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蜂产品残留监测关键环节

出口蜂产品残留监测关键环节

一、出口蜂产品残留监控的关键环节(论文文献综述)

王振东[1](2020)在《蜂蜜中五种抗病毒类药物残留分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养蜂行业的快速发展,蜂产品产量已居世界领先地位,其质量和安全问题也逐渐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在养蜂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用药及环境污染物迁移都极易导致蜂产品中出现药物残留,兽药残留污染是我国蜂产品面临的最主要安全问题之一。近年来,蜜蜂的病毒性疾病给蜂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然而已有的中药治疗方法和生物制剂技术效果并不显着,部分蜂农将抗病毒类兽药作为蜜蜂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手段,导致蜂蜜中抗病毒类药物残留蓄积。目前,国内外尚无关于蜂产品中抗病毒类药物多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和报道。本研究旨在开发与建立蜂蜜中抗病毒类药物的多残留检测方法,对我国多个地区的蜂蜜样品进行检测,探明抗病毒类药物在蜂蜜中的暴露水平,并进一步探究抗病毒类药物在蜂蜜不同加工和贮存条件下的残留消减规律。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发了一种利用苯硼酸(Phenylboronic Acid;PBA)固相萃取柱分步骤收集五种抗病毒药物的前处理方法并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LC-MS/MS)建立了蜂蜜中利巴韦林、吗啉胍、金刚烷胺、金刚乙胺和美金刚的残留检测方法,方法中五种抗病毒药物的定量限依次为5、0.5、0.5、0.2、0.2μg/kg,检测限为2、0.2、0.2、0.1、0.1μg/kg。方法采用内标法定量,回收率范围在82.46%116.34%,日间日内精密度(RSD<15%)显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该方法成功应用于农业部蜂产品风险监测项目,并对来自全国7个省份(湖北,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河北,四川)的563个样品进行了检测,分析了我国抗病毒药物残留现状。在所有检测的蜂蜜样品中,抗病毒药物阳性检出率为2.84%,而中蜂蜜和意蜂蜜中抗病毒药物的检出率分别为1.38%和3.35%。第二部分探究了抗病毒类药物在蜂蜜中的残留消减规律,分为常温储存试验和高温加工试验两部分。不同温度下,五种抗病毒类药物的降解规律不同,利巴韦林、金刚烷胺、金刚乙胺和美金刚的降解速率相对缓慢,在4℃,25℃和60℃试验期间内均未观察到其半衰期。80℃条件下,利巴韦林、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的半衰期分别为9、12和10小时。吗啉胍降解速率最快,在4℃和25℃温度下,吗啉胍的半衰期分别在165天和130天左右。60℃下吗啉胍的半衰期在22小时左右,而80℃下吗啉胍的半衰期仅为2小时。该项研究首次探明了蜂蜜中五种抗病毒药物在不同温度下的残留消减规律,为蜂农选择合适的抗病毒类药物治疗蜜蜂囊状幼虫病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也为可能残留抗病毒药物的蜂蜜制定合适的加工和贮存条件提供了技术支持。

杜波[2](2014)在《我国蜂产品行业发展问题、经验与对策研究 ——基于四川杜氏蜂皇蜂业有限公司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养蜂业历史悠久,蜂产品业发展迅速,是世界养蜂和蜂产品出产大国之一。目前,我国的蜂群数量和蜂产品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但从蜂产品的出口单价来看,我国的蜂产品价格较低。这是由于我国蜂产品业的相关政策不配套,销售市场混乱,养蜂业长期在错误的市场导向下,偏重于产量,忽略了对质量的要求,最终造成蜂产品质量低下,市场竞争力低。另外,我国蜂农不科学的蜜蜂养殖方式,长期使用抗生素,使蜂群体质逐渐退化,种群中分配到哺育、采集、酿造等环节的劳动力比例失调,最终生产不出优质的蜂产品。这种追求产量的养蜂方法,使传统养蜂方法面临着失传的境地。长此下去,我国蜂产品业将在低层面不断恶性循环和萎缩。目前,我国蜂产品这种趋势已经持续了近20年,如果任其发展,将会进一步导致我国蜂业衰退,引起我国蜜蜂、植物物种的退化,也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农副产品业的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起,四川杜氏蜂皇蜂业有限公司与日本蜂王浆株式会社(JRJ)正式开展合作,在自己的蜜蜂养殖体系里面逐步推广“山口喜久二安全养蜂法”,回归到蜜蜂养殖的自然本质,重新引入在国内已经失传的养蜂方法,生产自然成熟的蜂蜜和高品质的蜂王浆,遵循“优质优价”的市场交易原则,与合作社的养蜂户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技术指导、生产合作和公平交易体系,将出产在中国的世界上最好蜂蜜和蜂王浆推向国际市场,在国外为中国的养蜂业争得一席之地。本研究,对我国蜂产品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归纳,分析了我国蜂产品与养蜂业之间的联系,并结合四川杜氏蜂皇蜂业有限公司在蜂产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剖析了我国蜂产品业目前在政策、市场、蜂产品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如何改善我国养蜂业中的问题,以更好的促进我国蜂产品业的发展;让我国蜂产品在未来能在面临并抓住机遇的同时,能很好地应对好挑战;有效地提高我国蜂产品的品质,并且借助“优质优价”的公平交易原则来提高养蜂人的实际收入,改变我国蜂产品“量大、质次、价低”的一贯形象,为我国整体的农产品、食品质量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戚亚梅[3](2013)在《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我国传统的优势出口农产品,蜂产品虽然在产量和价格上与其他生产国相比具有一定优势,但在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方面仍与国际市场的需求存在差距。近年来,卫生与植物卫生(SPS)措施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使用日益增多,要求日趋严格,我国蜂产品出口形势严峻。入世后,我国蜂产品在产量增加的同时,出口并未如预期大幅增长,反而在国际贸易中屡屡受挫的深层次原因究竟何在?国外SPS措施对我国蜂产品出口产生了哪些影响?程度如何?如何从科技支撑角度提升蜂产品出口应因国外SPS措施的能力?这是本研究力求探讨的问题。研究遵循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实施SPS措施的动因和可能效应;通过文献研究等手段,分析了SPS国际规则的实施现状;利用清单法和实地走访主要蜂产品产区等方法,研究中国蜂业生产贸易状况和蜂业发展的特点与问题,确定影响蜂产品出口的主要SPS措施类型;在大量搜集相关数据、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蜂蜜生产和贸易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变化进行了计算分析;运用引力模型综合分析了多种因素特别是不同SPS措施对于我国蜂蜜出口的影响差异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对国外SPS挑战的对策。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包括:1.作为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SPS措施不会像传统的关税措施那样逐年下降。由于SPS措施可用于实现多重政策目标,其存在将是长期的,重要性将随时间的推进而进一步增强。2.随着近年来主要进口市场对于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要求的逐步提高,以质量安全标准为代表的SPS措施对我国蜂产品出口形成了重大挑战,蜂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和产品竞争力不断下降,SPS措施已成为我国蜂产品出口的重要障碍和影响因素。3.不同SPS措施对蜂产品出口影响存在差异,以氯霉素为代表的常用抗生素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变化是当前影响蜂产品出口最为显着的措施类型。4.由于我国与各进口市场在药物残留限量管理方面存在诸多不协调之处,各进口市场之间农兽药残留限量数量多少也各有不同,即使是对同一种药物的残留限量要求其宽严程度也存在区别,这造成了蜂产品药残控制方面的不确定性风险,也使我国蜂产品出口在药物残留控制方面存在较大难度。药残限量管理是蜂产品SPS管理的重点和难点。5.我国蜂产品出口应对SPS挑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水平。在完善SPS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和运用体系的同时,应对的重点和突破口是以科技为核心,建设从生产源头到市场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水平。

陈炯,李玉伟,宁准梅,贾英杰[4](2013)在《欧盟蜂蜜抗生素残留监控体系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欧盟是当今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最为完善的地区之一,特别是欧盟建立了完善的食品中残留监控管理体系。本文研究了欧盟关于蜂蜜食品安全法规、抗生素残留限量的沿革、对第三国进口蜂蜜残留的监控等管理体系,结合我国现行相关标准,提出了完善我国蜂蜜抗生素残留监控体系的措施建议。

余欢[5](2010)在《动物可食性组织中兽药多残留检测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为确保动物性食品的安全,开展兽药残留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药物的残留分析方法较多,但研究重点主要是检测方法的改进,且研究对象禁锢于单一基质或单组分,所采用的样品前处理方法都是传统的液液萃取。样品前处理是残留分析的保障,其好坏直接影响到分析的各项指标、成本和效率。快速溶剂萃取作为一种新的样品前处理方法,是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下用溶剂对固体或者半固体样品进行提取的方法。使用常规的溶剂、通过提高温度和增加压力来提高萃取的效率,其结果大大缩短了萃取的时间并明显降低萃取溶剂的使用量。本课题深入探索并建立了动物性食品中多种四环素类、磺胺类、氟喹诺酮类、环丙氨嗪及其相关化合物,双甲脒的药物残留分析方法,使用快速溶剂萃取法,节省样品前处理时间,提高食品安全检测的效率,为5类药物的残留监控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对动物源食品安全评价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1.动物可食性组织中四环素类药物分析方法研究建立了动物性食品中7种四环素类残留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定量方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确证方法。动物组织样品采用三氯乙酸和甲醇溶液提取,萃取的温度60℃,压力120 bar时回收率最佳。提取液经HLB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氮气流吹干浓缩,流动相溶解残渣,高效液相色谱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定量方法中,动物源食品中的7种四环素类药物定量限均低于20μg/kg,组织添加回收率为75.0%-104.9%,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0%;确证方法中,各种动物组织以及牛奶,鸡蛋和蜂蜜中的检测限为0.2μg/kg,定量限为0.5μg/kg。7种四环素类药物在组织中添加浓度为0.5-200μg/kg,回收率为78.8-105.2%,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1%。该方法的建立,解决了四环素类分析方法中存在的回收率低,样品前处理繁琐的问题。2.动物可食性组织中磺胺类药物同时分析方法研究建立了动物性食品中18种磺胺类药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定量方法和20种磺胺类药物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确证方法。当萃取温度为60℃,压力65 bar,萃取溶剂为乙腈时,提取回收率最高。提取液经减压旋转蒸干后,残渣加入2%的乙酸10mL溶解混匀,过SPE柱净化,流动相定容,待检测。