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减负”的前提 管理是“减负”的关键

发展是“减负”的前提 管理是“减负”的关键

一、发展是“减负”的前提 管理是“减负”的关键(论文文献综述)

贾伟,邓建中,蔡其勇[1](2021)在《利益相关者视域下我国中小学生减负的博弈困境及突破对策》文中提出中小学生减负问题是党和国家基于民族未来发展综合考量而日益关注的新焦点。回顾我国中小学生减负历程,虽然减负政策大量出台,但执行效果却差强人意,以至于各利益相关者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政策免疫"。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认为学生及其家庭、教师及中小学校,以及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等共同构成了中小学生减负的利益相关者矩阵,且在减负过程中存在多向互动关系。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减负各利益相关者在各自寻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博弈格局,由于受到缺乏有效共识、权责关系复杂、政策依赖路径、利己决策机制与教育发展不均衡等因素的影响,减负逐渐陷入了博弈困境。在"破五唯"及加强中小学"五项管理"的改革背景下,面对"减负持减不下"的困境,从探索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动态监测机制、完善落实减负政策教育综合执法监管机制、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重空间协同育人体系、提升多元化的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供给水平等方面提出了突破对策。

卢志月[2](2021)在《发生学视域下小学“减负困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苗[3](2021)在《中小学教育“减负”政策实施中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教育“减负”政策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学业负担过重的教育现实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历年来,国家出台的教育“减负”政策及措施层出不穷,然而,政策的实施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减负之路依然阻力重重。过重的学业负担不仅影响了我国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因此,分析“减负”政策实施中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行为,厘清政策实施的阻力来源,对于促进政策的落实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从利益相关者这一视角出发,对中小学教育“减负”政策实施中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行为进行研究,旨在厘清“减负”政策实施的阻力来源,切实帮助政策的落实。首先,通过相关文献检索,总结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与不足,同时研究相关理论的内涵与意义,为此次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对在上海市就读的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减负”政策的实施现状以及家长、学生对政策的认知与态度,共回收学生卷100份、家长卷105份;对在上海市工作的三位中小学教师和三位校长进行了访谈,了解“减负”政策在学校层面的落实情况,洞悉他们对政策的看法与态度;分析影响利益相关者行为选择的主要因素。再次,分析“减负”政策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参与路径,主要从政府、学校和家庭三个层面分析“减负”政策实施中利益相关者之间交错复杂的博弈关系,探寻相关主体在政策实施中的博弈逻辑,呈现博弈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最后,针对阻碍政策落实的影响因素,探讨提高中小学减负成效的潜在路径。笔者通过研究发现,目前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依旧较大,且主要有来自学校、家长和学生三方面原因;家长群体对“减负”政策的实施存在矛盾心理;“减负”政策中利益相关者所代表的个体或群体的利益诉求是不同的,而利益诉求又是他们进行策略选择的基础;利益相关者是理性的个体,他们竞相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产生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博弈并制约政策的落实。毋庸置疑的是,中小学教育“减负”政策的有效落实,必然要从多方面着手形成社会合力,最重要是的调整和均衡利益相关者的教育利益分配。

吴迪[4](2021)在《S市教育减负政策执行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SEM模型》文中研究说明教育减负问题成为近年来社会讨论的热点,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条令积极推进减负工作,期望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可从近些年的实际情况来看教育减负政策执行后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学生课业负担依旧繁重,甚至出现“越减越负”的现象。如何提升教育减负政策执行效果,切实解决教育负担过重问题,是破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困境的必然需求。基于此,本文以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为研究的理论基础,结合S市减负政策执行的实际情况,分析教育减负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首先,本研究对我国目前教育减负政策研究的现实与理论背景进行了简单分析,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对文中涉及的概念与关键变量进行界定,并简单介绍了本文参考的相关理论,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以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为基础,结合S市减负政策执行的实际情况,从理想化的政策、政策执行机构、执行环境、目标群体四个方面出发确定潜变量与可观测变量,形成全新的教育减负政策执行影响因素模型,并提出本研究的五个理论假设。此外,基于上述内容构建的理论模型与在S市回收的396份问卷数据样本,借助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后应用AMOS 24.0构建SEM模型,并利用模型进行问题分析,同时对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检验,最终五个理论假设全部得到验证,并得出结果:教育减负政策的执行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目标群体与政策执行为正向影响关系,影响作用最明显;执行机构可正向影响政策执行,影响作用显着;理想化的政策与政策执行环境对政策执行均为正向影响关系,虽影响作用较小,但发现理想化的政策可与执行环境相互作用影响政策执行。最后在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践启示:(1)要提高政策制定质量,重视政策宣传;(2)需加强执行机构的建设,注重执行者能力培养;(3)营造良好的政策执行环境,强化监督机制建设;(4)提升目标群体对政策的认同感与参与度。

