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现代散文起源观

周作人现代散文起源观

一、周作人的现代散文源流观(论文文献综述)

王波[1](2021)在《作为事件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关于言志、公安派、小品文的论争》文中研究说明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把文学分为载道、言志派,并以二派的起伏描述中国文学史的变迁。钱钟书、朱光潜等批评者认为,周作人的言志、载道,区分在于文学内容之思想与情感;实则,周作人依据即兴与赋得的为己与为人之不同。针对周氏新文学运动是明末公安、竟陵派复兴之观念,阿英、陈子展、许杰等批评者或者把新文学看作载道文学以截断其与明末言志派文学之联系,或者从社会经济方面说明新文学发生之因。周作人与批评者的根本分歧在于,小品文是言志,抑或载道。周作人舍弃"人的文学"中的人类主义和人道主义,独尊个人主义,把革命文学看作载道/遵命文学,从而从"叛徒"走向"隐士";而鲁迅、阿英等左翼文人提倡小品文的战斗性,意识到干预时代和社会之可能性,从而徘徊于"十字街头"。

朱若男[2](2021)在《20世纪《陶庵梦忆》阐释史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旨在通过全面梳理20世纪以来《陶庵梦忆》的研究阐释成果,在海量资料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从中总结出《陶庵梦忆》研究的阶段性特征,以及这种特征同时代思想文化背景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发现亮点,寻找不足,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使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陶庵梦忆》的研究历程及其深层内蕴,以期为《陶庵梦忆》更多价值的挖掘提供参考,同时为研究者认识和理解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的演进历程提供具体而微的视角。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介绍20世纪初期至20世纪30年代《陶庵梦忆》的研究情况。此部分分为两个时间段,一为20世纪初期,“民族革命”的时代大潮使《梦忆》一书作为开启民智的材料出现;二为20世纪30年代左右,周作人寻找“现代精神”的起点,掀起了小品文的论争,《陶庵梦忆》中所蕴含的个性解放思想为学界所挖掘。第二个部分介绍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陶庵梦忆》的研究情况。此部分同样分为两个时间段,一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梦忆》一书与时代主潮不相适应,阐释研究陷入低迷,但有数种文学史着作收录,文学地位得以确认;二为20世纪80年代,“新启蒙”“美学热”与“文化热”的时代浪潮,使人们将关注点对准《梦忆》中所体现的主题思想及艺术风格,同时,学界的研究视野开始拓展到艺术史的具体研究当中。第三个部分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陶庵梦忆》的研究情况,消费文化的时代背景、侧重研究学问的学术趋势,以及“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浪潮,使得这一阶段对《梦忆》的阐释整体呈现出“向广”“向深”的特点,小品散文方向的研究更加深化,学术视野也拓宽到晚明社会生活等其他领域。而结语部分,综合上述内容,总结20世纪以来《陶庵梦忆》研究阐释情况的规律和特点,发现学术史与思想文化史之间的紧密互动、学术视野逐渐打开以及学科边界逐渐消解的研究态势,并以《梦忆》为参照点,探寻“经典”的价值,以期为之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孙景鹏[3](2020)在《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的探索性建构》文中认为“叙述”是语言艺术掌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是专门探讨中国现代散文“叙述”问题的一门尚未成形、有待建构的学问。