定量方法中,组织中的检测限为5μg/kg,定量限为10μg/kg,在组织中添加回收率为71.1%-118.3%,变异系数小于12%。确证方法中,动物性食品中的检测限为0.5μg/kg,定量限为1μg/kg,在组织中添加回收率为70.5%-117.5%,变异系数小于13%。本研究应用快速溶剂萃取技术提取了动物可食性组织中20种磺胺类药物,为磺胺类药物多残留快速分析提供了参考。3.动物可食性组织中氟喹诺酮类药物分析方法研究建立了动物性食品中1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定量方法和20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确证分析方法。优化了快速溶剂萃取参数,萃取池温度65℃,压力100 bar,萃取溶剂为甲醇时,提取效率最佳。提取合并提取液,40℃减压旋转蒸干,残渣加入磷酸盐缓冲液10 mL溶解混匀,过SPE柱净化后供测定。定量方法中,动物性食品中的检测限为5μg/kg,定量限为1 0μg/kg,在组织中添加回收率为70.6%-111.1%,变异系数小于13%。确证方法中,动物性食品中的检测限为0.5μg/kg,定量限为1μg/kg,在组织中添加回收率为73.7%-111.2%,变异系数小于15%。该方法应用快速溶剂萃取技术提取了动物可食性组织中20种磺胺类药物。4.动物可食性组织中环丙氨嗪,三聚氰胺及其代谢物分析方法研究建立了动物性食品中环丙氨嗪,三聚氰胺及其代谢物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定量方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确证分析方法。优化了快速溶剂萃取参数,萃取溶剂为甲醇/水(90/10,v/v),萃取池温度为70℃,压力90 bar时,提取效率最佳。提取合并提取液,40℃减压旋转蒸干,过膜测定。液相色谱条件中色谱柱为APS-2分析柱,检测波长230 nm。质谱在正离子模式下,应用选择反应监控。定量方法中,动物性食品中的5种化合物的检测限为10μg/kg,定量限为40μg/kg,在组织中添加回收率为72.2%-115.4%,变异系数小于12%。确证方法中,动物性食品中的检测限为5μg/kg,定量限为10μg/kg,在组织中添加回收率为70.2%-118.4%,变异系数小于15%。该方法已成功的用于动物性食品中这5种化合物的残留检测。5.动物可食性组织中双甲脒药物分析方法研究建立了动物性食品中双甲脒和2,4-二甲基苯胺残留的气相色谱的定量方法和气相色谱质谱确证分析方法。优化了ASE萃取参数,萃取池温度60℃,压力120 bar,提取溶剂为正己烷和甲醇时,提取效率最高。提取液浓缩后过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对于气相色谱分析,样品需要加入HFBA进行衍生。定量方法中,猪、牛、羊的脂肪、肝脏和肾脏的检测限为5μg/kg,定量限为10μg/kg,在猪、牛、羊的组织中添加回收率为72.4%-101.3%,变异系数小于11.5%。确证方法中,猪、牛、羊的脂肪、肝脏和肾脏的检测限为2μg/kg,定量限为5μg/kg,在组织中添加回收率77.4%-107.1%,变异系数小于11.6%。该方法将快速溶剂萃取成功地应用到动物可食性组织中双甲脒的残留分析。本论文开展了动物性食品中5类兽药残留的定量确证方法研究。应用快速溶剂萃取技术,针对药物的化学特性和组织基质的特点,优化了各项提取参数,获得了满意的效果。这些研究为5类药物残留监控提供了先进的检测方法和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对动物性食品安全评价和药物的再评估有重要参考价值。

刘建华[6](2010)在《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理论与实践》文中认为无公害农产品作为政府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项有效政策措施,在保证农产品消费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并对农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在丰富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基本原理,分析其构成要素和实施成效,从体系微观运行和宏观发展两个层面进行评价,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和战略选择,确定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是现阶段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重要手段,为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参考。本文在理论分析的研究方面,提出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概念、管理原则和功能作用,结合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运用生态经济学相关原理,丰富发展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生态系统、生态模型和无公害农产品物品属性等理论。在体系认识的研究方面,主要从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形成和发展入手,提出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是当前中国影响最大的农业生产方式,分析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中标准或规范、生产主体及制度与体系队伍三个不可或缺要素。运用实例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推行取得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等成果进行总结,对其引领中国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及形成典型模式、维护农产品产地环境、实现农产品可持续发展等成效进行研究,深入分析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作用。在体系运行评价研究方面,对标准体系、生产主体的实施和市场三个方面的体系微观运行层面进行评价;运用SWOT原理从优势、劣势、机遇、制约四个方面在体系宏观发展层面进行评价。其中,体系运行层面分析产地环境和产品标准制定、生产主体的实施、无公害农产品制度建设等方面影响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体系发展层面分析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自身的优势和一些劣势,外部发展的良好机遇及在生态环境、基础建设等方面的制约。在对策建议和战略选择方面,从科学优化标准体系、培育生产主体和完善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完善中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运行的对策,提出以SO战略为核心战略,WO战略和ST战略为补充战略,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现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发展战略。通过采取科学制定产地环境质量和产品标准、分层次优化生产操作规程;扶持主体采用适宜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鼓励主体运用现代化的组织和管理理念生产、促使主体承担农产品可追溯的社会责任;切实加强服务监管能力、建立以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条件的产地准出制度和以无公害农产品为基础的市场准入制度等措施;探索建立维护生态环境、加强基础建设、政府调控-市场带动-科学技术的保障体系,完善体系发展。分析无公害农产品国家安全品牌创建、全面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现现代农业基本要求“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想的目标和要求、方式和途径及保障措施。

李赛男[7](2010)在《基于蜂农生产行为的蜂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食品安全已经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至我国发生了“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更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蜂产品作为我国出口优势产品,其质量安全水平不仅影响蜂产业的发展,影响着消费者的健康安全,也影响着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蜂农作为蜂产品供应链的生产源头,其质量安全生产行为直接影响着蜂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本文旨在研究保障蜂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措施和对策,通过深入了解我国蜂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运用实证与规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蜂农的生成行为以及影响其安全生产行为的主要因素。通过实证结果分析蜂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得出相应的结论,进而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岳宁[8](2010)在《基于食品贸易发展的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食品消费和贸易大国。近年来,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以安全、卫生、健康和防止疫病疫情传入为由,打着保护人类与动植物生命健康、维护工农业生产安全的旗号,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制定的检验检疫要求数量越来越多,我国出口食品产品遭拒时常发生。进口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势同样严峻。各地检验检疫机构频频报告进口食品中检出农药、兽药、致病微生物和重金属等危害物质。鉴于消费者对于食品的安全日益关注,与食品安全有关的WTO/SPS通报量逐年增加,在食品安全性的提高是以科技发展为基础的共识下,基于风险和科学的贸易要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际间尤其是发达国家集团纷纷通过加强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和发展战略的研究,以期科学指导其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并进而在国际食品贸易中取得主动地位。本研究首先对我国近年来进出口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展开了较为系统、深入地分析,主要以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和欧盟食品安全的新法规为主要案例,分析研究了国际进出口食品安全的新要求,并以我国茶叶贸易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欧盟茶叶标准的变化对中国茶叶贸易的影响。揭示了我国积极而有效地发展食品国际贸易的根本路径就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性的未来趋势展开了研究,认为未来我国对进口食品需求量的扩大将进一步诱发安全性问题,而由于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影响食品质的安全问题,以及重大食品安全技术的关键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未来我国出口食品的安全性面临巨大考验。其次,从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技术构成入手,研究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与科技支撑体系的关系,探讨了主要食品贸易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相关技术发展态势,强调了科学的风险评估技术、检测监测技术、溯源预警技术以及食品全程控制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接着,总结了发达国家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部分发达国家的进出口食品安全体系的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分析全球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发展演化的基础上,对我国的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构成、特点进行了阐述,并以残留检测技术为例,论述了我国食品安全技术需求与国际食品安全新要求之间的匹配性问题。