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义IRAK-2寡核苷酸抑制IL-1的生物学效应

反义IRAK-2寡核苷酸抑制IL-1的生物学效应

一、反义IRAK-2寡核苷酸抑制白介素-1生物学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王欣[1](2021)在《MYD88二聚化抑制剂ST2825破坏Myddosome复合物的组装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探索》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类型,主要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和活化B细胞(ABC)两个亚型。其中ABC亚型的DLBCL预后较差,NF-κB信号通路的持续活化对ABC-DLBCL细胞的存活起了重要作用。Toll样受体通路是介导NF-κB激活的重要上游通路,MYD88分子是该信号通路中最关键的适配蛋白。在生理情况下,受到外部刺激后MYD88被募集到激活的受体上,从而通过TIR-TIR相互作用MYD88与受体发生异二聚化,同时两个MYD88分子之间发生同二聚化,然后形成的MYD88寡聚物可进一步募集IRAK,促进Myddosome复合物的形成(该复合物包括MYD88,IRAK4,IRAK2和IRAK1)。该复合体经过磷酸化和泛素化等一系列调控反应后,并触发下游NF-κB和JAK-STAT3信号通路的活化。而MYD88 L265P突变是ABC亚型DLBCL患者中最常见的致癌突变,且往往提示预后较差。与天然MYD88不同,含有L265P突变体的MYD88寡聚物可以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触发Mydsomesome组装和NF-κB信号的组成性激活,对维持ABC DLBCL细胞存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抑制MYD88活性可能成为治疗DLBCL的一种有效手段。合成拟肽化合物ST2825可以抑制MYD88二聚化,有可能在表达L265P的DLBCL肿瘤细胞中破坏Myddosome复合物的装配,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本课题选用含L265P突变的DLBCL淋巴瘤细胞株(OCI-LY10和TMD8)为研究模型,旨在检测通过破坏Myddosome复合物装配能否抑制该类肿瘤细胞的生长,及研究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高分子量(HMW)沉淀物组分实验在细胞内部原位检测ST2825对MYD88寡聚化的影响。用ST2825处理携带L265P突变的DLBCL细胞系,使用WST-1检测法评估细胞活力,DAPI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B实验和启动子报告基因检测实验检测NF-κB活性。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研究BTK和MYD88之间的关联。使用Calcu Syn软件分析评估ST2825和其他抑制剂联用的协同作用。结果:在HEK293T细胞中表达了与荧光蛋白mCitrine连接的野生型MYD88 TIR或L265P突变体TIR,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显示mCitrine-TIR突变体强烈聚集,而野生型mCitrine TIR并没观察到这种现象。此外,用ST2825处理后,mCitrine-TIR突变体的聚集被明显抑制。另在HMW沉淀物组分实验中,ST2825处理后OCI-LY10和TMD8细胞中的沉淀与裂解物中内源性MYD88水平的比率显着降低,表明在ST2825处理后,MYD88的聚集程度显着降低。上述结果说明ST2825可以破坏L265P驱动的Myddosome装配。经ST2825处理的OCI-LY10细胞72小时的细胞存活率呈浓度依赖性降低,5μM ST2825的抑制率约为50%,10μM的抑制率约60%,20μM的抑制率约70%(P<0.01),在TMD8细胞中也观察到了相似的结果,而MYD88野生型的SU-DHL-4细胞的抑制率仅为约20–25%。用ST2825处理48小时后,OCI-LY10和TMD8细胞中凋亡细胞百分比显着增加(P<0.01),但在SU-DHL-4细胞中未观察到显着差异。通过DAPI染色也在OCI-LY10和TMD8细胞中观察到了特征性的凋亡形态变化,而在SU-DHL-4细胞中则没有。上述结果显示出ST2825对L265P ABC-DLBCL细胞起到明显的增殖抑制和促凋亡作用。ST2825处理后会导致L265P-DLBCL细胞(OCI-LY10和TMD8)中磷酸化/总IκB的比例降低,并减少了依赖于NF-κB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转录水平(P<0.01),同时ELISA检测到ST2825处理后细胞株中IL-10和IFN-β的分泌显着降低(P<0.01)。进一步的免疫共沉淀实验显示MYD88与BTK之间相互结合,该结合被ST2825打破。在药物协同实验中,ST2825和BTK抑制剂联合处理细胞株,Calcu Syn软件分析计算的CI值大多小于1,表明两者联合存在协同效应。NF-κB荧光素酶相对活性检测结果显示与单独使用每种药物相比,联合用药对NF-κB活性有更强的抑制(P<0.01)。另外,ST2825和BCL2抑制剂ABT-199两药联用的细胞毒性更高,较高剂量的ST2825(≥1.3μM)和ABT-199(≥0.5μM)可以发挥协同作用。流式细胞分析也显示这种联合给药增强了对两种细胞系的促凋亡作用(P<0.01)。结论:本研究首次报告了合成小分子化合物ST2825可以破坏L265P驱动的Myddosome装配,从而介导L265P DLBCL细胞增殖受抑和凋亡增加。潜在作用机制可能包括NF-κB活性受抑,IL10和IFN-β产生减少,以及MYD88与BTK的结合被破坏。此外,Myddosome组装破坏和BTK或BCL-2信号抑制剂联合用药对ABC DLBCL细胞可以起到协同杀伤作用,其协同机制可能与对NF-κB活性的更强抑制或更强的促凋亡作用相关。这些发现提示靶向抑制Myddosome组装的合成拟肽化合物可以考虑作为靶向抑制剂,具有临床转化的潜力,L265P DLBCL以及可能由激活的MYD88信号驱动的其他B细胞肿瘤患者,可能从中获益。

涂丽裙[2](2020)在《转化生长因子-β2反义寡核苷酸的微生物疫苗及肿瘤疫苗的佐剂作用》文中研究说明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对免疫应答有全方位的负调节作用,可调节几乎每一种适应性免疫应答和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T细胞、B细胞、粒细胞和固有免疫淋巴样细胞。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肿瘤的成功案例提示我们:抑制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TGF-β2可能是一种新的策略去研制新型疫苗佐剂。为了研制出以核酸为基础的TGF-β2的抑制剂,我们设计了三个靶向人鼠的TGF-β2 m RNA3’UTR保守区域的反义寡核苷酸,并将其命名为TIO1,TIO2,TIO3。在小鼠巨噬细胞,人单核细胞及人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TIO1,TIO2及TIO3均明显下调TGF-β2的表达。在小鼠中,TIO3和TIO1,均可显着增强微生物疫苗所诱导的抗体反应。其中TIO3为佐剂的流感疫苗可抵抗流感病毒的攻击并减轻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肺损伤。在小鼠中,TIO3可明显下调淋巴结及脾脏细胞CD4+T细胞及CD19+B细胞上s TGF-β2的表达,上调CD19+B细胞及CD11c+DC表面CD40,CD80,CD86,CD69及MHC II分子的表达,促进CD4+T细胞和CD8+T细胞产生IFN-γ,促进CD4+T细胞产生IL-4,抑制调节性T细胞(Tregs)的产生,促进CD4+T细胞和CD19+B细胞的增殖与活化,促进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的肺脏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表面CD69的表达。总的来说,通过干扰TGF-β2的表达,TIO3或TIO1,可作为新型微生物疫苗佐剂增强疫苗诱导的抗体反应;此外,TIO3为佐剂的胶质瘤细胞裂解物疫苗可显着延长原位接种胶质瘤预防模型小鼠的生存期。TIO3可通过抑制人和小鼠的胶质瘤细胞、CD4+T细胞和CD8+T细胞表达TGF-β2,诱生胶质瘤特异性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激活NK细胞,促进CD4+T细胞和CD8+T细胞产生IFN-γ,上调胶质瘤细胞表面MHCI分子的表达进而增强胶质瘤疫苗的抗肿瘤功效。单独应用TIO3可通过抑制胶质瘤细胞表达TGF-β2、促进胶质瘤细胞表达MHC I,IL-17A及IFN-α、抑制CD4+T细胞和CD8+T细胞表达s TGF-β2、抑制Tregs的产生、促进CD4+T细胞及CD8+T细胞的增殖而明显延长原位接种胶质瘤预防模型小鼠的生存期。单独应用TIO3可通过抑制胃癌细胞表达TGF-β2,促进MHC I,IL-13,IL-15,IL-17及IFN-γ的表达而显着减少肿瘤体积、延长胃癌背部移植瘤小鼠的生存期。TGF-β2的反义寡核苷酸有潜能作为微生物疫苗和肿瘤疫苗的新型佐剂,或单独治疗胶质瘤和胃癌的候选药物。

