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处方在急诊科的应用

健康教育处方在急诊科的应用

一、健康教育处方在急诊科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盛永琴,张莹[1](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田紫煜[2](2021)在《醒脑静早期干预急性中风循证评价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混合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中成药的合理规范使用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难点,而急性脑卒中诊疗环节复杂多样,进一步加大了此类研究的难点。醒脑静注射液说明书适应症提示其可同时用于脑出血和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且其为北京120急救车用于中风急救的唯一必备中成药。但真实世界中急性脑卒中诊疗环节复杂多样,临床医师对该药用于急性脑卒中的认知态度、使用规范程度以及是不是该早用尚无相关证据。目的旨在为醒脑静注射液在急性脑卒中的合理应用及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与开展提供多角度的证据依据。方法1.醒脑静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中风的循证证据再评价根据Cochrane协作网工作手册标准,通过系统检索7大中英文常用数据库,纳入有关醒脑静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ischemic stroke,AIS)和急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和或Meta分析,运用系统综述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2及证据质量评价工具GRADE对当前醒脑静治疗AIS、ICH的证据进行系统总结及证据质量评价。2.横断面调查:基于某三甲中医医院数据的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中风早期临床用药特征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调取北京某三甲中医院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期间HIS数据库,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住院,以“AIS”或“ICH”为第一诊断的患者,采集所有使用醒脑静注射液患者的电子病例基本信息及醒脑静使用情况、合并中药西药情况、神经功能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等信息,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基于频数与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卡方检验或非参检验筛选醒脑静不同使用时点、疗程、合并疾病、病情轻重(AIS患者入院NIHSS评分;ICH患者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再灌注治疗与患者出入院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index,BI)及NIHSS评分变化之间(出院与入院减少1分为临床最小有意义值)的影响因素,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对筛选的变量进行统计分析。3.临床医师对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中风的认知和态度基于研究2定量数据结果,采用焦点小组访谈的方式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对象为该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临床医师三个焦点组。使用Nvivo12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主题分析。4.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实践指南依从性稽查以AIS中西医早期基础治疗及中医诊疗规范为稽查主题,在研究2的864例AIS病例中按照患者姓名使用Excel进行随机排序,并通过随机函数随机抽取300例进行临床稽查,西医指南稽查参照2018《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中医指南则选取包含诊断、辨证论治及中药处方的相关指南。结果1.文献研究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35篇,经筛选后最终分别纳入醒脑静治疗AIS、ICH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10篇、13篇。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都非常低。纳入的AIS文献,共20个重要结局指标,有7个(35%)结局指标被评为低质量证据,有10个(50%)结局指标被评为极低质量证据,有3个(15%)结局指标被评为的中等质量证据。纳入的ICH文献,共36个重要结局指标,有2个(5.6%)结局指标被评为中等质量证据,有7个(19.4%)结局指标被评为证据质量低,有27个(75%)结局指标被评为证据质量极低。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与丹参注射液相比,醒脑静联合常规治疗可以降低AIS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与常规治疗相比,醒脑静可降低急性ICH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共10篇SR报告了轻微不良事件,且试验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无严重不良事件的报告。