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示范园”变农民“增收园”

政府“示范园”变农民“增收园”

一、政府“示范园”变成农民“增收园”(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飞[1](2021)在《南阳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

王灿[2](2021)在《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以南阳市六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李世禄[3](2021)在《三产融合下利益联结机制研究 ——以河南省第二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郑婉华[4](2021)在《现代农业背景下杨凌农村社区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以新集社区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当前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已经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变革发展的关键节点。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打破了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屏障,增强了三产横向产业联系,农业与工业、服务业及高科技产业相融合成为发展重要趋势。农村产业转型离不开农村空间提供的平台和物质支撑,因此,探索广泛而差异化的规划方法和手段,实现农村产业与空间的协同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本文将现代农业对于乡村空间的影响路径和适宜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村社区空间规划作为研究内容,从现代农业发展对空间的需求和农村社区建设对空间的需求两个角度出发,分析构建适宜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村社区空间规划理论。基于现代农业发展特征、现代农业发展对乡村空间规划的影响,参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特征进而综合得出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村社区空间规划框架。以杨凌区农村社区为研究对象,对现代农业发展大背景下其产业现状和乡村空间进行调查和研究,通过分析和总结选取新集社区为杨凌区农村社区典型研究对象,梳理其产业发展与空间建设历程,归纳每个阶段农业发展和空间的特征,总结社区产业发展和乡村空间的问题,提出基于以葡萄种植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以及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社区发展的新集农村社区空间规划的策略。本研究旨在为杨凌地区农村空间规划与发展提供更完善的策略,进而促进关中地区农村的发展。结论如下:(1)产业发展下的新集社区乡村空间演变过程及特征。随着新集社区的产业发展从传统农业到农工并存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新集社区空间经历了从以线性组团式生活空间为核心,外层分布生产空间的双层空间圈层结构变化为——“居住-工业-农田”的三层向心式集中布局再到——多中心式组团状布局。(2)基于现代农业发展对空间的影响和农村社区建设对空间的需求,综合构建出适宜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村社区空间规划框架。(3)构建适合新集社区产业发展和社区建设的“一中心、一带、多片区”空间规划策略。新集农村社区未来的的发展规划策略将是产业发展、社区建设与空间一体化发展。

冀铭希[5](2021)在《河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作为一个国家立国之本,在国计民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才能稳定民生发展经济。虽然目前中国农业已经开始进入到质量与效益协调发展的新阶段,但是中国农业仍面临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联系不够紧密,三产协调发展程度不高、乡村地区剩余劳动力加速流失,造成乡村空心化、城乡发展差异持续扩大等问题的挑战。为了解决上述难题,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开展乡村振兴战略,而这项国家战略的核心就是促进乡村地区经济增长,保障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要想完成这些目标,农村产业兴旺是基础,即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方式,促进农业与关联产业协调发展,大力拓展农村地区以农业为主的产业发展空间,提供数量充足且种类多样的优质就业机会,从而促进农民收入稳定持续增加,提升乡村区域发展竞争力,降低城乡发展差别。河南作为我国关键的农业强省,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河南农村产业融合工作实际状况如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如何?农村产业融合中各个途径对农村居民收入各个组成部分的影响程度如何?为了探究这些问题,本文对河南农村产业融合及农民收入情况进行了分析探讨。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河南农村产业融合现状和统计年鉴数据,本文采用熵值法建立河南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指标体系。然后借助F检验及Hausman检验选择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完成河南农村产业融合和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研究,最后使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河南农村产业融合不同途径对农民收入不同组成部分影响程度的实证分析。通过上述的实证分析,得出河南省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在2008-2018年明显提高,且农村产业融合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同时河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整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中部最低的趋势。其中河南西部三个城市洛阳、三门峡、济源的整体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最高,平均值为2.359;最低的是中部四城,分别是郑州、平顶山、许昌、漯河,它们的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平均值为2.069。河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各途径对农民收入的各组成部分的影响程度存在明显异质性。经过分析得出,河南农村产业融合程度相对完善的西北部恰好就是河南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落后区域,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最低的中部地区则为河南经济发展的主导区域,经济实力最强。由此可见农村产业融合对经济实力较差的区域产生的效用更加显着,即在地区生产总值低的区域,一般来说该区域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也较弱,农村产业融合在这些区域成长空间更大,对农村居民增收的影响程度更高,作用能力更强。而实证结果与本文做出的农村产业融合与农民收入之间的预期判断存在一定的差异表明,河南农村产业融合工作仍然需要继续完善,应采取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挖掘农村产业融合深度、加强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农村产业融合配套体系的方法来继续提高河南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实现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提升方面效用最大化。

