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规模的成本与收益

论城市规模的成本与收益

一、浅论城市规模的成本和收益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孙鑫[1](2021)在《基于收益管理的第三方仓库A的收益改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三方仓库是为具有仓储外包需求的工商企业提供仓储服务的第三方供应商。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新零售、智能制造等行业的迅猛发展,仓储服务需求激增,第三方仓库的数量、规模快速发展,仓储服务需求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收益问题已经成为第三方仓库关注的热点。本文以第三方仓库A为研究对象,利用收益管理思想分析A仓库收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基于收益管理的方法对A仓库进行需求分析改善方案设计,利用EMSR模型为A仓库改善仓位分配方案,利用动态定价方法对A仓库制定仓位价格,为A仓库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收益管理流程,为改善A仓库的收益提供一套可行方案。首先,本文介绍A仓库概况,分析A仓库收益现状,提出A仓库需求分析、仓位控制、仓位定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确定A仓库开展收益管理必要性。根据第三方仓库运营管理特征对第三方仓库应用收益管理进行可行性研究,构建第三方仓库收益管理的概念模型。然后,针对A仓库中需求分析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对A仓库进行深入的市场细分分析,基于A仓库客户预定仓位的时间特点将A仓库客户进行分类为协议型大客户、普通零散型客户、加急零散型客户。另一方面,结合仓储服务需求预测特点列举A仓库需求预测变量。然后,汇总收益管理中常用需求预测方法优缺点、适用性,为A仓库提供变量之间关系预测应用合适的需求预测方法。进一步,在仓位控制方面,以提高A仓库仓位占用率和提升仓位平均费率为目标,提出基于EMSR(期望座位边际收益)模型收益管理仓位控制的改善方案。通过EMSR模型可以利用统计学中需求分布和平均仓位费率的乘积计算仓位期望费率来确定低等级仓位费率是否要为高等级仓位费率保留仓位来获得部分客户的购买剩余价值来提高仓位效益,同时如果低等级仓位费率高于一定需求高等级仓位期望收益时又会接受地支付意愿的客户来保证仓库稳定收益。接着,关于仓位定价方面,在EMSR模型确立的仓位分配结果下,通过A仓库各等级仓位期望收益函数,求得各等级仓位对应的最优仓位费率。然后通过离散价格动态模型,在确定客户需求到达率的基础上建立A仓库整体系统收益最大化线性规划模型得到各个等级仓位的细分销售时间。在平衡A仓库仓位供求关系的同时保证A仓库收益最大化。最后,结合A仓库收益存在的问题的原因,提出仓库要更新收益管理理念、完善收益管理组织架构、加强收益管理人才培养、建设收益管理系统信息平台的改善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高爽[2](2020)在《政治资本与个人收入 ——一个经济学视角的研究》文中认为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也关乎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在国家力量所主导的国家转型过程中,政治身份在微观层面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是政治与经济关系的集中反映。而政治身份获得经济收益对经济改革的积极作用被肯定的同时,也备受诟病,其中被讨论最多的便是“盲目跟风入党”、“公考热”、“捞取政治资本”等社会现象,政治身份的个人收益到底是个人能力的正当回报?还是造成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重要诱因?这些问题的答案有助于客观的认识政治身份的价值,无论是对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还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市场化进程中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和治理体系的完善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以往相关研究主要从社会学视角,将政治资本作为社会资本的一种重要形式,主要讨论社会主义国家转型过程中家庭层面的政治资本对社会分层的影响。从经济学视角展开的政治资本的个人收益问题的探讨仍主要集中在经验分析上,尽管已有研究中,部分学者指出了政治资本具有人力资本性质,指出政治资本收益是个人不可观测的能力的回报,但仍缺乏较为系统的经济学理论层面的阐释,对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因此,本文的目的是借鉴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代际收入流动理论和身份经济学理论,从经济学视角从代内和代际两个维度对政治资本的收入效应进行重新审视,并对其在市场化过程中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文章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系统梳理政治资本个人收入效应的相关理论和文献,并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代际收入流动理论和身份经济学视角对政治资本投资过程和回报进行了系统的重新审视,指出代内和代际层面的政治资本发挥作用的机制途径;第二,从代内视角探析政治资本的个人收益问题,采用2010年CFPS数据,利用OLS回归和分位数回归考察政治资本对平均收入和不同收入层次的影响,并考察政治资本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对其影响机制进行验证。在解决内生性和可能存在的选择性偏误问题的基础上,对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以此得到了较为稳健的分析结果;第三,从代际的视角,考察父代政治资本对子代的个人收入的影响,利用CFPS2010数据,采用OLS回归、logit和probit回归方法、Blinder-Oaxaca分解等方法对其影响机制进行验证;第四,从时间维度上考察政治资本的收入效应在市场转型期的变迁。基于CHIP和CGSS两个数据库结合而成的1988-2015年纵向调查数据,利用OLS回归、时间效应比较模型对政治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市场转型期不同时期的回报变化进行验证和对比,并从市场化对就业和录用标准的影响、劳动力市场分割两个角度对政治资本收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政治身份的收入效应是个人不可观测的个人能力的投资回报。政治身份的差异性反映政治资本的强弱,更强的政治身份可以为个人带来更高的收入溢价。个人持有政治资本会增加个人创业和进入体制内工作并选拔为政治精英的概率,促进个人的人力资本的积累,并通过扩大社会关系网络,获得更多机会和资源,进而带来收入溢价。但是,政治资本并不是个人收入不平等的主要诱因。第二,从代际传递角度来看,父代的政治资本是能力和关系的双重承载体,父代的政治资本通过遗传和代际传递给子女,或直接影响子女的就业、人力资本积累和社会关系网络来影响子女收入。具有政治资本父亲的子女更倾向于选择相对清闲但福利、职业发展较好的体制内工作,父亲对子女教育期望更高、教育投资也更多和多样化,子女可利用的社会关系网络更大,质量更高,这些都增加了子女获得收入溢价的可能,而直接动用政治关系的寻租途径变得越来越隐蔽。第三,长期来看,政治资本的个人收益受到国家力量所主导的市场化、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情况的变迁的综合影响,呈现出一定的与市场化方向不一致的波动性,先下降后又逐步上升。以教育、专业技能和“个性气质”能力为代表的人力资本在个人收入分配中的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单纯政治因素的作用不再起到决定性作用,而成为政党为提升执政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而选拔和储备人才的一种途径。相对于同类研究,本文的主要贡献有:(1)首次从人力资本投资视角出发,结合代际收入流动理论和身份经济学对政治资本的个人收入效应及其机制进行了理论阐释;(2)数据方面的深入。本文将数据时间维度向前推进,并采用个人时间配置的相关数据,更细致和深入地从个人日常活动时间配置上剖析政治资本的投资过程和方式。(3)分析方法的改进。本研究借鉴工资差异分解方法、PSM、FY方法和分位数回归等多种分析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稳健性验证,使结论更加可靠且具有推广性;(4)按照政治资本的结构性分类分别考察政治资本的收入效应,更好的区分和比较不同政治身份的经济作用。