当前醒脑静辅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和急性脑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中所有研究均未关注治疗急性卒中的不同用药时点以及病情的轻重程度,纳入的研究质量不高,当前的研究无法对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卒中有效性及安全性下肯定结论;2.醒脑静治疗急性中风早期临床用药特征及与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共调取1024例患者,最终符合急性期诊断的急性ICH患者46例;AIS患者864例。2.1急性脑出血用药特征分析:46例急性ICH患者中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人数为33例,该医院醒脑静在急性ICH患者中使用率为71.7%。33例使用醒脑静的患者中11例由120急救车送至入急诊(占33.3%),在急救车开始使用醒脑静1例(占所有脑出血患者的3%);20例患者由急诊收治入院(60.6%),共有22例(66.7%)在急诊开始使用醒脑静;33例患者发病6小时内开始使用醒脑静的使用率最高达51.5%(17例);合并使用西药中,天麻素注射液的使用率最高达81.8%(27例)。33例急性ICH患者中,入院出院BI评分共11例数据缺失,有效数据为22例。因原始病例中对ICH患者出血位置、出血量等是影响患者出院BI的关键因素信息数据的缺失,未对醒脑静不同干预时点等因素对ICH患者出院BI进行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2.2急性缺血性卒中用药特征分析:8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AIS患者中,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有167例,该医院醒脑静在AIS患者的使用率为19.3%。167例AIS患者,由急诊入院占比最高达70.1%(117例),由急救车送入院的患者27例,占比16.2%;在120急救车使用醒脑静1例(占所有AIS患者的0.6%);22例动静脉溶栓患者中,有2例在静脉溶栓前口服安宫牛黄丸,占比9.1%,12例患者在静脉溶栓后开始用醒脑静占比54.5%;AIS发病72小时后使用醒脑静占比最高达28.1%(47例);AIS患者首次使用醒脑静科室神经内科占比最高达74.8%(125例);合并西药使用最多的为阿托伐他汀,使用频率为88.02%(147例);合并使用中成药最多的为丹红注射液51.5%(83例)。预后相关性分析:167例AIS患者中,入院出院NIHSS评分共29例数据缺失,有效数据为138例。单因素分析卡方检验结果及非参检验提示,性别、醒脑静不同使用时点、入院NIHSS评分、合并高血压、既往脑出血以及再灌注治疗与AIS患者NIHSS变化具有相关性;不同用药时点与AIS患者出院BI相关性无统计学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性别、醒脑静不同使用时点(发病24小时内、发病72小时内)、高血压、既往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对AIS患者出院—入院NIHSS变化的影响不显着(P>0.05),而AIS发病6小时内使用醒脑静以及患者入院NIHSS评分是出入院NIHSS神经功能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AIS患者发病6小时内使用醒脑静是6小时后使用醒脑静的患者NIHSS神经功能改善的4.099倍(OR=4.099,95%CI 1.459-11.512)。3.定性访谈参与访谈的11位临床医师中,神经内科医师5人,神经外科医师3人,急诊科医师3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4人;西医背景2人,中医背景6人,中西医结合背景3人,工作年限2-25年不等,平均工作年限9.91年,访谈时间2021.1.24-1.28日。定性资料的结果显示,共获得5个主题,180个编码。必选项:意识障碍、AIS伴出血和渗血,而醒脑静的中医适应症如痰热证、火证等,中医临床大夫也会第一时间使用,而神经外科西医师及非脑病专业的急诊医师则不会第一时间用(影响因素主要是岗位性质原因、医保限制);用法用量则更多是根据个人用药习惯(对医保的解读不同);用药时点及用药顺序:溶栓后,立即使用醒脑静,或溶栓后24小时用(担心药物交互作用,加重出血风险),对于急性ICH则无特殊考虑;早用的态度(急救车用):支持(中医师认为需辨证使用),中立(西医师)。4.临床稽查4.1急性缺血性卒中西医指南临床稽查300例AIS患者影像学检查、溶栓、血压控制及抗板的治疗符合度为100%,NIHSS的评估达99.7%;而指南未推荐的神经保护剂使用率较高,此条符合度为53.3%;早期康复的符合度仅为13.3%;院内强化降脂的符合度为100%。4.2 急性缺血性卒中中医指南临床稽查中医诊断的符合度为95%,辨证分型的符合度为96.8%,而中草药的处方符合度为84.7%,中成药活血化瘀剂使用疗程等符合度为100%,但对于活血化瘀剂的使用时机,指南未给出明确推荐。结论1.混合方法研究结果提示,基于某三甲中医院167例住院病历横断面调查结果发现,发病6小时内与发病6小时后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相比,早期使用醒脑静注射液可能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具有相关性,虽然中医内科临床医师支持尽早使用醒脑静注射液,但当醒脑静与溶栓等再灌注治疗措施有时间冲突时,会存在用药顾虑,仍需要进一步前瞻性研究来验证疗效的因果关系;2.混合方法研究结果提示,该三甲中医院醒脑静注射液在中风急救的不同科室用药存在差异,很大原因是医保的限制,但医生对医保的解读并无统一标准;3.临床稽查发现:醒脑静辅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被调查医院中西医治疗方案与西医指南溶栓、血压、血糖控制、抗板、降脂治疗符合度较高;但神经保护剂的使用超出指南推荐范畴,病情稳定患者发病24小时后床旁康复的体现度较低,未来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在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中、西医医院对中医及西医常规诊疗的差异性。

