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改革:特点与方向

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改革:特点与方向

一、澳门特区行政改革:特色与路向(论文文献综述)

陶燕琴,李柯柯,赵章靖,谢明明[1](2022)在《打造南方教育高地 推动高等教育融合发展——2021年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圆桌对话会议综述》文中研究说明2021年,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广州大学、广州市教育研究院联合主办,由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圆桌对话"在广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学者专家围绕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从方向引领、战略抉择、价值审视、经验共享、学理透析和实证取向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黄炳超,陈先哲[2](2021)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治理的时空格局、形态嬗变及未来路向》文中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其高等教育治理具有鲜明的"时空格局"特征。从时域格局来看,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划分为独立非均衡发展期、跨境交流合作期和湾区协同发展期;从空间格局来看,高等教育治理处于全球治理、国家治理和湾区治理的"三维一体"格局之下。在"时空变换"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治理呈现"独立自治—合作共治—协同善治"的形态嬗变。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治理应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核心,变革创新治理理念、组织、制度、手段和环境,构建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特色和湾区特征的"一核多元"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为打造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奠定基础。

赵凤莲,林滨[3](2021)在《当代澳门居民国家认同的实质、生成与建构理路》文中研究指明澳门回归20多年来,澳门居民国家认同的实质是实现了主权和人心的双回归。澳门居民国家认同问题产生于历史发展的矛盾运动中,是近代殖民侵略与民族解放运动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有机体中经济、政治、文化综合作用的体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当代澳门居民国家认同依然要回到历史的发展中寻求再建构理路,即经济上融入国家内部与世界发展,政治上寻求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文化上助推青年文化的当代发展。通过三者的合力增强澳门居民国家认同。

张敏[4](2021)在《澳门特区的新契机及中葡经贸合作展望》文中提出澳门回归以来,"澳人治澳"成为"一国两制"的新典范。在国际交往中,澳门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成为中国与葡语国家深化合作的重要纽带,是促进中国与葡语国家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合作的重要支点。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作为多边合作机制,具有三大创新点,可推动澳门特别行政区"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定位发展。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未来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合作前景广阔。