周金华[6](2021)在《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三变”改革实践、困境与路径优化研究 ——以盘州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农村“三变”改革让乡村巨变。2014年,盘州市(贵州省六盘水市下辖的县级市)积极探索并创造性提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经过实践总结,从2015年至2020年的几年间,起源于盘州市农村的“三变”改革被多次写入中央文件。农村“三变”改革是广大农村推进精准扶贫、促进产业革命、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主要抓手和“助推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改革发展的生动样本,是推进乡村振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创新,其生动实践和宝贵经验值得从理论上深入研究。本文从乡村振兴的视角,较为全面地对农村“三变”改革进行研究。首先在查阅各类书籍、资料、报刊、网络资料后,选取六盘水市盘州市作为研究区域,进而对辖区内的部分乡镇进行调研。通过田野调查、走访农户,应用公共管理相关理论及学科专业知识,以“三变”改革的内涵和意义为切入点,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研究法和统计资料分析法,对“三变”改革的实践、成效及困境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不断丰富相关理论与实践,让人们深入了解“三变”改革的现状及政策,多角度分析改革所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最后提出优化路径,以期能对其他地区实施“三变”改革提供借鉴参考,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文章最后提出:推进“三变”改革,要进一步梳理好国家、市场和社会在改革中的关系。国家完善健全农村“三变”改革的法律法规,全面加强政府整体性治理;市场遵循规律,在政府强化监管的同时被鼓励与激活;职业农民也在国家转变方式增加路径的培养中应运而生;社会广泛参与,多方统筹协调,形成强大合力;积极推进“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并对多条路径进行系统优化,从根本上突破“三变”改革的发展阻力,协同共治,稳步实现乡村振兴。

王姣莹[7](2021)在《农旅融合视角下的陕西省合阳县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完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和步入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农业依然事关国计民生,成为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和压舱石,如何破解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围绕生产、生活、生态问题的持续改善和永续发展,探索基于三农发展的复合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摆在各级政府及科技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继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基于脱贫攻坚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步伐,乡村振兴已吹响了前进的号角。完成乡村振兴的艰巨任务有赖于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乡村风貌,增强乡村魅力,吸引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乡村发展。因此,进行农旅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发展和规划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陕西合阳县王村镇为研究对象,在对王村镇农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王村镇的生产条件、优势资源进行了现代农业规划和农旅融合模式的研究。基于研究成果,进行了王村镇农旅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的具体实践,研究结论如下:1、现状调查表明,王村镇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有:(1)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占劳动力的52.8%,农业吸引力不足,以土地流转或集中为核心的规模化、现代化生产将成为必然;(2)粮食作物生产约占总种植面积的50.2%,果树、蔬菜、中草药等种植仍然以散户种植为主,缺乏产业链的有效延伸,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及产业升级空间巨大;(3)畜牧业生产主要以猪和鸡为主,且主要集中在个别村,从种养殖互补均衡的角度来看,未来规模化的畜牧业发展十分必要,也具备一定的资源条件;(4)二三产业基础薄弱,缺乏产加销一体化的优势支柱产业;(5)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有干旱、缺乏生产技术指导、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等。在农旅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对农旅资源认识不足、开发不力,以及农旅开发尚未真正起步。2、案例研究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有:(1)现代农业发展有赖于规模化经营的支柱产业及合理的产业布局,并建立三产联动的产业链体系;(2)科技引领与农旅融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3)田园综合体等综合性农业项目有利于促进农旅融合发展;(4)乡村村落旅游开发的关键在于盘活宅基地等乡村资产;(5)依托农业生产过程开发农旅项目不失为低投入、低影响开发农业旅游的最佳途径。3、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其的科学认知基础上,除了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等特点外,还应该是顺应现代化建设变革生产关系的农业;具有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高度的农业;具有现代科技引领的技术体系的农业;复合的农业模式与格局的农业。4、现代农业规划路径主要包括:确立“三农”目标定位,明晰现代农业基本构架,革新现代农业管理模式,健全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完善现代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驱动力,重视应对5G时代的农业格局。在规划策略上应注重:立足城乡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多学科的专家团队协同决策,三产联动的多元化产业布局,致力促进乡村繁荣的长远事业等。5、农旅融合应因地制宜,根据资源合理开发农旅项目,可以借鉴的发展模式主要有:村落游憩拉动模式,旅游景点拉动模式,特色产业农旅模式,观光农园农旅模式,科技示范农旅模式,趣味农业农旅模式,康养康体农旅模式。6、围绕王村镇各区域的资源、产业现状、技术力量和转型的容易程度等因素,因地制宜地探索了其现代农业产业开发和产业布局。王村镇农旅产业开发主要集中在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科技示范农旅项目开发、农业观光园项目开发、花木主题园项目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和村落休闲旅游项目开发等方面。7、在王村镇进行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具体实践中,形成了“一心、一廊、两轴、两带、一样板、八园、九基地”的规划方案,并对重点项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阐述。从农旅融合的视角,提出了改造提升民居建筑和村落环境,构建特色旅游主题村的规划建议。最后针对王村镇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从沟壑生态治理、防护林体系构建、道路绿化规划方面对王村镇进行生态景观提升。

