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老年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一、老年人高血压、冠心病血浆D二聚体水平改变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刘美琪[1](2021)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痰瘀互结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多是因为冠状动脉中的易损斑块的进一步的侵蚀或破裂以后诱发的一系列的比较危急的临床表现,随之而来的是闭塞性血栓的完全或不完全的形成和发展。这些年以来,正是因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带来的比较居高不下的发病率、伤残率和死亡率,当前它明显成为一种影响人民生命安全的疾病。矛盾的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大多都是比较危急,它的发病原因以及病理发展过程比较复杂,其并发症也较多,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中医辨证标准目前也是尚不统一,本研究通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中医证型与实验室的凝血及炎症的实验室客观指标之间进行相关的研究分析,发现他们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此来进一步研究炎症及凝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这更有利于之后的中医辨证分型及辨证论治。研究方法1、本研究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的165名病例,通过病历档案管理室电子病历系统及手工查找获取患者一般信息,并填写目前的一般临床症状,进而进一步明确中医辨证分型。2、根据医院的病例系统来搜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吸烟史、饮酒史、目前临床表现、一般生命体征以及舌、脉象等,同时查询患者的冠脉造影资料,以此来得知患者的冠脉病变的部位及支数,根据冠脉病变情况,累及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的支数定义为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并进一步进行Gensini评分,并查询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记录所有患者血液学参数,包括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并根据血常规中的中性粒细胞数目、淋巴细胞数目计算中性粒细胞对淋巴细胞比值(NLR),最后将6种中医证型同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3、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135例ACS患者,30例SCAD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在性别上具有明显差异(P=0.01<0.05),男性较女性患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可能性更大。2、本研究共纳入135例ACS组患者,研究结果显示中医证型中痰瘀互结证共有95例,占比达70.37%,说明痰瘀互结证患者最常见;其次为气虚血瘀证。3、在本研究中,痰瘀互结证患者冠脉三支病变最多,气滞血瘀证患者冠脉单支病变最多,气阴两虚证患者冠脉单支病变最多,痰瘀互结证型冠状病变支数是明显多于其他证型的,并且痰瘀互结证型的Gensini评分是最高的,和其他证型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痰瘀互结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正虚阳脱证>寒凝心脉证。4、ACS组患者不同证型之间NLR、CRP、D-D、FIB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痰瘀互结证型患者体内NLR、CRP、D-D、FIB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本研究初步验证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ACS组痰瘀互结证型明显具有更高的NLR、CRP、D-D、FIB水平,证明了实验室指标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指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薛晨曦[2](2021)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我国正在慢慢步入老龄化社会,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患病数量也在不断上升,作为目前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最有效的手段: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改善膝关节功能、缓解关节疼痛的理想治疗方法。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作为TKA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继续加重可发展为致死性的并发症: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目前临床上关于TKA术后下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缺乏全面和系统的研究。目的:1.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TKA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并分析影响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2.比较分析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TKA术中使用止血带的临床效果和其对下肢DVT形成风险的影响;3.探究术后静脉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的临床效果和TXA对术后下肢DVT形成风险的影响。方法:1.回顾性分析了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关节外科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行TKA手术治疗的223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分析了他们下肢DVT的发生率,并对多个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明确哪些是影响TKA术后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将2019年4月至2020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关节外科行初次单侧TKA手术的97例患者,随机分为止血带组和非止血带组,对比研究两组的失血量及术后疼痛、功能情况,通过比较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相关参数分析止血带对下肢DVT形成风险的影响;3.2020年3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关节外科接受了初次单侧TKA手术治疗的156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被分为三组:手术结束2小时和24小时后分别静脉滴注TXA(A组),术后2小时静脉滴注TXA(B组)和安慰剂对照(C组),比较三组的失血量和并发症,并通过血栓前状态相关参数分析TXA对下肢DVT形成风险的影响。结果:1.通过回顾性分析发现,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TKA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为17.0%,其中无明显临床症状的DVT占到68.4%;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高龄,BMI?25 kg/m2、合并糖尿病、严重膝关节畸形、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为三级、手术时间长、术中失血量多、术后血浆高D-二聚体水平、卧床时间长是患者TKA术后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2.使用止血带组的术中失血量明显低于非止血带组,但是止血带组的隐性失血量较非止血带组显着增高(P<0.05),而围术期总失血量两组并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未有输血病例,手术时间的比较也未发现显着性差异;止血带组术后第1、4、7天患肢大腿周径大于非止血带组,疼痛VAS(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高于非止血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止血带组术后1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止血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TEG各项参数比较未见显着差异,止血带组患者术后6小时血凝块形成用时K与凝血反应用时R较非止血带组缩短明显,而α角和凝血指数CI较非止血带组显着增大(P<0.05),术后1天时止血带组患者代表凝血反应的K、R较非止血带组缩短明显,而α角、凝血强度MA和凝血指数CI较非止血带组均增大(P<0.05)。3.术后应用TXA的两组平均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显着低于安慰剂对照组(P<0.05),而术后TXA重复剂量组较单剂量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术后输血率和DVT发生率无显着差异,三组术前、术后血栓前状态参数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所以TXA的使用并没有明显增强患者血液的血栓前状态。结论:1.下肢DVT作为TKA术后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在TKA术后有着较高的发生率,尤其是隐匿性的DVT发病率应该引起重视。高龄、BMI?25 kg/m2、严重膝关节畸形、ASA三级、合并有糖尿病、术后高D-二聚体水平的患者,是术后发生下肢DVT的高危群体。积极采取措施降低手术中的出血,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对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生风险有一定的帮助。2.TKA术中使用止血带虽然减少了术中失血量,但其术后隐性失血量显着增加,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并未减少,反而容易引起患肢的肿胀与疼痛,不利于术后膝关节早期功能恢复。同时,使用止血带会造成血液高凝状态,增加了下肢DVT发生的风险。对于合并其它DVT发生独立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止血带;如果在TKA术中出血较多影响手术操作或操作尚不熟练的情况下需使用止血带,应尽量缩短使用时间,同时做好围术期DVT的预防和早期检测。3.TKA术后24小时内短期静脉应用TXA可降低隐性失血量,但24小时后使用TXA的效果并不显着。同时,术后应用TXA并未增加下肢DVT实际发生率或潜在的血栓形成风险。