赵苗苗[5](2020)在《基层减负背景下乡镇干部激励问题研究 ——以费县F镇为例》文中提出乡镇干部是联系党和群众的重要纽带,在国家政策执行和群众服务中起着关键作用。“文山会海”、“过度留痕”、“频繁检查”等形式主义问题,耗费了乡镇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乡镇干部疲惫不堪,影响了乡镇的正常工作,阻碍了乡镇事业的发展。针对长期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切实为基层减负。基层减负的落实,可以把乡镇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干实事,但也存在一种担忧,认为“减负”可能影响对基层干部的“激励”。本文认为,在为乡镇干部“减负”的同时,应完善乡镇干部激励机制,激发乡镇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有效的乡镇干部激励机制,一方面能提升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提高乡镇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治理水平;另一方面能增强乡镇干部的工作成就感、认同感,坚定干部扎根乡镇、建设乡镇的信心和决心。将“减负”与“激励”有机结合,可以更大限度地挖掘乡镇干部的潜力,发挥干部价值,促进乡镇更快更好地发展。本文基于基层减负的背景,对乡镇干部激励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旨在通过对F镇干部激励现状的讨论和分析,发现基层减负背景下F镇干部激励所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结合乡镇干部的实际需要,提出可行的解决对策,以帮助完善我国乡镇干部激励机制。

焦裕杰[6](2020)在《减负背景下小学教师工作负担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山东省Q市4所小学的调查》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教师减负问题的关注。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提出将出台为教师减负的政策,2019年12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对减轻中小学教师的负担提出了具体的意见。那么,在减负政策导引的背景下,我国的小学教师负担现状如何?还存在着那些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些问题存在?怎样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这便是该研究的思路和着力要探讨的问题。该研究基于对相关研究的梳理,明确了中小学教师负担的内涵及意义,以Q市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观察法主要从教师的工作时间、工作量、非教学工作情况以及教师的工作压力四个维度进行了现状调查。调查显示在减负政策引导的背景下小学教师在工作时间、教学工作量、非教学工作、工作压力方面的工作负担仍然存在,在为学生减负的政策实施后教师的工作负担增加,在为教师减负的政策颁布后教师的工作负担没有变化;基于现状,发现目前小学教师工作负担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小学教师的工作时间仍然较长、小学教师的课外工作量大、小学教师日常非教学事务的困扰仍然存在以及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感没有得到缓解四方面的主要问题;导致上述主要问题的成因是社会对教师的期待高大全、学校的管理制度还有待完善、学生和家长对教师过于依赖以及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四方面;因此,要真正减轻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学校应该完善管理制度、教师应该积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应该合理、学生和家长应该减少对教师的依赖程度。本次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减轻教师工作中存在的工作负担,让教师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以及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让教育回归其本真。