陈晓星[3](2019)在《反义寡核苷酸抑制小鼠MD-1表达对实验性结肠炎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肠道慢性复发性炎性疾病,主要包括两种类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IBD病因尚不明确,目前普遍观点认为IBD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和肠道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固有免疫在IBD发病中的作用研究已成热点。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是固有免疫中识别微生物和损伤相关抗原的关键分子,在IBD发病及进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TLR4是最早在哺乳动物中发现的TLRs家族成员,需与其辅助分子髓样分化蛋白-2(Myeloid differentiation protei-2,MD-2)形成二聚体发挥功能。TLR4/MD-2识别相应配体后启动下游髓样分化蛋白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protein 88,MyD88)依赖或MyD88非依赖信号通路。MyD88依赖通路主要活化NF-κB并最终导致促炎细胞因子如IL-1β、TNF-α和IL-6的大量释放,触发并维持肠道炎症;MyD88非依赖性通路则主要激活Ⅰ型干扰素相关信号并促进靶细胞吞噬。目前,体内和体外实验均证实TLR4/NF-κB信号通路在IBD中扮演重要作用。髓样分化蛋白-1(Myeloid differentiation protei-1,MD-1)在结构序列上与MD-2存在20%同源性,常与TLR4另一家族成员防辐射蛋白105(Radioprotective 105,RP105)形成RP105/MD-1复合体调控免疫应答。RP105/MD-1在结构和功能上与TLR4/MD-2联系紧密,既往研究显示RP105/MD-1可负向调节TLR4/MD-2功能,抑制TLR4/MD-2/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目前RP105/MD-1在炎症相关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肥胖、胰岛素抵抗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已进行深入研究,然而MD-1或RP105在IBD中的作用尚匮乏。因此我们分析UC患者肠黏膜和实验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中MD-1表达情况;采用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AS-ODN)灌胃特异性抑制小鼠结肠MD-1水平;观察MD-1抑制对DS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收集我中心明确诊断为活动性UC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肠黏膜组织,其中UC患者12例,取结肠溃疡部位肠黏膜;健康对照组11例,取正常结肠黏膜。利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检测MD-1蛋白水平并对其定位;构建3%DS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模型,进一步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MD-1表达情况。人工合成MD-1 AS-ODN及其对照R-ODN,通过灌胃,提取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小鼠结肠组织中的总蛋白;Western blot检测MD-1蛋白水平,确定AS-ODN对小鼠结肠组织MD-1的抑制效率及持续抑制时间。为探索MD-1在IBD中的作用,我们采用MD-1 AS-ODN抑制小鼠结肠组织MD-1表达并建立实验性结肠炎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四组:DSS+AS-ODN,DSS+R-ODN,H2O+AS-ODN,H2O+R-ODN(H2O表示饮用正常灭菌水,DSS表示饮用3%DSS溶液);根据前期实验结果每60h再次给与小鼠AS-ODN至造模终点以持续抑制结肠炎造模期间MD-1表达。观察各组小鼠体重下降、大便性状、便血、疾病活动程度、造模终点小鼠结肠缩短程度。HE组织染色评估小鼠结肠组织损伤程度;免疫组化和ELISA检测髓过氧化物酶水平以确定炎症细胞浸润程度;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水平;提取结肠组织蛋白,利用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小鼠TLR4/NF-κB通路的活化程度。结果:我们的研究显示UC患者炎性肠黏膜中MD-1蛋白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着下降(0.7265±0.09544 vs.3.974±0.3464,P<0.001);与之一致的是,实验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中MD-1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1275±0.07630 vs.1.048±0.05634,P<0.00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UC患者肠黏膜中MD-1表达较健康对照者降低;且MD-1主要表达于肠黏膜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或树突细胞而不表达于上皮细胞中,MD-1的表达定位与国外研究相一致。通过MD-1 AS-ODN灌胃给药,我们证实AS-ODN可特异性下调小鼠结肠组织中MD-1水平(0.3548±0.1543 vs.1.255±0.1703,P<0.01)且不影响其在肝脏、脾脏和肾脏中的表达(P>0.05);除此之外,通过设置时间梯度我们发现200μg AS-ODN下调结肠MD-1水平可持续60h(0.2231±0.02719 vs.0.5414±0.05094,P<0.01)。据此我们采用AS-ODN抑制结肠组织中MD-1表达并建立DS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结果显示,在小鼠饮用正常灭菌水时,AS-ODN和R-ODN组小鼠不表现出明显的结肠炎,H2O+AS-ODN和H2O+R-ODN组在体重、DAI评分、病理损伤、炎性细胞浸润、炎症因子水平上无差异;在DSS诱导后,AS-ODN组小鼠结肠炎症明显加重:与DSS+R-ODN组相比,DSS+AS-ODN组小鼠(1)体重下降百分比和DAI评分明显升高,结肠长度显着缩短,组织损伤程度加重;(2)促炎细胞因子IL-6、IL-1βmRNA和蛋白水平显着升高;(3)TLR4、MyD88 mRNA水平升高,NF-κB通路活化相关分子磷酸化p65和磷酸化IκBα蛋白水平明显上调。结论:活动期UC患者炎性肠黏膜组织和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中MD-1表达水平均显着下调,提示MD-1可能参与IBD发病。利用AS-ODN特异性抑制小鼠结肠组织中MD-1水平明显加重了DS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且MD-1抑制小鼠表现为TLR4/NF-κB活化程度增强,提示反义寡核苷酸抑制MD-1对DSS诱导结肠炎的加重作用可能与TLR4/NF-κB通路相关。

黄茜[4](2017)在《雪上一枝蒿甲素和白首乌二苯酮镇痛作用及机制研究 ——小胶质细胞介导的阿片肽表达》文中认为雪上一枝蒿(Aconiti brachypodi Radix)在临床中被用于治疗慢性疼痛、风湿性关节炎和外部创伤。C-20型二萜生物碱雪上一枝蒿甲素是雪上一枝蒿的主要有效成分。第一部分研究,我们首先评价了雪上一枝蒿甲素在多种大鼠慢性疼痛模型中的镇痛作用。采用的动物模型包括神经病理性疼痛、炎性疼痛、糖尿病疼痛和骨癌痛。我们测定了脊髓和原代小胶质细胞中的dynorphin A(强啡肽)和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并在脊髓切片中运用免疫荧光双染色方法检测了dynorphin A和胶质细胞、神经元细胞标记物的表达和共定位情况。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皮下及鞘内注射雪上一枝蒿甲素能够剂量依赖式地抑制脊神经结扎、完全弗氏佐剂、糖尿病和骨癌引发的机械痛和辐射热痛,且皮下注射的镇痛最大效率达到45-70%,ED50值为0.9-1.9 mg/kg。然而,雪上一枝蒿甲素对正常生理状态下由机械或辐射热刺激产生的痛觉反应无抑制作用。雪上一枝蒿甲素在脊髓(体内)和原代小胶质细胞(体外)中均能特异性地刺激小胶质细胞dynorphin A的表达,其促进作用可以被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米诺环素完全阻断。相反,雪上一枝蒿甲素对周围神经结扎或脂多糖(LPS)刺激引起的炎性因子高表达无抑制作用。此外,雪上一枝蒿甲素的镇痛作用能够被鞘内给予的米诺环素、特异性dynorphin A抗血清和κ-阿片受体拮抗剂完全阻断。我们的研究第一次证明了雪上一枝蒿甲素能够在多种疼痛模型中缓解痛觉超敏。同时提示雪上一枝蒿甲素在痛觉超敏状态中的镇痛作用通过刺激脊髓小胶质细胞dynorphin A表达介导。在第二部分研究中,我们评估了雪上一枝蒿甲素和吗啡在急性疼痛和痛觉超敏状态中的相互作用,同时采用体外给予合成的dynorphin A(1-17)作为对照。单次皮下注射雪上一枝蒿甲素或dynorphin A在健康小鼠中不能抑制福尔马林或热诱导(热板或甩尾实验)的急性疼痛。相反,雪上一枝蒿甲素剂量依赖式地抑制福尔马林引起的持续性疼痛,最大镇痛效率达54%,半数有效剂量为0.9 mg/kg。联合给予雪上一枝蒿甲素能够增强吗啡的镇痛作用,作用呈相加性。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中,连续13日每日两次鞘内给予雪上一枝蒿甲素和dynorphin A,其镇痛作用维持不变。然而,给予吗啡则逐步产生镇痛耐受并最终完全耐受,联合雪上一枝蒿甲素或dynorphin A给药能完全抑制吗啡的镇痛耐受。单次注射雪上一枝蒿甲素或dynorphin A能迅速逆转已形成的吗啡耐受。在热诱导的小鼠急性痛实验中雪上一枝蒿甲素和dynorphin A亦能抑制吗啡镇痛耐受,但其抑制作用较两者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对吗啡的镇痛耐受抑制作用有所降低。雪上一枝蒿甲素和dynorphin A对吗啡耐受的抑制作用能够被鞘内注射的dynorphin A抗血清和/或选择性κ-阿片受体拮抗剂GNTI迅速且完全地阻断。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雪上一枝蒿甲素具有镇痛作用且不产生耐受,并且能够抑制吗啡的镇痛耐受,作用机制与dynorphin A释放有关。白首乌(Cynanchi Wilfordii Radix)作为传统中草药,在亚洲多个国家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白首乌二苯酮是从白首乌中分离出的主要苯乙酮类化合物,具有神经保护和抗炎活性。本研究的第三部分旨在评估白首乌二苯酮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中的镇痛作用,并探索其分子机制。鞘内注射白首乌二苯酮剂量依赖式地缓解大鼠脊神经结扎引起的机械痛和辐射热痛,镇痛效率约分别为57%和59%,ED50值为14.9μg和6.5μg。白首乌二苯酮浓度依赖式地促进原代小胶质细胞(而非星形胶质细胞或神经元)中β-endorphin(β-内啡肽)表达,半数有效浓度分别为38.8μM和20.0μM。白首乌二苯酮非选择性地激活p38、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的磷酸化,然而,其刺激β-endorphin的表达只能被选择性的p38活化拮抗剂SB203580而不能被ERK1/2或JNK活化拮抗剂阻断。白首乌二苯酮刺激的β-endorphin表达能够被p38β基因沉默剂而非p38α基因沉默剂所抑制。进一步地,鞘内给予米诺环素、SB203580、β-endorphin抗血清及选择性的μ-阿片受体拮抗剂CTAP能够完全阻断白首乌二苯酮的镇痛作用。这些研究结果证明,白首乌二苯酮具有镇痛活性,且其镇痛作用通过激活p38βMAPK信号通路,刺激脊髓小胶质细胞释放β-endorphin,从而非直接性地激活突触后膜神经元上的μ-阿片受体产生。本研究首次系统阐述了两种中药有效成分雪上一枝蒿甲素和白首乌二苯酮在慢性疼痛中的镇痛作用,并首次揭示了其镇痛作用分别通过刺激脊髓小胶质细胞释放阿片肽dynorphin A和β-endorphin而产生。本研究也为小胶质细胞介导阿片肽表达在慢性疼痛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新内容。