卢雅倩[3](2020)在《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脂指标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采集老年高血压患者四诊信息,探析高血压在老年患者中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血脂指标进行相关性研究,总结血脂指标对老年高血压证型分布的影响。2研究方法对2017年10月至2020年1月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住院患者进行筛选,选出符合老年高血压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157例。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和《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08版)中“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结合四诊信息,进行辨证分型。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住院号、病案号、吸烟史、饮酒史;既往史包括:冠心病史、糖尿病史、脑梗死、血脂异常;辅助检查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D-二聚体(D-D)、空腹血糖(FPG)、颈部血管彩超、心脏彩超等,并利用血脂常规指标分别计算出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动脉硬化指数(AI)。最后利用统计软件SPSS25.0进行数据分析。3研究结果3.1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分布与一般指标比较3.1.1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在纳入的157例老年高血压病例中,痰瘀互结证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和肝火亢盛证占比最少,其构成比例:痰瘀互结证为74例(47.13%),阴阳两虚证为35例(22.29%),阴虚阳亢证为27例(17.2%),肝火亢盛证为21例(13.38%)。3.1.2各中医证型基线情况比较在纳入的病例中,各证型之间年龄比较结果显示:阴阳两虚证>痰瘀互结证和肝火亢盛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纳入病例中,各证型之间高血压分级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痰瘀互结证和肝火亢盛证患者高血压分级大多集中于高血压2、3级,阴虚阳亢证和阴阳两虚证患者高血压1级所占比例较其余两证型增多;在纳入病例中,各证型之间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既往有饮酒史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阴阳两虚证明显高于其它证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证型在性别、吸烟史和既往病史等方面未见显着差异。3.1.3各中医证型检查指标比较各证型之间血脂及血脂综合指数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HDL-C水平上,阴阳两虚证、痰瘀互结证低于阴虚阳亢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证型在TG、TC、LDLC、AIP、AI水平无显着差异;各证型D-二聚体水平相比,阴阳两虚证、痰瘀互结证高于阴虚阳亢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证型无显着差异;空腹血糖在各组间未见明显差异。3.1.4各中医证型颈动脉斑块、狭窄和左房扩大情况比较在所纳入的病例中,各证型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在90%以上;肝火亢盛证的颈动脉狭窄检出率最高,检出率为42.86%;阴阳两虚证的左房扩大检出率最高,检出率为57.1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2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血压分级之间一般指标比较老年高血压患者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高血压3级分布最多;在性别分布中,高血压2级男性所占比高于女性,高血压3级女性所占比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高血压分级的AIP、AI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相关性检验,高血压分级与AIP、AI呈正相关,高血压等级随着AIP、AI水平升高而提升;不同高血压分级与吸烟史、饮酒史、颈动脉狭窄、左房扩大无显着相关性。4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痰瘀互结证分布最多,其次为阴阳两虚证,说明其病理机制以本虚为主,多痰多瘀,与肝脾肾亏虚、阴阳失调密切相关;老年高血压患者高血压3级人数最多,其中痰瘀互结证和肝火亢盛证患者血压分级集中于高血压2、3级;老年高血压患者阴阳两虚证和痰瘀互结证的HDL-C水平较阴虚阳亢证明显偏低;患者高血压分级随AIP、AI水平增高而明显增高,说明血脂异常与老年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两者相互影响,为血脂综合指标作为老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提供了数据支持。

苏德伟[4](2020)在《老年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及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稳定性冠心病老年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研究理化指标在证型分布间的差异,寻找影响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建立理化指标与中医证型相结合的判别模型。方法:收集2019年2月2019年1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152例,由研究员使用统一的调查问卷表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数据处理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2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理化指标在证型分布间的差异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影响中医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判别模型的建立采用Fisher判别分析。结果:(1)稳定性冠心病老年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为:气虚血瘀证>痰瘀互阻证>心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气滞血瘀证。(2)一般资料中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BMI)在证型分布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女性以痰瘀互阻证为主,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次之,男性以心肾阳虚证为主,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次之;年龄呈气虚血瘀证>痰瘀互阻证>气阴两虚证>气滞血瘀证>心肾阳虚证分布的趋势;BMI分布为:心肾阳虚证>痰瘀互阻证>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3)理化指标中:气虚血瘀证与气阴两虚证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D-二聚体上存在差异(P<0.05),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促甲状腺素(TSH)为影响其分布的危险因素;气虚血瘀证与痰瘀互阻证在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PCV)、血红蛋白浓度(HGB)、TC、LDL-C、HDL-C、甘油三酯(TG)、D-二聚体方面存在差异(P<0.05),HGB、TC、BNP、LDL-C、D-二聚体、促甲状腺素(TSH)为影响其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在RBC、HGB、PCV、D-二聚体、TSH方面存在差异(P<0.05),HGB、TC、LDL-C、D-二聚体、TSH为影响其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气虚血瘀证与心肾阳虚证在RBC、PCV、HGB、TG、TC、LDL-C、D-二聚体、BNP方面存在差异(P<0.05),HGB、BNP为影响其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气阴两虚证与痰瘀互阻证在PCV、HGB、TC、LDL-C、HDL-C方面存在差异(P<0.05),BNP为影响其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气阴两虚证与气滞血瘀证在RBC、PCV、HGB、TC方面存在差异(P<0.05),纤维蛋白原(FIB)、TSH为影响其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气阴两虚证与心肾阳虚证在RBC、PCV、HGB、BNP方面存在差异(P<0.05),HGB、BNP为影响其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痰瘀互阻证与气滞血瘀证在HGB、TC、HDL-C方面存在差异(P<0.05),两者未见影响其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痰瘀互阻证与心肾阳虚证在RBC、PCV、HGB、TC、LDL-C、HDL-C、BNP方面存在差异(P<0.05),两者未见影响其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气滞血瘀证与心肾阳虚证在TC、LDL-C、BNP、TSH方面存在差异(P<0.05),TSH为影响其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4)通过Fisher判别分析建立了理化指标与中医证型结合的判别函数式。经训练样本回带考核法显示对样本中证型的诊断正确率为79.7%;五组证型的诊断效率均>0.5;敏感度:气阴两虚证(91.67%)>心肾阳虚证(90.47%)>气滞血瘀证(76.47%)>气虚血瘀(74.19%)证>痰瘀互阻证(60.71%);特异度:气虚血瘀证(98.85%)>心肾阳虚证(96.91%)>气滞血瘀证(95.05%)>气阴两虚证(94.49%)>痰瘀互阻证(92.47%);阳性预测值:气虚血瘀证(95.83%)>心肾阳虚证(86.36%)>气阴两虚证(73.33%)>气滞血瘀证(72.22%)>痰瘀互阻证(70.83%);阴性预测值:心肾阳虚证(97.91%)>气阴两虚证(97.72%)>气滞血瘀证(96.00%)>痰瘀互阻证(91.49%)、气虚血瘀证(91.49%);Youden指数:心肾阳虚证(87.38%)>气阴两虚证(86.16%)>气虚血瘀证(73.04%)>气滞血瘀证(71.52%)>痰瘀互阻证(53.18%)。结论:(1)老年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呈现气虚血瘀证>痰瘀互阻证>心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气滞血瘀证的趋势。(2)证型分布在一般资料中年龄、性别和BMI间存在显着差异。(3)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浓度、甘油三酯、胆固醇、LDL-C、HDL-C、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TSH、BNP在中医证型分布间存在显着差异;血红蛋白浓度、胆固醇、LDL-C、HDL-C、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TSH、BNP为影响中医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4)建立了现代医学理化指标与中医证型相结合的Fisher判别模型,可为临床辨证分型提供一定的参考。