陈纵[3](2020)在《“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科研、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它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社会发展的前沿特征,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历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型,经历了建国后苏联模式的探索和文革时期的发展停滞,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自由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新校区建设井喷,中国的大学校园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尤其是近20年,当代中国大学以有目共睹的速度高速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容纳能力。但是近年来,遍地开花的大学城模式,高度扩张的大学校园,也产生了诸多新的问题,日益紧张的城市用地,逐渐压缩的城市空间,抑制着校园空间的对外膨胀,对校园建设既有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建设高潮的逐渐冷静,大学校园的发展进入了以更新为主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何镜堂院士的领导下,实践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大学校园设计,随着实践的深入,何镜堂院士也逐渐形成并发展了名为“两观三性”的建筑与规划设计理论,创造性的把“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性”理论统一在“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框架之中。本论文针对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的新阶段,以“两观三性”理论为视角,立足当代,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体系,旨在为我国大学校园的更新、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由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组成,先介绍了论文的背景、对象、目的和意义,然后通过分析我国当代大学校园发展的现状,比较国内外优秀校园更新发展案例,发现我国大学校园发展的主要矛盾,理论结合实践,提出当代我国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的现实目标与原则。第二部分引入理论,由第三章构成。通过对“两观三性”理论及其实践的解读,分析并阐述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并基于“两观三性”建筑与规划理论构建校区规划激活、空间更新唤醒、建筑改造更新三个层次设计目标与策略框架体系。第三部分分析问题与理论运用,以“两观三性”规划与建筑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大学规划与建筑更新实践案例,从两个不同层面逐层分析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第4章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当代大学校园规划层级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其中第一部分以城市区域为背景分析当代大学校园与城市联动,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发展构建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通过既有校园空间规划的工作与城市整体协调,统筹规划、更新升级,促进校园与城市环境整体融合、动态提升;第二部分,面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并为了校园的可持续生长,搭建不断优化演进的校园交通系统,以及满足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环境系统。第三部分以校园组团级别空间为切入点,通过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景观空间的更新,唤醒校园空间特色和的生态内核,搭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中向上承接校园服务城市的职能、向下指导建筑单体更新的策略桥梁,形成设计策略从规划层级到建筑层级的转换过渡。第5章以“两观三性”为视角,以“整体观”为基石,构建校园建筑层级的更新改造的基础——校园建筑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的整体统一。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构建校园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可持续改造程序。深入研究、综合运用大学校园内建筑单体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切入点,通过传承建筑历史价值、功能空间转换、建筑性能提升,创造体现校园地域文脉、满足当代教学科研需求的校园建筑空间。从而实现校园建筑层面“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和谐统一。第四部分为第6章,策略实践,展望未来更新发展趋势。结合笔者所在工作室相关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实践,综合验证前部分提出的分级设计策略,进一步说明“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与探索。最后为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以“两观三性”建筑思想理论为视角,并以此为框架发展出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创新点,以及待完善之处。通过校园规划—建筑的逐级更新,整合不同层级的空间建构,建立适应当代大学教育和科研发展趋势的校园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为解决现有校园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未来校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杨欢[4](2020)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快递包装回收成本与收益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和网络购物的迅速兴起,快递业务量迎来爆发式增长,快递包装的消耗量与日俱增。然而,由于回收模式混乱、回收成本高以及循环利用收益少等因素,导致大量快递包装未能实现高效循环再利用,因此研究快递包装回收模式及回收成本与收益问题,对实现全物流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和绿色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对快递包装消费、回收以及再利用现状进行分析,重点研究快递包装的消费特点、政策导向以及回收痛点等内容,说明我国实施快递包装回收再利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然后,通过分析快递包装回收模式的特点和优劣性,总结现有回收模式无法实现包装高效回收的症结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闭环供应链视角下“互联网+”联合回收模式。其次,根据建模目的和模型边界,对快递包装回收成本与收益的构成进行分析,综合考虑量化的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绘制库存成本、收集成本、加工处理成本、运输成本以及回收收益的因果关系图。基于因果反馈回路和变量函数关系的确定,构建快递包装回收成本与收益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最后,本文以格林美公司为实例对象,收集整理符合客观事实的数据,利用Vensim软件对初始状态下的SD模型进行仿真模拟,探讨造成快递包装回收成本与收益变化的敏感变量。根据选取的敏感变量设置情景模拟,研究不同变量对闭环供应链总利润的影响,并提出快递包装回收再利用的建议。仿真结果表明:(1)随着回收返利金的增多,快递包装回收总利润呈先增后减趋势;(2)智能回收机的回收比例越大,闭环供应链利润越高;(3)包装回收率的增长能使回收利润实现一定程度地提升;(4)适当提高环保宣传成本,能有效实现闭环供应链的降本增效。图39幅,表17个,参考文献76篇。

亚立峰[5](2020)在《基于CCDVTP模型的民营连锁书店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民营连锁书店作为研究对象,基于CCDVTP模型的理论框架,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现阶段民营连锁书店在营销过程中出现的目标市场选择与培育欠佳、同质化竞争普遍存在、沟通能力尚待提升、价值传递过程尚待优化和获利方式欠佳等问题同其成因加以分析、探讨。同时,文章从目标市场、创新、沟通、价值传递和收益五个维度对台湾地区的诚品书店进行个案研究,提炼出(境内)民营连锁书店可以借鉴的经验或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对上述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本文认为:在营销过程中,民营连锁书店需要优化目标市场的选择与培育,即合理选择目标市场,精心培育目标市场。在产品、服务和活动的开发设计上,书店要回归阅读本位创新产品体系,立足读者本位创新日常服务,通过跨界合作创新营销活动。提升沟通能力与沟通水平则要求书店要合理使用社交媒体、适时使用品牌故事,并且将沟通置于特定的文化语境之下。在价值传递过程中,书店要优化路径选择,注重与关键意见领袖合作,同时综合使用读者信息数据。在获利方式上,书店要摒弃低价竞争思维,全面考量读者的消费成本。总体而言,本文将民营连锁书店作为研究对象,立足CCDVTP营销框架,依次从书店的目标市场和营销过程中的创新、沟通、价值传递以及收益对其加以分析和探讨。本文总共五个章节,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第一章节):阐述文章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概述现有文献对“民营连锁书店营销策略”的研究状况,厘清相关概念和理论,并且阐明文章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工作之所在;第二部分(第二章节):阐述民营连锁书店的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第三部分(第三章节):概述当下民营连锁书店的主要营销策略;第四部分(第四章节):立足CCDVTP营销框架分析民营连锁书店在营销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问题成因,例如: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培育欠佳、同质化竞争普遍存在、书店的沟通能力尚待提升等;第五部分(第五、六章节):通过案例分析法对台湾地区的诚品书店进行剖析——从目标市场、创新、沟通、价值传递和收益五个维度对其加以探讨,并以此为基础对(境内)民营连锁书店营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对策。