孙淑霞[5](2013)在《我国部分地区奶牛乳腺炎流行病学调查及IRAK2基因与乳腺炎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奶牛乳腺炎是危害奶牛业的重大疾病之一,分为临床型乳腺炎和隐性乳腺炎,临床型乳腺炎大多是由病原菌引起,可依据常规诊断方法做出诊断,隐性乳腺炎依据常规诊断方法很难做出判断,同时,由于其对奶牛业造成的损失巨大,因此对规模化奶牛养殖场乳腺炎特别是隐性乳腺炎流行病学调查至关重要。而对患隐性乳腺炎奶牛的判定,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方法是根据牛奶中体细胞数经过校正后的牛奶体细胞评分(SCS)来确定,SCS<5为正常健康牛,SCS>5为感染乳腺炎的患病牛。隐性乳腺炎与多种因素有关,遗传是其中一个因素,在相同环境与管理条件下,奶牛个体对乳腺炎的易感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遗传角度来讲,抗奶牛乳腺炎基因有很多,而IRAK及其受体是已发现的乳腺炎抗性基因之一,共有4个家族成员,其中IRAK2是TLRs信号转导通路上的信号分子之一。本研究以我国天津、济南、青岛、东营的10个规模化中国荷斯坦奶牛养殖场共1361头泌乳期奶牛作为研究对象,以常规诊断方法作为临床型乳腺炎的判定标准和以SCS作为隐性乳腺炎判定标准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以乳腺炎抗性相关基因IRAK2作为候选基因,研究其与泌乳性状及体细胞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建立基因分型检测方法的可行性,为我国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牛群乳腺炎流行情况提供理论数据和在实践中从奶牛自身乳腺炎抗性方面防治该病提供参考依据。在所研究的奶牛群体中,检测出临床型乳腺炎发病率为2.87%,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停乳链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隐性乳腺炎阳性率为50.53%。经χ2检验,乳腺炎发病率在5-6月、7-8月、9-10月分别与1-2月间差异显着,在第2-6胎分别与第1胎之间阳性率差异极显着。与中国荷斯坦牛泌乳性能的关联分析表明,乳腺炎抗性基因IRAK2位点g.40035基因型TT个体的乳蛋白率高于TC基因型个体(P<0.05);位点g.40120纯合子CC基因型个体的乳脂率大于杂合子TC基因型个体(P<0.05)。与体细胞评分相关性分析表明,g.28879位点的CC基因型个体体细胞评分显着低于CT基因型个体(P<0.05),且以加性效应为主;位点g.28916的GG基因型个体显着低于AG基因型个体(P<0.05)。共检测到30个单倍型和71种单倍型组合,与SCS相关性分析表明,H21H23(TTAGGCTCCC)单倍型组合个体体细胞评分最低,H7H27(CTAGGGTCCC)单倍型组合个体体细胞评分最高。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到IRAK2基因第7外显子出现三种不同带型,并用PCR-RFLPs方法,经RsaI内切酶对PCR产物进行酶切后也出现三种不同的带型,这与NCBI报道一致,为采用PCR-SSCP联合酶切方法建立IRAK2基因分型检测方法的可行性提供理论参考。

陈晓,王启之[6](2010)在《Toll样受体4的信号转导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表明,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与UC的发病密切相关,TLR4通过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依赖性和非依赖性等途径激活下游信号分子,引发肠黏膜释放TNF-α、IL-1、IL-6等炎症介质,最终导致UC的发生,同时对此信号转导通路的阻断研究为临床治疗UC带来了新的契机。