孙文卓[3](2020)在《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了解老年急性胸痛患者特点,临床路径的发展现状及不足,设计开发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护理版临床路径;2.将构建的临床护理路径投入临床应用,研究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效果。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两部分:1.查阅国内外文献,结合临床案例分析,制定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护理临床路径表初稿。确定专家纳入标准及专家名单,运用两轮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法进行指标增减、修改,构建出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临床护理路径表。2.将构建的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临床护理路径表投入临床应用,选取2018年7月-2019年11月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就诊并进行急诊护理处治的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包括典型胸痛患者和不典型胸痛患者,共计305例。2018年7月-2019年3月为实施护理路径前阶段,共160例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4月-11月为实施护理路径阶段,共145例患者为观察组。通过比较实施前后两组患者分诊正确率、急诊处治时间等,验证临床护理路径表的应用效果。结果1.构建了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临床护理路径表,该临床护理路径包括接诊分诊,辅助检查、初步处理,解读检验结果、协助排查心梗,初步分流,协助鉴别诊断5个一级指标;包含院前处置、问诊内容、优先安置于抢救室就诊、做好转运准备等在内的25个二级指标;包含是否完成首次心电图采集、是否使用药物、MEWS评分、疼痛评分等在内的54个三级指标。两轮咨询问卷的回收率为100.00%、95.24%,专家意见提出率分别为61.90%、45.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65,判断系数0.982,熟悉程度0.748;两轮专家咨询,协调系数为0.23、0.30。2.通过该护理路径表在临床的使用,老年急诊胸痛患者分诊正确率从89.38%提高到96.55%(P<0.05);在急诊科的平均处治时间从51.99min缩短到39.86min(P<0.05);观察组患者处治后疼痛评分从5.23下降到2.16(P<0.05)。以上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在急诊科期间的医疗花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轮德尔菲咨询专家的权威性高、积极性高、协调程度好,表明对于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护理路径表,专家意见较一致,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可靠性。2.通过临床护理路径对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的应用,提高了护士对老年急性胸痛患者的分诊正确率,缩短了患者急诊处治时间,有利于缓解患者疼痛。可见急诊科对于老年胸痛患者的早期正确处治,取得了一定成效。该临床护理路径表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应用。