杨磊[6](2020)在《产学研合作创新收益动态共享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理论和应用在近几十年快速发展,企业、学研机构和政府都意识到多组织合作创新能够在科技发展和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各类组织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通过资本、技术、知识、人才和政策的聚集来寻求创新发展的机会。尽管产学研合作创新相关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并在实践中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是在产学研合作创新动态过程、合作均衡形成机制、合作收益量化、收益处置演化等方面仍然需要深入研究。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理论方法,对产学研合作创新收益动态共享问题进行研究,对丰富和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管理理论,制定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指导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开展提供了有益的补充。本文首先在梳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产学研合作创新和其他合作创新形式相比较的共性和特性,依据生命周期理论和合作创新线性模型,结合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经济目标、技术目标、知识目标和社会目标四个主要目标,将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分为起始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和转变阶段,提出了“四目标四阶段”模型,作为动态研究的基础。起始阶段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起点,其中两项主要活动是合作伙伴的选择和合作协议的达成,本文针对合作伙伴选择时不同决策属性间的冲突和不同类型决策指标量化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模糊VIKOR法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伙伴选择方法,并进行了实例分析。针对企业和学研机构发放不同的调查问卷,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影响产学研合作创新协议达成的因素,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两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产学研合作创新初始均衡形成过程、演化博弈的稳定状态和稳定策略。收益量化可以使参与方明确收益,本文将经济收益分为销售经济收益和转让经济收益,提出可以使用期权定价法对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知识产权转让的经济收益进行量化;分析了条件估值法应用于产学研合作创新社会收益量化的可行性,并提出该方法的应用步骤;结合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技术目标和“目标—偏差”的思路提出了量化实际情境中的多知识单元价值的方法。按照总结文献归纳变量和设计问卷,提出假设构建理论模型,问卷数据收集和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的研究过程分析影响产学研合作创新收益共享满意度的因素,发现五个因素对收益共享满意度存在正向或负向的作用,同时验证了监督协调的调节作用。根据上述五个因素,结合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四个阶段,以Lotka-Volterra模型为基础,构建了收益共享协同演化动力模型,利用三方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政府参与下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收益共享演化模型。通过两个演化模型的分析发现,应注重不同阶段调节系数的作用,政府应减少对产学研合作创新收益共享的间接干预和调节,参与方通过提高能力匹配度、增加创新投入、减少沟通协调成本和加强惩罚性措施等行为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收益动态共享机制形成。针对实证研究和模型研究结果,根据正式契约和关系契约的特点,提出将两者相结合来设计契约机制并作为管理策略的理论和应用基础,可以更好地解决收益动态共享问题。另外政府通过搭建平台、制定政策来直接发挥中介和调节作用,提高参与方的资源和能力匹配程度,通过惩罚机制和激励机制来管理双方关系,识别知识溢出风险和刻意隐瞒风险都是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收益动态共享管理措施。

陈逸超[7](2020)在《中蒙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困境研究》文中认为塔克什肯口岸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塔克什肯镇,是自治区唯一一处全年开放的中蒙口岸。由于开关时间长,交通条件好,塔克什肯口岸的出口贸易一度非常发达:2014年,塔克什肯口岸的出口贸易额达到3.79亿美元的历史峰值,占蒙古国对华进口总额的21.44%,是名副其实的中蒙边境第二大口岸。然而从2015年开始,塔克什肯口岸的出口贸易迅速萎缩,当年口岸全年出口贸易额仅为上年的10%;在2018年,口岸全年出口贸易总额更是只有1279万美元,仅为2015年的三分之一强,在我国对蒙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下降到0.64%。如此覆巢之下,镇上的边民互市市场,一处由个体商户组成的颇具规模的日用工业品外贸批发市场,也未能独善其身,其出口额从2013年的6700万美元(占当年口岸出口贸易总额的22%)下降到2017年和2018年的3604.7万元(约合533.89万美元,占比31.08%)及3972.25万元(约合600.27万美元,占比46.9%);市场中边贸商人的人数也因收入下降而大幅减少:在2009年,镇上有430家从事出口边贸的商户,其中370多家商户来自外地;到了2019年,镇上的商户总数只有不到180家(边贸商约120家)。而这些商人的离开——他们普遍有着较强的边疆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常有意地监督外来人员的行迹和言论,并积极参与联防、“反恐处突”演练等活动,也使得塔克什肯边民互市在口岸所在地积聚“人力资源”,实现“边贸戍边”的功能遭到削弱。根据边贸商人们的说法,蒙古国债务危机、图格里克贬值、其它中蒙口岸及第三国对蒙商品输出规模的增长等因素是导致不景气,特别是蒙古国客户人数减少和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但笔者认为,客户人数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反映的正是边民互市及其所售商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事实,其市场竞争力的下降则与经营活动变迁所导致的区位条件变化及边民互市较差的市场环境有关;此外,边民互市中的经营者们较薄弱的经济实力以及某些不良经营习惯和观念,如对购物者,特别是零售消费者的“势利心态”,也对边民互市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在笔者看来,鉴于边民互市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及导致困境的原因的复杂性,若要进一步改善塔克什肯边民互市的发展条件,首先有必要加强对口岸及口岸所在地的行政管理资源的整合,减少以海关、边检为代表的各垂直管理部门与主管口岸工作的口岸管理委员会及地方政府间的职能错位和交叉,提升口岸规划发展及管理工作的统筹程度和协调性。在具体措施层面,上述各部门应以更加整体的视角,采取更为具体的措施,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提升人们参与互市的便利度,降低人们参与互市的中间成本,以及为经营者进行自主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供更好的条件;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可通过举办会展等方式拉近互市参与者之间的“互惠距离”,以此改善人们对塔克什肯边民互市市场的观感,让他们能够且愿意在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中实现消费的升级,从而使得塔克什肯口岸这个中蒙西部边境的大门,一带一路西通道的重要节点,成为得到国内外消费者认可的商品供应基地和物资流转中心。最后,通过田野调查,笔者也发现,世代居住在塔克什肯口岸所在地(原布尔根村)的当地边民对互市的参与度及从中获益的程度目前仍有待提升,故在边民互市之后的发展中,有必要加强对当地世居少数民族边民参与边民互市的支持力度。