蔡一聪[5](2021)在《香港特区政府“校本支援服务”对校本课程开发作用研究 ——以“用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急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的传播和获得,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在这背景下,世界各地都进行了教育改革。作为一个开放型的地区,香港特区也加入了这一波教育改革的浪潮之中,并从教育制度、课程内容、以至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此同时,特区政府建议在学校层面开发校本课程,认为学校应根据特区课程的基本要求,加以调适,以开发本身的校本课程,从而帮助学生达到教育的目标和宗旨。这些调适的措施包括调整学习目标,以不同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提供科目的选择、采用不同的学习、教学与评估策略等,以让特区课程指引和学校与教师的专业自主之间,取得平衡。然而,校本课程在名义上虽是以学校为本位的产物,但它毕竟是生存国家或地区的课程之中,因此,不少学者也认为,教育当局的介入,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之道。香港特区教育局成立了几支校本支援服务团队,专责支援校本课程的开发。支援团队在协助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会利用其所拥有的学科知识和课程开发专业知识,为学校提供课程资源和专业支援,从而协助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提升教师专业,也培养课程领导的成长。另一方面,由于香港特区的特殊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中国语文科向来都是以广州话作为教学语言的。随着香港政权的回归,普通话在香港的地位大大提高。同时,为了增强香港的竞争力,历任特区行政长官都强调要提升香港人“两文三语”的能力。在这背景之下,不少学者和学校都提出“以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的倡议,认为这是提升香港学生普通话水平和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由于特区政府教育当局在“以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上没有明确的课程框架和课程指引,也没有推行的时间表,因此,有意推行的学校唯有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进行试验。2008年,语文敎育及研究常务委员会(下称“语常会”)推出了“协助香港中、小学推行‘以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计划”(下称“普教中计划”)。计划分成4期,前后历时6年,参加的中、小学校共有160所,是课程改革以来一个规模较大的校本课程开发项目。本文以“普教中计划”这个具体的校本课程改革项目为例,从支援人员和学校就具体学科发展的角度出发,点出各项变革中,校本支援如何去组织、推进、阐释以及落实各项措施,并了解校本支援团队如何协助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设置、教材开发、优化学与教策略等方面,开发校本课程。并希望从中探讨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促进香港的课程改革。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份:导论部份为本研究的概述。内容包括: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研究相关概念释义、研究意义及局限、以及论文结构等。第一章为文献综述。对国内及国外对校本课程、香港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支援服务、香港的语文政策、以及在香港用普通话教中文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第二章为背景介绍与分析。对香港的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支援服务的发展过程及相关政策进行介绍,并结合课程变革理论,分析特区课程、校本课程和校本支援服务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的互动机制,为后面的研究提供背景支持。第三章对香港“以普通话教中文”这一项目的推进过程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由港英政府时期模糊的语文政策,到回归后的“两文三语”政策,再到“以普通话教中文”的倡议和发展,分析相关政策的发展、“以普通话教中文”校本课程的不同模式和课程设置,以及香港特区中国语文科和普通话科的关系等,以了解香港“普教中”校本课程的复杂性和相关支援的迫切性。第四章介绍“普教中”校本课程支援计划的实施过程及分析计划的成效。本章先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教学设计、教材开发及评估”和“教学法”三个方面,介绍“普教中”校本课程支援计划的实施过程。随后分析参与计划的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学生学习的观感,以及对“普教中”校本课程支援措施的回馈;并观察“普教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普教中”下的说话能力发展,对比学生的普通话和粤语的表达能力,了解学生对用普通话学习中文的兴趣、态度及习惯,来调查和评估“普教中”校本课程支援计划的成效。第五章介绍“普教中”校本支援的个案研究。本章通过研究员第一身的支援经历,结合研究员与学校共同进行的行动研究,展示两所学校与支援团队协作开发“普教中”校本课程的过程,进一步探讨支援团队在校本课程开发的不同阶段中的角色和相关的支援措施,以呈现校本支援服务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作用。第六章是总结和反思。本章总结了校本支援团队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介入对学校行政及领导、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课程、教材、教学的影响。研究发现,校本支援团队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介入,在行政及领导层面上强化了学校领导层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信心和意愿;在专业发展层面,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并能利用丰富的课程及培训资源,为教师提供了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专业发展活动,增加了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信心和能力;在学与教层面,则能深入学校的实际场境和脉络,了解校本的需要和限制,为学校提供课程和教学上的不同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支援团队在校本课程开发的不同阶段中,又以不同的角色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不同的支援和课程资源,推动校本课程的发展。另外,本章反思了校本支援服务的局限,发现校本支援服务的成效还必须建立在学校的专业考虑之上。同时,也要思考如何维持支援成果和如何准确了解学生学习需要,以达致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陈朋亲[6](2021)在《中美经贸变局视域下澳门产业有效多元化的路向——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澳门博彩历史悠久,一度成为澳门的经济支柱,但"超预期的扩张",形成单一产业结构的"马太效应",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文章以国际政治经济视角,结合跨国公司特点和中美关系特点,从当前澳门博彩产业发展现状,考量了美资博彩市场份额扩大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美资博彩公司具有跨国公司共性,为了维护自身利润最大化,通过各种政治行为插入澳门事务。而在当前中美经贸关系处于变局阶段,澳门博彩可持续发展更是成为未知数。因此,澳门需要做到"未雨绸缪",可从博彩旅游内部优化和新兴产业多元化突围两方面促进产业有效多元化,以抗击国际经济秩序变动所带来的影响,维持澳门长期的繁荣与稳定。