宋明娟[7](2007)在《脊髓白介素-1β在大鼠炎症痛及电针镇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脊髓白介素-1β在大鼠炎症痛及电针镇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炎症痛是最常见的病理性疼痛之一,是由多种原因(包括创伤、细菌、病毒感染以及外科手术)导致外周组织受损所引起的持续性的疼痛状态。关于炎症痛产生的外周和中枢机制一直是近年国内外疼痛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许多外周和中枢结构以及多种化学物质参与了炎症痛的形成及调制过程。然而,目前对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上用抗炎镇痛药物来控制慢性炎症痛的效果也不很理想,长期使用还会有众所周知的副作用。所以,炎症痛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而在这方面,针刺疗法和针刺研究是大有可为的。针刺是一种有效而副作用极少的治疗炎症痛的手段,经国内外大量临床实践已经证实其对急性痛和慢性痛都有镇痛作用。特别是在近期,针刺镇痛的临床疗效经过国外现代医学方法的考察,证实其具有安全、有效、副作用少、生理干扰小的特点。但由于炎症痛机制的复杂性,针刺抗炎症痛的机制目前还尚未完全明确。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是一种重要的炎性细胞因子,可作用于机体的各个系统,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白介素-1受体(Interleukin-1 receptor,IL-1R)有两种形式:Ⅰ型受体(IL-1RⅠ)和Ⅱ型受体(IL-1RⅡ)。白介素-1β主要通过与IL-1RⅠ结合而发挥作用。大量研究表明,IL-1β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痛觉调制,但是对于它究竟起镇痛还是痛敏的作用却报道不一。有人认为IL-1在不同部位的镇痛或痛敏的不同作用是通过不同的途径抑制或兴奋下行痛觉调制系统的作用的结果。这提示了中枢神经系统中的IL-1β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阐明脊髓内源性IL-1β对炎症痛和电针镇痛的影响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蛋白激酶D(protein kinase D,PKD)是一种新型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研究表明,PKD可直接磷酸化辣椒素受体(VR1),并增强VR1的功能。而VR1是痛觉信息的整合器,在介导炎性痛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提示PKD可能在炎性痛敏的发生和维持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IL-1β可以通过激活蛋白激酶C(PKC)发挥作用,而PKD也大多由PKC激活。那么PKD是否参与了IL-1β的痛觉信号通路呢?作为信号通路的下游分子,p38及核因子κB(NF-κB)可被IL-1β激活,并调控痛觉相关物质(如IL-6、TNF-α、COX-2等)的基因表达,在痛觉调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IL-1β对它们的调控与PKD之间又是否存在着密切联系呢?因此,探讨IL-1β痛觉信号通路中PKD的作用及PKD的上、下游信号分子,以揭示IL-1β在炎症痛中的作用机制,也是本课题研究的另一主要内容。综上所述,本课题拟在角叉菜胶建立的大鼠单侧足底炎症痛模型上,从整体到离体等不同水平,采用行为学、RT-PCR、Western blot、ELISA、免疫化学染色以及神经细胞培养、转染等技术,(1)明确电针对炎症痛大鼠痛阈及脊髓IL-1β、IL-1RⅠ表达的影响;(2)观察应用反义寡核苷酸技术下调IL-1RⅠ表达对大鼠炎症痛及电针镇痛的影响;(3)研究炎症痛及电针镇痛时PKD在IL-1β痛觉信号通路中的作用;(4)研究脊髓神经元中PKC及p38、NF-κB在IL-1β/PKD信号通路中的作用。实验结果如下:1.电针对炎症痛大鼠痛阈及脊髓IL-1β、IL-1RⅠ表达的影响1.1角叉菜胶注射引起的炎性痛敏反应大鼠左侧足掌注射2%角叉菜胶100μl,分别于注射前及注射后105至300min内,测量注射爪及未注射爪的缩爪潜伏期(PWL)。结果表明,角叉菜胶可显着降低大鼠痛阈,诱发明显的热痛敏。1.2电针对炎症痛大鼠痛阈的影响大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Normal)、角叉菜胶组(Carrageenan)、角叉菜胶+电针组(Carrageenan+EA)、角叉菜胶+假电针组(Carrageenan+sham EA)。电针组于角叉菜胶注射3h后给予电针治疗30min。分别于角叉菜胶注射前及注射后180至300min内,测量大鼠PWL。结果表明,电针可明显提高炎症痛大鼠痛阈,具有显着的镇痛效应,而假电针对炎症痛大鼠痛阈无影响。1.3电针对炎症痛大鼠脊髓IL-1β表达的影响实验分组同上。电针组于角叉菜胶注射3h后给予电针治疗30min。采用ELISA技术,分析IL-1β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炎症痛时脊髓IL-1β表达增加,电针可使其降低,而假电针无明显作用。1.4电针对炎症痛大鼠脊髓IL-1RⅠ表达的影响实验分组同上。电针组于角叉菜胶注射3h后给予电针治疗30min。分别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分析IL-1RⅠ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结果表明,炎症痛时脊髓IL-1RⅠ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电针可使其降低,而假电针无明显作用。小结:大鼠足掌注射角叉菜胶可诱发炎症痛;电针对炎症痛大鼠有显着镇痛作用;炎症痛时大鼠脊髓IL-1β及IL-1RⅠ表达明显增加;电针可降低炎症痛诱导的IL-1β及IL-1RⅠ表达。以上结果提示,脊髓内源性IL-1β及IL-1RⅠ参与了角叉菜胶诱导的炎症痛,且电针可能通过降低脊髓IL-1β及IL-1RⅠ表达发挥其镇痛作用。2.应用反义寡核苷酸技术下调IL-1RⅠ表达对大鼠炎症痛及电针镇痛的影响2.1鞘内注射IL-1RⅠ的反义寡核苷酸对脊髓IL-1RⅠ表达的影响大鼠随机分为3组,各组大鼠行鞘内插管后,分别给予针对IL-1RⅠ的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组)、正义寡核苷酸(Sense组)以及生理盐水(NS组)。给药剂量:每只大鼠每次给予50μg寡核苷酸,每天给药一次。连续给药3天后分别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IL-1RⅠ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鞘内注射IL-1RⅠ的反义寡核苷酸可明显下调脊髓IL-1RⅠmRNA及蛋白表达。2.2鞘内注射IL-1RⅠ的反义寡核苷酸及与电针合用对脊髓IL-1β表达的影响大鼠随机分为5组,各组大鼠行鞘内插管后,分别给予针对IL-1RⅠ的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组)及生理盐水(NS组)。给药剂量同前,每天给药一次,连续给药3天。第3天给药后于左侧足掌注射2%角叉菜胶。电针组于角叉菜胶注射3h后给予电针治疗30min。采用ELISA技术,分析IL-1β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鞘内注射IL-1RⅠ的反义寡核苷酸对脊髓IL-1β表达无显着影响,反义寡核苷酸与电针合用并未进一步降低脊髓IL-1β表达。2.3鞘内注射IL-1RⅠ的反义寡核苷酸对正常大鼠痛阈的影响大鼠随机分为3组,各组大鼠行鞘内插管后,分别给予针对IL-1RⅠ的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组)、正义寡核苷酸(Sense组)以及生理盐水(NS组)。给药剂量同前,每天给药一次,连续给药3天。每天给药后测量大鼠PWL。结果表明,下调脊髓IL-1RⅠ表达对正常大鼠痛阈无显着影响。2.4鞘内注射IL-1RⅠ的反义寡核苷酸对炎症痛大鼠痛阈的影响实验分组同上。给药剂量同前,每天给药一次,连续给药3天。第3天给药后于左侧足掌注射2%角叉菜胶。分别于角叉菜胶注射前及注射后105至300min内测量PWL。结果表明,下调脊髓IL-1RⅠ表达可明显提高炎症痛大鼠痛阈。2.5 IL-1RⅠ的反义寡核苷酸与电针合用对炎症痛大鼠痛阈的影响大鼠随机分为4组:反义寡核苷酸+电针组(Antisense+EA)、反义寡核苷酸组(Antisense)、生理盐水+电针组(NS+EA)以及正义寡核苷酸+电针组(Sense+EA)。分别给予IL-1RⅠ的反义寡核苷酸、正义寡核苷酸以及生理盐水,给药剂量同前,每天给药一次,连续给药3天。第3天给药后于左侧足掌注射2%角叉菜胶。电针组于角叉菜胶注射3h后给予电针治疗30min。分别于角叉菜胶注射前及注射后180至300min内测量PWL。结果显示,Antisense+EA组大鼠的PWL比其他三组均明显较高,而NS+EA组和Sense+EA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表明下调IL-1RⅠ的表达可增强电针的镇痛作用。小结:鞘内注射IL-1RⅠ的反义寡核苷酸明显下调脊髓IL-1RⅠ表达,但对IL-1β表达无明显影响;下调脊髓IL-1RⅠ表达对正常大鼠痛阈无显着影响,但能明显提高炎症痛大鼠痛阈;IL-1RⅠ的反义寡核苷酸与电针合用进一步提高炎症痛大鼠痛阈。以上结果提示,脊髓内源性IL-1β通过IL-1RⅠ促进了炎症痛的发生、发展,并在电针镇痛过程中起到了拮抗作用。3.炎症痛及电针镇痛时PKD在IL-1β痛觉信号通路中的作用3.1角叉菜胶及电针对脊髓PKD表达及活性的影响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Normal)、角叉菜胶组(Carrageenan)、角叉菜胶+电针组(Carrageenan+EA)及角叉菜胶+假电针组(Carrageenan+sham EA)。电针组于角叉菜胶注射3h后给予电针治疗30min。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分析PKD表达及活性变化。结果表明,角叉菜胶注射后脊髓中磷酸化PKD表达增加,电针可使其降低,而非磷酸化PKD呈稳定表达,炎症及电针均不能影响其表达。3.2脂多糖(LPS)对原代培养脊髓神经元中IL-1β表达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PKD在IL-1β痛觉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本课题应用了离体脊髓神经元原代培养技术。胎鼠脊髓神经元原代培养10天,进行免疫荧光鉴定,显示神经元生长状况良好,密度适中。在原代培养10天的神经元培养液中,加入LPS(30μg/ml)分别刺激0.5、1、3、8、12h后,分析脊髓神经元中IL-1β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LPS可以时程依赖性地诱导IL-1β表达,0.5h内即有出现,8h时达到最高,12h时开始下降。表明LPS刺激可以模拟细胞炎性环境,诱导IL-1β表达增加。3.3 LPS对原代培养脊髓神经元中PKD表达及活性的影响在原代培养10天的神经元培养液中,加入LPS分别刺激0.5、1、3、8、12h后,分析脊髓神经元中PKD表达及活性变化。结果显示,LPS可以时程依赖性地诱导PKD磷酸化,0.5h内即有出现,8h时达到最高,12h时开始下降,与IL-1β的时程性表达一致。而非磷酸化PKD在脊髓神经元中呈稳定表达,LPS刺激不能影响其表达。以上结果提示,PKD可能与IL-1β痛觉信号通路存在密切联系。3.4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对LPS诱导PKD活化的影响在原代培养10天的神经元培养液中,加入LPS及不同剂量的IL-1Ra(50-1000nM)共同孵育8h,分析脊髓神经元中PKD活性及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IL-1Ra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LPS诱导的PKD磷酸化,50nM即有明显作用,1000nM作用达到最大。而PKD表达没有明显变化。提示IL-1β在PKD磷酸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小结:正常大鼠脊髓中存在少量的PKD磷酸化,炎症痛时PKD活性升高,电针可使其降低;原代培养的大鼠脊髓神经元中,LPS可时程依赖性地诱导IL-1β及磷酸化PKD表达;IL-1Ra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LPS诱导的PKD磷酸化。以上结果提示,炎症痛时IL-1β可能通过激活PKD参与痛觉调制。4.PKC及p38、NF-κB在IL-1β/PKD信号通路中的作用4.1 LPS对原代培养脊髓神经元中PKC活性的影响在原代培养10天的神经元培养液中,加入LPS分别刺激0.5、1、3、8、12h后,分析脊髓神经元中PKC活性的变化。选用特异性抗体分别检测p-PKC(pan)、p-PKCα/βⅡ、p-PKCγ、p-PKCδ及p-PKCζ/λ。结果显示,LPS可以时程依赖性地诱导以上各亚型PKC发生磷酸化,0.5h内即有出现,3或8h时达到最高,12h时开始下降。4.2 IL-1Ra对LPS诱导PKC活化的影响在原代培养10天的神经元培养液中,加入LPS及不同剂量的IL-1Ra(50-1000nM)共同孵育8h,提取细胞蛋白,分析脊髓神经元中PKC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IL-1Ra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LPS诱导的PKC(pan)及PKCα/βⅡ磷酸化,50nM即有明显作用,1000nM作用达到最大。而其他亚型PKC的活性没有明显变化。提示IL-1β在PKCα/βⅡ磷酸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4.3 PKC抑制剂对LPS诱导PKD活化的影响为明确PKD是否由PKC激活,在原代培养10天的神经元培养液中,加入LPS刺激7h后,再加入Ro-32-0432(一种选择性PKC抑制剂,主要针对PKCα和PKCβ,100nM)孵育1h。对照组给予同样剂量的DMSO(Me2SO,Ro-32-0432的溶剂)孵育1h。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Ro-32-0432几乎完全抑制了LPS诱导的PKD磷酸化。表明PKC(尤其是PKCα或PKCβ)参与了LPS诱导的PKD活化。为进一步确定哪种PKC亚型参与了PKD活化,在原代培养10天的神经元培养液中,加入LPS刺激7h后,再加入PKCβ抑制剂[3-(1-(3-Imidazol-1-ylpropyl)-1H-indol-3-yl)-4-anilino-1H-pyrrole-2,5-dione,100nM]孵育1h。对照组给予同样剂量的DMSO孵育1h。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PKCβ抑制剂对LPS诱导的PKD磷酸化无明显作用。提示可能主要是PKCα参与了LPS诱导的PKD活化。4.4 LPS对p38及NF-κB表达的影响在原代培养10天的神经元培养液中,加入LPS分别刺激0.5、1、3、8、12h后,分析脊髓神经元中p38及NF-κB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LPS可以时程依赖性地诱导p38磷酸化及NF-κB表达,0.5h内即有出现,8h时达到最高,12h时开始下降,与IL-1β及PKD的时程性表达变化一致。非磷酸化p38在脊髓神经元中呈稳定表达,LPS刺激不能影响其表达。提示p38和NF-κB可能与IL-1β/PKD通路存在密切联系。4.5 IL-1Ra对LPS诱导的p38活化及NF-κB表达的影响在原代培养10天的神经元培养液中,加入LPS及不同剂量的IL-1Ra(50-1000nM)共同孵育8h,分析脊髓神经元中p38及NF-κB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IL-1Ra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LPS诱导的p38磷酸化及NF-κB表达,50nM即有明显作用,1000nM作用达到最大。非磷酸化p38表达无明显变化。提示IL-1β参与了LPS诱导的p38活化及NF-κB表达。4.6 PKC抑制剂对LPS诱导的p38活化及NF-κB表达的影响为确定PKC是否参与p38活化及NF-κB表达,以及哪种亚型参与其中,在原代培养10天的神经元培养液中,加入LPS刺激7h后,分别加入Ro-32-0432(100nM)及PKCβ抑制剂(100nM)孵育1h。对照组给予同样剂量的DMSO(Me2SO,Ro-32-0432的溶剂)孵育1h。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Ro-32-0432抑制了LPS诱导的p38磷酸化及NF-κB表达,而PKCβ抑制剂无明显作用。提示PKCα参与了LPS诱导的p38活化及NF-κB表达。4.7下调PKD表达对LPS诱导的p38活化及NF-κB表达的影响为确定PKD是否参与p38活化及NF-κB表达,在原代培养8天的神经元培养液中,加入PKD的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0.2μM)转染细胞,孵育48h。对照组给予同样剂量的载体(vehicle)或正义寡核苷酸(sense)。结果表明,PKD的反义寡核苷酸转染细胞可下调PKD表达。在PKD的antisense、vehicle或sense孵育48h后,再加入LPS刺激8h。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antisense组LPS诱导的p38磷酸化及NF-κB表达明显下降。表明PKD参与了LPS诱导的p38活化及NF-κB表达。小结:原代培养脊髓神经元中,LPS可时程依赖性地诱导PKC、p38磷酸化及NF-κB表达;IL-1Ra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LPS诱导的PKC(pan)、PKCα/βⅡ、p38磷酸化及NF-κB表达;PKCα参与了LPS诱导的PKD、p38活化及NF-κB表达;下调PKD表达可抑制LPS诱导的p38磷酸化及NF-κB表达。以上结果提示,脊髓神经元中可能存在IL-1β/PKCα/PKD/p38(NF-κB)痛觉信号通路。综上所述,本工作提示:1.炎症痛及电针镇痛时,大鼠脊髓IL-1β及IL-1RⅠ表达发生变化,提示脊髓内源性IL-1β参与了角叉菜胶诱导的炎症痛,电针可能通过降低脊髓IL-1β及IL-1RⅠ表达发挥其镇痛作用。2.下调脊髓IL-1RⅠ表达可提高炎症痛大鼠痛阈,与电针合用可使痛阈进一步提高,提示脊髓内源性IL-1β可通过IL-1RⅠ促进炎症痛的发生、发展,并在电针镇痛过程中起到了拮抗作用。3.大鼠脊髓及原代培养的脊髓神经元中,IL-1β可能通过激活PKD参与痛觉调制。4.脊髓神经元中可能存在IL-1β/PKCα/PKD/p38(NF-κB)痛觉信号通路。