衣莎莎[8](2020)在《栖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全局,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我们重点探究的问题。近年来,随着“三农”政策的落实和推广,栖霞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应运而生,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根据实际调研情况来看,栖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暴露出了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审核力度不强、内部管理不规范、缺乏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农民参与热情不高、运行稳定性较差等很多问题。本文重点从栖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入手,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目标,以优化合作社发展为手段,推动栖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高质量发展。本文详细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研究,厘清了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以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等基本理论为基础,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查、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选用“政府-市场-社会”的分析框架,对栖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进行深层次研究,总结了栖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特点以及栖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政府-市场-社会”分析框架,归纳总结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从政府层面看,法律保障制度不完善、缺少政策及资金的支持、政府监管制度不完善等,从市场层面看,内部各项机制不健全、经济体制不完善、专业技术能力弱等,从社会层面看,农民合作意识淡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教育与培训欠缺等。在产生问题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在政府层面要加大政策及资金扶持力度、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培育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市场层面要健全合作社内部各项机制、优化经营理念以提高经济效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发展模式,在社会层面要提高农民合作意识、提升合作社服务能力、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有效解决栖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问题,从而促进栖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朝着规范化、规模化和效益化的方向发展。

林麒琦[9](2020)在《浙西山区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途径研究 ——以杭州清凉峰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乡村建设的快速推进,浙江省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如火如荼,一方面是让乡村更加宜学、宜居、宜游,另一方面也期望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田园综合体是实现乡村振兴、城乡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十九大会议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田园综合体”最早于2012年提出,是继“农业产业园”、“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后乡村振兴发展的新举措。田园综合体以田园生态、田园产业、田园社区为核心组成要素,满足人回归乡土的需求,打破城市和乡村相互分离的壁垒,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也是促进农村三产融合,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美丽乡村、村落景区、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的发展。然而,田园综合体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规划设计与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对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途径的探索有助于推进田园综合体研究的进展,也对当前的乡村田园景观特色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浙西山区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途径。通过文献研究、调查分析、通过设计之研究(Research Through Design,简称RTD)以及案例论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主要阐述田园综合体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总结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成果,概括相关理论研究的成果与不足,以确定研究方向。第三部分系统地介绍设计研究理论体系的相关概念,对通过设计之研究理论及模型进行概述,为后文展开设计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四部分根据对我国现行的相关规范进行梳理,形成开展案例研究的框架,并对国内相关成熟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浙西山区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途径的理论猜想,即风景园林与旅游规划相结合的设计方法。第五部分以清凉峰镇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为例验证猜想,并通过设计反思总结设计经验,形成专门的设计知识,主要内容包括旅游项目的建设、生态环境的整治、村落体系的规划和资源要素的转译等。本文形成了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一,本文将RTD的方法体系首次应用在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途径研究上,并通过具体的设计研究过程完成了RTD理论框架的应用。第二,论文应用RTD的方法体系针对浙西山区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展开研究,总结了田园综合体景观的设计师经验,结合案例分析了设计的经验与不足。第三,提出了浙西山区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的路径,完成相关设计知识的积累,为同类型的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提供借鉴。