对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进行了评价。认为我国必须积极追踪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科技发展动态;针对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确定关键技术领域,优先发展食源性危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进一步发展更加可靠、快速、便携、精确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加快发展食品中主要污染物残留控制技术,发展食品生产、加工、储藏、包装与运输过程中安全性控制技术;这是形成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体系的基础。之后,本研究在我国食品安全技术、食品安全技术标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出口食品安全隐患的机制,检验检疫设备与实际需求间反差等四个层次上展开了分析,为完善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政策框架提供支撑。最后,在总结了国家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科研成果鉴定办法的基础上,着眼于未来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体系建设,提出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科学设置检验检测机构,合理整合检验检测资源,加强核心检测技术研究,完善第三方检测及认证机构建设,加强食品安全软科学的研究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为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我国现有的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以及快速反应机制提出建议,提高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从而将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控制从“消极、被动、事后和弥补”提升为“积极、主动、事前和预防”,切实有效地减少我国每年因出口遭拒带来的一系列损失,同时为进口食品的安全性给与充分的监控,为我国赢得对外食品贸易的主动权。

郭溪川[9](2009)在《蜂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蜂业是我国最传统和独特的产业之一,它的形成据史书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今天,它的存在与发展不仅为我国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开辟了道路,而且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出口创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蜂产品作为纯天然、绿色的保健品为提高广大消费者的健康水平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国的蜂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并且我国蜂产业具有明显的外向型,其中70%的蜂产品用于出口,即便如此依然不能掌握其贸易大权,低价销售和质量标准的抬高使我国蜂产品出口每况愈下。2002年初,欧盟以我国蜂蜜所含氯霉素等抗生素超标为由,中止进口中国的蜂蜜,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家也加强了对中国蜂蜜的检验,使我国蜂产品出口大为受挫。为提高我国蜂产品生产质量,并对政府和管理部门提供蜂产品生产流通信息和质量监控的有力工具,本文从蜂产品供应链的角度,运用现有针对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研究成果,开展基于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国际通用编码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构建蜂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研究与开发。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一、针对世界主要蜂产品的出口市场和主要出口国的蜂业生产情况,分析了我国蜂业生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参与设计了蜂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描述了系统设计、实现思路及系统基本功能。二、根据目前的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研究成果,对蜂产品行业的供应链进行了分解,设计了蜂产品追溯链上四个关键的质量控制点和关键控制要素,并且根据不同质量控制点上蜂蜜的特点,在每个生产环节都建立了蜂蜜质量跟踪编码方案。三、初步设计和实现了蜂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利用ASP.NET技术,选用VisualStudio2005+SQL Server 2005为基础开发平台,开发了蜂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本研究根据现有的通讯网络平台和技术手段,在充分研究蜂蜜在生产、流通、质量跟踪和控制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的基础上,搭建蜂蜜生产、贸易、流通、质量跟踪和控制网络应用系统平台和应用框架,实现蜂蜜产流通和质量跟踪层面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决策。通过研究蜂蜜的标准、规范和编码规则,实现蜂蜜的标准化生产。本系统通过已建立的蜂蜜的产地环境、质量监测、产品检测和产品流通数据库,实现蜂蜜的双向质量追溯。系统最终提供友好的用户界面并以基于Web的形式呈现。

李春风[10](2009)在《中国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始建于1999年,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获得长足进步,监控的动物种类、药物种类、地区和取样数量逐年增长,并多次通过来自欧盟、美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专家组的考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不够完善,监控计划与日常抽检、进出口检验严重脱节,监控计划在国家动物源性食品残留控制体系中并未起到主导作用,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也难以成为控制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支持性和基础性体系。随着国际食品安全门槛的不断提高,我国动物源性食品整体安全形势更趋严峻,国内外对动物源性食品中农兽药残留、环境污染物等有害物质残留检测要求多达数百项之多,依靠批批检测或抽样检测已难以保证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因此迫切需要建设和完善我国的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和监控计划,以监控代替检测,彻底转变我国的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论文根据中国近10年来的残留监控计划和总结报告,历年来欧盟、美国等对我国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考察报告,欧盟、美国、日本等相互间的考察报告,我国相关专家对典型欧盟成员国、美国、日本等的实地考察报告,质检总局与各国谈判和交流中获得的资料和信息以及各国官方网站上的公开资料等,从法规法规体系、组织实施机构、技术支撑体系、残留监控计划实施等方面对中国、欧盟、美国、日本的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及其实施情况进行深入探讨和比较研究,归纳出我国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与欧美日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并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的发展思路。论文旨在为完善我国的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以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现实国情的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实现“从农场到餐桌”全过程安全控制,将动物源性食品中有害物质残留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并为其它种类食品的安全控制提供示范和借鉴。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对中国、欧盟、美国、日本的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研究表明:(1)中国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计划经过10年来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残留监控物质种类和抽样地区逐年增加,残留监控体系已渐入完善和成熟,残留监控计划的科学性、时效性、合理性不断提高,为促进我国动物源性食品的出口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法律地位的缺失,中国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在诸多方面存在不足;(2)欧盟是国际上最早提出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计划的地区,已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法规和指令,涵盖了残留监控的所有要点,为残留监控计划的有效运行提供了组织和法规上的保证,但由于欧盟成员国众多,而且发展不平衡,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不能完全按照法规的要求实施的情况,另外欧盟成员国之间宽松的食品安全监测制度可能造成一个成员国发生食品安全问题而波及整个欧盟的风险;(3)美国的食品安全体系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动态体系,现已形成了一个运行高效、合作默契的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能够真正做到“从农场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但美国的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也存在监控计划的覆盖面不广、部门之间的沟通较少、检测设备投入滞后、监控计划针对性不强、检测质量控制不严等待改善之处;(4)日本是是世界上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最完善、监管措施最严厉的国家之一,其充分运用风险分析的原理,并按风险级别对进口动物源性食品进行监控检查、强化监控检查和命令检查,但由于其监控计划仅针对进口食品,加之日本厚生劳动省在制定和实施残留监控计划时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其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计划实际上已成为调控动物源性食品进口贸易的技术壁垒手段,而不是控制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工具。2.对欧盟、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的比较研究表明,我国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在法律法规体系、组织实施机构、技术支撑体系、残留监控计划实施等方面均存在不足,而法律地位的缺失是制约我国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进一步发展的最根本问题。3.