刘超[7](2020)在《减负视角下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Q市某小学为例》文中认为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国家多次出台“减负”政策,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对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足够重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依然很重,“减负”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2018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再次表明了国家对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视程度和决心。此次印发的关于减负的三十条措施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增多、难度增大,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帮助他们在学业成绩和学习质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减轻过重的负担。因此,有必要开展关于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研究,以此来促进其课业负担的减轻。该研究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学习习惯的内容按照学习过程划分为课前学习习惯、课堂学习习惯、课后学习习惯和考试习惯四部分,并以此为维度进行调查问卷的编制,展开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除此之外,该研究对学生的任课教师和家长进行访谈,最终发现小学高年学生的学习习惯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前预习的独立性不强;二是课堂交流的积极性不高;三是课后做作业的态度不端正、纠错和复习意识不足;四是考试检查和反思行动匮乏。上述问题的出现主要有五方面的原因:首先,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缺乏对学习习惯的认识;其次,学校对于能有效提升学习效率的学习习惯培养目标不明确,没有相关的制度建立以及环境的创设;其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引导和训练;再其次,家长对于学习习惯的认识和培养意识淡薄,家庭内部成员之间观念不一致;最后,教师和家长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行动上不一致,缺乏连贯性。鉴于以上原因,在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减轻其课业负担的进程中,学生自身、学校、教师和家长都要做出积极的改变,共同面对。第一,学生要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其在减负中的主体作用;第二,学校要完善相关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制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氛围,促进减负与提效并行;第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和训练强化,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第四,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家庭成员相互配合,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五,要加强家校合作,学校、教师和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课业负担的减轻。

雷舒淇[8](2020)在《社会建构视角下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的主体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过程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建构理论为理论视野和分析框架,以辨析影响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过程的主体因素为核心主线,以“减负”政策相关主体的政策认知、行动策略和社会文化观念为研究内容,最后,力争为“减负”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提出政策建议。政策执行是将观念状态的政策目标转变为现实状态下政策效果的核心环节,政策执行的成效直接影响着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研究政策执行过程就是间接研究政策效果实现的影响因素,对影响因素界定以及衡量其对政策效果的影响方式,对提升政策执行效果及后期政策完善有着重要意义。已有的政策执行研究主要聚焦于“官方执行主体”,(1)政策目标群体、其他政策相关者、政策所处的环境并没有被纳入执行过程详细研究。随着政策过程逐步成为多元主体可参与的开放体系,目标群体、其他政策关注者、甚至是普通民众某种程度上都是政策执行者,他们对政策问题的认知、态度、及行动策略等都塑造着执行过程,也影响着政策落实效果。如何将这些要素纳入政策执行研究框架,社会建构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社会建构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行动者的行为并不完全按照政策设计的行为采取行动,政策相关者的政策认知、文化环境、利益关系等都重塑着政策执行过程,影响执行效果。我国的小学生“减负”政策属于实行素质教育的政策体系内容,从理论上讲家庭、学校、学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社会多方主体都支持,然而政策的实际效果却不理想。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教师、家长、学生的行为并不完全受政策的规约,还会受到主体的社会共同意识、特定情境下的主体行动策略、社会文化观念三个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分别以这三个要素为核心章节对我国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首先,小学生“减负”政策的执行是在一种“弱社会共同意识”下进行的,教师、家长和学生对“减负”政策问题、“减负”政策目标、“减负”政策措施的认知存在普遍的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会造成主体认知冲突,影响政策执行效果。因此,各社会主体获得共识性政策认知对“减负”政策执行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其次,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教师和家长的行为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家长的行为主要受到辅导机构的诱导,教师的行为则主要受到体制性及社会评价的影响,小学生由于自身的非独立性导致他们是政策最重要的“最无影响者”。这就要求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中各主体间形成最低限度的执行合力以促进政策的有效执行。最后,家长和教师的行为还受到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高学历”成功观、“重教苦学”的文化传统以及现代社会的竞争焦虑都与“减负”政策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相悖。培育支持性社会文化观念对“减负”政策的效果至关重要。总之,若要促进小学生“减负”政策的有效执行,提出应对性建议,则需要从影响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的社会性要素入手,清楚解释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中的主体认知及行为。各社会主体获得共识性政策认知,主体间形成最低限度的执行合力,以及培育支持性社会文化观念是“减负”政策执行及再完善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刘石秀[9](2020)在《适合视野下的初中生课业负担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性的充盈和丰富必需依托并承担一定的负担,完全没有负担或负担过重都是不利于个体发展的。反之,适度的负担则是人性完善所必需的条件,它有助于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卓越人性的完善。但是不同个体的负担的承受力、身心的耐受性、学习需要等是有差异的,满足个体生命发展诉求所需要的课业负担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应为不同个体施与适合其发展需要的课业负担,即为每个人提供最适合的课业负担。本研究立足课业负担现有研究成果,将初中生课业负担界定为:在初中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时间、课业质量、课业难度及学习压力等四个方面作用于特定的学生个体所产生的责任、需求和压力感的总和。通过自编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调查了某地区分别地处城市、乡镇和农村的三所初级中学(X校、H校、J校)的课业负担现状,结果发现:初中生课业负担差异形态呈现多样化特征,其客观课业负担趋向同一化,而不同个体对课业负担的主观感受具有相对性,影响初中生个体课业负担的因素是具体的。在适合视野的关照下,深入思考分析上述调查结果,得出导致初中生不合理课业负担的主要原因是:1.均衡而有质量的教育资源的不足,减负政策本身未能兼顾课业负担在多维度上的差异性。2.不适合的家庭教育期望及与之相联系的家长教育方式的失当。3.班级授课制、个别化学习指导的不足加上现行教育评价方式的单一化客观上制约着为每个孩子提供最适合的课业负担。4.人们教育观念的偏差。为真正实现为每个孩子提供最适合的课业负担,家长应尊重并充分地了解儿童;学校落实差异化课堂教学,突出学校发展的特色化;转变教育观念,以差异性的视角理解初中生的课业负担。