张苗[5](2020)在《肺纤维化合并肺癌患者临床特点与中医证候分布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立足临床实际,通过分析总结肺纤维化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肺纤维化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候,并初步探索不同证型与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肺纤维化合并肺癌早期预防及诊断积累经验,为肺纤维化合并肺癌中医临床辨证分型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以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科病房住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05例肺纤维化合并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肺纤维化课题小组既往研究基础,制定《肺纤维化合并肺癌患者调查表》,收集并归纳整理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及理化检查等资料,总结肺纤维化合并肺癌的临床特点;并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最后以中医证型为分组依据,对证候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初步探索影响肺纤维化合并肺癌中医证候分布的因素。结果:1一般资料及病史研究结果纳入的105例肺纤维化合并肺癌患者中,男性74例,女性31例,发病年龄上,老年人最多,平均发病年龄(76.25±9.03)岁;危险因素方面调查:男性患者74例,占总人数70.5%,老年人98例,占总人数93.33%;有吸烟史患者87例,占总人数82.9%;有有害物质接触史患者23例,占总人数21.90%。肺癌方面调查:明确肺癌病理类型的患者有27例,占总人数25.71%。其中腺癌最多,腺癌17例>鳞癌6例>小细胞癌4例;有肺癌转移的患者33例,占总人数31.43%。合并症方面调查:合并其他系统慢性基础疾病:合并冠心病者66例(占62.86%)>合并高血压者42例(占40.00%)>合并脑血管病者29例(占27.62%)>合并糖尿病者17例(占16.19%)>合并免疫系统疾病者10例(占9.52%);合并呼吸系统其他疾病中以合并肺炎居多,陈旧性肺结核次之。2肺纤维化合并肺癌证候分布特点归纳105例肺纤维化合并肺癌患者病性、病位证素,进行频数统计:病性排序依次:气虚100例(95.24%)>血瘀82例(78.10%)>阴虚40例(38.10%)>痰湿21例(20.00%)>阳虚18例(17.14%)>热(火)5例(4.76%)。病位依次:肺105例(100%)>脾73例(69.52%)>肾60例(57.14%)>肝44例(41.90%)>心41例(39.05%)。通过传统辨证方法,得出5种中医证型:气虚血瘀证44例(占41.91%)>气阴两虚兼血瘀证38例(占36.19%)>阳虚痰湿证18例(占17.14%)>痰热蕴肺证3例(占2.86%)>阴虚毒热证2例(占1.90%)。3主要证型分布与相关因素的研究基于结果2,痰热蕴肺证、阴虚毒热证病例数量较少,不能满足统计学分析要求,故仅将100例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兼血瘀证及阳虚痰湿证三组主要证型的相关数据分三组作比较分析。3.1一般资料:(1)100例PF-LC患者男、女患者分别为71人、29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种证型分布在性别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00例PF-LC患者平均年龄为(75.90±9.06)岁,三组证型分布在年龄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00例PF-LC患者吸烟与不吸烟人数分别为83人、17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证型分布与吸烟史之间的关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气阴两虚兼血瘀组、阳虚痰湿组患者的吸烟比率明显高于气虚血瘀组患者(P<0.05)。(4)100例PF-LC患者接触有害物质与未接触有害物质的人数分别为:22人、78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证型分布在有害物质接触史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合并症情况:三种证型分布在合并陈旧性肺结核、合并糖尿病上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而言,气阴两虚兼血瘀组比气虚血瘀组患者患陈旧性肺结核的比率更高(P<0.05);气阴两虚兼血瘀组患者合并糖尿病的比率比气虚血瘀组、阳虚痰湿组更高(P<0.05)。而三种证型分布在合并肺炎、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3中医证候与理化检查的研究血浆D-二聚体计数在肺纤维化合并肺癌的中医证候分布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两组间比较可知:阳虚痰湿组与气虚血瘀组、阳虚痰湿组与气阴两虚兼血瘀组在血浆D-二聚体计数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空腹血糖计数在肺纤维化合并肺癌的中医证候分布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气阴两虚兼血瘀组与气虚血瘀组在空腹血糖计数上有显着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CEA、CA19-9计数在肺纤维化合并肺癌的中医证候分布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气阴两虚兼血瘀组、气虚血瘀组与阳虚痰湿组在CEA计数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阴两虚兼血瘀组与气虚血瘀组在CA19-9计数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RBC、HGB、CRP、PH、PO2、PCO2、ESR、NSE、CYFRA21-1、SCC计数对肺纤维化合并肺癌的中医证型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肺纤维化合并肺癌患者男性居多,患病的危险因素有:高龄,吸烟,有害物质接触。2此次研究中,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兼血瘀证、阳虚痰湿证是肺纤维化合并肺癌患者的主要证型,其中临床以气虚血瘀证最多见。3吸烟对肺纤维化合并肺癌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有影响:气阴两虚兼血瘀证、阳虚痰湿证吸烟人数相对气虚血瘀证要多。4合并有陈旧性肺结核或糖尿病会对肺纤维化合并肺癌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产生影响:肺纤维化合并肺癌患者合并有陈旧性肺结核、糖尿病时辨证属气阴两虚兼血瘀证的比率更大。5 D-二聚体、空腹血糖、CEA、CA19-9计数对肺纤维化合并肺癌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有影响。

蒋丽珠[6](2020)在《D-二聚体与eGFR的比值对冠心病PCI术后的长期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年》统计,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随医疗水平进展,冠心病患者适合并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人日益增多,探索有效高效的评价冠心病患者PCI预后的指标成为热点。既往文献表明,D-二聚体为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降解的产物,体内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在生理状态下处于动态平衡,在体内血栓形成时,纤溶系统也激活,因此D-二聚体升高可以反应体内血栓形成和纤溶系统亢进。研究表明D-二聚体可预测ST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后患者的预后。肾小球率过滤估测值可反应肾脏功能,并且可以预测稳定性冠心病的预后,既往有研究考虑D-二聚体反应凝血功能,eGFR表明肾功能,将D-二聚体的三分组联合eGFR的二分组相结合,结果表明D-二聚体与肾小球率过滤估测值的联合可有效的预测稳定性冠心病的预后并且优于单一指标,所以本文意在探索D-二聚体与肾小球率过滤估测值的比值能否有效的预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的预后。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与肾小球率过滤估测值(estimation of glomerul arfiltration rate,eGFR)的比值(D-Dimer to eGFR Ratio,DeGFR)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1月-2017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冠心病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3561名患者,排除感染、肿瘤及无基线资料的的患者,最终有1505例患者纳入研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血常规、凝血功能、肾功能等指标,根据DeGFR值利用三等分法将患者分为低值组(DeGFR<0.67)497例、中值组(0.67≤DeGFR<1.5)504例和高值组(DeGFR≥1.5)504例,评估DeGFR与冠心病PCI术后长期预后的相关性。