黄云平[7](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指向,深刻阐述了法治正义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质,回应了中国没有法治正义思想的质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当代定位与中国表达,代表着我国对于世界正义理论的原创性贡献。研究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对于认识、理解与提炼法治正义的中国形态、中国特色、中国价值和中国方案,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践相呼应的历史进程中研究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重点关注“形成逻辑是什么”“核心要义是什么”“理论结构是什么”“历史贡献在哪里”“未来将发挥什么作用”等关键问题,以期领会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的独特机理与精深内涵。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时代逻辑,是批判继承中西法治正义理论、创造性转化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历史必然,是国家处理人治与法治、政治与法治、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实践必然,也是反映人民心声、国家意志和全球主张的时代必然。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有着系统严密的内涵结构,在增强宗旨意识、坚守人民主体地位、解决不公问题等方面展现了法治正义的人民立场,在确立规则权威、回应社会关切、践行实体与程序正义等方面展现了法治正义的实践导向,在重塑德治与法治地位、培育新价值观、推进道德融于法律等方面展现了德法共治的追求,在主体内容、驱动模式、目标愿景等方面展现了整体推进法治正义的追求。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有着丰富的实践应用性,展示了治贫、治变、治国、治党协同的法治正义共建过程,表明了经济正义、政治正义、社会正义、文化正义、生态正义同步的法治正义共创指向,反映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联动的法治正义共治要求,体现出国际国内统筹的法治正义共享要义。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回应了正义理论创新的趋势与治国理政的实践需求,围绕共产党执政规律形成了新的法治正义理解,围绕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拓展了新的法治正义内容,围绕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确立了新的法治正义坐标。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有着深远的未来向度,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可以传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法治正义意蕴,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威力,进一步引领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卢颂馨[8](2021)在《澳门土地空间开拓问题之必要性和可行性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归以来,"一国两制"在澳门得到了成功的实践。然而,与澳门高速发展的经济相伴随的是土地空间开拓的问题。澳门突出的人地矛盾制约着经济适度多元化的发展战略,这是澳门土地空间开拓的必要性所在;此外,澳门具有填海造地、土地租赁和区域合作三种模式的实践基础,亦合乎《宪法》和《澳门基本法》的精神,涵盖于"一国两制"方针的理论内涵和主旨之中,这是澳门土地空间开拓的可行性。因此,笔者认为,在探讨澳门土地空间开拓问题时,只要在"一国两制"的原则下均是可以进行治理权制度上的创新和尝试的。

刘洋[9](2021)在《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文中指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作为一种经济功能区,是我国学习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进行体制设计的产物。作为国家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的科技特区,高新区的发展,关键在于其管理体制。作为新旧体制碰撞与改革创新之结果的现行管理体制,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推动着高新区功能日益丰富完善,实现了承载的功能作用,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成为了—种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共生的经济、社会现象。但高新区现行管理体制也面临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困境,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新区的发展。当前,我国高新区已逐渐进入由“政策驱动”向“体制驱动”的转型期,正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新时代迫切需要高新区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阶段中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管理体制转型,为高新区下一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体制支撑。新时代,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已然在此背景下悄然发生。实践探索让现阶段的行政体制改革更加丰富多彩,一定程度也产生倒逼力量,引发我们的思索。而这种思索之逻辑起点是“为什么转”?就目前学术研究上的回应而言,要么聚焦于高新区的宏大叙事,要么沉迷于管理体制的细枝末节,却不能给我们系统而清晰的答案。因此,本文试图从新时代背景切入,框定高新区这一特殊对象,研析高新区管理体制,聚焦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动态过程,以弥补高新区管理体制研究中的缺憾。全文沿着“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的脉络,围绕高新区管理体制这一特殊对象,确定研究的分析框架和整体脉络设计,梳理我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背景及沿革,研判高新区发展阶段,总结高新区特点。回答“为什么转?”的问题后,逻辑演绎的进程自然而然地延伸出“转什么?”。通过对个案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描述分析和价值判断,发现可行性经验;通过对高新区和行政区管理体制的结构、功能、成效以及二者运行机制的深入对比、分析,结合案例研究得到一些启示;通过总结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就,分析存在的困境及成因,得到了“转什么?”的答案。在“怎么转?”的关键环节,通过对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变量提取,确定转型的目标和内容,并从新时代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层面建构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最终目标。本文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坚持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相结合,以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视角,用整体性政府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和治理理论作为理论研究工具,深入分析我国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管理体制存在的困境,探讨转型的目标、内容和路径,思路与方略,以期建立起—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反映高新区发展客观规律,符合高新区自身发展状况的管理体制,为我国高新区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李树英,李刚[10](2021)在《澳门教师教育的历史沿革与未来路向》文中研究表明澳门以其在2018年PISA测试中的优异成绩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从历史沿革的角度分析,澳门教师教育历经了萌芽起步(20世纪30—80年代)、转型发展(20世纪80年代—20世纪末期)、行稳致远(20世纪末期至今)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均呈现不同的特征。面向未来,澳门教师教育可能的路向是:融入国家大湾区战略,培养具有本土特色的师资;融合科技发展的潮流,培养面向未来时代的师资;彰显教育的人文特质,培养具有教育智慧的师资。