魏凤临[10](2020)在《研发为主导的三产融合农业园规划研究 ——以泰山仙草谷农业园规划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农业技术得飞速发展,传统的种植业已经不能够满足市场需要,农业生产方式需要向先进化、科学化、规模化转变。在这种背景下,以研发为主导三产融合的农业产业园也逐渐成为了现代农业园发展的趋势,农业研发能够充分发挥农业产业结构特点,提高农业产业化,使农业园富有更强竞争力。而现在针对研发主导的三产融合的农业园区的相关研究还非常少,基于此,本文就农业研发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园进行了系统研究,在调查受服群体的心理诉求的基础上,对泰山仙草谷农业产业园进行了规划设计实践。本文首先在大量中外文文献查阅基础上,深入了解现代农业的内涵及外延,探索了农业研发对于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并对国外典型案例进行评析,寻找现代农业园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存在弊端,探索现代农业园的打造途径。其次,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针对大众对于研发主导的农业园区的心理诉求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利用SPSS主成分分析法、五级Likert量表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等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最终总结出受众对于研发为主导的农业园的需求,从而指导后期农业园区的规划实践。最后综合以上理论,以泰山仙草谷为例进行农业园区的实际规划。首先,研究归纳总结以研发为主导的三产融合的农业园区规划设计要点,进而在对泰安市仙草谷场地条件充分分析、把握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得前提下进行项目的具体规划:规划分别从规划定位、规划原则、规划思路等方面进行阐述,明确仙草谷农业园区的规划方向,并分别从研发带动三产融合和园区运行机制两个方面重点把握,保障园区运营畅通;最后全面的阐明了泰山仙草谷的规划设计步骤与内容,进行园区的总体规划和单项规划。研发带动三产融合规划:首先园区通过建设专业科研团队,增强二产主导力量,规划聘请多位专家,引进各方面的技术人才,建设专业的科研团队,并在园区内设立院士工作站、科技研发中心等,实现黄精新品种的研发、黄精产品的创新、黄精科学化种植的管理;然后运用先进研发技术和种植理念,保障一产高效种植,比如在园区内建设黄精标准种植示范区、黄精林下种植区、黄精示范园等,均采用科学、规模化的方式保障黄精高效种植,为仙草谷周边及辐射区黄精种植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第三,在园内建设农产品加工生产线,对于园区研发出的新型产品进行规模化的加工制造,促进农业产业模式的升级;最后完善三产旅游服务业建设,实现三产融合。园区运行机制:园区推进学校、企业、科研单位与园区的产学研协作,更大程度的提升园区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和园区对周边地区的示范与辐射带动能力;利用首席专家负责制,建立起稳定的科研支撑体系和科研联系;建立园区建设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园区建设与规划的问题,保障建设顺利有序进行。通过以上机制,保障园区稳定快速的发展。通过以上系统的规划,将泰山仙草谷建设成为一个以研发为主导的三产融合的农业园,使园区综合效益得到提升的同时充分实现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拉动园区周边地区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希望此研究能够为农业研发的发展和现代农业园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政府“示范园”变成农民“增收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政府“示范园”变成农民“增收园”(论文提纲范文)

(4)现代农业背景下杨凌农村社区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以新集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代农业发展对乡村空间提出新的需求
        1.1.2 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日益受到重视
        1.1.3 杨凌区农村社区急需规划建设发展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基本概念辨析
        1.3.1 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1.3.2 农村/社区/农村社区
        1.3.3 乡村空间
        1.3.4 乡村规划/乡村空间规划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现代农业
        2.1.2 农村社区
        2.1.3 乡村空间规划
    2.2 国外研究理论与实践
        2.2.1 现代农业
        2.2.2 农村社区
        2.2.3 乡村空间规划
    2.3 国内外研究总结
        2.3.1 既有研究成果
        2.3.2 既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3 适宜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村社区空间规划框架构建
    3.1 传统农业时期乡村空间特征
        3.1.1 传统农业特点
        3.1.2 影响因素
        3.1.3 乡村空间特征
    3.2 现代农业发展对乡村空间影响
        3.2.1 现代农业特征
        3.2.2 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村空间规划的影响
    3.3 农村社区发展对乡村空间影响
        3.3.1 新型农村社区特征
        3.3.2 农村社区对乡村空间的需求
    3.4 现代农业发展下农村社区空间规划框架
        3.4.1 产业发展规划
        3.4.2 功能布局规划
        3.4.3 交通系统规划
        3.4.4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4.5 生态景观规划
        3.4.6 住宅建设规划
    3.5 小结
4 传统农业背景下新集社区空间特征
    4.1 杨凌区农村社区发展及特征
        4.1.1 杨凌区总体概况
        4.1.2 杨凌区农村社区发展及特征
        4.1.3 典型农村社区案例选取
    4.2 新集社区概况
        4.2.1 地理区位
        4.2.2 自然资源
        4.2.3 经济社会
        4.2.4 产业分布
    4.3 新集社区发展历程
        4.3.1 新集社区发展建设历程
    4.4 新集社区传统农业时期空间特征(1982 年以前)
        4.4.1 产业特征
        4.4.2 空间特征
    4.5 小结
5 现代农业发展下新集社区空间演进
    5.1 现代农业发展阶段(1982-2007 年)
        5.1.1 产业发展
        5.1.2 空间特征
    5.2 现代农业提升阶段(2008-至今)
        5.2.1 产业发展
        5.2.2 空间特征
    5.3 现代农业发展与乡村空间演进的关系
        5.3.1 直接影响
        5.3.2 间接影响
    5.4 小结
6 现代农业背景下新集社区空间规划策略
    6.1 新集社区当前问题与困境
        6.1.1 产业发展问题
        6.1.2 空间问题
    6.2 规划思路
        6.2.1 规划理念
        6.2.2 规划目标
    6.3 新集社区空间规划策略
        6.3.1 产业发展规划
        6.3.2 空间布局规划
        6.3.3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6.3.4 道路与停车场规划
        6.3.5 绿地景观规划
        6.3.6 农村住宅建设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1.1 结论一:产业发展下新集社区乡村空间演变过程及特征
        7.1.2 结论二:基于现代农业发展对空间的影响和农村社区建设对空间的需求,综合构建出适宜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村社区空间规划框架
        7.1.3 结论三:构建适合新集社区产业发展和社区建设的“一中心、一带、多片区”空间规划策略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
    附录一:新集社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附录二:调研问卷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河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评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
        2.1.1 六次产业化
        2.1.2 农村产业融合
    2.2 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
        2.2.1 产业融合理论
        2.2.2 产业价值链理论
        2.2.3 交易成本理论
        2.2.4 规模经济理论