吕思霖[8](2020)在《面向车联网的路侧基站开关切换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作为城市交通的主要运输工具,其数量也在逐渐上升,但是汽车数量的大幅度增长为现有的交通管理体系带来了交通安全、交通拥堵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研究设计了智能交通系统以实现车辆与基站之间的信息交互。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基站的密集部署是扩大基站覆盖范围和提高网络容量的一种有效手段,但这会增加基站的运营成本。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网络运营商可以根据基站的通信负载改变基站的开关状态。通过这种方式减少基站的资源浪费和能耗浪费,提高网络运营商收益。然而,大多数研究集中于蜂窝网络中的基站开关切换问题,很少有研究考虑车联网中的基站开关切换问题。因此,本文从两个角度对车联网中的路侧基站开关切换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基站的密集部署会使得许多基站的资源闲置。因此,本文从如何充分利用路侧基站的带宽资源角度出发,研究了一种基于带宽资源优化的路侧基站开关切换方法。该方法考虑了多个基站场景下的基站开关切换问题,目标为最大化运营商收益。该方法对路侧基站的开关状态及车辆的带宽资源进行优化,将最大化运营商收益问题建模为一个混合整数非线性问题,并将其分成两个子问题求解。其次,基站的密集部署也会造成大量的能耗资源浪费。因此,本文从如何减少路侧基站的能耗成本角度出发,研究了一种基于车辆通信调度的路侧基站开关切换方法。该方法考虑了一个路侧基站场景下的基站开关切换问题,目标为最小化路侧基站的能耗成本。该方法对路侧基站的开关状态及车辆的通信调度进行优化,将最小化能耗成本问题建模为一个0-1整数非线性问题,并采用启发式算法求解该问题。最后,本文对提出的两种路侧基站开关切换方法进行仿真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于基于带宽资源优化的路侧基站开关切换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两种现有算法,本文所提出的算法可以增加路侧基站所收集的数据量并提高运营商收益。对于基于车辆通信调度的路侧基站开关切换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启发式算法能够有效地减少路侧基站的能耗成本。

黄毓森[9](2019)在《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现代战争与经济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战争,是人类社会一种复杂且特殊的交往形式,其发展演变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战争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不同的因素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战争造成不同的影响。经济,作为一种基础性的影响因素,则在战争的各个方面发挥着更为根本性、基础性的作用——无论是整体战略的确定、作战对象的认定,抑或是作战手段、作战模式的选择,无一不受到经济的影响与制约。与此同时,战争也会对经济产生深刻影响。本论文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出发,对现代战争的经济动因、经济基础、经济成本以及经济收益等方面展开论述。论文从自然空间利益、社会空间利益、认知空间利益三个层面出发,对战争的动因展开探讨。通过分析,论文认为现代战争的动因尽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利益网络的交融而显得愈发多元,但归根结底都是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随着现代战争技术含量的持续提升,战争对社会经济支撑的要求也正日益提高。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是基于知识的信息经济发展模式,而非过去那种基于原料与劳动力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这一深刻转变,也会对建立于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战争产生诸多影响。论文从战争物质生产、军事人力资源、战略战术制定三个方面出发,对现代战争的经济基础进行探讨。在人类的军事实践活动中,战争并非完全被动地决定于社会经济状况,同时也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影响。战争的社会经济功能具有双面性。一方面,战争会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阻滞的影响;另一方面,战争也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促进作用。这是战争与经济辩证关系研究最为基本的思考起点,也是战争与经济辩证关系研究的逻辑基础。按照时间维度展开,论文对现代战争准备期间——进行期间——结束之后的经济成本进行分析,并通过对现代战争的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的多维度透析,以更为全面深刻地认识战争的经济成本。与此同时,论文还从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经济发展动力的增强以及军事技术的先行发展与社会转移三个方面展开,具体分析战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在总结分析现代战争的动因、经济基础以及战争的经济成本与经济收益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在未来应该以怎样的思维、怎样的方式来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有机统一,走好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郭月[10](2019)在《农村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车辆路径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农村逐渐成为网络消费的“新蓝海”,作为农村电商载体的农村电商物流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期。交通部提出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为“快递下乡”工程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在政府政策红利支持下,物流公司逐渐对交通便利的乡镇进行网点布局,但由于农村地理位置、交通的局限,大部分物流公司尚未将服务网点延伸至下面的村落,造成从镇到村“成本高、进户难”等问题。农村地区物流网络不能到底到边、低价快捷日益变为制约农村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短板。物流公司实现“最后一公里”配送和“最初一公里”揽收主要存在着需求量不足、配送成本高、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共同造成了农村地区对于物流公司较为严苛的生存环境,致使物流公司盈利困难,阻碍了物流公司下乡的步伐。本文基于物流公司生存视角,在政府的政策指引和资金支持下,结合农村电商物流“长运输链+低消费密度”的特征,在乡镇至村落最后一公里运输中,创造性地提出“选择取送货”模式。物流公司选择部分需求量较大、配送距离较近的农村需求点进行优先配送,最大限度的减少服务盲点,在农村电商物流末端配送网络建设初期,以“物流”拉动“商流”发展,进而实现快递全面下乡的状态。在此基础上,统筹考虑农村电商物流中的成本收益问题,结合车辆路径问题和定向问题建模思路,提出了农村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车辆路径问题,构建了在满足车辆容量、人员工作时间等约束下,物流公司最后一公里配送利润最大化模型。本文将改进的蚁群算法应用于农村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车辆路径问题求解,通过8组测试数据测算不同节点规模下蚁群算法参数的最佳配置,同时运用小规模算例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最后,针对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邮政局的实际调研情况,将构建的模型与设计的算法实际应用在蒙自市芷村邮政支局最后一公里车辆路径优化。从物流公司长期发展的角度,确定芷村邮政支局派车数量以及车辆运行路径,并为政府的财政补贴政策提供定量化的参考,将物流公司末端网点下沉由理论转变为实践。全文图43幅,表19个,参考文献80篇。

二、浅论城市规模的成本和收益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论城市规模的成本和收益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收益管理的第三方仓库A的收益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第三方仓库需求分析研究现状
        1.2.2 第三方仓库资源配置研究现状
        1.2.3 第三方仓库服务定价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思路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收益管理理论
        2.1.1 收益管理基本概念
        2.1.2 收益管理应用特征
        2.1.3 收益管理核心内容
    2.2 EMSR模型
    2.3 动态定价
第三章 A仓库收益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3.1 A仓库概况
    3.2 A仓库收益现状分析
        3.2.1 需求分析现状
        3.2.2 仓位控制现状
        3.2.3 仓位定价现状
    3.3 A仓库收益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存在问题
        3.3.2 原因分析
    3.4 第三方仓库开展收益管理适用性研究
        3.4.1 影响第三方仓库收益因素
        3.4.2 第三方仓库开展收益管理可行性分析
        3.4.3 第三方仓库收益管理概念模型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仓库收益改善方案研究
    4.1 A仓库需求分析改善方案
        4.1.1 A仓库市场需求细分设计
        4.1.2 A仓库需求预测变量分析
        4.1.4 A仓库需求预测方法适用
    4.2 A仓库仓位控制改善方案
        4.2.1 影响仓位控制的因素分析
        4.2.2 基于EMSR模型的仓位控制改善方案设计
        4.2.3 仓位控制改善方案效果分析
    4.3 A仓库仓位价格改善方案
        4.3.1 仓位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4.3.2 基于动态定价的仓位价格改善方案设计
