛋白膜制备和基础特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改性大豆分离蛋白活性膜的制备及缓释规律研究[D]. 刘成龙.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9)
  • [2]基于海藻酸钠的植物肠衣制备及性能研究[D]. 陈希玲. 江南大学, 2021(01)
  • [3]麦麸纤维素纳米晶-大豆分离蛋白复合包装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肖亚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疏水改性多糖/蛋白质/PVA复合塑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苏春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挤出吹塑法制备淀粉/明胶可食性膜及其性能研究[D]. 程月.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6]可食性大豆分离蛋白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 尹兴,朱俊南,陈林,魏娜. 包装工程, 2020(23)
  • [7]壳聚糖蛋白复合膜的制备、性能检测及在板栗上的应用研究[D]. 黄煜凯. 广州大学, 2020(02)
  • [8]麝香草酚和香芹酚对高温花生蛋白膜性能影响的研究[D]. 梁月.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9]壳聚糖基可食性包装薄膜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 成子阳.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10]玉米醇溶蛋白/明胶可食性膜的构建及活性调控研究[D]. 陈霞.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标签:;  ;  ;  ;  

食用大豆分离蛋白膜的制备及基本性能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