由于法律依据的缺失和法律地位不明确是我国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不能成为控制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支持性和基础性体系的根本原因,因此应重点从完善我国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法律法规支持体系、明确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的法律地位、规范兽药管理、加强源头控制、落实企业自检自控责任、规范残留监控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建立风险预警电子信息系统、改革实验室体系和检测方法体系、加强检测质量控制等方面完善我国的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并大幅提高残留监控计划的取样量和覆盖范围,发挥残留监控计划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控制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论文首次对中国、欧盟、美国和日本的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总结和评估研究;首次对中国、欧盟、美国和日本的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法律法规体系和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首次提出了建立既符合我国现实国情,又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监控体系等效和接轨的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论文的研究目标在于建立既符合我国现实国情,又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监控体系等效和接轨的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我国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的科学发展和监管模式的科学转变提供决策支持,最终形成以源头监控为基础、过程控制为保证、随机抽检为验证的三位一体的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完善科学的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和新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不仅将提高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而且将大幅降低食品安全的管理成本。因此,论文研究成果的实施必将提高我国动物源性食品的整体安全水平,并为其它种类食品的安全控制提供示范效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出口蜂产品残留监控的关键环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出口蜂产品残留监控的关键环节(论文提纲范文)

(1)蜂蜜中五种抗病毒类药物残留分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Abbreviations)
1 绪论
    1.1 简介
    1.2 蜂蜜中兽药残留现状
    1.3 抗病毒药物毒性
    1.4 畜禽产品中抗病毒药物的检测方法
        1.4.1 生物芯片法
        1.4.2 传感器法
        1.4.3 免疫分析法
        1.4.4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和方法
2 蜂蜜中五种抗病毒药物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实际应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剂与材料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3 仪器条件
        2.1.4 标准品配制
        2.1.5 样品前处理
        2.1.6 定量方法
        2.1.7 方法学验证
        2.1.8 实际样品检测与应用
    2.2 实验结果
        2.2.1 方法学验证
        2.2.2 实际样品检测结果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样品前处理的优化
        2.3.2 仪器方法的优化
    2.4 小结
3 抗病毒类药物在蜂蜜中的残留消减规律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试剂与材料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仪器条件
        3.2.4 实验设计
        3.2.5 标准溶液配制
        3.2.6 样品前处理
        3.2.7 定量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常温实验
        3.3.2 高温实验
    3.4 结果分析
    3.5 小结
4 结论
    4.1 蜂蜜中五种抗病毒类药物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实际应用
    4.2 蜂蜜中五种抗病毒类药物的残留消减规律
创新点
附表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我国蜂产品行业发展问题、经验与对策研究 ——基于四川杜氏蜂皇蜂业有限公司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蜂产品行业现状研究
        1.2.1 国外现状
        1.2.2 国内现状
    1.3 我国蜂产品行业发展趋势
2 我国蜂产品行业发展历程
    2.1 总体概况
    2.2 我国蜂产品行业质量管理
    2.3 我国蜂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3 我国蜂产品行业存在的问题
    3.1 养殖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
    3.2 蜂产品销售经营环节存在的问题
    3.3 我国蜂产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3.3.1 出口蜂产品的质量问题
        3.3.2 缺少“优质优价”的市场公平体系
        3.3.3 出口贸易存在恶性竞争
        3.3.4 技术性贸易壁垒
4 我国蜂产品行业现有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行业原因分析
        4.1.1 蜂业管理体制
        4.1.2 养蜂业标准
        4.1.3 蜂产品质量保障水平
        4.1.4 蜂产品市场环境
        4.1.5 蜂产品业社会服务体系
    4.2 企业原因分析
        4.2.1 蜂产品企业现状
        4.2.2 蜂产品原料质量控制
        4.2.3 蜂产品开发
        4.2.4 蜂产品市场销售模式
        4.2.5 蜂产品品牌建设
5 实证分析:对四川杜氏蜂皇蜂业有限公司的调查
    5.1 公司发展概况
    5.2 成功经验
        5.2.1 建设现代的生产管理体制
        5.2.2 采用科学的养蜂技术
        5.2.3 坚持严格的质量控制
        5.2.4 积极参与行业合作
        5.2.5 注重科研投入与产品创新
        5.2.6 连续30年的出口美誉度
    5.3 “杜蜂王”对建立蜂产品高端品牌的探索
        5.3.1 “杜蜂王”品牌的定位
        5.3.2 “杜蜂王”产品分类及特质
        5.3.3 “杜蜂王”品牌在国内的推广
    5.4案例分析:杜蜂王”关于生产高品质蜂王荣的自然养蜂法
    5.5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我国蜂产品行业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 SPS 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外蜂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研究
        1.2.3 简要评价
    1.3 研究框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界定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卫生与植物卫生国际规制与措施实施的理论分析
    2.1 SPS 国际规制
    2.2 《SPS 协定》概述
        2.2.1 《SPS 协定》产生的背景
        2.2.2 《SPS 协定》适用范围与主要原则
    2.3 实施 SPS 措施的主要理论依据
        2.3.1 外部性理论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3 需求层次理论
        2.3.4 政府管理的公共利益理论
    2.4 进口方实施 SPS 措施对出口方贸易短期影响分析
        2.4.1 价格控制效应
        2.4.2 数量控制效应
        2.4.3 出口产品质量变化效应
        2.4.4 市场转移效应
    2.5 小结
第三章 主要贸易伙伴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的实施
    3.1 中国主要出口市场 SPS 措施的实施分析
        3.1.1 美国涉农 SPS 措施实施分析
        3.1.2 欧盟涉农 SPS 措施实施分析
        3.1.3 日韩涉农 SPS 措施实施分析
    3.2 小结
第四章 中国蜂业质量安全管理与生产贸易
    4.1 中国的蜂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4.1.1 管理体系
        4.1.2 法规体系
        4.1.3 标准体系
        4.1.4 检测体系
    4.2 中国蜂业生产
    4.3 中国蜂产品出口发展现状
        4.3.1 蜂产品出口结构与数量
        4.3.2 蜂产品出口地理方向
        4.3.3 出口蜂产品的原产地分布
    4.4 中国蜂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4.5 小结
第五章 蜂产品国际贸易中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的实施与影响
    5.1 近年 WTO 的蜂产品相关通报分析
        5.1.1 总体情况
        5.1.2 SPS 通报措施
    5.2 蜂产品主要进口市场存在的 SPS 分析
        5.2.1 日本
        5.2.2 欧盟
        5.2.3 美国
        5.2.4 中外质量安全要求比较
    5.3 近年中国蜂产品在主要出口市场的受阻情况
        5.3.1 美国
        5.3.2 欧盟
        5.3.3 日本和韩国
        5.3.4 案例分析:SPS 措施和浙江省蜂产品出口
    5.4 中国蜂产品遭受 SPS 措施影响主观原因分析
        5.4.1 质量安全意识较弱
        5.4.2 蜂业本身发展滞后
        5.4.3 管理协作体系不健全
        5.4.4 蜂产品市场发展不平衡
    5.5 小结
第六章 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实证分析:以蜂蜜为例
    6.1 SPS 措施对中国蜂蜜出口市场表现的影响
        6.1.1 出口市场的变化
        6.1.2 市场占有率的变化
        6.1.3 贸易竞争力的变化
    6.2 SPS 措施对中国蜂蜜出口的影响: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6.2.1 模型的理论依据
        6.2.2 模型设计
        6.2.3 数据来源
        6.2.4 模型结果
        6.2.5 分析与讨论
    6.3 小结
第七章 中国蜂产品出口应对国际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挑战的综合对策
    7.1 转变观念,从更高的层次认识蜂业生产
    7.2 增进管理,健全完善管理协作体系与职能
    7.3 有效预警,建立收集-传递-分析-运用高效运转的信息支撑体系
        7.3.1 信息的收集
        7.3.2 信息的传递
        7.3.3 信息的分析
        7.3.4 信息的运用
    7.4 以科技为核心,针对国际 SPS 重点夯实生产源头基础
        7.4.1 建设完善蜂业标准体系
        7.4.2 强化蜂业生产基础条件
        7.4.3 实行适度的养蜂规模化生产
        7.4.4 加强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推广与指导
        7.4.5 针对质量安全热点问题开展相应研究