二、澳门特区行政改革:特色与路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澳门特区行政改革:特色与路向(论文提纲范文)

(1)打造南方教育高地 推动高等教育融合发展——2021年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圆桌对话会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方向性引领:打造高等教育新高地
二、战略抉择: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的内涵式发展
    (一)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多样化形态探讨
    (二)大湾区高等教育内部结构优化思考
三、价值审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的融合发展
    (一)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中的价值追求
    (二)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中的文化认同
四、经验共享:粤港澳大湾区三地高等教育发展的优缺点
    (一)发挥大湾区三地办学优势,相辅相成
    (二)以学术自信带动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
五、学理透析: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理论阐释
    (一)终身学习理念对“大学”概念的重塑
    (二)大湾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落脚点
    (三)大湾区高等教育的平衡发展
六、实证取向: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反思

(2)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治理的时空格局、形态嬗变及未来路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缘起及理论框架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治理的“时空格局”
    (一)时域格局: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线性审视
        1. 独立非均衡发展期(1978—1999年)
        2. 跨境合作交流期(2000—2018年)
        3. 湾区协同发展期(2019年至今)
    (二)空间格局: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治理的多维视域
        1. 全球治理格局
        2. 国家治理格局
        3. 湾区治理格局
三、“时空变换”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治理的形态嬗变
    (一)独立自治:“多元主权”背景下粤港澳高等教育自主发展
    (二)合作共治:“一国两制”下粤港澳高等教育跨境合作
    (三)协同善治:“一核多元”湾区高等教育治理的开放协同
四、新时代“三维空间”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治理的未来路向
    (一)把握区域高等教育治理的“国际视野”,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二)打造区域高等教育治理的“中国特色”,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三)凝练区域高等教育治理的“湾区特征”,探索区域高教治理新模式
五、结论与展望

(3)当代澳门居民国家认同的实质、生成与建构理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代澳门居民国家认同的实质:主权和人心双回归
    (一)国家认同的两个层面
    (二)澳门居民国家认同的内涵及实质
二、澳门居民国家认同的生成进程: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
    (一)从历史进程来看: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的矛盾运动
    (二)从横向来看:社会有机体经济、政治、文化作用的结果
三、新时期澳门居民国家认同建构理路探析
    (一)经济融入:澳门居民国家认同建构的基石
        1.融入:探索澳门经济发展新路向
        2.拓展:开拓澳门经济发展新空间
    (二)协同治理:澳门居民国家认同建构的制度保障
        1.治理主体:多元参与
        2.治理机制:制度设计与战略选择
        (1)制度设计层面: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
        (2)战略定位层面:“国家所需、澳门所长”与“澳门所需、国家所长”
    (三)青年文化塑造:澳门居民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依托
        1.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培养澳门青年经济自主性
        2.注重政治情感与参与,共促澳门青年政治理性化
        3.培养历史连续感,重塑澳门青年文化整体性

(4)澳门特区的新契机及中葡经贸合作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澳人治澳”是“一国两制”的新典范
    (一)“澳人治澳”保障了对外合作的自治和开放
    (二)澳门特区是中国与葡语国家深化合作的重要纽带
    (三)澳门特区是中国与葡语国家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合作的重要支点
二、夯实中葡平台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契机
    (一)中葡论坛机制有助于夯实中葡平台
    (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中葡合作
三、中葡经贸合作前景展望