孙涛[10](2020)在《减轻初中语文作业负担过重问题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初中语文作业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和完成新的语文课程改革的难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都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减轻初中语文过重作业负担,但收效不大。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普遍存在,有的地方还相当严重,已成为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深入开展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最大障碍之一。因此,利用多种有效方式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刻不容缓。论文立足于为学生减轻负担,为教师发展创造平台,让“减负”成为一项系统工程的三个方面开展研究。结合具体的研究情况,将“减负”提上日程,让“增效”发挥效应。本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展开:第一章初中语文作业情况调查研究,精心设计调查问卷,获取一手资料。通过对初中语文作业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了解作业布置现状,寻找研究工作的突破点。对语文作业布置中容易出现的重复性、缺乏人文性、缺乏针对性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二章初中语文作业减负的关键要素,从优质语文课的构架,提高语文教师素养,作业减负策略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展开,从而明确语文作业减负努力的方向,使学生既学得轻松愉快,又能扎实掌握和巩固课堂知识。第三章多重并举,让“减负”成为一项系统工程。从优化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初中语文作业减负的开发与评价、打造精品初中语文作业、减负学案和纪实等几个方面进行可行性探索,力图让初中语文作业减负卓有成效。

二、发展是“减负”的前提 管理是“减负”的关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是“减负”的前提 管理是“减负”的关键(论文提纲范文)

(1)利益相关者视域下我国中小学生减负的博弈困境及突破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减负的利益相关者及其互动关系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核心观点
    (二)减负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分布矩阵
    (三)各利益相关者间的互动关系分析
二、减负利益相关者间的博弈困境溯源
    (一)各利益相关者未能就减负达成有效共识是博弈格局产生的“启动器”
    (二)减负政策执行中的复杂权责关系是博弈格局形成的“助推器”
    (三)减负政策制定的路径依赖是博弈格局产生的“催化剂”
    (四)各利益相关者的“利己决策”是博弈格局形成的“定型剂”
    (五)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是博弈格局陷入困境的“放大镜”
三、中小学生减负博弈困境的突破对策
    (一)有的放矢、大胆创新,探索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动态监测机制
    (二)依法治理、整体推进,完善落实减负政策教育综合执法监管机制
    (三)政府主导、责任共担,共同营造家校社三重空间协同育人环境
    (四)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整体提升多元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供给水平