    7.5 调整市场发展战略实现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发展
    7.6 小结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1.1 SPS 实施现状与发展趋势
        8.1.2 SPS 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
        8.1.3 中国对国际 SPS 挑战的应对
    8.2 研究结论
    8.3 主要创新点
    8.4 下一步研究需要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动物可食性组织中兽药多残留检测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立项依据
    1.2 快速溶剂萃取法在药物残留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1.2.1 快速溶剂萃取法的历史和原理
        1.2.2 快速溶剂萃取法的优越性
        1.2.3 快速溶剂萃取法的最新进展
        1.2.4 快速溶剂萃取法在农药和兽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2 四环素类分析方法研究
    2.1 材料方法
        2.1.1 药品
        2.1.2 化学品和试剂材料
        2.1.3 动物和样品
        2.1.4 仪器设备
        2.1.5 定量方法建立
        2.1.6 确证方法建立
        2.1.7 稳定性试验
        2.1.8 动物试验
    2.2 结果
        2.2.1 定量方法结果
        2.2.2 确证方法结果
        2.2.3 稳定性试验结果
        2.2.4 动物试验结果
    2.3 讨论
        2.3.1 测定条件的选择
        2.3.2 样品前处理条件的选择
    2.4 小结
3 磺胺类分析方法研究
    3.1 材料方法
        3.1.1 药品
        3.1.2 化学品和试剂材料
        3.1.3 动物和样品
        3.1.4 仪器设备
        3.1.5 定量方法建立
        3.1.6 确证方法建立
        3.1.7 稳定性试验
        3.1.8 动物试验
    3.2 结果
        3.2.1 定量方法结果
        3.2.2 确证方法结果
        3.2.3 稳定性试验结果
        3.2.4 动物试验结果
        3.2.5 基质效应
    3.3 讨论
        3.3.1 分析条件的选择
        3.3.2 样品前处理条件的选择
    3.4 小结
4 氟喹诺酮类分析方法研究
    4.1 材料方法
        4.1.1 药品
        4.1.2 化学品和试剂材料
        4.1.3 动物和样品
        4.1.4 仪器设备
        4.1.5 定量方法建立
        4.1.6 确证方法建立
        4.1.7 稳定性试验
        4.1.8 动物试验
    4.2 结果
        4.2.1 定量方法结果
        4.2.2 确证方法结果
        4.2.3 稳定性试验结果
        4.2.4 动物试验结果
        4.2.5 基质效应
    4.3 讨论
        4.3.1 分析条件的选择
        4.3.2 样品前处理条件的选择
    4.4 小结
5 环丙氨嗪及其代谢物分析方法研究
    5.1 材料方法
        5.1.1 药品
        5.1.2 化学品和试剂材料
        5.1.3 动物和样品
        5.1.4 仪器设备
        5.1.5 定量方法建立
        5.1.6 确证方法建立
        5.1.7 稳定性试验
        5.1.8 动物试验
    5.2 结果
        5.2.1 定量方法结果
        5.2.2 确证方法结果
        5.2.3 稳定性试验结果
        5.2.4 动物试验结果
    5.3 讨论
        5.3.1 分析条件的选择
        5.3.2 样品前处理条件的选择
    5.4 小结
6 甲脒类分析方法研究
    6.1 材料方法
        6.1.1 药品
        6.1.2 化学品和试剂材料
        6.1.3 动物和样品
        6.1.4 仪器设备
        6.1.5 定量方法建立
        6.1.6 确证方法建立
        6.1.7 稳定性试验
        6.1.8 动物试验
    6.2 结果
        6.2.1 定量方法结果
        6.2.2 确证方法结果
        6.2.3 稳定性试验结果
        6.2.4 动物试验结果
    6.3 讨论
        6.3.1 测定条件的选择
        6.3.2 样品前处理条件的选择
    6.4 小结
7 全文创新性总结
8 文献综述
    8.1 蜂药的使用现状及残留危害
    8.2 蜂产品残留研究的现状
        8.2.1 样品前处理方法
        8.2.2 检测方法
    8.3 蜂产品残留研究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萌芽与发展
        1.2.2 世界主要国家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研究
        1.2.3 中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发展
        1.2.4 中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1 总体思路与框架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资料来源
    1.5 主要特点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理论分析
    2.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内涵和外延
        2.1.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概念和特点
        2.1.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管理原则
        2.1.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功能作用
    2.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理论基础
        2.2.1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产业生态学理论
        2.2.4 环境外部性理论
    2.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理论发展
        2.3.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原理
        2.3.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生态系统
        2.3.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生态模型
        2.3.4 无公害农产品的物品属性
第三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构成要素分析
    3.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1.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探索和形成
        3.1.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的发展
        3.1.3 中国农产品主导生产方式的分析
    3.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标准体系分析
        3.2.1 产地环境的管理与标准
        3.2.2 农业投入品的管理与标准
        3.2.3 生产过程的管理与标准
        3.2.4 产品的质量标准
    3.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主体组成结构分析
        3.3.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主体类型分析
        3.3.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主体比例构成及发展趋势
    3.4 制度和体系队伍的建设情况分析
        3.4.1 工作制度建设
        3.4.2 体系队伍建设
第四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施绩效分析
    4.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取得的成果
        4.1.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特点的形成
        4.1.2 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影响力的扩大
        4.1.3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快速提升
    4.2 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态势分析
        4.2.1 组织化和规模化发展的分析研究
        4.2.2 市场化发展的分析
        4.2.3 产业化发展成效的实例分析
    4.3 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典型模式的形成
        4.3.1 都市无公害农产品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4.3.2 综合农场产业化生产模式
        4.3.3 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4.3.4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4.4 生态环境作用和影响的实证研究——以黑龙江农垦红兴隆分局为例
        4.4.1 黑龙江农垦红兴隆分局基本概况
        4.4.2 红兴隆分局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主要措施
        4.4.3 取得的成效
        4.4.4 红兴隆分局产地环境评价
第五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运行评价分析
    5.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的运行分析
        5.1.1 标准体系建设的整体情况分析
        5.1.2 标准体系运行作用和效果的分析
    5.2 生产主体的实施效果分析
        5.2.1 生产主体实施的现状分析
        5.2.2 实证分析1——无公害农产品申报材料现状分析
        5.2.3 实证分析2——生产者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评价分析
    5.3 无公害农产品市场情况的分析
        5.3.1 无公害农产品消费市场的现状分析
        5.3.2 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评价的实证分析
第六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运行的对策
    6.1 科学优化标准体系,提升标准科技水平
        6.1.1 深入研究,科学制定产地环境质量和产品标准
        6.1.2 分层次优化生产操作规程,增强标准针对性应用
    6.2 培育生产主体,引领中国现代农业生产
        6.2.1 因地制宜,扶持主体采用适宜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6.2.2 提高服务能力,鼓励主体运用现代化的组织和管理理念生产
        6.2.3 加强引导,促使主体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农产品可追溯
    6.3 完善制度建设,保障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可持续发展
        6.3.1 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服务监管能力
        6.3.2 建立以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条件的产地准出制度