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自患者行PCI术后,采用电话随访或信件随访方式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7.59±22.24个月,记录患者预后包括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MACE、MACCE事件。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三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间的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的比较采用χ 2检验。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价D-二聚体与eGFR比值对冠心病病患者PCI术后长期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并采用Kaplan-Meier,用Log rank检验比较三组差异。检验水准取α=0.05,组间比较以P<0.05为生存曲线比较三组间患者累计不良事件风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三组患者在年龄、家族史、年龄、性别、LVEF、尿素、肌酐、D-二聚体与eGFR比值、谷氨酰转肽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率、血糖、尿酸、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LDLC、HDLC、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分析显示:低值组、中值组和高值相比全因死亡(1.2%vs2.2%vs 4.4%,P=0.006)及心源性死亡(0.6%vs 1.8%vs 3.4%,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值组全因死亡及心源性死亡明显高于低值组。3.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DeGFR低值组相比较,DeGFR高值组是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 PCI 术后全因死亡(HR=3.945,95%CI:1.539-10.111,P=0.004)及心源性死亡(HR=6.226,95%CI:1.726-22.454,P=0.005)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DeGFR升高是冠心病PCI术后的患者的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任静[7](2019)在《生物标志物监测凝血紊乱的队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生理情况下,血液中的凝血、抗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等多个系统间的动态平衡是防止血管内发生血栓的关键,而凝血紊乱在本质上则是各个系统间发生多维度的功能异常和失衡,最终形成大量纤维蛋白,堵塞血管,是导致血栓性疾病的病理基础。另一方面,罹患变应性炎症或严重肝脏疾病的病人同样会发生凝血紊乱,不但加重病情、影响生存质量,还会导致严重临床后果。目前,临床逐渐利用生物标志物对发生凝血紊乱的病人进行风险评估和疗效预测,为药物治疗和长期预防提供依据,但是由于既往临床研究不足,医生们对在不同类型凝血紊乱时生物标志物的变化特征以及与主要病理因素、临床结局的关联性缺乏了解,常出现不合理使用或错误使用的情况。基于此,本研究对多种病理状态下的血液样本进行生物标志物检测,同时通过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随访,借助队列研究阐释生物标志物监测凝血紊乱的临床价值和诊断性能。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采用VIDAS荧光免疫系统检测血浆D-二聚体,利用Kruskal-Wallis H检验、U检验、χ2检验、Friedman秩和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和Cox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显示,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年龄而增高,其排除诊断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临界值存在同样的趋势,但诊断敏感性随年龄而降低(从100%降至73.1%)。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的D-二聚体水平均显着高于健康人,其中STEMI、多支病变血管以及左前降支(LAD)堵塞时,D-二聚体水平增高最为显着,并且与病人不良预后相关。在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后,恢复不良病人D-二聚体在手术后第14天达到峰值,此时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能反映90天内严重心脏缺血事件的风险,但不能预测手术后1年内严重心脏缺血事件的风险。2、采用IL ACL 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测定vWF:Ag水平,利用Kruskal-Wallis H检验、U检验、ROC、χ2检验、Friedman秩和检验、Kaplan-Meier曲线、Logistic回归分析和Cox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显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与OPCAB病人多种病理因素相关,在OPCAB术后第30天的血浆vWF:Ag临界值可预测OPCAB手术后1年内的严重心血管缺血事件的风险。发现了vWF:Ag与冠脉介入(PCI)病人多种临床病理因素相关,将临界值设定为312.0%时,血浆vWF:Ag预测PCI术后病人发生房颤相关缺血性卒中风险的诊断敏感性为94.4%,并能反映抗栓治疗后的凝血紊乱的缓解状态。3、采用IL ACL 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测定血浆蛋白C活性(PC:A),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利用方差分析、q检验、ROC、χ2检验、Cox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曲线等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显示,哮喘病人的PC:A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病情未得到控制病人血浆中PC:A水平高于病情被控制的患者,利用PC:A评价病情是否得到完全控制的敏感度为94.7%,特异度为80.7%。哮喘病人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TNF-α、IL-8和ECP水平高于对照组,在治疗2周后均显着降低,可敏感反映治疗效果,对病人疾病发展和严重程度有预测价值。4、用IL ACL 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颗粒过滤法和Acu Star发光分析仪测定不同类型的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抗体(HIT-Ab),用U检验、ROC、χ2检验和Kaplan-Meier曲线等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显示,混合HIT-Ab(定量)和IgG型HIT-Ab诊断HIT的敏感性均为100%,上调临界值均可提高两个试验的诊断特异性。合并血栓栓塞的HIT病人的IgG型HIT-Ab水平显着高于孤立性HIT病人,以2.32 U/ml为临界值,高于此水平的病人在15天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概率显着增高(Log-rankχ2=56.577,P<0.001),诊断敏感度为90.9%,特异度为80.0%。在HIT高风险病人中,混合HIT-Ab(定性)阳性率>混合HIT-Ab(定量)>IgG型HIT-Ab;在非HIT病人中,IgG型HIT-Ab的特异性优于混合HIT-Ab(定量),混合HIT-Ab(定量)优于混合HIT-Ab(定性)。5、用IL ACL 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检测各项止血指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骨髓样细胞白介素-1,用VIDAS荧光免疫系统检测血浆D-二聚体,用U检验、ROC、Kruskal-Wallis H检验、Kaplan-Meier曲线和χ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显示,肝癌病人抗凝血蛋白质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组,t-PA:A、PAI:A、vWF:Ag、FⅧ:A、FIB、PT和APTT显着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肝癌病人存在多系统失衡。在临床监测中,骨髓样细胞白介素-1可作为监测肝癌疗效的敏感指标;血浆D-二聚体预测肝癌病人发生门静脉血栓(PVT)风险的临界值为549.5μg/L时,敏感度为100%,特异度67.1%,可用于对门静脉血栓风险做排除诊断。

王莉[8](2019)在《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液体摄入量与全血粘度及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股骨颈骨折是骨科相对常见的一类骨折,以髋部关节疼痛、不能站立和走路为主要症状,并伴有畸形、肿胀、患侧大粗隆升高等体征。目前,髋关节置换术是大多数老年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在治疗和预后过程中存在骨折不愈合、股骨头缺血坏死、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其中静脉血栓可导致静脉功能不全,甚至引发残疾或导致肺栓塞而猝死。因此,静脉血栓发生的防控与治疗一直是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重点研究领域。静脉血栓是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主要与血流缓慢、血管受损及高凝状态因素有关。血流变学主要是反映血液粘度和流通性的指标,包括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及红细胞压积等,其中全血粘度是血流变指标中反应血液黏滞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当血液粘度增加时,血液流动性就变差,也就容易发生血栓性疾病。术前禁饮禁食对老年病人血粘度可产生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血液黏滞性增大、血液浓缩、红细胞聚集性和血液凝固性增强。本研究从全血粘度这一切入点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病风险进行探讨。目前,关于液体摄入量与全血粘度的相关性研究较为鲜见。本研究选取182例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液体摄入量与全血粘度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引起全血粘度异常的影响因素,为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研究目的:1.