(3)中小学教育“减负”政策实施中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缘由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缘由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减负”政策
        (二)利益相关者
        (三)博弈
第二章 “减负”政策中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复杂理论
        (一)复杂理论的内涵
        (二)复杂理论的特征
        (三)在教育政策研究上的价值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内涵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特征
        (三)在教育政策研究上的价值
    三、博弈理论
        (一)博弈理论的内涵
        (二)博弈理论的特征
        (三)在教育政策研究上的价值
第三章 “减负”政策中利益相关者的看法与态度调查
    一、调查设计
        (一)问卷与访谈设计的依据
        (二)问卷与访谈设计
    二、数据整理与分析
        (一)问卷结果统计
        (二)访谈信息归纳
第四章 “减负”政策中利益相关者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育观念
        (一)教育认知偏差
        (二)功利化教育价值观
        (三)狭隘的人才观
    二、教育制度
        (一)重理论轻实践的学校课程制度
        (二)单一的教育评价制度
        (三)“一考定终身”的人才选拔制度
    三、经济激励
        (一)教育回报率决定教育投入
        (二)利益最大化原则
第五章 “减负”政策中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与参与路径分析
    一、“减负”政策中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诉求分析
        (一)教育部与专家学者
        (二)地方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
        (三)教师与校外培训机构
        (四)学生与家长
    二、“减负”政策中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路径分析
        (一)教育部与专家学者参与“减负”的途径
        (二)地方政府与学校参与“减负”的途径
        (三)教师与校外培训机构参与“减负”的途径
        (四)家长与学生参与“减负”的途径
第六章 “减负”政策中利益相关者博弈行为与博弈结果分析
    一、“减负”政策中利益相关者的博弈行为分析
        (一)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利益博弈逻辑
        (二)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利益博弈逻辑
        (三)政策评价过程中的利益博弈逻辑
    二、“减负”政策中利益相关者的博弈结果分析
        (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二)利益博弈导致“减负”政策失真
第七章 “减负”政策中保障利益相关者充分参与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教育认知
        (一)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制度
        (一)改革学校课程制度
        (二)建立多元评价制度
        (三)优化人才选拔制度
    三、均衡利益分配
        (一)缩小收入差距
        (二)加大教育资金投入
        (三)合理分配教育利益
结语: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上海市中小学生“减负”政策实施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 B 上海市中小学生“减负”政策实施现状调查问卷(家长)
附录 C 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D 上海市中小学校长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S市教育减负政策执行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SEM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实践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创新之处
2 主要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教育减负政策
        2.1.2 政策执行
    2.2 理论基础
        2.2.1 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2.2.2 萨巴蒂尔和马兹马尼安政策执行综合模型
        2.2.3 Edwards政策执行模型
    2.3 本章小结
3 S市教育减负政策的构成及执行概况
    3.1 S市教育减负政策构成
    3.2 S市教育减负政策执行概况
        3.2.1 S市教育减负政策执行中多方利益主体探析
        3.2.2 S市教育减负政策执行情况
        3.2.3 S市教育减负政策执行成效与不足
    3.3 本章小结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变量以及操作化定义
        (1)政策执行
        (2)理想化的政策
        (3)执行机构
        (4)政策执行环境
        (5)目标群体
    4.2 概念模型的建立与理论假设
    4.3 问卷设计与检验
        4.3.1 调查问卷设计
        4.3.2 问卷前测
        4.3.3 正式问卷的形成
        4.3.4 正式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5 实证分析
    5.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调研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1.2 政策执行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相关分析
    5.3 回归分析
        5.3.1 理想化的政策与政策执行的回归分析
        5.3.2 执行机构与政策执行的回归分析
        5.3.3 政策执行环境与政策执行的回归分析
        5.3.4 目标群体与政策执行的回归分析
    5.4 S市教育减负政策执行模型设计、拟合、修正和检验
        5.4.1 SEM模型的设计
        5.4.2 SEM模型的拟合
        5.4.3 SEM模型的修正
        5.4.4 修正模型检验
    5.5 结果与讨论
        5.5.1 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
        5.5.2 理想化的政策与其对应的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
        5.5.3 执行机构与其对应的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
        5.5.4 政策执行环境与其对应的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
        5.5.5 目标群体与其对应的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
        5.5.6 政策执行与其对应的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
    5.6 模型假设检验
6 研究结论与实践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实践启示
        6.2.1 提高政策制定质量,重视政策宣传
        6.2.2 加强执行机构的建设,注重执行者能力培养
        6.2.3 营造良好的政策执行环境,强化监督机制建设
        6.2.4 提升目标群体对政策的参与度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6.3.1 研究局限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后记