刘立峰,刘玉和,沈维高,刘艳波,于洋[8](2006)在《白细胞介素-1的结构、来源、分布、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白细胞介素-1(IL-1)不仅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是体内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的中心介质,而且它也作为神经递质或生长因子参与了机体多个系统的病理生理活动,其生物学作用非常广泛.近年来,随着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研究的日益深入,IL-1在各系统中的作用与机制也得到了相应的证实,并为一些临床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有力依据.文章针对IL-1作为脑源性白介素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生理功能进行了研究.

董伟[9](2006)在《BCL10介导LPS/TLR4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先天免疫又称固有免疫或天然免疫,是机体防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在先天免疫系统中,不同吞噬细胞如嗜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细胞等通过来自Toll样受体(TLR)的信号而辨别出病原体及“自己”。在启动先天免疫对抗病原体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识别,由杀伤细胞的受体识别存在于病原体而不存在于细胞中的成分,这称为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PAMP)。不同的TLR识别的PAMP不同,例如TLR4可以识别革兰氏阴性菌的LPS。在这里,我们证明T细胞和IκB激酶复合体间的重要信号分子BCL10与先天免疫系统有关,并参与了TLR4途径及核因子κB(NF-κB)的激活。BCL10作为一个在适应性免疫信号转导中的信号分子,其在TCR通路中的作用机制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说明,我们的工作发现,BCL10不仅在适应性免疫中具有信号转导功能,而且在先天免疫中也有这种作用,它能在细菌LPS刺激下,参与LPS/TLR4途径,最后引起NF-κB的活化,我们还提出了这条通路中针对BCL10的负反馈调节模型。在这里,我们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在LPS刺激下,TLR4途径中的上游信号分子IRAK1对BCL10有招募作用,能结合BCL10到TLR4复合物中。我们构建了IRAK1表达沉默的细胞系,当细胞中IRAK1的表达被沉默时,BCL10不会被招募到TLR4复合物中。我们构建了IRAK1激酶活性失活的突变体,检测到它依然能招募BCL10到TLR4复合物中,说明这种作用并不依赖于其激酶活性。BCL10被招募后,可以传递IRAK1发出的信号,使NF-κB活化。当LPS刺激时,IRAK1发生寡聚化是其活化的主要原因,IRAK1的寡聚化能导致BCL10的寡聚化,使BCL10活化。我们还对IRAK1和BCL10的作用序列进行了定位,将IRAK1和BCL10进行截短突变,再通过pull-down实验来验证相互作用,发现IRAK1的514-543位氨基酸残基是与BCL10结合的功能区。Pellino蛋白作为一个新的信号传导分子在TLR信号亚通路的建立和维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期研究表明外源鼠pellino2反意(antisense)重组表达能抑制LPS诱导的NF-κB的活化。在LPS刺激的巨噬细胞中,BCL10同Pellino2在体内能相互作用。我们通过siRNA重组质粒pSUPER-Pellino2构建了Pellino2表达沉默的细胞系。在该细胞系中,我们发现LPS诱导或BCL10过表达所引起的NF-κB的激活均受到部分抑制,说明Pellino2在介导LPS通路或BCL10所参与的信号转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用siRNA质粒pSUPER-BCL10转染构建了BCL10表达沉默的细胞系,发现受LPS刺激后BCL10表达的沉默会削弱NF-κB的活化。而在野生型和BCL10表达沉默型细胞中,TNF-α处理引起的NF-κB活化情况没有差异。这就提供了一种可能即BCL10是TLR4下游的特殊信号分子。在随后的实验中,当LPS刺激后,内源性TLR4能与BCL10共沉淀下来,暗示BCL10参与了TLR4通路并被招募到了TLR4的信号复合物中;此外在Pellino2沉默型的RAW264.7细胞中,BCL10的招募没有受到影响,说明Pellino2是LPS通路中位于BCL10下游的一个接头分子。SOCS3在LPS/TLR4通路中起着负反馈调节作用。为了确定SOCS3在LPS通路中的确切功能以及BCL10是不是SOCS3作用靶标,我们用免疫沉淀来检测体内BCL10与SOCS3的结合。在用LPS刺激的或没有刺激的细胞中,过表达的SOCS3都能与BCL10相互作用。为了进一步确证,我们构建了能稳定表达SOCS的细胞系,发现SOCS3的过表达能减弱BCL10诱导的NF-κB活化。因此,BCL10可能是LPS通路中SOCS3的负调控的靶标分子。另外,在相同的细胞系中,我们发现当SOCS3过表达时,同野生型的细胞系相比,BCL10与Pellino2之间的相互作用明显减弱,BCL10与SOCS3的相互作用显着增加。而在SOCS3免疫沉淀的复合物中没有发现Pellino2,在Pellino2免疫沉淀的复合物中也没有找到SOCS3,说明SOCS3与Pellino2并没有相互作用。因此, SOCS3对LPS/TLR4的负调控可能是通过与BCL10的相互作用来减少BCL10与Pellino2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在TCR通路中,MALT1是位于BCL10下游重要的信号蛋白,负责传递由BCL10到TRAF6的信号,最终引起NF-κB的活化。最近有人发现在BCL10的结构中有一段16个氨基酸残基的序列负责与MALT1的结合。我们通过RNAi技术对MALT1的表达沉默,发现在RAW264.7细胞中由LPS引起的NF-κB的活化显着减弱,说明MALT1参与了LPS/TLR4信号通路。我们的结果还证明MALT1可以和BCL10和TRAF6作用,并促进TRAF6在细胞质中的自身泛素化。同时我们检测到MALT1可以与BCL10和TRAF6作用,但它只出现在细胞质的信号复合物中,而后两者还出现在膜相关复合物中,说明MALT1使它们由细胞膜信号复合物转移到细胞质信号复合物中。由于BCL10与TRAF6不存在直接相互作用,我们发现信号分子Pellino2充当了桥梁作用,当IRAK1降解后促进了BCL10和IRAK1之间的解离,介导了BCL10与TRAF6的作用同。