探讨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当天液体摄入量与术后全血粘度的相关性。2.分析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后全血粘度异常的影响因素及术后高全血粘度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通过方便抽样选取扬州市某综合性三甲医院关节外科在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因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选择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患者为调查对象,共182例。调查内容涉及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四部分内容。问卷调查包括采用自行设计的《患者一般情况记录表》、《患者饮水饮食记录表》、《静脉输液卡》及《患者临床资料登记表》分别调查患者一般情况,手术当天饮入量(饮水量、进食流质量及固体食物的含水量)、静脉输液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身高、体重、血压。实验室检查为患者术后第1天6:00空腹全血粘度指标、D-二聚体含量及凝血四项。影像学检查为术前、术后1天双下肢深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探讨液体摄入量(静脉输液量加饮入量)与全血粘度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引起患者术后全血粘度异常的影响因素,为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研究结果1.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当天液体摄入量与术后全血粘度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液体摄入量与全血粘度低切(ηb-Lγ)、全血粘度中切(ηb-Mγ)、全血粘度高切(ηb-Hγ)均呈负相关(P<0.05),随着液体摄入量的下降,全血粘度增高。进一步分析其中的饮入量、静脉输液量与全血粘度的相关性,显示:饮入量与全血粘度呈负相关,随着饮入量的下降,全血粘度增高。2.将患者术后全血粘度分为全血粘度增高组和全血粘度非增高组,采用t检验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在全血粘度增高组和全血粘度非增高组中分布情况,结果发现血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酶原在全血粘度增高组浓度显着高于全血粘度非增高(P<0.05)。全血粘度增高组中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两组的分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在两组间未发现统计学意义。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两组中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的分布,结果显示全血粘度增高组静脉血栓患者4例,显着高于全血粘度非增高组(P<0.05)。3.本研究对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全血粘度指标进行了分组,并分析了液体摄入量、静脉输液量、饮入量、手术时间、出血量、体重指数(BMI)、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变量在不同全血粘度指标分组中的分布差异。结果显示,性别在不同全血粘度中切分组中的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液体摄入量在不同全血粘度低切分组和全血粘度高切分组中的分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饮入量、BMI指数、手术时间和是否患有高血压在不同全血粘度低切分组、全血粘度中切分组以及全血粘度高切分组中的分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糖尿病患者在不同全血粘度低切分组中的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冠心病患者在不同全血粘度低切分组和高切分组中的分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在不同全血粘度中切分组中的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股骨颈骨折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后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中切、全血粘度高切指标异常与调查对象性别、年龄、是否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液体摄入量、静脉输液量、饮入量等因素的关系。结果发现与高全血粘度低切(ηb-Lγ)有关的因素包括手术时间、液体摄入量、饮入量、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冠心病。提示术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冠心病的患者出现高全血粘度低切的风险显着高于其他患者;手术时间越长的患者术后出现高全血粘度低切的风险越高;液体摄入量、饮入量越少的患者术后出现高全血粘度低切的风险越高。与高全血粘度中切(ηb-Mγ)有关的因素为手术时间和饮入量。提示手术时间越长的患者术后出现高全血粘度中切的风险越高;饮入量越少的患者术后出现高全血粘度中切的风险越高;与高全血粘度高切(ηb-Hγ)有关的因素为液体摄入量、饮入量、手术时间和冠心病。提示手术时间越长的患者术后出现高全血粘度高切的风险越高;液体摄入量、饮入量越少的患者术后出现高全血粘度高切的风险越高;术后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出现高全血粘度高切的风险显着高于非冠心病患者。研究结论1.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全血粘度指标对深静脉血栓发病风险存在影响,全血粘度指标增高,深静脉血栓发病风险增加。2.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当天液体摄入量与术后全血粘度指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手术当天液体摄入量减少会增加术后全血粘度增高的风险,提示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护理中要加强液体摄入的护理,鼓励患者增加摄入量,预防术后高全血粘度的发生,从而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风险。3.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并发高全血粘度的风险较高,临床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这类人群的全血粘度指标,加强液体摄入的护理与管理,同时采取综合措施,改善全血粘度,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风险。

庄锦坤[9](2019)在《93例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93例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一步探讨其临床特征、发病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从而改善预后。资料与方法:对2015年10月01日至2018年09月30日三年间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住院且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肠病的9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缺血性肠病组(n=93)与同期住院的功能性胃肠病组(n=165)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联合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两组一般资料及基础疾病等进行分析寻找缺血性肠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并对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对该疾病的诊断价值进行探索;根据缺血性肠病治疗效果及结局分为预后良好组(n=85)与预后不良组(n=8),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探讨一般资料、个人史、基础疾病、腹部手术史、抗生素使用情况与预后、结局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与预后相关的可能因素。结果:1、93例缺血性肠病患者男女比例1:1.07,平均年龄(65.85±13.53)岁,其中老年人占66.67%。个人史以吸烟、饮酒占比最高,分别为吸烟(24例,25.81%)、饮酒(15例,16.13%)。基础疾病以动脉硬化(72例,77.84%)、高血压病(52例,55.91%)多见。2、缺血性肠病发病类型以慢性肠系膜缺血多见,缺血性结肠炎次之,急性肠系膜缺血最少。其临床表现以腹痛(87例,93.55%)、便血(45例,48.39%)为主要症状,其中腹痛以中下腹痛(25例,26.88%)、脐周痛(19例,20.43%)最常见,其他症状有腹泻、恶心、呕吐、发热、腹胀、头晕、黑蒙等。体征上绝大多数仅为局部轻压痛,出现腹膜刺激征者15例,占16.13%。3、缺血性肠病患者中63.44%出现了D-二聚体升高、69.89%存在粪OB阳性。CT肠系膜血管造影及肠镜检查是缺血性肠病主流的检查方式,其阳性率分别为87.18%、32.35%。4、93例患者均接受以抗凝、扩血管及对症支持为主的内科保守治疗,91.40%治疗有效,但仍有个别无效转行外科手术治疗或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并有1例死亡。5、在缺血性肠病发病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中显示冠心病(P=0.026)、动脉硬化(P=0.000)、D-二聚体(P=0.000)、纤维蛋白原(P=0.021)是其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对其预后不良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则提示白蛋白、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降低以及C反应蛋白升高可能为其预后不良的预测性因素。6、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其比值(P=0.000)均对缺血性肠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对缺血性肠病诊断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2950mg/L、2.715g/L、1.163×10-4。结论:缺血性肠病多发生于合并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基础病的老年人群;临床表现不典型,以腹痛、便血为主要症状,症状重而体征轻,亦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指标;D-二聚体升高、粪OB阳性有一定参考价值,CT肠系膜血管造影及结肠镜检查对诊断有重要价值,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升高可支持诊断,白蛋白、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降低以及C反应蛋白升高可能为其预后不良的预测性因素。