(5)基层减负背景下乡镇干部激励问题研究 ——以费县F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2 相关理论
第3章 基层减负背景下乡镇干部激励的基本状况
    3.1 F镇干部的基本情况
    3.2 基层减负对F镇干部的影响
    3.3 基层减负对F镇干部激励的影响
    3.4 基层减负背景下乡镇干部激励的特殊性
第4章 基层减负背景下乡镇干部激励的困境与成因
    4.1 基层减负背景下乡镇干部激励的困境
    4.2 基层减负背景下乡镇干部激励困境的成因
第5章 基层减负背景下完善乡镇干部激励机制的对策
    5.1 推进突出工作实绩的考核制度改革
    5.2 构建奖优罚劣的薪酬制度
    5.3 构建公平公正的晋升制度
    5.4 建立思想信念与业务技能并重的培训制度
    5.5 建立严管与厚爱结合的负激励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减负背景下小学教师工作负担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山东省Q市4所小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小学教师工作负担的内涵及研究意义
    (一)小学教师工作负担概念梳理
        1.工作负担的界定
        2.小学教师工作负担的主要表现
    (二)小学教师工作负担研究的意义
        1.有助于减负政策的有效落实
        2.有助于提高小学教师的教学效率
        3.有助于减轻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
二、小学教师工作负担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1.问卷调查的设计
        2.访谈提纲的设计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结果统计
        1.教师工作时间
        2.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3.教师的非教学工作
        4.教师的工作压力
        5.减负背景下教师的工作负担变化情况
        6.教师工作负担重的原因调查
        7.教师从教的意愿调查
三、小学教师工作负担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总体上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仍然存在
    (二)从各维度上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的具体表现
        1.小学教师的工作时间仍然较长
        2.小学教师的课外工作量大
        3.小学教师日常非教学事务的困扰仍然存在
        4.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感没有得到缓解
    (三)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下小学教师工作负担的表现
四、小学教师工作负担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对教师的期待高大全
        1.将教师职业神化,对教师职业的高要求
        2.应试教育,以学生升学为主的教育理念并未完全改变
        3.社会舆论给教师造成了负担和压力
    (二)学校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1.学校管理理念行政化
        2.学校赋予教师的任务杂乱
        3.教学评价制度成绩至上
    (三)学生和家长对教师过于依赖
        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难管理
        2.学生家长对教师工作不支持,对教师要求高
    (四)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1.教师爱岗敬业的专业态度有待提高
        2.教师的知识结构有待完善
        3.教师的能力结构有待提升
五、减轻小学教师工作负担的建议
    (一)学校完善管理制度
        1.采用人性化管理方式
        2.完善教育教学的评价机制
        3.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校园氛围
        4.建立新老教师帮扶对子
    (二)教师积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1.教师要提高爱岗敬业的专业态度
        2.教师要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3.教师要提升自身的能力结构
        4.教师要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要合理
        1.应该尊重和理解教师职业
        2.应该加大对社会舆论的规范
        3.应该转变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理念
    (四)学生和家长要减少对教师的依赖程度
        1.家长要与教师一起负责孩子的教育与成长
        2.家长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小学教师工作负担调查问卷
    访谈提纲
致谢