本文的写作初衷就是试图建构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为此,笔者在通读中国现代散文经典作品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叙述学、文体学、阐释学等研究方法,围绕“谁在叙述、怎么叙述”的基本问题,从现代散文叙述艺术的发展实际出发,从“叙述主体”“叙述角度”“叙述形态”“叙述语言”“叙述方式”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努力把文本细读、叙述分析和理论阐释较好地结合起来,着重辨析和概括现代散文叙述的特点和特长,从中总结和建构出初步的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散文叙述学首先要解决“谁在叙述”的问题。“叙述主体”主要探讨散文作者、叙述者与叙述主体的复杂关系、组合形态和叙述功能。中国现代散文的叙述主体大致有作者、叙述者以及作者与叙述者合体三种常见的形态,相应形成自叙、分叙、合叙三种叙述模式,叙述主体意识也有理性、感性和潜意识层面诸因素的错综交融。散文叙述学还要着重解决“怎么叙述”的问题,包含叙述角度、叙述形态、叙述语言和叙述方式等主要问题。“叙述角度”探讨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和叙述聚焦三个问题,着重辨析散文叙述的观察方式与思维特点;现代散文以第一人称、限知视角和内聚焦的叙述为主,也善用其他人称、视角和聚焦方式。“叙述形态”涉及叙述结构、叙述顺序和叙述节奏,着重解决散文谋篇布局、组合有序的章法问题。“叙述语言”探讨现代汉语与散文变革的相互关系,辨析现代汉语散文现代性、民族性和个人性的话语特色,以及闲话体、对话体、独语体、训导体等主要语体的叙述特点。“叙述方式”则探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具体表达方式的组合交融关系,以及记叙类、抒情类、议论类三类散文的叙述特色。从叙述学的角度入手,对中国现代散文展开具体研究,不仅能发现散文研究的一系列新问题,而且能开拓散文研究的新景观,推进散文研究的细化、深化和学理化,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宫月[4](2020)在《《骆驼草》散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30年创刊的《骆驼草》是一份综合性的纯文学刊物,周刊以散文创作为主,因此《骆驼草》周刊中的散文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骆驼草》周刊的出现迅速汇集了一批以周作人为核心的北京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群体,这个文学群体的登场是前期京派作家的首次集体亮相,在三十年代文学向左转的主流语境下,周刊的出现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骆驼草》同人并不是一个成熟的社团群体,他们因相同的审美旨趣走在了一起,这离不开周作人的领导作用,作为周刊的核心人物周作人,对周刊的贡献功不可没,自然成为本文的研究重点。同时对周刊的其他重点作家,如废名、梁遇春、俞平伯等也将分析研究。本文的整体思路如下:第一章介绍《骆驼草》周刊。主要是对《骆驼草》周刊的整体风貌有一个大致的描述,让人了解《骆驼草》周刊。本章一共三节,第一节介绍《骆驼草》周刊的创刊背景以及最终停刊的原因,第二节将《骆驼草》放入京派文学刊物中进行研究,分析周刊与其他京派文学刊物的联系与区别,最后进一步归纳出《骆驼草》独特的风貌特点,通过对比研究发掘《骆驼草》周刊的意义。第二章外部生活世界的书写。主要是对《骆驼草》描写日常生活的随笔散文的研究。根据散文的内容来分,本章共两节,第一节研究以民风、民俗为描述对象的“草木虫鱼”趣味小品文;第二节研究作家对自己故乡风土描绘的散文,在《骆驼草》刊登的作品中多有关于故乡的描写,通过作家的故乡情结和乡土意识的角度进行研究。第三章自我独语和社会对话。本章共两节。第一节从内容上划分,主要研究人生抒怀类散文,主要是对《骆驼草》中抒发自我认知和自我观念的散文的研究,其中重点研究梁遇春和废名的散文;第二节研究以与社会的对话为主要内容的散文,此时期的周刊作家没有像五四时期那样对社会现象进行激烈的抨击和批判,而是面对社会对周刊及作家的批判之声,他们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与社会上的其他声音进行对话,表明自己的创作立场,其中最突出的是周刊同人与左翼文学的对峙。第四章《骆驼草》散文的艺术特色。《骆驼草》周刊的作家是以周作人为核心的骆驼草同人,他们有相同或相近的艺术旨趣,因此周刊虽有多位作家刊文,但是其散文艺术特色也大致相同。本章共三节,第一节主要研究周刊文学体现出的性灵特点;第二节研究散文表现出文学的趣味性;第三节研究散文中“苦味”、“涩味”与“简单味”。