        4.3.3 仓位价格改善方案效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仓库收益改善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5.1 更新A仓库收益管理理念
    5.2 完善A仓库收益管理组织架构
    5.3 加强A仓库收益管理人才培养
    5.4 建设A仓库收益管理信息平台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2)政治资本与个人收入 ——一个经济学视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1.4 主要创新和意义
        1.4.1 主要创新
        1.4.2 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政治资本概念与衡量
    2.2 个人政治资本对个人收入的影响及机制
    2.3 父代政治资本对子女收入的影响及机制
    2.4 政治资本个人收益的变化趋势
    2.5 文献述评
第3章 政治资本与个人收入:基于经济理论的再审视
    3.1 人力资本和政治资本对比
        3.1.1 人力资本与政治资本的内涵
        3.1.2 人力资本投资与政治资本投资过程
    3.2 政治资本与个人收入:理论解释
        3.2.1 政治资本与个人收入——代内层面
        3.2.2 政治资本与代际收入流动——代际层面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政治资本影响个人收入的实证分析
    4.1 个人政治资本对收入的影响
        4.1.1 数据来源
        4.1.2 变量选取与统计性描述
        4.1.3 模型选取与建立
        4.1.4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4.1.5 稳健性检验和选择性偏误
    4.2 个人政治资本影响收入的机制分析
        4.2.1 政治资本与个人就业选择
        4.2.2 政治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
        4.2.3 政治资本与社会关系网络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父代政治资本影响子女收入的实证分析
    5.1 父代政治资本对子女收入的影响
        5.1.1 数据说明和统计性描述
        5.1.2 模型与识别策略
        5.1.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5.2 父代政治资本影响子女收入的机制分析
        5.2.1 政治资本的代际传递
        5.2.2 父代政治资本、教育支出与子女人力资本积累
        5.2.3 父代政治资本、子女就业偏好与职业发展
        5.2.4 父代政治资本与子女社会关系网络的“质”与“量”
        5.2.5 父代政治资本、寻租和子女收入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市场转型期间政治资本个人收益的变迁
    6.1 研究设计
        6.1.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6.1.2 模型建立
        6.1.3 变量说明与统计性描述
    6.2 实证结果与讨论
        6.2.1 政治资本个人收益长期变化趋势分析
        6.2.2 长期变化趋势可能的作用机制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7.2.1 仍缺乏完善的理论分析体系
        7.2.2 收入指标本身存在的局限
        7.2.3 政治资本个人收益在代内和代际的影响机制之谜
        7.2.4 对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和治理能力提升的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缘起
        1.1.1 中国校园高速建设的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1.2 高等教育与城市的互动发展
        1.1.3 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的需求
    1.2 研究的对象
        1.2.1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
        1.2.2 更新、改造设计
        1.2.3 “两观三性”设计思想
        1.2.4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大学校园空间的相关研究
        1.4.2 更新、改造设计的相关研究
        1.4.3 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研究综述
    1.5 研究的创新点
        1.5.1 创新点一,视角创新:以“两观三性”设计理论为整体视角,对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进行“宏观—中观—微观”的系统化研究。
        1.5.2 创新点二,思路创新:本文以“两观三性”这种系统性理论来解决大学校园更新这类系统型研究工作的思路,为大学校园的其他研究工作探索了一条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1.5.3 创新点三,内容创新:构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整体设计理论,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设计发展与认知
    2.1 国外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1.1 中世纪欧洲大学校园
        2.1.2 近代美国大学校园
        2.1.3 当代欧美综合化研究型大学校园
    2.2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2.1 古代书院式校园空间
        2.2.2 封建社会末期学堂校园空间
        2.2.3 近代中西合璧型校园空间
        2.2.4 解放后苏联模式和文革时期的校园建设
        2.2.5 改革开放后至今的校园空间发展探索
    2.3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和需求
        2.3.1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2.3.2 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
        2.3.3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发展需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理论建构
    3.1 “两观三性”理论的概念与发展
        3.1.1 “两观三性”理论的思想内涵
        3.1.2 “两观三性”理论的历史传承
        3.1.3 “两观三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框架
    3.2 “两观三性”视角应用于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理论导入
        3.2.1 整体观视角——整体性理论与城市学理论
        3.2.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生态建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3.2.3 地域性视角——地域主义理论
        3.2.4 文化性视角——文脉理论
        3.2.5 时代性视角——创新理论
    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建构
        3.3.1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分类
        3.3.2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现实目标
        3.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内涵
        3.3.4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体系的建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第一部分 :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4.1 “校园—城市”发展的基本矛盾和相关分析
        4.1.1 “校园—城市”的整体关系
        4.1.2 我国当代城市环境下大学校园与城市结合的结构矛盾
        4.1.3 大学校园与城市空间整体更新的策略目标
        4.2 “大学—产业—城市”整体发展的校园更新功能植入
        4.2.1 大学在“大学—产业—城市”循环中扮演的角色
        4.2.2 强化“校—城”联系的功能更新与植入
        4.2.3 着眼于校园长期发展的用地预留储备
        4.3 校园与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结构网络
        4.3.1 校园与城市对接的空间结构层级
        4.3.2 校园与城市空间肌理缝合
        4.3.4 校园衔接城市的社区网络
        4.4 满足城市多元需求的“校园—城市”过渡区空间布局更新、改造策略
        4.4.1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类型
        4.4.2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公共空间整合