(5)香港特区政府“校本支援服务”对校本课程开发作用研究 ——以“用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 香港语文课程改革的政策
        (二) “以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的倡议
        (三) 校本支援服务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 提供对教改、课改研究的新视角
        (二) 联系教育现场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策略
        (三) 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可操作性的多维互动模型
    四、重要概念解读
        (一) 校本课程开发
        (二) “以普通话教中文”
        (三) “协助香港中、小学推行‘以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计划”
    五、研究设计
        (一) 研究的问题和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校本课程、校本支援及“普教中”的研究综述
    一、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的研究文献
        (一) 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二) 香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政府介入
        (一) 政府在校本课程中的角色
        (二) 对香港地区校本支援的研究
    三、对在香港用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的研究
        (一) 语文政策方面
        (二) 教学成效方面
        (三) 学与教方面
第二章 香港校本课程开发及支援服务的发展
    一、背景
    二、香港校本课程的发展
        (一) 从高度集权到逐步开放的香港课程
        (二) 香港校本课程的酝酿与启动:教统会第一、二、三号报告书
        (三) 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设计计划
        (四) 课程发展处的成立
    二、校本课程支援措施
        (一) 校本课程剪裁计划
        (二) 校本课程开发支援常规化及多元化
第三章 “普教中”的校本课程开发
    一、香港语文教育政策概况
        (一) 回归前的语文政策
        (二) 设立普通话科
        (三) 回归后的“两文三语”政策
        (四) 设立语文基金
        (五) 成立语文教育及研究常务委员会
        (六) 普通话教师资历要求
    二、“普教中”的校本推行模式及课程设置
        (一) 用普通话教中文的倡议
        (二) “普教中”的校本推行模式
        (三) “普教中”的校本课程设置
    三、协助香港中、小学推行“以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计划
        (一) 背景
        (二) 计划概况
        (三)推行模式
        (四) 推行步骤
第四章 “普教中”校本课程支援计划的实施及成效
    一、“普教中”校本课程支援计划的实施过程
        (一) 教师专业发展
        (二) 课程、教学设计、教材及评估
        (三) 教学法
    二、“普教中”校本课程支援计划的成效
        (一) 教师对支援计划在课程开发和专业发展的回馈
        (二) “普教中”学生的学习表现
第五章 “普教中”校本支援的个案研究
    一、中学个案(YY中学:中普融合、初中全面推行)援
        (一) 学校简介
        (二) 支援措施
        (三) 成效
        (四) 小结
    二、小学个案(CC小学:中普并合、小二起全面推行)
        (一) 学校简介
        (二) 支援措施
        (三) 成效
        (四) 小结
    三、校本个案研究总结
        (一) 分析情境、确立愿景
        (二) 建立共识、订定目标
        (三) 规划方案、落实设计
        (四) 诠释理念、实施课程
        (五) 多方回馈、全面评鉴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一、学校行政及领导
    二、教师专业发展
    三、课程、教材与教学
    四、局限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中美经贸变局视域下澳门产业有效多元化的路向——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问题
2 澳门博彩产业发展现状与美资博彩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
    2.1 澳门博彩产业发现状
    2.2 美资博彩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
3 美资博彩公司份额扩大对澳门社会的影响
    3.1 跨国公司的共性
    3.2 美资博彩干涉澳门经济社会事务的影响
4 中美经贸变局对及澳门博彩产业的影响
    4.1 中美贸易摩擦历程
    4.2 中美贸易对美资博彩公司以及澳门博彩产业的影响
5 中美贸易摩擦下澳门产业有效多元的路向
    5.1 优化:利用“赌城”品牌促博彩旅游产业多元化
    5.2 突围:利用自身优势促新兴产业多元化