张啸[5](2019)在《竟陵派小品文研究》文中指出崛起于明代晚期的竟陵派以其独树一帜的文学创作风格和文艺批评观而名噪一时,对明末清初的文坛产生了持久的影响。竟陵派的小品文创作是晚明小品文创作以及中国古代小品文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作思想、作品题材以及审美追求等方面,竟陵派的小品文创作均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小品文创作实践中,竟陵派在继承古人创作精神的同时积极探索文学作品对于创作主体真性情的表达,在拟古与求变中走出一条独抒性灵的回归文学创作本真的道路。就作品题材而言,竟陵派小品文的创作题材既是对晚明社会现实的真实记录与描摹,更是作者个性化的体味与思考。这种独特的感悟蕴含了自己的“真情”,达成了“灵”与“厚”的共鸣,也是晚明思想观念和社会风尚悄然发生变化的一种表征。竟陵派以自身独特的“幽深孤峭”的风格形成了自己的文学审美范式,并且将之贯彻到具体的文学创作实践中。这种推崇个性的解放和性灵的抒发,重视个体生命的真实体验和感性的审美倾向的创作实践,无疑极大地拓宽了竟陵派小品文的写作空间。在文学创作观念以及审美体验和审美价值方面,竟陵派小品文均体现出难得的创新意识。这与晚明特殊的政治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社会思潮以及作家独特的人生经历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竟陵派小品文在具体的文本创作中呈现出文学的革新性和进步性。从文学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竟陵派小品文创作中呈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对后世的小品文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晓梅[6](2019)在《从桐城古文到现代散文 ——以桐城派与周作人的古文渊源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在桐城派古文向现代散文的转化过程中,周作人与桐城派的关系尤为重要。考察周作人与桐城派的关系,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二者对于言志文学和载道文学的看法;二是二者之间的散文渊源;三是二者之间是如何过渡的。周作人与桐城派关于言志和载道的看法存在很大的分歧,桐城派主张的是“文以载道”,而周作人推崇言志的文学,这也是周作人批判桐城派的根本原因。但是在具体的创作和理论实践中,周作人的创作一直没有脱离载道文学,桐城派也不自觉地流露出言志的倾向。由于言志和载道关系的复杂性,所以不能将文学彻底区分为言志文学和载道文学,也不可能因此将周作人与桐城派截然对立。从周作人与桐城派的散文渊源来看,桐城派的古文立足于整个古代散文的传统,有着极深厚的古文根基。而不论在思想上,还是表达习惯上,周作人也都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正是在传统文化的“内应”的基础上,周作人才形成了自己的散文风格。因此周作人的散文在艺术追求上与桐城派古文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例如二者都崇尚简单、追求文章的韵味、力求达到平淡自然的散文境界。在文学形态从桐城派代表的古文向周作人代表的现代散文的转换过程中,除了五四运动文学革命带来的颠覆性的变换,桐城派本身也做出了努力:文章义理上的因时而变,在“道”中加入了“经济”和“西学”的内容;在教育上,桐城文人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在由古文向现代散文的转化过程中,有一些既不同于桐城派古文,也不同于现代白话散文,并且在二者之间形成过渡的文体也对整个转化过程发生了作用。具有代表性的有林纾和严复用古文来翻译西学形成的翻译文体,还有梁启超创造的“新文体”。总之,从桐城派古文向现代散文的转化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时代的需要、桐城派自身的努力,五四作家的变革等共同导致了散文由古文转向现代化。周作人的散文与桐城派的古文之间有共同的散文渊源,二者的散文观有不谋而合之处,创作出的作品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以周作人为代表的现代白话散文,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古文的影响。