王亚[4](2020)在《急诊医护营养知识调查及基于股直肌变化建立营养风险评分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营养不良是困扰临床医生已久的公共卫生问题,因为营养不良所带来的临床实际问题对患者的远期预后影响颇为深远。近年来临床医生尤其是急危重症专业的医护人员都对营养支持方面十分重视,旨在为患者提供精细化、个体化且适当的临床营养支持方案。急危重症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复杂,单一的治疗方案并不能改善临床预后,但适当的营养支持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病情。目前急危重症患者的营养评估手段较为有限且复杂,而且准确性和时效性难以保证,许多临床研究表明需要根据重症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建立相应的营养评估手段。研究目的如何进行适当的营养支持治疗以及如何准确的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一直是临床医生所探讨的,目前很多研究都将目光放在重症监护室的住院患者身上,然而急诊以及急诊滞留患者的营养状态同样不容乐观,国外也仅有少量研究涉及急诊患者的营养状态评估方式,上述研究发现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评估手段在急诊患者身上实现均有限制,故本研究目的如下:1.通过网络调查问卷方式对全国急诊医护的营养支持治疗的认识现状进行调查并针对相应问题提出可行教学的方案或普及方式;2.通过评估急诊滞留患者的营养状态及股直肌超声变化更加简便的、适合急诊患者的营养风险评估系统或评分系统。研究方法第一部分通过网络调查问卷方式对全国范围内的急诊医护人员进行关于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以及自我评价的调查。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定性数据进行评价。用数据内容分析被来分析定性数据并得出结论。这个过程最初是由两位研究人员分别进行,结果进行了比较。并对分歧进行了讨论。并对有疑问数据进行复核,数据以例数(百分比)表示定性数据的可信性通过使用公开问题中有代表性的引文建立。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 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检验水准(α)为0.05。第二部分选择自2019年7月至12月进入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抢救室患者,观察其在急诊留观期间(最长至7天)基础情况变化并收集相应数据。收集所有入组患者基础状况(性别(gender)、年龄(age)、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白蛋白(albumin,ALB)、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评分、NUTRIC评分、股直肌厚度、主要疾病诊断、是否进行营养支持及营养支持治疗情况以及临床治疗与临床转归(出院是否存活)资料等。由急诊医护人员对在急诊滞留可能超过48小时以上的患者进行营养风险评分,不干预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决策;由一位高年资住院医师通过床旁超声测量并每日(即入院当天(d0)、入院第二天(d2)、入院第三天(d3)直到入院第七天)监测患者股直肌厚度变化,数据收集完毕后通过以下统计学分析方法(1)模型构建特征选择采用机器学习领域最优子集回归分析,探索可能的预测因子并建立预测模型。(2)对所有入组患者的基础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进而找出可能对结局存在影响的因子,在上述分析之后对变量之间行相关性分析和多重共线性分析,进一步通过将上一步筛选出的最佳组合变量作为自变量(X)将转归结果作为因变量(Y),用glm()函数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summary()函数展示β、SE、Wald 2、P 值,exp()函数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和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用 vif()函数计算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诊断预后影响因素之间的多重共线性。①模型的区分度:用plot.roc()函数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e,AUC),并确定预测概率的最佳临界值,使用roc.test()函数比较两个模型的AUC值是否有统计学差异;②模型的校准度:用val.prob()函数绘制校准图;③模型的拟合度:用gof()函数进行Hosmer and Lemeshow拟合优度(goodness of fit,GOF)检验。研究结果第一部分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2月20日期间收集来自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共计320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共300份。在完成问卷的300位急诊医护人员中职称主要为医生中以主治医师为主(33.3%,n=100),护理人员以主管护师为主(18.3%,n=55)。在急诊滞留患者的营养支持方面,大部分急诊医护认为对急诊患者进行营养治疗十分必要,尤其是主任医师对此方面比较重视。