        6.3.3 推行以无公害农产品为基础的市场准入制度
第七章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选择与构想
    7.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SWOT 分析
        7.1.1 优势(Strengths)
        7.1.2 劣势(Weaken)
        7.1.3 机遇(Opportunities)
        7.1.4 制约(Threats)
    7.2 构建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选择与保障
        7.2.1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选择
        7.2.2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保障要求
    7.3 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战略构想
        7.3.1 创建无公害农产品国家安全品牌阶段
        7.3.2 全面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阶段
        7.3.3 实现现代农业基本要求的发展阶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7)基于蜂农生产行为的蜂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与不足
2 相关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农产品质量安全理论研究
        2.1.2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生产者行为研究
        2.1.3 蜂产业生产、消费及贸易研究
        2.1.4 蜂蜜标准研究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理论研究
        2.2.2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农户生产行为研究
        2.2.3 蜂产业生产、消费及贸易研究
        2.2.4 蜂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研究
    2.3 分析与评价
3 蜂产业发展及质量安全管理现状
    3.1 我国蜂产业发展现状
    3.2 我国蜂产业质量安全管理现状
        3.2.1 管理体系现状
        3.2.2 法律法规现状
        3.2.3 标准体系现状
    3.3 我国典型省份蜂产业发展及管理现状
        3.3.1 浙江省蜂业发展及管理现状
        3.3.2 河南省蜂业发展及管理现状
        3.3.3 福建省蜂业发展及管理现状
        3.3.4 湖北省蜂业发展及管理现状
        3.3.5 黑龙江省蜂业发展及管理现状
        3.3.6 江西省蜂业发展及管理现状
    3.4 蜂产品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
        3.4.1 药物残留问题
        3.4.2 掺假造假问题
        3.4.3 生产不成熟蜜问题
    3.5 蜂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3.5.1 蜜蜂饲养管理技术落后
        3.5.2 检测标准不健全与检测技术的局限
        3.5.3 法律法规不健全
        3.5.4 缺少优质优价机制
        3.5.5 监管力度不够
4 蜂农生产行为描述性统计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4.2 蜂农质量安全认知情况
        4.2.1 对蜂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的认知
        4.2.2 对认证蜂产品的认知
        4.2.3 对蜂产品存在问题的认知
    4.3 蜂农使用蜂药情况
        4.3.1 购买蜂药时关心的问题
        4.3.2 禁用蜂药的认知程度
    4.4 成熟蜜生产意愿
    4.5 参与组织化程度
    4.6 接受质量安全培训情况
    4.7 养蜂技术获取渠道
        4.7.1 养蜂治病用药技术
        4.7.2 养蜂生产技术获取渠道
    4.8 养蜂生产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
    4.9 蜂产品销售情况
        4.9.1 蜂产品销售渠道
        4.9.2 销售蜂产品时面临的主要困难
    4.10 对同行生产行为的评价
    4.11 对政府措施的需求
5 蜂农质量安全生产行为计量经济模型分析
    5.1 研究框架
    5.2 研究假设
    5.3 模型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5.3.1 数据来源
        5.3.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5.4 变量的选择
        5.4.1 被解释变量
        5.4.2 解释变量
    5.5 计量模型的建立
    5.6 模型估计结果
    5.7 结果分析
        5.7.1 蜂农自身特征
        5.7.2 蜂农家庭特征
        5.7.3 微观影响因素
        5.7.4 宏观影响因素
6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1.1 蜂农对质量安全认知程度较高
        6.1.2 蜂农质量安全生产积极性不高
        6.1.3 产业组织化对蜂产品质量安全的作用为负
        6.1.4 政府及制度的作用影响巨大
    6.2 政策建议
        6.2.1 加强对蜂农质量安全生产知识的教育与培训
        6.2.2 建立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
        6.2.3 提高产业组织的积极作用
        6.2.4 加大政府对蜂农的支持力度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基于食品贸易发展的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方法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课题结构
    1.5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和研究范围
        2.1.1 食源性危害和食源性疾病
        2.1.2 食品安全
        2.1.3 SPS 和TBT 协议
    2.2 食品安全科技现状及发展趋势
        2.2.1 风险分析
        2.2.2 食品安全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
        2.2.3 食品安全控制技术
        2.2.4 食源性危害关键技术
第三章 进出口食品安全的新要求及对中国食品贸易的影响
    3.1 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解析
        3.1.1 实施背景
        3.1.2 主要内容
        3.1.3 基于科学性的评判
        3.1.4 实施前后中日农产品出口制度的比较
    3.2 欧盟新食品安全法规的内容及特点
        3.2.1 欧盟食品法((EC)No.178/2002)
        3.2.2 欧盟食品卫生条例((EC)No.852/2004)
    3.3 食品安全标准与食品贸易:理论分析框架
        3.3.1 食品贸易中止
        3.3.2 食品贸易进行
        3.3.3 协商解决
    3.4 国际食品安全新标准对中国食品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3.4.1 世界茶叶贸易现状分析
        3.4.2 以植物源性食品茶叶为例的实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进出口食品的安全性考察
    4.1 出口食品
        4.1.1 出口贸易量
        4.1.2 出口的主要品种
        4.1.3 出口的市场结构
        4.1.4 出口食品的安全性
    4.2 进口食品
        4.2.1 进口食品贸易情况与主要品种
        4.2.2 进口食品安全性
        4.2.3 问题进口食品的典型性案例
    4.3 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性的未来趋势
        4.3.1 对进口食品需求量扩大将进一步诱发安全性问题
        4.3.2 出口食品的安全性面临巨大考验
第五章 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技术构成与发展态势
    5.1 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技术构成
        5.1.1 风险评估技术
        5.1.2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5.1.3 主要污染物残留控制技术
        5.1.4 食品生产、加工、储藏、包装与运输过程中安全性控制技术
    5.2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与科技支撑体系的关系
    5.3 主要食品贸易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相关技术发展态势
        5.3.1 国际食源性(化学性与生物性)危害关键检测技术发展态势
        5.3.2 国际食源性疾病的危害监测和预警技术发展
        5.3.3 食源性危害的人群暴露评估和健康效应研究
        5.3.4 食品安全性评价技术发展态势
        5.3.5 食品供应过程安全控制技术发展态势
第六章 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发展演化、基本构成
    6.1 全球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发展演化
        6.1.1 全球食品安全管理模式
        6.1.2 全球食品安全管理发展演变
    6.2 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构成及其发展演变
        6.2.1 我国食源性危险评估技术的发展
        6.2.2 中国食品安全预警系统的建立
        6.2.3 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及技术的发展
        6.2.4 中国主要污染物残留控制技术的发展
        6.2.5 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储藏、包装与运输过程中安全性控制技术的发展
    6.3 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特点
        6.3.1 食源性危害性评估技术:初显成效但应用面仍较为局限
        6.3.2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标准体系落后且技术水平不高
        6.3.3 主要污染物残留控制技术:效果良好但覆盖的污染物数量有限
        6.3.4 安全性控制技术:优先应用于大城市而链条较短
    6.4 我国食品安全技术需求与国际食品安全新要求的匹配性
        6.4.1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匹配情况
        6.4.2 兽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匹配情况
    6.5 我国现行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相关评价
        6.5.1 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下的食品安全科技支撑
        6.5.2 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取得的成就
        6.5.3 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与食品出口稳定增长:以浙江省蜂产品及水产品为例
        6.5.4 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与出口食品安全保障
        6.5.5 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有没有保障进口食品安全?