    2.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农民收入的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3.河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及农民收入现状
    3.1 河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3.1.1 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
        3.1.2 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
    3.2 河南省农村产业融合程度
        3.2.1 河南省农村产业融合程度指标体系建立
        3.2.2 数据来源
        3.2.3 河南省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测度
        3.2.4 河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结果分析
    3.3 河南省农民收入情况2008-2018
        3.3.1 河南省农民收入结构现状
        3.3.2 河南省各地级市农民收入现状
        3.3.3 河南省城乡收入对比
    3.4 本章小结
4.河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2 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
        4.2.1 变量选取与说明
        4.2.2 数据处理
    4.3 计量模型构建
    4.4 样本检验
    4.5 实证结果分析
    4.6 系统广义矩估计
        4.6.1 模型构建
        4.6.2 数据处理
        4.6.3 实证分析
    4.7 本章小结
5.对策建议
    5.1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5.1.1 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成长
        5.1.2 壮大和发挥农业生产龙头企业带领产业发展功能
    5.2 挖掘农村产业融合的深度
        5.2.1 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5.2.2 充分利用河南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及努力将生态产业化
    5.3 加强农业科技进步
        5.3.1 突出科学技术的目标性
        5.3.2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孵化平台建设
    5.4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配套体系
        5.4.1 建立专门的政府机构
        5.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6.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三变”改革实践、困境与路径优化研究 ——以盘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改革
        二、农村“三变”改革
        三、乡村振兴战略
        四、乡村社会治理
    第二节 基础理论
        一、贫困成因理论
        二、协同治理理论
        三、整体性治理理论
第二章 农村“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的关联分析
    第一节 全面认识农村“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农村“三变”改革与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
        二、深刻认识农村“三变”改革与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意义
        三、系统认识农村“三变”改革与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意义
    第二节 准确把握“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联
        一、农村“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的方向目标一致
        二、农村“三变”改革契合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要求
        三、农村“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的主体依赖相同
    第三节 农村“三变”改革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创新
        一、农村“三变”改革是产业兴旺发展的实践创新
        二、农村“三变”改革是乡风文明进步的实践创新
        三、农村“三变”改革是生态宜居建设的实践创新
        四、农村“三变”改革是乡村治理有效的实践创新
第三章 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实践
    第一节 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试点
        一、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开路先锋
        二、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先行试点
        三、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政策保障
    第二节 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几个阶段
        一、探索试点阶段(2014 年初——2015年2 月)
        二、整市推进阶段(2015 年 3 月——2015 年 11 月)
        三、全省推进阶段(2015 年 12 月——2017 年 8 月)
        四、国家试验阶段(2017年9 月至今)
    第三节 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基本做法
        一、强领导优格局
        二、抓顶层重设计
        三、广宣传强培训
        四、推改革夯基础
        五、推示范促带动
    第四节 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成效
        一、变了方式优了结构
        二、激活动力丰富业态
        三、促进增收助推脱贫
        四、党建引领拉动增长
        五、提升素质优化治理
        六、促进发展振兴乡村
    第五节 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模式创新
        一、伙伴合作共赢发展模式
        二、国有平台公司兜底发展模式
        三、区位优势促进发展模式
        四、资源催生带动发展模式
        五、金融扶持发展模式
    第六节 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主要经验
        一、“一村一社”搭建改革平台
        二、“5+8”模式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三、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
        四、创新实施“三变+”
第四章 盘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新困境
    第一节 “资源变资产”面临的新困境
        一、农村分散的集体土地资源确权困难
        二、交织的土地资源政策给确权带来困难
        三、“资源变资产”的评估及法律界定模糊
        四、“资源变资产”后的资产管理主体不明
    第二节 “资金变股金”面临的新困境
        一、财政资金使用效果不佳影响资金折股
        二、农民贷款入股效果不佳影响资金折股
        三、资金的股权和收益量化困难影响权益分配
        四、“资金变股金”无盈利的苦恼
        五、“资金变股金”盈利后的烦恼
    第三节 “农民变股东”面临的新困境
        一、“农民变股东”后股东履职及管理的忧愁
        二、“农民变股东”股东稳定性的无奈
    第四节 农村“三变”改革面临的其他新困境