对于在急诊滞留超过48小时的患者,58.33%的急诊医护会主动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78.6%的初级职称医生不知道营养风险筛查指南,但大部分急诊医护对于应该对何种病人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有着普遍的认同,即对所有留观病人均应进行相关风险筛查,但因下列原因未能进:78.33%的医护人员认为病人周转较快,没有时间进行评估,70%的急诊医护人员认为现行的营养风险评估手段较为复杂,在急诊期间难以实施某些化验检查,另有28.33%的医护人员为营养评估为专科行为,在急诊没有必要。在临床营养知识的掌握情况方面,本调查发现对于营养不良分型概念方面,本次参与的急诊医护仅有10%的人对于营养不良分型的概念熟悉认知,其中高级职称对于营养分型的概念认知较其他职称的医护更为清楚;关于潜在高营养不良风险的疾病种类以及相关体征,大多数急诊医护知道慢性感染(95%,n=285)、急性胰腺炎(88.33%,n=265)、甲状腺功能亢进(88.33%,n=26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76.66%,n=230)以及其他(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种类为营养不良的高风险因素。关于对营养评估或临床营养的知识水平的自我认知,参与此次研究的急诊医护人员对于临床营养知识均有不足,不同职称之间没有差异(x=3.99±2.34,p=0.057);此次受访人员均认为营养评估或临床营养与急诊科的日常工作的相关,且不同职称之间没有差别;所有参与人员表示有兴趣学习相关临床营养知识,不同职称之间存在差异,主任医师职称的急诊医生对于进一步学习临床营养相关知识更感兴趣(x=6.25±2.23,p<0.001)。第二部分自2019年7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北京协和医院急诊抢救室1172名患者,其中751名因为急诊留观未超过48小时而排除,100名因处于恶液质状态(肿瘤晚期),70名患者因未满18岁而排除,45名患者因妊娠排除,40名患者因腿部皮肤或肌肉感染而除外,最终66名患者入组,其中男性40名,女性26名,平均年龄68岁。根据NUTRIC评分,将NUTRIC评分≥5的患者定义为高营养风险组,反之为低营养风险组。低营养风险组与高风险组的两组间基础临床资料比较发现两组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风险与高风险两组间临床评分及生化指标比较,年龄、ALB、APACHE Ⅱ、SOFA评分、NRS-2002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年龄、ALB、APACHE Ⅱ、SOFA评分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知APACHEⅡ评分在多因素logistic中的显着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APACHE Ⅱ评分越高,患者出现高营养风险的可能性越大(OR=1.659)。肌肉厚度各时间点两组间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入院第二天(d2)股直肌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当天(d0)、入院第三天(d3)股直肌厚度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风险、高风险治疗前后各时点间广义估计方程(GE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事后两两比较:低风险、高风险肌肉厚度变化分别为d0大于d2、d3,d2大于d3,有统计学意义。即无论营养风险高低两组患者的股直肌厚度均在都在逐步减小,但两组间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将全部变量纳入最全子集回归,根据贝叶斯信息准则(BIC)筛选出最优组合的个数,BIC得分最小时模型最优,同时采用adjr2最大时=0.75,最优组合为6个因素,最优组合是年龄、性别、机械通气与否、营养支持与否、肌肉厚度变化值、SOFA评分及APACHEⅡ评分是建立预测模型的最佳组合。将最优子集回归分析找到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结果显示如下,根据多因素回归分析的结果得到回归方程:P=1/(1+e^(-y))y=30.89383*机械通气+45.43792*肌肉厚度变化值+apache*5.1587-age*0.8713994-12.65335*gender+28.43666*营养支持-221.9343其中P为出现高营养风险的概率。且根据建立的回归模型的校准图(Hosmer-Lemeshow test P=0.119)证明通过了校准度检验。根据建立的回归模型的GOF检验的χ2值为1.675,GOF检验的P值为0.989,P=0.119,预测值与实际观测数据之间的拟合情况较好。最后使用列线图(Alignment Diagram),又称诺莫图(Nomogram图)对营养评分系统进行更加直观的呈现。研究结论第一部分本研究结果显示的不同职称急诊医护的临床营养知识存在差距,目前急诊医学教育需要为提高急诊医护的临床营养知识增加更多的相关培训,尤其需要加强针对初级职称急诊医护人员进行更加基础、规范的营养知识教育,进而可进一步提高急诊医护人员营养支持治疗的质量。第二部分本研究发现无论营养风险高低,患者的股直肌厚度在急诊滞留期间均都在逐步减小。本研究结合急诊临床实际情况建立了符合急诊的营养风险评分系统,便于急诊医护人员更加便捷识别出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