第七章 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国际经验
    7.1 主要发达国家科技支撑下的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7.1.1 美国
        7.1.2 欧盟
        7.1.3 加拿大
        7.1.4 日本
    7.2 发达国家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发展趋势
        7.2.1 立法与时俱进,注重实效
        7.2.2 致力于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
        7.2.3 检验检测快速化、智能化、便携化
        7.2.4 食品安全追溯技术的发展趋势:RFID 技术与条码技术有机结合
        7.2.5 食品安全的全程控制化
    7.3 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
        7.3.1 管理决策部门非常强调公共健康和消费者福利
        7.3.2 采用更加严格且范围更广的食品安全标准
        7.3.3 确保食品安全的HACCP 的采用
        7.3.4 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责任
        7.3.5 实行食品溯源管理制度
        7.3.6 全面推行危险性分析方法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差距:基于国际比较
    8.1 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8.1.1 检测技术
        8.1.2 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源加工食品安全性评估
        8.1.3 全程控制技术
    8.2 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检验检疫资源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8.2.1 检测机构设置和能力验证
        8.2.2 检验检疫资源开发利用
        8.2.3 检验检疫机构中人员配置
    8.3 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8.3.1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布控
        8.3.2 食品质量安全法规
        8.3.3 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8.3.4 缺乏食品安全系统监测与评价材料
        8.3.5 危机确认—应急和预警体系与国外差距很大
第九章 完善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若干建议
    9.1 完善检验检疫监测体系
        9.1.1 科学设置检验检测机构,合理整合检验检测资源
        9.1.2 加强检验检疫核心技术研究
        9.1.3 完善第三方检测及认证机构
    9.2 加强食品安全软科学的研究
        9.2.1 探讨加强企业诚信经营的措施
        9.2.2 研究应对国际上食品安全贸易壁垒的措施
        9.2.3 客观评价科研成果
    9.3 继续加大对食品安全科研工作的投入
        9.3.1 加大国家财政支持力度
        9.3.2 建立健全促进食品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激励机制,培育企业成为食品安全科技投入的主体对象
主要研究结论
研究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蜂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论
    1.1 国内外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研究现状
        1.1.1 追溯和追溯系统的定义
        1.1.2 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引入
        1.1.3 农产品追溯系统组成的相关技术和流程
        1.1.4 国外农产品追溯系统的研究进展
        1.1.5 我国农产品追溯系统的基本情况和不足
    1.2 主要蜂产品进出口国蜂业和蜂产品市场概况
        1.2.1 蜂业和蜂产品概述
        1.2.2 主要蜂蜜进出口国蜂业和蜂蜜市场概况
    1.3 中国蜂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和出口所面临的困境
    1.4 蜂产品供应链管理
        1.4.1 蜂产品供应链
        1.4.2 蜂产品供应链伙伴关系的管理
    1.5 建立蜂产品安全追溯系统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系统实现的主要技术
    2.1 数据采集技术
        2.1.1 蜂产品产地信息采集设备和系统
        2.1.2 蜂产品收购加工信息采集设备和系统
    2.2 EAN/UCC国际编码体系
        2.2.1 EAN.UCC系统简介
        2.2.2 追溯编码方案
    2.3 MICROSPFT.NET平台
        2.3.1 Microsoft.NET技术框架构成
        2.3.2.NET框架(.NET Framework)概要
    2.4 数据库技术
        2.4.1 MS 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
        2.4.2 ADO.NET技术
第三章 系统分析与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1.1 功能性需求分析
        3.1.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2 系统可行性分析
        3.2.1 方案的可行性
        3.2.2 系统开发技术的可行性
        3.2.3 已完成的工作基础
    3.3 系统开发运行环境设计
        3.3.1 系统运行环境
        3.3.2 系统开发环境
    3.4 系统数据库设计
        3.4.1 蜜蜂养殖环节数据信息
        3.4.2 原料收购商环节数据信息
        3.4.3 原料加工商环节数据信息
        3.4.4 销售环节数据信息
        3.4.5 蜂产品溯源数据流通
    3.5 系统结构与功能设计
第四章 系统开发与实现
    4.1 系统功能模块初步实现
        4.1.1 用户登录功能模块
        4.1.2 管理员管理功能模块
        4.1.3 非管理员内部用户管理功能模块
        4.1.4 外部用户管理功能模块
        4.1.5 系统信息录入功能模块
        4.1.6 系统追溯查询功能模块
    4.2 系统的运行效果
        4.2.1 系统首页和用户登录界面
        4.2.2 关键控制点管理界面
        4.2.3 追溯查询界面
        4.2.4 标准管理界面
        4.2.5 系统帮助与说明界面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中国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立题依据
    1.2 国内外同类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目标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1.1 中国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研究
        1.3.1.2 欧盟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研究
        1.3.1.3 美国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研究
        1.3.1.4 日本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研究
        1.3.1.5 中国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建设对策研究
        1.3.2 研究目标
        1.3.3 技术难点
        1.3.4 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与实施方案
2 中国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及其实施情况评估研究
    2.1 法律法规体系
        2.1.1 与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有关的法规
        2.1.1.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2.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2.1.1.3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2.1.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2.1.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2.1.2 关于食品安全的法规标准
        2.1.3 关于食品安全的部门规章
        2.1.3.1 动物卫生控制
        2.1.3.2 出口肉类、水产品及蜂蜜生产加工卫生安全控制
        2.1.3.3 出口食品企业注册管理
        2.1.4 农药管理
        2.1.5 关于兽药管理的法规和标准
        2.1.5.1 兽药管理条例
        2.1.5.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
        2.1.5.3 发布的其他有关兽药管理规章
        2.1.5.4 兽药残留限量标准
        2.1.5.5 兽药休药期标准
        2.1.6 关于兽药的管理
        2.1.6.1 兽药质量工业监督抽样管理
        2.1.6.2 兽药的使用管理
        2.1.6.3 兽药名称的管理
        2.1.6.4 兽药标签和说明书的管理
        2.1.6.5 人用药品转为兽用药品的管理
        2.1.6.6 关于饲料药物添加剂的管理
        2.1.6.7 进口兽用生物制品粘贴用标签管理制度
        2.1.6.8 有关渔药管理的规定
        2.1.7 关于出口食品加工储运卫生控制的规定
        2.1.8 关于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要求
        2.1.9 关于《食品召回管理规定》
    2.2 组织实施机构
        2.2.1 管理机构
        2.2.1.1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质检总局)
        2.2.1.2 农业部
        2.2.1.3 残留监控体系运行的保障机构
        2.2.2 执行机构
        2.2.3 兽药管理体系
        2.2.4 出口定向(EOS)系统
        2.2.5 国家残留监控中各级单位之间的关系
        2.2.6 国家残留监控计划的制定
        2.2.6.1 国家残留监控计划制定的原则
        2.2.6.2 国家残留物质监控计划包括的要素
        2.2.6.3 有关年度监控计划的制订
    2.3 技术支撑体系
        2.3.1 残留监控基准实验室
        2.3.2 残留监控批准实验室
    2.4 执行和实施情况
        2.4.1 质检系统有关残留监控计划实施要求
        2.4.1.1 直属局制定实施方案
        2.4.1.2 年度监控计划的总结
        2.4.1.3 监控计划的实施流程
        2.4.2 农业系统有关残留监控计划实施要求
        2.4.2.1 实施流程
        2.4.2.2 实施要求
        2.4.2.3 阳性结果处理程序
        2.4.2.4 有关残留监控各机构的实施过程中相互关系
        2.4.3 残留监控计划的实施情况
        2.4.3.1 有关监控对象
        2.4.3.2 残留监控物质的种类与名录
        2.4.3.3 残留监控取样数量、结果数与项目情况
        2.4.3.4 取样程序、送样程序的建立与完善
        2.4.3.5 监控地区和抽样检测任务
        2.4.3.6 农业部实施残留监控计划情况
        2.4.4 近几年残留监控总超标率统计情况
        2.4.5 残留监控相关工作
    2.5 小结
        2.5.1 应提高我国残留监控计划的法律地位
        2.5.2 应建立制定和实施残留监控计划的基本规定和操作规程
        2.5.3 应加强农业系统和质检系统的信息沟通、交流和共享
        2.5.4 应规范分析方法标准操作程序的转化和验证
        2.5.5 应建立阳性样品处理的操作规范
        2.5.6 应进一步提高残留监控计划的针对性
        2.5.7 应实施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师管理制度
        2.5.8 应建立兽医证制度,规范兽药的管理