        一、“三变”改革进入阵痛期,产业分割取舍难
        二、“三变”改革进入缓冲期,市场主体意识弱
        三、“三变”改革进入风险期,市场占有率低
        四、“三变”改革促进城乡进一步融合发展有困难
        五、“三变”改革助推发展山地高效农业不容易
        六、“三变”改革加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不简单
第五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三变”改革的路径优化
    第一节 进一步完善健全农村“三变”改革的法律法规
        一、完善法定流转方式
        二、进一步健全土地流转市场
        三、严格依法明确农村土地权归属
        四、依据法律法规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五、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节 全面加强政府整体性治理
    第三节 遵循规律激活市场强化企业监管
        一、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健全风险防范
        二、提高企业经营能力以强化管理
        三、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稳定市场
    第四节 转变方式增加路径培养职业农民
        一、组织培训提高当下农民整体素质
        二、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
    第五节 统筹协调鼓励社会广泛参与
        一、提供多元渠道提高社会群众的参与度
        二、积极动员社会资本参与“三变”改革
        三、整合政府与社会资源推进“三变”改革
    第六节 推进“三变”改革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一、坚定不移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三变”改革
        二、在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深化和完善农村“三变”改革
        三、以“三变”改革为出突破口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四、重点规范提升乡村振兴示范点“三变”改革,为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创新提供实践经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7)农旅融合视角下的陕西省合阳县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历史机遇
        1.1.2 客观要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关于现代农业的研究
        1.3.2 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
        1.3.3 关于农旅融合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1.4.2 文献研究法
        1.4.3 调查研究法
        1.4.4 案例研究法
        1.4.5 实践验证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王村镇概况及农业现状分析
    2.1 王村镇概况
        2.1.1 区位交通
        2.1.2 自然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1.4 自然资源
        2.1.5 文化资源
    2.2 王村镇农业现状调查分析
        2.2.1 劳动力人口现状调查
        2.2.2 产业发展状况调查
        2.2.3 制约农业生产因素调查
    2.3 王村镇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3.1 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
        2.3.2 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
第三章 案例研究
    3.1 日本“六次产业”战略——三产联动的农业
    3.2 杨陵五泉镇农业特色小镇——科技引领+农旅发展思路
    3.3 杨陵马家底乡村旅游民宿村——盘活乡村资产的农旅
    3.4 无锡田园东方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田园综合体模式
    3.5 愉快的新西兰牧场之旅——日常生产过程旅游化的农旅
第四章 相关理论及策略研究
    4.1 现代农业的理论研究
        4.1.1 现代农业的内涵
        4.1.2 现代农业的再解读
    4.2 现代农业规划的理论及策略研究
        4.2.1 现代农业规划的内涵
        4.2.2 现代农业规划的相关理论探析
        4.2.3 现代农业规划的路径及策略
    4.3 农旅融合的理论研究
        4.3.1 农旅融合的内涵
        4.3.2 农旅融合的模式探析
第五章 王村镇农业资源与产业开发思路
    5.1 基于农旅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SWOT分析
        5.1.1 优势(S)
        5.1.2 劣势(W)
        5.1.3 机遇(T)
        5.1.4 挑战(O)
    5.2 基于王村镇资源的产业开发
        5.2.1 农业用地资源
        5.2.2 基于资源的开发思路
第六章 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具体实践
    6.1 规划总纲
        6.1.1 规划的指导思想
        6.1.2 规划依据
        6.1.3 规划原则
        6.1.4 发展目标定位
        6.1.5 阶段性发展目标
    6.2 规划方案及重点项目
        6.2.1 基本格局
        6.2.2 规划内容简介
        6.2.3 重点项目介绍
    6.3 乡村旅游规划
        6.3.1 村落休闲旅游项目开发
        6.3.2 农业延伸旅游项目开发
    6.4 生态景观规划
        6.4.1 沟壑生态治理
        6.4.2 防护林体系构建
        6.4.3 道路绿化规划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栖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意义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
    0.4 研究思路
    0.5 研究内容
    0.6 主要研究方法
    0.7 本文的创新点
1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1.1 基本概念界定
        1.1.1 合作社
        1.1.2 农民专业合作社
    1.2 相关理论
        1.2.1 交易费用理论
        1.2.2 产权理论
        1.2.3 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
    1.3 本文分析框架:政府-市场-社会
2 栖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2.1 栖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背景
    2.2 栖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发展模式
        2.2.1 党组织领办模式
        2.2.2 能人领导模式
        2.2.3 企业带动模式
    2.3 栖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特点
        2.3.1 发展领域全面化
        2.3.2 发展趋向市场化合作
        2.3.3 农业生产发展现代化
        2.3.4 发展模式多元化
3 栖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政府层面
        3.1.1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3.1.2 审核力度不够
        3.1.3 基层干部应付心理强
    3.2 市场层面
        3.2.1 运营管理不规范
        3.2.2 人力资源短缺