吴桐[10](2019)在《上消化道出血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UGIH)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病人的人口学特征、相关病史、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探讨UGIH的患者并发AC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份-2019年4月份大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UGIH并发ACS的患者40例,设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时期发生UGIH但未合并ACS的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不良习惯(吸烟、饮酒)、基本生命体征(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基础疾病(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血浆D-二聚体、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血肌酐、血尿素氮)、Blatchford评分这20项指标。采用回顾性分析,统计学方法有卡方检验、t检验、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ROC曲线。结果:1.两组间性别构成无明显差异(?2=0.093,P=0.761)。2.观察组的平均年龄[(69.75±13.27)岁]明显高于对照组[(55.57±16.01)岁],(t=5.050,P=0.000)。3.观察组平均收缩压与对照组平均收缩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9,P=0.065);观察组平均舒张压[(65.95±15.92)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74.63±11.26)mmHg],(t=-3.784,P=0.002);观察组平均脉搏[(94.88±21.69)次/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5.17±17.17)次/分],(t=2.898,P=0.004)。4.观察组中吸烟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2=4.672 P=0.031);观察组中饮酒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2=5.209 P=0.022)。5.观察组高血压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2=13.889,P=0.000);观察组中糖尿病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2=9.367,P=0.002);观察组中冠心病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2=13.320,P=0.001)。6.观察组平均血红蛋白[(75.00±20.15)g/L]明显低于对照组[(93.86±22.61)g/L],(t=-4.689,P=0.000);观察组平均红细胞压积[(23.92±7.12)%]明显低于对照组[(29.21±6.75)%],(t=-4.235,P=0.000);观察组平均血浆D-二聚体水平[(1.58±1.63)mg/L]明显高于对照组[(0.77±0.98)mg/L],(t=4.389,P=0.000);两组间平均血小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0,P=0.504)。7.两组间胆固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6,P=0.385);两组间甘油三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6,P=0.633);两组间空腹血糖水平无明显差异(t=-1.473,P=0.149)。8.观察组平均尿素氮水平[(12.03±7.02)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7.86±4.37)mmol/L],(t=3.410,P=0.001);观察组平均血肌酐[(103.18±41.98)u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74.65±29.50)umol/L],(t=3.801,P=0.001)。9.观察组的Blatchford评分[(11.35±2.8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76±3.19)分],(t=6.308,P=0.000)。10.对年龄、舒张压、脉搏、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浆D-二聚体、血肌酐、血尿素氮、Blatchford评分、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这14个因素进行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OR=1.091,95%CI 1.036-1.149,P=0.001)、舒张压(OR=0.952,95%CI 0.910-0.996,P=0.033)、脉搏(OR=1.031,95%CI 1.003-1.059,P=0.032)、血红蛋白(OR=0.964,95%CI 0.935-0.993,P=0.017)、红细胞压积(OR=0.853,95%CI 0.793-0.918,P=0.000)、血浆D-二聚体(OR=1.710,95%CI 1.195-2.446,P=0.003)、Blatchford评分(OR=1.516,95%CI 1.227-1.799,P=0.000)这7个因素是UGIH并发ACS的危险因素。11.对年龄、脉搏、舒张压、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浆D-二聚体、Blatchford评分进行最佳临界值分析,绘制ROC曲线,得出:年龄ROC曲线的AUC为0.748,最佳诊断界值为62.5岁,灵敏度为0.725,特异度为0.667;脉搏ROC曲线的AUC为0.636,最佳诊断界值为117次/分,灵敏度为0.225,特异度为0.967;舒张压的ROC曲线的AUC为0.682,最佳诊断界值为65.5mmHg,灵敏度为0.5,特异度为0.833;血红蛋白ROC曲线的AUC为0.746,最佳诊断界值为79.49g/L,灵敏度为0.850,特异度为0.533;红细胞压积的ROC曲线的AUC为0.737,最佳诊断界值为23.45%,灵敏度为0.575,特异度为0.850;血浆D-二聚体ROC曲线的AUC为0.730,最佳诊断界值为0.57mg/L,灵敏度为0.825,特异度为0.417;Blatchford评分ROC曲线的AUC为0.796,最佳诊断界值为10.60,灵敏度为0.650,特异度为0.208。结论:年龄、舒张压、脉搏、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浆D-二聚体、Blatchford评分这7个因素是UGIH合并ACS的危险因素。尤其当年龄(29)62.5岁、脉搏(29)117次/分、舒张压(27)65.5mmHg、血红蛋白(27)79.49g/L、红细胞压积(27)23.45%、血浆D-二聚体(29)0.57mg/L、Blatchford评分(29)10.60分时,UGIH并发ACS的风险越高。

二、老年人高血压、冠心病血浆D二聚体水平改变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人高血压、冠心病血浆D二聚体水平改变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痰瘀互结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文献综述
    一 现代医学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认识
        1 冠状动脉疾病的流行病学
        2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研究背景
        3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因病理变化发展
        4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传统危险因素
        5 目前的治疗方法
    二 祖国医学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认识
        1 中医学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认识
        2 病因病机
        3 从痰瘀论治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研究方法
诊断标准
研究结果
    1 病人一般情况分析
    2 性别分布
    3 基本资料分析
    4 ACS组中医证型的分布
    5 ACS组各证型间性别、年龄、既往病史等基本资料的比较
    6 ACS组各证型间冠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评分的比较
    7 ACS不同中医证型之间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性分析
        7.1 ACS不同中医证型患者中NLR水平差异性分析
        7.2 ACS不同中医证型患者中CRP水平差异
        7.3 ACS不同中医证型患者中D-D水平差异
        7.4 ACS不同中医证型患者中FIB水平差异
        7.5 ACS组各证型之间WBC、HgB、RBC水平的差异
        7.6 ACS组各证型之间CHO、TG、HDL、LDL水平的差异
讨论
    1 中医学对ACS的认识
        1.1 历史论述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1.4 目前中医对ACS的治疗方面
    2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重要的实验室指标
    3 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之间相关性的意义
    4 165例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
    5 本研究中135例ACS组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5.1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5.2 研究对象不同中医证型之间一般临床资料的关系