王小鹏[7](2019)在《周作人的序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周作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无可争议,其所处的时代风云变幻,人生经历跌宕起伏,眼界宽大广博,文学创作丰富独特。文学界对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他的文学特色和文艺思想,而序跋研究则一直没有得到系统的评说和阐释。事实上,周作人的序跋创作颇丰,体现了他的写作技巧和写作观念,不论在历史、思想还是学术方面都值得研究,而这正是本文的聚焦对象。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序跋文体和副文本体系中的序跋,并综合分析了学界对周作人序跋的研究状况。第一章主要对周作人序跋写作进行了分类研究。周作人具有深厚的国学基础,还精通希腊语、日语、英语等外国语言,他兴趣广泛,对多个领域都有深入研究。本章没有从传统的自序和他序进行分类,而是从周作人序跋的创作角度分成了为文学创作、翻译着作和古籍题跋、读书笔记等类型。这样就避免了传统分类的笼统性,而对周作人的创作背景进行系统解读。第二章就周作人序跋写作的技巧进行了详细分析。周作人的序跋既有战斗性强的议论文,也有抒情性强的美文,还独创了个性十足的“文抄”体。语言上,口语、欧化语、古文、方言杂糅调和,既有简单味,又充满涩味。而他淡薄的个性使他的序跋自然简单,独特的审美使他的序跋雅俗共赏,骨子里的悲观使他的序跋苦涩清冷。第三章集中探究了周作人序跋写作的观念。周作人作为文艺批评家,对于序跋、散文、诗歌、小说等都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序跋以不切题为妙,散文要充满趣味,诗歌讲究融化,小说则要隐逸晦涩。对周作人序跋中所体现的写作观念进行归纳分析,有助于对周作人序跋的系统性研究和把握。第四章从周作人序跋写作的价值维度进行研究。序跋写作伴随周作人一生的创作研究,所以序跋中既能窥见周作人所处时代的现实环境,也能感知其文学活动和人生历程。最重要的是序跋中体现了周作人的各种文学观念,还有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艺思想和日本文化的杂糅。当然,周作人序跋对文学、哲学、民俗学的专业见解本身就是很有学术价值的。结语主要对全文进行了适当的总结。周作人序跋是其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序跋写作研究,既可以加深对周作人的了解,还可以拓宽周作人研究的广度,也希望以此来推进对序跋的研究。

王姝[8](2013)在《周作人语文观及其实践》文中指出中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已有千年的历史,传统积淀深厚。而现代语文教育从1904年诞生,也已走过百年。近代西方思潮的引入,语言的变革、文学观念的革新使20世纪中国文学由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中国文学转变,语文要素产生突变,语文观也随之发生质的变化。在这个进程中,一大批优秀作家投入到语文革命中,创作出相当数量的经典文章,确立了新的汉语表达范式。同时他们也进行理论探索,并运用到语文教育实践中,产生了一批集作家、理论家、教育家于一身的语文大家,他们的语文观及其创作实践影响了现代语文教育的面貌。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坛的巨擘,集文艺理论家、翻译家、作家于一身,他见证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他的创作实践和教学实践都有典型意义,并且从他自身作为语文教育资源的演变也可体现语文教育观念的变化。本文将周作人的语文观及实践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艺学、语言学、文化学等理论将其纳入20世纪整个中国文学转变的进程中加以考量,并结合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历程,将其与其他语文大家进行比较,对其语文观念进行动态考察,从而为当下的语文教育提出建议。论文包括四章:第一章论述周作人语文观形成的背景和资源。处在20世纪初的周作人,具有得天独厚的学习资源。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接受过传统的语文教育,但受思想开明的祖父的影响,对传统语文教育的弊端认识透彻。受兄长鲁迅的影响加之五年的留学日本生活,他接受了西方的人道主义、浪漫主义等思潮,集传统与现代于一身,其语文观既有20世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共同特征,又具有独特的一面。本章通过梳理周作人的语文学习之路,论述周作人形成了以趣味为中心的语文学习态度,以杂览为中心的语文学习途径,为他语文观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章论述周作人的语言观念。周作人通过自己的理论和创作实践,正确处理了文言与白话、书面语与俗语方言、汉语与外来语的关系,提出了一个理想的语言表达形式,即“雅致的俗语文”。五四新文学运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次语文革命,对语言的思考有不同的争论,周作人凭借扎实的语文功底和敏锐的文学体悟,在争论中能够清醒地认识到,母语的地位关系到民族的存亡。他坚定不移地坚持使用母语,明确把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语。并进一步思考如何丰富汉语,最终确立融文言、白话、欧化等语言元素于一体的现代汉语文学语言。第三章论述周作人的语文实践及其成就。周作人认为现代语文的发展离不开大量优秀文学作品的出现,他积极参与新文学的发展与建设,倡导个性化的文学与“言志”文学,强调文学的情感特质,以体现文学“本色”之美,他创作出优秀的散文作品丰富了现代语文资源。周作人还积极探索新的文学书写体式,把反讽的手法运用到作品中,加强表现力;用书信体表达情感,增强文章的亲和性。尤其他自创的“文抄公体”,融学术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开启“学者散文”之风。因此周作人的语文实践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个人风格,对中国语文的建设和发展以及语文教育都有重大价值。第四章论述周作人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关系。周作人一生致力建设现代语文,积极参与语文改革实践,他有着二十余年的教学经历,自编讲义,在教学过程中宣传他的语文观念,并深深影响其弟子。废名、俞平伯、沈启无三位弟子在创作、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显示了周作人语文观之影响。同时,周作人作为现代文学的先驱,自身也可作为语文教育资源。本章通过对周作人进入语文教材的历时性考察,探讨应如何深入挖掘周作人的语文教育资源,为高等中文教育提供参考。