宋相伟,杨婉身,周晓巍,杨志新,黄培堂[10](2005)在《白细胞介素-1信号转导调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二、反义IRAK-2寡核苷酸抑制白介素-1生物学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反义IRAK-2寡核苷酸抑制白介素-1生物学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MYD88二聚化抑制剂ST2825破坏Myddosome复合物的组装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材料和方法
    第一节 实验仪器
    第二节 实验材料
    第三节 实验方法
第二部分 实验结果
    第一节 ST2825破坏L265P增强的Myddosome复合物组装
    第二节 破坏Myddosome组装在ABC-DLBCL细胞中的生物学效应
    第三节 通过破坏Myddosome组装杀伤ABC-DLBCL细胞的有关作用机制
    第四节 双重抑制Myddosome组装与其它信号通路的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讨论
    第一节 靶向Myddosome在携带MYD88 L265P淋巴肿瘤中的意义及可行性
    第二节 破坏Myddosome组装对ABC DLBCL细胞活力、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第三节 双重抑制MYD88和其它靶点发挥的协同作用及可能机制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课题的创新之处
课题不足及后续研究计划
文献综述 MYD88突变在淋巴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转化生长因子-β2反义寡核苷酸的微生物疫苗及肿瘤疫苗的佐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章缩略词表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TGF-β的概述
        1.1.1 TGF-β的来源
        1.1.2 TGF-β的表达
        1.1.3 TGF-β的结构
        1.1.4 TGF-β的信号通路
    1.2 TGF-β的生物学活性
        1.2.1 TGF-β对胚胎发育的调节
        1.2.2 TGF-β对免疫应答的负向调节
        1.2.3 TGF-β2对肿瘤的生长,侵袭及迁移的促进作用
        1.2.4 TGF-β对组织损伤修复、创面愈合、瘢痕增生的促进作用及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1.2.5 TGF-β2对纤维化的调节作用
        1.2.6 TGF-β对肿瘤的抑制作用
    1.3 靶向TGF-β2的药物
        1.3.1 TGF-β2的反义寡核苷酸
        1.3.2 TGF-β2的micro RNA
        1.3.3 TGF-β2的sh RNA
        1.3.4 TGF-β2的抗体
        1.3.5 TGF-β2的反义基因修饰的同种异体肿瘤疫苗
        1.3.6 TGF-β2的反义基因修饰的同种异体肿瘤疫苗
        1.3.7 TGF-β2的抑制剂
    1.4 疫苗佐剂的概述及其研究进展
        1.4.1 增强第一信号的佐剂
        1.4.2 增强第二信号的佐剂
        1.4.3 增强第三信号的佐剂
        1.4.4 抑制T细胞抑制信号的佐剂
        1.4.5 改善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佐剂
        1.4.6 病毒载体佐剂
        1.4.7 其他佐剂
        1.4.8 多佐剂肿瘤疫苗
        1.4.9 佐剂的接种途径
        1.4.10 佐剂发挥作用的机制
    1.5 RNA靶向性寡核苷酸的研究进展
        1.5.1 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1.5.2 siRNA
        1.5.3 micro RNA
        1.5.4 反义寡核苷酸的化学修饰方法
第2章 材料方法
    2.1 ODN及引物
    2.2 实验试剂,仪器与耗材
    2.3 细胞与细胞系
    2.4 实验动物
    2.5 IAV的扩增
    2.6 IAV TCID50 的测定
    2.7 IAV血凝效价的测定
    2.8 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2.9 小鼠PBMC、脾脏及淋巴结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2.10 TIO对 TGF-β2 m RNA表达的抑制实验
    2.11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2.12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ting analysis)
    2.13 免疫荧光技术
    2.14 TIO在小鼠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检测
    2.15 小鼠的免疫
        2.15.1 疫苗的制备
        2.15.2 小鼠的免疫和血清的收集
    2.1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2.17 流感病毒攻毒实验
    2.18 小鼠肺组织的病理学观察
    2.19 脑胶质瘤细胞裂解物(TCL)的制备
    2.20 GL261脑胶质瘤原位模型的建立
    2.21 脑胶质瘤预防模型的建立
    2.22 脑胶质瘤治疗模型的建立
    2.23 肿瘤周围浸润的炎性细胞的检测
    2.24 肿瘤组织病理分析
    2.25 胃癌背部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2.26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靶向TGF-β2的反义寡核苷酸的设计与筛选
    3.2 TIOs对 RAW264.7 细胞,U-937 细胞及CAL-1 细胞表达TGF-β2的影响
        3.2.1 TIOs对 IL-4 诱导的RAW264.7 细胞TGF-β2 m RNA表达的影响
        3.2.2 TIOs对 IL-4诱导的RAW264.7细胞Arg1及TNF-αmRNA表达的影响
        3.2.3 TIOs对 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TGF-β2 mRNA表达的影响
        3.2.4 TIOs对 LPS诱导的U-937 细胞表达TGF-β2 mRNA的影响
        3.2.5 TIOs对甲型流感病毒(IAV)诱导的CAL-1 细胞TGF-β2mRNA表达的影响
        3.2.6 TIOs对 IL-4/LPS诱导的RAW264.7/U-937细胞表达TGF-β2蛋白的影响
    3.3 TIO3在细胞和组织中的分布
    3.4 TIOs的微生物疫苗佐剂效应
        3.4.1 TIOs对微生物疫苗诱导的抗体产生水平的影响
        3.4.2 TIO3对流感病毒疫苗诱导的抗流感病毒效率的增强作用
        3.4.3 TIO1和TIO3 的微生物疫苗佐剂效应的可能机制
        3.4.4 TIOs的微生物疫苗佐剂的安全性评价
    3.5 TIO的胶质瘤疫苗的佐剂作用
        3.5.1 TIOs为佐剂的胶质瘤细胞裂解物疫苗对原位接种脑胶质瘤预防模型小鼠的影响
        3.5.2 TIOs为佐剂的胶质瘤疫苗对原位接种胶质瘤治疗模型小鼠生存期的影响
    3.6 单独应用TIO3的抗胶质瘤及抗胃癌作用
        3.6.1 单独应用TIO3对脑胶质瘤原位移植瘤模型小鼠生存期的影响
        3.6.2 单独应用TIO3对胃癌背部移植瘤模型小鼠体重、肿瘤大小及生存期的影响
        3.6.3 单独应用TIO3对胃癌细胞腹腔种植模型小鼠生存期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TIOs的微生物疫苗佐剂效应
        4.1.1 TIO3对CD4~+T细胞表面s TGF-β2 表达的抑制作用
        4.1.2 TIO3 对 CD19~+ B 细胞表面 sTGF-β2 表达的抑制作用
        4.1.3 TIO3的药效动力学分析
        4.1.4 TIO1,TIO2及TIO3 的不同功效的机理分析
        4.1.5 TIO3用于微生物疫苗佐剂的副作用分析
        4.1.6 TIO3用于微生物疫苗佐剂的可行性分析
    4.2 TIO3的胶质瘤疫苗佐剂效应
        4.2.1 TIO3 对胶质瘤细胞MHC I分子表达的上调作用
        4.2.2 TIO3的胶质瘤疫苗佐剂效应的机理分析
    4.3 单独应用TIO3的抗胶质瘤和抗胃癌作用
    4.4 总结和展望
结论
创新点
附录1
附录2 The College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of Jilin University Ethics Committee Approval Form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反义寡核苷酸抑制小鼠MD-1表达对实验性结肠炎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MD-1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DSS诱导实验性结肠炎小鼠中的表达情况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反义寡核苷酸灌胃对小鼠肠道MD-1的抑制效率、持续时间及其组织分布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反义寡核苷酸抑制小鼠结肠MD-1水平对DS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的影响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试剂配制
        1.3 实验模型建立及分组
        1.4 HE染色及实验性结肠炎病理组织评分
        1.5 MPO免疫组织化学
        1.6 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1.7 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 )
        1.8 Western blot
        1.9 数据分析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四部分:反义寡核苷酸抑制小鼠结肠MD-1对TLR4/NF-κB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4)雪上一枝蒿甲素和白首乌二苯酮镇痛作用及机制研究 ——小胶质细胞介导的阿片肽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疼痛的定义和分类
    1.2 慢性疼痛的治疗药物
    1.3 慢性疼痛新靶点发现和验证
    1.4 吗啡镇痛耐受与抗吗啡镇痛耐受
    1.5 小胶质细胞与慢性疼痛及吗啡镇痛耐受
    1.6 阿片肽与慢性疼痛
    1.7 乌头生物碱治疗慢性疼痛
    1.8 雪上一枝蒿与雪上一枝蒿甲素
    1.9 白首乌与白首乌二苯酮
    1.10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耗材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原代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培养
        2.2.2 细胞存活率测定
        2.2.3 细胞及组织总RNA的提取和荧光定量PCR
        2.2.4 组织免疫荧光染色
        2.2.5 大鼠鞘内插管
        2.2.6 大鼠脊神经L5/L6 结扎引起神经理性疼痛模型
        2.2.7 大鼠糖尿病疼痛模型
        2.2.8 大鼠完全弗氏佐剂引起的炎性疼痛模型
        2.2.9 大鼠骨癌疼痛模型
        2.2.10 大鼠机械痛阈值测定
        2.2.11 大鼠辐射热痛阈值测定
        2.2.12 小鼠福尔马林疼痛模型
        2.2.13 小鼠鞘内注射
        2.2.14 小鼠热板实验
        2.2.15 小鼠甩尾实验
        2.2.16 小鼠转杆实验
        2.2.17 β-Endorphin测定
        2.2.18 蛋白免疫印迹
        2.2.19 基因干扰
        2.2.20 统计分析
第三章 雪上一枝蒿甲素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研究结果
        3.2.1 全身给予雪上一枝蒿甲素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作用
        3.2.2 全身给予雪上一枝蒿甲素对大鼠糖尿病疼痛的镇痛作用
        3.2.3 全身给予雪上一枝蒿甲素对大鼠炎性疼痛的镇痛作用
        3.2.4 全身给予雪上一枝蒿甲素对大鼠骨癌疼痛的镇痛作用
        3.2.5 鞘内给予雪上一枝蒿甲素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作用
        3.2.6 雪上一枝蒿甲素对脊髓强啡肽原(prodynorphin)表达的刺激作用
        3.2.7 雪上一枝蒿甲素对脊髓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3.2.8 雪上一枝蒿甲素对原代小胶质细胞prodynorphin表达的刺激作用
        3.2.9 雪上一枝蒿甲素对原代小胶质细胞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3.2.10 雪上一枝蒿甲素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dynorphin A表达的刺激作用
        3.2.11 鞘内小胶质细胞活化抑制剂、dynorphinA抗血清、κ-阿片受体拮抗剂对雪上一枝蒿甲素镇痛的抑制作用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雪上一枝蒿甲素与吗啡联用对吗啡镇痛作用及吗啡镇痛耐受的影响
    4.1 研究背景
    4.2 研究结果
        4.2.1 单剂量全身注射雪上一枝蒿甲素对小鼠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
        4.2.2 每日两次连续多日鞘内注射雪上一枝蒿甲素和dynorphinA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吗啡镇痛耐受的抑制作用
        4.2.3 每日两次连续皮下注射雪上一枝蒿甲素和dynorphinA对小鼠热诱导的急性痛中的吗啡镇痛耐受的抑制作用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白首乌二苯酮的镇痛作用及机制研究
    5.1 背景介绍
    5.2 研究结果
        5.2.1 鞘内注射白首乌二苯酮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作用
        5.2.2 白首乌二苯酮对β-endorphin表达和释放的刺激作用
        5.2.3 鞘内给予小胶质细胞活化抑制剂、β-endorphin抗血清、μ-阿片受体拮抗剂对白首乌二苯酮镇痛的抑制作用
        5.2.4 鞘内给予GLP-1、CRF和 GPR40 受体拮抗剂对白首乌二苯酮镇痛的影响
        5.2.5 白首乌二苯酮激活脊髓小胶质细胞p38MAPK对 β-endorphin表达及其镇痛作用的影响
        5.2.6 白首乌二苯酮激活脊髓小胶质细胞p38βMAPK对 β-endorphin表达的影响
        5.2.7 白首乌二苯酮对炎性因子高表达的抑制作用与MAPK通路的关系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我国部分地区奶牛乳腺炎流行病学调查及IRAK2基因与乳腺炎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奶牛乳腺炎研究现状
        1.1 奶牛乳腺炎对奶牛产业的影响
        1.2 奶牛乳腺炎的病因
        1.3 判定奶牛乳腺炎的方法
        1.4 引起奶牛乳腺炎的遗传因素
    第2章 奶牛乳腺炎抗性相关基因研究现状
        2.1 抗乳腺炎候选基因研究现状
        2.2 IRAK2 基因研究现状
        2.3 基因诊断技术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奶牛乳腺炎流行病学调查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奶牛 IRAK2 基因遗传多样性与乳腺炎抗性分析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奶牛 IRAK2 基因分型检测方法的建立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6)Toll样受体4的信号转导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TLR4的结构
2 TLR4的信号转导通路
    2.1 TLR4的配体
    2.2 TLR4在UC中的信号转导
        2.2.1 MyD88依赖性信号转导路径:
        2.2.2 MyD88非依赖性信号转导途径:
        2.2.3 PI3K-AKT信号转导:
3 阻断TLR4信号通路治疗UC的研究现状与前景
    3.1 阻断LPS-LBP-CD14的结合
    3.2 TLR4-MD2抑制剂
    3.3 MyD88及IRAK阻滞剂
    3.4 IKK的阻断剂
    3.5 p38 MAPK抑制剂
    3.6 抑制NF-κB活化