(7)减负视角下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Q市某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1.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是基础教育的重要追求
        2.小学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
        3.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有利于学生实现“减负”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关于减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关于学习习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学习习惯的内涵及其“减负”意义
    (一)学习习惯的内涵
        1.学习习惯的界定
        2.学习习惯的特点
        3.良好学习习惯的基本表征
    (二)良好学习习惯是“减负”的重要因素
        1.小学生课业负担的主要表现
        2.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内涵
        3.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与课业负担的关系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1.问卷设计
        2.访谈设计
    (二)调查对象
        1.问卷调查对象
        2.访谈对象
    (三)调查实施
        1.问卷调查实施
        2.访谈实施
    (四)调查结果
        1.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总体分析
        2.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各维度的具体情况
        3.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与性别的差异比较
        4.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与年级的差异比较
        5.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与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差异比较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存在的问题
    (一)课前预习的独立性不强
    (二)课堂交流的积极性不高
    (三)课后做作业的态度不端正、纠错和复习的意识不足
        1.做作业态度不端正
        2.纠错意识不足
        3.复习意识不足
    (四)考试检查和反思的行动匮乏
        1.考试检查行动匮乏
        2.反思行动匮乏
四、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学习的动机不强、主观认识不足
        1.学生学习动机不强
        2.学生主观认识不足
    (二)学校对学习习惯的培养机制不健全
        1.学习习惯培养目标不明确
        2.学习习惯培养制度未建立
        3.学习习惯培养环境未创设
    (三)教师对学习习惯的培养缺乏引导和训练
        1.缺乏目标,缺少引导
        2.缺乏意识,缺少榜样
        3.缺乏训练,缺少强化
    (四)家长对学习习惯的培养意识淡薄
        1.家长培养意识欠缺
        2.家长表率作用缺乏
        3.家庭成员培养观念不一致
    (五)教师和家长对学习习惯的培养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
        1.教师和家长观念不一致
        2.家长和教师缺乏交流配合
五、减负视角下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优化策略
    (一)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减负的主体作用
        1.摒弃依赖,自主锻炼
        2.善于观察,仿效榜样
    (二)学校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减负与提效并行
        1.确定学习习惯培养目标
        2.制定学习习惯培养制度
        3.创设学习习惯培养环境
        4.树立学习习惯优秀榜样
    (三)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效率
        1.明确目标,正面引导
        2.提高自我,言传身教
        3.加强训练,及时强化
    (四)家长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减少减负的阻力
        1.改变观念,提高意识
        2.营造环境,树立榜样
        3.统一观念,相互配合
    (五)家校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共促减负增效
        1.学校搭建交流平台,形成良性教育生态
        2.教师与家长交流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调查问卷
    附录2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访谈提纲(教师用)
    附录3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访谈提纲(家长用)
致谢