刘勇,赵宁宁[5](2019)在《PDCA循环应用于急诊科健康教育的价值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诊科是医院急症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复杂的科室,常见疾病有高血压,骨折,酒精中毒,急性上呼吸道疾病,每日需要第一时间收治并抢救大量不同类型的急诊患者,且患者流动性大,护理工作十分繁重,而健康教育作为护理工作的重要一部分,因为时间和人力有限,很容易出现一定的健康宣传教育不到位,效率不达预期等问题,进而导致很多患者

程淇[6](2019)在《健康传播视域下国内医疗剧发展研究(2016年-2018年)》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40年代开始,美国将健康医疗和社会问题结合起来作为研究课题,健康传播研究逐渐进入全世界学者的视野。自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大众开始把目光聚焦在与个人息息相关的“医疗与健康”领域。据近期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医学与健康”排在公众最感兴趣信息的首位。除了大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外,快速发展的媒体平台、媒介设备,也加强了受众与医疗健康的接近性,医疗健康信息的诉求不断提升。医疗剧作为健康传播的主要阵地,架通了医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的鸿沟,能够更加生动、具象地展示医务工作者的工作面貌,同时也传播相关的医学健康知识。2010年,《医者仁心》在国内上映,从故事背景到叙事结构,都真实完整地展示了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及生活状态,是内地首部以“全景式”视角展示医务工作的医疗剧。在随后的几年,中国国内医疗剧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如2012年的《心术》、2013年的《到爱的距离》、2014年的《产科医生》《青年医生》,2015年的《急诊室故事》《长大》等,医疗剧在国内的电视剧类型中也开始成为单独分类的影视剧种,日趋成熟。截止到2015年,国内医疗剧的发展到达一个新的阶段,不断结合国内的热点问题,形成了国产医疗剧的特色,国内对于医疗剧的研究也有了更加多元和丰富的文献。进入2016年,国内医疗剧又在15年爆发式的势头下,转入冷静的思考,2016年-2018年国内上映医疗剧五部,国内医疗剧的创作和传播又进入了全新的模式。根据文章对医疗剧的新定义,将2016至2018年中国国内(不包含港澳台地区)上映(电视平台和网络平台公开播放)的医疗剧作为分析对象,重点分析其传播特征,结合国内医疗剧发展的历程和发展的现状,并对比美国韩国的医疗剧特点,指出国内医疗剧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相应举措。文章总体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中国当下健康传播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同时针对国内外医疗剧的发展现状做出梳理,第二部分是医疗剧在不断创作和发展后的新定义及其功能和社会意义;第三部分是国内医疗剧的发展现状,同时根据选取的2016-至2018年的样本从5个维度做内容分析,指出当下国内医疗剧的传播特点;第四部分则从海外医疗剧入手,选取对国内医疗剧甚至是电视剧有巨大影响的美剧和韩剧入手,对比分析国内医疗剧与美国医疗剧和韩国医疗剧,在呈现方式和内容创作中的不同之处,浅析各自的可取之处;第五部分则是在分析了国内医疗剧的缺陷和优秀对象的优点后,指出国内医疗剧当下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医疗剧的创作、内容等方面,探寻国内医疗剧的发展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医疗剧模仿和借鉴过多,雷同的情节影响了医疗剧创作的独创性和医疗剧视野的开拓性;过度的情感化和偶像化导致医疗剧的内涵不断被削弱,行业性和专业性大打折扣;专业性、真实性的不足同样限制了国内医疗剧的发展。文章以内容分析法为主,结合健康传播领域研究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从5各维度对选取的样本进行内容分析,总结国内医疗剧的自身的特点和问题,同时对比美韩优质医疗剧,分析其可借鉴之处,并根据国内外医疗剧的分析对比提出国内医疗剧发展的对应意见。

蔡丽萍[7](2011)在《急诊科开展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健康教育能引导人们养成有益的健康行为,使之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急诊科患者具有数量多、年龄差异大、流动性强、涉及病种多、用药范围广、留院时间短等特点,而且其家属的心态和要求亦复杂多样,因此健康教育难度较大。为了提高

周玉芳[8](2000)在《健康教育处方在急诊科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

周倩倩[9](2020)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护理敏感指标的构建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循证医学和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的科学方法,构建急性颅脑损伤的护理敏感指标,为急性颅脑损伤护理质量的量化管理提供依据,为急诊护理人员评估、监测及改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护理质量提供参考工具。方法:本研究运用循证护理的科学方法制定中英文检索词及检索策略,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证据等级与质量评价标准对目标文献进行等级与质量评定,成立研究小组,包括15名临床护理专家,研究小组成员根据循证医学的系统评价法提取了23项急性颅脑损伤初级护理敏感指标并结合目标文献进行小组讨论确定各指标内涵,形成护理敏感指标初始指标池。根据初始指标池制定急性颅脑损伤护理敏感指标调查问卷,采用Delphi法对指标的重要性及内涵向来自六个省份47名函询进行两轮专家咨询,函询采用邮件的方式进行,按照Likert五级评分法对各指标内容进行评价。运用专家积极程度、专家权威系数(Cr)、肯德尔系数(Kendall’s W)和变异系数(CV)对专家的权威性和咨询结果的可靠性及一致性进行评价,采用均数、标准差对评价结果进行整理,确定急性颅脑损伤的护理敏感指标项目。结果:构建了急性颅脑损伤护理敏感直接指标共11项,包含指标名称、内涵、计算公式、分子分母解释及数据收集方法,专家积极程度用问卷回收率表示,两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100%和97.87%,均大于9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5和0.88,均大于0.7;两轮专家意见结果的一致性评价用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s W)和变异系数表示,两轮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37和0.50,P均小于0.05,最终条目的变异系数在0.090.18之间,均小于0.20。结论:根据循证护理和Delphi法的科学方法建立了11项适用于急诊的急性颅脑损伤护理敏感指标。专家咨询积极程度和权威系数较高,专家的权威性代表性良好;两轮德尔菲法专家函询结果肯德尔系数和变异系数较好,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一致性,研究结果可信,可以为急诊护理人员评估、监测及改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质量管理提供参考。