        4.4.3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整体更新机制
    第二部分 :面向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策略
        4.5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的现状和策略目标
        4.5.1 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现状
        4.5.2 新时期校园空间更新改造需要处理好的校园关系
        4.5.3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的策略目标
        4.6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
        4.6.1 合理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目标体系
        4.6.2 动态更新的校园总体规划文件
        4.6.3 项目计划评估和实施程序
        4.7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交通系统优化策略
        4.7.1 校园道路交通疏解能力的优化
        4.7.2 公共交通系统管理
        4.7.3 校园自行车系统的完善
        4.7.4 停车场的规划与管理
        4.8 绿色低碳校园的规划更新
        4.8.1 节地与室外环境
        4.8.2 节能与能源利用
        4.8.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8.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第三部分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空间品质提升设计策略
        4.9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公共空间更新、改造
        4.9.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文脉的传承塑造
        4.9.2 “文化性”视角下功能布局的整合重组
        4.9.3 “时代性”视角下空间格局的有机缝合
        4.10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校园景观空间更新、改造
        4.10.1 传统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形式
        4.10.2 大学校园景观更新、改造的原则
        4.10.3 校园景观的更新、改造的设计策略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5.1 “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策略建构
        5.1.1 “整体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策略的基础——校园建筑的既有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
        5.1.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的项目实施过程
        5.1.3 本章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策略目标
    5.2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保护
        5.2.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的认知和保护原则
        5.2.2 校园历史建筑地域文化价值再现
        5.2.3 回应校园地域景观
        5.2.4 契合校园场所记忆
    5.3 “文化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功能转换
        5.3.1 文化视角下的既有建筑功能转换
        5.3.2 校园建筑更新改造中新旧建筑的联接模式
        5.3.3 校园创新文化特征下的空间赋能
    5.4 “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性能提升
        5.4.1 体现当代技术特点的结构体系更新
        5.4.2 满足现代大学需求的环境性能提升
        5.4.3 体现当代环保理念的校园建筑生态节能改造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综合实践
    6.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展望
        6.1.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策略
        6.1.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6.1.3 “两观三性”视角下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趋势的展望
    6.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的综合实践
        6.2.1 北京工业大学规划及图书馆更新、改造项目
        6.2.2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3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4 上海大学延长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一、理论研究
    二、策略建构
    三、研究的创新点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外文专着
    中文专着
    学位论文
    期刊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4)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快递包装回收成本与收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快递包装回收模式研究
        1.2.2 快递包装回收成本与收益研究
        1.2.3 系统动力学在闭环供应链中的应用研究
        1.2.4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基础分析
    2.1 快递包装种类及用途分析
    2.2 循环经济内涵及原则分析
        2.2.1 循环经济的含义
        2.2.2 循环经济的原则
        2.2.3 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比较
    2.3 闭环供应链内涵及流程分析
        2.3.1 闭环供应链的含义
        2.3.2 闭环供应链的分类
        2.3.3 闭环供应链的关键流程
    2.4 系统动力学原理及流程分析
        2.4.1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2.4.2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流程
        2.4.3 系统动力学的仿真软件
    2.5 本章小结
3 快递包装回收模式优化研究
    3.1 快递包装现状分析
        3.1.1 快递包装消费现状分析
        3.1.2 快递包装回收现状分析
        3.1.3 快递包装再利用现状分析
    3.2 快递包装回收模式分析
        3.2.1 快递包装回收模式特点及优劣分析
        3.2.2 快递包装回收模式主要问题分析
    3.3 快递包装回收模式优化分析
        3.3.1 优化原则
        3.3.2 基本思路
        3.3.3 优化模式
        3.3.4 保障措施
    3.4 本章小结
4 快递包装回收成本与收益的SD模型构建
    4.1 建模目的及模型边界
        4.1.1 建模目的
        4.1.2 模型边界
    4.2 回收成本与收益的构成分析
    4.3 基本假设及变量说明
        4.3.1 基本假设
        4.3.2 变量说明
    4.4 回收成本与收益的因果关系图
        4.4.1 库存成本的因果关系图
        4.4.2 收集成本的因果关系图
        4.4.3 加工处理成本的因果关系图
        4.4.4 运输成本的因果关系图
        4.4.5 回收收益的因果关系图
    4.5 回收成本与收益的SD模型构建
    4.6 本章小结
5 快递包装回收成本与收益的SD模型仿真分析
    5.1 案例背景
    5.2 参数设置
    5.3 有效性检验
    5.4 仿真结果分析
    5.5 不同情境的仿真模拟
        5.5.1 不同回收返利金的情境模拟
        5.5.2 不同回收渠道的情境模拟
        5.5.3 不同回收率的情境模拟
        5.5.4 不同宣传成本的情境模拟
    5.6 快递包装回收再利用的建议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CCDVTP模型的民营连锁书店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层面
        1.2.2 现实层面
    1.3 理论和相关概念概述
        1.3.1 CCDVTP营销模型
        1.3.2 民营连锁书店相关概念阐述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民营连锁书店的研究
        1.4.2 关于民营连锁书店营销策略的研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结构
    1.7 创新工作
2 民营连锁书店发展状况概述