(7)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新时代法治建设呼唤法治正义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3.1 研究重点
        1.3.2 研究难点
        1.3.3 研究创新点
2 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的逻辑形成
    2.1 理论逻辑:中西法治理论批判吸收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
        2.1.1 对中华法系正义文化的守正与创新
        2.1.2 对西方法治正义思想的批判与扬弃
        2.1.3 对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继承与发展
    2.2 实践逻辑:扎根中国大地实现法治正义的持续探索
        2.2.1 在处理人治与法治关系中推进法治正义的现实回归
        2.2.2 在处理政治与法治关系中推进法治正义的辩证统一
        2.2.3 在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中推进法治正义的重心转移
    2.3 时代逻辑:法治正义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指向
        2.3.1 法治正义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下的人民心声
        2.3.2 法治正义是全面依法治国推进下的国家意志
        2.3.3 法治正义是百年未有变局演进下的全球主张
3 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的内涵结构
    3.1 追求法治正义的人民立场
        3.1.1 体现从坚守本源到因时而立的有机统一
        3.1.2 体现从服务人民到人民主体的价值旨归
        3.1.3 体现从解决不富到解决不公的历史跃迁
    3.2 追求法治正义的实践导向
        3.2.1 确立规则权威与正义底线
        3.2.2 回应社会热点与重大关切
        3.2.3 践行程序正义与实体公平
    3.3 追求法治正义的德法共治
        3.3.1 以法治正义重塑德法地位
        3.3.2 以法治正义培育新价值观
        3.3.3 以法治正义指引德融于法
    3.4 追求法治正义的整体推进
        3.4.1 从系统法治观设计法治正义的主体内容
        3.4.2 从双向动力源建构法治正义的驱动模式
        3.4.3 从动态时间轴规划法治正义的目标愿景
4 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的实践应用
    4.1 “四个全面”视角下的法治正义共建
        4.1.1 将法治正义作为检视小康成效的标准
        4.1.2 将法治正义作为规范重大改革的前提
        4.1.3 将法治正义作为推进治国理政的基石
        4.1.4 将法治正义作为保障管党治党的利器
    4.2 “五位一体”视角下的法治正义共创
        4.2.1 经济正义法治化
        4.2.2 政治正义法治化
        4.2.3 社会正义法治化
        4.2.4 文化正义法治化
        4.2.5 生态正义法治化
    4.3 “法治中国”视角下的法治正义共治
        4.3.1 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过程
        4.3.2 贯穿于治国、执政、行政全方位
        4.3.3 体现为法治道路、法治体系、法治理论、法治文化全要素
    4.4 “全球法治”视角下的法治正义共享
        4.4.1 构建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4.4.2 推行平等互信的中国特色义利观
        4.4.3 倡导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新秩序
5 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的历史高度
    5.1 围绕共产党执政规律形成新的法治正义理解
        5.1.1 以正义力量增强共产党执政的民心基础
        5.1.2 以法治治理增强共产党执政的法理基础
        5.1.3 以权益维护增强共产党执政的权力基础
    5.2 围绕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拓展新的法治正义内容
        5.2.1 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的话语体系
        5.2.2 延拓社会主义正义的存在场域
        5.2.3 呈现社会主义国家的终极旨趣
    5.3 围绕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确立新的法治正义坐标
        5.3.1 克服西方选择性的法治正义幻觉
        5.3.2 超越纯粹理论化构想的法治正义
        5.3.3 打破选票式的单一法治正义模式
6 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的未来向度
    6.1 目标向度:中国梦的法治正义意蕴
        6.1.1 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1.2 建设公正有为的社会主义法治政府
        6.1.3 建设平等有序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
    6.2 制度向度: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威力
        6.2.1 将法治正义要求根植于党的领导制度
        6.2.2 将法治正义需求融入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6.2.3 将法治正义内嵌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6.3 体系向度:指引国家治理体系走向现代化
        6.3.1 面向法治正义的多元逻辑转换
        6.3.2 面向现代治理的多重实质转向
        6.3.3 面向中国实践的多层体系进路
    6.4 能力向度:实现国家治理能力提升
        6.4.1 提升共产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能力
        6.4.2 提升以法治保障民生的能力
        6.4.3 提升国家参与全球法治治理的能力
7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工作

(8)澳门土地空间开拓问题之必要性和可行性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澳门土地空间开拓的必要性
    (一)澳门人地矛盾的突出问题
    (二)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的要求
二、澳门土地空间开拓的可行性
    (一)既有开拓实践的成效评价
        1.通过填海造地取得
        2.通过土地租赁取得
        3.通过区域合作方式取得
    (二)“一国两制”情形下的合宪性
        1.《宪法》和《澳门基本法》的精神要求
        2.“一国两制”理论的适用范围
        3.授权主体的合法性问题
三、结论