        5.3 研究对象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与NLR、CRP、D-D、FIB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关系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2)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表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危险因素的回顾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3.2 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单因素分析
        3.3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止血带的疗效及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手术方法
        2.3 围手术期处理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失血量、输血率及手术时间比较
        3.3 术后一般情况与深静脉血栓形成
        3.4 膝关节功能HSS评分、VAS疼痛评分及大腿周径比较
        3.5 血栓弹力图参数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氨甲环酸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的疗效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设计和随机化方法
        2.2 手术技术和术后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病人的人口统计
        3.2 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
        3.3 输血率
        3.4 K-L III组的结果
        3.5 K-L IV组的结果
        3.6 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
        3.7 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3.8 凝血状态参数
        3.9 并发症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骨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诊断与预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脂指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检测方法
        3.3 观察指标分类标准
        3.4 病例信息记录
        3.5 质量控制
    4 数据录入与统计学分析
        4.1 数据录入
        4.2 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一般指标比较
        1.1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1.2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的基线情况比较
        1.3 老年高血压患者各中医证型的检查指标比较
        1.4 老年高血压患者各中医证型的超声结果比较
    2 老年高血压患者一般指标情况比较
        2.1 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血压分级构成
        2.2 不同血压分级性别分布情况
        2.3 不同血压分级的血脂综合指标比较
        2.4 不同血压分级的空腹血糖水平比较
        2.5 不同血压分级的D-二聚体水平比较
        2.6 不同血压分级的左房扩大情况比较
        2.7 不同血压分级的颈动脉狭窄情况比较
        2.8 不同血压分级的吸烟、饮酒史比较
讨论
    1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一般指标比较
        1.1 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总体分布特点
        1.2 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的基本资料比较
        1.3 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与检查指标的研究
        1.4 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颈动脉狭窄检出情况
    2 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血压分级的一般指标比较
        2.1 不同血压分级构成情况
        2.2 不同血压分级的性别分布情况
        2.3 不同血压分级血脂综合指标比较
    3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老年高血压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老年高血压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老年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及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3.结果
讨论
    1.证型分布
    2.证型分布与理化指标间的关系
    3.判别函数分析
    4.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候研究进展
    1.证候诊断标准研究
    2.证候分布临床研究
    3.理化指标与证候相关性研究
    4.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肺纤维化合并肺癌患者临床特点与中医证候分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肺纤维化合并肺癌患者临床特点
        4.2 肺纤维化合并肺癌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4.3 肺纤维化合并肺癌患者主要中医证型分布与相关因素研究
讨论
    1 肺纤维化合并肺癌研究的必要性
    2 肺纤维化合并肺癌临床特点研究
    3 肺纤维化合并肺癌证候分布研究
    4 中医证型分布与临床特点的关系
    5 中医证型分布与实验室检查的关系
    6 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肺纤维化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释义
    2 病因病机
    3 中医辨证分型
    4 中医药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肺纤维化合并肺癌西医研究概况
    1 流行病学研究
    2 危险因素
    3 临床表现
    4 影像特点
    5 发病机制
    6 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D-二聚体与eGFR的比值对冠心病PCI术后的长期死亡率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论
局限性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评价指标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生物标志物监测凝血紊乱的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用生物标志物监测凝血紊乱的意义
    1.2 凝血紊乱相关生物标志物
        1.2.1 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方法
        1.2.2 主要的生物标志物类型
    1.3 临床研究方法
        1.3.1 病例对照研究
        1.3.2 队列研究
    1.4 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1.4.1 研究现状
        1.4.2 发展前景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2章 血浆D-二聚体的基线水平与血栓诊断临界值
    2.1 引言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实验方法
        2.2.3 统计学方法
    2.3 D-二聚体的健康人基线水平
    2.4 D-二聚体对VTE的排除诊断
    2.5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D-二聚体变化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2.5.1 不同类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D-二聚体变化特征
        2.5.2 D-二聚体诊断各型心肌缺血的ROC
        2.5.3 D-二聚体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临床预后
    2.6 冠脉搭桥病人D-二聚体变化特征与血栓复发风险
        2.6.1 冠脉搭桥病人围手术期的D-二聚体测定结果
        2.6.2 D-二聚体诊断术后31~90天心血管缺血事件的ROC
        2.6.3 术后第14天D-二聚体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2.6.4 D-二聚体评估术后1 年内心血管事件风险
    2.7 小结
        2.7.1 健康人参考区间与静脉血栓排除诊断临界值初探
        2.7.2 D-二聚体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价值
        2.7.3 D-二聚体反映冠脉搭桥术后90天内病情发展的趋势
第3章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预测冠心病病人血栓风险
    3.1 引言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实验方法
        3.2.3 统计学方法
    3.3 用vWF:Ag预测冠脉搭桥术后缺血事件风险
        3.3.1 病人在冠脉搭桥围手术期血浆vWF:Ag测定结果
        3.3.2 血浆vWF:Ag诊断缺血性事件的ROC
        3.3.3 评估vWF:Ag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3.3.4 用vWF:Ag评估冠脉搭桥术后1 年内缺血事件风险
    3.4 血浆vWF:Ag评估冠脉介入术后新发房颤病人的卒中风险
        3.4.1 血浆vWF:Ag测定结果
        3.4.2 用vWF:Ag预测冠脉介入后房颤病人卒中风险的ROC
        3.4.3 用vWF:Ag评估冠脉介入后房颤相关卒中的生存分析
        3.4.4 评估vWF:Ag水平与房颤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3.4.5 不同抗凝药物治疗7天时房颤病人vWF:Ag测定结果