王艳[9](2012)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导言》解读之一种》文中认为1935年,周作人与郁达夫分别写作了《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与《散文二集》导言。前者纵横捭阖,一气呵成,以开阔的文化视野和深远的艺术眼光侧重对现代散文的宏观把握。周作人引述了自己不同阶段对现代散文的思考,不仅完成了对现代散文源流、审美特征的整体性建构,以明晰的创作时间表征着自我思考的逐步成熟,更将这种思考阐述为导言里的"外援与内应"

常娟[10](2011)在《论周作人的散文源流观》文中研究指明周作人的散文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中,他的散文观念是发展的:早期主要以英国小品文为模范,后到晚明的传统中寻根,直到认为现代的理想散文应当是既有外援又有内应,他的散文逐渐从简单走向成熟。这一成熟的散文理论是在对五四启蒙精神的认同和反思的背景中形成的,他将自己对西方个性主义的向往和中国传统的士大夫的为文方式融汇起来,在散文理论及创作领域内成功示范了如何协调矛盾的甚至是异质的文化因素。

二、周作人的现代散文源流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周作人的现代散文源流观(论文提纲范文)

(1)作为事件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关于言志、公安派、小品文的论争(论文提纲范文)

一、载道、言志与缘情
二、新文学运动来源是明末公安、竟陵派吗
三、小品文是言志的吗
四、“人的文学”之取舍与“十字街头”之徘徊

(2)20世纪《陶庵梦忆》阐释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价值
一、《陶庵梦忆》的“现代发现”
    (一)20 世纪初期《陶庵梦忆》的“现代发现”
        1.民族革命语境中的“晚明”文献整理热潮
        2.《陶庵梦忆》的刊刻:开启民智
    (二)30 年代左右:“个性解放”的挖掘与传播范围的扩大
        1.寻找“现代精神”的起点
        2. “趣味”的共鸣:“性灵”与“闲适”背后的个性解放观念
        3.选本、杂志与教材中的《陶庵梦忆》
二、走进“新启蒙”与“文化热”语境的《陶庵梦忆》
    (一)50-70 年代:研究的消隐与文学史上的“初显现”
        1.“名士情调”的消隐
        2.文学史叙事中的《陶庵梦忆》
    (二)“新启蒙”与“文化热”:80 年代的《陶庵梦忆》阐释
        1.“新启蒙”“美学热”与“文化热”
        2.《陶庵梦忆》主题及艺术的多元阐释
    (三)艺术史视野中的《陶庵梦忆》
三、消费文化时代的《陶庵梦忆》研究
    (一)消费文化时代的学术转型
    (二)《陶庵梦忆》艺术探赜
        1.主题思想的挖掘
        2.艺术风格的探讨
        3.审美意蕴的新意
    (三)《陶庵梦忆》之“生活世界”的还原
        1.戏剧观赏
        2.品茶制茶
        3.兴建园林
        4.民间风俗
        5.都市风情
结语
    1.学术史与思想文化史的互动
    2.学术视野的打开与学科边界的消解
    3.“经典”价值的再认识
参考文献
后记