宋杨杨[10](2020)在《县级综合医院急诊急救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认为

二、健康教育处方在急诊科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健康教育处方在急诊科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1.1 患者取药流程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5 讨论

(2)醒脑静早期干预急性中风循证评价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混合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急性中风早期干预临床研究现状
        1 急性中风流行病学调查
        2 急性中风早期干预临床研究现状
        3 急性中风早期中医药干预临床研究现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混合方法研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现状
        1 混合方法研究的概念
        2 混合方法研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研究
    研究一 醒脑静辅助治疗急性中风循证证据再评价
        1 背景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解释性序列混合方法研究
    前言
    研究二 横断面调查: 北京某三甲中医院急性卒中醒脑静注射液早期临床用药特征及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三 定性研究: 北京某三甲中医院临床医师对急性卒中早期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认知和态度
        1 方法
        2 访谈提纲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研究四 基于临床实践指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中西医早期管理临床稽查
        1 背景
        2 稽查主题
        3 稽查标准及内容
        4 抽样与数据收集
        5 结果
        6 讨论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及研究意义
    3 不足和展望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3)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的应用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临床路径在急性胸痛患者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急诊医护营养知识调查及基于股直肌变化建立营养风险评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我国急诊医护人员临床营养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问卷设置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受访者来源
        2.2 受访者职称组成
        2.3 营养支持治疗基础知识的认知
    3 讨论
        3.1 营养风险评估方法的认知
        3.2 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基础知识的认知
        3.3 临床营养支持方案的认知情况
        3.4 蛋白摄入的认知情况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股直肌厚度变化建立营养风险临床预测模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数据分析及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统计学方法及结果
    3 讨论
        3.1 营养支持启动时机及目标
        3.2 营养风险评估手段的选择
        3.3 营养评价指标的选择
        3.4 股直肌超声评估
        3.5 评分系统的建立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危重症患者营养风险评估及营养支持治疗相关进展
    1 文献检索方法及结果
    2 主要内容
        2.1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间的差别及营养支持时机
        2.2 营养不良的定义及相关进展
        2.3 生物标志物
        2.3.1 白蛋白与前白蛋白
        2.3.2 3-甲基组氨酸
        2.3.3 甲状腺素运载蛋白
        2.3.4 其他生物标志物
        2.4 能量评估
        2.4.1 预测方程
        2.4.2 直接量热法
        2.4.3 间接测热法
        2.4.4 呼吸商
        2.5 床旁超声在营养支持治疗方面的应用及相关进展
        2.6 蛋白支持
        2.7 再喂养综合征
    3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部分)
致谢