    3.5 小结
        3.5.1 血浆vWF:Ag预测冠脉搭桥术后缺血事件风险
        3.5.2 用vWF:Ag评估冠脉介入术后新发房颤病人的卒中风险
第4章 用蛋白C、TNF-α和IL-8 监测变应性炎症
    4.1 引言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实验方法
        4.2.3 统计学方法
    4.3 血浆PC:A对支气管哮喘病人病情和预后的评估
        4.3.1 哮喘病人和对照组血浆PC:A水平
        4.3.2 治疗6个月后的PC:A水平
        4.3.3 治疗6个月后的ROC
        4.3.4 哮喘病人PC:A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4.3.5 PC:A评估病人在随访期哮喘急性发作风险
        4.3.6 PC:A预测哮喘发作的风险分析
    4.4 用TNF-α、IL-8、ECP监测糖皮质激素治疗支气管哮喘
    4.5 小结
        4.5.1 用PC:A评估支气管哮喘病人病情和预后
        4.5.2 用TNF-α、IL-8、ECP评估糖皮质激素治疗支气管哮喘效果
第5章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抗体的临床研究
    5.1 引言
    5.2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
    5.3 HIT的主要检测技术
        5.3.1 主要的HIT功能试验
        5.3.2 主要的HIT-Ab检测方法
    5.4 研究对象与方法
        5.4.1 研究对象
        5.4.2 实验方法
        5.4.3 统计学方法
    5.5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抗体试验的诊断性能评价
        5.5.1 肝素暴露病人的HIT-Ab检测结果
        5.5.2 两种HIT-Ab诊断HIT的ROC
        5.5.3 混合HIT-Ab(定量)和IgG型HIT-Ab的阳性率
        5.5.4 孤立性HIT和HITT病人两种HIT-Ab血浆浓度的比较
        5.5.5 用IgG型HIT-Ab评估血栓风险的ROC
        5.5.6 用IgG型HIT-Ab评估血栓事件的生存分析
    5.7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抗体的方法学比较
        5.7.1 中、高度临床可能性病人的HIT-Ab阳性率比较
        5.7.2 不同治疗分组病人的HIT-Ab阳性率比较
        5.7.3 三种HIT-Ab检测方法的阳性特征比较
    5.8 小结
        5.8.1 两种HIT-Ab试验的诊断性能评价
        5.8.2 三种HIT-Ab的诊断性能研究
第6章 凝血-炎性标志物在肝癌诊疗中的监测价值
    6.1 引言
    6.2 研究对象与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实验方法
        6.2.3 统计学方法
    6.3 肝癌病人止凝血试验的变化特征
    6.4 用骨髓样细胞白介素-1监测肝癌疗效的体外试验
    6.5 用D-二聚体监测肝癌相关门静脉血栓
    6.6 小结
        6.6.1 肝癌病人止凝血试验的变化特征
        6.6.2 体外试验验证骨髓样细胞白介素-1监测肝癌疗效
        6.6.3 用D-二聚体监测肝癌病人的门静脉血栓风险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的总结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
    7.3 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液体摄入量与全血粘度及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3.研究内容
    4.概念界定
        4.1 全血粘度
        4.2 全血粘度高组
        4.3 全血粘度非高组
        4.4 液体摄入量
    5.研究技术路线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
        2.2 体格检查
        2.3 实验室检查
        2.4 影像学检查
        2.5 伦理考量
        2.6 质量控制
        2.7 统计方法
三、研究结果
    1.研究对象一般资料、临床资料、手术当天液体摄入量以及术后全血粘度指标情况
        1.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1.2 研究对象临床资料、手术当天液体摄入量、术后全血粘度资料
    2.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当天液体摄入量与术后全血粘度指标及DVT分布情况
        2.1 液体摄入量与全血粘度分布曲线图
        2.2 液体摄入量与深静脉血栓分布曲线图
        2.3 液体摄入量中的静脉输液量与全血粘度分布曲线图
        2.4 液体摄入量中的静脉输液量与深静脉血栓分布曲线图
        2.5 液体摄入量中的饮入量与全血粘度分布曲线图
        2.6 液体摄入量中的饮入量与深静脉血栓分布曲线图
    3.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当天液体摄入量与术后全血粘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后全血粘度增高组和非增高组中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的分布
    5.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后全血粘度增高组和非增高组中深静脉血栓分布
    6.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后全血粘度指标不同分组中基本情况分布
        6.1 全血粘度低切指标不同分组中基本情况分布
        6.2 全血粘度中切指标不同分组中基本情况分布
        6.3 全血粘度高切指标不同分组中基本情况分布
    7.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后全血粘度指标异常Logistic回归分析
        7.1 全血粘度低切异常的Logistic回归分析
        7.2 全血粘度中切异常的Logistic回归分析
        7.3 全血粘度高切异常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四、讨论
    1.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液体摄入量与全血粘度指标的关系
        1.1 静脉输液对全血粘度指标的影响
        1.2 饮入量对全血粘度指标的影响
    2.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基本资料与全血粘度指标的关系
        2.1 年龄、性别、BMI指数对全血粘度指标的影响
        2.2 基础性疾病对全血粘度指标的影响
        2.3 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手术时间与全血粘度指标的关系
    3.全血粘度指标与静脉血栓的关系
    4.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液体摄入量与深静脉血栓的关系
五、结论
研究的局限性
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流变学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交流活动及成果
附录
    附录1 患者一般资料登记表
    附录2 患者饮水饮食记录表
    附录3 静脉输液卡
    附录4 患者临床资料登记表
    附录5 伦理审查表
致谢

(9)93例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缺血性肠病纳入及排除标准
        1.4 功能性胃肠病纳入及排除标准
    2 方法
        2.1 资料检索
        2.2 资料筛选与提取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缺血性肠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2 缺血性肠病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3 DDI、FIB 及D/F对缺血性肠病诊断的预测性分析
    4 缺血性肠病预后不良相关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上消化道出血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病例资料
    2.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老年人高血压、冠心病血浆D二聚体水平改变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痰瘀互结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研究[D]. 刘美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D]. 薛晨曦.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脂指标相关性研究[D]. 卢雅倩.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老年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及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苏德伟.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肺纤维化合并肺癌患者临床特点与中医证候分布的研究[D]. 张苗.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D-二聚体与eGFR的比值对冠心病PCI术后的长期死亡率的预测价值[D]. 蒋丽珠. 郑州大学, 2020(02)
  • [7]生物标志物监测凝血紊乱的队列研究[D]. 任静. 天津大学, 2019(01)
  • [8]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液体摄入量与全血粘度及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性研究[D]. 王莉. 苏州大学, 2019(02)
  • [9]93例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征分析[D]. 庄锦坤.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10]上消化道出血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D]. 吴桐.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老年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