(3)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的探索性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研究概述
    一、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二、现有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
    三、研究价值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主体
    第一节 散文作者的重要性
    第二节 散文叙述者的可靠性
    第三节 散文叙述主体的多重性
第二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角度
    第一节 散文的叙述人称
    第二节 散文的叙述视角
    第三节 散文的叙述聚焦
第三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形态
    第一节 散文的叙述结构
    第二节 散文的叙述顺序
    第三节 散文的叙述节奏
第四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语言
    第一节 现代散文的语言特色
    第二节 现代散文的叙述引语
    第三节 现代散文的叙述语体
第五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方式
    第一节 叙述与记叙和描写
    第二节 叙述与抒情
    第三节 叙述与议论和说明
结语 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研究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骆驼草》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第一章 “沙漠”中的《骆驼草》
    第一节 《骆驼草》的诞生与解体
        一、《骆驼草》诞生的缘起
        (一)北京的文学生态环境
        (二)《骆驼》、骆驼社、《骆驼草》
        二、《骆驼草》解体的原因
        (一)创作成员的离散
        (二)商业经营的失败
        (三)社会环境的压制
    第二节 京派文学中的《骆驼草》
        一、《语丝》和《骆驼草》
        二、《骆驼草》与其他京派刊物
    第三节 《骆驼草》散文风貌及意义
        一、“好文章我自为之”——《骆驼草》散文的风貌
        二、《骆驼草》散文的意义
        (一)京派文学的开端
        (二)丰富了三十年代的文坛
        (三)推动自由主义文学的发展
第二章 自然世界的书写
    第一节 “草木虫鱼”趣味小品
        一、从民俗的视角看《骆驼草》散文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现
        (二)“俗”事物的趣味书写
        (三)“鬼神”题材的书写
        二、周作人民俗散文形成的原因
        (一)国外近代思想的影响
        (二)少年时期的经历
        (三)现实和传统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乡土的表现
        一、《骆驼草》散文中的乡土情结
        二、《骆驼草》散文中的乡土意识
        (一)民族意识与乡土意识
        (二)精神家园
第三章 自我独语和社会对话
    第一节 抒情独语散文
        一、苦闷与激情的矛盾体——梁遇春
        (一)别具一格的话语方式
        (二)黑暗与希望的矛盾体
        二、散文化的小说——废名
    第二节 社会杂谈与对话
        一、自由主义的文学立场
        (一)中国自由主义文学
        (二)周作人与自由主义文学
        二、与左翼文学的对峙
第四章 《骆驼草》散文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直抒性灵
        一、性灵文学的缘起
        二、《骆驼草》散文性灵的表现
    第二节 散文的趣味性
        一、得之于生活的闲趣
        二、富于思想特色的理趣
        三、颇具艺术气息的雅趣
    第三节 苦味、涩味与简单味
        一、苦味
        二、涩味
        三、简单味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学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竟陵派小品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竟陵派与明代小品文创作
    第一节 竟陵派的产生
    第二节 竟陵派与同时期其他文学流派的关系
    第三节 竟陵派的小品文创作概况
第二章 竟陵派小品文回归文学本真的创作思想
    第一节 文学创作中的革新与求变
    第二节 独具特色的创作理念
    第三节 创作思想形成的原因
第三章 竟陵派小品文多样化的创作题材
    第一节 客观世界的细致描摹
    第二节 主观情感的真实抒发
    第三节 历史现实的深入关切
第四章 竟陵派小品文的美学风范
    第一节 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
    第二节 色彩美的领悟与描摹
    第三节 意象的塑造与意境的营造
    第四节 比喻手法的灵活运用
第五章 竟陵派小品文的创新意识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竟陵派小品文中的创新意识
    第二节 竟陵派小品文创新意识的成因分析