        2.5.9 应建立结果反馈及数据传递的电子系统
        2.5.10 应扩大中国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计划中水产类的监控项目范围
        2.5.11 应建立不合格结果的快速预警系统
        2.5.12 支撑残留监控的实验室体系和检测方法体系有待改革
3 欧盟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及其实施情况评估研究
    3.1 法律法规体系
        3.1.1 概述
        3.1.2 欧盟有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3.1.2.1 欧盟食品安全白皮书
        3.1.2.2 欧盟178/2002号法令
        3.1.2.3 其他欧盟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3.1.3 欧盟有关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的法规
        3.1.3.1 欧盟的兽药残留管理法规进程
        3.1.3.2 动物源性食品监控法律体系
        3.1.3.3 有关欧盟96/23/EC指令
        3.1.4 欧盟的兽药残留检测方法验证的规定
    3.2 组织实施机构
        3.2.1 欧盟残留监控的组织机构
        3.2.1.1 欧盟食品安全局
        3.2.1.2 欧盟公众健康、消费者保护总司
        3.2.1.3 欧盟食品与兽医办公室
        3.2.2 欧盟的兽药残留监控的实施
        3.2.2.1 欧盟兽药管理体系
        3.2.2.2 欧盟的食品进口管理体系
        3.2.2.3 快速预警系统
        3.2.2.4 欧盟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
        3.2.2.5 对非欧盟成员国的规定
        3.2.2.6 针对第三国的有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
    3.3 技术支撑体系
        3.3.1 欧盟基准实验室
        3.3.2 成员国基准实验室
        3.3.3 成员国检测实验室
    3.4 执行和实施情况
        3.4.1 概述
        3.4.2 欧盟各国残留监控计划实施情况
        3.4.2.1 欧盟法规的具体落实和转化问题
        3.4.2.2 组织机构的职能分工问题
        3.4.2.3 残留监控计划的执行
    3.5 小结
        3.5.1 欧盟残留监控体系的特点
        3.5.2 存在的问题
4 美国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及其实施情况评估研究
    4.1 法律法规体系
        4.1.1 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Federal Food,Drug and Cosmetic Act)
        4.1.1.1 框架结构
        4.1.1.2 职责范围
        4.1.1.3 对食品中残留物质的要求
        4.1.1.4 进出口管理
        4.1.2 联邦肉类检查法(Federal Meat Inspection Act)
        4.1.2.1 框架结构
        4.1.2.2 职责范围
        4.1.2.3 对残留的要求
        4.1.3 联邦禽肉产品检查法(Poultry Products Inspection Act)
        4.1.3.1 框架结构
        4.1.3.2 职责范围
        4.1.3.3 对残留物质的主要要求
        4.1.3.4 进出口管理
    4.2 组织实施机构
    4.3 技术支撑体系
        4.3.1 兽药残留标准和检测方法
        4.3.1.1 兽药残留限量标准
        4.3.1.2 兽药残留检测方法标准
        4.3.2 残留物监控实验室的分工
    4.4 执行和实施情况
        4.4.1 监控计划种类
        4.4.2 监控目的和对象
    4.5 小结
        4.5.1 美国残留监控体系的特点
        4.5.1.1 职责清晰 协同监管
        4.5.1.2 科学决策 广泛参与
        4.5.1.3 人员充足 确保安全
        4.5.1.4 预防为主 系统完善
        4.5.1.5 合理用药 标准严格
        4.5.1.6 计划明确 结果有效
        4.5.2 存在问题
        4.5.2.1 监控计划制订的覆盖面不足
        4.5.2.2 部门之间的沟通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4.5.2.3 检测设备的投入不够大
        4.5.2.4 监测的目标物质未能全面反映实际情况
        4.5.2.5 实验室检测质量控制有待进一步提升
5 日本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及其实施情况评估研究
    5.1 法律法规体系
        5.1.1 概述
        5.1.2 法律法规体系的组成
        5.1.3 有关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的法律法规体系
        5.1.3.1 法律法规
        5.1.3.2 日本的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制度
        5.1.3.3 日本兽药的生产、销售、使用规定
    5.2 组织实施机构
        5.2.1 中央政府执行机构
        5.2.1.1 农林水产省
        5.2.1.2 厚生劳动省
        5.2.1.3 食品安全委员会
        5.2.2 地方政府执行机构
        5.2.3 进口食品的查验
        5.2.3.1 进口食品的查验形式
        5.2.3.2 对违规的处罚措施
        5.2.3.3 命令检查的解除条件
        5.2.4 日本有关残留监测工作方面
        5.2.5 残留检测的机构
    5.3 技术支撑体系
        5.3.1 标准体系概述
        5.3.2 药物残留的最高限量标准
        5.3.3 日本官方检测方法标准体系
        5.3.4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
    5.4 执行和实施情况
        5.4.1 有关日本食品残留监控计划概述
        5.4.1.1 实施2006年度进口食品监视指导的基本构想
        5.4.1.2 从产地及其他方面来看应重点实施监视指导项目的相关事项
        5.4.1.3 出口国卫生对策的推进
        5.4.1.4 指导进口方实施自主卫生管理的相关事项
        5.4.1.5 违反法律时的处理
        5.4.1.6 其他监视指导实施的必要事项
        5.4.2 进口食品等残留计划实施要项(公共事项)要点
        5.4.3 2006年度残留监控计划有关动物源性食品部分
        5.4.3.1 畜、水产品的残留监控检查实施要项
        5.4.3.2 在2006年度动物产品监控项目数
        5.4.4 有关年度进口食品监视指导计划的监视指导结果
        5.4.4.1 日本2006年度进口食品监视指导计划的监视指导结果
        5.4.4.2 2006年度动物产品监控结果
        5.4.5 实施情况评估
        5.4.5.1 有法律和法规作为监控计划的依据
        5.4.5.2 充分应用风险评估原理
        5.4.5.3 进口食品监控指导计划覆盖面广
        5.4.5.4 检验检疫经费有保障
    5.5 小结
        5.5.1 日本残留监控体系的特点
        5.5.2 存在问题
6 中国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的建设对策
    6.1 欧盟、美国、日本与中国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比较
        6.1.1 法律法规体系比较
        6.1.1.1 食品安全基本法律法规比较
        6.1.1.2 残留监控相关法律法规比较
        6.1.2 组织和实施机构比较
        6.1.3 技术支撑体系比较
        6.1.3.1 限量标准体系比较
        6.1.3.2 实验室体系比较
        6.1.3.3 检测方法体系比较
        6.1.4 残留监控计划实施情况比较
        6.1.4.1 欧盟
        6.1.4.2 美国
        6.1.4.3 日本
        6.1.4.4 中国
        6.1.4.5 比较
    6.2 中国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建设对策
        6.2.1 中国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法规支持体系建设对策
        6.2.1.1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对策
        6.2.1.2 残留监控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对策
        6.2.2 中国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的建设对策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8. 文献综述
    8.1 欧盟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现状
        8.1.1 欧盟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
        8.1.1.1 欧洲食品安全局
        8.1.1.2 欧盟公众健康、消费者保护部
        8.1.1.3 欧盟食品与兽医办公室
        8.1.2 欧盟主要成员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
        8.1.2.1 英国
        8.1.2.2 德国
        8.1.2.3 法国
        8.1.2.4 荷兰
        8.1.3 欧盟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
        8.1.4 欧盟的食品进口管理体系
    8.2 美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现状
        8.2.1 美国食品安全管理的基本机构
        8.2.2 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
        8.2.3 农产品生产规范
    8.3 日本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出口蜂产品残留监控的关键环节(论文参考文献)

  • [1]蜂蜜中五种抗病毒类药物残留分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D]. 王振东. 烟台大学, 2020(02)
  • [2]我国蜂产品行业发展问题、经验与对策研究 ——基于四川杜氏蜂皇蜂业有限公司的调查分析[D]. 杜波. 西南财经大学, 2014(02)
  • [3]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研究[D]. 戚亚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12)
  • [4]欧盟蜂蜜抗生素残留监控体系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 陈炯,李玉伟,宁准梅,贾英杰. 食品工业科技, 2013(15)
  • [5]动物可食性组织中兽药多残留检测关键技术研究[D]. 余欢.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6)
  • [6]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理论与实践[D]. 刘建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 [7]基于蜂农生产行为的蜂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对策研究[D]. 李赛男.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12)
  • [8]基于食品贸易发展的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研究[D]. 岳宁. 江南大学, 2010(08)
  • [9]蜂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研究[D]. 郭溪川.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1)
  • [10]中国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体系建设研究[D]. 李春风.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9)

标签:;  ;  ;  ;  ;  

出口蜂产品残留监测关键环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