(9)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个案价值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成果评述
    第三节 研究视角、创新及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创新
        四、研究不足
第一章 本研究基本分析框架
    第一节 概念解读
        一、新时代
        二、高新区
        三、管理体制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第二节 理论工具
        一、整体性政府理论
        二、政府职能理论
        三、治理理论
    第三节 逻辑建构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动因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目标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策略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重点
第二章 基本概况
    第一节 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
        一、地方政府体制改革
        二、高新区设立背景分析
        三、我国高新区的特点分析
    第二节 我国高新区沿革
        一、探索初创期(1988-2000)
        二、巩固提升期(2001-2012)
        三、转型发展期(2013年至今)
    第三节 比照
        一、国外高新区管理体制及特点
        二、我国高新区管理体制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三、研究启示
第三章 个案研究: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第一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及现行管理体制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现状及特点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下取得的成就
    第二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异同分析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共同点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高新区的差异性
    第三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探索及其价值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的转型之路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方式创新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价值
第四章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分析
    第一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比较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的启示
    第二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模式比较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特点解读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的启示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效、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取得的成效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面临的困境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目标及内容
    第一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因素分析
        二、影响管理体制转型的变量提取
    第二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目标确立
        一、动力: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二、方向:高新区行政区管理体制二合一
        三、目标: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内容落定
        一、功能优化
        二、职能转变
        三、权力重构
        四、机构改革
第六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研究
    第一节 转型目标
        一、紧扣为民宗旨,实现终极目标
        二、瞄准时代战略,提升功能定位
        三、立足自身职能,加强兼收并蓄
    第二节 转型策略
        一、上下结合的“渐进式”转型
        二、政社合作的“包容性”放权
        三、社会治理的“开放型”共建
    第三节 转型保障
        一、“法治型”高新区建设的有效实施
        二、“大部制”高新区改革的有序推进
        三、“合作式”府际关系的有力构建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0)澳门教师教育的历史沿革与未来路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澳门非高等教育概况
二、澳门教师教育的历史沿革
    (一)萌芽起步阶段(20世纪30—80年代):基础教育师资匮乏,多由中学内设师范科培养
    (二)转型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20世纪末期):华南师范大学鼎力支持,澳门高校逐步参与
    (三)行稳致远阶段(20世纪末期至今):澳门高校渐担主责,立法促进教师教育体系构建
三、澳门教师教育的未来路向
    (一)融入国家大湾区战略,培养具有本土特色的师资
    (二)融合科技发展的潮流,培养面向时代和未来的师资
    (三)彰显教育的人文特质,培养具有教育智慧的师资

四、澳门特区行政改革:特色与路向(论文参考文献)

  • [1]打造南方教育高地 推动高等教育融合发展——2021年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圆桌对话会议综述[J]. 陶燕琴,李柯柯,赵章靖,谢明明. 教育导刊, 2022(01)
  • [2]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治理的时空格局、形态嬗变及未来路向[J]. 黄炳超,陈先哲.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1(11)
  • [3]当代澳门居民国家认同的实质、生成与建构理路[J]. 赵凤莲,林滨. 前沿, 2021(04)
  • [4]澳门特区的新契机及中葡经贸合作展望[J]. 张敏. 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 2021(04)
  • [5]香港特区政府“校本支援服务”对校本课程开发作用研究 ——以“用普通话教授中国语文科”为例[D]. 蔡一聪.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6]中美经贸变局视域下澳门产业有效多元化的路向——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J]. 陈朋亲. 科学决策, 2021(04)
  • [7]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研究[D]. 黄云平. 浙江大学, 2021(01)
  • [8]澳门土地空间开拓问题之必要性和可行性探析[J]. 卢颂馨. 岭南学刊, 2021(02)
  • [9]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D]. 刘洋. 苏州大学, 2021(07)
  • [10]澳门教师教育的历史沿革与未来路向[J]. 李树英,李刚. 现代教育论丛, 2021(01)

标签:;  ;  ;  ;  

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改革:特点与方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