        3.2.3 品牌带动效应不明显
        3.2.4 市场营销模式单一
        3.2.5 市场地位不对等
    3.3 社会层面
        3.3.1 农民参与热情不高
        3.3.2 运行稳定性较差
4 栖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政府层面
        4.1.1 法律保障制度不完善
        4.1.2 缺少政策及资金的支持
        4.1.3 政府监管制度不完善
    4.2 市场层面
        4.2.1 运营监督机制不健全
        4.2.2 经济体制不完善
        4.2.3 专业技术能力弱
    4.3 社会层面
        4.3.1 农民合作意识淡薄
        4.3.2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4.3.3 教育与培训欠缺
5 栖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优化策略
    5.1 政府层面
        5.1.1 加大政策及资金扶持力度
        5.1.2 加强政府监管力度
        5.1.3 培育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5.2 市场层面
        5.2.1 健全合作社运营机制
        5.2.2 优化经营理念以提高经济效益
        5.2.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5.2.4 创新发展模式
    5.3 社会层面
        5.3.1 提高农民合作意识
        5.3.2 提升合作社服务能力
        5.3.3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浙西山区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途径研究 ——以杭州清凉峰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社会背景
        1.1.2.1 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决胜时期
        1.1.2.2 浙江地区乡村建设成绩与问题并存
        1.1.2.3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1.1.2.4 乡村旅游需求增加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1.1 通过设计之研究
        1.4.1.2 文献研究法
        1.4.1.3 调查分析法
        1.4.1.4 实例论证法
        1.4.2 研究框架
2.田园综合体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2.1 相关基础理论概念
        2.1.1 相关概念解析
        2.1.1.1 乡村景观
        2.1.1.2 休闲旅游
        2.1.1.3 休闲农业
        2.1.1.4 创意农业
        2.1.2 相近概念辨析
        2.1.2.1 田园综合体与美丽乡村
        2.1.2.2 田园综合体与农业综合体
        2.1.2.3 田园综合体与特色小镇
        2.1.2.4 田园综合体与现代农业产业园
        2.1.3 田园综合体概念
        2.1.4 田园综合体景观组成要素
        2.1.4.1 田园生态景观
        2.1.4.2 田园社区景观
        2.1.4.3 田园产业景观
    2.2 国内外田园综合体理论综述
        2.2.1 国内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综述
        2.2.2 国内田园综合体理论综述
        2.2.3 国外田园综合体理论综述
        2.3.3.1 意大利“田园综合体”理论综述
        2.3.3.2 日本“田园综合体”理论综述
    2.3 本章小结
3.通过设计之研究的方法体系
    3.1 设计研究的背景
    3.2 设计研究的内涵
        3.2.1 设计与研究
        3.2.2 设计研究的内容体系
        3.2.2.1 关于设计之研究
        3.2.2.2 为了设计之研究
        3.2.2.3 通过设计之研究
    3.3 通过设计之研究的研究进展
    3.4 通过设计之研究模型
        3.4.1 通过设计之研究内在学习过程模型
        3.4.2 通过设计之研究知识循环模型
    3.5 本章小结
4.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的设计师式研究
    4.1 方法论的实践
    4.2 设计师式研究过程框架
    4.3 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的设计师式认识框架
        4.3.1 案例总结的参照框架
        4.3.1.1 田园综合体建设条件分析阶段的研究框架
        4.3.1.2 田园综合体营建阶段的研究框架
        4.3.1.3 田园综合体运营管理与保障机制的研究框架
        4.3.2 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的认识框架
    4.4 设计研究成果总结:案例研究
        4.4.1 成都多利农庄
        4.4.1.1 项目概况
        4.4.1.2 景观营建
        4.4.1.3 存在问题
        4.4.2 都江堰天府源田园综合体
        4.4.2.1 项目概况
        4.4.2.2 景观营建
        4.4.2.3 存在问题
        4.4.3 无锡田园东方
        4.4.3.1 项目概况
        4.4.3.2 景观营建
        4.4.4 绍兴花香漓渚
        4.4.4.1 项目概况
        4.4.4.2 景观营建
        4.4.4.3 存在问题
        4.4.5 斗门岭南大地田园综合体
        4.4.5.1 项目概况
        4.4.5.2 景观营建
        4.4.5.3 存在问题
        4.4.6 安吉田园鲁家
        4.4.6.1 项目概况
        4.4.6.2 景观营建
        4.4.7 杭州绕城村近郊型田园综合体
        4.4.7.1 项目概况
        4.4.7.2 景观营建
        4.4.7.3 存在问题
    4.5 设计经验知识: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途径经验总结
        4.5.1 田园生态景观
        4.5.1.1 优化生态格局,保留村庄肌理
        4.5.1.2 生态保育与修复并举
        4.5.1.3 发展循环农业与湿垃圾再利用
        4.5.1.4 废水废气废料达标排放
        4.5.2 田园社区景观
        4.5.2.1 合理规划与适度整治
        4.5.2.2 完善基础及配套服务设施
        4.5.2.3 融入文化内涵,提升景观品质
        4.5.2.4 创意互动,活化田园景观
        4.5.2.5 加强社区治理,建设和谐社区
        4.5.2.6 明确使用者特征,满足使用者需求
        4.5.3 田园产业景观
        4.5.3.1 以优势农业为核心产业,创意农业为衍生产业
        4.5.3.2 三产融合,完善产业结构
        4.5.3.3 可食地景,赋予景观附加值
        4.5.3.4 植物间套作,提高土地利用率
    4.6 设计经验知识: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的不足
        4.6.1 田园综合体的管理不足
        4.6.2 田园综合体的配套服务设施不全
        4.6.3 田园综合体景观建设缺少工匠精神
    4.7 理论假设:景观营建与旅游规划相结合
5.清凉峰镇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
    5.1 引论:实践验证
    5.2 调查方法、研究内容与范围
        5.2.1 调查方法
        5.2.2 研究内容与范围
    5.3 项目概况:清凉峰镇田园综合体
        5.3.1 区位及交通概况
        5.3.2 自然环境条件
        5.3.2.1 水文条件
        5.3.2.2 地形地貌
        5.3.2.3 生物资源
        5.3.2.4 气候环境
        5.3.3 人文资源条件
        5.3.4 产业发展条件
        5.3.5 区域旅游发展现状
        5.3.5.1 周边旅游概况
        5.3.5.2 现状旅游资源