    2.1 民营连锁书店的发展历程
        2.1.1 民营连锁书店的萌芽
        2.1.2 民营连锁书店的成长
        2.1.3 民营连锁书店的兴起
        2.1.4 民营连锁书店的平台期
        2.1.5 民营连锁书店的回暖
    2.2 民营连锁书店的发展现状
3 民营连锁书店营销策略概述
    3.1 选择目标市场
    3.2 建构品牌
    3.3 深入社群
    3.4 注重场景体验
    3.5 多元获利
4 民营连锁书店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4.1 目标市场问题
        4.1.1 目标市场存在重合
        4.1.2 目标市场的培育状况欠佳
    4.2 同质化竞争问题
        4.2.1 产品同质化
        4.2.2 服务同质化
        4.2.3 活动同质化
    4.3 沟通问题
        4.3.1 社交媒体平台的使用不尽合理
        4.3.2 不善于运用品牌故事
        4.3.3 沟通脱离当地文化语境
    4.4 价值传递问题
        4.4.1 路径选择单一
        4.4.2 忽视关键意见领袖的作用
        4.4.3 读者信息数据使用欠佳
    4.5 获利方式问题
        4.5.1 低价竞争普遍存在
        4.5.2 高价策略未能全面考量读者的消费成本
5 案例分析:诚品书店的营销策略
    5.1 目标市场
        5.1.1 精准选择目标市场
        5.1.2 深耕目标市场
    5.2 创新
        5.2.1 创新产品
        5.2.2 优化服务
        5.2.3 创新活动
    5.3 沟通
        5.3.1 通过各式社交媒体平台同读者无缝沟通
        5.3.2 通过品牌故事同读者对话
        5.3.3 沟通过程嵌入当地文化语境
    5.4 价值传递
        5.4.1 路径选择多元化
        5.4.2 善用关键意见领袖
        5.4.3 合理使用读者信息数据
    5.5 获利
        5.5.1 坚持无差别定价
        5.5.2 将读者的消费成本纳入考量范围
6 民营连锁书店营销策略的优化措施
    6.1 优化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培育
        6.1.1 合理选择目标市场
        6.1.2 精心培育目标市场
    6.2 创新书店的产品、服务与活动
        6.2.1 回归阅读本位创新产品体系
        6.2.2 立足读者本位创新日常服务
        6.2.3 通过跨界合作创新营销活动
    6.3 提升书店的沟通能力
        6.3.1 合理使用社交媒体平台
        6.3.2 通过品牌故事完成沟通
        6.3.3 将沟通置于特定的文化语境之下
    6.4 强化书店的价值传递
        6.4.1 优化路径选择
        6.4.2 与关键意见领袖合作
        6.4.3 综合使用读者信息数据
    6.5 优化书店的获利方式
        6.5.1 摒弃低价竞争思维
        6.5.2 高价策略要全面考量读者的消费成本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产学研合作创新收益动态共享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2 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与初始均衡条件
    2.1 产学研合作创新特征描述
    2.2 产学研合作创新阶段划分与生命周期模型构建
    2.3 产学研合作创新伙伴选择
    2.4 产学研合作创新协议达成影响因素分析
    2.5 产学研合作创新初始均衡状态研究
    2.6 本章小结
3 产学研合作创新收益量化方法
    3.1 产学研合作创新经济收益界定
    3.2 产学研合作创新社会效益量化方法
    3.3 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效益量化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产学研合作创新收益共享影响因素及路径
    4.1 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契约理论
    4.2 产学研合作创新收益共享影响因素测度指标
    4.3 产学研合作创新收益共享影响因素的研究假设
    4.4 实证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产学研合作创新收益动态共享模型构建
    5.1 产学研合作创新收益共享协同演化动力模型
    5.2 产学研合作创新收益共享演化博弈模型
    5.3 本章小结
6 产学研合作创新收益动态共享管理策略
    6.1 设计合理的契约机制
    6.2 发挥政府的中介和调节作用
    6.3 完善资源匹配和合作关系
    6.4 识别和控制收益共享风险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中蒙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 我国古代的“边市”与当代“边民互市”
        二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三 研究理论综述
    第三节 研究意义、方法与思路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塔克什肯口岸与塔克什肯镇
    第一节 作为中蒙走廊的布尔根河沿岸
    第二节 塔克什肯口岸
        一 口岸概况
        二 口岸运行情况
        三 口岸发展规划
    第三节 塔克什肯镇
        一 塔克什肯镇概况
        二 镇区重心的北移
        三 现在的塔克什肯镇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概况
    第一节 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的基本情况
        一 塔克什肯口岸的“边民互市”
        二 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的发展
        三 边民互市市场的建设
    第二节 边民互市贸易的参与者
        一 边民互市市场中的经营者
        二 市场中的购物者和其他人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的主要发展困境
    第一节 客户流失
    第二节 市售商品综合竞争力不足
    第三节 边民互市市场的经营活动存在无序现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影响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的环境因素
        一 蒙古国宏观经济的动荡
        二 区位条件、市场环境对边民互市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经营者自身的局限性
        一 经营者缺乏市场竞争力
        二 负面经营心态对边民互市发展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困境的反思
    第一节 当地政府及海关的努力
        一 在口岸发展规划中更加重视出口边贸的发展
        二 加强对边民互市市场经营活动的监督和管理
        三 改善购物者对边民互市市场的观感
    第二节 促使边民互市经营者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第三节 加强对世居边民参与互市的支持
        一 加强对边民参与互市的引导和组织
        二 明确塔克什肯镇在边贸中的竞争优势和特色加大边境金融机构对互市边民的支持力度
    本章小结
结论与思考
    (一)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困境研究的结论
    (二)对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困境的思考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面向车联网的路侧基站开关切换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不同目标的基站开关切换方法
        1.2.2 联合优化的基站开关切换方法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后续内容组织结构
第2章 基于带宽资源优化的路侧基站开关切换方法
    2.1 问题提出
    2.2 系统模型
        2.2.1 车辆移动模型
        2.2.2 数据收集模型
        2.2.3 运营商收益模型
    2.3 问题分析
        2.3.1 单时隙最大化运营商收益问题
        2.3.2 多时隙最大化运营商收益问题
    2.4 算法设计
        2.4.1 分支限界算法
        2.4.2 Dijkstra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车辆通信调度的路侧基站开关切换方法
    3.1 问题提出
    3.2 系统模型
        3.2.1 V2I通信模型
        3.2.2 能耗成本模型
    3.3 问题分析
    3.4 算法设计
        3.4.1 贪心算法
        3.4.2 自适应遗传算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带宽资源优化的路侧基站开关切换方法实验
        4.1.1 单时隙最大化运营商收益问题实验
        4.1.2 多时隙最大化运营商收益问题实验
    4.2 车辆通信调度的路侧基站开关切换方法实验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现代战争与经济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t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战争动因的研究