(7)脊髓白介素-1β在大鼠炎症痛及电针镇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结果
    第一部分 电针对炎症痛大鼠痛阈及脊髓IL-1β、IL-1RI表达的影响
    第二部分 应用反义寡核苷酸技术下调IL-1RI表达对大鼠炎症痛及电针镇痛的影响
    第三部分 炎症痛及电针镇痛时PKD在IL-1β痛觉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第四部分 PKC及p38、NF-κB在IL-1β/PKD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讨论
    一、脊髓IL-β与炎症痛
    二、脊髓IL-β与电针镇痛
    三、脊髓IL-β痛觉通路的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论文写作与参加会议
附录二 综述一:中枢白细胞介素-1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及其信号转导
附录三 综述二: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的抗炎性疼痛作用
致谢

(8)白细胞介素-1的结构、来源、分布、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白细胞介素-1的一般特征
2 白细胞介素-1的来源与分布
3 白细胞介素-1的受体及脑内分布
4 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
5 脑内白细胞介素-1的作用
    5.1 IL-1的致热作用
    5.2 IL-1对睡眠的调节作用
    5.3 IL-1与运动
    5.4 IL-1对摄食的调节作用
    5.5 IL-1的免疫学效应
    5.6 IL-l对脑生长、发育的作用
    5.7 IL-1对内分泌及神经的调节作用
    5.8 IL-1的其他作用
6 白细胞介素-1与脑部疾病
    6.1 IL-1与脑缺血损伤性疾病
    6.2 IL-1与癫痫
    6.3 IL-1与抑郁症
    6.4 IL-1与早老性痴呆
    6.5 IL-1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7 白细胞介素-1的信号转导
    7.1 IL-1 RⅡ对IL-1体系的调控
    7.2 IL-1受体拮抗剂对IL-1的调控
    7.3 抗体蛋白对IL-1的调控
    7.4 反义调控
    7.5 小分子量抑制剂对IL-1的调控