        5.3.5.3 旅游资源分析总结
        5.3.6 清凉峰镇现状问题总结
        5.3.6.1 核心产业资源带动能力不足
        5.3.6.2 产业结构不完善、秩序不规范
        5.3.6.3 基础服务设施不足
        5.3.6.4 文化氛围感不强
        5.3.6.5 地广人稀,村落无中心
        5.3.6.6 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矛盾突出
    5.4 营建过程:风景园林与旅游规划的跨专业实践
        5.4.1 设计目标的确定:基于旅游规划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5.4.1.1 旅游规划目标与风景园林规划
        5.4.1.2 景观营建目标
        5.4.2 景观营建的关键:特色旅游产业布局
        5.4.3 项目构思
        5.4.3.1 区域总体定位
        5.4.3.2 规划策略
        5.4.4 旅游规划与景观营建的整合
    5.5 营建结果:清凉峰镇田园综合体景观规划与设计
        5.5.1 清凉峰镇田园综合体景观总体规划
        5.5.1.1 生态环境整治规划
        5.5.1.2 旅游项目规划
        5.5.1.3 村落体系规划
        5.5.1.4 内部交通规划
        5.5.2 核心区域景观设计
        5.5.2.1 田园生态景观营建
        5.5.2.2 田园社区景观营建
        5.5.2.3 田园产业景观营建
    5.6 设计反思:对理论假设的回应
    5.7 小结
6.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RTD理论框架的应用
        6.1.2 浙西山区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途径
        6.1.2.1 梳理建设的条件、建设过程的框架
        6.1.2.2 国内成熟实践案例的调查研究
        6.1.2.3 提出营建途径的理论设想
        6.1.2.4 通过实际项目的验证
        6.1.2.5 提出具有普适性的设计知识
    6.2 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之处
        6.2.1.1 设计周期过少
        6.2.1.2 设计研究的局限
        6.2.2 成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目录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10)研发为主导的三产融合农业园规划研究 ——以泰山仙草谷农业园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先进农业对我国传统农业的冲击
        1.1.2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
        1.1.3 我国农民对于新型农业的诉求
    1.2 国内外关于农业研发的研究进展
        1.2.1 国外对于农业研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1.2.2 国内对于农业研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1.3 农业园相关概念解读
        1.3.1 现代农业园
        1.3.2 三产融合
        1.3.3.农业研发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理论研究结果与分析
        3.1.1 国外优秀案例分析
        3.1.1.1 将薰衣草产业发展成为完整产业链的生态农场----北海道富田农场
        3.1.1.2 以休闲康养为主要功能的农业园----美国黑莓牧场
        3.1.2 国内优秀案例分析
        3.1.2.1 拥有特色主导产业的休闲农业园----台湾蘑菇部落休闲农场
        3.1.2.2 将农业创新示范和观光游览有机结合的科技农业产业园----山东省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
        3.1.2.3 国内同类农业园区存在的问题
        3.1.3 案例研究归纳与总结
    3.2 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3.2.1 关于农业研发游客关注度的预调查
        3.2.1.1 预调查问卷编写
        3.2.1.2 预调查结果分析
        3.2.2 大众对研发主导的农业园心理诉求的深入调查
        3.2.2.1 问卷设计
        3.2.2.2 问卷发放
        3.2.2.3 调查结果的研究
    3.3 实践研究结果与分析
        3.3.1 项目地概况及分析
        3.3.1.1 区位分析
        3.3.1.2 交通分析
        3.3.1.3 旅游背景
        3.3.1.4 项目可行性分析
        3.3.2 总体定位
        3.3.2.1 规划依据
        3.3.2.2 规划原则
        3.3.2.3 规划定位
        3.3.3 规划思路
        3.3.3.1 以科技研发带动三产融合的规划思路
        3.3.3.2 园区运行机制思路
        3.3.4 总体规划
        3.3.4.1 园区结构
        3.3.4.2 功能分区
        3.3.4.3 道路网络
        3.3.4.4 游赏动线
        3.3.4.5 景观节点布局
        3.3.5 重要节点详细设计
        3.3.6 效益评估
        3.3.6.1 经济效益
        3.3.6.2 生态效益
        3.3.6.3 社会效益
4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4.1 研究结论
    4.2 创新点与不足
        4.2.1 创新点
        4.2.2 不足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四、政府“示范园”变成农民“增收园”(论文参考文献)

  • [1]南阳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绩效评价研究[D]. 王建飞. 河南农业大学, 2021
  • [2]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以南阳市六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为例[D]. 王灿. 河南农业大学, 2021
  • [3]三产融合下利益联结机制研究 ——以河南省第二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为例[D]. 李世禄. 河南农业大学, 2021
  • [4]现代农业背景下杨凌农村社区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以新集社区为例[D]. 郑婉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5]河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D]. 冀铭希.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2)
  • [6]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三变”改革实践、困境与路径优化研究 ——以盘州市为例[D]. 周金华.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7]农旅融合视角下的陕西省合阳县王村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研究[D]. 王姣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8]栖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D]. 衣莎莎.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9]浙西山区田园综合体景观营建途径研究 ——以杭州清凉峰镇为例[D]. 林麒琦.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10]研发为主导的三产融合农业园规划研究 ——以泰山仙草谷农业园规划为例[D]. 魏凤临.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政府“示范园”变农民“增收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