        1.2.2 关于战争经济基础的研究
        1.2.3 关于战争经济成本与收益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架构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战争与经济理论概述
    2.1 战争的经济本源
        2.1.1 战争的经济根源
        2.1.2 战争的经济起源
        2.1.3 战争的经济动因
    2.2 战争的经济基础
        2.2.1 武器装备生产以社会经济状况为基础
        2.2.2 军事人力资源以社会经济状况为基础
        2.2.3 军队作战方式与组织结构以社会经济状况为基础
    2.3 战争的社会经济功能
        2.3.1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破坏
        2.3.2 对社会制度变革的催化
        2.3.3 对技术进步的牵引
第三章 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现代战争动因
    3.1 自然空间利益
        3.1.1 自然资源控制权
        3.1.2 战略通道控制权
    3.2 社会空间利益
        3.2.1 地缘政治主动权
        3.2.2 经济秩序主动权
        3.2.3 科技发展主动权
    3.3 认知空间利益
        3.3.1 社会安全认知
        3.3.2 意识形态传播
        3.3.3 战略威慑效应
第四章 现代战争的经济基础
    4.1 战争物质生产的经济基础
        4.1.1 军事工业生产能力
        4.1.2 民用部门生产能力
        4.1.3 国家战争动员能力
    4.2 军事人力资源的经济基础
        4.2.1 军事人员的队伍规模
        4.2.2 军事人员的职业技能
        4.2.3 军事人员的身体素质
    4.3 战争形态演变的经济基础
        4.3.1 军事战略的制定
        4.3.2 战争样式的变化
        4.3.3 军队体制的变革
第五章 现代战争的经济成本
    5.1 战争准备期间的经济成本
        5.1.1 战争准备期间的人员成本
        5.1.2 战争准备期间的物资装备成本
        5.1.3 战争准备期间的经济发展间接成本
    5.2 战争进行期间的经济成本
        5.2.1 战争进行期间的人员成本
        5.2.2 战争进行期间的物资装备成本
        5.2.3 战争进行期间的经济发展间接成本
    5.3 战争结束后的经济成本
        5.3.1 战争结束后的人员成本
        5.3.2 战争结束后的社会重建成本
        5.3.3 战争结束后的经济发展间接成本
第六章 现代战争的经济收益
    6.1 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
        6.1.1 经济发展安全环境的改善
        6.1.2 社会制度的变革
        6.1.3 军事人员与设施的社会转移
    6.2 经济发展动力的增强
        6.2.1 社会消费需求增加
        6.2.2 拉动社会就业增长
        6.2.3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6.3 军事技术的先行发展与社会转移
        6.3.1 军事技术的先行发展
        6.3.2 军事技术社会转移的价值运动
        6.3.3 军事技术社会转移的溢出效益
第七章 对中国特色富国强军之路的启示
    7.1 以国家发展利益为国防建设的根本指向
        7.1.1 确立与和平发展相适应的军事战略
        7.1.2 建设与和平发展相适应的军事力量
        7.1.3 统筹运用军事力量营造有利战略态势
    7.2 建设支撑世界一流军队的现代化国防工业体系
        7.2.1 系统论视角下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7.2.2 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内涵剖析
        7.2.3 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实现路径与政策举措
    7.3 走军民融合道路实现富国强军
        7.3.1 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是军事力量建设的未来走向
        7.3.2 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7.3.3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基本抓手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农村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车辆路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村电商物流研究现状
        1.2.2 最后一公里研究现状
        1.2.3 车辆路径问题研究现状
        1.2.4 定向问题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农村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设计
    2.1 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现状
        2.1.1 电商巨头进军农村市场
        2.1.2 物流巨头涉足农村市场
        2.1.3 快递下乡政策支持与资金补贴
        2.1.4 农村电商物流县乡两级架构
    2.2 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困境
        2.2.1 需求量不足
        2.2.2 配送成本高
        2.2.3 设施不完善
    2.3 农村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选择取送货模式
        2.3.1 选择取送货模式内涵
        2.3.2 选择取送货模式理论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农村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车辆路径问题建模与求解
    3.1 模型建立
        3.1.1 问题描述
        3.1.2 模型假设
        3.1.3 模型参数定义
        3.1.4 数学模型刻画
    3.2 求解算法设计
        3.2.1 启发信息的改进
        3.2.2 信息素更新规则
        3.2.3 解的构造
        3.2.4 最优解优化策略
    3.3 参数标定与算例验证
        3.3.1 参数标定
        3.3.2 算例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蒙自市芷村镇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车辆路径方案设计
    4.1 案例背景
    4.2 数据处理
    4.3 问题求解
        4.3.1 取送货周期1天
        4.3.2 取送货周期2天
        4.3.3 取送货周期3天
        4.3.4 取送货周期4天
        4.3.5 取送货周期5天
        4.3.6 取送货周期6天
        4.3.7 取送货周期7天
    4.4 结果分析
        4.4.1 取送货周期对结果的影响
        4.4.2 车辆数量对结果的影响
        4.4.3 政府补贴金额对结果的影响
    4.5 芷村镇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车辆路径方案
    4.6 本章小节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浅论城市规模的成本和收益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收益管理的第三方仓库A的收益改善研究[D]. 孙鑫. 江南大学, 2021(01)
  • [2]政治资本与个人收入 ——一个经济学视角的研究[D]. 高爽. 辽宁大学, 2020(07)
  • [3]“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 陈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4]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快递包装回收成本与收益研究[D]. 杨欢.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基于CCDVTP模型的民营连锁书店营销策略研究[D]. 亚立峰. 南京大学, 2020(03)
  • [6]产学研合作创新收益动态共享机制研究[D]. 杨磊.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7]中蒙塔克什肯口岸“边民互市”发展困境研究[D]. 陈逸超. 兰州大学, 2020(01)
  • [8]面向车联网的路侧基站开关切换方法研究[D]. 吕思霖.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9]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现代战争与经济关系研究[D]. 黄毓森.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10]农村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车辆路径问题研究[D]. 郭月.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论城市规模的成本与收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