(9)BCL10介导LPS/TLR4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 先天免疫概述
        1.1 先天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
        1.2 先天免疫识别的基本模式
    2. Toll 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
        2.1 TLR/IL-1R 受体超家族的结构特点
        2.1.1 胞内区的 TIR 结构域
        2.1.2 胞外区 LRR 序列
        2.2 Toll 家族成员在机体防御中的作用
        2.3 TLR4 及其配体
        2.4 TLR/IL-1R 信号通路
        2.4.1 MyD88 依赖的信号通路(MyD88-dependent pathway)
        2.4.2 非 MyD88 依赖的信号通路(MyD88-independent pathway)
        2.4.3 其它参加 TLR 信号通路的分子
    3. T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的信号转导
        3.1 TCR
        3.2 TCR 的信号转导
        3.2.1 配体识别引起 TCR 聚集
        3.2.2 Src 家族蛋白酪氨酸激酶的活化
        3.2.3 TCR/CD3 胞浆区酪氨酸磷酸化
        3.2.4 Syk 家族蛋白酪氨酸激酶的募集和活化
        3.2.5 接头分子的募集
        3.2.6 PKC 途径中的下游分子
        3.2.7 NF-κB 的活化及转录的激活
    4. 转录因子
        4.1 NF-κB
        4.1.1 NF-κB 的结构与组成
        4.1.2 IκB 家族
        4.1.3 IKK 激酶
        4.1.4 NF-κB 的活化
        4.2 P53
        4.2.1 P53 的结构与功能
        4.2.2 P53 的活化及调节
        4.3 STAT 家族
        4.3.1 STAT 家族成员的组成与结构
        4.3.2 STAT 蛋白的活化及调节
    5. Pellino 的研究
        5.1 Pellino1
        5.2 Pellino2
        5.3 Pellino3
    6. BCL10 的研究
        6.1 BCL10 的发现及结构
        6.2 BCL10 的功能
        6.2.1 BCL10 能诱发细胞凋亡
        6.2.2 BCL10 能激活 NF-κB
        6.2.3 BCL10 能抑制细胞转化
        6.2.4 BCL10 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
        6.2.5 BCL10 与肿瘤的关系
    7. IRAK 的研究
        7.1 IRAK 蛋白家族成员的功能
        7.2 IRAK 分子在 TLR 信号通路中的正调节作用
        7.3 IRAK 分子在 TLR 信号通路中的负调节作用
        7.4 IRAK 成为了炎症和感染疾病中新的药物治疗靶点
第二章 常规研究技术
    2.1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2.1.1 质粒 DNA 的小量制备
        2.1.2 质粒 DNA 的大量制备
        2.1.3 质粒 DNA 的纯化
        2.1.4 DNA 限制性酶消化
        2.1.5 低熔点琼脂糖凝胶法回收 DNA 片断
        2.1.6 玻璃奶(glass-milk)法回收 DNA 片断
        2.1.7 用试剂盒从琼脂糖凝胶中回收 DNA
        2.1.8 DNA 片段和载体的连接
        2.1.9 冷氯化钙法制备新鲜感受态细胞
        2.1.10 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1.11 质粒 DNA 的常规转化
        2.1.12 质粒 DNA 的快速转化法
        2.1.13 质粒 DNA 的电转化法
        2.1.14 PCR 扩增目的基因
        2.1.15 PCR 定点诱变
    2.2 细胞学实验技术
        2.2.1 细胞培养基的配制
        2.2.2 细胞传代培养
        2.2.3 细胞转染
    2.3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2.3.1 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蛋白
        2.3.2 Bac-to-Bac 表达系统
        A. 目的基因的克隆
        B. 转座
        C. 重组Bacmid DNA 的分离
        D. 重组穿梭载体Bacmid DNA 的提取制备
        E. PCR 鉴定
        F. Bacmid DNA 转染 Sf-9 细胞
        G. 收获重组病毒
        H. 重组病毒感染昆虫细胞
        2.3.3 Ni++亲和层析法纯化蛋白质
        2.3.4 免疫共沉淀
        2.3.5 Western Blot
        2.3.6 GST 树脂pull-down 分析
        2.3.7 T7 Select 噬菌体展示技术
        A 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流程
        B 阳性克隆的筛选方法
        C 噬菌体 DNA 的制备
        2.3.8 RNA 干扰
第三章 BCL10 与 Pellino2 的结合对 LPS/TLR4 信号通路的调控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质粒与细胞
        3.2.2 抗体,试剂及文库
        3.2.3 RAW264.7 细胞的培养
        3.2.4 RNA 干扰
    3.3 研究结果
        3.3.1 重组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3.3.2 BCL10 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
        3.3.3 BCL10 蛋白的纯化
        3.3.4 BCL10 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
        3.3.5 LPS 刺激下 BCL10 与 Pellino2 的相互作用
        3.3.6 LPS 处理或过表达 BCL10 的条件下 Pellino2 引发的 NF-κB 活化
        3.3.7 BCL10 是 LPS 诱导 NF-κB 活化的关键信号分子
        3.3.8 LPS 招募 BCL10 到 TLR4 信号复合物上
        3.3.9 SOCS3 对 BCL10 诱导的 NF-κB 活化和iNOS 表达有负调控作用
        3.3.10 SOCS3 对 Pellino2 与 BCL10 的相互作用的负调控
        3.3.11 SOCS3 阻断 TLR4 复合物对 BCL10 的招募
    3.4 讨论
第四章 BCL10 与 IRAK1 的结合对 LPS/TLR4 信号途径的调控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菌株、质粒与细胞
        4.2.2 试剂、抗体及文库
        4.2.3 重组质粒的构建
        4.2.4 PCR 定点诱变
        4.2.5 siRNA 靶序列的设计和siRNA 载体的构建
        4.2.6 甘油梯度超速离心
    4.3 研究结果
        4.3.1 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4.3.2 BCL10 蛋白的表达纯化
        4.3.3 BCL10 相关蛋白的筛选
        4.3.4 LPS 刺激下内源性 BCL10 与 IRAK1 的体内相互作用
        4.3.5 IRAK1 与 BCL10 相互作用功能区的鉴定
        4.3.6 BCL10 与 IRAK1 相互作用功能区的鉴定
        4.3.7 IRAK1可以招募BCL10到TLR4受体复合物中
        4.3.8 BCL10 传递了 IRAK1 下游的信号
        4.3.9 BCL10 必须寡聚化后才能传递 LPS 信号
        4.3.10 IRAK1 的寡聚化引起 BCL10 的寡聚化
    4.4 讨论
第五章 MALT1 与 Pellino2/BCL10 的结合对 LPS/TLR4 信号途径的调控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质粒、细胞抗体及试剂
        5.2.2 RNAi
        5.2.3 细胞浆和细胞膜成分的分离
    5.3 研究结果
        5.3.1 MALT1 参与了 LPS/TLR4 信号转导
        5.3.2 MALT1 与细胞质中 BCL10 和 TRAF6 的相互作用
        5.3.3 在 IRAK1 降解后,Pellino2 介导 BCL10 和 TRAF6 的作用
    5.4 讨论
研究总结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白细胞介素-1信号转导调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IL-1RII对IL-1体系的调控
2 IL-1受体拮抗剂对IL-1的调控
3 抗体蛋白对IL-1的调控
4 反义调控
5 小分子量抑制剂对IL-1的调控

四、反义IRAK-2寡核苷酸抑制白介素-1生物学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MYD88二聚化抑制剂ST2825破坏Myddosome复合物的组装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探索[D]. 王欣.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转化生长因子-β2反义寡核苷酸的微生物疫苗及肿瘤疫苗的佐剂作用[D]. 涂丽裙. 吉林大学, 2020(03)
  • [3]反义寡核苷酸抑制小鼠MD-1表达对实验性结肠炎的作用研究[D]. 陈晓星. 武汉大学, 2019(06)
  • [4]雪上一枝蒿甲素和白首乌二苯酮镇痛作用及机制研究 ——小胶质细胞介导的阿片肽表达[D]. 黄茜.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3)
  • [5]我国部分地区奶牛乳腺炎流行病学调查及IRAK2基因与乳腺炎相关性分析[D]. 孙淑霞. 吉林大学, 2013(08)
  • [6]Toll样受体4的信号转导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J]. 陈晓,王启之.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0(01)
  • [7]脊髓白介素-1β在大鼠炎症痛及电针镇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宋明娟. 复旦大学, 2007(05)
  • [8]白细胞介素-1的结构、来源、分布、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J]. 刘立峰,刘玉和,沈维高,刘艳波,于洋.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5)
  • [9]BCL10介导LPS/TLR4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D]. 董伟. 武汉大学, 2006(06)
  • [10]白细胞介素-1信号转导调控研究进展[J]. 宋相伟,杨婉身,周晓巍,杨志新,黄培堂.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05(S1)

标签:;  ;  ;  ;  ;  

反义IRAK-2寡核苷酸抑制IL-1的生物学效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