    第三节 竟陵派小品文创作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四节 竟陵派小品文创作的局限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竟陵派小品文一览表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从桐城古文到现代散文 ——以桐城派与周作人的古文渊源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意义
    研究现状
第一章 言志与载道
    第一节 周作人的“载道”文学
        一、1937 之前:俄国人道主义和英美自由主义
        二、1937 之后:对传统的回归
    第二节 桐城派的“言志”文学
        一、将古文视作一门独立的艺术
        二、立诚求真:强调作家的个性
        三、传志散文的创作
    第三节 “言志”与“载道”的关系之辨
第二章 周作人与桐城派的散文渊源
    第一节 对传统文学的溯源
        一、桐城派散文的来源
        二、周作人对晚明小品文与六朝文的推崇
    第二节 周作人散文的“内应”
        一、儒释道的杂糅与调和
        二、对文言的依赖
    第三节 周作人散文与桐城派古文的异曲同工
        一、尚简
        二、韵味
        三、平淡自然
第三章 从古文到现代散文的过渡
    第一节 桐城派因时而变
        一、“经济”与“西学”
        二、桐城后人在北大
    第二节 在古文与现代散文之间
        一、林纾与严复:以古文翻译西学
        二、梁启超与“新文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周作人的序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周作人序跋的写作类型
    第一节 文学创作类序跋
    第二节 翻译着作类序跋
    第三节 古籍题跋和读书题记
第二章 周作人序跋的写作技巧
    第一节 文章体式的选择
    第二节 语体样式的运用
    第三节 文体风格的张扬
第三章 周作人序跋的写作观念
    第一节 序跋观
    第二节 散文观
    第三节 诗歌观
    第四节 小说观
第四章 周作人序跋的价值体现
    第一节 思想价值
    第二节 学术价值
    第三节 文体价值
    第四节 史料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周作人语文观及其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研究历史及现状概述
        (一) 关于周作人的研究
        (二) 关于周作人与现代语文关系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周作人语文观形成的背景和资源
    第一节 周作人语文学习之路
        1.1.1 少年时期
        1.1.2 南京时期
        1.1.3 日本时期
    第二节 周作人对语文学习的态度——以趣味为中心
    第三节 周作人对语文学习的认识——以“杂览”为中心
第二章 周作人的语言观
    第一节 周作人的母语意识
        2.1.1 世纪初的汉语选择
        2.1.2 周作人的母语意识
        2.1.3 周作人与欧化汉语
    第二节 雅致的俗语文——周作人的白话观
        2.2.1 “五四”文言与白话的对立
        2.2.2 周作人对文言的态度
        2.2.3 周作人对待民间俗语、口语的态度
        2.2.4 周作人的语言理想
第三章 周作人语文实践及其成就
    第一节 “本色”之美——周作人的书写策略
    第二节 周作人独特的文体选择
第四章 周作人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
    第一节 周作人与现代语文及语文教育
        4.1.1 周作人与现代语文改革
        4.1.2 周作人与儿童文学教育
        4.1.3 周作人与大学国文教育
        4.1.4 周作人影响下的弟子们
    第二节 周作人作为语文教育资源
        4.2.1 周作人与各类文选及语文教材
        4.2.2 周作人与高等语文教育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四、周作人的现代散文源流观(论文参考文献)

  • [1]作为事件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关于言志、公安派、小品文的论争[J]. 王波.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20世纪《陶庵梦忆》阐释史研究[D]. 朱若男.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的探索性建构[D]. 孙景鹏.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4]《骆驼草》散文研究[D]. 宫月.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竟陵派小品文研究[D]. 张啸.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6]从桐城古文到现代散文 ——以桐城派与周作人的古文渊源为中心[D]. 周晓梅. 河南大学, 2019(01)
  • [7]周作人的序跋研究[D]. 王小鹏.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8]周作人语文观及其实践[D]. 王姝. 南开大学, 2013(06)
  • [9]《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导言》解读之一种[J]. 王艳. 上海鲁迅研究, 2012(04)
  • [10]论周作人的散文源流观[J]. 常娟.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标签:;  ;  ;  ;  ;  

周作人现代散文起源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