(8)社会建构视角下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的主体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及意义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文献梳理
        (一)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研究
        (二)社会建构理论研究
        (三)文献评价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实地调查法
        (三)要素分析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一)小学生“减负”
        (二)政策执行
        (三)社会建构
    二、理论基础
        (一)萨巴蒂尔的政策过程理论
        (二)社会建构理论
        (三)基于社会建构的研究框架
    三、本章小结
第二章 小学生“减负”问题的由来
    一、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历史生成与发展
    二、小学生“减负”的政策文本分析
    三、小学生“减负”成为显性问题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现状调查
    一、研究方案设计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二)调查对象的选取及其基本情况
        (三)访谈与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减负”前后小学生课业负担量的变化
        (二)“减负”前后小学生课业负担构成的变化
        (三)“减负”前后小学生课业负担形式的变化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体政策认知差异弱化政策目标实现
    一、多元主体对“减负”政策问题认知不一致
        (一)家长对“减负”政策问题的认知
        (二)教师对“减负”政策问题的认知
        (三)学生对“减负”政策问题的认知
    二、多元主体对“减负”政策目标认知不一致
        (一)家长对“减负”政策目标的认知
        (二)教师对“减负”政策目标的认知
    三、多元主体对“减负”政策措施认知不一致
        (一)家长对“减负”政策措施的认知
        (二)教师对“减负”政策措施的认知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体行为“反向强化”与“正向弱化”消解政策效果
    一、辅导机构诱致性策略使家长“减负”行为反向强化
        (一)培训宣传铺天盖地
        (二)培训内容投其所好
        (三)培训形式花样百出
    二、“减负不减评”使教师“减负”行为正向弱化
        (一)“重绩效”评价使教师“减负”弱激励
        (二)“分数至上”对冲“减负”行为
        (三)家庭偏好多元催生“好学生”法则
    三、小学生的非独立性使“减负”行为正向弱化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体传统文化观对“减负”政策的非支持性
    一、“高学历”成功观对“减负”政策的弱支持
    二、“重教苦学”文化传统对“减负”政策的弱支持
    三、现代社会的竞争焦虑对“减负”政策的弱支持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促进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的建议
    一、获得共识性政策认知
    二、形成一致性主体行动
    三、培育支持性社会文化观念
    四、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小学生“减负”问题家长调查问卷
    附录B:小学生“减负”问题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C:小学生“减负”问题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D: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E: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F: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适合视野下的初中生课业负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理论基础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初中生课业负担的应然之思
    (一)课业负担的内涵及辩证
    (二)因材施教与适合教育
        1.因材施教的内涵
        2.适合教育对因材施教的继承及发展
    (三)适合教育的内涵
        1.适合谁:学生群体与学生个体的统一
        2.适合性:主观判断与客观标准的统一
    (四)适合教育的特征
        1.以洞悉个体学生的特征为前提
        2.以促进个体成人为理想归宿
    (五)适合视野下的课业负担
二、初中生课业负担的现状
    (一)初中生学习时间
    (二)初中生课业质量
    (三)初中生的课业难度感受
    (四)初中生的课业压力
    (五)初中生课业负担的特征
        1.初中生课业负担差异形态具有多样性
        2.初中生客观课业负担趋向同一化
        3.初中生课业负担主观感受的相对性
        4.初中生个体课业负担原因的具体性
三、对初中生课业负担现状的反思
    (一)社会层面
        1.均衡而有质量的教育资源的不足
        2.减负政策难以兼顾课业负担多维度的差异性
    (二)家庭层面
        1.不适合的家庭教育期望
        2.家庭教育方式的失当
    (三)学校层面
        1.班级授课制对因材施教的客观制约
        2.个别化学习指导的不足
        3.教育评价方式的单一化
    (四)社会教育观念的偏差
四、如何为初中生提供适合的课业负担
    (一)充分把握课业负担的差异性特征
    (二)家长充分地了解并尊重儿童
    (三)差异化课堂教学
    (四)学校特色化发展
    (五)转变社会教育观念
五、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初中生课业负担调查问卷
附录二 初中生课业负担学生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减轻初中语文作业负担过重问题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初中语文作业情况调查研究
    第一节 初中语文作业现状之调查
    第二节 初中语文作业现状之分析
第二章 初中语文作业减负的关键要素
    第一节 优质语文课堂的构架
    第二节 提高语文教师素养
    第三节 作业减负策略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章 多重并举,让“减负”成为一项系统工程
    第一节 优化初中语文作业设计
    第二节 初中语文作业减负的开发与评价
    第三节 打造精品初中语文作业
    第四节 减负学案和纪实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问卷调查表
后记

四、发展是“减负”的前提 管理是“减负”的关键(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益相关者视域下我国中小学生减负的博弈困境及突破对策[J]. 贾伟,邓建中,蔡其勇. 中国电化教育, 2021(09)
  • [2]发生学视域下小学“减负困境”研究[D]. 卢志月.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中小学教育“减负”政策实施中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分析[D]. 陈苗.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S市教育减负政策执行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SEM模型[D]. 吴迪.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5]基层减负背景下乡镇干部激励问题研究 ——以费县F镇为例[D]. 赵苗苗. 山东大学, 2020(11)
  • [6]减负背景下小学教师工作负担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山东省Q市4所小学的调查[D]. 焦裕杰.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减负视角下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Q市某小学为例[D]. 刘超.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8]社会建构视角下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的主体因素研究[D]. 雷舒淇. 河南大学, 2020(02)
  • [9]适合视野下的初中生课业负担研究[D]. 刘石秀.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减轻初中语文作业负担过重问题的策略研究[D]. 孙涛.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发展是“减负”的前提 管理是“减负”的关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