(5)PDCA循环应用于急诊科健康教育的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健康教育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研究组:
        1.2.3 观察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比较
    2.2 2组健康教育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6)健康传播视域下国内医疗剧发展研究(2016年-2018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我国健康传播现状分析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健康传播及医疗剧研究
        1.3.2 国内健康传播及医疗剧研究
第2章 医疗剧与健康传播的关系分析
    2.1 医疗剧的定义及类型
    2.2 医疗剧与健康传播的关系
        2.2.1 医疗剧是健康传播的重要阵地
        2.2.2 健康传播是医疗剧的目标诉求
    2.3 医疗剧的意义与价值
        2.3.1 医疗剧的娱乐消费功能
        2.3.2 医疗剧的传播价值
        2.3.3 医疗剧的社会价值
第3章 国内医疗剧的内容分析
    3.1 样本
    3.2 抽样
    3.3 变量测量
    3.4 编码
    3.5 编码员信度计算
    3.6 变量分析结果
    3.7 基于内容分析的国内医疗剧特点
        3.7.1 把握医疗行业前沿新动态
        3.7.2 注重医疗健康科普与宣传
        3.7.3 通过医患矛盾提升戏剧性
        3.7.4 以情感纠葛推动叙事发展
第4章 国内医疗剧与国外医疗剧的比较分析
    4.1 美国医疗剧的健康传播现状
    4.2 中美医疗剧的特色比较
        4.2.1 内容构成开放程度
        4.2.1.1 美国:多线开放叙事结构
        4.2.1.2 国内:单线为主叙事结构
        4.2.2 画面呈现开放程度
        4.2.2.1 美国:伤患实况带来视觉冲击
        4.2.2.2 国内:特写设备美化医疗操作
    4.3 韩国医疗剧的健康传播现状
    4.4 中韩医疗剧的特色比较
        4.4.1 医患关系
        4.4.1.1 韩国:温情走心的医患关系
        4.4.1.2 国内:激烈戏剧的医患冲突
        4.4.2 人物塑造
        4.4.2.1 韩国:鲜明生动的个人形象
        4.4.2.2 国内:医德高尚的职业群像
第5章 国内医疗剧提升健康传播效果的对策分析
    5.1 国内医疗剧在健康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5.1.1 模仿过多同质化问题严重
        5.1.2 医疗健康领域探析浅尝辄止
        5.1.3 过度情感化消解医疗剧内核
        5.1.4 医疗剧行业科学性权威不足
    5.2 国内医疗剧提升健康传播效果的建议
        5.2.1 创作:追求独创拓展健康传播视野
        5.2.1.1 强调独创性和新颖性
        5.2.1.2 结合扩视野与精内容
        5.2.2 内容:分清主次强化医疗剧内核
        5.2.2.1 分清医疗线和感情线
        5.2.2.2 把控娱乐化与偶像化
        5.2.3 专业:遵循权威提升医疗剧专业性
        5.2.3.1 把握专业性和科学性
        5.2.3.2 遵循真实性与客观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健康教育处方在急诊科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健康教育处方的制订和实施
    2.1 制订方法
    2.2 实施
3 几种觉见急症健康教育处方举例
    3.1 支气管哮喘健康教育处方
        3.1.1 急性发作期
        3.1.2 恢复保养期
    3.2 心力衰竭健康教育处方
        3.2.1 急性发作期
        3.2.2 恢复保养期
4 效果
    4.1
    4.2
5 讨论

(9)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护理敏感指标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研究现状
    1.1 急性颅脑损伤护理质量及评价现状
        1.1.1 急性颅脑损伤护理质量研究现状
        1.1.2 急性颅脑损伤护理质量评价现状
    1.2 护理敏感指标研究现状
        1.2.1 护理敏感指标国外研究现状
        1.2.2 护理敏感指标国内研究现状
第2章 相关概念及技术路线
    2.1 循证护理相关概念
    2.2 DELPHI法相关概念
    2.3 评价指标的相关概念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小组
        3.1.2 函询专家小组
    3.2 研究方法
        3.2.1 证据查找
        3.2.2 采用系统评价法构建初始指标池
        3.2.3 编制函询问卷
        3.2.4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3.2.5 统计方法
        3.2.6 质量控制
    3.3 研究结果
        3.3.1 专家基本情况
        3.3.2 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和协调程度
        3.3.3 函询结果
    3.4 讨论
        3.4.1 急性脑损伤敏感指标构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3.4.2 急性脑损伤敏感指标构内容分析
        3.4.3 研究局限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急性颅脑损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文献总结表
    附录2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附录3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健康教育处方在急诊科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2]醒脑静早期干预急性中风循证评价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混合方法研究[D]. 田紫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急诊科老年急性胸痛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 孙文卓.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4]急诊医护营养知识调查及基于股直肌变化建立营养风险评分系统[D]. 王亚.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5]PDCA循环应用于急诊科健康教育的价值分析[J]. 刘勇,赵宁宁. 实用医技杂志, 2019(11)
  • [6]健康传播视域下国内医疗剧发展研究(2016年-2018年)[D]. 程淇. 重庆工商大学, 2019(01)
  • [7]急诊科开展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 蔡丽萍. 护理与康复, 2011(05)
  • [8]健康教育处方在急诊科的应用[J]. 周玉芳. 黑龙江护理杂志, 2000(01)
  • [9]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护理敏感指标的构建研究[D]. 周倩倩. 北华大学, 2020(12)
  • [10]县级综合医院急诊急救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宋杨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

标签:;  ;  ;  ;  ;  

健康教育处方在急诊科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